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东望路漫漫范文

时间:2023-09-21 21:56:23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1

阿梗原名潘丽萍,出生在广西北海,父亲是军人,母亲是一个财会人员,没有遗传给她任何“绘画基因”。3岁开始,阿梗就一边唱童谣,一边自己抓木炭,在厨房的墙上画画:香烟盒上的鹤、房子、电视剧里古装打扮的美女。“画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一种本能。”上小学时,父母一度害怕爱画画的阿梗会耽误学业,便干涉她作画。“所以我一直努力将成绩保持名列前茅,才可以继续画下去”。

阿梗的第一本漫画书《乱马1/2》,出现在小学五年级。“那种喜欢的感觉,简直就是‘无法自拔’,一做完作业,我立马就会捧起漫画看个不停。”一遍遍地翻看后,阿梗开始了一页页地临摹。家里渐渐堆起几箱“人头像”,里面大都是“少年阿梗版”的“乱马”与“龙珠”。

初二下学期的某天,阿梗试着将自己短篇处女作投给了国内漫画杂志《画书大王》。但《画书大王》因为版权问题被停刊了。

再投稿已是两年后。阿梗将一张“美少女”画像投至《少男少女》杂志社主办的漫画比赛。一个多月后,“美少女”如愿出现在杂志上。让她更感意外的是,这幅画居然获得了特等奖,以及人生的“第一桶金”——100元奖金。

特等奖让阿梗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作品刊出之后,全国各地许多漫画迷都给她来信,希望能交“笔友”,学校里呢,同学 和 老师知道阿梗得奖后都对她另眼相看,原本沉默寡言的她一下成了学校“名人”。

初中毕业后,阿梗进入了广西艺术学院附中的美术班,随后又顺利考上广西艺术学院的版画专业。从此,阿梗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留给了漫画。她不断地创作、投稿,风靡一时的《少年漫画》,常常会出现她的新作。渐渐地,阿梗在圈子里有了名气。

大学毕业,阿梗选择了留校当美术老师。她取“梗”字为名字,“梗”是指树木一节一节的枝条。阿梗说希望自己能像枝条那般,充满养分,不断成长。

如今,阿梗所任教的广西艺术学院已开设了动漫专业。爱好漫画的学弟学妹们不用再担心“投师无门”,不过在阿梗眼中,漫画依旧是所有绘画专业中最难的一门:“漫画创作者必须是导演、摄影师、灯光师、服装设计师、演员、作家……”

与寂地联手,手绘《踮脚张望》

阿梗和寂地真正的相识,始于2004年金龙奖的颁奖典礼,当时组委会安排她们住一间房,打开房门初见同行阿梗时,寂地激动坏了,脱口而出:“阿梗,你是我的偶像!”

虽然阿梗并不认识寂地,但寂地早就对这位大姐姐“非常熟悉”了。她知道阿梗在1998年开始做漫画,并陆续发表《蓝天》、《青匣子》、《橘色夕阳》等漫画。多幅作品被国内各大美术馆收藏。其代表作《橘涩水影》曾获东方国际原创动画漫画艺术大赛“最佳漫画造型奖”。

在高中时,寂地就很喜欢刚出道的阿梗,有一次还拿着《少年漫画》排队让阿梗签名呢。那晚,在“用心和爱去创作”的共同观念下,两位女孩一见如故,一直聊到凌晨三点。

她们第二次见面是2008年,当时阿梗来北京开会,住在寂地家里。她偶然阅读了寂地的青春小说《踮脚张望的时光》,觉得蛮喜欢,整个小说的脉络很清淡,又不是俗套的校园恋情这么直白简单。看过之后,共鸣感很强烈。

后来在聊天中得知,寂地的童年并不幸福。很小的时候,她父母便离婚了,当时的她,除了喜欢画画,在学习上几乎一无是处,父亲因此非常反对她画画。

上高中后,寂地开始跟着母亲过。庆幸的是,母亲没有反对女儿这个爱好,相反倒是全力支持她。可就在寂地画得小有成就,即将出版人生第一本单行本《My Way》时,母亲遭遇车祸去世了。于是,那些曾经的美好与痛苦,只要是在生命中占有位置的,都被寂地默默记录了下来。小说《踮脚张望的时光》,也正是由来于此。

小妹妹的故事太感人了,阿梗要把它改编成一部长篇漫画。

2008年,在动手画《踮脚张望》之前,有位著名青春文学作家曾极力邀请阿梗与自己合作,但女孩毫不犹豫地拒绝。她和寂地的联手之所以一拍即合,主要是两人的绘画风格不同。寂地画风更梦幻,情绪性更重,她觉得自己不适合画这个故事才将它写成脚本。而阿梗的画风是写实多一点。这个故事打动她的地方是对孩子成长的真切描写,如何用勇气和毅力,用单纯的心,去解决这些成长的伤痛。所以,在后来的脚本里,很多地方阿梗又根据自己的性格做了改动,让她画得非常开心。

创作《踮脚张望》时,两人相互探讨,寂地负责责编和文字,阿梗绘画和创作故事漫画。她们的初衷就是希望画一部不是商业模式下的王道漫画,而是真实的青春记录。

创作《踮脚张望》的头三个月最辛苦。由于两人是第一次合作,在思路上难免有分歧。这时,她们就会用“画语”来寻求默契。第一期连载36页,阿梗和寂地足足用了一个月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商量着怎么画,光是人物就设定了好久。你画一个,不行,我再画一个,直到达成一致。”为了让漫画里的人物能够贴近现实生活。两人甚至要争论林晓路会去哪里买衣服,高中女生会不会去给裤子改裤脚,怎样让同样穿着校服的学生表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更有趣的是,为了让“初次合作”尽善尽美,当时两人还分别去了主人公“林晓路”向往的巴塞罗那,边旅行边取材。在故事发生地成都,阿梗还住了一段时间体验生活。

转眼到了2012年初,掐指算来,《踮脚张望》已连载了4年,单行本出到了第三册,引来百万“粉丝”,阿梗还在孜孜不倦地画着。身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老师的她,每天上午都要给学生上课。下午回到工作室后,阿梗便开始伏案创作。根据寂地写的脚本,她先要画出一个个分镜,再回传给寂地商量修改,意见统一了再画一稿,然后再修改……

浪漫小丫,摘取“日本国际漫画奖”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2

Stan Lee professes no deep and analytical insight into the human soul. “I’m not a psychiatrist,” he begs off1). “All I know is, the good superhero movie has got action, suspense, colorful characters, new angles—that’s what people like.”

The rangy2) 88-year-old—sitting poised3) against the leopard-print pillows on the couch in his POW!4) Entertainment office—is a natural at delivering the dramatic angle. Asked to strike5) a towering6) pose, he springs to his feet and in a blink is balancing with feline7) ease atop a chair.

Lee was a mere Manhattan comics-industry mortal for decades until, because of diligence and vision, he was elevated to Marvel Comics8) demigod, creating—alongside fellow legends Jack Kirby9) and Steve Ditko10)—the likes of Spider-Man and Iron Man, the Hulk, X-Men and the Fantastic Four.

“My theory about why people like superheroes is that when we were kids, we all loved to read fairy tales,” says Lee, beaming behind his trademark tinted11) glasses. “Fairy tales are all about things bigger than life: giants, witches, trolls12), dinosaurs and dragons and all sorts of imaginative things. Then you get a little bit older and you stop reading fairy tales, but you don’t ever outgrow your love of them.

“Superhero movies are like fairy tales for older people,” continues Lee, whose voice envelops the listener with a raspy13), lilting14) warmth. “All those things you imagined—if only I could fly or be the strongest—are about wish fulfillment. And because of that, I don’t think they’ll ever go out of vogue.”

Lee’s literary approach—and his desire to depict his heroes’ private lives—profoundly altered comics. Spider-Man suffers a teen’s social travails15). Iron Man battles his demon addiction. Lee says he was guided by intimate questions: “What did they do when they weren’t fighting supervillains? Where did they live? What were their hopes, dreams, aspirations, as well as their frustrations?” He believes passionately that many people like their superheroes to have depth, to have vulnerability, to have flaws—to be vexed16) beneath the spandex17).

“For a long time, there was no personal involvement with some of the superheroes,” Lee says. “I’d read books and Dickens always had interesting characters. Mark Twain had interesting characters—so did Edgar Rice Burroughs18), and Arthur Conan Doyle, who created the greatest fictional character of all in Sherlock Holmes.

“I wanted to write the kind of dialogue that would give the character personality.”

When superhero films combine that depth of character with wish fulfillment, Lee says, they’re already winners. “You’ve got power and abilities you don’t see all the time. Plus, great stars, great directors.”

Lee leans back.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after he moved to Hollywood, the very thought of such superheroic movie magic makes him smile.

The arc of Stan Lee’s life began to bend toward greatness a half-century ago, when he was on the very verge of quitting the business.

Lee had broken into comics two decades earlier when hired as a teenager by Joe Simon, co-creator of Captain America with Kirby. Then, in 1960, Lee’s boss Martin Goodman told Stan to create a team of superheroes. DC19) was boasting of its success with its superhero team 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Goodman wanted Lee—as editor of what would soon become Marvel Comics—to follow suit.

“Not again,” Lee recounts of having to hew to20) scripting convention. “I told my wife Joanie, ‘I’m going to quit.’ But she said: ‘Why not write it the way you want to write it? If it doesn’t work, the worst that’s going to happen is that they’ll fire you. And you want to quit anyway.’”

Emboldened, Lee shunned the superhero’s usual teenage sidekick21). He eschewed secret identities. He even decided to have his characters bicker22). The result was the Fantastic Four. “I tried having heroes [Mr. Fantastic and Invisible Girl] in love and getting married,” he says. “And the teenager was a brother [the Human Torch] who didn’t particularly want to be a superhero.

“It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life.”

Co-created with Kirby, the Fantastic Four debuted in November 1961 and sold briskly, setting the stage for a run of characters that would turn around Marvel’s fortunes. It also helped Lee learn to listen to himself.

“I don’t analyze things too closely,” Lee says. “I find the more you analyze, the more you get away from spontaneity. I have only one rule: I just want to write a story that would interest me—that’s the only criterion I have. Am I eager to see how it ends? If these characters really existed, would I want to see what happens to them?

“If I like something, there are bound to be millions of people who like it, too. And if they don’t, shame on them.”

“There’s no question that Stan and the innovations he came up with saved the comic book and the superhero,” says Tom Brevoort, Marvel’s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publishing—noting that Lee and the artists he worked with “made me want to do this professionally.”

“By crafting characters with feet of clay23) and personal problems—and not writing down to an audience that was perceived to be primarily 8-year-olds—Stan opened the doorway for more sophisticated and interesting treatments of any subject matter in comics,” Brevoort says. “He made comics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and fun again.”

The man who has written thousands of stories for thousands of characters doesn’t believe in epiphanies24)—at least for himself. “I don’t have inspiration,” Lee says. “I only have ideas. Ideas and deadlines.”

As for the character ideas behind Hollywood’s next Marvel release, Lee says, “In the case of the X-Men, I wanted to do a strip that would point out the injustice and wrongheadedness of bigotry25). As for their powers, I took the easy way out; instead of dreaming up some complicated explanation for each, I simply wrote, ‘They were born that way. They were mutants26),’ and that was that.”

Still an indefatigable27) ambassador of the art form, the ever-adapting Lee says he is working on such projects as a comic rock opera and new lines of books. “To have an idea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says Lee, who minutes before was writing weeks of outlines for the Spider-Man comic strip. “Everybody has ideas. But you have to take that idea and make it into something people will respond to.

“That’s hard.”

斯坦·李并不认为自己对人类灵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分析。“我不是精神病学家,”他为自己辩解说,“我所知道的就是一部好的超级英雄电影要有打斗动作、悬念、有趣的人物、新颖的角度——这些就是人们喜欢的东西。”

在POW!娱乐公司的办公室里,这位88岁高龄(编注:原文发表于2011年5月)、身材瘦高的老人背靠着豹纹靠枕安坐在沙发上。在创造戏剧性效果方面,他是个天才。当我请他摆出一个巍然屹立的姿势时,他立刻从沙发上跳起来,转瞬之间就稳稳地站在了椅子上,动作像猫一样轻盈。

几十年来,李在曼哈顿漫画界一直籍籍无名,直到后来,他因自己的勤奋和真知灼见而被推上了漫威漫画公司的神坛——与同是传奇人物的杰克·柯比和史蒂夫·迪特科一起,创造了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和神奇四侠这样的超级英雄。

“人们为什么喜欢超级英雄?我的看法是因为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读童话故事,”李说,戴着标志性有色眼镜的他满脸笑意,“童话故事讲述的都是超越现实生活的东西:像巨人啊,女巫啊,巨怪啊,恐龙啊,飞龙啊,各种想象出来的东西。然后我们长大一些了,不再读童话故事,但我们从来不会停止对它们的喜爱。

“超级英雄电影就像是给大人们看的童话故事,”李接着说,他的声音沙哑而富有节奏,使听众感觉被一种温暖包裹着,“你所想象过的所有那些东西——比如希望自己能飞啦,或者自己最强啦——都与愿望的实现有关。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它们永远都不会过时。”

李的文学式创作方法以及他对描写英雄私人生活的渴望给漫画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蜘蛛侠忍受着少年的社交痛苦,钢铁侠也要与自己的酗酒恶习相抗争。李说,引导他创作的是一些私密问题:“当他们不与超级大反派战斗时,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住在哪里?他们的希望、梦想与志向是什么?又经受过哪些挫折?”他强烈地认为,许多人都喜欢看到他们的超级英雄有深度,有弱点,有缺陷——在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的战衣下也有自己的烦恼。

“长期以来,某些超级英雄没有自己的个人生活,”李说,“我读过一些书,知道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总是很有趣,马克·吐温的人物也很有趣,埃德加·赖斯·伯勒斯的人物也是如此,还有阿瑟·柯南·道尔,他在《夏洛克·福尔摩斯》中创造了一位空前绝后最了不起的小说人物。

“我想写出能赋予人物以个性的那种对话。”

一旦超级英雄电影将愿望的实现与有深度的角色相结合,那就已经成功了,李说。“你有了那些不寻常的力量和能力,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明星、优秀的导演。”

李身体后倾,靠在沙发背上。在他进军好莱坞三十多年之后,一想到超级英雄电影的这种魔力,他就忍俊不禁。

斯坦·李的人生开始向成功迈进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而那时的他正打算退出漫画界。

在那之前的20年前,李就已经进入了漫画界。那时他还是个少年,受雇于乔·西蒙,也就是与柯比共同创作了《美国队长》的编剧。后来,在1960年,李的老板马丁·古德曼让他创作一个超级英雄团队。当时,DC漫画公司已经有了一个超级英雄团队,即“美国正义联盟”,正在大肆吹嘘自己的成功。古德曼想让李也跟风,当时李所主笔的那家公司将很快成为后来的漫威漫画公司。

“我再也不想那样做了,”李讲述了他不得不遵守脚本撰写惯例的情况,“我对太太乔安妮说:‘我要辞职。’但她却说:‘你何不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呢?如果不行的话,大不了他们会把你辞退。反正你正想辞职呢。’”

这番话给李壮了胆,他避开了超级英雄通常都有的少年搭档,也避开了英雄的神秘身份。他甚至决定让他的人物斗嘴。于是神奇四侠就这样诞生了。“我试着让我的英雄[神奇先生和隐身女]相爱并结婚,”他说,“而且这次的少年是隐身女的弟弟[霹雳火],他并不是特别想成为超级英雄。

“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1961年11月,与柯比共同创作的《神奇四侠》问世了,销售非常火爆,这也为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铺平了道路——这些人物将改变漫威漫画的命运。这部漫画也让李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声音。

“我不会将事情分析得太过透彻,”李说,“我发现你分析得越多,就越缺少自然流露的东西。我只有一条规则:我只想写出一个能让我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这是我唯一的标准。我是否急于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如果这些人真的存在,我想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吗?

“如果我喜欢什么,肯定会有成百上千万的人也喜欢。如果他们不喜欢,那是他们的错。”

“毫无疑问,斯坦和他的创新挽救了漫画书和超级英雄。”汤姆·布雷武特说。布雷武特是漫威漫画公司负责出版的高级副总裁,他说李和与其合作的艺术家“给了我以漫画为业的动力”。

“斯坦精心刻画了一些有缺陷和个人问题的角色,创作时也不再认定读者主要是八岁的孩子。由此,他打开了一扇门,从而用更复杂、更有趣的方式处理漫画中的任何题材,”布雷武特说,“他使漫画再次变得趣味盎然,与我们息息相关,充满乐趣。”

这位为数千个角色编写了数千个故事的人却不相信有什么顿悟——至少对他自己而言。“我没有什么灵感,”李说,“我有的只是想法——想法和交稿期限。”

关于好莱坞要的下一部由漫威漫画所改编的电影中的人物构思,李说:“就《X战警》而言,我想做一部漫画来指出偏见的不公正与执迷不悟。至于他们的超级力量,我采取了简便省事的方法,那就是不再去为每个人编造一些复杂的解释,只是简单地说:‘他们生来如此。他们是变种人。’仅此而已。”

李依然是一位永不倦怠的漫画艺术大使,永远在顺应潮流。他说他目前正在做的项目包括一部漫画摇滚音乐剧,还有几个系列的新书。几分钟之前,他还在为《蜘蛛侠》的连载漫画撰写可供几周使用的情节大纲。他说:“有想法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你要把这个想法变成人们会有所反应的东西。

“那可就难了。”

1. beg off:恳求免除某种义务(或约束)

2. rangy [?re?nd?i] adj. 四肢瘦长的

3. poised [p??zd] adj. 平稳的;泰然自若的

4. POW!:POW!娱乐公司,是斯坦·李在2001年创办的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是开发电影、电视剧和电脑游戏。

5. strike [stra?k] vt. 摆出……姿势

6. towering [?ta??r??] adj. 高耸的,屹立的

7. feline [?fi?la?n] adj. 猫状的,似猫的

8. Marvel Comics:漫威漫画,美国漫画公司,始建于1939年。漫威漫画公司旗下有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5000多个漫画角色。

9. Jack Kirby:杰克·柯比(1917~1994),美国著名漫画家、编辑和编剧,创作了神奇四侠、绿巨人、X战警、美国队长等漫画人物。

10. Steve Ditko:史蒂夫·迪特科(1927~),美国漫画艺术家与作家,以创作蜘蛛侠等漫画人物而著名。

11. tint [t?nt] vt. 给……着淡色

12. troll [tr?l] n. (北欧民间传说中居住于地下、洞中、山间的)巨人,巨怪

13. raspy [rɑ?spi] adj. 嘶哑的,沙哑的

14. lilting [?l?lt??] adj. 抑扬顿挫的,有节奏的

15. travail [?tr?ve?l] n. 痛苦;艰难

16. vex [veks] vt. 使烦恼,折磨

17. spandex [?sp?ndeks] n. [纺]斯潘德克斯,氨纶(一种弹性合成纤维或其织物)

18. Edgar Rice Burroughs:埃德加·赖斯·伯勒斯(1875~1950),美国作家,代表作品为《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长篇系列小说。

19. DC:指DC漫画公司,与漫威漫画同为目前美国最大型的两家漫画公司。DC漫画公司旗下拥有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闪电侠、绿灯侠等漫画角色。

20. hew to:坚持,遵守

21. sidekick [?sa?d?k?k] n. 朋友;助手

22. bicker [?b?k?(r)] vi. (为琐事)争吵,争论

23. feet of clay:致命的弱点(或缺陷)

24. epiphany [??p?f?ni] n. 顿悟

25. bigotry [?b?ɡ?tri] n. 偏执,偏见

26. mutant [?mju?t(?)nt] n. 突变体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3

一、中国动漫的差距:技术、协作精神及产业链亟待完善

李洪:美国在技术、人才各方面,都比较有优势。他们的产业化非常成功,整个产业价值链也非常成功。所以他们花一分钱可以赚回来一百块,这是非常靠谱的一个链条。中国在这方面经验不是很多,产业链现在做的也不是很成功。

伊藤浩二:你们在技术、动作、速度、特写、收尾等方面,能理解得更加深刻的话,应该可以创作出更新、更好的片子。

乔彧:能不能趋于国际化,下一步就看我们这些公司,能否在一起真正好好合作。听说目前在美国这一块非常健康,他们是利益共享。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到这一步,我只能理解为时间没有到。

二、中国动漫的前景和出路:国际合作、挖掘资源、培养编剧

李洪:很多经验不一定要自己用几十年摸索,你可以通过跟人家一起合拍,把大家的优势发挥出来。中国市场和资金都有待好好挖掘,这些都是有强大动力即生产驱动力的。美国有很多经销经验,日本有非常成熟的产品开发经验,合作共赢。还有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潜力、人才潜力,相信这些有才华又有经验的潜在人才,有一天都会脱颖而出。中国有很多好的素材,像孔子这些,但很容易把它演绎得太过于刻板或者是深刻,或者是太过于造作,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回归朴素。

Roesch:动画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行业,可以改变文化,也可以改变市场和人的思维,你们国家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关键是做动漫的钱怎么来、怎么去、能不能拿到的问题。该怎么做?拿不到就去想办法。尝试跟国外的公司合作,拿一些国外的投资。如果这个系统搞好了,关于处理版权的一些问题上轨道了,将来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非常尊重你们打这场仗,你们将会改变这个行业。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高杰:中国现在动画片、漫画最欠缺的不是制作,是故事那一块,因为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培养、训练他们,编剧很艰难,但是热爱漫画、喜欢看漫画的这些人经过磨合,就有可能变成编剧。我们有一个实例——我的助理招进公司是做杂务工作的,他就是一个宅男,从小就看漫画、动画,包罗万象,没有不看的东西,现在给王鹏做编剧,很成功。

三、动漫最核心的东西:内容

王鹏:漫画肯定是内容,故事好不好看是最重要的东西。你用强有力的技术去支持,动辄砸上几千万甚至上亿,都是在为这个故事服务。所以中国的问题是技术很成熟,我们可以从一些先进的国家学一些技术,我们用这些优秀的技术创作内容,而内容如果让大家认可并且愿意掏钱买,你自然会成功。

本杰明:非常对,现在最重要的是内容,但问题是我们的大众对内容缺乏分辨力,我认为畅销的前提是技巧。至于内容,我认为用一个出色的技巧做内容都可能成为一个畅销的题材。但是为什么内容更重要,因为畅销之后,你不知道吸纳了什么营养,这个营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我有一些法国学生,他们从法国过来,然后自称自己是宅男宅女,就是宅在家里看动画片,这些就是吃了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导致对没有营养的生活产生了依赖,但畅销是因为你的内容健康。

四、版权保护现状:触目惊心、盲目操作

王鹏:刚才说中国的渠道比较多,我笑了,因为中国的版权保护,我们中国都喜欢盗版,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为什么国外就没事,因为中国的渠道问题。还有产权保护的问题,这都是有非常大影响的。

李洪:像软件这些,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我怀疑没有人管。

我们中国包括电影、动画片,动画片不是特别乐观,拍一百部可能有三五部可以票房打平,这方面我发现太多盲目的投入、盲目的参与、盲目的立项,各种盲目,这里面可能会造成大的损失。如果跟市场、产业整合得更好一些的话,可能很多钱会放在更好的地方,这样包括好的创作力量、有足够的资金、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他们非常优质的创意,而其他的资金也不至于浪费在这些盲目里面。

五、对政府扶持政策的思考:尊重市场,维护秩序

方锦历:我每次都想告诉政府,停止扶持(全场掌声和惊叹声起)。你有本事做自己的动画让人家看,制作中国式的产业链,我们要追日本、追美国,我们落后太久,我们不能再腐败下去。所以我希望政府今天开始停止扶持,让我们自己自生自灭,好的生存、坏的淘汰,我们不要这个行业的败类,我们要做好的动画,追日本、追美国!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4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非常幸运地结识了萧言中老师。午后悠闲的时光,伴着杭州温润的气息,与萧老师畅谈许久。采访过程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萧老师随意不羁的性格和开放跳跃的思维,特别是眼眸里透出的点点童真,真切地流露出他对漫画的热爱。

可能是个性使然,萧言中自称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虽为漫画家,他也曾担任舞台剧导演、电视旅游节目主持人,演戏、唱歌、玩乐器、搞创意设计,生命精彩无限。庸曾说他是一位“不务正业”的漫画家,而萧言中却认为“不务正业”正是他创作漫画的素材和创意的来源。

结缘漫画 一路从容

记者:从事漫画创作这么久以来,您觉得内地的漫画跟台湾的漫画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萧言中:我很早就关注内地的漫画,从早期的连环画到现在各种题材的漫画,我觉得内地的漫画进步非常神速。相较而言,内地的讽刺漫画多一些。可能是接触外来环境多一些的缘故,从小时就看过很多欧美的漫画,台湾的漫画更活泼一些。

记者:您在漫画界被称为“漫画顽童”、“短路漫画家”,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一些称谓?

萧言中:跟大多数漫画家不同,除了画漫画,我还做很多其他创意性质的事情。这个跟我性格有关。虽然我喜欢漫画,但是我还有其他爱好和兴趣渴望能尝试,等老了就没有精力做这些事情了,我不想后悔。而且我可以做到一边做舞台剧,一边也不耽误漫画连载。我觉得,让自己的生活内容丰富,从不同的人身上找到闪光点,对我画漫画也帮助很大,因为这样创作的灵感,会有更多的源头活水。

记者:都说漫画家的作品,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您在漫画创作中,灵感主要来自于哪里?

萧言中:灵感肯定来源于生活。漫画家的性格直接影响他的作品,像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的作品感觉上就是简单开心。也没想太多,特别钻研在幽默这一块,生活上的观察很重要,我在生活上是态度比较贪心的人。我做漫画26年,做舞台剧编导26年,主持旅游节目,跑了20多个国家,周边认识不同领域的创作人也很多。有时候在创作一个剧作的时候,就会跟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有很多互动,这对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吸收和养分。包括旅游,实地经历跟看电视是很不一样的,这都是创作当中的养分。

记者:您觉得作为一个成功的漫画家,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

萧言中:看你画什么样的漫画,如果是剧情漫画,内容是最重要的,就需要看好的剧本。因为你不止要当一个好的画者,更要当一个好的导演。如果是四格漫画、单幅漫画,那就需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观察力,把自己的童心保护好,这点很重要。时常保持一颗童心,你会比较容易得到快乐,你的想法会比较单纯,不容易被物化,因为做漫画不一定会赚到钱。如果你要把漫画当成一个发自内心的愉悦的事情,你的漫画也会透露出一种快乐。童心也是一种驱使你去用心观察生活的动力。比如说我是一个不会跳舞的人,当我画到跳舞的题材时,就需要对现在流行的舞步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此外就是观察力,观察周遭的生活,观察周边的朋友为什么性格不一样,就好比看一个人的鞋跟,就知道他用什么样的方式走路。每个人的言行,以及潜在的东西,都需要用心地观察。

记者:新生代漫画家,他们有什么特质或者不足?

萧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其实每位漫画家的作品都透着自己的性格,我觉得坚持自己的特色,这个最重要。

经营一颗童心 传递简单的快乐

记者:漫画是您的事业,想必也是您的爱好,漫画创作之余,您喜欢什么样的休闲方式?

萧言中:喜欢旅行。周围朋友很多,时间常常觉得不够用。我大概一年会做一个戏,或者做演唱会的编导。此外自己也写一些东西,平常生活很充实。放下笔之余爱看碟。看电影是另外一种吸收方式,比如影片中这一段,演员表现力很强,美术指导很棒等,我会从很多角度分析,吸取其中的养分。大部分类型的电影我都看,除了恐怖片,一是因为胆子小,另外就是不喜欢看到丑的东西。

记者:在这些年的创作过程中,您觉得80后、90后甚至现在00后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漫画的喜好有没有什么不同?

萧言中: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在的孩子是正大光明地喜欢漫画,而以前的孩子是偷偷地喜欢。可能是观念的不同,以前会认为漫画是闲书,会耽误学习,现在环境不一样了,家长都比较开明,所以现在的孩子是放开了喜欢。

记者:到目前为止,您对自己哪部作品最满意?

萧言中:满意谈不上,每部作品都是自己锻炼和成长的过程,但每部作品中都会有一些自己认为很难得的想法。经营得比较久的是《笨贼》系列,现在已经逼近2000幅。单幅漫画吃点子吃得很凶,这就难免会吃亏一些。童话也好,剧情也好,别人可能对你的印象是单幅漫画里有固定的角色,会记得你某系列的某几幅,比如说《笨贼》,一开始也画得很泛泛,什么样的贼都画,后来就把角色固定下来,现在画了1000多幅。此外就是《整形》的系列,整形其实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整形手段,大众对美的追求其实还蛮坚持的。目前一直在经营,陆续在开发,酝酿了一些新的题材,应该马上会有新的形象出来。

记者:在创作一个新系列前,您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萧言中:由单点展开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从点到面,以前也尝试过。自己画了20多年漫画,已经比较有系统性了。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状态里面,如果你去分析流行,你就走在流行后面,作为一个开创者,你需要的是去引领流行。对于单幅漫画来说,画100幅很容易,但长期经营的话,这个题材就需要有延展性。目前从事漫画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么多题材里你怎么突围,如何在题材上找到一个崭新的角度,这是需要下工夫的。

记者:最近有什么计划,能不能给大家先剧透一下?

萧言中:现在还不能剧透,不过目前是有造型有方向了。可能是职业病,这个题材面世前要先确认它是不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过。后续的新系列,希望大家能喜欢,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支持。

大师档案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5

一 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创作的影响

香港是亚洲少数拥有自己漫画传统的地方,其功夫漫画别树一格,在日本及美国漫画外,创造出独特的风格而深受各地华人青年的爱戴。较鲜为人知的是,香港漫画从战后至今的发展,一直受到日本漫画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首先回顾香港漫画家如何受日本的影响3。战后第一批香港漫画家是在1960年代才正式出现,他们主要受中国大陆漫画的影响。当时本地漫画家接触日本漫画的渠道有限,只有少量翻译日本漫画作参考,因此日本漫画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比较间接。1960年代香港受欢迎漫画中较有日本成份的是许强的《神笔》及李慧珍的《十三点》(1966年始)。《神笔》是科幻侦探作品,超人(Ultraman,俗称「日本咸蛋超人)为书中主要角色,这是因为1960年代末香港兴起超人热。香港电视台播放超人电视剧,一些戏院也定期放影超人电影,超人成为小孩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因此,当时不少本地漫画都加上超人一角以增加销路。另一作品《十三点》可说是最早期的香港少女漫画,其画法多少受日本少女漫画的影响,特别是大眼睛与长腿的运用及时装方面。听说李从小就喜欢玩日本少女娃娃(可换衣服的那种)及看日本少女漫画,不少创作灵感大概由此而来。此外,东方庸的科幻作品有抄袭日本人物的倾向,例如其《科学小飞侠》(1966)及《太空神童》(1966)便明显以手冢治虫的《小飞侠》为蓝本4。

马荣成是继黄玉郎以来最受欢迎及影响力最大的香港漫画家,他所画的《中华英雄》曾创下一期售出二十万册的记录。马荣成很热爱日本漫画,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向日本漫画学习,更在每期《中华英雄》的最后花上一两页介绍他喜欢的日本漫画家的技巧及特色。他最崇拜的是池上辽一。池上画功细致写实,尤擅长画东方人面孔及功夫打斗场面。池上的《泪眼煞星》及《男组》等作品对《中华英雄》的创作有很大启发。马也承认池上对他影响最深,其早期作品在构图及阴影的处理方面都学自池上。马在自传中多处表达对池上的敬慕,他回忆道:「在我早期入漫画行的时候,我曾很崇拜一位日本漫画家池上辽一,我的创作有许多亦是受他的影响。我自小的心愿是希望能与他握一次手,大家来一起畅谈漫画!于是乎我把每一期自己创作的连环图寄到日本送给他。7此外,另一个对他有较深影响的是松森正。松森最擅长画功夫格斗漫画,其打斗场面十分迫真。马荣成在处理徒手搏击及武器格斗时都曾借镜松森的作品(如《拳神》)8。在故事结构及人物性格的描写上,马受日本漫画剧本家小池一夫的影响最深,而小池正是长期为池上辽一及松森正提供故事的剧本家。受日本漫画处理剧本的手法影响,马荣成(及其编剧刘定坚)在绘画《中华英雄》时,早就将整个故事发展及细节想好,而不像其他香港漫画家边画边写故事。在控制故事进度、在武打加上细致感情与丰富人情味及每集结尾制造高潮上,似乎也参考了小池的做法。在本地漫画家里,黄玉郎的功夫漫画对马荣成很有启蒙作用。因此他上承黄的方程式,故事的主线也是讲中国武术师傅与日本帮派的对抗。

黄玉郎与马荣成后来都开创自己的漫画出版公司,成为香港两大漫画阵营,本地大部分漫画家都在黄的「玉皇朝及马的「天下两大公司出版其作品(主要还是功夫漫画)。黄及马近年在漫画创作上已退居二线,而旗下漫画家主要受他们的影响,没有甚么大突破。

利志达是近年最有创意的漫画家,其画风独特,多少受大友克洋、望月峰太郎及丸尾末广的影响。他的题材及表达形式比较多元化,其中有作品竟取材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1。在故事构思上喜欢打破惯例及常识,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方面很像望月峰太郎。

二 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消费文化的影响

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的消费文化有颇大影响。首先是对香港漫画出版形式的冲击。香港漫画的形式一直较接近于美国,一般用A4纸彩色印刷,薄薄一本约三四十页,以周刊形式出版;而日本漫画的本地中文版却沿用日本单行本的形式,用B5纸黑白印成约二百页的书,平均一两个月才出版一次。近年有些本地漫画采用日本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尤以珍藏版及重刻版为多。这是因为日式漫画体积较少、篇幅较多及易于携带与保存13。

香港漫画出租书店的普及也是由日本漫画热潮带动的。香港出租漫画的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代,但真正的普及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1980年代后期起,随着日本漫画的流行,出租日本漫画为主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在市面上有近两百家这类书店,其中一部分是漫画茶馆。光顾者以二三十岁的男性为主。随着漫画上网及网吧的流行,最近一些漫画网吧也在香港出现,以配合e世代的新消费品味。

Cosplay最初出现于1993年的一个文化展览会中。有一个香港同人志团体租用档摊贩卖其团员的漫画,团员则打扮成《银河英雄传说》的人物以引人注意。自1997年香港漫画协会主办「漫人墟后,香港的同人志及cosplay爱好者便每年多了一个活动的机会,参与「漫人墟的人数每年上升。自1999年后cosplay越来越受欢迎及受传媒的注意,开始与同人志分开,呈现独立发展的倾向。香港各大学纷纷举办cosplay的活动,现在每年cosplay的大型活动有四五个之多,而cosplay爱好者则多达数百。香港的cosplay呈现一些本地化现象,除了日本的漫画人物、偶像歌星、电影及电视剧的角色外,本地漫画角色也成为cosplay的对象14。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 日本漫画对香港娱乐事业的影响

日本漫画对香港的消费文化及娱乐事业都有钜大影响。在消费文化方面,Sanrio(如吉蒂猫)、San-X(如趴地熊)、任天堂(如宠物小精灵)及Bandai(如数码暴龙及超速摇摇)等日本卡通人物商品在香港十分流行,除了日本版外,还有大量本地版及盗版。本地版是指一些香港公司向日本取得版权,可以在产品上使用其卡通人物。以月饼为例,几家本地月饼生产商近年推出吉蒂猫、美少女战士、樱桃小丸子、数码暴龙及宠物小精灵的月饼,使中秋节加添了日本的气氛。日本卡通人物商品的成功,刺激一些香港公司加入卡通人物商品的市场,「可爱天国及"Codebar"为两大本地卡通人物公司,它们的设计及商业手法都十分日本化。以「可爱天国为例,其卡通人物都以日文命名,像Hanako及Nanako等,其中一个造型竟是日本神话的怪物「河童。

日本动漫亦丰富了香港流行音乐。香港艺人喜欢将日本卡通的主题曲配上广东话,好象《叮当》、《IQ博士》、《千年女王》、《飘零燕》、《鬼太郎》、《忍者小灵精》、《面包超人》、《机灵小和尚》、《樱桃小丸子》、《百变小樱Magic咭》、《数码暴龙》及《超速摇摇》的广东话版主题曲都曾流行一时。近年,就连日本的动画片如《叮当》、《宠物小精灵》及《数码暴龙》等在港上映时也请本地著名歌手唱广东话版主题曲。

四 结 语

日本漫画对香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漫画丰富了香港漫画及流行文化,但香港漫画家及艺人大多不是盲目抄袭,而是有选择性地加以改造及运用。其实香港的漫画、电影、电视剧及音乐都有其独特之处,也许一些还可以给日本的同行参考。李小龙及成龙的功夫电影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日本大受欢迎,2002年上半年度日本富士卫星台播放中日合制的金庸《神雕侠侣》的卡通系列(全26集)。香港动画科技公司Menfond Electronic Art曾参与制作Square第八代《太空战士》(Final Fantasy 8)的动画影像。香港漫画也开始引起日本人注意,例如李志清带有中国水彩画风格的漫画(如《射雕英雄传》及《三国志》〔与日本漫画剧作家寺岛优合作〕等)及利志达变化莫测的特殊画风(如《刺秦》〔1993〕及《飞人九》〔1996〕等)便很受日人赏识,他们的作品更获邀在日本出版17。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港日漫画界及流行文化会有更多合作与互相刺激的机会。这不但能够刺激彼此的创作意念及方法,还会制造商机,为近年市场及创意均走下坡的港日漫画界带来更新的动力。

注释 2 有关日本漫画在香港的历史简介,参夏目房之介:《マンが世界战略》(《漫画的世界战略》)(东京:小学馆,2001),第四章,页93-114。此外,也参看赵永佳:〈日本漫画旋风袭港:记60至80年代的发展历程〉,《新晚报》(香港),1988年6月5日。 4 黄少仪、杨维邦编着:《香港漫画图鉴》(香港:乐文书店,1999),页103。

5 有关香港功夫漫画的形成及特色,参John Lent, "Local Comic Books and the Curse of Manga in Hong Kong,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第9期1号(新加坡, 1999),页108-14。

6 黄少仪及杨维邦指出望月的《秘密侦探JA》对黄玉郎的人物造型也有影响。参注4书,页21。

7 参马荣成:《马荣成自传:画出彩虹》(香港:友禾制作事务所,1990),页39、95。

8 马荣成早期作品的题材、背景构图及对人物动作的绘画等方面,不少是受松森正的启发。同注7书,页45。

9 谢联达:〈徘徊现实与科幻之间:司徒剑侨自强信念:「尽人事听天命〉,Action,创刊号(香港,2002年4月),页56。 12 有关新加坡与香港在出版日本漫画的比较,参吴伟明:〈新加坡的日本漫画文化〉,《亚洲文化》,第24期 (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2000年6月),页108-21。

13 「三大以外,以自由人(已倒闭)为首的中小型漫画出版社发行不少日式单行本及杂志,对本地漫画业带来冲击。参刘定坚:《连环图大决战》(香港:自由人出版集团,1993),页193-95。 15 欧阳傲雪:〈再谈香港电影〉, 《西湖评论》,第67期(1999年12月10日)。 17 李志清最初为金庸小说日文版写插图而为日人注意,被邀在日发行《射雕英雄传》及《三国志》。此外,他也为一些日本漫画画封面。

共2页: 2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6

因为动漫艺术的最大消费群体是青少年,所以动漫艺术的内容必须健康,必须展现动漫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使青少年这一个群体可以在动漫中看到有价值的东西:思想、情感、趣味、形象等《。铁扇公主》是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动画大片,影片上映的时间正是上海被日军占领的“孤岛”时期。影片中讲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这一部动画片。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影片中“孙悟空号召人民大众起来反对牛魔王,实际上是讽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小松泽语)。[1]这部动画片当时在日本是禁放的。由此可看,这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抗日影片。影片放映后,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更加激发了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起到了很好的素质教育作用。另外,《铁扇公主》的设计十分新颖,形象非常生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铁扇公主的种种妖法,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种种的法术变化,也极大地开拓了青少年的想象能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部动画片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化的探索:它将中国画的山水画搬上银幕,让静止的山水动起来;它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赋予每个角色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同时又借鉴了很多京剧的手法,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总结这一部动画片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1)它是政治性很强的抗日影片,它起到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2)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法术到铁扇公主的魔术,都起到开发青少年想象力的作用。(3)它的故事由《西游记》改编而来,它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让青少年更加形象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4)它吸收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的特点、中国戏曲造型的特点等,使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在动漫艺术中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来。它让青少年了解民族艺术;对培养和开发青少年审美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哲理性动漫艺术作品往往不重视故事性,常常是以几分钟的长度讲述一个寓意深刻的哲理,大多影片的个性化很强,有些作品略有实验的意味。[2]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片巅峰之作的《山水情》,便属于哲理性的动漫作品。它将写意山水画与中国古典乐曲完美结合起来。精美的画面、蕴含深厚内涵的故事情节把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忘我境界阐述出来。故事讲的是一位文士过河时昏倒在地上,被渡河的小伙计救起。他在小伙计的茅屋里养病的同时,教会他弹琴,然后又离开的故事。这是一部哲理动漫艺术短片,故事充满隐喻性。琴、琴声、风、风声、风雪等等。文士出场时没有任何道具,只有一张琴。甚至在他晕倒在地上时,仍然抱着那一张琴。最后他却将这张琴赠送给了小伙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教导弹琴,文士将自己的精神品质传给了小伙计。文士在渡河的时候、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的时候,除了水墨画出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呼的风声。这是一个比喻,象征着文士的品质。而天空翱翔的飞鹰,就是“有志比天高”本体。这对青少年来说,从理解方面也许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恰恰是这个中国式的比喻、指代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的这个故事的内涵。它对提高青少年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新的格调,洒脱、空灵、飘逸。它完美地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深厚传统。让每一位观众在诗情画意中思考哲理故事,在思考哲理故事中享受水墨艺术。好的动漫艺术片能起到很好的素质教育作用。但是仅仅为了营利而制作的低级趣味动漫作品,它不但没能起到教育青少年的作用,还极大地毒害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04年1月,一部名叫《一骑当千》的日本动画片在网络上流传广泛。它受到了国内动漫界最犀利的抨击。虽然它制作精良、手法细腻。但它集暴力与色情于一体的商业动画片。首先,它描述的人物真是的历史人物,但它的故事却是混淆是非。不利于青少年认识历史。其次它充满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青少年都有模仿的倾向,由黄色传媒诱发的、流氓、抢劫、凶杀等等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垃圾动漫本身。据统计,在犯罪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垃圾传媒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虽然中国对动漫艺术的题材、手法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但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些垃圾动漫在网上广泛传播,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坏的影响。有一个网络动漫游戏叫做《侠盗猎魔》。玩家将在游戏中扮演一名犯人,被执行注射死刑而假死,后来在一座荒废的城市中醒来。这座城市是有钱的管理人员为了享受体验生存在暴力游戏而开发的城市,里面住的全部是犯人集团。而管理者就是利用摄影机传送影像到操纵室来“欣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为了生存而互相残杀的情景。借此来满足玩家变态的杀戮心理,成年人玩这样的动漫游戏,甚至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毛骨悚然、胆战心惊。更何况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呢?动漫本身是美好的。但青少年从动漫中除了获得视觉以外,能不能接收到文化的启蒙?能不能从中提高素质修养呢?这才是最主要的。动漫中的糟粕和垃圾会让青少年迷失善良和纯真。让我们抵制动漫暴力和动漫色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2动漫艺术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动漫艺术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意义重大,我们需要怎样引导动漫艺术往正确的方向发展?2004年,中国台湾导演王童执导,由北京儿艺宏广动画有限公司等共同制作摄制的3维喜剧动画片《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它可谓是新世纪中国动画的新亮点。它由《西游记》里面家喻户晓的火焰山一段改编而成:唐僧师徒一路跋涉向西天取经,中途来到漫天烽火的火焰山,一行人本想向铁扇公主借宝扇,却遭到其子红孩儿的偷袭,其间唐僧又遭到蜘蛛精的劫持,师徒四人历经劫难终于凭着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故事曲折、人物性格特征分明。它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喜剧的特点。它把人物Q版化,使青少年朋友更容易吸收它。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游戏产业的崛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动漫艺术就开始不再是单纯的动漫。动漫艺术还包括了动画片、图书等周边产品,甚至还加入了新的元素:游戏。动漫游戏最大的玩家群,恰恰又是青少年。这给引导动漫艺术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动漫艺术的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参与到动漫艺术里面来。其次,动漫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它以营利为目的。造成很多动漫出版商眼里只有利益,不管青少年素质的健康发展。对此,关于振兴和引导中国动漫产业的文件相继出台。2002年4月《,影视动画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文件提到了要“鼓励开办少儿频道甚至动画专业频道”;2003年8月,中央领导同志就光明日报文章《中国动画何时走向振兴》做出批示:要从体制、政策、市场管理上支持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2004年4月20日,广电总局正式向全国印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5月24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对国产动画片实行题材规划管理的通知》。可以看出,广电总局对中国传统动画题材单一的现状进行管理规划的决心。6月8日,广电总局又发出《关于抓紧做好央视少儿频道落实工作的通知》;10月21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上报开办少儿栏目情况的通知》,确保年底前全国市(地、州)级以上的电台、电视台一律要开办少儿栏目关于振兴中国动漫产业的文件连续出台,举国震动。媒体是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机构,2004年以后,国内大小媒体都把焦点锁定动漫。人们从媒体上听到耳熟能详的有:国内有3亿多的青少年,3600多家电视台,普及动漫艺术,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企业都在为发展中国动漫事业而努力。这都是好事,这一系列的政府与民间的动作,将破除人们思想与观念的坚冰。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动漫艺术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键性。让更多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家长等关注和加入到动漫艺术里面来。这是中国动漫艺术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的机遇。不过,众多充满着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的动漫作品也接踵而来(例如前面所说的《一骑当千》)。这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来说,更是一个挑战。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是动漫艺术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前方虽然充满荆棘,但我们要充满希望和信心。中国动漫艺术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一定可以如火凤凰般再生并取得辉煌的成绩。

3发展健康动漫艺术,提高青少年质教育

健康、优秀的动漫艺术作品,首先以其精致的画面吸引着观众。因为观众的心最先是被画面的冲击力震撼的。人物与人物之间动作的精细,人物与背景的完美结合,给了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其次是情节。这一点上,动漫与其他文化形成一样,如《名侦探柯南》《追忆篇》的情节来撼动我们的心灵。情节是决定一部动漫成功与否的关键。然后是人物形象。动漫画之中,有着很多很优秀的人物形象《。灌篮高手》塑造了樱木,流川枫《,EVA》刻画了真嗣,绫波,明日香。在这些成功形象的背后,蕴藏着对他们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精心设计。最后,也许是最重要,就是动漫的思想层次。一部好的动漫一定有较高的思想层次。正如我们能从动漫的欣赏中体验到美感,能从对待的鉴析中体验到情感,我们也能从对动漫的欣赏中领悟到她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一部《浪客剑心》提供了对正义的探讨,而不是简单的描述正义打败了邪恶。一部《钢弹》全面剖析了战争,而不是简单的好人打败了坏人。一部《EVA》刻画了复杂难以琢磨的人性,而不是简单地描绘高大雄伟的正面人物。有着这样的思想内容,它能不影响青少年吗?所以动漫的画面、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层次是动漫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现代中国动漫艺术没有什么突破。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个旧题材《:西游记》《黑猫警长》《三毛流浪记》等等,这些题材少说也过了20岁生日了,而且已经有很多经典之作了。题材不新就算了,画面也惨不忍睹。人物与背景脱节,人物表情僵硬。为什么国产动漫会如此呢?首要的原因是起步太晚,这是相对于美国和日本动漫的发展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动漫的精华,既然自己不行,那就学别人。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过头了就会变质。一部《我为歌狂》中的人物完全模仿日本画风,但频频出现Q版画就是过了头的证据。过度的模仿没有出路。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看来我们还要在模仿这一条路上走很长一段距离。但我们在模仿的同时,应该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4总结

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无疑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其表层往往表现为一种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其深层却是建构社会文明进步的逻辑起点。动漫作为新的时尚艺术,作为新的艺术潮流,在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同时,动漫艺术影响着一个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传承得靠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正确引导动漫艺术发展,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为祖国的明天打造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使之不仅仅成为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材,而且精神生活富有,理智而充满民族自豪感,成为世界民族最优秀的分子。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7

黄忠杰的这部文化大散文集,是他在故乡的漫漫古道上,一路寻访,一路思考所形成的点点滴滴。在这本著作中,他用自己的一片真心、真诚、真情,一边艰难地行走在漫漫古道上,一边全身心地摄下了远古人的点点光影,这是松江文化的光影,也是他人生瞬间的光影。

在那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在那平静的生活里,不知有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总在重复着同一个梦,那就是文学创作之梦。这梦,丰富了他的人生,清朗了他的心灵。

当他在岁月里埋头劳作时,一抬头总想与那些古代的文化人进行一次次地相望交流,他既有点谦恭,又有点畏惧,内心一时难以平静。他曾在浑浑沌沌中抒写朗诵,分不清是对人生的祈求,还是被古人所迫。反正,他越来越觉得在自己身上有一种自信、向往的气场。慢慢地,在他的心中泛起了一股股追求的热浪。

他的故乡在松江,拥有九峰十二山。在这山道里,山峰上,星星点点的足迹遍地,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足迹。他曾沿着前人的路,走过山道,上过山峰,当他莫然回首,为自己的游玩脚印而高兴不已时,可这足迹没能保存多久,渐渐地消退了。

而今,他要以自己的艰辛去重踩这古道,重攀这奇峰,只是在想那儿留下一个个被汗水、眼泪、情感所灌满了的深深脚印,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脚印。

他刚向山道走去,耳边就响起了中国台湾作家三毛正在唱的一首歌:“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

可悠悠的路途上,只有过耳的习习秋风,没有旁人在告诉他,只有那山道在告诉他,远方不远,这漫漫山路只有2.35平方公里。

他自信地鼓起勇气,把脚底放轻,没有放达声,没有感叹声,尽量与山路厮磨,害怕吵醒早已进入梦想的先哲们。山道崎岖,山峰高远,我心气平和,慢慢地爬,这情景,仿佛像儿时的我,在虔诚地追赶着遥远的月光。

九峰十二山,他走了那么长的路,爬了那么高的山,每到一座山,总有一股股浓重的历史气压在围罩着我的身心,使他不难明白,松江文化的真实步履就落在这山重水清、耸翠秀丽的大地上。他每每寻访,默默相对,使他一次次地感动,一连连地喟叹。当走了一程,稍稍一回望,那一行行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飘逸地在地上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的另一端,早已紧系着一个个先哲们的深深足迹。

他由东向西走,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历程就是要让自己与一个个知音亲切会晤,默默对话,也许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找回远年的精魂。为此,他长途跋涉,借山水风物与历史文化的精魂,找回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生坐标。

故国东望路漫漫篇8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杜甫《月夜》

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归家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过故人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之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杜牧 《归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曲》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 《秋风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上一篇: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下一篇:世界各地风俗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