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春词范文

时间:2023-09-24 14:19:57

刘禹锡春词篇1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新韵味

[作者简介]张振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浙江杭州310053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73―03

在诗歌人才辈出的唐朝,刘禹锡和白居易齐名,文学史上有“刘白”之称。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宋代的苏轼、黄山谷也很推崇刘禹锡。刘诗有很大的造诣,他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深化和反驳了传统的主题表现;特别是他的民歌体诗对后世影响极大,使诗歌的体式有了很大的变革和完善,体现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意义。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这样评价:“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诗处处有神物护持。”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也说:“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盖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取,真才情之最豪者。”

刘禹锡生活于中唐时期,曾两次被贬,在湖南朗州(今常德)和广东连州前后呆了二十多年。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层面论述刘诗在诗歌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新路

一、纳劳动场面入诗,踏出一条创作

唐代诗歌的内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广泛。山水诗、边塞诗等凡是生活触角可及之处都有入诗者。而刘禹锡在诗歌内容拓展和发掘上更是不遗余力,成就昭然。他在被贬连州时期,主动接触民间,观察社会,察访气候、民俗,致力于劳动场景的描写。这类诗歌题材是盛唐时期山水派诗人未曾涉笔的创作领域。

诗人在《相和歌辞・采菱行》一诗中,以观察生活的独特文学视角记下了白马湖采菱的劳动场面。秋日湖中采菱的劳动景象流于诗人笔端,劳动的欢快和竞争的紧张融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满湖荡舟的采菱女为了争看谁采得多,顾不上岸边骑在马上看她们的有情郎,不时地挥动船桨左转右走,长衣短裙飘摇着,头钗发钏晃动着,欢声笑语交映着,紧张热闹的劳动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而人们仍然沉浸在白天的欢快中,在富有水乡特色的竹楼里饮酒对歌,通宵达旦。诗人对劳动人民的那份感情通过对劳动场面的细致、深切地描绘体现出来;少有人涉及的新的诗歌创作领域在诗人笔下拓展开来,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创作新路子。

在遭贬广东连州时,刘禹锡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桑之事,用民歌的形式来直接反映农民生活,写下了以劳动农民为题材的《插田歌》。“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裙,农父绿蓑衣。”诗人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活泼的动态:山岗上的花草看上去整齐有序,燕子穿梭飞舞着,田埂远远望去笔直如线,清水闪着粼粼白光。农妇们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们披着绿色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的色彩对比,分外调和。诗人所用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流动着一种美的意蕴。“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这更是把劳动时人们的欢愉和热闹形象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用其独到的观察角度和笔法,将劳动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的美好表现和周围环境物态的审美情趣交汇在一起,营造了极具感染力的意境之美,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1](p815)。

被贬期间,刘禹锡深入瑶民的生活,写下了《莫瑶歌》《蛮子歌》,展示了一千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的居住、耕作、语言、祭祀、衣饰、婚姻、市易等等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生活习俗,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各个侧面的细节写人诗中,描写得生动逼真。诗人善于捕捉他们的生活形象。他们的生产方式还是刀耕火种,捕捉野生动物,生聚于深山密林中。由于常受到汉人统治者的歧视压榨,行迹诡秘,惧见生人。历史上能注重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诗人寥若晨星,像刘禹锡这样描述具体、视野开阔的诗作就更加珍稀。他的创作笔触涉及前人从未表现的新领域。

安徽的方心棣在刘禹锡民歌体诗艺术的探讨中认为:刘禹锡的民歌体诗既具有文人诗的长处,又有浓厚的民歌色彩。民歌色彩与文人诗的韵味融合在一起,使得他的诗作既清新明朗又含蓄华美,既有鲜明的地方情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这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给了诗人灵感,劳动让诗人在创作上得到升华。可以说,正是政治上的失意,让诗人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劳动;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使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将娴熟的艺术表达技巧与民歌的特点相融相映,拓展了新的诗歌歌咏领域。

二、以生活苦酒为源,酿出诗歌淳厚甜美

生活的不如意并未使刘禹锡消沉和颓废。他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在诗中突出地得以体现。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反传统的悲秋、叹老的情感逻辑和思想轨道,不乏创作的热情,又对此进行深化和反驳。诗人以身边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自己的心灵;以周遭欢乐明快的劳动场面感悟生活,用自己对自然和劳动的审美观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自己从现实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享受生命自由质朴的快乐,宣泄被贬僻居的冷漠孤寂情怀。如著名的《秋词》二首便是刘禹锡这类诗歌的典型之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涤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赞秋景以现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给人以深刻的美感和情趣。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诗人的情操在《始闻秋风》中也可一见,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的诗句,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不畏艰难的精神。尽管此时诗人颜状衰变,但豪情不减,体病不算什么,犹上高台。那份坚强,那份执着,感人肺腑,令人扼腕。沈德潜称赞此诗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此。”

经过二十多年磨难的诗人终于再次被召回京,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刘禹锡。诗中对刘禹锡不幸遭遇寄予的无限同情和感伤哀婉的格调使诗人感慨万分。为了答谢白居易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也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

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的前四句以直陈笔法概括了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抒写归来后的感受。诗人用“烂柯人”、“闻笛赋”的典故抒发了怀念故友之情和恍如隔世之感,格调低沉、哀婉。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含着对世事的不满、不平、愤恨。后四句文势一变,诗人从长远着眼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从社会大势和国家前途的宏观角度立意运思,表现了其旷达、豪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回扣诗题,表明对白氏赠诗的答谢之意。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透射出一种昂扬勃发的精神、始终不衰的政治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1](p826)。白居易在《金针诗格》中称赞说:“梦得相寄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此二联神助之句,自能诗者,鲜到于此,岂非梦得之深者乎?”此语道出了刘诗的独特之处。

三、撷民歌创作精髓,留予后人诗韵永垂

孙琴安在《试论刘禹锡在唐诗中的地位》一文中写道:“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他(刘禹锡)也显示出了与唐代其他诗人不同的地方……一般说来,刘禹锡的诗都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这个特点。而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练。特别是他被贬期间,从民歌中吸取养料所写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纥那曲》《踏歌词》等,更是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且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的生平与诗》)。刘禹锡在巴楚一带听到叫“竹枝词”的当地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引起诗人的爱好和重视,于是模仿这一民间形式,一连写了十余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竹枝词》十一)就是诗人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诗人用丰富的视角,通过江水(视觉)、歌声(听觉)及如晴雨一般的感受,生动细致地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特别是诗人用以天气的“无晴”与“有晴”,谐人物的“无情”与“有情”,“晴”“情”双关谐音表现爱情,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极富民歌风味,最为人称道心](P382)。明人谢榛认为这两句“措辞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诗庆》)。六朝乐府民歌多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恋情,作者在这里是效法了六朝民歌。作者抓住春末夏初之际.南方的天空中常常出现的这边白云翻卷雨帘高挂,那边却红日朗照一片晴明的气候特点,来写照少女忐忑疑虑的心境。同时,采用移情人景、欲吐还吞的抒情方式,更增添了诗的委婉余味,魅力无限。“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八)诗人不同于以前民歌中往往用花来比女子,在这里把花用来比男子,别有一种新意。诗人用通俗上口的民歌手法,体现了“含思婉转”的特色,表现了农村妇女的爱情,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使“竹枝词”这一民歌形式得到创新。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词》九)描绘的则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刘禹锡民歌体诗歌分析时写道:“这些诗的特点是保存着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能大胆吐露内心的情感,借助于比兴手法或双关语,使人感到真挚而含蓄,比之一般民歌又要细腻、华美一些。”[3](p467)

吴汝煜《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时特别提到刘禹锡的《竹枝词》的音乐美。认为刘禹锡的《竹枝词》,“每首的前两句主要吸取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大体上保持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在曲调上凄凉怨慕的特点,兼有两者之长,做到和谐与拗怒递用,又大量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使之更加符合天地自然之声,因此表现出含思婉转的韵味。”[4]

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一改过去文学史多只强调刘禹锡民歌体作品艺术成就的格局,依次分析了其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民歌体等四个门类的诗歌作品,最后认为:“刘禹锡的诗,律诗、绝旬比古诗成就高,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尤为著名。”[5](p194)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或描写群众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展现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具有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在不如意中乐观地生活;或托物言志,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或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佞臣的愤慨,旷达坚毅。诗人开拓了诗的题材领域,继承和发展了诗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胆地以民歌形式反映生活,改革、完善了诗歌的体式,充分体现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意义。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丰富了文学的内容。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正说明了刘禹锡诗歌的深远影响,不愧为“真才情之最豪者”。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韦凤娟.新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吴汝煜.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J].文学评论,1983,(5).

刘禹锡春词篇2

(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

①禁中:内宫之中。②判度支、盐铁案:担任度支和掌管盐铁专营业务。判,以高官兼任低职。③斥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④伧:音“chénníng”,形容边地语言音调与中原不同,发声粗重。⑤虽赦不原:即使遇朝廷大赦,也不在赦免之列。⑥将澡用之:将要为他们洗刷罪名,渐序起用。⑦当路不喜:致使当权者不高兴。当路,当权者。⑧始谪十年,还辇下:当初我被贬十年,回到朝廷。⑨恃才而放:凭借有才能而放任自己。⑩行年益晏,偃蹇寡合:经历过的岁月渐渐多了,处境困顿,落落寡合。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坐叔文贬者

坐:因……牵连

B、谏官奏罢之罢:罢免

C、益薄其行 薄:鄙薄

D、乃以文章自适 自适:自我满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

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

B、宰相哀其才且困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权近闻者,益薄其行

吾令人望其气,皆成龙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刘禹锡“恃才而放”的一组是( )

①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

②判度支、盐铁案,凭借其势,多中伤人。

③乃倚声作《竹枝词》十篇,武陵人悉歌之。

④久之,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

⑤至京后,游玄都咏诗。

⑥且言:“始谪……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擅长写文章,当权者王叔文说他有宰相的才能;也正是凭借与王叔文的关系,他经常到内宫参与谋划国家大事,并担任度支和掌管盐铁专营事务。

B、由于王叔文势力的衰退,刘禹锡等人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远官。尽管宰相同情他们,将要为他们洗刷罪名渐次起用,但由于谏官奏阻,仍未还朝。

C、刘禹锡还朝后,被任命为尚书省郎官,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措词讥讽怨忿,结果触怒权臣;权臣认为他为人卑鄙,结果他再度遭贬出京。

D、刘禹锡历尽艰辛磨难,心境不能平和,就用写文章来自我满足、调适。他善作诗,而且精妙绝伦;与白乐天多有诗酬唱赠,白乐天推许他为“诗豪”。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多讽托远意,感权臣,而憾不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

②且其母年八十余,与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春词篇3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魅力;影响;折射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汉族,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生于嘉兴(今属浙江)的诗人。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有《刘宾客文集》。中唐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不仅在文学史上成绩斐然,在哲学史上,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独树一帜。也为此做过评价。他在1959年3月1日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这篇哲学论着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他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他的诗现存。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二十三的贬谪经历是刘禹锡的人生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诗豪”刘禹锡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在他的笔下,别样的人生情怀也呈现出别样的流光溢彩,其人格魅力也是在其诗文中尽显,二者相互辉印。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可谓“旷古烁今”。

一、桀骜不驯、屡败屡战

“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人文大事件,唐顺宗时期,永贞元年(公元508年)这批敢于迎新并挑战礼教的文人志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声势虽然浩大,主张不可说不新,可是自古以来整治革新便难免流血杀头,所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失败了,失败的一方也有血的代价,主导者王?恫痪貌∷溃?跏逦拇文瓯淮退溃??ldquo;二王”离世让人不禁唏嘘,然而还没有结束,“二王”麾下八名得力干将(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他们又合称为“二王八司马”。这“八司马”当中最具才情的莫过于刘禹锡与柳宗元了。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即今湖南常德)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诗人从朗州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借游玄都观观花之际,写了这首诗,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题用了“戏赠”二字,极言讽刺,寓意深刻:“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京城的大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来来往往的人都说自己是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紫陌”,这里指京城的道路。东汉张衡《西京赋》言道:“木衣绨绵,土被朱紫”,兴荣街道繁华。“红尘”,尘埃。诗人用“紫陌红尘”,描绘离开长安城的道路和路上扬起的尘土,衬托出了街道上人喧马叫,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无人不道”道出了人们看花后的愉快与满足。诗人虽没有直接写人们去时的情景和看花的细节,却通过人们看花古来津津乐道的情景展示了玄都观内桃花盛开、红雨弥漫的空前盛况。在行文上也为下了铺垫。“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里的桃树有近千株,全是在我刘禹锡被贬离开京城后道士们栽种的。“玄都观”,道教庙宇叫作“观”,玄都观在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诗人由物及人,写到了自己,引发了自己无尽的感慨。“桃千树”,极言桃花之多,如此盛景是在诗人被贬离京的十年中所出现的,由此道出十年来京城的变化,也道出了人事的变迁。“桃千树”比喻朝中政治上投机取巧、新得势力的权贵,而那些熙熙攘攘的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奔走权门的阿谀奉承之徒。于戏谑之中,暗藏讽意。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句中之意很明显: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得罪权贵,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启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诗人对这些人的讽刺,体现了他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的斗争精神,也体现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正是由于此诗“语涉讽刺,执政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更为荒僻的连州。如果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初回京师,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大河二年重回长安,再有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更胜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连垣百亩的庭院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半数的地面上长满了苔藓,庭中的桃花早已不知去向,满院的油菜花此时开得正旺。这时的玄都观,已是无人游赏,那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诗人刘禹锡在此还是以“桃花”喻指那些显赫一时的官僚权贵。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现在有的只是“菜花”。他们当年虽然红极一时,但其腐朽堕落的本质决定了他们最终还是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此时的诗人却恰恰相反,重新回京,豪情壮志不减当年,他戏谑地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种桃的道士你哪儿去了,从前来看过桃花的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短短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毫不妥协的精神,他以最后的胜利者的姿态告诉那些消逝了的权贵们,昔日的“刘郎”今天又回来了,又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可你们哪儿去了?正义终归是要战胜邪恶的,此时的诗人可谓心比天高,气贯长虹,毕竟时间证明了一切,他和当年的革新派人士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可谓“祸不单行”。但正是如此,精神才越加彰显。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诗人面对政治上的逆境不屈不挠,但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却不尽相同。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不羁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刘禹锡则与众不同,从游玄都观这两首诗来看,时间上贯联诗人二十四年的被贬生活,可谓时间之长,但从诗中看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进步的政治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并且一直以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显示了他百折不回、傲岸不屈的杰出的品格,白居易说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品的评价。可见其“桀骜不驯,屡败屡战”不同凡响。二、追求执着、信念坚贞纵观刘禹锡的诗集,其中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他的《浪淘沙》(五首)其一中这样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作者此处借用汉代张骞寻找河源的故事,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暴雨,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实是表现了诗人坚决不向来自保守、顽固势力的压力与阻挠低头,决心坚持斗争到底的豪迈气概。“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全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另外在《浪淘沙》其五中作者还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不要说小人的谗言,宛如江河一样深不可测,不要说被贬官的人,就好似流沙一样沉沦江河。这两句诗人表明了所所处时代官场的险恶,奸邪之人在皇帝面前妄进谗言,隐害忠良,导致正直清白的人被贬谪,这些谗言宛如江河的浪涛一样汹涌,致使许多被贬谪的人如同沙子一般沉入了水底。开首两句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是沙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搏击不已,明白表露了他的坚强意志。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小人陷害,对此有着深切的体验,故而此两句的比喻运用显得非常生动贴切。“莫道”、“莫言”二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忿恨之情,也体现了他坚定无畏的达观态度,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然辛苦,但去掉了散沙,就能得到闪光的金子。诗人在句中借点题之“淘”字,道出了前两句比喻的真意。用沙里淘金作比,把清白正直而遭受贬谪的人喻为金子,把进谗言的小人喻为“狂沙”。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坚信被诬枉的正直之士,不管遭受多大的痛苦,其不实之罪最终还是会被洗刷干净,体现自身真正价值的。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所知。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反映。从这两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身处逆境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在逆境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成为历代志士藉以励志的千古名句。不可否认,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刘禹锡可谓“真金”,而这“真金”也在烈火的频繁的煅烧中,越加的熠熠发光。三、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1、直面现实,勤取奋进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道:“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2、心境新颖,翻陈推新对于秋天这个季节,给我们的不仅是收获的意味,更多的是凄凉伤怀,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然而“诗豪”毕竟是诗豪,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在被贬朗州时,写下了《秋词》两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3、逆境不衰、老境不颓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调离和州,赶赴洛阳,途经扬州,遇到老友诗人白居易。两人在屡遭贬谪后终于重逢,心中感慨无限。在为重逢而庆贺的宴会上,白居易吟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吟叹梦得君“二十三年折太多”。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他在酬谢的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诗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诗人在首联中回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切肤之痛,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白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因为作者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诗人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三字自勉作结,更是体现了乐观放达的情怀。古人常说:“人生不满百,常作千岁忧”。而刘禹锡面对衰老,却不象许多人那样消极悲观,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他晚年写的一首《始闻秋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人面对衰老、多病,激情不改,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感,事实上晚年的刘禹锡也的确精华不衰,以其风骨更是赢得了“诗豪”的美誉。总之,刘禹锡诗词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他的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精神为之一振,而刘禹锡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节操的自我?I卫,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当今社会有些人自觉生不逢时,牢骚太盛,不思进取,平淡的日子、平凡的工作把胸中的远大抱负渐渐淡化,青年时代的指点江山、飒爽英姿不复存在。面对刘禹锡、我们应感到惭愧,应检讨自己,我们也应守住自己的意志,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拚搏,有志者应奋勇前行,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也将会拥有满天彩霞,顶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参考文献资料:[1]马永林石兴利.中国文学名着[M].延安:延安大学出版社,2006[2]吕薇芬.张燕瑾.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刘维治.唐宋词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萧瑞峰.彭万隆.刘禹锡自居易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夏于全.唐诗宋词鉴赏[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

[9]网络资料来源,如:新浪、谷歌等…

刘禹锡春词篇4

1、刘禹锡的《秋词》拼音:qiū cí秋词,liú yǔ xībai刘禹锡,Zì gǔ féng qiū bēi jì liáo,自 古 逢秋悲寂 寥,Wǒ yán qiū rì shèng chūn zhāo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Qíng kōng yí hè pái yún shàng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Biàn yǐn shī qíng dào bì xiāo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2、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来源:文章屋网 )

刘禹锡春词篇5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刘禹锡春词篇6

【关键词】禹锡园;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布局

整个公园由居中水系分割两大块,主体结构是以“山水相依、物景交融、环带围绕、点线面结合、大小配置、组群分布、绿廊连接”等手法,构成“节点--星座--环网”状布局结构。“节点”为散点在公园内的小景点和绿化广场,以小、多、匀为特色;“星座”为分布在公园里内相对集中、类似星座的园林绿地,以组、群为特色;“环网”为贯穿在公园内的围墙、道路、水系等绿地,以廊、带为特色。根据地块的现状条件,整个公园以“仙山”、“灵水”为基础架构,形成“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路网结构。整个水由大面积湖与蜿蜒曲折溪水构成,取“潜龙”盘卧之状。整个“潜龙”自东南向西北摆阵,龙头伸上刘禹锡墓,在龙的前爪之处修建“陋室”,腰部为大面积湖水,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设履仙桥、吏隐亭。后爪之处建刘禹锡纪念馆和刘禹锡雕像,龙尾布置公园的主入口,主要景点有桑榆林、鸿儒台、喷泉广场、牌坊门楼。整个“潜龙”由牌坊回廊贯穿,大致设置八至九个牌坊门,沿着水系道路穿插,充分展现刘禹锡曲折忧患的一生及其不同阶段的成就与至交事迹。公园分为五大组团星座:桑榆鸿儒区、流觞曲水区、修竹陋室区、墓地祭拜区、白丁田园区;设置两个入口分别为西南口和东北口。

2.重点规划

2.1景观规划

通过植物景观的营造,把刘禹锡公园建设成开放式大型绿地,突出“铁竹银柳、桑榆晚霞”的景观主题,分为纵向的景观分区和横向的配置构思两方面分别进行规划,形成段段不同、景景有别的自然风景林。主要采用景观价值高、适应性强、易于养护管理,且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种作为基干树种。乔木如竹子、雪松、垂柳、榆树、桑树等;花灌木如黄杨、连翘、榆叶梅、樱花、丁香等。根据刘禹锡公园文化主题、现状基地条件和水系规划分为修竹园区、桑榆林区、杨柳水岸区、田园风光区。修竹园区:以修长的竹子为主体,搭配绿地草,强调铮铮铁骨的整体气氛与风格。桑榆林区:入口立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整体以桑树与榆树为主体,并配以落叶松、紫椴等特色树种,丰富景观特色,花灌木以金银木、榆叶梅、山梅花、连翘等组成,增加了植物景观的观赏层次。杨柳水岸区:河堤采用堤路结合的形式,在适当位置种植柳树、杨树等乔木。迎水坡一侧为观花的地被和花灌木,以一定的基本单元进行变化,形成强烈的景观效果。背水坡以固坡类花灌木为主,如紫穗槐。田园风光区:以草地、草坪乡土植物为主,并点缀少量树丛、树群,形成视觉焦点。重点地段和广场种植冷季型草,如早熟禾、剪股颍,以延长绿期、突出精致效果;大面积滩地以自然草地为主,点缀地被、野花,如苜蓿、紫花地丁、白头翁等,追求自然野趣田园效果。

2.2道路交通规划

公园游览道路在满足游览功能的情况下,采用符合九曲环抱有情的风水原则,或曲径通幽,或恬然开阔,收放自如的设计。水路与陆路相依,注重对景的处理,力求达到移步换景,同时又考虑方便游客,形成特色观光道路。

入口:公园设置二个出入口,主入口为西南入口,北为次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西南主入口处规划喷泉广场、桑榆林,北入口紧临310国道,主要布置青松柏杨类树木,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路网构成:一级路网,宽度16米,采用堤路结合的形式,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该道路和园区主入口相连,与园区次干道相接,成为具有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的景观性道路。二级为园区次级道路,分别伸向各个组团,规划路面为8米。第三级为组团级道路,分别进入各组团,路面宽6米。第四级为园区小道,分别进入各景点的小路,路面宽2—3米。亲水步道:宽3-5米,进行园林式铺装,为了保证游人观光游览的连贯性,在跨河桥下建栈桥式步道,使道路更加通畅,并结合景点和局部拓宽,形成凹型休息空间。交通节点:在鸿儒台、刘禹锡纪念馆、履仙桥、吏隐亭、陋室、刘禹锡墓、白丁园设置交通节点7处,布置活动广场和景观,便于游人集散和开展活动。停车场:根据景点设置和游览组织在公园西南入口和北入口处规划建设集中式停车场2处。

2.3主体建筑规划

刘禹锡纪念馆:位于西南角,坐北朝南,中国传统建筑围合庭院式布局,房屋成“凹”字形,中间为纪念堂,设立刘禹锡塑像,前设祭坛。 左边布置诗词馆、琴社、刘禹锡研究会馆、右边为展览馆、茶房、纪念品店。南边为回廊连接大门,题匾“刘禹锡纪念馆”。陋室:陋室系一组三合院,为砖木结构,三幢五间,分主室与偏室,由正房、东西厢房和门廊组成,院前有台阶。正房三开间,明间两缝抽掉脊柱,并向南凸出,设前廊,廊前作垂带台阶。明间歇山顶,次间硬山顶。歇山顶作嫩戗屋角,檐下饰空花垫板,上刻卷草纹样。耍头置挑檐檩,外作出锋两道。重椽,脊饰蔓纹。椽档较大,约为1∶3,采用早期木构架建筑做法。梁架简洁,前后单步架川,前廊边贴设穿插枋,枋上置空花垫板,纹样同前。门前中国书协主席王海题匾“陋室”,庭院立《陋室铭》石碑,仿柳体书写,典雅端庄,古朴生辉,正房两木柱题写“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吏隐亭:按照原始的“吏隐亭”修建,亭高4米有余,占地20多平米,题匾“吏隐亭”,并撰文“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亭中设石凳石桌。西南牌坊式门楼:此为入口大门,分左中右三扇大门,牌坊方池内镌刻着“诗豪刘禹锡公园”,由著名河南籍书法家,现中国书法协会主席王海题写。坊柱边楹联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北入口山门:此门与未来的中央行政区呼应,政治意义深远,而刘禹锡曾有“功利存乎人民” 为政之道,被后人所称道,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山门围绕政治主题设计,风格简朴,庄严雄伟。题刻“功利存乎人民”,启迪政治。山门两旁松柏挺拔,铮铮铁竹,清风溢乾坤。刘禹锡墓:根据唐朝坟墓修建形式设计。整个墓坐北朝南,周围建方形陵墙,四面正中建阙门,外置石狮,正南设置很长的神道,南端建大阙门,并设祭台。陵顶圆形,陵墙装饰文化墙,上有刘禹锡一生重大事件浮雕,并题写刘禹锡生平简介。墓前立高大墓碑,题刻“诗豪刘禹锡之墓”。

2.4 灯光照明规划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应当与空间的大小、形状、周围环境等结合,主要烘托照明气氛,并始终为人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重点突出自然景观特色、突出人文活动特色、突出北方季节特色、突出城市科技特色。基本照明灯具主要有路灯、庭园灯、扶手灯、草坪灯、地灯等。重点气氛照明灯具如:探明灯、聚光灯、泛光灯等高亮度照明,目的是用来勾画空间轮廓,使其在夜间仍然不失其意境,再加上色光配置,可以使空间更加生动。另一种是用于小范围内的特色照明,如激光灯、水池灯及各种高杆彩灯等,它配合各种雕塑、小品、树木、水体等,能够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气氛。

3.结束语

刘禹锡春词篇7

关键词:柳宗元;刘禹锡;二次贬谪;衡阳赠别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4

柳宗元、刘禹锡一生都命运多舛,皆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均屡遭贬逐。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刘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连、邵二州刺史;十月,改贬永、朗二州司马,十载废锢不用。宪宗元和九年(814)十二月,朝廷征召柳、刘入京,元和十年(815)二月,两人才从贬所回到长安。三月,又因刘禹锡游玄都观题诗“语涉讥刺”和时任宰相武元衡等的极力排挤,柳、刘又再次迁往柳、连二州。柳、刘此番出京与上次有所不同:永贞元年是被贬出京,诏令峻急,吏役驱遣,仓惶促迫就道;此番则属“量移”,由司马改任刺史,虽然“官虽进而地益远”,二人所受打击更大,但毕竟路途之时间限制要宽松许多,从柳、刘二人抵达贬地的时间已分别到了元和十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和五月十一日来看,他们此番远迁还是比较从容的。

柳、刘两位沦落天涯的知心朋友之间的诗酒唱和,更是他们打发寂寞旅途时光的主要方式。两位诗人灵犀相通,诗情骤发,分别写下了三首有名的衡阳赠别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柳宗元性格比较忧郁沉稳,不似刘禹锡乐观豁达,因而感情也更为细腻敏感,在衡阳短暂休整,好友即将分别之际,他一气呵成,先提笔写下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该诗首联回顾了自己和刘禹锡遭贬十年的艰辛生活,抒发了对刚召回京旋即又贬远州的悲愤。颔联“伏波故道”意指自己南贬所走之道正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之道,但已物是人非,路边墓地上的石人“翁仲”已横七竖八地躺在夕阳衰草之中。实际上是以南贬途中所看到的凄清落寞的景物来衬托自己悲凉抑郁的心情。颈联是本诗的关键所在,作为刘禹锡的挚友,柳宗元真诚希望刘要吸取往日的经验教训,谨慎从事,韬光养晦,不要再凭意气用事,以免政治上再自找麻烦,再吃苦头,委婉批评和殷殷规劝之意,溢于言表,表现了柳对刘的关心和期待。刘禹锡对友人的诚恳批评是虚心接受的,他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首诗的首联,与柳宗元原唱的首联诗意相联,概括了他们被贬十年的辛酸和召而复逐的悲愤。颔联所说的“重临”是指第二次授连州刺史(第一次实际上未到任)。“黄丞相”指西汉黄霸,他曾两度任颖川太守,有“循吏”之称,后官至丞相。黄霸两次到颖川与刘禹锡两次到连州都是重临旧地,所不同的是黄被汉宣帝重用,而刘禹锡是受唐宪宗打击的人;颖川是中原大郡,地近长安,而连州是偏远之地。

读罢刘禹锡的回赠诗,柳宗元感觉到意犹未尽。次日,又作了一首《重别梦得》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临歧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陪舍翁。

这首诗回顾了从贞元九年(793)开始,自己和刘禹锡同举进士,怀抱共同的政治理想,共赴仕途,同遭贬逐,前后共二十二年大致相同的人生履历,联想到今天两人却要临歧分别,天各一方,思念之情未别先生。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自身是无力也不可能改变这种受排挤受打击的局面的,只能把满怀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的开恩和良心的发现上。只要皇上开恩让他们从偏远的贬所返回,他们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比邻而居,做一名耦耕垅上、自食其力的田舍翁,安享平静安祥的晚年。而刘禹锡复作的《重答柳柳州》则也表达了基本一致的理想和愿望: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到了真正分手之时,柳、刘内心更加苦涩,特别是对分别之后各自前程的担忧更甚,对早日重新聚首的期望更为迫切,而柳宗元则表现得更加忧郁缠绵。因此,他在匆忙分手之际又作了《三赠刘员外》诗: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诗是越写越短,但感情却愈来愈真挚,愈来愈强烈,且充满了沧桑之感。回想自己和刘禹锡二十多年的仕宦和贬谪生涯,很多挫折和打击似乎又都是由于自己书生意气造成的,在逆境中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刘禹锡的《答柳子厚》尽管也充满着忧愁,但相对来说还是要达观一些: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尉罗。

诗中“伯玉”即春秋战国时贤人蘧伯玉,庄子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四愁”即张衡所作《四愁诗》,汉时张衡曾为河间相,一直郁郁不得志,故作《四愁诗》。刘禹锡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和柳宗元年方壮年,还远没有达到先贤“六十而化”的年龄。但是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空有满腹忧愁。还不如早点休罢“车骑”,走出“尉罗”,远离官场仕途的烦心事,归田隐居,遗世耦耕。这与他和柳宗元的第二首赠答诗诗意是一脉相承的。柳、刘二人的衡阳赠别诗,三赠三酬,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这在历代的友人赠别诗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贬谪对封建士大夫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文学、对于诗人来说却又是幸运的。宋人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是很有见地的。由于贬谪,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地刺激着诗人们往日平和的心境,他们在人生转折的关口,在生命沉沦的旅途中,不仅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益发深切地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接触到了人类命运与生存意义等文学艺术最本质的问题,而且郁积了他们内心化解不开的苦闷情怀,构成了他们必欲借文学形式――抒悲怨的渲泻痛苦的直接动力,这也就是古人说的“诗言志”。

其实,刘禹锡二次遭贬是要贬往播州的,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地区,唐时属下州,州民总数不足五百户,远离京城,非常荒凉。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年老多病、风烛残年,要同其子一起跋山涉水,远赴播州生活是很困难的,正当刘禹锡埋怨自己“智乏周身,动必招悔”,感到一筹莫展之际,柳宗元挺身而出。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十五)。柳宗元不但不怨恨刘禹锡招惹事端,连累了自己,还准备上疏皇帝,请求让刘禹锡到条件稍好一点的柳州去任职,而自己愿替刘去播州任职。虽然最后是由御史中丞裴度恳求宪宗改授刘禹锡为连州刺史的,但从此也可以看出柳、刘的友谊已非同寻常可比。刘禹锡卸任奉柩回洛阳原籍守丧,同年十一月,途经衡阳却闻柳宗元卒,刘既失慈母,又失挚友,悲痛之极,他饱含血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祭柳员外文》,同时还写下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寄托哀思。

刘禹锡春词篇8

【关键词】刘禹易 田园诗 风土民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坛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不入流派,却独具一格,卓有成就。刘禹锡性格刚毅,意志坚强,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始终不屈不挠,富于乐观进取的精神。他的诗歌常表现出激昂奋发的意气,较少传统贬谪文学中那种感伤低沉的情调,从而赢得“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田园诗基本写于贬谪之时,数量虽不太多,但在表现题材上作了可贵的开拓,并在情调上显示出与传统田园诗不同的特征。传统田园诗多借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诗人的闲适情调与隐逸之趣;刘禹锡的田园诗则多以欣赏的姿态反映被贬之地迥异于北方中原的风土民情。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偏远之地,这些地方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远离文明,古风淳朴。刘禹锡长期生活于其间,被当地所独有的风土人情、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所吸引,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感熔铸到诗歌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画卷。

首先,刘禹锡的田园诗描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包括祭祀、节日、衣食和各种民俗活动。祭祀最能体现一地的风俗传统,而荆楚一带对祭祀尤为重视。王逸《楚辞章句》云:“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朱熹《楚辞集注》亦云:“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巫见作乐歌舞以娱神。”说明荆楚地区祭祀的风俗活动非常盛行。所以刘禹锡对祭祀多有关注。如写于朗州时的《阳山庙观赛神》一诗: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诗题下注:“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在朗州。”说明朗州祭祀梁松的风俗源于汉都尉梁松曾南征至朗州,死后成神,故朗州人建庙祭祀。诗歌生动描绘了祭祀时的情景:洞箫声声哀怨,荆巫口念神语,人们开怀畅饮,直至落日昏,人们才唱着当地竹歌而还。而《竞渡曲》则生动地记叙了沅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活动: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鬣动,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节龙舟竞渡是当地人民纪念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龙舟竞渡场面热闹,风声水起,一片沸腾。各队龙舟一决胜负,胜者欢欣鼓舞,败者颜色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烘托出节日的欢乐气氛,读之可以想见昔日沅江竞渡的盛况。

其次,刘禹锡的田园诗注重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写于连州时的《莫瑶歌》和《蛮子歌》,展示了当时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居住、耕作、语言、祭祀、衣饰、婚姻、市易等等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生活习俗: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含沙不能射。

――(《莫瑶歌》)

蛮语钩音,蛮衣斑斓布。

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

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蛮子歌》)

《莫徭歌》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莫徭族的生产生活及婚姻等状况。当时瑶民不入户籍,他们在市场交易中,混杂有“鲛人”卖“绡”,姑娘羡慕外来伐木者,愿与木客通婚。他们临水散居,能爬山涉水,行动敏捷,在高山上刀耕火种,烧畲种粮。《蛮子歌》则侧重描写南方蛮族不同于汉族的各种习俗,他们的语言如鹧鸪鸟鸣,十分难懂,衣服的颜色缤纷错杂;会用烟火熏狸,掘地捕鼠,上山砍柴,不走旧路;还有躲避生人的习性。

第三,刘禹锡的田园诗反映了南方各地独特的生产耕作方式,包括烧畲、渔猎、纺织、采菱、种植、采樵等多种方面的生产劳动。其中烧畲是夔州、朗州、连州等偏远地区最为独特的生产劳动方式,即是指刀耕火种。刘禹锡曾作过多次描述,如:“火种开山脊”(《莫瑶歌》)、“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竹枝词》),而其《田行》一诗则集中笔墨,细致生动地记述了夔州地区烧畲的具体过程:

何处好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畲田是一种原始粗放而具有浓郁神异色彩的耕种习俗。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劳耕序》中曾解释说:“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唐代巴蜀山区的耕种习俗是当地民众世代相传的耕种风俗,巴蜀山区环境恶劣,百姓生活很艰难,祖祖辈辈在贫瘠的山地上耕种,形成了靠天吃饭、敬奉神灵的传统观念。杜甫在夔州时曾对这种耕作方式作过评判,认为这种耕作方式费时费力:“斫畲应费日”(《东屯茅屋四首》其三),“畲田费火耕”(《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二)。刘禹锡则以一种好奇的心理兴致勃勃地记下了畲田的整个过程。先是选择好地点――山坡,然后钻龟卜卦,卜算阴晴,祈求上天降下甘露。如卜得雨卦,才在下雨前把山上的树木荒草砍倒,然后点火焚烧,即烧畲。诗中对烧畲的壮观景象尤感兴趣,因而作了集中的描绘与渲染:“惊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之后用竹竿在暖灰中戳上孔孔,撒上早谷,过不了几天,一场大雨来临,湿润的土地上,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巴人拱手相吟,剩下的就是翘首期待收获了。

刘禹锡的这类反映民风民俗的田园诗,由于是诗人亲身经历所感所写,所以正是当地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剪影,再现了当地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诗歌别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刘禹锡的这类诗歌还创造性地吸收了当地民歌的形式和语言风格,又注重优美意境的创造,因而雅俗兼得,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上一篇:七夕爱情诗范文 下一篇:六一儿童节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