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范文

时间:2023-11-13 04:23:32

婉约词篇1

关键词:婉约;题材;内容;特征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注1]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不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那朴素。这首词没有一点前人词作的艳情成份,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

㈡《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2]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苏轼在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不仅仅只有这两篇,如:《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注3]等。《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中写到“云有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写的是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约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韵味无穷是意境的美感魅力所在。“韵味”是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物色﹑情感﹑意味﹑风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注C]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作家们把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㈠《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注8]

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出词人感受的真实。写翠柳,将其比作含烟﹑拖轻缕之状,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词人用词典雅﹑精炼,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前后照应,相反相成。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㈡《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9]

“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的深处的新蝉的鸣声。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碧纱和白烟相衬托,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香气可闻。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小荷翻的一个“翻”,榴花开欲燃的一个“燃”,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这也就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苏轼“以雅为美”尚有其它名篇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注10],“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的暮春景色的句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注1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的凄美的景物的句子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然不能概括苏词婉约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婉约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假使苏轼没有开创豪派,单凭他婉约词的创作,也足以让他流芳百世。苏轼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更是写婉约词的高手。

作者小房子的博客 版权所有:地址:blog.sina.com.cn/fzk2561

引文注释:

[1]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4页。

[2]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3]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6页。

[4]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5]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39页。

[6]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06页。

[7]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41页。

[8]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3页。

[9]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88页。

[10]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02页。

[11] 同注 [2]

参考文献

[A]本文有关苏轼生平的简介,参见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9页。

[B]本文关于婉约词的论述,参见惠淇源著:《婉约词》,安徽:安徵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部分。

[C]本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171页。

婉约词篇2

【关键词】婉约词;豪放词;特点

一、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婉约词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其中抒写爱清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炽烈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和哀怨。李清照的《醉花阴》、温庭筠的《望江南》都是对爱情的表露,抒写的是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婉约词也往往抒写感时伤世之情。作者把家国之情、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寄于咏物,描摹物象,实际上别有寄托。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于国家灭亡、家乡沦陷、文物丢失、丈夫亡故之时,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抒写的是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感时伤世的悲苦之情。又如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与婉约词不同,豪放词多写边塞、军营和狩猎生活,抒写的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相比北宋和南宋的豪放词,北宋的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释放,如苏轼名作《江城子一密州出猎》,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苏轼的胸襟和见识,其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充分抒发了作者在贬官后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理想追求,充满了阳刚之气。而南宋豪放词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因为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宋词人以极大的刺激,词人纷纷引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收复失地,杀敌报国成为那个时代豪放词的最强音。如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一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人日夜眷恋的是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抒发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追求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本词结构紧凑,谐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读后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二、表现手法、风格之不同

婉约词修辞委婉,用含蓄慰藉的方法表现情绪,风格绮丽、婉约、缠绵。这方面的代表词人当推温庭筠、柳永、李清照等人。这些天才的词人既有文学素养,又都通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超人的艺术魅力。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它“音节谐婉,音调柔美”,用“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手法,曲折有致的表现了思妇盼归之切和用情之专。词中,词人一字不提女主人的容貌服饰,而用纯白描手法作心态描摹,借助江上景物渲染气氛,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却又含蓄、细腻,使闻者销魂动容,凄恻委婉。

豪放词大体是创作视野比婉约词更为广阔,它喜用诗文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风格境界宏大恢宏,恣肆,充满了阳刚之美,代表词人是苏轼和辛弃疾。苏轼的《密州出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苏轼被贬密州,他的生活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这首词无论从题材、情感,还是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风格截然不同。同样辛弃疾的《南乡子一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词名篇。词人以文为词,借用典故,以古讽今,既抒写了心中块垒,又进一步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最能说明二者风格的不同: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可见豪放词风格雄浑、刚健,充满阳刚之气,婉约词清丽,纤巧,充满阴柔之美。

三、代表词人之不同

婉约词是,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而豪放词以坡、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为代表。其实词人的创作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而往往是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兼顾,比如辛弃疾,他既有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样的豪放词名作,也有像《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那样脍炙人口的婉约词。其实对于同一种词风也会有所不同,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

此外还需注意这两种词风的缺点。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比如辛弃疾的某些词则晦涩难懂,则被后人称为“掉书袋”。而婉约词太过注重形式,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琢句,往往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半步,比如李清照,明明面对国破家亡、穷困潦倒的严酷社会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婉约词篇3

关键词: 豪放 婉约 多样性 苏轼词

中学时候读诗词,老师说苏轼是豪放派,秦观是婉约派。问老师评定的标准是什么,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就一直糊里糊涂地跟风,大家都这样说,我也就这样说。但始终有个疑问,学术度量标准的选用为何如此主观化呢?很明显,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不能算是精确的度量标准。什么样的算豪放?豪放是针对词人的评定还是针对词的内容的评定,抑或针对词的用语表达的一种情感界定?判断标准在哪里呢?好像没人理清。豪放、婉约的提法,无疑首先抹杀了诸多词人词作品的风格多样性和自身的独特个性,强行贴上拓签,你站在这个队里,他站在那个队里。反映治学者缺乏精确的抽象思维和思辨的逻辑分类能力。因为他无法用更精确的学术语言描述研究客体,所以只能采用这种最缺乏精密性的主观感觉词来定义。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符合常识,易于为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但同时,他的模糊和不确定对进一步研究和深入定量描述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感觉因人而异,这种划分对学者而言真是荒谬之极。从绝大多数词选的选择标准,感觉这种界定首先是对人的界定。如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刘干等就是豪放派,秦观、柳永、姜夔、周邦彦、王念孙等就是婉约派,但这种简单的划分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很明显,把人的个性简单化,有点像“”思维,那就是好人和坏人,这种脸谱式划分方式只会带来误导和错误。对作家的认定,由于每一个都是生命个体的体现,必然充满丰富性和复杂性。当然对婉约的分类同样充满不合理和矛盾。

苏轼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写出了“以铁板铜琶歌之”的豪言壮语,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从来没有在意念里给词裁定范畴。对于他来说,写词的唯一标准是情真意切,曰“婉约”,曰“豪放”,不过是言情的手段。在苏轼作词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自己这次要写首“婉约”还是“豪放”,因为他的词皆出于真情。

“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他的词之所以时而旷放、时而委婉,皆因为他的感情中自有豪迈、有细腻。后人把他划入豪放词人的类别,刻意忽略他在艺术上同样脍炙人口,数量上却是豪放词两三倍的婉约词,乍看似乎将他推上开山鼻祖的崇高地位,实际将他局限于一个派别的狭窄范畴里,无形中是对他的拘泥。苏轼从不隶属于哪一个流派,他的词风时而幽怨深沉,时而清奇高古,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流派就能涵盖的。

有人曾语:“眉山公之词短于情。”若此情指的是柳永式艳情,则不无道理,若说苏轼缺乏真情实感,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江城子・记梦》的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说的是何等情深意。“茫茫”二字烘托出他的沧然心境,“不思量”即日日思量。这样的深情只怕用纳兰氏的“一往情深深几许”也问不尽。其幽怨深沉可见一斑。紧接着,他用了一个假设:“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因为仅是十年,他已经容颜尽改。但仅是假设,苏轼还嫌不足,再一步以梦入诗,直写与亡妻会面的情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时无言胜似千言,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他心中的悲切凄苦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他用“人之忆我代我之忆人”的手法,从亡妻为自己“断肠”体现自己的断肠之情,娓娓写来,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入,缠绵悱恻之极,寻不着半点“豪气干云”的痕迹,不能不说是委婉动人。但全词忧愁中透露出苍凉,婉转里蕴涵深沉,岂是作惯了“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的花间派词人写得出的?

因此,苏轼的“婉约”只是较他个人而言,与别人的“婉约”相比,便显得意境深远,别具一格,不可同日而语。要把他放到婉约词人的圈子里,当然不适合。但是由此就能断定他就是豪放派呢?恐怕也不尽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正是这首词将他一锤定音地划入豪放词人的圈子。的确,全词情怀疏旷、意象宏伟。首起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身,读之,霎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美,“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尽在胸中;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极写赤壁景色,进一步浓厚椎奇诡丽的意象,如平湖蓄水,为后面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造势。待至此句,则一泻千里,尽吐豪情,畅快淋漓。

然而狂则狂矣,深邃不足,于是他笔锋一转,进入畅想,绘尽周瑜的得意潇洒。正在人们瞑瞑遥想、神飞意驰时,他却忽然打住,笔锋又是一落,转到了“早生华发”的身上,一时间,得意与失意,辉煌与落魄,对比何其鲜明,令读者随他一跌,回到沧然尘世,于是“人生如梦”便成了千万人共叹之句、共伤之情。

由此可见,苏轼的“豪放”是较他个人而言的,与别人的“豪放”相比,延绵深邃的情感是人所不能及的。

我们常说,好作家不可无风格,但我们常常被这种说法迷惑,以为一个作家便只有一种风格、一个流派。其实一个成名作家往往不只有一种风格,单就苏轼词作而言,三百余首词中,豪放词仅占三分之一,婉约词占十之二三。我们不能因为他在豪放上开了先河便说他属于豪放派。事实上,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难觅端倪的多样性。这就像现代文坛上的鲁迅,傲然出世,独立于当时任何一个流派,不为任何一个流派所包容,但谁又能说鲁迅不是最优秀的?

婉约词篇4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兄均是进士。柳永自幼饱读诗书,很有才气,族人对他充满了期望。他雄心勃勃地进京赶考,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定然魁甲登高第”。结果他到京城后没有温习功课,而是被烟柳繁华迷住,“y花渐欲迷人眼”,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与歌妓们打得火热,早把四书五经扔到了九霄云外,结果在第一次“国考”时名落孙山。

自视甚高的柳永无法接受落榜这个现实,他认为是主考官不识高才,有眼无珠,觉得自己未被赏识,明珠卖成了璞石价,于是将满腹牢骚写成了一首《鹤冲天》词,以泄胸中不平之气――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词中柳永怨气冲天,一骂社会黑暗:我这个才子词人、白衣卿相居然怀才不遇,未被赏识,真是天道不公!二叹命运多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爷去烟花柳巷“发展”了!暗含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怨。

骂归骂,怨归怨,其实柳永内心还是向往功名的。其实他首次“国考”失利而牢骚满腹是没道理的:当时柳永刚刚进京,尚未“出名”,还属于“生荒子”一枚,考官们犯不着和他这个无名小辈过不去,当然也就更谈不到嫉贤妒能了。另外,“考场无常态”,不见得满腹经纶就一考即中。

柳永发了一通牢骚后,又开始备考了:“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如鱼水》)第二次“国考”他笔试还真过关了,但在宋仁宗皇帝那里卡了“壳”――那首怨气冲天的《鹤冲天》词不知怎么让皇帝看到了。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当时笔试名单交到宋仁宗手上,皇帝一见“柳永”这个名字就问:“是不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那个人?”宋仁宗对柳永落榜后怨天怨地怨朝廷很是反感,觉得柳永词虽工整,但政治觉悟不够高,思想不端正,心理有问题,而且心口不一:你既然把朝廷的功名看作是“浮名”,那你还来参加“国考”干吗?说一套,做一套,这种言行不一的人品令宋仁宗对柳才子“老大不悦”。于是宋仁宗就把柳永的名字勾掉了,并且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一代词霸便终身与仕途一揖两别了。

婉约词篇5

豪放派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表现为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婉约派特点: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来源:文章屋网 )

婉约词篇6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赏析】

范仲淹是北宋豪放派的先驱,其词意境阔大,气势磅礴,音调豪迈。但其作品,也不乏柔婉绮丽之作,这首《御街行》便为一例。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词人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在寂静的夜晚,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沙沙声响,不言秋而知秋。落叶声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将@些轻细的声音听出来,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夜的宁静。“寒声碎”不仅说明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作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了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真珠帘卷玉楼空”,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这里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词人本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然而,在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又怎能不触发他内心世界的幽怨情思呢?因此,接下来就抒发了词人的落寞之情:“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此时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词人在下片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倾吐愁思。

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忧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思念的人儿不见,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因此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总之,词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

婉约词篇7

关键词:苏轼;豪放;风格;意境

引言

宋代词坛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可谓名家辈出,蔚为壮观;当时名作涌起,各具丰姿,它们像争奇斗艳的花朵一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殿堂,而苏轼无疑是这座殿堂中的艺术奇葩。在婉约词一统天下的时候,他敢于与之分庭抗礼,首创豪放一派。南宋的胡寅曾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谬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1]这一评价概括了苏轼词作气势恢宏、风格豪迈的特点,而正如法国作家布封所说:“一个好的作家绝不可能只有一颗印章”,苏轼的词风也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豪放旷达之外也多有清新韶秀之作。

提起苏轼的词,人们多会想到气势豪迈、奔放不羁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确,苏轼作为豪放一派的开创者,以广阔的题材、工巧的文笔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豪放词,而但其在婉约词上的造诣也是无人能及的。苏轼的婉约词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多上乘之作,受到诸多词学评论者的赞誉。[2]张炎也曾评价苏轼的婉约词“清丽徐出,出人意表,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3]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对苏轼的婉约词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4]

一、苏轼词风格特点

苏轼的婉约词与北宋婉约名家的词作相比,不但不逊色,而且多有过人之出。他的创作不但吸收了晚唐五代以来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柔靡绮丽的传统风格。可以说苏轼的婉约词拥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特点,这才使得他的作品在异彩纷呈的北宋词坛享有盛誉。

(一)气势宏伟,豪迈悠远。

提到苏轼的词,我们经常会用豪放、气度不凡等词语来概括他的词风,读者也常常会被他那豁达的气魄所感染。我们读完其诗的确是这样,苏轼的作品中有一大部分饱含着豪迈与恢宏的气度,他常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词中,在写人、咏景、状物中,以奔放豪迈的形象和磅礴的气势来展现自己非凡的理想。语言风格奔放不羁,读起来铿锵有力,令人读罢感觉酣畅淋漓。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通过狩猎盛况的生动描写,抒发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欲前往边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片写出猎的狂热情景,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既是写实,也是诗人虚拟的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格调高亢,笔力健劲,读时如身临其境,备受感染。为下片做铺垫并渲染气氛。诗人意在表明:自己精力正旺,大可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含蓄地表达了报国杀敌的勃勃雄心和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豪壮的气概、博大的情怀所在。

(二)清新放达,超尘脱俗。

苏词在创造清新放达,超尘脱俗的境界时,营造旷达超俗的意境是苏词的又一风格。苏轼在这类旷达词中通过清空疏旷的艺术格调,在词中多用比喻、象征、拟人、烘托等抒情手法。渲染出旷放之境。对苏轼而言,词不仅是情感的载体,而且也是人生哲理的宣言。这种表现功能的转变也就必然引起表现手法的变更。将抒情与说理统一于一体。情是词的基础,理是词的美的升华,二者互为表里。苏轼的一首《定风波》别具旷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有人生态度。尽管雨道中不狼狈而窜,斜照相迎也是预料中事。却通过对生活小事的描绘,表达出诗人不计得失、一切听任自然的超旷哲学。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三)推陈出新、情真意切。

我们也了解到苏轼的词有很多婉约型的作品,同为婉约词,少了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更多的是神韵悠远,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打破了昔日婉约的作风,内容上推陈出新。苏轼因为自己的人生遭遇和思想的独特性,决定了他必然会给那些传统婉约词注入新的活力。传统婉约词是以言儿女之情为主,其作用是为了娱乐遣兴。苏轼却一反常调,“以词为诗”,打破诗词固有的领域,使词不仅可以言情,而且可以明志。思想境界,高远志向,自然风物都可表现出来。苏轼之前,大多数词人的淡淡忧伤,多是百无聊赖之作,很少有写坎坷人生的肺腑之言。苏轼则不同,他在词中融入了个人深情之言,浑厚的思想经历,使词更贴近了生活。

综上来看,我们不能只单方面地以豪放或者疏旷来概括苏词的总体风格,开创豪放一派,用一种恢弘不凡的气度,展现自己超凡的人生态度。同是婉约词,苏轼追求另一种清新优雅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美感。如“清丽舒徐,苏轼沿着传统婉约词的创作发展变化,推陈出新,这是对题材艺术美的改造。因此只能用风格多样化来概括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2版。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

[3]秋枫:《婉约词・图文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婉约词篇8

不用点一盏清茶,斟一杯淡酒。一桌一椅一书一古柳而已。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坐在柳树下面,面对着小河读着那些令我柔肠寸断的婉约词。

我为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而失望。我走进李清照的心房,感受这位柔情而又坚强的女词人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与他分离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冷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的情感彷徨在婉约词前,内心充满了孤独,竟不自觉地伤感了起来。

我爱婉约词,不只是它会使我变得多愁善感,也是因为它使我感受到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纵观一生,唯有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得更加广远。我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看到了爱情的坚贞不渝,也学到了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的品质。我奔走,我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寻找逝去的足迹与熟悉的身影,却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转身,微笑。在婉约词中,我体会了猝然相遇的美妙。

泛舟词海,我与词人们同喜同忧。我痴痴地傻笑,低低的抽泣。我,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融入到婉约词的意境中,我为之倾心一爱。

合上书本,微闭双眸,掩住眼底落满的破碎的忧伤,清风撩起额前细碎的发,拂过一丝惆怅,我的心事我的伤感被尘封在婉约词书本里,只留一个人细细品读。

上一篇:优惠活动范文 下一篇:保洁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