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扬:用世界语言讲述世界

时间:2022-09-15 01:01:12

刘禹扬:用世界语言讲述世界

《摄影世界》在2012年12月刊曾经报道过专注于报道摄影的小组OFPIX,那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带领几个喜欢报道摄影的摄影师一起组建的。任悦当时曾认为,与国外比较,国内优秀报道摄影师并不多。其中最大原因是:报道摄影对摄影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全面,大部分国内报道摄影师叙述故事的能力、写图片说明的能力、对报道选题的敏感和深入程度都还有明显的差距,而更为关键的是大家还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经营摄影师个人选题。

但最近几年,在一些年轻的国内报道摄影师身上,我们看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媒介素养更高,中英文写作能力相比前辈们明显提高不少;另一方面,受惠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普遍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也对如何操作个人报道摄影项目有了更多了解。

刘禹扬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报道摄影师。他1991年出生于四川,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2年还在上大学时便获得了当年OFPIX基金的提名,并在同年获得了马格南基金会一项摄影奖学金。毕业后,他还获得过Abigail Cohen纪实摄影奖、Ian Parry摄影奖学金、PDN年度新锐30(2017)等奖项,作品也见诸《时代》周刊、《纽约时报》、NPR、BBC、《卫报》、《星期天泰晤士》杂志、美国“中参馆”网络杂志(ChinaFile)等不少知名西方媒体,以及澎湃新闻、腾讯新闻、《财新》周刊等国内媒体。国际化起步

2013年,刘禹扬在丽水摄影节参加了任悦老师举办的手工书工作坊,其间为马格南基金会紧急基金项目(Magnum Emergency Found)的负责人艾玛・瑞恩斯(Emma Raynes)做中英文翻译。瑞恩斯告诉他马格南基金会的一项摄影奖学金正在开放申请,获得者有机会在纽约学习5个星期。那时的刘禹扬已经决定毕业后从事与摄影有关的工作,并立志从事报道摄影,还获得了当年OFPIX基金的提名。对于没有接受过正式摄影教育的他,能去马格南学习,真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事后也证明,这次短期学习不仅让他受益良多,对摄影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成为后来他从事报道摄影工作的起点。这个起点,非常国际化。

和老一辈摄影师不一样,90后的年轻摄影师大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可以更方便让媒体和商业客户找到自己。打开刘禹扬的个人网站,你会发现,虽然他是一位中国摄影师,但英语却是网站的主要语言。不论是自我介绍、拍摄项目介绍,还是获奖和媒体报道信息,汉字都不多。这也很国际化。

另外,在刚工作三年的刘禹扬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国际化特征”,那就是他的“客户”不少来自西方。到目前为止,他拍摄的个人长期报道摄影项目和大型委托报道摄影项目,在国外媒体刊发的比率要大于国内媒体,平日的短期委托拍摄工作中来自境外媒体的数量也颇多。而刘禹扬现在主要的商业机构客户则是全球化的旅行房屋租赁社区平台Airbnb(爱彼迎),他为Airbnb拍摄上海的待租房屋。

因马格南奖学金打开国际视野,擅长英文书写向全世界推广自己,拍摄中国内容进行国际传播,刘禹扬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地球村”。用世界通用语言诉说现实

在刘禹扬的个人网站上,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叫做《成都七中》的拍摄项目,那是他最早的摄影实践。这组照片是刘禹扬在上高中时拍摄的,而当时的他已经恋上摄影。

刘禹扬曾不只一次表示^,自己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照片更适合他流露情感。在他心中,摄影的魅力正在于:让人能用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讲述你的想法和你看到的世界。

在《成都七中》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虽然刘禹扬还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照片中属于90后的那种“自我的情绪”无处不在。那些照片和前辈们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拍摄的中学生影像相比,没有刻意彰显青春活力,没有典型的“校园气息”,不会让观众升起缅怀“花季雨季”之心,就只是他在呈现自己看到的世界。

让刘禹扬获得马格南奖学金的作品名为《吉物》,使用手机拍摄,但也具备《成都七中》照片中的气质。他曾这样形容这组作品:“每当我看到能让我心里一震的场景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拍摄,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影像,是我对于身边事物的看法。”

自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面世后,带有主观视角的拍摄方式逐渐成为纪实摄影中的主流,而现在,摄影愈发成为诉说现实而不是记录现实的工具。采访中,刘禹扬说自己喜欢马格南摄影师马丁・帕尔,和国内另一名国内青年摄影师程新皓。虽然他们的拍摄方式都和刘禹扬不大一样,但帕尔带有讽刺腔调的英国社会纪实和程新皓代表作《对一条河流的命名》中地质学考察般的风景纪实,都有很明晰的拍摄观念。

刘禹扬的照片也有较为强烈的个人视角,但是他对选题所抱有的拍摄观念在照片中更加隐晦,现实的情况如何更加重要,因为他希望“我的照片能够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史料”。

拍有用的摄影

虽然刘禹扬的摄影带有90后摄影师照片中大都具有的独立自主的个性,但他对摄影功用的理解并不怎么新潮。虽然他“不想局限在某种传统的报道方式”中,但从他如今的工作方式来看,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一个有点传统的年轻人。

不过,从事报道摄影工作,或许本来就应该坚持已经被公认的传统价值,比如纪实摄影必须真实,照片要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产生实际的效用。马格南最出色的摄影师之一沃纳・比肖夫(Werner Bischof)曾说:“我被某种信念推着去探索世界的真实,并不断前行。”刘禹扬的理想也是如此。

刘禹扬曾在腾讯广州站媒体担任摄影编辑。某天,他收到来自广东某县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心的一份宣传稿件,内容是该中心如何帮助精神疾病患者。从这条新闻线索出发,他开始拍摄这个被隐没的社会群体,最后有了《精神病患者家庭》这组照片。《精神病患者家庭》帮助刘禹扬获得了Ian Parry摄影奖学金。

从那时起,精神健康、经济援助等中国社会议题成为刘禹扬主要关注的拍摄领域,他也尽可能地从小的角度切入,去接近现实中国的种种真实。为了完成《维吾尔内地务工者》组照的拍摄,刘禹扬2015年6月底从新疆喀什乘坐4天火车,跟随16位维吾尔青年从祖国的大西北到东南部的广州,并一年中数十次去他们住的宿舍,了解维吾尔族打工者的人生际遇。

这些照片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是真实的当下社会,而且被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告诉了全世界。

2015年12月初,刘禹扬在伦敦参加了英国著名战地记者、摄影师唐・麦库宁的80岁生日派对。他曾回忆说:“他一手端着蛋糕,靠近我的耳朵大声告诉我:‘年轻人,我从23岁开始拍东西拍到现在,你的时间还长着呢,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拍,怎么拍都可以。’我转过头,盯着他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拍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一个经历了无数战火和现场的摄影师。我没多说什么,光顾着点头。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的目标吧。”

今年,刘禹扬26岁,留给他的时间确实还很长!

上一篇:《见证者――克什米尔,1986―2016》:听当事人... 下一篇:浅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