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研收费范文

时间:2023-11-09 10:15:29

可研收费

可研收费篇1

[关键词]研究生收费;人均收入;考研意愿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62-03

一、引言

我国研究生培养经历了1985年前的学费全免阶段,1986-1992年的委托培养收费阶段,1993-2005年国家计划内外的双轨收费阶段,2006-2008年的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全面收费试点阶段,2009-2012年的部属院校全面收费阶段,2013年后的全面收费阶段。在此背景下,探讨家庭经济因素对应届生考研的可行性产生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生学费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全国居民按区域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6.0-25954.0元;城镇居民按区域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0.6-33905.4元;城镇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9.3-61615.0元(详见表1)。[1] [2]按现阶段全日制研究生学费收费标准,每年硕士生不超过 8000 元计算,占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82%-52.03%,中西部居民支付压力较大;但就城镇居民而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支付能力相近(详见图1-图3);对低收入户而言,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和机会成本 , 在没有相关配套保障和激励措施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入学的机会。

三、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背景下的考研意向实例调查

为了获取充足的、真实的数据信息,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大学应届专业中有意向考研的3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83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为280份,有效率为93.3%。问卷调查旨在从各个方面显示,在研究生全面收费的背景下,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会成为学生放弃考研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所属地区与考研意愿

抽样调查来自中部的学生占据了样本总数的88.57%,调查结果表明,整个中部地区的样本数据为248人,决定考研的人数为140人,考研率为50.00%(详见表2),

学生所属地区与考研意愿分布图显示,中部的学生考研的愿望最为强烈,决心更加坚定,东部其次(见图4)。原因在于近年来长江流域一带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所以,中部地区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来说较为宽裕,其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考研的成本,故这类学生不会因为收费而放弃考研。

抽样调查中,东部地区的学生人数占样本总数较少,仅27人,占总数的9.64%。这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境富裕,且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发展机遇更多,因此,考研对他们而言不是“必不必要”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或者“兴趣”的问题。这类群体中有的人会直接选择出国留学,有的人会在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故其考研的愿望不如中部地区的学生迫切。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对这类考生基本上没有影响。

本次抽样调查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人数为5人,占据样本总数的1.79%。样本数据少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低,从表2中可看出,西部地区的学生决定考研的人数为1人,考研率为0.36%,其弃考率远远高于考研率。从图4中可知,西部地区学生的考研意向最低,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束缚,不得不放弃考研而选择就业。

(二)户口性质与考研意愿

户口性质与考研意愿关系表显示(详见表3),在本次抽样调查的280名学生中,185名来自城镇,95名来自农村,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6.1%和33.9%。由此可见,我国高等院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寒窗学子”,其家庭经济状况也相当可忧。从表3和图5中可得知,185名非农业户口学生中,有125名决定考研,60名放弃考研,其考研率远远大于弃考率,这是因为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家庭状况一般较好,家庭年均收入水平较高,能够负担得起子女考研的成本,故研究生收费政策对非农业户口的学生选择考研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在95名农业户口的学生中,选择考研的有45人,放弃考研的有50人,弃考率略高于考研率。笔者认为这类学生通常家庭经济状况较困难,父母多为农民或者务农工人,家庭收入也仅仅能够支付其日常开支。迫于家庭压力,农业户口的学生往往边上学边打工,每年的学费也是靠申请助学贷款或奖助学金来救济。读研的8000元学费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开支。

综上,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无疑阻挡了“寒窗学子”的求学之路,挫伤了他们考研的热情与积极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考研的风险较大。如果考研失败,便意味着之前投入的考研成本(如参加辅导班的费用、购买资料的费用等)的回报率为零,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丧失了机会成本和预期收益。倘若考研成功,其家庭也面临着三年的研究生学费、生活费如何支付的问题。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农业户口的应届生不宜考研,这类群体可以在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待自己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再考研。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自己人生梦想也减轻了家庭负担。

(三)家庭年均收入与考研意愿

参考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社会实践和一般经验并结合湖北省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笔者将家庭年均收入为1-4万划分为贫困,4-7万划分为较贫困,7-10万划分为中产阶级,10万以上划分为富裕。由表4可知,各收入阶层分别占总人数的26.1%、28.2%、23.2%、22.5%。其中,家庭年均收入为1-4万和10万以上的学生中,决定考研的为30人和28人,放弃考研的有43人和35人,弃考率高于考研率。而家庭年均收入为4-7万和7-10万的学生中,决定考研的为42人和53人,放弃考研的人为37人和12人,考研率高于弃考率。本研究中合计考研率为54.6%,弃考率为45.4%。薛敏的研究显示,实行收费是否会放弃读研时,59.8%的学生表示会继续缴费读研,40.2%的学生仍会选择放弃。[3]两者数据基本相近。

家庭年均收入与考研意愿关系图显示(详见图6),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考研的愿望最为强烈。随着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对负担孩子考研成本的承受力增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和优势,其考研的意愿随着收入的上升而逐渐增强。当家庭经济状况达到了小康水平时,学生更希望通过考研来磨炼自己,使自己更上一层楼,此时其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最迫切、考研的意愿最为强烈。当家庭经济状况高于一般居民年收入水平时,家庭的富裕给他们的子女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此类学生的选择不再仅限于考研,也包括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甚至出国留学,所以考研的意愿不再那么强烈,反而呈现下降趋势。

四、结语

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实施后,考研成本和读研费用对中、高收入家庭没有影响,这类学生考研不会在新政策的环境下因全面收费而弃考。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考研读研费用则是巨大的压力,增加了其考研的风险,降低了其考研的意愿。

[ 注 释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2] 国家统计局.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Z].2015.

可研收费篇2

关键词:研究生收费制度;优点与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去年年年初,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热议。

二、研究生全面收费的优点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本、专科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人认为研究生全面收费不符合国情,也有人认为是给考研热降温。但当前教育部实行研究生全面教育收费已经出台,不管从现实来看还是理论来看其存都有一定的意义。以下便是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这一举措的一些优点:

1.能够促进质量的提高

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大大增加了个人读研的成本,使得研究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个人的投资和今后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他们会更加的追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短期的奖金回报,从而客观上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会有利于学校学习研究风气的建设,同时也会促使更多的家长关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以此促进学校的积极改进。

2.有利于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渠道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国家单一的财政模式,虽然后来我国又相继实行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层次办学的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的压力,但仍然没有改变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自从我国本专科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制度以后,我国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不仅有效地得到了缓解,而且也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带来了一定的变化。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全面铺开,长期以来专靠国家财政拨款提供研究经费的状况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观。

3.有利于教育规模的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是连续扩招也给培养单位带来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经费问题。因此,对我国硕士生教育实行收费,由研究生才承担一部分教育培养经费,会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对保持研究生规模的扩张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4.促进社会公平

其实,实行免费的研究生教育是不公平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将公共资源向高等教育教育转移的不平等机制。我国,一直都是重城市、轻农村的教育投资取向,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执行得不彻底。这就使得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导致了较差的教育质量。还有我国现在大学招生的有限性使得很多人还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使得只是更多的中、高等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实行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还是这些中、高等家庭获得,从而更加加重了教育的不公平。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5.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应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国家就可以适当的减少在研究生教育的拨款,把一部分的经费转移到基础教育上去。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基础教育经济不足的状况,使国家教育经费更趋于科学和合理。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更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生全面收费可能产生的问题

不可否认,研究生全面收费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优点也会变成缺点。这次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全面改革毕竟只是理论基础上的初步尝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会有许多细节不够完善。

1.对研究生教育的生源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的实行,可能会造成一些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不堪重负,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果广大弱势群体在收费制度实施后放弃攻读研究生,无疑会造成优质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流失,影响到社会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加大了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科研的负担

在原有体制下,绝大部分研究生不但不需要交学费,而且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虽然金额不高,但也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3.研究生全面收费能否确保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公平?

全面收费制度实施后,奖学金管理的核心就会转向导师,导师拥有充分的自和自由度。因此,在研究生奖学金的发放中,导师的意见非常重要,从而使奖学金的发放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种“导师负责制”会不会使导师的权力愈来愈大?

在奖学金的考核方法上,学费与成绩挂钩,成绩优秀者多得奖学金,成绩不突出者少得或没有奖学金。而成绩这个可以伸缩的考核标准,是以“课业成绩”或“学术成绩”来进行评定的?这无疑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结语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费制度还存在诸多不甚完善之处,亟待改进。然而全面收费制度正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学费制度的发展趋势。针对研究生全面收费可能引起的教育公平失衡的问题,自越来越大的高校应该在各项工作的处理上更加周密、合理,毕竟研究生全面收费不仅牵涉到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变革,还关系到学校和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全面收费制度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弊端,但我们只须建立完善的配套改革制度,其实施具有必要性、可行性。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已经拉开序幕,其后效必然要经过时间的验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及时调控。

参考文献:

[1]王效仿.研究生收费的必要性及收费可能产生的现实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2]王丽丽.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涂俊才.研究生教育收费并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可研收费篇3

【摘要】文章通过对目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缴费收入账务核算调整方案分析阐述,提出了在高校现行账务核算体系下,通过增加相关会计科目,修改相关会计分录的高校学生缴费收入账务核算重建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对方案进行演示说明。

高校学生缴费收入(学费、住宿费等)作为高校非税收入的主体,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账务核算方案已无法适应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扩招带来的大量债务,也引发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实际偿债能力的高度关注。收入是偿债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学生缴费收入作为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性、完整性对保障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高校收入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行高校财务报表所能提供的学生缴费收入信息是不完整的,要想让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高校收入状况,就必须对高校现有学生缴费收入账务核算方案进行重建。

一、研究综述

为满足高校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国内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学生缴费收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账务核算重构方案归纳有以下三种。

1.河北工程大学郭立星、王丽莉指出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已不能满足高校目前财务管理的需要,只能反映已收取的学费数额和上缴财政数额,不能反映学生欠交学费数额,极易形成表外资产。他们提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增设“应交学费收入”科目。在他们的方案中通过“应交学费收入”科目解决了应收学生缴费收入和欠费收入的账务核算问题。

2.重庆工商大学陈洁、刘幼昕指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应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经济业务或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确认基础。他们提出在核算学费收入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增设“应收学费”科目。

二、方案构建

(一)思路及方案

通过上述研究观点的分析阐述,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缴费收入(主要指学费和住宿费)账务核算重建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解决应收学生缴费收入和欠费收入的账务核算问题,以及可以实时、准确地提供应收学费、住宿费及已收学费、住宿费和欠交学费、住宿费等相关数据信息;(2)要在满足现行高校的账务核算原则前提下,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性,又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和简便性;(3)解决体现高校在财政专户的存款状况和高校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问题,以满足高校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在此思路之下,笔者提出维持“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不变,通过增加相关核算科目以及调整相关会计核算分录,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具体方案如下:(1)增设“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财政专户款”“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等科目;

(2)调整核算会计分录,①根据在校生规模人数核定应收学费时,借记“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贷记“应缴财政专户”,②正式收到学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

(二)理由

1.“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科目借方发生额为学生应缴费数额,贷方发生额为学生实际上缴费数额,余额为学生欠缴费数额。而“应缴财政专户”贷方发生额为学校每年应上缴财政的各项收入,借方发生额为学校每年实际上缴财政的数额,余额为学校应代收而未收未缴的数额。通过该科目的设置可以随时、准确地掌握应收学费、住宿费,已收学费、住宿费和欠交学费、住宿费等数据信息,方便与学生管理部门核对,及时催交欠交学费、住宿费等学生应缴费用。

2.通过“财政专户款”科目的设置可以满足报表使用者通过报表了解高校存放在财政专户款项,全面了解高校的完整实际资金状况,通过“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等”科目的设置,报表使用者可以获知高校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情况,即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事业收入+暂存财政专户+应缴财政专户。同时通过两者的设置在不违反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也保证了报表的整体平衡性,即: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三、案例演示

案例:2009年某高校在校生规模共计2万名,经该校财务部门测算2009年应收本科生学费6000万元,住宿费1500万元,应收研究生学费4000万元,住宿费1000万元;实际该校2009年共收到本科生学费5500万元,住宿费1400万元,研究生学费3800万元,住宿费900万元;该校于2009年将实际收到的学费和住宿费全部上缴至财政专户;该校2009年实际发生本科生减免、退学学费50万元,住宿费30万元;财政部门2009年返拨该校本科生学费4000万元,住宿费1200万元,研究生学费3000万元,住宿费800万元。请就上述事项进行相关会计核算分录的编制。

(一)高校现行核算方法

1.收到学费、住宿费时

借:银行存款11600万元

贷:应缴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5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900万元

2.上交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5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9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1600万元

3.财政返拨学费和住宿费时

借:银行存款9000万元

贷:事业收入——本科生学费4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2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800万元

(二)修改后方案下核算方法

1.核定应收学费和住宿费

借:应收学生缴费——本科生学费6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4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5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1000万元

贷:应缴财政专户125000万元

2.实际收到学费、住宿费

借:银行存款11600万元

贷:应收学生缴费——本科生学费5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900万元

3.实际收到学费住宿费上缴财政

借:应缴财政专户116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1600万元,

同时

借:财政专户款11600万元

贷:暂存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5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900万元

4.减免、退学时

借:应收学生缴费——本科生学费-5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30万元

贷:应缴财政专户-80万元

5.财政回拨专户款

借:暂存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4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2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800万元

贷:财政专户款9000万元

同时

借:银行存款9000万元

贷:事业收入——本科生学费4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2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800万元

四、结语

笔者结合案例演示分析说明,在现行账务核算基础上,通过增加相关会计科目,修改相关核算分录等措施,进行了高校学生缴费收入流程账务核算方案的重建,以期在现有条件下,满足高校管理者规范高校学生缴费收入管理工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期望通过报表了解高校真实完整的资金规模和收入状况的现实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立星,王丽莉.试论高校会计制度症结及解决思路[J].会计之友,2007(3中).

[2]陈洁,刘幼昕.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会计之友,2008(6中).

可研收费篇4

近年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些潜在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研究生教育是否收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学费定价和学生资助政策,成为问题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收费政策本身,而且关系到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虽然研究生收费制度还没有正式确立,但从很早开始,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就已经开始实行公费自费双轨收费模式了。这种公费自费双轨制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培养经费问题,满足了社会需要,因此最初运行平稳。而这种收费模式的弊端随着研究生扩招的推进和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也日渐暴露。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由分数高低来决定的公费、自费生之间的学费待遇相差悬殊,使收费的公正性、合理性受到质疑。而如果全部免除学费,国家和学校又无法负担庞大的教育成本(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刘大椿副院长介绍,保守估计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费用约为3万元,培养一名博士研究生则需4.5万元)。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决定制定全面收费的政策。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准备工作从1998年就开始了,当时计划从1999年开始在上海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并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方案并未实施。2003年1月21日至24日,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03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并且由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共同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一说。9月13日至16日,院长联席会2003年年会又在兰州召开,研究生教育收费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据人民网北京2004年1月27日(记者关莹)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表示,2005年将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

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不论是萨缪尔森的“准公共产品理论”,还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均为研究生教育收取学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从教育角度看研究生收费问题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教育界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收费即受益说。研究生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受益方包括国家、社会有关机构、受教育者本人及家庭。依据“谁受益谁负担”及成本补偿原则,受教育者应该承担部分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最大受益方是国家,应由政府负担主要的教育成本,其次才是个人和企业;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按照谁有能力谁多承担的原则进行收费即能力说。收费因生源来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而不同;第三种观点认为收费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应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或预期贡献相一致,同时收费制度应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相联系,即是公平与效率说。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却长期享受着义务教育的待遇,就其本身而言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现象,而且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一种特殊的待遇,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得到的,所以研究生收费在这个立场上是合情合理的。

研究生教育是否收费以及如何收费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继续发展关系重大,相关政策的理论基础目前有两种。一种研究倾向认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属于“准公共产品”,研究生本人受益与研究生教育,预期与实际私人收益较高,应当交纳学费,成本补偿是研究生学费定价的理论基础。另一种为多因素市场决定论,这一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应当建立在研究生教育是私人产品的基础上,学费是学校根据学生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所确定的市场化价格。[1]

三、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探讨

所谓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其规范的制度性称呼为“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或“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一说较早,是在200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由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共同提出的。即从目前基本上由国家承担这种单渠道方式,转变为由国家、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及其家庭)多渠道共同承担的方式。[2]

目前每年约有一半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是自费生,每年要交纳1万元学费,三年就是三万。谁可享受公费,谁该交纳这笔巨款,说起来非常“中国化”,就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绩排名在前的有免费午餐,排名在后的只能自认倒霉。从程序上来说,没有比这更公平的了,避免了有可能产生的各种腐败和人为操作因素,但实质上有失公平:以考分划线搞一刀切,抹杀了不同专业、不同家庭收入者的实际需求,没有将纳税人所提供的公共资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况且,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后,必然有一些贫困生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如果收费制导致这些优秀的贫困生无缘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对于他们来说有失公平,对于国家、社会而言也是一种损失。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值得提及的是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员,绝大部分研究生是支持教育部门推进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的,毕竟无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还是现实个人收益回报率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是需要付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何况处于教育高层的受益者――研究生,更应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问题是支付多少?是不少于教育成本的25%?还是……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费“一费制”,那就抹杀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全面考虑学生、家长、校方乃至国家的负费能力。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学生报考的单位、专业及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同本、专科收费制度一样,硕士生的收费政策也应灵活多样,收费标准应视学校、专业及学生的经济条件而有所区别。

虽然国家在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取消了“计划招生”与“自筹经费生”的区别,但在教育部门相关文件没有出台以前,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缴费问题上仍旧有所谓的“公费生”和“自费生”。那么,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周全地考虑到研究生的切身利益,不能简单的用考分的高低来决定费用的交纳与否。由此可见,能否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完善的收费政策是收费改革的关键环节,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完善的收费政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卢晓东.北京大学研究生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研究报告――基于多因素市场决定论的院校个案[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可研收费篇5

关键词:收费;奖学金;成本分担;贷学金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的方式。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改革,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的双轨制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探析

首先,I.M.布坎南认为:“任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都是那些得到教育的儿童及其家庭。在这一方面,教育是可以分割的,而且类似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普通服务。”美国学者E.S.萨瓦斯根据排他性和消费方式的差别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可收费物品、集体物品和公用资源四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是纯粹的个人物品,而被认为是混合物品,或称为准公共物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接近于私人物品。一般地,一个私人家庭只有在资金的预期利益等于或超过其私人利益时才愿意付费。其不会考虑给社会带来的溢出利益。高等教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是个人消费,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预期的利益更高,所以对高等教育收费更加容易被享受着接受。基于此,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分担。但是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外部利益,更符合混合物品的特征,因此基础教育应当由政府举办并分担全部费用,其他各阶段的教育则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实行收费制度符合教育成本分担原则。

其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方面,研究生在社会上获得就业的机会要比同专业的本、专科生多,同等情况下其薪金前者也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其私人收益率一般高于只受过本、专科生教育的人。我国面向普通本科生、大专生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根据经济公平原则,面向研究生推行收费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机会公平原则。中高收入阶层在全面收费的情况下是有经济实力支付一定培养费的,低收入阶层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经济困难学生则可通过增大覆盖面的有奖学金、贷学金等配套措施,获得奖学金或部分依靠贷学金来维持学业。

二、推行研究生全面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我国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年均2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到2006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万人增长到了39.8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10万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大与国家财力投入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体制之一。要想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实施研究生的有偿培养制度改革是一条重要的举措,

第二,在传统模式下,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目前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公费研究生。其培养经费和生活费全部由国家承担。一般情况下,计划内、自筹经费录取类别的确定都是在录取时根据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确定的,所以对研究生而言是“一考定3年”。且目前,按照国家规定,本科生、公费研究生是享受公费医疗的,唯独自筹经费研究生不享受,一旦发生病痛或意外事故,全部费用都得自己负担。“这也就导致了计划内的研究生高枕无忧。学习的动力不足,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难以激发;而计划外的研究生迫于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存在着不安心学习的现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后,如果研究生个人不努力,就得不到奖学金,就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这就使研究生的学习和经济利益就有了直接的联系,从而调动研究生们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第三。教育经济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断提升。关于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使用者、受益者应当分担相应份额教育投资的见解,逐步被人们所认同。这就使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具有内在的可行性。

根据十所高校的试点情况,随着改革的实行,试点高校纷纷提升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额度,以使受资助的研究生不低于以前公费生的比例。很多学校采用了以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岗位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这些配套措施使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推行就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当前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面临的问题

首先,学校、地域的差别使奖学金的设立存在很大差异。一流高校可以靠自身优势拥有一定数目的奖学金来满足研究生的需要,而其他一些二类院校没有足够的途径获取这样的巨额经费。据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奖学金种类33种,奖学金总额约115万元,获奖学生比例15%。而中国农业大学共有奖学金种类2种,奖学金总额约25万元,获奖学生比例5%。据调查,北京大学66种研究生奖学金都是“社会捐助”,其中包括企业捐助、个人捐助、学校捐助和事业单位捐助。而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则是一半来自国家,另一半来自两家企业的捐助。地方学校中,除了当地重点院校外,其他学校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社会捐助。由于一流学校毕竟是少数,如果推行全面收费制度,学生读研成本很可能会由于改革而大幅度提高,产生新的教育不公。

其次,研究生收费改革给导师带来的很大压力。2006年,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以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并进行了试点,计划于2009年在全国全面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各高校在落实导师负责制时,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有责任资助研究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责任,并对导师资助提出了几种方式。例如,有的高校根据研究生的招生名额设定了具体的导师资助标准,有的高校明确规定导师对助研的研究生必须提供助研津贴。这将让导师面临更现实的“财力与生源”问题。导师有足够的能力申请到大课题,就能让自己的研究生做科研,就能让自己的研究生获取足够养活自己的科研劳务费。突然的转变使大部分导师难以接受,尤其是受学科性质的限制。一些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导师更是难以接受。

再者,对维持研究生日常消费来说,奖学金只是杯水车薪。目前我国实行的奖学金制度数额小。覆盖面低。对一般学校的研究生而言,即使是获奖学金的大户,集多奖于一身,有优秀学生干部奖、学习优秀奖等。奖学金总额也只有几千元。且能拿到多项奖学金的研究生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一个院系一年有50%~60%获奖比例就已经是很高的了,有的院系只是5%左右。而且一般来说,每个学生获奖都是1000元之内。很多研究生在就读期间未获得任何奖学金。这样收费制度会对研究生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对研究生教育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性的教育政策,其中计划内统招生占了绝大比例。计划内统招生免缴学费,国家每月还提供一定数额的助学金或生活补助金。若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社会、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可能在观念上都一时难以转变。对学生个人或其家长而言,不少学生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因此,读研究生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所有教育成本。还有研究生认为,以前读研究生都是“免费”的,而实行收费制度后。对学生不公平等。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四、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配套措施

首先,按地域、分学校、分专业收取不同费用。从地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生源远大于其他地区,尤其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考生热情不高。从学校层次上看。名牌大学和著名科研院所的生源持续增长,报考人数明显多于一般的培养单位,很多一般学校招生不足,只能通过调剂满足需要。从近几年研究生的报考情况来看,考生对学科专业的选择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金融、外语、计算机、通信、法律、经贸等应用学科专业生源充足。报考人数较多,录取分数较高,而农、林、地质、石油等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学科专业,生源严重不足。且如上所述,与大城市的一流高校相比,很多地方的一般学校无力筹集足够的社会捐助以满足收费制度的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实行收费改革,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杠杆的作用。对经济发达地区、名牌大学及热门专业,可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而对经济不发达地区、一般培养单位及冷门专业,可降低收费标准。

其次。建立规范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奖学金是研究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国外高校提供的奖学金额度都很高,而国内目前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面都很小。因此。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应当加大奖学金力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机制。尚未实行全面收费的学校,可以参照暨南大学的做法:硕士研究生“计划内”、“计划外”资格将不再实行“一考定三年”的制度,而实行硕士生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度,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按学习成绩和表现一年一评,重新排定公费、自费名单。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对于贷学金贷学金制度,我国现时提供给学生的贷学金数量偏少,而且要求学生的还贷时间也太短,从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求学问题。目前每位研究生每年的贷款总额一般在6000元以下,在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之后,这些贷款额度可能仅够学生半年的学费,而他们的其他所有学费及生活费仍将无从着落。对此,我国的贷学金额度最少应当提高到全额学费水平。当然在贷款的制度和手续上需要有一系列的制约措施,提倡诚信意识,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对于获得贷款。但未按期还款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再者,完善“三助”制度。近年来,很多高校推行了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制度。其中助研主要由导师负责提供岗位。而助教、助管则是由于学校提供岗位。但目前“三助”岗位少、报酬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施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助”制度。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这种自助式的资助方式与社会服务联接,将资助岗位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工作内容也拓展到各种社会需要的服务。另外,及时落实资金。切实加强助学资金管理,确保及时发放、专款专用。同时加强监督检查,杜绝挤占挪用助学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最后,建立导师制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出,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所谓导师资助制。就是研究生实行收费改革后,导师要拿出课题经费的一部分支付给研究生,用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按照教育部的意见,就是“导师注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学校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助研’助学金,其奖助名额由导师申请并下达给导师:研究生要获得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助研’助学金,由本人向导师申请:要获‘助教’、‘助管’助学金由本人经导师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基于此。导师必然会认真负责地选拔和培养学生:研究生对导师的选择必定更严格。因此,建立导师制的长效机制,不仅能保证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施行,也有利于导师队伍的优化。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可研收费篇6

【关键词】 电力科研单位; 企业所得税; 研发中心; 降低税收成本

一、电力科研单位的组织形式

电力科研单位是从事电力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是电网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信息中心,拥有国家核准的调试各类等级、规模机组和送变电工程资质,是电网企业各类专业人才高度集中的职能单位。厂网分家后,除部分电力科研单位改制为电网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电网企业控股的子公司外,大多数电力科研单位仍作为电网企业分公司,由电网企业统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电力科研单位经营活动及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经营活动的特点

电力科研单位是兼有生产和科研性质的科技性企业,承担着电力系统的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等重任,其主要的业务活动是对上级电网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履行技术监督的职能,并承担电网企业的研发任务,由于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无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受到限制。

(二)会计核算特点

电网企业所属的科研单位,是电网企业的经费单位,每年由上级电网企业根据预算下拨经营经费,电力科研单位为电网企业及其分公司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不确认相关的收入,发生的相关费用冲减上级电网企业下拨经费;对所属电网企业之外的电厂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取得的收益在其他业务利润中核算;对所占用的固定资产由所属的电网企业统一管理,取得的增值税票也由电网企业统一抵扣;所得税统一由电网企业汇总纳税。

每年由电网企业根据预算拨付研究开发经费,电力科研单位立项完成研发任务,发生的研发费用由电网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加计扣除,但由于电力科研单位是兼有生产和科研性质的企业,科研人员及研发设备既参与生产又参与研发,发生的人工费及折旧费无法合理系统地在生产费用及研发费用之间分摊,致使所得税前扣除的研发费用不含人工费及折旧费,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电力科研单位的税收筹划切入点初探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电网企业可能享受的几大税收优惠

1.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3.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4.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为免税收入。

(二)税收筹划切入点

1.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力科研中心,并通过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若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电网企业从电力科研单位分得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将免征企业所得税。

2.电网企业可以委托电力科研单位开发科研项目,并与电力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同时将电力科研单位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尽可能地作为技术开发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会加大电网企业及电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税前扣除基数,缩小电网企业及电力科研单位的所得税税基,减少税负,而且,只要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符合科技行政部门有关技术合同的规范要求,电力科研单位相关的技术开发收入的营业税也可以得到减免,这样也会减少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

四、通过模拟数据的测算,分析说明成立电力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整体税收成本的影响

(一)为便于建立测算模型,假设电力科研单位符合以下条件

1.每年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发生的材料费、大修费、人工费等三项经费合计为4 000万元,其中人工费用占用50%,作为电力科研单位的生产成本。

2.每年发生的科研经费1 000万元,用于购置研发设备,研究开发发生的人工费及设备折旧费不包括在内。

3.电力科研单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若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并进行独立核算,利润率为20%。

4.每年电力科研单位对电网企业以外电力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取得的收入为2 000万元,利润率仍为20%。

5.科研单位的设备年折旧额占全部成本费用的8%,除购置科研设备外,固定资产无其他增、减变化。

6.电网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的所得税率为15%,假设无纳税调整事项。

7.电力科研单位的营业税率为5%,不考虑相关附税。

8.假设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取得的合同收入占其对电网企业提供全部技术服务取得的全部合同收入的比例为w。

9.假设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折旧额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例均未发生变化。

在上述假设条件基础上,下面分别以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测算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前后对电网企业税收成本的影响,并以成立独立科研中心为前提,通过建立测算模型,计算电网企业委托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开发的合同金额占研发中心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全部合同金额的比例“w”达到多大时,使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增加的总额等于税收成本减少的总额,该点称为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的税负损益的临界点。

(二)分税种模拟测算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相关税收成本的影响

本部分测算仅考虑与成立独立研发中心相关的增量税收成本,非增量税收成本不予考虑。

1.营业税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不确认相关的收入,只将发生的相关成本冲减下拨的经费,也不计算缴纳营业税。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向电网企业所属的供电及发电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也要进行结算,按20%的利润率计算确定该部分收入为m万元,则m×(1-20%)=提供技术服务发生的成本4 000万元+研发费用1 000万元

求得m=6 250万元;该部分收入中免税收入6 250 w万元,应税收入6 250×(1-w)万元

应缴纳营业税6 250×(1-w)×5%=(312.5-312.5 w)万元

向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收入的应纳营业税额与成立研发中心后的情况相同,是不相关的税收成本,在比较营业税的税收成本时,不予考虑。

(3)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由于研发基地对电网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要进行结算,确认相关收入,科研单位营业税税收成本增加(312.5-312.5w)万元。

2.增值税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自2007年7月1日起,电力企业购置的科研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其销项税额,电力科研单位可抵扣的购买科研设备的进项税为145.30万元(1 000÷1.17×17%),由电网企业统一进行抵扣。

可研收费篇7

【关键词】 高校;学生缴费收入;账务核算;重建

高校学生缴费收入(学费、住宿费等)作为高校非税收入的主体,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账务核算方案已无法适应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扩招带来的大量债务,也引发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实际偿债能力的高度关注。收入是偿债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学生缴费收入作为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性、完整性对保障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高校收入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行高校财务报表所能提供的学生缴费收入信息是不完整的,要想让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高校收入状况,就必须对高校现有学生缴费收入账务核算方案进行重建。

一、研究综述

为满足高校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国内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学生缴费收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账务核算重构方案归纳有以下三种。

1.河北工程大学郭立星、王丽莉指出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已不能满足高校目前财务管理的需要,只能反映已收取的学费数额和上缴财政数额,不能反映学生欠交学费数额,极易形成表外资产。他们提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增设“应交学费收入”科目。在他们的方案中通过“应交学费收入”科目解决了应收学生缴费收入和欠费收入的账务核算问题,但未进一步阐述学费上交财政时的具体会计处理,也未进一步提出高校实际暂存在财政专户款项的核算及其在报表中的体现问题,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和财务真实状况;同时提出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替代高校学生缴费收入核算的“收付实现制”,不符合高校现行账务核算基础,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2.重庆工商大学陈洁、刘幼昕指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应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经济业务或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确认基础。他们提出在核算学费收入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增设“应收学费”科目。在他们的方案中同样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它在前一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学费上交财政时的具体会计处理分录,但仍然是以“权责发生制”来替代高校学生缴费收入核算的“收付实现制”,同时仍未就高校暂存在财政专户的资金和高校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情况如何体现等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3.贵州财经学院的唐先勇、罗兵指出在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下,高校缴存在财政专户的学生缴费收入等预算外资金,实质上就是高校的自有资金,必须通过一定的账务核算方法如实体现,以保证高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他们提出在不改变核算基础的前提下对现行“收付实现制”稍作修改,增设“财政专户款”“暂存财政专户”科目。他们的方案在未改变高校现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财政专户款”和“暂存财政专户”体现了高校存放在财政专户的资金和高校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但在他们的方案中没有给出应收学生缴费收入和欠费收入的账务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方案构建

(一)思路及方案

通过上述研究观点的分析阐述,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缴费收入(主要指学费和住宿费)账务核算重建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解决应收学生缴费收入和欠费收入的账务核算问题,以及可以实时、准确地提供应收学费、住宿费及已收学费、住宿费和欠交学费、住宿费等相关数据信息;(2)要在满足现行高校的账务核算原则前提下,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性,又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和简便性;(3)解决体现高校在财政专户的存款状况和高校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问题,以满足高校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在此思路之下,笔者提出维持“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不变,通过增加相关核算科目以及调整相关会计核算分录,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具体方案如下:(1)增设“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财政专户款”“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等科目;(2)调整核算会计分录,①根据在校生规模人数核定应收学费时,借记“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 贷记“应缴财政专户”,②正式收到学费时,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③学费收到后上缴财政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 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财政专户款” 贷记“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④如有学生退学、减免学费时,红字借记“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 贷记“应缴财政专户”科目,⑤拨回财政专户款时,借记“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 贷记“财政专户款”,同时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 事业收入――学费、住宿费”。

(二)理由

1.“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科目借方发生额为学生应缴费数额, 贷方发生额为学生实际上缴费数额, 余额为学生欠缴费数额。而“应缴财政专户”贷方发生额为学校每年应上缴财政的各项收入, 借方发生额为学校每年实际上缴财政的数额, 余额为学校应代收而未收未缴的数额。通过该科目的设置可以随时、准确地掌握应收学费、住宿费,已收学费、住宿费和欠交学费、住宿费等数据信息,方便与学生管理部门核对, 及时催交欠交学费、住宿费等学生应缴费用。

2.通过“财政专户款”科目的设置可以满足报表使用者通过报表了解高校存放在财政专户款项,全面了解高校的完整实际资金状况,通过“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等”科目的设置,报表使用者可以获知高校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情况,即实际已实现事业收入=事业收入+暂存财政专户+应缴财政专户。同时通过两者的设置在不违反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也保证了报表的整体平衡性,即: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3.如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替代“收付实现制”,必然会涉及到费用收入等各种项目核算变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核算基础的改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笔者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通过增加“应收学生缴费――学费、住宿费”“财政专户款” “暂存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等”,并没有设及到相关费用、成本、收入等权益类核算科目的变化,在目前的高校账务核算体系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简便性,不需要等到高校将来改变核算基础后才能予以实施,现在即可操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案例演示

案例:2009年某高校在校生规模共计2万名,经该校财务部门测算2009年应收本科生学费6 000万元,住宿费1 500万元,应收研究生学费4 000万元,住宿费1 000万元;实际该校2009年共收到本科生学费5 500万元,住宿费1 400万元,研究生学费3 800万元,住宿费900万元;该校于2009年将实际收到的学费和住宿费全部上缴至财政专户;该校2009年实际发生本科生减免、退学学费50万元,住宿费30万元;财政部门2009年返拨该校本科生学费4 000万元,住宿费1 200万元,研究生学费3 000万元,住宿费800万元。请就上述事项进行相关会计核算分录的编制。

(一)高校现行核算方法

1.收到学费、住宿费时

借:银行存款 11 600万元

贷:应缴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5 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 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 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 900万元

2.上交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 5 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 3 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 1 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9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1 600万元

3.财政返拨学费和住宿费时

借:银行存款 9 000万元

贷:事业收入――本科生学费 4 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 3 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 1 2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800万元

(二)修改后方案下核算方法

1.核定应收学费和住宿费

借:应收学生缴费――本科生学费 6 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 4 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 5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1 000万元

贷:应缴财政专户 125 000万元

2.实际收到学费、住宿费

借:银行存款11 600万元

贷:应收学生缴费――本科生学费5 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 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 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 900万元

3.实际收到学费住宿费上缴财政

借:应缴财政专户 11 6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11 600万元,

同时借:财政专户款 11 600万元

贷:暂存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 5 500万元

――研究生学费 3 8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 1 4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900万元

4.减免、退学时

借:应收学生缴费――本科生学费-5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 -30万元

贷:应缴财政专户 -80万元

5.财政回拨专户款

借:暂存财政专户――本科生学费 4 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 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 2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 800万元

贷:财政专户款 9 000万元

同时借:银行存款 9 000万元

贷:事业收入――本科生学费4 000万元

――研究生学费3 000万元

――本科生住宿费1 200万元

――研究生住宿费 800万元

四、结语

笔者结合案例演示分析说明,在现行账务核算基础上,通过增加相关会计科目,修改相关核算分录等措施,进行了高校学生缴费收入流程账务核算方案的重建,以期在现有条件下,满足高校管理者规范高校学生缴费收入管理工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期望通过报表了解高校真实完整的资金规模和收入状况的现实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郭立星,王丽莉.试论高校会计制度症结及解决思路[J].会计之友,2007(3中).

[2] 陈洁,刘幼昕.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会计之友,2008(6中).

可研收费篇8

[关键词]学费定价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647/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56―04

[作者简介]刘文晓,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生;胡仁东,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普通公立高等学校学费定价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是在教育资源耗费在国民收入中份额增加、普通高等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大,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需求增加而教育经费仍持续短缺的背景下开始的。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进行认真梳理,发现对普通公立高等学校学费及其定价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高等学校成本补偿、高等学校学费的性质、高等学校收取学费的必要性、公立高校学费定价标准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等。其中,有关成本补偿、学费性质、必要性等普通公立高等学校学费定价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国内外学者均做出了详尽而充分的研究,而对于公立高校学费定价标准、影响因素、改革趋势及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研究尚呈现众说纷纭的研究现状,还无统一定论。因此,本研究将这些处在探索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侧重点,对国内外已有文献做一综述。

一、普通公立高等学校学费性质研究

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是高等教育学费征收与管理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学费形成的机制,学费标准确定的依据,学费确定的主体及学费采取的形式,等等。目前在理论界颇为流行并被普遍认同的有关学费性质的说法主要有投资说、补偿说、分担说三种。

“投资说”。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在其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的资本,而教育又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提高人的职业技能、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未来收入,同时为社会经济增长做出贡献。1963年,美国学者汉森发现投资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比投资中学要高出6%;1985年,萨卡洛普罗斯发现高等教育个人回报率高于社会回报率,高等教育投资对个人更为有利;1989年,科恩指出劳动者收入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由他们获得的人力资本大小所决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因此,个人为获得一定的收益而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投入教育资源,期待教育产出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过程,显然,高等教育的学费就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投入。

“分担说”。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最早由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在其所著《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各方受益者应共同承担教育成本,包括受教育者本人、受教育者的父母亲友、社会公众和企业等。自成本分担理论提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援引将其作为本国高校收费改革的最坚实理论依据。

国内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研究较国外晚,最初主要依靠译介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加以研究和应用。王善迈曾于1985年首次提出上大学个人应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一度遭到理论界的质疑。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众多学者才开始纷纷接受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渐增。王善迈于2000年撰文指出:学费的性质取决于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的性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创立的公共产品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产品在消费上既有一定的竞争性又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应归为准公共产品类。“既然高等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应共同负担其成本,受教育者直接负担的形式就是学费”,进而提出学费应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一部分,既不能如私人产品定价那样高于成本,也不能按照公共产品免费提供。另外,贺保月从独特的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高等教育产品的高代价性、专门性、终极性和多功能性的重要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投资应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补偿说”。《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学费的定义为:学费是人们为接受教育所支付的费用,用以补偿支付学校、学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耗费。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1998年撰文指出,“为了使普通高等学校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必须对普通高等学校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进行补偿,即对大学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追加”,学费正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方式。教育经济学博士王康平则认为:“学费是指学生及其家庭按规定必须向学校交纳的基本学习费用。学费主要是用于补偿学校支付的普通高等学校成本中,按照合理的分摊比例,应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的那部分支出。”

另外,对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属性的研究还有以下几种说法:购买说、经营说、产品说、委托加工说、资源配置说、产品出售说。

二、普通公立高等学校学费定价问题研究

(一)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确定

学费标准确定的理论主要有精英教育说、支付能力说和利益获得说。当前世界各国高校收费大致可以分为以“福利型”为主和“市场型”为主的两种模式。“福利型”意指高等教育费用的承担主体主要是国家和社会,个人不承担或承担很少一部分。这种类型的收费制度主要依据“精英教育说”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国家领导人才和训练高级技术人才以发展国民经济;高等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和实践民主政治理想的工具,其所需经费应以政府支付为宜。欧洲大部分国家如英国、法国、瑞典、德国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市场型”意指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都要成为负担教育费用的主体,其中个人及家庭负担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此种类型的收费模式主要依据“支付能力说”、“利益获得说”等。约翰斯通在提出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的同时,也阐述了需要遵循的两条原则: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负担原则。利益获得原则即“谁受益谁付费”,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或间接受益方,在各自受益范围内支付一定的费用,以示公平。这一点在所有高等教育付费国家均得以体现。能力负担原则即“能力越大,支付越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国家。

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确定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能力原则,二是受益原则。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着重对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提出的学费定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依据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收费(陈国维1997;王善迈2000;伍海泉2010)。既然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由完全免

费转为全面收费是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就理应成为高等教育学费确定的首要依据。这一点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中也得到肯定和体现。根据我国1998年公布的《高等教育法》,大学应依据教育成本,适当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2)按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收费(陈国维1997;王善迈2000;曾晓东2003;林道怡2004)。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是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发展的需要。由于当前绝大多数适龄学生主要依靠家庭为高等教育付费,因此学费定价过高,超出了居民的经济可承受能力,则必定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因无钱缴费而面临退学困境,影响教育公平;学费定价过低,则会导致高等教育产品的供不应求,在教育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无法满足庞大的教育需求:失去了成本分担的意义,最终导致高等教育效率的低下。(3)根据高等教育收益率收费(王善迈2000;伍海泉2003;李晶2007)。根据“谁受益谁分担”的理论,测算个人、政府、社会各方的收益率,确定三方在教育成本中应分担的比例。同时,王善迈指出,要想获取准确的教育收益率信息,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收益率的测量方法,其次要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定期对教育收益率做出测量。(4)高等教育服务的供求关系,包括总量与专业、层次结构(王善迈2000)。在高等教育大市场上,学费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价格,学费的标准应该是使高等教育供给(招生数)与学生有效需求得到均衡时的学费水平(李文利、魏新2000)。(5)按照研修学分的数量收费(郑立明、王明华2008;闰广芬、翟晓静2007;招雁鸿2008)。学分制收费制度是以学分为最小收费单位的一种新的收费和教学管理制度。21世纪伊始,从以一校、多校、一省改革为试点到全国各省份、各高校较大面积地铺开,截至2004年全国有超过1/3的高校推行学分制收费制度。200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学生当年所缴纳的学费可根据选取学分所需的费用收取,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显然,在学分制收费条件下,学生的教育成本因人而异,既凸显公平又注重差异,同时还可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学分制条件下,一些高校对于收费方式和学分定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其中,比较典型的收费和定价方法有:简单折算法、固定学费加变动学费法、学科成本系数折算法等(闰广芬,翟晓静2007)。

(二)高等学校差异化收费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收费不应仅仅停留于简单地筹措高等教育办学经费、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提高高校办学效率、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价格机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福利型”国家还是“市场型”国家,在高等教育由完全免费到收取学费的改革进程中,都走过了一条由政府设定统一学费标准到施行差异化收费的探索过程。在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针对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自主以及以学生为主导的学费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在这些国家,让高等教育机构自行设定学费标准作为最优选择被推向前台。价格作为一种裁量工具可以使得这些教育机构发掘新的筹资渠道,将学费与不同专业培养成本之间紧密结合,同时也可以反映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回报率的高低,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毕业生来源学校和所学专业。

在德国,围绕学费改革问题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其中一项政策论题在这场讨论中被提出: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全体学生应该实行“扁平学费制(flat fee)”,还是设计一项差异化、个性化的收费模式?差异化收费是应该建立在国家、州还是机构水平之上?扁平学费制下,每位学生向每学期、每个学习项目支付等额费用,而差异化收费制下,学费标准的确定则要参照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学生的资金获得渠道、学生的表现及优点;专业培养成本、市场前景及是否具有潜在的刺激效应(例如能否提升相对应劳动力市场上人才稀缺专业的层次和水平);每学期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例如根据学习模块数及学分计算应当缴纳的费用),等等。Frank Ziegele在对这场大讨论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之后,指出:如果学费能够如实反映市场价格,那么市场力量和指向效应将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学费成为教育质量指示符,学生将据此被分流到各个最具收益性的学科,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偏好不同而导致的学科多样化的目标也将得以更好实现。更进一步地,差异化收费将加快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自主和高校市场化进程。

在荷兰,荷兰财政部曾于1999年委托一家研究机构深入调查一项非常规、差异化收费系统可能带来的反响和潜在效应,其中可能引起的科目设置的多样化效应被特别提到,这一收费系统的施行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自行设置0。Jongbloed研究指出:差异化收费具备以下功用:促进教育产品供给的多样化;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充分发挥市场中价格机制的作用。他同时指出,在荷兰提出实施差异化收费遇到了几个困难:高等教育成本结构尚不明晰(归因于资金成本和交叉补贴)、学费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

同荷兰一样,英国也将学费定价权下放到各高等教育机构。2003年在由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布的白皮书中,差异化收费作为一项核心议题被列出。2004年1月,众议院通过了英国政府的一揽子改革计划,颁布((2004年教育法案》,着手对学费问题进行改革。这次改革的焦点集中在非管制、差异化收费的潜在效应方面,规定:从2006年开始取消国家统一学费标准,代之以各大学自行确定学费数额,最高限额为每学年3 000英镑。Barr强烈支持政府的学费改革计划,认为差异化收费(也可称其为弹性学费制或差别收费)是必需的,是符合建立多样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要求的。

概括来说,各国施行差异化收费制度带来的潜在效应可以被大致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主要的积极效应有:为高校增加来自学生方面的资金收入;增强科目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在各高校间形成良性竞争;赋予学生基于价格一质量权衡交易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和高校之间搭建更紧密的桥梁;价格的上调可以反映出高校自身的传统、目标和提供的教育产品等。主要的消极效应有: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受价格因素的制约而取代了原本应有的制约因素;高校越来越注重回报率高的专业而牺牲了冷门专业的发展;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给予某些高校特殊的区位优势,他们以此抬高收费;居住在国家边界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国外收费较低的高校就学;越来越重的学费负担可能会阻止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被迫放弃第一志愿学校。

Jongbloed认为,要使市场机制在弹性学费制中充分发挥上述积极作用,那么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并尽量使之同弹性学费配套推进。例如:学生资助体系;信息获取的便利、充分;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技巧;政府为由其投资的高等教育机构设定的教育规模的现状;公共投资率和系统成本之间的关系;公共资金和受教育者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差异化收费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一项新议题正在讨论和试行当中。曲洪涛(2002)提出高等教育收费应双重定价,即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差别定价,在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价格为导向,合理地确定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定价差别,这将是解决基础学科人才匮乏、促进基础学科发展的有效办法。陶爱萍(2007)从调节供需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社会公平等方面论证了差别收费的必要性,提出高等教育的收费差别要建立在教育质量、生均教育成本和家庭经济收入差异的基础之上。并认为要使差别收费具有实际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关键是要对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进行质量评估,从而按质定价;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和核算机制,做好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使高等教育学费的确定有数据可依;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进行调查和认定,以便按其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学费标准。郭春华(2008)认为高等教育的学费应该按照地区差别、校级差别、专业差别等来体现差异性,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需要,并且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既保证了考生的选择权,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三)收费标准的计量方法

在诸多研究成果当中,不乏有学者提出一些具体的量化计算指标和模型,如柯佑祥(1993)提出了学费――成本比、学费――收人比以及学费占高校经常性收入的比例;晏开利(1995)以家庭年均收入和储蓄额为指标核算学费的基准额;陈雄(1996)从生均培养成本和历年费用两个指标来核算;王康平(2001)提出了标准学费的计算公式与上下限公式;陈茜(2008)在公共定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采取补贴激励高校真实申报成本的方式,实现在信息约束条件下构建学费定价的次优机制。还有学者尝试利用灰色系统模型(邱崇洋,肖芸芸2008)、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沈亮2008)、公共定价中各类约束条件下的成本定价模型(李志锋2001)。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学费定价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可以做出如下思考:

第一,在预知可以获得未来报酬的情况下,个人为高等教育付费是公正的选择。“效率与公平并重”可以用以解释这种政策选择,主要围绕高等教育投资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和外部性来进行说明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全部靠私人资金维持,而是意味着纳税人和学生应当各自分担一部分费用。

第二,个人付费的合适额度很难确定,要努力在公共和私人筹资之间寻求平衡。学费作为高等教育中个人投资的重要一部分,其标准通常是由政府来设定。然而国际经验研究表明,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出发,学费水平的决定权应该由高等教育机构掌握。

第三,差异化的收费制度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针对学费水平进行大讨论得出的唯一可行解决办法。然而,由高等教育机构自行确定学费标准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标准。这关系到决策机构能否正确把握毕业生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及高校自身在市场中的声望。也把高等教育机构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学生(包括潜在生源)身上,看他们在决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主要依赖哪些信息。如果差异体现在校际之间,那么个体就要求获得关于在不同高校学习各种专业可以获得报酬情况的可靠信息。

第四,既然差异化收费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要想使差异化收费制度发挥作用则必须满足一些条件。否则的话,市场机制不但失灵且也会带来诸多消极后果。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该尽快确定哪种条件是最关键的,应该怎样设置这些条件来实现政策目标。这也呼吁更多的研究来对政府的各种干预措施效能进行评价,同时也对促使学生做出选择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学生选择背后的动力机制。

第五,从相关文献梳理中发现,在主张大学收费的国度里,包括我国在内,对于究竟应该收多少学费的问题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确定标准或依据,对与学费定价相关概念的研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教育成本的构成及分类尚无统一定论。国内已有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大都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分析影响学费定价标准的各个因素,进而在政策制定上规定学费应占某比例的上下限。而针对标准之下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研究较少,虽也不乏有学者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来试图寻求能够进入操作层面的定价标准,但对公式和模型建立的条件解释不完备,往往只考虑了影响学费定价的某一个因素,而且诸多理论迁移到高等教育领域时适用性值得怀疑,不能很好地满足受教育者日渐个性化和追求高效率的趋势。

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定学费标准问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同时更是一个必须要去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内外关于高等学校学费定价的研究给了我们众多的启示,国内理论界对此问题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全面的研究。

注释:

①田燕.我国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定价制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②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24―29.

③林莉.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④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⑤赵中建.高等学校收费问题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6,(5):1―10.

⑥吴开俊.范先佐.高校学费依据教育培养成本收取的悖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6―30.

上一篇:小寒诗词范文 下一篇:联盟合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