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集范文

时间:2023-09-27 13:22:37

陆游诗集篇1

论文摘要:激情的抑制和消退以及与此相关的高华绚丽的诗歌风格的消失是从唐诗转向宋诗的重要表征,而陆游诗中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前妻的沉痛追念,于国于家构成其诗歌情感最强烈的两翼,抒情方式有回归李白、杜甫的趋向,这对过于冷静、内敛的北宋诗风是一种反拨,在宋代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陆游在宋代诗歌创作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刘克庄称其为“过江后一人”(《题放翁像二首》),赵翼甚至认为“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一而不知陆实胜苏也”(《瓯北诗话》),在这样的评价中已注意到了苏、陆诗歌的差异性。其实,推而言之,陆游的诗歌和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诗歌的确有了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诗歌强烈的抒情性上,陆游的诗歌堪称宋诗中的“另类”。

    吉川幸次郎先生在认真考察唐宋诗的抒情流变趋向后说过“在陆游的诗中,有一种对于往往过于冷静的北宋诗风进行反拨的倾向……抒情的复活是通过这个大诗人的行动型性格才结出果实的”。的确,北宋诗歌的发展在唐诗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从唐诗到宋诗,激情的抑制和消退以及与此相关的高华绚丽的诗歌风格的消失是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宋代诗歌抒情趋向出现这样的转化,首先根源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在北宋,严峻的边防形势和激烈的新旧党争都使得士大夫诗人很难保持唐人那种热烈张扬的性情,再加之老庄淡泊无为的思想的复归和禅宗随缘任运思想的流行,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更趋于理性、沉稳、淡泊,“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宋人激赏的人格范式,正如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四中所作的形象描述:“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遭横逆机,当如醉人之受骂辱,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这样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与唐人相比是沉潜内敛得多了,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少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式的得意,也少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式的痛苦呼喊,情感抒写中避免了大悲大喜的过激倾向。

    另外一方面,北宋诗歌情感抒写的转向也与宋人对诗歌这种文体的重新定位有关。词在晚唐五代的兴起和渐趋成熟.为宋人私人化感情的抒泄提供了一种最为适宜的形式.而诗文的政教色彩和正统地位更加突显出来.作为显示正统士大夫身份学养襟怀的诗文作品中有效的收敛了大悲大喜的肆意泛滥也正在情理之中。在北宋欧阳修的诗作中,这一特点已很明显,如其《戏答元珍》写于贬滴之中,这样的题材如放在李白、韩愈这样唐代大家的手中,不知会激起多么深重的身世悲慨、引发多么巨大的情感能量。在欧阳修这里,虽有滴居山乡的寂寞、怨愤、伤感,但是情感的处理却极为平稳内敛,“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滴岂能来”(欧阳修《黄溪夜泊》),一种旷达以待、宠辱不惊的士大夫人格风范已经成形。所以,真正的宋诗的面目是在欧阳修及他的“左右骏”苏舜钦、梅尧臣这里才显现的。

    对宋代诗歌抒情趋向的这种转化,后世评价中往往与唐宋诗之争纠结在一起,褒贬不一,但如果从诗缘情这一命题出发,宋诗以理节情虽然创立了不同于唐代诗美的另一种诗歌美学范式,但激情的消退最终使得北宋诗歌走人书斋,专注于诗技的研练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陆游诗歌对冷静的北宋诗风的反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南宋中后期“暖风燕得游人醉,便把杭州作汁州”(林升《题临安邸))的浮靡世风诗风中,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章中强烈的爱国情怀抒发无异于黄钟大吕,正如梁启超所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其实,南宋诗歌“抒情的复活”并不始于陆游。靖康之难的爆发,对于养尊处优的北宋文人士大夫无疑是天崩地裂的巨变,徽、钦二宗被金人所掳,极大的刺伤了宋人的民族自尊心。在这样的国家变乱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优雅姿悉已不可能保持,很多诗人带着国破家亡的彻骨之痛颠沛流离,在这种环境中的诗歌创作便撼弃了北宋那种沉静脱俗的面目,有了大悲大喜或悲喜交加的抒写,特别是江西诗派的几位重要诗人的创作变化值得关注。陈与义,这位位列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的诗人,经历了乱离之后,抛弃了江西诗派的家法,真正的从精神实质上学习杜甫,感时伤乱,优国优民,如其《伤春》,堪与杜甫《春望》比美。感时抚事,悲喜交加,诗情的优愤深广已和南渡前的平稳内敛大不一样了,所以,杨万里认为陈与义后期“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其他的如吕本中、曾几等人的诗歌创作也有类似的变化,而曾几作为陆游学诗人门的师长,其“一饭不忘君,殆与杜甫之忠爱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茶山集》)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对陆诗抒情性的形成是意义深远的。

   陆游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形成一方面根源于时代、家世。陆游生于靖康之难前夕,随其父陆宰辗转流徙,饱经战乱之苦。“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三山杜门作歌》)。父亲陆宰是一个学者和藏书家,同时也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所以陆游回忆说:“某少长矣。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乾陵斧柏之优,未尝不相与流涕哀坳,虽设食,卒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跋周侍郎奏稿》)。幼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皆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跋傅给事贴》)。另外,陆游所师从的曾几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优国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议稿》)。现实的苦难、家教、师教对陆游思想影响都非常深刻,使他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雄心大志,并激励陆游终生为恢复大业鼓与呼,由此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

    另外一方面,陆游的个人性情以及在南郑前线的一段火热的军中生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的形成关系很紧密。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平经历相适应,按照清代赵冀《瓯北诗话》的说法,陆游诗歌有三变,即少工藻绩,中务宏大,晚造平淡。陆游学诗。与当时多数人一样,从江西诗派人手,童年喜读吕本中的诗,私淑吕氏,从十八岁开始,又师从曾几,但其富于浪漫情趣的性格却是江西诗派昏法拘束不了的,所以一旦外在环境的激发,其诗就以明朗瑰丽的语言、悲壮磊落的情调,发为激越豪迈的声音,自成一家。人蜀以后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乾道六年(1170),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八年人蜀生活。在陕南南郑王炎幕府中,在这宋金交界之地,陆游过栈道,人剑阁,奔驰各地,与前方战士同射骑、出猎、饮酒、彩舞、警惕敌情、枕戈待旦,度过了一段火热畅情的军中生活,从而写下了大量慷慨激越的爱国佳作。从戎南郑,找到了最适合陆游情感性情的宏肆奔放诗歌风格,是对其才华的解放,达到了“不摄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姜特立《陆严州惠剑外集》),所以陆游大量的爱国主义名篇都产生在这之后,如《金错刀行》、《关山月》、《胡无人》等,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生活,他把平生诗文集分别命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也就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形成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把南宋初就已出现的“抒情的复活”倾向推向了高潮。

    陆游诗歌的题材广泛,“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人诗”(赵冀《瓯北诗话》),但从其抒情的强度而言,爱国主义情感抒写无疑是其诗歌的最强音,贯穿其一生的作品,至死不渝。八十一岁高龄时仍然慷慨高歌:“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临终绝笔诗《示儿》念念不忘的仍是抗金恢复大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陆游并没有停留在抒发内心优念家国的思想感情之上,或者停留于从旁观者角度指点责令当权者和将土去抗金光复中原,他要求自己直接投人到火热的对敌战斗中,以身许国,“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擎”(《夜读兵书》),表现出为国献身的壮烈情怀,这在唐代边塞诗中反复赞颂的精神在南宋的陆游诗、辛弃疾词中得到了有力的回响。所以,在陆游的诗中常可看到其不甘以诗人终老的抒写,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令人落魄“消魂”的乃是诗人此时从汉中业已解散的王炎幕府赴成都范成大幕府,就此结束了火热的军中生活,诗中蕴含着对失地未收,报国未成,并不甘心充当行吟驴背的诗人的复杂矛盾心情。陆游称自己“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而只是在失意之后,“蹭蹬乃去作诗人”(《初冬杂咏》),所以他在诗中始终以一个抗敌志士的身份去为恢复大业抗争呼号,这就是在绍兴和议后,宋金对峙渐成定局,文坛上爱国主义呼声渐弱的情况下,陆游仍能高唱爱国主义旋律的重要原因。陆游所担心的是“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咨磋!”(杨大鹤《剑南诗钞序》引)。所以杨大鹤说:“放翁非诗人也·一论其世,知其人,考其志,以放翁为诗人而已可乎?知放翁之不为诗人,乃可以论放翁之诗”(同上)确为精辟之见。

    其爱国主义激情的核心是“王师北定中原”,所以一部《剑南诗稿》处处“皆寄意恢复”(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直抒者如《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磷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个人的功业热情、幻想源自于对恢复大业的坚定信念,风格雄肆奔放。陆游这种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除直抒之外,还渗透在各种题材之中,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评:“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离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与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相伴随的是志士失路之悲,在情感强度上与其爱国热望抒发是等量的。陆游所处的朝代,绍兴和议订立,宋金对峙已成定局,恢复的希望已经渺茫,庙堂之上文恬武嬉,讳言用兵,屈辱苟和,划疆守盟已成为基本国策,在此局势下,必然地造成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剧:“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荤金絮输胡羌。夜夜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所以陆游诗中多写壮志难酬之悲愤,如《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龚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中可看出陆游所经历的乃是一个由激昂到消沉的时代,其对恢复事业也由追求而幻灭,塞上长城的自许被投闲置散,无所事事的命运暗暗消磨了,只余下对诸葛亮的一腔企羡。这种沉重悲愤的心情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典型反映。

   陆游的一生,与抗金恢复大业紧密相连,所以其诗歌的题材内容有着强烈的现实政治色彩,但是,其诗中执著的爱情歌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陆游诗歌中,能够与其抒写许国之心与未酬之志的作品情感执着强烈相类的,是他为前妻唐婉所作的爱情诗。因为这两种情感,不管是其爱国主义情感还是对前妻的追念,都是至死不渝的,于国于家恰好构成陆游诗歌情感最强烈的两冀。直到临死前一年,他还有诗作追怀悼念这一段往事:“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庆元五年(1199)诗人七十五岁时写下的《沈园》二首:

    城上抖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甘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纬。此身行作稚山土,扰吊遗踪一演然。

    时隔四十多年,年逾古稀的诗人故地重游,还是禁不住清然泪下,可见此情之深挚,所以近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三中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与此相类的“绝等伤心之事”,在苏轼那里我们看到是在词这种形式中表现出来的,如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则更愿意把它置于诗中来抒写,所以才留下了这样“绝等伤心之诗”,说明陆游在诗歌创作观念上并不象北宋诗人那样排斥对过激情感的接纳,也不着意于在诗中保持理性沉稳的优雅姿态。

人们习惯性的把陆游与杜甫、李白相提并论,有人喜欢把陆游比为杜甫,称誉他的诗为一代“诗史”,同时也有人把陆游呼为“小李白”。其实,陆游诗歌并非机械摹仿李白、杜甫,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所以“其声情气象自是放翁,正不必摹仿李杜”(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陆游对李杜两家的诗歌创作方法是进行了有意识融铸的:“吏部仪曹体不同,拾遗供奉各家风。未言看到无同处,看到同时却有功”(《与儿辈论李杜韩柳文章偶成》)。他所吸取的是杜甫的忠爱缠绵、优时伤世的现实感怀,形成其沉郁悲壮的诗风;吸取李白的奇情壮思、纵横患肆的抒情气势,形成其诗歌掉厉风发、豪迈激越的一面,而舍弃了杜甫叙事诗的情节性和李白诗歌光怪陆离的奇情幻景。

    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陆游诗歌抒情方式有回归李杜的趋向,而与北宋诗人显现出差异性,其实质乃因陆诗与李杜诗一样,都是以激情作为诗歌底蕴,而且在激情的流走方式上兼具了李杜诗的豪迈奔放和沉郁悲壮。所以,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沉郁悲壮与豪迈激越,这两种风格都本于胸中对“征战恢复之事”的激情和坚定信念,当这种激情受制于现实环境的压抑时,便形成沉郁悲壮的风格;而当这种激情冲决现实的束缚时,便形成其飞动激越的诗风。所以陆游在反映现实的诗篇中,呈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如《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诗中三幅画面相互映照,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同时,揭露了南宋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也揭露了这错综的矛盾的关键在于下诏和戎,苟且偷安。诗作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12句诗中,舍弃了具体的情节,层与层之间感情跳跃性很大,深沉激愤,悲慨苍凉。另外如上所举《书愤》一诗,还有如“公卿有党排宗泽,帷握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舍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其五)等都能体现陆游诗歌把强烈的悲该寓含在现实政治内容的概括之中,形成了诗歌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但是,在陆游抒写抗金恢复之志的诗篇中,语言雄肆奔放,多用壮语,慷慨悲壮,激越飞动,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袅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人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晓,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常作寒盆鸣,兴来买尽市桥洒,大车磊落堆长瓶。豪竹哀丝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人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该诗被人推为陆游诗的“压卷之作”(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其雄放态肆的语言风格与李白《将进酒》相类。陆游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语言技巧渊源各派,显示出风格的多样性,但与李白相类的这种语言风格无疑是最适合抒写其内心抗金复国的激情壮怀的。

    记梦诗是陆游诗中的一种独特的形式,据赵翼《哑北诗话》统计,陆诗全集中记梦诗有九十九首之多,在这类诗中,陆游借助非现实的诗歌意象来抒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报国理想,往往突破现实的压抑感、沉郁感而变得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其代表作如《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熊黑百万从鸯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首蓓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当诗人报国激情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突破口的时候,只有借梦中的壮丽景象的抒写一吐胸中的压抑,结尾两句,出人意外地给人以温柔绮丽之感,从生活风习的改换中见出时局的重大变化,充分显示陆游诗笔的超卓。梦境越生动、精细,感情就越强烈,风格就越是飞动激越。

陆游诗集篇2

关键词: 陆游词 老 鬓丝

陆游被称为“辛派中坚”,陆游的词往往被归到豪放派。但是,这些表现爱国思想的所谓“豪放词”只有十来首,占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在这类作品中,也不过是“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一类的喟叹,缺少发奋激昂的气魄。清代词论家陈廷焯评价道:“读先生词,不当观其奔放横逸之处,当观其一片流离颠沛之思,哀而不伤,深得风人之旨,后之处乱世者,其有以法矣。”[1]持论允当。窃以为,这“颠沛流离之思”,与词中对“老”的咏叹是密不可分的,也当于其老态中得之。

对“老”的抒写是陆游词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其一百四十三首词作中,出现“老”字的作品就有十六首,以“鬓丝”为意象的多达三十一首(其中提到“鬓”字的有二十九首),二者占比近百分之三十,且尚未计入“拄杖”“衰翁”“暮春”“病骥”等其它表现“老态”的意象。这种现象既反映了陆游对特定语汇的偏爱,也透露出了某种生活态度与创作观念。本文拟在“老”义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略加分析,并以“鬓丝”意象为契机探究这种老态的袒露对词作表达效果的影响,把握放翁词的情感趋向。

一、“老”在陆游人生不同阶段的涵义

根据史书记载,陆游的人生境遇颇为坎坷。他功名之心甚炽,但终其一生,最接近实现他抱负的时刻也不过是在南郑幕府短暂的任职经历,此后仕途偃蹇,郁郁不得志。词人的创作必然与其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感相契合,兹以夏承焘、吴熊和先生《放翁词编年笺注》的划分方法将其分为东归前(入蜀前及蜀中)与东归后,陆游词中对老的感叹在涵义上也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不老之老――“老惯人间齐得丧”

陆游对“老”的运用不是从暮年才开始的。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陆游初入仕途,除右迪功郎福州德县主簿,时年34岁。在那里,他结识了同僚朱景参,二人交情甚笃。第二年秋晚,会朱景参于福州北岭下僧舍,赋《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以赠之: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词云“老惯人间齐得丧”,意思是年岁渐长,把得失都看得淡了。又云“我老渔樵君将相”,仿佛在自陈甘于平淡的生活。实际上诗人正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时,所谓的看淡得失不过是故作旷达,所谓的老于渔樵也只是朋友间“苟富贵,勿相忘”式的戏谑之语罢了,当不得真。类似的还有“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鹧鸪天》)、“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木兰花・立春日作》)等词句,数量极少。在这类词作中,“老”并非带有沉重意味的“衰老”之意,不妨称之为“不老之老”。

(二)心态之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青春渐去而有志不获会造成心态上的沧桑,因为心理时间超越了现实时间的流速。作为文学史上以长寿著称的诗人,陆游丰富的人生经历拓宽了其精神世界。二十年宦游之思,反映在词作中,比较集中和明显地体现在羁旅和怀旧之词上,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如今薄宦老天涯”的落寞。

最著名的那首《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诗人回首从前,从当年投身军旅的锋芒锐气到而今“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沉沉暮气,那“心”与“身”的距离正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至于“恨天教老向,山程水驿”(《望梅》)、“羁怀易感,老伴无多,谈麈久闲犀柄”(《苏武慢・唐安西湖》)、“行遍天涯真老矣”(《渔家傲・寄仲高》)等句,或牢骚满腹,或自我宽解,或蕴藉深愁,都是一段段复杂的心态历程。

(三)岁月之老――“似天山,凄凉病骥”

晚年的陆游赋闲之日多而为官之日少。随着时光的流逝,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感越来越浓。这种“老”体现在身体状况上,便是生理上精力、活力的衰竭和容颜上的变化。以这首《谢池春》为例:

七十衰翁,不减少年豪气。似天山、凄凉病骥。铜驼荆棘,洒临风清泪。甚情怀、伴人儿戏。 如今何幸,作个故溪归计。鹤飞来、晴岚暖翠。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洞天寒、露桃开未。

此词中,上阙不着一“老”字而老态毕露。虽未直接说明身体情况,但“衰翁”“凄凉”“病骥”“清泪”等字眼望之即给人一种悲戚之感,这是词人在时光侵蚀之下的痛苦领悟。然而,陆游毕竟不是徒作伤心态的平庸之辈,下阙转向轻松的笔调,以归隐和游仙宽慰自己,让苦闷情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而在身体日渐衰残的背景下,词人对时令、季节方面的变化就显得尤其敏感,在不少词作中都暗露心曲,如“O花零落莼丝老”(《菩萨蛮》)、“小院蚕眠春欲老”(《菩萨蛮》)、“恨樽前送春人老”(《谢池春》)等等,皆为此类。

陆游词中对“老”的关注是其自我“生命意识”[2]的投影,在这三种“老”义中,前者主要存在于早年的作品,后两种才是作品中的主流,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岁月之老”与“心态之老”并非那么泾渭分明,而是交融贯穿在陆游5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之中的,是词人生命意识的深刻烙印。

二、词中多“老态”的原因

陆游叹“老”,悲“老”,常常以“老”自嘲。如此偏爱“老态”的抒写,如此强烈的生命意识,除了与生理上衰老的直接关联,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一)“士不遇”的挫折感

叹“老”源于其宦游多年而报国无门的强烈挫折感。简单回顾一下陆游的为官经历:陆游34岁步入仕途,二十年后,自蜀东归,基本上结束了宦游生活,人生也渐渐步入晚年。迁延数载之后,59岁以“主管成都府玉局观”[3]的虚职领取“祠禄”,维持生活,虽然到75岁才正式“致仕”,但实际上,他早就应该算是退休了。仕宦二十年,不曾得高官,尽管“位卑未敢忘忧国”,毕竟人微言轻,宏图大志始终不得施展。在地方州县任上,也多作副职、,而且调动频繁,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陆游之“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士不遇”的悲鸣。

(二)严格的选诗标准

“老”的展现与晚年所作诗词保存较为完好也大有关系。一方面,陆游倾力作诗,对词不太重视,四十岁之前的词作较少;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诗词集有较高标准,筛选严格。绍熙元年夏,陆游有《跋诗稿》(《文集》卷二十七)称:“此予丙戌以前诗二十之也。及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4]诗如此,对于词,他又在《渭南文集》卷十四《长短句序》中说:“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5]也就是说,诗人本身对于作词就是矛盾的。基于这种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陆游删去了不少少时的词作,剩下的多为老年所作,因此也就“老态”横生了。

(三)他人作品的濡染

从陆游对前辈文人作品的接受上也能窥出一鳞半爪的痕迹。叹“老”并非陆游诗独有的文化景观,如在杜甫的《杜工部集》约1400余首诗中,“老”字出现了395处;在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2929首诗中,“老”字共出现了489处;在杨万里现存4200余首诗中,“老”字出现了648处。[6]陆游好读书,善学诗,其诗歌创作体现出“遍参前代,沾沔本朝”[7]的特点,词亦然。以词中用典为例,陆游对杜甫的语典引用十分频繁。如《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中“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化用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倚楼”,《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中“正好春盘细声菜”化用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之句。陆游习惯将诗法移植到词中,像这样长期浸淫杜诗,袭用其常用语汇也是大有可能的。

(四)道家思想的浇灌

词中之“老”还与其道家思想颇有关涉。宋代是一个推崇道教的时代,加之陆游一家世代信奉道教,耳濡目染之下,陆游也对道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陆游诗词中有大量关于道教和道家的内容,常常摹写道观、道碑、道藏等,如《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借道家神话表达了“阅邯郸梦境,叹绿鬓,早霜侵”的人生感悟。诗人愈老愈好此道,提道家则不免言形骸之累,如“须臾便是华颠,好收拾形骸归自然”(《大圣乐》);言神仙术,如“一般日月,只有仙家偏耐。雪霜从点鬓,朱颜在”(《感皇恩》);言隐逸,如“斟残玉瀣行船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鹧鸪天》),自然无处不显老态。

以上是关于陆游词偏“老”原因的探讨,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诗人在艺术的表达上也呈现出了特有的面目。

三、“鬓丝”意象与陆游之“老”

对于词这种文体而言,“老”只是个抽象的概念,美学特质并不明显,还需特定意象的选取来实现“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表达。在陆游词中,与老态相关的意象包括“拄杖”、“衰翁”、“暮春”、“病骥”等,词人用得最多的还是“鬓丝”。

前文已经提到,在陆游143首词中,出现“鬓”字的就有29首。从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来看,一个意象出现多次会造成复沓,有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种因袭和重复的弊病,其实早已遭到批评。朱彝尊曾讥讽放翁“句法稠叠,令人生厌”[8],钱钟书先生则在《谈艺录》中评价到:“放翁多文为富,而意境实鲜变化。古来大家,心思句法,重复出现,无如渠之多者。”[9]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从意象的本身来看,“鬓丝”意象对词人饱经挫折,颠沛流离的情感内核有着强烈的表达效果。与其他意象相比,“鬓丝”的特点有二:

(一)飞梭般的时间象征

鬓边头发由黑(词中习惯称“绿”)变白的渐变过程展现了光阴的旅程,透露出词人时间上的焦灼感。在此,我们不妨对陆游在四川为官期间的一段心路历程加以观照。宋淳熙元年(1174年)冬,陆游“摄知荣州事”。留荣七十日,又被命参成都戎幕。对于这种调动,陆游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淳熙二年正月七日至十日,离开荣州前的数日之间,作《齐天乐》(客中随处闲消闷)、《沁园春》(粉破梅梢)、《水吟》(尊前花底寻春处)、《桃源忆故人》(斜阳寂历柴门闭)四首词作,其中两首都有关于“鬓丝”的描写,即“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侵鬓”,这是因为在频繁调职的来回奔波里,陆游痛苦地感受到了浮萍一般的命运,“鬓丝”颜色的变化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留给他时间已经不多了。

(二)浓墨般的愁苦象征

鬓边白丝由疏到密的过程也是词人病思深愁逐渐积累的过程。古来言愁,历来都有不少精彩的诗句。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愁,到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离别之愁,再到秦观“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淡淡春愁,甚至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家国哀愁,每个人对于愁的感受都有独特之处。到了陆游这里则多是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愁,他写道“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满江红》),“经岁洛阳城,鬓丝添几茎”(《菩萨蛮》),“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渔家傲・寄仲高》),用鬓丝的增多来表达自己内心积累的愁意,基调是比较沉郁的。这也正是陆游词在“辛派词人”中独特之处,所以陈廷焯《云韶集》卷六在论析陆游与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时候说道:“放翁、稼翁,扫尽绮靡,别树词坛一帜。然二公正自不同:稼翁词悲而壮,如惊雷怒涛,雄视千古;放翁词悲而郁,如秋风夜雨,万籁呼号。”[10]

综上可知,陆游词中大量的“老态”抒写不是简单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词人深层次的“颠沛流离之思”。同样是爱国情怀,在诗和词中的情感趋向上却颇有差异。这可能与他对作诗与作词的不同态度有所关联。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处在一种单一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之中,这造成了我们情感和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因此,虽然陆游的成就主要在诗,但陆游人生中更全面、更立体的人生感悟也许在其词中更容易得到发掘。

参考文献:

[1]孙克强,编.唐宋人词话[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555.

[2]莫砺锋.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J].江海学刊,2003(5).

[3]王双启,编.陆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153.

[4]严修.陆游诗词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9:53.

[5]夏承焘,吴熊和,笺注.陶然订补.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

[6]中国陆游研究会编.陆游与鉴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94.

[7]王水照,熊海英.陆游诗歌取径探源――钱钟书论陆游之一[J].中国韵文学刊,2006(1).

[8][清]朱彝尊.曝书亭集[M].四库全书本.

[9]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5.

陆游诗集篇3

陆游(1125~1210),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和爱国传统的官僚家庭,自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思想的熏陶,20岁即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陆游前后做官近30年,由于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曾4次被罢黜。边防前线的军中和入蜀后的生活,都对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晚年退居山阴,过了20年的闲居生活。陆游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是他创作的中心主题。他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生活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长歌行》《关山月》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10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陆游自定诗集名为《剑南诗稿》。

《关山月》: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在成都。此诗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了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写出了守边将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恢复而不得的悲痛感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厚,爱憎鲜明强烈,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悲壮沉郁,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沈园》(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家居山阴时。陆游年轻时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陆游初娶唐氏,夫妇感情很好,因陆母不喜唐氏,二人被迫离异。后唐氏改嫁,陆游亦再娶,但感情无法割断。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二人在沈园重逢,陆游在园壁上题《钗头凤》词,唐氏不久忧愤而死。40多年以后陆游重游沈园,为悼念唐氏作《沈园》二首。陆游的爱情诗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爱情主题已基本上从诗歌转移到词中的宋代,它们尤其值得重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长歌行》)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400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的吟咏。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他常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丰富多彩的记梦诗,构成了陆游诗风飘逸奔放的特点,颇有李白的神采。然而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却不再是李白大唐盛世的时代,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沉郁悲凉的一面。兼熔李白的飘逸奔放和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体,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高举爱国旗帜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的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陆诗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陆游诗集篇4

关键词:陆游 饮酒词 人生

引言

陆游以诗名世,其《剑南诗稿》所收录的诗歌,多达九千三百余首。而陆游留传下来的词,仅有144首,不仅远逊于其诗的数量,而且也长期为其诗名所掩。虽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其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是从词的风格特点、思想内容、题材类型、艺术表现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然未见以陆游与酒的视角对他的词作进行专门研究的文字,仅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冉华森的著作《陆游饮酒词注析》。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以《渭南文集》中涉及酒的词作为研究对象,为读者全面了解陆游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放翁借杯中物,以浇心中的块垒,抒写爱情的挫折、仕途的坎坷、朋友相会离别的愁绪、抗敌报国的慷慨激昂、壮志难酬的失意、流连山水的无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率性真实的鲜活形象。

一、陆游的词与饮酒词

夏承焘先生说:“就陆游平生议论看来,他原是瞧不起词这种文学的。”这话虽不无道理,但却并非确当,宋代文人有轻视词体的倾向,然这只是传统雅正文学史观思想的反映,非对词体本身的轻视,陆游在《渭南文集·长短句》中说:“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这百余首词作寄寓了他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是他多舛命运的真实写照,同时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某种真切体验,是他的至爱。这些为数不多的词,对词体之新途与旧径做了种种不同的尝试,是他以个人的性情才气,写出的沥血之作,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风格。在两宋词坛上,反而突显出了他自己高标独具的风格,是陆游真实人生的缩影。在这144首词中,内容文字涉及酒的词六十余首,笔者试图通过由酒及词,去解读陆游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视角,完成陆游本来面目的重现。

酒曾经长期作为一种奢侈的饮品,仅是贵族士大夫燕饮酬唱生活中的一部分,诗酒相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奇特现象。文人雅士们常常以酒来寄寓情思、抒写襟抱。酒,成为诗人言情寄怀的介质,诗借酒力,承载诗人的真情意、臆。陆游的一生,坎坷多舛,酒让陆游把家国情怀同现实的复杂矛盾统一、协调起来,一方面抒写位卑未敢忘忧国,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一方面描摹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展现爱情友情的美好与缺憾。

二、抒发爱情悲剧,挥洒真挚友情,凸显个性价值追求

爱情与友情永远是文学表现的母题,陆游表现爱情和友情的词,有十余首,其中涉及酒的作品8首。酒与爱情、友情常常联袂而生。酒是爱情与友情的助燃剂。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他随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的人生一开始就伴随着战乱和流离。他一生遭际坎坷,其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来自于他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记录这段悲剧的词作《钗头凤》由此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绝唱。这首词以酒起句,“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见人感事,乘醉吟咏,记述了词人与唐氏的这次沈园相遇,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却又难以名状的凄楚心情。尤其是对“东风”的“恶”,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不能明言的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也在酒力的作用下大胆地说了出来。而且还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错,错,错”,一连三个“错”,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的否定,还是对“尊者”的霸道行为的否定,让我们深思。如江河奔泻的胸臆,因了“黄藤酒”的催生,蒸腾升华。

像文学史上的诸多大家一样,陆游表现友情、表现生活感受的词作较多,诗酒雅会、应酬往来、伤春悲秋、思乡怀人、赏花观景、菱歌渔唱等,他充分利用词节律跌宕的外在形式,完美地表现他特有的生活感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陆游34岁,任浙江宁德县主簿,与该县县尉朱孝闻(字景参)相友好。《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就是描写他们相会于北岭情景的:“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宁德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小县,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到这种地方做官,难免有遭受贬谪之感,所幸遇到了情趣投合的朱景深县尉,常常登临游赏,纵谈人生,预想未来,尤其是在那种酒酣耳热后的姿态和“苟富贵,无相忘”的戏言,同僚好友之间的豪爽心性和真挚友情,真是人生快事,洗尽心中的郁闷之气。《浣溪沙》记录了宋孝宗1164年,陆游与好友韩元吉在镇江离别,其依依惜别之情直言无隐:“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宋孝宗1165年秋天,陆游由镇江通判改任隆兴通判,冬天,在隆兴任上作《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敧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敧帽垂鞭”,是轻松清闲,但也有身和心的疲惫,公务缠身,最希望得到闲暇能够和朋友携手赏梅,对坐饮酒,把含苞待放的梅花看个够,然而,这样的小小愿望竟然也是不易实现的。自己与朋友从年轻时盼到两鬓斑白,真是“流年羁恨两相催”。该词咏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既疏朗平淡,又耐人寻味。这是陆游专注于心灵的独特感动,是他慑人心魄的不凡个性的魅力展示,像李白的飘逸不群,杜甫的沉郁顿挫一样,这是陆游的“饮燕颓放”。

三、壮怀激烈,抒写激越的爱国情怀,彰显民族性价值追求

陆游29岁参加会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这是陆游人生仕途的第一次打击,后来直到秦桧死后才得以入仕。陆游生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年代,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并终身把驱逐异族,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和陆诗一样,陆词也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陆游留给我们的最富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这些火热的情感在酒的燃烧下更显出浓烈无比的意蕴。《秋波媚》就是他抗金杀敌的倾吐:“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陆游应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请,到达宋金对垒的前沿,南郑的戎马生涯,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事情,这里是抗金战场的前沿,经常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战斗。陆游金戈铁马,亲临前线,登高临远,纵目锦绣河山,思及国土沦丧,诗人收复祖国河山社稷的夙愿只能借助酒来表达。他把酒临风,以酒洒地,悲悼为国捐躯的英灵,同祭社稷破碎,借以抑息内心的狂涛巨澜,诗人的豪举之中包蕴着无限的忧愁和激愤。设若没有酒,何以有一个慷慨激昂的斗士形象。

但陆游的北进主张无法被实现,“报国欲死无战场”,因而内心异常苦闷。他常常和既是上司也是好友的范成大以诗酒消愁解闷,于是被某些士大夫讥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甚至因此被罢了官。对他人的嘲讽,陆游全当耳边风,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也不甘心做无事官。至于“颓放”云云,他一笑置之,索性自号“放翁”,对那些人给以狠狠的“回敬”。他在《和范待制秋兴》一诗中写道:“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蛩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尊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这首诗作于1176年,诗人53岁,“放翁”之号从此流传千古。

陆游仕途不畅,一生坎坷,真正为官仅仅20余年,除在蜀八年外,其余时间多为闲散官或投闲,人生的最后20年一直闲居山阴,闲是陆游的主要生存状态,在家乡山阴享受着远离尘世的快乐,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安憩地。陆游既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也没有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安逸,总是涌动着英雄末路的感慨。如在《鹧鸪天》里,诗人既追悔少年时代虚掷了年光,功名未遂,更有自己不被当权者所任用,报国无门,被投闲置散的怨尤和愤恨。而今韶华已逝、年既老迈,虽然也还能纵情豪饮,但千杯万盏,却仅仅是借酒浇愁,赢得的只有凄楚悲凉,要好友转达京华旧故,自己虽然鬓发苍苍,垂垂老矣,但依旧两手空空,一事无成,这其中隐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极大的痛苦和无可奈何。

陆游在涉酒词里或言征伐事,或对统治者进行大胆的揭露,或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或抒发自己难以抑制的悲愤和无可奈何,渗透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一个豪情壮志,激昂慷慨的斗士形象跃然纸上。正如清人梁启超诗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结语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陆游词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无论是从词的思想内容还是词的风格特点都有较为具体的探析,从陆游以酒入词的内容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新途径,为我们深入了解一个具有真实性情的词人或可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鉴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叶嘉莹主编.陆游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1.

[3]陆放翁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陆游诗集篇5

关键词:陆游;唐婉;诗词;爱情悲剧

“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的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做得出英雄事业。”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陆游一生壮怀激烈却坎坷曲折。在仕途上,一心报国,却遭朝臣嫉恨;爱情上,多情多意,却被迫休了爱妻唐婉而遗恨终生。

陆游在人生最紧要的两件大事上政治与爱情上面,同样表现了恒久的执着。陆游至死有两个没有解开的情结,一是收复河山,二是怀念唐婉。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时年34岁的陆游步入仕途,在半个世纪的宦海生涯中,他魂萦梦系的都是收复中原。尽管他官职不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只要有机会,他都要上书言事。

陆游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局变化,甚至睡梦中也不忘收复失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一旦有胜利捷报,他便涕泪满颐,欣喜若狂。

但是,南宋统治集团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不以社稷为意,先后与金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积极抗金的岳飞、韩腚斜簧保韩世忠、张浚等被罢黜。眼看着恢复无望,陆游悲愤地写下“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重泪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诗句。

1210年,85岁的陆游撒手尘寰,赍志长逝,中原仍未恢复。易箦之际,他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陆游除了一腔爱国情怀,还有对表妹唐婉一生的牵挂。

陆游的作品多为抒发其其爱国情怀的,少有一些描写儿女情怀的爱情诗词。但他仅有的几首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正是他难以忘怀的年少时的爱情悲剧。

1143年,19岁的陆游迎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唐婉为妻。唐婉是美丽、温存、多情而有才的女子,陆游的母亲是唐婉的姑妈。这本应是一对美满的新人,两人亲上加亲,恩恩爱爱,生活美满。但是陆游母亲偏偏对这个儿媳不满意 ,一说是认为陆游迷恋唐婉,“惰于学 ”,影响前程,但从陆游诗句“所冀妾生男”看,主要因为唐婉婚后久未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陆母要儿子休妻再娶。陆母“数遣妇 ”,要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既舍不得妻子,又不敢违抗母亲,就在外边买了一所宅子,时时和唐婉相会。最终被陆母发现,在陆母干涉下,他终于休了唐婉。其后陆游续娶蜀郡人王氏,唐婉改嫁赵士程。

陆游24岁时和王氏生了长子子爽,26岁时生次子子龙,27岁时生了三子子修。他的家庭生活外表看来还是美满的,可失去唐婉的心灵创伤却无法治愈。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沈园重逢,在二人心中激起巨大波澜。终因这次相会,留下了千古流传的《钗头凤》。陆游的诗写得慷慨激昂,可词却流传不多,只有这首《钗头凤》因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因此故事而得以流传至今的还有沈园。沈园,伤情之园。一个宋朝的园林,能够一代代传下来,到今天还依然有名,也许只有绍兴的沈园了。沈园的出名却是由一部爱情悲剧引起的。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在园壁上题写的唱和词《钗头凤》便是这段悲剧的见证。

沈园在山阴城东南四里处,禹迹寺之南,是当地的名胜。相传3月5日是禹的生日,禹迹寺游人纷至,成为节日。这天陆游来逛禹迹寺,并到附近的沈园游玩。恰巧唐婉、赵士程也在沈园踏青。二人相见,千言万语无以诉说,只有默默地分开。一会儿,唐婉让人给陆游送来酒菜。陆游感慨万千,在沈园壁上题词一首: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这就是凄美哀婉、感伤千古的爱情绝唱《钗头凤》。有好事者抄而传之,为唐婉所见,乃和一阕其词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就在陆游与唐婉沈园一见后不久,唐婉抑郁而死。陆游年轻时代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

《钗头凤》一词也是对他的爱情悲剧的一个描写。尽管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不止一次的恋爱,但刻苦铭心的对象应该只有一个,而且是无可替代的。爱情无疑占着人生极大的分量。连陆游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一样久久不能忘怀。陆游与表妹唐婉婚后感情很好,唐婉自幼熟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娴熟,与陆游即是爱侣又是知音。可是婆婆不满这个儿媳,威逼自己的儿子离婚。《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重演,令陆游内心万分痛苦。他不忍母亲伤心,只好让唐婉搬出去住,但两人仍秘密往来。后被母亲发现,断然逼他两人从此断绝来往,唐婉不得已,听从家命改嫁他人,陆游也另娶了她人。

时空的变迁,人事的变换,没有影响到陆游心中那伊人的身影。如今偶然在沈园邂逅,眼前浮现的尽是当年两情相悦,同样的春光美景佳人,确是如此的苦涩。虽咫尺却已天涯,伊人已嫁为他人妇。本是羡煞他人的神仙眷侣,怎会落得劳燕分飞,各奔东西呢?使得欢情薄,桃花落的东风,原是的象征。最为人子的陆游如何去抗争?

陆游诗集篇6

陆游的长寿和他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早年出仕做官,对外应酬,过的是酒肉生活,大鱼大肉自然不在话下。但晚年回到乡村后,一方面是生活没那么好,不能常常吃肉,另一方面则是他自觉地吃起素来。陆游在81岁时曾写过一首诗,诗句有云:“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有豪奢。”意思是说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吃肉了,所以盛肉吃肉的餐具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相比于肉食,他更喜欢山野蔬菜等素食,因为素食可使人体魄、精神均处于最佳状态。

陆游在养生方面深受道家传统影响,时常静坐。他在《宿华严寺》诗中写道:“夜宿华严寺,人扶到上方。唤僧同看画,避佛旋移床。小雨不成雪,烈风还作霜。钟残灯渐暗,跌坐默焚香。”所谓跌坐,就是打坐。为了静坐修身,陆游还在家里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其《夏日》诗云:“新辟虚堂痛扫除,萧然终日屏童奴。此间恐是维摩室,除去腾床一物无。”这是他专门为打坐而辟的房子,里面除了一张打坐的床外,什么也没有。打坐的目的,就是在于锻炼他内心心志的安静。

陆游提倡饭后散步,还提倡饭后按摩腹部。在他的养生诗里,有一首《自诒》,是这样说的:“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从诗里可以看出,陆游没事就摸自己的肚皮,摩腹是他的养生妙法。现代医学看来,摩腹能刺激肝脾之精气,促使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陆游深得洗足养生之法,他坚持在临睡之时用热水洗脚。他曾写过一首关于睡前洗脚的诗,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他在82岁那年,对家人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热可却;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陆游将“洗足上床”当作人生一大快事,并非言过其实。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使双足温暖,气血通畅,舒经活络。

陆游的养生秘笈里,梳头是一大绝技。他每天早上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头,他曾作诗:“觉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在客稀门闭没啥事时,他也拿起梳子梳头:“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由于长期坚持梳头,到晚年他依然“两目神光穿夜户,一头胎发入晨梳”。常梳头有多种疗效,可强健全身、防治多种疾病。

陆游还有乐观豁达的胸怀。尽管一生曲折坎坷,可他的态度却是:“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什么荣辱、贫富,什么诽谤、赞誉,在他看来都无足挂齿。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一位大诗人,成就了一位寿星。

陆游诗集篇7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

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生读)

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

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师:就是说读书要与——

生:实践结合。

【点评】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解决了诗句的意思。有效的设问把学生推到了语言的深处——古诗内涵的品味,朗读也升级成了品读。

【案例4】

师:我们换一种节奏来读诗。(投影映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子聿取得一点成绩就滋生骄傲情绪,于是陆游说——(生齐读诗句)

师:陆游想提醒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才能超越父亲。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微弱的灯光,慈祥的诗人陆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儿子,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儿子——(生齐读诗句)

师:面对陆游的谆谆教诲,子聿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点评】节奏——诗的鼓点,随着律动的改变,品读出现了另一种境界——涵泳。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涵泳诗句,力图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前面是读懂了诗,现在就是读懂了作者陆游。精巧的小练笔试图从另一头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总评】范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学生心理的“序”,通过两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于“读”上下工夫,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步入了诗的情境,让诗的味道更浓,更醇。

1.原境之读——重于理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是古人和现代小学生的对话,必须重视原境的复原,通过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为古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引领原境之读?一是通过课文插图翠竹和松柏的寓意与课文意境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理解古诗;二是采用了“个体自读”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师改进了“主导”方式,引进了主动,活跃成为了课堂显著的特征;三是通过对陆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领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读——品味诗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开掘,这节课采用设置语境引读的办法,引领儿童与古诗的作者对话,走进古诗作者的内心;诗是流动的意象,改变诗的节奏,让儿童在流动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归文本,走进作者,在朗读中领悟文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的深刻内涵。

3.心境之读——融入内心。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关注儿童的心境。这节课由陆游教育儿子逐渐变成陆游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从读别人的诗走向自己的情怀,真正把别人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内心,精巧的练笔设置在学生的情感涌动之处,学生自然文如泉涌。

陆游诗集篇8

作为高考备考的试题,诗歌鉴赏是考生最容易失分的试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高三老师和考生都非常头疼的事情。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诗歌鉴赏类题目的答题过程中,读懂诗歌是答题的基础,合理的答题方法是得高分的保证。将读诗法和答题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就能有效解决诗歌鉴赏这一问题。总结多年的诗歌教学经验,我归纳出了五步读诗法。

五步读诗法就是读懂诗歌的方法,具体讲就是:

一读标题。一首诗歌的标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从标题中我们就能捕捉到关于诗歌题材、感情、事件、时间、人物等许多信息,帮助我们来分析诗歌。

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判断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人物是鲍浩然,去的地方是山水秀美的浙东,主要抒发了作者送别的感情。再如王的《金陵怀古》题材是怀古诗,地点是金陵,抒发的是怀古伤今之情。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的把握这首诗歌。

二读作者:读作者目的就是我们要做到知人论世。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考的是陆游的《鹊桥仙》。我们读到陆游,马上就要想到陆游的生平事迹: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壮志难酬,逼迫退居家乡。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

三读注解:我们要明白,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注解,对我们理解诗歌和答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考的是陆游的《鹊桥仙》。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鞯姆绻狻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注解共有三处,第①②处注解“华灯纵博”的“博”和“占断苹洲烟雨”中的“占断”和“频洲烟雨”的含义,帮助理解诗词内容;第③处注释了玄宗以镜湖诏赐贺知章的典故,帮助考生把握诗歌主题,表达的就是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四读题干:高考诗歌鉴赏有两个题目,我们读题干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一些题干也是诗歌主题的暗示,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0年的四川卷中

减字木兰花

[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表,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题干是“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通过题目我们已经明白了这首词所表达的就是伤感之情。我们就在词中寻找伤感的诗句: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及表达了自然界中“风和日”对百花的摧残,也暗示了社会上“风和日” 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五品诗词:“品词语”分三步走――一找诗眼,二找意象,三找能表达感情的词语。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惆怅和悲愤。“空”字准确地点明本诗的主旨,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过意象我们可以直接分析作者的感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之所以堪为愁苦,就在于作者密集选用了暗含游子思乡感情的“大雁”;暗含生命沧桑的残损“黄花”;暗含凄清愁苦的“梧桐,细雨”。

一些表达感情的词语,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关键词,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上一篇:回族姑娘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