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20 23:50:16

外事礼仪

外事礼仪篇1

关键词:涉外活动;握手;要求;禁忌;内涵

礼仪是指在人的交往之中,自始而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在涉外活动中,外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得体的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尚。

握手礼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见面礼,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握手的力量、姿势和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对握手对象的不同礼遇和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

一、握手礼起源

据说握手礼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胎出来,还带有几分野蛮的时候,人们不仅在狩猎或战争中,而且在日常交往时,手上常常有石块、棍棒等“武器”以防不测。当人们在路上遇到陌生人,不属于自己部落的人时,如果双方都没有恶意,就主动放下手中的东西,双手伸开让对方摸掌心,表示自己手中没藏着什么武器,并以此来证实自己的友好、亲善。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为今天人们表示友好的握手。

二、握手的要求

通常,和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都可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握手既然是一种礼仪,就有其约定俗成的一些规范。要使握手准确传达礼仪的本意,就应严格按照这些规范去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要求:

1、伸手讲究先后。面对上级、长辈,或男士面对女士时,要等对方主动伸出手才可握手,讲究“尊者为先”,但是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握手礼表现出的最大区别在于出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普通中国女性一般不太可能先伸手表示友好,因此应由男性主动伸出右手。西方文化环境下,实施握手的主动权在于女性,所以握手礼的实施顺序是女士先伸手,而男士则必须迎合女士的意愿,否则被视为没有绅士风度。在有些国家,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

2、去饰物以示真诚。男士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掉墨镜和帽子等,以表示真诚相待。但女士握手时戴纱手套被认为是可以的。

3、净手以示尊重。用脏手与人相握是很不礼貌的。如果手上有污物,要主动向对方说明,并在清洗干净之后再去握手。

4、相握力度适中。握手时要把手指弯曲,达到真正的“握”。平伸手掌,轻触指尖,是一种傲慢。两手相触后,应该紧紧握住。用力握手表示见到对方很高兴。如果别人伸出手来,你却软绵绵、有气无力地一握即放,这会给对方造成毫无热情的印象。当然,紧握也要有个限度,过分的紧握,会使对方不舒服,也是一种失礼。

5、握手时稍加摇动。握手一般都会摇动几下。简短、有力的摇动是信任对方同时也是自信的表现。但也要注意摇动的幅度和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对方的反应迅速地作出判断。有时,握手中用另一只手握住对方的手臂,是一种十分友好的表现,但只限于相互十分信任的人之间,与陌生人握手不宜如此。

6、松手注意时机。握完手应及时松手。如果一方已经将手松开了,另一方仍抓住不放,会使场面尴尬。

三、握手的禁忌

由于各国、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风俗习惯也不同,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在国际交往中,用左手握手往往会引起很大麻烦。如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左手和右手有明确的分工。左手是不能用来从事如签字、握手、拿食物等干净的工作的,否则便被看作是粗鲁、极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在侮辱对方。

2、不要交叉握手。在与多人握手时,尤其是在谈判桌旁、宴会桌旁,客人很多,应按照“由近至远、顺时针”的握手原则,避免交叉握手、甚至争手的现象。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的人相握的手行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

3、不要再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博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

4、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

5、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同时不要拒绝握手,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四、结语

握手是一种礼仪,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都通过握手礼表示尊重和友好。当今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涉外活动中对外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礼仪要求。握手礼作为国际社会普遍通行的礼节,体现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程度。了解涉外活动中的握手礼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别人的尊重,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况新华.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8).

[4] 黄金祺.怎样当好外交外事人员――论涉外人员素质修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5] 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外事礼仪篇2

活不再是自给自足式的封闭状态,而是与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热情好客著称。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句名言,道尽了中

国人招待宾朋的真诚与热情。

对中国人来说,有关涉外的诸多交流方式中,一项重要的也是经常发生的工作,就是接待外国来访者或招待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总理曾说过的“外交无小事”深

刻的表明了外事工作的重要性,外事工作的任何微小的细节都将引起巨大的后果。招待外宾时要表现得热情但不失礼节,除了要继承、发扬我国礼待宾客的优良传统之外,还要同时

借鉴国际上通用的礼宾惯例。企业招待外国宾客或技术专家时更要慎重考虑许多实际因素,现对企业接待外国专家的礼仪与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探讨。

总体来说,外国友人来访企业可以基本分为两大类,即拜访性短暂访问以及服务性中长期驻留。在国际惯用的交往方式中,对外国来访的客人,通常均视其身份地位和访问目

的以及两国关系等因素,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应活动。对企业进行短暂性访问的国外友人,如某国家领导、外国某地方官员、外国企业高层执行人员等来中国访问,往往都举行隆重

的迎送仪式,而对其他外国人员来访,一般不举行欢迎仪式。然而,对应邀前来企业访的外国友人,无论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在他们抵达中国回国时,均应安排相应身份人

员前往接待地,如机场、车站、码头进行迎送。对长期在本企业工作的外国专家等,在他们离开企业时,各相关部门相应职位人员进行送别。

企业外事接待事务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筹备阶段、迎接与会议阶段、告别阶段与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四个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阶段出现纰漏都将导致下一阶段无

法圆满完成,进而对企业形象、社会利益甚至两国关系都将导致严重影响。下面针对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

一、筹备阶段

指定负责外事接待的企业为圆满完成接待任务,一般需要成立专门的接待团队,全面筹划、负责、处理一切接待外国友人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宜,而这个团队也将成为该次接

待任务的指挥所,负责接待的团队领导也就是总指挥官,对该次接待任务进行全面负责。一般大型企业配备专业外事接待部门负责企业外事事宜。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可临时

抽调一位或几位骨干人员负责外事接待,该企业负责人,如厂长、经理则应作为外宾接待负责人统领全局。

根据外国人员来访时间,企业需提前组成接待团队,对外事接待任务进行筹划时,应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安排与计划:

1、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接待人员需要弄清来访人员的国别、宗教、信仰、民族、姓名、来访成员名单、来访目的、来访时间、离开时间、乘坐交通工具、饮食文化等相关信息。

2、进行前期具体安排;

掌握来访者基本情况以后,接待团队应制定一份周密的中外文书面接待活动日程安排总表,安排总表的内容应包括:迎送、会议、签字仪式、宴请、参观游览、交通工具、餐

寝时间、陪同人员等详细内容。日程安排应尽量事先征询对方联系人意见,同时还要考虑来宾的风俗习惯和。

需要具体安排的工作包括:安排接站人员与车辆、住宿地点与结算方式、随行陪同人员或翻译、每日就餐地点与时间、工作地点与休息地点、会议室、通讯方式、游览路线与

时间,有些情况下还要安排宗教活动时间。

日程安排表中的内容看似简单易做,但对于企业筹划接待外宾来访计划时,却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安排外宾使用的交通工具时,有些小型企业没有专职汽车或专职司机

负责接待外宾,如外宾临时需要用车,可能出现企业无车可找的现象。因此配出专人、专车全程跟随外宾在中国的工作十分重要。如没有条件,可从其它企业临时抽调车辆或安排

一辆机动车辆来解决突发问题。再如安排会议时间,有些到企业工作外国技术人员习惯每天早晨与本企业相关人员一同制定当天的工作或活动计划,所以需要在每日正式工作前安

排会议地点,但很多中国企业也习惯在每日早晨安排会议,因此安排会议室的以及参加会议人员可能出现冲突现象。如临时等待安排会议室或等待参加会议人员将会严重影响外国

专家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对企业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

3、通知日程安排;

接待团队对来访外宾的日程安排最终确定后,需通知或召集日程中列出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应准备,如有需要,可将与外宾相关印制好的日程安排表提前转交至来访人员手中,

以便双方提早进行相应准备。

二、迎送与会议阶段;

1、迎接到访;

迎接外宾时,外宾下飞机、车辆或船后,接待人员应主动将迎宾人员姓名、职务一一介绍给来宾,迎宾人员随即与来宾握手表示欢迎。如遇外宾主动与我方人员拥抱时,我方

可做相应表示。如需献花,应安排在迎宾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进行。乘车时,应先请客人从右侧上车,陪同主人再从左侧上车。待外宾与陪同人员全部上车后,再驱车去

宾馆。途中,陪同人员应择机将有利于对外宣传的事物,如沿途所见的欢迎标语、人文景观等向外宾介绍。

2、召开会议;

接见一方的会议安排人,应主动将会见时间、地点、主方出席人、其它具体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通知对方。如有合影,还要事先编好合影图,一般主人居中,按礼宾顺序,主

客双方间隔排列,两端均由主方人员旁边。开会之前,主人应在门口迎候客人,可以在大楼正门迎候,也可以在会客厅迎候。如果主人不到楼门口迎候,则应由工作人员在大楼门

口迎接,引入会客厅。会见结束,主人应送客人至车前或在门口握别,目送客人离去。领导人之间的会见,除陪见人和必要的翻译员、记录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均应退

出。谈话过程中,旁人不要随意进出。

三、告别阶段

当外宾结束访问或结束工作即将离开时,接待外宾的各企业不能忽略告别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告别或送别仪式与迎接仪式具有相同的作用,如果迎接仪式轰轰烈烈

,而告别仪式显得敷衍了事,外宾就会感到突然地落寞或失望,也丧失了我们作为礼仪之国的风度。所以告别仪式虽然可以相对简单与快速,但也一定要精心选择迎接欢送人员,

数量上要加以限制,身份上要大致相仿,职责上要划分明确。在送别阶段操作进行得是否得当,乃是接待外宾最后的也是关键的一环。

四、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这几年来迎接外宾来企业访问或在企业中长期工作,我慢慢总结出了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人们都说“外交无小事”,我在实际工作确实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任

何细节的处理不当都将导致无法估量的后果,与此相对,对于细节的重视也会使企业受益匪浅。以下是几个在工作中需要注意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1、到机场或车站迎接外宾一定要做到接站时间准确、地点准确以及外宾姓名拼写准确。一般城市的机场都距离室内或企业有很远距离,因此对接送路途中的交通问题要做充

足准备,尤其是冬季或天气不好的时候,更要提前出发或提前咨询交通部门询问路况。试想语言不通的外宾出机场火车站后见不到接站的人员将会多么焦急。

2、为外宾提供的餐饮住宿及交通工具都应谨慎安排。如果是中长期在企业中进行技术服务的外宾,企业应对其吃饭、住宿、交通路线、交通工具进行周密安排。外宾吃饭的

地点要环境整洁、肃静,具有中国特色;食物要干净、卫生;住宿的酒店应为国家正规酒店,可以提供正规、周到的服务;企业提供的交通工具要安全、整洁,司机要经过正规训

练,人品端正,遵守交通规范,最好可以与外宾进行简单沟通;交通路线要选择宽敞与路况良好的路段,不应将车辆频繁开至城市闹市区或偏僻的街道。

3、外宾在企业的工作环境要认真安排。应腾出单独的办公室供外宾使用,同时办公室应配备基本的办公设施与生活设施,除常规的办公设备,如电脑、电话、复印机、打印

机和文具外,还要特别注意开通互联网业务、国际长途电话业务或提供当地电话卡,以便在企业工作外宾对遇到的技术问题向其本国人员进行沟通与联系。

总之,“外事无小事”作为我国的外交准则,不仅被其它国家广泛应用,而且也成为企业的接待外国友人的原则。看似小事,弄得不好就会变成大事。将小事当作大事看待

,才能不出漏洞。同样是一件小事,处理不当,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后果,难怪说“外交无小事”。正确处理好外事工作中的一个个小事,才能让外国友人在中国感受到中国

人民的温暖,才能最好的实现外国友人在中国的访问与服务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四川销售成都分公司;2、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

外事礼仪篇3

一、以环境创设渲染礼仪

1.美化“礼仪”硬环境

(1)让花草会“说话”。我们在幼儿园里的花坛、草坪、自然角等处树起“爱护花草”“花儿好看我不摘”“轻点,别惊醒小草”等牌子。让幼儿树起植物的生命意识,形成善待植物的文明习惯。

(2)让通道会“说话”。我们在楼梯上悬挂礼貌用语“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在走廊上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不随地吐痰”“不推不挤,相互谦让”等;在通道的宽敞处张贴礼仪三字经“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等、名人礼仪故事“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文明礼仪格言“世界因礼更精彩等。旨在让幼儿园外环境无声地、静态的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3)让墙壁会“说话”。各班布置“礼仪墙”等,分设“学说甜甜话”“礼仪快车”“每周一句”等板块。让幼儿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文明礼仪教育,也让礼仪教育更具有动感。

2.优化“礼仪”软环境

(1)酝酿礼仪“试听”环境。为了让幼儿用多种感官感受礼仪,让幼儿倾听礼仪故事和相关歌曲。达到让幼儿在“礼仪中耳濡目染的效果。

(2)酝酿礼仪“动感”环境。为了强化幼儿的礼仪行为,适时的将姿态礼仪、仪容礼仪、健康礼仪、社交礼仪等日常礼仪结合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

(3)酝酿礼仪“榜样”环境。为了养成幼儿的礼仪习惯,我们建立“礼仪标兵”迎接制度。每天由6名礼仪小标兵跟家长孩子们问好,让礼仪在这种榜样的示范中变成一种习惯。

二、以“国学经典”陶冶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对数量的礼仪典籍。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回家等。这些礼仪比之现代礼仪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而且它还便于吟唱或诵读,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有利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为礼仪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

1.“经典诵读”懂得礼仪

在每周开展1至2次“礼仪经典活动,开设的内容有《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经典吟诵中懂得古人的礼仪,从而自觉的建立起自身的礼仪规范。

2.“故事启迪”辨析礼仪

为了不让幼儿的礼仪之停留在口头的吟诵上,我们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开展一个“礼仪故事”活动,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的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同时组织幼儿辨析故事中的礼仪情节,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辩证地对待经典礼仪。

3.“情景表演”内化礼仪

为内化幼儿的礼仪情感,我们阶段性开设礼仪故事表演活动,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分角色的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对促进礼仪的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有重要意义。

三、以“一日活动”养成礼仪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生活中的正反事例,可以教育幼儿从新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我们把礼仪教育融入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幼儿用餐、行为举止等“一日活动”之中,主要抓好“四结合”。

1.礼仪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每天一节礼仪教育活动,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2.礼仪教育与幼儿园日常交往精密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

3.礼仪教育与户外活动紧密结合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

4.礼仪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等“礼仪经典”。

5.开展“我与文明手拉手”实践活动

开展“礼仪小标兵”、“今天我做到了吗?”礼仪细节,养成实践情况记录、“我真行”、“我真棒”、“我的发现”、“我要学习他(她)”自评、互评等活动评选,使抽象化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观念,继而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五、以“评价机制”激励礼仪

教育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实现自主教育,培养和确立学习的主体性。单靠老师的外部教育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建立班级月评价制度、学期评价制度、学年评价制度。

六、以“家长资源”助动礼仪

家长资源对幼儿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动态资产”。因为幼儿在家里的实践毕竟比在幼儿园的时间多,如果在家里和家庭成员不讲文明,那么我们的礼仪教育就会大打折扣。为开发家长资源以助动礼仪教育,我们开通了家长资源的多种渠道。比如:①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幼儿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幼儿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扩大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面。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③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幼儿成长档案、家园专栏、幼儿园博客及网站等多种途径。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及班级开展的礼仪活动和自己孩子的文明礼仪情况,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予孩子一个文明礼貌的家庭生活环境。

外事礼仪篇4

关键词:通识哲学;有用性;全体性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国内高校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也逐步增强,在高校涉外工作中,大方得体的涉外礼仪就显得愈发重要起来。礼仪是外事工作的窗口,在涉外工作中,礼仪必须先行。高校外事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民族、学校的形象,那么在对外交往中,如何正确掌握及运用涉外礼仪,应遵守什么样的涉外礼仪原则,这正是外事工作者须要学习和探讨的事。

一、涉外礼仪的含义

首先来分析“礼仪”二字,礼,是知礼、讲礼、明礼,尊敬别人;仪,是仪容、仪表、仪式,表现形式。礼仪代表着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行为学科,在人际交往中,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而展现出一种律己、敬人的社会行为,也是每位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经过长期的国际间往来活动,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外事礼仪规范制度,叫做涉外交际礼仪,简称涉外礼仪。它强调人们在对外交际活动中,用来维护其自身形象、对外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各自的文化、历史差异而产生误会、隔阂与矛盾。

究其根本,涉外礼仪是代表国家、民族、学校的尊严所在。作为一名从事涉外工作的人,他所考虑的国际间关系必须遵守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前提,所有的涉外活动只有建立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涉外礼仪成为国家外交活动的标杆,体现在各种涉外活动中。

二、中国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维护形象。个人形象主要包括干净清新的仪容仪表、亲和自然的表情、得体大方的举止、朴素整洁的服饰、优雅风趣的谈吐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在对外交往中,人们对个人的外在形象极为重视,同时都按照规范得体的方式来塑造、维护自身形象。由于个人形象都是他们自己教养和品位的真实体现,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的客观反映,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如实展现,同时也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涉外活动中应当时刻维护自身良好的形象。

原则二,不卑不亢。这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宗旨意在参与涉外交往活动中,涉外人员需要时刻谨记自己代表着祖国、民族以及单位。所以,此时此刻在外国友人面前不应该畏手畏脚,唯唯诺诺,也不应该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应当表现热情不殷勤,冷淡时不失礼,愤怒时不失控,要做到从容不迫,一视同仁。

原则三,求同存异。由于世界各国的礼仪和习俗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涉外人员须要熟知这种文化习俗差异,遵守涉外礼仪中的“共性”,不可忽略涉外礼仪中的“个性”。无论是前往他国交流访问还是在国内接待外国客人,涉外人员都须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对方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曾有句古话“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这就意味着要需要提前掌握所交往对象的相关习俗。没有了提前掌握了解,何谈尊重之说。

原则四,入乡随俗。涉外活动中,若想要做到真正的尊重交往对象,则必须要尊重对方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在历史发展的每一步进程中,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名族,逐步发展形成了各自的信仰、语言、文化和风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些都是涉外工作者要去面对的,如果在工作中能够尊重对方特有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双方彼此的了解和沟通,更好地去表达涉外工作人员的工作细致、亲善友好。

原则五,信守约定。其含义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慎于承诺、信守承诺,一定认真而严格的遵守自己的所做出的承诺。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会面,尤其要恪守不怠,做到“信守约定”。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原因,导致自己单方面失约,务必及时向相关联络人员沟通,如实解释,正式地向对方致以真诚的歉意,并主动遵照惯例或规定承担由此给对方带来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损失。

三、增强高校外事人员的涉外礼仪行为的修养

第一,提高涉外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涉外礼仪可以称作一种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相容性,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尤其是近代社会中,现代科技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也正逐步随之变化,相应地涉外礼仪也有所改变。作为一名外事人员,不但要通晓各国的传统文化外,还须要掌握传统文化的现代变化,并且要熟知自身国家的传统文化,了解其风俗礼节以及其现代变化。当然,文化素质既可以涉及到不同民族的国情国貌,也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现展,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最终实现增强涉外礼仪修养。

第二,提高自身思想情操。思想情操是礼仪的灵魂,控制着人们的具体行为活动,而举止行为仅仅是心灵的保护层。在涉外活动中,文明举止内涵是交往双方公认的思想情操界限,它既展现了涉外礼仪行为的礼仪观,也体现了其道德观,同时还渗透着礼仪行为主体的思想性及政治性,所以涉外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注重思想情操修养。由于思想情操的陶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其内涵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因此,由于一个人思想情操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礼仪中的思想情操的内涵往往会随着社会基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礼仪中思想情操的陶冶也必须随之而发展。总之,思想情操决定了礼仪行为的内在品质,我们只有加强学习,不断陶冶思想情操,才能把礼仪行为的水平提高,从而较好地应付各种场合的涉外交往活动。

第三,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在涉外活动中,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差异,个人心理、气质等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质。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是涉外礼仪的必修功课。首先要正确估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他人是否在注意你。当你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这样可以增加你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注意。同时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来提高自我修养,激励自己多与他人沟通并注意谈话的技巧,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会改变自我形象,也会增加自我的社交能力。最重要一点,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热爱生活,培养多方面的情趣,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外事人员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步培养待人诚恳、处事谨慎、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豁达大度等品性习惯。只有坚持长期努力与锻炼,才能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涉外社交场合灵机应变,表现出得体的礼仪行为。

涉外礼仪体现并渗透在高校外事工作当中,同时也是涉外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名合格的外事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学习涉外礼仪知识,遵照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来创建自身乃至高校的良好形象,使得国际间交往顺利进行并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颖.有“礼”走遍天下――谈外事礼仪[J].学习月刊,2006,(12):20.

[2] 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现行政策[Z].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 刘新颜. 高等学校外事礼仪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4):179-180.

外事礼仪篇5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外国学生在第二文化国的生活学习质量。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而礼仪教育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本论文试图从家庭礼仪教育出发,探索中西家庭教育的异同,表述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反映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即由于电视及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断层,使得礼仪教育处在难堪的位置,甚至严重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且呈现了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表现,分析其缺失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强调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家庭礼仪;跨文化交际

一、绪论

在生活中,人总是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各种行为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礼仪则是一种外在的、直接的表达,通过合理的、恰当的、正确的言谈举止向外界传递信息,包括个人的性格、气质、品行等。实际上,礼仪充当着交际的媒介,一种包含了人文关怀、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它就是尊重的外化形式,是实现相互沟通的美好纽带。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定式。

礼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交往相处时,按各自身份遵循的行为规范。仪,朱熹训为礼,两者相通,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礼字的本义解释是把玉盛在作为食器的豆中奉献给鬼神食用。《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周易・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孔子家语・问玉》中孔子说:“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荀子则称:“礼者,人之所履。”《荀子・大略篇》也把礼视为圣人示范传授的使上下尊卑有序的行为原则。自古哲人就把礼视为合乎人情、人伦、人道的行为。礼乐,成人之行也。礼者,敬而已矣。有序谓之礼,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①。但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一种严肃的品性,网络文化的戏谑、娱乐至死主义正消解着礼仪的庄重性,而这一切正是从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外国学生在第二文化国的生活学习质量。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而礼仪教育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写作,包括说明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呈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缺失,分析缺失的原因,讨论解决方案。通过论文创作,本作者比较客观地能揭示了这一现象,并鼓励对外汉语专家重视家庭礼仪在二语教学中的前瞻性作用。

二、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育可以视为家教的一部分,一个人学习礼仪应该从家庭熏染开始,长期的潜移默化、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塑造他们耐心、坚强、尊重别人的品性。孩童时期的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受用一生,在生活细节中实践文明,从处理家庭关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家庭礼仪教育是一种潜在投资。孩子经过长时间培养的良好品质有利于跨文化适应,以及正确处理在汉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礼仪是一种文化常新,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能够与时俱进。

三、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缺失

在现代媒介(电视、网络)大行其道的年代,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他们的共同性是缺乏规范的礼仪。由于错误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念,使其逐渐丧失了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的能力。亲朋好友之间姑且不能以礼相待、不能端正行为,那么处理跨文化背景的复杂关系时又岂能彬彬有礼?

在婚礼、宴会、丧礼、特殊场合、公共场合中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教育缺失造成了道德滑坡、暴力事件、公共纠纷、财产损失、名誉受损、丑闻曝光等。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类似的现象频频出现,有些人只看到了文化差异和交际失误的原因,却忽视了长久以来潜藏在背后的根源: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这几乎是个全球性的教育疏忽。

四、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1.内部原因:家长的忽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妇女解放运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对孩子的影响重大。中国当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礼仪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认为学校应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其实,家长对礼仪教育问题的认识多有偏颇。

现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很严重,而由独生子女培养教育的下一代岂不是更让人堪忧。计划生育和现代城市生活造就了新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最早暴露的问题是:独生子女和家长关系恶劣,独生子心智不成熟。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和老龄化现象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家庭生活更具破坏力的是妇女解放运动。由于妇女解放,传统意义上的育儿形式所具有的优点和意义也一定会发生严重的衰落。正是妇女,也只有妇女才是礼仪的监督人。虽然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及美国那样彻底,但是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妇女纷纷走向工作岗位是导致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学校与家庭礼仪教育的断层,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会的物化和异化

国内应试教育分数至上,高考的至关重要是教育体制的弊端,而科教兴国要求的学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事情的复杂性,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断层是礼仪教育缺失的罪魁祸首。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为娱乐③。电视等媒介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教育人们的权力。现代媒体正是拥有了此种权力使得礼仪教育的地位一降再降,它们以负面影响侵蚀礼仪。的确,现代媒体不仅使得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也使得孩子越来越没有规范礼仪。更为可悲的是:孩子在电视机前所花地时间比和他们的父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这就意味着传统上以亲密、依赖和忠诚为特点的亲子关系因此而丧失,而它们恰恰都是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

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充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很多人追求更快捷更舒适更快活的生活,而不是更优质更优雅。在当下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轻视、践踏中华传统文化。拜金主义、利益至上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敬和包容。娱乐至死的噱头不断地毁灭着礼仪庄重、沉稳的外在形式。外在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礼仪教育,而家庭礼仪教育反过来也改变了社会文化。

五、探讨解决方案

1.改变固有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念,重视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表率作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有些人认为在家人面前就可以肆意而为,可以没大没小。有些人认为为人父母必须严加管教孩子,控制孩子的全部生活。有些父母则将全部责任推脱于学校等等。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懂礼貌、能与他人顺利沟通和正常交流、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父母必须重视教子的方法:可以利用人生格言的训诫,人物实际故事的教导以树立孩子礼仪之观念。此外,还要认识到家教的重要性,榜样示范和潜移默化在教育为最上之法门。而家庭礼仪教育,尤以此为主要之手段④。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最终才能够习惯成自然,即养成良好的品德礼仪习惯。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始终要记得:引导而勿打压,不可曲爱,严宽相济,适时鼓励,持之以恒⑤。

2.认识到妇女在家庭礼仪教育中的重要性

司马光《家范》中告诫后人:“爱而不教,使沦于不孝,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母败之也。⑥”这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却承认了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性,母仪先于父训。母亲的性格、知识素养、言谈举止、礼仪规范等均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母亲更应该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体前的时间,仔细认真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从而完成家庭礼仪教育。

3.学校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的联合。

学校教育只是知识性地教育学生懂礼仪,没有开设系统的、专门的课程。而由于礼仪本身的特点,知识灌输并不能培养出真正懂礼仪的人。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和加强德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国内往往以《论语》

和《孝经》⑧优先。为了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其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长期的通力合作。同时,学生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礼仪交际能力。

总之,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家长不只是帮助孩子拥有懂礼仪的品行,而且是在培养某种精英人才。从短期来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旦成人,会很受商界、专业领域和媒介的欢迎。从长期来看,他们实际上在延续人道传统、人文主义的存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个相当复杂,但是它也是一项

投入和产出不很平衡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外汉语老师可通过词汇的文化导入,文化专题、讲座的开设,以及开展相关的文化选修课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在论文中阐述了家庭礼仪教育对二语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阐述了全球语境下家庭礼仪缺失的问题。虽然对于成年学生而言,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在汉语学习中甚微,因为其文化价值观念已经定型,并不可能轻易被改变。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当下所面临的语言和文化困境有一部分源于家庭礼仪教育的不足。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以引起广大对外汉语老师的反思。毕竟,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的光荣事迹。(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礼仪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2]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学校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3]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4]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美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8

[6]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7]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8] 《建一对话女孩》,王建一,科学出版社,2010.10

[9]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美]Joe Navarro Toni Sciarra Poynter著,于乐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7

注解:

①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礼仪志》,第7页至9页

③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第65页

⑤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47页

⑥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59页

⑦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64页

⑧ 《孝经》约成书于战国末至汉初这一时期,它继承了孔子以来以孝为本德的观念。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汉民族的孝道传统,推动了对孝行的强化教育,而且自汉代起成为最重要的德育教科书。

外事礼仪篇6

关键词 职业礼仪 职业道德 新时期 内涵 二者关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由此带来的经济交往的国际化,都对企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对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服务整体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社会发展带来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容的变化,为促进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涵及二者关系进行论述。

一、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道德?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标准在职业领域的体现。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它调整员工、企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指企业员工在工作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伦理上调整企业同国家 、法律之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多样性、继承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不同的行业领域在职业道德方面有区别,不同时期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有变化,反映这一时代的要求。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职业道德的核心虽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其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会被继承和发扬。

职业道德内容虽然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内容,但我国当前形势下存在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所谓爱岗敬业要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保持对工作的正确积极的态度,要把工作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更应该当做自己热爱的并准备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来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创造奇迹。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待人做事,不弄虚作假,讲求信誉,重信誉、信守诺言。诚实守信即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准则,“先做人,后做事” 。现在我国的诚信方面还存在不足,欺诈,造假,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各种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社会和谐,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诚信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理没有保密要求的问题需要公开透明。坚决杜绝、区别对待,区分三六九等的行为。

(四)服务群众与奉献社会

服务群众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在工作中能真诚待客,能换位思考,以顾客的需求为立足点,急顾客之所及,想顾客之所想,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办实事,办好事。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味的索取,应自觉的奉献社会。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二、职业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什么?“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职业礼仪》一书认为:“职业礼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展示沟通艺术,进而完善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增进职业竞争能力而言的。职业礼仪包括职业人员职业形象的塑造(仪表仪态、仪容、服饰的规范和交谈艺术技巧)、职业礼仪的运用(礼宾礼仪、办公礼仪、仪式礼仪、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实务与技巧)。

(一)仪容仪表礼仪

和他人交往接触,第一眼给人留下的礼仪印象来自于你的外表和举止,也就是仪容礼仪,包括你的仪表、着装、举止等。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审美趣味。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仪容仪表礼仪包括仪容修饰、化妆、服装穿着等。

(二)仪态礼仪

如果说仪容仪表打造的是工作人员的静态的形象,而仪态则打造的是职业人员动态的形象,你的职业素养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无疑,也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仪态礼仪包括站姿、走姿、坐姿、手势、鞠躬等。

(三)沟通礼仪以及其他社交礼仪

沟通礼仪包括语言沟通礼仪和肢体语言沟通礼仪,在职业活动中文明礼貌的语言,得体、协调的身体动作和神态可以提高沟通效果。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日常社交礼仪规范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要求职业人员既要遵循一般的现代礼仪要求,也要不段更新掌握新的礼仪规范,并学习一些涉外礼仪。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关系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职业礼仪主要是对职业人外在形象和仪态以及待人接物等行为的要求,职业道德是对职业人内在的和工作行为要求。职业礼仪反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职业礼仪的深度与丰富职业礼仪的内涵。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共同构成了职业人的良好素养。良好的职业礼仪素养对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职业道德可以使职业礼仪具有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向多佳.职业礼仪[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晓留.浅析礼仪养成对体育教师的作用[J].科教导刊, 2011,(4).

[3]张永红,王茜.商务礼仪实战[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外事礼仪篇7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34―01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期在2.5岁~6岁。因为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年龄尚小,可塑性强,所以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也不例外。

幼儿礼仪包括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四个部分。其中,基本礼仪包括基本动作,礼貌用语,个人礼仪和基本交往礼仪。家庭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客人来访时的礼仪以及拜访客人时的礼仪等。幼儿园礼仪包括幼儿入园、离园礼仪;教学活动礼仪,如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即走路轻、说话轻、搬桌椅要轻,尽量避免制造噪音;户外活动礼仪;进餐礼仪,如餐前洗手,要求幼儿正确使用餐具,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进餐时不说话等;午睡礼仪,如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安静入睡等。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包括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尊重和体谅别人等。

幼儿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教师作为幼儿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当幼儿对礼仪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要开始注意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注重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1. 榜样示范法

在幼儿的礼仪认知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为其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同伴、文学作品中正面角色的示范作用,帮助和指导幼儿学习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让幼儿形成对礼仪知识和做法的正确认识。

2. 行为辨析法

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并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如,在讲《小羊过桥》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情境,一种是小白羊和小黑羊互不谦让,最后都掉进了河里,另一种则是小白羊和小黑羊互相谦让,大家都高兴地过了桥。通过设置情境让幼儿表演,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明白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怎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3. 故事启迪法

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如,教师可通过《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讲述生动可爱的小动物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关心的,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分享的重要性,从而教会孩子不自私。

4. 随机教育法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表现出来的礼仪问题,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在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在社会性技能和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灵活地采用个别教育、小组教育、集体教育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指导。如,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争抢玩具,教师就要给予幼儿正面的教育,让幼儿知道玩玩具时要互相谦让。

5. 环境暗示法

幼儿园各班级应根据各自制订的发展目标,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把正确的礼仪行为图片、幼儿活动照片以及幼儿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粘贴到相应的活动区中,为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予以提示,让礼仪教育浸润幼儿的心田。

外事礼仪篇8

【论文摘要】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道德是礼仪的灵魂,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发生积极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要顺利地走向社会,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前提下,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部分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的。因此,在大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应该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大学生真实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礼仪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1.1礼仪中的德育内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把“礼”看作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诸如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苟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里的礼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也指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和接人待物之道,同时还指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用礼仪中的德育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效果可能更理想。

1.2礼仪与道德密切相关

1.2.1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这说明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1.2.2道德是礼仪的灵魂

人们称赞礼仪,是看重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涵。讲究礼仪除了注意礼仪的外表形式以外,更要注意道德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和水平。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礼仪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礼仪则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结果,是完美的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

1.2.3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

从“礼”和“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者,敬人也。“仪”是道德行为,是表示尊重的形式。人的道德素质沉淀于内心世界,但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2礼仪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2.1当代大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讲究礼仪是一个人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重要方法。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美德就就会变样,率直会变成粗俗,温和会变成诌媚,学问会变成迂腐,胆量会变成野蛮。

2.1.1弥补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欠缺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中的过度溺爱,容易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大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低下、意志品质薄弱、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差、集体观念薄弱、合作意识及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较差、对父母及社会索取多于付出,这种状况的后果不堪设想。

2.1.2弥补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欠缺

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衡量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导致在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没有把一些必要的礼仪训练纳入到学习过程中,养成教育欠缺。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与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行为、意识、情感脱节。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只限于学校里的考试成绩,不仅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反而助长了虚假浮华之风,使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恶劣习气。

2.1.3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加之网络的普及和其虚拟,使一部分一些同学网络聊天时使用不礼貌的语言进行发泄,部分缺乏自律的学生就把这些不礼貌的语言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些都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2.2高校德育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的理论效果

邓小平在1980年就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时就明确提出,要把“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作为德育教育最基本的内容。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菜辱观,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道德教育离不开礼仪的教育,礼仪是德育的基础,它使德育教育更具可操作性,既容易被接受,也能够使人们的道德情操逐步升华。

2.2.1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2.2.2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礼仪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实践“三A”原则,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能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3高校德育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的实践效果

礼仪文化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尊重人。反思高校德育教育,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礼仪教育缺失,可操作性的礼仪、礼貌、礼节等细节讲授过少;可操作性的礼仪行为训练更少。我院从升本以来,在大学生中开设了《礼仪基础知识选修课,虽然课时不多,但取得的效果的确不小。

2.3.1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改变

思想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确的思想会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反应,错误的思想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反应。有同学说:以前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只有“以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观,漠视一些礼仪。现在认识到待人接物时应“以交往对象为中心”,尊重和理解他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以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同学说通过学习认识到:离礼仪有多远离成功就有多远。待人宽厚、谦和,从思想上重视、理解、敬爱他人,时刻为别人着想,不用言语伤害他人,这些都是礼仪对我的影响。有同学说:学习礼仪对思想是一种洗礼,它改变了许多原有的思想观念,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它就像一个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我出门在外要做一个符合大学生身份的人,一言一行不能给我们大学生丢脸。

2.3.2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有同学说:自从学了礼仪,认识到个人仪表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仪表不仅可以给自己信心而且也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所以,一改往常随意懒散的作风。同时还会对他人宣讲学到的礼仪知识,纠正他们在日常行为中的不足之处。有同学说:学了礼仪后,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曝光出来,自己的缺点怎么那么多呢?以前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决定改掉以前的一切,从以下几点做起:与人为善、礼尚往来、衣着整洁、尊重他人、乐于帮助别人,言谈举止大方得体。

2.3.3对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直接有效

有同学说:学了礼仪后,在人际交往中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技巧,显得大方自然、热情友好。待人接物时的端茶送水、嘘寒问暖已不在话下,与客人谈话时说话的方式、语气、甚至表情都能伸缩有度、把握得当。有同学说:在为人处世时,要时刻注重你的言行举止,在细微处体现你的礼貌与睿智,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顺畅自如。忽视细节,是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细节往往是一个人一生成败的关键。因此欲成大事者要拘于小节,聚集细节。礼仪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所以,我会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讲礼仪的人!

上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下一篇:网点转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