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魂唤醒灵魂

时间:2022-10-06 06:11:10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课堂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课堂参与度也逐步提高,然而,这是我们改革的初衷吗?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对高中历史教W深层次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下面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文化不能仅仅是单纯地传播知识,更不是关起门来做一些自得其乐的研究,而应该像墨子一样,传达一种信仰。这里的信仰,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而是更深层次的对星空的敬畏,对人性的追问。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教材依次讲到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及意义。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标要求,课本内容极其简略。

再比如《启蒙运动》。何为启蒙?是单纯给出词典的解析,还是让学生自己领悟?是单纯地看西方人还是看我们自身是否是一个已经启蒙了的公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教材讲述的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我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有什么不同?这和他们理论点的不同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你怎样看待自由与目的、自由与法律?我们是不是已经启蒙的合格的公民?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引用了康德的两句话: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还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那最神圣恒久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课后的交流中,学生普遍反映这节课收获很大,一些句子也写进了他们的作文或周记中,甚至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首先需要教师唤醒自身的灵魂,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目前江苏高考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地位都比较尴尬。对于文科同学而言,历史虽是选修科目,参加高考,但只算等级,不算分数,所以投入精力相对较少;对于理科同学而言,历史只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在这上面花费的精力就更少了。学生的不重视使许多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不够自信,教学的目的往往被简化到仅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应该包含了基本的价值观引领,是为人师的第一要务,甚于授业。只有广大一线教师认识到历史教学在价值引领上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无可替代,具有发自内心的尊严感和使命感,才能做一棵摇动小树的大树,才能用自身的灵慧与领悟去感染、启发学生,唤醒他们沉睡的意识和心灵。

要想唤醒学生的灵魂,一线教师还需要强大的专业能力做支撑,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为了更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在已经阅读《论语》《老子》《庄子》的基础上,我还阅读了当代一些文化学者的著作,比如余秋雨的《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诸子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沉闷的文字。在讲课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孔子为什么要重视丧葬之礼?我要求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思考,虽然答案比较肤浅,但由此引发了青年学生对死亡问题的一些探讨,升华了这节课的主旨。

我们的祖先在《礼记》中告诉我们:“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广大一线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钻研,历史课堂才会鲜活起来,才会让知识不再呆板、灵魂不再沉睡。这一切,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例谈选择题设问导词“表明”ず汀八得鳌钡那别 下一篇:也谈对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