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如此浮躁范文

时间:2023-11-22 13:43:41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1

浮躁,是人类的通病。茫茫人世间,大多数人的生活是浮躁的,命运亦是不幸的。而能脱离浮躁的人,都是善于用心之人,都是命运的宠儿,拥有幸福的人生。浮躁是基于急功近利冲动的、情绪的、荒乱的、盲目的心态。这种心态下的人,急功近利,凡事冲动。见到别人当官威风八面,就想当公务员;见别人写书出名获利,就想当作家;看到别人当老板生活富裕,就想当老板,而对成就一番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认识,只想结果上速成立就,不去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是,困难一出现,波折一抖动,这些人就会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后是一事无成。接下来是埋怨命运不公,怨天尤人。一辈子就在浮躁中打转,在妄想、冲动、尝试、挫折、退却、失败的轮回中蹉跎。

大千世界,凡事皆有理,求理皆艰难,没有任何科学技能、社会事务、行业本领、才能手艺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古人云:不经一番寒霜苦,哪来梅花放清香。今天的商业社会,竞争越来越复杂,而浮躁之人,与市场竞争所需要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矢志不移的基本素质是格格不入的。许多人天份很好,脑袋聪明,然而性情浮躁,凡事冲动,心存侥幸,往往心不入事,事不入理,到头来一事无成。浮躁,害了多少人,

有一个古代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年青人特别羡慕剑法,想做个剑客。于是找了个非常有名的高手学剑。高手也希望他能学好剑法,故精心传授剑法,并叮嘱一定要刻苦练习。年青人心急,没练几天,就急问高手:“师傅,我按现在的节奏练,要多久才能练成?”师傅说“三个月”。年青人又问:“我晚上不睡觉,加班练,需要多久?”高手说:“三年。”年青人又继续问:“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来练,吃饭走路也想着练,需要多久才能成功?”高手说:“三十年。”年青人愕然。任何技能都有自身的形成机理和成长规律,如植物一样,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一个人如果事业不顺,生计不如意,一定不同程度的犯有浮躁的毛病。命运从来是公平的,如果我们带着浮躁的心去为人处世,那么生活一定会把不如意来应付我们。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人生浮躁了,人就平庸了。

浮躁的心态,实际上来自于人类与自由意识同生的投机、侥幸心理,即把心思钻入不劳而获的牛角尖里,等待天上掉下馅饼的侥幸妄想里。

一个人如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建设好美满的家庭,拥有美好的爱情,一定要首先在心性上下功夫,克服内心的浮躁,把所有的浮躁坚决清除干净。只有如此,才能使内心真正安定下来,扶正心灵,通顺事理,直面生活,勇敢打拼,一步一个脚印,向幸福挺进。

远离浮躁,走进幸福;告别浮躁,拥抱新生。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2

就像浮躁不能做学问一样,浮躁也不能做新闻。虽然新闻可以风风火火地干,但最终要有理性的思考,内心浮躁的人不能干新闻,起码干不好新闻。新闻报道是一种行为活动,在这种行为实施中,新闻人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遇到一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它是否具备足够的新闻价值,用什么样的方式采访报道,甚至他会预期报道后的社会效果。这个过程就属于新闻人思考的一个过程。

前段时间北京大妈被老外撞倒的炒作,有些权威媒体很不严肃,新闻被娱乐化倾向越来越厉害,我感觉有三种新闻意识必须警惕,那就是新闻追风、新闻起哄和伪新闻意识。一起社会事件被媒体炒作,就好比是一座煤矿刚被发现,就遇到了疯狂的滥采乱挖。媒体赚足了眼球,记者也谈资甚丰、风采无限,然而事件中的主角受到了巨大伤害。像这样的事件不少,对媒体的责任进行研究和反思的也不少,但为什么一旦有什么“新鲜事”发生,我们的媒体又都抛开责任,一窝蜂地跑过去扔“炸弹”呢?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媒体该如何服务社会,是提供更多的曝料,还是做些有意义的思考?

前些年杨丽娟追星事件,其实就有记者怀疑杨丽娟有精神方面疾病,但都没有给予治疗上的帮助。相反,却有媒体资助她去香港追星,一副生怕她没有钱不把追星的事继续做下去的样子。这从某种角度来看,很像民间说的“起哄”“架秧子”,大街上一位狂人说了一句狂话,大家追着人家疯狂地做下去,他们来看热闹。这是一种社会的病态。从媒体上看,就是媒体的病态。正是有些媒体有了这种病,才失去了责任心。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遇见赚眼球的事件,为了多发报道,记者就不顾事实,或人为地分割事实,搞一些所谓的“策划”。这也是一种做假新闻的思维方式。“纸馅包子”事件,更是把这种思维发挥到了直接造假上。在新闻实践中,还有许多不符合新闻规律的现象,比如,只看现象,不求真相;只重视事件的一面,不看全貌;揪住一点,任意拔高或贬低。这些都是让事实迎合新闻,而不是用新闻报道挖掘事实,是一种伪新闻观,是造假新闻的思维。

以上种种新闻思维方式,都是新闻从业者浮躁的表现。从记者心态上看,“新闻浮躁”表现为轻浮,急躁,不沉稳,不冷静,不踏实,没有大局意识,急功近利,责任淡漠;从记者的行为上看,“新闻浮躁”表现为冲动、盲目,匆忙应付,不调查研究,不深入采访,人云亦云,或宣泄、猎奇,寻求刺激、出位;从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上看,“新闻浮躁”影响下的报道浮在表面,空泛乏味,没有新意,或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报道偏激、失实,甚至出现导向性错误。

干一行,不一定就非得爱这行,但既然身在其位,就要有这一行的职业精神。放弃对职业道德的尊重,缺乏职业精神,不只是记者行业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通病:某些商人以害命的方式去谋财;某些大学校长身上毫无教育家的气质和育人者的儒雅,而是充满官僚的傲慢和商人的市侩;专家丢掉了知识分子的尊严,热衷于像演员那样以出位的言论赢得掌声……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人们产生浮躁心理是难免的,但是,“新闻浮躁”与媒体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相背离,比一般的社会浮躁危害更大。

去除“新闻浮躁”的关键是理性思考,找准新闻工作者的定位,而不能因为个人情绪、个人利益迷失新闻责任和理想,找不准方向。要改变急躁不安、匆忙应付的工作心态,改变居高临下、自命不凡、指手画脚的工作状态,真正沉下心来,体验和感受普通群众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否则,我们做出的新闻报道,只会让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

浮躁心态难以涵养新闻人正面积极的情操,在做新闻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外,还要有坚实的人文知识结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在事实表述、修饰表意上精益求精,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所报道新闻的主题思想。人文素养是新闻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也是现代人修养心灵的需要。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对于我们干新闻的来说如此,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如此。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3

【关键词】就业;浮躁心理;受挫心理;心理调整

一、浮躁的界定及就业浮躁表现

“浮躁”是指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的心理体验的综合。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就业中“浮躁”的表现有: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要鱼也要熊掌;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从来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等等。比如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定位,急乱地到各个人才市场乱投简历;只要公司录用自己,不作思考规划就接受,干不了几天就跳槽,有的学生在临毕业的3、4个月连跳10多家公司;看其他同学的工资比自己高些就心理不平衡,不能脚踏实地地作长远规划和努力等等。

二、浮躁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和急功近利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又特别地急功近利,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三、克服浮躁,脚踏实地

(1)付出不要马上索取回报,急于索取的心态往往会使自己走向反面。有时候,越是急于索取,越是不能得到。你在职场中付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胜一着、高一筹,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回报却总是姗姗来迟,甚至有时候压根儿就不给你相应的回报。坚毅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懈努力,是在为自己最终的成功作铺垫。(2)不要视职场为坦途。缺乏迎接挫折和艰辛的心理准备,常会令你无法忍受、不战而败。职场如同战场,处处充满竞争。步人职场后,必然会遇到诸如人际关系的干扰、事业发展的障碍及晋升无望甚至有屈辱感等挫折。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如果缺乏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就会无法忍受而作出错误的选择,最终败下阵来。(3)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会使你丧失对自己的客观估计和正确评价,这样就会导致你从高处摔下来。因此,人在职场,对自己要有个正确的心理定位,即使你很优秀,也不可翘尾巴,任何事情都不是非你莫属,地球离了你还照样转。(4)时时通过自省认清自我,浮躁就是给自己的一切清零。而自省和忍耐却常常给人带来机遇。(5)要有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6)遇事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四、受挫后的心理调整

(1)合理宣泄法即当自己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状态时,不能一味压抑,受挫后如果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而应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可以参加一些运动,如户外活动等,但是一定注意宣泄要适度,没有破坏性,不要殃及池鱼。(2)有时受挫后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具体可以采用“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3)修订目标法,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新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干扰,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4)理性情绪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丽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的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于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比如有的大学生在择业中受到了挫折,便怨天尤人,原因是他原本认为择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定势,才导致了不良情绪的产生。(5)自我激励法。如果学习工作中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未成功”,“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对消除怯懦、走出自卑有一定的积极心理暗示作用。(6)自我转化法。有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比如进行一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参加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利用假日郊游,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等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的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和自我保护。(7)参加活动法。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不仅有强身健体之作用,而且有陶冶情操,调试心理之功效,还能在与人交往中增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当然也有利于摆脱抑郁的心情。(8)松弛训练法。学习在心理上和躯体上的放松方法,常常用肌肉松弛训练和意念放松训练来练习。可以帮助消除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9)努力扩展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内外职业生涯,树干、树冠、树叶、果实等就像外职业生涯,它一般显而易见,谁都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树茁壮挺拔、硕果累累,但这样一颗参天大树不是凭空长成的,地下的庞大根系给了它强有力的支撑,它汲取并输送着大树所需要的营养。对自然界中的植物研究发现,环境越是恶劣,土壤越是贫瘠,越是需要更庞大的根系。在肥沃的土壤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约1:1;在贫瘠的环境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可达到3:1;在沙漠地带,树根与树冠的比例会达到5:1,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大自然的智慧,它给我们的启示足够我们深思的了。

参 考 文 献

[1]廖秋根,王茶生.关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浮躁心理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2]尚久悦,王宏德主编.职业情商与心理素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3]车超.关于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6)

[4]董朝宗.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2)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4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信息的瞬息万变,知识的激增,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和广阔的知识面,追求创新的劲头,学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青年教师常常不知所为,心里无底、慌里慌张,甚至表现出“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喝凉水”的心态。

    2,焦躁不安。教师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即起(入行阶段)、承(表现阶段)、转(中年职业阶段)、合(交棒阶段)。青年教师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主要表露于“起”与“承”这两个阶段,常常表现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重重困难,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心态。

    3,盲动、冒险。由于青年教师焦躁不安,情绪取智,使得行动常常带有盲目性,行动之前没有必要的计划筹措,只要出人头地,对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教师队伍年青人违纪违法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二)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青年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或岗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教育。由于自己缺乏对教师职业起、承、转、合的起码认识,进而动机浅显,目标不高,热情不足,行动不利。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理性方面的因素。

    2,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职业正成为职业压力来源多、压力强度大的职业。根据朱从书、申继亮教授研究表明:当代中小学教师面临工作量大的压力,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进修科研和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再如学生安全问题、家长认识偏差,等等,都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职业方面的因素。

    3,由于教师在工作压力重压下,以及对教师角色认知有错位。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故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出现自我贬损、人格异化、效能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与深化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这是造成其浮躁心理的心因性方面的因素。

    4,职业高原期,是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青年教师抑或个人原因、家庭和社会因素、组织原因,造成了职业高原期。如果从教师管理角度,没有一套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加上学校没有成为学习型学校,那么青年教师就容易受职业高原期影响而加剧浮躁心理的发生、发展,甚至会动摇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管理性方面的因素。

    5,社会上“三尊”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风气还未真正形成。教师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要求高,而待遇偏低的职业。加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方面对教师及其工作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不够全,加上社会上执法难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以及教育投入不足,学校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等,致使满腔热情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在心理上出现失落,出现不安心教学,跳槽,行为怪异,师生冲突,与学校领导关系紧张,职业角色冲突,甚至离经叛道干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这是青年教师浮躁心理形成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6,青年教师自身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格的不完满,视野的不开阔。自身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修养的欠缺,加上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浮躁风气,使一些青年教师形成了从众心理,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自我性方面的因素。

    (三)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对策

    青年教师要克服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同样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设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进修。通过“三沟通”、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历,通过办研究生班、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外地名师传艺等形式充实教师的知识,规范教师继续教育,努力使教师在教育思想上由“考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知识能力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2,引路子。即给教师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及时向其指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如教学方法的成型分时间要求,教学艺术的形成定阶段目标,教学风格的发展提参考方向等。教师根据自己确立目标。刚上讲台的新教师应重点攻略教材教法,通过钻研,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网络结构。同时进修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在熟悉了教材教法以后,重点应阅读教学艺术的书籍,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尽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确立目标,以目标管理的理念和教育训练来增强教师的职业技能,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3,压担子。即给教师委以教学上的重任。并不时向教师提出教育教学研究任务。要充分信任和使用教师,让他们到教学第一线,担任重要的教学任务,努力成为教学骨干,同时要求教师定期拿出教学成果来,主持教研课题,开办专题讲座,上公开示范课,举办教学艺术周等。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压力中奋进。教师要根据自己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任务,重点读一些教科研方面的书籍,使自己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另外,要注重教师教学心理的积累和提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成果大多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差不多可以说是他的“教学日记”。因此,要倡导教师重视教学心得撰写这一环节,定期让教师拿出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来。

    4,架梯子。为教师的成长架设台阶,帮助其不断向上攀登,促进其专业成长,在教育园地里脱颖而出。在健全学校、乡镇、学区、市各级教研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拜师学艺、外出取经,开展“说上评”、教学论文评比和教学大比武等活动。逐级选拔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逐级推优举能、帮助其站稳脚跟,打响教师牌子,拾级而上。通过这样有激励作用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成就感,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5

研究生相当于本科生的水平,本科生相当于高中生的水平。这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教育侏儒化,其来有自,一是扩招,二是浮躁。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曾直言,盲目扩大规模会影响教学质量。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的“浮躁论”,亦点中命门。诚然,偌大的大学,如今还能摆下几张安静的课桌?人心浮躁,沽名钓誉,整日都为稻粱谋,无时不为名利计,如此言传身教,莘莘学子怎能心如止水?

追本溯源,扩招和浮躁只是表象,它们的背后隐匿着大学衙门化这一操盘手。何谓大学衙门化?即是权力主导一切,大学的组织序列由行政权力来划分。校长的产生类似于行政官员的任命,因此校长要对上负责;大学成了行政机构,本该占主导的教师须仰行政领导的鼻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曾说过,我国校长对应的级别是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等,此言不虚。据悉,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三十一所大学“副部级”的行政级别。教师与行政员工地位颠倒,贻害最深的只能是学子。

以扩招为例。为什么要扩招?强强联合,强弱联姻,终极目标是做大做强,剑指国际一流学府。由此,不惜举债大兴土木,从校舍翻新到轰轰烈烈地兴建大学城,再到引进良莠不齐的人才。尽管如此,师资仍然匮乏,校舍依然短缺,“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导师带的研究生翻倍增长,教学质量谈何保证?然而,上至领导下至老师,谁曾给学生一个说法?在许多学校领导和地方官员眼里,只要把学校打造成巨无霸,俨然就是显而易见的政绩工程。

再来说说浮躁。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曾游学欧洲,很欣赏欧美大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在担任暨大校长后感叹,撼动浮躁可真难!因为“一些有形无形的力量会推着你往前走”,“就像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诚然,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学生,不是争博士点、抢经费、比大楼,但是,面对强悍的行政压力下,谁能置之度外?况且,一些导师的确惟孔方兄是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胡海岩就曾感叹:“有没有办法能够阻止教授呆在学校办公室时想的是公司的事?”如此教授,难免误人子弟。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6

一、阅读背后的浮躁

新课标提倡对文本教材的多元化解读。一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用个体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来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正确统一的标准,借多元解读的幌子放任学生解读文本。这样做直接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学生在独立分析阅读文章时,抓不住文章中心这棵大树,抓到一片树叶就以为是一棵大树,边枝末节,五花八门。所以阅读时学生表现得很浮躁,不能沉下心来细读、深读文章。

另外,过度运用媒体技术依照老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进行诠释演绎,以感官刺激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对语言文化的积淀,以“快餐式读图”取代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学生在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而在课结束后还有许多学生读课文,没能做到读准确、流畅、有感情。

我想学生的浮躁也是“培养”出来的。我们语文课兼顾着人文性与语文性这两大特性,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原生态的读书活动;应该是沉下心来与文本交融的活动;应该是感悟语言和学习语言的活动,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体验与感情。更不是削弱了听说读写能力之后只剩浮华流逝的过程。否则,课堂将失去了语文课程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不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滋生浮躁的温床。

二、学习方式背后的浮躁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们千方百计将课堂还给学生,“放羊式的自主”、“缺乏指导的合作”、“无目标的探究”成了课堂又一个极端。学生抓住每次这样的学习机会好好过了一把“表演”的瘾。虽说表演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一些课堂教学为表演而表演,偏离了课文内容或背离了教学目标。如《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故事读完了,我想请几个同学演一演,大家愿意吗?

生:(兴致勃勃)愿意。

学生按分组轮流上台表演。

这节课中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分析用了15分钟时间,然后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当然可以想象,每个人手里拎了一本语文书,或读一会,演一演;或找一找,笑一阵。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怎样?有什么感悟,能不能进行合理想象?能正确把握人物内心吗?除了表演之外,这节课中我们到底要达成什么教学目标呢?

叶圣陶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感悟必须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学表演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熟读课文、琢磨文本、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形成外在行为的体验过程。演员不看剧本演戏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说,课堂表演也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它的运用要与教材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为表演而表演。不要让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更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浮躁地学习。

三、作业背后的浮躁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看上去新颖颇具实践性的作业随之出现,“作业超市”“我的作业我做主”等作业新名词应运而生。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教完这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三亚落日的美景,下课后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读熟课文,背诵课文;二是去收集一些关于三亚的资料。

从教学目标上看,老师并没完成“读熟课文,背诵的任务。”从教学内容看,关于“三亚”的资料太笼统,范围太广了。所以很多学生急功近利,课后就“哇啦,哇啦”地背了起来,学生利用下课那十分钟宝贵的休息时间完成课上未完成的任务,学生如何进行下节课的学习呢?他们是惟任务而背诵,根本不再是一种语言积淀的过程了,搜集资料当然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老师的初衷是让作业推陈出新,既要知识性又要实践性,既要语文性又要人文性。把课堂上该完成的任务扔给了学生,扔给了学生课后仅存的时间,我们的学生能不浮躁吗?

四、诚信背后的浮躁

某位语文老师借班上公开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前她使出了百般解数,最后郑重作出承诺,课堂上谁发言满三次奖XX,发言满两次奖XX,虽然没有发言但也举手了奖XX。

活动结束后老师却不辞而别,留下学生眼巴巴地期待。所以,请我们的老师也不要再埋怨,埋怨孩子们怎么这么会撒谎,埋怨孩子的阳奉阴违。

理想的课堂应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交往的殿堂。我们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师生课堂奉行的准则。作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建设者、引领者、陪伴者,教师的精神品格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然而教育的功利与浮躁导致一些课堂教学演变成了老师与学生虚伪的舞台,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即使课上得何等精彩,但从人生价值观这个层面看也是失败的!

总之,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兴趣是激发了,主体是尊重了,知识是丰富了,能力是锻炼了。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产物,如何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走得更踏实,少些功利、少些浮躁、多些纯朴、多些平实,让我们的课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美好心灵的园地。

作者单位: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7

(读2008年4月[上]《怎样纪念屈原》)

洪雁(江苏)

偏有那么一部分官员,不去忧国忧民,而是被国所“优”被民所“优”。忧者靠心,方能体恤下民。优者无心,何以为官?

(读2008年4月[上]《到底是哪些人“看病最不难最不贵”》)

丁丁(黑龙江)

我看到了两个字:浮躁。当今社会除了往年叽叽喳喳的麻雀不浮躁了,其他都浮躁。教育浮躁,音乐浮躁,文学浮躁,学术浮躁,科学浮躁。就连国学和纯理论性科学等实在浮躁不起来的领域也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呵呵,一个什么都追流行赶时髦的社会!

(读2008年4月[上]《明星的嘴与大众的腿》)

熊奇(重庆)

生命原本是“零”。我们来到世上就开始做人生的加减运算。加入智慧,加入幸福,加入快乐,加入梦想,加入追求……生命是加减混合运算。加入许多,也要减去许多。减去膨胀的欲望,减去有毒的邪念,减去心灵的重负……加和减之间是平衡的人生!

(读2008年4月[上] 《加和减》)

张奋(广东)

自己也是一名每年都要经历春运的游子,我恳请相关部门不要让广大乘客对制度的信仰和期盼变成人群中涌动的痛楚和无奈,不要让我们被动地成为站台上的“杀手”!

(读2008年4月[上]《“站台上没有人是清白的”》)

田甜(山东)

确实如作者所言,世上多有蝙蝠人的存在。也必然会落得鸟不鸟兽不兽的下场,并被人冠以小人的称呼。既然是小人,那就体现在“小”上面了。他们无孔不入、见缝就钻、“小”巧玲珑,自是容易得手,不易暴露。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他们没有暴露,但不论混成了鸟还是混成了兽,终归已不是人了。

(读2008年3月[上]《蝙蝠人》)

部先平(内蒙古)

我认为,“说了不一定做”虽不可取,但“做了不一定说”未免有些遗憾。母鸡下蛋都要大叫几声,证明那个蛋是它下的,而公鸡则要无奈地爬到鸡窝里蹲着。是什么原因让知识分子都努力去下蛋,即使下不出蛋来也要捡别人的蛋放在自己的窝里。难道公鸡非要下出蛋来才是鸡吗?看样子,所谓专家型教师就是会下蛋的教师。应该去研究下蛋,而不是研究教学。

(读2008年3月[上]《论下蛋》)

张廷锐(云南)

新闻界的确有句俗语,叫“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可现如今,很多记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不惜自己“放狗”咬人,然后再装模作样地采访、拍摄,并振臂高呼,号召全社会对“狗”进行惩罚,俨然一副正义之神!

(读2008年3月[上]《人咬狗的新闻》)

章慧(湖南)

学生评判老师,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评判,学生也就失去了诚实;上级考核领导,能参与其中的也都是不会坏领导大事的亲信,为官者继续为他的官;老师检测学生,所检测出来的分数也不过是一件件皇帝的新装。学生、家长皆大欢喜,造假对于各个领域早已是轻车熟路。

(读2008年3月[上]《有多少考核是这样的》)

魏朝阳(浙江)

揣摩领导意图,自古皆然。汉高祖拜韩信为将,同僚大惊,少不了乱猜一气;诸葛亮的隆中对,猜透了刘备的心思;“”时期的揣摸着主席的用意,纵横捭阖,救了很多人。并非“领导的心思你别乱猜”,只是看你猜来何为?

没想到我如此浮躁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浮躁心理 典型现象 产生原因 改善措施

现代大学是高度自由与开放的,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自由与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及时关注世界发展动态,发展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获得各种资源与信息、取其精华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糟粕,尤其是面对自由学习与自由活动时,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浮躁,出现了急功近利、内心空虚、胸无大志的消极状态。这种浮躁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同时也与高等教育培养国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相悖。因此,了解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典型现象与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教育性的改善措施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

1.急功近利

做事先考虑能从中得到什么;考大学选专业、选学校时,先看学校排名和专业就业率;参加校级、院级及班级活动时,为的是在评奖评优中加分;上课回答问题,为的是提高平时成绩;平时不看书学习,等着考前一个月老师将考试范围公布以后再奋力冲刺……高校中不乏这样的一群学生,对高校、社会及其本人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在大学生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考证热”,各种证书、各种考试成了大学生业余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团体报班、集体考证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除此之外,抽烟、喝酒、说脏话、过度追求时尚等的种种行为,也存在着相互盲从的现象,一个学生感染另一个学生,一届学生感染下一届学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并慢慢腐蚀着新时代的所有大学生。

3.没有恒心

搞学术、搞科研都需要一颗有毅力的心,如果内心浮躁,就难以扎根深处,难以得到精髓。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或者偶尔的失败即选择放弃,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对事情失去兴趣,由此放手不做。这样的同学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生活中对人忽冷忽热,工作中则有始无终。

4.贪图享乐

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目标,贪图享乐,甚至醉生梦死。一些男生在宿舍玩扑克、打麻将,还有的聚众抽烟喝酒,宅在宿舍、玩魔兽、三国杀;女生虽不张扬,但“泡”在宿舍看电影、看韩剧的也大有人在,有的还会在激动时冒出几句脏话,让你一时目瞪口呆。在大学男女生中共同存在的另一现象就是早上睡大觉,生活懒惰,昔日在高中时“闻鸡起舞”的奋斗精神早已消失不见。

二、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产生浮躁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分析。

1.个人因素

主要体现在个体气质差异、性格差异和认知差异三方面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上一般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四种类型,每一个人都有其主导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给人一种轻率、不忠的印象;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易怒,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难以坚持到底。但是,气质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育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变化气质,改善气质中的不良特征。

对于性格,有的心理学家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三种。情绪型的学生在性格中的缺陷就是不善于思考,生活学习中容易情感用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这是浮躁心理的表现之一。然而,性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在个体生理基础上生成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人的认知方式存在着差异。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认知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冲动性认知风格和反思性认知风格。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往往急于做出选择,急于求成,做事情、解决问题的错误率也相对较高。冲动型的认知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同学遇事急躁、静不下心学习。

2.社会因素

来自社会方面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都有上百万学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在毕业后顺利找份好工作,部分学生就寄希望于所选专业的知名度和就业排名,产生了功利性的读书思想,在课余时间尽量争取拿到各种证书,以此提升个人竞争力。

社会风气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墨子曾提出著名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这个大染缸的影响,功利性思想膨胀,个人主义盛行,从而产生浮躁心理。

3.学校因素

(1)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深受国家的重视,大多数高校目前设有心理咨询室,开设部分心理学选修课。但是,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还是“供不应求”,部分学校教室中学生人满为患,还有一些学生需要的课程没能够开课。平时学校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型讲座也比较少,学校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己也没能够引起重视。

(2)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有些教师成了课堂教学机械的操作者,一味地站在讲台上点击鼠标,很少与学生互动,使学生感觉课堂乏味,知识枯燥;一些年轻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年长的教师现代信息知识不够、信息更新慢,使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敬畏减少。还有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教学,这样,逃课、应付上课就变成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

(3)教学管理体制缺失

上一篇:读后感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我和凡卡比童年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