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范文

时间:2023-10-15 18:15:14

山里娃篇1

关键词:山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学生

所谓山里娃,说的主要是来自祖国偏远山区的学生娃。这些学生娃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大多数学生的父母是选择外出务工,父母自身文化条件或身体条件不好的则是在家务农。长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因此这些孩子大多是因为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了心理的失衡,具有孤独、忧虑,情绪低落,性格孤僻,性情浮躁等心理特点。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等原因产生了心理扭曲,长此以往,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可以说,山里娃和城里娃虽然是有着同样的年纪,但他们所享受到的教育却是有着天壤之别。城里娃能够享受到的优越条件我在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阐述,在这里我说说山里娃是如何学习的。山里娃,都是来自于贫寒的山区,他们去上课差不多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有的甚至更长。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去上课,下午要很晚才能回到家,回家之后还要帮着父母做农活。大多数的学生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识字,以后不要在识字上吃亏就行,根本就没有让孩子好好学习,用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也不能和城市学校相比,操场不够、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是普遍存在于农村学校的现象。农村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高,厌学情绪严重,跟城里的学生比起来有着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绪,害羞、腼腆。面对这些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可以对此听之任之而无动于衷呢。我相信这些孩子们的内心在等着社会的关注,等着作为教师的我们去关心,去触动,去爱护,让他们的心理重拾希望。

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教书的工作,我们还承担着育人的义务。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只要做好教书的工作,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够了,这是一种完全落后的观念。一种完全的教育表现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后能适应社会,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要去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的成绩的提高,还要能够掌握到学生的特征、兴趣、爱好、优缺点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只有做到了这点,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老师,才能说这是我们的教育的成功之所在。才是我们的教育的责任之所在。

那么,作为这些山里娃的老师,我们要去实现一个成功的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1 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是被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之所以叫学生,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他们什么都会,他们就不是学生了。一个拥有着大爱的老师必定是懂得宽容、理解、尊重学生的。一个无视学生尊严、漠视学生人格的老师,就算是书教得再好,教学成绩再出色,也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学生,自然他也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正如一个老师所言,老师真正的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生活上的“扶贫”,学习上的“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的“扶志”,品行上的“扶德”,心理上的“扶键”。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班主任老师,一名有着大爱精神的班主任老师,应该时刻的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个人状况。并且,通过写周记的方式还可以加强学生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互动,班主任也能在这些周记中很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得到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给予他们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环境才能造就一个优良的人。

2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学生和家长的关系

山里娃大多数是来自于留守家庭,属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忙于挣钱,缺少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有的学生还和自己的家长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亲子联谊等活动,协调学生与家长的矛盾,缓和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学校和家庭的一起教育的目的。班主任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等;班主任也能给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等各方面信息。以便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管理,一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读书成才”成为唯一的希望的家长和学生们有着积极意义。

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往往贯彻的是“以学习为重,成绩说明一切”的教学思想,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事实证明,这种单纯的以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教学思想是完全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也是完全不符合时展潮流的。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的缺失,完全有可能使学生以后成为有才无德的“危险品”。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教育性。要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就需要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进行。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工作范围。只有得到了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其次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积极支持学校工作,时刻保持与学校的联系,是班主任能够掌握到学生在家时的心理状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

4 采用多种办法,帮助学生

这些来自山区的山里娃,往往带着有自卑的情绪,不能很好的与班级中的不是来自于山区的学生融入于一体。这些学生虽然有着融入班级集体的美好愿望,但往往由于自身的自卑腼腆等原因而害怕与人交流,从而不能很好的与班级的其他同学凝聚在一起,在外人看来他是属于“孤僻”的一类人,从而也不愿去与之交流。种种的原因就造成了山里娃的越来越孤僻,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扭曲。在这样的时候,班主任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班主任毕竟是一个人,力量有限,这就显示出了一个有爱和谐、团结互助的班级作风的重要性。一个有着良好作风的班级,往往有着非凡的班级凝聚力,集体的力量也能够起到改变人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级建设,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努力将班级建设成一个互助友爱,和谐融洽的班级环境。

山里娃篇2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泪水和心酸,煽情成了最大的卖点。但就是有这么一群孩子,不出卖苍凉,不炫耀贫困,不靠观众怜悯的泪水,只用常人百倍的努力追求着高超的艺术水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关注与指导,从黄河边上的贫困山区走出山西,走出国门,登上了艺术大舞台。

由山西省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历时三年倾力打造,名艺浩宇(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鼎立资助的音乐舞蹈剧《山里娃》于2014年1月10日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正式上演。

正如著名剧作家、评论家高晓江为该剧量身打造的歌词中唱的那样:“ 低头流泪,抬头唱歌,我的好日子我正在奋斗着……”这群年龄12~20岁不等的演员们带着农民工的困惑、留守儿童的辛酸以及二代农民工的希望,走进了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这里有着山里娃们的泪水和汗水,还有着他们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音乐舞蹈剧《山里娃》讲述的正是他们自己的故事,用音乐、舞蹈语汇形象生动地去描述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改变命运、经历蜕变的真实经历。剧中塑造了根根儿、粉粉、毛眼眼等生动的艺术形象,他们是所有孩子们特征的缩影,他们有梦想,有信仰,他们想改变自己,改变家乡,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困惑、迷茫、徘徊,但更多的是奋斗、坚持、追求,站在逐梦的十字路口,他们将何去何从?

很多人都无法相信,这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能创造什么艺术,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是否拿“草根”的名号成为艺术表现打折扣的借口。恰恰相反,他们有执着的梦,对城市的梦,对舞台的梦,对艺术的梦……正是这一个个单纯朴实的梦想激励着他们,造就了媲美专业演员的艺术水准,也正是他们超常的努力,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他们曾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晚会、代表山西参加了祖国六十年大庆的检阅、参加了2010年世博会等等一个又一个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众所周知,大型的舞台剧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以及财力,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但为了全方位地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新山里娃的精神面貌;展现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困惑和思考;展现弱势群体的惊天逆袭;展现个人奋斗和时代关怀的高度融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这群淳朴的孩子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魅力,还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感动了一批艺术家们,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这部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剧《山里娃》。这些艺术家当中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人员龚小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著名编导穆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主创之一的著名理论家、导演张华,在山西贫困山区工作多年的剧作家靳佩荣等一批专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助力山里娃实现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以小喻大,将主人翁情感的素朴、真挚,与艺术呈现的奇妙、绚烂有机融合。他们将用实力证明,山里娃的艺术不但可以在田间地头魂牵梦绕,也一定可以在辉煌的艺术殿堂里,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和心灵震动,迸发出摄人心魄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山里娃篇3

将最后的一只羊数完

而后坐在山岩上

拿出一本旧书

仔细翻看

他看书的姿势

真的叫人好心酸

一会皱起眉头

一会微笑泛上眼睑

小小年纪

整日与山风同歌

与羊群为伴

是谁狠心

将属于她的美好掠夺

是谁无理

将属于他的课堂侵占

当他看完最后一页

微笑站起时

春雨

山里娃篇4

邹建明出生在广东连州市九陂镇,在他1岁多的时候就因亲生父母生病去世成了孤儿,是本县深冲村的一位好心人收养了他。他刚一懂事,就从村民的口中得知自己爸妈不是亲生的。从那一天起,他幼小的心灵就变得敏感而脆弱。邹建明15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没想到,一回到家又被养父揍了一顿。任性的他,觉得就因为是抱养的,养父才舍得打自己,于是一气之下,他就离家出走。

邹建明流浪了一个多星期,风餐露宿,饿了就从垃圾堆里捡一点吃的。有一天他偷偷爬上路边的一辆大卡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下他吓坏了,心想连这里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恐怕这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坐在地上便一个人使劲哭,把泪都哭干了。哭了大概有几个小时,小家伙擦干眼泪看了看四周,发现路边是佛山市一家肥料厂,这时肥料厂的老板正好出来,见这个流浪的孩子可怜就收留了他。

邹建明就在厂里干点帮工人洗衣服之类的杂活,他觉得挺好的,起码找到了一个有吃有住的地方。就这样过了几年,老板培养他当货车司机。由于经常外出送货,邹建明渐渐和销售人员熟悉起来。1999年的一天,一个叫欧阳建辉的销售员对他说,公司的肥料卖不出去,老板正为此发愁呢,这些天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邹建明觉得应该想办法卖肥料,来报答老板。

有一天,他拉着一大卡车复合肥来到佛山附近的一个村子,肥料无人问津,却听到村民唠叨,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萝卜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了。一位农民告诉他,由于没人来收购,这些萝卜全都成了废物,只能把它们作肥了。看到大量积压的萝卜,邹建明突然想到一个销售肥料的好办法。他跟村民说,自己能帮他们把手头的萝卜都卖掉,而且价钱还非常高,但条件是对方要买他的肥料。

小邹为何敢在村民面前夸下海口呢?原来,他在送肥料的时候发现,那段时间,佛山市周围新建了几家大型食品加工厂,这些企业都在寻找便宜的原材料。大量萝卜正好可以卖给他们。于是,邹建明马上就同这些老板联系。

一位叫李振雄的老板,得知邹建明愿意在去送肥料的地方帮他组织原料,不仅喜出望外,当晚还请他喝酒。邹建明马上到田间地头收购村民积压的萝卜等农产品,又把成批的肥料一家一户的卖给村民。2003年那阵,厂里的月销售额也就几百万元,而邹建明一个月的业绩就可以做到一千多万。而且不分淡季旺季,一年四季销售肥料,这一年他就销售2万多吨,成了肥料厂无人匹敌的销售冠军。

就这样,并没什么文化的邹建明凭着一副热心肠和实在劲,一下成了肥料厂的“营销王牌”。2004年,他被老板提拔为销售部经理。公司给邹建明配了专车,专用办公室,小伙子很激动,英雄总算有用武之地,他很感谢原来公司能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平台给自己。这一年,邹建明的工资加销售提成竟达到100多万元。

当上公司副总却回乡创业

随着企业越做越大,2006年初,邹建明又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的副总,那时老板给他配了铃木王高级轿车,专职司机,还有名校毕业的硕士女秘书。邹建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然而,2007年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他却选择了离开,要另起炉灶开创自己的事业。

此后,邹建明做起了真正的农产品经纪人。他在佛山及周边地区组织大批货源,然后转手卖给食品加工厂做原料赚取中间差价。没想到短短两年下来,竟赚了3000多万元,并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后来通过老板朋友们的相互介绍,他成了业内赫赫有名的原料供应商,整个广东的大型食品厂都是邹建明的客户,有着很好的业务关系。

此时,邹建明离开家乡已20多年。夜里睡不着觉时回想往事,越来越悔恨自己当年的冲动,想家的时候就偷偷地哭,他迫切想回去报答养父母的哺育之恩。“其实不管在外面多么风光,我对家乡那片土地还是挺留恋的,就想听老爸叫我一声儿子,那该多开心!”

2008年5月,邹建明终于鼓起勇气,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那个养育他的小村庄。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一个妹妹远嫁他乡杳无音信,养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本来打算一家团圆的他,再也没有机会向他爸妈赔罪了。小时候一家人住的屋子只剩下残垣断壁,家族祠堂冷冷清清。满眼落寞的景象,让邹建明心中无比感伤。

邹建明意识到,自己回来晚了,当年的冲动铸成了无法弥补的大错。时隔20多年,村里一切都变了,但还有一些乡亲生活贫穷,他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发誓让他们都富起来,住小洋楼,出门开小轿车。

经考察,他发现当地村民以种菜为主,但由于位置比较偏僻,产量虽高却卖不上价。邹建明觉得,这正好是自己熟悉的行业,他有市场和信息,完全能够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同时带动乡亲们增收创富。于是,2008年底,邹建明就投资20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一个50亩地的食品加工厂,专门收购乡亲们的农产品。

幼时的好朋友听说后,纷纷跑来给他帮忙。邹建明之所以敢拿这么多钱投资建厂,就是看准了家乡的资源。萝卜、玉米等是当地传统产业,全镇每年有2万多亩地种植这些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万多吨。

2009年5月,就在邹建明打算开始大规模收购原料的时候,传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当地电视都在报道,今年萝卜特大丰收却没人收购,老百姓都受“灾”了,漫山遍野,甚至连路上,到处都能看到一片片被扔掉的萝卜。当时价格一直下跌到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看到触目惊心的萝卜地后,邹建明做出了一个意外决定,他拿出公司所有流动资金1000多万元,以3毛5分钱一斤收购萝卜,是市场价格的7倍,员工都认为他脑子里一定是哪根弦搭错了。

员工都劝他不要去收购,当然大家也担心以后工资很难发出来,因为这不是小数目,邹建明却觉得收购太少很不过瘾。其实在外经商多年,此时他完全能理解大家的顾虑,但他自己心里有底。事实证明,这个疯狂的举动为他日后实现亿万财富的大跨越,奠定了重要基础。正因为这么好的价格,周围十里八村的农户都把萝卜卖给邹建明,他的一系列举动也深得人心。

那么,邹建明为何会有如此底气呢?原来,在一次与韩国商人聊天中,邹建明不经意得知,韩国泡菜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蔬菜原料,如大白菜和萝卜等主要依赖我国山东市场,但山东位处北方,有漫长的冬季,一年只有几个月可以种植蔬菜,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出口韩国泡菜业的需求。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邹建明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商机,他开始计划在一年四季都气温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建立起自己的蔬菜原料供给基地。

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邹建明出生在广东连州市九陂镇,在他1岁多的时候就因亲生父母生病去世成了孤儿,是本县深冲村的一位好心人收养了他。他刚一懂事,就从村民的口中得知自己爸妈不是亲生的。从那一天起,他幼小的心灵就变得敏感而脆弱。邹建明15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没想到,一回到家又被养父揍了一顿。任性的他,觉得就因为是抱养的,养父才舍得打自己,于是一气之下,他就离家出走。

邹建明流浪了一个多星期,风餐露宿,饿了就从垃圾堆里捡一点吃的。有一天他偷偷爬上路边的一辆大卡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下他吓坏了,心想连这里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恐怕这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坐在地上便一个人使劲哭,把泪都哭干了。哭了大概有几个小时,小家伙擦干眼泪看了看四周,发现路边是佛山市一家肥料厂,这时肥料厂的老板正好出来,见这个流浪的孩子可怜就收留了他。

邹建明就在厂里干点帮工人洗衣服之类的杂活,他觉得挺好的,起码找到了一个有吃有住的地方。就这样过了几年,老板培养他当货车司机。由于经常外出送货,邹建明渐渐和销售人员熟悉起来。1999年的一天,一个叫欧阳建辉的销售员对他说,公司的肥料卖不出去,老板正为此发愁呢,这些天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邹建明觉得应该想办法卖肥料,来报答老板。

有一天,他拉着一大卡车复合肥来到佛山附近的一个村子,肥料无人问津,却听到村民唠叨,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萝卜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了。一位农民告诉他,由于没人来收购,这些萝卜全都成了废物,只能把它们作肥了。看到大量积压的萝卜,邹建明突然想到一个销售肥料的好办法。他跟村民说,自己能帮他们把手头的萝卜都卖掉,而且价钱还非常高,但条件是对方要买他的肥料。

小邹为何敢在村民面前夸下海口呢?原来,他在送肥料的时候发现,那段时间,佛山市周围新建了几家大型食品加工厂,这些企业都在寻找便宜的原材料。大量萝卜正好可以卖给他们。于是,邹建明马上就同这些老板联系。

一位叫李振雄的老板,得知邹建明愿意在去送肥料的地方帮他组织原料,不仅喜出望外,当晚还请他喝酒。邹建明马上到田间地头收购村民积压的萝卜等农产品,又把成批的肥料一家一户的卖给村民。2003年那阵,厂里的月销售额也就几百万元,而邹建明一个月的业绩就可以做到一千多万。而且不分淡季旺季,一年四季销售肥料,这一年他就销售2万多吨,成了肥料厂无人匹敌的销售冠军。

就这样,并没什么文化的邹建明凭着一副热心肠和实在劲,一下成了肥料厂的“营销王牌”。2004年,他被老板提拔为销售部经理。公司给邹建明配了专车,专用办公室,小伙子很激动,英雄总算有用武之地,他很感谢原来公司能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平台给自己。这一年,邹建明的工资加销售提成竟达到100多万元。

当上公司副总却回乡创业

随着企业越做越大,2006年初,邹建明又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的副总,那时老板给他配了铃木王高级轿车,专职司机,还有名校毕业的硕士女秘书。邹建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然而,2007年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他却选择了离开,要另起炉灶开创自己的事业。

此后,邹建明做起了真正的农产品经纪人。他在佛山及周边地区组织大批货源,然后转手卖给食品加工厂做原料赚取中间差价。没想到短短两年下来,竟赚了3000多万元,并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后来通过老板朋友们的相互介绍,他成了业内赫赫有名的原料供应商,整个广东的大型食品厂都是邹建明的客户,有着很好的业务关系。

此时,邹建明离开家乡已20多年。夜里睡不着觉时回想往事,越来越悔恨自己当年的冲动,想家的时候就偷偷地哭,他迫切想回去报答养父母的哺育之恩。“其实不管在外面多么风光,我对家乡那片土地还是挺留恋的,就想听老爸叫我一声儿子,那该多开心!”

2008年5月,邹建明终于鼓起勇气,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那个养育他的小村庄。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一个妹妹远嫁他乡杳无音信,养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本来打算一家团圆的他,再也没有机会向他爸妈赔罪了。小时候一家人住的屋子只剩下残垣断壁,家族祠堂冷冷清清。满眼落寞的景象,让邹建明心中无比感伤。

邹建明意识到,自己回来晚了,当年的冲动铸成了无法弥补的大错。时隔20多年,村里一切都变了,但还有一些乡亲生活贫穷,他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发誓让他们都富起来,住小洋楼,出门开小轿车。

经考察,他发现当地村民以种菜为主,但由于位置比较偏僻,产量虽高却卖不上价。邹建明觉得,这正好是自己熟悉的行业,他有市场和信息,完全能够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同时带动乡亲们增收创富。于是,2008年底,邹建明就投资20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一个50亩地的食品加工厂,专门收购乡亲们的农产品。

幼时的好朋友听说后,纷纷跑来给他帮忙。邹建明之所以敢拿这么多钱投资建厂,就是看准了家乡的资源。萝卜、玉米等是当地传统产业,全镇每年有2万多亩地种植这些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万多吨。

2009年5月,就在邹建明打算开始大规模收购原料的时候,传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当地电视都在报道,今年萝卜特大丰收却没人收购,老百姓都受“灾”了,漫山遍野,甚至连路上,到处都能看到一片片被扔掉的萝卜。当时价格一直下跌到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看到触目惊心的萝卜地后,邹建明做出了一个意外决定,他拿出公司所有流动资金1000多万元,以3毛5分钱一斤收购萝卜,是市场价格的7倍,员工都认为他脑子里一定是哪根弦搭错了。

员工都劝他不要去收购,当然大家也担心以后工资很难发出来,因为这不是小数目,邹建明却觉得收购太少很不过瘾。其实在外经商多年,此时他完全能理解大家的顾虑,但他自己心里有底。事实证明,这个疯狂的举动为他日后实现亿万财富的大跨越,奠定了重要基础。正因为这么好的价格,周围十里八村的农户都把萝卜卖给邹建明,他的一系列举动也深得人心。

那么,邹建明为何会有如此底气呢?原来,在一次与韩国商人聊天中,邹建明不经意得知,韩国泡菜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蔬菜原料,如大白菜和萝卜等主要依赖我国山东市场,但山东位处北方,有漫长的冬季,一年只有几个月可以种植蔬菜,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出口韩国泡菜业的需求。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邹建明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商机,他开始计划在一年四季都气温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建立起自己的蔬菜原料供给基地。

存入我的阅览室

短短几天时间,一万多吨萝卜全部归仓,接下来,邹建明吩咐员工,一半萝卜留着不动,剩下的一半开足马力加工。根据客户的要求,邹建明把5000多吨鲜货全部加工成了萝卜干,包装好以后直接卖给韩国公司,他卖给对方的价格是每吨1.2万元,生产一吨有2000多元利润。一个月后,萝卜干销售一空。这时,正如邹建明事先所料,因加工用量较大,鲜萝卜很快成了市场上短缺的俏货,价格从5分钱一斤一路飙升到8毛,邹建明立刻组织大家把囤积的5000多吨鲜萝卜拉到市场上出售,一个星期就卖光了。由于邹建明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市场的脉搏,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它就赚轻松了2000多万元,漂亮打赢了在家乡创业的第一场战役!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的眼光。

6年狂赚亿元,要带领5万农民共同致富

除组织和加工农产品出口韩国外,2010年3月,邹建明又实行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从韩国引进一种NFDHJ,这种在国外被成为“特种水果”的低矮农作物,每亩产量比传统玉米高出500公斤。邹建明凭自己的信用,很快就组织农户种了500多亩。不料一个半月后的一天,突然有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邹建明,地里的水果甜玉米被人拔了100多亩,他赶忙跑去看个究竟。没想到刚到地里,一帮人就将其围住,还愤怒地骂他是骗子!

长得好好的农作物怎么就拔了呢?原来,都是品种惹的祸。这种名为NFDHJ的洋玩意,只有当地传统玉米三分之一的高度就开花了,人们认为他提供的种子一定是假的。“这么小就开花,怎么会有收成啊,拔了以后可以种点其它东西。不拔掉就会耽误一年的生产!”说道激动处几个人甚至要对他动粗!

面对村民的误解,邹建明一时被搞的哭笑不得。他解释说,传统玉米高度能达到1米8,而这个品种最厉害才能长到80厘米,50厘米就开花。邹建明当场承诺,如果这个新品种出了问题,所有损失工厂承担,他希望大家相信自己,平时及时除草浇水精心管理,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又过了半个多月,看到种植基地的甜玉米纷纷结果,村民终于相信了邹建明的话。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连州地区的韩国甜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就扩大到20000多亩。

到2011年底,邹建明一共在当地收购了5000多吨这种“特种水果”。 有趣的是,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新鲜玉米莹润如玉,清脆可爱。它们不用煮、不用蒸,拿起来就可以像水果那样生食。不仅水分大,吃起来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味道非常甜美,而且富含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梨等常见水果的数倍,营养价值很高。

邹建明将其加工成玉米段、玉米粒、玉米罐头、玉米饮料等产品多数出口到韩国和日本。部分专门供应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高档餐厅做烧烤用,有的是大酒店煲汤料用的。这一年,邹建明的加工厂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那么农民种植这些洋玩意收益到底如何呢?邹建明说公司与他们签订的收购价是每吨3000元,价格是传统玉米的2倍多,而且产量更高。对当地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创富好项目,结果一下就调动起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生态环境很好,周围无污染,再加上种植时不用农药化肥,属绿色食品。2012年,仅韩国客户的订单就高达2万多吨。最保守地估计,今年邹建明的纯利润也会超过8000万元。如今,他的个人总资产已达到1.5亿元。连州市农业局局长严世志说,邹建明的公司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农产品加工“航母”,使2万多农民从中收益。

其实邹建明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延伸农业加工链条,在5年内将公司办成在粤、湘、桂地区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至少5万户农民致富! 料等产品多数出口到韩国和日本。部分专门供应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高档餐厅做烧烤用,有的是大酒店煲汤料用的。这一年,邹建明的加工厂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那么农民种植这些洋玩意收益到底如何呢?邹建明说公司与他们签订的收购价是每吨3000元,价格是传统玉米的2倍多,而且产量更高。对当地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创富好项目,结果一下就调动起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生态环境很好,周围无污染,再加上种植时不用农药化肥,属绿色食品。2012年,仅韩国客户的订单就高达2万多吨。最保守地估计,今年邹建明的纯利润也会超过8000万元。如今,他的个人总资产已达到1.5亿元。连州市农业局局长严世志说,邹建明的公司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农产品加工“航母”,使2万多农民从中收益。

其实邹建明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延伸农业加工链条,在5年内将公司办成在粤、湘、桂地区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至少5万户农民致富!

存入我的阅览室

短短几天时间,一万多吨萝卜全部归仓,接下来,邹建明吩咐员工,一半萝卜留着不动,剩下的一半开足马力加工。根据客户的要求,邹建明把5000多吨鲜货全部加工成了萝卜干,包装好以后直接卖给韩国公司,他卖给对方的价格是每吨1.2万元,生产一吨有2000多元利润。一个月后,萝卜干销售一空。这时,正如邹建明事先所料,因加工用量较大,鲜萝卜很快成了市场上短缺的俏货,价格从5分钱一斤一路飙升到8毛,邹建明立刻组织大家把囤积的5000多吨鲜萝卜拉到市场上出售,一个星期就卖光了。由于邹建明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市场的脉搏,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它就赚轻松了2000多万元,漂亮打赢了在家乡创业的第一场战役!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的眼光。

6年狂赚亿元,要带领5万农民共同致富

除组织和加工农产品出口韩国外,2010年3月,邹建明又实行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从韩国引进一种NFDHJ,这种在国外被成为“特种水果”的低矮农作物,每亩产量比传统玉米高出500公斤。邹建明凭自己的信用,很快就组织农户种了500多亩。不料一个半月后的一天,突然有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邹建明,地里的水果甜玉米被人拔了100多亩,他赶忙跑去看个究竟。没想到刚到地里,一帮人就将其围住,还愤怒地骂他是骗子!

长得好好的农作物怎么就拔了呢?原来,都是品种惹的祸。这种名为NFDHJ的洋玩意,只有当地传统玉米三分之一的高度就开花了,人们认为他提供的种子一定是假的。“这么小就开花,怎么会有收成啊,拔了以后可以种点其它东西。不拔掉就会耽误一年的生产!”说道激动处几个人甚至要对他动粗!

面对村民的误解,邹建明一时被搞的哭笑不得。他解释说,传统玉米高度能达到1米8,而这个品种最厉害才能长到80厘米,50厘米就开花。邹建明当场承诺,如果这个新品种出了问题,所有损失工厂承担,他希望大家相信自己,平时及时除草浇水精心管理,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又过了半个多月,看到种植基地的甜玉米纷纷结果,村民终于相信了邹建明的话。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连州地区的韩国甜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就扩大到20000多亩。

到2011年底,邹建明一共在当地收购了5000多吨这种“特种水果”。 有趣的是,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新鲜玉米莹润如玉,清脆可爱。它们不用煮、不用蒸,拿起来就可以像水果那样生食。不仅水分大,吃起来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味道非常甜美,而且富含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梨等常见水果的数倍,营养价值很高。

邹建明将其加工成玉米段、玉米粒、玉米罐头、玉米饮料等产品多数出口到韩国和日本。部分专门供应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高档餐厅做烧烤用,有的是大酒店煲汤料用的。这一年,邹建明的加工厂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那么农民种植这些洋玩意收益到底如何呢?邹建明说公司与他们签订的收购价是每吨3000元,价格是传统玉米的2倍多,而且产量更高。对当地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创富好项目,结果一下就调动起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生态环境很好,周围无污染,再加上种植时不用农药化肥,属绿色食品。2012年,仅韩国客户的订单就高达2万多吨。最保守地估计,今年邹建明的纯利润也会超过8000万元。如今,他的个人总资产已达到1.5亿元。连州市农业局局长严世志说,邹建明的公司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农产品加工“航母”,使2万多农民从中收益。

其实邹建明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延伸农业加工链条,在5年内将公司办成在粤、湘、桂地区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至少5万户农民致富!

短短几天时间,一万多吨萝卜全部归仓,接下来,邹建明吩咐员工,一半萝卜留着不动,剩下的一半开足马力加工。根据客户的要求,邹建明把5000多吨鲜货全部加工成了萝卜干,包装好以后直接卖给韩国公司,他卖给对方的价格是每吨1.2万元,生产一吨有2000多元利润。一个月后,萝卜干销售一空。这时,正如邹建明事先所料,因加工用量较大,鲜萝卜很快成了市场上短缺的俏货,价格从5分钱一斤一路飙升到8毛,邹建明立刻组织大家把囤积的5000多吨鲜萝卜拉到市场上出售,一个星期就卖光了。由于邹建明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市场的脉搏,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它就赚轻松了2000多万元,漂亮打赢了在家乡创业的第一场战役!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的眼光。

6年狂赚亿元,要带领5万农民共同致富

除组织和加工农产品出口韩国外,2010年3月,邹建明又实行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从韩国引进一种NFDHJ,这种在国外被成为“特种水果”的低矮农作物,每亩产量比传统玉米高出500公斤。邹建明凭自己的信用,很快就组织农户种了500多亩。不料一个半月后的一天,突然有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邹建明,地里的水果甜玉米被人拔了100多亩,他赶忙跑去看个究竟。没想到刚到地里,一帮人就将其围住,还愤怒地骂他是骗子!

长得好好的农作物怎么就拔了呢?原来,都是品种惹的祸。这种名为NFDHJ的洋玩意,只有当地传统玉米三分之一的高度就开花了,人们认为他提供的种子一定是假的。“这么小就开花,怎么会有收成啊,拔了以后可以种点其它东西。不拔掉就会耽误一年的生产!”说道激动处几个人甚至要对他动粗!

面对村民的误解,邹建明一时被搞的哭笑不得。他解释说,传统玉米高度能达到1米8,而这个品种最厉害才能长到80厘米,50厘米就开花。邹建明当场承诺,如果这个新品种出了问题,所有损失工厂承担,他希望大家相信自己,平时及时除草浇水精心管理,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又过了半个多月,看到种植基地的甜玉米纷纷结果,村民终于相信了邹建明的话。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连州地区的韩国甜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就扩大到20000多亩。

到2011年底,邹建明一共在当地收购了5000多吨这种“特种水果”。 有趣的是,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新鲜玉米莹润如玉,清脆可爱。它们不用煮、不用蒸,拿起来就可以像水果那样生食。不仅水分大,吃起来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味道非常甜美,而且富含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梨等常见水果的数倍,营养价值很高。

邹建明将其加工成玉米段、玉米粒、玉米罐头、玉米饮料等产品多数出口到韩国和日本。部分专门供应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高档餐厅做烧烤用,有的是大酒店煲汤料用的。这一年,邹建明的加工厂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那么农民种植这些洋玩意收益到底如何呢?邹建明说公司与他们签订的收购价是每吨3000元,价格是传统玉米的2倍多,而且产量更高。对当地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创富好项目,结果一下就调动起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生态环境很好,周围无污染,再加上种植时不用农药化肥,属绿色食品。2012年,仅韩国客户的订单就高达2万多吨。最保守地估计,今年邹建明的纯利润也会超过8000万元。如今,他的个人总资产已达到1.5亿元。连州市农业局局长严世志说,邹建明的公司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农产品加工“航母”,使2万多农民从中收益。

其实邹建明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延伸农业加工链条,在5年内将公司办成在粤、湘、桂地区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至少5万户农民致富!

山里娃篇5

“老师,走出这大山吧,凭你的才华···我都两千多元一月了”山娃真情的煽动。

“这···不,我不能”他嗫嚅着,继而拒绝了这善意的诱惑。

山娃知道,这大山离不开他,离不开他们。没有他,他山娃走不出这大山;没有他们,这大山不会变。是他,也是他们,圆了一个又一个山娃的梦。

“可是,你图什么呢?你看···”山娃环视他的房间。看什么呢,他对这房间太熟悉了。山娃对这房间也太熟悉了:二十多平米的房间,是厨房,是卧室,更是办公室,墙上泥土斑驳,有一处还裂了近两指宽的缝。天花板上至今仍有一个窟窿,那是师生“抗洪”的见证。室内空荡而又拥挤:煤灶,办公桌,硬板床,最时髦的是一个书柜。这些,十年前山娃熟悉,十年后山娃依然熟悉。对这陋室,山娃至今特别的依恋。当年,山娃就在这房子里吃住,在这房子里刻苦,在这房子里编织着多彩的梦···后来,山娃走出了这房子,走出了这校园,走出了这大山,而始终没走出他的关注。整整十年了,山变了,山里人变了,而这熟悉的小屋没变,这小屋的主人没变。其实,他也变了,才三十挂零的他,脸色憔悴,有了皱纹,有了白发。——不,他没变,仍是那样的执着,仍是那样的勤谨,仍是那样的慈爱。在山凹的心目中,它犹如一颗轻松,牢牢的抓住着大山,坚守着这一片贫瘠。

“老师,我来做饭吧。”山娃站起来,走向锅灶。

“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他慌忙的阻拦。

“你给我做了一年的饭呢。”山娃真心的说,说的还是十年前的那句话。说这话时,中考结束了,山娃要离开他了,要走出这大山了。

“老师,过年货准备好了吗?”山娃边忙活边问。

“都准备好了,只等补完课就回家过年罗”他笑呵呵地说。

“别骗我啦。老师。听校长说,你又有三千多元学费没收起来···”山娃知道,山里太穷,许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只好垫付。山娃清楚地记得,那年腊月二十八,他还在学校补课。吃午饭时,山娃看见一个穿着朴素的村妇坐在床沿,两眼红红的。“你说,这年怎么过?欠账还不说,娃们还等着买新衣服呢。一学期就拿两百元钱回家。你这没良心的,叫我娘儿怎么过?”那妇女哭怨道。“老婆大人息怒。面包中会有的,这不,有五百元了。”这是他一星期前写信找在外打工的学生借的。"我们阔罗!”他孩子般的雀跃,夸张的欢呼。“花子作乐。”那妇女嗔道。当时,山娃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欠三百元钱没交。

“再说,七八个月没发工资了···我这里有点钱,”山娃从口袋里拿出一封封信,知道他不会接的,“算我们借你的,度过年关再说吧。”

他撕开信,里面有两千块钱,一封短信:“···你的情意我们铭记在心···请接受我们的心意,我们知道你很难···”落款是“山娃”,十几个,只是字迹不同。

吃饭时,桌上又多了一人,山娃想,这孩子就是当年的他。

“老师,我敬你一杯酒,代表所有的山娃。”山娃流泪了···

山里娃篇6

他叫山娃,是在老家和我一起玩耍的伙伴。他比我大一岁,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黑黝黝的脸庞,结实的臂膀,清澈的眼神中永远透着真诚。我几乎每个假期都回老家。他是我假期里最好的玩伴,我们天天在一起。奶奶一直嘱咐我:“山娃是个好孩子,你可不能欺负他!”后来,我才了解到,山娃很不幸,四岁时妈妈就去世了,家境也不好,爸爸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第一次去山娃家玩,我看到他家十分简陋,不过一张小桌子上却整齐地摆放着书本,书本上的字也写得工工整整。

我们一起去田里玩耍,捉蚂蚱、逮蛐蛐,山娃还教我钓蛤蟆。山娃对我很好,把我当亲弟弟看待,总是让着我、保护我。他很佩服我的学习成绩,常常请我给他讲数学题。每次我给他讲题时,他都听得特别认真。

就这样,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我知道了他更多的情况。他在爸爸外出打工时肩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好早饭和奶奶的中午饭,然后步行三公里去上学。中午不在学校吃饭,下午三点放学后回家再吃。他还要给奶奶熬药,晚上才能写作业。我听了觉得不可思议,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活,山娃家也不能维持下去。去年暑假,我听说山娃要辍学,便赶紧到乡下去找他。原来,他的家人觉得山娃又要上学又要照顾家太累,加上家里没钱,不想让他继续学业。可是山娃不同意,他准备养一头猪补贴家用,宁可自己再辛苦一些也不辍学。我为了支持他,请妈妈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套文具,亲手送给他。山娃接过礼物时眼睛湿润了,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什么。

第二天,我收到一个用木头刻的“擎天柱”,刻得非常细致。山娃听过我兴奋地描述变形金刚,知道我非常喜欢“汽车人”的领袖“擎天柱”。虽然这个木质的“擎天柱”不能变形,却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我把它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一看到它,我就想起山娃。在我心中,山娃比“擎天柱”还要坚强、勇敢!

【评点】

山里娃篇7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

前天,于山的唢呐班子接到一家人家的预约,说是为老人做80大寿。讲好价钱,约好时间,来人交了部分订金便走了。他们没有说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如果说了,于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他的唢呐班子按照主家的要求,按时赶到湖桥镇,却和徒弟金娃碰了面,他这才知道,主家在请他的班子的同时也请了徒弟金娃的班子。

金娃先他来到湖桥镇。于山到的时候,金娃在主家院门右侧的空地上正安置东西。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很显然,金娃和于山一样怀着疑问:你怎么也来了?

于山摇摇头,苦笑道:“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请了咱们两家?”

“师傅,你老没有看出来他们的意思?”

“你是说……他们要咱们唱对台戏?”

金娃点点头。两个人一时都没说什么,可心里都像灌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师傅于山不用说,单看他教出的徒弟金娃,技艺可见一斑。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这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

活人当然不能让尿憋死。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人家办红白事,就请他们前去助兴演出,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而且是唱对台戏。

上午9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从袋里拿出一卷钞票,足有2000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儿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10点开始,一直持续了7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您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儿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的,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儿,身上才有劲儿。”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光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在他吹奏过程中,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看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刚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呜呜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喊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的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30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印。

山里娃篇8

站在永德县忙见田小学校门口远远望去,可以看见对面陡峭的大山梁青松林间隐隐约约散居着几十户布朗人家,这个名叫阿面寨的寨子里有一位去年被评为感动临沧的先进人物——布朗族农妇秦秀菊。

我在忙见田小学学生厨房里见到了秦秀菊。她已年近花甲,肤色黝黑,头戴花头巾系着的解放帽,身穿红色开衫,腰系黑统裙。她边用竹烟筒吸烟,边与我搭话,说话间不时发出开怀的笑声。

阿面寨与忙见田小学两地能远相见,但山高坡陡谷深,两地通行都是陡坡羊肠小道,两山坡路底要过着从西面奔流而来的德党大河,虽说两山面对面,走起来十分难走,要走大半天。从1999年8月开始,秦秀菊领着阿面寨的一群布朗族男女山娃来忙见田小学读书,在两山夹一河的陡坡小路上来来回回整整走了十一年,前八年她全是不计报酬的义务服务,近三年,她在学校学生食堂兼任炊事员,其报酬也十分微薄。十一年来,秦秀菊先后领过四拨60多个娃娃到忙见田小学上学读书,至今已有六个娃娃升入初中,有的读到高中三年级。

前不久,临沧市政协副主席、景颇族杨老三来忙见田小学考察,问秦秀菊:“前些年,不给你一分钱,你怎么也来招呼这些娃娃?”

“我想来啊!”秦秀菊直率干脆地回答。别看这位不识一字的农妇回答得很简单,她的话语里却满含着布朗人对文化知识的无比渴求,满含着她对布朗人下一代的希望和深情。

事实上,秦秀菊不辞辛劳领山娃们上学读书,全是她心甘情愿。

阿面寨是个远近有名的穷山寨,全寨人均占有不到半亩田,田都在大山脚底的河边,山上的旱地大都是些石头疙瘩十分寡薄的陡坡地,种一坡收一箩,一年只苦够半年的口粮,经济收入一靠帮工卖柴,二靠天还不亮就得起床摸黑到山上找鸡枞拾菌子卖。地薄人穷没文化,寨子里的杨学林只读过扫盲班,成了全寨独一无二的识字人,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当任寨里的会计、社长,一直当到80年代整整当了30年,成了“布朗山寨王”。他六十多岁退下来把会计工作交给年轻的蒋忠才,小蒋也只读过三年书。秦秀菊看着这般境况,心里着急起来,她想:我们山寨穷,有条穷根是没有文化人。要增产粮食,使用化肥农药看使用说明书却不会认字。做买卖,却苦于不会算账。寨子里的娃儿们闲耍着,一个个是“睁眼瞎”,将来长大到内地打工都困难。于是,她先带头领自己的小外孙女去学校读书,接着三番五次去动员左邻右舍的家长把自家的娃娃送去上学。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娃儿小,去学校读书得走山坡路过大河,怕出事。有的家长则顾虑娃儿住校读书,不会做饭、洗衣,生活不能自理。为解除大家的顾虑,秦秀菊毛遂自荐要当义务娃娃头,并恳切地对乡亲们说:“我一定像领我的外孙女一样领好你们的娃娃去读书,不要你们的一分钱。”乡亲们都了解秦秀菊是个善良、厚道、可以信赖的好人,纷纷放心让她领着自己的娃儿去上学,她领的学生逐渐增到18个。

“你领这么一伙娃娃驻校上学,够你操心辛苦的!”我感动地说。

秦秀菊嘿嘿笑着说:“领这伙娃娃,既辛苦,又快乐!苦也苦够啰,笑也笑饱了,这些娃娃几天不见,我还会想他们呢!”

其实,娃儿们更是喜欢依恋他们的好阿婆,他们得到了阿婆无微不致的倾心关爱。每逢星期日,秦秀菊领着娃儿们去上学,肩上要背一大篮娃娃们的吃米和柴禾,下一个大长坡,下到坡底又要把小一点的娃儿一个个背到德党河对岸,再爬一个大长坡才到达学校。在学校,她与娃儿们同住石棉瓦顶设有上下床的大宿舍,从早到晚为娃儿们煮饭、做菜、洗衣、洗脸、梳头……忙个不停,半夜里还要起来给娃儿们盖被子,不让一个娃儿受冷挨饿,让他们吃饱睡好安心读书。

李俊美刚从山寨来上学时,不习惯洗脸梳头,像个脏娃娃。秦秀菊像对待自己的外孙女一样关心她,教她洗脸,帮她梳头,还鼓励她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她耐心真诚的关怀,使李俊美深受感动,逐渐养成了讲卫生爱学习的好习惯,回到家里阿妈、哥哥姐姐见她脸变白了,头发梳得滑溜溜,学习成绩也很好,全家个个高兴地全力支持她上学,现在她已经读到高中三年级。

年满七岁的杨春杰不愿上学读书,阿妈骂他打他,他还是耍赖不上学。秦秀菊苦口婆心开道他,又让读书的小伙伴邀约他。去年,杨春杰已经读完小学升入初中班。

在秦秀菊慈母般的关爱下,娃娃们一个个恋上了她,亲切地称她为好阿婆。

我跟秦秀菊谈到她的家人是否支持她领娃娃上学的话题,她又嘿嘿一笑介绍道:“我家老倌蒋学才对我支持最得力,我每星期领娃娃下山来上学,老倌一个人顶起干我们两个人要做的农活,我遇到难处,他有求必助。有一次,我在学校给娃儿们煮饭,柴禾烧完了,我回去给老倌说,他二话不说,挑起一挑柴禾下山,到学校已经天黑,他只得摸着夜路赶回家。”

结束对秦秀菊的采访,我有这样一种实切的感觉:这位大字不识很普通的布朗农妇对布朗族下一代的关爱情愫和奉献精神,不仅感动临沧,也将会感动大山之外的世界。

“小布朗”杨正发:桃李满山寨

“小布朗”是198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给永德县户尾小学布朗族教师杨正发起的雅名。如今,已经退休十四年的杨正发已满头银发七十二岁了,他依然为“小布朗”这个雅名而感到自豪。那年,杨正发被国家教委、中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杨正发从滇西南永德县大山深处的户尾小学走出大山,到省城昆明市人民胜利堂领奖,总理亲自为他佩戴奖章,风趣地勉励他说:“小布朗,小布朗太少了,做药眼子都显少,希望你教出更多的小布朗。”当时,杨正发激动得紧紧握住总理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杨正发把“小布朗”这个雅名牢牢记在心上,扎根在从古以来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识字人的户尾布朗山寨,创办学校,教书育人,一干整整三十六年,可称之为:桃李满山寨。

做个文化人

杨正发祖辈住在睡佛山下的小送归布朗山寨,父亲杨明升、母亲金小大生下十男三女,个个存活,被当地百姓称为:“送归大人家”。俗话说:“儿多父母累”,杨正发是他家十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受苦受累,他五六岁就开始背弟妹,娃娃领娃娃。他长到七岁,因家里太穷无缘上学,每天赶着家里的七八头黄牛上山放牧,那时山场草场宽,大半天牛就吃得肚子圆鼓鼓的,太阳偏西,他和小伙们把牛赶到佛爷塘玩耍。佛爷塘是个四面青山环绕、有二十来亩水面的天然大水塘,干天水不落,雨季水不涨,塘内“蚂斑琅”鱼最多。牛群在塘边饮水悠闲,杨正发和小伙伴们用龙竹扎成竹排游在塘中钓鱼、戏水、洗澡,那些年月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杨正发长到十三岁,个头还没有木耙高,就得干犁田、耙田、犁地的重活,因为人小气力小,犁头、木耙沉重,他犁田耙田回牛还得靠牛拖犁拖耙。不过,他不论放牛还是干农活,心里总在想:我们布朗人苦和穷,有一个根源是“睁眼瞎”——没有文化,看书记账不识字,买卖不会算账,不少人甚至不会说汉话。要摆脱贫困,就得学文化。他一心想读书,做个文化人。

杨正发长到十五岁时,想读书的愿望才如愿以偿,他终于背着吃米、铺盖走进十多公里外的海转、松林小学的校门。他十分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学习很用功,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五年的学业。可惜好景不长,他刚读完小学五年级,父亲难为情地对他说:“正发,你看你的弟妹那么多,饭都吃不饱,你得回家帮活养家糊口了。”杨正发只得辍学回家拿起锄把,但他依然不甘心,还想做个文化人。他坚持一手拿锄把,一手拿书本,坚持自学,自任教师在寨子闲置的草房里办起识字班、扫盲班,早上教青少年识字,白天干农活,晚上给成年人扫盲。

放下锄把登课堂

杨正发在寨子里办识字班、扫盲班卓有成效,被教育部门看中选拔去海转小学当任民办教师,民办教师当得很出色,又被调到坝区永康完全中心小学当任一、二年级复式班的班主任。这个复式班有一百多号布朗、佤、傣等不同民族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刚入学时连汉话都不会讲,学习很吃力。为让学生能听懂学懂,杨正发不耻下问,竭诚向学校周围的老乡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上课时先讲民族语言,再把民族语言翻译为汉语,比脚划脚地教学生,这种不厌其烦的直观教学方法很奏效,使得各个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大有进展。

吃尽苦头创办学校

杨正发想尽一切办法搞好教学的恒心和毅力,不仅感动各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和家长,也被有关领导看中了。1960年,公社党委书记柯京生找到杨正发说:“小杨,交给你一副重担子挑,到山上户尾寨创办一所初级小学校。”杨正发二话不说卷起被卷上山了。

户尾寨坐落在大山半腰,山下流过大地河,全寨四十多户布朗族人家全是草顶土基房。户尾这个地名是傣语,意思是头城,其实头城名不符实,实际是个穷山寨,从古至今没有过什么学校,全寨找不出一个识字人,寨里的会计是从其它寨子请来支援的。创办一所学校,上级没拨给任何款,寨里也拿不出一分钱,这无米之炊咋做?困难没有难住陈正发这个有志气的布朗小伙子,没有教室,他跟名叫段大的一家借得一间大牛厩,牛厩草楼下仍然关他家的牛,牛厩竹笆楼上用来做教室。没有桌凳,他和寨里人一起托土基,用土基搭起竹笆做课桌。没有黑板,他找来二尺长的切菜板,用墨染黑,做黑板。教师没住处,他在破旧的缅寺里,用竹笆围起一角,用四根木桩丫杈搭起竹笆床,因为屋顶漏雨,晚上,天晴睡床上,下雨天用芭蕉叶、檀扇叶、龙竹瓦盖在竹笆床的上面遮雨,钻进床底下睡地铺,再艰苦也要按时给学生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没有油灯,他到松树林里拾来松香、劈来肥柴,用竹签串起桐油籽,点燃当灯照明。学生买不起纸张,他用笋叶、剑麻叶、木屑教学生写字。农忙季节,成年人大都上山忙干活,小学生们还得背着两三岁的小弟弟小妹妹来学校上课,娃儿们肚子饿了哇哇哭叫,影响上课,杨正发拿出自己的定量供应大米每天煮一锅饭给娃儿们吃,让娃儿们安静下来好上课,而他却煮锅红薯填肚子。

1961年,杨正发因为创办学校成绩显赫,被转正为公办教师。户尾寨的村干部被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特地划拨给学校三亩土地,作为勤工俭学用地。从此,每年杨正发领着学生在地里种植包谷、甘蔗、花生、葵花、黄豆等作物,还养鸡养兔,他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给学生买课本、买纸笔墨,实行学生上学全免费。

建设新校园 迎来“小布朗”

户尾小学越办越好,吸引了全寨适龄儿童都来入学,邻近的忙海寨、新寨的布朗儿童也纷纷来户尾上学,学生从三十多名增加到六十多名,学生在牛厩竹笆楼上坐不下了,只好搬到屋顶漏雨断垣残壁的缅寺里上课。1980年,杨正发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写申请报告,要求拨款新建校舍。县教育局干部穆福海来到户尾小学了解情况,看到杨正发睡的是竹笆床下的地铺,吃的是杂粮红薯,因为用松香、肥柴照明烟尘大,弄得杨正发两眼常淌眼泪……如此这般艰苦办学,使他十分震惊,感动地对杨正发说:“杨老师,安排你来这里教书,让你吃够了苦头,对不住你啊!”杨正发毫无怨言地回答说:“这是我心甘情愿做的事,只要娃娃能识上字,吃点苦是应该的。”

1981年,县上拨来1000元的校舍基建款,这笔少得可怜的基建款购买瓦片的钱都不够,杨正发把历年勤工俭学积攒下来的2600元钱凑上,还是凑不足,他只好与村干部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杨正发会一手木匠手艺,自己动手设计校舍,和寨子里的男人到山林里选料、备料,自己动手托土基。从山外买来的瓦片只能用车运到山下的大地河边,搬运到学校还得爬公把里长的一段陡坡小路,全寨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像蚂蚁抬食似地把瓦片搬上山来。经过全寨人一年的辛劳,一幢上下四间二百多平方米的瓦顶土木结构的新校舍建成了,这是户尾山寨自古以来的第一幢大瓦房。接着他们又开辟出宽敞的篮球场,支起篮球架。杨正发还领着学生在校舍、球场周围种植了火把花、四季红、粉团花、大树荷花、马肺伞花等三十多种花草树木。

花园式的新校园建成了,布朗山娃们有了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也成了邻近山寨布朗人节日聚会的娱乐中心地,每逢堆沙节、关门节,各个山寨的布朗人汇聚到学校广场上,堆沙、泼水、跳摆,象脚鼓声、锛锣声、“哦、哦”的欢呼声响彻山寨。

学校变新变样了,一发又一朗小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杨正发已随着年轮的运转由“小布朗”渐渐变成了“老布朗”,这时候,他又在想着如何培养“小布朗”?把布朗山寨的学校永远办好办下去。寨里段二的儿子段金富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年年冒尖,初小毕业时,杨老师亲自登门动员他继续到山外升学。段二为难地说:“杨老师,你看我家六七号人,他妈妈又带病,全靠种几块寡薄坡地生活,买盐巴的钱都困难,哪有钱供金福继续读书呀!”杨正发恳切地说:“你家确实很困难,再难也得想法让孩子读书,我从我的工资里借出一部分供金福继续升学吧!”段二看到杨老师这样真诚,点头同意了。段金福身揣杨老师借给的钱出山继续读书,心里明白:杨老师借给的钱是他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血汗钱,如果不努力用功,就对不起杨老师了。他生活节俭,学习刻苦,以优良的学习成绩高中毕业考取了小学教师,回到户尾小学校接杨老师的班,杨老师虽然到退休年龄但担心段金富教学经验不足,又留下来言传身带多干了一年。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除夕不放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