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

时间:2023-11-09 14:17:41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1

“空灵”与“模糊”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的审美在于怍者所创作的诗境,所谓“诗中有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中国绘画就具有“空灵”与“模糊”的特点。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把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放在―起,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诗境的空灵是确定的判断,也是自然的再现。《望天门山》开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创设的空灵意境,再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是一个“出”字,让人如身处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最后―句传神地展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便觉意味隽永,这正是诗歌创设的最佳空灵境界。

模糊之境则使人似坠云雾之中,诗境创设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其内涵也单一而不确定,往往使人做出多种不同的理解,它不是唯一的、确定无疑的审美判断。《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水光山色、睛雨姿态。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创设了一种空灵秀美的西湖胜景,显得更加真实优美。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然而作者表现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西湖到底有多美,作者把她比作西施,而谁也没有见过西施是怎样的美,事实上是你认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见诗境的这种模糊、朦胧和不确定性,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在诗境创造上,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因为两者的美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美的艺术创造,既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极大的诱发力,又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诗境的空灵美和模糊美,既相关联又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空灵侧重于“内隐外露”,其内在意蕴虽然隐深,其外部形象却是豁朗的。《望天门山》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诗意是豁朗而确定的,但作者内含于心境的意义是隐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作者所表达的诗意却是内外隐含,虽然迷蒙不清,但使人读之韵味无穷,创设了一种模糊朦胧的美。这两首诗选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有目的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诗歌的意境创设,引导学生学好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兴趣。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前言】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翻译】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3

读《布莱尔回忆录》和《望天门山》心得体会

布莱尔开始想,做了违反宪法的事了。意图击败保守党人,而且赢漂亮;可是,如果我们把他们彻底挤出去,会怎样?幸运的是,不久之后,他们的票数开始增加。同学夸张了~阿拉斯泰尔……几乎就是另一个我。在电影《女王》占了很多篇幅,似乎是挺有魅力的人物~向来对这种幕僚人物感兴趣,泰德·索伦森的《总幕僚》,电影《惊爆十三天》都不错,觐见女王时的紧张~吻手礼~ 《女王》里片段把拘谨、尴尬的微妙气氛表现的很生动又去~ 当事人不完全认同外界传闻,可还是挺勇于自嘲的~看布莱尔怎么说吻手礼:我一时慌乱起来,。就在这时,门开了,我被领了进去,很不幸地被一块地毯轻轻绊了一下,我的嘴结结实实的落在女王的手上,说什么拂过呢,我差点把他们吞了下去。政治领袖当众做运动,永远是一个巨大风险,没有人会期望你会玩的非常出色,可是你也不能表现得形同废物。……如果想把自己塑造成彻头彻尾的白痴,这真是非常容易的法子。如果女王去世,我不能容忍各自为政的党派政治,它会夸大分歧,导致充满仇恨的纠纷以及毫无理智的偏见。

《旅程》结束了,作为新工党的提倡人,作为一个首相,怎么评价他,那是英国人的事。作为相当长时间内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任内参与了四次战争,对此怎么评价,恐怕还未有定论。不过作为一个畅销书作者,布莱尔绝对让人满意了,起码在这本书内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并饶有兴致的讲了很多很好玩的事儿,不管你是否同意他,在此时此刻的中国,也许我们会羡慕有的国家的政治可以如此生动。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4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91-01

我国古代山水诗自南朝谢灵运开创以后,经谢眺、何逊等诗人的不断创新发展,到了唐代己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使山水诗成为诗歌艺术领域最肥沃的耕耘地之一,特别是经过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大量创作,将山水诗的艺术美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一面旗帜,他创作了大量摹山范水的诗作,在我国古代山水诗中更是卓然超群、雄姿独秀,放射着永不衰竭的艺术光芒。

李白自二十五岁出蜀至六十二岁病逝当涂,其间除两度短暂而失败的政治生活外,几乎全在游历中度过。他的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这使他得以饱览祖国广阔山河的无限风姿,并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描摹山水的优秀诗篇。李白的山水诗题材相当广泛,形象各具特色,风格也变化多样。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既能使我们从中领略到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神韵和风采,也显示了李白对自然山水多样化的审美情趣。

李白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曾对充盈着勃勃生机和无穷伟力的高山大河,这类雄奇壮观的景象更是情有独钟,因而这类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最为传神的再现和多角度的描绘。如奔腾咆哮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浪滔天的长江:“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垂空飞泻的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忽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望庐山瀑布》其一);摩天高耸的山岳:“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古风》其五);崎岖陡峭的蜀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从对这些高山巨浪,飞瀑险径的描摹中,我们不仅会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河山的惊险奇绝、雄伟壮观、气势飞动,充满活力,更会强烈的感受到诗人宽阔坦荡的胸怀,傲岸不羁的性格, 渴望创建,造就非凡业绩的人生理想及对雄壮美的执着追求。

像这类雄奇狂放的自然形象在诗歌领域中得到丰富生动的艺术再现,是李白在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基础上对自然美进行的更深的开掘——王维、孟浩然也有一些雄伟壮丽的山水诗,但数量极其有限,气势也远不及李白诗这样恢宏壮阔、慑人魂魄,而李白的这些山水诗,意象鲜明独特,气象雄浑,无不具有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代表了李白山水诗的主流。

同时,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澈迷人、浩森宽阔的湖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荆门浮舟望蜀江》);迷 人的山花翠竹:“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池花春映日,窗竹夜明秋”(《谢公亭》);飘然的朗月白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活泼的走鹿飞雁:“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首士不遇》)、“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些澄澈空灵,宁静清爽,风姿绰约的优美意象,无不蕴含着诗人喜清厌浊的生活情趣,豁达旷放的性格及对自由、光明和含蓄美的热烈向往。这些清新宁静的山诗是李白对谢眺以来诸山水诗人借以抒情寓意,明志咏怀的山水诗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的山水诗豪放与清新并存,明丽与幽深同在,犹显雄壮的特色,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而更与他复杂的思想个性密不可分。

李白生活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唐社会,呼吸着积极用世的时代气息,乐观进取,兼收并蓄。他自幼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树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图大志,希望“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又接受了道家委顺自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向往隐逸求仙,飘然出世;同时又受游侠思想影响,傲岸不羁,蔑视传统秩序,不肯摧眉折腰,事奉权贵。他为实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理想,奋斗了一生,却又屡试屡败,但他又从不灰心绝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洒》),因此,在李白的人生探索中交织着乐观豪迈与孤寂哀愤并存的复杂情感。这种多样化的个性及情感,在吟山唱水时自然会折射到山水形象中,构成李白山水诗色彩缤纷的多重意象。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5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是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原句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于李白的《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来源:文章屋网 )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6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⑴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7

一、《夜归鹿门歌》中的山水情怀探寻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正逢大唐盛世,在这一时期,诗人的梦想自然也是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生运气极差,多次错过出仕的机会,以至于郁郁终老。他壮年时就赶赴长安去谋求官职,盼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但因为“当路无人”,得不到当权者的推荐和赏识,最终只好还归故园,寄情山水,成为唐代一位不想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对于孟浩然自己来说,这自然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痛和始终解不开的结。孟浩然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寄情山水田园,应该是心有不甘的,更是无比愤懑的。但是就这首诗歌所言,似乎此时的孟浩然不但默认了这样的人生,并且在心灵上开始探寻其中的乐趣。

题中所写的鹿门山应该离作者家不远,“庞公”就是庞德公,是汉末著名隐士。他不喜欢出仕,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辟,隐居在鹿门山,从此这里就成了著名的隐逸之所。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后,似乎想起了这位前辈,于是追寻他的足迹,也在此修建了一处别业,因此就有题目“夜归”的写实。但这首诗歌仔细读来,其实还是阐发自己乐于归隐的情怀志趣,这看似与作者求官本愿不合,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作者多次失意,难免厌烦仕途;二是作者本性就喜好山水;三是古人诗歌中之爱山水、望隐逸多是一时之感,不能看作不变的思想。因此在这首诗中孟浩然确乎对山水之爱出乎真心、真情,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中,山寺、钟声、月光、鹿门、烟、树、松间小路、山中岩石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娓娓道来,非常幽清自然,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静谧优美的画面,真可谓隐居的胜境,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这静谧优美的景色寓含了作者那种悠闲淡然的隐居之情。所以诗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的自比。在这里,没有熙熙攘攘,没有俗务缠身,没有失意不顺,唯有古寺明月、禽鸟山林等美景,隐者在这里可以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诗人真实地抒写出这种隐逸情趣,虽然也表现出了一些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这种静谧、远离世俗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透露出在盛唐时代错失报国扬名盛宴的凄清与无奈,与晚唐时代诗人躲避战乱纷争而隐居截然不同。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寄寓情感发微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形象缤纷多彩,表现手法新奇,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又名《别东鲁诸公》,从时间上看,本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由于受当朝权臣排挤,李白被赐金放还,没能够一展胸襟,这对于李白而言是郁郁难平的。离长安后,他回到东鲁居住了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无法忍受这种安逸和空虚,于是他与东鲁诸公告别,踏上漫游的旅途,希图通过寄情山水,来消释在政治上遭受的挫折,排解其中的愤怨。

对于李白来说,他并不是要写现实中的天姥山,他要写的是历来游览的那些山水,甚至可以说,现实中的山根本不是他要表达的内容,他要写的只是他心目中的山,带有某种寄托的山水,因此,用梦游便于作者超脱现实,对天姥山进行寄寓式地阐发。诗人运用极度夸张与浪漫的想象写出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仙境的瑰丽如幻,但梦醒时分,一切消失了,眼前的现实依旧无奈、黑暗。李白在梦中所游历的山水自然是一种美好、理想的人生与社会,那么梦中的美好自然就与现实的黑暗、丑陋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对比。在诗中,诗人因为仕途失意、人生挫折,于是感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为了排遣这种失意,他选择梦游、仙游,在天上仙境之中找寻乐趣,于是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感慨;然而诗人并非耽于享乐,这不过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于是在诗歌的结尾,诗人还是发出了不愿为权贵折腰的呼喊。

这才是李白,那个敢想敢说的李白。李白虽然曾受帝王优宠,但也不过是个词臣,在这样的景况下,李白不但有失尊严甚而根本就没能够实现理想,一展抱负,同样在盛唐这场即将转衰、结束的盛宴面前,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因此,李白这样的一种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决绝,与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决绝。对他们,李白深深地表示出蔑视与不屑,这种不屑写出了千古以来多少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之人的心声。所以,诗歌虽然因为记梦而显得浪漫虚幻,但实际上依然是针砭现实,寄托了诗人的现实理想与态度。

三、两诗中盛唐诗歌风貌透视

望天门山的诗意篇8

1、望天门山的诗意是: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豁然断开,分为两座山,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2、《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全文原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名人成长故事范文 下一篇:举行婚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