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范文

时间:2023-10-26 06:35:25

刘禹锡竹枝词篇1

关键词:杨维桢 西湖竹枝词 创作

一、引言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颇有特色,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等诗人的长处,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以纵横奇诡、丽妖冶为其风格;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为其特征。在当时诗坛令人耳目一新,时人称为“铁崖体”(亦称“铁体”)。《西湖竹枝词》是杨维桢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二、竹枝词的发展

《乐府诗集》卷八十一“竹枝”条注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巷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竹枝》本为民歌,经刘禹锡创制,遂成为乐府一体。《竹枝词》的创作在元末蔚然成风。杨维桢是元末创制《竹枝词》的重要倡导者,他曾于至正八年(1348)自述其创作缘起:“余闲居西湖者七、八年,与茅山外史张贞居、苕溪郯九成辈为唱和交。永光山色,浸沉胸次,洗一时尊俎粉黛之习,于是乎有《竹枝》之声。好事者流布南北,名人韵士属和者无虑百家……”

杨维桢的《竹枝词》在题材上比唐代《竹枝词》有所发展。刘禹锡曰:“竹枝,巴也……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淇濮多郑风,艳即咏男女之情。唐代《竹枝词》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二十首。正如刘禹锡所说,多咏男女之情,还有乡关之思。如刘禹锡最有名的《竹枝词》之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作晴)。”杨维桢的竹枝词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些,除了竹枝词中固定的咏男女之情和乡情的题材之外,还结合现实,表现人民的生活境遇以及风俗特点。杨维桢的《竹枝词》有《西湖竹枝歌》、《吴下竹枝歌》、《海乡竹枝歌》共二十首。清代王士祯的《渔洋诗话》曾有“竹枝古称刘梦得、杨廉夫”;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中说:“廉夫自负五言小乐府在七言绝句之上。然七言竹枝诸篇,当与小乐府俱为绝唱。刘梦得以后,罕有伦比,而竹枝尤妙。”

竹枝词是众多诗体中的一种,始于唐代,原本流行于巴东(重庆、湖北)沿江一代的民歌。当地人们演唱竹枝,声调高亢激昂,“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刘禹锡语)。其内容多以男女爱情为主题“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刘禹锡语)写作风格上都是极其随意的,与其他诗体相比,更能具备诗歌最感人的真诚。直至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创作标志着文人竹枝词的兴起。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融进了文人诗的特色;内容上添加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寄托个人抱负,抒写世态人情;感彩上频添“苦怨”之情,男女离别之苦。至元末,复古风起炙热,杨维桢这位追求“以情性为本原”的诗人必然以此摆脱后世思想观念和文学形式上的诸多格套的束缚。接着在廉夫的竹枝词中便一扫以往竹枝爱情诗绵绵离别之苦,诗中的美女形象也不再是纤弱、娇贵、哀怨的少女。

杨维桢作品的问世,一时形成了繁荣的局面,“从而和者数百家”。当时,除杨维桢、张贞居(天雨)、郯九成(韶) 外,还有倪瓒、吴复、郭翼、沈石、康棣、黄季伦、吕诚、徐梦吉、欧阳公瑾等人。他们与杨维桢有着类似的经历,无不同声相应。毫无疑问,东南沿海一带的文人在杨维桢的带领下找到了被遗忘的“自我”,在正统文化以外的民间题材中选取了最富有个性的一种来表达肯定自我的文化心态。这使竹枝词的创作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三、杨维桢对竹枝词的贡献

杨维桢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所写的竹枝词,如《海乡竹枝词》、《西湖竹枝词》等,有不少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通俗清新。杨镰先生在《元诗史》中是这样评价杨维桢的竹枝词的:“杨维桢在元后期诗坛是以乐府诗扬名立万,但在民间则是因‘竹枝体’而广为人知。”

四部丛刊本《铁崖古乐府》卷十载有杨维桢的九首《西湖竹枝歌》,这九首诗都是以青年女子的口吻写的,其第一首:

“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介绍了西湖的大致景物,为后面的诗做了一个铺垫,是后面几首诗的引子。其他八首都是女子的爱恋之词,其中有“为郎歌舞为郎死,不惜真珠成斗量”的豪迈气概;有“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的即兴埋怨;有“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的缠绵情愁;有“歌声唱入箜篌调,不遣狂夫横渡河”的追悔莫及;有“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忽似飞来峰”的痴情等待等。

纵观杨维桢的“竹枝词”创作,他对竹枝词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拓展了竹枝词的题材范围。从题材看,正如王士桢《带经堂诗话》所指出:“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可见,竹枝词的题材,多泛风土,地方色彩浓厚。杨维桢的竹枝词,据吴复于元至正六年编辑的《铁崖先生古乐府》卷十收有《西湖竹枝歌》九首、《吴下竹枝歌》七首,《海乡竹枝歌》四首,共计二十首,除了像唐人竹枝词所表现的旅人离愁别绪、儿女柔情外,更多地吟咏湖山之胜、人物之美,反映民生疾苦。风格清丽隽永,开人耳目,其内容大大扩展。如他的《西湖竹枝歌》,歌咏西湖湖光山色,人物之美和爱情之美。《劝郎》可谓杨维桢竹枝词描写爱情的代表作: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侬莫上北高峰。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在形式上,杨维桢把《竹枝词》与咏西湖结合起来,创作了《西湖竹枝词》。“咏西湖,可以说是南宋偏安杭州之后才成为社会风气的。”宋元之际董嗣杲《西湖百咏》是七言律诗,到了杨维桢,才把咏西湖的诗题与乐府诗体结合起来,成为《竹枝词》中的一个类型。同时还衍发出了《吴下竹枝词》、《海乡竹枝词》。这可以视作杨维桢对《竹枝词》的发展。

2.增强了竹枝词的表现力、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地位。杨维桢的竹枝词因内容开阔,婉丽动人,且多有创造,而被明清诗论者视为唐代刘禹锡之后的第一人。如果说刘禹锡使竹枝词由民歌体小诗成为一种文人正式创作的文学体裁的话,那么杨维桢则使竹枝词成为表现羁旅哀愁、爱情,吟咏山水风物、人情,反映社会现实等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首先,他用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改造和发展竹枝词,并吸收了唐代元白“新乐府”批判现实的精神,大大提高了竹枝词的表现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延续不绝和不断发展的文学样式,在竹枝词的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其次,杨维桢还注意借鉴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将民歌特有的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婉转的音节融入诗中,达到了“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的境界,从而使他的竹枝词具有热情洋溢的民歌色彩和地域风韵。如他的《西湖竹枝歌》咏西湖山水风情和人物、爱情之美,《吴下竹枝歌》专咏苏州,《海乡竹枝歌》咏海乡盐户的生活,清丽质朴,琅琅上口,颇有竹枝词的原汁原味。

可见,杨维桢在提高竹枝词表现力上,将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和元白“新乐府”批判现实的内容融入其创作中,并吸收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的民歌情调,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既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具有浓郁的民歌与地域色彩的艺术形式。

3、倡导并掀起了竹枝词的创作热潮,扩大了竹枝词的影响。在杨维桢的竹枝词创作中,《西湖竹枝歌》最有名气和影响,并由此掀起了一个竹枝词的创作热潮。

《西湖竹枝词》刻版流行后,影响极大,“听我西湖竹枝词”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这股风甚至吹进了小姐们的闺阁。“‘杨铁崖制西湖竹枝曲,和者百家’。兰英、惠英见之,笑曰:‘西湖有竹枝曲,东吴独无竹枝曲乎?’乃效其体作苏台竹枝十章。杨见其稿,手题二诗于后云:‘锦江只见薛涛笺,吴郡今传兰惠篇。文采风流知有日,连珠合璧照华筵’。‘难弟难兄并有名,英英端不让琼琼。好将笔底春风句,谱作瑶筝弦上声。’”甚至元末一些民间传说中的鬼神也赶时髦,作起“竹枝词”。如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诗人揭斯未作官时,浪迹于湖南湖北一带。有一次船停泊在湘江边,二更天,披衣坐船头上,这时明月如画,忽然见到中流飘来一双小船,逐渐靠近揭斯,船上有一位淡妆素裹的女子,向他施礼,揭问她是何人,她说是商人之妻,与揭斯有一段前世姻缘。这女子临别时作了一首诗,也是竹枝词的格调:

“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作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

元末,杨维桢领袖东南诗坛,竹枝词经他倡导,振臂一呼,翕然响应。凭借他的名望和倡导,遂掀起了竹枝词创作的热潮,并由此而扩大了竹枝词的影响。

另外,杨维桢的竹枝词在形象、音调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民歌特点,艺术上也运用比兴和谐音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常见的手法,这应该说是他的竹枝词充满生气和活力,质朴动人,琅琅上口的优点所在,然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清人翁方纲认为“竹枝本近鄙俚……杨廉夫乃以浮艳得之”。如《西湖竹枝词》之五:

“望郎一朝又一朝,信郎信似浙江潮。床上耆龟有时烂,臂上守宫无日销。”

其中“臂上守宫无日销”,浮艳溢于言表。但这只是他偶尔之表现。倒是有些竹枝词描写过于文雅,应该说是其缺点所在。

从整体看,杨维桢竹枝词创作瑕不掩瑜,既有刘禹锡的风情,又有自己独特的韵致。这是他转益多师的艺术修养决定的,也是他才务驰骋,意务新异的艺术追求的结果。其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有的质朴清新,隐含古乐府精神;有的柔媚旖旎,具有南朝民歌风味;有的自然隽永,可以窥见李白情采。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清]顾嗣立等选编:《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87年。

[3][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中华书局,1963年。

[4]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杨镰著:《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6]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杨维桢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8]李廷锦:《历代竹枝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9]孙小力:《杨维桢年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丘良任:《竹枝纪事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元]杨维桢编:《西湖竹枝集》。

刘禹锡竹枝词篇2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的《竹枝词》一共两组11首,都是刘禹锡在被贬为夔州刺史期间所作,这首诗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九首。

“山上层层桃李花”以白描笔法勾勒了一幅春景图,民间有谚“桃花开,李花落”,可见,一般都是李花落了,桃花才开。而在夔州,由于地势高、高山横亘,气候与平原地区不同,故而有此奇特之景象。“层层”写出了桃李花相间齐放的繁盛和灿烂之状,似乎还有浓郁的花香。

 

“云间”突出了山势之高,在那高高的山上、繁花深处,升起了一股股袅袅的炊烟,那里是村民的集聚之地。诗中描写的镜头开始转移,由纯粹的自然景观转移到了生活场景。“银钏金钗”是以当地妇女常常佩戴的饰品代指青年妇女,“长刀断笠”则以当地独特的农具代指男性村民,“烧畲”则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方法,是指春耕之前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

 

如果说,桃花李花同时绽放、灿烂芬芳是一种美景;绵延横亘、高耸如云的大山是一种美景;那么山上的男人和女人们共同春耕、和谐生活的画面就更是一幅美景了。景美,人更美。虽然诗人表面上未著一字来赞美他们,然赞美之情溢满于诗。刘禹锡的《竹枝词》组诗之所以影响深远与他关心民生、体察下情的可贵精神是分不开的,也与他认真研究、学习民歌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刘禹锡竹枝词篇3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刘禹锡竹枝词篇4

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3、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来源:文章屋网 )

刘禹锡竹枝词篇5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3、《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7、《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刘禹锡竹枝词篇6

关键词: 刘、柳唱和 永贞革新 贬谪 友谊

中唐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文人唱和之风的盛行。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是这一风尚的引领者,他们或言闲适之乐,或述贬谪之苦,为后世留下大量唱和作品。总体来看,中唐诗人唱和在贞元、永贞年间初具气象,经过元和年间的发展(以元白的“通江唱和”最为著名),到了长庆年间才真正形成高潮。与元白唱和的盛况相比,刘柳的唱和活动并不算频繁,但引领了后来唱和之风,刘柳唱和诗是二人二十余年宦海生涯共同浮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更是元和士人在不断变幻的政治风云中屡遭贬谪的痛苦心路的真实写照,所以极具研究价值。

一、文坛双星——性格和诗风的异趣

刘柳无论在文学还是政治方面,都是当时并称的两大明星。二人的性格和诗风都各具特色,柳宗元个性冷静理性、孤洁克制,诗风清峻沉郁、明净简峭,避开了韩诗中由于过于追求独特而致险怪,令人难以接受的弊端,也避开了白诗一味追求平易反而流于浅俗的弊端。

刘禹锡的个性则刚直爽朗、烂漫旷达,原因是多方面的:刘从小生活于江南,那里幽雅的人文环境与清丽的自然环境培养了其诗人特有的灵心善感;刘更与白居易、裴度、令狐楚、李德裕等人有密切的诗歌交流,大大丰富了创作经验、锻炼了才思;刘还取法民歌写《竹枝词》:“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①为此大大丰富了诗歌内容、题材与技巧,形成了豪迈俊爽、雄浑苍劲的诗风,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国手”。

二、同为天涯沦落人——政治党争和贬谪中结下的革命友谊

就是这样性格不同的二人,其政治命运和人生轨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人同年登进士第;相隔一年步入仕途,同在长安供职;同时参与参与了王叔文为清除种种弊端而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革新历经百余日便夭折);同时在革新失败后被贬谪远放,一个朗州、一个永州;同时被政治冰冻了十年之久,又同时被召回长安,但不久后因未取得当时掌权者的信任又同时再次被贬谪,这次是一个连州、一个柳州。这种惊人相似的经历正如柳诗中所说的“二十年来万事同”,“志同道合”在刘柳二人身上体现得可谓非常深刻。

另外从二人的诗文中还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不仅仅因为经历相似,更重要的是建构在对宇宙、人生、政治的一致态度上。如在哲学思想上二人都具有唯物主义立场,认同天无预乎“治乱”的能力,更重人事。刘曾著有《与董生言易》、《辩易九六论》,无人用其说,柳则著《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然务先穷昔人书,有不可者而后革之,则大善。”支持刘的革新思想,嘲笑因循守旧的俗见。此外,唐人思想普遍受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浸染,刘柳二人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佛家思想试图解脱人生的苦闷、平衡压抑不满的心理。但在社会政治方面,二人始终坚持儒家理想、不悔初衷。如柳的“苟馀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颇。”(《惩咎赋》)颇似屈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的坚定意志。刘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也透着一股顽强、乐观之气。

三、刘柳唱和诗——友谊与文才的见证

二人的唱和诗数量并不算太多,每人各十首左右,都集中在元和年间贬谪时期,按时间及内容可分为五组:

第一组:元和六年,哭吕温。

这组诗创作与二人的第一次贬谪期间,刘柳分别在朗州、永州之时,与二人年龄、经历相仿的好友吕温卒于衡州刺史任上。刘、柳皆有诗哭之,这不仅是伤悼吕温的早卒,更是自伤不遇。刘作有《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其中“遗草一函归太史,旅坟三尺近要离”句极为苍浑沉着,正是“不独为衡州而哭,实为天下而哭。不可泛作哭友诗观之。”②柳作有《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其中“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用典新颖,情意深厚,语言苍健。

第二组:元和十年,在长安与杨凭酬唱。

元和十年正月至京。永贞元年同时被贬的刘禹锡、柳宗元、韩晔等被召回京,由刘柳回赠柳宗元岳父杨凭的诗可见,二人当时的心情应是复杂的,既有结束十年放逐得还京师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柳《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也有十年废置江湖的伤嗟,“十年毛羽摧颓,一旦天书召回”(刘《酬杨侍郎凭见寄二首》)还有欲洗除原来所受冤屈,得到公正对待之意,“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见东周。”(柳同上)

除了这些情绪以外,直率的刘禹锡更有讽刺时事、牢骚尤人之语,即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奉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此诗“首句便见气焰,次见附势者众,三以桃喻新贵,末太露,安免再谪!”③其实官员的升降不会仅凭一首诗,刘柳再次被贬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因为他们与当权者的政见相违背,触犯了其既得利益,所以再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第三组:第二次贬谪途中过淳于髡墓。

刘禹锡竹枝词篇7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 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 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刘禹锡竹枝词篇8

1、《竹枝词二首·其一》——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元旦文案范文 下一篇:高考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