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技能范文

时间:2023-12-12 07:23:59

幼儿园教师技能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52-05

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ICT-CFT)。〔1〕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日渐增多,政府也在努力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2013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以测评,以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2〕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3〕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幼儿园由于教育对象特殊,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中小学有所区别。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不同群体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一、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对象是204名参与2014年国培计划学习的江西省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发放204份问卷,剔除有缺失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7.1%。研究者将1~3年教龄的教师界定为新入职教师,4~8年教龄的教师界定为熟手型教师,8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界定为专家型教师。根据这一界定方法,新入职教师为128名,熟手型教师为32名,专家型教师为38名。

访谈对象为来自6所不同等级幼儿园的6位园长和其中两所幼儿园的6位教师(每所幼儿园各3位教师,分别为新入职教师、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2.研究工具

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问卷》。本问卷系研究者根据前期对幼儿园的调研,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ICT-CFT)〔4〕和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5〕设计而成。问卷分两部分,一是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相关信息,二是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部分参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五维度标准,并采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的测评方式,结合研究者前期所作的相关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包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共五个维度的问卷内容。每个维度3~6个题项,共22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5分。

技术素养维度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观念及常用软件使用情况,具体包括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的意识;使用常见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应用与教学有关软件的情况;通过有效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情况;有效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情况;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

计划与准备维度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情况,具体包括依据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法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情况;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情况;根据教学活动需要,选择与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况;加工制作能有效支持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情况;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订应对方案等的情况。

组织与管理维度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情况,具体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情况;观察和收集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反应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的情况;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等的情况。

评估与诊断维度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利用电子档案袋等信息技术对幼儿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的情况,具体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的情况;建立幼儿学习电子档案,为幼儿的综合发展评价提供支持的情况等。

学习与发展维度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具体包括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情况;利用网络开展有利于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学习活动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的情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园本研修活动的情况等。

统计分析表明,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6,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4、0.748、0.773、0.745、0.845,说明本问卷总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问卷数据通过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从表1看,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平均分和各维度均值均在3.6左右,表明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评估与诊断维度的均值低于其他四个维度,且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较高;计划与准备维度均值最高,离散程度较低。技术素养维度中,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题项得分为4.24,显著高于本维度的平均分。相关检验发现,五个维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2.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本研究根据富勒教师成长四阶段学说,将样本幼儿园教师分为新入职教师、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看,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上无显著差异。相关检验发现,教龄只与技术素养维度成负相关,与其他维度均无显著相关性。

3.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江西省将幼儿园等级分为省级示范幼儿园、一级幼儿园、二级幼儿园和未定级幼儿园四类。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考察不同等级幼儿园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结果见表3。

从表3看,省级示范幼儿园与一级、二级和未定级幼儿园之间均有显著差异,且等级水平差距越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越显著。

4.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学历有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四个水平。本研究样本中,研究生学历0名,本科学历26名,大专学历110名,中专及以下学历62名。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分析见表4。

从表4看,本科学历与中专及以下学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显著。T检验表明,除组织与管理维度外,两者在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三、 结论与讨论

1.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各维度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均值在3.6左右),各维度间相关性较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五个维度总体差异不明显,各维度水平较为均衡,评估与诊断水平均值略低,计划与准备水平均值较高。这说明幼儿园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评估与诊断的能力。

2.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1~3年教龄教师的技术素养和计划与准备两个维度得分略高于其他两个发展阶段的教师,这可能表明年轻教师比老教师对信息技术更了解,应用意愿更强。近年来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大力加强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4~8年教龄的教师在评估与诊断和学习与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略高于其他两个发展阶段的教师,这表明熟手型教师有较丰富的经验,事业上处于上升期,学习与发展的意愿较强。

3.省级示范幼儿园与其他等级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显著

调查表明,省级示范幼儿园与其他等级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显著。研究者在日常调研中发现,幼儿园的评级指标中有办园条件这一项,其中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一内容,对等级越高的幼儿园,使用要求也越高。对不同等级的幼儿园,政府给予的相关支持力度也不同。调查还发现,省级示范幼儿园大多有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活动室大多接入宽带,教师都有专用的备课电脑,有的幼儿园还购置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包。而在一些低等级的幼儿园,信息化资源很少,使用也不方便。一位6年教龄的一级幼儿园教师说:“幼儿非常喜欢多媒体设备。原因我倒没有认真想过。我经常想用多媒体设备,但很多时候多媒体设备并不在我们班里,是各个班级轮流使用的。”由此可见,不同等级幼儿园信息化资源配置并不均衡。

4.本科学历与中专及以下学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显著

一般而言,本科院校对学生素质要求更高,大多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之类信息素养课程,而专科及以下的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关注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能导致本科学历与中专及以下学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显著。

四、建议

学前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学前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基于研究结论,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1.均衡配置信息技术资源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等级会影响幼儿园的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以致会影响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议政府在配置信息技术资源时,一方面要规范对各级幼儿园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评定要求,加大对各级幼儿园的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另一方面要重点考虑提高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教师能够充分便捷地获得和使用信息化设备。观察和访谈均发现,一些幼儿园虽然建立了非常上档次的多媒体室,但只是偶尔使用。另外,在寻找数字化教育资源时,多数幼儿园教师都是自己上网查找,“大海捞针”,费时费力,且效果不显著。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投入专项经费,分批、分类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供省内各级幼儿园使用。建议每所幼儿园配备一至两名全职或兼职的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全园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培训、课件制作、设备维护等工作。

2.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

本研究发现,51.5%的幼儿园教师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来自于职前教育,39.7%的幼儿园教师是通过自学获得的,而通过职后培训获得相关信息素养的教师只占8.8%。因此,建议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个环节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

在职前培养阶段,以提高信息素养和丰富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为主。信息素养培养重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则重在帮助他们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不显著。对年轻教师来说,职后相关培训能显著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因为年轻人对信息技术的领悟能力往往更强。而对于那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弱的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来说,职后相关培训也能显著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但调查发现,目前幼儿园教师所接受的职后的信息技术培训以软硬件的使用为主,很少有将课程与教学活动和信息技术整合起来的培训,有关运用信息技术对幼儿发展的过程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培训也不多。访谈也发现,幼儿园教师往往不是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设备,而是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评估和诊断感到迷茫。因此,对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的职后培训可重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以及评估与诊断的能力。幼儿园可通过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使教师的信息素养真正起到促进课程与教学及幼儿发展的作用。

3.支持幼儿园教师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自我学习是幼儿园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专著、观摩优秀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幼儿园管理者应当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范围有一定局限性,其调研结果可能存在地域性特点,因此,解释的范围只限于研究对象,进一步的研究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二版)〔M〕.北京师范大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2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调查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bility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garten Teachers

――Take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Zhengzhou as an Example

ZHENG Fangxia

(Zhengzhou Infant Normal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Multimedia computer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give full play to its intuitive, vivid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teaching process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young children'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law,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However, the existing phenomena in kindgarten is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scarce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This phenomenon causes children's study way boring, inflexible and hinders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Therefore, the subject investigation the teachers in Zhengzhou kindergarten, analysis and carrie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kindgarten teacher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机构,是孩子系统接受早期教育的基地,会对孩子一生的教育及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我所有的好习惯都得益于幼儿园。”目前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弱,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重视自己教的步骤与过程,轻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很少甚至几乎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造成幼儿学习方式枯燥、刻板,难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因,有碍幼儿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教学效益低下,教学质量不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有机融合是值得去探讨和分析的。本文对郑州市5所公办幼儿园,12所民办幼儿园共计35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共发出调查问卷350份,收回304份,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85.71%, 有效率100%。

1 调查数据

1.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频率

郑州市幼儿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频率调查数据如图1。

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课件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经常使用占比47%,观摩课使用占比41%,从来不用的占比11%,每节课都用的占比仅11%。郑州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课件的频率居首位的是:在观摩课中使用,占比高达74%。经常使用课件的教师占比仅为17%,从来不用的5%,每节课都用的为0。

1.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

郑州市幼儿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状况调查数据如图2:

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显示如下:用于解决重难点的教师人数占比达到44%;用于活动导入的教师人数占比次之,达到42%;居于第三位的是将课件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其占比为31%;居于第四位的是教师将整个教学内容中容易制作课件的部分,制作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其占比为11%;居于最末位的是将课件用于教学活动的延伸领域。

2 数据分析

2.1 使用频率

(1)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占比较低,但具有影响力。郑州市公办幼儿园经常使用课件的教师其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属于年轻且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就是容易被同化的群体。这一部分教师是幼儿园的中坚力量,基本上处于教改课改的前沿,属于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的领跑者。

(2)仅在观摩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占比最高,其中有教坛新秀。在观摩课中使用课件的教师人数占比为72%,这部分教师大多数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又很有教学潜力的教坛新秀。经过几年的努力磨练,她们也会跨入教学中坚力量的行列。每节课都用的教师占比为7%,这部分教师主要是各幼儿园的实验班任课老师,这部分教师有政策优势。

(3)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的教师极少,且接近退休。在教学活动中从来不用课件的人数占比11%,这些教师基本是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应该对她们进行一些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让她们认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转变其观念。

2.2 使用目的

(1)课件搬家为突出重难点,效果欠佳。图2显示出,在课件使用中,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目的非常明确:用于在教学中解决重难点。当传统教学手段对于幼儿理解掌握教学重难点比较困难时,用教学课件来展示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和认识,但很多教师仅仅是将网络课件搬家,与自己的课堂并不融合。

(2)课堂导入的绚烂仅是哗众取宠。将教学课件用于课程导入的教师人数占比达到了42%。按照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意义建构,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导入过后又回到传统教学,使幼儿刚刚被激发的兴趣又归于沉寂。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课程两张皮。将课件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师占比为31%,看来课件在课堂中的使用率是需要提高的。在幼儿教育延伸活动使用教学课件的教师人数最少仅为6%,教学延伸实际上是对幼儿学习的一种拓展,对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有很大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适当运用课件,对幼儿思维的开发有积极意义。但教师得到运用很牵强,技术与内容不相渗透。

3 对策研究

3.1 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频率

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频率太低,其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不熟练。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资源准备、课件制作等方面欠缺专业技能,制约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另外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主观上认为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但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需要领导审批及他人协助,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使用积极性。而且相较于教师已经很熟悉的传统备课方式而言,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授课,前期备课任务太重。幼儿园对教师能力的业务考核体系中也没有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中的应用这一项,所以还是采用惯用的授课方式更为得心应手,从而抛弃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式。由此看来,没有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多媒体计算机真正走入幼儿园课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2 构筑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少数教师经过培训之后,切实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真正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可以以点带面,继续强化这种培训效果。还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专家邀请到幼儿园进行专门的培训,也可以将观念先进、技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派出去进行深造学习,学成归来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后续的学习主要依据网络培训平台来实现。因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该走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课堂培训与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道路。

3.3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工作量相当大,使得一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诱惑却只能望而止步。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如对参加视听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与制作所花费的时间计入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定优秀教学成果奖时,把教学中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视为一个重要条件,这样就可以鼓励优秀教师使用或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定期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奖,对优秀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奖励等,积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形式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提高幼儿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个层级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以郑州市幼儿园的调查为例进行了分析。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幼儿园教师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58.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游戏教育开发运用

一、幼儿园游戏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游戏教育缺乏认知

现在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教育重心多方面还是放在怎样开展室外活动。保证幼儿的体能得到基本的锻炼。因此在选择游戏教育的时候,老师对游戏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且,幼儿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担心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所以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的游戏教育缺乏理解和接触。老师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保守性。

2.对幼儿的游戏缺乏规划

由于幼儿园的档次和级别不是相同的,所以有的幼儿园可能对幼儿游戏的内容缺少相关的规划。此外,幼儿园的园区设计可能对幼儿活跃的空间局限的很小。这也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中没有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乐趣。且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一样,所以幼儿园的级别也不一样。有的幼儿园可能游戏素材都不是很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幼儿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会对幼儿的游戏缺乏一定的规划。这也影响幼儿园的游戏教育得到很好的开展。

3.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幼儿老师的作用是确保幼儿一天的生活。但是幼儿老师的作用又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而是要对幼儿有更好的引导和培养。在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中,老师缺少对幼儿的引导,游戏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幼儿进行娱乐,而是要从多方面提高幼儿的认识,积累游戏的经验,提高幼儿的智力。因此,教师的不正常引导导致了幼儿园的教育缺失。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作为我们需要培养的祖国未来,应该在学习的生涯中,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虽然幼儿年龄小,但是正是处于塑造阶段。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对幼儿应该有更好的教学体验[2]。而幼儿园的游戏教育就很好的帮助幼儿塑造性格、品德等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游戏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就应该有很好的运用。比如说: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素质。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和有趣,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多媒体这样的信息技术向幼儿传达更为生动的教育内容。最后,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在制作学习课件或者游戏时,都能够考虑到幼儿的全方面水平,帮助幼儿老师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智能发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能够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起到个性化的教学。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好的教育。并且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幼儿在感官方面有更好的感知,从而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新世纪的发展下,幼儿作为被发展对象,应该接受更好的幼儿园教育。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应该在教育中起到自己强大的作用。帮助幼儿成长,也帮助幼儿教师做到更好的教育和指导。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因此,理应在幼儿园的发展中加入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的开发,在幼儿园的整体教育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幼儿的游戏教育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教学,还能感受到有意义的趣味性教育。培养幼儿更好的性格,塑造幼儿更好的学习观念。

四、结束语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信息技术 必要性,应用方法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教手段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又能为幼儿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启迪幼儿的思维。同时,声、画、动感的刺激还激发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一节教育活动中,教师会多次使用信息技术,然而每一次的使用,是否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该是我们教师努力思考和追求的,如果巧妙地运用好信息技术,(这里的巧指设计巧、运用巧、时机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起到异彩纷呈的教育效果,从而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感知、理解、从而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1]。

二、幼儿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更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将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就是要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幼儿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在营造园本文化、促进家园共育、优化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2]。总之,幼儿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其鲜明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能够多样化幼儿园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而且由于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或家长更是包揽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幼儿多数情况下只有被动地听从老师和家长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幼儿能够全感官地全面参与和体验学习;能够有机会利用这些技术进行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

2.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参与下教学的优势总的来说是可以帮助教师在视觉上给儿童一种提示和吸引。如果只是声音的传授,儿童很容易疲惫和转移注意力,但多媒体课件、音视频、网络资源的加入、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能够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够更加容易内化体验到的知识或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单调、枯燥的教学生活变得可听、可看、可感,且内容丰富多彩,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需求。

3.信息技术能够创新幼儿园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张、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主体地位正逐渐受到来自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威胁,在幼儿园教学中也体现出这点,利用这些新兴媒体手段可以将幼儿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新奇神秘的自然景象、心弛神往的卡通世界一一展现在眼前。

4.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幼儿园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让幼儿园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利用信息技术,在非富多彩、多渠道的知识传输下,幼儿可以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这种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可以优化教学环境。

5. 信息技术是幼儿园教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 “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议稿)》也提出“幼儿园教师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化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幼儿园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是幼儿园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幼儿园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途径

1.明确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才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的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对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首先是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怎样为整体目标服务。特别是要考虑运用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2.综合运用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不应成为各种多媒体手段的“大熔炉”,也不应该对幼儿进行“满堂灌”,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

3. 调动幼儿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任何有效的活动设计都要经得起幼儿的考验,要能适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年龄特点,要能成为拓展幼儿思维的重要媒介。

4.教师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相反,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越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并且能够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以及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从教学理论层面上讲,在教学关系上,幼儿、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教学要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

四、结语

现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与幼儿园教学发展相结合是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和整合信息技术,就要从教师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开始,科学有序地结合有利于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及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佘雅斌. 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活动指导课程教与学的方法[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4).

[2] 陈鹤婷. 幼儿信息化教育探赜[J].科教文汇,2011,(24).

作者简介: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5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幼儿园科学教育 教学改革 对策

通过《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教育技能及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和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幼儿、感染幼儿,促使学生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对于幼师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幼儿科学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能力,是使其未来适应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担负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临沂大学而言,更应该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率先加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应把关于培养能胜任、会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全能”型幼儿教师的研究放在首位,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教师资源。那么现实《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怎样的解决对策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它是经历了从“幼儿自然常识教学”到“幼儿科学教育”变迁历程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年轻学科。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现实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乐观。结合对临沂市20处《幼儿园科学活动》和临沂大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开展现状的调研,发现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1.幼师学生科学教育教学技能弱化,成为长期难以破解的“痼疾”。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幼师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2.教材内容选择和编排不合理。缺乏创新,教学理论偏多,幼儿园科学活动案例设计的内容偏少,实践技能的时间和内容所占比例严重偏低。

3.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不恰当(以讲授法为主),观念滞后(当前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评价方式单一、落后等。

此外,存在社会各方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支撑匮乏等问题。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执教《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师必须大胆创新,积极进行在培养策略上体现适应时代性要求的改革和创新,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结合教育创新的要求,对改进《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效解决对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幼教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1.在实践环节上,构建多元组成的资源平台和师资共同体。

为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设备和资源,以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的学前“实训中心”(功能齐全的角色体验室、蒙台梭利教室和多媒体微格教室)为平台,以42处教育实习、10处见习为实践基地。调整实践技能的时间和内容所占比例,把培养幼师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学技能放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首位。二是加强大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理论学习与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对接,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小组研讨等多主体互动、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形式,加强不同主体间的对接,彻底消除幼师和学生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技能长期弱化和严重缺失现象。

2.在教学内容上,立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需求,将科学教育新理念与有效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更新教学内容。

改变幼师院校课程教材滞后的局面,“面向实践”精选内容,统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将多本教材内容精心安排,要将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动向吸收进来,高效实现课程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渗透新理论、新科技,增加“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案例与评析”的内容,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目前准幼儿教师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并将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何提高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和素养。这既是高师教师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又是幼师学生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难点与制约。当前可供师生参考的这方面研究成果与资料相对较少。我们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为宗旨,在有关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将《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三门课程有机整合,浑然一体,编写了一部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更有利于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校本教材,做到了教材的转化和创生,真正实现了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凸显幼师学生科学教学技能为主的多种方法。

目前,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幼师学生对儿童科学学习规律和特点认识的教育,忽视了对幼师学生《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幼师学生将来如何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方法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实践探究法、角色体验法、微格教学实验法等方法,强化幼师学生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技能训练,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工作。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为避免“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幼师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幼师学生将来如何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方法的训练”缺点的出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注重参与式的交互沟通,方法先进,能吸引学生,能用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采用角色体验法、微格教学法等方法,强化幼师学生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技能训练,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工作。加速了幼儿教师教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提升进程。

4.研制《幼儿园科学教育》“1+1”教学形式,构建以“实践先导”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活动比例,将讨论、活动设计、试教和幼儿园见习、实习、说课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除了精讲理论外,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促进理论运用于实际;在课程评价方面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

为破解幼师学生科学教育教学技能弱化现象,增加实践技能训练的时间和内容所占比例,我们设计了《幼儿园科学教育》“1+1”教学模式。即1个单元理论的学习结束后,安排1次《幼儿园科学活动》角色体验课。学前教育系每学期组织2―3次《幼儿园科学活动》讲课比赛,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达到了对幼师学教学工作的职前培养的目的。这种培养对幼师学生而言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将大有益处。

5.建立多元化的监控评价体系。

组建由幼师学生、高校与教育部门及幼儿园等利益相关者参加的评价团队,对《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强化、教学内容、方法、“1+1”教学模式的创新、教改效果等方面开展评价;运用诊断式、终结式、过程式相结合,常规检查与随时抽查相补充的多种方式,及时监控《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通过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对培养幼师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学技能的经验。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效果十分显著,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基本获得了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理念、知识、技能和智慧。彻底解决了幼师学生《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教学技能弱化问题;从单一“教”为主导向“学”为本的过程生成问题;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比例偏低问题。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幼儿教师资源,提高临沂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慧和,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钟启泉,主编.安贵清著.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周川.科学的教育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6

一、农村幼儿教师利用钢琴教学的主要问题

1 对钢琴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利用钢琴开展教育活动的自主性不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认为。钢琴教学在城市幼儿园基本普及,而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差,即使没有钢琴教学,也无可厚非。利用钢琴开展教育活动可在农村示范幼儿园中进行,普通农村幼儿园可有可无。由此可见,教师利用钢琴开展教育活动的认识不足,自主性也就不强。

2 教师钢琴弹奏的能力偏弱,无法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以黑龙江省为例,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达标率不高,弹奏钢琴的水平也不高。难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办幼儿教师的比例较低。目前全省专职农村幼儿教师5438人,其中非公办教师3208人,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钢琴培训。钢琴技能自然较差。二是教师资格不达标,钢琴技能更难达标。目前,全省农村幼儿园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只占34.6%。三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幼儿教师来源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这类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待遇偏低,队伍极不稳定。另一类为本地农户子女,大多是高中毕业后接受了短暂培训即上岗从教,这类保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多数没有掌握弹奏钢琴的技能。四是农村幼儿园专业化新教师的增量不足。由于大量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转型升格为专科或本科院校,本科和专科幼师毕业生主要在城市工作,很少到农村幼儿园,这就使农村幼儿园很难补充到新的专业化教师。

二、农村幼儿教师利用钢琴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策略

1 提高认识,自觉增强钢琴教学的积极性。钢琴教学是提高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质量的需要。钢琴多彩的声调,可以培养孩子多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和思维力;钢琴有旋律、和声、复调和曲体音乐知识,还有音乐内容、意境和风格等音乐美学知识,教师通过弹奏钢琴开展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情趣,提高其艺术修养。同时,利用钢琴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幼儿园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钢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能提高钢琴教学的积极性。

2 深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未来幼儿教师的钢琴教学能力。首先要更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钢琴教学能力训练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大学生钢琴教学能力训练从理论到实践都能落实。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加乐理课程教学和钢琴课程教学的时数。第三要完善评价体系。遵循大学生钢琴教学能力形成的规律,制定钢琴弹奏技能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训练项目,应按年级、分类别、分阶段考核,从而保证大学生钢琴教学能力的达标,为农村未来幼儿教师的补充储备合格的师资。

3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钢琴教学能力的培训,形成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一是加强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幼儿教师教育应当是将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人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应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着眼于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特点,强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美国大学与附近社区的幼儿园合作培养幼儿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它可以改变我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分离、职后培训机构各自为政、教育资源浪费的格局。二是落实培训人员。除了对现有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外,尤其要加强对转岗教师的培训。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意见》还指出:“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随着农村中小学的撤并,不少中小学教师会转岗到幼儿园,这些教师除了专业理论培训外,专业技能,尤其是钢琴技能的培训是培训的难点。三是培训方式要灵活。农村幼儿教师的钢琴基础、教龄和年龄等方面差异较大,培训方式应切合教师的实际。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园本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受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教师很难外出培训。为此,可以选派高校学生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在大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开展教师的脱产培训。四是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时间要注重季节变化,冬季农闲时幼儿入园人数较少,可以举办教师的培训班,培训时间可以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单项培训与系统提高相结合。五是培训课程要整合。要注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体系的衔接与互补,要根据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设计钢琴教学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训的钢琴课程要能合理地反映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教师的不同需求。六是城乡培训要交互。要建立城乡交互培训的制度,特别是促进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在支教的同时,利用城镇幼儿园教师的专长,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展包括钢琴教学在内的业务及技能培训。比如,有的县市教育局出台文件,要求城镇幼儿教师在评定中高级职称之前,必须有农村幼儿园工作的经历。七是增加培训经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其培训费用的落实尤为重要。《意见》指出:“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还要给予一定的交通费和伙食费补贴,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八是要完善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的管理。要按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幼儿教师钢琴培训计划,如培训课程、学时与学分等。要加强对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培训的管理,建立和健全培训管理的制度。将钢琴技能作为教师晋升职称、提升职务等的必要条件和考核指标。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学制;专业化水平:称谓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40-05

近现代中国幼儿园教师的称谓经历了从“保姆”“幼稚园教员”“教养员”到“幼儿园教师”的变迁。称谓的改变,不单单是字眼的变化,更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角色内涵的不断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仅仅做幼儿身体的养护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了,幼儿园教师需要承担的角色责任越来越多样化。幼儿园教师既是幼儿生活的照顾者,又是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幼儿园课程的建构者、幼儿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等等。从“保姆”到“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呈何种趋势。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从称谓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保姆”:封建礼教的代言人

中国最早的幼儿园教师被称为“保姆”,主要是由经过培训的育婴堂中的乳媪、敬节堂中的节妇以及愿做保姆的女佣、贫妇充任的。1903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草拟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重新修订后正式颁布实行,史称“癸卯学制”。学制规定设立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并把这一机构称为“蒙养院”,还拟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当时的中国严禁设立女学。在没有女师范生可以充任蒙养院师资的情况下,《章程》规定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附设蒙养院,通过培训乳媪和节妇让她们充当蒙养院的教养人员。乳媪、节妇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后,“讲习认真,保育、教导合法者”可以获得保姆教习凭单,以此单作为入耳只凭证。

对蒙养院师资的培养,主要以传授学习《孝经》《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为主。蒙养院虽然引进了若干外国家庭教育的书籍,但只择取“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教授。可见,此时对于师资的培养,是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为基本特征的,只重视妇德教育,忽视体育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教育,旨在教授“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

随着蒙养院的发展,原有育婴堂、敬节堂中的乳媪、节妇数量少且总体素质偏低,已很难满足蒙养院对师资的要求了。为了解决蒙养院师资奇缺的问题,同时迫于社会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政府禁止设立女学这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现象的激烈批判的压力,清政府不得不于190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创办了女子师范学堂,用以培养小学堂教习及蒙养院保姆。虽然《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没有规定设立单独的幼儿师范学堂,但是毕竟是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了培养幼教师资的问题。《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师范生的文化水平、年龄、人格品性等均有具体要求:“①以毕业女子高等小学堂第四年级、年15岁以上者为合格。毕业女子高等小学堂第二年级、年13岁以上者亦可入学;唯当令其先入预备科补习一年,再升入女子师范科。②须取身家清白,品行端淑,身体健全者,且有切实公正绅民及家族为之保证。”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师范生的具体要求来看,这一阶段对幼教师资的外在要求增多,且更为严格。蒙养院的师资不再是思想封建落后、文化水平低下的妇女,而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身家清白、品行端淑的女子了。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把培养女子小学堂教习、蒙养院保姆作为根本宗旨,要求女师范生在德育、体育、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德育方面,要求女师范生养成“贞静、顺良、慈淑、端俭”等诸多美德。体育方面,废除女子缠足,以使身体强健,能吃苦耐劳。重视理论知识的教习。开设“教育原理”“家庭教育之法”“蒙养院保育之法”等专业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凡是有关日用生计及女子技艺的科目,“务注意讲授练习,力祛坐食交谪之弊”。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设有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家事、裁缝、手艺、音乐、体操等诸多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女师范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协调发展,具有实用性、技艺性、科学性及师范性的特点,“与近代幼稚园所开设的课程差不多”。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新政府对清末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学制规定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院”改为“蒙养园”,蒙养园保育幼儿者为“保姆”。保姆必须是女子并且具备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的资格,或者是由相关部门验定合格的人员。至此,对幼教师资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女师范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且要求对女师范生进行爱国守法教育,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教授的内容更强调实用性,还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女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

2.“幼稚园教员”: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准专业幼教从业人员

1919年的,将中国革命推向新民主主义阶段。模仿日本痕迹较深的壬子癸丑学制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了。192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最终于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并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系统,改变了以往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幼稚园的师资称为“幼稚园教员”,必须是幼稚师范学校(入学资格为初中毕业)毕业的师范生或是具备小学教员资格并有1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女子。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就需要接受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所组织的小学教员检定委员会的检定。

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的《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要附设幼稚师范科,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游戏、卫生、军事看护、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劳作(农艺、军事、工艺)、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教育测验及统计、实习。实习包括参观、试习、试教,在每项实习前后都要完成预备、报告、讨论三项手续。师范学校还要附设幼稚园,以便于师范生实习。在附设的幼稚园实习,使师范生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具体运用,以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3.“教养员”:教育与养护结合的专业幼教工作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改善教育不均衡现象,中央政府于1951年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即“1951年学制”。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园收3足岁到7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952年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将“幼稚园教员”改称为“教养员”。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承担培养幼儿园教养员的任务,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不作统一规定。在幼儿教育师资特别缺乏的地方,初级师范学校要附设幼儿师范科,招收年龄较长的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对教养员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幼儿园对师资的需求,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条件,1956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的指示》,提出大力培养幼儿园教养员的策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主要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二是采取一些非正规的短期训练措施,以补足当地师资的缺额。短期培训的对象至少应有初中一年以上的文化程度,一定的政治觉悟和一定的业务知识技能”。

1951年学制颁布后,国家对幼教师资的培训更加重视,幼儿师范生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院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教学计划及其说明》规定幼儿教育专业开设的科目包括世界通史与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儿童文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卫生学、普通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幼儿教育学、教育史与学前教育史、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专题课堂讨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选修科目及各科教学法等。与以往相比,此时幼儿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专业内容更加丰富,理论与技能并重。教育见习的增设,使师范生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观察优秀教养员的实际教育活动,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减少物理、化学等科目,增设有利于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科目,如钢琴等,使幼教师资的专业内涵进一步凸显。

4.“幼儿园教师”:具有自主精神的专门幼教从业人员

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确定了“幼儿园教师”的称谓。作为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幼儿园教师”必须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在专业化水平上,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取得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幼儿园教师的具体职责包括: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纲要,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订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等。幼儿园教师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性,其专业性也得到了承认与肯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称谓的变化过程,实质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癸卯学制时,充任保姆的乳媪、节妇和贫妇都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妇女,大多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可见,当时对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要求非常少,入职门槛非常低。政府更多的是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当作一项“补益贫民生计”的惠民政策。直至壬子癸丑学制时,对保姆的专业要求开始凸显。壬戌学制对幼稚园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经过幼稚师范学校的系统培训,获得毕业资格,同时还需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一阶段,不仅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专业技能。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学制对于教养员的要求愈加严格,需要高级中学毕业且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知识技能。当幼儿园教师的称谓确定为“幼儿园教师”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幼儿园教师须具备专业合格证书,这一规定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到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相同的地位上,这在之前的任一阶段都是没有出现过的。由最初的基本无识字能力的封建礼教代言人——保姆,发展到具有自主精神的专门幼教从业人员——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了大跨度质的提升。

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职责也从癸卯学制阶段的“专在发育其身体”逐渐发展到保障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凸显教育的职责。1932年的《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幼稚园开设的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以及餐点,而且列出了每项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具体内容。及至1951年学制阶段,幼儿园更加注重有保有教,保教结合,既要保证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又要发展幼儿的智力,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其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由最初单纯强调保育的“看护者”,发展到“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二、启示

1.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应当理论、技能、实践并重

对以往学制的分析发现,从保姆到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胜任这份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可否认,目前还有一些学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性课程,忽视专业技能培养,以致学生毕业进入幼儿园工作时无从下手。某些专科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则过于偏重钢琴、舞蹈等技能课,轻视理论知识教育,以致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不高,踏上工作岗位后很难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适宜的活动。

事实上,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是一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又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一定的弹、跳、唱的功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力求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要努力提升实践课的地位,因为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要应用于实践。实践不仅仅为内化理论知识服务,更为职业能力的提高服务,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较高的专业品质,为今后尽快适应幼儿园教师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各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以促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积累实践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资格认证: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

自壬子癸丑学制以来,政府开始对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作出具体规定,强调幼儿园教师是专业从业人员。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保证教师质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制度相对宽松,主要体现在高级别资格向低级别资格融通方面。这种“下位融通”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可以去幼儿园执教,幼儿园教师却不可以去中小学执教。这种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每一阶段学生(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是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即便是最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也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下位融通”制度的存在还导致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一是因为许多教师更愿意去考取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因为许多强调教师弹、跳、唱等技能功底的幼儿园更倾向于招聘音、体、美等专业毕业的教师,而这些教师往往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许多音、体、美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大大降低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进入工作岗位的一项重要凭证,完善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严把教师质量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应改革现有的“下位融通”制度,实现教师资格证与教育阶段相对应,即持有哪一阶段的教师资格证书就在哪一阶段执教。幼儿园应把幼儿园教9币资格证作为岗位任职的首要条件,实现持证上岗。教师资格证的定期复审也很有必要,可以借此防止出现教师资格证的执照化和终身化问题。

3.寻求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从以往学制的变迁看,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与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近代女学的创办为幼儿园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会,而历届政府不论是通过改革学制还是颁布文件来发展幼儿教育,都引导着幼儿园教师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可见,幼儿园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对于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不仅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更着重强调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标准》的颁布体现了政府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份《标准》不仅是幼儿园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是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春美.现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J〕.早期教育,2012,(3):27.

〔2〕〔3〕〔4〕(5〕〔18〕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4-99.

〔6〕〔7〕〔8〕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75-582.

〔9〕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94.

〔10〕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9.

〔1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0.

〔12〕〔13〕唐淑,冯晓霞.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85.

〔14〕〔15〕〔17〕〔1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6〕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7.

〔21〕潘黎,邹群.试析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基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5):18-20.

幼儿园教师技能篇8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3.把握新教师的心理是“开锁”的钥匙。入职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输入过程,而是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养成过程。新教师行为的变化,必须有新教师心理自身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调控系统”的密切参与,由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教师的“学生—教师”角色变化规律;研究新教师形成技能、知识结构的规律;研究新教师不断变化的态度和需要;研究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顺应新教师心理的教育,才是入职教育质量的保证。

上一篇:亮剑精神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留一点空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