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难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0:33

直面苦难篇1

这是一个乡村男孩与城市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农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葵花十二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城市,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芦苇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地方……

我想说的就是这本 青铜葵花 .

文章主要写了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来到了一个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孤单寂寞的她认识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善良的青铜家认领了她,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虽然没有血原的关系,但是青铜和葵花比亲兄弟还亲,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了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卖掉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聪明的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地站立了一个晚上;为了避免葵花挨骂,青铜勇敢地代妹妹受过;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青铜心灵手巧地做了一串闪亮的冰项链……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青铜一家老小相濡以沫、同心协力,艰辛却又是快乐生活着,从容坚韧地应对着洪水、蝗灾等一切苦难。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在残酷的现实下,我们无力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但是我们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心境,这本书的最大意义便是教会我要承认苦难,接受苦难,直面苦难,也许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最缺乏的便是那种面对苦难的能力。痛苦是美丽的,苦难是永恒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痛苦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延续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出变不惊的幽雅风度.了解到了这些我们是否能有一种解释?面对苦难之时,我们能否不消极,不逃避?追求幸福快乐是无可非议的。就像青铜葵花那样,如果他们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将会怎么样呢?正象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是姐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是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直面苦难篇2

苦难也美丽。因为苦难可以使人智慧。

当奥斯提洛夫斯基遭遇双目失明时,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从中他领悟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人应该把自己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中,不要让自己回想一生时而有所后悔。当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时,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了以卧薪尝胆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复国大计,从中他明白到人要成功是需要不断地警醒自己,鞭策自己的,而不是意志消沉,更不是怨天尤人。当谢坤山失去双臂无法用手作画时,他并没有抛弃他的梦想,而是日以继夜地用嘴来作画,从中他学会了如何独自地在世上生活以及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难道不能说苦难也美丽吗?

苦难也美丽,因为苦难可以使人坚强。

舞台上那样可爱的女生,她们整齐的舞姿,动感的节拍,引起雷鸣般的掌声。而又有谁料到她们竟全是聋哑人士,因为她们是那般得坚强,而造就她们这般坚强的正是她们的直面苦难;著名作家史铁生在遇到失去双腿这一苦难时,他迷茫过,伤心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直面它,因此苦难磨砺他,使他变得更坚强,并创作出《我与地坛》这一名文;欧立西制造新药的过程中尝试过605次的失败,然而每一次的失败都使他多一分坚强,使他越挫越勇,终于有了新药606的问世。于是,我们难道不能说苦难也美丽吗?

苦难也美丽,因为苦难是成功的基石。

司马迁因秉直直言,“不溢美,不隐恶”而遭受宫刑,但他没有逃避,而是“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然“长夜沾湿”“不衾似铁”,随舟漂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仍能涌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贝多芬虽双耳失聪,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于是,我们难道不能说苦难也美丽吗?

直面苦难篇3

1、历尽艰辛: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和困苦。比喻人生挫折不断,生活过的很艰苦。

2、苦难的降临无法预知甚至不可抗拒,歌德说,弱者沉吟、叹息,勇者却向着光明抬起他们纯洁的眼睛。当你笑对苦难,你发现苦难其实不过如此。

3、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苦难也许就会在突然间毫不留情地降临我们身上,它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吞噬人们宝贵的生命,将一个好端端的世界弄得面目全非。有些人面对苦难,他们的选择就是毫无风度的地去叫苦连天,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导致的后果也许就是让苦难永远伴随他一生。

4、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没有人喜欢苦难。追求快乐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经过苦难就难以获得幸福和快乐,而经历苦难之后,回味起追求中的种种努力,忽然会觉得一切是那样来之不易,那样甘甜,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

5、当人生的凄风苦雨袭来时,我们要微笑着唱响生活的歌谣。当我们感到前途渺茫、苦难难以克服时,我们要敢于向前迈一步。苦难如乌云,当我们真正与它直面时,我们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它远没有我们想像地那么高不可攀,不可战胜。

6、生活不是和风细雨,有阴雨天,有风浪。在这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挑战苦难,这过程是很苦,可是——正如他说“苦?苦什么呀!我是男子汉,再苦,我也能挺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应该到来苦难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去挑战,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坚强点,别抱怨生活,生活是个聋子,它不会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你可以在苦难中锻炼自己!

7、流离失所:流离,转徙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8、饱经沧桑: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9、苦难如同死亡,是人生中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起来的勇气,笑对苦难,完成生命的华丽转身。

10、苦难其实也能如花般的美丽。因为它可以使人智慧,使人坚强,同时也是成功的基石。所以我们不要逃避,而应该直面苦难,由我们自己主宰命运。

12、苦难似那高耸的山峰,想要翻越它,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苦难似那轻柔的水,要想跨过去,需要有理想的翅膀。

13、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面对厄运,海伦·凯勒战胜了心灵的漫漫长夜,贝多芬奏响了铿锵的命运交响曲,霍金撩开了时间黑洞背后的科学奥妙。这一切都源自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14、年轻的我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是美好的生活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首我们2008年的现实生活经历,从雪灾到火车脱轨到汶川地震,灾难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我们何尝不是在苦难中认识我们的生活时代,认识我们的“多难兴邦”;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苦难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意识到人类的坚强;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苦难中品尝着感动的甜蜜,吮吸着大爱的滋味。

15、“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们应该正视苦难,面对苦难,尊重苦难,歌颂苦难。因为拥有了苦难,我们才可以感受到更加甜美的欢乐;因为只有在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才是一种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我相信,《青铜葵花》这本书,会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会使大家对人生信仰有所改变。也许,你会同我的感受一样,对待苦难会有一个全新的定位:“苦难是美丽的,因为只要经受苦难,战胜苦难,就一定会收获成功的甜美!”

16、饱经世故:饱,充分;经,经历,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17、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18、“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苦难。欢乐可以赞美,苦难又何尝不值得歌颂?凡是不能够体会到快乐与苦难的人,就不懂得享受欢乐与痛苦。

19、我庆幸自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我更庆幸自己在这本书中感受到苦难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中,谁敢保证没有挫折呢?我们应该像青铜与葵花一样乐观地看待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的挫折与磨难,坚强地走在生活的大道上;我们应该像青铜与葵花一样越是在苦难的日子里把自己的爱献给我们最需要的人。

20、笑对苦难,是司马迁包羞忍辱、发愤著书的坚毅;笑对苦难,是苏东坡无惧风雨、登高抒啸的放达;笑对苦难,是徐霞客壮游天下、书写人生的不羁。穿过岁月的风尘,无数先贤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自信、放达、坚毅、智慧,全都化作岁月长河中晶莹的一滴,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21、没有苦难,风平浪静的人生永远是不完整的如果要把人生分成几分,我会把最大一块命名为苦难。因为成功后所得的利益并不只是物质上的东西,而物质上的东西只是一中副产品。成功的利益是成功之前的苦

22、和苦难结伴而行,我们才能更加体会到幸福的美好;和苦难结伴而行,我们就会懂得更好的把握现在,珍惜拥有;和苦难结伴而行,你的生命将更加精彩……

23、苦难也是我必需所拥有的,他会使我更加强壮,苦难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推着我们去往幸福的彼岸,人生不仅要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轻柔,更要有波涛汹涌,气势雄丽的刚健;人生不仅需要安安静静的秋月,也需要蓬蓬勃勃的春天、热热闹闹的夏天;人生不仅需要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豪迈,也需要兢兢业业的耕耘。

24、苦难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苦难限制了人的视野,压抑了人的个性与梦想,但卑微的人在强大的苦难前去表现了一种坚忍和顽强,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倔强。唯有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5、历经坎坷: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困难。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27、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28、苦难不但是最宝贵的财富,还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苦难其实是成功为我们按排的一名老师,这位老师会毫无包留地把成功的方法传授给你,引导你走上成功的捷径。

29、历尽沧桑:历,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指变化很大。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

30、饱经风霜: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风霜,指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31、苦难在我们的生命中如影随形,无意中,苦难磨蚀了多少困顿的心灵,毁掉了多少失意的英雄。然而,苦难不过是一片乌云,远望去墨黑一片,但当我们勇于直面苦难时,我们会吃惊的发现,原来它只是灰色而已。

32、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痛苦都能忍受,什么逆境都能坚持,什么环境也都可能适应。

33、饥寒交迫:意思是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直面苦难篇4

人生中总会经历挫折,即使是再大的风浪又算得了什么,"仰天一笑泪光寒",没有苦难的磨练又怎么会有破茧化蝶的欣喜?共同阅读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800字高中,请您阅读!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1屋外的天空被雨水冲刷的格外的蓝,不带有一丝杂质。一座色彩艳丽的彩虹横挂在天边。面对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却无心观赏。低头望向课本,那枯燥无味的内容使我原本苦闷的心情变得更加烦躁,我索性把书一扔,走进了院子。

思绪飘回那天,刚上课没多久,老师抱着一沓试卷娓娓而来,脸上那生气的`神色让我们不寒而栗,看来昨天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老师在讲台上发着试卷,我静静期待着自己的名字后面能紧跟着一个理想的分数。终于念到我的名字了,可是听到分数后,旋即一阵寒意席卷而来,包裹着我的全身。我的心像被人狠狠得摔下了万丈深渊。

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为什么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来以回报自己的却是这冰冷的成绩。放学回到家,吃饭的时候,妈妈向我询问了成绩,我如实的说了。原以为妈妈会理解我的心情,我可以从她那获取一丝安慰。可是没想到当妈妈得知成绩后,脸色一下就变了。随即开始数落起我来,不留一丝情面。刚刚恢复的心又渐渐变凉,被妈妈的责备撞击的支离破碎。我快速的吃完饭,逃离了餐厅,回到了房间。一进房间,眼泪就迫不及待的夺眶而出·。

正当我想回房时,弟弟突然对我叫道“姐姐,你看树上的那只小猫,它竟然爬上去了!”听到他这话,我心里暗自疑惑,猫本来就会爬树啊!我带着疑惑走前去一看,只见那只猫的一只后腿上缠着厚厚的纱布,我恍然大悟。我问弟弟“它爬了多少次才爬上去?”“嗯…”弟弟思索了一下,说“好像是九次”。我不禁感叹道,能使一只腿有着缺陷的猫忍着身体的伤痛摔了八次,却只为了爬上树,这是一种何等的毅力与坚持啊!

可能这就是永不言弃直至成功的那一刻吧!我在心里对自己感叹道。俗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若想要登上成功之巅,就必须要付出十分的努力和勇敢的面对失败。胜败乃常事,但若是在失败来临的时候,不能勇敢的去面对失败,对于失败只懂得退缩与逃避,那就永远不会得到成功。失败总是要自己去面对的。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2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与人生相伴。的确,那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挫折?要坦然。

司马迁坦然面对挫折。他受过宫刑,但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在狱中写出《史记》。鲁迅先生评价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韩信坦然面对挫折,他受胯下之辱,当兵又屡屡不受重用,最后开始当成开国将军;爱迪生坦然面对挫折,他在家中独自一人做实验,几千次的试验后,电灯便出现了。

古往至今,像这样坦言面对挫折的事例还有很多。

邓亚萍身体矮小,是她所面对的最大的挫折。她也差点因没能跑下长跑,而被涮下。于是,他每天多练16筐球,增强体力,最后,终于在乒坛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坚强的毅力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贝多芬小时失聪,长大后又失明。但他对音乐的热爱还是高昂的。他在这种情况下,还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正是他坦然面对挫折,才有了这么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由此可见,面对挫折时,我们要学会坦然,勇敢。朋友们,当你们面对挫折时,不要低头,不要放弃,坦然面对挫折!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困难来阻碍你,但是我们自己要勇敢的战胜一些巨大的困难。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下课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出去玩耍,谁知刚一出楼门就摔了一个大跟头,那时我感到胳膊剧痛。同学们看见我摔倒了,就扶我起来,把我送回家,我的父母带我去医院,听医生说,这孩子胳膊以后恐怕伸不直了。那时,我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掉了下去。

后来,母亲告诉我:“困难,就越要伸直它,我就不信世界上没有奇迹。”母亲的这番话像一股暖暖的春风,吹进我的心里;像一盆暖暖的水,浇进干旱以久的土地。我听了之后冲劲十足,也相信一定能伸直。父亲为了我的胳膊也花了不少的心思,给我买杠铃,给我压胳膊……每天,我不练几个小时,就不行。看着胳膊一度有一度向下垂,我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这时,母亲说:“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就没有上不去的刀山,下不去的河。”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胳膊伸直,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成功,这一次我战胜了困难 也战胜了我自己。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小的时候,我是住在奶奶家里的。有一次,一个漂亮的姐姐给了我一块精致的小石头,水润水润的,淡淡的鹅黄色里有一种通灵的光泽,很漂亮。我把它当作独一无二的珍宝,无论去哪儿都随身携带着。

我把它称为“我的宝石”。

有一天傍晚,天空已经缓缓垂下大幕,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欣赏着这暗夜中的华美。不知怎的,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把石头抛出去,还能找回来吗?

于是,为了证明这个“疯狂”的念头,我把石头向身后轻轻抛去,它就落在我身后的草莽之中。更奇怪的是,在抛出手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了,心里异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多么愚蠢的傻事,也许“我的宝石”将永远回不来了。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按照我的猜测进行,我果真再也没有找到那块小石头。尽管我翻遍了整个草丛,被短小而尖韧的灌木划伤,它就是没出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院子里的那一种暗美的暮色和那个孤独的女孩在草丛里搜寻时的慌乱,悔恨。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游历了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挫折与失败,看过不少奇特的石头。也许是忏悔,我买了许许多多那种鹅黄色的石头,但是没有一块可以替代,没有一块可以让我忘记那年丢失的那一块。

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它,在我心中,它的圆润和美丽实在是无法替代了,尤其是这种憾怨是我一手策划造成的,是我亲手抛弃它的,心中的那个痛楚的小洞,也总是无法弥补。

当然,有时候我也知道这种执迷是多么幼稚、可笑。有一次我曾想过,那个傍晚我若是能够找回来,在那个“喜新厌旧”的年龄,我又会珍重它多久呢?也许就会像那些被我毁坏了的玩具一样,彻彻底底从我记忆中消失净尽,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这也许是一个未曾完成的事实。

可是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反而永远不会消息,始终徘徜在我心中,变成我心中最深处的一抹明媚的忧伤。

“花开花落总有时”,一切都有它的所得和所失。推动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年华,但使我们走向成熟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我们也在得到。

所以,把得失看轻些吧。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人生亦然。

得与失其实很简单,不是吗?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5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杜甫在《淮南子》这样说。与其相同,人若困难,何谈完美,生活若无困难,何谈精彩;命运若无困难,何谈人生。

论苦难,我认为"张海迪"苦难订单甚多甚苦。五岁便失去了正常孩童该有的生活,上帝赐予她的苦难,赐给她病痛,她困厄接踵,前路明明是荆棘丛林,乱石粗粝。她却走出了奇迹。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用毅力和恒心与苦难病痛做斗争,张海迪怀着战胜的信念,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经百般苦难磨砺,自学几门语言,攻读几多课程。身残志坚的她,是青春中的榜样,是不低头,不认命的楷模。他战胜苦难,赋予生命力量,让人生散发阳光的光芒。

谈苦难,闪过你心头的第一信念一定会是憎恨,那你就错了。苦难给予我们成长的阴霾,又馈赠于我们成长的阳光;均按给予我们生存的烈焰,又馈赠我们生存的雨露。殊不知,此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聪明人会庆幸,会感激苦难,因为是苦难增长了你的见识,磨练了你的心志,是困难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中又前进了一步。也许,正是残酷和可怕的苦难教会了你坚持、自信、努力、不懈。也许,正是战火般的苦难成就了你的辉煌。对此,你又如何不珍惜苦难给你的历练呢?

面对困难,要以平静的心态,不要因为失败或痛苦而焦虑不安,也不需要埋怨苦难带来的逆境。生活在苦难的天空下,要想从中做个脱颖而出的胜利者,只有对一切怀有信念与希望,把种种挫折与苦难当做别人给予的帮助,那么,你总会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面对绊脚石,一定要从容而淡定,做个有心者。相信,每个苦难都会给你成长奠定基础。多些苦难的出现,将增进你人生的阅历。

诸多苦难,不管将你逼到了什么位置,都不能把它看成终点。当你真正怀揣着必胜的信心去生活,困难也不可怕,多些苦难又何妨?不消极,唯一可以准备的是去迎接将要到来的风雨。改变苦难,天高地阔,埋怨苦难,天昏地暗。用正确方式接受苦难的历练,见证你成长道路中的丰富多彩。

直面苦难篇5

关键词:杜甫;后期诗歌;漂泊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05-02

杜甫历经盛唐、中唐两个时代,尝遍了战乱之苦和漂泊之痛。他的一生分别经历了早年漫游时期、长安十年求仕时期、安史之乱中的颠沛辗转时期以及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本文所指的“后期”,大体就是漂泊西南时期。

一、杜甫晚年行踪概论

唐肃宗乾元二年冬,诗人杜甫开始了暮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浪生活。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筑了草堂,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宝应元年七月,吐蕃入侵,攻陷长安,杜甫不得不逃到梓州一带,直到叛乱平息才重回草堂。广德二年春,杜甫的好友严武重返成都,任剑南节度使,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他难以忍受年轻同僚的嘲笑与排斥,数月后辞官重回草堂。永泰元年四月,严武突然病逝,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靠,于五月率家人乘舟东下,离开了成都。九月,杜甫一家抵达云安,因病在这里滞留了半年后又迁往夔州。由于诗人屡遭变故,四处辗转,漂泊意识与日俱增,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蜀相》、《江亭》、《登高》、《登楼》、《八阵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旅夜抒怀》等都是该时期的作品。大历三年正月,诗人由于不堪贫病折磨,只得又离开夔州。在江陵住了半年后又移居公安数月,于年底到达岳阳,《岁晏行》这首沉痛的诗歌就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诗人更是于岳阳、衡州、耒阳之间疲惫地转徙漂泊。大历五年年冬,贫病交加的诗人伏在湘江之上的一叶扁舟中,写下了生平的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因此,从杜甫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晚年颠沛流离的人生苦旅。战乱频繁,知交凋零,归途茫茫,贫病无依,白首无成。历经人世沧桑的老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乱世中一颗漂泊着的孤独而又痛苦的灵魂。

二、漂泊意识的语词表达

杜甫诗歌尤其是后期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特定的语词,这些语词在意义上往往与“漂泊”相联系,读者能从这些语词上体会到诗人的漂泊无依、孤苦无助。由于它们反复出现在诗人笔下,弥漫于诗人的漂泊生涯,因而通过这些特定的语词,诗人实际上传达了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漂泊意识。

(一)“漂泊”

“漂泊”这个词在诗人杜甫笔下频繁出现,例如“漂泊到如今”、“漂泊犹杯酒”、“漂泊损红颜”、“此身漂泊苦西东”、“暮年漂泊恨”、“漂泊南庭老”等等。“漂泊”一词道尽了诗人长期漂泊生涯的悲辛,诉说了自己流落饥寒、终身不用的悲哀以及身不由己的惶惑与无奈。

(二)“飘”

“飘飘”:如“飘飘适东周,来往若崩波”、“飘飘愧老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何异飘飘托此身”、“飘飘愧此生”等。诗人在感叹自己漂泊身世的同时,也隐隐传达了对亲人、对家国未尽职责的愧怍与无奈。“飘零”:如“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漂零已是沧浪客”、“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飘零任转蓬”等,流露出诗人客居他乡、归期渺茫、知交凋零的苦痛。“飘荡”:诗人用“飘荡”一词,述尽了他漂浮动荡生活的悲凄,如“漂荡随高风”、“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等。

总之,带“飘”字的这些语词折射出了诗人飘忽不定的去向和不由自主的哀伤。因为它们时时出现、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诗人的漂泊意识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种深刻的苦痛早已随着诗人的行迹,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生命和灵魂中。

(三)“自”

“自”字在其后期诗歌中的频繁出现足以证明诗人自我体验之深。而由于诗人后期都是在漂泊流离中度过的,因而“自”的反复出现,更强化了诗人的漂泊意识。

“穷荒益自卑,漂泊欲谁诉”,对于流落到穷荒之境的诗人来说,无人可依、无人可诉的感觉无不加深了他的漂泊感和凄楚感。不管是处境还是精神,自己与外界都是完全隔绝的,只能独自神伤。“吾徒自漂泊,世事各艰难”更是道出了人世之苍凉、漂泊之孤苦。“挂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送友人归而自己却不得归,抱病、思归的痛楚与此形成的矛盾如拉锯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诗人心头,只能在异乡孤独地自怜、自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老来无用的悲哀充斥着诗人的内心,他不仅“苦”,而且只能“自苦”,因为“人事音书漫寂寥”。“自苦”一词传达出诗人沉痛悲凉的人生况味。

(四)“客”

“客”字义与“主”相对,道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浪子身份。在他笔下,反映羁旅客愁的诗句比比皆是,例如“岁暮远为客”、“花近高楼伤客心”、“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等等。叶落而不能归根,只能在秋风中凄苦地飘零。诗人想念故园而不得回归,只能在异乡孤独地辗转。因而诗人用他饱蘸血泪的如椽大笔,道尽了他的家国之思、漂泊之痛。天地茫茫,乡音杳杳;生为客子,死为游魂。这位凄苦无助的老诗人,最终留给了历史一个孤独而崇高的背影。

此外,杜诗还经常用“孤”、“残生”、“羁旅”、“游子”等词语,传达出他深重浓烈的漂泊意识。

三、直面漂泊苦难的人生态度

正因为杜甫的漂泊意识是时刻存在、如影随形的,因而他的痛苦也是深广有力的。那么,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漂泊的苦难人生呢?毫无疑问,作为儒者的诗人正是以直面苦难、承担苦难的态度去正视人生、摆渡人生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儒家思想一直都是知识分子追求和恪守的精神准则和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它以仁义为核心,推崇士的人格理想,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圭臬,强调积极入世、直面现实的人生态度。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境遇下,当士的理想抱负与社会现实发生碰撞而无法实现时,士人必然要遭遇精神上的痛苦与孤独。而一贯秉承“奉儒守官”信念的杜甫,在他后期的漂泊生涯中,这种痛苦尤为清醒,这种孤独更是裸的。

杜甫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注定是以行走的姿态出现在神州大地上的。漂泊的步履紧贴大地,含泪的目光凝望苍生。在飘零流离的旅途上,诗人背负着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强烈责任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忱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深处无限深广的忧愤。他忍受着政治失意的落寞,“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品尝着亲友离弃的孤苦,“东西南北更谁论? 白首扁舟疾独存”;体会着贫病交加的悲凄,“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咀嚼着故园难归的失落,“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他以他敏锐的笔触和心灵,执着地关注苍生,清醒地审视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漂泊于诗人而言是种宿命。时代与生活环境迫使他不断辗转,但于诗人自己而言,他却能直面漂泊苦难,从心灵上对这种漂泊生活持一种默认、自适的态度,沉浸在自己对于漂泊的慨叹、感伤中。漂泊中失落的是自身的生存家园,而漂泊本身却无形中成为他的精神归宿。

杜甫,以他非凡的韧劲,勇敢地坚持内心的操守,执着而清醒地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抨击现实,面对自我、审视自我、体验自我,在寡伴的漂泊之旅上,对抗孤独,享受孤独。诚然,杜甫没有屈原之决绝,也没有陶潜之潇洒;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与屈原的自杀与陶潜的逃避相比,杜甫的这份直面苦难的勇敢与坚忍,却更加可敬。

四、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

如前文所述,杜甫的痛苦是双重的。他因黎民百姓而苦而呼,更因自身境遇而悲而泣。从他直面苦难的人生态度中,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的执着、坚忍、清醒的痛苦。而笔者认为,诗人在漂泊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正是他穿越痛苦、操守人生的根本之道。

对诗人而言,他的漂泊是被动的、无奈的。他一生的梦想便是“致君尧舜上”;他在家中更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忆幼子》、《得家书》等都真切地写出了对家人的关怀和眷恋。然而,突如其来的战乱把诗人抛向了艰辛的漂泊之旅,从此不得不四处为家。在漂泊过程中他一心想着北归,然而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却使得他的行踪越来越飘忽不定,疾病、灾荒的困扰更使得他不得不投靠友人,而中途几个友人的逝去又使得他失去了依靠,只得继续辗转,直到在漂泊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在这样的被动漂泊中,诗人却表现出了极为主动的现实生存关怀。避乱奔走也好,投靠友人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从杜甫的多次卜居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的这种生存渴望。例如,杜甫暂居成都草堂时,要么种桃,因为它“高秋总馈贫人食”;要么种桤木,“饱闻桤木三年大”。诚然,物质欲望是人的最根本需求;然而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代,在经历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有可能丧失殆尽的威胁之后,诗人能有这样的生存关怀实属难能可贵。而且他还把这种渴望化作切切实实的生存努力,投身到一次次的日常劳动中去。在成都草堂,他种药种菜,贴石筑提;在夔州东屯,他修水筒,植柑林。四处奔走的漂泊生涯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存希望,反而让他一次又一次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让他对现实人生渐渐有了留恋与温情。也正因为如此,看似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在杜甫的漂泊生涯里却有了一种全新的意义,成为诗人化解苦痛、穿越贫困的动因。也正是凭着他这种强烈的生存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他才能将不幸、贫困、痛苦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这便是他晚年虽贫病交加却创作颇丰的主要原因。

五、结语

总之,这位历经战乱、饥寒老病的漂泊者,通过独有的语词,传达了漂泊之路上无尽的凄苦与悲辛;他直面漂泊中的苦难,以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唱出了深沉而动人的精神悲歌。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对自身命运的伟大超越。诗人晚年的漂泊不仅是他多难人生的一个侧影,更是一代士人孤独而崇高的精神写照。他们无需再找归宿,神州即归宿,历史即归宿。他们坚韧而高远的生命情怀早已穿越时空,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杜甫,珍尔解评.杜甫集[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冯至.杜甫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黄玉峰.说杜甫[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董彦彬、沈金浩.论杜甫的痛苦内容和解脱方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5]江建高.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论杜甫后期诗歌的自传性[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6]韩樱.试论杜甫诗中的“漂泊意象”[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7]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直面苦难篇6

成功的花儿,它的根是苦的,所以她要努力开花来展示她的美丽,实现她的价值。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可见人生的路并非天色常蓝,它有时充满了苦难。

面对苦难,人往往有两种选择。弱者害怕攀山越岭,害怕山程的崎岖峭峻寒了自己的心,因此他会留连在雾谷中,从不会了解山顶上的佳境。真正的强者则会把苦难当成经历彩虹前的风雨,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苦难的生活,在他们心里却是一种明亮的生活。精神以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历久弥新的馨香。

张海迪和杏林子是我极其钦佩的两位作家。她们的苦难是从患病开始的。智慧也是从苦难开始的,上苍给她们的疾疴之躯注入灵性,修成智慧的灵魂。

经历过大苦难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苦难中间,有一种神秘超然的能力在缓缓运行。一个受苦的人,若能得到镇静,窈笑自己的苦难,他就有福了。那时候,苦难就要变成一种财富了,他的思想不再会建造空中楼阁了,他的理智会变得柔顺温良了,他对一切人物的爱情都会死灭净尽,死灭得没有一件东西能再伤害他。没有一件东西能再绊倒他,因为不论环境怎样,他经历了人生蜕变后拥有了“胸中海岳梦中飞”的平静和豁达。他在人生苦海中已经寻找到了自己的港湾。

苦难并非幸福的绝路,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有信心,就能够与不幸、与病痛和平相处,苦难就能够培育出智慧。那些美丽的文字就是在她们的伤口上开出的智慧的花朵。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幸,幸福并不意味着永远快乐。生活时常会一反常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一点一点减去你的理想、人性的完美与珍贵。苦难却能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苦难折叠成梯就能使你登临辉煌的顶峰。

苦难也是生命的必需品,蚌在痛苦中孕育的是晶莹的珍珠。蛹在桎梏中孕育的是美丽的飞翔。香料压得越紧,香气越是浓郁,最美丽的花卉,是生长在荒僻的雪地里的,钻石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发出的。

这多么像是人生!苦难磨练人生,苦难是上苍的恩典。苦难之于人生,不是毁坏而是造就,不是惩罚而是拯救,生命只要在苦难中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开启生命之花,那苦难便是生命之花最好的养料。

人闲桐花落

桐花是故乡里最美的花。

只要知道朋友里有谁是钟爱桐花的,我就会自然地对他产生好感。

其实故乡的那个家已送给亲戚了,可潜意识里,我仿佛一直是住在那里的,每次梦里家人团聚的时侯,也总是在故乡的后花园里,那里开满了桐花。

记得那时,很多难以忘怀的事都是在那里发生,从郝里开始的。所以在我心里,故乡的桐花,跟唐诗宋词里的花一样充满了贵气。

总有那样的季节,总有当空丽日,我和妹妹放学后总要走过一段青绿的山坡。山坡上种着油菜,开着桐花:就那样一段路,两个人手牵手,无风无雨漫天漫野地走。

在走路时听着犬吠人声,日子闲闲浮云悠悠,但却喜欢上与妹妹手牵手走路的时光,它对我来说有一种单纯的快乐。

当我们走累的时候,就顺势在草地上躺下来,不经意间会发现在出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纷纷飘落。我和妹妹便仔细寻了五六朵压在书里,好带回去纪念这凝结在心底的美丽时光。

记得那时我们刚刚背诵过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心闲淡才能看见花儿飘落,飘落的花儿让夜色更加宁静……

心儿闲淡的两个少女,已经从现实里和诗人一起见到了人间最美的景色。

而那样单纯闲闲的日子是从什么时侯开始改变的呢,一直以为是花常好月常圆人常久的相聚,怎么恍然问变得珍贵和不易了呢?

今天,在故乡的湖畔,美丽的桐花一朵又一朵地直开着。我凝视着妹妹新生的婴儿,轻轻地把他抱在怀里。生命的延续让人欣喜和怅然,二十年的时光悄然流去了,妹妹已为人妇人母,可我却常常会想起那个开满了桐花的湖畔,我们手牵手一路走下去,身心贞静衣轻步步不生尘。

难道生命也如桐花一样,在片刻的绽放之后只剩下离散与凋零?

今晚,山峦在我身旁。我依着湖水依着月光,默然感恩故乡给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夜。

作家参悟人生的诗句很多,其中一句给我印象很深: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也是一种鸟瞰红尘的气度。

直面苦难篇7

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苦难与生死

作为当今具有苦难意识的作家,余华对苦难和存亡有着个人奇特的理解。苦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所全力表达的。他们眼中人类生存处境的自身就是一种苦难,而且很难去逾越,就如艾略特笔下的精神荒原;卡夫卡思想中的人物始终都是充满着孤独与绝望。受到卡夫卡一系列现代派作家影响的余华,其作品中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苦难意识。

自创作开始,苦难意识是余华直面现实最真实的落脚点,而且在不同阶段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和他先锋时期作品中善于用血腥、暴力、残杀来体现绝望不同,从小说《活着》开始,余华对苦难的认识渐渐变得温顺、平和、大度,他作品中的苦难流露着希望的光芒。《活着》告诉读者:人只要能活着,健康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他全然追求肉体的存在,而很少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这个阶段的余华对苦难、生与死的理解还表现在中国古代“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观念上。七年的磨砺与思考,余华对现实中的绝望更耐人寻味。在《第七天》中,同样是苦难在生与死两者之间建立了一条自由叙述的桥梁。但这次生的世界一片黑暗,死的世界闪着点点亮光,也显得悲怆的、怠倦的、伤感的。

《第七天》小说里,有因为举报丢弃的婴儿而死得蹊跷的母亲,有换了癌症而没钱救治的养父,有27个婴儿被当作医疗垃圾丢掉,有涉及强拆民房而被压死的夫妇,有商场火灾中被烧死的群众,有当作杀人犯而处决的青年人,有为爱而献出生命的鼠妹,有被逼迫卖肾的人,他们在现实中承受形形的苦难,在冥界中也只能默然地自我悼念,“宽广的沉默里暗暗涌动千言万语,那是很多的卑微人生在自我诉说”。《第七天》中,余华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对苦难、死亡也能以豁然的态度面对。在《第七天》中,生者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伤害和苦难,死后在另一世界也面临着种种困扰,因无人为他们购买墓地而没能走向安息、得不到神的祝福而被迫走向死无葬身之地。至此,在余华笔下,活与死,苦难始终相随。

一、跨越生死的苦难:将苦难拓展到死后的世界

在余华小说中,苦难就如一张很重的魔网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盖在里面;人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灾难,可能遭遇恐怖、暴力、血腥。一切美好的值得人们追求的东西,也都被阴暗、晦气所笼罩。整个世界、整个人群处于仇恨、奸诈、报复的生活状态,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苦难。小说中对虚无的苦难的描叙,让人们难以踹息,开始怀疑人存在、世界存在的意义。《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着心灵和身体的归宿,却一次次陷入苦难的困境无法挣脱。《现实一种》中,皮皮的疏忽让堂弟丧命于血泊中,山岗继而残忍杀害山峰并被判死刑,山峰妻子更将山岗的尸体送到医院肢解。余华用最冰冷的语气叙述恐怖和死亡,过分的淡定与置身事外,让人怀疑他的血管里流的是冰渣子,没有一丝温度。《活着》以土地革命、、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为大背景,这些事件是那时所有人都共同经历的。如果把《活着》中福贵遭遇的苦难当作当时社会人类共同的苦难,那么《第七天》则是跨越生死的苦难。

在《第七天》小说中,余华依然十分关注社会现实,然而关注的时空由回看历史向当下社会逼近。这与余华一直坚持的写作立场相符,只是这次他将苦难的魔爪伸向了死后的世界。为什么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局限于苦难,竞独出心裁地将小说世界延伸到虚幻缥缈的死后世界呢?对此,余华解释,他一直想将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同时又要控制篇幅,因为用五十万字或一百万字去写会容易很多,对他来说虽然会消耗时间和体力,但不会形成挑战,只有用不长的篇幅表达出来才是挑战。于是他找到了这个“七天”的方式,让一位刚死去的人进入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密密麻麻地出现,而且要让它们的身影十分清晰。

《第七天》小说中生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承受着伤害与苦难,死后在另一世界却也无法得到安息、无法得到神的祝福而被迫走向死无葬身之地,再一次陷入渴望安息却永无安息之地的绝境。虽然在《第七天》中有这样一个看似美好的描述:“在那个世界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但这个世界是永远走向死无葬身之地,从一个苦难的深渊走进另一个没有安息的深渊。在死后的世界中,鼠妹始终担忧着自己的身体会腐烂,会变丑,在男友帮她买到墓地后才心满意足地走向墓地。关于鼠妹净身的诗意化描写体现了鼠妹从苦难中终于得以解脱。因举报弃婴而死于非命的母亲,死于没钱治疗癌症的养父,被当作医疗垃圾丢弃的27个婴儿,强拆时被活活压死的一对夫妻,商场大火中被烧死后瞒报的38个群众,被当作杀人犯枪毙的青年,在酒店失火中因索要饭钱而延误自己逃生的老板一家,为爱情而一跃而下的鼠妹,因贫困而卖器官死亡的伍超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种种苦难,在死后也只能自我悼念。

二、苦难叙事中的绝望情绪

余华的苦难描写中,也暗示着他对表现“绝望”命题的十分喜好,并与苦难始终相随。绝望比超越更痛苦,也就是说绝望是一种彻底的感情。余华好像有意压制内心不断翻腾的与现实之间的仇火,抛弃世界所有真实体验,致力于制造非现实的绝望梦魇,同时也带领读者沉浸在充满绝望的梦魇之中,暗无天日。《一九八六年》中,主人公在街头自杀与人们在阳光下欢快生活形成鲜明刺眼的对比。余华《第七天》中对绝望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性的绝望

《第七天》中叙述“我”杨飞和城市白领李青、底层鼠妹刘梅和伍超之间令人心酸而又充满美好的爱情故事。在杨飞与李青不长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因李青的年轻貌美使公司里单身青年对她趋之若鹜。然而他们看中的只是李青的貌美,没有一个人真正认真的走进李青的内心。当一个追求者求婚失败后,遭受到的则是全公司人其他人的嘲笑与冷漠,在夸张和真实之间流露出都市人心冷暖。然而恰恰在大众的冷漠背后。“我”用温暖善良感动了李青,因此成就了这段短暂而美好的婚姻。在刘梅与伍超的爱情中,则让人读出了社会底层人爱情的无奈与真诚,读出了人们日常的“看客”心理。刘梅因伍超给她买了山寨的手机,就执意认为受到了情感欺骗。一时意气用事的她本不想跳楼,竟在诸多冷漠人们的怂恿下选择了鹏飞大厦。站在鹏飞大厦的鼠妹后悔就这样结束自己还年轻生命,但楼下的看客们的嘲笑、怂恿和挖苦,竟然使得使鼠妹在众人的掌声中丧命。在这段描写中,鼠妹的遭遇似乎让读者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那么的无奈与无助。《第七天》苦难叙事中体现了人性的绝望。

(二)灵魂的绝望

《第七天》中因举报弃婴而死于非命的母亲,死于没钱治疗癌症的养父,被当作医疗垃圾丢弃的27个婴儿,强拆时被活活压死的一对夫妻,商场大火中被烧死后瞒报的38个群众,被当作杀人犯枪毙的青年,在酒店失火中因索要饭钱而延误自己逃生的老板一家,为爱情一跃而下的鼠妹,因贫困而卖器官死亡的伍超等,他们在死的世界中也只能自己带黑丝自我悼念,再一次陷入灵魂的绝望。

对于灵魂绝望的表达不仅仅在《第七天》中有深刻体现,许三观“不可能摆脱命运的桎梏,荒谬的命运每一次都是考验生命延存的力量,以残酷的对自己血液的索取,换取人生的延续。”那十二次的卖血,虽然表面出卖的是身体,但却是灵魂绝望下无奈的必然抉择。余华对灵魂绝望的书写表现得裸,毫不遮掩。

(三)价值意义缺失后的绝望

《第七天》中讲述生死世界中绝望的苦难,人们在死后仍然得不到解脱,被没有墓地而不得不走向死无葬身之地。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充满着无奈与被迫,与之相对比的,则是死后世界的和谐、宁静和无忧。在那里,被砍死的公安办案人员与被枪毙的男子变成了互相依靠的一对棋友;在现实中深受歧视与苦难的鼠妹得到了众人的祝福与呵护,美丽地、心满意足地走向了安息之地;在火灾中拦阻客人不让走的酒店老板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后悔,又开始重新张罗起酒店来;但是,冥界的和谐、宁静、无忧与现实的残酷形成的强烈对比处处充满绝望。那一个个或被迫或含冤而死的孤魂,在宁静的冥界最终怎样安息?对此,余华进行了想象:有人帮助买墓地的魂灵就可以永远走向安息之地:孤魂野鬼、无人帮买墓地的魂灵只能永远留在死无葬身之地的状态。

余华想让那些可怜的死者能在冥界得到永生的快乐,而这快乐的地方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对于作者特意安排的结局,不禁把读者推下了绝望的深渊。《活着》中福贵的故事可以说很悲惨,但总还认为活着就有希望。但《第七天》的故事,在生的世界和冥界里苦难的同时存在,人在死后也无法解脱仍需要承受着苦难,导致了小说生命价值意义缺失后的深刻绝望。

三、苦难叙事中冷静节制的语言和灰色的细节设置

在精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可发现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精力,使得小说的语言淳朴、节制,让苦难更加直逼心灵深处;小说中很多处巧设了细节与伏笔,使得看似充斥荒诞与离奇元素的文本显得更加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为生、死世界建立了对苦难自由叙事的桥梁。

(一)冷静、节制且不乏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对于《第七天》的语言,有网友认为“语言苍白,如白开水般”“文笔太差”“文笔浅显”。对此,余华很是惊讶,他认为“有人说语言怎么苍白,语言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我确实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时候,改动的全是语言。”陈晓明教授对网友炮轰新作语言不好,也感到非常震惊,“《第七天》语言不好,你还想要什么语言?那是有一种诗性在里头!”在《活着》之后,余华着重在语言中注入自己对世界的切骨体验,语言变得更为质朴、本真且不乏感染力。如在《第七天》中,“身后的哭声像潮水那样追赶过来。他们两个人哭出了人群的哭声。我仿佛看见潮水把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小女孩冲上沙滩,潮水退去之后,她独自搁浅在那边的人世间。”这两句接近生活的、淳朴真实的比喻在冷静、节制中充分地表达了那对年轻夫妻与自己年幼的女儿瞬间阴阳相隔的剧烈痛苦。文本中,透露的不再是两个年轻父母的痛苦,而是整个冥界灵魂的痛苦,更是整个阴阳两界所有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从而在直白浅易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而这样的诗性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余华所要表达的是生者的疲倦与无奈、死者的忧伤与绝望,这里的世界到处灰色一片,容不得半点富有生机与生命意识的亮色。

(二)灰色的细节设置。

新作历时七年,慢慢细读作品,还能感觉到余华在写作过程中颇费心力,其中最能打动人的还是作品中多处细节与伏笔的设置。而这些细节的巧设如果读者不细细品味,往往在第一遍阅读时难以发现,如作品中有二十一处描写浓雾与大雪纷飞的情景,而这正是小说中人物在冥界所感受到的灰色的压抑的世界。因为这种寒冷、迷茫的自然情景设置,就暗示性地与现实区分开来,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自由进出阴阳两界,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烘托主题、结构线索的文学功能。再如小说中“我”在203站台听到了一声巨响,就暗示着后文中肖庆遭遇的车祸,而这车祸正是后文中提及的市长举行入殡仪式导致的,但恰恰肖飞又是伍超的同事,从而使先死亡的鼠妹也有机会得知伍超卖肾买墓地的感人事迹。再如文中“我”与养父之间的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互相找寻的情节是作品一大主线索。小说在开篇中就描写了一个身穿破旧蓝衣服、戴着破烂白手套的、脸上只有骨头没有皮肉、不知是人还是魂的形象的出现,在接下的文字中也多次提到这个形象。作者故意不作任何交代,一直到小说结尾。在阴阳两界苦苦找寻未果的“我”通过李月珍才知道此形象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养父。小说开篇精心埋下伏笔,结尾放出谜底,卒章显志,不禁令读者感叹不已,从而取得平常经验陌生化的文学效果,也为生、死世界建立了对苦难自由叙事的桥梁。

历经七年沉淀的《第七天》延续了余华对苦难的着力点,并将苦难的空间扩展到死后的世界,从人性、灵魂和价值意义缺失三方面的绝望体现了余华苦难叙事中对绝望的更深层次关注。小说中冷静节制的语言和灰色的细节设置将苦难表现的更为刻骨铭心。

参考文献:

[1]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刘悠扬.《第七天》研讨会在京举行,余华公开回应各界质疑[N].深圳商报,2013.

[3]刘光远.余华小说的精神之旅[J].渤海大学学报,2007,(5).

[4]金仁顺.盘瑟俚[J].当代作家评论,2000,(5).

[5]陈大仁.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瘦猪.书评《第七天》:请余华先耐下性子[N].京华时报,2013.

[7]茶胡子.他无法用小说对抗荒诞现实――评余华《第七天》[N].东莞日报,2013.

[8]潘卓盈.余华反击读者批评:《第七天》是最能代表我的小说[N].都市快报,2013.

[9]余华.余华谈新书《第七天》:我会关注批评,但不是现在[N].新民晚报,2013-07-01.

[10]赵思和.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1]陈梦溪.余华《第七天》毁誉参半领跑全国各大图书销售榜[N].北京晚报,2013.

[12]王翠娥.试论余华小说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艺术[J].芒种,2012,(8).

直面苦难篇8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上一篇:高一英语语法范文 下一篇:开县中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