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蜀中诗风简论

时间:2022-10-18 04:23:30

摘要:“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入蜀,在蜀八年乃还。陆游的蜀中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却又呈现出少“唱和”之作的特点;其诗歌风格则是自入蜀后为之一变,发展为以“宏肆”为主的诗风;其诗歌所呈现的情感,则是“豪情”与“落寞”相交织、并存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陆游;巴蜀;诗风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在文学上成就甚大,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同列“中兴四大诗人”。陆游乾道六年(1170)入蜀,在蜀八年乃还,于蜀期间所做诗歌颇多。

清人赵翼曾将陆游诗歌划分为三个时期,并指出每个时期的特征:“少工藻绩,中务宏肆,晚造平淡”。[1]齐治平先生在其《陆游传论》中同意了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年’指四十以后,即入蜀及东归的一个阶段。”[2]另外,就陆游自己诗中所说来看,亦是分为三个时期。①而欧小牧先生在《陆游年谱》中还曾说道:“先生自从戎南郑后,诗境渐变,始一洗摹乞,自成体格,多咏征伐恢复之事……复时借乐府古题,自抒感受,于祖国先抗敌英杰,深致歌颂,借彼亡灵,振我族魂。诗风好俊感激,典丽清新,遂离北宋苏黄影响,立追屈宋李杜,独树一帜,成为南宋诗坛宗匠。”[3]

由此可见,陆游在蜀的诗歌创作尤其自南郑归来之后,有其独特的一面。以下,笔者将就此作一具体分析。

一、以“宏肆”为主的诗风

陆游早年学于江西诗派,师从吕本中、曾巩等名家,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形式技巧上颇下功夫,他尝自言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示子遹》)这一时期的诗歌学习,为他将来在诗歌上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江西诗派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以及“瘦硬”“生涩”的风格,使陆游常不能自由抒展情调,因而他逐渐寻求突破其藩篱。陆游在入蜀时曾说:“西游万里亦何为?欲就骚人乞弃遗。”(《巴东遇小雨》)而在其入蜀后,蜀地的奇山异水以及南郑的军旅生活也确实开阔了他的眼界与心胸,充实了他的诗歌内容,使他的诗风亦随之一变。

陆游在蜀的这段时间,诗风诚如赵翼所说,以“宏肆”为主。他常用一些夸张的量词刻画场景,如《观花》诗中“醉千场”“万花成围”,《白墖院时小雨初霁》诗中“千竿玉”“万幅屏”,《长生观观月》诗中“碧天万里”“四万八千丈”,《宿上清宫》诗中“九万天衙”等。这些字、词很好地将诗歌画面扩展开来,使其表现得宏大、壮观,体现了诗人的豪情。他还常用一些精妙生动的形容词,点缀串联诗歌,如《雨中睡起》诗中“磔磔寒禽”“纤纤小雨”,《十二月初一得梅》诗中“孤城小驿”“断角残钟”,《翠围院》诗中“嫋嫋风中筰,昏昏云外钟。”等,使诗歌具有雍容起伏之态。

二、“豪情”与“落寞”相交织、并存的情感

陆游一生中,无论哪一时期的诗歌,爱国情感始终是其主旋律。爱国思想,贯穿着陆游生命的始终。然而,不同的阶段,其具体表现,又有明显不同。陆游在蜀时期,所体现的就是积极恢复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落寞”相并存、交织的情感。

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诗中,以描写梦里出兵北伐,扫灭金兵的场面,表现出爱国志士的恢复热情,然而,这始终仅为梦境,诗人梦醒后的失落之情可想而知。又如,《闻虏乱有感》一诗,是陆游听闻金国内乱时所作,表达了积极进攻的意愿,但诗中“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等句,又透露出不能亲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无奈和悲愤之情。再如,《观长安城图》一诗中“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表现出陆游的抗金斗志,但“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宋军久不北伐,不仅使得“三秦父老惆怅”,连南方广大爱国之士,亦觉失望。

陆游诗歌寄意恢复,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入蜀后……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4]而此时的恢复,并非像之前仅空谈报国理想,而是充满豪情地提出实质性的见解。他两任参议官之职,辅助王炎、范成大等统帅制定抗敌之策,还亲赴战场,体验军旅生活,这些都为他畅言恢复,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他常常在诗歌中,以具体的战争场面,进攻策略表现出恢复豪情。然而,官微人轻,陆游的抗敌之志久不能已,报国之心久不能扬,因此,才造成了他这种“豪情”与“落寞”相交织并存的复杂爱国情感。

三、内容丰富却又少“唱和”之作的诗歌内容

陆游的蜀中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描写蜀中风物的写景之作,又有刻画生活细节的记事小诗,还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言志吟咏,不过,却少有应酬唱和之诗。

陆游在蜀,结交了众多友人,且大多为诗文之友,他们常一起出游宴饮、畅谈国事。陆游亦曾言:“锦城得数公,意气如再少。”但,就现存《剑南诗稿》中所载诗歌,他除与范成大较多唱和外②,少有唱和他人,更少有应酬之诗。其中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两点。

第一,环境影响。

南宋时期,巴蜀地区一度沦为战场,抗战气氛浓重。陆游虽始终居于“闲职”,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心系边关,希冀“恢复”。他虽一度放浪形骸,饮酒玩乐,但那却是壮志难酬的愤懑,他其实无时无刻不为祖国而忧心,所以,并无意与友人应酬唱和。

第二,删诗。

陆游在晚年曾多次删汰自己的诗歌,赵翼《瓯北诗话》中说:“然放翁六十三岁在严州刻诗,已将旧稿痛加删汰;六十六岁家居,又删定诗稿,自跋云:‘此予丙戍以前诗十之一也。’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然则丙午以前诗,存者才百之一耳。子虞刻全集时亦跋云:‘先君在严州刻诗,多所去取,所遗诗存者尚有七卷。’……每一首必有一意……一万首即有一万大意。”[5]可见,现存《剑南诗稿》中所载蜀中诗,并非陆游在蜀时所作诗歌全貌,而是以“诗歌句意”为标准“裁减删汰”。因此,抑或曾有更多此类作品,但因“诗意重复”而被删汰。

八年宦蜀,是陆游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在蜀中,不仅结交了众多友人,而且诗艺更加精进,一洗入蜀前所学“江西诗风”的弊端,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宏肆”诗风。总之,蜀地的生活对陆游诗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他最终将其诗集定名为《剑南诗稿》的原因。

注释:

①见《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四《入蜀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之一。

②分别为:《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和范舍人永康青城道中作》、《和范舍人书懐》、《和范待制秋日书懐二首游自七月病起蔬食止酒故诗中及之》二首、《和范舍人病后二诗末章兼呈张正字》二首、《和范待制秋兴》三首。

参考文献:

[1]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79

[2]齐治平.陆游传论.[M]长沙:岳麓书社,1984,2,89~90

[3]欧小牧.陆游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127-128

[4]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91

[5]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78

上一篇:浅谈道家的“自然” 下一篇: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