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六灵童

时间:2022-06-07 10:44:07

在2005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各站的比赛和2005年游泳世锦赛中,中国跳水队上演了一部精彩的“小鬼当家”。一群面带稚气的孩子,你方唱罢我登场,带给我们的是中国跳水的新希望。在这批新生代中,有六个孩子格外引人注目。推算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贾童18岁,袁培琳17岁,何冲21岁,贾东瑾18岁,林跃17岁,赵巍19岁,他们正当其时。

贾童:池边的“消息树”

一群六七岁的筏子在公园的池塘边看鱼,只听“扑通”一声,其中一个女孩趔趄着栽了进去、被救上来之后,女孩开始号响大哭……之后的将近十年里,这个女孩又成千上万次地跃入水里,不同的是,浮出水面的她渐渐听到了喝彩声。

贾童总是笑,从被太阳烤得黝黑的肤色中都能找到乐趣:“大家都是一样晒,为什么只有我的脸晒得如此不均匀,好有趣。”

贾童练跳水是半路出家,虽然练过几年体操,但韧带还是比较硬。有一次,教练看她压韧带用力不够 上去按了一把,这一按不要紧,贾童疼得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练了。教练平时最不喜欢队员哭,一生气,狠狠地批评了贾童一顿。自此之后,教练的“批评”就成了贾童头上的紧箍咒。

但是,贾童后来很少再被批评。因为她学会了“察言观色”,成了队里有名的“消息树”。每次训练时,看到教练脸色有变,她马上偷偷示意小伙伴:“大家注意啦,有危险 千万别偷懒。”有时,一个动作做不好,自己急得直出汗,还得“宽慰”教练“您别生气,别生气,我再来一次!”

贾童终于有了一个难得的“扬眉吐气”的机会。一天训练完,教练说:“今天换换,你们给我踩踩,帮我放松一次。”小家伙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先上,这可是教练啊,过了几分钟,不知道是哪个胆大的“英雄”先迈出了一脚,大家这才跟着一拥而上,在教练身上一通“猛”踩。

“把教练踩在脚下的感觉怎么样啊?”教练边享受着弟子的脚底按摩,边问道。大家不约而同,齐声欢呼:“过瘾!”其中,就数贾童的声音最大。

其实,训练场外的贾童跟教练的关系很好,几乎每过一段日子,贾童就会带着队里的小伙伴们去教练家“扫荡”。“小鬼子”所到之处,风卷残云,吃得连渣儿都不剩。

爱笑的贾童也有笑不出来的时候。在这次世锦赛单人10米台决赛的比赛中,她的胜一直绷得很紧。在家里看直播的贾妈妈意识到:“不好,孩子一定是太紧张了。”果然,被寄予厚望的贾童第一跳“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出现失误,只得到39.60分,虽然后面奋起直追,最后还是屈居第三。

回到北京 谈起这一跳 贾童说:“当时,那么多观众,我站在台上就蒙了。”说这话时,小姑娘是笑着的,因为她觉得,这次的锻炼比拿金牌更有意义。

袁培琳:肚大胆大个不大

夜色正浓,一团小黑影蹑手蹑脚地溜进湖北省跳水队所在的大院。她的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塑料袋,里面塞满面包、火腿、牛奶、方便面……不用猜,这肯定是袁培琳。

袁培琳能吃,一口气吃四个月饼只是热热身,一顿十几个鸡翅也丝毫不在话下,于是她有很多和吃有关的外号,如:“小脂肪”、“小圆头”。

“小脂肪”原以为周六教练不在,这次觅食行动会万无一失 孰不知一切都逃不过教练的眼睛。周日,她一称体重,竟足足长了3斤!教练大为恼火,女孩子在发育期体重猛增,将直接影响跳水动作的难度和质量。一通教育之后,袁培琳收敛很多,但没过多久就又犯了,原因很简单,她还有个外号:“袁大胆”。

袁培琳的贪吃和大胆儿,几乎成了每一千带过她的教练最头疼的难题,在国家队也不例外。一次在飞机上,刘冉教练看到她手里拿着一个满是黄油的大面包,对她说:“这么多黄油,会长胖,不许吃!”说完就出去了。一转眼功夫回来,刘教练发现袁培琳嘴里塞得满满地在那儿盯着他,再仔细看她手里,偌大的面包只剩下包装纸。

终于袁培琳的“大胆儿”让她摔了大跟头。在纪律森严的国家队,由于不服从队里的安排,袁培琳被退回省队,这对当时只有13岁的她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回到省队的袁培琳,不再像以前那样爱笑、爱闹。为了让她减肥,队里特意买了个秤放在她房间,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教练天天晚上陪她练空翻减体重,并要求她当天的体重达标才能休息,开始时她不配合,经常练到;麦晨一点还没达到要求。

教练后来发现,这孩子得的是心病.需要的是心理医生。经过心理医生几次交谈、诱导,“袁大胆”终于明白:每个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关键是能不能改正错误,重新站起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笑容又回到袁培琳脸上。很快,她夜间减重的时间越来越短,成绩也越来越好。2005年4月23日,在全国跳水冠军赛暨全运会预选赛上,袁培琳不负重望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冠军。2005年4月,她又重返国家队。

这次蒙特利尔游泳锦标赛上,首次参赛的袁培琳和贾童合作摘得女子双人10米台的金牌。回国那天,在接机大巴上,其他队员都疲倦得昏昏欲睡,只有袁培琳瞪着机灵的小眼睛左顾右盼:“这次双人我表现得不是很好,能拿金牌主要是贾童跳得好。”问她回来以后会不会休息一下,她说:“没时间休息,接下来还有好多比赛呢,教练说了,千万不能骄傲自满,我不会的。”

还没等说完比赛的事儿,她突然把头凑过来调皮地说:“等比赛都结束了,我想去游乐园好好地玩一次。”

“敢坐过山车吗?”

小丫头一脸不屑地说:“那有什么?我能来来回回坐好多次呢!”

唉,差点忘了她是“袁大胆”。

何冲:18岁的成人礼

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回到宿舍,何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翻开英语课本,用新装的翻译软件,认真地查每个单词的意思……

结实的肌肉,黝黑的皮肤,阳光般的微笑,看到何冲的人都说,跳水队里又出了一个帅哥。

何冲自己却很谦虚:“还好啦,像小孩子,一张长不大的脸。”6月10日“娃娃脸”何冲度过了18岁的生日。18岁意义非凡,犹如一次“破茧成蝶”。

18岁的何冲,第一次敢于直面自己曾经的稚嫩。“第一次拿冠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都要飞起来了。”2001年,由于没有全运会的比赛任务何冲被派去参加亚洲青年跳水锦标赛,夺冠而归。那段日子,何冲的眼睛长到了头顶上,逢人便说:“其实拿冠军就那么回事.非常简单。”一天,妈妈忍不住问他:“你练跳水的目标就是这个?”一句话问得何冲脸直烧。

之后,何;中端正了心态,成绩也明显提升,一度入选国家队。可是问题又来了:成绩好了的何;中又表现出想赢怕输的症状。

2003年城运会,比赛前一晚,何冲突然说自己肚子疼。领队郑观志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他:“我知道你这是为什么。你不就是怕输吗?有这样的想法,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一个“怕”触动了何冲倔强的神经。第二天,站在1米板上时,他忘记了一切,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跳板、水、动作。何冲醒了!

18岁的何冲,第一次感到了对家庭的责任。弟弟妹妹受何冲的影响,也酷爱跳水,弟弟何超现在是广东省跳水队里最小的队员。在他眼里,哥哥越来越像个爸爸,只要他训练上一偷懒,就会被哥哥训:“还想练吗?吃不了苦,干脆回家!”当然,哥哥也有温情的一面。每次回家,他都特意向李婷她们要一些不穿的泳衣带给妹妹,这可把妹妹乐坏了。

训练之余的何冲喜欢上了英语队里不多的英语课已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他每天晚上都要对着电脑用翻译软件,逐个翻译课本上的生词。“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套英语教材带光盘的,特别想买,可是这一段太忙,总是没有时间,一有机会,我一定把它买回来。”

18岁的何冲,第一次明晰了自己的目标。“我当然向往2008年奥运会,但是总向往也没用,只有把眼前每一次比赛比好,才有机会。”

贾东瑾:四月的阳光

——“记者姐姐,小时候的事我都不记得了。”

——“你胆子大吗?”

——“挺大的。”

——“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害怕?”

——“我……我就害怕接受采访。”

在陌生人面前,贾东瑾很腼腆,听她说话就像在秋夜窗前听滴滴答答的雨声。一旦熟识后,你会发现,她可不是秋雨一样的忧郁女孩,笑起来的贾东瑾倒像是四月天里的太阳.透着新鲜和朝气。

贾东瑾从小好动.路还没走稳时就迷上了公园里的蹦床。因为她年龄太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被弹飞的危险,所以妈妈只能清早人少时带着她去玩蹦床。

长大一点,她就更闲不住了.一会儿练游泳.一会儿又迷上了体操,忙得不亦乐乎。5岁时,小东瑾被送到业余体校的跳水队。在教练眼里,贾东瑾是个很乖的女孩,但是乖乖女也有发小脾气的时候。刚进队,哥哥姐姐们经常逗她:“看见那个高台子了吧,你敢不敢从上面跳下来?”她几乎把脖子后仰成90度,看了看10米台,咽了咽口水,低下头没敢说话,众人见状大笑:“怕了吧,知道你就不敢。”谁知小东瑾一下来了劲儿,她双手叉腰.撅着小嘴说:“谁说我不敢!你们只要把我抱上去,我就敢跳。”

这次跳没跳成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8年以后,13岁的贾东瑾终于在众人面前自信地站在了10米台上,并以全面、出色、稳定的发挥和精彩的高难度动作获得第五届城市运动会跳水女子个人全能冠军。

由于成绩突出,贾东瑾入选了国家队。15岁的贾东瑾和比她大5岁的吴敏霞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训练比赛的间隙,“霞姐”总喜欢带着她逛街。有一次在香港,她俩一起去超市,正在选购的吴敏霞突然发觉旁边有人正对着她上上下下地打量。她碰碰身边的贾东瑾,小声说:“我们快溜吧,被认出来了……”东瑾赶忙跟着离开,一边走一边想:“当世界冠军可真麻烦。”转念又一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像霞姐一样呢?”

终于,贾东瑾盼到了世锦赛。可因为前一段时间状态一般,贾东瑾在最后关头落选。听到这个消息时,贾东瑾咬着嘴唇,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滚……当晚,她收拾东西跟随省队的李芳教练离开了北京。路上,她没说一句话。教练想开导她,可一看,小姑娘已睡着了……

原以为贾东瑾的情绪会低落一阵子,谁料第二天她就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训练馆。她笑着告诉妈妈:“我一晚上就想通了,这次去不成,肯定是没练到最好。那就下次呗,只要努力,机会多着呢。”

林跃:旋转的魔力

一个男孩眉头紧锁,一边默念着口诀,一边旋转着魔方。此时小小的魔方就是他的世界,外面的喧嚣只是身后的一个背景。这就是14岁的林跃给人的印象。

林跃9岁时,迷上魔方,这一玩就再没舍得放下。有人说,六面同色的魔方代表一种完美状态,喜欢玩魔方意味着善于思考和探索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完美。此话不假,林跃的确是一个爱动脑筋的男孩。

林跃刚和赵巍配双人时,因为俩人身高不同,起跳习惯也存在差异,怎么跳都达不到教练的要求。世锦赛马上到了,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教练发现,林跃晚上总是往赵巍宿舍跑。一打听,原来他是把一天出现的问题总结好,找同伴商量对策去了。

由于想得太细致,林跃常常被好朋友赵巍、杨景辉笑称是“大姑娘”。每次出去比赛的前一晚,林跃都会问:“应该带些什么呢?”,下面的自问自答成了他的招牌语言:“无聊怎么办呢?我得带上魔方和MP 3;在飞机上冷了怎么办?太热了又怎么办?我要多带几件衣服……”

有一次,登机后,坐在一左一右的杨景辉和赵巍正在忙不迭地整理行李,低头一看,中间的林跃早已收拾好,神情自若地开始听歌了,不时还冒出几句:“万一一会儿冷了也没关系,我的衣服放在了最好拿的地方……”

性格虽像“大姑娘”,但林跃爱听的歌可够阳刚。而且让人费解的是,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他,却对老歌十分钟情。对他而言,《红日》、《沧海一声笑》远比《江南》更具吸引力。不知道爱动脑筋的林跃,又从这些老歌中思考到了什么?这次蒙特利尔世锦赛,因为赵巍的眼伤,林跃只能作为替补参加。随他上路的除了心爱的魔方,MP3里的老歌,还有一本跳水皇后高敏的自传《追梦》。其实,林跃的跳水之梦就是一个魔方千百次地旋转,只为达到最后的完美……

赵巍:乐观是最好的药方

“医生要我尽量保持脸和地面平行,弄得我整天像犯了错的小学生,到亲戚家串门还总得拎块睡觉的板子……看上去真是滑稽。”赵巍笑着说。

来自陕西的16岁小将赵巍,因在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中表现抢眼,入选了世锦赛阵容。然而在出征前的一次训练中,赵巍的眼睛不慎受伤,视网膜出现裂口。这意味着状态正好的赵巍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跳台,什么时候回来,也成了一个未知数……面对命运的捉弄,乐观的赵巍选择用微笑面对。

刚做完视网膜修复手术,赵巍回到了家乡西安。一大早,妈妈买了好多儿子爱吃的菜,做了满满一桌子,酱排骨、青椒肉丝、紫菜蛋花汤……已好久没吃家常莱的赵巍大快朵颐,丝毫不提受伤的事。

医生说必须趴着睡觉才有利于视网膜恢复。于是,爸爸找了一小块木板,中间挖了一个洞,洞边包了软布,让儿子睡觉时撑着头。怕赵巍在家孤单,父母还特意买了一只小狗和他做伴。赵巍也不想把这日子荒废过去,他想起以前出国比赛时由于英语水平不高,经常闹些笑话。如今有了时间,赵巍决定每天都跟哥哥学一些单词。

只有在健身房锻炼时,赵巍的乐观之中才会飘过一丝感伤。如果不是这突如其来的眼伤,他应该和同伴携手站在蒙特利尔的骄阳下享受同样炙热的比赛气氛,如今的他也应该在训练馆里一遍遍地演练动作,为十运会做最后的冲刺。可现在呢?他能做的,只是压压腿。

夜深人静时,赵巍会闭着眼睛幻想:门外是熟悉的走廊,队友来来回回地走过;有的互相打闹、有的亲密聊天、有的挨了教练骂正抹着眼泪……睁开眼,看着家,本应最亲切的地方却有点陌生。

即使是这样的打击,赵巍也没掉一滴眼泪。他告诉自己,人生要乐观面对,他承认自己也怕过,但绝不是怕疼,而是怕再也不能跳水了。“好在那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笑着说“医生说我的伤好了还可以继续跳水,三个月到半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觉得如果恢复得好,也许用不了三个月我就可以归队了,我好想马上回去……”

上一篇:男篮来了个高后卫 下一篇:2006,规则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