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天养范文

时间:2023-09-23 06:48:54

天生天养篇1

情志要舒畅

中医五行学说中,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故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一定要保持情志的畅达,情绪乐观开朗。因为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引发多种疾病。

起居要防困

“春眠不觉晓”,日上三竿,睡意未消。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人体反觉困倦,但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所以春季养生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信步慢行,改变倦慵思睡的状态,振奋精神,迎接新一天的工作生活。

衣装要捂暖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天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必须注意保暖,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所以,春天不宜顿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

饮食要甘辛

春天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麦、枣、花生、葱、香菜等。不宜食酸收之味,否则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

肝气的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发散寒邪,扶助阳气。

活动要平和

天生天养篇2

其实,世上还有另一种“不养生的养生”法。那就是不必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一切顺其自然,只因心境洁净,也依然能够达到高寿,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很多,请看:

已故的大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寿近九旬。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有人向其请教长寿的秘诀,他则戏言日:“抽烟、喝酒、躺下。”其实这也是实言,据他儿子介绍,叶圣陶先生每天至少要抽1包烟,除早餐外,中餐、晚餐每顿都要喝酒而且是烈性酒,一生嗜烟、酒如命。但先生睡眠特别好,每天加上午睡都要睡10个小时以上,一倒下就能熟睡。抽烟、喝酒自然不利于养生,而先生竟倒下即能睡熟,自然是因心境淡泊宁静,不把名利“百事”挂心头,故纵使烟酒不断,却依然高寿也。

现在依然健在的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已九旬高龄,但他依然参加各种社会括动,笔耕不停。按季先生自己著文介绍:他一不锻炼,二不吃补药,三不讲究什么营养搭配。他每天忙于读书写作,既抽不出时间去锻炼,也没有心思去研究该怎样进补,什么时候进补,该补什么,怎样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等等,饮食相当简单。他是山东人。早年虽留过洋,但生活习惯却从未改变。早餐花生米和稀饭不断,正餐大葱馒头不离,过的完全是平民化的生活,一切都顺其自然。但因其一心埋首做学问,心静如水。有此一切顺其自然的好修养,这比借助外力,靠刻意去养生增寿更为可靠。

据我所知,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臧克家……也没有刻意养生,只知道他们都是埋头读书,埋头笔耕。心静如水但却全都高寿。冰心故去时已是“世纪老人”;萧乾、臧克家故去时也年过九旬。

2000年6月30日张学良将军在美国夏成夷举行百年华诞时,新华社记者赶往祝贺并采访。当询问张将军的养生秘诀时,张学良将军回答说:“怎么说呢?我只不过在过简单的生括,(我)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张学良将军百岁高寿的实例,也最形象地提示了一条真理:心静,亦是养生之道,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养生之道,只要你能做到“吾门如市,吾心如水”,又何尝不能长寿呢?

天生天养篇3

春韭的好,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早在《尚书・夏小正》中就有“正月囿有韭”的记载。《诗经》中也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描写,意思是说用羊羔和韭菜一起祭祀祖先,可见古代先民对区区韭菜的钟爱与崇尚。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曾经有一位太子很认真地请教御前食医:“菜食何味最佳?”食医脱口而答:“春初早韭。”可见春韭不仅是平民百姓的心爱之物,就连自喻“天子”的帝王之家,也很是待见。而民间也素有“正月葱,二月韭”之说,所以春韭自古便享有“春菜第一美食”的盛誉。

春韭还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与健身功效,这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喜爱。李时珍早就对春韭有了“可生可熟,可蕴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的权威注解。春韭,因为经历了一冬的“养精蓄锐”,根和茎都已贮存了大量养分,所以春天食春韭,除了味道鲜美,另外还有增进食欲、健胃消食、散淤活血、杀菌消炎、护肤明目、补气壮阳的功效。因此,春韭虽比不了春茶中“明前”的名贵,但茶越是名贵的,就越是脱离了大众之口。而春韭则不然,无关贫富贵贱,人人皆可尽情食之。故春韭实乃雅俗兼有的绝妙佳肴,餐桌上有了它,再怎么清贫寡淡的日子,也会立马变得新鲜生动且悠长绵远。韭菜还有个了不起的别名,叫“起阳草”,意为有补肾助阳的功效。韭菜与葱、蒜、茭头、洋葱并列为“五辛”,是被和尚戒食的。宋代名僧释遵式有诗《戒五辛颂》,就细说了吃五辛之罪,“生啖增_念,熟食发淫思”,后果很严重。

即使抛开营养价值,单单从美上来着眼,春韭也可谓是妙不可言。俗谚有“天九尽,地韭出”。当《九九消寒图》上用色笔填满最后一朵梅花的时候,数九寒冬就尽了。地上的春韭,经过漫漫长冬的沉寂和等待,就乘着春光悄悄地探出了头。春风爱拂,春雨滋润,她们很快就出落得水灵娇翠,楚楚动人,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颜色,还让人们嗅到了早春的味道。春韭不惟细嫩,样子也很养眼,细长润泽的叶片,是那种浅淡而清新的绿,洁白如玉的根茎,一如年轻女子柔嫩温香的肌肤,时常会令人联想到“香娇玉嫩”这个词来。我家过去有一种很特别的吃法:把韭菜切成一寸来长的段,然后配上小河虾一起炒,除了盐,其他的调料一概不放。但油一定要多,火一定要猛。小河虾被炒熟后全身通红,衬以翠绿的韭菜,犹如无数红莲点缀在一片绿荷之中。食之清香柔嫩,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在以食为天的中国,春韭更是受到了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纷纷不惜笔墨大加赞赏。“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因为感动于老友以冒着夜雨割来的春韭炒菜,还有新煮的黄粱米饭招待他,特写下这首寄情之作。虽知道即刻便又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凄凉,但却不失今夜能尝此一鲜,又何惧明日各天涯的释然与洒脱。何况只要留得青山在,就还有“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和“春园暮雨细泱泱,韭叶当篱任意长”的来日方长。相比于杜甫的感伤,蒲松龄和陆游的赞美则更直接。蒲松龄说:“三寸四寸,与我无份;四寸五寸,偶然一顿;九寸十寸,上顿下顿。”对春韭的热爱及评价之高,一目了然。而陆游则把春韭与鸡、肉一起列为伴酒佳肴,他说:“鸡跎宜菰白,豚肩杂韭黄。”最雅的当数黄庭坚,他曾写过“韭菜照春盘,菰白媚秋菜”的句子,说自己一边吃着盘里的春韭,一边看着外边欣欣向荣的菜园子。这意境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审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生天养篇4

顺应自然阴平阳秘

养生,应当重视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对生命的重大影响。我讲课时曾问学生: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对一切生命影响最大的“力”或“场”的物体是什么?学生一时答不出,我告诉学生:是太阳。

我说,比如现在我们上课时是冬令,太阳正处南回归线附近,室内外温度都在零摄氏度左右。你如不相信大自然的伟力,你就穿上夏令的汗衫、短裤在教室里呆上2小时,你不冻僵、不生病才怪哩。同理,夏令我们也不能穿上冬衣在太阳下坐上2小时。

不光人应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鸟兽百虫也知顺应自然。秋天雁南飞,春到燕北归,春夏百虫活跃,冬令蛰藏冬眠。可我们很多人却偏偏要做傻事,做出了许多违背大自然规律的事来,这已是举不胜举。

违背规律百病丛生

如春令,太阳光照正处于既不太斜射又非直射的位置,气候温和,阳气上升,此为大地上一切生命送来了蓬勃生机,人当与动植物一样要审时气,调动体内生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可有些人,我看是:“春眠不知晓,不怕鸟骚扰,睡到午饭后,起来吃个饱。”

古人指出养生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适当增加活动量,或踏青问柳,行歌舞风,这样才能使阳气增长,顺应生发之气。可很多人特别是有些青年人和老人,往往由于“春困”而贪睡少动,这样阳将何从养起?

又如,春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由于初春阳寒不尽,阳气方生,时有冷空气袭击,即所谓“春天孩子脸,一日有多变”,所以历代养生家皆指出: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即俗话所说“春捂秋冻”。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还特别告诫:“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摄生消息论》也指出春令应“时备夹衣”,衣“不可暴去”。可我们不少青年人冬令天冷时都不愿着厚衣,更何况春令。所以在上海常见不少青年人春天天稍热,即穿得很单薄,甚至着夏衣穿行于大街小巷之中,这就难怪有些人常易受凉,从而发感冒、扁挑体炎、肺炎与咳嗽等病症。甚至因抵抗力要抗寒导致“兵力”分散而减弱,极易患上脑膜炎,小儿患麻疹、腮腺炎等病症。

养生之计始于春令

此外,由于春令乍暖乍寒,一些年老体弱者极易引发宿疾,以哮喘、高血压、过敏、心肌梗死、精神病为常见。据有关统计,3~4月是心肌梗死发病的第二个高峰。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精神病发病也比其他季节高。故古代医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提出“春防风,又防寒”,对有些病还要提前服药预防。

由于春天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开始转盛,人们在饮食上应顺势,选食辛、甘、温之品,如葱、荽、枣、花生等以助升养脾,忌食酸涩、油腻生冷。即唐孙思邈所说的“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在好多人中恐多没有做到。还有历代养生家要人们在春令应“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虚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这对好多人恐怕更是一种酷求。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仅是学习、事业安排的好时机,也是体质投资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春光明媚,空气清新,煦风拂面,桃李含娇,柳丝拖烟,不仅空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且景色赏心悦目。人们应安排一定时间去户外“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练拳、剑,最大限度地汲取大自然活力。

天生天养篇5

武则天养生第一招 禅修养生安神志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遗诏,命武才人出家于感业寺,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三月武才人奉诏回宫,照此算来,武则天在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在这5年里,她整日参禅打坐,修身养性,学到了佛家气功“结跏趺坐”功法,这也成了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在都市有不少女白领会自发组织去当地的寺庙里参加一日“禅修”,一方面给自己的精神减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禅修”的活动中结交朋友。南京自然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城生曾经为很多白领授课,讲授禅修养生。据他介绍,“禅修”养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宁神静志的自然疗法。该法在医疗实践中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强壮正气,防病保健;二是增强抗病能力,祛病除疾。

中医养生学认为“静则深藏,躁则消亡”,一个人的神志保持安宁,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亦易治疗,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这是神收藏于内的缘故。反之,躁动不安就易患病,并且得病也不易治愈。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说的就是精神内守,静志安神的心理疗法在养生延年、防治疾病中的能动作用。

武则天养生第二招 书法养生似导引

武则天写得一手好字,由她手写的《升仙太子碑》是我国最早的巾帼书碑,现代书法名家倪文东评《升仙太子碑》的书法时说:“观其书迹,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该碑至今仍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馆内。

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寿至89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寿至92岁,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0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练习书法时,需要指实、掌虚、腕平。书写中上指关节随着笔画顺序富有节律的运动,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并带动身体其他部位舒缓运动,很好地体现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养生术之内涵。

武则天养生第三招 中药面膜驻红颜

很多女性朋友喜欢做面膜,其实武则天就是一个精通面膜保养的高手。武则天不但高寿,而且即使到了80岁高龄,仍然保持着青春般的容貌,不显衰老。《新唐书》中说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武则天有两个很有名的美容秘方:一个是“益母草泽面方”,这个方子收录在苏敬编辑的《新修本草》中,后来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录,后世的医书中也曾经收录并改名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时珍时,在《本草纲目》中又恢复原名收录。益母草是妇科的良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面,有治疗肤色黑、祛除面部斑点和皱纹等功效;经常使用能使皮肤滋润有光泽。王焘在注解中说,刚开始用这个药洗面,会觉得手开始变得,脸上也有了光泽,以后逐渐会面生血色,脸色红润,如果长年使用,四五十岁的妇人,看上去也会像十五六岁的女子一样年轻。武则天八十岁的时候,还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来跟她经常使用这个美容秘方不无关系。

天生天养篇6

小周天功,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难以胜数的武术及气功爱好者,千余年来,经久不衰。可以说,它是气功史上流传最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的一种功法,在道家养生学、中医学、武术气功学里,均可觅见其踪影。其中,以它在养生祛病的领域之影响尤为深广,人们称赞它是借助自身力量与疾病作斗争,延长生命的一种优秀功法。古今著名的气功养生家、中医学家都认为,通过练小周天功,督脉一通,百脉俱通,激发的真气沿小周天路线运行,能使痼疾顽症霍然而愈。那么,小周天功祛病养生的科学机理是什么?我认为,小周天功祛病养生的机理;与中医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我自幼因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后随内家浑元派第九代传人萧天义老先生修习道家内丹功。在师父的精心指导下,我按口诀认真苦练,果见奇效,数月即打通了小周天,使所患的肺结核、肠胃炎、慢性肾炎等顽症得以痊愈。后来,我在练功之余,又研习中医理论,与所学丹功相互印证,对此略有些心得,浅述如下。

练习小周天功,重视意守下丹田,炼精化气。在道家内丹功中,下丹田是指脐内一寸三分处。如能用正确的方法,意守返观这个地方,便会觉得下丹田微有暖意,日渐功进,慢慢弥漫开来,全身皆有暖融融之感。继续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地回光返照下去,腹部丹田处便会有跳动感,同时会感到温热感更甚,即使是在冬天,也不会感到寒冷,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恍惚气象。这种情况,即是先天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无极生太极”,“道自虚无生一气”。当然,古人由于时代所限,科学技术不发达,不可能对这种现象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而只能用古代朴素的哲学术语来表达。在今天,随着科学的日渐昌明,是完全可以用生物学、物理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来阐释这一奇特现象的。对于下丹田所处的地方――脐内一寸三分处,现代医学表明,这一位置是植物神经主要神经丛和神经节的所在地,它支配着胃、肠、肝、肾、肾上腺及生殖系统等脏器与血管,在针刺神阙穴深部时,可激发出呈双向贯注的放射性经络传感路线。内丹家认为它的生理功能为:包藏精髓,贯通百脉,滋养一身。其作用是很大的。但人们平时由于杂念很多,意识不专一,呼吸之气仅深入到上膈肺府气海,无法刺激到人体下丹田,该处的功用也就鲜为人知了。练功时,摒弃杂念,全身放松,集中注意力返观内视下丹田,呼吸匀细深长,绵绵若存,心息相依。在这种神、气、形高度协调合一的情况下,平时的主观意识受到抑制,但潜意识(即气功中所说的真意)却发挥出了巨大的支配能力,神与气在脐内下丹田处相抱相合,互相激发,该处的神经丛和神经节在神与气的鼓荡刺激下得到接通,神经支配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会伴有电位变化,形成电荷移动,使下丹田处有麻热胀、蚁走或跳动的感觉,人们称之为“得气”感。这种生物电荷形成后,就能迅速通过神阙穴深部的经络网传导并散发到全身各处。应用于武术技击,配合呼吸意念,可提气聚劲,增强功力;就用于养生祛病,则可调整生理机能,增强生命能量。

下丹田“得气”在武术技击上的应用,这里暂且不探讨。对于养生祛病方面来说,它却有着非常神奇的作用。学过中医经络穴位知识的人都知道,背后相对于肚脐的地方便是命门穴,肾脏即位于命门穴的两侧,左右各一。中医学认为,肾主五内之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下丹田处的生物电流产生后,能促使肾脏源源不断地分泌肾精,在生物电的温煦作用下,肾精又可化为更加精微的人体生命物质――元气。而体内元气的充沛和正常运行,正是生命个体能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不断练功,元气愈聚愈多,气满自动,便会沿着人体经脉,顺其自然地运动,达会阴,过尾,沿督脉上行至百会穴,再经前额下行,通过“鹊桥”(舌抵上腭形成的“桥”),接入任脉而回到下丹田。体内元气这样循环一周,便是打通了“小周天”。打通小周天,对练功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标志着本身功力取得了质变性的突破。功至此境,可保身无疾病,以前所患的痼疾多可霍然而愈。

气通小周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祛病养生功效呢?从中医角度来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体机能的太过与不及――阴阳失调。太过,就会发生实证、热证;不及,就会发生虚证、寒证。中医治病就是调节这种太过与不及的情况,使之趋于平衡,即《黄帝内经》中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小周天一旦打通,则水火即济,阴阳相合,达到高度的“阴平阳秘”。这样,病源消除了,各种沉疴痼疾自会不药而愈。其次,练习小周天功,能强健脾肾功能,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是促使顽疾痊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练功时,除了能激发肾阳真气外,功中的特有要求――搭“鹊桥”(即舌轻抵上腭),能使口腔津液滋生,将其轻轻咽下汇入丹田,能益脾胃。特别当小周天通后,气机循督脉到达头顶时,脑部的中枢神经受到激发,促使内分泌均衡分布,这时会有更为纯粹的、甘甜清凉的津液下降,古人称之为“玉液琼浆”,或“金津甘露”。其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可使胃口大开,完全吸收食物的营养,还有保护胃壁、胃粘膜及抗衰老的作用。同时,这种津液吞咽下去,尚有炼液化精之大用,与炼精化气相配合,形成良性循环。益补脾肾,对于久虚病体的康复是很重要的。古今中医名家均认为,当慢性疾病发展至五脏受损,证情纷繁,治疗治疗棘手之际,惟有培补脾肾一途,脾肾一健,其它症状则迎刃而解。如清代名医吴谦说:“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人之所以得病,病之所以久治不愈,关键是自身薄弱。如《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如果体内正气充足,致病的邪气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而经现代医学证明,中医脾肾的生理功能,与西医的消化、血液、泌尿、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均有关系。因此,如果脾肾的功能一旦趋于正常、强健,将可大大提高人体的机能活动以及抗病和康复能力。中医学将这种综合抗病和康复能力叫做“正气”,认为它是使疾病得到好转乃至痊愈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医学上,对于那些久病不愈的顽疾,如果在辩证的基础上施以培补脾肾治疗,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了,顽疾便会随之而愈。而修炼小周天功,对调节、强健脾肾诸脏,恢复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独到的功效。因此,练功能祛病除疾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述可见,小周天功养生祛病的机理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只不过中医治病是用药物来调整人体阴阳,而练功祛病是通过特殊的手段(调心、调形、调息)来调整自身阴阳平衡而已。

天生天养篇7

内养:饮食来帮忙

养脑

中医建议:春季干燥,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说“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饮食上可以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饮。另外,还可以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有效缓解头痛和眩晕症状。

养肝

中医建议:养肝为春季养生的重头戏,春季养肝得法,能够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末等;少吃性寒食品,如黄瓜、茭白、莲藕等,以免阻止阳气生发,造成肝火旺盛,损伤肝脏。

养脾

中医建议:《千金方》记载,“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为肝火旺盛之时,肝火旺会使脾出现虚弱之症,因而不可多吃酸味食物,否则会使肝阳偏亢,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果蔬等。

养肾

中医建议:春天气候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于肾功能初期恶化与肾病末期患者皆有疗效。同时患者要注意春季饮食的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多食用具有护肾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胡萝卜、冬瓜、西红柿、柑橘、柿子、干果类等。

外调:按摩作用大

肝经三穴

中医建议: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它的健康对人至关重要。人的脚上有三个十分重要的肝经穴位,常常按摩,可以泄发肝火,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经常按摩可以达到清肝明目的功效。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的指缝处。经常揉压,可以泄发心火,缓解牙痛、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症状。

太冲穴,位于行间穴后4厘米处。找到最痛的点,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可以将肝气肝火散发出去。

肺经两穴

中医建议:肺经位于人体手臂内侧,从肩窝开始向下延伸到大拇指,所以取肺经上下两端的穴位来按摩会有很好的效果。中府穴,位于肩窝位置。少商穴,位于大指内侧,指甲角外一分。每天早晨起床后,用手半握拳各敲一百遍,可以缓解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

揉按足三里

中医建议: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约在外膝眼下3寸,小腿骨外一横指处。如果按压起来有酸胀感,又不会发麻,就说明按对穴位了。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并且可以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手梳头顶

中医建议:每天早晨,用手指从前发际梳到后发际,反复一百遍,坚持下去,不仅会使发质变得光亮,还会有助于黑发生发、神清气爽,并且对高血压、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有一定的疗效。

“第二心脏”

中医建议: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有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此外,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心脏和人体各个脏器都有密切联系,所以脚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经常泡脚和按摩脚部,或经常弯脚趾、散步、踩鹅卵石等,都有助于脚部血液流畅和把远端血推向心脏以及全身,并且具有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

中医教给你的春季养生诀窍你学会了吗?内养外调结合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尽情享受浪漫的春景吧!

高执捍

济南市按摩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天生天养篇8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春天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温差较大。春季着装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还应注意随气候变化而增减,切忌减衣过速。民谚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对于阳气渐衰的老人,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春捂”,以防春寒侵袭,引发疾病。

春捂的部位主要有4个:1.脚。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差,要穿具有保暖性能的鞋袜,晚上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2.腿。春天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不要急于脱去保暖下装,以防腿受寒。3.头。头为阳气聚集的地方,为保持温度,老人最好戴顶夹层帽子。4.背。背为阳中之阳,易为风寒所侵,且内邻心

养生之道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宁蔚夏肺,故在减衣时,莫忘穿件棉毛背心。

饮食:补“甘平”

伴随着万物复苏,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也日趋活跃,为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并抵御料峭的春寒,应增加如鸡蛋、鸡肉、鱼、虾、牛奶、牛肉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早春还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以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晚春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病菌繁殖,为增强机体抵抗病菌入侵的能力,应该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多吃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等蔬菜和时令水果。另外,现代研究表明,黑木耳、蘑菇、香菇、银耳等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因而,可将食用菌作为春天里的保健食材多加食用。

祖国医学认为,肝禀风木,春应在肝。春季人体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肝旺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山药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总之,春季饮食除注意清淡外,进补应以“甘平”为原则。

起居:早卧起

春天主风多湿,湿和风耗气伤津,可导致人出现困重、缠绵的“春困”现象。此时要注意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老人晚间睡眠质量普遍不佳,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午睡,以消除疲劳,缓解“春困”。但过多的睡眠会降低大脑的兴奋机能,使精神萎靡,因此,睡眠保持充足即可。

春天还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新鲜流通。有些人惧怕冷空气,在初春也习惯于紧闭门窗,这样室内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多,会助长春困的发生,使人感到头晕、困乏、烦闷。所以,勤开窗通风,不但对克服“春困”有利,还可预防呼吸道疾病等。还有,多眺望绿色植物,调节视力,以养目神。为与自然相协调,在冬去春来之时,在庭院或阳台,可种些花卉,摆上盆景,使居室身披绿装,既可美化环境,又能促进健康。

运动:宜舒缓

春天万木吐翠,阳光和煦,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以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春日养阳贵在锻炼。但春季处于“阴退阳长”之过渡阶段,此时人体周身气血经脉舒活,肌肤松弛,体内阳气易发泄,所以运动应该尽量避免损耗阳气,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散步、慢跑、嘘字功、梳头功等舒缓的运动,或到近郊、风景区春游,以畅达心胸、疏散滞郁,提高心肺功能。

上一篇:纪录片信仰范文 下一篇:改进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