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基础范文

时间:2023-11-27 09:06:39

周易基础

周易基础篇1

本文试图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周易》进行探索和讨论,以请方家教正。

一、科层制——《周易》的管理体制论

《周易》产生的时代是宗法制时期,因而,其管理思想也就是说它对社会、社会组织的各种管理措施与主张不可避免地建立在血缘关系,对家长的效忠、依赖的基础之上。其领导者是权力最高者,也是权利最集中者,这就使人们长期以为《周易》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家长式管理的思想。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地研究《周易》的丰富内涵的话,就会发现《周易》所推崇和体现出来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是家长制管理而是科层制管理。早在夏代时,我国就已经有了百官管理国家组织,这可看作是我国古代科层制管理的萌芽,而《周易》在吸收其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备了这种理论,从而使处在萌芽状态的科层制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它的这一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序性 《周易》管理思想的有序性依赖于其本身的有序性。它本身的有序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六十四卦的有序性。根据通行本《易经》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六十四卦由乾坤两卦所生,在此基础上从屯开始直到既济、未济而结束,秩序严密。虽然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的卦序不完全相同,但它本身也有完整的结构,严密的顺序。二是事物发展演化的有序性,《系辞》讲:“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大业”在《周易》中主要指经济活动,这里泛指各种事业。这些东西都有内在的逻辑顺序,不可变更,不能替换。三是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卦的本身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每个卦基本上都有阴阳二爻组成。而六爻中有上中下的天然顺序或秩序并分别对应着天道、地道、人道。这种有序的结构以及结构的有序性,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可以类、效的蓝本,从而为管理者(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由此使最高统治者不必每事躬亲,而只需对有关(下一级)部门和人员发号施令即可收到理想的管理效益。

2.层次性 基于有序性,《周易》的层次性更为突出和明显,这体现在管理上表现为强调分层管理,其管理的实质是下级要对上级服务,而上级则应保证下级在自己范围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级部门间则强调协作配合。《系辞》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首先指出了在层次管理中“天”是不同层级的最高点,而“天”在这里就指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君,《说卦》讲“乾为天;为圆;为君……”把广大的臣民放在下层之中。这一思想在《序卦》中有更为深刻的阐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

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这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周易》是在宗法制的基础上,由家庭的等级层次推广到社会中去。认为社会中人各自有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等级,附属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并且在不同组织部门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即“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正矣”(《易传·彖》),并特别指出“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环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传·说卦》)。对雷、风、雨、日、艮、兑、乾、坤等的不同职责进行了明确规范,这体现了它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人员有着不同要求。对处在同一层次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人员,除了要求他们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外,还要求他们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协调,体现出层次性管理的整体效益,所以《周易》主张“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易传·说卦》,)认为这样才会“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同上)。它通过八卦变化之多动不息的对立运动和事物交合不悖相统一的思想,要求各部门能通过对立与统一实现相互配合,能变化而成万物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说《周易》主张对社会组织和管理人员的职权责任有明确的分工,在实行权力分级的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相互配合,认为这样就会“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传·系辞》)才能“持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同上),才可以通过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实现政治清明、经济富裕、军事强大,即富国强兵的目的,才能保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使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严格地说,科层制管理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然而,《周易》管理思想有序性、层次性的基本特点以及分科执掌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主要内容,与近代资本主义科层制管理的特点完全一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早在二千余年前,《周易》就已经形成了科层制管理的思想,这比西方近代科层制管理的思想早了一千多年。值得指出的是《周易》产生后我国古代社会的管理体制一直是专制主义集权制即家长制,大权只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但这并不能抹杀《周易》的科层制管理思想,这只能说明其思想太超前而难以推广运用而已,其思想没有适宜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二、盛德大业——《周易》的管理目标论

以科层制管理为体制的《周易》,它所主张的管理有特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盛德大业。《系辞》指出:“显诸仁,藏诸用,持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盛德”首先指圣人和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即圣人体道,而这个道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体会了这个道,就具备了“显诸仁,藏之用”的崇高美德。其次指不断更善日日增新,认为“日新之谓盛德”,盛德可以看作是《周

易》德治或政治的管理目标或管理理想。什么是“大业”呢?大业即是富有,《易传》讲“富有之谓大业”(《系辞》),原意指物无所不备,无所不包,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指经济的富足。

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中政治是第一生命,有了政治就有政权,但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没有经济基础做保证,就谈不上政治,谈不上特权。概而言之,盛德大业主要是指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丰硕成果,而这就是《周易》的管理目标。为了实现盛德大业的目标,其总的管理要求是崇德广业即崇尚美德和发展经济,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崇德 《周易》对道德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易传·系辞》作为阐释经文的重要篇章对德更是推崇有加。它指出“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拾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对树立道德的基础,施行、修养和充裕道德的方法以及巩固道德的途径,检验道德的标准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对六十四卦中的近三分之一的卦用道德来解

释,表明其对道德、对盛德的高度重视。具体地说来,其崇德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德的政治功能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我国封建社会除秦朝实行纯法治外大都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且把德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仁政。在《周易》特别是《易传》中德治的观念比较明显,对德政、仁政的认识十分深刻。《系辞》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这就是说,天地的根本大德是生长万物,圣人的大德是守住王位,但怎样才能守住王位,而顺利地进行统治呢?这就要靠仁政,靠道德。可见,《周易》把道德与政治统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仁德、仁政当成是进行政治统治的首

要前提或基础,从而肯定了德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其二,认识到德与个体、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德可以促使人成为圣人或众人之长。《易传,文言》指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而《系辞》也指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把道德当成人“长人”“成名”的途径和手段。《彖》指出“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象》则曰“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懿文德”,这又把道德当成教化百姓的根基,认为德行、美德是教育百姓成为顺民的保障。其三,认为德

行是人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象》),“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易传·系辞》)。认为一个人只要潜心道德修养,就会没有过错,可以心胸宽广坦荡容纳万物,从而取信于天下成为一个君子,即“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同上)。由此可见,它把德治当成治天下的基础和手段,即所谓的“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而它重视道德与个人的关系,实际就是主张通过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人有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品行,从而有利于其统治的稳定。

2.大业 《易经》六十四卦本身的目的就是要为成就大业的人提供关于事物吉凶、追求行动而获得成功的参考,实际上,“大业”正是《易经》本身所追求的目标或理想,《易传》在释《经》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且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引申,使大业成为其追求的管理目标或管理理想。大业是事业即“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从《易传》的解释来看,对大业、事业的定位不外乎“富有”,即经济强盛。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盛德大业并称,因为盛德作为一种德治政治必须有经济为基础来做保障,这样才能“以财聚人”,所以财成了富有的代名词。追求富有即追求财,而追求财,要富有之大业的内容主要有二方面:一是重农业兼顾工商业。古代社会是以农立国,无农则无国,所以十分重视发展农业,这在《周易》中亦有深刻体现,如《易经》提倡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反对“不耕,获;不?,畲。”(《无妄·六二》,要求“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提倡通过制造农具加快发展农业,并要求发展渔业即“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为渔”(《易传·系辞》)。发展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然而这种情形在春秋时的齐国发生了变化。齐国由于管仲的大力改革,把工商业当成经济支柱,这一思想在《易传》中得到继承和发扬。这表现为《易传》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兼顾工商业的发展。其工业主要是手工业,如制造农具、舟车、弓矢等,这是实现工业所必须的,故《系辞》讲“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这就是说要制造出足够的器具供人们使用,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以实现富有之大业,正所谓有工而富。发展商业也是《周易》追求富有之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系辞》讲“日中为市,致天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于商品即部分农、工产品的相互交流而使天下人互通有无,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大业得以实现。二是要善理财。重农业兼顾工商业可以说是富有之源,无农、无工、无商就谈不上富有,谈不上有财,更谈不上什么大业。但是有了农工商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经济势力,是不是就一定富有了呢?也不是,还必须善理财管理好财物,一方面,要使财物有所用,用到正当该用之处,所以《易经》主张“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理财指的就是治理或管理财物,使财物用之有方,量入为出,节约开支。正如《周易正义》所言“治理其财,用之有节”。另一方面,要节俭,反对奢侈。《易传》指出君主应“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而臣民则要“以俭德辟难”,要求人们“安节之亨;承上道也”‘《象》’,即让百姓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去克服困难,而统治者则节俭顾民“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彖》)。

总之,《周易》以盛德大业为管理目标,试图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治国平天下国富民强的政治目的。

三、阴阳之道——《周易》的管理决策论

决策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决策是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周易》对这个问题也有较为令人满意的答复,在它看来,要决策并使决策有针对性、实效性、长远性就要进行预测,即以预测为基础,然而,在此基础上果断决策即决定行动。从预测来看,《周易》是一部占筮之书这是没人怀疑的,而且用易最早的时候其意义极可能就是以占卜吉凶为主要内容。正如朱熹所说“易本卜筮之书,想当初伏羲画八卦之时,只是阳为吉,阴为凶,无文字,某不敢说,窃意如此。后文王见其不可晓,故为之做彖辞。或占得爻处不可晓,故周公为之爻辞尸……皆解当初之意。”(《朱子语类》)可见朱熹不仅把《易经》的内容即卦象当成是筮书,而且认为卦辞和爻辞亦是为卜筮而做,此说似可信。从《易经》来看,其卦辞、爻辞都是先贤圣人的经验总结,所以后人就不怀疑其占筮之功用。这可从《易传·系辞》的阐释中看出端倪,“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认为“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因此这就为管理预测提供了方便和基础。《易传·系辞》讲“《易》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预测是决策的第一步,但预测一定要观天文、察地理,即详细了解管理的环境’、对象、过程及方法等各方面条件,对这些条件做到心中有数,“知幽明之故”,然后据此来做决策。进行预测还要依据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周易》最基本的一对范畴,整个《周易》可以说始于阴阳终于阴阳而由阴阳组成,而阴阳变化的阴阳之道就是预测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为预测依据时主要是指规律之道,正是这个规律之道可以为决策、预测提供方便,故《易传·系辞》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是对阴阳之道对预测作用的极好解释,在它看来知阴阳之道(事物发展规律),就知刚柔相推之理,于是就能知天地变化,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系辞》,“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而为预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对于《周易》来说,其预测基础——阴阳之道就是要细于观察,善于类推而明于变化。从决定行动来看,《周易》主张要坚决、果断,反对犹豫不决,因为犹豫就会心生疑虑,心生疑虑就会瞻前顾后,坐失良机,“《??罚?鲆玻桓站鋈嵋玻痪?拥莱ぃ?∪说烙且病!?《易传·杂卦》),这是说管理中进行决策时,要坚决果断,不能像《解》卦讲的那样松懈舒缓,犹豫不决而贻误战机。

四、变易协调——《周易》的管理方法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一)变易 “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序》),《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系辞》),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传·系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改革过时的制度、政策,才能使百姓乐于进取而不知懈怠;也只有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使百姓适应改革的社会思潮,从而投身于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另外,革新、变易也是治国平天下安身保国的必要条件,它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同上,。那么,怎样变易、革新、变通呢?《周易》提出了几条基本原理。一是要顺天或应天而变。这是说,变易革新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不能逆规律,逆历史潮流而行,指出要“广大配天地”,主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传·象》),认为只有顺承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可以资生万物,“应乎天而时行”(《易传·彖》)。特别是在《易传·彖·革》指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把商汤夏朝建立商朝,周武王商朝建立周王朝的革命看作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二是要顺时而变。即是说,变易、变革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只会徒劳无益。《易传》指出“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要求变通、变革适应四时的变化,并特别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要求“观乎天事,以察时变;观乎人事,以化成天下”‘《彖》,,认为只有随时而变“与时行”才可见“天地万物之情”(同上),一旦时机成熟,环境允许,就要尽快地实行革命;如果不成熟,就不能急于变易,如果已经开始变易,也应该马上停止。所以,它要求“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同上),真正做到“君子以治历明时”(《象》),“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三是要应乎人。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中仅仅顺天趋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改革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

以改革的受益对象也包括广大的黎民百姓。因此,改革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能否满足广大百姓的愿望,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是变易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易传·彖》),所以,《周易》在顺乎天、顺乎地、趋于时的基础上,还要应乎人,以满足广大民众的愿望、利益与需要。它指出“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主张“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易传·系辞》),要

求变革变易以明察民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而“使民不倦”“使民宜之”,并能充分发挥人道的作用。“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同上)。

(二)协调 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要旨,也是《周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周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要求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反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太过”和“失中”两种情况。并指出太过则反,即物极必反,人就会走向反面。而失中则致于凶,会使自己(指统治阶级)处于凶险的境地,故而它提出协调的中和、平衡思想,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彖》),这同孔子的和为贵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极其相似。它的协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正 《周易》认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较为理想的协调结果。它指出“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易传·彖》),认为中正可以观天下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从《易传》对经文的解释看,经文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二爻、五爻为得其中。因为二爻、五爻分居下、上卦之中,而传统的理解认为得其中则为吉,即使不得位的阴爻阳爻也可因其得中而吉。如《易传·彖·节卦》“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刚指上坎为阳卦,柔指下兑为阴卦,刚得中指九二、九五分居下,上卦之中。王弼注云;“坎阳而兑

阴也,阳上而阴下,刚柔分也;刚柔分而不乱,刚得中为制主,节之义也。”故“节,亨”。这对管理来说只要使人们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社会就会稳定,就会使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等级分明,从而有利于其统治。

2.当位 《周易》之爻有当位不当位之说。一般说来,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实际上位是指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或代表的身份。当位指地位的恰当,说到底,当位是统治阶级强调尊卑关系,让百姓民众安于现状的一种理论,因为它把阳、阴、君子、小人的关系及君臣、父子间的主从关系看作是自然赋予的一种不可移易的本性。《易传》指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因此可见,《易传》的作者把人们之间的那种尊卑、主

从、依附、上下的关系当作是当位的东西。这些当位的东西不能随意变化,若变化则为不当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周易》把当位看作是协调的另一重要内容。

3.相应 协调也指上下相应,对立统一。因为对立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并且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协调;统一相应也是协调。所以《周易》除追求中正、当位外还强调相应与对立统一。从《易经》六十四卦看,乾坤二卦是父母卦,其它六十二卦皆由此而生,这些卦中有许多是对立统一的,如泰否、损益、既济未济等都是完全对立的卦象。这成了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周易》强调对立更重视相应、相交、和谐、统一,如《易传》讲“泰:小往大来。吉,亨”,指的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彖》’,把上下相交当成事物亨通的条件。并对否卦的上‘下不交而带来的“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后果深感不安。所以它反对上下不应上下不交,要求上下相亲,指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传·文言》)。在它看来上下相亲即是相应,相应则社会上下团结一致,从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传

·系辞》)。正如《周易正义》所讲“有感必应,万事皆通”。这就是说阴阳交感则成大业。而阴阳分别代表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因此,它所主张的实际是要求万民相通而成就盛德大业。在这里,上下相应就包括了要沟通上下左右多方面的信息,使人们团结一致,和谐发展,共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使社会处在有序的运行状态中。

总之,《周易》是要通过变易、协调等管理方法以实现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民为邦本——《周易》的管理主体论

现代管理学在把人、财、物当成管理对象的同时,也把人当成管理的主体。《周易》在这个问题上更看重人是管理的主体,把人看成是社会稳定、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根本之所在。它的主体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为邦本,重视圣人的作用。《周易》认为易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又称为三才。其中,天道、地道只有通过人道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它认为圣人是人类的杰出代表,正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才“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而设卦观象系辞主要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上),从而“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气”以便达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同上),通过圣人而通天、地之道,察

百姓之情,即“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同上),把天地、自然界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给天下百姓,让老百姓运用它。像包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黄、尧、舜则“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又“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同上)。正是圣人能通天地之道并效法“天地变化”而治理百姓,“穷理致性以至于明”,从而使人能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以发

展社会。除此外,圣人还通晓人道,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传·彖》),能“通天下之志”而“民从之”(同上),从而,“知进退之道,而不失其正”(《易传·文言》),化成天下,使百姓安于现状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易传·彖》)。

2.重视管理者的道德修养。由于圣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的代表,其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百姓的教化、管理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周易》十分重视他们的道德修养,要求他们崇德,并能坚持不懈加强修养。特别是《易传》对此问题的认识更高,如前所提它曾对近20个卦用道德来解释,并把“履”卦当成树立道德的基础,以“谦”卦为施行道德的柯柄,以“恒”为巩固道德的前提,把“损”卦当成修养道德的途径,把“益”卦当成充裕道德的方法,把“困”卦当成检验道德的标准,把“井”卦当成居守道德的处所。《周易》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道德的修养与维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是重视和要求积善成德。它指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易传·系辞》),认为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就可以充裕道德而扬名天下。反对那种不积小善的人生哲学,指出“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弃,罪大而不可解”,从反面指出要积小善为大德,并能去恶,“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传·象》)。二是要求忠、信,讲信义。

指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传·文言》),把讲求忠信当成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还指出“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更把忠、信、义当成与道德日夜相伴不可缺少的东西,要人们即使身处险境也要讲信义,正所谓“行险而不失其信”。三是讲究持之以恒。修养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久、恒常,只有长期不断地修行,才会有大德、盛德,所以,《易传》指出要“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彖》)。由此而达到“天下化成”的目的,并主张“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象》)。四是要求进行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它认为仅仅通过别人的教育、示范影响,不能完全实现德行的修养和维持,所以它要求除了“以省方观民设教”,“以振民育德”外,还要重视自我修养。重视“以惩忿窒欲”,特别是要求“以恐省修者”(《易传·象》),正如《周易正义》所言“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怠,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它还主张谦虚,让人有厚德载物的胸怀,认为谦虚的人能受到别人的尊敬,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能促进德行日渐成为大德的美德,即“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传·彖》),因为一个人有了谦虚的态度,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故它主张“君子以虚受人”(《易传·象》),而“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就是说有功劳且谦虚是万民心悦诚服的条件,而要谦虚就应“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易传·系辞》),真正做到“居上不骄,在下不尤”。另外,他还主张宽容勤劳,不违则等。它认为管理者只有身怀盛德并坚持不断提高其水平,才会为管理成功提供基础。

3.要求爱民。由于《周易》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爱民的思想,《易传》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领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仁就是仁爱,《易传》之《文言》讲“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彖》则要求“容民蓄众”,主要是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并有“交相爱”的思想。为达到爱民的目的,《周易》要求首先要发

展生产增加财富,认为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不劳民伤财,《易传》讲“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彖》),认为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违背农时是爱民的重要内容,这样,百姓就会安心于生产,满足于现状。它的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要求百姓手中也有一点财富而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此外,它还主张从富者手中拿出一些财富,分给那些没有财富无法生活或极少有财富而难以维持生活、生存的黎民百姓,即“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易传·象》),认为

“损上益下,民悦无疆”(《易传·彖》),由于这样,统治者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这体现了一定的养民颐民思想。另外,《周易》还主张教民,如《易传》要求“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主张教给百姓各种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方法等,从而,使百姓能自求生存并为统治阶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它也要求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通过“振民育德”,使他们成为顺民、驯民。其教化主要是根据天地之道即“圣人之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

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易传·彖》),这样就可以达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同上),从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周易基础篇2

关键词:资金证券价格泡沫实验经济学

一、引言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证券市场泡沫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起因。但是解读近年来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泡沫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泡沫背后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助推器,那就是国内信贷的过度膨胀或者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大量资本涌入东亚国家,国内信贷的快速扩张以及资本部门过高的投资率导致了泡沫的出现。1980年到2001年的拉丁美洲泡沫,其产生的国内因素也是信贷的快速膨胀,而外部因素是美国短期利率调整导致大量外资涌入拉美。归结来看,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资金供给与证券供给的不平衡性,市场资金放松引发资金大幅度流入证券市场,在证券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最终导致证券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而急速上扬。正如宾斯维杰(2003)指出,信贷或金融约束的放松不仅对实物投资有着重要性,而且它对创造“可持续性泡沫经济”也提供了必要条件。

针对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相关关系这一问题,现有研究主要是利用三种方法来进行的:第一是历史分析方法,以金德尔伯格(2000)为代表,通过记载从郁金香热、南海泡沫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他将宏观经济过热作为金融泡沫产生与膨胀的基本原因,而宏观经济过热的表现之一就是资金约束的放松;第二是实证研究方法,以Borio等(1994)为代表,Borio等(1994)研究了资本市场价格与私人总信贷量之间的关系,样本为1970年到1980年间的13个工业国家,结论说明信贷对资本价格有着显著性的影响,信用扩张提高了资本价格;第三是实验研究方法,以Caginalp,Porter和Smith为代表,他们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了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沫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作为传统的研究工具,历史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结论,而新兴的实验研究方法也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并逐步成为传统工具的有力补充。证券市场实验是在实验室中构造一个证券交易的环境,实验参与人作为证券交易者进行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策,每个交易阶段结束时交易者所持有的证券可以获得分红。在检验资金约束状况与证券价格泡沫关系的研究中,实验方法具备了可控制性的优势:首先,泡沫被定义为证券价格偏离基础价值(未来红利的贴现值)的部分,在实验中证券基本价值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的,因此可以精确计量市场中证券泡沫的大小,而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并不知道未来红利的分布,因此难以精确计量泡沫水平;其次,实验研究可以创造出除了市场资金水平之外,其他完全条件相同的多组实验环境,并将实验结果的差异归结为资金水平的差异,真实的证券市场则不存在这种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环境,证券价格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而很多因素是研究者难以观察到的。基于这样的优势,实验数据更具可靠性,其检验结果能为已有的研究提供补充,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设置四个初始资金不同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利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开发的计算机实验软件,选取68名实验参与人,用来自我国的实验数据对资金约束放松与价格泡沫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充裕的现金为证券价格上涨提供了源动力,以流动性价值(市场资金与市场证券数目的比值)来代表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每单位流动性价值的上升会带来0.271单位的市场价格泡沫;此外,在实验设定的10个交易周期中,流动性价值在前两个交易周期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较弱,随后逐步上升,在最后两个周期开始下降。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提供借鉴意义,即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资本流动为目标的金融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证券价格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对相关实验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部分介绍实验设计,第三部分是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回顾

通过参与人在可控制性的实验环境下进行虚拟证券交易而获取实验数据的研究方法是Forsythe等(1982)首创的,继而被Plott,Sunder(1982),Friedman等(1984)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泡沫产生和膨胀的原因已经成为证券市场实验的一个重要主题。

首次在证券市场实验中发现泡沫现象的研究来自Smith等(1988)。他们构造了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即有关红利分布的信息对每个交易者来说都是共同知识。在实验之前,参与人被告知每只股票在每个交易阶段可能获得的分红是:0、8、28或者60美分,每种分红结果都有25%的概率,交易将持续15个阶段。根据理性预期理论,证券市场的均衡价格即证券的基本价值是其未来收益(现金流)的贴现值,因此证券在每个阶段的期望红利是24美分(0×25%+8×25%+28×25%+60×25%),第一个交易阶段的均衡价格是360美分(24×15),第二个阶段是336美分(24×14)……第十五个阶段是24美分。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在超过一半的实验中都出现了泡沫现象,即市场价格高于基础价值。Smith等认为这说明共同的信息不足以形成共同的预期。他们通过让实验参与人重复参与该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交易者经验的积累,价格泡沫倾向于减少。

Smith等(1988)的实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在Smith等(1988)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者们继续重复该实验或者从不同的角度修正实验环境。King(1993)在实验中分别引入了卖空、交易费用、涨跌停限制等因素,Schwartz和Aug(1989)采取了参与人自己付出初始现金来进行证券买卖的方法(每人付出20美元),Lei等(2002)引入了交易中的资本所得税等。实验结果显示上述这些因素无法显著地抑制泡沫的出现,即泡沫具有稳健性(Robustness)的特征。

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2001)通过实验数据检验了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沫之间的关系。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设计了7次实验,每次实验有9人参加,交易持续15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期望红利是3.6美元。在这些基本条件一致的情况下,7次实验的环境差异在于赋予了交易者不同数量的初始现金。实验结果表明现金充裕的市场证券价格显著地高于现金匮乏的市场。Caginalp,Porter和Smith(2001)也采用了类似的实验设计方法,检验了市场的流动性价值(市场现金总量与证券数目的比值)与证券价格的相关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流动性价值每上升1美元,证券价格会上升36.5美元。

在国内,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地介绍,例如汪丁丁(1994),蔡志明(1997),高鸿桢(2003),金煜、梁捷(2003)等。但是,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经济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尤其在证券市场领域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的成果。

本文是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我国的实验数据对证券价格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尝试,在实验软件设计、实验环境设置、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主要参考了Smith等(1988)以及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2001)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设计

本文的实验目的是检验市场中现金总量与证券数目比值增大时,是否会引发更高的价格泡沫。为此,我们设计了4组不同初始现金总量的实验环境,每组实验中包括了两次实验,共计8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组实验序号时间初始现金(每人)参与人数目其他实验条件

实验1实验1.12004年6月8日6000元6

相同

实验1.22004年6月17日6

实验2实验2.12004年5月16日5000元5

实验2.22004年5月16日5

实验3实验3.12004年6月8日3000元7

实验3.22004年6月17日7

实验4实验4.12004年6月8日1500元6

实验4.22004年6月17日6

8次实验的设计要点如下:

1.实验参与人

实验参与人全部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其中实验3的参与人来自在职公共管理硕士班,其余参与人来自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实验中,每个市场由5-7人组成。

2.初始禀赋

实验开始时,每人拥有10个单位的证券和一定数量的现金,这些证券和现金都是虚拟的。实验开始后,参与人可以用初始持有的现金购买证券,也可以卖出持有的证券。

3.交易时间

每次实验的交易过程包括10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3分钟,每个周期结束之时,交易者持有的证券可以获得分红。

4.分红情况

每个周期的分红情况是单位证券50%的概率分红40元,50%的概率分红20元。在每个周期结束之时计算机按上述概率随机决定分红数额,然后通过网络系统告知每位参与人所获得的分红,并将分红计入参与人的总资产。在第10个交易周期分红之后,证券的赎回价值为零。

5.交易机制

交易采用双向拍卖机制。双向拍卖是被世界各地证券交易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交易形式,已经被证明有较高的市场效率。目前已有的证券市场实验也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交易机制。拍卖的方法是买方从低往高出价(bid),卖方则从高往低要价(offer),直到出价等于要价时,买卖双方成交。整个拍卖过程由联网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交易者只需按照交易规则向计算机发出申请买入或者申请卖出证券的指令。所有的申买价格(出价)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在操作界面的左边排列,申卖价格(要价)按照从高至低的顺序在界面的右边排列(操作界面见图1)。

6.市场信息

8次实验都采取了完全对称的信息结构。有关交易规则和红利分布的信息全部通过《实验说明》的形式列明。实验之前每个交易者都获得一张《实验说明》的文本,实验开始时,我们还对该说明进行了详细讲解。交易过程中,交易者可以从操作界面上获取所有成交结果的信息,并可看到根据交易结果绘制的实时成交趋势图。

7.激励机制

通过实验,参与人的收益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持有证券获得的分红,二是买卖证券的价格差。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竞赛方式来激励参与人。在实验结束时,统计参与人最后的总收益,并公布每个市场中参与人的收益排行榜,对收益第一名的参与人给予价值人民币10元左右的物质奖励。由于参与人大多来自同一个班级,这种竞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他们通过交易获取最大收益。

参与人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界面如图1所示。

图1证券市场实验用户操作界面

此外,交易中没有设置任何税费,也没有价格涨跌停等价格限制措施。在以上实验环境完全相同的基础上,4组实验中参与人初始被赋予了不同的现金,分别为6000元、5000元、3000元和1500元。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可以计算出市场的两个重要变量:基础价值和流动性价值。

(1)基础价值

由于实验中证券在每个交易周期结束可以获得分红,根据设定的分红概率,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周期证券的基础价值,也就是理性预期的均衡价格。在不考虑贴现率的情况下,第一周期中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是:

(40×50%+30×50%)×10=300

第二周期为:(40×50%+30×50%)×9=270

第十周期为:(40×50%+30×50%)×1=30

在实验过程中,市场成交价格高于基础价值的部分就是价格泡沫,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2)流动性价值

我们将流动性价值L定义为市场中初始现金总额(M)除以证券数目(N)的比值,流动性价值代表了市场资金的约束状况。

假设每个市场的交易人数为,每人拥有证券10个以及初始现金元,那么交易初始,该市场具有的现金总额是:

证券总数是:

流动性价值L为:

在我们设计的四组实验中,分别为6000,5000,3000和1500元,将代入上式,可以得出各组实验、各个周期的流动性价值。在实验开始之时,四组实验的流动性价值分别为600,500,300和150。

相对于基础价值来说,实验设计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体现了市场资金不同的约束状况:

(1)现金充裕组:实验1和实验2,市场初始的现金总量大于全部证券的基础价值之和,即流动性价值大于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

(2)现金平衡组:实验3,市场初始的现金总量等于全部证券的基础价值之和,流动性价值等于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

(3)现金匮乏组:实验4,市场初始的现金总量小于全部证券的基础价值之和,流动性价值小于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

四、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每组实验我们都在相同的情况下重复了两次,通过8次实验的结果来检验市场资金约束的放松是否会带来价格泡沫。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描述之后,我们将用代表资金约束状况的流动性价值L与价格泡沫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一)基本实验结果

8次实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列出了每次实验各交易周期的平均成交价格以及各市场的平均价格和总价格泡沫。

表2实验基本结果

实验序号实验1.1实验1.2实验2.1实验2.2实验3.1实验3.2实验4.1实验4.2

初始人均现金600600500500300300150150

周期1289.84304.13311.25290316.5304.1294.06301.22

周期2280298.89275297.14305233.71262.33288.21

周期3256.67297254.55218.89288256235.28218.11

周期4244.25287.36259241.75296.17233.7206.11206.43

周期5220282.31209.4213274210.56179.64169.64

周期6176.86279.91201.86178190.33188.74143.5160.33

周期7141.07244.46186145.79132.73126.23102105.33

周期8126.25186.67190134.894.7295.963.5758.1

周期971.87573.85171.43124.5870.1351.4431.2956.67

周期1070.7132.527.8645.6733.7833.9726.121.71

总价格泡沫827.5251237.08936.35739.62651.36384.3543.8885.75

平均价格187.7525228.708208.635188.962200.136173.435154.388158.575

最大价格289.84304.13311.25297.14316.5304294.06301.22

其中,平均价格是指每次实验中所有成交价格的平均值,总价格泡沫是指每次实验中每周期平均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总和,计算方法为:

平均价格(1)

总价格泡沫(2)

基础价值(3)

这里,是每个周期的市场平均价格,是每个周期的基本价值。从表2可以判断,8次实验中泡沫程度最大的是实验1.2,最小的是实验4.1,分别出现在每位交易者持有初始现金6000和1500的情况下,图2和3显示了这两次实验中市场价格的走势以及相对于基础价值的偏离情况。

图2实验1.2价格走势

图3实验4.1价格走势

图2和3表明在不同的流动性价值L下,市场平均价格存在显著的差异。表2所显示的实验基本数据也表明资金充裕组的泡沫明显高于其他组。我们将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从数量上判断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二)对实验数据的计量分析

1.实验结果的均值比较——t检验

按照初始现金禀赋的不同,8次实验被分为三个组:现金充裕组、现金平衡组以及现金匮乏组。我们将通过两两之间市场价格泡沫均值比较的t检验,判断三组实验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价格泡沫的数据来源于每次实验中,每周期市场平均价格减去该周期的基础价值,即。

表3至表5列出了两组之间市场平均价格泡沫t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得知,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现金充裕与现金平衡这两组数据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大于0.05,满足方差齐的假设条件,选用方差齐假设下的t检验结果;而现金充裕与现金匮乏组、现金平衡与现金匮乏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5,因此应该选用方差不齐假设下的t检验结果。t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匮乏组、现金平衡组与现金匮乏组的价格泡沫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在10%的置信水平下,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平衡组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表3独立样本t检验(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平衡组)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两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F值显著性概率t值自由度显著性概率

(双侧)均值差值均值差异的标准误差均值差异的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价格泡沫假设方差齐1.1990.2781.731580.089*16.72919.6660-2.619536.0778

假设方差不齐1.86346.3580.069*16.72918.9804-1.343834.8020

表4独立样本t检验(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匮乏组)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两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F值显著性概率t值自由度显著性概率

(双侧)均值差异均值差异的标准误差均值差异的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价格泡沫假设方差齐13.1520.0015.434580.000**47.03298.656029.705964.3598

假设方差不齐7.17352.7650.000**47.03296.556533.880860.1850

表5独立样本t检验(现金平衡组与现金匮乏组)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两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F值显著性概率t值自由度显著性概率

(双侧)均值差异均值差异的标准误差均值差异的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价格泡沫假设方差齐7.453.0104.15838.000**30.30387.287915.550145.0574

假设方差不齐4.15825.287.000**30.30387.287915.302645.3049

*: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t检验表明,在不同的资金约束状况下,市场价格泡沫的均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现金匮乏的市场与其他两个市场的差异性更为显著。这个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证明资金约束状况对价格泡沫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和方向,需要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来判断。

2.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回归分析

除了初始现金禀赋的差异之外,8次实验在各个周期产生的期望红利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将主要考察由初始现金水平决定的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我们首先用每次实验的总价格泡沫与每次实验的流动性价值L构造如下回归方程:(4)

方程的回归结果为:(4’)

回归结果中,流动性价值L的系数为2.017,标准误差为0.331,产生的t值为6.097,p值为0.001。这个结果从统计上有力地证明了资金约束放松会显著性地导致更高的市场价格泡沫。回归方程还表明,流动性价值每提高1元(即市场中每单位证券拥有的额外现金增加1元),会带来实验市场2.017元的价格泡沫。回归直线的拟合情况如图4所示。

图4回归直线的散点交互图

回归方程4考察了每次实验的总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流动性价值L在不同交易周期产生的效应,借鉴Caginalp,Port和Smith(2001)的方法,我们按照交易周期构造了一组回归方程:

(5)

其中,代表交易时间(1至10周期),e则代表某次实验,因而代表实验e第个周期的价格泡沫。事实上,4.15包括了10个回归方程,即从第1周期到第10周期的价格泡沫与该周期流动性价值的关系,数据则来源于8次相互独立的实验。表6列出了10个回归方程的,以及它们的标准误差、t值、p值,还有整个回归方程的F值。

根据表6所示的回归结果和表7、图5所示的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除了第一周期以外,流动性价值与价格泡沫正向相关,而第一周期中,流动性价值的上升,会带来价格泡沫微量的减少;(2)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在前3个周期较小,从第4个周期到第8个周期,影响程度逐步增大,第9和第10周期影响程度开始减少,但仍然高于前3个周期;(3)在第8个周期,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最大(5%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此时,流动性价值上升一个单位,会给该交易周期带来0.236个单位的市场价格泡沫。

表6每周期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回归结果

交易周期

标准误差t值p值

标准误差t值p值F值

14.2848.9160.4810.648-7.48E-030.021-.3560.7340.127

2-5.05120.653-0.2450.8153.893E-020.0490.8010.4540.642

3-11.79624.544-0.4810.6486.415E-020.0581.1110.3091.234

4-2.83325.256-0.1120.9140.1020.0591.7230.1362.969

5-6.13731.009-0.1980.8500.1190.0731.6250.1552.642

6-14.85728.789-0.5160.6240.1410.0682.0880.0824.358

7-47.32627.776-1.7040.1390.1940.0652.9720.0258.836

8-62.59522.995-2.7220.0350.2360.0544.3570.00518.983

9-30.64134.909-0.8780.4140.1340.0821.6350.1532.674

10-14.00411.118-1.2600.2555.301E-020.0262.0260.0894.106

对各周期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和图5所示。

表7各周期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相关系数

周期12345678910

相关

系数-0.1440.3110.4130.5750.5530.6490.772*0.872**0.5550.637

显著性概率0.7340.4540.3090.1360.1550.0820.0250.0050.1530.089

*:5%置信水平下有显著的相关性

**:1%置信水平下有显著的相关性

图5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

在我们的实验开始之前,已经告知交易者每个周期持有证券可能获得的分红概率,并将每个周期基础价值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在实验说明中列出,还通过实验组织者的讲解使交易者对基础价值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实验开始之时,交易者对基础价值应该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在实验初始由于对实验程序和过程的生疏,他们的交易也相对谨慎。基于这些原因,在前3个交易周期,成交价格更倾向于基础价值,甚至低于基础价值,流动性价值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对比较弱。随着实验周期的不断推进,开始低估的市场价格产生了动量效应,激发了交易者的购买行为,而此时资金约束的作用逐步体现,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购买能力受到其持有现金总量的影响。这体现在回归结果中,第4到第8个周期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最后的几个周期中,由于交易者认识到交易即将结束,而证券的赎回价值为零,他们对持有证券可能带来的收益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流动性价值的影响又开始减弱。

总体上来看,实验结果表明市场资金约束放松,即流动性价值增大,会带来市场价格泡沫的增加,充裕的现金为价格泡沫的膨胀提供了条件。

五、结论

本文通过设计现金充裕、现金平衡、现金匮乏这三组初始现金禀赋不同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充裕的现金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源动力,每单位流动性价值的上升会带来0.271单位的市场价格泡沫。此外,流动性价值在前两个交易周期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较弱,随后逐步上升,在最后两个周期开始下降。在类似的实验条件下,Caginalp,Port和Smith(2001)得出流动性价值与价格水平正向相关,流动性价值每上升1个单位,市场平均价格上升36.5个单位。我们的实验结果与他们基本一致(我们的研究是以价格泡沫为因变量)。

在真实的经济系统中,资金约束放松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开放资本账户等多种渠道来实现。理论研究、实证数据已经表明,资金约束放松会带来更多的价格泡沫,实验数据也对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结论对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是以调节宏观经济为目标,而且往往是以调节实体经济为主,但诸如货币供应量、资本流动等宏观经济变量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在金融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了其对证券市场的政策效应,就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并最终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宾斯维杰[德],2003,《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

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美],2000,《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蔡志明,1997,《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兼论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9期。

高鸿桢,2003,《实验经济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金煜,梁捷,2003,《行为的经济学实验:个人、市场和组织的观点》,《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汪丁丁,1994,《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经济学动态》第7期。

Borio,Claudio,etc,1994,“ExploringAggregateAssetPriceFluctuationsAcrossCountries,”BISEconomicPaper,NO.40,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Basel.

Friedman,Daniel,andShyamSunder,1994,“ExperimentalMethods:APrimerforEconomists,”Cambridge,UK.,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tiyPress.

ForsytheR,PalfreyT,andPlott,CharlesR.,1982,“Assetvaluationsinanexperimentalmarket,”Econometrica,50,537-68.

GunduzCaginalp,D.Porter,andV.Smith,1998,“InitialCash/AssetRatioandAssetPrices:AnExperimentalStudy,”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5,756–761.

GunduzCaginalp,andD.Balenovich,1999,“AssetFlowandMomentum:DeterministicandStochasticEquations,”Phil.Trans.RoyalSoc.LondonA,357,2119–2133。

GunduzCaginalp,DavidPorter,andVernonSmith,2001,“FinancialBubbles:ExcessCash,Momentum,andIncompleteInformation,”TheJournalofPsychologyandFinancialMarkets,2001,Vol.2,No.2,80–99.

Lei,Vivian,CharlesNoussairandCharlesPlott,2002,“AssetBubblesandRationality:AdditionalEvidenceFromCapitalGainsTaxExperiments,”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workingpaper1137.

King,RonaldR.,Smith,VernonL.,Williams,ArlingtonW.,andVanBoening,Mark,1993,“TheRobustnessofBubblesandCrashesinExperimentalStockMarkets,”inR.H.DayandP.Chen,eds.,NonlinearDynamicsandEvolutionaryEconomic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83-200.

VernonL.Smith,Suchanek,G,andWilliams,A.,1988,“Bubbles,crashes,andendogenousexpectationsinexperimentalspotassetmarkets,”Econometrica,56,1119-1151.

周易基础篇3

该书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揭示了中医与易学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以及易学对历代中医理论家与实践者们所给予的智慧启迪。在人类发展史上,巫医是结伴而行的。《周易》作为卜筮之书,它能够对中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于历代医家对易学的自觉认同,在于他们对易学思维方式的把握。正是易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医学理论与实践,都带上了易学智慧的烙印。自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开始,《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范畴系统对医学便表现出了的极为明显影响。

在分析主要医学典籍文本的基础上,萧汉明教授认为易学对传统医学的滋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与汉易的“卦气说”、“九宫图式”等内容,为传统医学提供了系统的、有机的思维方法,使传统医学对人的考察,能够着眼于放在整个自然的大系统中,对影响人的内外因素作整体的分析。二是《周易》的“取象比类”方法,即是将人体与自然现象相比附,医家视人体与天地同构,以及人体局部信息对整体的反映等,就是对“取象比类”方法的运用。易学对自然界的阴阳对称平衡、五行生克等现象的把握,为医家对人体的平衡、生克、变化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历代有成就的医家,诸如张仲景、王叔和、王冰、刘元素、朱震亨、楼英、李时珍、张介宾、吴有性、唐宗海等等,他们在医学上的成就,无不与他们自觉地对易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对易学智慧的吸收有关。三是《周易》与医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周易》中的原则、方法,对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介宾就明确地提出,医易之间是相通的,两者都是关乎阴阳之事,“《易》之与医,宁有二哉!”这种自觉的医易会通,正是传统医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在总论易学对中医的指导意义之后,从中医原典出发,以专题的形式,具体地阐述了易学与中医的典型相关课题,将易学对中医的影响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来。作者深入地发掘了《周易》对中医认识人体的影响,认为在中医的病源机理理论中,历代医家都明显地借鉴了《周易》的各种解释世界模型;医家在建构各种传染病的周期理论时,则受到了易学中“卦气说”的影响;在中医的辨证诊断学中,历代医家根据望闻问切所获取的病变资料,不断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辨证理论,都自觉地运用了《周易》中的“穷神知化”的认识方法,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达到了解病源、病史、病变的症候,进而预知和把握阻止疾病的方法。

萧汉明教授认为,在中医治疗学方面,中医提倡的因时、因地、因人施治的“三因制宜”原则,要求将患者的各种健康状况,与四时阴阳的升降、地域水土的差异等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互动的整体系统,在辨证的基础上,实现对具体病变的准确判断,这些与《周易》的“随时”、“守中”、“探赜索隐”之义,是一脉相承的;而治疗中对疾病病症要“分辨标本”、对疾病发展趋向“正反逆从”的把握,与《周易》的太极观、神化观、变通观等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在用药的原则上,清代医家吴瑭根据“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的理论,在援草木入药时,利用草木的不同部位药性的差异,以发挥它们的不同作用,这正是对太极之理的运用。在药物的配伍方剂中,则有“君臣佐使”之说,这同样体现了《周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的易学智慧。在针刺疗法中,各种用针取穴的理论,明显地带有医家对汉、宋两代象数易学理解差异的烙印。在传统的气功养生理论中,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创造性地综合了《周易》、黄老道学、以及道教的丹术理论,认为三者同出一源,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气功更自觉地与《周易》结合在一起。

周易基础篇4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

随着中国沿边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进出口额为1958.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59%。其中与俄罗斯的贸易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2010年进出口额达到554.4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其次是印度,2010年进出口额为6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4%;与蒙古国今年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2010年为39.8亿美元,同比增长64%(见下表)。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在边境地区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为协调实施中俄边境地区发展战略和中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与俄罗斯《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并根据2007年3月26日在莫斯科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俄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发展和改造中俄口岸,完善旅检、货检系统,加快口岸电子化,提高通关效率,完善与口岸相关的基础设施。 改造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国际公路口岸等,并对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达成共识。

中蒙之间的边境地区合作已经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开放,边境地区的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如中国的二连浩特市与蒙古的扎蒙乌德贸易往来、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在中蒙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蒙边境地区的口岸合作也不断加强。

沿边开放的战略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开放的区域战略上,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因此,继续扩大沿边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可或缺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2、实现周边外交战略,营造合作共赢地区环境的关键

在我国的外交战略布局中,周边国家是我国外交的基础。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谋求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平等、互信、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睦邻、富邻、安邻”成为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事务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因此,实现周边外交战略,促进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沿边对外开放意义重大。

3、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开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新疆在内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这些省区市大都是沿边地区。 经过几年的实施,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为了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出了十条意见,提出未来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国家会在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继续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但单靠国家的投入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自身发展起来,具有造血功能。要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往来,提高沿边开放水平,促进沿边经济的发展,为落实西部大开发,培育新的增长极创造良好的条件。

4、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境安全

我国的边境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据国家民委统计,截止到2005年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170.4万。因此脱贫是摆在少数民族地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是我国民族政策原则之一,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此外,边境地区还肩负着保卫我国边境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边境地区一定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就必须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境地区落后局面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沿边地区不断开放,保证我国边境的安全。

通过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商品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以开放带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繁荣当地经济,加快脱贫致富,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进而为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边境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沿边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边境地区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边贸政策

边境贸易的恢复与发展,为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边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际上是从边境贸易政策开始的,边境贸易政策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周边国家的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我国的边境贸易政策从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并由外经贸部颁布实施《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办法》开始,至今有正式文件的只有1992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积极发展与原苏联各国经贸关系的通知》(国发(1993)33号)、1996年为整顿边贸秩序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年外经贸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等几个文件。其后,再没有对边境贸易政策正式出台文件。从现有的边境贸易状况分析来看,原有的边贸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边境开放的形势,应该进行调整。

(二)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口岸,而我国沿边的一些口岸由于建设较早,基础设施较差,又经过长年失修。使得这些口岸的建设与对方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体现不出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水平,更没有显示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因此,建议国家要加大边境口岸的建设。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大部分,地方筹集小部分。同时,对减半征收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由中央财政全部返还地方,用于边境地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与对方国家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与毗邻国家在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保险、仲裁方面的合作,促进边境贸易的正常发展;加强海关、公安(边防)、司法部门的合作,共同打击走私和各种犯罪活动,保障边贸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除在中央政府一级进行交流与磋商外,也应加强我国边境省区地方政府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四)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

1992年,我国在开放14个沿边城市的同时,国务院批准在沿边城市设立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边境经济合作区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开展经贸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发展速度减缓,有的出现发展停滞。这些需要加以解决,需要赋予新的功能,实行“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如:赋予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区等的优惠政策,使边境经济合作区成为新时期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要载体。

(五)适时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对于边境省区提出的建立将边民互市、货物进出口、保税仓库、加工贸易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成熟一个批一个。建议充分考虑各地区边贸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由相关省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选择交通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有发展前途的已开放的边境口岸作为试点,报国务院批准,成熟一个,批准一个。

(六)推动边境地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目前我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区域合作正在不断加强,如 “上海合作组织”、 “图们江经济合作开发”、东北亚区域经济等区域性经济合作,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促进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发展本地区各国的经济。

上海合作组织中与我国毗邻的国家有4个,图们江经济合作开发与我国毗邻的有2个。在这类区域经济合作中,边境省区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建议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多边磋商谈判中,将边境地区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列为重要议题,赋予边境省区参与区域合作新的一些权力,通过更大范围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边境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与安全,使边疆地区真正成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

周易基础篇5

中国工商银行――“如意金”

产品简介:“如意金”是中国工商银行自行设计并拥有自主品牌的实物黄金产品,除“如意金条”外,工行在2008年9月26日还推出了“如意金钱”。“如意金”并不提供代保管,投资者可选择立刻提金,或是另行申请银行的保险箱业务,然后按规定交纳一定的保管费。

产品规格:“如意金”的纯度为AU99.99。“如意金条”分20克、50克、100克、200克、500克和1000克6种规格,不设最低交易门槛;“如意金钱”分1盎司和1/2盎司两种规格,由工行指定的全国19家分行限量发行,没有交易数额限制。

产品资费:该产品价格以工行周一至周六每天上午9点之后公布的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挂牌价格为准,购买“如意金”不收取加工费和其他附加费用。

是否回购:“如意金”提供回购业务。如果投资者在上午回购,则价格以AU99.99黄金的每日开盘价为基础下浮3元:如果在下午回购,价格以金交所下午第一笔黄金的成交价为基础下浮3元。回购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9:30至11:30和13:30至15:30。

该业务的办理时间为工行营业时间,即每周一至周五的9:30至16:30,周日购买“如意金”将沿用周六当天的买入价格。

兴业银行――个人实物黄金买卖业务

产品简介:兴业银行的个人黄金业务,是该行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为投资者提供黄金交易渠道,并资金清算和实物交割。投资者既可以在需要时提取黄金,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或银行柜台在金交所对实物黄金进行交易,赚取波动价差。

产品规格:业兴银行实物黄金产品包括AU99.99、AU100g两种,交易起点均为100克。

产品资费:该产品价格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报价为准,其交易手续费为成交额的0.2%。现阶段银行对个人实物黄金免收代保管费,但在提金时,投资者需要根据提货重量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运保费。为弥补实物黄金在重量上的溢出或不足,银行还会按每千克300元的比例,冻结投资者一定的溢短差费用来进行二次清算,多退少补。

是否回购:实物黄金一旦提货后,银行既不负责回购,也不能将其入库交易,投资者若想变现只能折价卖给黄金加工企业。

该业务的交易时间为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市时间,即每周一至周五的9:00至11:30和13:30至15:30,以及每周一至周四的21:OO至次日凌晨2:30。

招商银行――个人黄金买卖业务

产品简介:招商银行的个人黄金业务,主要销售成都高赛尔金银有限公司的标准金条。银行不提供代保管,投资者可另行申请保险箱业务。保险箱分日租、月租、年租三种。

产品规格:高赛尔标准金条以金衡盎司为计量单位(1盎司=31.1035克),包括2盎司、5盎司和10盎司3种,产品纯度为AU99.99,交易起点为2盎司。

产品资费:高塞尔标准金条的价格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报价为准,投资者在购买时还需交付每盎司109元的加工费,以及每克0.3元的手续费。

是否回购:招商银行对个人实物黄金进行回购,银行会在当日高赛尔标准金条的买入价基础上再返还投资者每盎司62元的加工费。

该业务办理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9:00至12:00和13:00至16:30,投资者可到成都、青岛、南京、广州、沈阳、长沙、天津、武汉、杭州等地的网点办理。

中国农业银行――“招金进宝”、高赛尔标准金条

产品简介: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人实物黄金买卖业务,主要销售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高赛尔金银有限公司的标准金条。银行并不提供代保管,投资者需要及时提走黄金,或者另行申请银行的保险箱业务。保险箱分半年期和一年期两种。

产品规格:“招金进宝”包括A类投资性标准金(30克、50克、100克、200克),以及B、C两类标准礼品金,金条纯度均为AU99.99。

高赛尔标准金条采用盎司计价(1盎司=31.1035克),分为1盎司、2盎司、5盎司、10盎司4种规格,产品纯度为AU99.99,最低交易门槛为1盎司。

产品资费:“招金进宝”采用LO-CO-LONDON黄金市场价格、纽约黄金市场价格与上海黄金交易所价格相结合的综合报价体系,并根据金务规格收取不同的附加费用。

高赛尔标准金条的价格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报价为准,投资者在购买时还需交付每盎司109元的加工费,以及每克1元的销售手续费。

是否回购:“招金进宝”并不提供回购业务,而高赛尔标准金条则可以进行回购交易,投资者需到购买金条的原网点办理。符合回购条件的金条,银行将在当日买入价的基础上再返还每盎司62元的加工费,同时投资者还需交纳每克0.3元的赎回手续费。

该业务的办理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农行营业时间,投资者可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地的指定网点进行交易。

深圳发展银行――“聚金宝”

产品简介:“聚金宝”个人实物黄金业务是深圳发展银行同上海黄金交易所共同开发的黄金投资产品。投资者既可以提取黄金长期收藏,也可以由金交所代为保管,并通过深发行的黄金交易系统到金交所进行交易,获取黄金波动价差。

产品规格:“聚金宝”包括AU99.99和AU100g两个品种,最低交易门槛均为100克。

产品资费:该产品价格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挂牌价格为准,交易手续费为成交额的0.2%。现阶段银行对黄金免收代保管费,但在提金时,投资者需要向银行交纳每克0.07元的运保费,并且还要交纳按提货重量计算的提货保证金。

是否回购:“聚金宝”不提供回购业务。

该产品采用三段式交易时间,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投资者可在早市(每周一至周五9:00至11:30)、午市(每周一至周五13:30至15:30)和晚市(除周五外,每日的21点至次日凌晨2点30分)进行交易。

中国建设银行――“龙鼎金”投资金条

产品简介:“龙鼎金”投资金条是中国建设银行自行设计并拥有自主品牌的实物黄金产品,金条印有“中国建设银行”标识和编号。投资者如果不立刻提金,银行将收取指定块号的金条每块每月2元的代保管费;如果投资者不指定块号,则银行免收代保管费。

产品规格:“龙鼎金”投资金条的产品成色为AU99.99,包括50克、100克、200克和500克4款产品,最低投资门槛为50克。

产品资费:该产品的价格以国际黄金市场报价为基础每日浮动,由于存在制作和运送成本,其每克售价要高于同期黄金市场报价。此外,投资者在购买时还要另外交纳包装费。

是否回购:“龙鼎金”投资金条是可以回购的实物黄金产品,银行会按照回购当日的买入价对无缺损的金条予以回购。

周易基础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基础;基坑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筑物密集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而高层建筑复杂的基础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邻近建筑物及市政管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尽可能减小其影响。据统计,从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众多因素来看,工程桩施工和基坑工程施工是两个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将从桩基础和基坑工程施工这两方面,来讨论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利用这些方法指导实际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

1 桩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高层建筑自身载荷较大,对地基处理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建筑密集地区,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多采用桩基础或桩和其他基础形式组成的复合基础。但由于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原因,桩基础施工往往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在施工时产生的振动、挤土效应等。

1.1 振动的影响目前,桩基础的形式多种多样,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桩基础的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如在锤击桩的施工中,打桩振动容易造成附近建筑物墙体、地面等出现裂缝;钻孔灌注桩虽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影响,但当桩穿过砂层时,若未能及时用泥浆护孔,则会造成涌砂、塌孔等,对周围已有建筑物构成威胁。因此,在建筑密集区,对桩基础施工方法进行选择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振动或捶击式桩基础。这样既可以减小噪音,也可以减少因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1.2 挤土效应挤土效应是指桩入土时挤开相应体积的土体,在桩周土体中产生较高的超孔隙水压力。经扰动的土体极易蠕动,表现为地表、浅层和深层土体发生竖向和水平位移。大量的土移会导致邻近建筑物基础的上抬、结构的变形、地坪和墙面的开裂,损坏地下管线和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桩基础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的处理方法有:

打桩的顺序:打桩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挤土效应的大小。在场地一侧有邻近建筑物时,应背离建筑物由近向远处打桩;在场地空旷的条件下,应按先中央后周围,由里及外的顺序打桩;区域大时,采用跳打可使邻近建筑物变形趋于均衡,减少差异变形,防止或减少建筑物的倾斜;区域小时,采用间隔打桩,减少土体侧向挤压力。

设置垂直排水通道,可加快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减少挤土现象。

预钻孔打桩及开挖防挤沟,其目的是进一步隔断打桩引起的挤土压力及超孔隙水压的传递途径和减少浅层土的积压,从而可以起到减少对邻近浅埋管线和基础的影响。

2 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支护结构施工、降低地下水位、基坑土方开挖等各阶段。

2.1 支护结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1 支护桩施工产生的影响为了满足基坑开挖的稳定,支护结构常采用排桩(墙)支护工程:包括灌注桩、预制桩、板桩等类型。其中很多属于挤土桩或部分挤土桩,施工时应采取1. 2节中的措施,以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2 在软土和砂土地区施工人工挖孔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软土、砂土地区或地下水位以下,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因挖孔不当容易造成涌砂、塌孔和土体挤入等问题,后果比较严重,在城市密集区不宜采用该桩型。在某些工程中,虽然场区内土层为软土,砂土或夹有软土,砂性土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施工人工挖孔桩的例子仍然很多。如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则在施工中可能产生管涌、流砂、软土塑性挤出等现象,引起大面积塌陷,造成周围建筑严重损坏。

2.1.3 压密注浆引起地面隆起和沉降压密注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与注浆压力、浆液的凝固时间、浆液的稠度等因素有关。如果注浆压力过大,浆液凝固时间短,稠度大,地面可能产生一定量的抬升;如果注浆压力过大,浆液凝固时间长,稠度稀,则可能先是产生地面抬起,接着由于压力消散,而土体受扰动强度下降,地面因而产生沉降。这样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1.4 其他影响在支护结构施工时,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其他一些影响。如土层锚杆施工可能占用规划红线以外的地下空间,并影响后续工程的施工。

2.2 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基坑工程开挖绝大多数情况都需要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但是,抽降地下水必然引起地面沉降,不仅对周边地质环境带来影响,而且也会对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基坑工程降水使地下水水头下降,土体产生固结,有效应力增加,引起地面沉降,使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这也是对地下水处理时,采用上述的降排法较之阻挡法的最大缺陷。因此,配合基坑支护进行降水设计和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降水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把不均匀沉降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以确保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2.3 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产生变形一个合理的基坑开挖方案,必须将变形值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从而避免周围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值与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周边荷载条件、暴露时间长短、支护结构的类型及刚度等因素有关。土质条件越差,开挖深度大,周边荷载大,暴露时间长,支护结构刚度小,则变形值大,反之,则变形值小。不同的支护结构有不同的变形特性,了解支护结构的变形特征,有助于估计基坑变形的范围。

在基坑开挖深度不大,或土质条件较好,场区较为开阔时,可采用放坡开挖。因为周边环境条件好,通常允许存在一定的位移值,位移值的变化幅度也较大,通常达到几厘米到几十厘米。

土钉墙作为一种柔性支护结构,为超前开挖再支护,通常也会产生一定量的变形,为减小其变形的方法有:增强竖向支护结构;对坑外土体加固;土钉加长和加密。

(3)悬臂式支护结构对开挖深度很敏感,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不良影响,适用于土质较好、开挖较浅的基坑。

(4)排桩(地下连续墙)结合锚(撑)结构的变形主要由支撑的压缩变形(或锚杆的拉伸)、排桩(地下连续墙)的挠曲变形、坑底支护结构的平移和转动以及围檩的挠曲变形组成。由于支撑(锚杆)的变形,排桩、围檩的挠曲变形都以弹性变形为主,变形值相对较小,坑底处的位移和转角则主要与坑底土的性质和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等几个因素有关。因此,只要控制住踢脚变形,支护结构变形值一般较小。在城区环境的复杂条件下,开挖基坑或深基坑一般采用这种支护形式。

2.4 基坑支护结构失稳对环境的影响根据已有的基坑工程经验,如下设计和施工中的不当,常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地层的沉陷和水平移动,并造成基坑周围的地下管网出现破坏。如煤气管道泄漏极易造成爆炸、中毒恶性事故;而水管断裂,则使大量压力水冲向支护结构,加速支护结构的破坏。造成支护结构失稳的主要原因有:

支护结构刚度不够,侧向变形过大。

(2)土层锚杆失效,使支护变形过大

(3)桩的入土深度不够或基坑附近堆载过大,而导致土体沿某一滑面整体滑移破坏。

(4)悬臂结构的侧向位移过大,导致挡土结构的剪应力过大而开裂,产生斜向裂缝。

(5)在软土地区挡墙插入坑底深度不够,大量泥砂绕过挡墙的下端涌入基坑,引起基坑失稳。

(6)基坑底部的隆起过大,使基坑整体失稳。

2.5 基坑工程施工的对策为保护邻近建筑物和市政设施的安全,需要做好下述工作。

详细了解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网的分布情况、基础类型、埋深、管线材料、接头情况等,并分析确定其变形允许值。

(2)根据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网的允许值。采用合理的基坑工程支护体系,并对基坑开挖造成的周围地表沉降情况做出估计。判断支护体系是否满足保证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网的安全要求,必要时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3)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现场监测,测试项目主要有:地面和管线沉降、土体水平位移、地下水位、邻近建筑物沉降及倾斜情况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等。通过监测和反分析,指导基坑工程进展,实行信息化施工。除上述措施外,采用逆作法和半逆作法施工也有利于减小基坑开挖造成的周围地面沉降,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结 语

选用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可以减小施工噪音污染和环境卫生污染。采用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施工速度可以减小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的挤土效应,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在周围采取钻孔取土和设置防挤沟等措施,减小挤土效应造成的不良影响。基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减小其影响,并能采取合理对策,以保证基坑施工过程中,邻近建筑物及市政管网安全和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霄志.桩基础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J].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0, (6): 71-74.

周易基础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勘察;基础类型;分析

Abstract: The basic typ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report option is the core and focus of the sit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 common base class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nd hope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underlying typ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1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1 前言

在岩土工程勘查中,需要依据的最终的成果文件就是岩土工程的勘察报告,它不仅是建筑工程施工进行设计的基础性文件也是进行地质考察的重要依据。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核心和重点的部分就是对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基础类型的选择,是解决拟建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等关键问题的答案。如果工程地质评价或者地质参数不准确,基础选型不合理,轻则造成浪费和重大经济损失,重则产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对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岩土层特征,不良地质现象,地基稳定性和适宜性,基础类型及岩土参数的选择等问题必须根据地质调查,钻探及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等勘察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点等,按现行的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和社会上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多种适用的基础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基础型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一种最优方案供业主及设计部门选择。

2 常用基础类型的分析

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天然地基浅基础是工程建设中最常用的基础类型,因其经济、施工技术方法简单,成为建筑工程首选的基础类型。它不仅适用于多层建筑,当地层性质良好时地适用于小高层及高层建筑。场地浅部存在满足拟建工程的荷载要求的地层是选用该类基础的首要条件,除此外勘察中的还应侧重注意以下问题是:

(1)地基土的均匀性:地基的过量变形将使建筑物损坏或影响其使用功能。特别是高压缩性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以及软硬不均等不良地基上的建筑物,如果考虑欠周,就更容易因不均匀沉降而开裂损坏。

(2)地基的稳定性:在坡地下面的建筑要考虑基础的稳定性。勘察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荷载,还要考虑建筑附加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勘察深度要满足稳定性评价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建议采用深基础。

(3)地下水:对底面位于潜水位以下的基础,除应考虑基础开挖排水、坑壁护外,还应考虑地基土泡水软化、涌土、流砂等问题。

(4)当多数地段浅部地层性质良好,仅个别存在软弱土,可考虑局部换填或采用树根桩的加固措施。

2.2 筏板基础和箱型基础

筏板基础和箱型基础是高层、超高层建筑常用的深基础类型。基础埋深较深,地基开挖深度大。地下室一般为 2~4 层,埋深一般为 9~16m的居多。有些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可达20多米。此类深基础具有造价高、风险大、施工难的特点。勘察报告必须对其安全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进行透彻的、正确的、全面的论证和评价。勘察的侧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是:

(1)查明和评价地下水的埋藏状态及地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强含水层的分布范围。

(2)岩土层的特征、状态分析评价要准确,报告提供的岩土层的内摩擦角和凝聚力(C)值要准确,为基坑的设计、开挖和边坡支护提供准确岩土参数。

(3)对坑底的基础持力层、下卧层及其以上岩土层压缩变形特征进行分析,为地基沉降提供准确的地质参数。

(4) 勘察报告应对提供的基坑开挖和边坡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论述,确保工程安全。

(5)分析研究和论述基础施工对周边地区的现有建筑物的影响。如基坑降水对周边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等。

2.3 预应力管桩基础

由于预应力管桩具有易施工、适应地层广、工期短等优点.当浅部地层不能满足荷载要求时,此类桩型为首选的深基础形式。选用此类基础类型时,在勘察中除了做好常规的地基勘察评价内容工作外,应特别注意分析评价如下两个问题:

(1)沉桩的可行性评价,即桩要穿过的上部的地层特性评价。人工填土中有无大的填石、上部地层中有无孤石,厚的砂、卵石层等。当桩要穿过的上部地层有较厚的砂层或有硬壳层时,就要根据砂层的厚度和密实度或硬壳层的厚度和硬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评价,在考虑到砂层厚度时还要考虑打(压)桩产生的挤土效应,确定沉桩的可能性。

(2)当强风化层很薄或缺失时,桩端很容易落到中或微风化岩面。对第三系泥岩等软质岩,可选用中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而大多数平原的灰岩地区,在其岩面上往往有一层 1~5m 厚的流迥状的风化残积软土,往下直接就是中风化岩层。当中风化岩面产状较陡且选用作桩尖持力层时,岩面上覆流塑状的风化软土对桩周无侧压力和摩阻力,容易使桩尖产生位移。同时桩尖在岩面处易产生弯曲并折断。上述地层条件不宜采用预制基础。

(3)管桩的挤土效应是否会对成桩质量、邻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和基坑边坡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2.4 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主要用于软土地基的一种地下构筑物的基础类型及桥梁工程在河海中的基础类型。此类深基础在基础施工中采用特殊方法―――在井内挖土靠其自重下沉或对井壁四周冲水靠其自重下沉。根据沉井施工的特殊方法,勘察评价的侧重点是:(1)查明和评价井下沉范围内土层的特点及其均匀性,特别是有无硬夹层。(2)查明和评价沉井施工对周边地基和建筑物的影响。(3)查明和评价沉井井底的基础持力层的产状及其平整度。当井底持力层采用岩层时,必须查明和评价岩面的产状及其平整度,防止岩面倾角大使沉井倾斜而难于纠偏。

2.5 人工挖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工程质量易控制,可多桩同时开工作业而工期短,造价较低等优点。以前是深基础中首选基础类型,在许多地方得到了采用。其适用于地基均匀性较差,持力层起伏变化差异火且荷载较大的建筑工程。勘察的过程中除做好常规勘察内容的工作外,侧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下:(1) 要查明和评价地层可挖性和井壁的稳定性及其支护条件,查明和评价地层的有毒有害气体。预测挖桩中可能出现潜在的安全问题。(2)要查明和评价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地层富水性及透水性,强富水层的分布范围。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试验,对挖桩施工中的地下水涌水量进行预测。特别是当选择中风化岩作基础持力层时,要十分注意基岩层富水性及透水性。(3)选用强风化为桩端持力层时要注意其泡水软化现象。在强风化为桩端持力层时不仅会扩大头施工困难,而且泡水软化承载力迅速降低,宜选用砂状或块状强风化为持力层,勘察应查明泡水不易软化的强风化层的埋深。

2.6 钻冲孔灌注桩基础

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具有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层,单桩承重荷载大等优点,近年来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公路铁路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桩的受力不同又把钻冲孔灌注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勘察过程中除做好常规勘察内容的工作外,侧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下:(1)对成孔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地层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成孔,桩穿越的地层中有无太厚且易塌的软土或砂砾层,对成孔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评价,指出可能产生塌孔的层位并提出处理的方法。(2)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和状态,对成桩的可行性进行预测。对桩穿越的强透水且厚度大的强富水层及地下迳流的状态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地下水对注浆产生的影响,提供可采用的处理方案。(3)做好室内外的测试工作,提供准确的桩周岩土摩擦力和桩端承载力参数。(4)在孤石发育和岩溶地区,当端承桩选用岩石作持力层时,须增加外孔查明稳定的持力层,岩深地区宜一桩一孔,对大直径桩宜一桩多孔。考虑斜岩的情况,应适当加大钻孔入岩深度。

总之,基础选型在进行选择时首先要选择成本低、施工简单、质量易控制的形式,一般的选择顺序是:浅基础一预应力管桩一人工挖孔桩一钻、冲孔桩、桩筏式基础。无论选择哪种基础,勘察除查明地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外,还要注意施工的可行性、地下水的条件、持力层在施工开挖及地下水的作用下性质的改变、周边环境与施工的相互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只有经过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基础选型。

参考文献

[1] 刘胜.试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建筑工程基础选型的若干问题[J].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8(04)

[2] 陈长伟,毛进宇,王小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05)

周易基础篇8

关键词:沿边开放 国际产业合作带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明确提出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针对沿海、内地与沿边不同的外向性经济发展水平,报告明确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即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我国西部地区如何按中央的要求,实现提升沿边开放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我国西南滇桂两省区的边疆地区为主要对象,对两省区与周边国家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战略意义、条件和构建的路径作初步分析。

一、提升沿边开放需要新思路

如何加快提升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沿海的开放模式能否运用在我们这样的西部地区?毫无疑问,中国东部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海洋的低成本的通道,把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这样一种对外开放的模式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过程中收益很高,并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国,而是个幅员辽阔巨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沿边省区以及周边的地区差异相当巨大。由于西部地区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地理区位,以及周边国家的环境,这些在东部地区极为有效的开放战略和政策,难以在西部地区获得同样的成效。西部地区缺乏以贸易作为增长发动机以引进外资、通过市场方式引进技术与产业的基础,与主要贸易港口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因此,东部开放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到西部沿边地区。面对西部地区的现状与对外开放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提升西部沿边开放水平,需要构建完全不同于沿海开放模式的沿边开放战略。

同时,提升沿边开放也需要考虑改革更新原来沿边开放模式和内容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沿边开放主要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的统计,1982年至1987年,全国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仅为1.5亿美元;1993年达到51.52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后,2000年达到48.6亿美元,到2006年增长到161.5亿美元,本世纪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24.68%。边境贸易对沿边省区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强内地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近年来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结构升级与我国边境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现行的边境贸易优惠政策与wto的非歧视原则是有所冲突的。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国家必须对边贸优惠政策进行较大的调整,边贸的政策优惠将逐步减少。三是边境贸易模式、政策必须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对应的问题,随着我国与周边次区域合作的推进,客观上需要根据发展态势调整沿边开放的内容和模式。因此,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沿边开放模式实现转型。

新时期的沿边开放模式,应当按照胡锦涛主席“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精神去构建,至少它应该有这样几个出发点:(1)与沿海开放的理论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同,沿边开放更多地从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获得知识支持。这一特点与沿边开放战略的重心是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而沿海开放主要在于发展贸易、建立制造业中心的世界工厂模式紧密相关。(2)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应当成为沿边开放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要从竞争性对外开放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从单边开放转变到双边或多边互动开放,从注重富区的对外开放转变为由富区带动富民的对外开放,从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对外开放转变为综合性多层次对外开放。在系列转变中产生的边界效应以及它所产生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克服边界效应,将成为沿边开放战略研究的一些重点问题。(3)深化次区域合作,建设国际通道、弱化边界效应、加快要素聚集、依托内联外引,推动产业合作、加速与周边的二体化进程,形成沿边地带的经济增长中心,应当成为沿边开发战略要点。

为了有效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可考虑构建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与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为加快“向北开放”构建的沿边经济合作带相呼应,扩大“向南开放”,推动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界定与意义

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就是通过该区域参与国双边或多边的投资便利化,营造特定的制度环境,降低边界效应,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利用资源开发与加工,提高当地优势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从资源地区变成有特定产业支撑的经济增长带,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从而建立和拓展这些地区工业化基础。在国际上,不乏在边境地区建立国际产业合作带成功的例子,如美(国)加(拿大)边境国际产业合作带、上莱茵河跨国次区域产业合作带等。因此,构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可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这些地区从“富饶的贫困”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范围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依托我国西南滇桂两省区的边境地区,在边界两侧条件适宜地区建立的若干个产业园区、开发区;拓展区是支撑跨境合作产业园区、开发区的资源地区,地理范围覆盖我国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南亚东部地区;辐射区是拓展区所能影响的周边区域,包括我国西南地区以外的地区、东盟其他国家和南亚国家。现阶段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可以以现有的重点口岸为基础,围绕双方对应的口岸建设一批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区、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使西南沿边地区形成贯穿东西的产业合作带,通过边境地区的要素优势互补,内地产业转移和沿边开放政策、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结合,形成沿边国际产业合作的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把周边国家为外交格局的首要,并强调中国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将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1、有利于我国西南地区边疆与周边接壤地区在共同增长中实现共同繁荣。中国西南地区边疆与周边接壤地区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状态,贫困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关系,但这一区域是全球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是典型的“富饶的贫困”格局,在这一地区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能够通过这一地区资源的共同开发,摆脱贫困,形成共同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共同繁荣。

2、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协调和统一。构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形成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逐步建成一些跨境城市、商贸中心、产业基地等产业支撑力强的边缘增长中心,带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区产业的发展,将支撑已经初步形成的国际通道的物流规模,方可发挥国际通道的经济效应。

3、有利于解决我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周边接壤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与西南沿边地区接壤的周边地区,仅靠农业无法解决长期以来获利极大的毒品种植,也无法解决一系列周边地区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带,开发优势资源,延伸资源开发产业的产业链条,提升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这一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有利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国际通道经济效应。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在这一区域形成一批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吸引中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到这些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投资办厂,有利于走出去的企业形成聚集效应,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降低商务成本,避免单一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有利于国际通道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我国的“富邻、睦邻”外交政策收到实效。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与我国的发展差距较大,仅靠贸易往来,难以解决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对于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发展民族工业积极性高。通过构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双方合作建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在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中实现共同增长、共同繁荣,能够形成实施我国“富邻、睦邻”外交政策的有效载体,使“富邻、睦邻”外交政策落到实处。

三、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和条件

从发展的态势上看,构建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已经形成,条件已经具备。

1、该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从体制性框架协议向具体合作项目转变。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国家战略,合作领域从贸易领域向人员培训、资源合作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纵深推进;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大的资本集团正在积极介入这一地区。我国应顺势而谋,向具体的产业开发、资源加工方向发展,深化区域一体化。

2、所涉及的国家参与次区域产业合作愿意强烈,希望借助我国的产业发展带动其国内经济发展,缓解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近期周边国家对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积极参与,老挝北部九省已经委托中国帮助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中国的矿业勘探企业对北部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都充分表明希望引进投资进行产业开发的强烈意向。事实上,滇桂两省区和国内其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一些产业合作项目已经实施或正在启动,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3、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周边国家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已经卓有成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国际产业合作环境。多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周边国家各级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建立了互惠信任的合作机制;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减轻当地的贫困程度。由于亚行对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态度,无疑对沟通各方、改善投资软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我国在总体上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有能力、有动力开展对“两亚”的产业投资。越南北部、老挝北部、缅甸北部等地区的工业才刚刚起步,急需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提升产业层次。我国在冶金、生物资源开发、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加工制造技术都较为成熟,符合周边国家产业开发的技术要求。企业到“两亚”地区投资办厂,可有效实现产业转移。除滇桂两省区外,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和重庆强大产业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是发展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经济资源。

5、云南、广西作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完善。昆曼、昆畹、昆河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东线建设,泛亚铁路中线和西线规划、建设在稳步推进;广西自治区与越南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不断完善,通畅便捷的陆路交通正在成为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坚实基础。电信、能源方面合作项目的启动,进一步改善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随着我国西南地区与周边接壤的口岸与各类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由自然条件和制度差异造成的边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四、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对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对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的国际产业合作带,是我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形式,它不仅带动边境地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西南地区将产生各具特点的正向效应。

长期以来,沿边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如何形成互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区域均衡格局的变化表明,仅有沿海地区的高度开放,必然导致要素和产业在沿海一带空前聚集,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很难带动诸如四川、重庆等内陆腹地的对外开放。同时,内陆腹地对外开放既需要借助沿海地区与世界市场的高度关联,也需要依托在沿边地区形成增长新一极,四川、重庆等内陆腹地的巨大的经济能量通过沿边增长极可转移产业,直接走向东南亚、南亚市场,并获得外部资源支持。因此,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与形成,对于重庆、四川等地加快内陆开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将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带受益。周边国际产业带的形成,能够使云南省从通道地位转变为合作主体地位。云南长期致力于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但是由于云南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形成,通道建设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缺乏从次区域合作中获得利益的能力与基础。在通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跨境产业合作与分工,依托通道布局产业,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中国的加工企业进区办厂,合作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开发层次,形成产业聚集区(点);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这一区域的优势资源,支撑加工业的发展(面),通过形成“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产业带,云南的产业将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由于地处西南边疆,周边国家贫困落后,市场容量小,消费能力弱,使云南省在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中一直处于弱势。通过构建中国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圈,云南在推动中国的产业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梯次转移,支撑中国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得以凸显,将成为支撑中国实现南向互利合作战略的重要平台。

广西自治区在获利于北部湾战略实施的同时,也将从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中受益。国家发改委最近批准的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并没有包括与越南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与越南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完善,资源条件较好,并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配套条件,一些产业合作项目已经启动,是最有条件进行国际产业合作的地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形成,对广西将形成沿海(北部湾战略),沿边(周边产业带)开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格局,并为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注入新的内容。

五、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步骤与对策

构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涉及因素很多,需要政府之间、地区之间、相关国家之间多方面努力,也需要国际组织协调与参与,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动国际产业带从初级形态向机制化发展。

加强研究,高起点谋划是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基础。构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就合作的具体产业、重点领域、合作方式、产业布局、合作策略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统一认识,高起点谋划,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高起点谋划需要及时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充分论证构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可行性。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想,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睦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应争取在中央和国家部委的主持下研究、论证这一构想的可行性。在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的支持,争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政策、资金、外交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建设。

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是扩大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关键所在。目前铁路、公路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是对东南亚、南亚扩大合作的薄弱环节。建议在未来较长时期期间把以铁路、公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尽快形成贯通沿边与内地、比较完备的交通网络。要加强一类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铁路和公路通关能力。逐步将二类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推进口岸加工区和境外园区的建设。根据口岸所在地区条件和进口资源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加工区建设,实现资源落地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和完善软环境是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重要支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外交磋商,建立定期沟通、协商和信息交流机制。金融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人民币对外结算机制,统一出口退税政策,用政策引导方式,允许建立跨国投资合作银行,积极引导和鼓励口岸地区商业银行开展货币兑换业务,允许在周边国家开通人民币银行卡业务,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应积极发挥商务和外交部门、境外企业、行业协会等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上一篇:网络营销参考文献范文 下一篇:月饼圆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