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班范文

时间:2023-11-29 02:47:34

文理分班篇1

记得北师大卢永利博士提到过“校园文化”。卢永利博士说过:“文化是弥散的,潜移默化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氛围。”记得初次上课卢博士便提到两所学校的文化。北京实验二小的文化是“以爱育爱”。光明小学的文化是“我能行”。记得那时关校长回答,我们继红小学的文化是“做健康快乐的继红人”。那么我想:一个学校的文化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此校不同于彼校的精神气质或特质。我觉得新课改新就新在它是对文化的一种重建。回去之后我就在想:我的班级应该重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这话还得从我所教过的五年二班说起。

还没接班时,就听一些老师反映这个班级孩子课堂纪律十分不好,学习成绩低,后进生多。有上课坐不住凳子随便下地的小林等;有发言不举手,随便说话接话的小翔等;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与其他孩子相差甚远的小奎等;有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小超等;还有下课时经常打仗骂人的小然等。尽管在接班之前我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用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着那群调皮的孩子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对付他们。但第一天的语文课还是让我难堪了许久。记得第一天的语文课我讲的是《桂林山水》,我准备了优美的钢琴曲,饱含深情地范读了一便。正当我自我陶醉在优美的文章中,等待着孩子们的掌声时,下面起哄的,出怪动静的,恶意地模仿我的。什么样的反映都有,我愤怒了。但同时又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话: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我愤怒的同时深深地告诉自己:这个班级的孩子缺少的是一种文化。我想重建班级文化对我来讲是一种挑战,也应该是一种高智商的管理过程。于是我又重新看着他们。特别是当我看到在那混乱的氛围中仍然有几双渴求进步的眼神时,我就在想:要想改变这些孩子应该从“重建班级文化”入手。应该把“重建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那么班级文化是弥散的,应该从哪方面开始重建呢?温馨的坏境,学习的气氛,爱心的团体。。。。。。需要重建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几天的相处,我慢慢地发现了他们尽管很散漫,尽管没有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但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特别是那几个“四大金刚”特别不愿意让别人说班级不好,那么我何不把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作为我们班级的班级文化呢?于是我把“团队精神”作为我们五年二班的班级文化。但是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实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只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不一定会接受,那么怎样把这些粗躁的东西变得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呢?这时我响起了卢永利博士的话“给学生讲故事永远要比讲道理让学生接受的多。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体验要比告诉学生重要的多。”于是我想到了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

于是我在班级里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首先把班级里70个孩子分为14个小组。每个小组5个学生。按照各方面程度好中差的搭配开。受卢永利博士在北师大给我们特殊的培训方式的启发,我让这14个组民主选出一个组长。组长产生后,我又让每个组长带领自己组员给自己组起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于是就有了“虎城之鹰”、“乐学”、“花季少年”、“欢乐谷”组等等。听孩子们到前面充满自信的介绍,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分好组后我又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纪律、卫生、学习、礼貌等方面,每一项都由一个班干负责。每天一总结。够标准的同学在墙上奖励一个小奖杯。如果小组5名成员一周内都得了小奖杯,该小组就被评为“团队和谐奖”,奖励全组成员和老师、校长合影。相片帖在光荣榜上。那么一学期过去了,已经有六个小组获得了“团对和谐奖”,孩子们很高兴,那么这种初步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逐渐建构起来了。于是我又围绕着这一主题,在我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中渗透这种“团队精神”的培养。难忘九月份的艺术节,因为我的高度重视,从参赛人员的入选,到每一项比赛的赛前指导我都进行了关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一次艺术节上我们班是参赛人员最多,奖项最高的班级,光特等奖奖状就夺来了两张。当听到升旗校会上大喇叭里表扬我们班的声音时,我们都激动地跳了起来。孩子们激动地对我说:“孟老师,我们从来没尝到过赢的滋味。”这第一仗终于打赢了。我马上告诉孩子们,这一次成功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缺少这个团队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团队精神”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有了这一次的胜仗,孩子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如果说艺术节的成功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了班级的凝聚力,那么拔河场上的激动人心的场面真正体现了“五年二班”的班级文化。因为无论上场队员,还是场下观众,用大家的话说,都是为了一个团队。有一场输了,马上有个学生焦急地拉着我的手要求上场。正当我为换去谁而为难时,有个孩子说:“把我换下去吧,赢了要紧。”场下的观众为同学倒水,拿衣服,鼓劲。这时候没有人指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做一件事,那就是怎样做才能使五年二班赢。终于获得了第三名。十四班里的第三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我想这时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都体会到了“为这个团队努力付出,大家都很快乐的乐趣”这不就是教育的成功吗?有了这些成功,孩子们不仅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而且初步形成了“半荣我荣,班耻我耻”的风气。正当我为这些成绩的取得而兴奋不已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发现仍然有一些弱势群体像班里的四大金刚,无论怎样用爱心、耐心去感化,他们的进步的程度还是像蜗牛走路一样缓慢。我又困惑了,偶然看到了一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文化的建构关键不在每个人的改变,而是要把孩子们以前被忽视的潜能唤醒”我不可能彻底改变每个孩子,但是我会让每个孩子在这个有着“团队精神”的集体中感受到快乐。让孩子们感到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将得到关注,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得到关注,每一次情感的波动将得到关注。这不就是我重建文化的快乐吗?

作者:孟桂萍 单位: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文理分班篇2

1.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编织着自己美好的梦幻,随时都可能出现与班规、校规相悖的举动。这时,教师不要贸然地去对学生的举动进行横加指责,更不要对学生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动,应始终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要以师生平等的身份去问清缘由,要用饱满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对碰到困难和受到挫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于中肯的批评和诚挚的鼓励,一桩桩,一件件,都能在学生心灵中经久不息地泛起清纯美丽的涟漪。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感化,教师就能自然而然地赢得学生的尊敬、理解和支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就会感到很温暖、很自在、有上进心,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去履行正确的道德规范,自觉地去执行班级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各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学生键康地迈入人生旅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情况,时刻牢记心里。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接管一个班级后,应当调查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心理、家庭等情况,这是管理班级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调查了解情况中,要善于从优秀学生身上发现“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后进生身上找出积极因素,悉心加以诱导。并随时作好记录,及时建立学生各种状况档案表。在建立档案表中,被调查的每一个方面还应分清细节部分,以便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如在设立《学生学习方法调查表》中,可分作以下几个细节部分来进行调查记录:(1)有无学习意念。(2)有无学习环境的保障。(3)有无学习钻研的习惯。(4)有无预习、复习习惯。(5)有无记笔记的习惯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摸清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成长,因此学生之间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学生素质高,思想表现好,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好,即所谓的优秀生;有的学生素质低,思想表现差,学习怕苦怕累,成绩差,即所谓的差生和后进生。而班级中的优生和差生又是相对而言的,素质再高的班级也有差生,再差的班级亦有优生,因此老师要设法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师爱施于优秀生,应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惠及差生和后进生,应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事实证明,后进生和犯了错误的学生,心理上处于脆弱状态,如果老师不及时采取教育和挽救措施,个别学生就会破罐破摔、悲观绝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时,更需要老师“雪中送炭”,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关怀和尊重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一件件,一桩桩小事做起,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起不断进取的上进心。激发每个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心,提高他们成为优秀学生的勇气,最终达到使后进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4、造一支强而有力的班干队伍。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就应当及时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在健全确立班委的过程中,不能班主任说了算,一定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班会上让全班学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产生候选人,要确实将那些品学兼优、会组织、会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的同学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来,班主任要尽早抓好、培训好这个火车头,以便他们人尽其才的为全班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早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更好地带动班级工作。同时班主任要勇于打破“干部终身制”的做法,班级一旦建立起良好的班风班貌后,要及时地对班干部进行更换选举,以便为班级引入竞争机制,让全班学生看一看哪个班委会的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比一比哪个班委会的工作能力强、效率高。从而使更多的同学在班委会组织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

5、团结协作,齐抓共管。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需要各科任教师的密切协作和有机配合。因此,班主任要主动和各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力争他们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素质教育工作得到强有力的保证,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一方面,要及时将每个学生的情况通报给每位任科教师,让老师们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状况、思想品德、知识能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等。如:让科任老师了解哪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好,能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乐做好事,自理能力强;哪些学生学习一般,思想素质良好;哪些学生学习较差,能力较差,纪律较差。这样有利于各科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地进行思想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面,除了自己直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外,还要随时听取各科任教师的看法和意见,相互交换情况,使班主任没有掌握的学生情况,能够从科任教师那里得到,以便在工作中共同研究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方法。由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再加上相互之间的密切协作、配合,使得班级的各项工作都能正常开展。

6、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

俗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班主任热心耕耘、勤于管理,做到:熟悉班级、学生及家庭情况就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教师也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管理好整个班级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作中要随时作好工作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少出差错、少走弯路;可以使自己的工作经验日益丰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并能使自己的管理艺术不断提高和完善。

文理分班篇3

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1 上课时间安排不当,学生无精打采,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堂

在中学,文科班的理科科目全部在下午第一、二节,理科班的文科科目也全部在下午一二节。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认为学校故意让他们在这几节课休息,在下午刚开始学生的精力不旺盛,容易睡觉,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上好政治课的难度。

2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做其他作业,课堂秩序欠佳

由于文理分科,政治成为高考不考的科目,只需要应付会考,自然在心里上就放松了,缺乏重视。在上课的过程中,平行班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好好听课,做其他科作业的人就更多了。在上课期间,说话、吃东西、交头接耳的人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维持课堂秩序,浪费很多有效的教学时间。

3 上课盲目灌输理论,实行高压政策,课堂缺乏生机

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论性较强,而在这些理论之中,在学生看来是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的,并且是进行洗脑的活动,所以在内心深处就有抵触情绪。有的老师片面强调完成教学任务,强制灌输空头理论,对学生实行压制,不允许学生有发言权,课堂失去活力,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没有丝毫的民主平等可言。

理科班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

到了高中文理分科,思想政治课对于理科班同学而言又是非高考科目,原本的弱项,原本的“轻视”,又被冠之以“高考不考”,于是堂而皇之地放弃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这就给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没有压力,没有兴趣点自然会使原本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诚如一潭死水,学生也是去了学习的动力。

2 学校的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校的整体氛围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包括整个学校的学风、班风、生源质量,还包括学生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是学习理科,在重点班这一点就更为明显,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课堂上的状态远远好于在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上的状态。此外,有的学校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校领导,都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暗示学生理科比文科更为有用,这就为学生不认真学习政治课埋下了祸根。

3 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因素

一个好的政治课教师,总会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自己的课堂中,而相反一个不称职的政治课教师则会在课堂中得过且过,任由学生睡觉或者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节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取得的效果完全不同。追踪其中的原因就是一点——政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即教学能力。善于调控课堂的老师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理科班的学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听课并学好基本的政治生活常识。

改善理科班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探索

1 从学科本身的角度

(1)合理编排、科学组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认真备课,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要采用生动简洁的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迅速调整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高二哲学常识上册“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一框题时,给学生介绍“四大美女也有缺陷”的故事,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有关哲学道理掌握住。

(2)增加时政、学科渗透是增强政治课趣味性的重要途径

时事政治是大多数学生比较关注的,他们也喜欢对时政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见解,这无疑就是其中一个可开发利用的兴趣点。理科生因为对社科领域的知识欠缺,所以疑问很多,求知欲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思政教师不妨就来充当这个潜力的激发者。授课时,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薄弱甚至空白的、又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社科方面的事例,尤其是历史方面的史实,让他们领会社会科学的魅力,开阔视野,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3)精简内容、化繁为简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法宝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东西总是条条框框,不容易记忆,这就对政治课教师提出了难题,理科生本来就不爱学政治,到底怎么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有些内容做一个调整,使知识点的概括更加富于层次性、形象化。

2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1)严格要求、提高认识是维护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有序进行的必然要求

给理科班学生上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维护课堂秩序,而在现实中发现很多老师在这一方面却做的还不够,学生在课堂中说话、吃东西甚至打闹,老师对此也不闻不问,这无疑会降低教学效果。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高压政策,是一厢情愿,但是正当的要求却能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基本的政治知识,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目标。

(2)文理不同、因材施教是改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客观要求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绪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教学中不能想文科班一样来要求理科学生。在理科班要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的畏学、厌学、不学的状态及情绪,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注重效果、及时巩固是应对学业考试、提升应试能力的必要准备

虽然政治课对于理科班学生来说不是考试科目,但是理科学生仍然面对着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提高应试技巧也就成为平时上课中需要经常训练的。在平时的上课中老师不能仅仅重视课程进度,也要给理科班学生一定的复习巩固时间,适当的做做练习,讲解一些考试的考点和答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出现白卷的尴尬状态。

3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1)转换角色、改变教法,使政治课成为增强师生沟通、引导学生的平台

教师还要放下架子,少些训导,多些时间与学生多谈心交流,从身边的小事到国家大事从学习方法到成长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理解他们的想法,从力所能及的方面不遗余力地去关心他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平等共鸣。在理科班的政治课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2)情感教育、价值引导,使政治课成为促进理科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要件

新课改实行以来,我们强调教学目标上的三维目标,对于政治课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文科班可能更加强调教学的知识性,但是理科班应该有所偏向,可以通过一些讨论的形式,视频、音频等形象生动的资料,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适当、正确、合理的引导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会在无形中起到重要作用。只要政治教师真正爱这门学科,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博学多才、榜样示范,使政治课成为提高理科生人文教育的活教材

作为政治教师,在提升自身执教水平和人格魅力以增强政治学科吸引力的同时,更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不能以功利代替责任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赋予了政治课教学许多新的内容,政治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力求使政治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哲学家的阶梯,演讲家的平台,思想家的摇篮;让学生学会用哲学的思辨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去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结束语

理科班思想政治课存在一些问题和难度,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从理科班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提高理科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我们相信经过学科本身、想政治课教师和理科班学生的共同努力,理科班思想政治课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文理分班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19-02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受其环境、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性格,兴趣,爱好,志向,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时,不同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所表现出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已有的认识结构有差别,能力不同,学习的要求和方式也不一样,各人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建构各自的知识体系,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给每位学生的学习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教师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的方法和手段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我国教学体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大学院校扩招也越来越普遍,大多数医学院校为了增加生源,逐渐放宽了学生的学科性质,进行文理科学生兼收,在此情况下,给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研究口腔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具有差异性影响,该文主要对该校文理合班所开设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两门主要医学基础课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对比,现做如下报道: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的基本对象

随机选取该校2014级口腔专业文理合成班学生200名,文科学生为对照组,人数100人,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19±0.51)岁,理科学生为研究组100人,年龄18~20岁,平均(19±0.44)岁。以上200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按照全国统一高考政策录取,考试成绩按国家统一标准,入学后未进行文理科分班,合班上课,在教学过程中,相同的教学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不同的教师授课。

1.2 方法

考试方式为学校统一命题,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由教师统一阅卷,以标准答案为标准,记分方式为百分制。成绩结果统计,按照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分开统计的方式,对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结果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进行检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由表1、表2、表3、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研究组(理科高中毕业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文科高中毕业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考试成绩表明,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和《生物化学》这两门偏向于理科的课程考试中,研究组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中,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我国高中教学中,基本上都采用分科教学模式,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比较生疏,理科学习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医学院学习中,对于一些偏向理科的课程,文科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在大学阶段,大多数学习时间都由学生自行安排,没有高中时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但与此同时,与老师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大大减少,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老师不能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握与反馈,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青少年,思想尚未定形,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有极大的可塑性,需要仔细、全面地培养和呵护。对于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能一锤定音,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少责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扬长中走向成长,走向成功之路。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多赞赏,多激励,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和潜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文理分班篇5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思考

1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围绕“班级文化”展开了研讨,不少研究对班级文化的概念、作用及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界定。戴联荣和薛晓阳(1999)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指出:“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双传学(1999)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性成熟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高校班级文化同样具有特殊性。为此,有一些学者就高校班级文化给出了自己的界定。马丽华(2003)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并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政治理念文化层、价值标准文化层、科学精神文化层、规范意识文化层、流行心态文化层和人际氛围文化层。吴云助(2003)认为:“班级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成员为主体,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于音和许勤周(2007)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理念层、制度层和视觉层。

本文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与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成员学习、生活的活动和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对班级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具有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一概念中,明确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包括:班级文化的创造者——班级成员;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辅导员和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执行者——班干部。

从形态的划分来看,本文倾向于吴云助“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点。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形象设计和识别系统,如:班徽、班级宣言、班服、寝室环境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班级的外在、显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它属于班级文化中软件的固化,是班级的浅层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为班级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如: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等,属于班级的意识形态,是班级的内核文化。

2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当前国内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班级文化大体呈现着健康向上的特点。不过,在实际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班级文化建设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班级成员、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能够发挥充分、合理作用的问题。

第一,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这一角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足够认识的直接表现。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班级文化主体,班级成员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具有的、以往的文化积淀,必然会带到高校班级中来。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先前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然而,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多数大学生,他们从小生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人往往个性张扬,想问题、办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经历的文化冲突,容易给他们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他人没有信任感,挫败感的产生会导致他们不愿融入集体中,而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致使他们不会秉着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不够。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辅导员往往都要管理几个班级和年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工作相对比较琐碎、繁杂,没有太多时间来指导各个班级的学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他们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缺乏足够的经验,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他们更加缺乏理论支撑,为此,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把控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不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也不能及时地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有效的引导。

第三,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不充分。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成员的先锋和表率。班干部带头表率作用的发挥,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不少高校班级没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班干部,或是班干部当中,有些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方法不得当,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活动中,没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与同学产生矛盾,势必阻碍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此外,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时,存在执行不彻底,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也必然会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大打折扣。

3 “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

要合理、有效解决上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体缺位或作用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打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班级文化。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班级成员认识到他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既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实在的受益者,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可靠保障,班级成员应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思想道德、班风、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同时,还应确立清晰可行的班级发展目标,如校级、省级、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级目标确立后,在日常的班级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辅导员及班干部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和督促,以充分发挥班级目标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引导班级成员自觉自发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先进班级文化共同奋斗。

第二,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指导者角色,在班级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辅导员要保留和行使一定的决策权,要能够正确把握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善于引导启发,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召开主题鲜明的班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确保班级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增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尤其是要加强辅导员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素养,保证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督促。

第三,要健全和完善班委民主选举制度,选拔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班干部,并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班干部是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主要和具体执行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使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既有方向,又有压力和动力。此外,要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要引导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充分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张英彦.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97(3).

[2] 双传学.论班级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1999(2).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4] 吴云助.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交通高教研究,2003(6).

[5] 潘素芳.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报业,2011(5).

[6] 于音,许勤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7] 朱广生,莫京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世纪桥,2012(3).

文理分班篇6

关键词高校 班级文化 实践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之分。广义班级文化是指全体班级成员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班级文化则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取得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亲身参与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并结合自身长期担任班长的切身感受,主要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尝试性阐述。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2.1 班级制度简单化

高等教育班级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但现行的辅导员一般而言均带班200人以上,按30人为一个班级来算,一个辅导员老师基本上带班数量为8个,很难顾及到每个班级的发展,在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立和规范的时候,班级在进行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以及可实施性差。

2.2 班级目标缺失化

班级文化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以班级目标为重要建设内容,但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高等学校虽然有先进、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但依然是按照成绩为主导、活动为载体来判断一个班级的好坏。在21世纪,各类思潮如网络化、创业背景等影响下,一味的再强调班级的学习成绩或者文明寝室比率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班委分工模糊化

普遍意义上来看,现在高等教育班级中的班委设立一般为: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几类。但各类班委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一旦学校、学院有任何工作分配到班级时,基本都是由班长接收信息再往下分配,如果分配不得当或者时间紧急则导致班长将班级工作大包大揽的做完。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负责任的班长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而其它班委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班长与其它班委之间没有沟通协作,班级凝聚力不强,久而久之,班长则只做分内的事不再关心班级同学和建设。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班级精神文化

3.1.1 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石——目标建设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季度目标等。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发挥全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议根据学校及学院的本学年的工作重点和以往的经验将班级的学年目标制定出来,并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商后作出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由实施主体商议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共商的过程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谊,增进师生友谊和联系,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直接制定出目标和决议。但是第二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现有情况下,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所管辖的班级数目众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摸清每一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目标可操作性较差。

3.1.2 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为班级隐性文化之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班级核心价值观、信念的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统一价值观,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自我尊重成了最主要的需求。班集体只有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达到获得尊崇和育人的目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毕业后去向的需求、有价值的大学生活范本、考试作弊的看法等。

3.1.3 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班刊的建立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许多理想之花在这里开放,成功之路在这里开启。每一个人成年后都渴望能不断回顾自己从前的时光,当作怀念也当作审视自己。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并且不可磨灭的美好时光,通过班刊这样一种形式在记载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可谓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班刊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记载班级成员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第二,记载班级在这四年中的变化和成就,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创办班刊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特长,如写作、摄影等,锻炼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体的综合素养。第四,加强班级对外宣传效果,增加班级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将班刊广泛传播于学院内部甚至其它院系。第五,为班级个体成员留下珍贵的记忆,在毕业以后甚至很多年后成为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让集体的光辉闪耀的更加长远。

3.2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组织构架及成员分工如下: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班级管理下,班级分为两个委员会,一个为班长带领的班委会,一个为团支书带领的团委会,每个委员会下最多设置四名班委共10名班级管理者(见图1)。班委会负责班级总体事务,团委会则负责团支部相关事务,两个委员会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高等学校班级人数为例,大多数院系班级基本人数为30人,此类模式最多能发挥10个人的管理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上该班级有寝室长8名,则剩余12人完全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利,只能听从指挥任人摆布。这部分同学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落后许多,更别提被他人尊重和自尊了。然而大多数班级由于班委分工不明确,许多班级的班长将班级除了有明确管理者以外的事务大包大揽,或者权责不分明导致的赏罚不分明让其他班委对于分配的任务拖拖拉拉,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班长则成了这个班的“保姆”,长期按照这种模式管理,班级管理建设形同虚设,除了班长以外的大多数同学没有感受到班级存在,没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新模式。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班级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将班级成员设立在一定职位上,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理想状态是班级成员每一个人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是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笔者试着将班级划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事务小组,5个部门依照班级的各项事务共设12个小组(见图2),试图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健全,机构完善的集体,并将全班30名同学都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图2人本主义思想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3.3 班级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都是在寝室度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收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数目,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寝室文化建设。各类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关于寝室卫生的管理层出不穷,大多数学校采取四人一间寝室为一个基本单位,出台了繁多的寝室规章制度,如晚归制度、不得使用违章电器等等。各类文明寝室的评选工作也进行的轰轰烈烈,但一个班级如果没能很好的理解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则很难对班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这就特别需要班级管理者针对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管理,加强寝室管理,营造多种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同学从寝室文化中受到关于个人的卫生和文化教育。

(2)走廊文化。走廊是班级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走廊包括楼道的墙壁、寝室的门框、门头贴画和寝室命名等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者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建立走廊文化,例如带领宣传委员对班级宣传栏进行设计和更新,带领生活委员为每个寝室门框上题上关于班级名称的特色对联等等。这些都是凸显走廊文化的意义所在,班级成员每一次路过这样的走廊自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班级的认识和凝聚力自然增强不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高教视窗,2010.3.

[3]冯磊,卢莎.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科技信息.

[4]靳云全,陈璟.激励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5(12).

文理分班篇7

班组构成了铁路企业(下文简称:企业)的基层生产单位,从而班组管理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根基的稳定性。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层十分关心班组建设问题,也在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创新。这里笔者将结合本科所学知识,就班组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而管理在运行层面则是对组织资源的调配。唯有形成员工与物之间量和质的匹配性,才能在班组层面形成现实生产力。然而,员工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与生产资料间的结合上反映出了能动的一面,即在良性条件下与物结合上能提升日常生产的绩效,而在恶劣条件下与物结合则将降低日常生产的绩效。这就意味着,在企业班组管理中应重视维护良性条件和改观恶劣条件。由此,这也构成了该文立论的出发点。

1 铁路企业班组的特点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验,企业班组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1 人际关系方面

在企业班组中存在着若干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要么以“师傅―徒弟”这一关系为纽带,要么以老乡关系为纽带,要么以同学关系为纽带。这就使得班组内部的人际关系显得较为复杂。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仍然保留着师傅带徒弟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受铁路企业性质的决定,班组成员中大多来自于四面八方,从而十分重视老乡这层关系。再者,企业班组中的技工大多毕业于铁路技校,因此,相同专业的人员必然会集中到特定业务范畴的班组中。

1.2 人员结构方面

人员结构可以从人员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考察,其中因笔者所在的班组隶属于某机务段,所以受到工种性质的限制主要以男性员工为主。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也主要集中在25~50岁之间。对于前者而言,因性别结构的单一性,便使得班组成员容易实施从众行为;对于后者来说,因年龄结构的相对分散性,也导致了班组成员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可见,在对企业班组进行管理时,更应重视管理的艺术性特质。

1.3 文化素养方面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个体的素质决定了他的自控能力。当管理者所面对的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的话,那么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就会相对增大,反之则会相对减少。考察笔者所在班组发现,不少成员的第一学历都是技校(中专、职高),这一现状表明班组成员在文化素养的养成上还存在缺陷。从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来看,这都将增大管理的难度。

1.4 工作环境方面

毫无疑问,机务段班组成员的工作强度是相对高的,且所面对的工作内容也较为程序化。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班组成员存在着腻烦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便又将降低他们的工作绩效。对此,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实践是一个道理。另外,班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以生产任务为导向,而忽略了人性化管理的要求,这也将加深班组成员的腻烦心理。

以上从4个方面所提炼出的班组特点,便为管理措施的构建提出了植根性要求,即只有植根于班组的现实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履行班组管理活动。

2 铁路企业班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总结出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2.1 人治色彩浓厚

班组负责人在实施管理活动时,因受到复杂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时常表现出人治的色彩。如:在评定先进员工的时候、在批准请假申请的时候等,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看人办事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班组负责人受到班组内非正式组织的制约,在主观心理上无法逃脱“师傅―徒弟”的关系,或是老乡关系,或是同学关系;再者,若是严格执行班组管理制度和章程,将对班组负责人带来较大的社会成本,即因公事公办而使得自己私人来承担为此所带来的人际关系负面影响。

2.2 管理手段单一

从班组负责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来看,大多都是从一线工人做起,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而逐步晋升为班组负责任人的,这就在他们的主观意识中形成了“重业务而轻管理”的观念。在管理中具体表现在,忽略不同年龄层次班组成员的行为偏好,而是以相同的管理办法来对待。再者,以工作结果作为考核班组成员的手段,而忽略了对班组成员进行过程管理。对于前者而言,将促使班组成员与其之间形成对立面;对于后者来说,则将鼓励班组成员在工作中“走捷径”。

2.3 管理成本较大

受到班组成员文化素养水平的决定,班组负责人在人员管理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首先,班组负责人仍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在未脱产的情况下又兼顾班组管理工作,必将消耗其精力。又由于班组成员(特别是年轻员工)在自我控制上显得不足,便将增大班组负责人的管理难度。归结一点便是,当前的班组管理成本是较大的。在机务段时常面临野外作业的情形下,班组负责人在管理中更加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

2.4 人本管理缺失

前面所提到的人治并无法替代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遵循了行为学派的观点而实施的。然而,现实中班组负责人在管理活动上缺乏人本管理的意识,也缺乏人本管理的措施。具体表现在,部分班组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训斥班组成员,以及不懂得有效利用精神激励来提升班组工作绩效。

3 建设性意见

根据以上所述,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

3.1 重视班组特点综合应用管理模式

(1)比较分析所在班组的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析出所在班组的特点,在分析中应着力把握影响班组成员行为偏好的因素。如:①班组成员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段的班组成员在价值观和职业观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只有建立在分层管理的基础上才能适应当前班组管理的需要。②班组成员的岗位特点。岗位特点决定了日常工作状态,而日常工作状态又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偏好。

(2)建立环境植根性管理模式。通过对班组特点的分析,便需要努力建立环境适应性的管理模式。针对班组非正式组织较多的情况下,班组负责人在日常严格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还应在工作间隙和日常交往中重视与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进行良性互动。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包括:“师傅”、年龄较大的“老乡”,以及具有领带特质的“同学”。

3.2 加强理论学习有效使用管理手段

解决班组负责人在管理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首先就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学知识结构;其次再根据理论来指导日常的管理实践。

(1)加强理论学习。企业管理层应定期组织班组负责人的脱产培训活动,通过班组负责任人在一起进行集中学习,不但能强化自身的管理学理论素养,也能在相互研讨中获取他们的管理经验。另外,班组负责人还需要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定期检查负责人的读书笔记,并将其纳入到班组负责人的年终考核中。

(2)构建有效手段。构建有效的管理手段,则在于解决当前的短板问题。根据上文所述可知,班组负责的人较为重视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对成员的过程性评价。为此,负责人需要在班组全面质量管理中设置阶段性工作检查制度,如每月15号与最后一天作为生产总结和检查日,这样来增强过程性评价的力度。

3.3 构建班组文化降低管理实施成本

需要重视班组文化的建设,借助班组文化所释放出的凝聚力来降低日常管理中的实施成本。

(1)重视行为文化的建设。在组织文化建设的圈层理论中,行为文化被列为第二个圈层。只有建立良性的行为文化,才能保证机务段班组成员日常工作的安全性,并提升工作绩效。为此,班组负责人和班组党员员工、老师傅应起到先锋示范作用。企业管理层则需要在整个机务段树立先进典型,从而来鞭策班组成员的岗位意识。

(2)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构成了组织文化中最内的圈层,属于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此时,可以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党员员工的示范牵引下,将安全生产、保质生产等要素嵌入到班组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来。

3.4 强化人本原则在日常管理的体现

(1)学会换位思考。班组负责人在日常管理中应学会换位思考,即针对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首先应从班组成员的角度来进行原因分析,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指责。笔者发现,当员工感知到班组负责人能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时,班组成员所特有的“哥们义气”便发挥出正能量的作用。

(2)提升管理艺术。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在现实中班组负责人更需要提炼出管理中的艺术成分。为此,负责人在日常管理中应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和行为偏好,分类别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如:对于内心敏感的成员可以私下或者通过QQ、微信进行沟通,来指出成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对于那些不拘小节的成员,则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谈话来使他们感受到舆论环境的压力。

4 工作展望

今后需要加强班组文化建设,进而促进班组管理绩效的提升。为此,以下围绕着了班组文化建设,提出4个方面的工作展望。

4.1 深化对班组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

由于组织文化建设遵循着从上到下的下行通道,从而企业管理层和班组负责人都需要深化对班组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企业管理层通过对当前生产经营现状的调研,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问题进行文化元素的提炼,然而在目标管理下推动班组负责人完成环境适应性改造。最终,在持续推进的情形下来构建班组文化。

4.2 在解决短板问题下来探寻关键问题

企业党委、政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班组负责人应协同完成思政文化建设工作。因此,当前班组文化建设的关键应放置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上。

4.3 结合新时期需要优化建设的手段

企业班组成员的工作强度较大,从而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上应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现实和心理感受。前面谈到了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对此笔者建议:首先需要转换思政政治工作意识,从过去的教育意识转换为“教育意识、服务意识”兼容的模式上来。从而,通过关心班组成员的工作、生活问题,来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责任心。

4.4 完备对班组文化建设绩效的评价

需要对班组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其中一点便是针对班组文化建设方面的。笔者建议,可以通过观察、问卷、小组访谈、个别谈心等方式,来间接获得班组文化建设的效果。当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应及时给予解决。

5 结语

文理分班篇8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保持班级清洁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班级环境的责任意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以班为家、护“家”爱“家”的主人翁意识,对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构建健康班级文化大有裨益。例如,当班级地面出现纸屑等杂物的时候,不论是不是值日生,都能自觉地将其打扫干净,这不仅是良好卫生习惯的体现,也是对班集体充满责任感的体现。

2.美化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班级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促进友谊,可谓一举多得。例如,有的班主任鼓励学生亲手栽种和照料植物,打造班级“绿色风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起播种、培土、浇水、施肥,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友谊。

3.巧妙布置班级新课标指导下的班级管理要求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和动脑,打造特色班集体。因此,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巧妙布置班级、体现班级特色。例如,有的班级布置了“照片墙”,将全体同学和老师的照片贴在照片墙上;有的班级创办了“图书角”,手工搭建了小型书架,并把集体订阅的和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大家分享传阅。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管理秩序

班级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班主任要带领学生一起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明确管理制度班主任要参照《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容,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加强引导和监督,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加强班级管理。例如,在维护班级卫生方面,有值日生任务分配表、卫生督察小组检查细则和卫生评分表格,值日生按照任务分配自觉完成卫生清扫任务,并接受卫生督察小组的监督和评分,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维护班级良好的卫生环境。

2.科学激励机制管理制度的严格、高效执行,离不开科学的激励机制。只有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得到适当的鞭策和肯定,才能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例如,目前很多班级都推行了“量化积分表格”机制,针对学生在学习成绩、课堂纪律、个人卫生、礼仪礼貌、校园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每个月在班会上进行总结和讲评,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颁发“卫生标兵”“学习达人“”文艺标兵”等奖状,并将奖状张贴在班级“荣誉榜”上,以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整体进步的目的。

3.实行民主管理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民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让死板的制度“活”起来。例如,有的班主任不仅要求学生遵守班级制度,也鼓励学生对班级制度提出质疑,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班级制度的完善和公信力的提升;有的班主任实行班级岗位轮换制,让学生轮流履行班级不同的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换位思考的意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1.丰富班级活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活动在展示学生特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班级整体凝聚力、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例如,有的班主任定期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抢答题、必答题、小组答题等比赛项目,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打造特色文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例如,有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设计了独特的班旗、班徽和班级口号,充分体现班级特色。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班级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这些需要全体教师仔细研究、大胆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宽容民主、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上一篇:节约型校园范文 下一篇:草莓公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