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合作范文

时间:2023-12-04 00:37:07

联盟合作

联盟合作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活教育 校企合作联盟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结合,体现了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校企合作是活教育课程论在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新体现。

1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和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各个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联合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的行业、企业事业组织和机构,成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有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

2 校企合作联盟的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联盟可以由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理事会组成,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合作联盟。

3 校企合作联盟会员单位的互利共赢关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的成员,必须具有互利共赢的条件,才能够使合作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行业企业等联盟会员单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联盟获得以下主要权利与利益:

(1)有相关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信息知情权;(2)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应邀出席相关高职院校重大活动;(3)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进行各种形式校企合作项目;(4)优先使用科技成果;(5)优先选拔相关高职院校毕业生;(6)评聘兼职教师;(7)在相关高职院校设立企业奖学金;(8)使用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场所;(9)享受招生选择性计划名额;(10)在相关高职院校校园网、校内公共教学科研场所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

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方可以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承担相关高职院校师生实习实训基地义务;向相关高职院校推荐兼职教师;协助相关高职院校各相关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赞助职业教育基金;优先录用相关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等等。

4 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

4.1 教学模式

基础模式是指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相关高职院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相关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条件。

4.2 基地模式 (下转第29页)(上接第8页)

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适应企业需求,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就业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营环境和节奏,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由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的实训(实习)基地。

4.3 订单模式

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可以采取冠名制管理形式。

4.4 创业模式

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

创业项目可以是一个企业(如工作室、旅行社、咨询公司等生产经营性实体),以校办企业形式开展工作,可以享受校办企业的相关政策。创业项目还可以是一种研发产品或技术,校企专业共同开发,共同享受高校科研项目支持,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5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工作;(3)实习实训,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共同参与对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完成效果的考核与评价;(4)科研开发,校企专业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工作,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5)职工培训,利用相关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定期对合作企业的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培训工作可以共同进行。(6)师资培训,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优质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相关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提供挂职锻炼(训练)机会;(7)联合创业,相关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上述联合创业模式)(8)顶岗实习,学生以实际员工的身份定岗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9)订单培养,通过企业命名方式设立专业班级组织,运用企业的文化、技术、素质要求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10)设立奖励金,以企业命名的形式设立经学金、奖教金,通过奖励金的评比活动,宣扬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鼓励优秀的师生争先创优。(11)社区服务,校企合作以双方的资源优势开展对企业、相关高职院校和社会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义务的;(12)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就业基地,通过合作,吸引和鼓励企业定期接受相关高职院校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建立就业基地;(14)校企文化建设,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品位,使学校教学科研场所和校园建设更加具有职业文化特征,使企业更具人文科技的精神特征。

联盟合作篇2

[关键词] 战略联盟 合作创新 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企业间结成战略联盟进行合作创新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选择。企业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能够实现知识、技术的共享,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然而,创新必然意味着风险,企业在结成战略联盟后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风险。

一、战略联盟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风险

1.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尽管战略联盟企业之间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共享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信息的不对称仍是战略联盟伙伴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由此难以避免道德风险的存在。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少数合作者可能自身利益,见利忘义,导致诸如虚报信息、欺骗、“偷懒”等各种败德行为的出现,从而损害联盟整体利益。

2.文化差异的风险。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联盟时,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汇,如果彼此之间文化差异较大,便容易在日常沟通过程中,产生文化摩擦现象。这种文化摩擦常常表现为企业组织和员工行为相互之间的冲突,而当这种文化冲突无法协调时,一些企业很有可能不得不退出联盟,使得联盟破裂并导致联盟企业蒙受损失。

3.利益分配不均的风险。合作的前提条件是有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而联盟中的合作者在评估他们的关系时,更多地看重公平而不是效率,于是公平的需要对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公平动机理论:感觉遇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将会设法恢复公平。同理,当联盟中的企业遭遇了不公平利益分配时,极有可能希望他或者他的合作伙伴在将来表现出不协调的行为。如果一个合作者感觉其他的合作者从联盟中获取了比自己多的多的利益,他可能减少对自己的约束,甚至不顾自己的利益。此外,由于双方投入资源比例的不平衡,造成了收益分配的难度。

4.核心知识和技术的外泄风险。联盟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是进行合作创新的基础。当企业加入联盟组织后,在为达到共同目的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有可能无意中将自身的核心知识转移给联盟中其他成员。而这些核心知识正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加入战略联盟后,由于自身核心知识外泄,企业的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将会弱化甚至消失。但是这些优势正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必要前提和企业能与其他组员平起平坐的保证。因此,当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丧失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联盟也将可能会解体。而解体后失去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极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甚至有被其他企业兼并的可能。

二、战略联盟合作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

1. 挑选合适的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是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理想的联盟伙伴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1)互补性原则:指联盟伙伴可以带来互补性的资源。(2)对等性原则:一般为了避免被联盟中实力强大的成员企业收购的风险,企业大多会选择综合实力相当的潜在合作伙伴。(3)相容性原则:指联盟伙伴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够很好的兼容性,从而,当在创新合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快达成共识。

2.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是合作创新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战略联盟内的相互信任之所以重要,首先,因为战略联盟所面对的双重不确定性环境,即未来事件和成员企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就越是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从而确保成员企业共同行动来对未知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其次,由于战略联盟的自身的脆弱性,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是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1)建立联盟内部信任评价机制,实时对联盟成员进行评价;(2)建立用于防止欺骗和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约束机制,以防止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

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战略联盟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是一个关键而又矛盾多的问题。许多战略联盟也常因利益分配问题而破裂。战略联盟其实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一种合作博弈关系。所以,在实行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互惠互利原则。每个成员企业的根本利益必须得到保障,这样才不会影响成员企业投入联盟合作的积极性。(2)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利益分配的结构,促使联盟成员企业能够实现最佳的合作和发展。(3)风险利益匹配原则。对联盟中承担风险较多的企业分配较多的利益。(4)个体合理原则。每个联盟成员企业的利益不低于不参与战略联盟情况下的利润。

4.合理地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分享与控制。战略联盟进行合作创新的目的,就是利用各自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来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困难,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成功率。因此,在联盟内部需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并不是无限制的连自身的核心知识和技术都毫无保留的分享,而是在知识和技术共享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和技术的保护,防止外泄。对于一些在合作创新的需要共享的必要知识和技术,可以在法律合同或联盟协议中加入相关的保护性条款,禁止联盟将其外泄。

三、结论

战略联盟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风险,为了提高战略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成功的可能性和效果,必须采取挑选合适的联盟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措施对风险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李荷华: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6)

联盟合作篇3

关键词:非零和;合作博弈;创新联盟;运作模式

产学研创新联盟是一种创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这种战略联盟是以半内部化状态下的知识―技术―企业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新型的产学研结合平台,为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引导经济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产学研创新联盟不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系统整体。产学研创新联盟究竟有哪些模式?又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一、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博弈基础

1.创新联盟是“产学研”各方的博弈平台

“产学研”创新联盟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非零和博弈”的( non-zero-sum-game)平台。产学研创新联盟首先是催化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创新能量。同时它也是黏合剂,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形成创新合力。最后,产学研创新联盟还是融合剂,能有效激发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任何单一的一方都不具备的新作用力。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不仅有利于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发、拥有和掌握“核心枝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面向市场,获得“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产学研”创新联盟也是一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的场所。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的各方之间能达成彼此遵守的行为准则(协议),联合起来获取最大化创新利润,并且各自按这个协议生产,就是合作博弈。联盟各方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分享合作带来的剩余。

2.合作博弈是“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运作基点

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规律,然而竞争的战略和手段却是多样的。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同提高彼此的创新能力、竞争力,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产学研”创新联盟形成的基础和运作的基点。促使产学研各方结成创新联盟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焦点的转移、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与创造协同效应、分担风险、多角化发展等四个方面。产学研各方从这种新型关系中所获得的成效,已远超过加大投入的产出增加效益和组织重建所获得的成本削减效益。

第一,合作博弈转移了各方的生产力焦点。以企业为例,在以往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一般是通过削减费用、减少管理层级、重新设计流程、完善信息系统以及程序事务的自动化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所有改变的重点都是在企业内部。然而在完成内部效率的改善之后,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仅仅追求内部效率的改善已越来越难以获得大幅度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且经过多年的内部生产要素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生产力源泉已逐渐枯竭。因此,对于希望在未来能具备竞争力的企业而言,寻求在企业外部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非零和博弈使得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每一个利益主体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独家长期拥有某种产品的全部最优技术。高校、科研院所也因为资金的瓶颈而面临持续研发的威胁。因此,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为此,利益各方的对策是尽量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创新联盟,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各自缺乏的知识和信息,最终使新系统产生1+1>2的协同创造效应。

第三,博弈各方分担了风险。激烈的外部环境对创新研发提出了三点要求:不断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分散研究开发风险。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单枪匹马自己干,需要很大的投入,风险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转向寻求技术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既可避免单个企业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又可避免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消费,并有利于降低风险。此外,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也有助于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

第四,有助于联盟各方涉足新的经营领域,实行多角化发展。创新联盟除了具有活跃的创新机制和廉价的创新成本外,还有利于开辟新市场或进入新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合作会扩展到其他不同领域,推动各方的快速发展。

二、 基于非零和合作博弈的创新联盟运作模式

组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有限性与获得创新技术漫长的过程相比,让孜孜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方面在强化人才实力进行自主技术研发的同时,必须采取更深入的外向化资源联盟策略。而在创新联盟的运作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克服产学研各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这就需要从非零和合作博弈的角度来思考。从目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实践来看,基本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以企业为主导,共建研发创新实体模式

产学研博弈各方以企业为主导共建研究开发实体,包括联建实验室、研究所、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这是从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向紧密型的联盟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与国家在高校设立的10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试点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不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下的研发创新实体是企业出资金、出设备、出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出人才、出技术,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目前南京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南汽与东南大学共建汽车工程学院等,而许多高速成长的中等企业,如红太阳、金智科技等也正在筹划与学研单位共建研究创新平台。

共建研发创新实体这种模式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合作成果的归属与市场化利益的分配上。由于共建的实验室、研发中心没有明确的股权关系,因此迫切需要在联盟内部形成一组科学、规范的契约,包括利益分配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财务审查机制等等。否则,产学研创新联盟将经常会出现各种经济冲突和利益纠纷,严重者会导致联盟关系的中止和联盟实体的解体。

2.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联盟模式的出发点仍旧是产学研各方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接口”,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但是,具体形式却是产学研三方共同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大型工程项目,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者高校、科研院所接受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的项目均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并需要尽快解决的技术难题,或是企业认为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多数是企业同行竞争中提出的问题,目标高、时间紧,对技术开发周期有明确要求,技术开发难度大,一旦被其他企业捷足先登占领市场,其开发后的效益将严重受损。例如,作为全国59家产学研示范企业之一的红太阳集团公司,通过产学研联盟开展了119个农药合作开发项目。

项目纽带模式下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因此,选择伙伴是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产学研本来分属不同系统,项目制背景下的这种创新联盟很容易碰到体制矛盾,加上联盟利益的滞后性、过程的风险性等因素,产学研创新联盟往往无法长期、有效地存在。

3.大学科技园升级模式

“大学科技园区”本身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结合的产物,是集科工贸为一体、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模式。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但是,只有对现有的大学科技园进行“升级改造”才能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目前的大学科技园更像是大学自己的孵化地,或者是大学的招商引资场所。必须“升级”大学科技园,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体制。让上游的基础研究成果通过中游的应用研究在下游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下游的市场信息为上游的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和创新灵感,推动上游的基础研究。这样,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4.联合开发、生产、经营模式

这是由一次性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低端合作形式向三方合作经营、技术入股(参股或控股)、全面技术承包等高层次联盟的转变。这种模式就是产学研三方以联合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科技产品和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建立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为载体而进行的合作。在这种联盟模式中,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行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产学研集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高校、科研院所一般以技术入股并注入少量资金,企业以资金、厂房、设备入股,按照“双向投资、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进行运作。目前这种联办企业的数量已相当可观,由于有高校、科研院所这一技术创新母体的支撑,联办企业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进化博弈

1.“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进化博弈模型

要提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效率,首先必须保持联盟的稳定性,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盟中各博弈主体的资源贡献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一般而言,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博弈主体的资源贡献是不对称的,并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综合实力相差较大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普通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创新联盟时,往往不只局限于从R&D项目中获益,还希望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达到获取相关技术、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等目的。此时,普通企业通常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创新联盟。在这类“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利益主体的实力和资源贡献均不对称,由此便形成了利益分配的两种不同方式,即按实力支付收益和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投入“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资源是一个复合体,包括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多项内容,既可以是有形的(如资金和人员等),又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和信息)。因此,本文提出的资源贡献是综合考虑投入的各类资源之后得出的评价值。而“产学研”创新联盟的R&D产出包括专利、技术成果等。这些产出需要通过产业化过程才能转变成收益。因此,“产学研”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对象是指从R&D产出中获得的收益。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假定“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收益均在联盟中的各博弈主体间分配掉。

基于以上分析,将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博弈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企业,另一类是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出于利益考虑首先会尝试“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策略,但在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R&D合作谈判时却表现出两种行为方式。(1)C1:坚持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2)C2:不坚持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同样,高校和科研院所首先会尝试“按实力支付收益”策略,在实际与普通企业进行R&D合作谈判时则表现出两种行为方式。(1)D1:坚持按企业实力支付收益;(2)D2:不坚持按企业实力支付收益。

假定C1和D1相遇时无法达成合作协议,并且双方都蒙受一定的预研损失,即双方支付了预研费用(R&D合作的前期投入,如融资、购买设备等)后,由于R&D合作不成功而带来的损失;C1遇到D2时,C1因其谈判实力较强而达成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此时的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但更有利于普通企业,因为普通企业可以通过联盟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同理,D1遇到C2时,会达成按企业实力支付收益,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获取了超额收益;C2和D2的谈判能力相当,因此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或按实力支付收益的可能性各半。

由此可以得到普通企业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报酬矩阵,分别记为A和B(见表1和表2)。其中,m1表示普通企业达不成合作协议时的预研损失,m2表示高校、科研院所达不成合作协议时的预研损失,E表示按实力支付收益时高校、科研院获得的超额收益,p表示R&D收益,c表示R&D成本。基于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投入资源不同,假设普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投入的R&D资源比为2:1。则 表示高校、科研院所谈判能力较强时普通企业获得的收益,此时高校、科研院所的收益为 ;同理,当普通企业谈判能力较强时,普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收益分别为 和 。当C2和D2相遇时,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和按实力支付收益策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由此可知,普通企业的预期收益为 ,而高校、科研院所的预期收益是

2.进化模型的参数分析与控制

在初始状态时,一种情况是高校、科研院所都要求按企业实力支付收益,而普通企业都不坚持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另一种情况是普通企业都要求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而高校、科研院所都不坚持按企业实力支付收益。根据初始条件的不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进化稳定状态;相应的,相关利益主体会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进化稳定策略。一种是高校、科研院所期待的,而另一种则是普通企业所期待的。当普通企业的预研损失增大时,其在R&D合作中与高校、科研院所谈判的能力将下降,从而使高校、科研院所按企业实力支付收益的可能性增加。而当高校、科研院所的预研损失增大时,其在R&D合作中与普通企业谈判的能力将下降,从而使普通企业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的可能性增加。

既然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各方预研损失的大小变化会影响其在R&D合作谈判中的地位。如果一方的预研损失显著大于另一方,往往不利于在合作谈判中坚持己方的最优策略。因此,要提高在R&D合作谈判中的地位,就要想办法降低预研损失。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预研费用主要指R&D合作的前期投入,如融资、购买设备等。而预研损失是指支付一定的预研费用后,由于R&D合作的不成功给各方带来的损失。任何R&D合作都必然伴随一定的前期投入,限制R&D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预研损失,但也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R&D合作成功的概率。而降低预研损失更积极、更有效的措施便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另外,虽然从表面上看,当按实力支付收益可以带来更高的超额收益时,高校、科研院所应该会更加倾向于坚持按实力支付收益,但实际情况反而是普通企业坚持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的可能性增加了。由于利益主体间的R&D合作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的自组织机制会起强有力的作用,使高校、科研院所的谈判动机受到遏制。这也不难理解,当高校、科研院所从R&D合作中攫取的超额收益增加到普通企业难以忍受的地步时,普通企业将会拒绝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或是坚持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来维护其合法权益。

事实上创新联盟的净收益的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超额收益的变化对R&D合作的影响是相互制约的。创新联盟的净收益的增加会导致高校、科研院所按实力支付收益的可能性增加,通常情况下也会引起高校、科研院所的超额收益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高校、科研院所的超额收益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增加普通企业坚持按资源贡献支付收益的可能性,并进而使普通企业更多收益。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使得博弈各方的策略处于不断调整过程中。又由于市场的自组织机制会发生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超额收益必然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不论“产学研”创新联盟最后进化到哪一种稳定状态,使博弈合作双方都受益的措施是尽可能地增加“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净收益。

四、 结论与启示

启示一:产学研创新联盟是规模更大、内涵更深、机制更全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必须推进大型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行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产学研集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在联盟的形式与内容上,必须上升到战略层面,从以高校为主的教学实习、合作教育向以企业为主的研究开发、产业经营全方位合作转变;从单一的技术转让、咨询服务和单项技术的联合攻关向技术、资金、人才三位一体,共建多种经济技术实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转变。同时,产学研创新联盟应当是以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为主体,由“一对一”式的合作向高校、院所、企业群体式合作转变。在联盟运作层次与类型上,由一次性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向技术入股、技术承包、联营科技企业和合办研究开发与人才培训机构转变;由随意性出资、一次性捐资向战略性投资和实质性合作转变;由短期松散型随机合作向共建“三结合”联盟体和经济技术实体的长期、稳定、紧密型转变。

启示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机制方面。成功的范例大多是借助市场机制调节成功,而不是政府直接干预;应该以需求为根本,以产权为纽带。第二是要有好的团队。团队的带头人应是科技性的企业家;团队本身是复合型人才的集合体。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的各方必须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协作顺畅,是更加自觉、更加密切、更加深入地有机、有序的结合和合作。在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人才、信息和技术储备,而企业则在市场、资金、管理以及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一定要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启示三:利益分配是产学研创新联盟成功的关键内容。一是利益分享的多少取决于联盟弈各方的技术势差、技术新颖程度、投资的多少、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等因素;二是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应为联盟各方均能接受的方式,或是一次性付款,或一次确定款额、分期支付,或是提成支付等方式。若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时,可在联盟各方签订的契约中注明,并适时酌情予以调整或补充有关的分配条款;三是产权关系要明晰,这是利益分配的关键。

启示四:对于参加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单个利益主体而言,不管其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普通企业,在参加“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自身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以减少R&D合作的预研损失,使利益主体在R&D合作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且,即使R&D合作没有实现,预先投入R&D合作的资源也可以很好地与其他资源结合为一体并发挥作用。提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资源整合效率是一条更积极有效的途径,既可以提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净收益,使合作各方都受益,又可以遏制强势从R&D合作中攫取超额收益的动机,增加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稳定性。

最后,本文提到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各种模式是彼此联系,不断进化的,没有哪一种产学研联盟绝对属于某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在认识产学研创新联盟模式时,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避免在认识上出现差错。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参考文献:

[1]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邓红辉.力推产学研互动提升创新能力[N].南方日报,2005-11-18.

[3]胡婉丽.合作创新与企业价值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4,8:22-25.

[4]姜晓凌,俊.推进产学研联盟,实现“双赢”效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8-07.

[5]徐文龙.产学研:自主创新的战略联盟[N].解放日报,2005-07-27.

[6].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9:39-41.

联盟合作篇4

在剖析国外联盟合作采购案例的基础上,阐述联盟合作采购的作用、意义及对我国图书馆界的启示,并着重论述国内联盟合作采购成功运行的几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

合作藏书建设 合作采购 联盟合作采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阅读偏好的改变及出版环境的变化,使得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资源令图书馆无所适从,昂贵的电子资源又使采购经费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日益深化和多样性的用户需求,凸显出各馆资源不足的劣势[1]。A.肯特对匹兹堡大学图书馆1975-1977年入藏文献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入藏图书40%在7年中从未被使用。Macalester College也有类似的发现――1974-1975年间入藏的图书,50%在入藏第一年未被使用[2]。因此,一方面面应对大量闲置文献占据空间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陷入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困境,图书馆必须变革文献配置的方式。采用联盟合作采购的途径,促进地区甚至全国文献资源整体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文献需求[3]。

联盟合作采购的意义和作用

1.1 合作采购的定义

P. Johnson将合作藏书定义为“在两个或多个图书馆之间以有益于用户和成本效益的方法分担采购文献、建设馆藏和管理馆藏增长和维护的责任”[4]。她指出,通过进行合作、协作,协调馆藏建设方面的不同尝试,首要的意义归诸于一批图书馆经过在馆藏建设方面的努力,获取的馆藏比任何一个馆在自身范围内提供的馆藏要更加广泛和丰富。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清楚地指出:合作馆藏发展是图书馆馆藏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图书馆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分工,各自尽可能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收集齐全,使各类型、各学科文献在整体上更为充实,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共享[5]。吴明德教授在馆藏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馆际互借、合作采访等活动,不能称作合作馆藏发展。合作馆藏发展必须是图书馆之间在馆藏的建立与管理等方面有正式的协议,馆藏发展的政策互为影响,而且保证彼此的馆藏互相依赖。合作馆藏发展不仅要做到目前馆藏资源的共享,也应规划未来馆藏资源的共享[6]。

因此,合作采购是合作藏书建设的一部分,是多馆合理配置馆藏的基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利用合作成员内部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条件下扩大文献收集的数量和范围,更加充分地满足成员馆用户的文献需求。

1.2 合作采购的作用和意义

合作采购作为合作馆藏建设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主要具有下述几方面的作用:①有助于拓宽地区或者系统范围内学术性文献覆盖的范围,保证某些学科、某些类型、某些文种文献的完整收集,从而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可资利用的馆藏范围,提高用户获取文献的比例。②明确的分工能有效规避误购、重购文献现象的出现,合理使用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从而在充分反映本馆读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升馆藏的专门性和特色,提高藏书的质量及使用的经济性。③共建联合目录能使读者更加快捷、方便地通晓联盟内各成员馆的馆藏,使读者检索文献更具目标性和专指性,文献请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④促进文献合作采购网络的发展以及重点学科资源中心的建设。合作采购网络的各中心馆,一般都设在某一学科在国内或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师资力量强、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拥有较丰富藏书的图书馆内。因此,不仅可以促进中心馆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而且有利于形成一批文献资料中心,甚至地区性或全国性文献保障中心。⑤合作采购有利于成员之间推进计算机管理与联机服务,提高文献采购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密切成员馆之间的工作联系,及时交流和分享文献采购的经验。

国内外合作采购发展历程

国外文献合作采购的历史悠久,早在1896年,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约翰克里拉图书馆和纽柏利图书馆就开始了合作采购文献方面的实践。随着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及认识的深化,参与馆由单一到综合,地域范围由本地发展到跨地域甚至跨国之间的合作,在文献类型方面也由期刊、图书发展到了各种类型和载体文献。例如,世界著名的法明敦计划(Farmington Plan)是美国首个全国性的合作采访计划,计划实施30年后终止,其中固然有成员馆改变文献收集的兴趣、书商的服务品质不佳、购书经费紧缩、成员馆不愿收藏本馆藏书计划外的文献等因素[7],但是,信息技术设施匮乏、缺乏联合目录以致不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是计划失败的因素之一。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科罗拉多图书馆收集组织(COLA)在吸取法明敦计划教训的基础上,将合作采购文献的范围限制在低利用率文献,其中包括共同采购罕有的或者昂贵的图书资料。

1983年开始的北美馆藏要览计划(North American Collection Inventory Project, NCIP)的目的,是通过分工合作采购研究性文献馆藏,进而聚合北美地区图书馆共建的研究馆藏。NCIP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过许多讨论,但90年代初期即逐渐消失,究其原因是馆藏纲要撰写不易且缺乏标准,图书馆无法长期承担文献收藏的责任。随着实践的展开,有关合作馆藏建设的理论研究得到了逐步深化。例如,在“合作馆藏建设”一书中,詹姆斯、哈尔和菲利普斯指出:合作馆藏建设的成功取决于图书馆三项职能的共生关系:书目检索、馆际互借、馆藏建设[8]。在《联盟环境中馆藏合作管理:VIVA实验项目》一书中,作者在总结以往CCD计划的基础上指出,20世纪的CCD项目往往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而不能被深厚的理论所证实。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合作馆藏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遍认为不能依赖外部馆藏实现充分的馆际互借,缺乏详细的馆藏数据,没有可供共享的联合目录,文献互借传递速度缓慢,馆际间隔距离太大以及馆际馆藏中重复文献过多等[9]。但到1995年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上述影响CCD发展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10]。

国内文献合作采购工作始于1957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方案不仅保证了协调工作的组织落实,而且促进了各中心下属的成员馆按其收藏重点,在文献采购、互借、交换、调配等方面进行分工。特别在外文原版书、刊的合作采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实现了降低复本、增加品种、节约外汇、扩大文献覆盖面、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初衷。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图书馆界又曾出现过文献合作采购理论研究的热潮[11]。然而回顾国内合作采购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集中在电子期刊团购和馆际互借等方面,至今还很少有专著馆藏合作建设方面的实践。

纵观国内外合作馆藏建设的实践,诚如范德比尔特大学的J. Haar在调查馆藏合作建设项目后指出,合作馆藏建设是一项较新的工作,其中52%的合作项目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33%的项目源于80年代之前。印刷型文献是合作馆藏发展的主流,并将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0]。因此,随着近几年不少地区、系统间合作采购纸本图书实验项目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应对专著合作采购复杂性方面的挑战,深入探索和研究联盟条件下合作采购方面的诸多问题。

图书馆联盟合作藏书建设案例分析

3.1 合作藏书计划产生的背景

科罗拉多州研究图书馆联盟成立于1974年,由分布在两个州的25个图书馆组成,成员中既有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也有中型和小型图书馆。联盟拥有700多万册孤本和2 200万册文献[12]。1998年建立的联合目录不仅涵盖所有参与馆的馆藏记录,而且还包括与联盟有合作关系的其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记录。基于良好的馆际互借基础和合作文化,成员馆用户从馆际互借和传递服务中获益匪浅。

提高联盟范围内各成员馆对读者文献的满足率,控制成员馆中出现印刷型文献重叠,防范个别馆可能受经费制约出现负面影响,改善联盟馆藏质量,拓宽联盟馆藏的整体广度和深度成为推动合作藏书计划的主要动力。而2000年起科罗拉多州经济衰退,政府削减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则进一步促进了联盟加强各馆由单独采购向联盟合作采购转变的可行性探索,并选择合作馆藏建设作为摆脱困境的途径。

导致联盟考虑制定该计划的另一背景因素是,期望在采购文献方面加强与书商的密切合作。OhioLINK图书馆通过与YBP合作,由YBP提供成员馆已购文献的目录,从而既为成员馆提供补购纸本文献的机会,也进一步丰富联盟馆藏的经验,同时,与书商的交互使联盟意识到,加强与书商的合作是赢得书商对合作采购计划支持的关键。于是在2005年秋天,联盟在考察各书商服务质量及诚信的基础上,确定YBP和Blackwell为合作采购的书商,并与YBP和Blackwells制订了共享采购计划。该计划与其他计划的差异在于,合作采购的重点集中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用文献,并由图书供应商控制重复文献。

3.2 合作馆藏采购计划的制定

联盟在汲取合作藏书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馆藏建设委员会,专门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学术图书馆馆藏质量造成的各种威胁。成员由参与馆的代表及成员机构中负责馆藏建设者组成。委员会主席由院长或联盟图书馆的馆长担任。面对有限的文献采购经费及期刊文献价格暴涨造成专著预算经费减少的现状,委员会通过调查采取了多项解决措施,其中包括联合采购数据库,协调剔除冗余文献,批准专著共享计划,减少购买专著复本及平衡和调节各馆有限的经费,以实现专著预算购买能力的最大化等方面。为实施计划,合作馆藏建设委员会率先对联盟控制成员馆重复采购专著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首先确定以10个成员馆拥有的2001-2004年间出版的文献为标本。确定其中4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的样本大约200种图书,其中包括化学199种,计算机科学200种,经济学199种,哲学186种。对文献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24%的化学文献、40%的计算机科学文献、38%的经济学文献、25%的哲学文献只有一个馆拥有[12]。联盟中不同机构间文献的重复水平较低是形成文献复本较少的原因之一。

根据对文献的所有权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委员会制定了旨在控制重复采购本科生/研究生用书的实验计划。由于本科生更有可能要求某一主题方面的图书,而不是特定的文献,因此本科生用书容易出现复本。为了在控制复本的基础上,购买更多适合本科生用的图书,联盟根据参与馆拥有各学科本科生的数量确定经费分配的比例,并按项目中规定的4个学科文献的使用情况分为高、中、低三类。使用率高的文献由三个图书馆各购一册;使用率中等的由两个图书馆购买,使用率低的则由一个图书馆购买。为有效控制文献复本,联盟还要求各成员馆使用馆藏密度分析软件,仔细分析每种文献的年度使用情况、复印的数量、零使用率文献所占的比例,通过分类确定用户预期使用文献的学科范围,进而在编制的主题纲目购书单中清楚地反映出课程对文献的需求,并正确地确定使用率呈高、中、低的学科主题。

同时,该项目要求供应商必须按照计划分配的经费比例,根据各馆编制的主题纲目购书单及预期用户需要的复本数量分配图书。成员馆按照惯例将预购图书的清单直接发给书商YBP和Blackwell。

3.3 联盟合作采购计划的执行

3.3.1 制定工作及培训计划

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实现,在实施计划前联盟采取了下列步骤:建立实施计划的时间进度表,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与每个书商签定协议,与图书馆Dynamics订立特定的数据服务项目,培训图书采访人员。此外,为了保证联盟拟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用书采购计划与书商供书的一致性,建立了书商供书的范围、要求、工作流程及与分配相关细节方面的制度,并对书商进行采购业务的相关培训。

3.3.2 成员馆严格分工

联盟按照经费水平、主题纲目目录、采购文献的数量及规定的复本数量平均分配给各参与馆。为规避成员馆重复采购已有的图书,采购委员会与图书馆Dynamics合作,从参与馆中导出最近7年的文献书目记录及相应的流通数据。由各参与馆分别建立4个学科的专题纲目书目。确定政治和数学方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用书由Blackwell提供,经济和宗教类图书由YBP提供,并分别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读者的范围以及4个学科采购图书的的学科范围(分类号)做了界定。

4.3 构建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

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是吸引各馆参与联合采购的关键要素,只有科学的利益保障机制才能促成各馆形成参与区域合作采购的动机和意愿,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活动。同时合作采购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既要实行参与馆间平等互惠、互相依赖及自愿的基本原则,同时各成员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把联盟看做一个整体,把本馆视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分享合作的利益。各馆的基础条件不完全相同,购书经费有多有少,文献采购的范围有宽有窄,但各馆必须做到从全局出发,不过于计较单位利益的得失。应定期举行会议进行沟通,交换意见,解决分工实施中随时出现的问题。

4.4 尊重参与馆的发展要求

只有各馆都拥有适当的馆藏数量,才能在联盟范围内为所有图书馆分享。因此,联盟范围内适当的纸本文献重叠还是需要的。此外,馆藏建设具有一定的“私利”性,每一个馆都应该为满足本馆读者的需要建立馆藏,而不是无私地为了图书馆共同的需要建立馆藏。因此,各参与馆在合作馆藏建设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自主性,除了应履行联盟分配的任务外,还必须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根据本馆读者的一些特殊需要,采购本馆读者教学、科研需要的一类文献。D. E. Williams认为,参与联盟是因为它能符合读者本身的利益。如果为了联盟整体的利益,分工收集并非本馆读者需要的资料,事实上违背了馆藏发展的原则[17]。

4.5 夯实合作的基础工作

实施合作前须利用学科分类法仔细分析参与馆的馆藏,了解各馆的馆藏特色及读者使用情况,以期厘清参与馆馆藏的强项与弱项,制定合作发展馆藏的方针政策,确定各成员馆收集文献的类型、学科范围和复本数量等业务标准,合理分配采购的责任,以提高合作采购文献与读者实际需求的一致度,这样既扩大了文献覆盖范围,提高了馆藏文献品种,又规避了零利用率文献的出现。

4.6 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力度

成功的合作馆藏建设必须辅以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如构建在线合作采访文档、建设联盟成员联合书目数据库,以便参与馆能够在网上看到其他图书馆的图书订单,了解联盟范围内其他成员馆已订某种图书的复本数量及书商提供的书目中还有哪些图书未予订购等信息,以保证各成员馆尽量订购其他成员馆没有订购的文献,进而降低联盟范围内成员馆的图书重复率。

4.7 争取上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赢得上级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是合作计划实施的关键保障。按照成员馆读者比例、合理出资采购馆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合作计划的进行,但是,由于不同图书馆具有不同的藏书和服务重点,完全依靠分摊进行合作采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18]。因此,赢得政府或者上级领导部门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可以归避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

4.8 加强合作采购的评估

评估是合作馆藏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合作环境和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定期对合作采购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采购文献的使用率以及合作采购的投入产出,以便及时发现和找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推动合作采购活动的健康发展。

此外,合作采购除了应重视上述各种要素以外,还应该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参与馆及馆员对合作目标及馆藏纲要达成共识,掌握相关的文献采访工具、统计和调查馆藏学科分布的方法以及合作采购的方法和标准。

结语

长期以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坚持不懈开展文献合作建设的实践说明,无论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合作采购乃至合作剔除始终是图书馆界需要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核心课题。

合作藏书建设作为馆际合作中层次最深的一类合作,对扩大各馆藏书范围、提高藏书的收藏水平、增加读者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联盟内文献采购与需求均衡的重要途径。因此,网络时代的合作藏书建设,应突破目前限于电子文献团购、期刊协调采购的框架,拓展到电子和纸质文献的合作采购。在传统的“文献资源布局”、“分工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联盟协调实现参与馆自主调节文献采访的品种和采访方针,尽量减少相互重复采购,从而文献品种的覆盖面,保持整个地区或者系统文献收藏的完整性。

针对国内目前合作藏书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文献合作采购缺乏实践,甚至还存在比较消极认识的情况[15],联盟应该提高对合作馆藏建设的认识,将其作为新世纪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把推进馆藏的共建共享作为头等大事来做。文献合作采购是共享的前提,因此,联盟不仅要强化其成员将联盟成员的馆藏看做一个馆藏的观念,并期待以合作采购的方法来聚合馆藏。

由于合作采购远比一馆自行采购更加繁琐和费力,因此,除了需要加强成员馆之间的协商、沟通和交流外,亟需构建一个准确反映成员馆馆藏及方便读者检索的联合目录。同时也需要利用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成员馆执行合作计划的进展情况,其中包括已订复本的品种和数量,以便根据本馆读者需要作出正确的订购决策。

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服务的结合有助于加快文献传递和利用的速度,也有利于吸引图书馆参与合作馆藏建设,以便平衡成员机构的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白冰,高波. 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特点及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3):108-119.

[2] Galavin T J , Kent A. Use of a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 A progress report on a Pittsbugh study[J]. Library Journal, 15:2317-2320.

联盟合作篇5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内涵

(一)“校企联合”办学,开展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校企联合”办学,意思是由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立足于企业的成长远景策划和人资管理需求,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设施,双方协商确定继续内容和模式,面向企业员工而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与企业两方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得以实现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协调利用。之所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活动,主要为了将高校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与教学设施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以期为企业培育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借助于这种教育模式,高等学校的技术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学研于得以实现协调与充分配合,高校和企业均有所收获。

以高校教学力量和为依托的继续教育,是对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学历教育的教学形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构建成为开放的丰富的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参与继续教育的学员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也可抽出专业时间学习,或采用半学半工的形式学习;继续教育的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长期性的继续教育和短期性的继续教育可按需选择;在教育地点的选择上,可以采用集中讲课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及借助于网络平台而学习。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具有多元化,主要包括下述形式:(1)学历教育,可开展本科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专科阶段教育教学活动、工程类研究生阶段教育教学活动。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通过继续教育能力测评的学员,向其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继续教育有利于提升学员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有利于完善其知识结构与个人修养,企业人才队伍得以丰富和提升,具备学历和技能两方面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实力,有助于帮助企业屹立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2)专业需求教育,继续教育可结合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某一具体问题为对象,由高校专业老师深入企业回民调查、解析活动,通过探讨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培训教育,继续教育可立足于生产活动,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员工进行实践技术能力的培训与提升。(4)研修教育,继续教育可立足于企业实践,选择某一业务活动,通过理论解析与仿真探索的形式进行整体性研究。

据上可知,不论何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其基本特征如下:(1)特定性的教育对象,继续教育是面向特定的教育对象而展开的,这些教育对象来自于同一家企业,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活动;(2)同一性的教育目标,继续教育是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受教育学员的教育水平及岗位要求来开展教育活动;(3)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继续教育与企业自身的状况和要求紧密结合;(4)灵活的教育时间与地点,继续教育的时空均可灵活选择;(5)严谨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与企业两方可协商建立继续教育的教育机制、学习规章与奖惩手段;(6)共赢的教育效能,继续教育中,高校针对企业自身特性而开展教育活动,企业只需花费较小的成本即可获得专业性提升;学校仅可将配置的教学资源用于多家企业的培训之中,两者均成本低而收益大,同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联合办学是校、企双赢的最佳模式

人才是新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都是最根本的竞争实力。通过继续教育,打造高水平人才,推进人才的均衡提升,从整体层面强化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员工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有利于萌发创新火花。继续教育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总量大、专业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向劳动者进行不同深度和不同内容的教育。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导者和教育力量,拥有强大的教育资源,可面向劳动者培养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的能力,且可向劳动者进行道德修养熏陶,帮助劳动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储备、实践能力和个人修养,帮助劳动者与时俱进,为企业创造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高校参与继续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加强继续教育的宣传,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树立高校教育品牌。

二、继续教育的实证研究——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访谈

(一)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的定位、总体目标与作用是什么

刁庆军是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领导者与倡导者,在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组织担负重要的领导职责,面对他所服务的校企继续教育联盟,他这样解说其定位与教育目标:在教育部相关机构的大力拐进下,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基于大理的调查和讨论为基础,走访调查北京旅行公司、华联公司在内的多家行业性龙头企业,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在四次联盟会议后方最终对本机构的意义、职能和定位加以确定,形成管理和教育规范,致力于中国继续教育事业。校企继续教育联盟为全国性教育机构,不追求机构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协调各高校、企业、行业管理组织及社会力量,按教育部的规划推进继续教育工作。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发展目宗旨在于不断促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推动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不断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出力,构建他新型人才教育方式,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人才和生产之间建立紧密的链接关系,将致力于终身教育的目标,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终身学习的风气和氛围。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高校,尤其是专科院校与实际用人需要的零距离结合,建立教育、人才培养和生产相连接的产学研畅通东道,以创新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促进人才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其次,以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为准则,构建职业能力认证教学体系,集职业能力教育、测评和认证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机制,将学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实现共赢;第三,推到高校学生实践教育的深入,为大学生打通就业市场,创新地培养出既能且专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刁庆军对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工作方针进行描述:在反复的研讨之后,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将主要围绕下述内容而展开工作,并倡导联盟中的各参与主体均能够与联盟一同,推进下述工作:(1)以工作技能为导向,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规范,通过校企合作而构建人才培养基础。面向全国需求大、基数大的行业,充分提取产业和行业要求,在行业领军企业与占据该学科重要地位的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元教育形式,构建人才培训体系与人才认证体系,协同规划教育教学机制,协调设置培训课程,以兼具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优秀教师作为教育者,对企业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认证,将高校教育与行业之间零距离关联。(2)集中高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资源共享中心。明确继续教育的服务机制,构建面向多行业多产业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基于教育资源中心进行线上教育工作,并后期的网络教育奠定基础。(3)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构建有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开展成效评比活动。在继续教育领导设置特定交期用于静立在校企合作式继续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带动校企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创建一批优秀的校企合作标杆。(4)通过经验交流和形式促进校企合作先进经济的传播,以期出现更多的人才教育模式,倡导终身学习和不断学习理念。三、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推进

(一)采取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合作模式

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在政府有关机构的领导和参与下,将有力地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继续教育工作;政府尽快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行,参与到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和管理工作中;结合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实际状况,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等,以促进继续教育不断不断纵深化发展。

(二)运用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策略

我国人口总量大,经济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往往匹配程度不高,因此,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实现不同的教育需要的实现,需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构建模式不同、内容不同的继续教育体系。可选取某地区作为试点,推行终身学习理念,设计终身学习方案,并将之应用于继续教育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权衡区域人文差异,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周期的试验,逐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邀请社会媒体参与监督,并在媒体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成果,以媒体的力量推动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

(三)加强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应用

如今,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工作获得了政府有关部分的表彰鼓励,倡请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落实继续教育倾向性政策,推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展开,推动高校教育课程优化,科学调配教育资源,以期促进继续教育向着更高更广更深的方向成长,构建全面的继续教育体系。

(四)发挥行业协会和工会的作用

新型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将不再局限于某个群体、某个企业,而是面向全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继续教育,因而,继续教育与社会各要素紧密相连,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的各下面要素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道路,解决发展古城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良性、快速发展。鉴于企业对具体培训的个性化因素,可以由行业牵头与高校联合,在实践中更多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形成行业标准的培训体系,这样对于企业和受培训者都具有更为普遍的适用性。在培训的组织古城中,也要积极发挥各企业工会的作用,做好基层组织工作。

参考文献:

[1]European Union.Council Conclusions of 12 May 2009 on a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and Training [EB/OL].‘ET 2020’,2009/C ,119/02.

[2] 张永进.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4):80~81.

[3] 高丽萍. 构建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基于校企联合办学的深度结合[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02):119~121.

[4] 赵芝瑞, 韩瑜.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探究[J]. 继续教育,2016(08):60~61.

[5] 王建. 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 教育研究,2013(09):95~101.

[6] 李彩金, 苏德胜, 王扶明. 校企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3):102~103.

联盟合作篇6

[关键词]印度南亚区域合作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员包括所有的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向所有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和发挥全部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影响组织的运作,南盟特别在《南盟》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由其宗旨还是来看,它纯粹是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否认,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农业合作、旅游、交通通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总体上看,南盟给人的感觉是欠缺活力,犹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进展缓慢,因而常被戏称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贸易额极低;合作的领域窄,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浅,多限于会议口头承诺,履行的深度不够。

南盟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亚地区资源雷同及经贸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极为贫穷,固然是南盟无法摆脱的客观因素,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其他各国面积总和的2.7倍。南亚的自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作为公认的地区主导国家,印度理应成为南盟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区域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印度并没有扮演好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导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态度消极。

随着冷战的结束,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态度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上执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管制经济,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比较缓慢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许多东亚国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这种经济体制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进口限制,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逆差连年出现,在此种情势下,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亚地区由于内部不和而大大滞后,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遗弃之患。面对近邻的快速发展,印度决定把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无疑可以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借助平台。第二,印度推行的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扩展到了南盟。冷战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目标,跳出南亚地区的“澡盆”,印度逐渐调整了其南亚政策,奉行一种睦邻的地区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决了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连印巴之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无疑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同时,这种政策也扩展到了南盟,因为如果与南盟的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到与组成南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使印度若有所思。与南亚区域状况极为相似的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日隆。而作为东盟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尼西亚,非但未表现出地区大国主义的行径企图主导或阻碍东盟发展,反而展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风范,积极参与东盟的各项事务,倡导各国平等,协调各国的立场,从而使东盟的其他国家能消除或减少戒心,团结一致某发展。

而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中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南盟态度冷漠,客观上阻碍了南盟的进步,印度也因此颇受国内外的指责。对比思考之后,印度决定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南盟的建设。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确发出“南亚必须向欧盟和东盟学习”的呼吁,希望南亚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后实现边界开放和单一货币,并庄严承诺:印度决不会拖南盟发展的后腿。

这说明印度逐渐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方能树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戒心和疑虑,方可整合整个地区的资源,带动整个南亚实现腾飞。

事实上,冷战后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南盟的发展,尽管这种步伐与其他区域合作相比,仍然显得如蜗牛爬行般缓慢,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国首脑会议签署了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的《优惠贸易协定》。1995年12月,该协议开始生效,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标志着南亚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开幕式上说,“我们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加速南盟发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召开了第十三届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国一致决定从2006年起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此外,会议接纳阿富汗为南盟的第8个成员国,同时,接纳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国。这充分说明了南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印度对此是乐观其成。

冷战后,印度与南盟的关系,较之冷战结束之前,有了较大的进展。印度从国际、地区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状况的实际出发,改变了冷战期间对南盟的冷漠和阻碍态度,积极推动南盟的向前发展。

发展后的南盟,反过来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区环境的改善。印度从南盟发展中得到了实际的利益,这进一步坚定了其参与地区合作的决心和热情,而这对南盟的进一步发展不无裨益。

联盟合作篇7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企业联盟现象,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联盟产生的原因及联盟形式,重点阐述了联盟中企业的合作内容,同时也指出了在房地产企业联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房地产企业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联盟竞合

2005年3月万科集团下属的上海万科公司,万科浦东公司与南都集团下属的上海中桥基建公司在上海签订协议。万科集团以总计18.58亿元人民币受让南都集团通过中桥持有的在上海、江苏的70%的权益和在浙江20%的权益。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呈资源整合趋势以来的标志性事件。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但是房地产投资的急剧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政府部门从土地政策以及金融信贷两个方面加强了对房地产企业的宏观调控。在此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如何应对宏观政策环境及市场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是关系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企业联盟战略是当前许多房地产企业谋生存求发展的合众连横之道。

房地产企业联盟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房地产企业之间出于对共同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交换互补性资源,各自达到特定的战略目标和最后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合的优势特长,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企业联盟的核心是联盟中的各个企业从事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通过合作取得比单个企业更高的市场竞争效率。换而言之,参与企业联盟的重要原因是在合作之中取得分工利益。房地产企业走联盟之路也是房地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必然产物。

一、房地产企业联盟的必然性

企业联盟已经成为企业之间图谋发展壮大的重要组织方式。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向纵深领域发展,房地产企业也将不得不走企业联盟之路。

1、房地产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是促进房地产企业联盟的外在因素。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房地产企业为了降低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冲击,分散发展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不得不走联盟之路。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也是企业寻求联盟的重要因素区域性是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而言,本土企业在公共关系及市场理解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给房地产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设置了较高的竞争门槛。这样,不少房地产企业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之中选择了与本土企业合作联盟,以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2、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营因素要求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之中必须走联盟之路。首先,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角度而言,房地产市场区域性的特征决定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当集中,受制于区域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与其他企业不同形式的联盟,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房地产企业存在优势互补的合作要求,许多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如有的企业土地储备丰富,有的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高等。这样也为房地产企业的联盟创造了合作空间。

二、房地产联盟的内容

企业联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创造了一个框架,在此框架内联盟的成员可以针对一定领域采取协议或股权等方式进行合作,如为促进销售以及获取市场资源等进行合作。企业联盟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合作各方具有其他合作方不具备的比较优势或能够形成多赢的利益格局。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企业之间联盟采取的形式是多样的,合作的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融资、销售、开发等领域。从合作的形式来看,房地产企业联盟分为战术型联盟与战略型联盟两种不同形式。

1、房地产企业在局部领域合作的战术型联盟。房地产战术型联盟包括行业商会、联合采购、联合融资拿地、合作开发及合作推广销售等。在此类联盟中,联盟成员提供的是各自的资源优势,通常包括品牌、土地、资金、人力等。此类联盟主要是合作各方在局部职能或部分企业资源上的整合,它从事实上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联盟各方的直接关系及自身的股权结构。联盟的合作各方仍然保持较大的自,在合作框架以外不受有关协议及合作方的约束。房地产是资源性十分强的行业,资金、土地以及建材等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市场资源。在当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源性联盟解决企业在资源上的危机。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横向资源型联盟。房地产企业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弥补自身在某方面的不足,可以为了取得特定的资源进行行业内部的合作联盟,如联合采购、联合融资拿地、合作开发、整合营销等诸多方面。通过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联盟,房地产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整合企业之间的资源,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纵向一体化联盟。房地产行业是产业链十分长的行业,涉及金融、建材、建筑、销售等诸多领域。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取得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

2、房地产企业以股权为基础进行战略型联盟。北京万通房地产与天津泰达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以股权为基础的战略型联盟,深圳万科巨资购买杭州南都房地产公司的部分股权等行为在房地产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略型联盟在合作层次上要高于战术型联盟。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指房地产企业通过债务、股权、人事及关联交易等方式建立一定网络,从而,在产权结构及治理结构等深层次方面改变房地产企业的行为约束,将联盟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联合体。当然,这些网络以股权为基础界定了各个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及相关的行为约束,也把联盟各方连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联盟主要的推动力来源于房地产在资源及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性能力的差异性,也就是房地产企业在区域市场或者特定价值链上的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房地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突破自身在持续发展中的瓶颈,通过与其他房地产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整合,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三、房地产企业联盟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1、房地产企业联盟内部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房地产企业联盟内部成员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竞合关系,各成员在局部职能或者局部领域通过合作取得共同的市场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在面对特定市场时存在竞争关系。例如,房地产企业在特定区域上实行市场的联合推广,但是也要面对在销售上的激烈竞争。如何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呢?关键是在联盟合作的范围内通过有关协议严格规范联盟成员的行为,并且建立独立的组织来完成合作的任务,避免相互干涉,影响联盟的工作效率。

2、房地产企业联盟内部的文化融合与冲突。企业联盟必然要求成员企业在人员、管理以及组织等各方面产生交流。这里必然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必然影响企业联盟的合作效率。如果联盟内部不同的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不仅影响联盟的合作效率,也可能导致联盟产生不可调解的矛盾,最后导致联盟的破裂。因此,在联盟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该考虑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3、房地产企业联盟内部的组织设置问题。房地产企业联盟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样,房地产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丰富的。但是不同的组织形式也关系到联盟的合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结合联盟成员的资源状况和企业文化等特征,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去负责联盟内部的合作事务。

联盟合作篇8

关键词:竞合 竞争性战略联盟 效应 联盟结构

问题的提出

随着竞争环境的持续动态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创新活动成本及风险水平的急剧增加,单个企业已经很难再同时拥有各种战略行为所需的全部资源和能力。为了更加有效率地开展组织活动并推进战略实施,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开始出现了相互合作的现象,即竞合关系或者竞争性战略联盟,以期直接借助己所欠缺、而对方却具有优势的资源,实现协同效应。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于竞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研究的内容仍然以讨论竞合关系的本质、构成要素、驱动因素及其实践意义等为主,而对此类联盟的运行效果进行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讨论竞争性联盟效果的内容并进行分类,同时对这些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系统的竞争性战略联盟合作效果分析框架。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环境特征——联盟结构

本文用行业竞争强度刻画环境特征,并借助企业数量、企业相似程度和行业壁垒对竞争强度进行测量。当行业竞争激烈并且企业的相似程度较高时,他们迫于环境压力进行合作,但为了避免被伙伴恶意并购等风险,一般会选择不涉及股权的契约形式。

假设1:行业竞争强度越高,则竞争性战略联盟越倾向于选择较为松散的合作结构。

(二)资源特征——联盟结构

文中用资源的稳定性水平对联盟内的资源特征进行刻画。不同类型的资源往往具有不同水平的可模仿性或可转移性,那么为了获取比较稳定的资源,企业需要选择较为紧密的联盟结构,以期在与伙伴密切互动的过程中对那些资源进行更有效地学习或转移。

假设2:资源稳定性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越倾向于较为紧密的合作结构。

(三)关于外生合作效应

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分为外生及内生两部分,外生合作效应指的是在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下,联盟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而内生合作效应是指在联盟内部因素作用下,联盟对内部成员产生的影响。从效应的内容角度讲,无论是外生还是内生合作效应都需要用风险和绩效两个方面进行测量。

外生风险方面。本文关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并借助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以及竞争不确定性进行测量。有学者指出,当组织获得更大的市场力量时,它所面临的关于需求、技术更新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市场风险水平将得到有效控制与降低,而较为紧密的股权式结构相对于松散的契约结构更有利于增强联盟整体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假设3: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那么竞争性战略联盟感知的外生风险水平越低。

此外,当行业竞争强度较高时,激烈的竞争往往会导致对手采取意外的竞争行为,即市场的竞争不确定性会增加,因此有:

假设4:行业竞争强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感知的外生风险水平越高。

外生绩效方面。本文重点讨论竞争性联盟对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竞争结构、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贡献水平。一般说来,联盟结构的紧密程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合作深度,随着合作程度及层次的加深,联盟成员创造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有助于提高联盟对行业的影响,因此:

假设5: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高。

行业竞争强度越高,在企业间引发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价格战、串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是如果企业能够选择具有互补能力的对手进行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则不仅有助于消除恶性竞争行为,而且还能够节约社会资源,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并形成规模效应。

假设6:行业竞争强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高。

此外,现有研究对于市场风险对绩效的影响关系并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外部市场风险将影响成员对联盟的信心及联盟的稳定性,从而对联盟的最终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假设7:外生风险水平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低。

(四)关于内生合作效应

内生风险方面。较多文献表明,联盟结构紧密程度与关系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如股权式联盟较之契约式联盟,其关系风险水平往往较低。从而我们可以推广出如下假设:

假设8: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风险水平越低。

同样,资源稳定性与联盟内部风险之间也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资源稳定性越高,意味着资源越不容易被其他成员模仿或转移,从而伙伴会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以免徒劳。

假设9:资源稳定性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风险水平越低。

内生绩效方面。本研究的联盟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将包括:利润水平、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竞争地位、组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合作过程满意度、合作结果满意度等。依照假设5的推理方式,同样可以得到:

假设10: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绩效水平越高。

当伙伴向联盟投入的核心资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时,伙伴间的侵占风险将较低,合作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也将会减少,从而协调成本显著降低,最终提高联盟的内生绩效。  假设11:资源稳定性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绩效水平越高。

假设12:内生风险水平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绩效水平越低。

最后,当联盟内生绩效水平较高时,意味着合作成员/联盟整体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会有所扩张,并往往伴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行业地位的提升等表现,而这些都将直接导致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改变、市场集中度获得提高等市场效果。因此:

假设13:内生绩效水平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高。

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

(一)因子分析

基于205份的有效问卷,本文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强度有3个维度,即企业数量、企业相似程度及行业壁垒(一致性水平α=0.768,变量对因子的解释程度R=68.608%)。资源稳定水平有3个维度,即不可模仿性、不可转移性与不易吸收性(α=0.805,R=72.134%)。内生风险有2个维度,即机会主义和不协调性,其中机会主义用隐瞒信息、不完全履约和窃取资源3个指标说明;不协调性用相互包容不足及相互信任不足2个指标说明(α=0.814,R=80.684%)。

内生绩效有3个维度,即经营水平、发展水平和满意度,其中经营水平用利润水平、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3个指标说明;发展水平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地位3个指标说明;满意度用过程满意度和结果满意度2个指标说明(α=0.842,R=77.918%)。

外生风险有3个维度,即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与竞争不确定性(α=0.819,R=73.482%)。外生绩效有2个维度,即集中度和行业成长性,其中行业成长性用优化竞争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源3个指标来说明;集中度用行业集中水平1个指标来说明(α=0.739,R=87.351%)。内部一致性水平α和解释程度R均高于检验要求,所以,量表具有了较高的一致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二)结构模型

因子分析发现,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外部行业竞争强度、内部资源的稳定性水平、联盟结构紧密程度以及合作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结构模型来描述。该概念模型表明:      第一,行业竞争强度、联盟结构模式与竞争性联盟的外生绩效及外生风险之间存在直接影响关系,同时行业竞争强度可能通过联盟结构对外生合作效应的两指标产生间接影响。

第二,合作成员向联盟投入资源的稳定性水平、联盟结构模式与联盟的内生绩效及内生风险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同时资源特征可能通过联盟结构对内生合作效应具有间接影响关系。

结论

本文从外生、内生角度提出了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结构框架,并讨论了这些合作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在外生合作效应方面,本文讨论了联盟所处行业的竞争强度、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水平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在这其中的中介作用;同样也分析了内生合作效应的相关内容,即联盟内部所涉及关键资源的稳定性水平、联盟的内部风险、联盟内部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联盟结构模式的中介作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为,与竞争对手结成合作关系时,联盟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它受到行业环境特征以及合作资源特征的影响,并且决定着联盟将面临的风险水平以及最终的合作结果。

参考文献:

1.Bengtsson M,Kock S. “Coopetition” in business networks-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

2.龙勇, 李薇.竞争性双寡头的联盟绩效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5)

3.Zineldin M. Co-opeti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future [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04

4.Luo Y. A coopetition perspective of global competition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7

上一篇:可研收费范文 下一篇:关于假期的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