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人范文

时间:2023-10-31 15:23:40

等待的人篇1

若是梅花少了它对温暖春光的等待,哪能成就它“不畏严寒独自开”的高洁品质;若是小草少了它对夏日阳光的等待,哪呈现出茵茵草地,绿色海洋的美景?若是蝴蝶少了对蜕变后美丽的等待,哪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瞬间?等待春光,等待夏阳,等待美丽,这些等待构成了它们生命的意义。

陶渊明正是这“等待”的例子,他怀着对不受世俗束缚的向往,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生活。在田间等待着,成为广为传播的高洁诗人代表。因为他等待你在田间,等到了后人对他的赞扬。等待成就了陶渊明生命的意义,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乐趣。

等待,也并不是美好的。等待象征着忍让、忍受和忍耐,但并不是委身以求全,苟且以偷生,而是恰恰相反,等待还暗含着时机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等待,是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向成功的终点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而这一切,都是在等待中进行的。等待在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怎么看电视的我有一次却被一个名叫“动物世界”的栏目吸引住。顾名思义,这是讲动物之间的生存习性。电视中叙说到:一头饿极了的豹子在草丛中窥伺了大半天它对面的野鹿群,它想找一只单独的小鹿动手。但不幸的是,小鹿们都很听话地依偎在自己的母亲身边。看得出,那头豹子已经非常饥饿了,但它知道以它一豹之力胜不了鹿群。终于,机会来了,一直顽皮的小鹿因为留恋未吃完的青草而滞留在了原地,鹿群已走远小鹿依旧没有反应。豹子以闪电的速度冲了上去,一口咬住了它的脖子,小鹿没有挣扎便死在了豹子口下。豹子在胜利的喜悦中,吃完了这一口美食。在这个节目中,不得不让莪深思,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哲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不得不肯定的是,豹子的胜利是因为它付出了时间去等待机会的到来。而鹿却没有,所以它葬送豹口。正是因为豹子的耐心等待,意志坚定地窥伺机会才会成功。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在等待中选择机会,凝聚力量,向成功的终点冲刺。虽然人类的社会没有自然界的“血光”,但人类社会更复杂,因为社会,便是一种无形的“刀剑”,失去耐心与意志,便会被社会无形的“刀剑”伤害,所以要等待时机,敏捷地避开“刀剑”,及时抓住机会。

不可否认,等待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练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等待过后是胜利,胜利的阳光会洒满心田,等待着美好的花香沁人心脾,等待了寒冬过后的春光暖彻身体耐心等待,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感悟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对人生哲理的一个解释罢。

等待的人篇2

若是梅花少了它对温暖春光的等待,哪能成就它“不畏严寒独自开”的高洁品质;若是小草少了它对夏日阳光的等待,哪呈现出茵茵草地,绿色海洋的美景?若是蝴蝶少了对蜕变后美丽的等待,哪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瞬间?等待春光,等待夏阳,等待美丽,这些等待构成了它们生命的意义。

陶渊明正是这“等待”的例子,他怀着对不受世俗束缚的向往,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生活。在田间等待着,成为广为传播的高洁诗人代表。因为他等待你在田间,等到了后人对他的赞扬。等待成就了陶渊明生命的意义,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乐趣。

等待,也并不是美好的。等待象征着忍让、忍受和忍耐,但并不是委身以求全,苟且以偷生,而是恰恰相反,等待还暗含着时机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等待,是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向成功的终点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而这一切,都是在等待中进行的。等待在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怎么看电视的我有一次却被一个名叫“动物世界”的栏目吸引住。顾名思义,这是讲动物之间的生存习性。电视中叙说到:一头饿极了的豹子在草丛中窥伺了大半天它对面的野鹿群,它想找一只单独的小鹿动手。但不幸的是,小鹿们都很听话地依偎在自己的母亲身边。看得出,那头豹子已经非常饥饿了,但它知道以它一豹之力胜不了鹿群。终于,机会来了,一直顽皮的小鹿因为留恋未吃完的青草而滞留在了原地,鹿群已走远小鹿依旧没有反应。豹子以闪电的速度冲了上去,一口咬住了它的脖子,小鹿没有挣扎便死在了豹子口下。豹子在胜利的喜悦中,吃完了这一口美食。在这个节目中,不得不让莪深思,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哲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不得不肯定的是,豹子的胜利是因为它付出了时间去等待机会的到来。而鹿却没有,所以它葬送豹口。正是因为豹子的耐心等待,意志坚定地窥伺机会才会成功。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在等待中选择机会,凝聚力量,向成功的终点冲刺。虽然人类的社会没有自然界的“血光”,但人类社会更复杂,因为社会,便是一种无形的“刀剑”,失去耐心与意志,便会被社会无形的“刀剑”伤害,所以要等待时机,敏捷地避开“刀剑”,及时抓住机会。

不可否认,等待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练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等待过后是胜利,胜利的阳光会洒满心田,等待着美好的花香沁人心脾,等待了寒冬过后的春光暖彻身体耐心等待,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感悟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对人生哲理的一个解释罢。

等待的人篇3

1、我是你的风筝,线在你手上,可陪伴我的只有风雨。

2、我恨,为什么我俩的灵魂不能同处在一个躯壳之中?

3、无限相思一个字,怎能诉尽缠绵意?

4、思念中我一千次一万次地问鸿雁问明月问春风,愿鸿雁将我的眷恋捎给你;愿明月将我的问候带给你;愿春风将我的关切送给你!

5、假如您心里还有一个微小的我,请你回我一封信,痴心的我,苦等着您的回信!只有您的信,才能把我援救。

6、那首关于我们的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听?

7、整夜里我叹息,不得好睡,当膝陇的曙色升起,那燕子又绕着我的四周,絮絮不休。小燕子啊,静静吧,让我再睡一下,也许我会入梦,梦见她温柔的手臂绕着我。

8、我微笑着与你擦肩而过,可谁知道转身时我已有一滴眼泪与雨水交错。

9、是怎样的缘份,指引我们相识?在生命的际遇里,牵连着你我的是丝丝真情搓成的红线。

10、我想你,我的相思就像缠树的青藤一样,在春日的雨露中飞长,而你,就是我心中那棵常春树。

11、眼睛在为你下雨,心却在为你打伞。

12、一个人在等,是一种守望,一种守候。一个人在等,是一种境界,是另一种优雅。

13、顶格最后那次相见,苍白的画面。时间告诉我原来世界没有永远。

14、回想我们在一起相聚的日子,我的心绪迷迷朦朦。你那充满朝气的身躯总是伴着月光入我梦来,让我牵挂不停。

15、等一个人,还是等一个故事。

16、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

17、无可奈何中,再重翻你往昔的情书,不禁泪落如雨!心中忍不住升起一阵愤恨,竟把它们烧成了纸灰,和泪吞下。倘若有一朝纸灰能复燃,请它把我那深藏着爱情之火的热心肠也燃烧成灰吧!

18、终有一天我不在原地,如果失去,你会不会学会珍惜?

19、人生是这样矛盾和苦恼呵,我既然觉得配不上你,为什么心里丝毫不能平息,反而日趋热烈,爱慕的心怀,一天比一天增加呢?

20、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21、我已经不下百次梦见你,几乎每个夜晚你的身影都会入我梦来。现在,我们天各一方,()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想念你。我只有祈求上苍赐给我忍耐力,并且不要把我们重逢的良辰推得太远。

22、我一直在原地,为你遮挡沿路的风雨。却发现,我潮湿的身躯,也会沾湿你的衣襟。

23、我仍旧受着期待的煎熬,心中仍在把你思念。你的容颜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还是那么亲切、美丽,但却无法亲近,就像天上的星星。

24、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心境。如果你过于烦躁,欲速则不达;如果你过于纵情,会使感情失控,过犹不及。

25、山川河流可以使人与人互相阻隔,却无法将心与心阻隔,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我的心永远陪伴着你。

26、原来的地久天长,只是误会一场。

27、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想你,直到地老天荒,直到永久。

28、我一直在原地等你,不离不弃。你会不会突然的转身,打开你的那扇心门。

29、风雨打湿的是诺言,击败爱情的是时间。如果可以,可不可以教会我不再思念。

等待的人篇4

今天是圣诞节,他就如一阵清风,把我盼望已久的游园活动从远方吹了过来。这10个多月以来,它就像一位忸怩作态的小姑娘,躲在家中不肯出来。这次多亏了这位“圣诞老人”,他驾着雪橇,背着圣诞礼物,把它从家中吸引了过来。它这次得到了一些票,准备去换圣诞礼物。

今年可换的奖品是:八宝果糖、薯片、文具盒、玩具笔、发亮棒、发亮圣诞帽、耳套、储蓄罐……它把这些票送给了老师,让他们发给我们。可那些头脑复杂的老师们偏偏又要把这些票藏在每个班的游戏里,这真是凡人死了。

看到了这丰厚的奖品,看到了这有趣的活动,又看到了这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我不禁心花怒放。

第二天,游园活动开始了,我和姚瑞按照游园卡的顺序先到了五(3)班的教室里玩。这个班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先把气球踩爆,在读出里面的英语单词即可通关,不用说这玩意儿肯定难不倒我。果然,三下五除二我就顺利过关。

接下来要到五(4)班玩了,在门口我就看见里面排队的人很多,心里就在想:这里的人会不会太多了?可无奈的我们只能听从老天爷的安排,排在那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我们在这里足足等了25分钟。我差点都要哭了出来,我在里面都待不下去了。终于轮到我们了,聪明的徐君耀偷看了老师的英语单词,并告诉我们。所以说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的可能性是大之又大。最终传到我耳朵里的单词正是徐君耀猜的。

等待的人篇5

一、 在静默等待中诠释等待的意义

影片在开幕之时,便已经通过一个小细节来展现了等待的意义。不管这一细节是否是尔冬升导演有意加以安排的,但的确是对狄更斯上述名言的最好注释。影片讲述了万国鹏在大学毕业之后,向父母重新摊牌自己的梦想,即去横店当演员的梦想。这一梦想,他不断在父母面前提起,又不断被父母拒绝。但他并未选择放弃,终于在合适的场景下,先说服了自己的父亲,后由其父说服其母,终于踏上了追梦路的末班车。影片在不同的地点给了两个相同的镜头,即万国鹏刚获知其父母同意他去横店发展的啸傲狂喜,以及他刚进入横店之后,在广场上的狂喜。这两个镜头非常深刻地彰显出等待的意义,因为等待的结果只要是美梦成真,等待者亦必定沉浸于欣喜之中。

当万国鹏进入到横店之后,再次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过程。在这一等待过程中,他不断地尝试着多种途径,却都指向一个目的――成就自己的演员梦。为了这一梦想,他曾在雨夜流落街头去打探拍戏的相关事宜,也曾自己联络群头来寻求机遇,曾与同一班追梦的青年一起租房,也曾尝尽了受人冷落的凄凉滋味。但这些等待,却都慢慢构成了其最终成功的点点滴滴,这里再次彰显出了等待的意义。

不仅万国鹏通过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等待的意义,影片还通过其他角色的台词委婉地表述过等待的意义,像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无所事事的张昭,便说过“我一定会争口气,并不是向你证明我多了不起,而是要把我失去的东西拿回来”这样的话。这当然仍是一种等待的态度,而且在张昭看来,他的等待也必定会有意义,所以,他随后对着贴在墙上的古天乐的海报自言自语道:“等你老了,影坛就是我的了。”而且后来他也慢慢进入到演艺行列,首先作为群众演员饰演了受伤的国军士兵。看来他的确是很了解等待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能够得到的回报。另如张文斌,“没戏拍的时候,什么活都干”,甚至还悠闲到去天台摘青菜,宛然一副安静等待的状态。但是经历了这些等待之后,他也获得了作场工的资格。覃培军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当没有演戏任务时,他就在自己租的房间里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内涵,当机会来临时,它的价值也获得了认可,机会的确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还有饰演战地女护士的一位群众演员说到:“等等等,每天等,还等不等?”可见这的确是每一位群众演员都面临的困境。但毫无疑问的是,上述这些言行,都在诠释着等待的意义。

二、 于无望等待中守候到希望的微光

等待为换来机遇,但机遇的来临往往伴随着竞争的出现。在残酷的竞争中,如果临阵脱逃或者败下阵来,机遇自然也就失之交臂。电影对这一主题的阐释也是非常到位的。

(一)信仰时空状态下的等待

万国鹏初来乍到之时,看见凯哥组织几个群众演员试戏,在车前至少有100位演员,但是出现在名单中的却不到10位,这是万国鹏所经历的第一次竞争,其残酷程度已不难知晓。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未上试演名单便打退堂鼓,而是坚持下来,终于慢慢接到某些戏的群演活。在这一小情节中,万国鹏的行为向我们展示出面对竞争应有的姿态――勇于接受竞争失败的事实,但仍要坚持下去。情节在不断发展,万国鹏在这次群演中不断通过异于常人的言行,打探拍戏的各种窍门,并不断争取露面的机会,还遇见了令自己心动的女演员王婷。如果在首次竞争失败之后,万国鹏选择放弃的话,那么之后的情节将一概不会发生,他的追梦之旅也将立刻化为泡影。

在与王婷一同作为群众演员参演年代剧之后,万国鹏又开始参与抗战剧的演出,并且与战地女护士邂逅。这里可能更加重视塑造的是二人友情的发展,但从侧面来看,仍然可以看出万国鹏在残酷竞争之中的坚持。在拍完一天的戏以后,当女护士问他拍这些戏是什么感觉时,万国鹏忠实地回答道:“激动,拍戏就像超现实的感觉,总的来说就是兴奋和累。”当然,万国鹏心里并不是没有动摇,他向女护士说到:“我来第一天就崩溃了,老公会不像我想的那样,我就想完了完了。”但可贵的是,他还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他随后说到:“后来我也想通了,我也不好那些,我就自己走自己的路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万国鹏这段台词中,得到了相当透彻的阐释。不仅万国鹏是这样的,就连其他群众演员也都有这份坚持。例如影片中后段几个群众演员在一起闲聊,有人问:“为什么来横店?”一个回答到:“梦想!做武打明星!”他们也在横店爬摸滚打好多年,一直没有接到像样的角色,却一出口就是“梦想”,这个梦想便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二)孤立无援中的向光而行

万国鹏之外,影片还着重塑造了与他极为相似的执着追梦人王婷。王婷像万国鹏一样,也是很早就萌生了做演员的梦想,为此甚至与她的哥哥王立都产生了裂痕。她在横店拍戏的工作之余去看望王立,当以晚上需要拍戏来婉拒其嫂一起吃晚饭的请求后,王立竟然不耐烦地问道:“你还要在横店呆多久?”王立的妻子随后进行调解,说到:“婷婷,你要是玩完了就搬回来吧!”没想到却得到了王婷坚毅的否定,她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是玩的!”就甩手离开了。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际上却鲜明地体现出王婷对于自己演员梦的不懈追求,她表明自己去横店并非一时好玩,而是严肃的梦想。这里展现的是王婷对于事业的坚持。更为可贵的是,王婷对事业的坚持并不是只要能达到目的便不惜牺牲一切代价,而是有自己的底线,当林晨向她提出需要跟导演一起吃饭的时候,她说:“可是我觉得就靠自己的能力去拍戏,如果必须要潜规则的话,就没必要了。”所以当她看透业界规则以后,毅然决然将自己的演员证掷入垃圾筐中。这里绝对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剧中的凯哥在带领万国鹏等人租房的时候,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一定要记住:在横店漂,第一法则是省,第二法则也是省。”为什么要节省呢,因为只有节省才能降低生活成本,才能保证在横店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多待几天。呆的时间越长,遭遇的竞争越多,在这些竞争中取胜的概率越大,自己成就梦想的可能也就越大。这句台词,看似是纯粹从现实角度而发,实际上却无一字不在暗示着竞争的激烈。

(三)等待终得命运的无声眷顾

等待也好,竞争也好,其实目的只是为了一个,那便是得到命运的眷顾,获得重要的机遇。等待是为了不与机遇错身而过,竞争则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机遇。所以当机遇出现的时候,也正是一个追梦人距离实现梦想最近的一个关卡。正如苏格兰诗人叶芝的名言:“机遇如果抓不住,便如同梦中的物象,近在咫尺,却远在千里。”[2]《我是路人甲》中的所有群众演员,虽然利益有冲突,但是终极目的却是同样的,那便是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机遇。所以有林晨这种靠与工作人员喝酒的方式,有魏星靠自己包办提高演技的方式,但更多的还是万国鹏这种不断在群演中吸收经验的方式。

万国鹏在影片中接受了无数场群众演员的戏份,慢慢总结出经验,在机遇最终来临之时,毫不犹豫地把握住了,最终成为追梦路上的赢家,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虽然在影片中,万国鹏并没有成为公知明星,但逐渐成长为“专业”群众演员,对他年幼一直有的这个梦想来讲,不啻为一份迟到的礼物。

因此,回到本文的正题所在。《我是路人甲》清晰地为我们演绎出青年人追梦直至成功需要经历的几个必备步骤,简单来说有三大步:等待、竞争和把握。

三、 等待与不放弃便是追梦的双桨

《我是路人甲》始终围绕着等待―寻梦―等待的线索进行,影片中出现了追梦途中形形的过客,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别人的缩影,他们的缺陷是社会上这一类人的缺陷,他们的美好也是许多群众共有的美好。对于剧中美好的要素,我们当然要开放自己的胸怀加以拥抱,而对于其间所表现的人性丑恶的部分,我们则当抱着“戒也,非劝也”的心态加以观摩与领会,当我们反观自身的污垢,而终于鼓起勇气加以洗涤之时,一个更加美好的自我才能诞生。而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始终不放弃就是对自我最好的交待。

路人甲,这个称谓曾是老电影演员表中的特殊名词,在《我是路人甲》中,却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代称。这个群体的组成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却都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而聚集起来,这个共同的身份便是追梦人。这些追梦人在戏里戏外的表现,为我们展示了追梦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三道风景:首先是要甘于等待,其次是要勇于竞争,最后是要抓住机遇。追梦之路起于耐心的等待,终于利用住机遇,这是《我是路人甲》教给所有追梦人的真理。这部影片是讲述群众演员这一群体的小电影,同时也是讲述全社会追梦人的大电影。在看过片中各种人的不同方式的成长乃至成熟以后,我们最该做的事情便是关闭屏幕,闭上眼睛,认真思考一下追梦应有的方式与哲学,这应是《我是路人甲》带给所有观众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柏拉图和他的诗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3.

等待的人篇6

关键词:《等待野蛮人》 ;后现代性

约翰・马克斯・库切是非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作为当代南非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库切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游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其代表作之一《等待野蛮人》讲述了殖民时期一个处于帝国统治之下的边疆小镇的灾难。帝国殖民者打着消灭野蛮人,维护边境安定的旗号入侵这个边疆小镇,将当地无辜的土著人视为肆意妄为的“野蛮人”施以暴行,终于激起了当地老行政长官对于“文明”的反省。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具体解读《等待野蛮人》这部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碎片化叙事策略

后现代主义解构了世界由理性、整体性、结构性等构成的认知传统,于是,时间“从过去通往未来的连续性”轰然断裂,思想在非线性流动的时间里成为散落一地的碎片。美国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批评家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非连续化,给人一种拼贴感,与此相应的是情感和历史感的消失,以及内在和外在、本质和现象、隐义和显义、真实性与非真实性、能指与所指等几种深层模式的消失。碎片化叙事把世界看作是零散的碎片,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呈现出一种零散化、不确定性、差异性、流动性的状态。

《等待野蛮人》可以说是一个寓言,一个虚拟的帝国,一段虚构的历史。人物大多是虚写,出现和消失都带有某种随意性,在某个段落中会突然冒出一个前面不曾提起的人物,而后这些人物又往往不知所终,即使是着重刻画的人物也具有形象的不完整性,从而形成人物塑造的碎片化特征。作品第二、三章用大量篇幅聚焦于一个野蛮人女孩,然而我们却最终也无从知晓关于这个女孩的来龙去脉,女孩的性格、经历和思想情感被老行政长官的询问、女孩的自述、官兵的回忆以及老行政长官的猜测切分成无数的碎片散落在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去拼凑、再现。通过老行政长官的询问,我们知道了那个女孩是乔尔上校逮捕的野蛮人中的一个,在被遣返时落了单,但我们却不清楚她被逮捕前的生活;在老行政长官的一次次追问中,我们知道了女孩被乔尔上校施以暴行,断了脚踝,半盲了眼睛,可是老行政长官却始终猜不出那具体是怎样的暴行,野蛮人父女俩看着彼此受虐待又是怎样的痛苦;女孩顺从地接受着老行政长官的抚弄,夜夜睡在他的身旁,可她的沉默却让我们看不透她对那个老男人的情感;当老行政长官千辛万苦把女孩送回野蛮人的家园时,女孩漠然地说着再见,我们又一次茫然了,她是否真得想要离去……库切将碎片化的人物形象零散地呈献给读者,任由读者去想象,拼贴。

除了人物形象的碎片化特征以外,作品中还呈现出一种时空的碎片化和情节的碎片化特征。库切在小说中,让人物自由地穿梭在现实、幻想、梦境和回忆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时空的模糊感和情节的荒诞性。在老行政长官对现实生活的叙述中,曾多次突然地插入他的回忆与梦境,使得原本的线性叙述被打断,整体性被消解,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给读者造成一种亦真亦幻的不确定感。例如在第一章中,当乔尔上校严刑逼供一个小男孩后,老行政长官曾去牢房探望过那个男孩,而这段探望的叙述却被前后切分成三个部分:探望,回忆,探望,梦境,探望。老行政长官在深夜入睡前去探望那个男孩,在对男孩和他爷爷严刑后惨状的叙事之后,插入了一段他的回忆,回忆乔尔上校到来之前的平静生活和所谓的野蛮人动乱。然后又回归到探望的叙述中来,“当天夜里,我提上灯,为自己良心的缘故向那边走去。”紧接着突然插入老行政长官的一个小女孩用雪搭建城堡的梦境,最后又回到对男孩探望的叙述中去。这样,原本一个完整的叙述便被切分成碎片,读者也在库切的引导下在现实、记忆、梦境与幻象中自由游走。又如第二章,老行政长官到一个专门供营地男人们享乐的姑娘那儿去过夜。开始是描写真实的场景,姑娘像小鸟般在他怀中撒娇,然而在老行政长官快活地享受时,却毫无征兆地想起了盲女,“她是不完整的!”“我看见她那闭着的眼睛、闭着的面孔上覆盖着一层皮。那张脸一片空白,像是一只拳头上面覆着一顶黑色的假发,那张脸慢慢离开了脖子,离开了下面空白的身子,没有出气的窟窿也没有进入的口子。”接着又马上从幻象中回到现实,“我睡在小鸟依人的姑娘的怀里被这景象惊吓住了,忙抱紧了她。”老行政长官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急剧转换,一次次打破叙事的连贯性,从而形成了时空和情节的碎片化特征。

二、边缘人形象塑造

长期以来,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文学创作强调结构与中心,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则是极大地关注人类的普遍命运和终极价值。而后现作则抛弃主体性原则和人类中心论,让文学回归个人,回到对个人生命和生命状况的清醒关注,表现在作品中则是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对边缘文化的关注,“边缘人”取代英雄典型成为了后现代作家笔下备受关注的群体。所谓“边缘人”,是指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被社会遗弃的人和与社会处于对立状态的人。对边缘人的关注则凸显了后现代解构中心的核心精神。

《等待野蛮人》中,库切用大量篇幅对被殖民主义文化边缘化的土著人的处境进行了描述。他借老行政长官之口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和西方文明的虚伪,同情长期处于文化边缘中的土著人群体。在帝国的殖民统治下,土著人不仅被驱逐出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挤到逼仄的一隅,成为自己国度的边缘人,更是受到帝国“文明人”的歧视与迫害,被冠以“野蛮人”的称谓。乔尔上校就认为土著人野蛮、粗鲁、肮脏,与野兽无异,他们甚至从未被殖民者当作人类来看待。当帝国遭遇动乱,生意人在行商路线上遭到攻击和掠夺,库房物品偷窃事件大幅上升,一队人口普查人员失踪、被埋以及一系列枪击事件……在没有任何人目睹凶手之际,所有人却深信不疑地归罪于土著人。之后,帝国军官便对手无寸铁的土著人展开惨绝人寰的逮捕和审讯。第一章中,无辜的老人被暴打致死,男孩的“肚腹和两侧布满了斑斑点点的疥癣、淤青和伤痕,还沾着一丝丝血迹”。当卫兵被质问何以至此时,卫兵“手里做着捏刀的样子戳进那睡着的男孩的身体里,然后灵巧地转动着刀子,像是转着一把钥匙,先是向左,再是向右,然后抽出”。第二章中,女孩向老行政长官讲述审讯者的暴行,“就是一把叉子,一把只有两根齿子的叉子。那上面没有什么多余的饰物,很锋利。他们把这叉子放到煤火上烤灼,然后用它烫你、烙你”。还有第四章中,军官将逮捕的土著人用一根环形铁丝从各人手掌穿过,又穿过他们脸颊上打出的小孔。……库切将帝国“文明人”的暴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像碾压昆虫般残害着土著人的生命,蚕食着他们的尊严,土著人作为弱势群体成为库切笔下的重心,通过对土著人的关注引发了读者对土著人的同情,对殖民者的痛恨,以及对野蛮与文明的反思。

除了对边缘人的关注外,库切还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反英雄形象。我们知道,传统小说是以塑造英雄为使命的,而后现代作品中却多是一些凡人,甚至是“小”人,人已经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独语者、者和滑稽可笑的多余人。库切就在《等待野蛮人》中塑造了老行政长官这个反英雄人物,相对于主流社会认同的英雄人物来说,他也同样是不被主流文化认同的边缘人。

老行政长官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他没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只想着在那个荒凉的小镇打发着岁月等着退休。他政绩平平,喜欢考古、打猎,也不少寻花问柳之事。虽说还算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但绝不是善于自我拷问的思想家。而库切却让这样一个安逸的太平官走向高尚的殉道之路,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老行政长官长期以来与土著人和平共处,然而乔尔上校的到来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无法认同帝国的强权逻辑和对待土著人的残忍手段,深切地同情着被残害的土著人,而对半盲女孩的关爱使他最终背负上了叛国的罪名,遭受了与土著人一样的迫害,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反抗者,“文明”与人性的反思者,一个主流文化以外的局外人,一个反英雄。

三、消解权力话语,颠覆历史的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以语言为中心,解构传统的历史真实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语言虚构的假象,从而揭露传统叙事的无效和虚假。“表面上看,文字只是写作的文字,好像看不到社会的政治控制,其实,它与欲望和权力有着很深的联系”。[1]历史成为权力作用下的产物,历史文本自然也就成为被权力选择后的“编史”文本,从而丧失了其真实性。而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在对权力话语的不断消解中颠覆着历史的真实性。

《等待野蛮人》中,库切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虚构重新建构了殖民历史。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曾说过,“历史即自然取舍。……惟有强者改写的保留了下来。软弱的、无名的败者几乎没留下痕迹。……历史只喜欢那些支配它的人:两者之间存在的是互相奴役的关系”。[2]由此可见,历史是权力话语的产物,并不具备客观真实性。而殖民者对历史的奴役就是通过霸权话语得以实现的,他们用强者的语言谋划了整个历史、文化和社会。殖民者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为自己建立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话语系统,宣扬开化野蛮人,消除愚昧,给野蛮人带来文明和进步,帮助他们在荒蛮之地建设家园,共享文明的成果。这一言语系统也曾堂而皇之的成为历史文本。然而,库切却在作品中消解了权力话语,重新建构了历史真实。从上文可知,库切笔下以乔尔上校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对土著人血淋淋的屠杀和肆意的折磨令人发指,他们对生命和人性的漠然令人痛苦。他颠覆了西方主流话语霸权后掩盖的殖民主义罪恶的本质,让读者重新面对那段被官方话语掩盖了的血腥的殖民史,反思文明背后隐藏的真正的野蛮。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虚构,库切揭示了权力话语对历史的奴役,从而再现了真实的历史。

库切不仅通过虚构历史在整体上颠覆历史的真实性,也在作品的细枝末节中处处揭示着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虚假。老行政长官收到一份简短的审讯报告:“在审讯过程中,囚犯的供词显然漏洞百出。这些漏洞百出的供词被揭穿后,囚犯变得狂怒起来并且攻击进行案件调查的长官。接着在发生扭打的过程中,囚犯重重地撞在了墙上。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份报告是在乔尔上校的权力话语下生成的,以至于老长官唤来卫兵做陈述时,卫兵摄于乔尔的也重复着假相。而这份报告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帝国殖民史中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当老长官看到囚犯的尸体时,“他的灰色胡须上沾满了血。压破的嘴唇瘪了进去,牙齿都碎了。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眶成了一只血洞”。再联系到卫兵无意中说漏嘴的囚犯的手始终是被绑着的,我们就知道真相已经被权力话语永远地掩埋了。

当老长官迫于灵魂的救赎送盲女回到土著人的身边归来后,却被乔尔上校冠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而予以收押。帝国长官向他宣读了如下供词:“他不顾自己作为地区行政长官的身份与一个街头女人鬼混并不惜为她耗费大量精力,这是一种渎职行为。这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也是对帝国形象的亵渎,因为这个女人曾令人可疑地被一些士兵包养而且与许多人有过下流的勾当。” “……直到回来我们才明白他的目的是要向那里的野蛮人透露我们即将发动进攻的预警信息……他们并且交换了礼物……”我们知道,以上的证言材料完全是权力话语下的虚构品,可是却足以成为“历史真实”为老长官定罪,而老长官也只能背负着通敌叛国的罪名忍受着帝国长官的羞辱和迫害。可见,历史只是主流话语霸权下制造出来的文件、档案而已,并不能再现历史的真实。而库切通过对权力话语的消解,颠覆了传统的历史真实观。

《等待野蛮人》这部作品中,库切借用一位平庸而善良、高雅却未必是高尚的帝国老行政长官之口,在帝国讨伐野蛮人的战争中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反思人性和“文明”的信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引发读者的深思。作品中处处彰显着后现代主义的美学风格,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涂上了浓重的一抹色彩。(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公开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伦敦:Penguin,1957.

[2]Salman Rushdie.Shame[M].London:Picador,1983.

等待的人篇7

地震中等待的人们

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捐款捐物、组织医疗队……5月13日临晨2时第一批医疗队就赶赴去了灾区,开始了救助。

人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力去帮助,帮助灾区人民。“苍天无情,人有情。”社会各界人士的行动正应了这句歌词。再加上灾区人民对生的追求,对亲人的眷恋。“我们要战胜地震!”这是我内心的愿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我们顽强的抵抗着地震带来的灾难。可是,同学们请想一想,救出来的人们,他们难道不想念自己的亲人吗?

是啊!每个灾区人民除了需要水、食物……还需要亲人的鼓励。一句亲人的问候,会给他们多少信心呀!“你见过我的亲人吗?”这是一个绵阳市小伙子的询问,他手上拿着自己亲人的名字板。这样的人在灾区很多。而且,每个灾区安置区都有数十个找不到亲人的孩子,他们的眼神是绝望的、孤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够早点儿找到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的亲人可能已经默默的死去了。

等待的人篇8

一、小说《等待野蛮人》中“梦境”的内涵和演变

“我”在布满兵营的广场上走过的时候,有很多的孩子们在那里用雪搭建城堡,其中一个少女的身影引出了“我”梦境的开始,到“我”挖井时在一个坟墓中看到了一个鹦鹉的尸体时结束。《等待野蛮人》作品中一共有12处梦境,其中和那个少女有关的梦境占据了大部分。这些梦境都独立于故事的主干,在梦境当中揭示了“我”看到的那些“野蛮人”被杀戮以及遭受酷刑的过程,并且“我”也看到了在这些所谓的帝国主义“文明人”虚伪面纱之下的残暴。

小说在梦境当中主要是围绕着蛮夷少女的形象开始延伸,在第一章中,“我”还没有真正见到那“现实”生活中的女主角,只是在梦境中见到过且一直辨识不清的少女的形象。在第二章中,蛮夷少女真的出现了,但是在“我”的梦境中又出现了那种不能相见的隔阂,并且这种隔阂在之后的生活当中会经常出现。在小说的第四章当中,为了能够把蛮夷少女送回家乡,“我”受到了非常残忍的折磨,并且在经历了这些折磨与虐待后,在“我”的内心当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在文章当中出现的第八个梦境当中,“我”看到了这个蛮夷少女身着深蓝色的长袍并且向“我”微笑着。

在这些梦境之后,在“我”梦境当中所出现的那个蛮夷少女的形象从最为开始的模糊逐步变得清纯可人。小说当中的“我”经历了很多的虐待并且最终实现了灵魂自赎。从《等待野蛮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际上少女形象的转变是对小说当中“我”良心发现的一种奖赏,所以在这件事上,虽然“我”遭受到了惨痛的折磨,但是在“我”的心目当中,少女的美丽的形象却变得越来越清晰。这篇小说的线索不仅代表了作者对于善念的坚持和人性的固守,而且也为《等待野蛮人》这部作品增添了希望的光彩。

《等待野蛮人》中最匠心独到的是梦境的结尾和故事本身的结尾重合在了一起。在第一章中,“我”走过广场时看到了那片雪地,孩子们在那里堆着雪人,但是蛮夷少女却不存在。此刻,梦境的次线索和故事本身的主要线索二者完美重合。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等待野蛮人》中的结尾部分并不是特别的明确,这就跟我们所共同经历过的梦境一般,没有真正的开始,就更不用期盼那所谓的结束了。

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定的暧昧,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祖国的那种希望渺茫的态度,但是依靠着那种人性的力量,最后还是很好地坚持了下来。“我”不会像别的军官那样,在文章结局的时候,“我”平心静气地等待着“野蛮人”的到来,以求得到内心的救赎。“我”似乎并不在意“野蛮人”将会如何对待“我”,因为自己已经实现了灵魂的救赎,并且肉体也经受过了所谓那些“文明人”的践踏、蹂躏,“我”已经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依恋了,可以勇敢地和那些垂死的帝国要塞同归于尽了。

二、对《等待野蛮人》中“梦境”隐喻的解读

在小说《等待野蛮人》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着隐喻,整部小说所设置的线索和场景仿佛就是一个漫长的梦境一般,这种属于典型的“寓言式”的写作手法。小说中的“野蛮人”大概就是指那些居住在南非的土著黑人,然而“我”看见的那些遭受酷刑的妇女、老人和小孩,他们被无情地吊打和鞭笞,更可怜的还有那些战俘,他们就像鱼一样被用线穿过了他们的腮帮。这些土著黑人所遭受的痛苦对所谓的“文明”帝国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小说从题目当中就体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首先作者的身份是一名白人作家,在他的内心当中存在着良心发现时的一种耻辱感。他认为白人殖民地将无法阻止非洲黑色的复兴和崛起,作者内心具有对“野蛮人”卷土重来的期盼和历史进步的承认;另一方面是对那些经受过铁蹄践踏的“野蛮人”的命运的预测,吉凶未卜。题目当中的“等待”一词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期盼与忐忑、向往和恐惧,这正是作者对处于非洲的白种人内心活动的一种暗示。

在小说《等待野蛮人》当中,通过对一连串梦境的描写,其中梦境当中的一些意象如少女、城堡,他们随着故事的继续而不断发生着演化。这些梦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然而,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于南非的历史、阶级以及文化的理解。小说当中用城堡来隐喻殖民者在殖民地的强权和武力,从第一个梦境开始,到最后的“现实”结束,城堡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等待野蛮人》中,对城堡只是一些简单的描写,这就更加说明城堡的意义远高于那些营造的气氛和搭建的场景。城堡一般是“文明人”建造的堡垒,是进攻“野蛮人”的据点,象征着强权和武力。在小说当中所描写出的那些城堡的形象基本都是具有压迫性的,使人们难以摆脱。小说当中用城堡来隐喻欧洲在非洲建立的殖民帝国,而通过描写蛮夷少女的悲惨经历来体现出帝国主义在殖民地的残酷与冷漠,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作者那种救赎情结和负罪感在城堡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

在小说的开端,“我”的梦境之中所出现的那个蛮夷少女也在搭建着城堡,但是她与“我”之间并不是那种敌对性的关系,好像蛮夷少女和“我”在命运当中就是对立方。在小说的第四章当中,因为把蛮夷少女送回了家乡而导致“我”被囚禁了起来,在经历了那种折磨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是“我”看错了,那个看起来像是城堡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灶头。和城堡象征的强权和武力相比,灶头的象征意义则是安宁、和平和温馨,这种温馨促使蛮夷少女和“我”之间的隔阂慢慢地演变为和和谐,并且“我”和蛮夷少女的关系已经不是仇敌了,而是那种温情的伴侣,这完全是作者想在这个蛮夷少女的身上寻找出那种对于人性的渴望。

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隔阂,而文章当中的空白就象征了这种隔阂。这种主题从小了说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隔阂,从大了说是种族、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空白”表现“我”绞尽脑汁之后还是不能回忆起当初见过她的那一幕,虽然“我”们之间存在肌肤相亲,但是仍谈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那些在沟通当中所存在的空白。在整部小说当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空白。这些空白不仅仅在野蛮人与文明人之间存在,而且也存在于代表强权的迈德尔警官和乔尔上校与代表人道良知的“我”之间,存在于蛮夷少女和“我”之间。这些隔阂从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已经出现在“我”的心头之上,并且逐渐与“我”的梦境相结合,变成了可感知的和有形的负担,并且到最后也无法摆脱这种阴影。

小说当中把被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的非洲隐喻成为蛮夷少女,蛮夷少女的面容一开始是模糊的,随着故事的行进才开始慢慢地清晰起来,她的眼睛上有着被殴打的痕迹,双脚也已经是伤痕累累了,但是她那青春的美丽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遮住的。美丽而又无辜的少女在受到侮辱时没有仇恨,受到虐待时没有求饶,并且对亲人以及故乡有着极大的眷恋,在这中间,“文明帝国”的城堡与蛮夷少女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野蛮人”也有自己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却不能得到“帝国”的认可,反而遭受了无情的压迫。

虽然遭受了无情的压迫,不能被那些浅薄的“文明人”所熟知,但是“野蛮人”的文明一直是那么的绚丽多彩,就像那些“我”收集过的图片一样,我在为“野蛮人”辩护的过程中慢慢体现出了一种生机与活力,我们能够感受到“野蛮人”独特的文化以及美丽。“我”通过灵魂的指引,将蛮夷少女安全地送回她的族中,然而“我”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蛮夷少女的这种形象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蛮夷少女回归故乡也是小说当中最为感人的一幕,这也使“我”的灵魂得到救赎。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作者用人性寓言的手法讲述了“梦境”的开始和结束,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青春而美丽的蛮夷少女,其代表了殖民者对非洲的无情压迫,非洲人民通过努力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等待野蛮人》并没有设想一个明确的结局,但是蛮夷少女安全回到自己的族落,是所有民族和种族所希望的结果,也许这种结果才是作者真正想要“等待”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珍.文明与野蛮的颠覆――解读《等待野蛮人》[J].时代文学,2011(23).

[2] 王珍.对《等待野蛮人》中行政治安官与蛮族女孩的爱情的解读[J].时代文学,2011(24).

[3] 杨柏艳.人性的升华――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等待野蛮人》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4] 孙滢,王莎烈.库切小说《等待野蛮人》的空间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3).

[作者简介]

上一篇:矿物加工技术范文 下一篇:贵人鸟广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