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事范文

时间:2023-11-16 07:36:12

灵魂的事篇1

汤姆·德桑托:我负责影片的故事创意和全程把控——《变形金刚》的创意是我最初提出的,没有我就不会有这个故事。唐·墨菲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我的很多创意才能出现在银幕上,他在好莱坞有很多朋友和各种资源。斯皮尔伯格作为《变形金刚》主要投资方——梦工厂的创始人之一,对这个项目的启动起到决策作用。

我们相互协作,成就了这三部影片。

《综艺》:《变形金刚》中有很多植入广告,可以说就是“变形金刚”玩具的宣传片。

汤姆·德桑托:很多电影都会开发衍生产品,只不过有的玩具大卖,有的玩具不好卖。这取决于它们在电影中的角色是否饱满,是否能打动人心,是否活灵活现。我们在《变形金刚》中塑造一个大黄蜂,电影上映后,大黄蜂汽车大卖,更不要说玩具了。

《综艺》:你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对《封神天下》这样的中国故事如何理解?

汤姆·德桑托:去年我第一次到中国就被看到的景象吸引住了。我用了很多时间在中国考察,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做了很多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喜欢《封神天下》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心和灵魂的故事,是一个属于全球的中国故事。它并不局限在中国,在全世界是相通的。重要的是,我不希望成为原来故事的奴隶,而更希望理解它的精髓和灵魂,这样看过电影的观众才能有所收获。在华丽的故事外表之下必须要有一个触动人心的灵魂。

《综艺》:现在《封神天下》进展到了什么阶段?

汤姆·德桑托:现在还在讨论和完善剧本,同时也在选择合适的发行方、投资方,以及导演和演员。很快可以进入开拍之前的准备工作,希望这些工作可以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综艺》:这部影片计划什么时候和观众见面?

汤姆·德桑托:2014年。与我参与制片的另一部影片《变形金刚4》同一年上映,但两部电影上映时间会错开。

《综艺》:同时做两部电影的制片人,精力如何分配?

汤姆·德桑托:我肯定优先考虑《封神天下》——《变形金刚》项目已经十分成熟了,无论项目、技术和团队,它就像一个成年人,不用花太多精力去管他。但《封神天下》是我刚刚出生的亲儿子,会占用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综艺》:第一次尝试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球的观众,会不会有压力?

汤姆·德桑托: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其实我在拍摄《X战警》和《X战警2》的时候,当时制片公司都快要倒闭了,动漫题材的电影也很少有人愿意做,大家都认为不是好时机。《变形金刚》在启动时也遭到很多公司的拒绝。但最后这两部电影都成功了。所以这次我并不担心。

《综艺》:你如何把握《封神天下》中那么多的人物关系?

汤姆·德桑托:“封神”其实讲的是众神和人的故事。里面有很多关键人物,比如妲己、商纣王、周武王等,我们首先要简化故事,要不观众记不住这么多人物。《封神天下》将会与《变形金刚》一样,将做成系列影片,平行的三部曲。

《综艺》:对《封神天下》的市场有何预期?

汤姆·德桑托:我希望影片能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大卖。早在10年前,美国的电影票房中,国内市场占一半国际市场占一半,现在是四比六。中国的电影也会如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将走出去,当然国内市场也要守住。

《综艺》:《封神天下》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不会再有品牌植入?

汤姆·德桑托:《封神天下》作为一部古装电影,主要开发的是衍生品而不是植入广告。衍生品的开发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故事的精彩程度。首先角色要非常丰满,视觉效果要足够震撼。它所表达的主题其实和《变形金刚》一样,关乎每个普通人。这是一个关于坚持、勇气的故事。

《综艺》:你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怎么看?

汤姆·德桑托:中国电影经过了10年发展,现在整装待发,正在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

《综艺》: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及电影人进入中国市场,你对此如何看?

汤姆·德桑托:其实美国人也很怕中国人来抢我们的工作和市场。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或者困境,关键是如何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好好地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一起合作与改变。

美国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环境里,我们不看重肤色人种,我们更加关注内心,这就是美国电影的优点,可以拍世界上任何题材的电影,我们在心理上都没有排斥感,可以更好地讲故事。

灵魂的事篇2

第N次相亲ING,斯文男挤牙膏一样介绍了自己的身家,我内心变得极度不平静:原来也是一新世纪的奴。正思忖怎么脱身,闺蜜刘青的电话适时响起,我犹如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今天配种又失败了!”刚说完,就看见对面男人一脸凌乱地看着我、好吧,我接受这男人以去卫生间为由踪影不见的事实。

“泰勒80高龄还当新娘呢!我急什么?”对于次次相亲均以失败告终,我够气定神闲。可是闺蜜嘴一撇:“秦勒不用还房贷啊!我看你还是赶紧找个男人跟你还房贷吧!”

自从同居两年的男友投入了一位“后少女”的怀抱,我就对爱情和男人不再抱有希望。我最喜欢把《欲望都市》中莎曼迭的经典台词挂在嘴边:“如果你是这个城市里成功的单身女人,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委曲求全找个男人,二是和男人一样寻欢作乐。”虽然说得这样轻松,但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就像晒干了的菌类一般,从里到外都透着那么一股子灰败,我很为自己心烦。眼看着身边的闺蜜们一个个陆续嫁为人妇。我终于明白,泰勒只是一个传说。

就在我几近崩溃的时候,偶然在一个婚恋网站看到一则广告:“为什么你条件很好却总是找不到好男人?为什么你谈来谈去就是修不成正果?给我30天时间,我给你一个满意的老公!”哇塞!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再一看,额滴神啊,这个相亲培训班的收费真叫人肝儿疼,30天,6次课,学费1.8万元!通过培训后真能找到老公吗?会不会是骗人的把戏?我决定先上门考察。

培训机构设在一所技术学校里,前台小姐笑容可掬,却声称来报名的人太多而让我稍等,大约过了一刻钟后才把我引入接待室,接待我的是一个大约40岁的优雅女人,解答了我关于培训班的一些疑问后,她反问我:“你认为男人最喜欢女人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外貌!哦,还有工作、性格要温柔………错!”那女士否定了我的回答后,指指墙上的蒙娜丽莎:“是笑容”接着她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有一个身家千万的异性朋友,在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时,邻座有个姑娘对他轻轻一笑,动人心魄。事后,他不断打听那个姑娘,朋友让他回忆长相,他只记得那是一个笑得很好看的姑娘。于是。朋友拿出婚礼录像让他挑,那么多漂亮姑娘他都说不是,倒是有一个很一般的姑娘,他说:“有点儿像。“好不容易约上她,一见面他又犹豫了。说不大像,大家略显尴尬地吃饭聊天,这时服务员上菜,不小心碰到了一个杯子,那女孩儿立刻拿起了餐巾纸按上去,看了他一眼,笑了。他的眼睛立刻亮了,就是她!

我听得入了神,优雅女人总结道:“爱笑的女孩儿天生有男人缘,别把男人想得那么复杂,只要你对他笑,他就每件反射的回应……可是,你看看自己刚才的表现。”

工作人员调出了我刚才的现场录像,画面上的我在听到需要等待之后,脸上立刻写满了不耐烦,在被晾在沙发上一刻钟后,我变得气愤不满,不停地来回踱步,一看到工作人员再次出现立刻跑上去大声理论,我的双眉皱成了一条毛毛虫,满脸高傲不屑,这个表情被定格放大,显得异常丑陋可笑,我面红耳赤,看到我的窘迫,一旁的她插了一句:“这样的表情,你自己都不喜欢,男人又怎么会喜欢?”

心悦诚服的我当场报名并交了高昂的会费,只要真能让我找到幸福归宿,别说是一万八,就是十万八我也认了!

2

一周后。我上了第一堂培训课。培训班有10个学员,个个看起来都是“白骨精”。培训导师是某电台情感顾问,衣着考究,谈吐幽默果敢。

导师告诉大家,培训班承诺用30天的时间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实战训练,帮助学员们快速挑到最满意的老公。毕业考试以能否带准老公露面为准,还要填写“恋爱确认单”,找到老公的颁发“准婚证”,找不到的视为不及格,如果想继续上课,必须再交一万八。

第一堂课导师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他让每个学员都上台走一圈,然后毫不留情地批判每一个人的穿着。一个略微丰满的姐妹穿了一件红底紫花的裙子,被说成“你这件大红大紫的衣服适合穿到菜市场去显摆,正常男人一看就阳痿。”学员们一个个胆战心惊地走上台,又满面尴尬地坐回去。我赶紧打量一下自己,一件白色真丝上表搭配一条窄腿裤,应该不会错吧?可是导师瞥了一眼就说:“你干嘛把自己装扮成老姑婆,看看你脑袋后边那个髻,凭空让你老了10岁。”

看到大家沮丧羞愧的样子,导师话锋一转说:“我刚才的话可能过火了一点儿,可是你们要知道男人都是外貌协会的,要想吸引男人,首先要把自己收拾得够靓。”接下来,导师让我们在一周内给自己打造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形象。

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我专门请了“私人衣橱整理师”为我量身搭配适合我的衣服,我们在振华商厦买了一件短款风衣和一条修腿裤,搭配了一双中性皮靴,效果好极了。那天我在理发店坐足了5个小时,将一头长发剪短。染成了烟灰色,这套行头花了我一万块。可当我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焕然一新的模样时,忍不住沾沾自喜,原来我还可以搭上潮女的末班车。

果然,导师在课堂上着重表扬了我令人惊艳的变化,同学们望向我的目光里也充满了惊叹和赞许。虽然面对的不是老公候选人,可我的心里依然飘飘然。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导师给我们教授了谈吐气质和人际交流的技巧。有一次,一个来自江西的女学员普通话发音不准,导师一遍遍纠正她的发音,可她还是把“男人”说成了“烂人”,学员们都笑成一团。

不知不觉,参加培训班20天后,我的信用卡已经透支了两万多块,也有不少同学在课堂上抱怨,导师反问大家:“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找到好老公才是最好的归宿,怎么,你们不合得为这个‘幸福项目’投资吗?”全体学员顿时噤声,继而坚定地摇头。

我的第一次课外实践是参加一个由合作网站举办的相亲会。那天,我小试牛刀,将自己打扮得优雅得体,对聚会上每一个男人都巧笑嫣然,结果先后有十几个男人主动和我搭讪,其中还有两个要了我的电话,但是在交往中,我觉得这两个男人一个只是个小科员,另一个只是大专毕业,毫无潜力可言,最后我跟这两个男人都无疾而终。

虽然第一次课外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可是导师给我的成绩是优秀,在班上同学羡慕的眼光里,我当众宣布要在一年内找到老公。

3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培训班的课程已经基本结束,最后导师要根据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找老公攻略”。

导师首先要求我搬家,我现在租住的是一处老式小区,邻居们基本上都是家庭稳定的已婚人士,导师建议我搬到富人聚集并且以年轻人居多的“锦河花园”,自然这里的租金价格不菲,可是,为了终身大事,我一咬牙租下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搬家那天,导师说他在小区里看到了好几个潜在发展对象,他建议我在小区的醒目处贴一张通告,说我这个新邻居想尽快融入集体,要免费教大家烹饪,准备在家里举行

一个“单身汉快乐派对”。

为了这个晚餐,我从酒店找来厨师给我进行了一场“非常6+1”式的专业指导。晚会那天,我化了精心的淡妆,穿一身白色紧身小礼服,带着温柔的笑在单身汉们面前讲解空心面的5种不同做法。我简直就像韩剧里走出来的完美女神,所有男人的眼光都黏在我身上。

那场晚会,我成功地结识了13个单身男人,我的社交生活进入最高潮,每周7个晚上都在约会,当然是跟不同的男人。培训班太神奇了,果然在短短30天内将我从一个大龄剩女包装成了一个香饽饽。导师最后送给我的金玉良言是:“找老公也要像征兵一样,要有预备部队。”导师的话我深解其意:有比较才有鉴别。再说爱情是最不稳定的东西,为了让自己对得起我刷爆的信用卡,我骑驴找马的行为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最后,我选定了两个老公候选人――黄斌,35岁,外企高管,有房有车;张少山,采油厂首席工程师,前途无量。

2011年春节过后,我顺利结束了在培训班的课程,可是在填写“恋爱确认单”时却犯难了,无奈之下我请导师来帮我选择。他哈哈大笑,拍着我的肩膀夸我有做生意的潜质,本来找老公就是一项幸福投资。最后,经过抓阄,我抓到了黄斌的名字,于是单方面“确认”了他是我的准老公。至此,为期30天的“相亲培训班”圆满结束。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欲哭无泪。在我跟黄斌交往的第3个月,他竟然提出了分手。他说在跟我交往之后,看到了我的另一面:我的性格并不像脸上的笑容那样温婉;厨艺也不像那次晚会上拿得出手;穿衣打扮也并不像初识时那样精致考究……黄斌一口气罗列了一大堆跟我分手的理由。也没有给我任何自救的机会。哎!要怪只能怪我过于自信,以为他就是那盘被自己端上桌的菜,只可惜培训班结束得太快,失去了导师的指导建议,我一时忘乎所以忘记了维持自己的淑女形象。

幸好我还有个预备队员!收拾心情,我全身心投入到跟张少山的交往中。有一次,张少山开车带我到郊外兜风。我们把天窗打开后靠在后座上看星星,张少山挨着我说:“梅子,你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美好,其实这很好,我总觉得太完美的女人显得不真实。”依偎在他的怀里,听着他的情话,我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幸福地冒泡。

然而,就在我庆幸自己终于修成正果的时候,张少山在帮我搬家时无意发现了那张培训班的毕业证书,看着准老公一栏里黄斌的名字,他声音里的愤怒简直要掀翻屋顶:“你,原来是吃不到面包凑合着用白饭填肚子,原来你参加过这样一个荒诞至极的培训班,原来你对我没有一丝的真心!”我语无伦次地解释,恳求他的原谅,然而,一切都晚了,这个真正爱上我,向我求过婚的男人摔门而去,彻底断绝了跟我的联系。

痛悔万分的我拔通了导师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变得冰冷:“对不起,我们只负责帮你找好老公人选,并没有任何后续‘三包’的承诺,准老公找到了,如何套牢他,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挂上电话,我瘫倒在地,荒诞的“相亲培训班”、被钻石王老五围绕的盛况,刚体验到真爱就失去的痛苦……这一切荒唐却真实,曲终人散,只留下心力交瘁的我在想:找老公真的可以像商业投资一样运作吗?金钱真的能让你脱胎换骨,买来幸福吗?

“相亲培训班”,是我最失败的一场幸福投资,花重金让我改变的只是浮华的外表,我想。在四处找老公之前,也许我应该先静下心来找到自己。

灵魂的事篇3

关键词:柏拉图;身体;灵魂正义;城邦正义;患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41-02

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分为灵魂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两部分。由于柏拉图没有彻底解决“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还将“身体”看做一种“患”,因此在论证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的一致性时困难重重,备受批判。

一、柏拉图灵魂正义中的“身”之“患”

身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古老问题,也是古希腊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其关注焦点是:灵魂是否必须依存于肉体;灵魂与肉体何者优先、何者更重要。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同样需要对此作出解答,只是这种解答始终透露着以“身”为“患”的基调。

首先,身体有成毁,灵魂无生死。柏拉图区分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这两个本质不同的世界,并认为有些原先生活在理念世界的灵魂由于活力不强,或未能用理性控制欲望而由理念世界跌入尘世并附着于身体,由此开始了人的生命,柏拉图称之为“生灵”[1]160。柏拉图指出,“灵魂是与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解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事物最相似,而身体与凡人的、可朽的、不统一的、无理智的、可分解的、从来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性的事物最相似。”[2]84因此,灵魂是不死的,身体则是可朽的。当死亡降临一个人的时候,“死去的是他的可朽的部分,而他的不朽的部分在死亡逼近的时候不受伤害地逃避了,他的不朽部分是不可灭的。”[2]120这也决定了灵魂必须是向善的,“由于灵魂是不朽的,因此除了尽可能变得善良和聪明以外,它不能逃避恶而得到平安。”[2]121此时,身体之“患”主要表现为一种缺陷,即身体与灵魂相比是“可朽的”、“不统一的”、“无理智的”、“可分解的”、“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性的”。

其次,身体的感觉只能获得关于现象世界的意见,并阻碍灵魂通过理智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真理。柏拉图把思想、知识、智慧、真理等归之于灵魂,而将感觉归于肉体并排除在灵魂之外,并指出,“只要我们还保留着不完善的身体和灵魂,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满意地到达我们的目标,亦即被我们肯定为真理的东西。首先,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须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进攻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实的存在。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最糟糕的是,如果我们的身体有了某些闲暇,可以进行研究了,身体又会再次介入我们的研究,打断它,干扰它,把它引向歧途,阻碍我们获得对真理的关照[2]63-64。可见,“身”之“患”在此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当灵魂跌入尘世、遭受感官欲望玷污的物质载体,他形象地称之为“坟墓”和“坟场”[2]86。

最后,身体以己之“死”实现灵魂的正义。灵魂有居住于理念世界和存于肉身之中两种存在状态,与之对应,灵魂达到正义也有两种方式:对于居住在理念世界中的灵魂,柏拉图指出让灵魂中的理智在激情的协助下一起“监视欲望”,“以免它会由于被所谓的肉体快乐充斥或污染而变得非常强大,不愿再守本分,乃至于试图控制那些它所不应该控制的部分。”[1]442而对于已经附着于肉身的灵魂,柏拉图则指出必须摆脱身体之“患”,即身体以己之“死”为灵魂净化和轮回扫除隐患。“如果有身体相伴就不可能有纯粹的知识,那么获得知识要么是完全不可能的,要么只有在死后才有可能,因为仅当灵魂与身体分离,独立于身体,获得知识才是可能的。”[2]64柏拉图还认为哲学家才能坦然做到这一点,哲学家能“自愿地为死亡做准备”,他们“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不会为死亡的来临而恐惧[2]60。

所以由上观之,在柏拉图那里,“身体”与灵魂有两种存在状态:有灵魂之“身”和无灵魂之“身”,以及存在于“身”之中的灵魂和存在于“身”之外的灵魂。无论是对于在知识领域获得真知,还是在伦理领域通达至善目标,柏拉图都将“身体”指认为灵魂堕落和灵魂净化之“患”。柏拉图将身体之欲对抗理智而沉溺于物欲享受看做违反灵魂正义的行为,看做是灵魂堕落之“患”;而将灵魂之理性支配身体之欲望看做符合灵魂的正义行为,看做是灵魂重返理念世界之“救”。一“患”一“救”、一“抑”一“扬”构成了柏拉图灵魂正义论的逻辑。

二、柏拉图城邦正义中的“身”之“患”

如果说柏拉图的灵魂正义理论中彰显的是一种抑“身”扬“灵”的基调,那么在城邦正义的论证中,柏拉图则是依靠对“身体”的直接回避来解决“身”之为“患”的问题。只是这种回避已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

灵魂的事篇4

A 铜镜 B 金苹果 C 树的种子 D 哨子 E 水晶石

A灵魂颜色:白色,天生内敛而自省!

光明、纯净、单纯、理想主义,是白色灵魂的人具有的特点。在很小的时候,你就知道忍受痛苦,顾全大局。在少年时代,白色灵魂的人就想要隐藏住自己的才华,因为太多的才华与优点,对你来说,有时反而像是沉重的负担。其实拥有白色灵魂的人善解人意,往往是父母亲或友人喜爱的对象,所有事情到了白色灵魂的人手上,就会以理性、客观的处事方式让事情变得更加圆满。

B灵魂颜色:黄色,在欢笑与泪水中寻找平衡!

拥有太阳般黄金灵魂的人,就像社交圈或朋友眼中的小太阳,擅长制造欢笑与眼泪的你总是会在适当的时候让众人抛开烦恼、展露出笑靥;不过,在欢笑的背后,拥有黄色灵魂的人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蠢蠢欲动和不愿意被大众淹没的不安分。有时,太过聪明的你往往是众人眼中的狡辩高手,或是有着太多抱怨与焦虑的愤青,这些特质在黄色灵魂者的身上,往往是并存的哟!

C灵魂颜色:绿色,无怨无悔地付出爱的人!

慷慨大方、感召力极强的你喜欢照顾他人或成为大姐头。其实,你的控制欲非常强烈,你疯狂地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害怕自己失去控制大局的能力,这就是拥有绿色灵魂的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此外,拥有绿色灵魂的人总是爱以照顾他人的方法去接近喜欢的对象,无论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都是如此哦!有时,你的确像个先知一样,在某些场合还能充当仲裁者或和事佬的角色呢!

D灵魂颜色:蓝色,总是过度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处世圆滑、性格内敛,聪明而富有交际手腕,这些都是拥有蓝色灵魂的人所呈现出来的特质。你总是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可能是因为你有一套自己的行动参考范本在脑子里吧!拥有蓝色灵魂的人常常为了达成目标而拼命压抑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也是造成你总是感到有些悲伤的重要缘故,在你那幽默风趣的外表之下,其实掩藏着一颗孤独而无助的心哟!

E灵魂颜色:紫色,容易落入情绪的无间地带!

灵魂的事篇5

关键词:普罗提诺;三一本体;物体美;灵魂美;理智美;太一;神

普罗提诺(Plotinus,约204—270)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是从古希腊哲学、宗教和美学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美学的重要桥梁。作为古代美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比我们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更加完整的美学”。本文主要依据普罗提诺的原著《九章集》中论美的章节I.6和V.8及其相关章节,结合他与柏拉图审美思想的关系入手,围绕如何获得美以及审美的最高境界的问题阐述普罗提诺的审美梯级上升理论,并简要指出其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三一本体

普罗提诺的本体论学说主要是由太一、理智和灵魂三个源初本体构成的三一本体学说,这也是其审美梯级上升理论的本体论依据。

在普罗提诺的有等级的三一体中,首要的本体就是“太一”(to en)。它是最高的终极本原,是第一者,它无所不在,它就是至善,就是上帝。它是纯粹的“一”,是单纯的、绝对的、自足的、完美的、永恒和无限的。太一是“万物的本原”(VI.9.5)。“万事万物的创生力量”,(III.8.10)太一通过“流溢”创生万物,但太一并不直接创造出可感的事物。从太一直接流溢出来的东西是理智。理智(Nous)是第二个本体,第二位的神,它是思维着的本体,又是生命的本原。理智的基本规定性是“一-多”。一方面理智作为最靠近太一的本体,在最大程度上分有了太一的单纯性;另一方面,理智作为一个被产生出来的东西,不能再保持像太一那样的与自身原初同一的、绝对的统一性或单纯性,而是包含着某些原初的区分,所以它又是“多”,但这种多是被牢牢地固定在与“一”的关系之中,一个“一”可控制的“多”。因而理智具有双重的活动,一方面,由于本性使然,理智看向它的来源,静观太一、趋向太一;另一方面,理智又从自身流溢出灵魂。灵魂(psyche)是“理智的影像”,也是神圣永恒的,是第三位的善。它的基本规定是“一和多”。就形式而言,灵魂是一,因为它分有了理智的理念,是普遍的和统一的,而说它是“多”则在于它体现或者散布于具有不同生命的诸多个别事物而形成的个别灵魂或个别形式。这个特征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灵魂具有欲望。灵魂总是欲求着移向不同于自己的外在对象,欲求着与自身的分裂。正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灵魂总是永不停歇地活动。灵魂的活动有两个方向,一是看向理智时,就向上趋向于理智,并效仿理智的永恒不动而在静观中宁静下来;二是看到比自己更低级的质料时,便向下运动。并与质料相混合,形成可感事物,由此创生形体世界。形体世界的诸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复合而成的。这个形式来自于理智世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形式的影像;这个质料是非实是,是不可见的,没有任何的性质和规定性,与缺乏相同一,它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恶。因而虽然这个可感的世界在整体上是美的,但却是一个杂多的世界,一个有着恶的世界。

太一、理智和灵魂本体是三个不同的源初本体,共同构成神圣的三一体。从太理智灵魂本体形体世界,这是一条下降之路,诸种实在和事物由高级到低级被创造出来,从而完成了太一创生万物的流溢过程。与此相反,又必然会有一条相反方向的上升之路,下降到形体世界的灵魂沿着形体世界灵魂本体理智太一又回归自己的神圣本源。在普罗提诺看来,上升之路更为重要,因为坠入形体世界的灵魂遭到污染而堕落了,它必须离开可感世界回到他所从出的太一、至善那里。上升之路既是灵魂脱离邪恶的净化之路,也是灵魂审美观照的上升之旅,因为美本身就是理智、神,美的源泉就在于太一。但是,正如灵魂回归太一要经过若干个阶段,灵魂的审美历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梯级逐步上升,才能达到美本身,回到美的源泉。

二、从物体美到理智美

作为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在美学观上,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借女先知狄奥提玛之口,描绘了由观看个别美的形体到一切美的形体,到灵魂的美,再到法律体制之美,再由体制之美到学问知识之美,最后观照到最高的美本身的梯级上升过程。但是如何从最低级的美上升到最高等的美本身,他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普罗提诺接着柏拉图的思路,用自己的理论回答了我们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问题。

普罗提诺在I.6“论美”一开始就研究了最低等的美——物体美。他认为物体的美在于物体(质料)分有了美的形式(edios),分有了来源于神圣者的形式。当人一看到物体时,人的心灵就领悟到这样一种形式美。认识它,欢迎它,似乎和它很契合。(I.6.2)显然,普罗提诺在坚持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时,吸取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形式或者使一个单纯的或各部分同质的东西(质料)在全体上显得美,或者把一个复杂事物的各部分加以组织安排,结合成整体,使各部分和全体都美。但他不同意柏拉图认为物体美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现实中个别的有形体的物体美,是最低层次的美,都因分有和模仿理念而存在,分有者和模仿者相对于它们所从出的本体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是微弱而可以忽略的。因而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抛开物体的美、远离感性事物的美,而只留意最高级的美的理念。与之相反,普罗提诺却肯定了在我们的形体世界中有美的存在。他说,物体美“主要诉诸于视觉,但就诸语词的组合和各种音乐而言,也可以发现于我们所听到的事物上。”(I.6.1)显然,普罗提诺没有否认自然物体所具有的美之价值,正像塔塔尔凯维奇所肯定的,“普罗提诺的美学虽然是唯灵论的,却又不以人为中心。他并未把它仅仅看成只是人的灵魂。自然比人包含着更多的精神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们甚至不需要艺术家的介入也可以发挥作用。”

然而,物体的美毕竟是一种低等级的美,而且物体之所以美并不是出于它们本身,而是由于灵魂美,换言之,物体之美依赖于灵魂美。灵魂的美“不在体积的雄伟壮大,而在于学问,在于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在于心灵”。(V.8.2)它“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要依靠心灵才能观照它、判断它”。(I.6.4)对于感性事物的美,需要依赖眼睛等感官才能判定它们的美。而对于灵魂美,并不一定需要感官,灵魂凭借自身的观照能力就可以见到并判断事业、学术、正义和节制等有多么美。灵魂的美的确是更真实、更高等的美,见到这种美时,人产生的情绪就是心醉神迷,是惊喜,是渴念,是爱慕和喜惧交集。当你认识到一个人的德性时,你会击节赞赏,而不管他的脸孔是美是丑;也许他的脸是丑的,可你并不会计较他的外貌,而只去注意他内在的美。但灵魂的美并不是美本身,因为人的灵魂往往由于感性欲望和对物质的迷恋,使灵魂蜕化变质,从而迷失自己的本性,变得丑恶了。就像一个人掉到了污泥里,就显不出他原有的美,而只能看到他所沾染的污泥。因此美是需要净化的,灵魂要经过一番德性的净化,摆脱低级情趣和对肉体的屈从,才能把因坠入身体所沾染的一切清洗掉,才能抛弃掉从另一种异己的东西得来的丑恶,获得灵魂美。(I.6.5)

在普罗提诺看来,只有理智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物体美和灵魂美仅仅是对这种美的准备。当灵魂经过德性的净化后,就变成了形式和理性,脱离了形体,上升到理智的世界,理智和理智之物就是它的美,而不是另外的美,因为也只有在它完全与理智一致的时候,它也才是真正的灵魂。因而说灵魂成为善和美的事物就是使它变得和神相似,这是正确的,因为美以及一切诸实是者都是从神而来的。(I.6.6)神是美的源泉,是一切和美相类似的事物的源泉。所有的神都是庄严的、美丽的,他们的美是不可言状的。神之为神不在于他们有美丽的形体,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智。他们肯定是美的也只因为他们就是神。因为他们不是时而智慧时而不智,而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神都总是在平静坚定和纯粹的理智中闪出智慧的光辉。(V.8.3)“神自身就是理智,神的本质就是理智。”(V.8.4)神,或者理智就是美本身,因而我们先前所说的美都是由于美本身的存在,都是对美本身的分有。换言之,灵魂因理智而美,而物体则因灵魂而美。那么,理智呢,理智因何而美?

三、美在于至善

理智虽然就是美本身,但理智之所以美则在于太一,上帝和至善。那么,这里就需要说清楚美和善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既然已经抵达了美本身,为什么还要上达至善?

普罗提诺一方面从太一和理智是两个不同的源初本体出发,把美本身和至善相区别。他说,“如果把理智和至善相区分,那么也就需要区分美和善:美在形式所在的地方,而善则超越其上,是美的源泉和来源;要不然我们就要把至善和原初的美放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无论如何,美是处在理智世界。”(I.6.9)在V.5.12中,普罗提诺又说道,“美是第二位的”,“美本身是较年轻者,而至善是年长者”,“至善本身不需要美,而美则需要它”。普罗提诺之所以强调美和善的区别有两个原因。其一,美是有等级的,而善却超越了事物的等级秩序。美代表或象征了事物的秩序,由物体美到灵魂美,再到理智美,实际上也就是由物体上升到灵魂、理智之事物的等级序列。至善是万物的最初源泉和终极目的,它不处在这个事物的等级序列之中,或者说超越了这个等级序列,因而它不同于美,高于美。其二,美是灵魂可以直接欲求的目标,而善则需要经过不同的等级序列的美之上升才能够达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个“爱美者”。人们一般首先对那些感性的美产生欲求,并通过物体美而上升到对灵魂美和理智美的追求,最后达到对善的追求和静观。

另一方面,普罗提诺又从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个统一的三一体出发,把美和善相等同。他说“美也就是善,从这至善里直接产生出的理智是美的;理智把美赋予灵魂。而其他一切事物,比如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能是美,都是由于灵魂在那些事物上印上了自己的形式。灵魂还是可感世界的美创造者,它使物体获得了可以言说的美。”(I.6.6)人所能体验到的最高的美就是善,作为善,它是人所向往和欲求的对象,也是万物所依、所求、所是、所活、所思的东西,因为它是生命、理智和存在的原因。对还没有看到至善的人,因为认识到它是善的,所以就会渴望着它;而看到它的人,就会为它的美而惊叹,感到强烈的爱慕和惊喜交加,渴望和它合为一体。为了它,灵魂必须经过最艰辛最剧烈的斗争;为了它,灵魂必须付出一切的努力。才能够分享到这种最优美的观照。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会享有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

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观照到美本身,获得那种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呢?普罗提诺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I.6.8)这就要求“灵魂必须接受训练,首先要去观看美好的生活方式;然后观看美的作品,不是艺术家生产的东西,而是有德性的人的工作;然后观看产生这些美的作品的人的灵魂。那么,你如何才能看到善的灵魂所具有的那种美呢?回到你自身去看。”如果你还看不到自身的美,那就学雕刻家的做法,孜孜不倦地雕刻你的作品,去除多余的,把曲的雕直,把粗糙的磨平,直到德性的光辉照在你的身上,直到你看到圣洁的化身巍然安坐在纯洁的宝座上。如果你看到自己变成了这样一种光辉,那么你也就立刻变成了看(视觉)本身。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你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领域,无需任何向导,只要你凝神观照,因为只有这种看,才能观照到那伟大的美。眼睛如果要看到对象,就要设法使自己和那对象相类似。如果眼睛还没有变得和太阳相像,它就看不见太阳;灵魂也是如此,它本身不美也就看不见美。如果一个人想要看见神和美,它就必须首先变得虔诚和美的。(I.6.9)“在观照中,我不是在物外,物也不在我外”,从而“见到物我合一,见物即是见我”。这样,人通过对自身灵魂的净化和闭目内视,就会变得像神一样,在一种神秘的宗教迷狂中获得真正的、纯粹的美,并与神相合一。

因此,对普罗提诺而言,美就在于神,在于人神合一,美也就在于人。当我们认识了美也就是认识了我们自己,认识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渐发现自己本性的过程。在灵魂入神的迷狂中,领悟到神的伟大,在与神的直接接触中观照到彼岸世界的美。这时,人也变成了神,或者说恢复了自己的神性,也就变成全然是美的。正因为你若不能变得美,你就不能观照到美;同样,你若不能成为神,你也就不能洞见到神的存在。观照美的历程最终是将人提升为神,肯定人有超越自身的可能性;认识美也就是认识到人自身的神圣性。“或者不如说,美就是实在(即真——引者),而其他非实在的东西就是丑。丑就是原初的恶。因此,对神而言,善和美的性质是相同的,或者说,实在、美和善是同一的。”(I.6.6)真、善、美的统一,不在于别的,就在于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个统一的三一本体。既然太一流溢出理智,理智又流溢出灵魂,太一、理智和灵魂就是统一的,那么随之而来的真、善、美也就是相统一的。就此而言,普罗提诺的美学并不是想要告诉我们关于美的一套艺术理论,而是强调灵魂如何沿着不同等级的美上升,或者说回归到本体世界,趋向太一。因而,他关于美的等级秩序实际上就是灵魂的回归之路,他的美学和他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灵魂的事篇6

在西洋哲学史中,柏拉图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在他庞大而完整的哲学体系中,他处理了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存在论(理型论)、宇宙论、知识论、政治论、道德论、灵魂论、艺术论、范畴论、辩证法、几何学、修辞学等等的问题;而他所提出的很多哲学概念如理型(idea),回忆说(recollection)及哲学王(philosopher king)等等,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二千多年来仍不断引发哲学上的讨论,可以说西洋哲学的问题很多是源自柏拉图的。无怪乎现代哲学家怀海德(whitehead)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1]正由于柏拉图在西洋哲学史中有那么重要地位,故此便选择了柏拉图作为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那么,为甚么要讨论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呢?因为一般学者较为集中研究柏拉图的存在论(特别是理型论)、政治哲学、知识论及道德论,至于人生哲学的问答却相对地较少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另外,人生哲学的问题亦非完全可以独立于其它哲学范畴之外而作单独的研究,当中亦涉及宇宙论、理型论、道德论、灵魂论及自然哲学等等内容的讨论,所以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决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之后,要交代一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其实,一般学者在阐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原典逐篇解读,一是将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概略式的描述。笔者现在会将两者结合,先以生死这些概念作为柏拉图人生哲学的切入点,然后以三世的时间框架配合人生三大问题来建构起一个简单的分析架构,然后再将柏拉图五篇对话录[2]中相关的材料套入这个分析架构中加以分析讨论,务求能整理出柏拉图较具系统性的人生哲学思想。最后以佛家有关人生哲学,特别是生死轮回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系统作一比较,藉此对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作出一个客观而合理的评价。

至于这个分析架构究竟是怎样的?亦要在此作一简单的交代。首先,「人生究竟是指甚么呢?一般来说,人生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段生命历程,而在这段生命历程之人人总会有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吉凶祸福,当中如何处理?如何面对?如何活出人的意义?如何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全是人生哲学所要面对及处理的问题。既然说是人生哲学,当然以作为存在主体的人作为问题讨论的中心,以人作为问题的起点。于是我们便会先问「我是谁?的问题,要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及地位作出界定。当我们问「我是谁的时候必定会涉及到前世问题,正如佛家所提出的疑问:「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3]既然问及前生,亦必会再追问来世的问题,于是乎便会出现人生存在的时间三向度:前世、现世、来世。关于人生存在时间三向度的问题,科学不能够回答,因为科学建基于经验,对三世问题无法肯定,当然亦没法否定,那么只有哲学中的道德进路及宗教进路可以处理。针对人生存在三向度的问题,引发出三大问题,就是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今生当若何?第一个问题是问「生的问题?第二问题是问「死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问如何在现世活出生命意义及价值追求的问题,这涉及爱、欲的问题。基本上,人存在的时间三向度就是本论文的主要分析架构。只要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界定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地位,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向之后,就可以为现世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确立安身立命之所,然后突破人生的局限,展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柏拉图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1.有关「生问题的探讨

在人生哲学中,有关「生问题的讨论亦即是处理「人从何而来的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处理了人的结构是怎样及构成人的元素是甚么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借蒂迈欧之口,十分详尽及有系统地论述了整个宇宙(包括人在内)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的问题。柏拉图指出整个宇宙是由宇宙创造者德谟革(demiurgos)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创造神依照永恒不变、自我同一的模型,配合水、火、气、土这四种元素(材料)及场所(空间)创造出整个宇宙。基本上,创造神是先创造出世界灵魂作为推动宇宙运作的力量,再按几何结构来创造出天体,然后再创造时间,使可感世界的一切都能发生在时间之中。可以说,创造神是先创造出世界灵魂,然后再创造出世界的形体。[4]接着,创造神又创造了各种动物,包括天上诸神的族类,飞翔在天上的鸟类、水族类及陆地上行走的生物。[5]创造神在最后阶段才创造出人。在造人的过程之中,亦是先做出人的灵魂,然后再造出人的肉体。可以说,人跟宇宙的构造一样,是由灵魂与肉体这两部分构成,而在构造的过程中,神是先创造精神性的灵魂,然后再创造物质性的肉体。至于构成人的元素,亦是水、火、气、土这四大元素。[6]谈到这里,我们已处理了人的结构(灵魂与肉体的组合)及构成人的元素(肉体由火、水、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灵魂是诸神摹仿创造者制造的,当中有不朽的理性及可朽的情绪、欲望和感觉)是甚么的问题。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生从何而来的答案已不言而喻:人就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不过,有一点要交代清楚的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所讲的创世纪并不是基督宗教所讲的那一套,当然其中有些观点是基督宗教继承柏拉图的。再者,柏拉图所讲的创造神亦非基督宗教所讲的上帝,因为柏拉图所讲的神是哲学上、逻辑学上的神而非人格神,况且柏拉图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它亦需要借助永恒的理念、模型及四大元素及空间才能创造宇宙。

2.有关「死问题的探讨

a.死后往何处去

有生必有死,柏拉图处理了「生从何处来的问题之后,接着就要处理「死往何处去的问题。「死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没有人可以避免,故此有「生是否一定会「死这个问题是没有讨论意义的;但是人死之后往何处去这问题却不同,不同的哲学家及宗教都会提供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人更会认为人死如灯灭,「人一死甚么都没有,又何需处理死后往何处去这问题呢?珍惜当下,及时行乐就够面对死亡问题,柏拉图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

上文曾提及人是由灵魂及肉体这两部份组合而成的,而神在创造人的时候是先创造出人的灵魂,然后再造人的肉体,所以灵魂的存在是先于肉体的,而且柏拉图更认为灵魂与肉体根本就是两个不同世界存在的东西,灵魂先验地是理型界的存在,肉体是现象界的存在,所以人死后灵魂未必一定会落入轮回之中,如果能够行善积福,遏制欲望、净化灵魂的话,灵魂就可以永远脱离肉体的束缚,再返超越的理型界之中,可以说,在柏拉图的思想之中,理型才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所以,柏拉图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乐事,因为死亡正是代表灵魂可以从肉体的枷锁之中释放出来,虽然灵魂的可朽部份会跟肉体一同死亡,但是不朽的、纯洁的部份却会重获自由。柏拉图在《斐多篇》(phaedo)中说:「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对吗?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对吗?除此之外,死亡还能是别的甚么吗?[7]虽柏拉图认为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的分离状态,但是灵魂解放出来之后是否一定会返回永恒的理型世界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时已被肉体的欲望(如、物欲、性生活享受)、仇视、畏惧等不良因素所污染了的话,灵魂不会超升而返回理型界,反而要落入不断的生死轮回之中。[8]有关灵魂如何轮回的情况,留待下文详作论述。相反地,如果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是纯洁的,没有带着肉体给它造成的污垢的话,灵魂就可以不需接受轮回之苦,返到理型界或比这个世界可能更加美好、更加昌盛的世界。[9]

至于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呢?柏拉图说要训练自己从容面对死亡,训练的工具就是追求哲学,透过哲学的追求就可净化灵魂。可以说,实践哲学可以令我们禁止一切身体的欲望,不受欲望操控,这样灵魂就可以得到净化。[10]至于如何实践哲学,如何净化灵魂,柏拉图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有详尽的论述,故不在此赘述。

b.灵魂不朽的论证

由于人的死亡只代表灵魂与肉身的分离,并不代表灵魂必定是从肉体的牢狱中获得释放,重新进入永恒的理型世界。柏拉图为了令灵魂重返理型界有可能及使人的行为必定具有善恶因果的价值一致性,所以一定要说灵魂不朽,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提出了六个论证。

?一)生成是对立物的不断循环[11]

柏拉图说:「凡有对立而存在之处,对立的事物产生对立的事物,例如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还有无数其它事例。……这是否为一条必然的法则,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而不会从其它来源中产。既然生与死是对立的事物,所以两者理应交互生成,从生有死,从死有生,生生死死,不断循环。由于生死交互生成,不断循环,所以灵魂再生,不朽存在就成为可能。

?二)从知识的回忆说来推论出灵魂不朽[12]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于理型界的知识客观而真确,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与感性经验及现象界无关,而现在寄寓于肉体之中的灵魂绝不可能认到这些真确而具客观性的真理。故此,这些关于理型界的知识必定是灵魂在前世已经有,只是现世通过回忆作用把这些前世已有的知识重新召回来。故此,有关理型界知识的成立就足以证明灵魂曾于前世存在,甚至之前几世存在过。根据此理,现在世亦将会成为未来的过去世,现在的知识将来亦会成为来世回忆的对象,由此可以明灵魂是不朽的。

?三)从灵魂的神性导出灵魂不朽[13]

柏拉图将存在的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解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另一类是凡人的、可朽的、不统一的、无理智的、可分解的、从来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灵魂与肉体相比起来,柏拉图认为灵魂与前一类事物最为相似,肉体却与后一类事物相似。既然现在灵魂跟第一类事物同样具有不朽的、统一的、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属性,故此灵魂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也不可能被毁灭,所以它必然是不死和永恒的存在。

?四)从语意分析证明灵魂不朽[14]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生命原理,生命既然是灵魂的生命原理(本质属性),故此应该是不朽的,否则生命原理与灵魂在语意上会出现矛盾,因为如果灵魂是可朽、是死灭的话,就会与生命构成矛盾。

?五)从道德伦理角度证明灵魂不朽[15]

柏拉图认为任何存在物的坏灭衰亡,必定由内在而固有的恶因所造成。灵魂之中虽有恶的成份,如无知、怯懦、放纵等,但是灵魂却不会被这些恶的成份影响而灭亡。可以说,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都不能使灵魂坏灭衰亡,灵魂仍是永恒地存在着。故此,灵魂一定是不朽的。

?六)从灵魂的自动性来证明灵魂不朽[16]

柏拉图说:「一切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处在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那些要由其它事物来推动的事物会停止运动,因此也会停止生命;而只有那些自身运动的事物只要不放弃自身的性质就绝不会停止运动。还有,这个自动者是其它被推动的事物的源泉和运动的第一原则。由于灵魂是一种自动的存在,亦是推动其它事物的源泉及第一原则,故它无生灭可言,一定是不朽的。

c.对灵魂不死论证的批评

柏拉图要设法论证灵魂不死,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透过理性的方法去证立灵魂不死呢?。如果以康德批判哲学的立场来看的话,灵魂根本是超越经验范畴的形上存在,我们对它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性经验,如果我们强行以理性范畴去证立超验的灵魂存在的话,这就是理论理性的误用,最后只会变成独断论(dogmatists)。柏拉图对灵魂的论证亦一样,因为我们对灵魂缺乏经验,所以同样地可以其它理由来证立「灵魂可朽的命题。事实上,柏拉图这六个论证亦存在着缺失的。例如第一个论证:生成是对立物的不断循环。对立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是互相相对地交互生成,如有「生的概念时就预设了有「灭的概念,有「灭的概念时亦预设了有生与之相对,这只是概念上的相对互生,但是在经验上是否真的有生就一定有灭,有灭就一定有生呢?这是存疑的,生死问题亦是同一情况。再者,生死是互相交互生成,亦是一种循环论证,因为生证明了死,死再证明生,然后生又再反过来证明死。这不是循环论证吗?又如第六个论证:从灵魂的自动性来证明灵魂不朽。虽然柏拉图说「凡是永远处在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并以此作为论证灵魂不朽的大前提,但是我们如何建立「灵魂是自动的这个小前提呢?所以最后亦是推不出灵魂不朽的必然结论。其它的论证亦存在着不同的缺失,但我们没有必要将之逐一指出。

另一方面,柏拉图虽然要证立灵魂不朽,但是他自己所说的不朽却并非指所有的灵魂,而只是指灵魂的理性部分。基本上,柏拉图将人存在的灵魂区分为三类,分别为理性、激情及欲望。其实,如果柏拉图将灵魂不朽作为宗教上的信仰或道德上的设准来看待的话,就可避免以理性范畴去论证灵魂不朽而引致的缺失。但无论如何,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为现实人生的生命超升及道德行为的因果价值统一性提供了必然的保证。

三)柏拉图对「爱、「欲问题的看法

当我们处理了「生从何处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之后,就要处理「今生当若何的问题,究竟在现世存在,我的责任和使命是甚么?我完成了这些责任没有?如何生活才可以提升生命的质素活出生命的意义?

1.与生死轮回的关系

柏拉图要我们过着公义的生活,只有这样才可提升生命的质素,否则就会沉沦下堕。而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真、善、美。真与美、与善是有等同的价值,但只存在于理型界之中,人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就是哲学。那么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是甚么呢?就是爱(eros),爱的本质就是要追求美、善,而智慧是最美的东西,所以追求美、善亦即追求真善美。可以说,对真善美的追求亦是欲望(desire)的一种,不过这种向着美、善进发的欲求是正面的,层层超升的,是由最低层次的肉体上的「爱超升到追求精神上的「爱,追求真、善、美的绝对统一。这样,透过哲学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灵魂就可以净化,死亡时就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直接到理型世界之中。相反地,如果人只沉沦于肉体上的爱物质生活的享受及过着不正义的生活的话,欲望只会使人不断向外索求,最终只会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亦需要在生死之间不断轮回,直至灵魂得到净化为止。

2.贯通三世的生死轮回观

柏拉图虽然说「死亡是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的状态,但是灵魂从肉体解放出来时未必一定是完全纯净的,不是纯净的灵魂是不可以立即重返永恒存在的理型界,反而要在生死之中不断轮回,直至灵魂完全净化为止。以下将对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的轮回情况作一介绍。

a.轮回的原因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讲了一个神话,他说:「纯洁的灵魂若不能跟随神,甚么真理都看不见,而只是碰到不幸,受到健忘和罪恶的拖累,并由于重负损伤了它的羽翼而堕落地面,那么它就会遵循这样一种法则沉沦。可见,如果人不追求真理、追求智慧,最后只会受到罪恶的拖累,沉沦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生命质素不断地下降。[17]柏拉图亦说如果人「转向一种比较卑贱的、非哲学的生活方式、渴慕虚荣,那么当灵魂不谨慎或醉酒之时,两颗灵魂中的劣马(激情及欲望)就很有可能乘其不备把他们带到某个地方,做那些大多数凡人以为是快乐的事来充分满足欲望。做了一回,他们以后就不断地做。[18]可见当人追求非哲学的生活方式、渴慕虚荣及耽于逸乐时,就会失去智慧,并会为满足欲望而要于生与死之间不断轮回。

b.不同形态的轮回

柏拉图指出人依据自己所做的不同行为而投生到不同的肉体。「那些不去努力避免而是已经养成贪吃、自私、酗酒习惯的人,极有可能会投胎成为驴子或其它堕落的动物。至于「那些自愿过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无法无天、使用暴力的人,会变成狼、鹰、鸢。而那些「养成了普通公民的善的人……通过习惯和实践来获得,而无需哲学和理性的帮助,……可能会进入某种过着社会生活,受纪律约束的动物体内,比如蜜蜂、黄蜂、蚂蚁,甚至可能再次投胎于人。[19]而那些第一次再生的灵魂,柏拉图说他们不会投生于任何兽类之中而只会投生为人,不过他们会因应自己看见真实存在的程度多少而投胎成九类不同的人。看到大多数真实存在的人会成为智慧或美的追求者,看到最少真实存在的人会成为僭主。现将这九类灵魂投生为人的情况表列如下:[20]

类别 灵魂所投胎成的人 对真实存在的认识

第一类 智慧或美的追求者 最多

第二类 守法的国王或勇士和统治者 少些

第三类 政治家、商人或生意人 少些

第四类 运动员、教练或医生 少些

第五类 预言家或秘仪祭司 少些

第六类 诗人或其它模仿性的艺术家 少些

第七类 匠人或农人 少些

第八类 蛊惑民众的政客 少些

第九类 僭主 最少

柏拉图又在《斐德罗篇》249a中指出,所有投生于肉体的灵魂,如果是依照正义而生活的话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命运,若不依正义而生活的话,命运就会较差。换言之,人若依正义而行事的话,生命质素必定可以得以超升。那么要多久才可以脱离生死轮回呢?柏拉图说是要一万年,不过如果人能用来追求智慧的话,只要三千年就能得到解脱(恢复羽翼、高飞而去)而返理型界中。

3.如何透过爱来净化灵魂

其实,柏拉图探讨「生从何而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确立现世的意义,要为现实人生找寻安身立命之归宿。正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及来世的生命走向,亦意识到自己灵魂的不死,于是人生就有希望,人才能够有意义地生活下去,才能够选择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去做,逃避自己认为不应该的事情,逐步逐步提升自己生命存在的质素及价值。

对于现世(生),柏拉图提出了「爱(eros)的学说,「爱的问题在《会饮篇》中讨论的最多。基本上,人是有追求美善的天性,于是乎便产生了「爱。「爱是生命的动力,亦是我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动力。有了「爱,人可以依恃着它去过合乎正义的生活,去认识真理,去追求人生的美善。「爱作为一种欲求(desire),可有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如果追求美善的话生命就会超升,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如果追求逸乐、沉迷于逸乐的话,生命必定会向下堕,当中的关键全在人自己自由意志的抉择。

《会饮篇》中所提及的爱可有精神上及肉体上的分别。精神上的爱是指对真、善、美的渴求。肉体上的爱亦即是,之中又有男女之间的异及男男之间、女女之间的同。其中同比异更为高尚,因为异只是为了性的满足及繁殖下一代,但是同却以精神上的智慧和美德作为自己渴求的目标。当然,柏拉图并非只停留在同之上就满足,还要再作突破,从肉体上的追求层层突破至精神上的追求,即从肉体上的生育求不朽,升华至精神上的生育,追求智慧和美德的不朽,直接把握真、善、美的理型。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名为「向上引导(epagoge)的方法来认识「理型,即从具体事物开始,层层向上转化,最后达到「理型界。这个对「理型的认识及转化过程,可表述如下:

步骤 层层超升、突破的情况

第五步 突然跳跃而到达最后的目的,直接把握美善的理型。(absolute beauty and the good)

第四步 再由对美的灵魂的追求,进一步转向追求美的制度和学问(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

第三步 突破对某一殊别的美的形体的追求,认识到掌握灵魂的美是高于肉体的美。

(from the physical body to the spiritual)

第二步 从美的形体认识了美的道理,认识到各个美的形体都共有的美的形式。

(general beautiful body)

第一步 人开始爱一个殊别的、具体的美的形体。

(particular beautiful, physical body)

总之,最初我们是认识美的形体,然后是美的灵魂、美的制度、美的学问、美的智慧,最后直接把握美的自身,即美的理型。透过这种层层超升的方法,我们的灵魂就可以得到净化,就可以突破生命之中的种种局限。直接达到理型界的存在。而这种净化灵魂的过程,亦是哲学的学习过程。可以说,透过哲学的训练就可以将生命转向,获取真实的知识、智能,直达理型界。因此,柏拉图认为人应该学习哲学,社会亦应以「哲学王来统治,提升自己及别人的灵魂,发挥其中的圣洁本质。这亦即是柏拉图所讲「洞窟之喻的精神。[21]

四)柏拉图人生哲学与佛家哲学的比较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主要是从「生、「死这两方面确定了生死轮回是人存在无可避免的必然处境,而人之所以要堕入生死轮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对欲望的渴求及沉沦,不愿过合乎正义的道德生活,故此现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哲学、追求真善美、由肉体上的「爱开始层层超升突破,转化为对精神上的爱,追求真、善、美的理型。这样去作哲学的实践,净化自己的灵魂的话,死后必定能够脱离肉体的束缚返回理型的真实世界之中,获得最终的解脱。这种由现实人生要面对生死轮回的处境而追求生死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思想跟佛教同出一辙。以下尝试以表列的方式将佛教的轮回思想跟柏拉图的思想作一简单的比较。

佛教(原始佛教) 柏拉图 备注

1.「人作为存在主体的构造 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及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合而成。当中有物质性的元素(四大及色蕴),亦有精神性的元素(受想行识四蕴) 人由灵魂及肉身这两部份组成,灵魂是精神性,肉身是物质性的。而人的肉身是由火、水、气、土这四大元素所组合而成。 两者均认为人是由精神性及物质性的元素组合而成,佛教的四大跟柏拉图的四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人之所以

要轮回的原因 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障蔽,不断起惑造业,这便要偿付错误行为的代价:生死轮回。 被欲望、罪恶拖累、渴慕虚荣、耽于逸乐,甘于过比较卑贱及非哲学的生活方式。 两者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不良因素作为轮回原因,大家都是自作自受的。

3.贯通三世

的轮回主

体 原始佛教说无我,只是以业作为贯通三世的媒介,后来瑜伽行派吸收部派的思想而安立阿赖耶识(ālaya vijñāna)作为轮回主体。 以精神性的灵魂作为贯通三世的轮回主体。 佛教是无我的轮回思想,柏拉图是有我(灵魂实我)的轮回思想。

4.轮回的界

域 佛教认为众生是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中轮回转生的。 认为人会在畜生、昆虫及人这几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形态中投胎,在人这界域中分为九等高低不同的投胎。 在轮回的界域上,佛教比较丰富,基本上,柏拉图只划分出人及畜生二趣。

5.超越生死

轮回的方

法 消极方面:受持五戒、十善。不犯错,不作恶因。

积极方面:修八正道、积习善因、以求解脱。 学习哲学、以「爱去追求真、善、美藉以净化灵魂。

两者的方法虽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6.解脱的境

界 超出六道、断除生死,证入涅盘境界。 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进入理型界的真实存在。 彼此的目的地虽有不同,但是同样有超越生死轮回的要求。

从上表的比较可见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所讲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认为人自己行为上(生命中的恶及烦恼影响)的偏失引至到生死轮回,最终的理想都是要在现实人生上好好修行,突破自己生命的局限,最终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不过,在某些地方,如轮回的原因、轮回主体的具体运作及轮回的界域这几方面,佛教的论述是较柏拉图的要精密。佛陀所处的年代比柏拉图要早二、三百年,当时柏拉图有否机会吸收到佛教的轮回思想呢?[22]这有待历史学家去作进一步的考证。虽然,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的相比是较为逊色,但是柏拉图不竟是哲学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图能够以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前世今生的问题,并为现实人生确立方向、价值和意义,这已是柏拉图哲学的一大成就,这亦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价值所在───起了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确立人生超升方向的宗教意义。

五)结论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可以放在过、现、未三世的时间框架中以生死作为切入点来加以分析讨论。三世其实是处理三个主要的问题,在生死的交互循环之中引发了「生从何处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前者是生命的起源问题,后者是终极归向,终极关怀的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柏拉图提出了创造神创造之说,指出神不单创造人的肉体,还创造了人不朽的灵魂,亦对人的结构加以分析。对于生命的终极归向问题,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脱离肉体束缚而重返理型界永久实存的主张。在处理了生死及轮回的问题之后,便可安立现实的人生,突破生命的局限而展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在现实人生中,柏提图提出「爱与「欲这一对概念,提出人人皆有欲望,如果沉沦于物质享受及欲望之中,生命必定会下堕并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相反地,如果人能够遏制肉体上的欲望、突破肉体的爱而将之升华为精神上的爱,透过哲学的追寻而获得智慧,把握真、善、美的埋型的话,生命必定能突破局限,层层升进,待灵魂完全得到净化后便可摆脱肉体的束缚而与永恒真实存在的理型界相契相入,进入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虽然柏拉图有关生死轮及超越解脱的思想没有佛家那么精密,但柏拉图不竟是一位哲学家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学说较佛教逊色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柏拉图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考而能起着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的宗教功能,这是柏拉图人生哲学成功及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参考书目

1.柏拉图着、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卷一、二 左岸文化 2003年4月初版

2.柏拉图着、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卷三 左岸文化 2003年7月初版

3.柏拉图着、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月初版

4.柏拉图等着、刘小枫等译《柏拉图的会饮》 华夏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5.程石泉着《柏拉图三论》 东大图书公司 1992年6月版

6.曾仰如着《柏拉图的哲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8年4月2版2次印刷

7.汪子嵩等着《希腊哲学史》 第二册 人民出版社 1997年5月1版第2次印刷

8.傅伟勋着《西洋哲学史》 三民书局 2004年3月二版

9.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10.邬昆如着《西洋哲学史话》 三民书局 2004年1月增订二版

11.段德智着《死亡哲学》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4年8月初版一刷

12.冯沪祥着《中西生死哲学》 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2月初版

13.杨绍南着《人生哲学概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6年3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14.alexander nehamas & paul woodruff, “plato’s symposium”,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15.brian proffitt, “plato within your grasp”, wiley publishing, inc, 2004.

注释:

[1]转引自段德智着《死亡哲学》,页70。

[2]这五篇对话录分别为:《斐多篇》(phaedo)、《斐德罗篇》(phaedrus)、《会饮篇》(symposium)、《国家篇》(republic)及《蒂迈欧篇》(timaeus)。

[3]见《顺治皇帝归出词》。

[4]参阅《蒂迈欧篇》,27c-36d。

[5]参阅《蒂迈欧篇》,40a。

[6]有关神造人的具体过程,可参阅《蒂迈欧篇》,44d-46c。

[7]引自王晓朝译《斐多篇》,64c。

[8]详见《斐多篇》,81b。

[9]详见《斐多篇》,80e-81a。

[10]详见《斐多篇》,82c。

[11]详见《斐多篇》,70e-72d。

[12]详见《斐多篇》,72e-77d。

[13]详见《斐多篇》,78c-80c。

[14]详见《斐多篇》,102a-107b。

[15]详见《国家篇》,611a-611c。

[16]详见《斐德罗篇》,245c-d。

[17]引自王晓朝译《斐德罗篇》,248d。

[18]引自王晓朝译《斐德罗篇》,256c。

[19]引自王晓朝译《斐多篇》,82a-b。

[20]详见王晓朝译《斐德罗篇》,248d-e。

[21]即突破自己的局限,从感觉经验开始层层突破,最后直接把握理型的真实。并且当自己的生命超升了之后,还返回洞窟救度其它人,教他们认识理型的真实世界。

[22]一般认为柏拉图的轮回思想是学习自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

灵魂的事篇7

你若问我什么东西最为神圣,最不能被玷污哪怕一分,即刻涌入我心的不是那男女为之倾倒的爱情,不是那芸芸众生赖以生活的梦想,而是人类独有的灵魂。你能想象一个没有了灵魂的人吗?我告诉你,他将不会去爱别人,不会去编织梦想,他只是一副躯壳,一副形同虚设的尸体。

我举不出太多这样的例子,毕竟我们都不会抛弃我们的灵魂,一个但凡还有点良知的人绝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曾看过一部魔幻的电视剧——《第8号当铺》,我记得那些恶魔对典当之物有详细的估价,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一个人的灵魂。虽然故事荒诞不经,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就连魔鬼都知道灵魂的价值!

我们经历过愚昧,经历过无知,最后在大自然中脱引而出,是什么带我们走向文明?是什么使我们赢得这场比赛?我们不能否认,所有的因素中不能缺少我们的灵魂。欧洲的中世纪为何可怕?因为人们的灵魂被宗教禁锢,若灵魂被禁锢了,那便是失去了自由,这比身体的禁锢更为可怕。为什么古代的王朝一个个走向没落?原因固然复杂,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百姓的灵魂是被统治阶级牵制的,许多统治者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更加费力地去掌控百姓的灵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抑或是焚书坑儒,抑或是八股取士,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控制思想的灵魂。

而今,我也有这样隐隐的担忧。我看到许多人,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整日浑浑噩噩,自甘堕落,他们放逐了自己的灵魂,不愿去细想生命的价值。我看到许多社会的负面报道,那些令人发指的事又何尝不暗示着一种灵魂的放逐呢?

不要放逐你的灵魂,你会在空虚中死去。

灵魂的事篇8

关键词:灵魂不死 肉体和精神 自由

庄子历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限于学识,我仅从自己对庄子灵魂观念的认识中谈谈我的感悟。古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很古老的观念。任继愈先生对灵魂不死观念有过这样的介绍:“灵魂不死的观念,在山顶洞人那里还只是刚刚发生,到了仰韶文化时代它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死观,并伴有种种崇拜灵魂的宗教迷信活动。”①由此我们知道,古代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相信灵魂不死。比如《礼记》记载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古人把人分为肉体和精神的,人死后灵魂是飘于天上的。孔子也是明确主张灵魂不死的,这是古人的一种普遍看法。庄子也接受这种观念,他在继承了前人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上,对灵魂观念有所改造,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是随着这个人的精神修养而发生变化的。在庄子看来,一个人的精神修养越高,他的灵魂就变得越发有力,且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一样。

庄子是相信灵魂的人,他在《齐物论》描写世俗人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神开。”历来人们对“魂交”一词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指人在睡眠时精神的静定,有人说是指精神的交错,有人说指精神烦乱。但其真正的意思应该是指人在睡觉的时候。灵魂还在同名利与外界交往,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做梦。这样理解是有根据的。比如原始人认为人都是有灵魂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白天意识清醒,这时的灵魂与人的行为一致。而到了晚上,人们通常要睡眠,形体不动的时候,灵魂却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走出人体,这就是做梦。这种把做梦理解为灵魂活动的观念在古代典籍中都可以找到印证。如《列子·周穆王》和《论衡·纪妖》的记载:

列子曰:“神遇为梦,行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且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梦见帝,是魂之上天也。上天犹上山也。梦上山,足登山,手引木,然后能升。

列子所说的“神所交”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魂交”。梦见自己登天,实际上就是灵魂登天。庄子认为,处于世俗的人们为了名利,不仅白天忙忙碌碌,就连晚上入睡的时候,灵魂也难得安宁。但是得道的人恰恰与世俗人相反。

老子曰:“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以上第一段出自《文子》一书,第二段出自《庄子》一书,描述了真人淡薄世俗间的一切,因此他们白天形体清静,晚上灵魂安宁,日日夜夜都处在安闲自得和无忧无虑的状态中。要是把真人和世俗人的生活作一比较,也许更清楚“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的含义了。所以说,庄子所说的“魂交”就是指人们在做梦的时候进行的一种灵魂活动。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这是庄子对世俗人的精神状态的描摹。世俗的人虽然活在世上,但他们为争名逐利而勾心斗角,到最后把自己弄得奄奄一息,精神疲惫不堪,毫无生机。所以,要向圣人学习,他们气定神闲,精神饱满,灵魂不知道疲惫,充满了生机。只有注意精神上的修养,才能有强健的精神,才能在精神上不死。

在庄子看来,虽然每一个人都是有灵魂的,但是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思想境界也会不同,灵魂或者说精神状态也就是不一样的。除了对这种活着的人的灵魂有他的观点外,对死后灵魂庄子也有他的看法。庄子虽然在正面好像没有阐述这个问题,但是也间接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再来看《齐物论》中一段话: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庄子认为,一般的世俗人在生前浑浑噩噩,死了以后,他的灵魂也会随着他的肉体演变为其他事物。只有得道的真人在生前注意精神修养,所以即使死后,他们的灵魂也会永存。那些世俗人一生都在东奔西走,疲于奔命却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在他们“形化”之时,也就是肉体死亡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也会随着肉体一同消亡,这是最大的悲哀了。从上面的话中不难看出,庄子认为人死后,他们的肉体会变成其他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事物死后又变成其他的事物,如此循环着。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老聃死,秦失吊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遯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庄子对灵魂永存的观点。本来我也以为这是庄子在批评老子的话,因为弟子问话,看似好像是庄子在回答。其实仔细想想,对话中回答者其实是秦失。所以这段话是秦失批评那些为老子去世而痛哭流涕的人。老子死后,那些去吊唁的人,“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他们这么痛哭的原因是因为没能超越生死的观念,不懂得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死只是回归自然而已。秦失是针对这一点才发表看法的。他还告诫人们不可为死亡而伤心,用“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的比喻说明老子肉体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是长存的,所以没有必要为他的死感到非常地痛苦。

“薪尽火传”即来自上面的记载。王先谦在《庄子集解》里说:“形虽往,而神长存,养生之究竟。薪有穷,火无尽。”他用薪来比喻肉体,用火来比喻精神或者灵魂。王先谦也认为庄子养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精神不死,灵魂永存。

但是,庄子所指的精神上的不死不是一般的世俗人可以达到的,只有真人才能使精神长存。一般的世俗人死后精神会物化成其他东西。因此,人的肉体死亡固然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精神的死亡。为了求得精神的长存,庄子才要求人们去学道,像真人一样得道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以追求更高的境界,使肉体灭亡时,精神还能不死。其实庄子说了很多,他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他关于灵魂的看法。他的观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和他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的。

庄子认为的灵魂不死是他重视精神自由的结果。他认为通过修道,人的精神可以长存。精神是主要的,形体是次要的,精神主宰形体。形体遭到破坏没关系,只要精神完美无缺就好了。因为一个人的肉体能力非常有限,比如不能像鸟一样飞。而人的心就不同了,它是自由的。故人和人的肉体即使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的精神却是千差万别的。一旦精神达到一定的境界,是物质的东西无法控制的。比如他在《达生》篇里记载的一个故事。

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

喝醉酒的人从车上坠落时没有恐惧害怕之心,能够使自我处于放松的状态。一个人如果也可以修养精神,排除恐惧心理,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了。

庄子的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当肉体无法获得他说的绝对自由的时候,可以通过精神的修养以突破肉体的限制。因为精神可以瞬息千里,无拘无束。但是,问题是达到精神上的自由非常困难,一般是俗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才要去追求精神的美好。然而,庄子也还是有些失误的地方的。比如过分夸大精神的作用,即灵魂的作用。他的这种观念带有一定的幻想性质。在现实生活里,真正能够把精神生活同人们各自的物质生活分开的人是没有的,人们的现实生活总是会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左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想要抛离开肉体,仅仅用精神修养以达到灵魂不死的人是没有的。

综上所述,庄子在承认灵魂不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方法,通过精神修养达到灵魂长存。但是这种观念也有可能是他为了寻求心理安慰而说的。为了减轻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压力,就只能从理论上寻找不死的理由。按照张松辉先生观点,“庄子的这一看法虽然建立在前人灵魂不死的基础之上,但他把人的灵魂不死这样的好事仅仅归于真人所有,还是有其新颖之处。”②

注释:

①《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第58页。

②《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松辉.庄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上一篇:献曲求诗范文 下一篇:莴笋的营养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