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18 08:22:47

跳水课堂笔记

跳水课堂笔记篇1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25-01

不少人认为,体育课是最好上的课,体育教学就是带学生到操场上做做游戏,教师和学生没有作业难的烦恼,没有考试的压力。其实不然,体育教学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启发学生建立运动细胞、运动神经,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动作技能。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既增强体质,又能使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呢?

一、“以学诱思”,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

(一)精讲要领,避免学生听觉疲劳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是示范多,讲解少;也有一部分教师几乎是“满堂灌”,讲得特别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在体育课堂中,“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讲才能既不使学生厌烦,又能让学生很快记住教师所讲呢?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切不可泛泛而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所要学习的动作要领、学生比较容易犯错的部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有效的讲解,进行有针对性地精讲。比如,在教学“三级跳远”时,笔者结合三级跳远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犯三跳节奏混乱、踩不到板或容易踩线犯规的错误,对三级跳远的动作要点进行了归纳。在教学时,笔者没有反复示范,也没有嗦地讲解,而是将动作分解,并配以相应动作的顺口溜:“一跳单足跳,腾空勿过早;二跳跨步跳,挥臂摆腿要协调;三跳为跳跃,收腹展髋落地牢。”学生对顺口溜喜爱有加,在念顺口溜的过程中就能提醒自己注意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无需教师反复讲解。这样就能让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二)情境中启思,避免学生学习乏味

体育课堂上如果只是让学生操练各种动作,或是直接告诉学生动作要领,往往会使学生失去运动的兴趣。情境教学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跳跃”时,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青蛙”组、“蛤蟆”组、“小狗”组,并要求他们模仿这些动物做跳跃的动作。在学生试跳之后,笔者提出:“哪种动物跳的远?你在扮演小动物的过程中是如何跳跃的?跳跃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变学为思,教师变教为导,既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之中。

二、“以思促练”,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机械、重复地跟着教师模仿动作,而是要善于利用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基本动作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体机能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具有感染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对所学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有进一步的理解,让他们从“不知”到“已知”,从不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通过多层次诱思,让学生发现和解决体育问题,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达到体育教学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笔者一改以往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方式,而是在地面上安放了一些小木块,然后提问:我们该如何跳过这些小木块呢?话音刚落,学生已经开始了立定跳远。紧接着笔者又提出:怎样才能跳得更远呢?学生议论开了,结合先前的试跳,有学生发现要先端下身子,使劲往前跳;也有学生发现两脚要分开,和肩膀差不多宽,才能跳得比较远;还有学生认为,起跳前要两臂前后摆动几次……在教师的问题中,学生得以思考,在思考中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跳远的技巧。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巧妙地使用教学方法让体育课堂充满灵气,让学生能爱上体育课。

跳水课堂笔记篇2

一、 记事提要,纂言钩玄

当一堂体育课的体育知识、运动方法、运动技能容量或难度比较大时,教师经过详细具体的讲解、分析或精彩生动的铺陈、抒情或严密精确的动作示范之后,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除了教师安排合理、讲授得法、重点适当分散之外,下课前采取必要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是重要的一个细节。这种方式的结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采用总结归纳式的结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如有的教师能巧妙地采用归纳、列表等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的教师有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进行归纳总结或者示范展示。

在执教《前滚翻》的巩固、提高、复习课时,笔者是这样结课的:

师:上完这节课,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生1:太高兴了,我可以用身体来画圆了。

生2:前滚翻时,我要注意双手用力推,两脚把地蹬;低头又含胸,团身似皮球;滚翻要抱膝,并腿站得稳。(生边说边展示)

生3:当生活中不小心向前或者下坡摔倒时,我就可以用前滚翻来自救,减轻受伤程度。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窃窃私语)

这种结尾,学生“出彩”,课堂“精彩”。课堂上,笔者有4个地方问了学生同样一句话:“现在,你有收获吗?”每一次的提问,都让学生伴随着困惑、解释、欢笑等积极情感,在团身、推蹬、低头、滚动、抱膝等练习中,产生冲突,纠正偏差,内化表象,学生心智之门开启了,智慧之芽萌发了,学生“出彩”了,课堂也就“精彩”了!

二、 设疑伏笔,造成悬念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课后自行探讨,或设计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在学生们感到言犹未尽之时收住话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设疑伏笔就是在讲完本节课内容之时,要留一个“尾巴”使学生感觉到言未尽,引起他们探讨“未尽”(新知识)的好奇心,为今后教学埋下一笔。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

在执教《顶风送信》一课结尾时,巧设悬念,扣人心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能利用手中的报纸折出什么来吗?

(学生都举手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1:我用报纸来折青蛙。

生2:我会折各种漂亮的飞机。

生3:我也会。

……

(学生马上动手忙碌起来,边想边折)

(下课铃响)

师:好啦,作业是课后学会利用报纸折各种漂亮的飞机。下节课我们就拿你们折的漂亮飞机进行各种投掷、飞行比赛吧!

生:好!好!

(没想到笔者话音刚落,学生就不约而同地拍手叫好)

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轨迹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如果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时,便适用于悬念式结尾。设立悬念的方法,可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下悬念,能勾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激起他们寻根求源的欲望。这是保持学生良好进取心理态势的积极做法。

三、 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生活延伸,积极投入健身、健体活动,从而达到拓宽、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学生就会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生活即课堂,课堂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给课尾画个“省略号”。

笔者在执教《校园定向运动》时,是这样结课的:

师:校园定向运动和我们所学过的哪些学科哪些知识点相关?请举例。

生1:数学,比例尺和制图知识。

生2:科学,指北针、磁场、地形、地貌。

生3:美术,颜色。

……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校园定向运动、怎样识别图和如何使用指北针、如何定向。定向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还与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此外它还和语文、环保等密切相关。课后请同学们到因特网上去搜索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在总结归纳、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学生更浓厚的探求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不言之教,发展个性

我们要善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如果课堂上留有空白,学生便可以在空白时间里讨论、练习、解疑……当然,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留有空白,务必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这几分钟是教师特意留给我的,我有丰富的知识,我有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样,学生在空白时间由强烈的表现欲、成功欲激发出一种对知识、技能的不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下面是笔者在上学校公开课时借班上的《各个方向的抛接球》结课片段: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吗?

生1:我会记住老师的。

生2:我学会了各个方向抛接球的技能。

生3:生活中我们也用到过抛接的技能,但没有这么系统地教过,学完这节课我的抛接技能更扎实了。

师:希望这节课给你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能的掌握,还有快乐!

“无为”教学策略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生本教育,实施“无为”教学策略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为”正是为了“有为”。

五、 寓乐于教,寓趣于学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从激发兴趣的课堂结尾细节出发,可以结尾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或演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或设计一个小游戏、小魔术、小歌曲,或组织小型智力竞赛,或让学生猜几个谜语,(谜底与课堂内容有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寓知识的理解应用于娱乐之中,使学生感到上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一起来看看笔者在执教《开心识“左”“右”》结课中的片段:

师:请你们和我一起唱健康歌,做健康操来复习“左”和“右”。

师生一起: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双手叉腰,头左右各摆一次)、屁股扭扭(左右各扭一次),左看右看,咱们来分左右(伸手分别指向左右)。抖抖左手,抖抖右手,请做深呼吸。学老师(跳起转向左前方)蹦蹦跳跳(跳起来转回正前方)方向(跳起来转向前方)要记牢(跳起来转向正前方)。

伸左脚,伸右脚。向左跳跳,向右跳跳,左看右看,咱们来分左右。跺跺左脚,跺跺右脚,请做深呼吸,学老师蹦蹦跳跳方向要记牢。

生两人一组比赛(一人唱,一人做):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左飞飞,右飞飞,飞呀,飞到你左肩呀(随机指定不同部位)。听到指令后,迅速用手向指定部位拍去。拍对者即捕到了一只小蜜蜂。

师:下课。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后继续比赛。

在这个结课案例里,教师试图通过学生肢体感觉、改编熟悉的儿歌及游戏等方法,在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对左右方向辨别的困难,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左”“右”的能力。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儿歌、歌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结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就以上几种而言,它们之间也不是孤立的,根据课的类型和教学情况,有时也可交替或综合使用。要使一节课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跳水课堂笔记篇3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4.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应扼要记些笔记,做些索引、摘录等,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大有好处。

5.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6.反复练习

跳水课堂笔记篇4

【关键词】 英语 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63-01

学生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制定学习计划

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小目标,这个小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成的,这样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前预学

预习即上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从而扫除听课中的“拦路虎”,减少听课的盲目性,提高记笔记的水平,增强听课效果。在本着学会学习的原则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把新词在词典中的典型用法例句摘录并模仿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也是课堂中听课的重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 专心上课

听老师讲课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和最佳途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不走神是听课质量的保证。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天才就是不断地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让目,耳,手,脑等感官都紧随老师的思维活动进行积极思维,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4 注重听说训练

听说是英语起始教学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听说训练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清醒地意识到:在高一期间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有助于打好语言和口语基础,才能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读写可以巩固和加强听说,提高语言的能力。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吸收,是输入;说和写是产出,是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输入得少,输出就少;输入越多,输出就越多。在我国这样缺少英语环境的条件下,要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要使学生产生语感,训练用英语思维,自由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就要做到从小开始、从早开始、从课堂开始。

5 轮流作值日汇报

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固定为“Everyday English”,其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教师让全班学生轮流作简短的英语值日报告或者组织学生围绕单元话题作“English talk”。《新目标英语》每单元设计了一个中心话题,内容大都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通过“English talk”,学生既复习了已学过的语言内容,又沉浸在课堂的英语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使五分钟“Everyday English”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事先确定好值日生。值日生可以是一名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表演或讲故事,也可以是两三名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对话;其次,值日生报告时,教师不必指出学生叙述中出现的细小错误;第三,要控制好时间,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

6 勤记笔记

对于英语这门学科而言,记忆的东西相对多一些。而我们能在课堂上记下的东西毕竟有限,就需要在课余时间多温习一下,才能记得牢固。不同的学生记笔记的方法不相同,如果你记的笔记很全面,很简要,你的复习也会很清楚,很有条理。听课时经常记笔记的学生,成绩相对好得多。这是因为,记笔记不仅有助于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克服头脑中记忆和存储的局限性,而且能够防止遗忘,积累资料,便于今后的巩固和复习。我们记课堂笔记最常用的方法是“提纲式”笔记法,即一边听课,一边敏捷地概括和记下重点和难点。课堂笔记要尽快整理,使要点突出,这对巩固知识十分重要。笔记的充实整理包括两点:一是把课堂上漏记或记错的内容补充上去或改正过来;二是理清纲目,突出重点、难点,用概括的语言将本节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使记笔记成为一份经过自己提炼加工的、深化的和系统化的复习材料。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巩固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加强记忆和提高学习能力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十九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以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学习新知识后一定要趁大脑的记忆痕迹尚未消失时及时复习,最好做到当天所学内容当天消化,等记熟后就可以再隔长一点的时间再复习,这样可以达到尽快保持的目的。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8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开展语言听说实践训练,教师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教师先确定好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再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举行讲故事、朗诵、猜谜语、学唱英语歌、举办英语知识竞赛等难易不同、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既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广播电视、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方位地开展听说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跳水课堂笔记篇5

【关键词】儿童立场 目松杓 问题串设计 活动设计 记录单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学生立场”,如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少。这些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也是“遍地开花”。学生立场缺失或者伪学生立场的科学探究课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科学知识灌输课。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谈不上“培育生命自觉”,更谈不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笔者以“沉与浮”知识块的衍生课《会“跳舞”的蛋》为例,谈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目标设计:关注“迷思”概念

在进入学习之前,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混淆或错误,业界一般把这种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叫作“迷思”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坚守儿童立场,首先要尊重儿童,对这些“迷思”概念引起关注,并以此为起点和出发点进行教学。

苏教版教材中涉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部分有: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的一个活动――会托举的水、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入水中》的“研究固体在水中沉与浮”以及《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些内容对“沉浮”的处理只是要求让学生知道物体有沉有浮,浮力是一种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从表面上看,变量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如自重、材料、水或盐水的密度、空心或实心、排开水的体积等。其实,归根结底,物体的沉浮只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在物体自重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就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这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过程。

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如何让孩子的迷思概念暴露出来呢?笔者对四年级13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问题1:你认为苹果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结果约65%的学生认为苹果在水中会上浮,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苹果上浮的原因是苹果比较轻,有2个学生认为苹果里面有空气,只有1个学生认为苹果比水轻,1个学生写道:“苹果密度比水小。”约35%的学生认为苹果在水中会下沉,苹果会下沉的原因是“苹果比较重”。

问题2:你认为影响物体在水中沉与浮的因素是什么?

测试的学生中有约55%的学生认为是重量,约35%的学生认为是形状,8%的学生认为是空心或实心的关系,而只有2%的学生写了密度。

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册中就已经研究过 “固体在水中沉与浮”以及学习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有用铝箔纸或橡皮泥或潜水艇等材料做沉与浮的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潜水艇的重量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但是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表面上看,学生知道了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实际上,这更加强化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是否空心等有关。学生根本不理解物体在水中浮或者沉的真正奥秘。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根据教材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里加盐或减少盐,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初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

关于“密度”概念有初步认识和建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或者使浮在水里的物体沉下去的方法。

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设计的起点放在努力实现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化上,并以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设计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基于儿童立场的过程设计:关注能力发展

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不同的作用。尊重儿童立场的课堂设计要能充分估计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精准的问题串设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精准的问题串设计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跳舞”的蛋》以三个有趣、有序的问题串起整个探究过程:“如果要让蛋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如果要让漂浮着的蛋沉下去,你又打算怎么做?”“你能让蛋在水里面上上下下地跳舞, 由沉底往上浮到悬浮、飘浮再下沉到悬浮,最后沉底吗?”这三个问题具有逻辑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起“让蛋在水里跳舞”的初步想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以视频动画(如图1)方式展示蛋在水里跳舞的有趣过程,以问促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由“要我探究”状态变成自发、自主的“我要探究”状态。

图1

(二)有结构的活动设计,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舍得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从而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科学素养。而且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一颗“等得起”的心。《会“跳舞”的蛋》这节课主要设计的活动只有一个大环节“让蛋会跳舞”。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把常见的物体沉浮问题精细化成一个有序、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让蛋会跳舞”的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同样还要观察、比较、讨论、决策、分工、合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等。有结构的活动不仅在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更在于让学生碰到一系列问题,及经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这体现了发展多维度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有效的记录单设计,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记录单的使用越来越多。但大多只是为了方便汇报交流而已,流于形式。怎么使记录单更有效?怎么让记录单推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最大化地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记录单的合理开发和设计值得我们深思。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面,对于密度的概念,并不要求涉及。对于本课来说,如何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关于“密度”的想法、初步建构“密度”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听过“密度”的说法,或者在书中读到过“密度”这个词,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话来说,却是非常吃力的。而且,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用文字表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也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针对本课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如图2),让学生用画小圆点的方式来表示盐分在水中的多少,帮助学生梳理想法,促进概念的建构。当学生看到同体积的水里面,小圆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就能轻松地对“密度”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因此,当教师提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密度”的时候,学生就能给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就像一张网,密度小的时候,网的缝隙比较大,密度大的时候,缝隙比较小,网比较密。”“就像很多双手,手越多,力气越大,浮力越大。”

“会跳舞的蛋”实验记录表

[实际操作 画出鹌鹑蛋在水中的位置,并且用小圆点来表示水中盐的多少 加 勺盐,蛋还是沉的 ][第 小组 ]

图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自发主动地爱上科学,他们才能真的学好科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学会坚守儿童立场,在此基础上思考、设计、教学,这是保证教学高效的根本,也是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潘文倩.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

跳水课堂笔记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提问策略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反馈课堂教学信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既做到因材施教,又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笔者通过听课、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当前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据此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供同仁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平时的听课、教师的访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得出当前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状况.

1. 教师成了课堂提问的主角

从调查和反馈的情况来看,课堂提问仅仅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虽然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掌握较好,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始终被动地随着教师的提问去思考解答,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有的课堂,教师提问不少,却没有一个是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提出的,长此以往, 学生便不愿质疑和提问,进而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呢?

2. 课堂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

从教学实录以及实际听课的情况看, 课堂提问中教师多以记忆性问题为主,少有评价和创造性问题. 虽然记忆性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但大量的记忆性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但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反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使知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学段,甚至各班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适当的记忆性问题,加大对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新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的设计,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3. 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单一

从随堂听课的情况看,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举手回答就是齐答,很少出现其他形式,只有少数教师在口算练习时才采取抢答的方式,少有创新. 这一现象表明,为了课堂进度及看似良好的效果, 教师会经常让优等生来回答问题,个别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较少,加之怕错而不敢答,有疑而不敢问,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回答错了,教师再批评几句,估计学生会发誓终生不答了. 不过比较欣慰的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没有教师批评学生的情况发生.

4. 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马上回答出来, 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短. 这样虽然课堂进度没问题,而且看上去学生能很快掌握知识,但教师却忽视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维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是3~5秒就能解决. 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果进一步说明,教师的提问经常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所以他们习惯于学生快速重复简单的知识性答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的策略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研究,笔者认识到,虽然这几年的新课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研究并应用到教学之中.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使问题能问到点上,问到学生心里,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 教师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能被2 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2的倍数”,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这些有目的的提问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快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2.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选取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这样最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便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一方面是课堂提问本身应该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进入思考的过程. 如在导入时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其难度不宜过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觉得可以给学生播一些学生们常看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动画城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 由于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看的节目,学生的积极性会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根据学生给出的时间的不同形式,提出问题:“这两种计时方法都对吗? 这种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时方法叫什么计时法? 那新的这个叫什么呢?”简短的3个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出所学知识――“24时计时法”. 还可进一步提问:“请你仔细观察一下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随着一个个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学生也会快乐地进入思维的乐园.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能力、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也应分层提问. 笔者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实存在. 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开朗,爱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小组讨论时,总是积极参与,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第一时间与同学进行交流,有时持两种观点还会争论不休,摆出论点和论据去说服对方. 而有的学生则更善于倾听,也许一开始只是沉默不语,但只要张口便一语中的. 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在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初,让前一部分人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让后一部分人总结归纳,让学生们各尽所能,这样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 除此之外,还可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对于自尊心很强又很腼腆的学生来说,在有人听课或作课时,等他们举手表示准备好再叫其回答,效果会更好.

由此可见,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分层设计问题,更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分层. 当然,这里所说的分层要区别于简单的用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分层,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观察与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

4. 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

第一, 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的广泛性,使数学联系生活. 听课中发现,有一些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如开门见山式,练习导入式等,往往是为了问而问. 对此,笔者觉得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可以设计不同内容的问题,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数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它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如果直接提问什么叫循环,学生也许会通过语文知识加以解释,却不能切身体会什么是循环. 对此问题,有一位教师的处理方式也许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道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座山……”你们能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吗?为什么?……一个绝妙的设计,两个简单的问题就将循环一词解释得生动形象,而且将学生的兴趣带到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上.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广泛的,只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二,提高课堂提问中问答方式的广泛性,促进学生的参与. 课堂提问应摆脱以往单一的齐答或举手回答,应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成提问形式多样的题目. 例如,在低年级口算练习时,可采用随机抽号回答,每个人都可能被抽到,有利于学生提高注意力、认真参与. 对于较难的理解性问题,还可以提供几个备选问题,让学生选择性地回答比较有把握的问题,这样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摘到自己的桃子”.

5. 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创造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想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在课堂提问中多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思考、发现规律.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虽然前面已经学习过周长和长方形的相关知识,但这位教师并没有循规蹈矩地拿过来就讲,而是先问:“同学们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吗?”同学们纷纷动手, 很快摆了出来. “那么根据周长的定义,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周长=四条边之和,有的同学加以补充,认为是长+长+宽+宽,有的同学则进一步说明可以写成长×2 +宽×2 , 最后有一个学生竟说出了(长+宽)×2,并加以解释. “那你们觉得这些方法中哪个最好?为什么?”……问题并不在多,而在精. 一个创造性的提问,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过程. 因此,提高问题设计的创造性,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部分.

跳水课堂笔记篇7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

1 转变教育观念

有时候我们教师把自己当作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振振有辞,手舞足蹈,而学生在下面很木然,很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2 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1 认真研读课标、教材

首先要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形成知识结构,掌握各部分的结构,认识各知识之间的阶段性、连续性,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与难点,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2.2 优化课堂结构

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课前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要在课前的20—25分钟内完成。坚决杜绝满堂灌,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会的坚决不讲。事实证明,满堂灌的教学效益是极低的。

2.3 备学生

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3 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3.1 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3.2 提问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学生的回答或提问,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错了也不要批评,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 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4.1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从平时教学中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在课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深入思考,回答问题不全面、不深刻。分析其原因: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自学的方法,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没能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来,学生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潜在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在具体教学中,安排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预习,效果显著。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4页)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了解教材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学生可用自己喜欢记号标出重点、难点和不懂的地方。

4.2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多少,当堂消化多少。听懂的多,消化的多,课后做起作业来时间用得少,心情也轻松;相反,如果没听好课,课后做作业不但费时间,还会感到学习有压力,时间长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怕学情绪。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将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4.3 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每学完一章就要自己归纳整理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把错题整理到笔记本上去。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5 及时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人认为,每堂课后,及时认真地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一种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很好办法。学生也要不断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法。

6 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要加快节奏,增加容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2)提倡精讲,避免“言者滔,听者瞠目”。(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4)充分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充分运用了电教手段,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大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如讲细胞分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跳水课堂笔记篇8

关键词:课堂氛围;目标;高效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07-01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大多数学校,学生学习英语几乎全靠英语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一、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生动活泼求发展。要营造民主、平等、幽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笑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教学生动活泼起来。课堂上要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轻松起来。创新精神鼓励质疑求异,让学生的智慧火把燃起来。注意课堂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让课堂剧目精彩起来。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认识活动的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不会静止,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往有利于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教学法要求上课之初进行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语上来。有一些教师误认为那会浪费时间,因此一上课就抓紧。实际上这样的抓紧反而浪费了时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又如,一节课之中,难免不发生“意外事件”,此时,教师就宜以避免多数学生心理波动,而予“淡化”处理。此外,对于学生的要求,从课时目的到活动,都要富有弹性,且使大家都须“跳一跳”,而又都可能“摸得到”。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言出必行;一方面要耐心和蔼,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以求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强化练习,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不少老师喜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句型、讲语法,听得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何来效率?这只会使学生更讨厌英语。我在上到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通常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用、巩固,这些练习最好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完成。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进行引导,学生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及时地突破和巩固。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

四、 注重课堂学习的管理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在“高效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讨论多了,听说读写的任务多了,教师的语法讲解少了,再加上多媒体的普遍使用,教师的板书也少了。许多学生上课热热闹闹的参与了一番,一节课下来什么笔记也没有,这无疑给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上课时,经常引导学生直接在书本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如:新单词用单下划线,重点短语用双下划线,关键的介词打圈,引导词用三角标注,等等。此外,要经常提醒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以此达到让课堂笔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实效性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了直观教学,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动画、音像剪辑、粘贴等多媒体组合技术,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学生如亲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景中发展形象思维。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精选内容,编制程序,把教师难以通过描述完成的大量信息,可以用计算机在顷刻之间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无疑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效率。

总之,英语教学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师的勤于思考,精心备课,用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并因材施教,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会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领会英语的语言本色,提高个人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我坚信高效的课堂定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裴 薇;如何构建高效英语课堂之我见[J];华章;2011(23).

上一篇:我的小桃花范文 下一篇:保健食品质量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