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范文

时间:2023-09-16 09:18:18

循序渐进篇1

那些一心想让自己变得更受异性欢迎的鸟,必须调整体内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素是促进颜色变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鸟体内免疫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异性鸟眼里,深度红嘴的鸟是鸟中精英,因为它有足够的胡萝卜素。尽管生物学家证明有很大一部分鸟是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把太多的胡萝卜素集中到嘴角的颜色装饰上会削弱体内正常的免疫能力,为了异于同类,在竞争中取胜,以致于红“嘴”薄命。

关于鸟的故事往往让人想到人的生命。我们是不是会比这只鸟更聪明呢?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生命的能量正被我们的无知和幼稚一点点地消耗,在没有能力储蓄时却过早地耗费了生命的资源,缩短了生命。

我们的生命如同一张储存货币的卡,只有我们不断地往里面存,适当地往外取,才能保证这张卡的价值。当我们无限制地透支时,这张卡不但没有了价值,反而成了负担和累赘。

一位作家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一位计算机博士在美国找工作,他奔波多日却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他来到一家职业介绍所,没出示任何学位证件,以最低的身份作了登记。很快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了,职位是程序输入员。对一位计算机博士来说,显然是大材小用了。但是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不久,老板发现这个小伙子的能力非一般程序输入员可比。此时,他亮出了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相应的职位。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觉这位小伙子能提出许多有独特见解的建议,其本领远比一般大学生高明。此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立刻提拔了他。又过去了半年,老板发觉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于是决意邀他晚上去家中喝酒。一直到酒席桌上,在老板再三盘问下,他才承认自己是计算机博士,因为工作难找,就把博士学位瞒了下来。第二天一上班,他还没来得及出示博士证书,老板已宣布他就任公司副总裁。

这个作家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懂得生命的迂回,在没有机遇时要善于储蓄智慧,而不可把自己看得过重。其实,这位博士仍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人生哲学,适当地保存生命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而那红嘴鸟,只凭一时的勇气来展示自己,一不小心就会透支了生命,把整个生命都输进去了。

循序渐进篇2

5岁以前主要解决性别认同的问题。这个时期,孩子对男女的区别往往是朦胧的。这就要求家长在洗澡或者睡前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要让孩子明确人按性别区分,而他们的不同就在第一性征上。同时,要告诉孩子,不管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什么神秘的。

5~7岁孩子在求知欲驱使下,开始对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感到迷惑不解。有时,他(她)会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此时,父母应从自然角度出发,简单明了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时,不必过分涉及性、生殖器官等细节。否则,如果讲不透,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反而让孩子感到更加困惑。

7~14岁是孩子迅速产生性意识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知识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同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谈性时,家长可借助自然现象、童话或者寓言故事等把性教育内容穿插其中。家长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家长还可以在陪同孩子看《动物世界》等节目时,通过和孩子谈蝴蝶的、猫的繁殖等,帮助他们理解性知识,不过家长应避免直接、详细地介绍人类的,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14~18岁如果教育及时,再结合孩子自己从书报、网络等媒体上获取的性知识,孩子对性的认识应该已经基本清晰。这时,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就应当多倾向于性道德方面,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防止性过错行为的发生。同时,家长还要主动关心询问孩子的性困惑,帮助孩子顺利克服遗精或者月经等问题带来的心理焦虑。这一时期,孩子也许因害羞等因素而对家长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时,掌握火候或者技巧就成了每一个家长应当考虑的问题,比如,孩子在旁边时,父母之间有针对性地谈论一些关于其他男孩或者女孩的问题,书架上有针对性地摆放一些性教育的书籍等。

循序渐进篇3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

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生读)

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

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师:就是说读书要与——

生:实践结合。

【点评】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解决了诗句的意思。有效的设问把学生推到了语言的深处——古诗内涵的品味,朗读也升级成了品读。

【案例4】

师:我们换一种节奏来读诗。(投影映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子聿取得一点成绩就滋生骄傲情绪,于是陆游说——(生齐读诗句)

师:陆游想提醒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才能超越父亲。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微弱的灯光,慈祥的诗人陆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儿子,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儿子——(生齐读诗句)

师:面对陆游的谆谆教诲,子聿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点评】节奏——诗的鼓点,随着律动的改变,品读出现了另一种境界——涵泳。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涵泳诗句,力图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前面是读懂了诗,现在就是读懂了作者陆游。精巧的小练笔试图从另一头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总评】范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学生心理的“序”,通过两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于“读”上下工夫,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步入了诗的情境,让诗的味道更浓,更醇。

1.原境之读——重于理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是古人和现代小学生的对话,必须重视原境的复原,通过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为古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引领原境之读?一是通过课文插图翠竹和松柏的寓意与课文意境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理解古诗;二是采用了“个体自读”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师改进了“主导”方式,引进了主动,活跃成为了课堂显著的特征;三是通过对陆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领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读——品味诗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开掘,这节课采用设置语境引读的办法,引领儿童与古诗的作者对话,走进古诗作者的内心;诗是流动的意象,改变诗的节奏,让儿童在流动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归文本,走进作者,在朗读中领悟文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的深刻内涵。

3.心境之读——融入内心。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关注儿童的心境。这节课由陆游教育儿子逐渐变成陆游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从读别人的诗走向自己的情怀,真正把别人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内心,精巧的练笔设置在学生的情感涌动之处,学生自然文如泉涌。

循序渐进篇4

关键词:读懂;古代诗歌;多读;多记;多练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的古代诗歌,我们读着、背着,陶醉于其中。可是现在古代诗歌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试卷上的古代诗歌题,让他们无从下手,看不懂或是似懂非懂,更别说准确地做出考卷上的题了。

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注重给学生讲解古代诗歌各种手法、技巧和各种解题方法,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把诗读懂。如果诗都没有读懂,那么又何谈正确地解答试题呢?

读懂古代诗歌并非是朝夕之功。但如果学习得法,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的。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大方面入手,即:多读、多记、多练。

一、多读

要多读诗,多看古代诗歌鉴赏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时候诗看得多了,也就多了些读懂诗歌的灵性。诗歌的内容、意境,诗人的情感、风格,就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慢慢领会。

对于那些诗意深奥、句子难懂的诗,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鉴赏辞典和他人的鉴赏文章来读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家、学者们的鉴赏文章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少走不少弯路。所以,常常读一下古代诗歌的鉴赏辞典或文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多记

1.记作者的简要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我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如天上明星,数不胜数,但对于一些著名的诗人,我们一定要多加了解,记住他们的简要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这对于读懂诗有很大的帮助。了解了他们的简要生平,就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思想,进而理解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掌握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指出一条道路。

2.记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意象即诗中的景和物,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就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对于我们读懂诗歌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月,代表怀人、思乡、团圆和永恒;雁,代表思乡和漂泊;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等。

3.记常见典故。典故是指古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是浓缩的文学语言。诗人往往借助典故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握典故的含义,联系诗歌,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有帮助。词中的典故言简意赅,能引导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多练

多练习,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理解诗歌的实战经验,但练习必须有针对性,盲目为之只会费时费力,却无成效。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时要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诗歌各个细节的把握,往往可以让我们节省不少气力,事半功倍,因此,读诗一定要细。

2.要进入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中的景、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即情景交融。诗中作者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寓情于景,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需要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图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3.要关注诗歌的最后两句。古代诗歌的最后两句常用卒章显志的手法,点明题旨,因此要多加关注。

4.要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最是凝练,字字如金,诗人常常会打破语法规则,采用省略或倒装的句式,可以说,诗歌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读懂诗,就必须读懂诗句的意思,必须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除以上几点外,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做一些翻译古诗的训练,将诗的语言改写成散文的语言,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多读、多记、多练,三者结合,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终会有所收获,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恒心,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走进诗歌的世界,领略诗歌中的风光。

循序渐进篇5

四月初的一天,上完科学课,学生们拿着幼蚕兴冲冲地走进教室,虽然已是吃中饭的时间,但他们还美滋滋地沉浸在蚕宝宝的世界里,丝毫没有要吃饭的意思。看到这情景,我想何不利用养蚕的契机引导学生观察写作,来个蚕宝宝系列写作。眼前现成的蚕宝宝不正可以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写的苦恼吗?

待学生吃完中饭,我就切入主题,提出要他们写写蚕宝宝的系列故事。一听说要写作,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忧的人正是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引导的对象,也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习得观察本领的。

首先让学生写的题目是《我有新朋友啦》。先引导学生读读这个题目体会包含的情感:欣喜、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讨论:根据这个题目,可以写些什么?讨论整理后,无非就是这样一些主要的问题:新朋友是谁?是怎么来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么吃桑叶的?怎么睡觉的?怎样拉大便的?

就这样一讨论,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其实这也是学生观察的顺序!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框架逐一进行观察,边观察边交流,经过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后,学生各抒己见,在发现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等到火候差不多时,开始写作,写完后马上进行交流、修改。一个中午时间转瞬即逝。没有一个学生苦恼于没有东西写,也没有一个学生说不会写。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这样被一只只蚕宝宝点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地给出不同的题目,如第一周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去照料蚕宝宝,给出的题目是《我会照顾蚕宝宝啦》,着重写自己所做的事。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体验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有目的的观察,有真切的体验,学生不再担心无话可说。如给出《我的新发现》这一题目后,我发现学生观察更用心了,有观察到蚕宝宝蜕皮的,有观察到蚕宝宝结茧的,有观察到蚕宝宝拉大便的趣事的……相同的事情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的味道,如有发现蚕宝宝蜕皮获得意外惊喜的,有发现即将结茧的蚕异样的表现而感到担忧的,有盼望蚕结茧的期待的,有对茧中蚕宝宝的牵挂的……

写作后及时地交流又起到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好势头。从学生的文字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跃动的童心,飞扬的灵性。当一只只蚕爬上蚕山结茧时,我想这个蚕宝宝系列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学生们都不愿意刹车,纷纷说,还没完呢!我们都期待着蚕宝宝变成飞蛾飞出来呢!于是又有了《蚕蛾飞出来了》,观察了飞蛾的样子,雌雄蛾的、产卵等情景一一摄进学生的脑海。

这次写作得到的收获给了我颇多的启示。

一、习作应该立足于学生鲜活的生活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次利用孩子养蚕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正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挖掘,放大,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语文教师,时刻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书写生活。这样才能够解决“巧妇”面对“无米之炊”的尴尬。

二、习作指导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载体

三年级是写作的起始年级,指导显得异常的重要。平时的习作虽说也要求学生体验,进行生活的积累,但是由于环境、人物等诸多的因素不一致,指导学生观察与写作难免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然而这次因为观察的是蚕,观察的对象一致,观察的内容相仿,给指导观察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写出的习作更能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一个共同的载体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

三、习作有时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习作,兴趣尤其重要。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侃侃而谈。养蚕,学生非常感兴趣。刚刚拿到蚕时,他们那样爱不释手,视若珍宝:给蚕造房子,给蚕喂桑叶,清理大便,忙得不亦乐乎!有了喂养的兴趣,因势利导,因而就有了观察的兴趣,继而就有写的兴趣,如此迎合,形成良性循环。

四、习作过程需要巧妙引导,循序渐进

习作过程需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使习作走向精致。遵照学生从得到蚕以及养蚕的过程,将这一过程逐一分解成《我有新朋友啦》《我会照顾蚕宝宝啦》《我的新发现》《养蚕趣事》《蚕蛾飞出来啦》《我的期待》等不同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外形和吃喝拉撒,再观察蚕宝宝的蜕皮、结茧、等过程,将观察层层推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我有新朋友啦》《蚕蛾飞出来啦》是指导学生学会写状物的文章,而《我会照顾蚕宝宝啦》《我的新发现》《养蚕趣事》重在记事。在类型上,将三年级的训练重点也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得到了落实。

循序渐进篇6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版)明确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那什么是历史素养呢?我比较赞同吴伟教授的说法,他认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可以看出历史素养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在教学中如何逐步渗透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谈几点思考。

一、开拓视眼,储备历史知识

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是历史素养养成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丰富知识的来源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常规方式。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简单粗暴让学生背诵硬“塞”知识,应该讲究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会学、学会、乐学。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如初一课本中导入框基本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即使教材中没有故事,教师也可以去给学生穿插一些故事情节。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的知识日积月累会越来越丰富。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的方式积累知识。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涉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累知识。渊博的历史知识是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前提。

二、启迪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最重要是分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等。

(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从而理解历史,也就能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整合,以介绍了解北魏孝文帝的生平来贯穿整堂课。可以先对北魏孝文帝进行介绍,孝文帝5岁即位,24岁亲政,28岁迁都洛阳,实行全面改革,33岁病死于南征路上。英年早逝的他顺应历史潮流,对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让学生跟随角色进入历史情境,然后再把课文分成 “时代熏陶”、“智行迁都”、“锐意改革”三段,在学生融入这种历史情境下,教师在进行循循善诱,问题的解决容易多了。除了设置历史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归纳,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授《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时,让学生但就马关条约来逐条分析可能会困难些,但教师如果把《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和总结,并进行示范,学生更有利于去理解。表格设计如下:

通过表格中《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和概括,学生自然理解两者相比《马关条约》的割地要比《南京条约》多,那影响比《南京条约》更深远。我想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概括归纳和这种引领示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胡适曾经说过历史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学生因为个人素养的不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评价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有偏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要求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来认识和评价历史。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史论结合、一分为二”的方法。如评价历史人物拿破仑,要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法国大革命里进行评价;同时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他积极的评价为: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通过早期的对外战争,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对他消极评价为:但在其后期进行的战争中,他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教师通过对拿破仑评价的示范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在遇到历史评价的时候,会形成公正和求真的人文素养。

三、构建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历史意识固然包含思维主体对历史的记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48页)

忆,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学生的历史意识包括爱国意识的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等等。

(一)爱国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利用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历史责任感。在教学中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渗入。如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时,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穿插一段视频《我的1919》顾维钧驳斥日本代表牧野伸显的发言:“姑且算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他愤怒了!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偷了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中国四万万同胞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种行为算不算盗窃?是不是啊?是不是极端地?”顾维钧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极具煽情,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二)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

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强调要培养学生有严谨的思辨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其实历史证据意识培养就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养成的过程。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灌输给学生结论比较多,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较少。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答案的依赖性,变得没有主见,更谈不上质疑了。所以教师也要适时不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如在学习《原始人类》一课时,教师可以设问:“请以山顶洞人的一天为题,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结论。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质疑他讲得是否符合史实。让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求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真和求证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让学生亲自尝试独立收集、鉴别史料。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缺乏创新和实际动手能力,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或许没有给予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可以和我们南通的地方史相比较结合。在公元前5000年南通海安也有原始居民――海安青墩人,他们创造了江海文明。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海安青墩人的历史资料,对于身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愿意去独立收集、整理、甄别资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加以处理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除了学生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外,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多鼓励,表扬学生的不同想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相信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结语

历史素养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要养之有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自己知识和经验不断改造课堂,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身的长期积累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2]张岩.历史素养“需养之有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08期

循序渐进篇7

3-4个月,逐渐断母乳,用奶瓶

在确定给宝宝使用奶瓶之前,应该先培养宝宝在固定时间进食的习惯,这样可以更方便你让宝宝习惯用奶瓶来进食。接着来尝试我们的断奶绝招吧。

1.先将母奶挤出保存在奶瓶里,到宝宝正常进食时间,由爸爸或是宝宝熟悉的其他人给他喂奶。开始,宝宝会因为不习惯而产生不快乐或恐慌情绪,请喂奶人用亲切的语言与他交流,小月份的宝宝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因此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般是可以以此取代妈妈的喂养的。

2.有一些宝宝十分依赖妈妈,并且不容易妥协,那么不要一味地勉强他,让给妈妈来喂吧。不过,要注意姿势的改变,提醒宝宝进食方式的变化。妈妈可以将宝宝放在大腿上,让宝宝的头朝外,用奶瓶给他喂食。在宝宝进食的时候,爸爸或家庭的其他成员可以在一旁与宝宝交流,趁宝宝情绪愉悦的时候换人,让他渐渐习惯新的进食方式。

3.让宝宝接受奶瓶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将宝宝的进食时间分为早、中、晚三段。在中间的时段先进行尝试,这时的宝宝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以先用奶瓶逗他,然后喂他吃几口,让他熟悉奶瓶。接着在他情绪稳定的时候多用奶瓶给他喂食。这样,让宝宝可以在白天的时候接受奶瓶进食的方式,要上班的妈妈就可以放心地回到工作岗位了。宝宝也不会因为太大的改变而不安。

4.当然传统的方式也可以尝试,比如在妈妈的上涂一些芥末或风油精,让宝宝对妈妈的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不过,这个方式可能会伤害宝宝的感情,妈妈的也会被辣到,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法。

小提醒:在这个阶段,耐心和决心可是缺一不可的。宝宝会哭闹甚至拒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哟。

6-7个月断掉奶瓶

5-6个月开始长牙的宝宝需要吃粘稠一些的东西,像米糊、烂面条之类,可以帮助他建立较强的咀嚼能力。而且,宝宝需要的能量也不是母乳加牛奶就可以满足的。那么,奶瓶就不能满足他的进食需要了。可是,对于宝宝来说,刚刚习惯了奶瓶,又要与它说再见,真是很不快乐哟,爸爸妈妈要好好为宝宝计划一下:

1. 最理想的方法,水杯或碗=好吃的东西。

宝宝约五六个月时,可以自己拿住东西了。我们在给宝宝吃他喜欢的东西时,将它装在水杯或碗里面,甜甜的果汁、蜂蜜水等等,让宝宝看见水杯或碗就能产生快乐的联想,这样,宝宝对水杯的好感会逐渐建立起来,再用水杯喂他吃东西他就不会抗拒了。

2. 让宝宝自己拿。

宝宝一直在尝试使用自己的小手,当他想拿起水杯时,请抓住这个机会。在宝宝的塑料水杯里放少量的水,让宝宝可以轻易地拿起来,在他喝完杯中的水之后,可以让他多拿一会儿杯子,这样宝宝会很有成就感,并把用杯子喝水当成一个快乐的游戏,进一步接受杯子成为进食的工具。

3. 可爱的杯子和碗。

让宝宝用的杯子和碗首先应该是轻巧和牢固的,不过图案和颜色也很重要。宝宝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红、黄、橙色等都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如果杯壁上有一些小而可爱的图案就更好了,宝宝会喜欢上新的进食工具的。当然,为了方便宝宝拿住,最好选择双耳杯或是有柄的碗,宝宝的小手虽然有不小的力量,但他的手指灵巧度还不高。

4.像大人一样地吃。

宝宝的模仿能力和模仿欲望都是很强的。所以,让他和家人一起进食,有助于他接受新的进食方式。在他拿着水杯和家人一起像模像样地进食以后,宝宝会产生兴趣,并逐渐知道,只有用大口杯或碗进食,才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地吃。而且,这对培养以后的进食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提醒:抓住时机,更有成效。

在宝宝两岁以前,还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改变。一旦他进入两周岁,你就会发现,再让他改掉生活上的某种习惯已经十分困难。所以,要想为宝宝断奶,时机一定不要错过。

两岁之前,断掉奶嘴

为了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在让他断母乳、断奶瓶的时候,让他吸吮奶嘴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两岁以前的宝宝可以通过口唇的触感有效地获取愉悦的信息。但宝宝总不能一直含着奶嘴吧。在两岁以前,我们要帮他戒掉奶嘴,以便更好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格。

1.减少宝宝的无聊时间。

宝宝在无聊的时候,会特别依赖奶嘴。那么,就尽量不要让他无聊。增加与宝宝游戏的时间,让他的注意力转移,宝宝对游戏的兴趣足以让他放弃奶嘴。

2.让小嘴巴动起来。

多跟宝宝说话,教他念儿歌,说单词,他的小嘴巴动个不停,自然就减少了含奶嘴的时间了。

3.拿掉奶嘴再说话。

有的时候,宝宝会含着奶嘴跟你说话。这时,你一定要轻轻地帮宝宝拿掉奶嘴,并且告诉他,你含着奶嘴我就听不清你说话了。这样宝宝就知道了,不能一直含着奶嘴。

4.转移注意力。

宝宝哭闹的时候,我们有时会主动将奶嘴放在他的嘴里,希望停止他的叫喊。可是,如果希望帮助宝宝戒掉奶嘴,就不要这么做了。宝宝哭闹的时候,陪他玩个游戏,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让宝宝知道别的东西也可以让他愉悦。

小提醒:尽量别让宝宝养成含着奶嘴入睡的习惯。如果含着奶嘴入睡以后,奶嘴掉落了,就不要再给他含,用你温柔的语言哄哄他吧。

循序渐进篇8

中国税权划分的改革要在五个方面进行

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收入权,比仅仅扩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将产生一系列的收益

中国税权划分的现状及问题

研讨会对中国税权划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有专家认为,中国税制的建立和税权划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至1957年的税权高度集中阶段;1958年至1978年的税权混乱阶段;1979年至1993年的分权初步建设阶段,以及目前的税权划分完善阶段。中国的税权划分一直未能稳定,从1994年到2006年实施分税制改革的12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税权划分未能充分考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对于目前中国在税收立法权限划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专家认为:包括缺乏稳定性、立法主体之间的划分不明确、立法权的划分内容不尽合理、各级政府的事权没有明确的界定等。税收执法权划分方面:执法标准混淆、税收立法权与征管权错位、多头管理导致行政执法权分散等。税收司法权限划分方面:税收征管秩序混乱、税收司法权与执法权之间关系定位不明确、公安机关同税务机关配合不协调、有关部门在税收执法中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税收司法权配置不合理等。

另外有专家重点从财权、事权、税权相匹配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税权划分问题,认为最大的缺陷在于地方政府承担了财政支出70%的责任,而收入却不足50%,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税收能力和可持续收入流的差异,从而导致随着地方税收入流向发达省区,导致资源配置的恶化。而且,中国目前的税权划分只涉及到中央和省一级政府,并没有针对省级以下政府进行特定安排,从而造成税权划分在地方政府层次无序、紊乱,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收入的可预见性。

也有专家从地方政府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协调能力等方面来分析,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独立行使税权的能力,中国税权改革的路径选择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税收收入和税权划分的原则

所谓税权划分实质是国家政府间和国家机关间涉税权力的分配。从税权划分领域看,税权划分可以区别为中央机关之间的横向划分和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划分。从税权划分形式看,税权划分可以区别为税基分享制和收入分享制。而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联邦制是税权划分的经济理论基础。

专家们认为,在缺乏可预期、透明、有效的财力平衡安排的前提下,对于存在多级政府层次的国家,要达到每一级政府支出责任和收入能力相对平衡的目标,税权的合理划分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认为,各级政府间的税权划分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为每级政府提供其支出所需的税收收入;二是避免把一些不适合本级政府的税收权划分给该级政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税权划分不能脱离各级政府的经济角色,特别是不同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

关于税权划分的原则,专家之间有一些不同意见。有专家从税权划分改革的操作性和经济原则上,提出:体现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税收应划归中央政府;累进所得税应该在那些宽税基能够有效实施的辖区内使用;累进和再分配的税收更适合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应选取那些能提供稳定的收入的税种;次级政府,适合选用流动性较小的税基;次级政府间分配不均衡的税收应划分给中央政府。

还有专家立足税权划分的指导性原则,认为:地方政府的收入要稳定,易于管理;任何税权的重新配置都要与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相对应;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预算自主权;考虑财政横向均衡的效应;税权划分的决策要考虑税收管理权的安排。

也有专家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税权划分要依据下列原则:法定原则;效率原则;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国家政体相一致的原则。

与会代表均认为合理的税权划分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将有助于缓解不同区域间收入差距;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能够更确切地了解他们的未来税收收入的状况;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需要;将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对不均衡甚至扭曲的地方收入机制的依赖。

在研讨会上,大多数专家认为,税权划分不应该单独实施,事权的界定是税权划分的核心,而转移支付的完善也可以履行部分税权划分的功能。所以,有关税权改革要同步协调进行,其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满足地方政府的收入需要,而且要使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更具效率、公平和平衡。

税权划分改革思路

关于中国税权划分的改革,专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思路。

专家指出,中国税权划分的改革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一要由宪法和税收基本法(或税法通则)明确规定我国税权划分的基本模式。二应合理规定中央和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中央税和共享税的立法权全部归中央;全国统一开征的地方主体税种由中央统一制定基本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给予地方适当的调整权;对一些不会影响资源合理流动,符合地方特色的小税种,由地方决定是否开征;取消地方设立的各种具有税的性质的收费项目,改为规范的税收形式征收。三要规范收入归属方式。明晰中央与地方乃至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界限,同时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平衡地方最终收入支配权和支配能力的重要制度。四要夯实执法基础,理顺税收执法关系。五应减少税收司法层次,简化司法程序。

专家指出,对现行分税制进行改革,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收入权,比仅仅扩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将产生一系列的收益。首先,将帮助扶贫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次,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地方政府自行安排支出,从而能有效地回应地方的需求。第三,税权划分安排的改变使得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能够更确切地了解他们的未来税收收入的状况。第四,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税收权力会使之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需要。地方政府的活动将受到更有效的监督。第五,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对扭曲和不均衡的地方税的依赖,包括对组成预算外资金的收费的依赖。

上一篇:廉政教育范文 下一篇:班门弄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