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2 07:13:00

文理科专业

文理科专业篇1

食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仅2011年上半年就发生了瘦肉精、染色馒头、致癌婴儿食品、牛肉膏、毒豆芽、塑化剂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据公安部统计2011年上半年共破获食品安全案件11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多名。自《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实施以来,食品安全犯罪为什么仍然屡禁不止?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入手,分析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提出更好的适用《食品安全法》的建议。

一、什么是惩罚性赔偿

关于惩罚性赔偿牛津法律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又称报复性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或示范性赔偿(exemplary damages),是指法庭判定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即损害赔偿金不仅是对权利人的补偿,同时也是对故意加害人的惩罚。王利明教授认为,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做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它具有补偿被害人遭受的损失,遏制或惩罚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目的和功能来说,惩罚性赔偿由赔偿和惩罚所组成。第二,从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来说,与补偿性的赔偿相比,它虽然也要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适用前提,但赔偿的数额主要不以实际的损害为标准。第三,从赔偿范围来看,惩罚性赔偿并不以实际损害为限,其数额均高于甚至大大高于补偿性损害赔偿。第四,从能否约定看,合同法允许当事人事先约定违约损害赔偿,而且这种约定可能具有惩罚性,但这并不是惩罚性赔偿。

时至今日,我国法律体系中共有五处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新《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9条、第14条第2款;《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以及《侵权责任法》第47条。

二、《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食品安全法》将原有的一倍赔偿提高到了十倍,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立法实践中都是很大的突破,是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重大进步。但是,我们仍应看到惩罚性赔偿责任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适用《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措施还很不完善,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受害人利用法律手段主张赔偿权利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生产经营者从事不法行为的意图。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无疑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有效手段。

首先,主体要件。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的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赔偿主体为不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的是消费者。

其次,行为要件。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6条,只要生产者生产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经营者在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下仍然销售的, 生产者和经营者即可被认定为行为违法。

再次,结果要件。惩罚性赔偿并不是独立的请求权,必须依附于补偿性的损害赔偿。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只要消费者购买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即可认定其受到了损害。

最后,因果关系要件。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与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文理科专业篇2

    学科知识缺乏实用性,学习目的缺乏明确性,就业求职缺乏竞争性,面临这样的办学困境和挑战,中文专业应如何作出调整改革,已经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但治标不治本,不作根本之思的改革只能导致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混乱,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起的功效也只能是小修小补。中文专业要因应时势变化和社会需要彻底改革,就必须正本清源,从反思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开始。

    二、中文专业办学困境的症结

    中文专业办学困境的根本症结在于它的学科理念:纯文学观念。纯文学观念从近代欧洲传入。所谓的纯文学指的是某类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审美文本,与之相应的纯文学观念相信文学作为客体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其内在属性及规律的研究遂构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近代中国大学的设立,是接受西方学科理念与学术理念的结果。1910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成为最早的中文系。一百年来,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有衍变,但依据纯文学的观念开设文学课,编写文学史,将文学作为独立的学问进行研究乃是基本的倾向和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政治干预文学的抗拒和反拨,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对文学审美属性及内在规律的重视更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大学中文专业的纯文学性质进一步强化。概言之,百年中文专业教育已确立了以纯文学观念为根基的学科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承认,这一学科理念的确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其学理的、历史的合理性。

    一方面,纯文学的理念固然偏离了传统文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学术研究的模式也背离了传统文学吟咏情性的传统,但是,作为它山之石,这两者都不失为我国文学传统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从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看,大学中文专业的设立,固然是基于西方学科观念、学术理念的引进,但彼时中国知识界仍绵延笼罩着“尚文”的文化传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西式学术教育的,多是浸淫过四书五经、辞章帖括,旧学根基扎实的学人。有此文化传统作为根基,再加上西方观念和理念的冲击训练,故而大学中文教育所培养的这一代学人,得益于中西古今学问的汇通,无论是辞章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成绩斐然。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讨论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第一,中国文化传统经过百年簸荡摧残,已濒于学绝道衰,文脉中断,进入大学接受中文教育的学子,其文学文化根基之浮浅可想而知。缺乏扎实的基础而奢谈中国文学研究,未免不切实际而沦为空中楼阁。第二,原来立足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让位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正趋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扩招造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更强化了学生对实用技能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死抱纯文学的学科理念,以研究型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培养人才,就难免胶柱鼓瑟了。纯文学观念下的中文专业,其局限和缺陷已经显而易见。

    下面不妨从就业的角度略为分析。教育的功效,无非落实为知识、技能、人格素养三方面。依照纯文学观念、研究型理念所培养的中文本科人才,其知识优势在于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和理论素养,但这些知识和理论只有学术价值,没有多少实用性。学生即使具备了从事文学研究或文学评论的基础,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要在高校或文学研究机构获取职位,还必须通过考研的途径,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才具备入职条件,因而这一就业方向对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并不现实。至于要任职中小学语文教师,则涉及教学技能素质的问题,需要兼修师范课程。况且依目前的就业形势,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位有限,竞争性也不小,许多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未必能轻易入职。

    中文专业更广阔的就业天地,在公务员、文秘、媒体、出版社、企事业单位文员,包括企划、广告等职位领域。与其它专业相比,中文学生在这些职场上的竞争力应该表现为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为丰厚的人文素养两方面,主要适于从事文案和人事工作。但是,纯文学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学非所用,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技能方面,中文学生的写作技能倾向于文学写作而非实用写作,往往有文采而不切实,多数文案工作并不需要华丽的文采;素质方面,纯文学强调情感性精神性,它所滋养的人文素质未免偏狭,许多学生缺乏广阔的社会文化知识,缺乏阅读人生、介入社会、批判现实的能力,往往有情感无思想,讲精神不实际,在职场竞争中其专业优势实在有限。纯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审美性探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也不必讳言,纯文学因而也是“小众”的文学,适于少数人的研究。纯文学观念下的中文专业,在本质上是培养精神贵族的专业,实际上也就是小众专业。正是这一局限性,在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人才倾向于应用型的今天,缺乏实用性的狭隘的纯文学观念已经成为限制、束缚中文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中文专业办学的出路

    只有突破纯文学,回归大文学传统,依据大文学观念重铸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用以指导人才培养,才是中文专业办学的根本出路。大文学是我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传统。所谓文,其起点一方面出于纹身之“文”,甲骨文的“文”字,“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纹身之文为文”①;一方面出于形文之“文”,《周易?系辞》:“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谓“文,错画也,象交文。”文既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表达姿式,又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于个人,文包括“容之文”、“辞之文”、“德之文”②几个层面;对于大群,文等同于文化、文明,故“文”该摄一切人文。人文可籍由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方式呈现,人文诉诸文字的表达,讲求法式规律,故谓之文学③。

    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有人文价值的文献;狭义的文学,则指讲究情采声韵之美的作品。讲究情采声韵之美的文学,不仅有表现情性的纯文学,也有干预现实的政教文学,还有大量与日用生活相关的实用文字。从研究的角度说,文学的根源和意义基于“文”,是人文的表达和体现。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文字达成对人文的理解和表达,故而学习研究文学,其终极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对人文的理解和表达。古典中国的这一文学大统,立足生命主体,介入社会现实,贯通大群文化,较诸封闭自足的精神性的纯文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适用性,它既包容纯文学,又重视文学在社会人生中的实用功能。以大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则大文学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和要求:1.在知识类型上,文学教育既是通才教育,又是专才教育。

    所谓通,指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人文通识;所谓专,指它培养的人才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较强的理解应用能力。通而能专,这是文学专业较诸其他专业的特殊性所在,也是通常所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较诸纯文学理念,大文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阔的人文视野,是真正的通识型教育。2.在能力要求方面,大文学教育理念,既涵盖文学文献的解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社会生活以及职场所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吟咏情性,更倾向于社会实用。3.在人格培养方面,大文学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教育对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重视这种人文素养的外在展现,即“文”在“言文”与“容文”的落实,是全面的素质型教育。依照大文学的理念,现有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有必要重构。大文学的外延不仅包括纯文学、实用文学,也包括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等的着作。大学中文教育,当然不可能让学生博通一切,但不妨在原来的语言类和文学类基础上,增加人文通识类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为人文类原典,还应包括部分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通论性课程等。这样,中文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文知识素养上也就较为全面了。此外,依据“文”的实质,所谓的人文素养,还应贯彻落实为个体的人格修养,这就需要设立修身实践类课程,包括培养“容文”的礼仪风度,训练“言文”的言语论辩,以及旨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的课程。

文理科专业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着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 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

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与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三、结论

文理科专业篇4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开放教育专业规则(2011.1).

[2]任鹰.中文学科论文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7).

文理科专业篇5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__x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年级:秋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一、绪论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二、本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1、患病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5、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三、结论

“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关键词:和谐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改善措施

“四代同堂”曾是中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模式已被分解。现在很多城镇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独守空巢”,他们在对儿女“看不见”的思念中度日,而儿女们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把老人“遗忘”了。福州市区凤凰北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孤独去世。老人的几个子女虽住在福州,但却没有和他同住。显然,这是一位“空巢老人”。这位老人的孤独去世警示世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尚需探索,在我国“老龄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应先破解“养老”难题。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什么是空巢?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不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无助,患病时没钱看病,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病就医难。“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南京普通老职工每月退休金在1000多元,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疾病等就无能为力了。“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南京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他们当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仅占50%左右。目前,多数退休工人退休金普遍不高,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尚可,遇到重大疾病就捉襟见肘了。还有,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富贵病”,近一半的老人患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药用久了,老人多半觉得花那么多钱也治不好病,还不如少吃或不吃药。由此对他们而言,参与医疗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2、孤单无助缺少交流。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有的老人在老伴离去后,由于子女反对或思想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他们本来就性格内向,整日里又一人独守空房,心理郁闷势必影响其自身健康状况。

3、啃老现象不容乐观。据调查,虽然“空巢”老人子女中85%有收入,但70%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或医疗费用资助。且由于子女下岗、购房或孙辈上学择校等原因,他们还得挤出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子女承担开支。

4、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部分“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还把日常用品堆放于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紊乱窄小。他们年老体弱,还得买菜煮饭。为图方便省事,常常煮一顿吃三餐,有的还为省钱,排队购买降价打折食物。甚至有的老人还在使用被淘汰的煤炭炉。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子女亲人的关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老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今后养老趋势。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现代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一大遗憾,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多方帮助。针对街道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职能部门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事 项开展,以社区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一)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免费体检,并制定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年检表、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基本情况表和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随访表,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发生。街道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通绿色代购通道,开展为老人生活用品、保健用品和器具免费配送服务,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或直接到社区服务站登记所需要的商品和规格,即可送到老人的家中。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免费发放健康杂志《社康服务》、免费发放健康食谱及食物相克表、定期上门传授居家养生保健操和手疗操等,这些服务必将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养老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机构养老。由于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大量社会福利设施来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大规模办机构进行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老年福利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纷纷进行养老福利服务的战略调整,把大量的养老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进行了各国的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纳入社区,采取社区照顾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设立了老年人专业社区。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方案鼓励老人在家生活。澳大利亚目前有提供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机构3000多个,接受服务老人50多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足老年人口的5%。在推行了几年西方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不成功的情况下,80年代末,日本逐渐构建起了居家养老、居家看护为发展方(来源:文秘站)向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制。现在,日本有96.9%的老人居家养老。香港采取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发展一系列的服务支援,包括家务助理服务、老人日间护理服务等2。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8.81%计算,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为1289万人,20__年增加为1531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2030年超过3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假设按照10%需要入住养老院计算,仅高龄老人所需要的养老床位,为150万张,20__年为213万张,2020年为307万张,2030年则需要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数只有约60---70万张;大约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进行;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规形式规范化,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下老龄社会稳定的养老模式。

2、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付。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服务要立足于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特别注重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即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当前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难题是有能力承接服务的中介组织匮乏。在此背景下,部分基层政府尝试通过建立专职队伍和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辐射的办法,以求突破瓶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包括部分养老服务超市),主要从 事收集养老服务信息,开展养老、维权、保健、旅游和咨询等服务。在养老服务队伍上,提供照料的主要是女性(离家近、收入稳定、工作时间有弹性、一般是老人的邻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责任和感情的驱动)。

(四)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

1、创建“星级”老年活动中心。要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标准,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

2、成立老年文体组织。各社区都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与老年人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并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都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既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前、课后开展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组织学员外出观光,调动学员积极性。

(五)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还是不够。每个社区都应该掌握空巢老人情况,把他们的资料包括健康状况登记在案,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遇到突发性状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联系亲属,并通过经常性走访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制作“街道‘空巢老人’连心卡”,上面记载街道联系人、小区联系人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发到所有“空巢老人”的手中,使他们随时都能在急需的时候找到服务人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空巢老年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按照老龄工作方针,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来建强、张乐:《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载于《福州日报》10月30日。

2、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3、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关爱“空巢老人”维护和谐社会》,10月27日。

4、严秀华:《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载于《闽南日报》,2月8日,第1版。

5、王庆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首席医学网08月22日。

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答辩时间:-11-8

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07秋行管本科的学生——__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指导老师是__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今年8月份的时候知道老师让我们先选定论文题目,写什么题呢?真伤脑筋,一天路过公交公司门口看见里面的“老人活动中心”正在施工,心里想政府如此关爱老人,然而关爱老人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于是开始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网上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的11%。还显示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11月17日,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家住南京大桥南路40号一楼的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中国,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为此,研究“空巢老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

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只有切实做好“关爱空巢老人”,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的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

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

文理科专业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实证研究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巩固大学四年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毕业论文写作不但具有本科教学中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2012年3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强化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近年来,各高校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以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和2013级部分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来分析探讨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拟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对比研究

1.问卷设计。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在开展问卷调查之前,笔者所在课题小组成员对我校外语学院2012级论文指导教师(43名)开展访谈,并对指导教师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记录。基于前期的理论综述和指导教师反馈,本组成员将问卷调查设计为29个问题,其中前27个问题为选择题,后两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论文撰写前的准备阶段,论文撰写过程阶段以及论文撰写后的评价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每个阶段涵盖不同的侧重点。论文撰写前,着重了解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了解学生选题出现的困难以及学生对于论文指导教师的评价。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论文撰写中的难点,主要存在于论文撰写时间、论文文献查找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三个方面。论文撰写后,着重了解学生对于论文的答辩管理评价、论文的评定管理评价以及论文的质量管理评价三个方面。

2.问卷实施。本问卷设计完成之后,本课题组5名指导教师首先抽取各自指导论文的2012级学生共计80进行了问卷调查,于答辩结束之后开展了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发下问卷调查80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本课题组成员针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学生对于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相统一;(3)增加指导教师修改论文次数;(4)适当延长论文撰写时间;(5)提高文献查找能力;(6)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7)加强答辩过程的过程管理;(8)规范论文评定标准;(9)加强论文的质量管理。本课题组成员一致在2013级的论文指导工作中坚持这九项措施,在2013级的论文指导工作中严格要求。随后本组成员收集各自指导论文的2013级学生共计80进行了问卷调查,发下问卷调查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随后开展了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分别形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

3.问卷调查结果和讨论;经过两次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本组成员获得了数据,并对此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表1和表2收集的是论文撰写前学生准备撰写论文的数据对比。表1数据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对论文的重要性要明显提高,这组数据说明加强论文重要性教育是必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才能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2数据显示出实验组比对照组在选题与教师一研究方向一致性有所提高,这也与本组指导教师在选题阶段与学生加强沟通有直接的关系。说明学生论文选题受指导教师影响较大。学生选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专L,利于论文指导工作的展开。

表3至表6收集的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撰写时间,修改次数以及学生存在主要的困难的数据对比。以上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师修改学生论文次数明显高于实验组,这个结果在另外一项问题(你对你的指导教师是否满意)中也得到数据支持,学生对于教师的论文修改次数的提高有积极的评价。同时实验组比对照组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普遍长1到2周,该数据对比使老师在实验组加强论文指导和监督的结果,同时也是实验组学生重视论文撰写的体现。对于学生论文撰写中出现的困难,表5体现的论文撰写中查找文献途径受限,该数据对比表明实验组的上网查阅文献比例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完全不查阅文献的情况没有出现。反映出本组指导教师在实验组学生中加强文献检索指导,学生网上检索文献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表6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论文撰写中,语言组织一直是难点。不少学生习惯用翻译软件组织语言,致使全篇论文中式英语随处可见。该数据说明语言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语言基础决定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并无直接关联。

表6至表9收集的为论文撰写后学生对相关的评价数据对比。以上数据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对答辩过程、论文评定和论文质量管理方面的评价明显提高,说明本组指导教师对实验组的论文答辩、评定、管理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提高了学生对以上三项的结果评定。因此,规范论文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评价和管理体系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

通过对我院2012级和2013级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提高论文质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保障教师的论文指导时间。三是管理层要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监控,规范毕业论文评价和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由于问卷调查样本不够大,被调查者人数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穆风英.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138-142.

[3]杨宇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反思[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8-112.

[4]张奕,王健.构建多维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1-72.

[5]张春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本文系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立项课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编号:B2016324)研究成果。

文理科专业篇7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毕业论文是本科培养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综合、巩固和提升。[1]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培养科研能力的开始,一个好的毕业论文,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完成毕业论文,这将是大学生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深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理科类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对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毕业论文的完成是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按理说应当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毕竟学位对大学生工作或深造影响巨大。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大幅扩招,加上某些理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很多毕业生在修完课程,取得规定学分之后,将就业放在了第一位。[2]有的学校,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迁就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受上届毕业生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论得好坏都能毕业,都能拿学位,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对待。当然,除学生认识不够外,许多大学本身也对本科论文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结果造成有些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没有介意,过程管理也比较松懈,很难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

2.课题陈旧。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首先由指导教师列出几个课题,再由学生选题,这虽然实现了“双向选择”,重视到学生的意愿,然而却带来了许多问题,最显著的问题是教师有时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课题甚至几年一贯制,缺乏创新。例如,有的教师要学生研究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可能连续几年换换重金属,换换植物种类,缺乏创新。另外,毕业论文中的综述部分是学生对资料的归纳与总结,如果课题陈旧,重复以前的类似课题,学生很有可能照搬以前毕业生的综述,这对学生文献阅读的培养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3.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在高校,本科论文的指导一般是由年轻教师承担,而这些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另外,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指导教师资源相对紧缺,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个指导教师带数十个学生的现象,许多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3]此外,理科学生毕业论文大多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完成,这些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宽,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可见毕业论文的工作本质上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些指导教师,特别是平日不开展科研活动的教师,缺乏课题支撑,没有实践经验,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肤浅,很难担当起指导教师的角色。还有的教师干脆把本科生交给研究生管理,自己不闻不问,研究生包办了论文的选题和方案,结果本科生只起了一个简单实验员的作用,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没有保障。目前,大多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大约为3-4个月。[4]这一阶段正是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的重要阶段,他们要为就业而奔波;有些考研的学生还得准备研究生复试;有些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考或复试也往往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很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非常短促,不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工作。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大多需要学生认真进行重复性的实验后方能完成,若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毕业论文的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

此外,经费紧缺、条件不足以及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不到位,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措施

1.认识本科论文的重要性。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各教学专业应采取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离开校门前的“最后一课”,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严控本科论文质量,对质量较差的论文进行否决,责令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使学生明白,如果本科论文不认真完成,将无法获得学士学位。学校还可以在研究生的录取过程中考查学生的论文质量,优先录取优秀本科论文获得者,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本科论文的重要性。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途径。

2.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素养。在大多数学校,年轻教师承担了主要的指导本科论文任务,而这一部分教师相对科研较弱,学校应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向年轻教师倾斜,同时,组织学术团队,让年轻教师融入到科研团队中去,学术带头人或者资深教授可以让年轻教师协助完成相关课题,创造学术氛围,使年轻教师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学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制定相关的考核奖惩办法。比如,有的学校把教师职称的评定与是否顺利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学校要安排那些具有责任心,平日又一直在开展科研工作、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教师来指导学生。[5]对于带有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可以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协助其指导本科生完成论文,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提高。但指导教师要避免本科生成为研究生单纯的“实验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本科生定期交流,了解论文进展。当然,教师要经常深入实验室,及时纠正论文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时可以亲自示范操作。

3.注重学生选题。不同于其他如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尤为重要,因为理科专业的培养更注重思维的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论文选题必须遵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立足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同时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对不能自拟题目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应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给出几个相关题目,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论文方案,这样,学生的培养目的就达到了。另外,论文选题时,不能单纯求简单易完成,还要考虑选题的意义,所选的题目应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掌握学生论文开展的时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论文开展的时间放在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时间较紧,加之其他客观原因,使学生本科论文开展的时间难于保证。为避免时间短促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学校可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提前熟悉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设备,接受科研活动的熏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在适当的时候与教师一道选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6]。学校也应制定相关制度,弹性处理学生本科论文开展和结束的时间,比如可以把论文开展的时间提前到三年级下学期,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也没有考研和考公务员等找工作的压力,时间相对充足。

毕业论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结合理科类专业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和进行。另外,毕业论文的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原因,这同样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适应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49-51.

[2] 刘绮,石林.环境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2):18-22.

[3] 陈景文.如何提高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9-81.

[4]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5] 辛忠.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J].化工高等教育,2006,(5):44-46.

文理科专业篇8

关键词:文科专业教学;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204-03

社会在变,大学在变,学生也在变,教学方法也需因之而变。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常谈又常新的课题,涌现出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理论成果。通过对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检视和分析,笔者认为现有理论成果存在两个方面的片面化倾向。要么是过于宏观,无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操作应用;要么是只关注微观细节,理论基础薄弱。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政治学与行政学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感受和体会,来讨论一下大学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性路径。

一、呼唤大学之道:走向教研相长的融合之路

大学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超越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也为未来开新路。没有学生,大学便缺乏生机和活力,也难以获得持续的声誉和发展。如无学生,大学不仅将混同于科研机构,也将失去大学精神中最为宝贵的成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这正是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为现代大学所确立的大学精神支柱:实行学术自由,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衡量一所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为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即学生是否优秀。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追求个人成功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因此利兰德・斯坦福夫妇建校时确立的首要宗旨便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并使其具备独立成功的素质。如何培养出秀的学生,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大学有多大、经费有多少、科研量是否名列前茅,最为关键也最为直接的是教师如何教。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可见,教学方法的成功对于培养优秀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曾出现过轻视本科教育的现象。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将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要么出版,要么死亡”曾一度成为教师工作的基本信条,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兴趣。有研究者指出,改变教学方式是比教学内容改变更为困难的事情,因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习惯中所坚持的教学方法会形成固定模式,这将使得教师抵制学习新技巧和新方法[1]。轻视教学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外界压力和大学自身逻辑发展驱使下,美国大学开始被要求回归大学之道,呼吁其关注本科教育质量,并被要求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德里克・博克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正是这一时期的集中产物。美国大学曾经遭遇的痛楚,正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公众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普遍存在着焦虑。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成为一种共识,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其专业化程度,也有赖于专业课教学方法的革新。这是因为“专业课程是学生在高校获得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提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的主要训练项目”[2]。

二、失去灵魂的卓越:忽视教学改革,问题丛生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现实操作中却十分难以把握。哈佛学院前任院长Harry Lewis教授在他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指出,教学本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许多现代研究型大学在追求科研贡献的过程中,却忘记了该任务的重要性,迷失在了对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追求之中,这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3]。当然,在中国大学中“失去灵魂的卓越”不仅体现在重科研轻教学;还体现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等方面。教学工作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最为核心的使命。

1.教学目标:难以实践与操作的宏观理想

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活动而设定,其带有预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从而构成了衡量教学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尺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努力方向。对此,布卢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文科与理工科不同,理工科可以让学生掌握自己能直接操作运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而文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体现在知识层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观念上。这就增加了文科教学的困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培养目标采用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手段方法把知识海洋下面的冰山揭示出来,这一点迈克尔・波兰尼的意会知识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政治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政治常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解读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政治意识和鉴别能力。知识的记忆理解目标容易达成,但是能力的提升就很难操作。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在知识的考试过程中,都无法体现出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换言之,目标难以实践,口号多于行动。

2.教学过程: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双重缺失

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和方法上。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整天忙于把自己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将无法更新知识,也没有闲暇和精力去吸收新知识,而探索真理需要独立意志和专心致志[4]。这道出了大学教师职责的平衡之难。没有发现,没有理论,教学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花架子;没有方法,高深的理论便无法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事科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但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制,使得教师无法顾及教学,科研和教学脱节。有些教师善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探索,却没有科研支撑,无法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现有的教学模式仍存在教师教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现象,是一种将学生视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方法。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造成的。教与学、教与研的分离和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的学生有没有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判断?有没有独立追求知识的能力?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没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这都值得拷问。

3.课程考核:被扭曲的知识记忆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文科学生要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即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表现为对研究范式的深刻体会。由此课程考核就应侧重考核学生的基本能力。但现行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多以闭卷考核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内容偏重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局限于教材、笔记、老师指定范围和重点,对专业知识背后所体现的能力考核普遍不足。

4.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人才特征

生产过程有问题,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质次难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失业有如“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就是大学按照现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学生“滞销”。社会普遍反映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表现为许多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学习能力不足,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职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我行我素,为我独尊,与人相处困难。

三、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型人才培养

忽视教学,也忽视教学方法的变革,将会给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周远清教授所言:“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5]在新的h境中,大学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21世纪大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我们怎样教学生?就此笔者谈谈如何将教学改革的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

1.强化素质

任何一门课程或学科均有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范式。学生首先应该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踏踏实实加以记忆理解掌握,夯实基础。有些老师和学生喜欢走极端,强调实践教学,就忽视理论。由于文科的特性,所学基本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学生觉得理论无用。但试想没有理论做基础,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只重思维,不重基础,有可能就是小聪明。

如何夯实基础?首先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弄清基本内容,老师就基本知识答疑解惑(基本知识点确定为考试内容之一)。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不拘泥于教材,又不游离于教材”,学生课外阅读要广泛涉猎学术经典和专业前沿。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把专业经典和本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列成书目介绍给学生。这对学生的理论构建和把握学术动态有很大帮助。为使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每次课前5分钟,要求一位学生向其他同学做一个书评,把自己最近看的书介绍给老师和同学。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最好是选择晚上抽出3个小时左右开读书会,一个学期进行3至4次,内容为本专业经典原著。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学期以后,学生就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提升了专业化素养,更打开了知识视野。

2.引领思维

教师对自身的定位要准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包办者。大学课堂应该是理性思考的场所、理论探讨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若干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练习思维。只重基础,不重思维,有可能就是书呆子。所以学生应该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只唯实,善于理性思维,敢于形成己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老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随时抛出有争议的小问题组织小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小组根据上课时坐的位置临时形成。第二,开展全班大讨论。每学期选择几个与实际和专业联系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大问题进行大讨论,如“我看两会” “党政关系”等。大讨论要提早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写出发言提纲,课前进行小组讨论。一般以宿舍为小组,课上各组代表报告本小组讨论情况与主要观点,全班开展大讨论。大讨论时,强调宽松的学术氛围,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力求准确表达思想,必须陈述理由、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辩论,不仅学生之间相互辩论,也欢迎师生之间“唱对台戏”。为使这一做法落到实处,开学前就预告一道期末试题,即“这一学期本门课你不赞同老师讲解的或教材中的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实践证明学生为了期末考试,上课很认真,教材也吃得很透。最后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成为教师科研课题。

课上时间有限,大家言犹未尽,课后学生有时间可以自愿留下来继续谈,也可以告知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欢迎大家聊学,还可以告知教师的QQ号或邮箱,教师可以建QQ群或讨论组欢迎大家网上聊学。作为课堂操练思维的延伸,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经过讨论聊学后,鼓励学生将思考的成果写成学习笔记、心得,规定写3至4篇,鼓励多写,教师也可以要求写成期中论文。一句话,正如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所言“读思谈写,文科不难”。

3.注重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是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文科专业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界提出很多观点,如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等。办法想了不少,但是效果却不佳,文科学生毕业后要么不能说、不会写,要么能说、不能写,要么能写、不会说。既能说又能写的人不多,还会办事的人就更不多。针对学科特点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调研,掌握实例。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多做调查,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掌握实例。教师从书斋中走出来,走进社会,走向田野。由“书斋模式”转变为“用脚做学问”。教师无时无刻感受着实际,教学中就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抽象的理论。

第二,学生调研,撰写报告。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做一些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假期调研。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调研。暑期调研可以和专业课考核相结合,调研成果撰写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占本学科成绩一定比例。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给予支持,允许学科成绩到第二学期开学录入。调研后,组织学生研讨会,把调研心得、调研见闻介绍给其他学生和老师。对于优秀调研人员和调研论文,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三,引进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人员定期开展讲座。聘请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员做实践方面的讲座,还可以聘请他们做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形成稳定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4.提升能力

大学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且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形成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按照以上环节,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了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调查、演讲、撰写、行政服务样样行。这是最基本的显性能力。另外这样培养的学生还具备潜在的隐性能力。首先,基础扎实,文史哲功底深厚。其次,视野开阔,会做人,能做事。比如学生学习期间,走访很多地方调查,要让调查者配合调查,这是很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生要学会做人,与人为善,被调查者才与之配合。经常开展小组调查,之后小组撰写调查报告,无形中培养了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再次,学生的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增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就会增强。走访调研、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坚持下来,其适应能力也大大提高。总之,这样培养起来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符合社会需要,具备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以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即使整个社会就业环境不乐观,但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90%左右,多数毕业生都获得了各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2]胡国利,马三喜.文科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2009(4):79.

[3]龚月姣,张军,张永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使命[J].计算机教育,2011(24):1.

[4]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何曙荣,顾建新,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上一篇:谢谢你们的陪伴范文 下一篇:卫国公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