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

时间:2023-11-18 10:57:37

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1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情感;人性美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这里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和黄河文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作品全景式的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讲述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路遥认为“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撼的巨大内容。”《平凡的世界》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由物质生活的追寻向精神生活的追寻发展,由平庸的平凡到摆脱平庸的平凡的一系列奋斗过程,展示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一、芸芸众生的人性美

社会生活中一些普通人的最平凡的生活是极容易被人忽视的,但是他们却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前进的推动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变化的关注,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平凡的世界》的审美追求名副其实地着意表现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以及在这个社会层面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金俊海一家对孙玉厚一家的帮助贯穿整部作品。玉厚在他的弟弟玉亭结婚后无处居住,借金俊海家的窑洞住了好几年,而少安结婚的钱也是金俊海借给他们的。孙少安去米家镇给牛看病时,夜晚没有去处,好心的河南打铁师傅收留了他,给他以寒夜里最真实的温暖。润叶儿时帮助贫穷的少安,在县城当教师之后,她同情上高中的少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希望他可以少受些磨难。

善良的人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时的决定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正是这种无意的帮助更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纯真与善良。这种光彩照人的人性美,闪烁着一个民族永恒的美。

二、平凡的爱情中升华的人性美

爱情本身是一种美,但爱情中的人性美是一种更崇高的美的升华,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磕磕绊绊,还要经受种种磨难,于是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正是这样曲折的带有爱情悲剧的人性美,深深打动了读者,让人回味无穷。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具有别样的风情。田晓霞美丽大方,才华出众,性情倔强,意志坚强,富于进取,是大城市的一名佼佼者。孙少平来自黄土高原一个落后的小乡村,但他并不屈服于命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即使在被繁重的劳动折磨的伤痕累累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读书。而繁重的劳动、复杂的生活让孙少平的思想跃入一个更深、更广的境界。这样的孙少平出现在田晓霞的面前时,他用自己豁达、朴实、深邃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田晓霞,从而相知、相恋。凭着真挚的爱,他抛开世俗,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爱情”这一美丽的词儿,在这一部作品中充满了瑰丽的芬芳。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

三、淳朴的社会关系中表现的人性美

一个平凡的世界,看到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上那些褶皱中、窑洞里的农民的众生相,这幅众生相是社会的全景图画,但更是人物的生命图象。作家总是努力地挖掘人性的光辉,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对人的赞美与肯定。

润叶一直在她二爸田福军家里住着,她二爸一家人都对她特别好,从不拿她当外人。而润叶更是将这种亲人间的照顾发挥的淋漓尽致。她帮二爸打扫办公室,给二爸缝补衣服……田福军及其家人的宽广胸襟、对润叶视如己出的态度让那个时代多了一丝温暖,更富有人情味。

在这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美好的人性,满怀敬意地挖掘出这些平凡人身上的内在的性格力量和精神美。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刻画每个人物的个性,正是这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那些充满传统意识的情和爱,使得整部小说宣泄出了生活之中最真实的情感,使得读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作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路遥用血和泪写成的这部现实主义巨著《平凡的世界》是对人性美的热情讴歌,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美学追求——追求人性的至真至纯。

参考文献:

[1]韩玉珠.尽情映现普通人的奋斗精神美——评路遥作品的审美追求.小说评论,1992(6).

[2]周勃,达流.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53.

[3]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2

一、《平凡的世界》故事概况

《平凡的世界》主要是围绕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几个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展开描写的。主人公孙少安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很早便挑起家庭的重担。与青梅竹马的润叶先到城里打拼,后来又回到了农村家乡。回家务农的孙少安,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自建砖窑创业,获得成功,又在扩大规模中意外破产了。少安贷款东山再起,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并为村里重建了小学。无奈的是,当他的事业辉煌时,却发现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秀莲得了肺癌,口吐鲜血倒在了自己的怀中。

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是县城高中的高材生,经过与郝红梅的感情纠葛、与田晓霞的友谊,逐渐成长。高中毕业后,少平到村小学做了一名普通教员。然而,农村社会的权力倾轧,让他最终走出了农村,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背石头、钻炮眼,一边干活,一边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与一直保持联系的田晓霞恋爱了。在田晓霞的帮助下,孙少平成为一名铜城煤矿的矿工,并与师傅王世才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幸的是,田晓霞在采访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为救一名小女孩而殉职。孙少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

二《平凡的世界》崇高美的根源

(一)题材内容涉及范围的厚重宏阔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村庄是小说的起点。小说以主人公孙少安的形象为线索,从个人到群体,从点至面,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错而清晰地联系到一起,将故事情节置于大的关系网中。小说尤其对主人公孙少安做了详细的描述,有感而发地让其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孙少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能够创业起家,成为当地的企业家,而作者文笔一转,让故事进入另一个层面爱情。少安的妻子患癌症,意想不到的挫折让其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悲壮的氛围中,他继续着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生。故事的结尾并非结局,继续着的人生道路给人们留下久久的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二)自我牺牲与奉献赋予人物的道德崇高感

《平凡的世界》中对自我牺牲与奉献有着大量的叙述和描写。孙少安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物形象,他的致富成了故事的一个亮点。而孙少安在致富之后,并没有背离家乡,背离乡亲,其对周围人们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想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苦难。期间,他经历了破产,也遭受到村民的冷眼相待,但他再次成功之后一样宽容和资助了他们。他的道德情感并没有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沦丧,他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家乡的爱,依然眷恋着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

孙少平是一个善良和负责任的人。当他还在高中时,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遭受洪水围困的侯玉英。之后,他还帮助过被工头企图欺侮的小翠,狠狠教训了黑心的工头,施恩于贫苦的劳动者。工作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但做人的道德被襄读时,他是无法忍受的。孙少平很平凡,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异化,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读书,他的灵魂超越了苦难。

(三)对爱情与理想的追求带来的崇高感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最典型的悲剧,是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之处。他爱田润叶,但被世俗的阶级观念所牵累,当润叶对他表白时,他只能无奈地选择逃避。润叶保留着对孙少安执著的爱情,以女性特有的坚持与固执把这份爱情带到了她与李向前门当户对的婚姻悲剧中。

而孙少平和田晓霞从相识一直到相知、相爱,在恋爱的道路上也曾犹豫和徘徊,甚至有过对于这份爱的迷茫,可他却做出了哥哥孙少安不敢做出的决定,那就是坚持恋情,走入婚姻。但是,故事的发展却令我们意料不到,田晓霞舍己救人,最后永远地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变成了永远的悲剧。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寄予了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他亲手营造起一份份纯美的爱情,但是,却选择在末了将其打破,重新审视,返归到现实的苦难中来,一份份纯美的爱情终为泡影。

(四)命运的坎坷赋予人物的崇高感

路遥着重描写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所出现人物的性格、形象的塑造,凸显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一种意识性的反拨。在贫苦逆境中勇敢地生活下去,那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人生道路充满挫折和苦难,但孙氏兄弟对生活的热情,显示了特殊的精神状态下的高尚人格。

其中,孙少安身上具有不向邪恶低头、不向命运折腰、不屈奋斗的优秀品质。他过早地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孙少安的知识水平不高,但他并不保守,反而具有勇敢的创新精神。生活的艰辛没有使他退缩,反而造就了他刚强的性格。

三《平凡的世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平凡的世界处在城乡交叉跨领域的典型环境中,各种人物的特点非常鲜明。他们大多是一些耕种者,生活琐碎、平淡。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民俗气息。作者不仅描述了充满乡村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而且,在这大量的风俗民情中又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渴盼与祈求。这种对平凡人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肯定,是这部作品至今依然为人们所频繁阅读的重要因素,对平凡个体的价值认同,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积极进取精神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乡村年轻一代的平凡生活和其对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孙少平、孙少安,充分体现出社会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展示出改革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结语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3

父亲最高兴的一天

路 遥

我在地区中师毕业后,回到县城的一所小学教书。除了教书,我还捎带保管学校唯一的一台收录机。放寒假时,学校让我把宝贝带回家去保管。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

父亲舒服地吐着烟雾,对我说:“把你那个唱歌匣匣拿出来,咱今晚好好听一听。”他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一副养尊处优的架势。我赶忙取出收录机,放他老人家爱听的韩起祥说书。韩起祥说到热闹处,父亲情绪高涨到极点。他竟然也用陕北土话,跟着老韩嚷嚷起来,手舞足蹈,又说又唱。

看着父亲得意忘形地又说又唱,我说:“爸,干脆让我把你的声音也录下来。”

他突然惊慌起来,像小孩子一样红着脸问我:“我说什么?”

我忍不住笑了,说:“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提起那些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像兵一样分成班、排、连,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大年三十早晨,我跑回家,你们母子几个围着一床烂被子,坐在炕上哭鼻子。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孬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我转身就往县城跑。我当时想,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我进了县城,副食门市部的门关得死死的。唉,过年,人家早下班了。

我长叹了一口气,抱住头,蹲在门市部前面的石台子上,真想放开声哭一场。我来到后门,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突然冒出个好主意。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门市的人还敢不卖给我肉吗?我不知道书记的大号,只知道姓冯。我硬着头皮敲开后门。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胖头起先根本不相信我是冯书记的亲戚。他打量我半天,后来大概又有点相信了。

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我原来只想割上两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条羊肚子毛巾,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是,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两斤肉呢?我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那个胖干部好像还在嘲笑冯书记的这个穷酸亲戚。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

在街上,一个叫化子拦住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化子,是高家村的高五,和我一块当民工的。他老婆有病,他已经累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穿一身开花棉花,腰里束一根烂麻绳,当街拦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撒谎说,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前几天公家卖肉时,他手里一分钱也没有。直到今天早上,他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都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都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可怜巴巴地问能不能给他分一点。说实话,我可怜他,但又舍不得这么肥的肉。我对他说,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毛钱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两斤。我当时想,一斤肉白挣八毛钱。拿这钱,我就可以给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买点过年的东西。我对他说,那好,咱俩一劈两半。可怜的高五一脸愁相变成笑脸。

就这样,高五拿了两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两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了几串鞭炮。还剩下七毛钱,又给你们几个馋嘴买了几颗洋糖……我一路小跑往家里赶,一路跑,一路咧开嘴笑。如果不是一天没吃饭,肚子饿得直叫唤,我说不定还会高兴得唱它一段小曲……

“你不是叫我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吗?真的,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过这一天。高兴什么?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有了新毛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声关了收录机,一个人来到院子里。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本文有删节)

这个故事讲得几乎看不到“技巧”,却一气呵成――父亲苦于大年三十全家人没有肉吃,跑到县城的副食门市部却发现已经关门,灵机一动冒充县委书记的亲戚买到了五斤肉,回家路上遇到了比他更苦的工友高五,父亲高价卖给了高五一半肉,拿着赚来的钱给母亲买了新毛巾、给几个孩子买了鞭炮和糖……这就是父亲人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有意思的是两个小细节,父亲冒充他人走后门和高价卖肉。以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这些都算不得光彩的行为。但更早的古人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路遥也完全没有掩饰这些,他如实地刻画了特殊年代的贫苦百姓,是怎样去争取生活里最基本的衣食和最简单的快乐,哪怕手段不够光彩,却是小人物的无奈和慧黠。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4

新的世界图景

很多人把路遥的小说解读为一种成长小说,能够起到人生励志的功能。这确实是有道理的,从《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里可以读出这些农村的知识青年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断奋斗和抗争的故事。但是,与90年代大众文化中常见的个人奋斗或成功励志故事不同的是,路遥赋予“人生”故事以强烈的道德感和精神力量,他赞美的恰好不是一种人生的物质上的成功,而是迷恋于这种对现实和命运的不满所激发的奋斗精神。与《创业史》《艳阳天》等表现新中国的新农民从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金光大道”不同,《平凡的世界》恰好讲述了一步步走向瓦解、农村青年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出路的过程,路遥要用一种既有的文学写作惯例来处理七八十年代转折时期的新问题。

这个“新问题”在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这也是电视剧的开头。躲在墙后的孙少平每天要面对甲、乙、丙三个等级的菜和白面馍、黄面馍、黑面馍三种颜色的主食的困窘,尽管他有文化、学习也好,但是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让他抬不起头、没有个人尊严,于是,他爱上了同样贫困的女孩郝红梅,一个贫下中农的子弟与地主家庭出生的孩子“突然”没有了阶级区隔的界限,反而在贫穷的意义上他们成为“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人”。与此相参照,在农村当生产队长的孙少安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也是让孙家老小过上天天吃白面馍的富裕生活,他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自我奋斗的主体。贫穷成为对农村合作化运动最大的批评,而摆脱贫困也成为推动家庭联产承包制最大的合法性。在这里,衡量历史和社会的标准已经发生了转变,一种以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为主的历史观转变为了现代化和发展主义的历史观。正如被学生所戏称的“欧洲、亚洲、非洲”的新等级制,中国也从世界革命的中心重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实际位置,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一世界,中国“原来是”贫穷落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因此,“平凡的世界”建立在这种新的世界观和世界图景之上。

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为何具有更好的人生价值,这是路遥作品试图回答的问题。如果说在《人生》中,路遥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新等级、都市作为现代文明的诱惑来论述进城的合法性,那么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则借知识青年孙少平的人格魅力来呈现“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之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孙少平都勇敢面对,并用自己的努力来化解危机。与电视剧中以孙少安为主角来讲述他作为农村能人勤劳致富的故事不同,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才是路遥所认同的80年代新青年的代表,因为孙少平向往外面的世界,并且愿意突破家庭和城乡的区隔,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就像孙少安不敢与田润叶结婚,而孙少平却勇于追求田晓霞。相比一辈子呆在农村的孙少安,从农民变成矿工的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里最“不平凡的”英雄,而在这个过程中,孙少平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工业劳动者。在这里,劳动依然是路遥所坚持的正面价值,正如对孙玉亭等“造反派”的批评是不爱劳动和懒惰。这种对劳动的正面肯定与50到70年代以生产、劳动者为中心的价值观有着更为密切的精神渊源。

在50到70年代农村并非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种使农村完成现代化、工业化的方式,这也是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缩小城乡差别、并把农村变成现代化新田园的根本动力。到了“平凡的世界”,贫穷的农村已经成为落后的象征,尤其是对于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青年来说,离开农村到外面的世界成为唯一的选择,这就是小说《人生》的核心情节。尽管路遥在这篇小说中反复赞美劳动和土地的伟大,但是对于高加林来说从事“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业劳动是一种失败的人生,而到县城从事记者这种精神劳动则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所从事的工业劳动被认为是一种比农业劳动更代表现代化、更进步的劳动方式。就像田晓霞到矿井下被孙少平等矿工的工作所打动,这种工业生产不只是体力上的苦难和磨练,也代表着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在这种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中,现代文明只属于城市,农村不可能拥有现代化、工业化的想象。在这一点上,路遥的作品也像80年代的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把农村重新变成五四时代落后、愚昧的前现代空间,这为80年代的新启蒙和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平凡的世界”里的精神救赎

与那些合作化小说把农村表现为“开天辟地”的新天地如《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等不同,路遥清楚地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命名为平平淡淡的“平凡的世界”,每一个人只是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的普通人。这是一个普通人要过普通生活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原子化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从高度组织化的革命年代转型为个人奋斗的新时代依然被路遥书写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但是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过,这种“平凡的世界”、“最平凡的人”的想象来自于50到70年代以人民为历史主体的文学传统,平凡的人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与市场经济改革中个人主义英雄是不同的。孙少平、孙少安都是普通人,也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却能以平凡的人生来实现不平凡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来源就是劳动以及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朴素、奋斗的精神。在这样一个集体化、革命化的伟大事业解体之后的“平凡的世界”里,路遥继续用这种劳动的“不平凡”的价值来回应个人、人生的意义问题。

在《平凡的世界》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后期和80年代初期的农村。按照现实主义的写作惯例“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路遥选取了从基层以孙少安为代表的生产大队、到县城以田福军为代表的改革派以及到省委高层关于农村发展道路的争论等不同的视角,试图全方位呈现从解体到包产到户的农业改革的史诗,甚至孙少安与田润叶能不能结婚也被卷入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与其他影视剧中去政治化的权力斗争不同,路遥所描述的政治斗争本身具有清晰地政治性,选择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与每个人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这种现实主义写作确实呈现了50到70年代或者社会主义政治的运作方式,个人、家庭与社会、政治路线高度相关,这使得孙少平如此主动地配合田福军的改革方案。随着土地包产到户、解体,《平凡的世界》变成了个人化的世界,就连村支书等干部都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干了,更不用说作为村支委的孙玉亭也没有必要每天看报纸来关心时事了,因为“政治”与去组织化的农民没有直接关系了。于是,苦难开始变成一种个人性的苦难,正如开砖厂的孙少安要独自承担市场的风险,即使生意意外赔了,也只能靠自己的人品换来新的贷款。

可以说,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了道德感的精神世界。孙少安、孙少平等80年代的新青年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人,他们寻找新的出路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里,一种劳动者掌握自己的劳动价值的观念就转化为勤劳致富、依靠个人劳动养活自己的雇佣劳动。路遥笔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市场化的契约关系,不如说更是高度伦理化的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这突出体现在路遥对于爱情的描写上,田润叶在李向前残疾之后才爱上他、田润生对郝红梅的爱也是一种怜悯,而孙少平最终选择惠英嫂也带有对师傅报恩的意识。孙少平的“进步”不在于他挣了多少钱或成为有权势的人物,而是他的正直、善良一次次打动身边的人。从这里也能看出,除了城乡二元身份带有社会的意义之外,其他的人生遭遇更多的是个体性的灾难,如李向前的残疾、田晓霞的死亡等。面对这样一次次人生的灾难,唤起孙少平的是一种个人的拯救意识和亲情互助的道德感。这种道德化的人格魅力固然能带来感动,但对于“平凡的世界”来说又是无力的。

在这个意义上,90年代初期路遥的意外辞世,或许意味着一种用文学来再现现实的文学模式的终结,以及通过改造社会来改变个人命运的政治想象的终结。这也就使得1992年之后,这种以农村、农民为精神主体的“平凡的世界”也随之瓦解,不管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还是从事工业劳动的工人,都迅速沦为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5

大学生:在路遥逝世23年后的今天,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打磨出来的经典,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拥有十分广大的读者群。但路遥在动笔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没有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评论者指责路遥的创作方法“过于陈旧”。您可以谈谈当时的评论界是什么样的情况吗?

厚夫:在那个时期,文坛开始所谓的“新观念与新方法论”试验,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现代主义文学流行、现实主义文学自卑的时期。许多作家唯恐自己不新锐,唯恐自己不赶时髦,纷纷开始向“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方向“突围”。许多作家强调创作的潜意识性、非理性,表现人的原始性,甚至到了不在形式上玩所谓的“花样”就不是好小说的地步。另外,许多作家也开始进行没有温度、没有同情的所谓“零度写作”与“新写实主义写作”,有意识地躲在象牙塔里,拒绝大众、忽视大众,在极度自我的空间里自我欣赏与自我陶醉。

大学生:那路遥又是怎么看待当时文坛开始所谓的“新观念与新方法论”的试验呢?有人说路遥当年固守传统现实主义阵地,是因为他不懂得现代主义,是这样吗?

厚夫: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路遥不仅懂,而且很懂,他曾在一些中短篇小说中,娴熟地运用过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他在短篇小说《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以及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娴熟地运用了这种创作的一些手法。路遥曾悲壮地告诉朋友:“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不能拿这样规模的作品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去做某种新潮文学和手法的实验,那是不负责任的冒险。也许在以后的另外一部作品中再去试验。再则,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他还说:“我不是想去抗阻什么,或者反驳什么,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也没有必要,我只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实际出发的。”他坚信,“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大学生:在遭受到不被看好的评价后,为什么路遥依然执拗地坚持自己的创作方法呢?

厚夫:《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成后,勉强在《花城》杂志1986年第6期刊发。小说发表后,几乎是全盘否定。路遥激愤地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人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事实上,路遥当时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创作的出路问题:是认真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还是像别人那样“唯洋是举”?是像“书记官”那样真实地再现历史,还是追求所谓的新语言、新形式?是尊重大众,还是故弄玄虚?

他最后的结论是:考察一种文学观点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们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有理由继续存在。“现代派”作品的读者群少,这在当前的中国是事实;这种文学样式应该存在和发展,这也勿容置疑;只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负责任地弃大多数读者不顾,只满足少数人。至于一定要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现代派创作方法之间分出优劣高下,实际上是一种批评的荒唐。

拥有这样深邃历史理性的路遥,他不会盲目跟风,而是决心继续为读者进行有温度有情感的写作。

大学生:您说路遥在为读者进行有温度有情感的写作,那之后的《平凡的世界》第二、第三部书出版后,书的出版条件、读者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

厚夫:《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的发表也不容乐观。第二部没有在国内任何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三部只是在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上刊发。即使这样,路遥在给友人的通信中仍明确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坚持用中国式方法做出的这盘菜,赢得了大众的好评。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小半年的播出。小说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千万读者的耳畔。这部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奋斗者悲欢离合和心灵世界的现实主义力作,一下子征服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小说的广播听众达三亿之多,听众来信居1980年代同类节目之最。路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等人的奋斗串联起中国社会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奋斗与梦想。路遥最早给这部长篇小说取名为《走向大世界》,他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路遥为何要把这部长篇小说设计在“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呢?他后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作了回答:“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期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这部企图用某种程度的编年史方式结构的作品不可能回避它们。”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大学生:最后一个问题想问厚夫老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积数十年之功撰写《路遥传》,您想向广大的读者朋友传递什么呢?

厚夫:我肯定是想通过这部传记,还原路遥的写作时代,让读者朋友们学习他的文学精神。

路遥是我的文学前辈,我是路遥的追随者,我们都是延川人。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延川、陕北、西北乃至全国,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路遥、谷溪、闻频、陶正、史铁生等人的文学影响。这些年来,撰写《路遥传》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份责任。经过长期的资料准备,我于2010年寒假正式启动撰写工程。为了真实体验与感受路遥当年艰辛的创作过程,我基本采用手写方式。我的本职工作是教师,每学期要上大量的课程,要撰写科研文章,要进行业余文学创作,还要完成所担负的行政工作。这样,我的主要撰写时间只能集中在寒暑假。当然,我也充分利用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在撰写《路遥传》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古人所言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深刻道理。路遥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作家,敢于花六年时间创作一部六卷、一百万字,反映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巨大历史性变迁的史诗性小说《平凡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6

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著作《平凡的世界》一举拿下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第三届),最近这部小说再度火了起来。据说,《平凡的世界》已连续三年蝉联浙江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榜冠军宝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在多家卫视上星播出,更是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15年3月5日,同志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后,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好几个频道都在播”,并透露“下乡时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艺术人物身上有着作家路遥的影子。其中,孙少平的一些经历就源自路遥的生活经历,比如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在“县中”读过书,务过农,教过书,在煤矿“下过井”。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中奋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达到道德完善”(《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语)。路遥也是通过读书、写作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成为当代中国杰出作家。

作家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也很有启发意义。新时期如何教好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孙少平的“平凡的世界”启示我们,应该实践课程标准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小社会”与“社会生活大语文”中“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正文

大语文观由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孝纯较早提出,他的“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这一点与课程标准理念相一致,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教师层面:“大课堂小社会”的大语文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要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和教育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语文教师要用好文本、用活资源、用足手段,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1.用好文本

“大语文观”首先体现为用好课文和其他相关文本。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适合学生学习。通过文本来学习语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小说中的孙少平读了不少文本,包括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等文字资料,在平凡的生活中拥有了自己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小说反映的只是一种艺术真实,那么现实生活中,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量也佐证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当时路遥在准备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第一步是开列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并找了大量的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杂志。

语文教育应该要像路遥的创作阅读和孙少平自发读书一样有效才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用好语文教材,用好文本,处理好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翱翔。教师要通过解读课文,使学生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认识社会,提高文化品位。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处理教学文本的基本要求。

2.用活资源

孙少平的自发读书,在感悟中提高了素养,这与路遥自己在创作时用活了从阅读文本中的知识是一致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版的《创业史》,而大段引用《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的社论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活用资源”在创作中的作用。

语文教育不是文学创作,但可以借鉴创作的灵活性来用活资源,让语文课成为生动活泼的天地。实际上,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其他可以用来进行语文教学的资源也很多。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辑要求有明确规定:“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为语文教师用活教材奠定了基础,多年开发和积累的语文教育资源也为语文教师用活资源提供了条件。遵行语文教育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文悟理,融情入理,从而引导学生“文化习得”,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鲜活的、有效的。

3.用足手段

语文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只有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创造高水平的语文教学效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高明的组织者、高超的表演者、高深的引导者。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想尽了一切办法精心构思小说、深入体验生活。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里过过夜,在延安市东关揽工干活。“揽工时,肯吃苦,肯出力,名声好,工头喜欢”的孙少平,其原型就是路遥和他做了记者的四弟王天乐。语文教学虽然不如史诗作品的创作,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层面:“大社会小课堂”的大语文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在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把大社会当成小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学习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学会交流沟通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交流沟通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这是对过去过于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的完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说有这么一个情节:在一般人看来具有明显优势的高朗却遭遇了爱情的滑铁卢。一个出身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冒着生命危险下井挖煤;面对和她一起进省报同在城市工业组的同事高朗,田晓霞的爱情天平却倾向了大牙湾煤矿工人孙少平。对于有抱负和精神追求的田晓霞来说,相比灯红酒绿世俗平庸的物质生活,那些燃烧的激情、浪漫的爱情、心惊胆战的经历更能让她觉得新奇和陷入着迷。小说在第三部中写高朗机场接了田晓霞,还请她到鼓楼旁边“黑天鹅”酒店吃饭,葡萄美酒红鲤鱼,美味佳肴红地毯,温柔语调音乐会的票,换来的是田晓霞抢着用自己的钱结了账,田晓霞不买他的账――还要去看他情敌的妹妹孙兰香。这无疑是高朗的沟通出了问题。如果高朗懂得田晓霞的精神心理,能满足田晓霞的精神追求,和她一起追梦,那孙少平注定要成为高朗的手下败将。毕竟,“一个井下干活的煤矿工人要和省城的一位女记者生活在一起?这不是梦幻又是什么!凭着青春的激情,恋爱,通信,说些罗曼蒂克和富有诗意的话,这也许还可以,但未来真正要结婚,要建家,要生孩子,那也许就是另一回事了!”少平和晓霞最终的关系开头是喜剧,结局是悲剧。现实生活中,作者路遥的爱情婚姻也是如此。小说生动地告诉我们,“懂”比“爱”重要,沟通能突出自身优势。

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交流沟通,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么?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在文本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这个“语文课堂”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要比教师在语文课堂的说教更有效果。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向学生推荐阅读《平凡的世界》,有时要胜过教师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教导。“路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达出的向上、向善的力量历久弥新。中国只要有城乡差异、有社会等级,只要有奋斗者,路遥的作品就不会过时。他作品中展现了小人物只要有奋斗就有成功的可能性,已经也会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人。”(《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语)让学生走进孙少平的“平凡的世界”,感受那一种源于内心、自强不息的自发与自觉,无疑可以让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只是路遥的作品,阅读海明威、泰戈尔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同样对学生有益,这些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不平凡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就是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3.有意识地健全人格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指出,人格是人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真正构成一个人特征的、从而使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各种心理特质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课文中汲取精神营养,从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作品中接受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运用课堂所得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得到提升,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路遥的作品中的“‘真善美’触动几代人”,艺术作品(小说《平凡的世界》和同名电视剧)中孙少平的“平凡的世界”传递出一种温暖、励志、真诚、向善的精神力量,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永恒的感情与精神”。

结论

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世界中,即从文本中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从“语文课堂小社会”与“社会生活大语文”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7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担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

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平凡的世界篇8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平凡人生 信仰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他如一颗巨大的陨石划过天际,激烈地燃烧后留给文学的天空一片沉寂。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多年过去了,许多人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仍把他的小说列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作品。他的长篇巨着《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他创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孙少平、孙少安,更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艺术魅力。 

    时间流逝,记忆永存。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息的奋斗,最终却趋于平淡。平凡者未必伟大,真正伟大者往往平凡。记得是谁给路遥送了这样一句墓志铭:“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他自己也曾说过:“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为了梦想而奋斗。”整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在普遍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整篇文章都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语言,符合现实,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透露着温馨动人的情愫,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 

    《平凡的世界》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浮躁的年代,浑噩的社会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尽管澄清,但不平静。路遥笔下的人物却是那么个性鲜明,书中的少安、少平,还有其他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必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是“伟人”,没有以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来预测历史的变迁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天堂沉默半小时,人间却要喧哗两千年。上级的指示沉默了,冯世宽的教条沉默了,田福堂的心计沉默了,孙玉亭的任劳任怨沉默了,于是整个石讫节喧闹了,整个双水村喧闹了。双水村的大小干部都带有狭隘与利己主义情怀,但那不是愚昧,也不是“走资派”,而是旧社会进步的潮流,正如田二所说:“世事要变了……”可惜的是那些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那个“围城”——“围城内的人打破铁笼想钻出去,围城外的人却挣破铁笼往里钻”。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经说过,“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者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它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双水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完全宗法式的家庭关系、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的人们,充满温馨、困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由血缘所维系的天然亲情,使孙少安仿佛沐浴着中世纪的“古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少安,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有着最朴素的生活品质,是广大农民的代表。双水村其实就是一座“围城”,田润叶期盼着回到双水村去找她的少安哥,而少安却远赴山西寻回个陈醋大眼妹。少安的价值观是传统的,他崇尚的不是爱情上的真谛,而是人间真实的情感。门第观念与家庭的败落使少安深深地认识到他与润叶的结局只会酿成悲剧,这使他被旧的陈腐观念锁住了。但少安是幸福与安逸的,他有妻子和亲人的疼爱与关怀,一个纯粹的平凡人,也因此没有摆脱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润叶不是,她尊崇“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念,没有因现实的枷锁而屈服,但润叶在挣脱那座“围城”之时,却注定了自己的悲剧。润叶的悲剧不是少安给的,归根到底是他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

上一篇:社员都是向阳花范文 下一篇:中英文对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