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范文

时间:2023-11-29 08:22:53

苏东坡诗词

苏东坡诗词篇1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譺?讹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

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等等。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三、兼收并蓄的同时自觉革新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能够自觉革新,对诗歌风格的主张是兼收并蓄。他对《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都做过精深的研读,诗词创作深受李白、杜甫、陶渊明、柳宗元等大家的影响。他能够欣赏多种文学风格,说明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苏轼诗词的风格基调是清雄奔放,有简淡绝俗之美感,他在创作时特别注意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调和,互相渗透,所以苏轼诗词中的佳作常常是表现出刚柔并济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方面,苏轼古今各体兼善,而以七古为最优。施补华说:“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似之。”?譻?讹“以才学为诗”是苏轼诗作的特点之一。苏轼学识广博,精熟典实,所以信手拈来,随意驱使,使其作品尽呈古雅之貌。一般而言,苏诗的用典平稳妥贴,浑然天成,如水中着盐,不露痕迹。但有时用典过多,也招致了后人的批评。王夫之也曾经说:“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譼?讹这话虽有过激之处,但也指出了苏诗的缺陷。苏诗常可见到“以文为诗”之处,这有助于苏诗自然奔放风格的形成,尤其是古诗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宋诗革新的过程中,苏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宋诗新面貌的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北宋诗坛的第一大家。

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提出了“词的诗化”理论。这在他的词论中反映了出来,其词论散见于有关的题跋、序引、书简及宋人所作的一些诗话,词话、笔记之中,约有十余则,见解新颖独到,时常体现出变革的思想。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是“方之曲艺,尤不逮焉”,其地位与诗文无法同日而语。但苏轼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他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形式上的差别,但在艺术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从文体的角度将词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就为其革新词体、词风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对词体的革新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誉?讹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和作用。

四、 倡导词之诗化,开创豪放词风

苏轼倡导词之诗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于词独重女音、偏尚婉媚的观念。宋朝以前词的创作被称为“艳科”,自唐五代以来就多写艳情,风格上主要是婉约柔曼,最具代表性的柳永的词就是如此。苏轼作词时正是柳词风靡一时之际,其词“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苏轼对这种词风很是反感,所以他的词作是从力辟柳永开始的。据《高斋诗话》记载,秦少游自会稽入京师拜见东坡,东坡说:“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则回答说:“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又说:“销魂当此际,非柳七吾乎?”苏轼对秦观的批评毫不留情,可见他对浮靡词风的强烈不满。

后人认为苏轼革新词风的一大成果就是创立了豪放词风。这种说法可以从曾慥跋《东坡词拾遗》中看到:“豪放风流,不可及也。”随后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明朝的《诗余图谱》更是以豪放论定苏词:“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所谓豪放,是指苏词劲拔雄健、磊落恢弘、放笔挥洒、不受拘束的一种创作个性。以这种标准来衡量,苏词中如流传甚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早期为送陈述古而写的[清平乐],为和杨元素而作的[南乡子]《七夕》,送陈令举作的[鹊桥仙],后期守徐州时所写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贬黄州时所作的[满庭芳 ],知颖州时所写的[满江红]等,都是笔力矫健、词锋凌厉之作。但是,苏轼革新词风的功绩与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开创豪放词风。从《东坡乐府》看,豪放词约占七分之一左右,而其他词作或清峻秀丽,或空灵蕴藉,风格多种多样。即使与豪放词分庭抗礼的婉约词,苏词中也有不少,历来被人交口称誉。冯煦为朱孝臧注《东坡乐府》作序,就提出:“东坡之于北宋,稼轩之于南宋,并独树一帜,不域于世,亦与他家绝殊。世第以豪放日之,非知苏、辛者也。”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苏轼在诗化理论的指导下开拓了词体堂庑。苏轼的词在风花雪月之外,把怀古感怀、思亲念远、言志抒情、咏物记游、酬唱应答、叙事绘景、赠别悼亡,甚至谈禅说理、滑稽戏谑等等都纳入了其词之中。尤其是其词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对人世沧桑的思索,比起对男女情思、花间樽前等传统的词的题材选取而言,有一种较大的变化。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词本多写男女情思、离愁别恨,而苏轼则把词作为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更多的表现自我的内心情感。如[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少年时代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稍后在密州写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则反映出作者感到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元好问曾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譾?讹

苏轼将词作为陶写性情之具,其意义首先在于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在合乐歌唱之外,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于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很好地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提高了词的品位,增强了词的生命活力。第三,他注重以词陶写情性,与传统诗教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又有所不同,而是比较贴近于歌词创作的实际,是对传统诗教作了合乎情理的修正。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譿?讹所言甚是。

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之处。他在创作时着重引进了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念奴娇]、[水调歌头]、[哨遍]等词调,有的是自度腔,有的是他最先使用,有的是他运用之后得以在世上流传与推广。这些词牌后来这所以成为词人常用的熟调,往往就是通过苏轼之词作为媒介的。

苏轼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北宋一代诗歌新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风的创始者。读苏轼,苏轼诗中有理性的思考,有超然入化的神韵;读苏轼,苏轼词中有人生的感悟,有天地奇观和滚滚思潮。苏轼是个特别的人,在别人认为他最应该哭的时候,乐观的苏轼却坦然微笑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

注释:

①[明]李东阳.麓堂诗话[A].丛书集成[C].中华书局,1955:152.

②[宋]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豫章黄先生文集[A].四部丛刊[C].商务印书馆,1955:208.

③[清]施补华.岘佣说诗[A].清诗话[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6.

苏东坡诗词篇2

记忆中的苏轼,一直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才子,虽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总是觉得他有些柳永似的女声女气,他的代表《赤壁怀古》,有着李白一般的豪爽大气;而他本人的当官之路,又如李商隐一样坎坷崎岖;他天生有着方仲永一般的天赋聪慧,加上父亲后天的培养指导,终于成就了北宋的一代天骄。    从东坡出生那一刻起,也许冥冥中便注定了他的不凡,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命运。东坡之父苏洵,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文人,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发奋晚,一生中并没有他所渴望的成绩,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好不容易得来的两个儿子身上。好在苏轼苏辙天生才气逼人,苏轼尽管因为欧阳修不必要的谨慎错失科举状元,但却在制科考试上一鸣惊人,得到了制科的最高荣誉。    之后苏家两兄弟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做官生涯,苏轼则开始了漫漫几十载的贬官之路。    任何人的性格都具有两面性,东坡更是如此,他一方面言辞激进从不怕说错话,无论是初做官时的上司还是娶了十八岁新娘的八十岁的学士,都被东坡写诗调侃过;而他另一方面却悉数继承了文官的胆怯,皇上派人来抓他,他也恐惧无比地认为自己生命就此终了。东坡注定命运多舛,乌台诗案,他侥幸逃过一劫,后却又被贬至小小的黄州。让东坡去黄州,这无疑是屈才了,但东坡倒也释然,不做朝廷命官,反而可在黄州逍遥吟诗。在黄州那些年,算是这位流芳百世的北宋文豪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了吧,无案牍之劳形,也交到了两位甚是投机的朋友,起了“东坡”这样一个田园味浓厚的号,又开始了另一段独特的人生。    初到黄州,东坡先是尝到了当地味美廉价的猪肉,兴致一来,挥笔便是一首打油诗,《猪肉颂》,其中的一句“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还成为了东坡肉的制作古方。与鲁直佛印间的奇闻轶事,嘻笑怒骂,则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段子。东坡在书法、绘画上的天资便是在黄州彻底发掘出来,后人在吟诵他唯美诗句的同时也在感叹他的才华横溢。黄州之后的东坡,愈发的成熟,褪去了年少的锋芒,多了岁月留下的圆润,洗尽了浮躁的铅华,换回了陈酒一般的无穷回味。于是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苏东坡,谅解欧阳修的谨慎,赞扬王安石的思想,少一份锐气,多一份内敛。难怪后人评价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东坡的词句是变幻的,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愁;有“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与“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的感叹;亦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哀伤;更多的则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豁达潇洒。    晚年在常州的东坡装着一生的潇洒与诗意,平静离去,留下“着力即差”的遗言和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感慨。东坡结束了他烟雨兼程的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已默默沉淀于历史的飓风中。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诗词篇3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近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苏东坡诗词篇4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主干而高耸,次干而供奉,遥相呼应,错落而有致,这不是一幅俊俏立体的美画么,“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写照么?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幅难得的秀美画面,作为珍藏。竹、梅、松这“岁寒三友”岂不是象征着苏家父子三么?

一步一景,一目一景。悄悄地,我不知不觉地已穿过了洞门。这块地方名曰:“怀苏庭”。怀念苏东坡,不是我一个人在怀念着他,而是更多的人们在怀念着。我随即在幻想着,能否在这庭中找到东坡的身影。眼前,一块“雪浪”的湖石闪入我眼前。原来之前看过有关东坡的书籍,上面记载着这则“雪浪”的故事。相传,东坡在扬州得到一块奇石,石头的纹路似长江风浪,洁白而无暇,就命名为“雪浪石”,并将它清供在案头盆里,终日观赏,之后又将其书斋更名为“雪浪斋”,东坡先生爱石,这石头不就如同东坡么,不就是东坡先生一生的写照么?我找到了东坡先生您的身影,就在此石上。

两株玉兰,格外显眼,枝枝笔挺。“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传说中,当年东坡先生出生时,其母亲梦见了一位高人送来了一支橼粗的毛笔,是否暗示了之后的“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的绝句呢。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东坡在诗词歌赋,书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就暗示了先生的自知之明高风亮节的品德。不与春花斗艳,却永照千秋。是哦,我又找到了您的身影,就在这玉兰上。

这座塑像就是我们崇拜已久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文章、诗词中读出了他的性格呈现多样:或柔肠,或霸气,或细腻,或雄浑……在书法、画中看出了同样令人佩服的性格。一生坎坷,屡遭排贬,流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文章书画,而是换景作诗,借景作画,且吟且走,且诵且唱,将贬的地方作为写诗作画的地方,将这路途却比做一次又一次的旅途,阅江水,看重山,随即成诗作画。千古一绝的诗词书画,给世人所呈现了你的精神。这一刻,这座雕塑又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时值49岁的苏轼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任命为常州团练副使,因此与常州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往返于常州11次之多。公元1101年夏,苏轼蒙朝廷平反,随即从海南流放而北归,因身患重病,不得而知,心有余而力不足,客死于常州,享年66岁。因此常州是东坡先生的第二个故乡。

随即我又观看了龙亭、御碑亭、洗砚池等等,景色宜人,不知不觉到了暮色之中。暮色下,点点星灯将这座园子装扮成另一种风格。夜色下,桂花幽香,庭院飘满。朦胧中隐约的神秘,恰似我与东坡有个约会。约会在这夜色下,约会在这月色下,一起吟诵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难道这月色也懂得东坡先生之情感,难道这夜色也懂得苏轼之性格?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我将悄悄地离去……

苏东坡诗词篇5

1、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诗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诗”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东坡诗词篇6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共同阅读关于我看苏轼高一作文,请您阅读。

我看苏轼1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弹劾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看苏轼2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了又何妨?我还可以率领千骑卷过平岗!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我看苏轼3唐诗宋词,宋词可以说是很有名的了。岳飞既是战士,也是词人,这让我想起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品读“大江东去,浪淘沙……”不由得想起我敬佩的词人苏轼来。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一生与诗词相伴,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句词出自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描写三国赤壁之战的词。他所看到的赤壁并不是当时的赤壁,所以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他明白。他看到这雄伟壮丽的场面,怎能不想到当时的赤壁之战,于是他诗兴大发,写出了这首词。看!他是多么豪放,多么的有才华,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大家都知道,他在异地为官,总是想念自己的亲人。中秋佳节,他不能与家人团聚,多么令人心痛!为了思念亲人,他写下了《水调歌头中秋》。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流传千古,这首词深受人们喜爱,为了便于传扬,人们还特地把这首词变成了歌曲。

当然,他写的古诗更是驰名中外,就拿《题西林壁》来说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既写景又蕴含哲理。他热爱大自然,连美景也写的`得这么豪放。

提到春天,就会想到《惠崇春江晓景》中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写出了春天的可爱与美丽,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看到西湖,人们不禁念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把西湖比作“西子”,而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晴好天气与雨天之西湖之美。

苏轼,既是北宋文学家,也是书画家,他与苏洵、苏辙称为三苏,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即便再苦,他都能乐观的面对生活。

我看苏轼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看苏轼5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风流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死。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苏东坡诗词篇7

苏轼在1037年1月8日出生于1101年8月24日去世,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也便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苏轼亦善书,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苏东坡诗词篇8

一、创制美味,记录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产一地风物,一方之人传承一方美味。苏轼饱学聪慧,善于创新,无论到何地都能入乡寻奇,充分发掘当地食材,创造一方美食。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创制荤食

民以食为天,古代官员为政最大的能耐,是让百姓温饱。苏轼无论是外出做官,还是贬谪他乡,都能迅速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从民间发掘美食,解决百姓果腹之需。苏轼在创制荤菜上特别用心,以苏轼名号命名的荤菜有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丸子、东坡酥、东坡肉等,有的荤菜虽未直接以苏轼名号命名,却与苏轼的创新改制密切相关,如宏志鸡、琵琶虾、盐焗鸡等,这些菜肴体现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宋代地域文化特征,以东坡肉的来历为例,三个地点展现三种缘起。其一,黄冈贱物,东坡贵新。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①记载,黄冈(黄州)富贵者不吃猪肉,猪肉价贱,老百姓苦于烹调技艺不佳,难出美味。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亲自下厨烹调尝试,终于做成绝妙美味东坡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所录小诗记载苏轼对猪肉烹调创新的感受,创造性添加新佐料,少水,慢炖,一碗管饱,美滋滋地品味,在心情阴郁的被贬生活中,美味是消遣,也是,苏轼善于从平凡食材中提升精华,于空灵妙思之中添加佐料,充分挖掘食材之美,展现特定的地域文化。其二,永修治病,误听巧做。苏轼曾在江西永修为一农家孩子治好病。农夫留饭,苏轼被乡村美景陶醉,不禁口吟“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误听,理解成“和草整煮透心香”,以为苏轼教自己做菜,于是将稻草栓系猪肉,整块慢慢蒸煮,稻草清香浸肉,别有一番香味!至今江西还有如此做红烧肉的。融于百姓,为民解忧,误听巧做,暗喻百姓对苏轼的喜爱。其三,徐州抗洪,回赠东坡。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澶州曹村埽决口,徐州被困,苏轼亲率百姓抗洪保城,百姓极其感激,杀猪宰羊,把猪肉敬献苏轼,苏轼拒收猪肉,教百姓把猪肉做成红烧肉,回赠给百姓,所以东坡肉又称回赠肉。一道红烧肉,如今流播中国大地,三个地点三种传说,可知苏轼为官途中爱创制荤食,在困顿之中寻求豁达,在贬谪之中寻觅乐趣,自娱自乐中独创荤食,荤食随百姓对苏轼的崇敬而流播四方。苏轼不仅爱创制荤食,对荤食也有独到的理解,其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写到:“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2]小诗用典抒情,食肉果腹,竹居雅志,王徽之松竹自喻,高风雅行,出语精辟;小诗最令人意外和惊喜的,是续下看似多余的俗世问话,借曹植“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语出新意——若名节与口福冲突,宁可保清节,潇洒弃口福,这便是苏轼的饮食观,别于凡俗一味追逐口福的饕餮盛宴。猪肉之外,苏轼又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创新出新的烹饪技法,形成大名鼎鼎的东坡鱼;龙井虾仁、爆炒东坡、海盐焗鸡等,都是苏轼在日常饮食中创制的荤食。苏轼《东坡八首》中“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2]蜀人贵芹芽脍,苏轼创造性把芹芽脍鸠肉,荤菜的香甜与素菜的清甜交融一体,相得益彰。总之,苏轼创制的荤菜用料不贵,加工不繁,粗中见细,化俗为雅,诗文记趣。

(二)生态素菜

在困苦的贬谪生活中,苏轼意外发现蔬菜的原味很美,《菜羹赋》赋中说,“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2]素菜易取,苏轼亲自汲泉、摘洗、清煮,芬芳鲜艳,令人垂涎。在《撷菜》诗前小序中交代了撷采素菜的乐趣,每当困顿饮酒后,夜半就撷菜煮吃,自觉梁肉也不能赶上素菜的清雅可口。又如东坡豆苗把豆芽杂以绿色素菜凉拌,丝丝缕缕,色彩缤纷,清爽宜人。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描写蕲水溪流潺潺,兰芽碧绿,松间小路,清净无泥,洁净的菜蔬,清幽的环境,悠闲的心境,一切都似禅意,在清雅的氛围之中,缺吃少穿被消解无忧。在《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中写新春笋芽,霜虀野荠,鬓间秋色,色彩对比鲜明,在五色缤纷之中寻觅素菜,善变无用为有用。“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2]后人在苏轼基础上改制,做成四川传统名菜苕菜狮子头。一棵素菜,在苏轼笔下摇曳生姿,清醇可口。医食同源是中国医药传统,苏轼深谙其中道理,他在《小圃五咏》中写了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五种素菜药物,在自家苗圃地里栽种人参做药,即可医病强身,又可救济他人。

(三)解馋风味

如果说荤菜素食是日常填饱肚子的充饥之物,那么苏轼所创制的解馋风味食品,则是苏轼文人雅士饮食情趣的体现。“地碓舂糠光如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2]豆子舂碓去壳,沙瓶煮豆子酥软如糕;“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地偏不信容高蓋,俗俭真堪著腐儒。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3]。这首诗是苏轼的自嘲与家居饮食小结,清泉濡土。稻米如珠,卖剑买牛,诗人日常家居饮食细节尽显。

(四)冒死尝鲜

苏轼对野味大胆尝试,野生菌蕈味道鲜美,可惜有毒,苏轼大胆品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3],河豚内脏有毒,稍有不慎,可能毙命。苏轼到餐馆冒死品尝河豚,出来后他人问起味道如何,苏轼直截了当回答说:“值得一死!”冒死追求美味的精神是苏轼与天地融于一体的表现。苏轼有多首诗写鱼,《鳊鱼》中写到:“晓日照江面,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食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2]鱼贪饵人贪欲,用典精到,至情至性,人与鱼命运何其相似!生存温饱所需,可能误入困境,杜甫、孟浩然均未避免!思考,时常伴随着苏轼,一餐饭,一条鱼,审视之中,文化自觉,令人叹惋。苏轼《初到黄州》也写武昌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2]此诗中的鱼也是武昌鱼,武昌鱼冠绝天下,长江两岸青山连绵,翠竹秀茂,笋香诱人,诗人以逐客自命,揶揄之中兼有诙谐旷达,绵里藏针,讽刺薪俸仅是折价变卖的压酒囊。由此诗,可知苏轼喜作美食的原因之一,薪俸太低,自制美食,既可调节饮食,又可减少支出,以有限的薪俸,支付一家老小的生活,看似浪漫,实则心酸。在这种自我解嘲的诗词中,苏轼通过创制各种美食,消解精神的困顿,于品味饮食之中,超越生活。

(五)心灵鸡汤

苏轼算不上厨子,但以其名号命名或与其相关的饮食文化流播广远,原因在于佳肴仅能饱一时,载于诗词中的心灵鸡汤却能滋润心田颐养人心,百代不衰。“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4]苏轼喜爱体验饮食劳作,购买而来的饮食似乎缺少滋味。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2]贬官辗转多地,犹如骑瘸驴行崎道,雪泥鸿爪,漂泊点痕,诗文中的美食,透露其人生踪迹。总之,苏轼爱创制美食,无论荤素,无论常异,都是他对美食的发现和创新,美食是他抚慰自我的心灵鸡汤。

二、酿酒品茶,抒写精神文化

(一)偶得酒中趣——苏轼与酒文化

酒茶疗百病养生重养心,宋代文人以知医为时尚,医家以通文为俊雅,苏轼得风气之先,他将酿酒、品酒、养生融为一体,佳话频传。苏轼酿酒心得《东坡酒经》,可供后人酿酒借鉴。苏轼对酿酒有独到体验,其在《超然台记》中说,“脯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2]苏轼超越自然之物的属性,游于物外,挖掘食材的别类吃法,常用谷物酿酒,所酿之酒有真一酒,菖蒲酒,橘子酒、罗孚春、万家春、洞庭春、黄州蜜、定州松醪、惠州桂酒等,这些酒大多是药酒,是苏轼因地制宜,选取当地食材而作,饮酒可以防病养生。真一酒制作程序就极其考究,米麦水三一混入,“拨雪披云得乳鸿,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2]据传,苏轼从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处得到真一酒秘方,将道家养生理论融入酿酒实践;真一酒酿成后颜色如玉,口感纯香;三杯下肚,自信超脱,品饮真一酒使人精神愉悦,心境超脱,淡薄名利。在定州,苏轼将松花粉拌入蒸饭中,密封8日就酿得松花酒。松花粉甘温无毒,可以解润心肺,祛风止血。也在定州,苏轼与雅士赵杲卿诗文唱和,以定州民谣和诗《薄薄酒引》:“薄薄酒,引两盅,粗粗布,着两重。”②以酒会友,民谣自嘲。苏轼品酒,矛盾交织。苏轼不胜酒力,微醺即止,稍饮即醉,其在《和陶饮酒二十首•并叙》中说:“吾饮酒至少,尝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客去,解衣盘礡,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2]品酒最佳状态是“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2]苏轼与酒有种不能割舍的缘分,以上词句体现了苏轼爱酒的个性,但苏轼又不沉溺于酒,而是借酒言情,借酒发语。有时,苏轼又想戒酒,在诗歌《和陶止酒》中有所体现,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2]酒后独立江边,孤独无依,酒不解真愁,又何必借酒浇愁?

(二)佳茗似佳人——苏轼与品茗文化

苏轼嗜茶胜于好酒,苏轼所处的眉山、杭州、湖州、儋州都是茗茶之乡。苏轼诗词对茶的采制、冲泡、品赏都有细腻生动的描写。采制之美:苏轼曾摹写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春茶景色;《月兔茶》中写到,“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却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5]玉兔儿又称小凤茶或小团月,因茶饼形状似圆月而得名,以佩玉为喻,形象生动,优质珍贵;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写到,“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2]这是苏轼的实践真知,宋代不法商人常用淋过红油的绵纸包裹茶叶,不知底细的喝茶人以为那是好茶,苏轼指出好茶的采摘与乡间的佳人一样,不事雕琢,清丽自然,无需膏油涂抹,同时以茶喻人,感慨命运不济,辛辣讥讽以佳茗钻营的势利行径。冲泡之韵:唐代人认为茶叶需缓火炙烤,活火煎煮。宋人特别强调取水,苏轼善于取泉鉴水,其取泉地点遍及川蜀、卞洛、江淮、岭南等地。苏轼在《虎跑泉》中写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2]送人讲究水与茶的关系,虎跑泉与西湖龙井是绝配。《廉泉》中写到“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廉者为我廉,我以此名为。”[2]苏轼自喻清澈如泉,廉洁如水,令人敬仰。《试院煎茶》写出苏轼的人生之感,“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2]泡茶之水讲究火候,需用活火,即有赤焰的炭火,要在蟹眼气泡刚过,鱼眼气泡初起时取水,别把水烧成老水,当壶中松风飕飕声响就该冲泡,点茶后观茶,茶末如飞雪旋转,洁器雅兴,精品厌凡泉,雅士格调高,借茶消闷,自娱自足。七律《汲江煎茶》是苏轼写泡茶最著名的诗歌,写于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之时,月夜寂静,友人聚集泉边,汲水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2]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品饮、听更,细腻形象,用典清新,炉火纯青。品赏之味:《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体现了品茶的情趣:“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葺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2]滚烫的水冲起如雪花一样的白色泡沫,等到泡沫渐消,细品沁入心脾的春茶,春气乍暖还寒,春天特有的蓼葺和蒿笋颜色嫩绿,味道鲜脆,品茗尝鲜,虽简单,却快乐。苏轼《水调歌头》词中,“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就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2]春雷惊炸,旗枪争春,雀舌嫩黄,捣碎紫钨,点茶和品茶,清风拽腋,困顿全消,似到仙境,飘飘欲飞。神韵之雅:某天苏轼出游,在山腰有一寺庙,就让书童戴上草帽,脚穿木屐去寺中讨要某种东西,寺中僧人知是苏轼书童,问书童要什么,书童答说:“先生说看到我,你就知道要什么了!”僧人细细打量,会心一笑,书童这打扮,不就是茶吗?于是泡一壶好茶,让书童带去。这就是苏轼的机巧,僧人的会意,苏轼把茶融入精神深处,生活中处处有茶,借茶言声。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轼一生辗转多地为官,饱尝各地特色佳肴,苦中作乐,用诗文记下了饮食中的美味和品饮,从四川眉山到浙江西湖,从黄州赤壁矶到天涯海南岛,从陕西凤翔到胶东定州,今日中国各大菜系的发源地,均留下了苏轼的足迹,苏轼客居异地之时,总能积极主动体味当地的饮食文化,创造性地改造变革,并用诗文记载歌咏风味饮食,弘扬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引领了中国各地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体现了一个卓杰文人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这些诗词是研究宋代文化珍贵而确切的文献资料。

上一篇:二氧化硫化学式范文 下一篇:声母和韵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