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

时间:2023-11-27 07:24:06

半截蜡烛课本剧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1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有市里的领导来我们班听课,我们要学《半截蜡烛》。

你可能会说了,你学就学了我也能去学。不过你还不知道呢吧,我们这次跟平常不同,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阅读了,而是以课本剧的形式把他演出来,“什么课本剧,你们能演好吗?”你可能会这样发问。但是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不会成功,即使失败了也是重在参与嘛。

开始上课了,我很兴奋因为第一大段是我们组演,我等啊等已经半节课过去了,为什么还不演呢?我刚想到这里,老师就说让我们演本剧了。大家就上去了,刘佳辉演杰克,陈芷仪演杰奎琳,安丽玲演伯诺德夫人,一切都准备好了,开始演了,我在一旁看着他们演。刘佳辉演得很好,把杰克那种男子汉形象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虽然安丽玲的台词背的不熟练,但是她能勇于演这个角色,还是勇气可嘉的。

我们组演完后,另外一个小组也表演了这场戏,他们组也有很多优点,如刘璐把杰奎琳的天真和活泼都表演了出来,还有张延平把旁白背的也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组表演的比较好些!

虽然这次我在这堂课本剧中没有扮演角色,但是我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表演的技巧,我希望下次我能表现的更好。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2

关键词:以学定教;引导;思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新课程新教学模式传递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关注教而忽视学的教学方式。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无所事事,昏昏欲睡。有教无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没有学生投入地思考感悟,没有学生参与质疑释疑的教学是假教学。在新理念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又过于放手,没有明确的指导,让学生自由探索,任其发言,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所谓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有学无教的教学,同样是假教学。

以学定教课堂,凝聚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崭新理念,但教师的“引导”依然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引导”的优劣高下,直接影响着“学”的成败得失,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善于“引导”。

一、引导于学生思维的“衔接点”

虞大明老师在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时,当学生理不清诗歌的脉络,弄不清诗歌的结构时,虞老师第一次“引”:每一节诗写了什么?并以第一节为例,概括出“大海上巡弋着战舰和水雷”,教给了学生概括的方法,很快学生完成了任务。第二节:沙漠中有坦克和大炮;第三节:夜空中有频频发射的导弹;第四节:草地上散落着地雷碎片;第五节:我们的希望和祈盼。第二次“引”:如果要把全诗分成两个部分的话,你会怎么分?因为有前面每一小节段意的概括,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学生说:“把1~4小节分在一起,因为这四小结都是写什么地方因为战争怎么样了,而第5小节写我们的希望和祈盼。”

这种对学生思维“衔接点”的有效引导,有利于学生自我思考,学生更善于自己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搭设了梯子,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尝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引导于学生思维的“停滞点”

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蒋军晶老师在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说说凤辣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纷纷回答:凤辣子对黛玉很热情、关心,处处为林黛玉着想。当时,在听课的时候,我真替蒋老师捏了把汗!这形象完全跟凤辣子相反吗!但看蒋老师不急不忙,将计就计,二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凤辣子对黛玉的关心、热情的?学生纷纷聚焦关键语段,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到了一个“停滞点”,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很难突破对凤辣子原先的形象理解。这时,蒋老师抛出一问:既然是热情、关心,王熙凤问了黛玉这么多问题,她有想知道答案吗?请再次默读课文。三读后,学生达成共识:不想。那问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如梦初醒,才明白凤辣子那么做都是为了讨好贾母、炫耀自己。我暗暗佩服蒋老师的功力之深。四读:凤辣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最后,学生概况出凤辣子是精明的,有心机的。

所以,当学生思维走入某个“停滞点”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急于纠错,过早下结论,而应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一个将孩子引向成功的“导航者”。在成功引导之后,就该把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和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

三、引导于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讲述了二战期间,法国伯诺德一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保住了藏在蜡烛里的秘密的故事。

大部分教师一般就按照常规来教这篇文章。(1)揭题,了解故事内容;(2)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说说谁的贡献最大;(3)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但盛新凤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却另辟蹊径,以“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编剧续戏”“观众评戏”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导演说戏”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演员演戏”,挑选演员,找杰奎琳的外貌描写;演出神,考考你是否了解杰奎琳的内心,研读杰奎琳是如何机智勇敢地拿回蜡烛保住秘密的。“编剧续戏”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说说德国佬走后,一家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这一环节渗透了剧本的写作方法,利用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观众评戏”,是对课文的质疑:据说有些观众看了这个戏后,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这是第一个疑问。还有一个疑问:剧本的题目是否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更好?针对这样的疑问,你们这些小观众又有怎样的评论呢?任选一个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教师用拍戏的方式进行了巧妙设计、引导,其实就是旧汤换了新瓶,但就是这一有创意的设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兴致盎然,乐于参与其中,非常投入。

四、引导于学生思维的“反思点”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和发展”,这是许多教师的肺腑之言,同样反思也适用于学生。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新课与旧知的联系;课中,引导学生反思哪种方式最有助于学习、探究;课后,引导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成果及仍存在的疑问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了,学习态度更端正了,学习效果和情感也大大提高了。

只有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学生才能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少一些集体回答,少下些定论,少说几个“同意吗”。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上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独树一帜的见解,绝不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那缘于教师一次次恰如其分的引导。让我们学会“引导”,善于“引导”,让语文教学这首美丽而优雅、热情而奔放、风韵而质朴、含蓄而深沉的诗散发阵阵清香,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徜徉!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3

语文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博大的思想涵养、浓郁的生活气息、智慧的人生哲理……然而,语文深厚的意蕴,只有放在儿童视角下,才能生发出应有的情趣和魅力,才能让儿童真正的喜欢和走进语文。

【关键词】

语文 走进 儿童

一、让语文教学走进儿童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但经过若干文人墨客的提炼升华,语文渐渐成为一门独具风格的学科,在时间的洗礼下,这个学科虽然还与生活相持着若干的联系,但也与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由于这种距离的存在,让天真烂漫的儿童难以触摸语文的实质,难以把握语文蕴藏着的深厚意蕴。为此,我们只有将语文“置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亲近,让儿童把玩,让儿童品味,才能将语文的意蕴散发出来。

(一)让语文走进儿童真实的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种思维状态就决定着儿童的学习是直观的、是感性的,也决定着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儿童的这一特点,努力地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辅助儿童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并由此进入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状态。如《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和高度凝练的手段,将春雨润物的情怀给充分地展示出来。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不能了解春雨为什么会是“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更不能理解春雨的润物的情怀。为此我在教学时,将其置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呈现“油菜花、蒲公英、杜鹃花”,呈现“春雨润物”的过程,呈现“万物生发”的景色,呈现鸟儿鸣叫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从这些情景中理解“春雨的色彩”,领会“春雨润物”的情怀。

(二)让语文洋溢着儿童天真的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梦想家。”你给予儿童想象的空间,就会产生美妙的世界。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想象力,适时地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空间。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讲述了为保护蜡烛中的情报,伯诺德夫人、哥哥杰克、妹妹杰奎琳三人,在德军凶恶的目光注视下,一个接一个做出大胆而巧妙的营救措施。文中对三人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然而对三个人在险境下的心理却描述较少,对于整篇课文而言,他们的心理是一块重要的隐性资源,是能够串联“保护情报”的全过程,故而在教学时,我大胆地“留白”,让学生悉心的挖掘与想象,从而丰富文本教学的空间。

二、让语文教学呈现儿童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样的人从事学习活动,都需要乐趣。儿童也不例外!为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力图植入一些儿童式的游戏元素,让儿童在学习中体验到语文的“好玩”。

(一)利用课本剧,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景下体验文本的意蕴。课本剧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实践形式,它不仅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人物的感知。如《坐井观天》的教学。如果仅从文本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坐井观天”所阐述的意蕴的。为此,我将此文本变成“剧本”,让学生在课本剧中寻找自己的角色,在互动中进行“实景”的对话与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在课本剧的表演前,自觉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表达的方式,从而让“坐井观天”浅显而又快乐地表现出来。

(二)利用竞技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释放学习的冲动。小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好胜心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适时植入竞赛活动,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他们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汉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竞赛活动,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也可以采用“欢乐对对碰”“谜语识字”“头饰表演识字”“开火车识字”等方法,将学生引入到汉字规律的学习上,从而让学生在激情中释放自己,充实自己。

三、让语文教学贴近儿童语言

语言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有一定阶段的。在儿童期,学生的语言是形象化的、片断式的,他们很难理解我们成人化的逻辑语言,故而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就要放下身段,正视和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并以恰当的方式营造适合儿童感知的情景,进而促成儿童语言的发展。

如《水乡歌》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意境。我在教学时,先呈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动态演绎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份恬静与优美。然后让学生去试读“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紧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由于贴近儿童的语言色彩,故而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坐在一叶叶小舟在湖上荡漾。”有的说:“我看到了一群鸭子在水中嬉戏。”……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4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阅读最常用的传统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强化读的训练。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

一、给“朗读”足够的基本训练时间

曾经有一位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部分教学实况录像,并对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的课朗读时间只不过五六分钟。一节课40分钟,只有几分钟朗读的时间,显然是太少了。可以想象,平时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受到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并且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少占一些时间。

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办法对每篇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读音过滤,发现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立即纠正。还有随意添字掉字的地方,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强化训练。对于朗读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子,学生容易打顿、重复、破句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依照意群排列去读,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化训练,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流利”了。

二、讲究"读"的艺术

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因文而异。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需要在“读”的技巧上狠下功夫。

(一)优美文章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景抒情的优美文章。对这类课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尽情领略文章的色彩美、意境美。文章中的这种美不是教师的语言所能表述的,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和体味。

教师可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能把一些本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范读体现出来。如《九寨沟》一文,文中佳词美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九寨沟奇异的原始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示,然后再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想一想美在哪里,并把画出来的佳词美句朗读给大家听,读后再让学生评读,评完后再读。还可以采取个别读、分组读、配乐读的形式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趣味,还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读中寻美,越读越美,至此,教师在点拨:“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如此之美,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番?”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那真是一个童话王国。”也有的说:“真不愧是充满诗意的人间仙境……”学生学习效果之好,积极性之高出乎意料。

(二)抓住重点反复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这里说的“重点”,即指阅读中的重点,也指朗读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高尔基给儿子信中所说的几段话反复朗读,加深领悟。当学生悟出“父亲希望儿子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教师再要求他们带着父亲期盼的语气,试着练习朗读这段话,然后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和师生合作读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们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氛围中,朗读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三、巧妙创设情境朗读

(一)观片朗读,调动情感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结合观赏梅兰芳演京剧的场景,一边听标准录音朗读。通过一看二听,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二)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可选用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乐朗读。这样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进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二泉映月》一文时,可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让学生先听配音朗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乐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三)分角色朗读,激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课文叙述部分由解说员导读,也可以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这样做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感,突出人物角色语言所表达的语感效果。这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四)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的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正式表演之前,先作预演,演剧要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演剧,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演出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品头论足,加深体验。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教师就可抓住蜡烛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端走、夺回、拿上楼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认真排演,反复琢磨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等,体会怎样演才贴近人物的性格特征。伯诺德一家三口,人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和勇敢,通过演课本剧,被凸现出来。这比单纯由教师和学生读的效果更好。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5

大学中秋团日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一一、活动主题: 迎新生庆中秋

二、活动背景:

在夏末秋初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里,我们结束了漫长的假期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在这些重逢的日子里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室友、同学、朋友再次相见的喜悦。校园里的兄弟协会们也在寻找着适合的机会互相交流学习,同时也计划着怎样表达对即将到来的学弟学妹们的欢迎。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丰富校园生活,加强社团交流合作,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树立校园社团形象。

四、 活动内容

1.各社团节目:葫芦丝表演 笛子表演 古筝表演 双截棍表演 武术表演 乐队表演 小品表演 独唱 话剧表演等。

2.小游戏:小橘灯、猜灯谜、“你信任我吗?”、交际舞、赏月吃月饼、我爱记歌词、许愿船

具体内容:

1)小橘灯:把线穿在吃完的橘子皮的瓣儿上,相互串接,然后把所有的线统一绑在一根小木棒上,在橘子里点上一条蜡烛,就可以做成一个小橘灯。材料有橘子、丝线、15厘米长的小木棒、一条小蜡烛、打火机

2)许愿船:你,是否有几多心愿,那么让许愿船带着你五彩的梦,遨游大海。扬起许愿船,冉起希望,让我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然后折成小船,放到喷池中,随波逐流。材料有彩纸、马克笔

3)猜灯谜:在排好的已贴好谜题的灯笼上,选择自己感兴趣也会解的谜语,猜中就有精美奖品。材料:线、灯笼、谜题、奖品

4)“你信任我吗?”一对情侣或朋友站在相隔2米远的地方,前面的人站在约50CM高的地方上,然后毫无预警地往后倒,看看后面的人能否及时接住她/他。主要考大家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及灵敏度。材料:软垫、凳子、桌子

5)我爱记歌词:先给选手放一段音乐前奏,音乐一停,选手必须马上接唱,而且歌词一字不能错,唱错要受罚,把气球绑在身上,其他人用尖锐的东西刺破气球。而最后胜出的人将获得一份神秘大礼品

五、活动流程

活动前两天(9月25日和9月26日两天)由宣传组负责在学院内宣传(宣传方式:传单、海报、广播及学校各大网站),九月26日(星期六)下午六点至八点在学生会堂内举行活动彩排。九月27日(星期日)上午十点至下午五点由后勤组负责布置活动现场,下午六点欢迎学院领导及商家代表进入活动现场。六点半活动开始,活动持续到晚上九点一十结束。晚上九点半由后勤部、宣传部负责清理活动现场。

六、 活动时间

拟定于20XX年9月27日星期日下午18:30点至下午20:30点

具体活动时间安排

1)开幕式18:30-18:50

2)前三个表演18:51-19:10

3)小游戏:“你信任我吗?”19:11-19:20

4)三个表演19:21-19:40

5)小游戏:我爱记歌词19:41-20:00

6)三个表演20:01-20:20

7)小游戏:猜灯谜,小橘灯,许愿船同时进行20:21-21:00

8)闭幕式21:01

七、 活动地点

xx大学学生会堂

八、活动对象

xx大学全校师生

九、活动机构组织:

冠名单位:(待定)

主办单位:xx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大学xx协会

十、活动组委会(负责活动的统筹和领导工作):

总 顾 问: xx

名 誉 顾 问:(赞助商待定)

组委会主任:待定

组委会副主任:待定

执行主任:待定

组委会成员:待定

策划组:待定(学校社团)

宣传组:待定(学校社团)

后勤组:待定(学校社团)

节目组:待定(学校社团)

十一、组委会工作职责

1)负责活动的执行、宣传、推广、沟通、协调、推进等日常工作

2)各参与协会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十二、资金预算

大学中秋团日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二月是民族、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看,我国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中秋又叫“祭月节”。祭月的风俗始于魏晋,盛于唐宋[*],甚至被定为国节,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中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起来。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与农事巧妙结合,把月圆之夜作为举国同庆的节日,使得原本纯粹的自然现象有了丰富的人文寓意。

文化是月的魂。我们不但要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市场沃土中,还要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新的时代内涵,重新找回“中秋望月”的时代感觉。今年的中秋节,我院为在校师生打造了“中秋望月”的平台。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活动方案。

策划组:家好月圆庆中秋

工作人员安排:

1)策划员:

2)采购员:

3)场地布置:

4)后勤员:

内容如下:

1、活动主题:“浓情中秋,情系火炬”

2、活动目的:让全[*]院的师生们都感受到节日的浓厚氛围,以及家庭的温暖。

3、活动时间:零九年 农历 八月十五 晚上( 7点30分到9点45分)

4、活动地点:院图书馆喷池广场

5、主承办单位:经济管理系 07级商务英语专业

6、参与对象:全院师生

活动的整体构思(活动的板块、各个板块的主题、基调等)

活动形式:聚会+自助餐

场地布置饰品有横幅、灯笼、气球、丝带。

宣传形式:

1)校园海报宣传;

2)校园播音宣传;

3)校园各人流密集处以传单方式宣传 。

餐点样式:

1)水果类:苹果、葡萄、哈密瓜、橘子、橙子、香蕉、西瓜、火龙果、山竹、柚子、柿子、李子、

2)饮品类:可乐、雪碧、绿茶、橙汁、奶茶、葡萄

酒、矿泉水

3)小吃类:月饼、栗子、牛角、叶仔糕、寿司、骨肉相连、鱿鱼丝、薯片、花生、棉花糖、瓜子、饼干、鸡翅、开心果、牛肉干、

活动节目:小橘灯、猜灯谜、“你信任我吗?”、交际舞、赏月吃月饼、我爱记歌词、许愿船

节目内容:

1)小橘灯:把线穿在吃完的橘子皮课件下载[*]的瓣儿上,相互串接,然后把所有的线统一绑在一根小木棒上,在橘子里点上一条蜡烛,就可以做成一个小橘灯。材料有橘子、丝线、15厘米长的小木棒、一条小蜡烛、打火机

2)许愿船:你,是否有几多心愿,那么让许愿船带着你五彩的梦,遨游大海。扬起许愿船,冉起希望,让我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然后折成小船,放到喷池中,随波逐流。材料有彩纸、马克笔

3)猜灯谜:在排好的已贴好谜题的灯笼上,选择自己感兴趣也会解的谜语,猜中就有精美奖品。材料:线、灯笼、谜题、奖品

4)“你信任我吗?”一对情侣或朋友站在相隔2米远的地方,前面的人站在约50cm高的地方上,然后毫无预警地往后倒,看看后面的人能否及时接住她/他。主要考大家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及灵敏度。材料:软垫、凳子、桌子

5)我爱记歌词:先给选手放一段音乐前奏,音乐一停,选手必须马上接唱,而且歌词一字不能错,唱错要受罚,把气球绑在身上,其他人用尖锐的东西刺破气球。而最后胜出的人将获得一份神秘大礼品

6)交际舞:在广场上放一段华尔兹音乐,让在场的师生自由组合,跳舞放松心情。

7)赏月吃月饼:月亮高挂于空,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团团坐,边赏月边聊天吃月饼

8、活动议程安排(详细议程安排表,包括时间、地点、节目、参与人员)

聚会开始之前,准备好一切招待师生工作,并分发荧光棒和小灯笼。一切准备完毕,聚会仪式开始:

1)领导致词并宣布晚会开始 7点30分

2)猜灯谜、小橘灯、课件下载[*]“你信任我吗?&rd

quo; 7点45分—8点15分(自助餐在游戏结束后正式开始)

3) 我爱记歌词 8点20分—8点50分

4) 交际舞 8点55分—9点05分

5)赏月吃月饼 9点05—9点30分

6) 许愿船 9点30分—结束

9、经费预算(详细的餐费、礼品、环境的布置、道具、海报、横幅等其它活动用品费用等)

宣传费:100元(横幅、传单、海报)

餐饮费:400元(批发价格)

奖品费:200元(学习用具、毛公仔、体育用品、精品)

其他杂费:100元(丝带、灯笼、气球、节目材料费)

总金额:800元

10、经费的筹措(主管单位拨款、自筹、赞助、捐赠等)

学院拨款

11、应急措施(停电、防火、急病、其他突发事件)

如果遇到停电-点蜡烛或启用发电机;如果遇到火灾-附近有消防栓可灭火;如果遇到有人发生急病-我们会立刻将她或他送往校医室;一课件下载[*]旦遇到地震、台风、暴雨等紧急情况-大家帮忙散场

12、其他要求:

1)对工作人员的到会时间、筹备人员分组与分工等要求:准时到位、认真

2)对环境布置的要求:简单即可

3)对活动议程安排的要求:紧凑有序

4)对活动内容的要求:尽兴就好

5)其他要求:随便

13、其他情况说明:随机应变

以上内容为我组的策划方案,为全面的实施这一计划,我们将齐心协力,做到最好。同时希望大家能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活动。最后,我们组全体成员预祝大家有个欢乐的中秋节!

大学中秋团日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三一、活动背景

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的美好,但在大学里的我们,大多数都会因时间及路途遥远的关系未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这美好的节日,经过班委会的精心组织和策划,班内同学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夜晚,举办中秋欢乐晚会,让班内的每一个同学感受节日的快乐,班集体的温暖。

二、活动目的与意义

中秋佳节未能与亲人共度,同学们多少有点失望、寂寞。因此,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佳节浓浓的欢乐气氛、班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的关怀,班委会决定在中秋节前晚组织一个富有亲情特色的晚会。

在晚会中,各位同学可以随意组合参加被精心挑选的节目,并且,晚会中还穿插了几个富有情感交流性的节目,可以让同学们在温暖、柔和的气氛中表达出自己对班集体的真实看法以及其人生观、价值观,使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同学们之中得以保持和弘扬,同时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的团结。

三、活动人员

组织者:××××××学院××××××××班班委会

参与者:××××××学院××××××××班全体同学

特邀嘉宾:部分老师、学生会各部部长及主席

预计参加人数:××人

人员分工:主持人两名 表演者××名

四、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7日(中秋节)18:00—21:30

五、活动地点

××××××学院××××××××班教室

六、活动主题

我在××有个家

主题阐释:抓住中秋这一天同学们对价的渴望,以“家”为主题,增强同学们对班级对学校的热爱。

七、活动目的

1.使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不至于在这样一个团圆的日子里感到寂寞;

2.增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使同学之间有进一步的了解;

3.锻炼同学们表现自我的能力,使同学们敢于表现自己;

4.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下一步班级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活动前期准备

1.借用学院的设备;

2.统一学生时间,选择最恰当的时间举行晚会;

3.班委统一采购月饼等食物;

4.布置晚会现场;

5.让同学们自由出节目队,制定节目单,规范流程。

九、活动开展

18:00钟晚会正式开始,按照节目单的流程,同学们依次表演,中间穿插上各种小游戏。详情见节目单:

一人一句开场白——晚会开始

十、活动特色

1.邀请大二、大三学长和我们一同庆祝,增加了家的感觉;

2.活动强调“人人参与,我也是组织者”;

3.活动中加入了3个集体项目,有助于增加班级凝聚力;

4.活动有组织。

十一、经费预算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6

一、主题性文本

主题性文本是指主题思想相同的文本,这类互文文本最为广泛,容易开发。1、引用主题相同的文章。单元内的课文、阅读链接和与单元对应的选读课文均互文,不同年龄段主题相同单元内的课文互为互文,不同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互为互文。2、引用古今优美诗句升华主题。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很多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优美的诗文。现代诗歌自由、活泼,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受学生喜爱。3、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这是学生很容易从各类资料书上收集到的互文文本,有的是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有的是主人翁自己的经典名言,有的名言衬在单元导读下面。

二、结构性互文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写,有的按“总―分―总”的顺序写,有的按游览顺序写等等,凡结构相同的文章均为互文。如《母鸡》和《秦兵马俑》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我的战友》和《》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山雨》和《雷雨》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都是采用移步换景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来记叙。

三、修辞性互文

在小学阶段,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凡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互为互文。这类互文教材里很容易找到,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找。如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比喻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四、语言性互文

中国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诙谐幽默。《杨氏之子》这则文言文就是抓住姓氏“杨”和“孔”开玩笑的妙文,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无限魅力。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两个小游戏,看谁的回答最机智。第一:富人看见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挨饿的原因。”)第二:女儿问妈妈:“你的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都是你给气的。”女儿说:“……”(“难怪姥姥的头发全白了!”)言下之意是:“姥姥的头发全白了,原来是你给气的呀。”有了这两个小游戏,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五、意象性互文

“柳”在古代是离愁别恨的隐喻,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题材性互文

同一题材的文章互为互文,这类互文在小学教材中非常常见。如《跑进我家来的松鼠》和《松鼠》都是写松鼠,《牧场之国》和《草原》都是写草原,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都是写梅的诗文。《三只白鹅》和《白鹅》《白公鹅》都是写白鹅的文章。《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都是写送别的诗。

七、文体性互文

指同一文体的文本互为互文,在小学教材中,有几种特殊的体裁必须引入互文,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都是信,要强调信的格式;《文言文两则》《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是文言文,且整套教材仅此三篇,必须补充其它文言文;《打电话》是相声,《半截蜡烛》是剧本,它们在教材中绝无仅有,必须补充其它文本;一些综合性学习如研究报告、字谜、笑话、有趣的谐音、建议书、同学录、毕业赠言等,必须补充文本。

八、创编性文本

指师生自己创编的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范围特别广泛。如根据古诗《舟过安仁》改写的短文,为《大瀑布的葬礼》补充菲格雷特总统的发言,为《自然之道》写结尾,把《凡卡》课文中信的内容按格式写下来,续写《穷人》,仿写《山中访友》,《生命 生命》小练笔,老师写给学生的下水文,学生每个单元紧扣主题的优秀习作,师生创编的剧本、快板、三句半、童谣……

以上便是我在互文文本开发中相近文本引用方面的探究。实践证明,通过互文教学,实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在课内外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7

【关键词】精彩课堂;动态生成;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和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教学既有课前预设的一面,也有课中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学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就缘自生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用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活动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随时捕捉各种来自课堂情境的即时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教学活动充分整合,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在执教《夹竹桃》一课时,本着教学思路,我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最可贵的是什么,当得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时,有一位女学生说:“我喜欢广玉兰,广玉兰在很远处就可以闻到香气,广玉兰也有好处啊!”对于这个问题,我当即赞同了她的观点,顺势把学生分成“广玉兰组”和“夹竹桃组”,让学生们说说“我想做一个像夹竹桃那样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夹竹桃那样的人”。一时间,课堂上话语纷纷,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参与、自由发言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最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交谈,得出了“既要像夹竹桃那样不声不响、不计名利、有韧性,又应像广玉兰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所认可。”这堂课让我欣喜地发现,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的新的课堂。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

预设是每节课都可以而且是必须做到的,而生成则如镜花水月,很飘渺,又似乎可遇不可求。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低年级教学中生成的感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教学时大都希望按计划行事,并不是那么企盼生成,恐怕一不小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记得几年前一节二年级的校际语文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云房子》一课,学生很多,七八岁的孩子都好动,我使尽浑身解数,才把他们留在座位上,课勉强得以按原计划进行。在让一个小女孩到讲台带读生字时,她的小棒碰掉了卡片“房”。

“老师!李新宇把卡片弄掉了!”于是,学生不再读字,七嘴八舌地喊起来,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拍桌子,有的已站到了课桌上,带读的小女孩怯怯地望着我。我灵机一动,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哪一张卡片掉了?”他们很快找出了“房”。“为什么只有‘房’掉下去呢?一定是有的小朋友没有把音发准,‘房’生气了,从上面跑下去了吧?你们怎么做才能把它请回来?”孩子们开始认真地练习发音,我则把卡片拾起放回原处。此时,没有谁再计较卡片是掉下去还是跑下去的。

如此,预设与生成不再矛盾,相反能相互促进、相互映衬,使教学水到渠成。同时,把握好生成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经历的多了,经验也就有了,精彩必将不期而至。

三、培育教学智慧,区别对待生成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我们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肯定,一定要区别对待。还记得学习《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的一幕:老师问:“同学们,文中的人物你们最佩服谁?为什么佩服他?”竟然有一个同学说佩服德国军官,因为他作为长官与他手下的两个鬼子相比,还有点“善良”,不是吗?他说,“我也有一个你这么大女儿。”这显然是阅读价值取向的问题,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读懂文字的“弦外之音”。但这确实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我作了这样一个引导:孩子们,德国军官允许杰奎端着蜡烛上楼睡觉去,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不是,那是因为他有像杰奎琳那么大的女儿,他心中只有他自己的女儿,没有想到过关心其他孩子,他是自私的!有的孩子说:身为一个军官,却凭着心情做事,被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骗了,简直太愚蠢了……在这个“峰回路转”的场面,我以阅读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和感召着学生,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

半截蜡烛课本剧篇8

一、以语言之美,激感

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亲切又要充满童趣,既要优美动听又要简单易懂,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听、听得懂,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用多媒体动态展现桂林瑰丽的山水风景,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了声情并茂的讲述:“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秀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立刻唤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愿望。学生深入文本朗读时,不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理解,而是一种美的陶冶,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以音乐之美,拨动情感

恰到好处的音乐能渲染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情境相符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不仅能够表现出课文的节奏美、音律美,而且能够渲染气氛,高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情境,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本的意境,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首先问道:“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秋游吗?”接下来,播放一曲轻柔而抒情、时慢时快的轻音乐。明丽、愉快的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畅游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也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感触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以图画之美,渲染情感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这些具体直观的画面把语言材料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画导入课文,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他们融入这图画的情境之中,从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把皮鞋匠听贝多芬《月光曲》时所产生联想的文字,用flas化成了三幅意境优美的海上景色图让学生对照课文观看,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渲染气氛。这样自然会使学生置身其中,体会语言文字中流露出的炽热的情思、情愫和情怀,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以生动表演,抒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在教学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演这些角色,通过角色表演再现文中情境,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又使教学化“难”为“易”,变“单调”为“多彩”,也使文本内在的情感得以充分地展露,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如《半截蜡烛》一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近距离地走进文本,深刻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在表演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反应,与文本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

五、以趣味游戏,提升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在学习中增加趣味的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有利于加强生生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自主感悟文本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时,我将学生的言语训练融游戏中进行。小蝌蚪们快活得游来游去,当找到妈妈时,他们七嘴八舌:“瞧!长着一张宽嘴巴。”“有一双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有四条腿。”“对了,对了,这次准没错,一定是我的妈妈。”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与体验,尽情地宣泄情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个人银行理财范文 下一篇:确定的可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