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智慧范文

时间:2023-12-05 00:05:42

提问的智慧

提问的智慧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优化提问;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63-03

纵观中小学数学课程,按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单纯数的计算。2.数形结合的应用。3.阅读导文推理或猜想并解答。4.阅读文本,提炼数学信息并解答等。前两大类型是基础,在中小学阶段既常见又是学生易得分的题目,学生爱做也有信心做对。后两大类型在小学阶段通常归为应用题或附加智力题。在初中阶段就是学生较为棘手的难题。根据各类型题目的特点,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解题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智慧地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优化提问通常会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教师必须潜心读题、审题,分析学生的学情,抓住“要点”提问。

一、提问要抓思维的触点,有针对性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方式“同学们,看计算得数对吗?”“对!”又如“对于计算的结果有疑问吗?”“没有!”等等。这样的质疑方式很单调,学生机械地回答,机械地求解,做对做错都不深究。课改后也有老师这样训练孩子质疑“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结果不正确,哪儿出错了?”这些提问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进,但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没等学生究出原因或学生只是简单一讲,就被老师一带而过进行下一题目了。可以看出以上的问答方式,仍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中的“霸权提问”。所谓“霸权提问”就是只认定事件的结果正确与否,不顾及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思维的触点,进行积极有效的提问非常关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在讲授简便计算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1)4×125×8×25(2)25×4÷25×4很明显这两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但方法是不一样的。很多学生解答第一题时观察仔细,利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很快求得结果100000,而第二道题就会有一半学生解出得数为1。此时我的问题是:“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数据上、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讨论之后,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这两道题的数据前后相乘都能凑成整百整千,只是第一题运算符号全是乘号,第二题中间有一个除号,两边两个乘号。”有的学生说:“全是乘号时才能用乘法结合律,有除号就不能用了。”也有的学生反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除是相通的,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结合律?”有的学生开始进一步思考了,他把第二题中的除法改成了乘法,结果变成了25×4×1/25×4,我让他把算式写上黑板。“同学们,再观察算式变成这样,如何计算?”“哦,我会,我会!”在同学们的感悟声中,大家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板演计算过程。25×4×1/25×4=25×1/25×4×4=1×4×4=16。我又追问:“既然这道题已经变成全部都是乘法了,你们为什么不加小括号利用乘法结合律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看数据1/25×4不能凑成整十或整百了!”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自然总结出何时才能利用乘法结合律,数据因素、符号因素都是关键。学生在老师的“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数据上、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的引导下,思维“一触即发”,对两道题作了整合思考,悟出了“利用乘法结合律”需要的条件。由此看出,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由点带面”,学生在遇到类似的简便计算时,都会找规律:“看数据,看符号特点”来判断适用哪个定律。

二、提问要扣思维的放射点有代表性

现在数学课堂出现了一种不良状况,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时有用的、无用的一连串的发问,让学生感觉一头雾水,应接不暇,机械的回答来不及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现实基础,相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潜能。提出的问题既要精辟,深入浅出,还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切入主题。

例如,王大伯要从家(A点)去村边的小河挑水,然后把水挑到自己家的菜园里(B点)浇地。你能帮他设计一条路线,使王大伯走的路程最短吗?

此题需要一些几何知识做基础,小学、初中阶段都出过此题,求解方法一样,但考查的知识点侧重不同。

小学生会想:随意在河边找一点C,量出AC长度加上BC长度就是王大伯走过的路程,多找几个C点,多量几次,找到最短的一条路不就行了吗?这是一种直觉的印象,但实际操作起来太麻烦了,需要找多少个C点呢?学生这时的知识储备中应有:点动成线。一条直线上有无数个点,要找到最合适的一个点,不能随便量一量,凑巧得到,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此时应把问题化解成学生易理解的一个个小问题:“有了A点、B点,我们需要找的C点肯定是在岸边,而且是A与B之间,才有可能最短,是吧?那么想一想三点怎样排列才能达到经过三个点的线段最短呢?”小学生只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如

因为他们接触过类似的题。(中学生就已经领会了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涵义了。)经过老师这样一问,学生顿悟:找C点必须让A、B、C三点在一条线段上,还必须让C点在岸边。怎么办?我进一步开导:“此时问题化解成了如何让三点连在一条线段上,简单地说A与B两点的连线只要经过岸边这条线就好了,是吧?”学生说:“不可能,A与B都在同一岸,连线怎么能经过岸边呢?”另一个学生说:“若能让A或B移到另一岸就好了!”老师马上赞扬学生:“真是个好主意!A点到岸边的距离是固定的,不应改变,怎么让A点移到对岸呢?”学生答:“把岸线当成对称轴,对称过去就行了!”老师鼓励说:“好方法!我们试一试。”结果自然引出了对称点A′,再与B点连接自然交出了C点,那么C点就是要找的最合适的点了。此时AC=A′C,AC+BC最短。(初中生会利用两直角三角形全等证明AC=A′C,AC+BC最短。)

这样一点点地把问题分解,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学生会领悟每一步的构想和道理。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解决问题就好像逆向思维,由结果退着做题求原因一样,把学生带入了深层的理解。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还原论的方法,即培根的科学研究哲学 。这个方法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如果觉得还大,再 分解,一点一点地分解下去,直到问题的解决。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是需要这样解决的 。”[1]

三、提问要注意思维的延伸,有开放性

提问技能是教师利用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技能在教学心理学中被解释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2]

解决数学题若能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便能使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如,在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求面积练习题: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绿地,长30米,宽20米,内有两条小路如图,小路宽1米,求绿地的面积有多大?

此题一出,学生思路广,解题方法有很多。如一生说:“先求出长方形的总面积,再减去两条小路的的面积。”我称赞道:“思路简捷,很好。如何求小路的面积呢?”学生答:“两条小路的面积中间有重叠部分,只能减去一次,这是关键!”我鼓励他:“非常好!能列式吗?”生板书:30×20-30×1-20×1+1×1=551(平方米)。我给予肯定后再次提问:“谁有不同的方法?”有学生抢答:“可以利用分割法,把绿地看作四块,一块一块求出面积再加起来。”我鼓励说:“目标明确,很直接,列式吧!”学生板书时遇到困难:“我不知道每一小块绿地的长和宽。”我点点头,引导学生:“如何能直接找到绿地的实际长和宽呢?”学生动脑筋想:有四块小绿地,每一块的长和宽不一定相同,这怎么办?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图形平移后形状和大小有何变化?能不能把小路移一移,自己画图摆一摆。”学生开始动手,摆来摆去,一致认为把小路摆到靠边的位置最合适。此时他们会发现:“老师,这时绿地变成一大块了。”长(30-1)米,宽(20-1)米,面积(30-1)×(20-1)=551(平方米)。这种方法太好了,列式计算更简便了!

我趁机又出示了几幅图题,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找方法解决。学生很快悟出道理:可以利用刚才平移小路的方法解决。这样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解题,这就是掌握了解题的技巧,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经过多个练习获得的。老师的提问技能和引导技能也是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中摸索出来的,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素养方面确实透射出了智慧的力量。

关于优化提问,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并总结经验,既需要老师智慧的引导,也需要学生智力的支撑。师生双向参与和感悟,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高效能。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J].北京:光明日报,1990,12~30.

提问的智慧篇2

关键词:提出问题;策略;环境;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及所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这一切又从提出问题开始,学生能否主动提出问题,这不仅是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更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提出问题的现状

受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更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按照预定的问题逐一发问,学生都在等待教师的发问,这也似乎成了规矩,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那么正常. 这其中也有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难处,教师担心学生提出问题后,占用课堂上本已不充足的时间,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怕提出的问题不合理,会遭来同学的嘲笑,乃至教师的指责,长期下去,学生将不敢提问题,不想提问题,不会提问题,把学习当作完成回答教师提供问题的任务. 这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课堂上依然是由教师主宰,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不到根本性的转变.

■问题与提出问题

那么什么是问题?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没有直接的手段去完成时,便产生了问题,问题就是你遇到的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遵循的情境. 问题按情境可分为三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在呈现型问题的情境中,是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解决者去考虑,如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10 cm,求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在发现型问题情境下,问题虽然也是现成的,但却是自己设想出来的,而不是由别人提供的,而且很可能没有已知的公式、已知的解法或已知的答案. 如学生看到如下材料:

22-12=(2+1)×(2-1)=3×1=3=2+1,

32-22=(3+2)×(3-2)=5×1=5=3+2,

42-32=(4+3)×(4-3)=7×1=7=4+3,

这时提出:“是不是连续整数的平方差(较大数的平方减去较小数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和?”这个问题不是别人提供的,而是自己发现的. 在创造型情境下,每一个问题在某人发明或创造它之前都是不存的,如“哥德巴赫猜想”.

提出的这些问题又称为形成问题,是个体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情境的认知状态. 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和组织问题的过程,在发现型问题情境和创造型情境下,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新问题,以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同时这本身也是科学取得进展的标志.

■提出问题的意义

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克服被动应付的局面,从而自觉、主动地将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形成. 提出问题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学生提问更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向,找出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自己困惑的问题由模糊变清晰.

■提出问题的策略

1. 营造提问题的环境

首先,要消除一个误解,教师不要误认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占用时间,讨论起来麻烦乃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认为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试想我们带着这个理由(自以为蛮有理的)不放,不让学生锻炼,那么学生永远也不会提出问题. 其实你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题目训练一下,充其量是“熟练了”“快了一点”,这也不过是知识、技能方面的,而学生敢于提问,说明学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还与其他同学进行了交流,这方面的锻炼远远超过了知识和技能,而是一般能力的综合提高,所以一定要消除误解.

其次,要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毫无压抑感、毫无拘谨,而是感到自由、开放和班集体的温暖融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争着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质疑问题,富有挑战性. 美国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应遵循相关原则,如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性和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念具有价值等,同时又给出贯彻这些原则的方法,如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强调个别差异的美学意义,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观念,在学生中培养相互交流、虚心倾听的习惯.

2. 开辟提问题的途径

(1)课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①善于等待,要给学生留出提出问题的时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注重知识传授,这就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落实,而新课程所提出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探究式、发现式等.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好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定期总结,让学生深信,为了今后的长足发展,不要只看今天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你有没有提出过有意义的问题.

②精心设疑,要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空间.

教师在设置情境、提供素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其中的问题的分量,学生一眼看出的问题不合适,缺乏深度的问题不合适,不能突出教材重点或难点的问题不合适. 要让学生通过感受教师所讲的内容生疑,从而提出问题,再经过小组讨论认真组织语言,最终能提出实质性问题. 因此要求教师设疑时,应难易恰当、层层清晰、方法灵活、形式新颖、目的明确.

③善待学生,要给学生真诚、激励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面对同一个内容,不同学生将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教师善待学生,就是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提问,即使问题怪异,教师也要给予评论,始终保护和维持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并为他们的创造叫好!

(2)课外,广开师生交流通道

学生在课堂上尚未提出的问题或课外预习、巩固时产生的新问题,可通过个别辅导来完成,也可建立“师生双向答疑卡”,将问题写在卡上随时上交给教师,教师可根据问题,在卡片上作答或交给学生互答,对带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集中讲解或以黑板报展开讲座的形式,显然这样的提问、答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掌握问题产生的方法

(1)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给学生示范指导.

为使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教师应向学生做些示范,让学生从中掌握设计问题的方法.

比如,学习数学概念时,可按以下内容提问:

①这个概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生活中的原型(实物)是什么?

②如何定义这个概念?明确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现象(内涵)、概念的运用的范围(外延)是什么?是否可举一些反例?

③这个概念与哪个概念相似?区别又在哪里?

④这个概念与哪些法则或定理有联系?

(2)引导学生细心比较,让学生领悟方法.

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同中求异进行对比,揭示知识的矛盾与联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时,可提出如下一些小问题:①这两类函数的关系式有何区别?②这两类函数的图象有何区别?③这两类函数的性质有何区别?④这两类函数的应用举例. 类似的有一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数轴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反数与倒数、分数与分式等等;又如三角形与四边形、全等形与相似形,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间的关系等.

当然,运用比较的方法,要注意选取比较的内容,确定比较的要求,使学生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联系起来,相互渗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充满自信.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其他同学的见解质疑,对教师的讲课乃至课本中阐述的观点、问题的解法都敢于质疑,提出不同的解法,当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建立在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不是信口说来,教师要真心地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哪怕是丝毫的举动,千万不可嘲讽,敷衍了事,我们要从学生的身份来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

提问的智慧篇3

【摘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从树立智慧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抓好项目引进、整合行政资源、促进多元投资来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建设 对策

自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资源日趋缺少、城市功能提升潜力不足的问题,因而国内外政府及学术界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等诸多理念。作为城市发展模式对此议题的集中应对,“智慧城市”概念于2009年底紧随“智慧地球”一同被IBM公司提出。城市作为地球未来发展的重点,智慧地球的实现离不开智慧城市的支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供未来城市发展新模式,而且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专门拿出一章来规划智慧城市,标志着智慧城市形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意义进行了概括,指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要以问题导向切实有效解决各地面临的城市病,使百姓生活更便利、更美好,从而有利于顺利实施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

为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本质意义,解决我们城市快速发展带领的城市病,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之策,使得城市发展应主动适应智慧城市理念和实践,获得新一轮济发展的话语权。

1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1.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统筹与实际需求不适应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等与实际需求不适应,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的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等问题。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法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2基础设施建设仍未形成智慧城市的根基作用

存在着宽带网络、通信基站布局不均、城市整体网速较低、测速标准不统一;城市基础硬件(包托城市公共设施、地下管线、电力布线等)老化、智能水平差、融合度低、安全系数差;城市基础软件(平台、支撑硬件的软件)落后、升级难度高、对硬件支撑能力差、信息泄露严重等问题。

1.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在积极推行“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够,公共基础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不高,未能有效解决重复投资问题。

1.4缺乏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有效模式

虽然在部分领域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探索,但总体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的格局没变,投资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1.5科技创新机制不够,整体科技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门综合叉的新学科,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巨大新型产业。因此,应高度重视、并通过机制创新来激活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为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2.1树立智慧理念,系统谋划智慧基础设施实施步骤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树立智慧理念,只“智”缺“慧”的新城市构建模式是偏重信息技术和硬件设施的组合,缺少对技术和硬件设施应用带领的结果进行考量,缺乏从“问题导向”来解决实际大城市病的问题。系统谋划智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一是要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出发,“一城一策”创建智慧方案;二是做好指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要注重网格化地理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把能源、通信、公安、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载体建设好;三是强化典型智慧基础设施应用;四是要探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和建立智慧城市保障体系;五是要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机制。

2.2 提高管理水平,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规划编制模式,成为传统城市规划突破过于理想化的瓶颈、理性规划推动城市合理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要发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智慧城市的根基作用,必须对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不均、城市基础硬件(包托城市公共设施、地下管线、电力布线等)、城市基础软件(平台、支撑硬件的软件)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实施。

2.3 抓好项目引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一要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设成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二要落实运营项目,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公共事务服务管理等;三要发展与物联网、“云计算”相关联的产业。同时,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项目的支撑、集聚效应十分重要。

2.4 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目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政府应组织经信、规划、城管、建设、公安、水务、交通等部门建立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协调小组,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物理平台,要像城市的路网、能源系统一样,围绕着感知、共享、协同三个理念进行合理化改造,对公共信息的管理应当实行集中统一、信息共享、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搭建智慧城市信息公共平台。

2.5 促进多元投资,探索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

贯彻“十三中全会决定”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鼓励采用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用于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按照促进多元投资,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破解资金难题,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同时,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民间主体的多元投资新模式。

提问的智慧篇4

关键词: 智慧 课堂 精神 策略 评价

在西方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都将发展学生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的。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A・N・怀特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论断――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内地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语,亦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学校就此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总体看来,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智慧课堂”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尚未形成业内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更少。一些学校尽管作出了一些探索,由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很多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区名校,自创办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师奉行“知识课堂”的一套,扼杀了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此,学校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究智慧培养理论,构建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学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在此分享,以冀能为同仁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精神

1.关于“智慧”。

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德纳教授对“智慧”作出的最新的狭义解释,揭示了其真正内涵――“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2.关于“课堂”。

课堂就是主体间往,是师生主体间通过交往和对话实现的意义共享。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思维是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的核心,智慧生成是主体间性课堂追求的目标。

3.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是把发展学生智慧作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教书育人,不只是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和修养的人,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其次,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讲,智慧教育是指有智慧的教育,有思想、有文化、有灵性的,充满思维活力的教育,就是要以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智慧的核心是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发展智慧的核心是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慧,可以通过开设智慧课程、思维课程等进行指导和训练,但关键还是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得以实现。

智慧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确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通过智慧地设计、引导、对话,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活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潜能的充满灵气、灵性的双向教学活动。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追求:一是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智慧;二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活力、创造性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情境和时间空间,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4.智慧课堂具有“怡情”“适切”“灵动”“创新”等基本特征。

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在“有意思(有趣、有体验、有启发)”的课堂生活中思维活跃,互动积极,主动探究、感悟,获得情感的愉悦滋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情智相生,怡然自得。

适切,就是课堂整合有方,适合教师的个性,适合学生的学情。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搞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教学节奏,真正尊重学生的差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展现潜能施展特长的空间或平台。

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灵活调控课堂的内容、节奏、放收,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在智慧课堂里,教师不仅在课型选择、内容处理、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语言风格等各方面别出心裁,而且善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迸发意外的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策略

建设智慧课堂,不能单纯局限于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应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练习等)都贯彻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能力与智慧。

1.课前准备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使每堂课、每次作业练习都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

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对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材料。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生活,广泛收集、合理取舍教学材料,注意其典型性、思想性和现实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方法,又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课前学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课后作业练习等,要统一设计,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立意要准,材料要新,设问要巧,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课堂问题情境要少而精,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发言、交流、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

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的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智慧。

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坚持少讲多学、少问多思,课堂上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后,必须给学生以一定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议论、发言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听、说、读、写、做等活动,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认真、规范地做1-2道主观性题目,以训练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结合问题探究或重点习题,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学生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等基本思维方法,引领学生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更有意义。必须改变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学答”、不注意“学问”的局面,把激励学生质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要给学生以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递交小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要逐步使敢于发表意见、善于质疑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一个重要策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评析课,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回顾探究的问题,以及时巩固消化有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营造严格而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尖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允许他们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同桌议论,或者小组讨论等参与方式(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严格要求)。

3.作业练习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练习要少而精,使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有兴趣深入思考。必须加强作业练习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前预习、课堂练习相衔接相协调;增强作业练习的探究性、实践性,把巩固训练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设计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择性作业,适切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需求。

改进批改与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练习要研究性地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不仅批阅练习的对与错,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和规范。通过作批注、写评语、划提示符号等,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予以具体的指导。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反思。引领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内对自己的作业练习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评价,总结收获和进步,发现问题和不足,自觉寻求改进的对策和方法。

使作业练习成为学生与老师对话交流、向老师质疑提问的平台。可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上总结得失,简要书写学习感受;可以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建议等。同时,教师可以在作业练习上三言两语,直截了当,对学生的学习作点评、提建议,为学生释疑解惑等。

三、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要素,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进对教师的观察要点与教学评价,能有效引领教师为智慧而教;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特别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积极性、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作为观察、评价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由之路。

1.创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十个维度观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组织开展2―3个观察、阅读、操作、思考相结合的问题探究活动。

(3)给学生以看书、讨论、交流、展示的时间。

(4)结合知识分析和问题探究,指导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5)开展一定的变式训练或拓展性智力训练活动。

(6)激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7)及时捕捉生成并利用生成的资源。

(8)重视课堂管理,优化学生学习行为。

(9)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

(10)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

2.创新智慧课堂学习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三个维度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习情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积极主动;能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发言等。

学习方式:能否善于把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否善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能否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学习方法等。

学习水平: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敏捷;课堂上问题分析与表达的水平怎样等。

3.开展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检测评价活动。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灵活的测试题、探究题,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即兴辩论等活动,既检测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好思善思。

4.优化学习成效的检测评价。

智慧的学习检测评价,在内容上要注意基础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相结合,侧重依据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性检测,适当增加旨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拓展性检测;在方法上可采用课堂即时检测、阶段限时检测等形式灵活进行,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建设智慧课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还包括智慧教师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研究等多项课题。只要理念正确,信念坚定,勇于革新,不懈实践,那么,培养智慧型人才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李心萤,译.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

[4]吴国平,编.教师人文智慧.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提问的智慧篇5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大数据技术正是现代化建设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更是如此,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成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第三产业进步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配套设施不足、信息挖掘深度不足、大数据管理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智慧旅游中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系统可以为智慧旅游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在智慧旅游中应用大数据还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大数据背景下在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和基础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各项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就目前来看,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大数据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一种以其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衍生技术,需要互联网、通信设备等各种配套设施的支持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智慧旅游目前也属于比较初级的概念,从出现至今只有10年左右,因此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认知,一些旅游企业也因此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一些旅游景区时至今日仍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监控网络,景区内的各项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储存,这显然不利于大数据的建构。另外,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旅行社和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还未成型,不同旅游网站之间也存在信息保密的情况,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共享模式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建成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二)数据信息挖掘缺少深度

大数据技术的一个应用优点在于,它能够对大批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提取其中的共同数据和共性规律,为某个行业或单位的发展提供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企业等主体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数据分析,然而目前为止,数据信息挖掘缺少深度的问题仍旧存在并影响着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人们就无法从大批量数据当中分析出人民群众的旅游偏好和旅游需求等,智慧旅游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在挖掘智慧旅游相关信息时,也可能会因为大数据信息挖掘途径不够合理而受到限制,这也会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各项大数据信息在智慧旅游管理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影响,大数据技术应用与智慧旅游管理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三)大数据管理能力偏低

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根本在于大数据,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不仅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录入,更需要保证数据整理、数据模型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数据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工作的质量,想要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大数据的管理能力。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旅游业中兼具大数据管理能力的人才比较稀缺,更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工作复杂琐碎,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完成本职工作,很难匀出其他时间学习和掌握大数据相关知识,会出现大数据管理能力偏低的问题。在对智慧旅游项目中的各项大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能会因为相关系统不够完善合理而受到诸多限制,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项目开发和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在对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大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也会因为系统混乱而出现各项问题,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效果和具体工作开展水平将会大幅度下降[1]。

二、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温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精神满足上,而旅游则是一种极佳的休闲活动,能够减少人们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的生活满足感得以提升,与人们要求的高质量生活模式不谋而合。在大数据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已成必然,想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就必须尽快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一)建设智慧商务模式

所谓的智慧商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将其具体到旅游业当中,就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旅行社、酒店、景区都可以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设智慧商务,从而提升经营水平和管理质量。在智慧商务模式的影响下,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成本将会被降到最低,商务活动的质量也将会得到提升,企业也能够因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当中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都与游客息息相关,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重点信息或关联信息进行筛选,往往能获取到最准确的游客心理预期及服务需求,甚至也能分析出影响游客购买旅游服务的负面因素,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商务主体可据此调整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精确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达到提升旅游管理质量的目标[2]。

(二)建立智慧旅游平台门户

智慧旅游平台门户是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集成化电子工作空间,工作人员可以借用智慧旅游平台门户完成写作任务,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并实现系统导航、任务提醒等功能,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的电子通讯录及会议通知作用,以更加完整的用户管理方式和认证方式,使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在同一管理模式下共同发挥作用[3]。

(三)建立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具有监测、监控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中各方面信息的功能,还能够实现大屏幕、旅游咨询系统的操作与管理,提升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速度及操作水平,确保信息、统计、整合、分析的有效性,提升智慧旅游管理的应急指挥效率,提升网格化管理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还具有视频监控信息保存、视频会议等一系列功能,有助于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在实际管理时,还需要保证智慧调度系统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现存的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有效改善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在综合调度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相互结合的条件下,做好智慧旅游项目推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信息收集工作,以此保证各项数据信息的充足性和归纳处理的全面性,以此强化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和相关模式实际开展优势,继而为推进智慧旅游项目有效实施提供完善的系统支持。不仅如此,应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促使智慧旅游项目管理人员和实施人员可以在相互配合条件下有效开展各项调度工作。收集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视频以及资料文件,能够使得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效果和相应管理工作实际开展水平有所提高[4]。

(四)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

智慧旅游网格化管理系统对于景区和市政设施的综合管理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其还能够完成街道的养护监管任务,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系列要求,还可以借助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对辖区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化分割,并在对区域进行编号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对人员信息等进行有序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旅游资源调度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与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智能信息采集终端等,实现旅游城市及景区周边的综合管理,保障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由于智慧旅游项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受到不合理因素的限制,这就应借助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和相关系统创建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在相关系统支持下对当今时代长久发展的智慧旅游项目展开有效管理,有效发现并解决智慧旅游项目中潜藏的问题,并从智慧发展角度出发对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规划,保证电子地图以及相关信息在智慧旅游路线规划和综合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突出网格化管理系统与智慧旅游项目管理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借此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要求,并将相关系统以及具体模式在智慧旅游管理和具体路线规划中的作用效果表现出来[5]。

(五)建立在线旅游服务平台

所谓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实际上与旅游产品分销平台异曲同工,能够提升旅游工作的专业性及管理与分享的效率,更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传播效果,借助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共生,有助于旅游企业线下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与整合。更重要的是,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能够从渠道的角度出发,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能享受稳定的线上供应链体验。同时,该系统还具有产品采购、产品等一系列功能,能够在服务接待、产品营销、财务结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一步。在进行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规划布置时,不仅需要强化的大数据技术在其中作用效果,还应保证在线服务平台与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之间关联性,引导智慧旅游部门借助合理平台对旅游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而提高游客旅游的兴趣,以此为发展我国旅游行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而在建立在线旅游平台时,也需要强化大数据技术以及各项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力度,并在优化智慧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条件下,提升智慧旅游的经济收益,从而有效调整并解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和综合服务潜藏的缺陷,提升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管理以及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中的作用效果,这对于保证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规划力度和当地旅游行业实际发展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六)着力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大数据技术的高度发展,智慧化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成,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行业运作模式,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综合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构建智慧化旅游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发挥强大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必须要从人才培训入手,对技术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旅游人员不了解大数据技术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积极主动组织员工参与综合培训,将大数据技术和智慧旅游管理的有关知识作为培训内容,使每个参与培训的员工都能实现双重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更新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法,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要在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对现存的智慧旅游管理系统以及具体模式进行优化更新,并在智慧旅游项目研发部门工作人员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条件下落实智慧旅游管理和优化更新目标,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以及相关工作现实开展要求,以此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在智慧旅游管理和具体任务实施中的参与力度,从而避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的进步,进而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就改变着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具有合理性。旅游是人们放松心情的重要活动,食住行游购娱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点,想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就必须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成更具实用价值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在分析游客大数据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英兰.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当代旅游,2019(12):327.

[2]张桐.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明日风尚,2018(1):292-293.

[3]张建涛,王洋.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2):55-57.

[4]黄桂青.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1):142-143.

[5]张静.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商情,2019(46):177.

提问的智慧篇6

1.为什么建智慧城市?

1.1环境分析

谈到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会谈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拉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四年之后,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复苏艰难,2012年全球的GDP增长仅为2.3%。同时,金融危机还导致从企业危机转换到国家危机,并曾经一度转换至货币危机。这对中国的经济而言,也出现了30年来的结构性的减速,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体制性经济增长的消失所致,自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呈两位数增长的速度一去不复返,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了产能过剩。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都迫使我们共同去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寻找产业动力。目前,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新兴产业,如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在重新寻找产业动力,而且是在重新构建新经济秩序与科技体系,这是对智慧城市的外在呼唤。

其次,是自然环境与能源。目前化石等自然资源正在不断枯竭,但能源结构却又很不合理,不仅污染严重,而且影响全球气候。在我国能源依存度非常高且利用率不高,面对这一态势,我们提出了城市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物联网+可再生能源”引导的革命。这种革命往往产生于经济低潮期。

最后是政策环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2012年我国召开的十及相关的经济会议中,都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转到了要健康发展。一方面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非较快)发展,又要持续改革,以“红+绿”的发展模式,从经营结构上加强产业化。目前,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投资型低成本转向创新型的产业;另一方面国家提出了新四化融合(城镇化),五个统一(生态)总体布局,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将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与机遇。

1.2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我国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城镇化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以及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而且也蕴涵着巨大的商机。我国城镇化增速约1%,年吸纳1300万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同时,人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有效形成了对众多行业与领域的经济拉动。据统计,如果城市人均3至5倍的消费拉动,将会形成1300多亿元的消费内需市场。

未来城镇化的趋势有四大类:第一,变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为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发展模式,重视城镇质量与效益提升。产业要跟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我们实行二三十年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开发,产业先行是今后城镇化的特色。

第二,新型城镇化等于信息化+生态低碳。国家以前单独在考虑协同性的问题,现在环保、住建部等部门都加入到了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而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低碳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第三,加强市民化改造,重视人口的城镇化而非单纯的土地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超过51.2%,但我们的市民化却只有30%,意味着有两亿多的人没有稳定的住房、医疗,这是我们巨大的商机,同时也是一大问题。

第四,科学布局,中小城市试点,避免集中爆发的大城市病问题。在大城市进行复杂的社会化建设,这不是特别现实,且改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在中小城镇设立试点,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就建设智慧城市而言,单纯从经济角度评测,传统城市: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1:1.5:2.5;同时,它还会产生经济拉动、管理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好处,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

1.3科技与文化并重才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根本之道

正因如此,我国依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地发展,已遇到了很多瓶颈和问题,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而且为了解决这些城市发展的瓶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

通过对大量城市发展进行研究,CSST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硬环境改善,就是以交通、通讯、电网、园区、写字楼、住宅等为主体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是软环境改善,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数字社区与家庭等为主体的智慧城市系统和平台建设。前面两步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硬件环境的改善,从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活质量改善的角度进行,而第三步则主要是对人文环境的改善,以新闻出版、综合教育、文艺体育、娱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文化教育产业建设,加强组织协调能力与环境和谐共存。

总之,城市的科技与文化内涵要均衡发展,哪方面过强都是灾难性的(冷漠/专制)。目前城市建设过于强调科技,形成了简单可复制的“摩天大楼+机动车道+绿化”机器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对人与生活的关注,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2.建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从古代到现在的城市,从中国到外国的城市,综合分析它们的发展,可从中寻找到城市的三大内涵――生存繁衍、社会交往和文化信仰,它们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三大类问题,也是人类在城市生活的三大类基本需求。发展到现在生存繁衍已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更多地是转向为安全和健康的问题;社会交往更多的是强调便捷、高效问题;文化信仰则是教育、宗教、文化等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及一些道德、法律的约束去综合解决这些问题。从人类建设城市以来,这些手段都在不断地变化,只不过发展到现在,更多地是强调信息化、物联网、可再生能源等新型的手段,实现智慧化地改善。

因此,CSST提出了以智慧化的手段建设城市的安全、便捷、健康、高效、文化等职能。这五大类职能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内容(见图1),而且从产业的角度而言,它们还是一个个的产业。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科技和文化两方面的内涵,即“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和谐宜居与人性化一智慧城市”。因此建设一个智慧城市,首要是打造安全的城市,我们强调建设平安城市,强调各行各业的安全,如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这些问题如今都较为突显,且容易形成较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城市生活的安全。

其次是城市的便捷,包括交通、物流、电子信息系统等行业智慧化的建设。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如早期的安徽、山东等等都做了大量的项目,这些城市都建设了很多子系统,从而使它具有这方面社会化的职能基础。

第三,一个城市不仅需要具备安全、便捷的职能,更需要的是健康。健康包括了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目前中国社会结构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人的健康就涉及了远程看护、紧急救援、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等一系列建设内容。此外,就是城市的环境和气侯的健康,因此我们提出了环境保护、修复、自理,以及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等内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环境已经被破坏,已由保护转向了怎样治理和修复,如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现实。同时,大规模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项目的推出,要求我们不能再破坏环境,而是改善环境,唯有这样人身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健康的形势。

第四是城市的高效,通过智能化系统、机器人、云计算中心等,提高一个城市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最后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它包括有活力的城市、可持续的城市、人性化的城市的三层子系统。如深圳,以前提到深圳是一个有速度,深圳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单纯资源型的城市,依靠煤矿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各个行业来考虑,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生活、居住很舒适。当下,北京市的环境就明显不是人性化的城市。

3.怎样建设智慧城市?

3.1CSST的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

在进行城市化、信息化的研究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合肥等成熟的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困难重重。

首先是前期数字城市建设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形成的信息孤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打造一个共性与应用平台,实现统一运营;其次是城镇化与市民化非同步发展。城市化是社会化、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市民都没能充分享受到安全、便利、高效等城市职能,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都要进行全面发展;三是城市级的行政体系难突破,主管部门模糊,有的城市一个环卫工人甚至由几个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因此,需要小规模的新城试点和一把手的工程;四是前期地产先行和人为造城模式的余波,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五是单纯片面的信息化,不仅技术不全面,而且百姓受益少;六是内地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以承接沿海发达城市淘汰后产业,如高碳产业等形成大量污染的产业。因此在现在发展智慧化产业为新兴产业时,硬件门槛不高,内地城市具有后发选择优势。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CSST将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聚焦到国家、地方各级已批复的产业园或开发区,对5至10平方公里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区域,创造性提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同时,我们秉承“蓝图必将绘于‘白纸’之上”的理念,要形成一把手的工程,从顶层的规划设计开始,如此才会形成一个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从而使智慧城镇建设具备可行性。

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践示范虽具有可实施性,但智慧城市的建设任重而道远,CSST提出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发展思路(见图2)。首先,我们要做智慧的行业、智慧的单元,如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行业领域;其次是打造智慧新城,先在一个小区域进行小型城镇化建设;最后,才能建设综合性智慧城市,如智慧北京、智慧武汉、智慧深圳等。

3.2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愿景

然而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城市?CSST提出了以建设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和谐新城为目标,以安全、便捷、健康、高效、文化五大职能为建设理念,在传统新城建设的基础上,将智慧、低碳的技术与新城的功能定位完美的融合起来,通过建设五大类智慧系统,并引入全新的服务和运营模式,打造一个智慧低碳的新城(见图3)。

3.3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商业模式及发展模式

CSST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从规划设计、融资、具体工程项目总包,再到运营管理服务都有一揽子服务方案。从产业发展、工程建设聚集了很多项目的孵化,从前期的概念规划、详细的规划、解决方案、工程的建设、产业的发展、具体项目、规模化引资、资金融资等形成了综合的解决方案。

目前,CSST整体业务战略布局――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核心是智慧产业园,在公司具有综合服务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之上,提出筑巢、引凤、齐鸣三步走的战略(见4)。

基于培训基地、人才基地、基础设施、后勤服务、安全服务、办公服务等综合服务保障体系,CSST提出了“技术+资本+市场”三孵化器模式,推动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产业园发展。如针对技术概念,CSST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技术资源整合,使其形成原理样机;经过中试阶段,鼓励园区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艺质量,并通过对产品进行试销售,从而使其产品化。此时,CSST再通过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鼓励园区企业建设专业的生产线,并利用CSST遍布国内各地业务网络优势,为成熟技术项目产品打开市场空间。

3.4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运营与评估

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好后,接下来问题就是如何运营。运营包括两个层面含义,即综合性管理和综合。其中,我们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是政府应该做,哪些是我们企业可以做的。首先在管理层面,政府是主体,而企业协助或承担部分功能;而在服务层面,企业承担或政府授权企业进行服务,这其中就包括综合运营商、各类服务商。

除了运营管理与服务之外,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还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标准。目前,CSST与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一起推出了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综合评估、评价体系2.0(见图5)。该评价体系是基于CSST智慧新城发展理念,统筹考虑智慧新城信息化水平、城市经营、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是为了较准确衡量和反映智慧新城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提问的智慧篇7

一、智慧城市的三大导向

(一)智慧城市的问题导向

不少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结果,所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城市的导向也应该是以新技术为导向。事实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恰恰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紧缺、就医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是问题导向,即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的,目的是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所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二)智慧城市的民生导向

当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不少学者总结智慧城市的目的包括政绩彰显、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阳光政府等。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时,自然就围绕上述目的展开,并先做具有相对“显示度”的事情,比如建立云计算大楼、建立无线城市、建立数字产业基地等等。诚然,上述做法均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事实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迅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往往都是选择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时,如果难以确定发展的阶梯,不妨实事求是地先从民生问题入手,民生问题入手容易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民生问题往往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容易形成收益点,从而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积累资金,并促使良好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智慧城市的产业导向

当我们与地方政府商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计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比较关心资金来源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没资金或不愿意出资金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因为害怕智慧城市仅仅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已,害怕智慧城市建设耗资巨大难以为继。事实上,这些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了解智慧城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智慧产业,这些智慧产业具有“造血”功能,会对城市的自生发展和自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池,更会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打造的是一系列智慧产业、智慧项目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概念而无谓的投资,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三大误区

(一)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

一些做数字城市的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的升级,如果说数字城市的本质是虚拟化和信息化,那么智慧城市就是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催生的数字城市的高级化阶段。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经历了“电脑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但仅仅将智慧城市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就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巨型信息系统的错误结论。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巨型公共信息平台(是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建设的必选项)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它是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一个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外,还需要在智慧城市产业支撑、投融资规划、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运维等方面做足功课。

(二)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项目系列组合

由于受地方政府(甲方)的各种要求的压迫,一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企业家等不断更改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城市框架,尤其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产业体系打造、项目落地的“现实需要”,不少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借助智慧城市概念,制定除了一系列的落地项目组合,这些项目组合的本质就是迎合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提升、税收增加、政绩彰显等要求,而这些项目的本质可能与智慧城市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将一些项目的前面冠以“智慧”二字而已。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也不仅是一系列项目的组合,顶层设计中细化的项目仅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载体,除了做好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智慧政务建设、做好全民参与引导和助推工作等。

(三)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概念炒作空架

不少学者和地方政府谈到智慧城市时都草率地做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新概念炒作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系列概念炒作的空架子。甚至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地方政府获取项目,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附庸,成为一些地方借助智慧城市概念获取一些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帮凶”,根本没有把智慧城市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来做,更遑论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意、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操性来进行系统性精准谋划。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概念的创新,它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它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人性、社会管理更加精细、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生活方式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政府治理更加阳光、社会参与更加公平、伦理道德更加正义的全新空间政治经济形态和幸福生活状态。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

根据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标准和行动指南,结合现有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七步法”。

第一步,需求分析。该步骤主要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现状、问题和突破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现状分析部分,需要调研的单位主要包括住建局、工信局、发改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卫生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计生局、科技局等委办局,需要做的重点分析包括现实及未来工作需求分析、产业支撑分析、民生分析(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金融创新、信息化(尤其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现状等。

第二步,产业支撑体系规划。该步骤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趋势和产业问题分析入手,从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融合的角度来谋划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产业的发展体系、发展步骤和关键环节。

第三步,搭建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该步骤是数字城市基础上的推进,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GIS、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这个过程中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协同是关键,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重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主要解决传感器问题,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 云计算(IaaS、 PaaS、 SaaS、 DaaS)主要解决的海量数据计算和调用问题;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涉及电信网、移动终端,其功能主要是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再处理和再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数据挖掘,即解决数据知识化的问题,目的是助力智慧城市时代的管理精细化和生活精致化;新GIS主要包括云GIS、空间信息云、移动GIS、智慧GIS、嵌入GIS,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海量数据的空间化、计量化、可视化和应用化。

第四步,投融资规划。该步骤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现状、投融资突破、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实施等。其中,投融资模式部分包括工程项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政策对接等。

第五步,运营维护规划。该步骤主要应对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营模式、运营战略、运营组织、运营效益、运营风险和支撑体系。

第六步,保障措施制定。该步骤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后勤性”工作,主要涉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控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

第七步,标准体系打造。该步骤主要解决的评价标准问题,即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和发展步骤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主要涉及智慧城市之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民生、智慧管理和智慧环境等,其中智慧经济是自生能力体现、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发展本质目的体现,智慧设施是发展基本硬件设施的体现,智慧管理是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精细化的体现,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现有发展氛围和未来氛围完善目标的体现。

提问的智慧篇8

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缺失,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无模式可套、无本本可抄的局面。因此,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且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现象一,盲目跟风建设。据赛迪顾问统计,2011年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口号的城市数量已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2年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逐步呈现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与此同时,以往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大而全的规划、盲目投资和过早上马都会导致重大项目建设的失败,而过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互相隔离、功能重复和不兼容的信息系统也为后期建设留下顽疾,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屡见不鲜,如不避免,最终会造成城市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值得智慧城市建设者深思。

现象二,技术武装城市。受国外智慧城市概念和国内商业机构的影响,一些城市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偏颇。他们或认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智慧城市必然相关,或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将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有些城市斥巨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但建成后却遭遇“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这是步入了典型的不区分服务对象的“唯高科技”建设误区。实际上,国内一些专家已经提出,智慧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不能使用信息工程学方法来规划,必须以有效益的信息化应用创造智慧城市繁荣景象。

现象三,电子政务建设。城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和组织。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城市政府却是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者,智慧城市建设变身为电子政务建设。许多项目还停留在为领导收集数据或为管理和监督民众提供工具的层面上,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不够深刻,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需求被淡化。这与智慧城市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显背道而驰。

要避免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切实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对项目优选、资源协调分配、项目配合方案、项目运行机制等进行设计和决策,将更高层次的规划细化为更为细致合理的工程设计,用统筹的思维理顺智慧城市项目,使建设具有前瞻性、有序性和可实施性。

第二,探索有效的智慧城市运营机制。要触发智慧城市良性发展,需要市场发挥根本作用。只有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运转有效、信息化参与者的动机和效益形成机制被关注,智慧城市才能摘掉华而不实的帽子,真正实现繁荣发展。

上一篇:霜降诗范文 下一篇:安全第一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