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14:55:21

白杨课文篇1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白杨课文篇2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白杨课文篇3

一、主题思想

歌剧《白毛女》以喜儿命运的悲喜沉浮为主线,铺叙了一系列曲折动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恶霸地主黄世仁通过地租和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并把她奸污后又要害她,后来逼得她逃进深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这些情节,深刻地表现了长期受着深重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命运的悲惨,也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凶残、狡诈、贪婪、腐朽的本质。剧作最后描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白毛女》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这部优秀歌剧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

二、课文剧情概括

课文节选的是歌剧第一幕的第一、二场。第一场,写1935年冬的除夕夜,天降大雪,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盼爹爹回家来过年;杨白劳还不起地主的租子和高利贷,在外躲帐躲了七天后于除夕夜担着豆腐担子悄悄回到家。他称回二斤面,给女儿扯了二尺红头绳,准备与相依为命的女儿欢欢喜喜过个年。就在这时,地主帐房穆仁智来逼债,硬逼杨白劳到黄世仁家去一趟。第二场,写杨白劳跟穆仁智来到地主家,地主黄世仁借逼债逼杨白劳在女儿的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杨白劳悲愤欲绝,踉跄往家走。课文后的剧情是:第三场写杨白劳倒在路上,被杨的老友佃户赵老汉搀回家。杨白劳在深夜喜儿睡着后,在村上一连串的鞭炮声中,喝点豆腐的卤水自尽了。第四场,写年初一在鞭炮声中喜儿惊醒,发现爹爹死在门外雪地上。不一会,穆仁智带人把喜儿抢走了。

这第一幕是全剧戏剧冲突的开端。

三、《白毛女》全剧的故事梗概

歌剧《白毛女》,共五幕十六场(原先为六幕,后来删掉了表现喜儿在山洞里的生活的第四幕,由六幕改为五幕)。全剧反映的是全国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冬至红军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1937年秋和1938年春,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的故事,地主黄世仁和佃户杨白劳、喜儿的矛盾冲突是主线。第一幕共四场,描写地主黄世仁在1935年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第二幕,写黄世仁抢走了喜儿,又把她奸污了。喜儿悲愤之极想自尽,被黄家老妈子救下。第三幕,距第二幕七个月后。黄世仁当上了团总又娶亲,他糟蹋了喜儿后又要把她卖给人贩子。张二婶得知后偷偷放喜儿逃出黄家,住在山洞中。第四。幕,三年后的1937年冬,成了“鬼”的喜儿在奶奶庙与仇人黄世仁狭路相逢;当了八路军的王大春随部队打回杨格村。第五幕。1938年春天,杨格村已成为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农一民翻身解放了,喜儿获救走出山洞把冤伸。

四、主要人物形象

课文《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主要人物有杨白劳、喜儿以及地主黄世仁,其中杨白劳更是着力刻划的人物。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他是地主黄世仁的佃农,租种黄家六亩地,年年欠东家的租子,老还不完;借了黄家的钱,可这驴打滚(指高利贷)的债永远也还不清。因为交不上租子、还不了债,杨白劳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躲帐。他到除夕的深夜里才偷偷地回家来,为过年带来三样东西:两斤白面、一根红头绳和两张门神。白面是特地为过年包饺子而买的,他们平时是买不起也吃不上的;红头绳是给心爱的女儿的过年礼物。这表明家境贫苦可又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门神虽是迷信之物,却也反映了渴望摆脱贫苦的被压迫受剥削的生活,过上乎安、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愿望。他对生活的低微、朴素的要求和愿望,始终也未能达到。大年三十的深夜,杨白劳躲帐刚回到家,地主就派狗腿子来逼讨租债,强逼杨白劳在心爱的独生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地主是借催讨租债,逼迫杨白劳卖女儿,是想霸占喜儿。杨白劳曾想“找个说理的地方去”。但在那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哪有穷人说理的地方。黄家的狗腿子穆仁智不是对杨白劳说过这样的话吗?“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杨白劳性格中是有懦弱的一面。他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不敢有反抗的表示,甚至连外出逃荒也因“热土难离”而下不了决心。他最后在孤苦无告、万分悲愤与愧疚中被逼上了绝路,喝卤水自尽了。

杨白劳是在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的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年轻农民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截然不同。她活泼、可爱、天真、淳朴,应该有她的欢乐和幸福。可是,她却受到了一系列的严重的打击,长期在苦难中受折磨,但并没有被压倒。她的性格在不断发展,最后反抗性格发展到了最高点。喜儿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在第一幕里,她还是活泼、纯真的少女。热爱自己的父亲,热爱生活,对生活怀着天真的幻想。父亲的惨死,自己被抢入黄家,这突其来的严重打击,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穷人这样苦呵?为什么富人这样狠?”

五、人物的语言和性格特征

1.喜儿的语言:“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啊,今儿年三十啦,家家都蒸黄米糕,包饺子,烧香,贴门神……过年啦。爹出门七八天啦,还没回来,家里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哎!过呀过个年!”

喜儿的性格特征:天真、活泼、单纯的少女,热爱父亲,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懂得家庭生活的艰难,对生活的要求低微。

2.杨白劳的语言:“十里风雪一片白,躲帐七天回家来,指望着熬过这一关,挨冻受饿,我也能忍耐。”“好孩子,叫咱们过个平安年。”

杨白劳的性格特征:勤劳、善良、老实忠厚的老农民,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对生活只求能过得去,指望能过个平安年。

3.黄世仁的语言:“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堂上堂下齐欢笑,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家自有谷满仓,那管他穷人饿肚肠。”“老杨,今儿是年三十啦,这帐是不能再拖啦。”

黄世仁的性格特征:骄奢淫逸、贪婪、凶残的剥削者压迫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歌剧《白毛女》以喜儿命运的悲喜沉浮为主线,铺叙了一系列曲折动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恶霸地主黄世仁通过地租和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并把她奸污后又要害她,后来逼得她逃进深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这些情节,深刻地表现了长期受着深重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命运的悲惨,也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凶残、狡诈、贪婪、腐朽的本质。剧作最后描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白毛女》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这部优秀歌剧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

二、课文剧情概括

课文节选的是歌剧第一幕的第一、二场。第一场,写1935年冬的除夕夜,天降大雪,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盼爹爹回家来过年;杨白劳还不起地主的租子和高利贷,在外躲帐躲了七天后于除夕夜担着豆腐担子悄悄回到家。他称回二斤面,给女儿扯了二尺红头绳,准备与相依为命的女儿欢欢喜喜过个年。就在这时,地主帐房穆仁智来逼债,硬逼杨白劳到黄世仁家去一趟。第二场,写杨白劳跟穆仁智来到地主家,地主黄世仁借逼债逼杨白劳在女儿的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杨白劳悲愤欲绝,踉跄往家走。课文后的剧情是:第三场写杨白劳倒在路上,被杨的老友佃户赵老汉搀回家。杨白劳在深夜喜儿睡着后,在村上一连串的鞭炮声中,喝点豆腐的卤水自尽了。第四场,写年初一在鞭炮声中喜儿惊醒,发现爹爹死在门外雪地上。不一会,穆仁智带人把喜儿抢走了。

这第一幕是全剧戏剧冲突的开端。

三、《白毛女》全剧的故事梗概

歌剧《白毛女》,共五幕十六场(原先为六幕,后来删掉了表现喜儿在山洞里的生活的第四幕,由六幕改为五幕)。全剧反映的是全国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冬至红军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1937年秋和1938年春,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的故事,地主黄世仁和佃户杨白劳、喜儿的矛盾冲突是主线。第一幕共四场,描写地主黄世仁在1935年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第二幕,写黄世仁抢走了喜儿,又把她奸污了。喜儿悲愤之极想自尽,被黄家老妈子救下。第三幕,距第二幕七个月后。黄世仁当上了团总又娶亲,他糟蹋了喜儿后又要把她卖给人贩子。张二婶得知后偷偷放喜儿逃出黄家,住在山洞中。第四。幕,三年后的1937年冬,成了“鬼”的喜儿在奶奶庙与仇人黄世仁狭路相逢;当了八路军的王大春随部队打回杨格村。第五幕。1938年春天,杨格村已成为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农一民翻身解放了,喜儿获救走出山洞把冤伸。

四、主要人物形象

课文《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主要人物有杨白劳、喜儿以及地主黄世仁,其中杨白劳更是着力刻划的人物。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他是地主黄世仁的佃农,租种黄家六亩地,年年欠东家的租子,老还不完;借了黄家的钱,可这驴打滚(指高利贷)的债永远也还不清。因为交不上租子、还不了债,杨白劳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躲帐。他到除夕的深夜里才偷偷地回家来,为过年带来三样东西:两斤白面、一根红头绳和两张门神。白面是特地为过年包饺子而买的,他们平时是买不起也吃不上的;红头绳是给心爱的女儿的过年礼物。这表明家境贫苦可又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门神虽是迷信之物,却也反映了渴望摆脱贫苦的被压迫受剥削的生活,过上乎安、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愿望。他对生活的低微、朴素的要求和愿望,始终也未能达到。大年三十的深夜,杨白劳躲帐刚回到家,地主就派狗腿子来逼讨租债,强逼杨白劳在心爱的独生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地主是借催讨租债,逼迫杨白劳卖女儿,是想霸占喜儿。杨白劳曾想“找个说理的地方去”。但在那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哪有穷人说理的地方。黄家的狗腿子穆仁智不是对杨白劳说过这样的话吗?“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杨白劳性格中是有懦弱的一面。他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不敢有反抗的表示,甚至连外出逃荒也因“热土难离”而下不了决心。他最后在孤苦无告、万分悲愤与愧疚中被逼上了绝路,喝卤水自尽了。

杨白劳是在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的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年轻农民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截然不同。她活泼、可爱、天真、淳朴,应该有她的欢乐和幸福。可是,她却受到了一系列的严重的打击,长期在苦难中受折磨,但并没有被压倒。她的性格在不断发展,最后反抗性格发展到了最高点。喜儿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在第一幕里,她还是活泼、纯真的少女。热爱自己的父亲,热爱生活,对生活怀着天真的幻想。父亲的惨死,自己被抢入黄家,这突其来的严重打击,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穷人这样苦呵?为什么富人这样狠?”

五、人物的语言和性格特征

1.喜儿的语言:“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啊,今儿年三十啦,家家都蒸黄米糕,包饺子,烧香,贴门神……过年啦。爹出门七八天啦,还没回来,家里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哎!过呀过个年!”

喜儿的性格特征:天真、活泼、单纯的少女,热爱父亲,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懂得家庭生活的艰难,对生活的要求低微。

2.杨白劳的语言:“十里风雪一片白,躲帐七天回家来,指望着熬过这一关,挨冻受饿,我也能忍耐。”“好孩子,叫咱们过个平安年。”

杨白劳的性格特征:勤劳、善良、老实忠厚的老农民,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对生活只求能过得去,指望能过个平安年。

3.黄世仁的语言:“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堂上堂下齐欢笑,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家自有谷满仓,那管他穷人饿肚肠。”“老杨,今儿是年三十啦,这帐是不能再拖啦。”

黄世仁的性格特征:骄奢淫逸、贪婪、凶残的剥削者压迫者。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和语言刻画人物的特点。

2.歌剧的特点。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能把握歌剧的特点,并能欣赏歌剧体会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1.了解旧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白毛女》融民族优秀传统与西洋歌剧长处于一炉,加深我们对民族歌剧的了解与热爱。

二、学法引导

1.通过了解戏剧及歌剧的特点更好地熟悉分析《白毛女》这一课文。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中人物的对白来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3.比较歌剧《白毛女》选场和京剧《打渔杀家》选场的不同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作品通过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表现主题。

(二)难点

通过对比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三)疑点

文中的矛盾冲突是地主阶级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学生会对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场尖锐的

戏剧冲突的表示疑问,这一大问题可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如:时间为什么安排在除夕夜?

写天气是晴朗好,还是风雪交加好?写杨白劳的家庭是人口多好,还是只有父女俩好?等。

(四)解决方法

学生反复朗读课后有关片断,讨论研究,教师加以点拨提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歌剧《白毛女》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课前可让学生学唱《白毛女》精彩唱段,课堂请同学表演。

3.讨论文中杨白劳这一人物与《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性格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995年5月下旬,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公演了复排的歌剧《白毛女》之后,某公司的一位职员给北京市委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他在信中说:“好多年轻人不知杨白劳、喜儿为何人;而知道者却说:‘杨白劳欠债还钱,理所应当;喜儿替父项债,无可非议。’好多青年人讲吃、讲穿、讲消费,对旧社会一无所知,对革命传统嗤之以鼻。这种状况令人担心。”

今天教学课文《白毛女》选场,可以教育我们青年人不要忘却历史,帮助我们青年人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过去,从而进一步认识旧社会的罪恶,新社会的美好。

1.简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出的影响。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仙姑”的民间传统大意是这样的:抗日战争前夕,在河北西北部的一个农村中,有一个恶霸地主看上了一个佃农聪明美丽的女儿,借讨租为名,逼死老农,奸污了他的女儿,后来又企图害死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被一位善良的老妈妈救出,逃进深山。由于在山洞中少吃没穿,没有盐吃,她全身发白,因吃奶奶庙中的供品,被人们发现,村里人以‘白毛仙姑”的名称供奉她,她也以此生存下来。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来到,把她从深山中救出来,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解放区报纸当时不断报道演出的盛况:“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一些村子就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发动起来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

2.课前观看《白毛女》录像,课堂上请同学们复述选场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扎红头绳”唱段(播放录音,或请本班中唱歌好的同学学唱)。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这一唱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杨白劳非常疼爱女儿的心清,表现了喜儿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的喜悦、欢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喜儿爱美的心情。

2.默读第一场戏的课文,思考《白毛女》表现深受封建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的苦难,为什么第一场戏却着重写父女团聚欢乐和他们对生活的愿望,还提起喜儿和大春的婚事?

第一场写父女团聚的欢乐,更足以反衬黄世仁通杨卖女,离散骨肉的残忍。着重写父女俩对生活的愿望,更足以反衬黄世仁的自私和残酷。他为了霸占喜儿,根本不管杨家的死活,连除夕也不让人家过安稳的日子,把杨白劳弄得家破人亡。

写喜儿和大春的婚事,更足以反衬黄世仁的荒淫,他拆散了一对情人,他毁灭了喜儿和大春的幸福,这也为后面大春救喜儿埋下伏笔。

3.如果说第一场可用一个字“躲”来概括,第二场则可用哪个字来归纳呢?

“逼”。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黄世仁穷凶极恶地“逼”。

4.明确什么是矛盾冲突,提问文中的矛盾冲突是怎样展开的?

矛盾冲突也称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歌剧《白毛女》中的“躲”和“逼”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杨白劳“躲”不掉,被“逼”自杀;喜儿被“逼”,“躲”进深山野洞,这里的“躲”与“逼”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充分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

5.歌剧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三种对比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它们分别揭示了什么?

(1)杨家与黄家场景气氛的对比。

第一场戏以风雪为背景,衬托杨家的贫寒凄苦,苦度年关,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第二场戏写黄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欢乐景象,这正与杨白劳的凄凉情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旧中国严重的阶级对立的画面。

(2)黄家堂前堂后不同行径的对比。

堂后一片欢笑划拳碰杯之声,堂前黄世仁主奴二人向杨白劳逼租逼债,逼卖亲生女儿,揭示了地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和压迫贫苦农民的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3)黄家主奴与杨白劳的性格的对比。

恶霸地主黄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阴险凶残、贪婪、狡诈。杨白劳忠厚、老实、善良,这一对比揭示了封建剥削阶级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反动性和腐朽性。

6.概括歌剧的特点。

歌剧是戏剧的一种,它以歌唱为主,辅以说白,配以舞蹈来表演的艺术。

《白毛女》这出歌剧,既不同于西洋歌剧,也不同于中国元宋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它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四)总结、扩展

课文节选的两场戏,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严重的阶级对立,有力揭示了地主阶级对贫苦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1.比较杨白劳与萧恩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的异同。

2.设想解放后,大春和喜儿的独生女现在上初中三年级,回到家中过春节的情景,编成故事先在小组里交流,推选出来,在班上交流。

白杨课文篇4

狄(dí)米米扬言,自己是狄仁杰的后代,狄神探的本领全传给了自己。但大家都认为狄米米是在吹牛。狄米米气得鼻尖都红了,他觉得自己应该露一手,给同学们瞧瞧。

狄米米听说,杨小白有两支笔,很贵重,可是丢了一支。狄米米向外宣传,杨小白的画笔不见了,他会查出来的。说着,狄米米拍拍杨小白的肩,信心满满道:“三天之内,必有结果。”

杨小白并没有露出感激之情,这让狄米米很失望。不过大话虽然说出去了,可要看效果啊。

“有谁看见过吗?”狄米米问。“当然,毛意看过……”杨小白点着头。

“毛意?”狄米米眼睛一亮。杨小白忙道:“你不会怀疑毛意吧?她可是本美女的死党。”

狄米米笑了笑就走开了。他料定,两支画笔,小偷偷去了一支,还会来偷另一支。

狄米米决定,暗中调查。

那天放学后,大家都纷纷离开了。狄米米装作去上厕所,转了一圈弯着腰躲到了教室外面,隔着窗玻璃悄悄一瞅,毛意还坐着没走。

狄米米一惊,心里暗想,据杨小白说,画笔丢失前,毛意曾拿着她的笔赞不绝口。狄米米猜测,那支笔很可能是毛意顺手牵羊拿去了。难道说,现在毛意不走,是又想拿另一支笔?

狄米米想,看来自己得抓一个现行。

破案

不过,狄米米一时又很为难。抓住毛意,自己的神探之名一定会立马传遍校园。可是毛意如果真成了小偷,那对美女来说该是多大的打击啊。他打算来一次旁敲侧击,让毛意交出那支笔。

下课后,狄米米在毛意的文具盒里夹了一张字条。狄米米得意地告诉杨小白,你丢失的笔,过一会儿就会回到你的文具盒。

杨小白睁大眼睛望着他道:“不可能!”

“一定可能!”狄米米很肯定地说。

原来,狄米米在毛意文具盒里放的那张字条,上面写道:“你拿了杨小白的笔,限下节课前还给人家,不然,本神探就不客气了。”

狄米米心想,自己这样一吓,毛意一定会归还笔的。可是下课后他找杨小白一打听,她并没有拿回笔。神探也有算错的时候。狄神探打算再寻找机会出手。

周二放学后,整个教室里只有毛意一个人。狄米米断定,毛意一定会去杨小白的课桌里寻找另一支笔的,一旦等她拿到笔,自己就出现捉个现行。狄米米正趴在窗外悄悄张望着,突然他的背被拍了一下,他回头一看是杨小白。狄米米忙暗示她趴下来。杨小白趴下来轻声问:“干什么呢?”

狄米米很神秘地告诉她:“别问,到时你自会明白一切。”

过了一会儿,毛意果然去了杨小白的位子,拿出一支笔反复欣赏着。就在这时,狄米米和杨小白走进教室。毛意一见他们就红着脸说:“杨小白,我看看这支笔,到时也去买几支。”

狄米米很轻蔑地一笑道:“毛意,你的戏也该收场了。”

看着毛意不解的脸色,狄米米公布起自己的侦破思路。如果毛意拿了一支,一定还会来拿另一支。道理很简单,小偷的贪念是难以满足的。但毛意毫无忏(chàn)悔的表现。

杨小白在旁边白眼道:“算了吧,神探,我的笔不是别人偷去了。”

真相

狄米米睁大眼道:“不可能,你的笔呢?”“我捐出去了。”杨小白说。

原来,有一个县发生了水灾,毛意和杨小白决定献爱心,杨小白又决定捐一些书,还有自己的一支画笔。这一切当然都是匿(nì)名的,怕大家知道后对外宣扬,那还怎么叫做好事不留名啊。杨小白就扯谎说自己的笔丢了。而毛意也准备再买几支一样的笔捐出去。

白杨课文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境 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矗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二、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在《美丽的清澜港》中的大海,是"洁白的沙滩""清澈如镜的绿液",当朝阳初升,是"色彩如葡萄酒的海水",当秋天的月夜,"清澜港像一面水晶般的明镜,高贵洁净。"这里映入读者眼帘的,有阳光下海的静谧,迷人的色彩;也有月光下海水清澈和水影的明晰,作者陶醉在大海明净和清新中,情境交融,使人心旷神怡,赞美和热爱大海之情跃然纸上,把艺术美升华到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着他们形成灵巧机敏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三、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

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白杨》一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的挺秀、孩子的天真、爸爸的深情,赞美了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爸爸"产生敬仰之情时,教师以激昂有力的教学语言生发开去;"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啊!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后继有人。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来越美,衷心祝愿你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小白杨,!"教师借文章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总结,既全面又精干,重点突出,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结语充满了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得以升华,课虽讲完了,但情犹未了,白杨的形象将永远印在学生的心灵中。

白杨课文篇6

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通过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的主题。要想把课本剧写好,首先要了解剧本的特点,然后以课文为根本,调动积累和想象,写出精彩的课本剧。课本剧写作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戏剧创作的一种尝试。

一、以文为本,巧妙设计矛盾冲突

因为文体的不同,被改编的文章,与戏剧有一定的差距。改编时要反复阅读原作,理解作品主题,尤其要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并适合舞台表演,易于舞台呈现的情节进行改编。冲突就是“戏”,最具看点,主要冲突设计得巧妙,戏也就精彩,也就能更好地表演出来。如《孔乙己》,就应该把主要冲突设计在众人对孔乙己的各种意味的笑上,从经典对白中,凸显作品的主题。

二、以文为本,合理安排情节结构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对时空跨度较大的情节,宜采用《雷雨》式的结构。即打破原作的时空顺序,截取原作情节的片段重新组合,通过人物的对白,进而交代整个情节。如《故乡》就可采用这种形式来改编。

对时空、人物相对集中的情节,可采用《窦娥冤》式的结构。即按原作情节的自然顺序展开。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改编可采用这种形式。

对于人物众多,没有明显的主要人物或情节性不强的课文,宜采用《茶馆》式的结构。即选取某一环境或场景,让众人物悉数登台,展示性格,塑造形象。

初学课本剧的编写,篇幅不宜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三、以文为本,精心设计人物语言

剧本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台词,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台词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修养,不宜过长。尤其要注意动作性,即语言要反映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变化等,还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易于观众理解。

舞台说明,是剧本中说明性的文字,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简练、扼要、明确,出现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

《智取生辰纲》之押送

张晓天

人 物 杨志、两个虞候、老都管、众军汉等

时 间 五月半

地 点 黄泥冈松林中

炎炎夏日,炙热晌午,酷热难捱。黄泥冈松林中,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匆忙赶路。

(幕前合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高楼深院避暑处,哪管挑夫受煎熬。)

歌声中,一行军汉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地荷担上。上冈后或歪坐,或躺倒。杨志挥舞着藤条上。

杨 志 (边抽打军汉,边吼)起来!起来!快点走!此地怎能歇凉!

众人不动,杨志又用藤条抽打。

军汉甲 杨提辖,我们都快热死了,你看,我衣服都能拧出水来了,真的走不动了!(说完又倒下)

军汉乙 (埋怨、痛苦)提辖啊,俺嗓子眼早就冒烟了!脚都起血泡了!

军汉丙 我是动不了啦!打死我,我也走不动啦!(说完四脚朝天,躺在地上)

众军汉 爷,你就可怜可怜我们吧!

两个虞候搀扶老都管上。三人无力地躺倒在一棵树下。

老都管 (仰头看看毒辣的太阳,长叹一声)真热啊!老骨头都散架了!

杨 志 (怒吼。仍用藤条抽打军汉)还不起来!反了你们了!

众军汉,躲闪着藤条。眼睛无助地望着老都管、虞候。仍不动。

老都管 (向杨志)我说,提辖呀,这天儿实在太热了。卖我个薄面,别再赶他们啦,让他们喘口气!

杨 志 (停手。向都管)老都管,这黄泥冈不比平川大道,时有强盗出没。非是我无情,实是这十万生辰纲干系重大啊!

虞候甲 提辖别总拿大话吓人,走了这许多日,怎不见半个歹人!

虞候乙 如今太平时节,哪有强盗出没!

杨 志 (向虞候)二位此言差矣。你们生在相府,哪知道这江湖的险恶。(向众人)这时节须不比太平时节……

老都管 (手指杨志)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双手抱拳作恭敬状)上有皇天、贤明君主保佑;下有治世能臣、百官拥护。天下归心,我大宋朝乃以来第一名朝,何言不太平?

杨志气极。瞪眼望着老都管,一时语塞。颓唐坐于一树下。

(幕后合唱:人心若不齐,何言泰山移。都管乱掣肘,提辖能咋地。)

点评

作者以原作为本,深入研读,抓住故事的核心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大胆想象,运用原作素材,设计出合理的故事情节,精彩的人物对白,为我们呈现出一幕精彩的剧作。特别是人物对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幕前幕后的合唱歌谣,反映剧情,体现人物冲突,为课本剧增色不少。

1.请把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编写成课本剧。

白杨课文篇7

白: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白:郑州十一中2012年我爱我的祖国文艺晚会­

合:现在开始!­

杨:又是一年十月一,可今天的意义大不同。在这喜气祥和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六十华诞。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六十年来我们饱经挫折和磨难,却因此越发坚强、更加昂扬。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只为道出我们对祖国单纯的祝福:祖国,祝您生日快乐!­

白:听(~),多少风霜雨雪才换来六十年前天安门城楼上这庄严的宣告!祖国为了把我们带出阴霾,在黑暗中披荆斩棘、摸爬滚打:从到十七大,我们目睹了沉睡的中国重振雄风;从一五到十一五,我们见证了美好的远景照进现实。祖国,是您引领我们走出屈辱、走向富强。­

黄:谁曾想,六十年前的中国是一派怎样的萧索景象!六十年走过,我们的祖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乒乓外交到重返联合国,小球带动大球的传奇让世界感叹;从港澳回归到奥运闭幕,东方巨龙的活力与精神让世界折服!六十年坎坷,在世界的注视下,新中国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王:六十面峥嵘岁月,多少荣耀伴随着我们与祖国同奋进、共发展。经济发展了、文化繁荣了、政治强盛了。我们的祖国已然成为世界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凭借开放的眼光,我们展望未来;迈着稳健的步伐,我们走向明天!首先请欣赏合唱《共和国之恋》、《祝福祖国》。

黄:有请指挥马惠军老师、伴奏苗绘老师以及我校教工合唱团全体老师。

2.《浏阳河》

杨:你是文科生吧?那我考考你哈!你知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的是哪儿啊?

白:这么简单啊,当然是湖南啦!

杨:那你都知道湖南的哪些景点啊?

白:那可多了去了!张家界、武陵源、凤凰古城、故居……

杨:嗯,知道的真多,那你去看过浏阳河吗?

白:这还真没有去过。挺遗憾的……

杨:是啊,不过今天我们有幸可以跟随1104班王纯同学的歌声,一起感受一下那五十里的水路、九十九道迤逦的湾。

白:嗯,太棒了!有请1104班王纯带来独唱《浏阳河》。

3.《绽放》

黄:青春是什么?是绽放的花朵。青春是什么?是绽放笑容。

王:就让我们在这里绽放,绽放属于我们的活力,我们的激昂。

黄:用沸腾的舞步为世界诠释着青春的含义,对祖国的热爱。

王: 你看,灿烂的笑容和校园的花朵一起绽放了。

黄:下面请欣赏1104班带来的舞蹈《绽放》

4.《东方之珠》­

杨:白敬谊,十一长假有什么打算啊?­

白:购物呗!­

杨:那你准备去哪儿呀?­

白:你猜!­

杨:那我就不客气啦!来,上杀手锏!我看看啊…莫非是~法国美国德意志?日本韩国菲律宾?荷兰挪威比利时、不丹缅甸阿富汗,还有还有…­

白:行了行了,口才真棒,可惜全错。你显然已经out啦!现在购物都改香港啦!自从97年回归祖国,香港的面貌可谓是日新月异。如今的香港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啦,世界各大知名品牌都争先恐后地进驻香港呢!­

杨:看来你是蓄谋已久了呀!­

白:那当然!好了,闲话不多说,还是让我们随着歌声去感受一下香港的繁华吧。­

杨:嗯。请欣赏由1101班王旭坤同学带来歌曲《东方之珠》­

5.《歌舞青春》

黄:穿过夏天的墙壁,我们迈向青春,一张张如花绽放的脸孔,是舞台最真实,最美丽的妆点。

王:舞台在闪耀,它在向充满活力的精灵们招手,告诉他们:“舞台,属于你们。”他们携手向前,脸上挂满自信与坚定。他们一步步迈向舞台,迈向属于他们的青春舞台。

黄:让我们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活力,请欣赏1213班带来的表演《歌舞青春》

6.《打炮楼》­

白:杨梦泽,了解快板艺术吗?­

杨:略懂。­

白:说说看。­

杨:快板旧称数来宝,是从宋代平民中间走出的草根艺术,十分具有乡土气息。­

白:不错呀,知道的不少啊!那你知道《打炮楼》这个小段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杨:这我还真不清楚呢。­

白:不知道了吧?告诉你吧,其实这个小段讲的是…我也不知道。­

杨:咳…让我白激动一场。­

白:别急呀,我找人给你讲讲吧。­

杨:好啊。­

白:韩宜达,快点来给他讲讲吧!有请1103班韩宜达同学带来快板书《打炮楼》。

7.《龙的传人》­

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历经五千年沧桑的洗礼,历史用一次次的历练唤醒了这条沉睡五千年的华夏之龙,锐利的眼神警醒世人坚强勇敢,自强不息,傲人的姿态,唤醒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富强的追求与向往。这饱经沧桑与磨砺的巨龙腾空一跃,一切耻辱的历史仿佛一去不返。中华儿女都会继承着优良传统,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下面请欣赏由1206班为大家带来的合唱《龙的传人》。

8.《我们的课间十分钟》­

杨:白敬谊,你都高三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你最喜欢哪些课啊?­

白: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都还行吧……不如来问问同学们吧。

杨:对,应该相信群众。

(随机采访)

白:对了,杨梦泽,你喜欢什么课啊?

杨:那还用说?那必须是下课!

白杨课文篇8

我不理会他们的白眼,觉得同龄的他们真是一群小孩儿。不过,我也有很多值得他们羡慕的事情。我会画画,画夏天哗啦啦响的白杨,画荷,画亭台楼阁;我还喜欢看书,肚子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他们有求于我时,会讨好地叫我“小画家”、“小故事家”,我会虚荣地稍稍满足他们一下。可是,我还是不喜欢他们,不需要时,他们老恶整我,抢我未完的画。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的成绩一直很不好。盖因为我从来不听课,不完成作业。我偷偷地在那里画画,看各种课外书,看着窗外发呆。不知为何,我们校园也到处种满了白杨,春天时满天的杨絮飞来飞去,杨花毛毛虫似的爬满地,巨恶心,像是虫虫大反攻;夏天时阔大的白杨叶哗啦啦地响,比我们教室的同学还吵闹;秋天,就落满一地,金黄一片,害我们天天打扫校园;只有冬天,它才安静一些吧,光秃秃地,像了毛的鸡,还那么骄傲。那些杨树,让我发呆,让我画它们,让我感觉到它们热闹时是那么孤独。

老师经常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站起来。盖因为,我又看着窗外发呆了,在课堂上画画或看课外书被同学又成功举报了。我觉得老师也不懂我。明知道不完成作业,第二天晨课要被打手心,我还是固执地坚决不写。你越打我手心,我就偏不写。原来,那时候,我就那么叛逆,有着一种莫名的骄傲。

直到四年级,我换了老师,马老师,我才突然转变。马老师是一位循循善诱、温和有礼的人,他从不体罚学生,也很少批评,遇事都是给我们讲道理。关键,他那里有很多书,可以给我看。我一下子变得乖起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他给我推荐了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名著,我的心灵变得丰富起来。

四年级期末,我的母亲突然去世,很多流言和非议。那段时间,我很忧郁,也是马老师在开导、关心我,还带我去他家过元宵节。至今,我很感激马老师。

我一下子长大,变得更加安静起来。如果说,画画可以画出心灵对世界的意象,那么,文字,就可以描写心灵的伤口。日记、写作,就是从此开始的吧。曾经读过的那些优美的句子、曲折的故事,曾经画过的那些风景,曾经对望它发呆的那些杨树,曾经的一些不甘和痛苦,都成为我文字里的秘密。

小学写作文经常会遇见“我的理想”,那时候懵懂,很多学生因为崇拜老师,而把自己的理想都写成是“老师”,也有写医生、科学家等其它的。而我的理想呢?因为画画的微薄之艺,很多同学都说我将来肯定当画家。我从来没奢想过当画家,我总觉得心灵里有一块缺口,是为什么而留着的,尽管,那“什么”我并不知道是什么。

小学毕业,我顺利地考入我们当地的重点中学读初一,学校寄宿制。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我少言寡语。还好,中学校园的周围,种植着大片白杨,它们没有远离我。在中学同学的眼里,我还是一个少言的孩子,安静到可以忽略不计。少年的愁伤,只有我的文字知道。我多想像那春天的杨絮,可以自由地飞离,飞离这个让我感觉孤单的地方。

偶然在我们当地的一份校园杂志上,看见一位学姐的文字,学姐和我们中学的名字赫然纸上。我讶然,原来,我也可以像学姐一样,把自己的文字登在书上吗,可以让懂得的人了解我的心灵。我沉闷已久的心情,豁然轻松。

年少时的写字,都是爱;年少时的色彩,都是诗。少年的梦,如海,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早已波涛汹涌。我把从前写过的一些文字,重新整理,邮寄了出去。那些放飞的梦的鸽子,很多都没有消息,也有回转的“继续努力”的退稿。我对自己一度产生怀疑,怀疑未来,怀疑梦,怀疑我的心,怀疑我的爱。

即使一朵杨絮,也会有它的未来,不管勇敢不勇敢,都得坚强起飞。春天,站在中学校园门口,看着那些飘飞的杨絮,我思绪万千,难道,我还不如一朵杨絮吗?也许,年少会轻狂,在经历退稿信的日子,我的心沉静了下来,不再那么执着结果。文字是爱,爱得深或浅,多或少,真或假,它自己会感觉出来。

那首凝结了我所有思绪的处女作《杨絮》,终于刊登在山西的《作文周刊》上。当我收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样报和刊用证书时,我的第一个笔名“蓝碧彬”是那么生动可爱。看着校园黑板报上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委屈地想哭。那些曾经年少的日子,那些孤单的骄傲的白杨,那些逝去的不可挽回的人和事,那些令人愁伤的春天……

上一篇:永远的永远范文 下一篇:贫困大学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