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赏范文

时间:2023-09-24 22:53:00

青铜器鉴赏篇1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欣赏不仅指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作品美及作品的含义,评述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

在青铜器一课的学习中,要使学生赏识古代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就要拉近古代青铜器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距离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教师以问题情境为引入的起点,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例如,在课堂引入中,教师利用广州特有的俗语,把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话题带入课堂。老师问:“今年过年时大家有没有吃到“九大簋”啊?广州人通常说请你吃“九大簋”,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教室里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九大簋”是什么?是鸡鸭鱼肉?是不是火锅?满汉全席?……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簋”字,注解拼音“gui”。教师再问:“这个“九大簋” 里的‘簋’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时马上就有学生注意到:这个簋字的下端是“皿”字。学生提出,簋应该是一种器皿。教师顺势利导地引入了青铜器的鉴赏学习中,使学生从生活的情境自然地进入到本课学习的内容里。

二、组织多元的学习方式

1. 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在组织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时,教师在课堂里运用图像展示艺术品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艺术品的喜爱,引导学生理解、讨论艺术品的美感价值。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图画可以把课本中所描绘的景物,具体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受。⑤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同学一张印有各种不同的青铜器图片。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请每组同学辨认图片中的青铜器中哪些是用来装食物的,哪些是用来盛酒的。学生拿到后指指点点、觉得非常有趣。教师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感知青铜器的外形之美,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说说自己对青铜器的认识。教师通过自己的介入、讲解和姿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位的意识。”⑥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学生主导的表演形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在这一课里,教师让两位学生以说唱的形式表演了《我们眼中的青铜器》,向全班同学展示两件古代的青铜器。表演开始时,两位学生说:“大家好,我是李汉杰、我是陈卫军,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商朝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和铜何尊。现在进入我们的正题,介绍古典青铜艺术中的青铜器之尊。”然后其中一位组员走到电脑旁全程负责操作过程,当幻灯打出字幕“我们眼中的青铜器”时,同时响起了优美的流行伴奏音乐。在乐曲声中,学生播放课件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流行音乐、熟悉的伙伴、模仿电视人物的表演,《我们眼中的青铜器》的表演引起其它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通过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提问,全班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青铜器美感价值的课堂辩论状态中。声情并茂的学生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欣赏和聆听过程中,传递出青铜器的另一层社会、文化的含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花纹和形状,更是根据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审美观念而铸造的,它体现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权思想。

在活动中,教师也不时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器美感的认识。比如,教师问:“铜何尊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们认为它与商朝时期的尊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利用之前小组讨论和表演中获得的知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周朝的尊是圆的。由于造型独特,因此看上去美观又别致。商朝的青铜器造型凝重、朴实,(如鼎)庄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不同点是四羊方尊的羊脚部份像龙的动物形状的就是兽面纹,还有细雷纹,而且是遍布整个尊的。”“这不是羊的外形吗?”“四羊方尊的外形顾名思义是由四只卷角的羊头组成,并用手指轻触幻灯片中的羊头,它让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其实,我想这件四羊方尊是因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兴奋活跃,才制作出这么生动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价值,还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三、撰写艺术评论

1. 初步学会欣赏评价

亨利・艾肯指出,艺术教师“应有选择的利用所有这些有助于理解的资料……他们的职业就是使学生能更全面的意识到艺术作品中对生活不断创新的表现,而这又构成了所有人自觉存在或现实存在的一个主要层面。”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欣赏评论的初期,可以先教学生欣赏借鉴别人的评论。教师通过摘抄些不同的艺术评论,让学生分组对评论进行讨论学习。比如,为什么要写评论?他们觉得哪个评论比较好?为什么那个评论写得好?写得好的评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评论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进等等。或者教师可以对同一个艺术作品列出几种不同解释,要学生分辨其中的优劣。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质,学会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及其审美价值。

2. 模仿、借鉴、评论技巧

在认识到评论的基本写法后,教师就要开始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专家的评论学习写艺术欣赏评论。哈罗德・泰勒说过,“让学生从事写作的目的和让他们进行真正的阅读是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真正想的是什么,实际上感觉的是什么。”在青铜器这一课中,老师先摘选一段有关专家对青铜纹饰描述――“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器皿上的装饰就与祭祀有关。这样看来,被称作饕餮的兽面纹,应是祭祀的牛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表现,但这种表现,往往并不是采用完全的写实手法,而是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综合处理。” 教师在展示了以上描述后安排学生续写这段评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你有看到过有古代青铜器纹理的器具吗?那些器具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在学习了青铜器一课后,你对这些器具有什么新的看法吗?”学生对商周时期的纹饰特色是这样进行点评的:“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彩,并能很好的组织在统一变化中,如对称、均衡、集中、放射等各种美的形式,这件凤纹尊就是利用对称的纹饰,通过凤鸟回顾的动态,巧妙地与尊的口部造型完美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模仿、借鉴、续写及评论进行循序渐进的评述训练,既降低了学生写作评论的难度,不断提升写作评论的才能,也激发了学生撰写美术评论的积极性。

四、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青铜器鉴赏篇2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投资理财的目光也逐渐转向了艺术品收藏,作为《BOSS STYLE臻品》杂志所倡导的高端生活方式理念,向社会及高端圈层人群不时的传递着时尚、品位、关怀的价值观。让那些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人士更加在意品质生活的真实细节。

本次“品·鉴艺术-武汉收藏臻品鉴赏展”即是一场为高端圈层与艺术界完美碰撞的品位时尚大餐。

活动现场既有民间千件藏品臻选出的十三件顶级藏品展示,亦有权威鉴定专家现场评鉴分享,更有与会嘉宾自带藏品参与交流鉴宝环节,还有来自中国茶叶龙头企业“凤山”安溪铁观音集团为到场嘉宾奉上的顶级茶艺表演等,品茶、听琴、鉴宝、交流,针对每件藏品的鉴赏,收藏心得的分享,让本次活动高潮涌动,尤其不少嘉宾带来了自己收藏的珍宝参与鉴宝的环节,现场气氛更加热烈高昂。到场的各界人士无不被崇尚艺术与收藏文化的氛围所感染,本次活动也得到相关文化部门的极力肯定,现场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激励。总之与会嘉宾都为参与本次活动而得到了更多的艺术交流与分享的机会。主办方愿更多地推出此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全力推动武汉城市文明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品·鉴”艺术现场

“鉴宝”环节,参展嘉宾带来近60多件藏品,由专家组现场一一评鉴。

此藏品被鉴定为元龙泉瓷,专家组评价甚高。

活动现场顶级藏品评鉴

李家煜原市博物馆馆长

蓝蔚研究员、武汉文化遗产协会顾问

贵祥胜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

万建新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秘书长

马旗武汉晚报收藏天地栏目总监

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理事

明代镂雕白玉龙纹佩

这件龙纹佩为羊脂白玉,洁白无瑕,该佩镂雕一正面龙。从这件龙纹佩镂雕的工艺来看,它既继承了元代的镂雕风格,又有明朝本朝时代的特点。因为它有着明朝时期雕纹如藕丝般的工艺特色。在明朝时期,玉的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件镂雕龙纹佩一返明朝制玉的粗犷之风,给人一种精雕细琢之美。

于佑任

中国近代书法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一代书圣。此幅字对雄豪婉丽,潇洒脱俗,简介质朴,行笔流畅,字体优美,体现了中国书法之美。

清乾隆白玉梅花杯

此杯玉质洁净,玲珑剔透,使人观后有一种冰雕之美。配以紫檀座,此杯置于座上,更有一种高雅之气。在乾隆时期,制玉水准已到登峰造极,此杯的制作工艺足以体现了乾隆朝的制玉水平。该杯做工精美,雕工精细,是乾隆时期的精品。

清乾隆兰釉描金龙纹碗

此碗釉为霁兰釉,用描金的绘画艺术手法,在碗外壁绘以团龙。此种绘画方法由清朝早期的豪放凶猛风格变为清中期的图案画,没有清早期龙的特征,缺乏霸气和野性。造型规整,兰釉和金水色泽纯正,为清乾隆典型的官窑器物,底部书有大清乾隆年字篆书款。

明万历青花花鸟盆

该盆其青花用料为回青料,回青料的特点是发色紫兰,而此盆的青花发色为紫兰色,具有典型的明晚期特点。从器型上看,也是明晚期瓷盆的造型。其绘画风格有着明显的明万历朝的风格,整体器物的内部绘画很丰满,这也是明晚期的特征。虽说底部打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但这件青花瓷盘应该是明万历器物。

清早期铜鎏金金刚

这座金刚造像给人一种威猛无比的感觉,通身鎏金,整体形象有一种驱恶辟邪、佛法保佑的神威。此金刚的造型特征,充分体现藏佛的艺术之美和题材内容的丰富。从其威严之中,使人们又领略到艺术之神韵。

张振铎

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其作品简逸粗犷,苍劲浑厚,风格独特。此幅作品具有其典型的绘画特征。张振铎是湖北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从这件作品中体现了张振铎绘画风格。

汉代铜方壶

此铜壶造型规整,保存完好,虽说通体无纹为素面,细细观赏,仍有青铜器的古朴之韵味。该铜方壶无论是从器型和兽耳都体现了汉代铜方壶典型的时代特点。

清早期铜鎏金护法

这是一尊极为精致的藏传佛教护法像,面部表情威严,身躯修长,姿态柔美,丰肩细腰,身佩璎珞纹,护法立于莲花之上,其形优美而生威武之气。清朝时期的藏佛,它展现给人们除威严之外,还有着浓厚的艺术美。

清乾隆茄皮紫釉爵杯

青铜器鉴赏篇3

关键词:室内设计 古董陈设 收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室内设计重要内容的室内陈设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说》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他们一方面喜欢收藏玩赏,一方面又把古董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古董既具悦目的视觉形式,又能显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陈设能增强室内环境的书卷气息。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搜求“古董”首先讲究鉴赏,古董的鉴赏讲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审美趣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视觉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气浸润而产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视器物的朴拙纹饰。凡古者、真者为雅,新者、赝者多俗,稀罕少见者为雅,普通者为俗,天然细润者为雅,粗陋雕凿者为俗,纯净、素色者为雅,复杂、绚丽者为俗,大笔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龙镂风、吉祥图案则更被定性为“俗气”。袁中郎《瓶史》中云:“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常见江南人家所藏的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文震亭《长物志》也谈到古董的鉴赏,“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锈血侵最多。”“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卣、、觯次之。”“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鉴赏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

明清文人的古董收藏与玩赏,既包括器物真伪的鉴别,也包括古董的陈设艺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古董的陈设:“安器置物,务在纵横得当……他如方园曲直、齐整参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文震亨《长物志》中云:“位置之法,凡见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具冷。”在谈到置瓶炉时,他说:“春冬用铜,夏秋用瓷,堂屋宜大,书房宜小,贵铜瓦,贱金银”,袁枚《随园诗话》中也谈到古董的陈设:“陈设古玩,各有所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书舍、或宜山斋……暴富儿自夸其富,非宜设而设之,置窬于卧室寝,徒招人笑。”从上面一段文字看,古董陈设有四个原则:其一不可予设规模,要就地权宜,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而布置;其二还要与时变化,根据季节物候的变化,不断调换古董的位置或古董的种类,避免出现一种古董生根的陈腐迹象;其三古董的陈设最忌对列排偶、务求疏密连断,参差错落;其四古董陈设宜简不宜繁,否则如暴富儿夸富,一味堆砌罗列,会影响居室中萧疏雅洁的趣味。

青铜器鉴赏篇4

《故宫藏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丁孟谈青铜器》、《香炉》等专著。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们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深受历代藏家喜爱的一个重要门类。当前,市场上假青铜器泛滥,作伪手段层出不穷,令藏家防不胜防,这种情况下,了解西周青铜器的主力品种――食器的发展演变历程及主要器形,对于收藏爱好者有重要意义。本刊特邀著名文物鉴定家丁孟,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西周青铜食器取代酒器

鉴宝:西周青铜食器是怎样兴盛发展起来的?

丁孟:青铜食器是青铜器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传说中"夏铸九鼎",是进入青铜时代的一大标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中就包含夏代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鼎。青铜食器在夏代处于萌芽期,商代为发展期。商代食器的数量和形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方鼎、圆鼎、鬲、簋、、盂等等。到了西周,青铜食器十分兴盛,逐渐取代酒器成为青铜礼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品类包括鼎、鬲、簋、 、盂、、、豆等,每类都有增新的造型和纹饰,数量大增,使用也更为广泛。

鉴宝:西周食器缘何逐渐取代酒器,成为西周时期的重要礼器?

丁孟:进入西周以后,青铜食器的地位在君主礼器中更加突出,在《尚书》中曾记载,周人鉴于商人酗酒亡国,故周朝自建国始,吸取商人的教训,对饮酒设置了种种限制,以此来改变当时社会尚酒的风气。当然在周早期,酒器还是大量存在的,爵、觚、尊等在早期仍然有,但数量开始减少,酒器的减少相应着食器在礼器体系中增加,并且功能也在不断强化。致使许多青铜酒器从西周中期开始走向灭亡。

图2民国时期仿商鼎

鉴宝:如何理解西周食器在青铜礼器中所具有的功用?

丁孟:首先我们要需了解的,是青铜礼器在青铜器发展中的地位――成组合的具有"藏礼"功能的青铜礼器体系,是中国青铜文化区别于其它民族青铜文化的突出特征。"礼",即礼仪礼制,是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政治独特的统治艺术,这种礼仪体系贯穿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夏代灭亡,商代继承夏礼,商代灭亡,周代继承商礼,历朝在继承的过程中,增加新的内容并摈弃过时的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不断在完善,最早建立了封邦建国的政治体系,并将礼的思想与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用礼仪来教化民众,让他们生存在应处的制度构建中。可以说这一时期周礼的形成,对其后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都有极大的影响。

举例来说,鼎和簋的组合器,礼制中鼎簋这两种食器被要求放在一起组成食礼器使用,鼎用于煮肉,簋用于盛放主食,它们的组合其实符合当时的生活习惯。使用的方式为以奇数出现的鼎与以偶数出现的簋相互搭配组合,如九鼎八簋、三鼎两簋等等。当然,这种青铜礼器的使用对于贵族的级别限定也要求甚严,任何人不能僭越使用高出自己身份的各种礼器,具体说来,天子九鼎八簋、诸侯卿士七鼎六簋、士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这种礼仪制度对于当时的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西周文化里,礼乐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礼乐文明最为重要。而青铜食器的完善可以算是礼制发展完善的标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食器在青铜礼器中处于统治地位,酒礼器最初受到了限制,后来逐渐被取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这只是周取代商后为适应新的文化所做出的调整和变化。

西周青铜食器的特点

鉴宝:西周青铜食器如何分类?形制较商代有哪些变化?

丁孟:西周食器依据功能主要分为饪食器、盛食器和取食器。饪食器有鼎、鬲和,盛食器主要有簋、、、豆、盂等,取食器则是匕。接下来我会逐一讲解这些器物的特点和鉴识。

1.首先说饪食器中的鼎,"问鼎中原""一言九鼎"这些词语都是描绘这种器物,它最早出现在夏代,是以煮或盛鱼肉所用的器皿。形状多圆形,三足,两耳。鼎的两耳作用是在取鼎食,用鼎钩将鼎提起。相比商代鼎之形制,西周的圆鼎造型均为柱足,不及商代的粗壮,有的足跟部附饰浮雕兽面,这种兽面柱足鼎最早见于商末,西周早期它的形制更加成熟,特别是大型鼎,如大盂鼎就是其代表。西周早期后段里,鼎的圆下腹开始向外倾垂。这种变化是一种时代风格,同期的尊、卣、簋等许多器类都受其影响。方鼎腹变浅,双耳略侈,柱体较细,已经没有商代的凝重感。西周中期扁足鼎和分裆鼎绝迹,中期后段鼎腹微向外倾垂或不向外倾垂,柱足根上又出现了浮雕兽面,或呈柱足向蹄足过渡的式样。鼎的典型式样是体呈半球形,直口立耳,足作马蹄形,最富代表性的有毛公鼎。

2.鬲也是一种饪食器,用来煮熟食物,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类似于鼎状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尔雅释器》中言:"鼎,款足者谓之鬲。"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腹部一般比较深,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中期种类增加,流行高斜领双耳鬲和高斜领无耳鬲,到了西周中晚期,平沿鬲占据主导地位,鬲的种类开始单一化,西周晚期鬲多是束颈宽沿,裆部,足成蹄形的式样。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3. 是带有多功能的饪食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博古图录》锭总说:"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可见,是鬲和甑的合体,甑相当于现在的蒸笼,放在鬲的上面,用来盛米,鬲在下用以煮水。中间有穿孔的箅,以便下面的水蒸气通向甑。西周早期的以连体式为主,甑部较商代变浅,鬲部加高,甑鬲的宽度相近,整体趋于稳重。西周晚期的甑部变横宽,高度小于鬲部,上下两部分分体现象增多。至西周末、春秋初,已成为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或 )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4.簋是盛放已熟的黍、稷、稻、粱的器具,很似现在的饭碗,基本形制为敞口,圆腹,圈足,无耳或两耳。相较于商晚期而言,西周早期簋的变化比较大,数量增多,式样翻新。侈口鼓腹双耳的商代晚期簋继续流行,但兽耳多变化。成康以后,乳钉纹无耳簋消失。此时最具特色的是高足簋、四耳簋、方座簋的出现。所谓方座簋,就是将簋体和方禁连铸在一起,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都是这一形制的代表。

5.是西周中期出现的新品种,功能与簋相同,《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簋"。是盛黍、稷、稻、粱的礼器,所有的都为方形器,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两器。器、盖合有矩形圈足。西周晚期体长方,器壁斜坦,盖器上下对称,到春秋开始变形。

6.:西周中期出现的新品种,也是盛黍、稷、稻、粱的礼器,多数为椭方形,敛口鼓腹,两侧有兽耳或附耳,下为圈足或四足。盖可以仰置盛物,其上也有圈足或矩形。

7.豆:这是用来放肉酱的器皿,豆多作圆盘,中有的长柄称"校",下为圈足。一般有盖,盖上有捉手或环钮。《说文解字豆部》曰:"豆,古食肉器也。"青铜豆出现在商代中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商代中期豆是新出现的器物,数量极少,仅为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假腹铜豆。西周晚期豆的形制仅有浅盘、细柄、中腰有箍棱的一种。春秋早期豆多为浅盘、直壁、平底、粗柄,束腹喇叭形足。

8.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称匕。《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匕所以匕黍稷。"《士昏礼》:"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见匕的用途包括挹取饭食和牲肉。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商周匕多呈桃叶形,西周匕后有扁条柄,柄尾磐折。

鉴宝:西周的青铜食器各时期特点有何不同?

丁孟:我们可将西周青铜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指武、成、昭、康四王六十余年的时间,中期指从穆王开始,穆、恭、懿、孝、夷五王所在的百余年,晚期指厉王、共和、宣王、幽王等近百年的时间。西周青铜文化是在先周和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到,在灭商前,先周的青铜铸造水平远不及殷商的青铜铸造水平。到目前为止,在周原和丰镐两地仍未发现一件艺术水平极高的先周青铜器,所以说,西周早期的器类,无论是铸造方法、器形和花纹演变都不大,还沿袭晚商的风格。早期西周的青铜食器,无论铸造工艺或形制纹饰,都与晚商青铜器相似。

直至西周中期,即从周穆王开始,青铜器的变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转变。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打破了商代以来的陈旧模式,开辟了青铜文化的新天地,在器物造型和纹饰上有新的突破,它基本放弃了青铜纹样对称分布构图的规律,大量采用比较自由的连续构图方法,使得装饰图案产生较为活泼的效果。

西周晚期政治由盛而衰,在青铜器上也有所体现,此时期青铜器种类和式样减少,造型和纹饰较为简朴实用,趋于程式化和定型化。

西周早中晚三期的青铜器都各具特色,但整体来说,最为突出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数量之大、字数之多,涉及的

内容之广泛,都是前朝无法企及的。

铭文丰富重要特征

鉴宝:请详细谈一下西周青铜食器上的铭文特点?

青铜器鉴赏篇5

关键词:晋系彝器;器物自名

晋系彝器所见的彝器种类有鼎、鬲、甗、盨、簋、簠、豆、铺、皿、锺、壶、盉、、錍、缶、盘、匜、鉴18种,乐器则主要是钟。这些器物名前常加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来对其进行修饰或者说明用途。我们把目前所见的晋系彝器自名根据修饰语的含义分类略作说明。

一、体现贵重

彝器作为珍贵的青铜器,在器名前常冠以“宝”字。有“宝鼎、宝盂鼎、宝甗、宝簋、宝皿、宝壶、宝盘”7个词汇。彝器名前常冠的另一字是“尊”字,这种结构的自名,在晋系彝铭中见“尊鼎、尊鼎、尊鬲、尊簋、尊匍、尊壶、尊器”7个词汇。“尊”字既可用于饪食器之前亦可用于酒器之前,因此,这里所见的“尊”并非指盛酒之器。当与“宝”相似,有尊贵、高贵的意思,青铜器铭文的“尊”字往往从阜,写作“”。“林光义曾指出“酒器之尊与尊卑古不同字,从阜作本尊卑之尊多假为尊字”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青铜器中常见“宝”与“尊”二字连用于器名之前,晋系彝铭中共见“宝尊彝、宝尊鼎、宝尊彶盨、宝尊匜”4个词汇。

在器名前冠以“宝”、“尊”以表示器物尊贵的做法大量地见于殷周至春秋时期,战国之后则比较少见。就晋系彝铭来看,器名前冠以“宝、尊”的器物共27件,除了1件为战国早期器(令狐君嗣子壶)外,其他26件都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器物。进入战国时期后晋系彝器除了令狐君嗣子壶、骉羌钟等少数篇幅较长的青铜礼器外,多数为记容记重铜器。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各国诸侯注重实用,青铜器礼器铸造不如春秋之前那样普遍,内容多以记容记重、“物勒工名”为主,因此“宝、尊”一类礼器自名常用字较少见到。

二、说明用途

1、祭祀用器:旅、羞、醴、浴

旅:“旅”早期的包含祭名的行旅两种意思,青铜器铭文中这两种用法均有所见,不可一概而论。晋系彝铭相关的词汇有“旅鼎、旅甗、旅”。张亚初认为青铜器自名之“旅”早期的使用以祭祀为主②,召叔山父簠铭文有“用享用孝,用介眉寿”语,郑伯士叔皇父鼎铭文亦有“其万年眉寿无疆”,二器当为礼器。此二器均为春秋早期郑国器,郑国因近周室,保守周制,故“旅”字之使用亦以表祭祀为主。

羞:《说文》“羞,进献也”,羞鬲即进献食物的礼器,郑国彝器铭文中有“羞鬲”。

醴:西周晚期杨姞壶有“醴壶”一词,醴通“礼”,《字汇补·酉部》:“醴,与礼通”醴壶是青铜礼器的一种。

浴:“浴缶”见于郑臧公之孙缶,沐浴时所用的盛水礼器,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见于春成侯盉和长陵盉。

征行田猎用器:彶

彶,《说文》:“彶,急行也”,周亚认为凡在田狩或征行等流动性活动时所用之器,可用彶、行、旅等字修饰器名,以表明器之用途③。这是很有道理的。“彶盨”见于晋侯对盨“晋侯对乍宝尊彶盨”。从后文“其用田兽,甚乐于原(隰)”一句可见该器乃是田猎时所用。相似的内容亦可见于其他铜器铭文,如西周晚期的甫人盨:“为甫人行盨,用征用行”,该行盨用于征行。

赏玩用器:弄

青铜器中有一类作艺术品以供赏玩赏的器物,其自名前常冠以“弄”字。《尔雅·释言》:“弄,玩也”,弄器即玩弄之器。晋系彝铭中见“弄鼎、弄鬲、弄鉴”3个词汇。张亚初在《殷周青铜器鼎名、用途研究》一文中搜罗的九件自名弄器均为东周时期东周和三晋一带的器物,上文所列三件弄器亦均为东周时期晋国器,可见晋国作弄器确实较他国热衷。

4、陪嫁用器:媵

为女子陪嫁所作的器物名前常冠以“媵”字,晋系彝器也有这类青铜器,其自名分别为“媵匜”和“媵簋”。

5、饮食用器:飤、

飤:从食从人,是人就食的会意字。青铜器食彝之食有的从人,有的不从人,从人不从人只是繁简之分。《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郑注“食,饭也”。晋系彝铭所见有“飤”一词。“”,由殷代至战国,关于的铭文材料仅见于春秋早期的郑勇句父鼎,它是一件无盖有流鼎。毛诗《丝衣》传训为小鼎,郑勇句父鼎就是这样的小鼎。飤即盛饭食之小鼎。

:蒸饭,煮米半熟用箕漉出再蒸熟,鬲即用于蒸饭的鬲。郑国彝器铭文中有“鬲”。

三、显示形制

1、黄镬:晋系彝铭有“黄镬”一词,黄镬即黄铜鼎,黄是指青铜器的颜色而言。《说文·金部》:“镬,鑴也”,以镬称鼎是一种古老的叫法,“镬”字在殷墟卜辞中曾见,青铜鼎自称“获”在晋系彝器中只见于哀成叔鼎。“黄镬”是就鼎的颜色而言

2、盂鼎“:该词见于晋侯棘马壶铭文“晋侯棘马即为宝盂鼎乍尊壶”,当是与该壶同批铸造的青铜器。“盂鼎”,据张亚初的考证,认为是“盂形之鼎或者其用途类似盂的鼎”,盂是盛饭之器,盂鼎亦当属饭器。

3、“鼎”:该词见于晋侯对鼎,其他金文中亦仅见于墙盘铭文,假为腹。周亚认为是“鼎”是晋候对鼎一类无耳鼎的专名。盂鼎”、“鼎”是就鼎的形制而言。

4、盘匜:该词见于春秋早期的郑国盘,该器为盘却自称“盘匜”,是由于水器盘、匜相类之器,二者常作为相配套之器,连类相及,有时器名匜就自称“盘匜”,正如有些鼎自称“鼎簋”④。

四、修饰乐音

乐器类彝器主要是钟,当时人偏爱在青铜钟前常加形容词,有时两三个修饰词词叠加,如“元龢扬(鍚)钟”。晋系彝器所见的青铜钟自名有“钟、龢钟、宝钟、协钟、元龢扬(鍚)钟”。“龢、、协、元、鍚”均为対乐音的本质特性的描述。龢,即协,三者均指乐音和谐。“元”,善,即声音好听;扬,指乐音的高扬。晋侯苏编钟的“元龢扬(鍚)钟”,将三个形容词重叠连用,起强调作用⑤。

五、礼器共名与特殊器名

作为礼器共名的词汇有“彝、宗彝、彝、宝尊彝、尊器、祠器”7个词汇,“彝”字作双手捧鸡以祭之形,用鸡来祭祀是民间通常的祭祀,殷墟卜辞中的祭名彝就是指通常性的祭祀,故彝有常意。后代文献多训彝为常,铭文器名称彝当有常设器之意。“”为祭名,则彝为礼器之共名。

晋系彝铭中有两件战国鼎自名“贞”,鼎贞古同字,殷墟卜辞中以鼎为贞,贞就是鼎。青铜器自名时鼎与贞互见。在晋系彝器中写作“贞”的两件器物分别是右孠鼎(魏)和公朱左鼎(东周),均为战国时期记容记重鼎,从中亦可窥见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随意,简化的一面。

“鉌、锅”分别见于战国时期韩器春成侯盉与长陵盉,二者均为“盉”的异体字,是酒水调和之器,流行与商代至战国。

“錍”,见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土军铜壶。指状似扁壶而腹横截面为椭圆形者。从金从木只表示质料不同,錍为青铜器制。

注解:

①林光义《文源》,卷六。

②张亚初:《殷周青铜器鼎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314页。下文所引张亚初观点均出自本文,不再说明。

③周亚,《馆藏晋侯青铜器概论》,《上海博物馆集刊》,1996年,35页。下文所引周亚观点均出自本文,不再说明。

④《殷周金文集成》2275、2676、2677。

⑤陈双新,《青铜乐器自名研究》,《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99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周亚.馆藏晋侯青铜器概论[C]//上海博物编委会.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张亚初.殷周青铜器鼎名、用途研究[C]//中华书局编辑部.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

青铜器鉴赏篇6

一、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如教师可以对一些美术资料进行整理,图像与声音像的编辑和播放都紧扣教学主题,可以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商周青铜器艺术”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然后欣赏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初步感受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狰狞美,以及商代的鬼神观念和礼仪等级意识。再设计一些辨别礼仪等级的图片,把局部放大的商代青铜器纹样组合,了解这些纹样的设计原理,再要求学生进行局部纹样的临摹,也可以创作“兽首组合”及“兽首含人头”。播放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中的有关“青铜器”的“鉴宝”视频片断,要求学生也参与到青铜器图片的“鉴宝”活动中去,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人人争着参与其中,并发表个人的意见,有的说出了“青铜器”的历史、政治、美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高中美术课堂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

二、用多媒体拓宽美术学习的思路与视野

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从设计构图、构思到实施,以至完成作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再加上手工绘制的时间,如果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所用时间就会更长,花的精力也就会更多,学生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即使构思再完美,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段,而现代设计教学中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技术辅助,例如:在设计课中,对构成“点、线、面”的理解,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与发散构成等构成原理与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设计,并且操作简便快捷、容易输出、工作效率很高,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生创作思维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育着重其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侧重于让学生动脑去想象,去大胆地创造,因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像、视频、音响,甚至是光影结合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素材来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大量的感性的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互作用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对启发思维,形成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激发了学生审美想象与创作欲望,从而产生了活跃的联想,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三、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集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网络信息于一体,彻底改变了美术教学模式,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可感,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多媒体的功能,集视频、动画、影像、声音于一体,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使凝固在课本中的静态美变为为动态美,把课本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展示出来,调动了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美感效应,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建筑艺术欣赏”时,因为各地古今建筑特点并不相同,而课本中的图片又少,且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看到实景更是没有可能,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把这些图片制作成PPT,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课堂上很快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然后,把这些图片进行对比,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地区的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风格,提高了审美意识。在一些细节的地方,如故宫中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使之更加清晰。学生已经不是满足于坐着听与看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与老师交流,并小声地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

四、多媒体教学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审美素质

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例如:在欣赏作品《格尔尼卡》时,如果只有老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就很难认识和理解作品的作用及美感,而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使得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入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可大大节省教师讲授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到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艺术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在鉴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开始便用幻灯展示一系列父亲的图片,不同身份、不同形象、不同国度,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某种回忆之中。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沉浸其中,她那恬静的双眸及脸上呈现出谜一般的微笑,她那高贵、纤细、美丽无比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及衣下流动着曲线美,充满了惊人的力量,使学生感觉到了令人神往的韵律。

青铜器鉴赏篇7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截止至2013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国家博物馆文创衍生艺术品的开发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商机。现仅选取部分青铜文创衍生艺术品加以介绍欣赏,共同领略国博衍生艺术品的魅力。

“军事刻辞牛骨”铜镇纸

规格:237.5mm×212.5mm×37.5mm

重量:约0.4千克

材质:优质青铜

年代:商王武丁时期

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产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军事刻辞牛骨”为元素开发而成。原文物长22.5厘米,宽19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这块牛骨正、反面刻满长篇卜辞,字口涂朱,内容是商王武丁时期分别一个月之内的癸巳、癸丑、癸亥三日占问本旬之内是否会有灾祸发生。

铜冰鉴茶台

规格:33×33×545mm

重量:约11.5千克

材质:优质青铜

年代:战国・曾

原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该产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冰鉴”为元素开发而成。原文物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这件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制作十分巧妙。与青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勺的长度足以探到尊缶内底。该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工艺精美,令人惊叹不已。

《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原来这种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只能是贵族才用得起。

“三轮铜盘”铜果盘

规格:800mm×595mm×332.5mm

重量:约3.1千克

材质:优质青铜

春秋时期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产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轮铜盘”为元素开发而成。水器,1957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原文物高15.8厘米,盘径26厘米,轮径7.8厘米。盘呈圆形,平沿方唇,盘腹向内弧收,腹部饰一周雷纹,腹底接直壁的圈足,圈足与三轮相连。盘前圆轮上铸有一对回身欲饮的龙,龙首有目冠,吻部突出,龙身从盘底横出,折向上,回首向盘。龙颈部饰鳞纹,身部饰云纹,它也是推转的把柄。在盘的左右两侧下方,另装有两轮。盘上所饰编织纹,与印纹硬陶器上所饰编织纹相近。

大汉尊茶具套装

规格:22×22×502.5mm

重量:约5.2千克

材质:优质青铜

年代:西汉

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产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鎏金青铜尊”为元素开发而成。原文物高14.6厘米,此尊呈c形,盖上有环和三飞鸟,器身有一对铺首衔环,器底嵌银铭文,三熊形足。通体鎏金。在汉代,酒一般贮藏在瓮、}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尊里,再用勺酌于耳杯中饮用。当时的酒尊分盆形和c形两大类。根据出土器物铭文,盆形尊自铭“酒尊”,c形尊自铭“温酒尊”。在汉代,“温酒”即d酒,是反复重酿多次的酒。它用连续投料法酿造而成,酿造过程历时较长,淀粉的糖化和酒化较充分,是酒液清淳、酒味酽冽的美酒。所以汉代盛d酒的c形尊制作精美,在汉画像石中也多被置于案上,其地位远高于被置于地上的盛普通酒的盆形尊。

“镂空兽纹铜奁形器”铜笔筒

规格:287.5mm×350mm

重量:约0.8千克

材质:优质青铜

年代:战国・楚

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产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镂空兽纹铜奁形器”为元素开发而成。

盛器,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北小刘庄出土。原文物高14厘米,口径11.8厘米。青铜奁造型美观,器形似笔筒,口微侈,直壁向内斜收,通体镂空装饰变形兽纹,器底设三蹄形足。奁是古代盛放梳、镜之类化妆用品的盛器。此器口大底小,而且通体有镂空纹饰,有学者认为可能另有它用。镂空透雕是楚国传统的青铜工艺之一,多用于青铜镜、青铜奁、青铜杯等器物,甚至许多大型器物也用这种工艺装饰,艺术水平都很高。

青瓷羊铜镇尺、青瓷羊铜茶叶罐、青瓷羊铜印章

材质:优质青铜

年代:东晋时期

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系列产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青瓷羊形烛台”为元素开发而成。

青铜器鉴赏篇8

荣获国际国内两大金奖 国家特发整版邮票永久铭记 景泰蓝《福禄寿三仙盒》献礼建党90周年

宫廷用瓷品牌的树立 永宣御窑之火

石之精灵 广东省博物馆“宝玉石馆”展览

清梦依然在故乡 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徵明早朝诗卷》赏析

河南出土楚国青铜兵器述略(上)

再论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下)

盛世华宴 马王堆文物与汉代饮食

浅议青花瓷生产工艺

于谦传世墨迹考略

九龙山麓鲁王墓 明初亲王第一陵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物简介

清逸淡雅 寓柔于刚 吉林省博物院藏陈少梅作品赏析

再谈显德年制款印花碗与文献记载中的柴窑(上)

仿古瓷的特征及鉴定要点(下)

唐宋时期的黑釉耀瓷

也谈上海的“小内柜”惊波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圆明园老照片

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举办

巴人汲水

上海国拍

明清宫廷绘画与宫廷画家 天津博物馆明清宫廷绘画展

感受诡谲与浪漫之美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掠影

元青花无官器

性情之交日深 文字之交日厚 李星沅致宗稷辰信札(下)

以平求奇 筋骨俱胜 张大千书法艺术赏析

神兽镜中识天禽

江西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

永州鹞子岭二号墓出土西汉铜熏炉

明末清初画家孙杕考

秘鲁收藏的中国外销瓷及其影响研究

民国国内古玩贸易网络探析 以上海古玩市场为研究中心

乾隆御用戗金彩漆器赏析

安徽省文物总店部分库藏玉器

火树银花 树形灯

古陶瓷釉质鉴定(四)

2009年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简析

天津蓝天

上海敬华

简讯二则

刘雷作品赏

红太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08四季——盛夏拍卖会

郭明华的古玉收藏

剑舞楚天 湖北九连墩战国墓文物展

黑白之美 磁州窑茶具展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玉嵌木雕八仙人物赏析

大美无言吉州窑

藏传佛教造像的几个类型

吉州永和窑烧制的南宋围棋具

莽式铭文镜(二)

黄士陵四佚印小考

白釉莲瓣纹四系罐

明代金银首饰中的蝶恋花

河南出土的商代玉器

对几件常德馆藏元青花瓷器的认识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中国古玉

张问陶批点杜诗论文辨伪

漫话彩笺(七)

剪画聪明胜剪花 包钧剪贴书画册赏读

古典家具与黄花梨

上一篇:犬友笑传范文 下一篇:巴南区教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