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谈

时间:2022-10-09 08:56:56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日《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看来它们基于这种图符应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连山》以山做卦序之首,因夏朝初洪水泛滥,大地沉浮不定,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山洞,故会把山作为主体看待。商朝时,洪水早已退却,大地呈现,居住在平地上的人群又保存着母系社会的一些思想特点,天父地母,所以《归藏》有可能以地为卦序之首。有周一代,人类社会不仅从母系氏族社会完全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周人对天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开始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先天八卦的对称,周易的八卦讲求流行,于是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了。

周易的“易”字上为“日”,下为“勿”,“勿”字在甲骨文中是“月”。日、月组合主变化,天道在变化中发展壮大,日、月、星辰,公转、自转,各行其道,故“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又有地球的引力化育人,“厚德载物”,提供着一种可持续性发展。阴阳象征着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统一在一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事物就是在不断追求这种阴阳平衡又打破阴阳平衡的过程中朝前发展的。所谓阴阳交而变化起,天地合则万物生,不同性质的因素相互作用方能把事物激活。如同文化内部的结构需要参差多态,若太统一就太稳定,难免要丧失灵活的适应力,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周人虽是农耕民族,但其陵墓形制却“不封不树”,隐蔽性好,几类后世草原陵墓之风。周人立国近八百载,或是得到了羊文化与狼文化的最佳结合吧。儒家的礼乐与道家的玄哲都源于周早期形成的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这就需要外来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参与进来解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佛教在中国也没有那么多的信徒。当然,反过来佛教在中国要弘扬其教义,又须得借助中土故有的儒、道进行嫁接。后随宋明理学的兴起,中国文化终有形成佛、儒、道三教合一之趋势。儒家讲求“养吾浩然正气”;道家讲“清静无为”,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妄为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官员大都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律;佛家有和尚,崇尚和气,正、清、和,东方大道,贵在贯通。生命在一吸一呼之间,知名学者文怀沙先生曾对我说及养生之道:吸气时要正,呼出时要清,气沉丹田要和。

九在阳数中为最,五在六爻中为君,故天子称作九五之尊。戊、已是中央土,辰、戌、丑、未代表四方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土为黄色,故黄色亦为天子制。周文王扭转乾坤,定乾位即天心在西北黄土高原,以求接通天地灵气,进而“文武肇岐周拓千秋伟业,礼乐佑华夏开万代英才”。周易认为事物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性,“德治”、“革命”、“小康”、“税收”、“和谐”,这些概念均为周人所创造。周人的分封制相当于联邦制,在文化、血缘的基础上联盟推出一个共主。周人的“殷人治殷”也是一种国家管理的智慧。

太极图形成虽晚,但类似于这种水漩涡式的图案,无论从巴蜀一带的屈家岭文化还是商周时代的纺锤彩绘,甚至于日本国的“巴”图案中早已出现――在古人看来,万物及生命都是从水的漩涡中产生的,最终也要回到那里去。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朝鲜有种图腾叫“大三元”,接近于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在这同一文化圈中,但愿思维的价值取向不要再走进那种古老的漩涡,那是生民之悲。

元朝的国号取周易中“大哉乾元”的意思。乾者也,受火克制。朱明政权具火德,后金改国号为清,当取水克火之势。古人说易通神道,实是让文化为政治服务产生的神学。周公旦作易之爻辞,古体字中的“学”字如此写法“W”,上部中的“爻”代指周易,下部的“子”为君子,不学易者,何为君子?!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周公庙管理处,722400)

上一篇:我写《〈论语〉读本》 下一篇:我写《中华人文精神》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