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12-03 15:00:34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篇1

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圣母玛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来源:文章屋网 )

春节的由来篇2

随着一声声鞭炮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坐在椅子上,吃着饺子,看着春节晚会,可开心了。同学们都知道这个习俗吧,那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水底住着一头凶猛的大怪兽。它的名字叫“年”,它长着一双大眼睛,相貌凶恶,生性残忍,专食飞禽走兽。它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上一次岸,每次都换一种口味。它从专吃小飞虫一直到了人,人们害怕极了,就躲在家中不肯出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派了一位老仙翁去拯救人类。老仙翁告诉大家:“这只叫“年”怪兽,最怕的就是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要放鞭炮,贴春联,“年”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后来这就成为了传统文化,被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去。后人还把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叫做了一年,一直传到了我们这代。

同学们,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跟你们讲的有什么差异吗?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你把你的故事也讲给我们听听吧!

三年级:黄楚君

春节的由来篇3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春节的由来篇4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春节的由来篇5

本次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从中学会调查、参观访问、查找资料、运用网格资源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对春节习俗的分析、研究,培养他们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动手实践,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一)引出课题“春节习俗”,提出研究内容“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传统习俗”“春节年俗”“春节食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具体相关问题:

1、关于“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春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春节的来历、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年夜饭团圆饭、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等等)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与传说

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

(2)走进传统文化——春节传统习俗

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新年放爆竹、接财神、年画、

年夜饭团圆饭

(2)感悟节日文化——春节食俗

包饺子、蒸年糕、年夜饭各地习俗

(3)通俗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感悟春节习俗

春联、春节灯谜、窗花

(4)民间美术——欣赏春节习俗

年画

(5)春节忌语

(四)分组落实研究计划

1、根据研究内容,明确学生研究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方法,教师及时指导。

3、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及方式方法。

春节由来与传说

·四人小组1 春节的由来 “什么叫春节”

·八人小组2 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等

春节习俗

·四人小组3 春节传统习俗红包(压岁钱)、拜年

·四人小组4 春节传统习俗新年放爆竹、接财神

·四人小组5 春节习俗春节灯谜、窗花图案含义

·四人小组7 创意灯谜制作,整理。将灯谜系统的整理在A4纸上,并能发挥想象力,制作3-5副灯谜进行展示。

·八人小组8 春节忌语搜集,整理成册

春节食俗

·十二人小组9 春节食俗包饺子、蒸年糕的来历及象征意义,年夜饭各地习俗,学习包水饺和蒸年糕。

民间美术

·四人小组10 春节文化年画

·八人小组6 窗花创作并写明窗花代表的含义,每人3—5张优秀作品(A4纸)

以上研究小组,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以及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将研究内容以文图结合的方式整理在A4纸上;搜集绘画相关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将研究所得绘制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阶段二:利用假期时间,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可由1-2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获得的成果及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出示相关资料,并介绍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提出相关问题询问。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春节由来与传说”小组搜集了春节的来历,春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

(2)研究“春节食俗”小组,主要研究“年夜饭”、“水饺”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传统菜肴的象征意义及取菜名的学问等,并模拟操作实践。

(3)研究“春节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传统春联的作法、写法、张贴的讲究及春节灯谜的由来及窗花图案含义,春节送红包压岁钱的由来以及拜年的习俗。开展春节习俗介绍会,将研究所得向同学们进行详细介绍,并展示相关书面文字图片资料。

(4)研究“民间美术”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窗花的常用图案、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年画的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等。小组成员现场进行剪窗花表演。

(5)研究“春节忌语”小组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并予以展示。

4、总结延伸:

(1) 50年后的春节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春节的由来篇6

2022年春节能自由流动回家过年吗

受疫情的影响20年,21年的春节,好象没有过春节的味,特别是在20年春节,更是人们在疫情的筑布下度过的,那一年春节疫情严重,别说娱乐活动,就是一般的小卖部都不能随便开门,象一些大型超市,必须经有关部批准方可经营,而且控制人员的多少。那一年春节是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的。

距22年春节将近百天的时间,人们能不能向住年春节一样,回家过春节,吃团园饭走戚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春的到来。也都很难说,疫情这个东西谁都说不透,也不知道什么会发生,当前主要我们个人做好保护工作,注意个人卫生,没事就别乱出门,这些都是老知识了,人们都知道了,当然百姓还是吩望能过一个快乐和谐的春节。

以上就是2022年春节能自由流动回家过年吗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由来篇7

【关键词】春节;传统;变迁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也是一个生产传统的时期。霍布斯鲍姆赋予了发明传统以历史含义,一是正式确定被建构其快来的传统,另一含义是短时期中以难以辨认的方式出现和迅速确立自己的传统,也就是郑杭生提出的重构与新构。高丙中将传统在生产与民俗节日复兴结合,认为传统节日复兴应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经历着更新,各种各样的新民俗被制造发明出来。

一、春节民俗的变迁

春节虽然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其被称为“春节”的历史也并不遥远。1914年北京政府内各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将阴历元旦定位“春节”。春节民俗传承至今,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建构的过程。近年来不少人纷纷感慨“年味儿淡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年味儿”呢?“年味儿”在这里有“传统的感觉”之意。所谓“淡了”,只是民俗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了民众面前,人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年味儿”。春节是农历的新年,传统春节民俗活动繁多,打扫卫生、贴春联、窗花、福字、年画、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等,但当下社会春节的象征符号在发生着变迁,自制的春联窗花等,被市场上的春联剪纸彩灯代替,年画也越来越少,原来的过年吃顿饺子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出现了新的年夜饭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之后所呈现的新民俗,显然还不能被大部分人们所接受。然而这里的新民俗,也都是由民众行为所构成的。

二、春节民俗的新建构

民俗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传承的,新的民俗的出现适应时代需要,春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较快,春节的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更新频率也随之加快,新的民俗也不断被制造出来。主要可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祭祀。过年之前几天,一般而言人们会有烧纸钱的行为,以此对祖先进行拜祭。除夕时,在祖先的牌位前上供,在与祖先一同过年的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护。而近几年烧纸钱的人数越来越少,供品也从固定的几样到现在的从家中现有的年货中选取,随意性增加,可见人们对于祖先的拜祭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庙会的兴起,人们求吉祥、保平安的心理并没有发生变化。现在除夕过后人们会出去参加庙会,也有很多人在除夕零时等待上“头香”,在平安吉祥的基础上又有着各样的新年期望。

(二)年货。年货从以自制为主变成品为主,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皆作为礼品送人。以前年货大都是人们将半成品加工之后自家食用,有亲戚到访与其分食。现代社会的家庭过年有以核心家庭为主的趋势,而大部分年货都是作为礼品送出,自家留用少部分。各家春节一个不可缺少的民俗是贴“福”字,大多数家庭会倒贴“福”字,取福到了之意,但在拜年送祝福之时却很少见到有人将“福”字送出去。这现出现代社会中年货的经济含义已经多于传统含义。

(三)年夜饭。全家团聚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年夜饭的进行,现代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年夜饭地点选择在了家庭以外。近几年商家也一改之前春节期间闭门歇业的状况,抓住这一商机,年夜饭地点的改变可以说是商家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促成的,虽然其地点转变,本质上仍是全家团聚的年夜饭。在其之后所进行的拜年等活动也由逐渐由血缘关系之间展开转为业缘关系。

(四)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春节假期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如今春节成为许多人难得的休息时间,再花费精力按照传统方式过年的可能性减小。在80年代,春节晚会的出现为春节增添了新的亮点,许多家庭将其视为春节的必备项目。然而随着人们对于春节态度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春晚的辉煌也不复往昔。

传统节日习俗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在创造和使用新科技的同时也要会学如何去保护传承传统,改造和发明出来的传统应以给人更多的幸福感为基础。

三、传统节日传承的新机制

通过对春节民俗传承、变迁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首先,政府在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政府出台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让民众不得不以其他的形式代替。商家的活动使年夜饭空间的转换得以完成,虽然年夜饭的传统没有改变,但其形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促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那么节假日期间的翻倍工资和不再放鞭炮则对传统民俗新形式的出现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国家的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政策也使得春节时期出行的人多了起来,春节期间旅游活动不断升温,也是春节习俗更新的一种体现。其次,在传统节日重构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重塑民俗的作用。电视、报纸、网络上所报道的新民俗影响着人们的活动,春节民俗也因媒体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日趋统一化。由地方差异而导致各地区的传统节日民俗不尽相同,媒体会对民俗进行报道或对传统民俗进行普及,这使得信息接受者由于民俗传承的变迁或记忆的模糊,将可能以媒体上所呈现的“传统”来重现传统民俗。然而生活环境与生产力水平都有所变化,这些被重现的传统民俗大部分都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传统的延续与发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最后,春节民俗的变迁也体现出当下人们在意更多的是“生活”,而非“传统”。民众对于中华传统的认同是难以撼动的,但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返乡者都将春节视为一个修整的契机,这使得人们在对待春节民俗的态度上抱有一种从简的态度,上班族与外出打工者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代际间的断层也是传统民俗传承变迁的因素。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就这样被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所重构了。

参考文献

[1]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萧放.春节[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3] 郑杭生.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发明[J].天津社会科学,2008(03).

[4] 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02).

春节的由来篇8

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晚演出,那时候,我还住在农村,三叔家刚买了一台电视机,那可是我们村里的第一部电视机。三叔的电视机早不买晚不买,好像是专门为1983年的春节晚会买的。

我记得,那台电视机还要在庭院里装一个接收器。除夕那天晚上,三叔家里可热闹了,满满登登地坐满了来看电视的人。看着很多雪花点的电视荧屏,我们都为能不能看上春晚捏了一把汗。我的两个堂弟轮番在院子里摆弄那个接收器下的竹竿,直到三叔喊好为止。第一次春节晚会给人十分新鲜的感觉,那是后来的春晚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所有观众都觉得,第一次看春晚正如新婚夫妇,第一次总是甜蜜的甚至是神秘的。

第一次春晚由侯宝林大师、袁世海、王昆等任艺术顾问,由马季、姜昆等四个人任现场主持,那时候最火的节目除了李谷一的歌曲就是相声类节目,那一年李谷一单独唱了七支歌。那时候,人们还没太听过小品一说,斯琴高娃和严顺开合演得虽然很好笑,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品。第二年,1984年的春节晚会,有了小品,那是由陈佩斯和朱时茂合演的小品《吃面条》,让大家乐得直揉肚子。虽然小品有了一席之地,可是从数量上来说,相声还占绝对优势。

到了1990年,春节晚会有了赵本山的加盟,后来,我们编了个顺口溜:“春晚有了赵本山,男女老少都乐翻,春晚有了宋丹丹,笑掉下巴脚扎瘫,春晚有了高秀敏,开心快乐不用寻。”慢慢地,小品的地位超过相声了。春晚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了,舞蹈、杂技、魔术等等让观众大饱眼福。

后来,侯宝林、袁世海、谭延寿等老前辈慢慢退出了春晚的演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许多演员如牛群、冯巩、洛桑、宋祖英等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黄宏、范伟、潘长江的小品慢慢也占了一席之地了,春晚其实每年都有每一年的特点。至于近年来少数观众说春晚一年不如一年,这完全是不顾事实说话的,也许是因为人们的错觉,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可看的节目比二十多年前不知道要丰富多少了,所以,大家对于春晚不再是别无选择的境界,就像是常常吃大鱼大肉的人,已经对于美味佳肴失去了兴趣了,这绝不是美味佳肴本身的原因。

二十九年了,没有一年的春节晚会我不是认真观看,更别说是拉下来。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我还是十分看好春节晚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春晚很美,不光是它的历史性,更因为它时间的特殊性,因为那个神圣的时刻是别的节目永远无法替代的。

上一篇:有的人范文 下一篇:你的微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