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全集范文

时间:2023-12-09 13:47:06

陆游诗词全集

陆游诗词全集篇1

关键词:梅花;情怀; 品格;高尚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7-02

序言

梅花的品格与气度相融,梅花所代表的精神也正是陆游一生的写照。他的作品意境独出,一新天下人耳目,他笔下的梅花不仅感人,惹人怜爱,更令人由衷地佩服与敬重,无不为屹立严寒、傲霜斗雪的梅花所打动、所激励。正如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言:“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沽粘焉咏一物矣。”道出了陆游咏梅诗词所胜之处,即他成功地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虽九死而不悔的情操。塑造出一种民族的精神之美。

陆游的梅花诗词从始到终格调一直是高昂的。在许多诗中即使有痛苦傍徨,有悲观失望,最后面对钢筋铁骨、高风亮节的梅花,还是唱出昂扬的战歌,充分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这在灾难深重的时代,对一个终生不得志的封建阶级诗人,尤为难能可贵,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学习的。

一、梅花――不屈不挠爱国志士的化身

在陆游爱国诗篇中,有不少直接讽刺、谴责投降派的作品。而在其梅花诗词中,这些投降派则是以“桃李”、“群芳”等面目出现的,二者对比之下,诗人作出了抉择:“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阅尽千苑万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余花岂无好颇色,病在一俗无由贬。”何谓“清真”?诗人曾用拟人的手法作过说明:“苦节雪中逢汉使,高标泽畔见湘累”。是苏武、屈原的那种热爱祖国、宁折不弯的崇高气操。因此,陆游爱海棠、爱山茶、爱、也爱杏花,却把最高的荣誉给了梅花,夸她是“广寒宫中第一仙”。梅花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梅花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诗人,在失意时安慰他,孤独时陪伴他,遭打击时鼓励他,使他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渴望自己也成为迎霜斗雪的梅花,这是对梅花的最高礼赞。实际上,陆游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爱国主义战歌,也确实堪称一曲可歌可泣的梅花颂。

二、梅花――报国无门失路英雄的形象

最能代表这类内容的是《卜算子・咏梅》。“异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纯是诗人自身遭遇的写照。秦桧主和以后,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陶醉于西湖歌舞,早把中原人民置诸脑外,主张抗金的人寥若晨星,陆游的处境十分孤独。由于言词激烈,在知识分子中也常为人奚落。诗人的不幸遭遇通过梅花得到充分表现。如果说早年他在怨恨“春风不管”时还有“护持应有主林神”的希望和“定知滴堕不容久,万解玉尘来聘归。”的期待的话,那么他如今则再也没有任何幻想了。上半阙充满感伤抑郁的悲愤之情。正因为悲和愤是结合在一起的,故陆游的梅花诗词很少单纯表现失意苦闷情绪的,这种因素往往散见在那些言志的诗篇中,而也就常常带有一股激越不平之气。请看《卜算子》的下半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零落,即使成泥,即使作尘,也不改初衷,芳香如故。句句写梅,又句句自状。

在这些诗词中,梅花作为一个报国无门的失路英雄,辗转反侧,进退失据,抒发了陆游壮志不售、人老空谷的那种希望与失望交替、追求与幻灭相续的复杂情思。

三、梅花――诗人倦而思归的寄托

陆游一生颠沛流离,四处宦游,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常有流落江湖之感。诗人的家乡在越州山阴(绍兴),那正是梅花的故乡。陆游集中最早的梅花诗是写于1150―1151年间的《看梅绝句》五首,当时不过二十多岁,却有句说:“梅花有情应记得,可怜如今白发生”,“予亦有白发久矣。”说明诗人与梅花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想必青少年常在家乡寻梅赏梅,故乡的梅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看见梅花就想起了故乡,思念故乡就想起了故乡的梅花,梅花与故乡已溶为一体。陆游客居成都时写的梅花诗词最多,可知那里的梅花之盛,而诗人在《涟漪亭赏梅》中却写道:“判为梅花倒玉危,故山幽梦忆疏篱。”月是故乡明,花也是故乡好啊!

在他乡遇到梅花,像是见到故乡来的亲人,总要倾吐自己飘零的痛苦和思乡的深情: “唾余相与颇同调,身客剑南家在刻。凄凉万里无归日,萧飒二毛衰有渐。”“相逢万里各羁旅,不待猿啼已断魂。”诗中的梅花与诗人像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如今同是天涯沦落人,异地相逢,只有“剩欲禅前说故乡”了。“老谙世事宁多叹,身自人间一转蓬。”风波险恶的游宦经历,使陆游对功名越来越感到厌倦,因而对家乡的思念就愈加强烈。“零落梅花不自由,断肠容易付东流。与人又作经年别,问月应知此夜愁。已是狂风卷平野,更禁横笛起危楼。何时小雪山阴路,处处寻香系钓舟”。山阴路上的梅花,在这里不仅象征故乡,而已含有归隐之意了。“时至当敛退,勿受晓角催。安知桃李辈,于子无嫌猜?”此处明确指出了自己思归的原因是畏谗惧害。向来封建大夫在功名失意时,往往想起田园和山林,理想得不到实现,不愿同流合污,又限于阶级和时代的束缚,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隐逸就是最好的归宿了。“梅花如高人,枯槁道愈尊。君看在空谷,岂比倚市门”。把梅花作为隐居空谷的高人来赞扬,就表现出陆游对这种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伯夷、叔齐和巢父、许由都是有名的隐士。陆游将自己最敬重的梅花与他们并论,可见是有心学习他们的。

四、梅花――放翁抒写情怀的凭依

除上述之外,陆游的梅花诗词中还有一些题为梅花,诗中的主人公却不是梅花的作品,梅花只是诗人抒写情怀的凭依。

报国无门的苦闷,使得陆游不拘礼法、耽于狂放了。他企图在酒中忘怀,在梅前解脱。 “老子舞时不用拍,梅花乱插乌巾香。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后五百年君记取,断无人似放翁颠”。梅花在诗中只是一个道具,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她正如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秋兰既是诗人挥斥幽愤的表现,又是其高尚品格的象征。所以是不可替代的。这便是放翁为何不头插杏花、为桃李颠狂的原因。

陆游是一个爱国主义战士,但主要是个诗人。他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爱自然。从他的梅花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丰富的生活情趣。这里有寻梅的殷切,探梅的真诚,看梅的盛况,赏梅的自得,也有忆梅的深情和种梅的乐趣。“为爱名花抵死狂。”陆游是古代爱菊诗人之一,还被唤作“海棠颠”,其诗词语及花类便有百种之多,百卉之中又最爱梅花:“从来遇酒千钟少,此外评花四海空。”蜀地名花擅古今,成都的梅花更是天下闻名,合江园的芳华楼,城西的青羊宫到流花溪都是一片梅花的香雪海。梅开时节,盛况空前,合江园甚至“自初开,监官日报府,报至开五分。则府主来宴,游人亦竞集。”陆游梅花诗中不少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锦城梅花海,十里香不断。醉帽插花归,银鞍万人看。”“江郊车马满斜晖,争趁南城未阖扉。要识梅花无尽藏,人人襟袖带香归”。可以想见成都是怎样的热闹,诗人是怎样的洒脱。

通过梅花,放翁还表现了自己对梅花诗的看法:“梅花如高人,妙在一丘壑。林通语虽工,竟未脱缠缚。”林通的梅花诗历来被视为梅诗魁首,其实他最负盛名的《梅花》和《山园小梅》除个别句子外,全篇俗野不堪,即使名句,也只是描摹香影,只重外形描绘而没有写出精神本质。陆游在此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再评价,指出其弊在于刻意求工,做茧自缚。这就体现出他自己“自然平淡”的创作主张,“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放翁还认为,人品决定诗品,只有具有梅花那样高洁的精神境界,才能写出好的梅花诗来。梅花与陆游一生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几乎都有联系。谈到几首好诗,看见晶莹的白雪,甚至连他对爱人唐婉的回忆,也总是与梅花在一起的。这真是报国亦梅花,退隐亦梅花,思乡亦梅花,怀人亦梅花,横亦梅花,竖亦梅花,梅花便是诗人,诗人便是梅花。这段动人的姻缘确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

结束语

今天,咏物诗仍是诗歌的一大领域。我们的诗人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和气魄,唱出了时代的战歌。单就梅花诗词而言,、郭沫若、赵朴初等人的作品已显示了前人从未有过的气象,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更是无人能道,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中国诗坛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经过风雨的一代在迷惘、反思、探索中崛起,咏物诗内涵更加深刻而富有哲理。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人在小鸟小花小草中一味表现悲观厌世、冷淡生活的颓废情绪,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返归自然”,唱 “自我”的咏叹调,心目中没有时代,没有人民,没有责任。这种渺小、卑微之情,既不能给人美感,又不能给人思想和力量,低沉灰暗,甚至庸俗无聊。这样的诗不美,这样的情也不美。

我们的祖国正在进行威武雄壮的历史性大进军,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个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离开这个事业去追求逃避现实的“复归自然”和目无一切地表现“自我”,都是歧途。诗歌是时代的、人民的,咏物诗在新的时代也应有新的发展、新的作为。

参考文献:

[1]剑南诗稿.陆放翁全集:中(影印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6.

[2]郭沫若.待到山花烂漫时――读新发表的诗词《卜算子・咏梅》[N].人民日报,1964-03-15.

陆游诗词全集篇2

关键词:陆游;钗头凤;爱情观;情比金坚;至死不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63-02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是何其的灿烂,古人留给我们的文章又是何其的丰富。在这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我们诵读着,感受着。除去了这精美的文词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古代文人们的人格魅力了。伟大诗人陆游历来被公认为是位爱国诗人,其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自是不必言说,近日,在研读了陆游的一些诗作和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后发现,陆游在伟大的人格背后也有着常人的儿女情怀,而这儿女情怀似乎又异于常人。

青年陆游曾经遭遇过婚姻的不幸。当时或稍后的人们在笔记和野史中记录了这一悲剧的零星材料,后世流传颇广。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文学史本子和传记,无不述及这一令人憾怜的生离活别。而且,凡是收有陆游诗词的选本,几乎无不收入象征陆游及婚姻悲剧的《钗头凤》。因此,《钗头凤》一词,不仅不能与陆游分解开来,而且还直弄成痴男怨女们的知音。然而,对于这一悲剧主人情比金坚的爱情观却少有人提及。

据宋周密《齐东野语》和清丁传靖所辑《宋人轶事汇编》载记,陆游初娶女名婉,乃其舅父之女。时陆游刚好二十岁。陆游自己说,他在这年“尝作《菊沈诗》,颇传于人”,遗憾的是此诗不载于陆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内容。不过,蛛丝马迹尚可觅得一二。以陆游六十多岁时重又采菊缝沈囊而感慨系之的情形(后将述及之)推测,所作《菊沈诗》,必定是于新婚有关联的。其内容很可能是陆游采菊拟作新婚枕囊时愉悦心理的抒发。想必这个风华少年的内心正充满着对未婚妻的恋慕之情和对燕尔新婚情节的憧憬。如果不是情也真,意也切,则其诗不会“颇传于人”的。虽然婚前两人的相知程度有多大,是否青梅竹马?没有材料能提供些许消息。可这并不决定他们爱恋的深浅。男女之爱这种微妙的情感,是无法用数学公式去计算的。况且,中国古代的舅姑婚姻,多数具有自幼频繁往来的机会,肯于形成两小无猜的情缘。陆唐的关系不排除具有这种可能性。

由于出身和家学的影响,陆游从小就非常刻苦,他自己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抛去诗的夸张成份,至少自幼喜欢读书应是事实。他还说:“少小喜读书,终夜守短檠”。《宋史・陆游传》也说他:“年十二,能诗文。”然而这个少年学马,在十六岁和十九岁时两赴临安应试,却两次名落孙山(个中原因本文不作分析和探讨),于是到二十岁便完了婚事。虽然陆游自幼喜欢读书,但是人的向往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再加上社会的周围环境的和家庭的等多方面复杂因素,也就使这个少年更为复杂,爱好与理想更为多样化。“少年喜读书”,这是他的主要生活内容。“少年遇丧乱,妄意忧元元”,他又忧国忧民,因此,“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已经看到了死读经典的本事,企图掌握经世济民的真才实干。“少年志欲扫胡尘”由元元之苦更激发了他立志恢复、报效国家的宏愿。

这个心理意识尚未定型的少年,受着现实多方面的牵引,同时又受着未来各种前途的召唤,加上两次不举的失败,内心矛盾是严重的,心理上是焦灼的。他的情结需要一种宣泄,他的意识需要一种缓和。就在这个时候,他和唐婉结婚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未曾感受的全新世界。在他的生命中,有了日夜相伴的爱侣和新鲜异常的体验。初恋是纯真的。他完全处于了精神放松的境界,沉醉在了爱的帷幌之中。一般说来,作父母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婚后是相亲相爱的。可是,与子辈相比,他们又受着正统思想的支配,必须要求子女们在新婚之后也要“正经”、“节制”,不能过于亲昵,以免伤精废事。因而,陆唐两人的恩爱之举,在陆游父母的眼中便成为了一种威胁,他们必须保证儿子成才。他们开始是提醒,继之是责骂,当他们认为还不见效时,便做了最后的决定。于是,活活地拆散这宗美满婚姻的事发生了。“放翁少时,二亲教督甚严。新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陆游深知爱妻是没有罪过的,他也不能没有唐婉,更不能伤害心爱的人的心灵。“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之别馆,时时往焉”。尽管陆游做了这种努力,或寄希望于缓后,然而还是徒劳无益的。如果说未出之时,已不能容于二老,那么“既出”却又“为之别馆”还“时时往焉”,便更不能允许了。事情败露之后,在二老的威迫之下,陆游忍痛放弃了最后的一线希望,“竟绝之”。陆游曾“为之别馆”,该说是尽了最大胆的努力了。也许粗看上去,他的行为还不如卓文君这个弱女子。但是在女子终归是人家的人的传统社会里,陆游为唐婉之“别馆”的行为,比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夜奔的行为是更难做到的,也是更大胆的。

陆游与唐婉绝后,续娶蜀郡人王氏。这位王氏没有遭到与她的前任同样的命运,想必该是二老理想中的媳妇了。然而二老理想,不一定陆游就理想。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去褒贬“唐”、“王”二位,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期间陆游多半过着一种放浪山水的生活。“我昔挥短楫终年钓吴松,亦尝携长,采药王霄峰”。陆游二十四岁时,父母去世。即便是在三年丁忧期间,他也不能守丧在家。二十五岁时,他又“浪迹天台”。如果说这种生活在他少年时代仅仅是一种萌发了的意识或者仅仅是生活中的部分内容的话,这个期间则几乎成了他的意识的自觉和他的生活的全部内容了。这种变化固然与其报国无门的政治压抑以及习武杀敌的政治抱负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由于与唐婉的绝别给了他心理上的遗怨。如前述,既然他们是那样的钟情,而别离的现实又已成了无法改变的定势,这对陆游的打击是太大了。他不能继续安心坐在他的书房里读书了,他不能老呆在这个曾经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过的家里了。这种环境,时时处处会勾起他的隐痛,在有闲的平静的时间里,在不变化的生活内容中,是无法拂去的,更是难以忍耐的,甚至于会整个地把一个人从精神上彻底摧毁的。医治这种创伤在心理上来说,需要去寻求别的精神寄托,需要有新的生活环境,需要有大起大落的生活内容,需要既是自觉的又是自然的进行的意识转移与情绪缓解。陆游在这期间所走的生活路子,看上去是消极的逃避,是弱者的沉沦,但它的实质却是强者的自我矫正,是积极的进取。他正年轻,有许多事情要开始去做。事实正是这样,几年的浪迹生涯,不仅较多地使他摆脱了苦闷,阔大了胸怀,更主要的是深入民间,深入社会,置身山水的生活,更增添了他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了解,亦就增长了他报效祖国的文才武略。

在这几年中,我们在诗稿中没有看到陆游写过涉及他与唐婉的婚姻的诗作,这段婚姻在他那里似乎是完全被忘掉了。但是人的心理恰恰是不能以表面的情形去量度的。往往有这么一种情况,当人们遭临了大悲大痛的触及心灵的事变之后,反而不愿再去提这件事了。《钗头凤》词的题壁,正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冷却、平复之后,才在特定时间的特定环境中,更强烈执着地爆发出来的爱情之火。

游春是中国人传统的风俗,陆游这天也去了。当他来到禹庙附近的沈家园时,却遇到了唐婉和后夫赴士程也同来游园。一朝相见,又是万物发醉的时节,曲桥流水的亭园,彼此那种惊喜,那种瞬息撵走了惊喜唯有痛苦和凄楚的那两双眼睛,任凭你怎么体测都不会是过分的。然而能说什么呢?能怎么样呢?也不能再怎么样了。唐婉当即派人送来一份酒肴给陆游,以表微情。陆游百感交集,不能自已,便把笔题《钗头凤》词于沈园壁上: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据宋人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所记,题词是在辛未三月,陆游时年二十七。倘无绝顶之爱,便无绝顶之情;倘无绝顶之恨,便无如此绝顶之怨。是故,毛晋评及此词便说:“有一种啼笑不敢之情于笔墨之外,另人不能读竟”。陆游非常清楚,当年与唐婉的绝别是人间的一大错事,然而首先作为儿子,却不能抗东风之既起。他只能向自己也向曾经的爱妻发出“算了吧”、“算了吧”的无可奈何的求乞。然而真能算了吗?

据说,唐婉看过陆游题词后,凄绝不能抑,也便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亦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进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音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大概是受的刺激太深了,因而一病未起。欧小牧考得唐婉之死当在绍兴三十年,是年陆游三十六岁。

这种感情的摧损是令人难能撑持得住的。沈园邂逅之后十几年,陆游的诗作再未敢触及这个题目。直到他六十三岁时,也就是人已进入老暮之年时,才在严州任上由偶然的事体又勾起了他的必然的潜在的意识。他说:“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沈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便作诗两首。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日。

一个州官,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没多大的缘故,会去亲自采摘、缝那个枕囊吗?本自于心中的那个“情”字,权作寄托和回味,才怕是个中因由。这就自然地想到了四十三年前采菊缝枕的事情和当时所作的诗。不能忘怀的并非采菊事和《采菊诗》,而是共枕的人和别离的情。菊香原来为伊香,只因伊香比菊香。昔与今对,喜同悲比。“曲屏深幌”所闷之“幽香”到那去寻呢?联及几十年的仕宦生涯,更加不是滋味。严州任后,陆游调京官一年多又被劾罢免了。自此,陆游由京城返归山阴故里,过着田园生活。六十八岁那年重九过后,陆游又来到沈园。旧迹再现眼前,幽思顿起心头,便又作诗一首。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曾题小阙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阙于石,读之怅然。”诗云:

枫叶如丹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嘴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首神龛一柱香。

真是个秋黄人老,却又要断肠回首。为自己还是为黄泉中人?春生怨,秋起愁。陆游为何要写这些东西呢?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情”字。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无非就是一种认可。所以,陆游在“漠漠”、“茫茫”的心境中,只能尽量地消除妄念,双目呆呆地看那佛门的香烟。唐婉之死,陆游应该是知道的。然而为什么要在沈园醉笔四十年之后,在唐氏去世后三十年时,这位年近古稀的人才在这个特殊环境里表示对已故前室的哀念之情呢?如果说当年的绝别已经成了他永难平复的创痛的话,沈园醉题与唐婉之死,则更是痛再加痛了。他似乎更觉负疚,似乎觉得唐婉之死与沈园邂逅及醉笔题词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害怕,他尽量地回避,不敢再诉诸一字。如同前面所述绝别之后不能立即诉哀怨于诗中一样,亦如陆游所云:“被服积于中而无言”。同样,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平静、冷却,那些悲不胜悲的事件才能通过回忆和反省表现在言语和文字之中。稍后,他又作了《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唐婉去世约略有四十年头了,夕阳哀画角,变异了当年景象,但还看得见,绿水春波里的那只惊鸿,只是伤心地很呐。梦和香都已不能再成真实了,老柳们也不再垂丝绵绵了,我也行将入土稽山了,而想到那以往的情景,又要泪涟涟了。这在七十五岁的老人来说,似乎有些过分,但是人之心,爱之情,是不能以年岁去界约的。死之将至,其言也善,老之将至,其情也恻。纷繁人间事,都会有这种情形,更何况是刻骨铭心的恋恋之爱!后来,到了八十几岁的高龄时,陆游又作了好几首与唐婉爱情有关的诗,而此时则是平静的回忆,悠悠的情思,慢慢道来的哀怨。

男女之爱人皆有之,陆游也概莫能外,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为爱敢爱敢恨的真实的平凡人陆游,但让我们吃惊的是如此铁骨铮铮的大丈夫在爱情上,其情又是如此之真、之切、之坚。

参考文献:

[1] 陆 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陆 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版.

[3] 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欧小牧.爱国诗人陆游.中华书局,1961.

[5] 朱东润.陆游研究.中华书局 1961.

陆游诗词全集篇3

关键词:陆游;诗词;爱国情怀

陆游作为宋朝杰出的诗人,一生都怀抱着抗金救国的壮志,渴望“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河山”(《纵笔》),纵使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屡遭打击,报国之志却始终不衰,“至死不变以身报国”是他永远不变的追求,抗敌复国更是他诗歌创作的动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在《关山月》中,诗人写出了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在《金错刀行》中,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作为时代的歌手,陆游的诗集中体现了收复河山的终身抱负、统一国家的坚定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深情。

一、“驰骋战场、杀敌报国”的理想不灭

陆游两岁时因遇上“靖康之难”而经历了北宋灭亡、战火纷飞、南宋建立的艰难岁月,父亲陆宰是朝廷高官,一直教育他不忘国耻、收复家园。因此,20岁的陆游便有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他为实现自己的报国壮志是“穷山读兵书”(《夜读兵书》),“学剑四十年”(《醉歌》);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促使陆游早年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在南郑前线上出谋划策,晚年支持韩侂胄北伐。即使后来赋闲成都,他也一直没有忘记收复中原,到了70多岁仍念念不忘舍身报国:“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落春》);82岁的高龄还发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呐喊。虽然“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是希望在“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那一天能够“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积极抗战,一生奋斗”的爱国不衰

政治上,陆游是一直主张坚决抗战的,他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他在南郑前线时曾作了一首《秋波媚》以表明自己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决心与豪气:“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尽管陆游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复国的伟大事业,但是南宋朝廷却苟安一隅,无心收复失地,统一国家。陆游遭受着国破的痛苦与愿望一次次落空地失落。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遭排挤,复国抗敌的决心却从来没变过,其爱国之情从未衰退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诗人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陆游在成都,生活虽然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一次病愈后他写下了《病起书怀》,以此来表达自己至死不泯的爱国之情。“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作此诗时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赋闲乡下,却仍然渴盼望着为国尽力,以至于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梦见自己还在战场上厮杀,表达了作者不忘收复国土的壮志和虽“年老却爱国永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

三、“屡受打击,壮志难酬”的报国不减

满怀壮志的陆游,在科考上因秦桧的暗中插手而导致仕途无望,直至秦桧死去,年仅四十的陆游才被宋孝宗赐于进士位开始步入政坛。但由于陆游积极抗敌的政治主张与朝廷“投降派”格格不入,不久就被挤出朝廷。后在范成大手下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参仪官,这与陆游杀敌报国的政治理想完全背道而驰。三年后,又因 “燕饮颓放”的罪名再次被降职。朝廷的苟安求和政策使陆游的理想一次次地破灭,他一生都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只能通过诗词来抒发其报国无门的悲愤,如《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时作者已六十二岁且罢官闲居山阴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但是,陆游并没有一味地停留在忧愤和郁闷中,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挥戈上马,即使到晚年,收复河山的理想彻底破灭,他仍将自己壮志未酬的忧虑和愤懑转化为昂扬的爱国激情。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人虽年近古稀,却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即使壮志难酬却报国信念至死不衰,老而弥坚。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晚年,空度岁月的陆游只能靠回忆和怀念南郑的戎马生活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弋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谢池春》)一心报国的英雄只能“叹流年,又成虚度”。

由于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陆游只能借助梦境宣泄自己地失望与失落,如“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罢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他在寄给隐士师伯浑的《夜游宫 记梦》中抒发了自己忧国的情怀和渴望战场杀敌的壮志:“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全诗洋溢着慷慨昂扬的爱国激情。

陆游的诗词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始终占据他诗词创作的主要位置,在他那留存的近万首作品中,爱国主题是永远不变的主线,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更是陆游诗词中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

陆游诗词全集篇4

[关键词]陆游;藏书;刻书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笔下的爱国诗篇为人们所熟知,丰富的历史、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对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 陆游的藏书活动

1.1 陆游的家族藏书

陆游出生于藏书世家,陆氏藏书始于陆游祖父陆佃。陆佃早年师从王安石新学。家中置书盈室,藏书之名已誉满越中。陆佃之子陆宰,字元浚,号千岩,游之父亲。陆宰性好读书,著述颇丰,故家中积蓄大量藏书,归山阴后,筑“双清堂”“千岩亭”。他是越州著名的藏书家,据《嘉泰会稽志藏书》载,绍兴十三年,朝廷始建中兴秘府于临安,昭求天下遗书。陆宰呈藏书单,记有一万三千余卷之多,足见陆家藏书之丰。如此丰厚的藏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陆游受家族的影响,从小就爱书,亦以藏书著名。如他“尝宦四川,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其编目益巨”。此后,他又到福建建安和江西抚州为官。福建是南宋三大刻书地之一,藏书家颇多,江西也是宋时藏书家集中之地。爱书的陆游,也像在四川一样,购买大批书籍带回山阴,同时也搜集了不少书画碑帖,从而大大丰富了陆家的藏书。藏书的数量在他的诗文里虽无准确记载,但也依稀有所描述和感发,如《次韵范参政书怀》:“残年唯有读书癖,尽发家藏三万签”,《感昔》:“富贵尚思还此笏,衰残故合爱吾庐。灯前目力依然在,且尽山房万卷书”,由此可知陆游藏书之多。

更令陆氏家族欣慰的是,陆游的小儿,子承祖业,嗜书如命。《文集》卷二十九《跋子聿所藏国史补》载:“子聿喜蓄书,至辍衣食,不少吝也,吾世其有兴者乎?”可见,陆游是把藏书之丰作为家族兴盛的基业来看待的。他在诗文中也经常教育子聿书的重要性,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1]

1.2 陆游藏书的途径

陆游在《冬夜读书》中写到:“平生喜藏书,拱璧未为宝!归来稽山下,烂漫恣探讨。六经万世眼,守此可以老。多闻竟何用,绮语期一扫。幽居出户稀,衰病拥炉早。青灯照黄卷,作意勿草草”,可见陆游对藏书活动的喜爱。通过对陆游藏书题跋的研究可知陆游搜集图书的途径分为以下四种:

(1)先人所传。《跋朝制要览》:“先君会稽公晚岁喜观此书,间为子弟讲论因革,率至夜分。先君捐馆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于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淳熙八年龙集辛丑十一月二十五日,山阴陆某书”。《跋韩非子》:“右韩非子一卷,绍兴丁卯,先君年六十时,传吴棫才老本。后四十有二年,淳熙己酉,某重装而藏之,时年六十有五。十月九日,史院东阁手识”。《跋苏氏易传》:“此本,先君宣和中入蜀所得也。方禁苏氏学,故谓之毗陵先生云。绍熙辛亥七月二十日,陆某识”。正是由于陆氏家族藏书的代代传承,为陆游的读书治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友朋赠送。《跋松陵集三》:“淳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车驾幸景灵宫。予以礼部郎兼膳部检察,赐公卿食,讫事作假。会陵阳韩籍寄此集来,云东都旧本也。欣然读之,时寓砖街巷街南小宅之南楼。山阴陆某务观手识。……”。《跋陶靖节文集》:“张縯季长学士自遂宁寄此集来,道中失调护,前后皆有坏处,遂去之,而存其偶全者。末有年谱辨正,别缉为编云。开禧元年正月四日,务观书”。《跋陵阳先生诗草》:“有陵阳先生韩子苍诗草一卷,得知其孙籍。先生诗善天下,然反复涂乙,又历疏语所从来,其严如此,可以为后辈法矣。……”。朋友之间书籍的相互赠送,使得陆游的藏书大大丰富了,这种交流,也利于图书的保存和流传。(3) 购之书肆。《跋魏先生草堂集》:“按国史,野,陕人。沈存中《笔谈》以为蜀人,居陕州,不知何所据也。予在蜀十年,以不闻野为蜀人,《笔谈》盖误也。庆元戊午,得之书肆。十月十九日,龟堂病叟手识,时年七十有四矣”。《跋祠部集》:“祠部叔祖诗文至多,今皆不传。此小集,得之书肆,该石氏所藏也。某谨识”。陆游的购书行为,使得一些珍贵图书得以保存。

(4) 传抄所得。《跋陆子强家书》:“吾友伯政持其先君子家问来,读之,累日不厌,使学者皆能如此,孰得而訾病之。虽有訾者,吾可以无愧矣。乃命子聿钞一通,置箧中,时览观焉。嘉泰壬戌十月二十三日,宗人某书”。在陆游的诗文中也体现了这种求书途径。当时临川藏书家有王、韩、晁、曾诸家,陆游曾向他们借书,传抄颇多,《诗稿》卷十二《抄书》一诗就写了当时传抄的情况,“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捣蘖潢剡藤,辛苦补散亡。且作短檠伴,未暇名山藏。故家借签帙旧友饷朱黄(自注:借书于王、韩、晁、曾诸家。而吕周辅宇文子友,近寄朱黄墨)。《皇坟》探《八索》,奇字穷《三苍》。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陆游不辞辛苦、传抄求书的精神也是他对知识渴求、对书籍热爱的体现。

1.3 陆游的藏书题跋

陆游258篇题跋中,近四分之一为藏书题跋,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记得书经过,辨书籍真伪,评版本优劣,论校勘水平,谈装帧好坏,无不涉及,从而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藏书思想体系,下面逐一论述。

关于得书经过,前面已经提到。陆游常常采用散文笔调,文字不长,读起来却很有趣味。如《跋尹耕师书刘随州集》:“佣书人韩文持束纸支头而睡,偶取视之,刘随州集也,乃以百钱易之,手加装褫。绍兴二十五年正月八日,陆某记”。购书活动被他写得栩栩如生。

陆游的辨伪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其《跋法帖》云:“鲁公书殊不类,纸乃烟熏,周副之语尤俚俗,罗绍威用罗氏世宝印,犯唐讳,益可疑,跋语诗句亦鄙甚也。君漠岂至是哉,惟钱希白字古可喜,然非题颜帖,乃剪它轴附卷后耳”。此跋从纸张、行文格调、避讳、字体诸方面综合起来加以严密的判断,可见陆游学识之深、功底之厚。

辨版本优劣,是对阅读者学识优劣的一种全面考察。其《跋齐驱集》说:“此集刻版于宣和三年,方是时,党禁犹未解,文士盖仅有见者,故本多误,然好事者冒法刻之,亦奇矣。淳熙甲辰重午日,陆务观书”。陆游联系时代背景对该本不足处与珍贵处作出全面的评价。《跋李深之论事集》:“唐丞相司空李公深之论事集,有两本,其一本七卷无序,其一本一卷,史官蒋偕作序,然以序考之,则偕所序盖七卷者也。淳熙戊申四月十九日,笠泽陆某识”。可见陆游在鉴定版本时,能够深入书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2]99

古书多钞本,即使有雕印本,发行量也有限,因此一部书有很多版本,各本之间差异较大,凡严肃认真的学者没有不重视校勘工作的,这在陆游的藏书题跋中也有所反映。其《跋晁以道书传》云:“晁以道著书,专意排先儒,故其言多而不通,然亦博矣,凡予家所录本,多得于以道孙子阖,子阖本自多误,予方有吏役,故所录失误又多,不暇校定,及谢事居山阴,欲得别本参考,又不能致,可恨也。壬戌四月十八日,老学庵记,时年七十八”,知道版本的疏漏失误所在,却苦于没时间或没别本参考,体现了陆游严谨的治学态度。

藏书家一般都很重视图书装帧,如《跋东坡书髓》:“成都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都下,脱败甚,乃再装缉之,嘉泰三年,岁在癸亥。九月三日,务观老学庵北窗手记” 。[2]100

2 陆游的刻书活动

2.1 陆游在严州(新定)刻书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守新定任上,利用当地的刻书条件,重刻《世说新语》《南史》《大字刘宾客集》等书,又自刻《剑南诗前集》,这是陆游诗歌的最早刻本。此后,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前后,陆游之子陆子遹知严州,先后刻印其曾祖父陆佃的《陶山集》《尔雅新义》及陆佃校注的《鬻子》《鹖冠子》,其父陆游的《剑南续稿》《老学庵笔记》等。”[3]根据这段文字,可知陆游不仅是一位藏书家,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刊刻了不少书,为浙江的刻书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就以这段文字为参照,以《世说新语》等为线索,详细介绍陆游的刻书情况。

陆子虡《剑南诗稿跋》中提到:“……后守新定,门人请以锓梓,遂行于世。……”,赵翼《瓯北诗话》:“……然放翁六十三岁在严州刻诗,以将旧稿痛加删汰,……”。从《宋人别集序录》中,我们可以查到以下资料:“《剑南诗稿》二十卷、《续稿》六十七卷,陆游务观撰。初为严州,刻前集稿,止淳熙丁未”。[4]“前集稿”即《剑南诗稿》二十卷,亦即郑师尹所编之本。因此淳熙十四年所刻的《剑南诗稿》本子,是《剑南诗稿》的传世第一刻本,陆游自刻。

到了南宋,传世的刘孝标所注《世说新语》一书遭火焚,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对其进行编校刊刻,将此书分为三卷,每卷又分上下。[5]陆游《跋世说新语》中介绍了他在新定刻书的原因:“郡中旧有《南史》《刘宾客集》,版皆废于火,《世说》亦不复在。游到官始重刻之,《世说》最后成,因并识于卷末。淳熙戊申重五日新定郡守笠泽陆游书”(见《四部丛刊》影印嘉靖刻本《世说新语》)。《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关于《世说新语》的版本介绍:“补世说新语注三卷,刘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附叙录一卷,考异一卷,人名谱一卷,宋汪藻撰。宋绍兴八年严州郡斋刊本,十行二十至二十三字,是宋时传入日本之书。……以刊工姓名及雕版风气考之,是南宋绍兴初浙本。据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刊本所附董棻,陆游跋,知此本即绍兴八年董棻守严州时所刊本。其版至淳熙时已毁,放翁知严州时又重刻之,即袁褧本之底本……”。[6]由此可知陆游重刻《世说新语》的原因和版本情况。

关于《南史》的宋刻本书中记载较少,因此只能从只言片语中考证陆游刻《南史》的一些情况。《藏园群书题记》中《元大德本南史跋》提到:“……考皕宋楼,铁琴铜剑楼均藏有此本,然瞿本有嘉靖元年修版,陆本有嘉靖十年修版。此帙虽有补刊,要是元修元印,故远胜之……”。[7]《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补:宋刊本,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存五卷。刊工张明见绍兴严州本刘宾客集,疑严州本。余藏”。因前面跋中说《南史》旧版毁于火,因此这个宋本可能就是陆游所刻版本。

王国维所撰《两浙古刊本考》中关于《大字刘宾客集》的介绍:“日本京都崇兰馆藏大字本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殆即严州所刻。此淳熙戊申陆放翁守严时重刻,见放翁世说跋”。[8]《藏园群书经眼录》中的版本介绍:“《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宋刊本,半页十行,行十八字。西黑口,左右双栏,版心上题‘刘梦得’。中记页数,下记姓名,悉以横线栏断,无鱼尾,每卷首行标题,次子目,目后按正文。前后序跋已失,文集外集前均有目录。按:此日本崇兰馆所藏。董君绶金已影印行世。全书大字疏古,纸墨精良,审其刀工,似是吾蜀所梓……”。[9]据上段王国维所考,这本《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即是陆游所刻版本,是严本而非蜀本。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部著作,还有其他书籍的刊刻反映在陆游的题跋中。跋《续集验方》:“予家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著《陆氏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择其尤可传者,号《陆氏续集验方》,刻之江西仓司民为心斋。淳熙庚子十一月望日,吴郡陆某谨书”。跋《钓台江公奏议》:“某乾道庚寅夏,得此书于临安。后十有七年,蒙恩守桐庐,访其家,复得三表及赠告墓志,因并刻之,以致平生尊仰之意。淳熙十三年十一月十有六日,笠泽陆某书”。

王国维考证《皇甫集》(即《皇甫持正集》)六卷亦是放翁父子守严州时所刻,但题跋中未有反映。

2.2 陆子遹(聿)刻陆游书

嘉定十三年(1220年)陆游幼子子遹知溧阳县,刻《渭南文集》于学宫,跋曰:“今学者皆熟诵《剑南》之诗,《续稿》虽家藏,世亦多传写;惟遗文自先太史未病时故已编辑,而名以《渭南》矣,第学者多未之见。今别为五十卷,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遗意,今不敢紊。乃签梓溧阳学宫,以广其传。‘渭南’者,晚封渭南伯,因自号为陆渭南。……”。陆子遹刊印其父陆游《渭南文集》五十卷,“游”字缺笔,以避家讳。刻印精良,是宋代有名的家刻本。

陆游守新定时,自刻了《剑南诗稿》二十卷。嘉定庚午(1210年),子遹复守严州,续刻之。陆子遹续刻的《续稿》六十七卷本是为了搜集补充“旧集作者淳熙十五年(戊申)至逝世所作之诗”这个部分,对祖本是很大的补充。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晚年退隐镜湖之后的著作,此书陆游生前并未刊行,直到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才由陆子遹印行。[10]陆子遹刻《老学庵笔记》题跋:“《老学庵笔记》先太史淳熙间所著也,绍定戊子刻之桐江郡庠。幼子封议郎权知严州军兼管内劝农事子聿谨书”。同年,子遹刻《老学庵笔记》十卷,续笔记两卷。

浙江在宋代是全国刻书中心,而严州在南宋时期又是浙江刻书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刻本世称“严州本”,以“墨黑如漆,字大如钱”,校雠精良,刻印精细驰名,[11]陆氏父子先后居住在严州,其中有不少出自他们之手,这不仅是严州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 冯丽君.谈宋代山阴陆氏家族对陆游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3):105—109.

[2] 徐 昕.试论陆游的藏书题跋[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97—102.

[3] 李瑞良.中国出版编年史(上卷)[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张叔宁.今本《世说新语》版本之源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70—73.

[6] 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 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宋元版书目题跋集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杨 玲.宋刻研究[J/OL].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3(4):33[2010-04-22]. 192.168.2.250/kns50/detail.aspx?QueryID=18&CurRec=1.

陆游诗词全集篇5

[关键词]陆游 词 艺术特色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文学成就突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又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文中将陆词与其他三大家作比较,并指出陆词风格之多样性且多有溢美之词,为后世陆词的接受者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二代及明代前、中期陆词似乎不受重视,论词文字鲜有提及。但从明末始至清一代,论词文字始又及陆,且多将陆词与辛词对比,如:明末毛晋《放翁词跋》论放翁词风格云:“杨用修云:‘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余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指出辛陆二家风格上的共同点:超爽。至清代词学中兴,更多的将辛陆并比的论述陆续出现,如:曹贞吉、汪森、王渔洋等多将辛、陆并提将陆词列入辛稼轩体。现今的几部文学史也承袭前人之论,多将陆辛视为同一词派的标志性人物。

对于陆游词的前人的评价各不相同,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独特的理解,但不管把陆游与谁比较又把其词归为哪一派他都有自身词的特色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一、清丽缠绵,情致深婉

陆游青年时代,经历了一场爱情悲剧,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使他抱恨终生。《钗头凤》的“本事”是凄婉动人的,也被编成戏剧写成歌词,广泛流传在明间。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相爱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和谐。然而,唐婉不如陆母意,以致陆母听信馋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婉亦改嫁他人。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踬踬独游至城南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也来沈园春游,唐婉遣人送来酒肴致意,陆游满怀感伤,挥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意,陆游满怀感伤,挥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仅用六十个字的篇幅,就写尽夫妻恩爱,家母相逼劳燕分飞和沈园邂逅,而且是全放在沈园相会时唐婉遣人送酒的片刻去写,落笔便写高潮,然后忽而往事 ,忽而眼前,忽而景物,忽而人事,把一份无与诉说的内心悲苦表达得淋漓尽致。通篇委婉哀怨,缠绵悱侧,如泣如诉,如歌如怨,又迂回跌宕,顿挫舒卷;语言的跳跃性更使词的意境如断山云雾,迷离恍惚,极富摇曳之美;上下片末句迭字的使用仿如悲竹哀丝,凄婉销魂。所以,后人就把这首词归为清丽缠绵,情致深婉词的“典学”。

二、慷慨雄浑,激情悲愤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片国土,被迫南迁,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路偶不得不跟随家人逃难饱受流离失所的痛苦。陆游从小就受到父亲。强烈的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陆游是爱国诗人,多抒发爱国思想。这类作品最富时代精神,是陆游留给我们的最可贵的文学遗产,可惜它的数量不多。这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驱逐异族收复失地的热切希望,而且抒发了他愿为前驱投身这番大事业的壮志雄心。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有矛盾的,陆游的报复不得施展,志愿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了深沉而幽广的感慨与悲愤。所以,这作品或激越豪迈,或悲壮苍凉,从不同的角度唱出了爱国主义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诉衷情》,追怀当年的匹马从戎,感叹时下的退隐沧州。自从岳飞高唱“靖国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以来,大约六十多年过去了,到了陆游笔下,任然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主题没变,基调没变,只是比当年那冲冠之怒、切齿之恨来,更增添几许慨叹、几许无奈而已。陆游这三个短句,极其凝练概括,涵盖非常丰富—正因为涵盖着人所共知的、反复表述的现实生活内容,它才是真切的,质实的,否则,就会流于空泛了。宋南渡以来的国家大事,“胡未灭”三字可以道尽;作者多年的呼号奔走,“鬓先秋”三字足见其徒劳;而其英雄之泪,也只得徒唤咄咄空自挥洒。“此生谁料,新再天山,身老沧州”的结束语更加深沉,报国无门溢于言表。陆游着眼于大处,落笔于实处,漫长的生活经历、深沉的幽愤积郁、不变的爱国情结、难解的人生矛盾,都被写进了匹马梁州、关河残梦、敝裘衰鬓、天山积雪、沧州钓船等等。陆游习惯于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当他目睹国家被侵略、民族在遭殃、权臣在误国的现实时,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然而这样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他又只好假托夜晚的梦境去实现 。

三、寓意深刻,苍凉旷远

陆游的词不是一味剪红刻绿,相反会经常抒发深沉的人生感受,或者寄寓高洁的情怀。不论时间空间的不同笔者都愿意以描写实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含蓄而委婉,陆游也是如此,那寓意深刻苍凉旷远就要数《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呤咏梅花,也抒写胸怀;是赞颂梅花,也是赞人、自赞。驿站之外,断桥之旁,萧瑟荒凉。一株荒郊野生的梅,独自盛开在这里。白日里尚且寂寞孤独,无人陪伴,而黄昏来临之际,风雨来临之时,则更显得怆然凄凉。这首词所以能够出尘拔俗,超越了众人而能自辟新境,在于它寄寓了深切的身世之感。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志在收复,却屡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凄凉,其情形正如那开在驿外断桥边的那株梅花。梅花往往是山村隐士或文人墨客抒发的闲适情怀的对象。陆游的笔下,梅花却涵蕴了一个失意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着,读之一叹”。

陆游是咏梅的高手,在他的《剑南诗稿》中,保存着为数极多的咏写梅花的诗作。陆游笔下的梅花和 一般的文人所写的不一样,尤显自己的特色。我们没有从这首咏梅的词中看到一个“梅”字,但我们始终能从这不带一个“梅”字 的咏梅词,看到了作者和梅 一样高洁的人格。陆游把“扫胡尘”、“靖国难”作为自己生平志事,然而他在政治斗争中却屡次受到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而他却生平志事所在,终始不渝。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 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个年头,然后,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陆游在这首词里就是用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孤傲品格和经得起挫折的斗争精神。词的上阕以梅花独放于冷雨的寒冬昏夜,寂寞于驿外断桥边,隐喻诗人的不幸的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诗人虽饱经忧患,可敬的是始终保持爱国情操,不屑与排挤他的官僚们争权夺利。词的下阕以“春”、“群芳”隐喻当时黑暗的社会和苟且偷生的朝廷官员。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斗争,即便是粉身碎骨也此志不移的战斗精神。陆游在这首词里用完美的艺术手法,将主客观进行了和谐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将咏物诗词审美意象推到了最高的境界看似写梅,实质是写人;不提一个“梅”字,分明在字里行间都突出着梅花的特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游诗词全集篇6

关键词:永恒;《钗头凤》;撼人爱情

不能不感叹陆游,不仅因为他的“一树梅花一放翁”,更因为他的《钗头凤》背后的撼人爱情!

不过想不到的是,90后的学生也被这首诗感动得稀里哗啦,文学课上由比较陆游和唐婉的一唱一和的《钗头凤》上升到了对真爱的探讨,有个同学竟然说,得不到真爱的人生是可悲的,亵渎真爱的人是可恨的……

确实,《钗头凤》很感人,感人的不仅是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产生的故事背景,不亚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孟姜女》――中国的四大爱情传说。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动人心魄,风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呢?说来话长。二十岁时,陆游娶妻唐婉,本来是情投意合,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可陆游的母亲就是不喜欢唐婉,双方被逼无奈,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最后陆游只得把唐婉休掉了。类似的爱情悲剧,在古代诗歌《孔雀东南飞》,现代小说《寒夜》中都上演过。

十年后,三十一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自己曾经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诗人百感交集,而唐婉也旧情难忘,在征得现任丈夫赵士程的同意后送来一壶酒。陆游深感其情,悲从中来。“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不愧为风流才子,刷刷就瞬间成文了。这首墙壁上的诗其内容为: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相传,唐婉看到这首诗歌后,泪如雨下,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其内容也摘录如下: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就一病不起,在忧郁中死去。笔者忽然恍悟《红楼梦》中林妹妹为什么会死去,是因为宝哥哥没娶她,两人没能长相厮守。也许在痴情人眼里,对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后来陆游转战川蜀,劳碌奔波,但从来没有忘怀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二十岁结成夫妻,份短暂,却是情定终生。三十一岁沈园重逢后,此后漫漫几十年陆游都是念念不忘,眷念不已。

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辞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他六十七岁,陆游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他七十五岁,陆游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沈园》诗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确实太为感人!元好问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原来可以是这样演绎。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一辈子都无法释怀,一辈子一往情深呢?堪比《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究其原因只能是真爱永恒了!

沈园重逢已经是夫妻分离后的十年,在四十多年以后,陆游还是无法自拔,七十五岁的他带着初恋般的纯情和新婚般的悲情写了《沈园》二首。四十三年了,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那曾经斑驳陆离的文字已经完全褪去了残迹;如果有轮回,唐婉已得超生,也都成为年已四十的半老徐娘了;他自己这把老骨头,也是年过古稀,即将化作会稽山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情思,还是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并且写下了那么美丽的千古绝唱:“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在这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头子心目中,唐婉依然是临水姣花,就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只不过,这美丽的幻影是那样的昙花一现,惊鸿一瞥,在很久前就如烟如雾如尘般消失了,只是那美人梳妆的桥下,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样的爱情只能让读者泪湿青纱。在现代的社会,比谁谈的朋友多,比谁是情场高手,比谁玩得转,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何谓“爱情”了,更不用说那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了。今天恋爱,明天分手;今年结婚,明年离婚,已经是比比皆是,见怪不怪了。甚至“小三小四小五”婚外恋,包二奶,,天亮后就分手等流行词语也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已经象是远古的神话;《菩萨蛮》中“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的比翼连枝也好像已经成了过期的传说。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快餐爱情,在陆游和唐婉面前,真是一次洗礼!不管时事变迁,昨是今非,不管变质的爱情有几个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的冠冕堂皇的借口,《钗头凤》背后的撼人之爱,不能不让人相信,在生命之限处,爱也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

天若有情天亦老,虽然生命脆弱,爱情之花也容易凋谢,就像唐婉的那句“雨送黄昏花易落”,可事实证明,短暂的爱也能千古,人类的爱情本身也是可以永恒的,它将永远是诗歌中长盛不衰最美丽最感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

陆游诗词全集篇7

[关键词] 陆游;爱国情怀;隐逸词

? abstract:lu you,southern song dynasty famous patriotic poet,wrote [wtbx]ci[wtbz](verse) 145,of which less than 20 were patriotic [wtbx]ci[wtbz],arund 70 the hermit [wtbx]ci[wtbz],and more than 50 passionate [wtbx]ci[wtbz].it can be said that the hermit [wtbx]ci[wtbz] acounted for almost half of his works.living in that chaotic political era,he was eager to fight till death for the southern song government but had been repeatedly neglected,depression helped him find spiritual asylum and relief in buddhism and taoism as well as in the nature.speciflcally,his works of hermit [wtbx]ci[wtbz](ver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type of taoist,of fisherman and of countryside.

? key words: lu you;patriotism; hermit verse

?

?一、陆游隐逸词的题材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四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1]此即爱国词、隐逸词、纤艳词。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共辑录陆游词145首,其中爱国词不到20首,隐逸词约70首,纤艳词50余首。可以说隐逸词在陆游词中占了一半。具体而言,其隐逸词可分为道家词、渔隐词和田园词。

1.“身闲心太平”——道家词

刘师培《论文杂记》说“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逋峭沈郁,而出以平淡之词,例以古诗,亦元亮、右丞之匹,此道家之词也”[2]。 夏承焘先生也说陆游有不少词是“萧飒衰颓,道人隐士气息很浓重的”[3]。如《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hk]

[jp2]乾道二年,张浚北伐失败,陆游被劾“力说张浚用兵”而免归,卜居于山阴镜湖,此词即其归里后所作。词中写了隐逸生活的纵心任性:喝完了美酒(玉瀣)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道经(《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在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恣意优游,任情啸傲,但透过优游啸傲的表层,还是不难体会到他内心深处“虚负凌云万丈才”(唐·崔珏《哭李商隐》)的抑郁,于是最终一吐真实心曲:“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慨叹“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白居易《寄隐者》),控诉南宋政府对抗金爱国志士的打击迫害。同此心声者还有《长相思》:“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钟一发轻。从今心太平。 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同样抒发了勘破世事,欲在松泉之间抚慰心灵回归本真的渴望。

陆游此类词作体现出了浓厚的道学思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家学交游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南宋时,“释老方外之徒,上则出入禁苑,结交王侯;下则周旋于士大夫之间,讲经说道,成为座上客。”[4]而陆游一家又世代笃好道教,祖佃、父宰都多方外之交。陆家藏书甚丰,道书一类就有两千余卷,陆游阅读了不少。此外其师曾几和他所交游的方外道学之士对他亦影响颇大,所以他自言“少时喜方药,晚亦学黄老”(《春日对花有感》),在“蹭蹬乃去作诗人”(《初冬杂咏》)后写了不少道学之词。

其词亦多写修道、炼丹的游仙生活,如《好事近》:

挥袖别人间,飞蹑峭崖苍壁。寻见古仙丹灶,有白云成积。 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

作者借幻想飞入无欲无求的仙界,表达自己想要摆脱尘俗之累,忘却对家国的牵念,获得“心如潭水静无风”的精神休憩的愿望,清真绝俗,似不食烟火人之语。另如“黄庭读罢心如水”(《一丛花》);“向药炉经卷,忘却莺窗柳榭”(《安公子》);“华岳烧丹,青溪看鹤”(《木兰花慢》)都是此类作品。

2.“醉听风雨拥蓑眠”——渔隐词

垂钓自古以来就是隐逸者赖以寄托人生怀抱的表征,所谓“古来贤哲,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当隐士走入山林薮泽,也就意味着渔樵生活的开始。此时,江湖薮泽不仅仅是一个寄身其中的生存空间,更是一个相对魏阙而言的精神空间,它积淀了古代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虽然陆游由于始终无法忘怀家国而未能成为真正的隐者,然而山水林泉之美、天地万物之祥和却曾无数次拨动他的心弦,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他在乾道二年罢归之后,一直居于山阴,地近镜湖,于是便有了诸多“渔歌菱唱”(陆游《长短句序》)。如《鹧鸪天》: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 橹呕哑。酒如清露?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仕途的偃蹇,使他感叹世无知音。然而在燕飞春岸,鸥落晚沙的翩然自在中他似乎悟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真谛,在歌声隐约, 橹声?G乃的怡然自得中觅到了新的知音,找回了失落的自我,体悟到了铁马冰河之外另一番诗意栖居的妙处,使他陶醉于“物外烟霞供啸咏,个中鱼鸟同休逸”(赵?老《满江红》)的高情远致中了。又如:

岁晚喜东归,扫尽市朝陈迹。拣得乱山环处,钓一潭澄碧。 卖鱼沽酒醉还醒,心事付横笛。家在万重云外,有沙鸥相识。(《好事近》)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hk]

王炎抗金幕府被迫解散后,陆游自南郑前线调回四川,做了“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的散官,淳熙三年(1176年),他以“嘲咏风月”、“燕饮颓放”的罪名被免官。此时他自称“免官初觉此身轻”(《饭保福》),不久离蜀东归,居于山阴。投闲置散的词人暂时忘却了尘俗之累,在远离红尘名利场的云霭林烟中,沉潜心神,悠然林下,友烟霞、盟鸥鹭,享垂钓之乐、乐烟艇之浮,做起了闲云野鹤般的“无名渔父”。此外,这类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还有 “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鹧鸪天》);“一弹指顷浮生过,堕甑元知当破。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 残年还我从来我,万里江湖烟舸。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元来大”(《桃源忆故人》);“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青玉案》);“惟有断鸿烟渚,知我频回顾”(《桃源忆故人》)。

3“聊试扶犁手”——田园词

其实,陆游对山村田园的喜爱和对乡民诚挚淳朴情意的赞美在其诗《游山西村》中即可见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同样,这种恬淡闲适、悠然世外的情怀也在其词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陆游入蜀被任命为成都戎幕之前,曾经在三荣郡治任地方官,停留70日,其间他到一山村,忽觉“萧然如世外”(《桃源忆故人》序),不禁对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大为欣羡,遂留下了有浓郁田园气息的《桃源忆故人》:

斜阳寂历柴门闭,一点炊烟时起。鸡犬往来林外,俱有萧然意。 衰翁老去疏荣利,绝爱山城无事。临去画楼频倚,何日重来此。

垂暮之年的陆游遭罢黜后,在山阴过着一边读书耕作,一边行医乡里的田园生活。此时他谢绝了与权贵显要的往来,却与农民过往甚密,“身还民服,口诵农书”,“身杂老农间”(《晚秋农家》),还“种菜三四畦,畜豚七八个”(《幽居》) ,参加一些家业劳动。同时他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自己民胞物与的素志。陆家祖辈多方药之书,陆游对医学也颇有研究,常常采药、给乡民送药看病,“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点绛唇》);“骑驴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都以陆为名”(《山村经行因施药》)。在此期间清新冲澹、恬静优美的田园词有:

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新结小茅茨,恰占清江口。 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生查子》)

素意幽栖物外,尘缘浪走天涯。归来犹幸身强健,随分作山家。 已趁余寒泥酒,还乘小雨移花。柴门尽日无人到,一径傍溪斜。(《乌夜啼》)

从宦元失漫浪,还家更觉清真。兰亭道上多修竹,随处岸纶巾。泉冽偏宜雪茗,粳香雅称丝莼。?然一饱西窗下,天地有闲人。(《乌夜啼》)[hk]

词人“随分作山家”后,在扶犁躬耕、采药治民之余还常常买醉茅店,与乡民开怀畅饮话桑麻, 闲暇时品茗吟咏,到山中寻梅,到溪畔散步。此时的他幽栖于物外,在暮山千嶂、长烟落日、渔唱声声中已然成了“管领山川的散人”,他不由得陶然醉乎其间了。

二、陆游的隐逸思想及矛盾心态

其实,我们细一追问,便发现陆游隐逸词淡泊闲适的表层之下,掩盖了词人无法摆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层悲剧意识,面对当时政局衰颓、国脉如缕而统治者却在歌舞升平中醉生梦死、苟安享乐的局面。作为一位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他这些山水林泉之音在企求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抚慰心灵的表层下,始终无法摆脱爱国忧患意识之底蕴。

1.许国虽坚,朝天无路——陆游隐逸思想成因

陆游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是金朝灭辽的一年,从此金朝成为宋朝的威胁,战乱的氛围与逃难的生活笼罩着诗人的整个童年。其父陆宰为人耿直,因主战而被劾职,由京西携眷南归,实为逃难,在“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杂兴》)时“兵间脱死命如丝”(《寓叹》)、“几不保头颅”(《杂兴》)。记事之初便颠沛流离使他对金兵的践踏欺凌充满了仇恨。南渡后,陆宰结交的都是骨鲠气节之士,陆游后来在《跋傅给事帖》中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5]2290其《跋周侍郎奏稿》中亦曰:“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韩陵斧柏之忧,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6]在此“国势危蹙”之际,“忠臣烈士忧愤感激之举”(同上)更深深地坚定了他“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的决心,使他愿誓死“拥马横戈”(《秋怀》)、“手枭逆贼清旧京”(《长歌行》)。

此外,陆游从小就身受儒家思想熏沐,其师曾几言传身教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慕在经世”(《喜谭德称归》),认为“君子之学”的最高境界是“尧舜其君民”(《跋吴梦予诗编》),所以抗敌御辱,忠君报国成为萦绕其一生的情结。但其仕宦生涯却偃蹇蹭蹬:他28岁参加进士会试,“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7]12057孝宗即位后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陆游摩拳擦掌致力于抗金事业,提出了很多用人行政方面的建议,希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光复中原。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时,部下将领不和,加之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朝廷又立即动摇,走上屈膝求和的老路。乾道二年,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5]2290的罪名,罢黜还乡,这是陆游仕宦生涯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闲居5年后,出于“俸钱虽薄胜躬耕”(《雪晴》)的口腹之役,他又做了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将其召至南郑幕府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此时陆游48岁,这是陆游一生中唯一一次轩昂壮烈的戎马生涯。他深感振奋,开始了亲临前线“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抗金斗争,积极为王炎出谋划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7]12058但陆游的意见还未被采纳,他北伐的希望和计划就破灭了。同年9月,王炎被召回京,旋即罢免,幕僚遣散,陆游又回到成都,流徙于蜀州、嘉州等地,做了地方闲散小官。这次挫折使陆游深感“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后日益颓放,自号“放翁”,终于在淳熙五年,54岁时离蜀东归。晚年的20余年几乎都在山阴过着“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沁园春》)的生活。

2.身寄湖山,心存河岳——陆游的矛盾心态

终其一生,陆游都被一种矛盾情结所困扰。仕与隐,出世与入世常常使他处于痛苦的煎熬之中。他骨子里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但同时又挚爱着宁静的自然。他自称“爱山入骨髓”(《晨起看山饮酒》),“平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饭三折??在乱山中》)。所以,做官时,他一方面强烈渴望着能经世济国,一方面又魂牵梦绕着家乡的山水,而罢归后,在享受湖光山色之美的同时又恨不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痛心疾首地惦念着北国尚未收复的失地。

陆游为官时就曾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希望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象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父一样,自食其力,自足其乐。他在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从敕令所删定官调升为大理寺司直时,住在临安的“百官宅”(下级官员居所),有两间小屋子,因其“甚隘而深,若小舟”,故名之曰“烟艇”,并作《烟艇记》以记其事、述其怀:

……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沓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获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

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

为了家国陆游舍弃了自然,然而官场的大门却拒绝向他开启,无奈他最终又回归到了山水中疗伤,正如孟子所言“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hk]

一颗赤诚报国的心不得已转而“嘲咏风月”,充满了伤感、焦灼与愤懑。

林语堂说过:“中国人被认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然而他们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一点表现在深刻的个性中,在对自由的热爱中,在乐天的生活态度中……在内心里,每个中国人都想当流浪汉,过流浪生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依托,在儒教控制下的生活必将是无法忍受的。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8]林语堂所言的道家“游戏”情结——对自由的热爱,其实也是在潜意识里自始至终伴随着陆游的。当兼济的理想一再受挫,当时事维艰、国运衰微,英雄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时,它便冒了出来,上升到了意识层,成为拯救焦灼不安心灵的一剂良药。但一旦社会环境、客观条件给儒家营造了适宜的土壤,道家便又只能让位而不得不做陪衬了。二者似乎是一对好兄弟,是主人的左膀右臂,但似乎又要时不时地争宠,想证明谁才是主人的最爱。它们是矛盾的,其实主人更矛盾。常常举棋不定,左右徘徊,在兼济与独善之间痛苦地游移。白居易曾提出过“中隐”的思想 :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日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中隐》)[hk]

在白居易看来,中隐也是一种吏隐,他以散官、闲官为隐,在“小隐”与“ 大隐”之间寻找到一条折中之途,既可免除饥寒之患,又可躲避朝堂的纷争,而在为政之暇的登山临水中,在壶中天地的杯酒声色中尽享欢乐闲适。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崔珏《哭李商隐》)的陆游虽然“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六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但却又“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似乎正应了白居易所言的在他看来恰到好处的折中之选。正如陆游62岁赴知严州时,孝宗对其所谕的颇有人情味却又意味深长的话:“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7]12058希望他去做一位悠游山水的田园诗人,别再操心什么北伐复国之事。所以仕宦时常常“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双头莲》)的他过的几乎就是白居易描绘的“吏隐”的闲散日子。在不能全然“忘机”的隐逸生活中,在梦幻般的自然美中,他一方面似乎在展示自己诗意的栖居,在努力趋近旷放与超脱中放下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而凸显自己自然人的角色,接近与感悟着自然中的一丘一壑、一花一草,藏其知虚其念,使个体生命与世界本体浑然相融,在融合中淡化人生的痛苦,在悲剧性的陶醉中化生命的痛苦为审美的快乐。而另一方面他虽伏其身却又不愿闭其言,常常借助于酒与诗词,在“醉”的境界里,在诗词的艺术世界中肯定自我,肯定人生,唱出自己至死不渝的许国丹心和激昂意气,给世人留下了大量撼人心旌、启人心智的精神财富,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其一生郁郁而扼腕叹息,为其精诚执著心存魏阙而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

?

[1] 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9.

[2] 刘师培.论文杂记[m].北平:朴社出版社,1928:29.

[3] 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 .

[4] 于北山.陆游年谱[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74.

[5] 陆 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一[m]//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

[6] 陆 游.渭南文集:卷三十[m]//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2281.

[7] 脱 脱.宋史·列传:卷三九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

陆游诗词全集篇8

一、陆游家训诗的借代类型

根据不同的功能以及特点, 在大部分遵循赵克勤先生观点的基础上,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 我们将借代大致分为十一类[1].例如:

(1) 儒林早岁窃虚名, 白首何曾负短檠。 (《示子聿》卷228) [2]

(2) 怪奇亦间出, 如石漱湍濑。 (《示子遹》卷228) [3]

(3) 元白才倚门, 温李真自郐。 (《示子遹》卷228) [4]

(4) 长亭结束秋将晚, 别酒凄凉日易斜。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卷230) [5]

(5) 楚公着书数百编, 少师手挍世世传。 (《诵书示子聿》卷230) [6]

(6) 读书习气扫未尽, 灯前简牍纷朱黄。 (《示儿》卷228) [7]

(7) 角巾已入三更梦, 老眼先增十倍明。 (《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 (其一) 》卷218) [8]

(8) 观汝兄弟意, 岂复厌藜苋。 (《寄子虡兼示子遹》卷220) [9]

(9) 江水悠悠双鲤鱼, 眼明初坼人关书。 (《得子虡临安舟中书因寄》卷215) [10]

(10) 齿发日衰残, 岁月难把玩。 (《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间作短歌示子侄辈》卷220) [11]

(11) 只道耄年心似铁, 诗成也作鼻辛酸。 (《送子修入闽》卷230) [12]

例 (1) 是以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该事物。白首指白发, 因年老者多双鬓斑白, 所以此处代指老人, 具有色彩特征的形象化。短檠指贫寒人家用的油灯, 对于经常夜读的古人来说, 如萤的灯火此处代指光阴, 具有时间特征的形象化。出身诗书世家的陆游早慧, 师从名士, 五岁入乡校, 十二岁能作诗文, 二十八岁在礼部锁厅试折桂名动江南。当其垂垂老矣白发苍苍之时, 回想起当年的求学生涯, 自认未负光阴, 并因此来勉励幼子勤勉读书、笔耕不辍。

例 (2) 是以事物的状态、属性来代替该事物。怪奇为怪异奇特之意, 除了用来描绘事物外貌之外, 此处用来代指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诗风。陆游第一创作阶段作品很多, 但流传下来的确非常稀少, 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早年过于注重辞藻华丽、刻意求工, 所以予以了销毁。因此, 此处的怪奇不是刻意标新立异, 而是当胸中的情感恣意奔腾而出时, 形成见于外的自然清流。对此, 赵翼给予了自出机杼不落纤佻[13]的高度评价。

例 (3) 是以事物的所属、所有和所作来代替该事物。此处是以人名代作品, 元指元稹, 白指白居易, 温指温庭筠, 李指李商隐。在当时宋代诗坛, 无论是诗论还是创作论上, 都存在着过于精工、发风动气的弊端, 很多名士亦不能免俗。陆游极为推崇陶渊明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写诗上一贯主张不以文害词、循规蹈矩, 而是注重写意、信笔适情。因此, 他认为以上四位诗人的作品虽有小成, 但在自然论的大道面前, 才刚刚初窥门径, 不值一提。

例 (4) 是以事物的所在地点来代替该事物。自秦汉时期开始, 为提供信使的食宿补给, 两个驿站之间每隔十里便会修建一个亭子, 即长亭.后来因为百姓特别是文人墨客多到此处送别亲友, 所以长亭在众多诗词歌赋中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了送别的场所。在第四子子坦远行赴任之时, 作为父亲的陆游设酒相送, 此刻作为送别之所的长亭代指送别。通过诗句的渲染, 让一个客观存在、静态的事物处所, 变成了一场亲情切切、动态的诗意过程。

例 (5) 是以官名来代替人名、地名来代替官名和姓氏来代替朝代名。楚公指陆游的祖父陆佃, 系王安石弟子, 历任蔡州推官、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转左丞相, 后封楚国公;为着名经学家, 一生所着《陶山集》等近两百四十二卷, 数量甚丰。少师指陆游父亲陆宰, 历任提举、转运副使、直秘阁, 赠少师;手校《陶山集》等文稿, 亦能诗。此处陆游以官名来代替长辈人名, 一方面是遵循家讳, 另一方面是向幼子叙述其诗书传家的传统, 勉励其向祖上学习并继承、坚守素业。

例 (6) 是以事物的原料来代替该事物成品。朱黄语出自《新唐书》, 指古人在校稿书文时所用的相应两色笔墨。陆游自嘲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解嘲》) , 他自幼好学, 且读书之时深入思考, 经常提笔校注。此处以形成校点文字的原料来代替文字本身, 一是在音韵上形成了平平仄平平平平, 与上句平平平仄仄仄仄相应, 深符律诗的相关要求;而且朱、黄二色色彩明亮, 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体验, 仿佛畅达奔腾的感悟喷涌而出, 朗读起来语感丰富, 具有极大的神韵空间。

例 (7) 是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折角巾采用的是《后汉书》 (卷六十八) 郭林宗因途中遇雨所以将头巾折了一角的典故, 常用以指代名人志士, 此处以具体的头上巾饰代指抽象的头脑思维。年老之时本应子孙绕膝, 尽享天伦, 陆游却一心为国, 将儿子送往了前线战场。为了抗金大业, 诗人深明大义, 充满了血性壮志。但与此同时, 血脉亲情难舍, 他心中亦对儿子百般思念。白日牵挂过甚, 到了深夜便入梦中, 严慈并存的父爱可见一斑。

例 (8) 是以特殊事物来代替一般事物。藜和苋均是草本植物, 初长成叶嫩时可食用, 因常见且价格低廉, 一般被认为是贫苦人家才会食用的粗劣野菜之一, 此处泛指贫者所有食材。与当朝酒肉膏粱、日日笙歌的糜烂官员不同, 陆游从官之时, 就生活节俭。退仕断禄以后, 更是朴素度日, 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 打满补丁也不舍得丢弃。因此, 他希望两个儿子不要厌恶这种艰苦的生活。这固然有客观的经济条件所迫, 但更是他对儿子继承勤俭家风的期望表达。

例 (9) 是以事物专名来代替该事物通名。鲤鱼本是一种水生栖性鱼类, 但后来代指书信。一说因传姜尚在渭水垂钓得一鲤鱼, 剖开后发现书信, 另一说古人书信多写于丝绢之上, 所以常用刻成鲤鱼形状的两篇竹简夹扎其中, 防止损毁。在那个烽火连绵、家书万金的年代, 诗人接到了远在临安的长子来信。子虡尚孝, 字里行间尽报平安喜乐和对老父的关心问候。对此, 陆游不禁潸然泪下, 千里的阻隔挡不住他浓重的思念对儿子早日还家的期盼。

例 (10) 是以事物部分来代替该事物全体。齿是人体口腔内用来咀嚼的器官, 发是生长在人体体表的毛发, 往往指年龄或自谦的称呼, 此处两字合并代指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陆游作此诗时, 已经七十高龄, 尽管长于养生, 但古稀之年的他仍不可避免地衰老。齿发以部分代全体、以一斑窥全豹, 用自嘲素描的方式, 勾勒呈现出了他形容稍歇灭, 齿发行当堕 (魏缪袭《挽歌》) 的老迈之象。

例 (11) 是以事物结果来代替该事物原因。人在极度伤心、情绪激动之时, 会呼出带有酸性代谢产物的气体。而该气体经过鼻腔时, 会刺激鼻粘膜的交叉神经, 让人具有酸涨之感。所以此处鼻酸的结果实际上是代指令其伤心难过的思念成因。陆游一生共有七子, 生前除幼子子聿外, 其他六子均有离父赴任的经历。他自认心性乐观豁达, 八十岁后更是心硬看淡人生喜乐无常, 然而一个个孩子的数次远行却频频触动这个硬汉心中的柔情, 令其憔悴不已、心伤难耐。

二、借代产生的艺术作用

以现代的角度来阐述, 借代可以被诠释成为一种包装方式, 通过对事物外貌、称呼的改造, 令其在形象、特点、语言等方面焕然一新。

如在刻画意象时, 立体性得到了增强。例 (1) 、例 (6) 和例 (7) 中, 白朱黄等鲜明的色彩和折巾头饰等具化的物象加深了读者对于诗句所描绘本体的印象。这种借代产生了巧妙的艺术作用, 让没有脉搏的文字变得生动贴切, 呼之欲出, 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又如在文笔表达时, 空间性得到了体现。例 (3) 元白温李四字就代表了四人所有作品, 颇为简洁凝练, 词约意丰;例 (11) 用世人皆经历过的鼻酸这种可体察的器官感受, 代替了无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念感伤, 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玩味的余地。

再如在使用称呼时, 新奇性得到了提升。例 (4) 例 (9) 没有采用送别书信等事物寻常陈旧的名称, 而是通过借代的同义词语长亭双鲤鱼达到了避俗新鲜的效果。此外, 由于代体用典的介入, 让诗句具有历史的气息, 更显得高雅隽永, 诗意更为浓厚可品。

三、小结

总而言之, 通过借代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陆游的家训诗在语词转换中内涵和气质均得到了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效果在作品中并非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多重式的叠加。他的作品豪迈硬朗中不乏柔情刻骨, 怪奇瑰丽中不乏清淡圆润, 让其子孙既继承了一份教育上的遗产, 又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洗礼;在宋代家训的诗学系统中, 留下了隽永的印记。

参考文献

[1]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35-42.

[2]-[1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有魅力的网名范文 下一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