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课文范文

时间:2023-12-11 11:49:59

一面课文篇1

“叮零零”上课了,张老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对着干,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对着干。”同学们一听是游戏,就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你说这是什么游戏?”“我也不知道。”老师有节奏地拍了几下手,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

“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叫“对着干。”老师话音刚落。马上有同学问道:“老师,‘对着干’是什么啊?”老师说:“‘对着干’的游戏规则很简单,你们听我的指令,对着干就行了。”“就这么简单。”嗨,还以为是什么呢?我暗暗想。突然有几个同学嚷嚷要开始了。老师说:“好的。”

老师先给我们来了几轮热身赛,只见老师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始。”“向右转。”同学们慢吞吞转向左边,还有的不耐烦,又不敢吱声,眯着眼睛,歪着脑袋不情愿地看着老师,一分钟后,老师又发出了几个指令,“向右,向左”“……。”由于指令都很简单,大家都通过了。

老师见大家通过,神秘地笑了笑,说:“立正。”几个机灵的同学马上蹲下去,有一大半同学没缓过神来,被淘汰出局了。看!有的同学睁大眼皱着眉,不解地望着老师。有的还喃喃自语:“怎么回事?”有的还心不甘,情不愿地说:“再让我比一次,我一定赢。”

我暗暗自喜,自己还没回过神来,老师就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报了几个指令摸左耳,立正……”有的同学的手停在了半空,像凝固住一样,有的严格按照老师的指令,有的手忙脚乱,有的早已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淘汰出局。我也败下阵来。

一面课文篇2

在我五年的小学生活中,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有充满浪漫的音乐课;有不能马虎的数学课;还有轻松愉快的英语课……而这节综合课,就是别开生面的一节课。

“叮铃铃……”上课了,这节课的主题是“鸡蛋撞地球”。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装置。我环顾四周:嗬!还真是五花八门,有降落伞型的,由外包装型的,还有支架型的。不过,我还是认定我的是最棒的。

终于轮到我了!我大步流星的走上讲台的桌子,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只听“3、2、1”,我的鸡蛋保护器就像火箭一样撞到地上。“声音这么大,肯定碎了!”“……”听见他们的评论,我只好不断请求鸡蛋千万别碎。随着包装被一层层打开,我心中的“小兔子”也越跳越欢,“呀!鸡蛋每碎!”看着完好无损的鸡蛋,我不禁大叫。

虽然这次比赛我们屈居第二,但是我们虽败犹荣,因为我们让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这次活动既让我们的动手能力有所提升,又考验了我们的创造力。这节课我将永生难忘。

七一五年级:夏小寒

一面课文篇3

只见王老师拿出一只小杯子和一捆棉签、半盆清水和一瓶墨汁。“首先第一步,把少量墨汁倒入杯中,然后拿出一根棉签。”“拿棉签干什么啊?”一位同学插嘴道。“画画要有才气,现在我要在各位同学身上沾点才气!”说罢,在各位同学头发上用棉棒划了划,然后在拿出另一根没沾“才气”的棉棒,蘸上墨汁在清水里一点,清水里出现了一颗小黑点。王老师又将那根沾了“才气”的棉棒在小黑点上一点,霎时,小黑点散开来了。接着王老师又弄了十滴,最后,王老师拿出一张宣纸盖上去,哇!宣纸上立刻出现了一副山水画,像十片叶子,像一座假山。把它烘干,一副神奇的画就诞生在王老师的手下。

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原来,用棉棒在头上划一划,并不是划我们的“才气”,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头上都有油脂,油脂点在墨汁上,墨汁就会扩散开来哦!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探索到许多奥妙!

六(B)班

胡丹 尔

一面课文篇4

洪欣奕

由于今天早上林老师去学习,整个上午除了上一堂体育课,其余的时间都上数学课。到了下午,林老师学习完,匆匆地赶到学校来给我们上课。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首先,林老师要求我们平常就要做到“站有站姿、坐有坐姿”,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形象。听了老师的话,原本已经坐得很好的同学们坐得更加笔直了,个个都像小军人。整个教室看起来更加整齐。

林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就像登山,每登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改掉一些错误。那么,每上一个台阶,我们就会进步一次。我们现在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们才刚刚登到了半山腰。所以,我们要继续更加地努力!”我听了以后,心想:“我一定要改掉不良的习惯,更加努力地攀登高峰。”

林老师再一次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教导我们要学习乌龟在和兔子赛跑时的那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她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看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多积累好词好句。还教我们要爱护书,学会珍藏书。

一面课文篇5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工程学;试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05-03

一、“交通工程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交通工程学”是国内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国际上本专业的通用基础课。“交通工程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衡量整个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乃至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开设“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国际化的必然需求。通过“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建设,能够实现扩大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学术、教育交流的目标,也能够为国际著名大学与国内高校进行师生互访活动提供课程支持,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全英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双语课程的关系

“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通用课程,授课语言、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均采用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均有很高要求。全英文课程只是对现有中文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现阶段并不能替代中文课程,也无替代中文课程的必要。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交通工程学”是历来各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全英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是双语教学。自2003年教育部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1],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开设了中英文双语讲授的“交通工程学”课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全英文课程与双语课程有不同的定位,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存在明显区别。从授课对象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主要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本国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而全英文课程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学尝试。从教学语言来看,双语专业课程通常以中文为课堂讲授语言,辅以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讲义;而全英文课程的授课语言、课件及讲义均为英文。从授课内容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文课程并无太大差别,而全英文课程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其讲授内容需要做较大调整。因此,全英文课程与既有的双语课程并非简单的升级和替代关系,而是具有不同受众和不同教学模式的互补课程,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应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与表达能力。一般高校本科专业英语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设,而交通工程学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五学期。从课程安排顺序来看,通过专业英语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全英文课做准备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在学生选课阶段对全英文学习存在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三、“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

2011年秋季学期,本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设了“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本次试点授课聘请了一名外籍教授作为主讲,本学科配备两名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组成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全面剖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设计、团队合作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次授课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推进英文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材。“交通工程学”涉及的覆盖面广、理论体系比较复杂,是交通工程专业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在本次全英文试点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外籍教授所在国外大学的授课大纲和授课内容,其基本知识模块包括:交通工程的概念和发展、交通系统组成、交通流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交通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能源与环境、交通安全、交通信息等。课堂讲授共计36学时,与同时期开课的“交通工程学”传统中文课程学时相同。与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讲授的内容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与当前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结合也更加紧密。但是从内容深度来看,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论讲授深度不及同时期开设的中文课程,特别是在有关数学模型的讲解方面,英文讲授深度与中文课程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英文授课,涉及到数据模型等较难理解的部分讲授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对于本科教学定位的差异性,国外注重知识覆盖面,而国内更注重知识体系上有一定的深度。在教材方面,本次授课以外籍教授自编的课程讲义为主,辅以国际通用的、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使用教授自编讲义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具有其合理性。首先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体量非常大,更适合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自学,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并不非常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另外原版教材与外籍教授的课题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畏难情绪,首次试点授课决定以教授讲义为主。

2.教学团队与教学方法。本次试点组建了3人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外籍主讲教授和2名“交通工程学”中文课青年教师。考虑到开设全英文课程的目标以及实施难度,在课程建设初期的2~3年内引进外教是必要的。本次引进的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本次试点配备的中文课青年教师是系本学科教学骨干,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专业英文水平较高。中文课教师与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首次试点情况来看,配备中文课教师配合外籍教授非常必要。由于学生尚未学过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因此对于大量的专业英文词汇非常陌生,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汇,需要中文课教师及时进行必要的中文释义,否则会影响到整堂课的理解。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中文课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外籍教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讲到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时,外教列举了自然界的蚂蚁作为例子,说明其交通系统的合理和高效。同时,课件中还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中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这也说明在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方面,国内与国外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但“灌输式”教学方法仍旧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课件制作方面没有下到功夫,国内教师也缺乏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支持。

3.课程作业与考核。全英文课程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业以交通模型计算分析为主,课外作业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较强,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交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于交通问题的初步识别和解决能力。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要求全部以英文作答,对学生要求较高。从考场实际答题情况来看,有约30%的学生由于英文写作水平受限而明显影响答题的效率,有10%的学生影响较为严重(试卷中部分题目用中文作答)。

4.教学效果与问题。从本次试点授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全英文课程在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非常高。选课人数共计32人,占本年级全部人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对于全英文课程的态度非常积极,学习兴趣比中文课程更为浓厚。从学生提交的课程学习报告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知识面更宽、趣味性更强,有利于开拓视野。学生普遍认为选修全英文课程能够为将来出国深造打下基础,这也是不少学生选择英文课的初衷。本次试点授课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若干比较突出的问题,列举如下。①英文课的理论深度不及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因受到语言的局限,理论模型讲授达不到中文课程的深度。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报告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文课程讲授内容的难度明显低于中文课程。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仍将面临研究生升学考试、面试等环节,而交通工程学又是此类考试的主干科目,因此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授课内容深度问题。②师生比偏低。本次试点只开设一个班级,共32名学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发言和讨论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特别是当教授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章节时,课堂变成了英语“听力课”。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建议将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以内。③作业量偏少。作业量偏少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考虑到语言理解效率不同,相同学时的中文课程与英文课程相比,信息量更大,更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在课后通过加大作业量与辅导力度,弥补课堂听课效率的差距。④选课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虽然选课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略高于中文课学生,但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甚至英语基础较差,本着“加强英语学习”的目标选择全英文课程,其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英文听说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加强中文教师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一次英文水平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建议选择同期开始的中文课程。

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全英文课程建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试点授课的总结,比较了全英文授课和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了试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授课内容深度、课堂规模、课后作业、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全英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何雅琴,丁卫东.“交通工程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1):88-90.

[2]杨孝宽,曹静,赵晓华.交通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182-184.

[3]贺玉龙,杨孝宽,赵晓华.交通工程总论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209-211.

一面课文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面临尴尬,文化课教学亟待改革。因此,我们在本校师生中做了此次教育调查。 

调查目的 

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不但会给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也会给专业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进行了解、分析,以便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端正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1)学生:高一7个班近450名学生,高二5个班近200名学生,涉及数控、机电、化工、汽车维修、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2)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35名。 

调查方法主要是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发现,学生中有40%喜欢学专业课,却只有13%愿意学语文、数学、外语(另外47%的学生回答对所有课程都不感兴趣)。但从图1又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文化课对日后专业课学习是有用的。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课“又爱又恨”。一方面,出于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渴求,造成了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似懂非懂、隐隐约约地感觉文化课对专业课有用,但不知道真正有用在什么地方。由于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提不起精神来,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强行“灌输”,对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意愿将是“致命”打击,直至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文化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图2可知,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困难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职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的,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抱有“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课普遍经历一个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过程。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多交流。文化课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专业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师方面 

文化课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对文化课教师的调查得知,87%的教师认为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更感兴趣,对文化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1%。由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教师教学方法欠妥等原因,文化课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学生没有应答的现象。每当这时,文化课教师会感到很无奈或尴尬,教学显得被动低效。 

文化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由图4、图5和图6可知,由于教材等原因,许多文化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缺乏了解,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上与专业缺乏联系。由于缺乏与专业的联系,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 

调查总结 

(一)学生方面 

从客观方面看,中职学生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从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业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从主观方面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技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这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但也有较多的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方面 

首先,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其次,文化课教师以会考作为教学目标。他们一是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二是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想的较多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很少思考“为什么而教”。 

(三)教材方面 

一面课文篇7

关键词:中学 语文课堂 教师 学生 基本任务

随着课改口号的提出,教育者们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地加深,不少成功案例的出现也使教育者们进行课改的信心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探寻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地加入到课改的洪流中去。而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这课改的大军中,不乏一些跟风者,他们并没有真正摸清课改的实质,眼中只有课改提出的“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一决策,并单纯地忽视其他而放大了这一决策,导致了许多弊端的出现。

这些弊端表现在中学语文方面即为,课堂虽以学生为主体,也充分地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一堂45分钟的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是过于肤浅就是过于复杂,甚至一些学生根本把握不住学习课文的重心所在。出现这些弊端的原因,即是一些教育者在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不平等地位的前提下,进行课改时,夸大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没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基本任务。其实,在一堂语文课上,既缺不了教师也缺不了学生,只有充分地发挥并协调了这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语文课堂才能完整。因此在我们进行并实施课改计划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任务,只有先明确了这一问题,教育者们在进行和实施课改时才不会有所偏离,课改也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走向成功。

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任务分别是什么呢?

首先讨论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学生下达任务。在一堂课上,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从一节课的开始到这节课的结束,教师就像是一个舵手,始终引领者学生向正确的方向上航行。在实际的课堂中,不同的任务的下达就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知识,从而在解决了那些任务以后对课文有正确的认识。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这包括某些生僻字词的书写;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以及如何在朗读中使用感情的解释说明;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以及如何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即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等。教师的示范作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不论何时,效仿都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的近距离示范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模仿,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包括,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内讨论,生生互问、答疑等活动形式。在这时教师以组织者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活动的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同时也给了学生说出自己思考成果和某些疑问的时间。教师的这一任务的实施,不仅帮助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活跃了班级的课堂气氛。第四,教师要对文本形成认识。从大的方面来讲,也就是从课文的整体来说,教师要在教授学生时,对课文的文本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的讲解之前,对课文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些全面的认识中根据学生情况、课标要求以及社会现状等取舍出某一理解来进行讲解。从小的方面来说,这些认识包括对课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在特殊语境中的作用;对课文中修辞手法,特定的表达方式,课文的形式等的把握上。只有教师读文本形成清晰地熟悉的理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和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较为正确的合理的认识和解释。第五,教师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进行总结。总结可由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完成情况等组成,也可对课文的情感意义进行再一次解读。总结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最后对课文的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把握文章。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要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这也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就对课文进行预习。预习包括,对课文的通读,对课文时代背景的掌握,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熟悉以及找出对课文的疑点。这样做,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基础,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师的讲解。第二,学生要在课堂上读课文。读课文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课文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中来,包括朗读、默读、跳读以及多次读、重点语段读等。不同的读课文的方式再配以不同的任务,运用在不同的课堂阶段能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串联,从而形成对课文的认识和把握。第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交流。这包括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对课文的关键语句、特殊问题、文本内涵、情感意义等的思考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第四,进行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认识方面;一个是语言运用方面。对于完成情感认识方面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某种情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自己有所启迪;对于完成语言运用方面的联系,学生则可以课文中的语言为范本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教师和学生是一节完整的中学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且这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基本任务,有关于课改的相关决策的实施才能有所成效。

一面课文篇8

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语文;课程改革;课程资源;资源开发

语文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一直以来作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的显性课程一直是语文课程建构关注的焦点,然而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仅仅重视显性课程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被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所忽视的隐性课程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隐性课程是具有暗示性的,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语文课程资源来支持。

一、语文隐性课程

(一)关于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是指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而课程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它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堂,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它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途径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信仰等发生的总和。隐性课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隐性课程的来源:隐性课程研究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二)语文隐性课程

语文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境和组织形态。它具有促进人格发展、激发学习潜能、传授语文知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积级开发和利用语文隐性课程对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可分为两类:一是有意识的安排的潜在课程。如学校、教室的一些特殊的布局,还有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或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等这些都是学校为了要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规划布局的。二是自发形成的潜在性课程。而这类课程就不一定是教育者布局的,因此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定与教育目标一致。而这类潜在课程对学生学习就有两面性。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小团体,以便更好地学习,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而相反的是,有些学生是贪玩好耍组织的小团体,这样既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管理。因此这类潜在课程就应时常观察学生的动向,尽量让他们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善于开发资源,要合理的利用好每一份课程资源,要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中学习语文,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展语教育的关键,而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隐性资源。这就更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要符合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

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创设丰富的语文隐性课程,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广大教师、课程研究者和其他教育者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

1.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首先,校园环境是学生能否静心学习的关键。因此校园环境的规划和设计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最重要的是校园设计要有深厚的内涵。比如优美的布局,具有校园象征意义的雕塑和建筑物等。学校的名人或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的人物的雕像,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视觉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让人在思想上受到启发。好的学校的布局应该是充满文化气息的,给学生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像小学生这种刚学习景物写作的人群也是有帮助的,教师也便于指导。

其次,教室的布置也应适用于本班的实际情况,布置出班级的特色。如教室里的班规、展示角、黑板报等都要焕然一新,在图书架上就应该摆放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图书,黑板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写好每天的日期、课程表、值日以及一些名人名言。人性化的教室的布置可以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可采取他们的意见,让学生动手、动脑共同学习,教育也就油然而生了。

2.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要学习好,不仅要掌握课本上学习的,还要拓展知识面,多看课外书籍,将学习课本知识的方法运用到课外知识上,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要打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运用到生活实际,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在教师方面,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如:办手抄报、朗诵会、进行语文知识竞赛等。教师可以故意安排一些出人意料的场面,让学生进行思考、去讨论,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效地捕捉并发掘其教育的价值,使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开展丰富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

4.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代的网络四通八达。网络是个丰富的信息库,各种各样的知识都从网络上搜索,我们应该合理充分的利用这个信息库,让我们的知识储备更丰富。而且现在的网络快捷、交互性强,能及时的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应有选择性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与课堂语文教学融合,让语文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

5.语文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开发利用

人生活在这世上,不论做什么都离不开人际交往。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师生、生生、师师交往的过程,在这三方面的交往中任何一方面的交往都有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为人师表,在情感上要多关心学生,包括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给学生一个典范,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

对语文的学习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关系着理想人格的塑造,学习语文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上一篇:再见冥王星范文 下一篇:樱空之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