写雨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3 16:24:04

写雨的作文

写雨的作文篇1

清明节的雨作文 篇【1】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划过脸庞,顺着光滑的曲线,一流而下。滴到嘴里,呵,这是什么味道呢!?或甜吧,又带点苦,说酸吧,又好像。甜呢,当然甜!不远,依山畔水,朦胧中,几株垂柳,几只黄鹂,依依多情,分外妖娆。难道,这清明一景,不够甜么?苦,是,够苦。去世的亲人,似乎,还没离开我们……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一词一句,他亲切的笑容,都令人难以忘怀,蓦然回首,一种苦涩涌上心头。酸酸的滋味盖过了苦涩,是啊,亲人都是有病缠身,也许,到天堂那美丽的地方,可以减轻痛苦,在那儿快乐地生活,永远不会跟病魔战斗……酸酸的滋味使我留下了泪水,雨水与泪水交错着滑下……

玩耍花瓣。花瓣贪婪地尝着甘甜的美味,慵懒地仰着脑袋,让更多的雨水揉入到他的怀抱,可是,小雨水没那么乖巧,偏偏不让它尝到,总是在花心上滚啊滚,躲进浓密的花蕊,汲取甜美的营养,才调皮地探出脑袋,溜到了花瓣上,“嘿嘿”地笑着。花瓣也聪明啦,直接张开小嘴迎接雨露,嗯……甜甜的,香香的!花瓣满意地舔舔嘴巴,带着雨露的香味,留着太阳的灿烂,睡着了……

缠绵美景,雨蒙蒙,思绪绵绵……走到墓碑旁,轻轻地扫着,不发出一点声响,生怕惊醒了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雨景浮现眼前,清明雨声欢跃耳边,清明雨味环绕鼻尖。

要问清明最美是什么。

不容置疑——

雨。

清明节的雨作文 篇【2】雨天的感觉不一样,尤其是清明的雨。两点三丝,仿佛大地无声的泪,听雨的人呢?也在哭吧!不然怎么有“清明时节余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痛呢?

清明的雨,是思念的泪。

小路上静静的,偶有几把撑伞的人,缓缓走过,穿过青青的菜园,绕过蒙蒙的池塘,来到矮矮的坟头,新绿草上的雨珠,和着泥土,沾湿了衣襟,如时间中的一道记忆,在雨中磨灭又在雨中苏醒。

清明的雨是时光的暗泣。

雨洗的叶,绿的刺人眼。逝去的人被清明的雨洗刷前世的污秽,升华紫色的灵魂;而活着的人,被清明的雨洗刷往日的尘埃,显得生机勃勃。

清明的雨是圣洁的灵水。

点燃发黄的稻纸,微风吹散了灰烬,带着祝福飘香远方,雨还是丝丝点点。烧不尽的思念,灭不了的温情。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礼花绽于天空,红的,绿的,是绚烂的笑脸,送给逝去人的安慰。

清明的雨,是浓浓的祝福。

清明的雨,淡淡的梦,连着相思泪,挥挥衣袖,离开墓地,来年相见。

清明的雨,悄悄的开,绽着雨霖铃,轻轻回首,噙着泪水,说声再见。

花开的很美,在这个雨天。

清明节的雨作文 篇【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题记

转眼,又是清明。

林花落了春红,太匆匆。阴雨蒙蒙,洒下莫名的忧愁,路人都是伞下的祭奠者,我是否想起了那个在心中沉静了好久的你……西去的路,很远很远,像是隔着生死,像是有着难以言表的忧愁,那样遥远,那么荒凉,寻寻觅觅,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在一起的瞬间,那些曾经一起许下的诺言,可是,那些永恒却随着你的离去,渐行渐远……

又是一年秋雨凉,伊人眉乱衣裳薄凉,染重了谁人心底誊疼的寒潮?愿相思为媒,醮泪为墨,赋一首江南烟雨楚辞雅音唱不尽的牵挂绊肠,叹,叹不完心身在京华身老沧州的十里长送,楚宫舞冷烟花残。前路喧寂,素颜遥断蓝桥守望,一人一桥一世纪的情话。刻一个有你微笑的软梦,暖融了我夜空里的哑暗。

西窗有梦,那一夜辗转迭一个无眠的悸傍。愿爱意盈一曲小弦轻拨,乱了江心月没了天上行舟,素颜神遇,却害怕了天心慌乱,错过了春的花残了秋的相思叶。蝴蝶难渡沧海,粉饰一梦残柯乱,黄粱舞苑不想眠,也许爱不难,有你就好,真的笑笑就好。

可是,你早已离去,又有谁懂我的晓风残月,谁懂我的杨柳依依……我又如何笑得下去?

又是一年清明日,

春雨挂眸尽离愁。

小弦轻拨静阁楼,

无边相思化缪绸。

清明雨上,雨落清明。

清明节的雨,我想起了清明节的你,清明节的离去,清明节的愁……

写雨的作文篇2

Spring

Rain

spring comes.lt's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Everything is dry, trees, fields and even the air. Just then, it rains. lt's as soft as silk. ltwashes the dirty of the earth and waters the plants and the fields. lt also waters people's hears. Farmers stand in the spring rain and smile.Spring rain is as dear as oil They seem to see the harvest time inautumn. Spring rain brings water to the air. It also brings hope to people.

spring comes.lt's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Everything is dry, trees, fields and even the air. Just then, it rains. lt's as soft as silk. ltwashes the dirty of the earth and waters the plants and the fields. lt also waters people' s hears. Farmers stand in the spring rain and smile.Spring rain is as dear as oil They seem to see the harvest time inautumn. Spring rain brings water to the air. It also brings hope to people.

春雨

Soft spring rain

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万物都很干燥,树呀、田呀,甚至空气都是如此。就在这时,下雨了。它如丝般柔软,它洗掉了地上的尘土,浇灌了植物和农田,它浇灌了人们的心。农民们站在春雨中微笑,春雨贵如油,他们仿佛看到了秋天的丰收时节。春雨为空气带来了水分,为人们带来了希望。

写雨的作文篇3

雨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透明的雨,滋润了小草,

透明的雨,滋润了大地。

整个世界多么湿,多么湿。

看着雨点在撒落,

我想得很远,很远。

想起我的学校,

学校里的教室,

到处都是人。

一个小孩,握着笔,

认真写作业,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他的嘴发出朗朗的读书声。

这一切啊,

我都记的很清。

此刻,他不知在那间小屋子里,

看着不停撒落的雨点,

可能想让雨快停,

但他决不会知道,

有一个人在想他,

写雨的作文篇4

作文有定法,但作文又无定法。在激发表达欲望,具备初步的表达能力之后,关键是增强表达效果。如何让学生作文时不仅想说想写而且会说会写?比如说以“雨”为话题,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关键是帮助学生建构作文过程,意即还原作文构思写作的过程。很多学生摸不着门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该如何写,即使有素材也写不好,如何帮助学生还原作文写作过程,建构作文写作思维模式呢?以“雨”为话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第一步,化大为小。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雨,比如不同季节的雨,不同风格的雨。

第二步,深入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雨做深入思考,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种雨呢?这种雨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喜欢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喜欢夏天的雨,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有何独特之处?经思考比较可以认为夏天的雨不同于春秋冬的雨,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是力量的象征,是勇敢的标志,是成熟的前奏。

第三步,选择角度。如何把自己对夏雨的这种独特感悟写出来?可描写某一次雨,展示大自然的丰富美好;可写自己对夏雨的感悟,寄托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理解、认识;可以夏雨为背景写一件事,把夏雨当做故事的背景和道具等等。

第四步,铺排文章。如果写某一次雨,展示大自然的丰富美好,按什么顺序写呢,要写出层次感;抓住什么特征写呢,写出夏雨的个性。如果写自己对夏雨的感悟,寄托自己对人生的体验,那么自己对夏雨有哪些独特的感悟?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如果以夏雨为背景写一件事,那么是一件什么事?和雨是什么关系?如何在写事情的过程中穿插夏雨的描写,让夏雨成为故事的背景,同时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五步,精雕细琢。如何开头?中间如何结构?如何结尾?如何措辞语言?如何创意表达?比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的选用,结构的铺排,线索的安排等等。最后就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了。

写雨的作文篇5

我们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三种探索的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即作者的写作背景,“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立场”,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直指教育的目的――读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把文本意义看成一个圆,要求学生的解读能够围绕着圆心,合乎在圆内进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的视野投向文本核心价值意义和教学价值意义的这个圆内,与文本、作者、他人(老师和同学)形成共鸣,实现情感、精神和智慧的交融共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要求他们做到有理有据,观点和见解一定要符合生活情理,或在文本字里行间找到充分的根据。只有这样的个性解读,才是有价值的解读,才可以称之为文本的个性价值,才是我们要挖掘的教学中的实效内容。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和学生的个性解读不期而遇,这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给予学生引导。以《听听那冷雨》为例,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听雨》?结合文中听雨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上是这么说的,通过蒋捷词中的漂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而笔者更期望学生能在听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后,读出了许多作者的听雨人生与蒋捷词中的三层人生体悟。我摘录总结如下: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文章第七段通过在雨天屋瓦中听雨来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欢乐时光。文中“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用通感手法,写出了少年听雨时的那种心灵上的安慰;“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同样用通感手法写出了少年听雨时的那种舒畅;“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用比喻手法写雨声的优美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此段文字无不在铺写少年时代在大陆“红烛昏沉”的欢乐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文章第九段从四月的黄梅雨写到七月的台风台雨雷雨暴雨再到后来的西北雨,三个时期都没写到冬季的雨,其实暗示作者在台湾岛上中年听雨的经历,一年的四月到八九月,跟人一生中的中年何其相似。作者从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到写成1974《听听那冷雨》时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回过大陆,而这二十多年正好是作者的青年到中年的时期。文章所写的黄梅雨、台风台雨、暴雨、西北雨不就正是期间作者所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的很好写照吗?正因如此,作者才会听到黄梅雨的湿黏黏、台风台雨的狂暴,暴雨的滂滂沛沛、西北雨的秋意阑珊。这是作者壮年听雨时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文章第十一段通过台北公寓时代无雨可听的变化来叙写人到中年后思乡之情无所寄托的无奈。细读文字,无奈之情随处可拾:“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用借喻手法,写曾经美好的瓦屋听雨的消失)“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叽叽。”“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指瓦屋的消失,听不到雨声,听不到农家的鸡叫,形成了单调的生活。)这些无雨可听的无奈跟蒋捷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是何其相似啊。

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才是一种生命的解读,才是与作者对话的解读。才是我们挖掘的文本的个性价值。

写雨的作文篇6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细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时期文化政治中心发生了南移,江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梅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记载。陆佃在《埤雅》中对于梅雨的地理范围、特征、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罗愿在《尔雅翼》中对梅雨的记载说其“连日不绝,衣物皆裛”,又说明了梅雨持续时间长、容易使衣物发霉的特征。地理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梅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敏感和消沉的情绪,而且梅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高温、无风,会使人感觉到湿热、沉闷和压抑。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着很多的描写,如陆游在《枕上》中写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写出了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下空气湿度较大、万物容易发霉的特征。

(二)梅雨内涵情感的丰富

潮湿闷热的空气容易使人心情压抑、愁苦,而且淅沥绵长的雨丝往往会触动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写道,“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饱含了浓浓的愁思,还有刘敞和袁燮的两首《梅雨》诗,都写出了梅雨所蕴涵的这一感情特点。虽然梅雨的持续时间长,然而梅雨中农人们却可以借此时间暂将农事放下,享受一下难得的闲适和逍遥。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有着很多这一类生活的描写,比如袁燮笔下有“小小闷人人莫厌,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达了梅雨带给人们的悠闲惬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经常赋予梅雨以“轻”“细”的特点,用“溟濛”“处处”等词语来描写如烟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纲《梅雨》诗中写道:“小麦青青梅正黄,连山雾雨湿溪乡。轻丝袅袅摇空界,重滴涓涓响暮廊。”着重描写梅雨的缥缈、细密、轻柔的特征。还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梅雨时节描写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着如烟如雾、丝丝缕缕的自然状态,与爱情的缠绵悱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梅雨来比喻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思。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向子諲《鹧鸪天》等诗词,都抓住梅雨的缠绵、轻柔、无绪的特征,梅雨的这些特征像极了男女的离愁别恨,因此能够恰当地把男女感情表现出来。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联系

由于江南地区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而且描写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美感的得到了突出,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紧密的联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时节,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发文人的春愁和感叹。梅雨意象的文学和情感内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学象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如“烟雨江南”这一种意象的固定表达。

二、梅雨意象经典表述的形成

(一)“烟雨江南”经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为江南的标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着“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的诗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无边烟雨中,碧瓦、杨柳、红墙相互掩映、若隐若现的场景,这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写照。元代《平江记事》中细致地描写了梅雨对吴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说明在元代,梅雨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意义上看,说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从美学上来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优势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强化,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烟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色,如古诗中常用的“江南风物”“江南烟雨梅子肥”等词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实际生活来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茶叶出产自江南,而采茶的习俗和梅雨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续茶经》中关于梅茶的记载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作品中对于梅雨的描写大多和江南有关,比如“迷蒙”“烟雨”“溟濛”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如烟似雾的梅雨的真实写照,这在雨的意象中是独特和别有韵味的。

(二)苏州的“烟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成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理认知中的江南,因此苏州也就逐渐成了烟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苏州地处江南,由于其地势较低,在梅雨的时节,池塘青草、树木、山峦、黛瓦粉墙在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以清代王士祯的“诗地相肖”的文学理论来看,梅雨和苏州正是绝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的诗句。

(三)明清时期“烟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时期,“梅雨”和“江南”的经典意象表述组合已经逐渐固化,梅雨有着迷蒙如雾的状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对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体现者。在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句中无不是这一点的突出体现。明代高启的《梅雨》诗中有“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一句,写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满空、婉约缠绵之美。而“烟雨江南”这种极富诗意和离愁别绪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为明清文人常用来抒怀的意象,无论是诗句还是书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明代《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意象。

三、结语

梅雨由单纯的气象学方面的意义逐渐变为文学中的意象,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的“梅雨”概念的出现,到唐朝梅雨文学意象的基本形成,再到宋代梅雨作为文学意象其情感内涵的丰富和细致化以及明清时期“烟雨江南”的经典表述的定型固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记载较为丰富、较为特别的意象之一,梅雨这一文学意象有着独特的美感和文学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写雨的作文篇7

16.《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能边读边想象第一部分所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的不同景象。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留心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1、

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

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

“垂”字的识记与书写指导,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多种手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

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

2、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雷雨》,学生观察

字怎么写?与师一起板书课题。

3、

同学们见过雷雨什么样子吗?师介绍雷雨,雷雨又叫雷阵雨,多发于夏天的午后,它来得快,下得大,去得也快。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播放朗读,谈感受。

2、

自读课文,提要求。

(1)、标出文中自然段。

(2)、圈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请教拼音或同桌。

2、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同桌的读音。

3、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抽读、跟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接龙读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我们来看看图,这幅图描绘的是什么景象?(雷雨中)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的雷雨中?(4-6自然段)

2、哪些自然段写不下雨的景象?1-3自然段和7-8自然段都是写没下雨的情境,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3、《雷雨》按照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研读雷雨前的景象

1、请同学们默读、思考:雷雨前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在文中用“—”画出来。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1)、乌云(学生画乌云)

A.

看课件乌云图,课文是怎样描写乌云的?

B.

体会词语:满天、黑沉沉、压(仿说ABB类词,动作演示“压”),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乌云多、厚而且低的特点。

C.

读出乌云逼近、天气闷热的感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D.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此时好安静啊,为什么这么安静?他们害怕了,

因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过渡:除了乌云,还写了哪些景物?

(2)、大风(学生画大风)

A.

指名读第2自然段

B.

小组讨论:大风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学习乌云的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C.

给忽然换个词:突然

D.

看课件图,感受大风的猛烈,演示小树乱摆的样子。

E.

指导朗读该句。(风来得好急好猛啊)。

F.

这么大的风,你们害怕吗?不仅你们害怕,蜘蛛也害怕了。指名读描写蜘蛛的句子。

G.

看图理解“垂”字什么意思?观察写法,组词,用“垂”字造句。对比句子,把垂换成“爬”字如何?体会“垂”字的精准(蜘蛛因为害怕落下来的情景)。

H.

蜘蛛害怕了,别的小动物害怕了吗?谁来说说。

(3)、闪电、雷声(学生画闪电)

A.

播放闪电雷鸣声,体会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的不断加剧。

B.

练习用“越...越...”说话。

C.

指导朗读

雷雨前,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后来又电闪雷鸣。这就是雷雨前的变化,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了解了雷雨前景物变化及特点,其实下雨前除了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其他的现象也表示要下雨了,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出水面……

大自然可真神奇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小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去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

作业:(任选一个)

1、

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内容,画画雷雨前的景色。

2、

爱观察的你,不妨观察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把它记录下来。

3、爱科学的你,不妨查查资料:了解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写雨的作文篇8

万物皆有天性,美无处不在。一处美景,一种自然景观,一棵树木,一只小鸟,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往往都蕴涵着某种情趣,它能引起人的联想,触动人的相思,给人美的享受……2012年不少中考作文题目适合写成“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性散文,比如湖北荆州题“温暖的阳光”,江苏淮安题“那条河”,四川泸州题“______的风景”,四川南充题“风雨”(话题),山东滨州题“我最喜欢的季节”等。作文时,要使你的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主要是把握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即“象”和“景”)和“我”要宣泄的情感(即“意”和“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读这样的文章,就如啜饮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定会令阅卷老师青睐有加。

【学生佳作】

聆听雨的心声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胡晓玲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春雨是最美妙的,也是我最喜欢聆听的雨声。当她伴着和风,在空中连成一丝丝的针线,密密地飘洒到大地时,便会发出细微而灵动的声响,宛如江南女子的温声细语。每当这时,我便会趴在窗前,痴痴地望着那如烟似雾、细细柔柔的雨丝,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就仿佛聆听妈妈关怀我的温婉絮语,任她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大约是忍受悲伤的日子总会在雨天吧?小时候我就听伙伴们说,只要一下雨,那定是老天爷在哭泣。那“咚咚啪啪”的夏雨声真的是老天爷在抽泣吗?望着近处被雨打得颤抖的绿叶,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到了不久前的回忆。记得母亲去世前的那几天,大雨纷纷,连绵不断,我蹲在窗下,只专心地听着雨声,雨水从屋檐滴下,击打着冰冷的水泥地面,生硬得刺耳。那声音先是“咚”的一声,接着又是“啪”的一声,依次交错,节奏加快,不一会儿便成了“咚咚啪啪”的了。后来雨的节奏越来越快,我的心情也随着越来越坏;最后这雨声已变得杂乱无章,就像个庞大的交响乐队没有了音乐指挥一样,“噼里啪啦”地乱奏一气,我的泪水也禁不住“稀里哗啦”了!妈妈呀,我可就您一个亲人了!您的女儿还没成年啊,可您为什么就这样离我而去了呢?

如今,秋季已经来临,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场秋雨,雨声不大,不紧不慢,能听到“滴滴答答” 清脆的响声,显得冷静而深沉。听着这雨声,我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叮嘱:人生一世,总要面临许多的挫折和不幸;厄运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就一定能战胜它!是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想:这秋雨肯定是不惜一切下来陪我的吧?你看她痛痛快快地与世间万物相拥,以最壮美的乐音来净化人们的听觉,冲走人们内心的阴霾,使得人们如被催眠般地去聆听她的诉说,遵从她的劝解,领悟她的深邃。此时此刻,我感觉听雨,就是在听一场人生经历的诉说,在听一位智者的生存慧语……我内心久久环绕的悲伤随着雨声的稀疏渐渐释放,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点 评

上一篇:忘乎所以范文 下一篇:环境伦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