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之约范文

时间:2023-11-05 16:38:38

蒙娜丽莎之约篇1

数年之后,一位美籍华人大费周折,找上门来,竟是想请沈德龙绣三幅苏绣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方重金相求,只提出要跟原作一模一样的要求。

此时的沈德龙,早已离开了刺绣研究所,教学之余还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他找来四位得意弟子,让他们各绣一版。自己在旁手把手地教授、指点技法,不行就拆掉重来。

到了交货时间,美籍华人如约而来。客人把三幅作品全部买下,却依旧觉得不够精致。临走,他对沈德龙说:“我走遍大江南北,看过不下上百幅“蒙娜丽莎”,这三幅是最好的,但以你的实力还可以绣得更好。”

客人的话在沈德龙脑海里盘旋。他决定亲自绣一幅“蒙娜丽莎”。

刺绣毕竟与油画不同,一针一线速度慢不说,就是绣不出皮肤的细腻感。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沈德龙常常绣到一半,又拆了个一干二净。怎样才能绣出完美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创作陷入瓶颈时,沈德龙常去山塘街散心。桥下波光粼粼的河水,河畔错落有致的人家,他仿佛回到了那个 “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的时代。可这回,山塘街并没有给沈德龙更多的灵感,却被一对夫妇提了个醒。

他按这对夫妇的要求,在制作合照绣品时,融入平针绣技法,没有了之前的刻板和匠气,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沈德龙脑海中灵光一闪:可否在绣《蒙娜丽莎的微笑》时也融入平绣技法,以弥补乱针绣的不足呢?

他开始新的探索,一天,两天……沈德龙用相机仔细记录下作品在新的针法下每一天的变化:“超乎我的想象,不仅仅是细了,光滑了,而且同样能够把艺术效果表达得非常完美。”绣到第二十六天,“蒙娜丽莎”的脸部造型已基本显现出来。

新的创作手法所产生的效果,让沈德龙兴奋不已,常常一绣就绣到大半夜。

沈德龙常常多角度地端详“蒙娜丽莎”,却在一次端详中发现了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光看那双手非常漂亮,光看脸绣得也不错,但是一旦放到整体里面,不是脸亮了,手暗了,就是脸暗了,手亮了。绣线毕竟不比颜料,没法儿调色;丝线本身也有光泽,从不同角度看,会产生色彩深浅的变化,从而破坏了原作的效果。沈德龙每天对着“蒙娜丽莎”冥思苦想,却一筹莫展。

一天,他下了班回到“蒙娜丽莎”的面前,大惊失色,蒙娜丽莎的“手”竟然没了。谁把他耗费大量心血的作品给毁了?

原来,沈德龙在这边厢为“蒙娜丽莎”犯愁,妻子在那边厢看着丈夫担忧:为了“蒙娜丽莎”的手,丈夫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烟瘾越来越大。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故事。罗丹因为把作品的手雕得过于完美,以至于所有人都被手吸引,反而忽略了雕像整体。为了整体的美感,罗丹毅然挥起榔头,把雕像的手给砸了。妻子终于鼓足勇气,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走进工作室,剪下了“蒙娜丽莎”的双手。

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沈德龙也豁然开朗,在妻子的鼓励下反复琢磨针法,终于攻破了难关:丝线虽然不能调色,但是可以调整走针的方向,只要“方向”找对了,色调就和谐了。

蒙娜丽莎之约篇2

在世界艺术史上,被人们公认为最杰出最神奇、最具影响的肖像画作品,是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16世纪初创作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名叫“蒙娜丽莎”的24岁少妇。她端坐在扶手椅上,嘴角掠过一丝淡淡的微笑,犹如春风轻抚水面;戴网纱的栗色长发披肩,晶莹的眼睛如同清晨的露珠闪闪发光;明亮而微微斜视的眼神,向人们打开了灵魂的窗户,透出内心的温柔与善良;双手轻柔地放在椅子扶手上,显得自然、潇洒而从容。

《蒙娜・丽莎》的右手,被誉为绘画史上最美的一只手,丰满。优雅,自然,准确,不仅画出了皮肤的润泽与光滑,还画出了皮下脂肪的丰腴和手指关节的结构,有一种真正的体积感、重量感和生命力。

此画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薄雾法”绘画技巧。人的骨胳肌肉都画得十分准确结实,可是轮廓却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人物如同罩在一层薄雾里,眼光、神情在流动,笑容若隐若现,犹如水中看月雾中观花,让人捉摸不定。

这幅画背景的运用也很奇特。人物背后的山水风景,右边的视点高,显得景物下沉而人物上升,左边的视点低,显得景物上升而人物下降。叫人陷入似幻如梦的神秘错觉之中,仿佛整个画面都在变动,人物的五官、神情、手指都在活动。

几百年来人们对这幅画议论最多的,还是蒙娜・丽莎的笑。她嘴角上挑,正在微笑。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可达・芬奇却偏偏把这些要害部位画得若隐若现,界限不明。因而当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不同心态去看这笑容时,有时觉得她笑得很温柔,有时又觉得她很严肃;有时感觉这笑流露着明显的讥嘲和揶揄,有时又好像带着一股淡淡的哀伤。

除了对蒙娜・丽莎微笑的表情含义感受不同之外,人们对于她为什么要笑也历来解释不一。有人说她刚刚夭折了爱女,抑郁少欢,画家请来乐队和小丑,一边画一边逗她笑。也有人说她身怀六甲,感到腹中胎儿躁动,发出了一阵会心的微笑。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则认为这是画家达・芬奇对自己幼年时母亲微笑的一种不自觉回忆,一种潜意识的自然流露。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从1503年到1506年,共用了4年时间才创作完成,是他一生聪明才智的结晶。达・芬奇不仅精通绘画,而且在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地形测量学、宇宙学、机械学、海洋学、声学、光学、热学、数学等方面也有深入的探索。他观察天体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几乎和哥白尼同时发现了太阳中心说。他观察大气,发现空气有一定可见厚度,创造了绘画上的“空气远近法”。他观察光与色,比印象派画家早四百年看出了阴影中是有色彩的。

由于《蒙娜・丽莎》一画本身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再加上作者达・芬奇又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巨人,因而随着时间推移,该画不仅没有泯灭,反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与崇拜,引出了不少的风波和迷狂行为。

这幅画是一幅小型油画,画幅高77厘米,宽53厘米,画家生前一直宝爱如生命,在欧洲各地游历时也始终携带在身边。后来此画被巴黎卢浮宫收藏。1911年,卢浮宫开始对公众展出,展出12年后,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飞,经过整整两年的侦查,才将它追了回来。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又过了好几年,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法国画家偶尔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博物馆看到一幅《蒙娜・丽莎》,居然比卢浮宫的那一幅更有神韵,更像原作。他惊奇之余,急忙赶回卢浮宫仔细观察那件丢而复得的“原作”,觉得反倒像是临摹品。于是他立即报告了法国的美术与科学部。经审查后,发现挂在卢浮宫的那幅画果然是假的。它是一次性画成的,所用油彩也是近代生产的。而达・芬奇的原作花了四年才画完,反复涂改的迹痕可以从x光中显示出来。真相既明,法国政府便正式向意大利政府索取真迹,意方竟以“达・芬奇是意大利人画应归还意大利”为借口拒不归还,一时间两国关系紧张起来,剑拔弩张,还调动了军队。当时,希特勒法西斯正蠢蠢欲动,为了欧洲的稳定与和平,英国政府出面进行了调停。结果是:“画是意大利人达・芬奇所作,这是意大利的光荣,但历史上此画已卖给法王路易十二,因而所有权是法国的,理当归还法国,但法国须支付一笔价款将其购回”。就这样,一场风波终告平息,这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最终又回到了卢浮宫。

在这期间,在美国一次艺术收藏家茶会上,有位收藏家也展示了一幅《蒙娜・丽莎》,宣称这才是真迹。同时,在座的另外五人竟也每人都有一幅《蒙娜・丽莎》“原作”,一时间“真迹”达6幅之多。可见在当时,《蒙娜・丽莎》的假冒作品已散布欧美各地。

当年,《蒙娜・丽莎》一画在卢浮宫被盗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焦虑等待侦察追踪消息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涌向了卢浮官、据统计,在此画丢失的那两年中间,到卢浮宫画廊看悬挂该画空墙的人,比过去十二年中看作品的观众还要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彩色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彩色电视的兴起,“蒙娜・丽莎”的形象开始微笑着走遍世界各国的角角落落,她的美丽征服了整个人类。1962年,当达・芬奇诞生5lO周年纪念时,《蒙娜・丽莎》曾先后到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展出一年,轰动了整个美国。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睹为快。由于参观的人太多,展览会只得做出硬性规定,每个观众在画前只能停留3秒钟。之后,此画又运到日本公展,轰动的程度更是超过美国,每个观众在画前只能停留2秒钟。

蒙娜丽莎之约篇3

2004年10月5日,法国巴黎卢浮宫《蒙娜丽莎》油画展厅里兴奋而躁动,达・芬奇的旷世杰作刚刚被从墙壁上取下,准备接受一次由多种科学仪器联合进行的系统检测,包括X射线检测,红外线反射摄影,微荧光×射线检测,以及3D成像等。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研究员布鲁诺・莫坦回忆道:“油画《蒙娜丽莎》其实是其本身巨大成功的牺牲品。按照规定任何人不得直接接触油画,因此她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少的伟大作品。”然而2004年岁末,机会出现了:这幅画作要移入刚刚修葺一新的“国家厅”,所以必须将它从玻璃罩中取出。卢浮宫管理当局因此想借机对油画做一次全面深入“体检”,以确定最佳保护方法。

显然,这次对《蒙娜丽莎》的“体检”激发了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全体研究人员的热情,有关当局针对此项工作也制订了极其严格的技术规范,内容包括:所有检测不得留下任何痕迹;油画表面绝对禁止接触;整个检测工作必须瞒过每天慕名而来的2万名观赏者的目光。尤其是分析研究工作只能在2004年10月一个月当中分成3个阶段进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周二闭馆的:时间。

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聚集了应邀前来协助工作的法国南希大学、蒙彼利埃大学、普瓦捷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同行。按规定每个工作时段只允许不超过4人接近油画。总共有39位专家对画作进行检测。当时这些人并不清楚围绕着油画本身的某些谜团有可能被破解。

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分析研究油画的木质画托。几位专家小心翼翼地用了2个小时把加装画框和不加装画框的油画进行了反复测量和称重。此外一台电子传感仪对油画背板表面的凹凸也做了测量,一个探头连续记录着因湿度变化所导致的木板变形。第二阶段是影像检查。油画被转移到实验室,放射科专家对油画的所有接合处进行×光检查。摄影师对油画进行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摄影。为此工作人员需不间断地精心控制油画表面的温度。最后进行微荧光X射线摄像。第三阶段是对油画进行3D数字成像并对油画色彩进行分析。

“体检”报告之一:蒙娜丽莎身着孕妇服

对油画进行检查时专家们有惊人的发现。他们先是解开了画中人物蒙娜丽莎的发型之谜:她的头发看上去并未束紧,这在16世纪是未婚女子或的特征。然而档案研究显示蒙娜丽莎当时是一位富有的布料商人之妻,其夫名叫弗朗切斯科・戴勒・孔乔多(因此才有了该画的另一个别称《孔乔多》)。在这幅画酝酿构思时期(约在15。O年前后),蒙娜丽莎至少已育有一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把她表现为披发的形象呢?

答案最终来自于红外反射摄影技术对该画的检测。该技术可以使油画的某些颜料层变得透明,这样就可以显现出隐藏在底下的色层。使用虚拟技术可以“擦掉”数百年来使油画表面变黄、变暗的光膜。经过处理奇迹出现了:蒙娜丽莎的头发被一块薄纱包着。布鲁诺・莫坦描述道:“那是一种用生丝织的纱巾,或许就是她丈夫当时经销的一种丝织品。纱巾四周是暗暗的卷边,从她额头到面部右侧可以看到纱巾起伏的痕迹。用肉眼看纱巾的边缘跟头发混在一起,但是透过红外反射成像,人们可以清楚地将它们区分开来。纱巾绕过左肩垂到胸前,从前面看纱巾是轻轻贴浮在面部,在头的后部可能有纱巾的结。在蒙娜丽莎那个时代这种头饰是一种时尚。达・芬奇的一位密友所作的名为《与狗》的油画就证明了这一点。总之,蒙娜丽莎当时束发应该是得体的。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因为蒙娜丽莎的衣着长期以来也让人们颇费心思。它的颜色到底是黑?是棕?或是绿?其质地是纯丝还是平绒?对这些问题人们向来莫衷一是,没有一位研究服饰历史的专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见到过类似的表现形式。然而经红外反射成像,人们发现那是一条裸肩的长裙,其上被透光的薄纱所覆盖,薄纱长出的部分搭在左肩并垂到椅背上。在长裙的上部薄纱好像与领口的花边缝合在一起,像是一块外衬。这种款式的裙子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是一种专为年轻的孕产妇准备的内衣。当人们了解到蒙娜丽莎于1502年12月1日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时,有关衣着的问题自然有了结论:这幅画极可能是专为庆贺而订制的。

“体检”报告之二:达・芬奇运用了佛拉芒技法

达・芬奇最终并没有将《蒙娜丽莎》交给油画的订制人弗朗切斯科・戴勒・乔孔多,而是把它一直带在自己身边,并在以后的数年中不断完善画作,直到他晚年移居法国这幅画也没有离开过画家。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珍爱自己的这幅作品!《蒙娜丽莎》向来被认为是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巅峰之一。从这幅画中也能反映出他对佛拉芒画派技法的兴趣。佛拉芒派画师早在此前的数十年就尝试采用油质颜料作画。在意大利传统上人们喜欢用蛋清质颜料绘画。油质颜料与蛋清质颜料相比,表现手法更为细腻,能够创造出明亮、深远和浓密的奇异效果,获得更准确的细节表现。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就采用了油质颜料。但是在对画的裂纹检测分析后人们发现,画家当时并没有很好掌握这种技法!只有正确掌握不同颜料层的组合并严格遵守颜料干燥先后的时间,才能避免十几年后裂纹的出现。其实,当画家在“肥”颜料(含油多)层上再施以“瘦”颜料(含油少)时,瘦颜料会先干,而等到下面的肥颜料层逐渐干燥时,瘦颜料层就会出现龟裂。高清晰度的数字图像恰好显示出了这种裂缝较宽、边缘粗糙的早期裂纹。这些裂纹主要出现在油画的天空部分。如果说达・芬奇有可能在晚年发现了自己画作破损的先兆,那么画托变形的情况他却没有察觉,而罪魁祸首正是这一系列裂纹。事实上这些裂纹是油画完成百年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在《蒙娜丽莎》这幅画上表现尤为明显,原因是此画是在一块杨树木板上绘制而成。这种木板当时在意大利广为使用,但是它受空气温度湿度影响大,极易变形。达・芬奇当然了解变形问题,正因如此他才把油画嵌入一副带槽的木框中,用木框紧紧卡住画托。在油画的四角因年久而出现的开裂其方向是一致的,这正说明束缚的力过大。在油画的左上部裂纹不那么明显,原因是此处木板已经开裂,且裂缝长达12厘米,一直从画的左上部延伸到蒙娜丽莎的发根部。专家认为,因年久而导致的裂纹之所以在此处没那么明显,就是因为木板的裂缝释放了画框作用在它上面的应力。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裂缝应该是在画作完成之后的一个世纪当中形成的,比裂纹出现得要早。卢浮宫的女馆长塞西尔・斯卡耶雷认为,所有这些分析结果为油画《蒙娜丽莎》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侧面,从画派技法上说,《蒙娜丽莎》应该属于佛拉芒画派的经验主义经典之作。

“体检”报告之三:油画色调原本比现在更亮丽

人们今天在卢浮宫观赏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年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已有相当的差距。在岁月的长河中油画的罩漆已经变黄,模糊了色彩的差异,并且使整幅画作明显变暗,以至于让人感觉该画使用了灰色和栗色的基本色调。然而1550年意大利画家乔尔乔・瓦萨里对画中人物微微泛红的眼部肌肤,桃红色的精致鼻孔和肉红色的嘴唇曾赞不绝口。如今经微荧光×射线检查,画中曾有的多种色彩都得到了证实。专家们还为该画建了数字模型。当整个作品被数字处理之后,专家们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原始色彩。

蒙娜丽莎之约篇4

列奥纳多・达・芬奇,他被世人誉为旷世奇才,人们说造物主再也造不出第二个他。他留下的人文画作《蒙娜丽莎》让世人膜拜,他留下的科学探究成果《莱斯特抄本》让比尔・盖茨视若镇家之宝。人们知道最多的,也许是他那些闻名遐迩的带有“人文思想”的艺术作品,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他也是一个通天文晓物理的“科学怪才”。

在他身上,“人文”与“科学”这两颗结晶同样流光溢彩,他是将人文与科学的左右手运用极佳的典型范例。

我想我们需要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欧洲,再度探寻他斑斓如蝶翼的杰作中的奥秘。

《蒙娜丽莎》,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画中那个神秘的女子有着永远迷人的微笑,她双手随意搭在扶手上的曼妙姿态有着永不消减的魔力。她有一双温和亲切却又深邃迷离的眼睛――据说,无论你处在画像前的什么位置,你盯着那双眼睛看,都会觉得那双眼睛也在默默地注视着你。蒙娜丽莎,她亘古地昭显着“人”的美丽,她像一束光,照亮十五世纪欧洲满布教会阴霾的天空。毫无疑问,她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彰显着人文主义的一面大旗,是人文瑰宝、人文精华。

可为何,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着那样不寻常的美?在《蒙娜丽莎》这幅名作中――经后人研究发现――它的光、影、线,它的构图、用色、布局……竟然也有着对“科学”的运用。从人类视觉神经活动的角度来说,赏画时,蒙娜丽莎的眼睛往往第一时间抓住你的视线。而你在欣赏那双迷离的眼睛的同时,颧骨的阴影与嘴唇的弧度相得益彰,更使得她的笑容若隐若现、楚楚动人。当然,也有光学角度的说法、其他生理学角度的说法……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科学知识的运用让蒙娜丽莎从简单的“美丽”变成了复杂的“魅惑”。

再来看看他的《岩间圣母》吧。画中,圣母面庞慈祥和蔼,她低垂着头,右手搂着圣婴约翰。画面的右下角,小耶稣坐在地上,手指着约翰,瞪大着眼睛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在小耶稣的后面,天使微微侧过身,脸庞上浮现着一个恬静美好的笑容。圣母、幼童、天使,他们处于一个幽美的岩洞中,身旁色彩浅淡的花袅娜地开,身后是清山秀水,天伦之乐处处洋溢,整个画面的典雅静美之气从容自然地流出。众所周知的是,这幅《岩间圣母》,虽然是宗教体裁的画作,但不拘泥于教会条条框框的达・芬奇使它完全打破了教会束缚,充分借由“神性”尽情表达了“人性”,人文色彩不言自明。

但你知道吗?这幅画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机械学原则,立体几何原理,明暗对比法则,光线的反射性……达・芬奇绝不仅仅是个画家,他同时还是个对大千世界有着无穷无尽好奇心的人。他在天文、物理、军事、密码、水利、地质等方面均有研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多时候都在他的画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达・芬奇的作品总是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美感。欣赏他的作品,得有人文情怀,兼具对科学之美的鉴赏。

达・芬奇把人文与科学完美融合,他的不朽是多方面的。他用科学的宝剑磨砺了人文的宝石,他用人文的宝石闪耀了科学的价值。

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何等荣幸。文艺复兴之风吹走弥漫了整个中世纪欧洲的大雾,而达・芬奇身为文艺复兴中的领军人物、一代巨匠,他用他的画笔与灵思为人们的生活抹出诸多绚烂的色彩,且永不褪色,灿烂至今。试想,如果人类艺术宝库中少了达・芬奇的杰作,那将是多大的损失与遗憾!而正因有了达・芬奇对于人文与科学的牢牢把握,人类艺术宝库才留下了如此璀璨的珠玑满列。而我们后人,也能满怀着惊叹赞美,陶醉于达・芬奇构筑的世界。

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多出一种无可比拟的享受。

是的,在达・芬奇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人文、科学的相辅相成,找到一种人文、科学、生活的相互融合。我想,这大概也是这三者最佳状态的融合吧!彼此缠绕,彼此开花结果。人文与科学,都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我们的生活,也为人文与科学的发展开辟着轨迹,影响着人文与科学。

蒙娜丽莎之约篇5

大致上认为,这种神奇的技法是由前人的多层作画(paint In layers)和透明画法(glazing)技法综合而成的,但是在达・芬奇的手中,这种技法的效果达到了前人无法企及的地步,这也使得“晕涂法”的作画过程和细节问题成为了众多艺术史学家对《蒙娜丽莎》这幅油画的最大兴趣。

由于“晕涂法”技术的用料、步骤等具体细节在这・芬奇的手稿或者同时代其他人的文字中都难以找到,于是油画本身便成了探索秘密的直接通道。可《蒙娜丽莎》迄今已经跨过了500年的岁月,这期间画作经受了无数或自然或人为的考验。借助现代的分析技术。能够揭开隐藏在油画之中的秘密吗?

眉毛消失之谜

在《蒙娜丽莎》刚完成不久的16世纪,油画的表面就被刷上了一层透明的清漆以保护颜料层,尽管这项针对油画的动作尚算得上克制,但是清漆很快就因变质而发黄和开裂。

1809年,藏于卢浮宫的油画遭到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胆的清洗,根据负责这次清洗的Jean―Marie Hooghstoel的记录,酒精曾被用来擦拭油画。这一行动使得当时油画表面的大部分保护性清漆被洗掉,但同时也洗掉了部分油画本身的颜料。其中,Hooghstoel的最大嫌疑是擦掉了蒙娜丽莎的眉毛。

自1850年之后该油画开始闻名以来,人们一度认为画中蒙娜丽莎原本就没有眉毛,还有人进而解释剃掉眉毛是16世纪的一种时尚。然而,在关于此油画的最权威史料――1547年乔尔乔・瓦萨里的描述中,明显地提到了这幅油画中眉毛部分的自然,说明油画原本的人物肖像是有眉毛的。在进行了过分的清洗之后,Hooghstoel给油画重新上了清漆。

数次的维护与修缮

除此之外,1906年卢浮宫的油画保护人员Eug e ne Denizard又对油画进行了一番修补,包括给油画边缘被画框磨损的部分补上清漆。1913年油画失而复得后,也是Denizard负责给油画上的一些小划痕进行重新补墨,对油画的污渍进行了清理――但没有像Hooghstoel那样使用强烈的洗剂。1957年,则由Jean-GabrielGoulinat用水彩补上了油画左手肘部位脱落的颜料。

除了擦洗之外,油画的画框也被频频更换。最初在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油画原来的画框被卸掉了。而且还被置于皇家浴室。油画的杨木画板在湿度和温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生了无数次膨胀和收缩,画板因此产生了分布不均的内应力,发生了弯曲变形。一条裂缝因此从画顶的边缘开始,一直发展到人物头顶,长达12cm。17世纪,油画被装上了一个雕花的核桃木框,但并未对画板的裂缝进行修理。到了18世纪,才有人试图在画板裂缝后面叠上一条核桃木片,用两个蝴蝶状的支架进行固定,以防裂缝进一步发展。

到了1809年拿破仑收藏时期,画框又被换成了一种装饰华丽的洛可可风格。至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画框,是1906年贝昂伯爵夫人(the countess of Beam)赠送的,与油画同时期的画框文物。1951年,油画在装饰性画框的后面加装了具有良好弹性的榉木横粱,进一步限制了画板的热胀冷缩和变形。由于蛀虫害,这些横梁又先后被换成了枫木和金属材料的。博物馆还在虫蛀过的地方用四氯化碳或环氧乙烷进行薰蒸处理以杜绝虫卵,最近的薰蒸操作是在1985年。

令人担忧的面作

尽管《蒙娜丽莎》已经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但是仍然有一块大石头一直悬在卢浮宫博物馆的研究馆员心上:由于早期保存不当,油画画板变形,颜料和清漆层也日益老化,变黄、变脆、开裂,脱落的危险越来越大,虽然为了防止画板进一步变形,油画已经被保存在了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但是,目前画板具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形、严不严重等等,博物馆的研究馆员都一无所知。

2004年,趁油画准备从方形沙龙搬至万国大厅之际,法国博物馆修复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 et de Restaurationdes mUS E es de France,C2RF)联系了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NRC)的研究人员对油画进行身体检查,重点是要了解油画的变形情况――尤其是画板顶缘的那条大裂缝、仔细考察颜料层的开裂情况等,同时也从艺术史的角度对油画进行考古检查,试图揭示关于这幅油画身世的更多故事。

NRc带领了科学家团队从渥太华来到了巴黎,他们同时还带来了一个法宝――3D激光扫描仪。借助这个仪器,科学家把油画的高分辨率三维形状数据摄入了电脑,《蒙娜丽莎》就有了一个虚拟3D版本。

立体的《蒙娜丽莎》

那么,3D激光扫描仪是怎么获得真实物体的三维形状数据的呢?

首先,使用激光三角测距技术,可以获得物体表面各点的空间位置信息。激光器发出的一束激光遇到物体表面之后会形成一个光斑,它的反射光会被摄像头捕获,只要激光器和摄像头的位置和朝向是已知的,就可以根据简单的三角几何关系,确定光斑相对于激光器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

进行三维扫描时,激光在待测物体的表面,每隔一段距离测量一次,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覆盖物体表面的网点,只要在一个三维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扫一次,整个物体表面的凹凸数据就会以网点的形式全部录入电脑。电脑可以根据这些网点的位置信息,重新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物体,这些网点越密,重构的虚拟物体表面就越光滑。这种3D激光扫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像《冰河世纪》这样的三维动画电影中,但是用在油画文物上,还是第一次。

由于《蒙娜丽莎》稀世无价,哪怕是多碰一个手指头都会令人担心不已,对研究造成很大的限制。使用3D激光扫描技术,首先一个好处就是非接触、无损;其次,对_一个虚拟版的油画,可以在电脑里面翻来覆去地测量,甚至任意切割;而且,这一虚拟3D副本还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以放大几十倍,检查油画表面的每一个细节。

NRC的科学家与《蒙娜丽莎》共处了两个晚上,分别扫描了油画的正面、背面和侧面。经过电脑运算所构建的虚拟三维模型由超过3.2亿个多边形组成,也就是说,这个三维模型的分辨率达到了60微米――1毫米的百分之六。不吉利地说,如果真实的《蒙娜丽莎》油画有一天真的毁坏了,在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数字世界里至少还保存了一个虚拟的三维副本,以供后人进行欣赏。

高科技揭开背后的秘密

有了这一副本之后,研究人员马上回答了博物馆员关心第一个问题:画板的变形程度如何?通过对油画三维模型的分析,画板表面的高度数据被显示在一个等高图上,就好像地图里的地形图一样。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画板发生了轻微的拱起,最高点位于蒙娜利莎头部的右侧,高度约1cm左右,这还算是一个令人放心的轻微变形。同时,研究人员没有找到油画哪处有颜料脱落的迹象,这对于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油画来说可谓大幸。而且这说明,只要今后能为油画维持一个恒温恒湿的护理环境,它就能够继续保存很长时间,博物馆方面可以放心了。

此外,研究人员把油画表面的颜色信息去除,仅仅考察油画的画板形状,揭开了原来被颜色所掩盖了的画板面貌。由画面可见,油画表面的大部分皱折其实是木板本身条纹的反映,而并非由于表面的颜料因木板变形而受迫形成的,这又让研究人员再松了一口气。

同时,画板上的颜料层仅薄薄地浮现出蒙娜丽莎模糊的轮廓,那条从画板顶缘向下延伸了12cm的裂缝,在画面上也清晰可见。在蒙娜丽莎左手肘部的缺口,就是在1956年由一名玻利维亚籍人士把一块石头扔向油画而造成的,此外,在其右手手肘部位又发现了一处修补痕迹。这些信息都是光靠肉眼难以发现的。

蒙娜丽莎之约篇6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化与思想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是与中世纪以宗教为中心的封建教会文化艺术进行斗争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空前发展,人们为摆脱了束缚人性的宗教桎梏而欢呼。在这次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意大利无疑是整个运动的中心,在这个国家的美术领域中,更是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位照耀古今的“文艺复兴三杰”,而尤以达・芬奇的成就最为杰出。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1469年达・芬奇在著名画家、雕塑家委罗其奥的美术工场学习绘画,展现了他非凡的艺术天才。1482年,他来到米兰,开始他艺术生涯中最圆熟境地的时期,创作了《岩问圣母》、《丽达圣母与鹅》和《最后的晚餐》等经典名作。他后来活动于米兰、罗马、佛罗伦萨之间,创作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作品《蒙娜・丽莎》: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画作并不多,但件件皆属不朽名作。恩格斯曾经赞其“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发现”(《马恩选集》第三卷)。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他热心于科学研究,在水利、土木、机械工程、军事、医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曾在1483年致米兰大公的自荐信中说:战争时,他可以发明武器,筑垒攻城;和平时,他会兴修水利和建筑宫殿;他还是医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和画家。达・芬奇的卓越才能,使他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有著作《绘画论》和大量草图速写及有关稿存世。

《蒙娜・丽莎》(见本期杂志封底),又称《佐贡多》,作于1503―1506年,巴黎罗浮尔博物馆藏。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商人佐贡多之妻,当时年约24岁,刚刚失去了心爱的孩子,精神非常郁闷。达・芬奇在为她画像时,使出浑身招数,请乐师为他奏乐、唱歌,为她讲笑话,为的就是能博得她一笑。画上蒙娜・丽莎的笑容虽然极其微弱,以至让人难以察觉,但就是这种似笑非笑的神情,带来无尽的魅力,让不少人称它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达・芬奇的这张画,消除了中世纪肖像画中呆滞、冷漠的表情,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活脱脱地表现在画面上。在这张画中,其独创的“薄雾法”,色调柔和,笔法细腻,技法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达・芬奇为这张画工作数年,却一直没有交给画面主人而留在身边,足见其对它的热爱。达・芬奇在这幅画上寄托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用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成为后辈画家学习的典范。

蒙娜丽莎之约篇7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我站在岸边,看着组成我整个青春的一个个零散的日日夜夜像流水一样从眼前以恒定的速度不可挽回地流走。看着看着我就觉得很哀伤,于是我就想做点什么,

于是我就想到了写字。

——小四

我说——青春是矛盾的。

一切杂乱地交织成这叫做“青春”的东西,我不屑的表情,漠然淡望。

<1>

洁是我的一个同学,属于老师所喜欢的学生,成绩好,漂亮。也许是嫉妒,我有些讨厌她,讨厌她的高傲,仿佛一切臣服于她。的确,她有着足够骄傲的资本,也是因为这样,我更加讨厌她,看着她的骄傲就像是滑稽的小丑在卖弄。我不想把一切说破,她总是不允许别人骂她,她却肆无忌惮的取笑着别人,而,那个别人,就是我。

<2>

美术课。老师谈到了蒙娜丽莎。一切平凡的上演着该走的道路,然而洁却在下课时大声笑道——那个XX好像蒙娜丽莎。在班上,这是个贬义词。流言窜走的年代,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名号,于是,每每看到蒙娜丽莎,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厌恶。玩笑罢了,某人劝慰道。呵呵,可笑的玩笑,就这样笑了一年呵。

<3>

体育课。跑了800米的我们坐在原地休息。有些累了,坐着。不知道是谁,在这个可笑的季节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哈哈。看XX坐的姿势,好像蒙娜丽莎啊。”一阵撩动我心弦的笑。洁轻扬着嘴角走来,取笑着。“不要脸的!”我暗骂道。我相信我的分贝足以让洁听到。

<4>

我看到洁的表情有了变化,笑的有些牵强。“我什么地方得罪她了?”洁小声问周边的人,可恶的嘴脸!“哼。”我不屑的发出声。洁走了。也许是知趣的离开。些许片刻,我看到洁掩面跑向教室。“她又怎么了?”我轻蔑的说。“不知道。”沉重而冷漠的回答。我扬唇一笑。

<5>

家长会。和几个平日里不错的朋友约好在学校见面。趁着家长会的时光,我们几个好好的玩了一把。不知是有意无意,随之而往的一个人说道了洁的事。说我的话太伤人。“不伤人那还叫做骂人么?”不屑的回答。尔后又听到有几人絮絮叨叨。我想着自己的心事,不去管她们。

<6>

心里泛过一阵阵的痛楚,我明显感到了好友们对我的疏远。没关系的,我对自己说。洁是个强势的人。跟我相比,永远不在一个世界。我知道。一切都有着那么远的距离。矛矛盾盾。心伤,是该学会忘怀的。

我们都会长大的,那些矛盾的时代,会被我们淡忘。只是近两天来发生的一些事勾起了我的思绪。我,终究敌不过青春。如此矛盾。

蒙娜丽莎之约篇8

本专题包括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本专题的科学巨匠之多、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一直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阿基米德、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思想理论方面,有古代产生的宗教,还有出现在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文学艺术上,名篇佳作和影响后世的文学艺术大师不计其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梵・高、贝多芬、毕加索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重点梳理】

一、科技

1.古代: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还发明的螺旋式水车。

2.近代:

国家人物主要成就英国牛顿在力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即牛顿三大定律,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英国达尔文1859年写出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理论德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二、思想

1.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刻苦修行。

(2)基督教:公元1世纪,在巴基斯坦创立了基督教,倡导上帝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圣诞节、公元纪年都来源于基督教。

(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时,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唯一的神“真主”。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2.文艺复兴

(1)兴起:14世纪时,意大利兴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代表: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代表作品是《神曲》;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3.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

(2)代表人物: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避免出现独裁和专制,首先在美国用于实践。

卢梭:人民说,社会契约论,法国大革命的导师。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3)影响:它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文字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四、文学

1.史诗:希腊诗人荷马加工整理的《荷马史诗》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戏剧: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索福克利斯的《俄底浦斯王》,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3.故事:《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名篇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

4.小说

(1)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生活方式。

(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反映了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遇的失败。法国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五、艺术

1.建筑: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庄严肃穆,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特色;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建筑的杰出代表。

2.绘画:

(1)梵・高:荷兰著名画家梵・高擅长用彩色来揭示人类的精神世界,用线条勾画人类的激情和生命力。代表作《向日葵》,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

(3)达利: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勾画了一个产生错觉的痛苦世界,是20世纪西方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

3.音乐

(1)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为拿破仑创作的,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

(2)爵士乐:源于非洲音乐,后来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产生后,很快风行美国,并流传世界各地。二战后,又出现了摇滚乐。

4.电影:美国的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摄制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众娱乐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电影界的最高奖项。

【复习策略】

一、课标要求

1.以科技、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成就。

2.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3.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4.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知道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说出《向日葵》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6.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二、复习方法

1.划分专题法。要注意区分重要人物以及其的成就。科技人物篇有阿基米德、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文学人物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德莱塞、罗曼・罗兰、贝克特等;艺术人物:达・芬奇、梵・高、毕加索、达利、贝多芬等。

2.联系热点法。2013年10月27日―30日,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杭州举行,链接佛教的诞生与教义。2013年10月13日,在山东济南中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首次来中国展出达・芬奇自画像,链接达・芬奇的作品和文艺复兴的有关知识。

3.图文结合法。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市学业水平考试题和各个阶段性评价试题,图片型选择题、读图题、图文结合型材料分析题等层出不穷。因此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图文结合的掌握。例如学习本期专题要注意观察下列图片: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人物图像,认识这些人物;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观察画中人物神秘的微笑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梵・高的绘画《向日葵》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名画。

4.中外联系法。要注意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学习达尔文的进化论可链接严复,严复把中国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了中国。学习佛教时联系佛教是在西汉末年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学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可链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都属于思想解放运动。学习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可链接中国的甲骨文和王羲之写有《兰亭序》。学习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可链接中国的故宫、长城等建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链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真题回顾】

1.(2013・山东淄博)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说道,古埃及的文明是被“封存”的。通过历史学习揭开古埃及文明的面纱,下列选项属于古埃及文明成果的是()

A.阿拉伯数字

B.象形文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马可・波罗行纪》

2.(2013・山东泰安)“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这句话出自一部再现古希腊社会图景的不朽世界文学名作,这部名作是()

A.《俄狄浦斯王》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D.《神曲》

3.(2013・海南)图1建筑是驰名世界的天主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图1乐”。它是()

A.巴黎圣母院

B.麦加清真寺

C.北京故宫

D.印度泰姬陵

4.(2013・湖北孝感)2012年2月20日,驻阿富汗美军士兵焚烧《古兰经》,引发了阿富汗国内民众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将《古兰经》作为精神源泉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5.(2013・广西玉林)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是()

A.《蒙娜丽莎》B.《哈姆雷特》

C.《神曲》D.《人权宣言》

6.(2013・湖南湘西)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

A.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研制改良内燃机

B.发明电灯、制造汽车

C.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D.发明电子计算机、发明电话

7.(2013・海南)贝多芬曾经一度把拿破仑看作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国建立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怀着这一崇高的理想,他创作了()

A.《义勇军进行曲》

B.《国际歌》

C.《英雄交响曲》

D.《马赛曲》

8.(2013・云南普洱)仔细阅读,下列选项中关联错误的一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物种起源》

C.毕加索――《向日葵》

D.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9.(2013・广西玉林)下图是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的以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为背景的油画《格尔尼卡》,勾画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等。作者作此画意在()

图2A.表现作者绘画技艺新颖高超

B.反映西班牙民族矛盾很尖锐

C.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状

D.表达对法西斯的谴责和抗议

10.(2013・湖南株洲)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文化人。如果将来你是一个中国的电影人,最大的梦想是获得世界最有名的()

A.金鸡奖B.金熊奖

C.金棕榈奖D.奥斯卡金像奖

11.(2013・山东泰安)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中外史上的文化成就”进行了分组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小组:探寻世界文明发祥地

(1)小组设计如下古代文明财富清单,请完成所缺内容。

地区

文明成就古代埃及古代

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最古老文字①楔形文字梵文甲骨文等希腊文字政治文明

成就金字塔是国王权力的象征制定了②,这是一部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成文法典形成等级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诞生等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等斯巴达实行贵族政治,③(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第二小组:赏析世界绘画瑰宝

图3清明上河图图4蒙娜丽莎(2)图3反映的历史景象是什么?图4反映的时代主题时什么?

第三小组:握手思想解放先驱

材料一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敌人”是指什么?这次“伟大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思想运动?

材料二《共产党宣言》:“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第四小组:感受科技巨大力量

(5)填充下表内容。

代表人物成就影响张衡发明①世界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达尔文著有《②》,提出了进化论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③发明活字印刷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比西方早400年莱特兄弟制成了④实现了人类上天的梦想,开辟了空中交通的新纪元⑤设计并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强化训练】

1.古代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下列文明古国与文化成就组合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古巴比伦――象形文字

B.古代中国――地动仪

C.古代埃及――金字塔

D.古代印度――阿拉伯数字

2.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古希腊――西方文明之源”主题探究活动,下列与此主题无关的是

A.《天方夜谭》B.《荷马史诗》

C.浮力定律D.伯利克里改革

图53.2013年11月21日,蒋坚永副局长会见亚太地区基督教青年会会长一行(图5)。邱颂云会长表示将进一步探索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交往与合作模式。基督教的经典是()

A.《古兰经》B.《金刚经》

C.《圣经》D.《太阴真经》

4.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闸门,出现了许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以下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A.《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丁

B.《哈姆雷特》――伏尔泰

C.《蒙娜丽莎》――达・芬奇

D.《神曲》――莎士比亚

5.(2013・山东潍坊)图6是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作品表现了人物美丽的外形和图6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主要反映了该画()

A.体现人文主义

B.强调写意抒情

C.宣扬宗教神权

D.反对专制王权

6.2013年10月13日,山东济南中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首次展出达・芬奇自画像。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下面四幅美术作品中,由他创作的是()

A.《最后的晚餐》B.《向日葵》C.《西斯廷圣母》D.《掷铁饼者》

图77.某校网站要开展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需要一位伟人的插图。请你在下面的图片中为该网站挑选一张插图()

A.爱因斯坦B.达尔文C.牛顿D.贝多芬

图8图98.2013年10月30日,“水墨・中国梦――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在纽约开幕(图9)。本次展览汇集了刘大为等16位当代中国画名家的倾力之作。近代的绘画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梵・高――《向日葵》

B.达・芬奇――《蒙娜丽莎》

C.毕加索――《格尔尼卡》

D.达利――《最后的晚餐》

9.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德莱塞揭露和批判美国生活方式的作品是()

A.《等待戈多》

B.《格尔尼卡》

C.《约翰・克利斯朵夫》

D.《美国的悲剧》

10.2013年6月23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这是电影界的盛会。电影已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艺术,下列各项被称为世界电影“梦幻工厂”和世界电影之都的是()

A.上海B.戛纳

C.柏林D.好莱坞

【参考答案】

【真题回顾】

1.B【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代埃及,古埃及发明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2.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希腊,题干中的名言出自《荷马史诗》,这是古希腊的文学名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戏剧,《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神曲》是意大利但丁的长诗。

3.A【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图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天主教教堂和哥特式建筑,都是指巴黎圣母院。

4.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5.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但丁,对选项逐个分析,《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达・芬奇,《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神曲》的作者是但丁;《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通过的重要文献,根据穆尼埃的建议,制宪会议着手起草《人权宣言》。

6.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牛顿和瓦特。牛顿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即牛顿三大定律,瓦特的主要贡献是研制改良蒸汽机。

7.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贝多芬。对选项逐个分析,《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中国的聂耳;《国际歌》的作者是鲍狄埃;《英雄交响曲》的作者是贝多芬;《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这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

8.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错误的一项。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是《格尔尼卡》,《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

9.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它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10.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电影,美国的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电影界的最高奖项。

11.(1)①象形文字。②《汉谟拉比法典》。③雅典。

(2)图3: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或商品经济发达)。图4:人文主义。

(3)敌人: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运动:启蒙运动。

(4)俄国十月革命

(5)①地动仪②物种起源③毕升④飞机⑤詹天佑

【强化训练】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古代巴比伦属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埃及人发明的。

2.A【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希腊。对选项逐个分析,《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英雄史诗,浮力定律是阿基米德发现的;伯利克里改革是古希腊的事件;《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与希腊无关。故正确答案选A。

3.C【解析】本题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其关键信息是基督教,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者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神曲》的作者是但丁,《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达・芬奇。

5.A【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6.A【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达・芬奇,达・芬奇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向日葵》的作者是梵・高;《西斯廷圣母》的作者是拉斐尔;《掷铁饼者》的作者是米隆。

7.B【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化论,提出进化论学说的是达尔文。故正确答案选B。

8.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达利的代表作是《记忆的永恒》,不是《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达・芬奇,故正确答案选D。

9.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德莱塞。对选项逐个分析,《等待戈多》的作者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格尔尼卡》的作者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美国的悲剧》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德莱塞。故正确答案选D。

上一篇: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范文 下一篇:炎帝的传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