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诗词范文

时间:2023-09-27 05:07:16

立春诗词

立春诗词篇1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教学 培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19-01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词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1 多氛围启发想象,感知美的画面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如何启发学生们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画面美呢?第一,教师应注意语言,语言要生动,形象,老师叙述生动的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画面。第二,教师要从生活当时提取有用素材。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心情愉悦时放声歌唱的快乐场景,生活中捉蜻蜓的感觉,使学生能出现诗中描绘的美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中美好的画面。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第四,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2 多角度体会情感,领悟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如古诗词,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希望赋予在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自然的东西一样也有人的感情,从而创造是艺术领域的融合。怎样指引学生体会并领悟古代诗词中美的意境呢?详细来说的话,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做到的:首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情动之,教师在授课之时要自己先进入那种意境中,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情感的脉搏得以奏响,与教师一起融入伤感或者快乐的情境里。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动作,或者语言,或者表情上都要富于感情,切忌面无表情、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其次,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不同特点的诗词,从具体的文字语言着手,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 多形式品析词句,把握美的语言

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体会,而运用录像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很快从香炉峰云不断上升的动态画面感受“生命之美”,含有“产生”意味着香炉峰总是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其精练的美。

4 多启发探求理趣,理解美的哲理

古诗词固然以抒情见长,重在以情感人,但其艺术的魅力总是与思想的光辉水融的,因而更能震撼人心,益人神智,令人久诵不厌。正是那些在理智上独见机巧、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诗词,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着“理趣”,闪耀着真理与智慧之光,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这就是诗词中的哲理美。诸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蕴含哲理的妙语佳句,是人类生活经验提炼的结晶,放射着自然辩证法的光芒,具有丰富的美感作用。教学这类古诗词,对于诗词中的哲理不宜生硬灌输,而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艺术形象,借助形象领悟自然的规律、人生的真谛,获得奋进的力量,唤起对“美”的追求。

5 多策略链接拓展,积淀美的文化

之所以说古诗词和学生举例遥远,因为有大量的诗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造的,这就对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考验。在学习诗歌之前要阅读,收集大量的诗歌和相关的材料,为了更好的和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些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理解的理解逐步厚重起来。一首古诗词学完之后,就可以把更多知识做相关链接。如学完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学习苏轼的《立春》词,词颇有趣味:“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全词中用了七个“春”字,首句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春牛、春杖、春幡、春胜”,都表示了春天来临的气息,勾画出作者慕春惜春之感情。

又如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游子吟》,教师引导: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诗歌的品味一步一步提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立春诗词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文化资源 熏陶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笔者的出发点和主题就是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

灵。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和共同劳动的结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把立足点和主旨确定

为: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1 用古诗词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诵读积累古诗词不但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导学生精心学好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技巧。其次,开展“我爱读古诗词”的语文活动,每周增学一首古诗词。每周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动手搜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优秀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同学朗读理解学习,并抄录在语言积累本上熟读成诵。下次学习新作品时,先要朗读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温故知新。鼓励学生下载到该诗词的歌曲,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轮到我班时,正值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笔者精心挑选了几十句恰好与时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风”或“春雨”“春水”的古诗词名句训练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在台上表演“古诗词含春名句联诵”。先全体学生齐诵16首诗中16个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诵13首古诗中含有“春风”的13个名句,男生朗诵11首古诗中与“春雨”“春水”有关的11个名句,让学生从凝结着古代诗人智慧和灵感的咏春诗句中去重温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万种风情。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可我们人生的春天却只会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播种希望,将来才能收获金色的果实,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 讲爱国名人故事,用中华名人的爱国事迹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爱国”是它的核心和基石。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爱国精神浇灌着中华民族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文明。在中华传统美德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爱国诗词,讲中华爱国名人故事,唱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歌曲的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我校开展的全县德育展示开放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队活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爱国主题的诗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爱国名人的动人故事,还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国是妈妈》,得到了观摩教师的好评。

3 讲中华成语故事,用成语中的名人事迹熏陶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一些成语蕴藏着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许多个性鲜明,有智慧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中。挖掘这些故事,让学生讲述,既增长了知识,学习、积累了语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闻鸡起舞”祖逖苦练武功立志报国的故事,“凿壁偷光”匡衡家贫却勤奋读书的故事等等。学生通过讲述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历史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启迪,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心灵

我校的教学楼走廊的墙壁、柱子上贴、挂有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如:校园之星,名言警句,中华传统美德人物故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但笔者观察发现,很多学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熟视无睹,没有伫立凝神观看。这是对校园“墙柱文化”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充分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为自己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服务。笔者要求本班学生必须认真仔细观看校园墙、柱上的图片、文字,并作摘记,这也是从生活中,从环境中学习受教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观看、摘录,一方面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受到熏陶教育,另一方面无意中也丰富、积累了学生的作文素材,一箭双雕。

立春诗词篇3

一、 适度朗读

文本的生命是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中国的文字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文字的立体感,才能做到与文本对话。朗读文本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走进文本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通过朗读,我们与诗词能够做到灵魂上的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解读古诗词第一步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朗读,把握文字带来的情感基调。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格律、韵调,朗读也因人而异,在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二、关注标题

1.标题点名与写作有关的季节或者时令特征。

游春

张弘范

闲逐东风信马蹄,一鞭诗思曲江堤。行行贪咏梨花雪,却被桃花约帽低。

标题中的一个“春”字便点名作者写作的时节,在春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带着“春”的感觉去品读这首诗,诗人在和暖的春风中,信马闲游在曲江堤上。眼前的美好景物令他沉醉留恋,那满树似雪的梨花激起他的诗思,于是他推敲着诗句。正在他忘情深思时,蓦然觉得什么被帽子挡住,一看,原来是一枝斜出的挑花,于是赶忙低下了头。颇似“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种惊喜跃然纸上。诗写得清新奇巧,紧扣一个“春”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游春时的闲适与高尚的情趣。

2.抓住标题所涉及的主体或者重点。

妾薄命

宋无

云母屏,琢春冰,鲛女织绡蝉翼轻。比妾妾薄命,比君君薄情。红锦拭镜照胆明,还疑妾貌非倾城。倾城从来有人妒,况复君心不如故。故人心尚方九疑,新妾那能如故时。补天天高,填海海深不食莲菂,不知妾心。

标题表明这首古乐府的主体是“妾”,重点写了妾的“薄命”,我们在看到题目后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读过此诗,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诗写了一个薄命女子被负心郎抛弃后的痛苦心情,写得哀怨缠绵,感人肺腑。

3.暗示诗人的情感基调。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恒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标题就暗示出词人在整首词中的情感基调,即一个“怨”字。通读全词,没有一个字眼表现出离别的情绪。全词的情感全在标题的一个“怨”字。夜深人静,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笛声,将人从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全词,融情于景。通过联想昭君出塞时对故土的依依不舍,见出词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通过抓住标题以上三个要点可以把握作者的大致情感脉络,思路情愫,从而更好的解读古诗词。

三、 留心注释

注释很重要,它会透露出很多关键信息,如交作的背景和诗(词)人所处的年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情景再现,通过想象拉近和诗(词)人的距离,更好的解读古诗词。例如: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3]女墙来。

【注释】:

1.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改为石头城。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咏金陵的古迹。

2.淮水:指秦淮河。

3.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

阅读注释知道诗人在吟咏古迹,对象是金陵城,而且吟咏金陵已成为一个专题。诗的一开头便把“金陵城”置身在群山环绕的悲凉氛围中。群山依旧,只是往日的繁华早已逝去,成为一座空城。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这里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浪潮依旧,天边还是那弯冷月,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的繁荣富贵,俱归乌有,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诗中句句写景,吟咏故都,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四、 领悟关键诗(词)句

关键诗(词)句在一首诗(词)中是“点睛之笔”,往往是一首诗(词)中诗人感情的倾泻点。把握住关键诗(词)句,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遮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的关键句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阙写景,很难看出词人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但最后一句鲜明道出词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相思”之情。再往关键句前面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之思的词,表达乡思离愁。

这首词一反常道而行之,没有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自己的相思,而是把秋景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在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并灵活运用朗读、关注标题、留心注释、领悟关键诗(词)句这些方法,就能对古诗词做到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立春诗词篇4

有一种“复字诗”,每一句诗中反复嵌入一个相同的字。“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这是在华北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春字歌》。诗的前两句每句第一、三字的位置及后两句第一、四字的位置都嵌入了一个“春”。前两句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春景,后两句则描写了古代立春时饮酒和鞭牛两种民间习俗。这首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流传甚广。

“春日春江春水流,春园春野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山上,春鸟花在春枝头。”这是一首题为《春帖儿》的复字诗。全诗巧妙地嵌入了10个“春”字,把生机盎然的新春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一句诗就是一幅画,有人有物,人物协调;有声有色,声色俱佳;有动有静,动静相宜;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全诗通俗洗练,韵味十足,充满了诗情画意。

明代诗人蒋一葵曾写过一首只有10个字的《咏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这首诗能读成:“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首独具一格的咏春诗,妙趣横生地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有一个叫溥行的文人留下这样一首趣味无穷的对联咏春诗:“清波碧柳春归燕,细雨红窗晚落花。”倒读却面貌一新:“花落晚窗红雨细,燕归春柳碧波清。”这首回文诗令人击掌赞妙之处是在倒读后上联与下联易位。按我国对联的格局,上下联不能易位,而这一回文诗,顺读则“清波”为上联,“细雨”为下联,倒念则“花落”为上联,“燕归”为下联,平仄对仗十分工整,而且仍不失诗意,足以看出撰联作者独具匠心,艺术造诣高深。

历代文人墨客除了写下不少别致的咏春诗外,也留下了不少咏春词。最具情趣的,首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露春海棠。又只见几个农人开口笑:‘春短,春长,趁此春日迟迟,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真乃大家春忙。’春日去观春景,忙煞几位春娘,头插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里兜的春菜,篮里挎的春桑。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闺房。效外观不尽阳春烟景,又只见一个春女,上下巧样春装,满面淡淡的春色,浑身处处春香,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今春过了来春至,再把春心腹内藏。家里装上一壶春酒,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满目羡慕功名,忘却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鸣,全不念平地春雷声响亮。”全词共计56句,却嵌有67个“春”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读来别有一番情趣,令人心旷神怡。

立春诗词篇5

春天总是诱人的,那万千花木,绿的绿,红的红,到处播撒着色彩缤纷的景象,洋溢着浓浓的春色,极易撩拨诗人的情怀。多少爱花惜春的文人骚客,用他们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吟唱春花,留住了春色,写下代代传诵的佳作名篇,常让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拟人化手法吟咏春花,诗人们对它常用常新。宋人张轼《立春偶成》诗云: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诗人从花草树木上摄取第一张春天笑脸,捕捉春天的信息,勾勒出早春的蓬勃生机,韵味隽永。

唐人杨巨源《城东早春》云: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人以独特美观,摄取点缀柳树嫩黄未泛青的嫩芽,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临,并预示即将会有一个繁花似锦的明媚春光,寄寓努力创新、热爱生活的情感。

中国诗歌中咏春花篇章很多,有的确实饶有情趣。唐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云: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寻逐春天,乐而忘返,沉醉在一片花香鸟语之中的情景。

春花诱人,曾经使得理学家们动心。宋人朱熹《春日》诗写道: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暖花开的欢乐情景,语带机锋,富含哲理。

诗人们写春花,其遣词造句,有不少千锤百炼,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如唐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甫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宋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王安石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陈与义的“海棠术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漾漾乱扑行人面”;宋祁的“绿杨烟外跷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金人元好问的“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等,句句传神,谁不为之击节赞叹呢!

立春诗词篇6

关键词:鉴赏 古诗词 博大精深语文

怎样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使我们世纪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所肩负的任务,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学生怎样才能鉴赏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占得总体比例约15%左右的古诗词,这是我要给大家共同分享的心德。

一、引导教育,创设情境

我们对初中的学生而言,古诗鉴赏课不过是给他们开一扇窗,让他们一点一点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所以古诗鉴赏只要给孩子广泛的思维扩展空间,让孩子们去想象一首古诗所展示给人们的美好图景就可以了,不用刻意的深挖什么主题内在情感以及遣词造句能力,说太深了孩子们很难理解,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教学的意义。例如:在讲《草船借箭》时,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我们必须把学生引入到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原因里边,对学生来说,思维随着自己的对诸葛亮“借”箭紧张感而起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那我们就要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等等。诸多观念中去思索和了解。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说的引导教育,创设情境。

二、激发思维,观演体会

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会给孩子们提出一些自己思考和独立见解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现在新世纪下的科技传媒手段来,向学生展示我们所讲的古诗词课文中的图画呀,人物呀、时代下的人物风情等等。例如:我们所讲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故诗,我们首先就会给学生们提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哪位诗人送别那位是人呀?我们并且自自答的说,是不是李白在送孟浩然呀?在给学生们一点充足的时间去考虑?我们同时也要通过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演示一下,当时的人物送别时的情景,引领学生就好似在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这样呢?就有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在教授语文课时做到激发思维,观演体会。

三、放声朗读,咀嚼诗意

我们在上语文古诗词时,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来说,让学生阅读过古诗词吗?我们是否留出多余的时间来人学生咀嚼过词意。就好比我们在讲:《雨霖铃》时,我们要让学生去体会放声朗读,词句的。如: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些诗词淋漓心扉的和回味无群的敞快,并且我们还要学生自己在读课文的同时,要有丰富的鉴赏力,也就是反复咀嚼。如:《雨霖铃》作者的背景,风土人情呀?又如: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 春愁 ”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这一些我就不一一解说了,只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上语文古诗词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放声朗读得到淋漓心扉的畅意,在咀嚼诗意中的到诗词中的秘密。

立春诗词篇7

其一蝶恋花 春游

绿野声声催布谷,芳草萋萋,粉蝶穿花舞。流水小桥疏竹处,谁家玉笛飞清曲 风卷柳丝千万缕。碧水烟波燕子斜飞去。曲径幽轩联妙句,花丛晚照留春驻。

其二蝶恋花 惜春

昨夜潇潇风雨骤。晨卷湘帘,触目伤心树。香径落红飏柳絮,花魂飘泊归何处?空立庭轩愁满绪。无计留春,一任芳菲去。泪浸秦筝飞玉柱,千丝万缕同谁诉?

这的确是两首很秀雅婉丽的好词。第一首写暮春三月,女士和一群好友游春。田野里已是布谷催种,农忙已到,郊外园林还是春光明丽。芳草如茵,散发着清芬,小蝶们已穿上了新裙,欢快地翩翩起舞于花间草地。词女也回复了青春,和同伴们踏行在林间草地,脚下是窄窄小桥,桥下是淙淙流水,水中还飘着几片花瓣。突然,一缕清悠的笛声漾来,循声寻去,似乎是从那疏竹稀柳掩映的人家传出的,真令人神往啊。词人们继续前行,拂开风荡的柳绦,欣赏水雾轻浮的小湖,看燕剪春风,身戏碧波,止不住吟起诗来,又情不自禁地举起了照相机。一个个争先恐后,或站于芳径,或戏于清波,或花前柳旁,或山下棚侧,或群或单,或嘻或哈,荧光闪闪,咔嚓声声,乐在其间,全忘老之已至矣。

第一首是欢快的,至少是“淡淡的欢乐”,毕竟是乘时游春嘛。而第二首则不同,时令已是暮春,而且偏偏又下了暴雨。风狂雨骤,且还潇潇不住。以至清晨起来,急卷绣帘,目投窗外,不忍观啊,已是落红满地,枝偃色黯!天放晴了,清风漾着丝丝柳絮,飞呀,荡呀,真是“嫁与东风春不管”了……春啊,你就走了?你飞向了哪里啊?诗人再也沉稳不住了,以至久立玉阶,“愁满”情怀。回到空闺,拂去细尘,揭开绣罩,摆出琴筝,抚筝拨柱。然而弹出的竟是缕缕幽思,更使人抑郁,弹不下去了,似乎连玉弦也被泪浸水泡了……词人怅惘地推开琴筝,一声长叹,这…这…如丝如烟的一腔幽怨能向谁言啊,谁又能解我之嗟啊……

词人把我们带进了她的情感世界。她的欢不用说了,至于她的抑郁怅惘,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明究竟。赏析她的是作,至少以下这几方面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写境(景)造境(景),景美情融。两首词都出色地描画了景色。王国维先生说:“有造境,有写境……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江南女士游春惜春都是缘于其时,身临的是实境,词中所写春草、翠柳、小桥、流水,乃至花谢、絮飞都是春天之实景。然而她不是照相,也不是纪程,她的景是“造”了的,她把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或见到的一些景物“剪接”到了一起,如“芳草萋萋,粉蝶穿花舞”,那时并没有蝶,还早呢。再如“风卷柳丝千万缕。碧水烟波燕子斜飞去”,这斜飞的并不一定就是燕子……女士是在填词,以景达情,情融于景,不是在作新闻报道,她的造景是“邻于理想”的。

其二、语雅而蕴,秀丽清芬。读她的这两首词,我惊佩她造句的功底,不仅仅是句秀语美,而且多有典雅之句,很多意象来自于古代名家诗词。嵌于词中,或显或暗,不露刀斧痕迹。“流水小桥疏竹处”是“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林逋)等人名句的重组;“谁家玉笛飞清曲 ”引自“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花丛晚照留春驻”源自宋祁《玉楼春》名句“为君持酒送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昨夜潇潇风雨骤”是李易安名句的再造;“花魂飘泊归何处”取意于《红楼梦》林黛玉的《葬花词》……词要婉丽典雅,必须适当引用些古典词语,从上词来看,江南女士引用嵌缀或重组、仿造,是恰当而成功的,这是她平日细读强记的结果,这给我们很多启示。

其三、练字成功,用字堪赏。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是诗家之大务。我们初学诗者更应致力于此,江南女士在这方面给我们树起了榜样。两首词中很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好。“绿野声声催布谷”应是布谷鸟在绿野之中声声啼叫,催耕播种,为了平仄,更为了营造环境,以境托声,她故意颠倒句式,将布谷陈于后,一个“催”字化鸟为人,显出了春光大好,不等人也。“碧水烟波,燕子斜飞去”,境美,燕子一飞,更出生气,而“斜”字最能状小燕子水上飞飞翔姿态,引人欣悦。“香径落红飏柳絮”,柳絮轻飘,随风而飞,这个“飏”字用真好。“飏”,飞,飞扬,也作缓缓行进状,陶渊明“舟遥遥以轻进”,毛主席词句“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些名句她都铭记于胸,故能随手拈来,恰到好处。

都好么 见仁见智,哪能一律。转一个角度,也可说出这两首词的种种问题。其根本的问题无外是难合“三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的要求,而且单就用韵也存在新老相混的毛病(词韵《词林正韵》与《中华新韵》不能混用,她注明用的是“ū”即《中华新韵》中的“十四姑”,但又夹杂了“ǖ”,而“ǖ”属于十二齐)。然而,我应补充强调的是她是个普通学员,名不见传媒,虽会玩电脑但还不敢在网上发诗词的女士,她年纪也不轻了,学诗词时间也不长,对诗词只是“好玩”,怎么能要求那么高呢?现在她已经够高了,我们期待也相信她会继续“好玩”诗词,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作。

立春诗词篇8

关键词:诗词 赏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5-01

文章诗词,作为艺术之一种,自以尽善尽美为佳。善在内容,贵在立意。美于形式,巧在构思。伟人,作为空前绝后的政治家,其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已早为人们所熟知,作为艺术家的,其诗词宏章脍炙人口,构思既巧,立意乃大,其艺术造诣之深,上追屈原、李白。《沁园春·长沙》一词可以一窥作者作为大家之堂构。

《沁园春·长沙》一词,作者自置时日,说写于1925年。《年谱》(1893—1949)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定为1925年秋,即在8月28日离开故乡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吴正裕先生《诗词全编鉴赏》认为:“这个判定是有依据的。(一)当时按四季划分已到初秋季节,并早在是年8月8日已立秋。这个时候早晚已能感到秋天的微寒,词称‘寒秋’,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词中的‘寒秋’和‘霜天’,应解在秋天,不应解作深秋。诗人写诗,有时会把多年的观察和通常季节的写法融入诗中,未必像照相或速写那样捕捉景物。仅根据诗中景物的特征来判断季候,并进而判断写作时间是不可靠的。……(五)‘独立寒秋’之‘独立’,颇有深意。《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走无闷’。孔颖达疏:‘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由此可知,这首词写于1925年的初秋。作为革命家的,于此之前就加入了消灭封建军阀割据统治的国民革命,因此他也必然地遭到反动军阀的忌恨。1925年秋,当时的湖南军阀赵恒惕正秘密派兵,欲逮捕在故乡韶山养病兼发展农村共产党组织工作的。依靠韶山当地乡亲们及党组织的秘密护送,才离境潜入长沙。如果说在长沙橘子洲头所见的自然环境有秋来百草俱萧索的严酷,那么所处的社会环境显然更为恶劣,当时国民革命还集中在以广东为中心的南方诸省,家乡还在军阀统治之中,自己的身家性命随时可能有不测之虞。

如此的眼前之景和潜在的恶劣环境,作者在词中的“独立寒秋”,“独立” 之“独”,“寒秋”之“寒”,显然都是作者在当时环境下的主观感受,可以想见,“独”、“寒”是作者当时最强烈的内心感觉,独而无依,寒而无亲,“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既是写实,又是反衬。作者在橘子洲头面北而立,长久滞看湘水滚涛而去,仿佛故人分离,有“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凄凉意境,衬出其“独”之决绝。古往今来的文章诗词,起句并不难,难的是续继,续继得法,可为高标,续继无力,虎头蛇尾。一般情况下,续继为词有两种形式,一是顺接,二为反扣。无论那种,都有奇文,但反扣如拍球,拍弹之间,形成反差,对比则鲜明醒目,嵯峨坎坷,自成峰岭,应着“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古训,此类文章,如《沁园春·长沙》在起句“独立寒秋”之后,也恰应了这种反弹琵琶,本来,寒秋见寒,本拟肃杀萧条,如《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一鞭残照里”,不忍卒读,但在作者眼中,却意外跳跃出一个色彩绚丽、意境开阔、生机盎然的秋景图。秋景图是景,有作者眼中所见,也是作者秋日生活经验之唤醒,但更是作者心中所思,那欲改造社会,不愿为自然、时俗所拘的强烈信念激励着作者。这种精神力量在的整个一生中,是一肪相承的,在《沁园春·雪》里,“欲与天公比试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长征》里,“万水千山只等闲”,在《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因独思群,缅怀往事,又是一出反弹琵琶,橘子洲头,在岳麓山下的湘江之中,为一江心小岛,与当年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其全身为张栻、朱熹、周敦颐、二程讲学的岳麓书院,有孔学南宗之誉)学习的校址相去不远,仿佛是上苍安排,这里曾集聚了一大群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似乎要为中国的江山一变来一场大合唱,、何叔衡、罗学瓒、蔡和森,一大群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上彪柄千秋的社会精英,他们理想远大,气概非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如此同学,在“独立寒秋”之中,岂能不相思相忆。这种回忆,当然也浸透着作者的主导精神,一个以经营国家,拯济苍生为念的未来新中国缔造者,思念回忆朋友,也决不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还有相约的誓言:“到中流击水,流遏飞舟”,其气势之壮,谁能相匹?同时,也在信手挥洒的不经意中告诉我们对大地之问的答案,主宰大地命运的是我们这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职业革命者。无独有偶,这一意境,作者在他的诗《沁园春·雪》里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而也成为新的绝唱。

上一篇:仙人掌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年会场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