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范文

时间:2023-10-31 02:49:06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1

构建温馨和谐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营造语文教学情境,构建温馨的学习氛围 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相适宜的语文情境,深入浅出,丝丝相扣。如教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可先放颐和园的鼎盛时期图片,教师当“导游”带领学生浏览颐和园,让学生陶醉在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中,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温馨大家庭 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语文学习课堂,真正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地在教师制定的目标轨道上运转。师生互敬互爱,学生把教师引导当成一种求之不得的教育机会,教师视学生成长进步为自己的荣耀,彼此心心相印,视为知心朋友,共同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分享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

用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艺术一直是好的教师追求目标,讲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生动活泼,不拘一格,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突出,简略得当,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这样的授课艺术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制作声情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静动结合,说做结合,同老师一起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感悟语文知识。如笔者在制作四年级上册《观潮》课件时,首先就要下载钱塘江涨潮的壮观场面,让学生描绘“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恢复平静”等情境,感知课文,发挥想象,提升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木材做成的?木材来自哪里?如果在我们的环境中没有树木行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发学生联系实际引起思考。

鼓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多视角看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不同的答案。这样有利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

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动手动脑的能力,经常组织朗读、书法、作文、故事会比赛,指导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广泛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赏识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紧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课堂上活灵活现,让课文中的事例打动学生的心,总之,尽可能让学生走进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教材的情感中兴趣倍增。如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时,教师就要把热爱长城与热爱中华民族联系起来,要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调动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是文情并茂的经典。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既要读出节奏,又要读出文章的情感意境,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陶醉、遐思。

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 师生的面目表情是情感信息的体现,是师生心灵交流的窗户。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恰如其分地用自己丰富的五官表情,形象直观、情真意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灵体会与感应。如解释动物的叫声,教师就可以模仿;人物的不同笑声,如“讥笑、偷笑”,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做出示范。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兴趣能使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内的传输保持高度畅通而让心理处于最佳状态。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都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不够稳定,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关系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语文的爱好与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教学有效途径,一定能使全体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基础课程。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2

多媒体有怎样的优点呢?对我们的课堂有什么帮助呢?

一、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概念更加直观

在英语学习中,单词是一个重要环节,许多人都把它们形容成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传统授课中多为读完单词便死记硬背,再新颖些无非是先出示图片或拿出实物再识记。但是使用多媒体之后,图片会更直观,识记单词会更生动有趣。如讲解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时,可以通过幻灯片中的姚明、刘翔、周星驰、周杰伦等这些大家熟悉的公众人物的图像来学习tall,athletic,funny,cool,calm这些形容词,同时通过比较任何两个人的特点来更直观的学习比较级。

二、课堂更高效

传统的教学中许多知识点我们需要板书,尤其是英语课堂中的例句。这是比较浪费时间的,而现在只需轻轻一点,设计好的板书瞬间呈现,无形中节约了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增加了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课堂效果会更好。

三、课堂容量更大、信息更广

教学已不仅仅是讲授书本知识了,它更多地涉及到课外许多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东西在时刻变化着,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也是日新月异,所以通过多媒体可以让时髦英语、常用口语出现在课堂中。通过视频,也可以让学生们学到纯正的英语。

四、有了更多更好的练习口语的机会

比如讲解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9 Secti-onA 3a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学校郊游,途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可以用图片把事件一一展示,再根据第一遍读的印象将图片排序,再经过理解记忆之后,根据图片复述课文。这种方法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通过课件中色彩的设计突出重点难点

在制作课件时,通过对重点难点的色彩设计,可以把它们突显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同学们对重难点的印象。同时也方便老师讲解。

当然,课件的制作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描述。想让课堂达到理想效果,课下资料的搜集、幻灯片的制作以及课堂程序的设计都是缺一不可的。

总之,运用智慧和科学这把双刃剑,加上不断地探索研究,教育教学的路会走的更好。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3

一、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材,这样才更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如:可以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子目录“和平解放”整合到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来讲述,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说这样调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是指1949年10月1日之后,调整后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样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二、以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整合教材,突出教材重难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重新整合,以突出重点,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断点。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时,可先讲述苏联发展模式――苏联模式的利弊;再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随后再讲述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巨变两个子目录。这样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从而突出了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在最佳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内容,也符合学生的理解顺序。

三、以教材隐现的主题整合,构建知识模块

主题学习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材中大都隐现单元的主题内容,但又分散在多节课中,因此要让学生能完整地理解教学内容,就要对教材重新整合,实现主题内容的完整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内涵。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在学习外交成就时可以把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外交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欧建交、中国与亚非拉等国建交,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外交成就――港澳回归,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外交成就――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题,实现学生对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强调历史再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主题知识模块。

四、以联系乡土历史整合,体现历史现实感

教材一般只是提及基本的历史史实,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教师可以把学生家乡历史发展实际与课本知识整合起来。渗透了乡土历史文化信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乡土历史的研究和探讨,达到对教材中所提到的类似情形的延伸和理解,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三子目录“对外开放的窗口中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家乡连云港看开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连云港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发展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从而更好地利用家乡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以历史线索整合形成专题,增添历史复习的活力

历史教材编排一般依托一定的历史发展线索,但知识点往往分布在多节课之中,如何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时可以从“近代社会确立”的形成过程着手,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整合专题。1.近代社会确立的条件:①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②经济上――新航路开辟;③政治上――资产阶级形成。2.近代社会确立的方式:①以资产阶级革命方式;②以民族解放形式;③以改革的形式。3.近代社会确立的完成:一般认为在工业革命后基本完成,即19世纪60―70年代。又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进行中国近代史复习时,可以依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之一――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来整合复习。西方列强的侵略:可以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知识有机整合;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可以将“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进行归纳整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把握,达成培养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六、以课标的三维目标整合,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又能感悟历史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以史明理,以史为鉴”的价值取向。如:可以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面貌》和第6课《开放与交流》两课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盛唐时代特征,突出那一时期唐帝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来自于创新与开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开放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始动力,使他们自觉形成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认识,“以史明智”,并付诸于行动,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 转变

高中历史课是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中学生必须要认真完成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全面的掌握中外历史知识,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此外还可以促进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能力以及生成对历史的重要意识,也更好的提升了学生们的素质文明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用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着眼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了解社会。由于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历史事件,所以也可以提高学生在今后道路的发展,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要提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历史教学,使之实现历史教学的更高目标。

一、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历史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历史叙述过去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而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再再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的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二、充分挖掘教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上来,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知识的探究。教材只是一个样本,它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的,我们必须要为他们挖掘更多的历史知识来源,比如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让校园成为历史学习的大课堂。在课余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当地的历史人物和事迹,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进而形成对学生的熏陶。

三、充分利用课本中设置的活动课,给学生讨论、辩论的空间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每一册都设置有一节活动课,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与下册的“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调查”、《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你如何评价拿破仑”等等。从总体上说,学生们对这些活动课很感兴趣,每次举行这样的活动课,他们都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辩论,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把整节课不断推向高潮。比如,在准备上“你如何评价拿破仑”这节活动课时,我们不妨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常常是老师提供资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和课本的知识,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明显束缚了学生的史学意识。本次活动课,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对拿破仑这个人很感兴趣的特点,将学生划分成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布置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制成相应的卡片,然后自行组织进行讨论,并作好记录,最后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在课堂上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修正。这样,学生们从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自主地探索知识,还学生以自主学习权。在讨论课上,第一小组的发言是:在西方的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象拿破仑这样如此长久获得赞誉。他以个人非凡的努力,从普通的科西嘉岛民,成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叱咤欧洲二十余年。他所建立的荣耀使得法兰西人在欧洲赢得前所未有的尊敬。第二小组的发言是:拿破仑是一个战争狂人,在国内打,到国外打……。第三小组的发言是:拿破仑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野心家,他迫不及待地要当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第四小组的发言是: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与幻想,凭借勤奋与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得到了……。整节课中,学生个个投入,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结果课堂气氛甚为活跃,真可谓高潮迭起,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整个活动课的预期教学目的。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寻找先人的气息。这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一个很好的方法。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调查社会发展动态,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说教要生动得多。"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革命老前辈讲述他们的事迹,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对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经历过的人们必定会讲的更精彩也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先进模范人物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5

过渡又称衔接,是教学过程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交递,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功的过渡表现为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逻辑延伸,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掌握和运用过渡的艺术,要考虑前后环节内容联系的性质,不同的关系,需要不同的过渡方法。过渡的方式很多,常见的过渡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自然分析法

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12课《美国的诞生》,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爆发、建军、宣布独立、转折、承认和成立政府,然后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分析完上一环节就可以接着提出问题,引出下一阶段的内容。如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可以这样过渡:既然来克星顿的枪声打响,面对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北美人民该怎么做?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或找到“建军”,这样也能够轻轻松松间实现了过渡,顺理成章,自然而又流畅。

自然分析过渡法,适用于前后教学环节本身有着层层深化关系的知识之间。这种分析法,给人一种由浅入深、步步登高的感觉,使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富有形象性、逻辑性和节奏感,淡而无痕。

二、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法就是先讲出或得出前面环节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然后向学生揭示该环节的结论或规律将要推论或应用的方面,最后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7课《中国历史》《》时,常常就这样引出“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和“百日维新”的具体内容: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资产阶级改良、革命,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宣传方式。让我们共同想一想: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是怎样宣传自己的观点的?他们的观点又有哪些?

演绎推理法过渡从一般到个别,完善知识链条,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这样的过渡不但调动了学生参加新知识构建和解读,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调动,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启发类比法

启发类比法过渡,主要在于使学生顺着联想的思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这两个环节可以过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共同的特征,具有可比之处,具有迁移性。

例如在讲九年级下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在讲清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后,就可以顺势这样提出:既然战后的西欧是由于这些原因快速发展起来的,那么亚洲的日本呢?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这种过渡的设计,既保持了学生学习思维活动承上启下的延续,又简洁明了,富于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使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以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四、趣味引导式

趣味引导式是在讲授过程中选用恰当的故事、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个教学环节。

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一章中,从开元盛世转到对唐玄宗全面客观的评价,前后跨度大,不容易掌握。于是就用多媒体播放了著名朗诵家寒风朗读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说明了什么?“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顺理成章接着问:“你该怎样评价唐玄宗?”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这样的过渡,既能激发学生探求历史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叶圣陶语),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达到了教学环节巧妙转移的目的,效果很好。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6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电化教育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一、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钱塘江,可以课上放一段钱塘江潮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浪潮的声音朗读课文,仿佛面临大江,静观潮起潮落,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感悟到作者观潮时的心潮澎湃,满怀敬畏之情。又如《月光曲》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那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贝多芬当时创作这部《月光曲》的来源。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故事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二、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翠鸟的可爱形象。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型”,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等课文。还有二年级开始学的寓言故事,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小学低段中的拼音教学,教师在指导发音的过程中,若是加上媒体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音的嘴型与音准,从而避免了个别学生上课听不清或看不清的盲点。对于拼音拼读的熟练程度,如两拼音、三拼音的连读等,也可以通过展示更多的拼读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规律。

我们的汉字是一种非常优美的字体,因此,书写汉字中的笔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之一。怎样让学生正确地写字而不是“画”字,怎样让学生写的字端正而又美观,这也是语文教师们一直在努力进行的追求。人无完人,虽说我们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但要做到非常完美是很困难的,语文教师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其它更为有效地办法。而今,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展示,笔画分解等手段,将汉字的书写清楚而又直观地在屏幕上展现出来,而且,笔锋笔顺都可以进行科学编排和控制,可以让教学更直观,加上教师的姿势指导、规范要求,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扎实地学习书写汉字。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7

从历次检查的情况看,尽管在个别老师或个别环节上存在一些需要纠正的问题,但本学期的教学常规落实情况是非常到位的,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一是教师的个人记录册符合学校的要求,无论是专题讲座、理论摘抄或是听课记录都符合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二是教案依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老师们根据共性的教案作一些调整,以求更能适应自己教学的需要;三是教师为学生作业批改所做的批阅记录清晰地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情况,既有学生个别的错误记录,也有班级当中倾向性的错误,同时还将如何进行作业评讲写得清清楚楚;四是学生的作文抄写比较认真,作业的正确率较高,教师的批改也非常及时、规范。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当然,教学常规的管理还应该再上台阶,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

附:2008年1月10日的教学常规检查总结

教师个人记录册检查 教师个人记录册的检查结果,反映了我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强烈的学习与进取欲望。老师们在教学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理论学习进行较好的结合。值得肯定的是,老师们的听课记录十分详细,不仅有老师的教学程序、方法,而且有学生的学习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在记录的旁边写下了自己对该教学环节的思考,成为一个较好的教学案例,这对老师的成长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从检查的结果看,低段老师的听课记录更为详尽一些,尤其是一年级的8位老师,她们的听课记录非常详细,旁边的教学思考比较深入。另外,像胡秀云、吴佳秋、曾万燕、熊卫理、苏新琴、蔡朝敏等老师听课的节次也较多,超过20节。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篇8

首先,新课程与以往人教版的教材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差别,处处渗透着关注人生 、培养情感、提升能力、学会协作的现代化意识。同时也有很多编排的特色,体现紧跟时代潮流的气息。

一、 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主次突出,详略得当,节奏性强

新教材按照课时进行编排,每节课上一课的内容,每一课基本讲一个主题,这样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新知识的规律。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有限,思维活动更倾向于形象化,逻辑思维能力还很欠缺。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应抓住重点,主次明确,深入浅出,注重形象化教学。

二、历史线索清晰,主旨鲜明

历史线索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全局把握知识,理解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我认为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在这点上非常成功。例如八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章节中,教材编排淡化了农民起义,强化了中国的近代化因素,教材中始终贯穿着两大线索,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一是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富有时代气息,注入新的理念,角度不同,认识不同,结果也不同。

三、标题设计新颖,一语中的,富有人文气息

以往人教版老教材在题目设计上,概念性强,给人一种冷冰冰的学究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涩难懂,感觉离现实、学生的生活都非常遥远,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而北师大版教材在题目设计上,改变了以往老教材中比较传统的、概念性强的特点,清新活泼,一语中的,点明主题,直观精炼,一看就会引起人的兴趣,有想继续了解的欲望,可谓引人入胜。

四、特色明确,凸显能力培养理念

以往人教版老教材在课文编排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受,因此教材只有正文和课后习题两部分组成,呆板又僵硬,不能吸引学生;而北师大版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课前有精心设计的导言;正文分大小字排版,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课文中穿插“想一想”或“议一议”等小思考题;课后设计“每课一得”;为学生设计的有梯度的不同形式的课后作业等。

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课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小导言,我认为他能为学生带来很多作用:①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一下抓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可作为教学提纲。新教材的小导言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揭示了本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本课教学打好基础;③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小导言往往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问题,引起学生重视;④可作为学生课前自学的阅读提示。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马上就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学生可带着小导言中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走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北师大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容量的要求,很灵活地将课文分成宋体字和楷体字两种字体叙述的内容,宋体字叙述的部分是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楷体字叙述的部分是学生阅读的内容,一般是对正文部分的解释或说明,这样的编排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地根据需要处理课本知识,也可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另外北师大版教材比以往增加了更多的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图片,每一课少则三四幅,多则十几幅不等,有地图、人物图、场景图、实物图、壁画、漫画等,这些图片直观清晰,色彩明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历史的原貌,达到感染学生的学习氛围。例如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文中配备了战国匈奴王冠、玉门关西汉长城、汉代“单于和亲”瓦当、《昭君出塞图》、《农事图》、《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多达十幅,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学习,真切而全面地感知历史,从而体会到先民们不懈的探险精神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大亮点是每课课后部分增加了“每课一得”。“每课一得”根据本课正文部分知识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基本上属于历史常识,既好理解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了一份收获。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每课一得“汉族名称的来历”、18课“《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史书”、九年级上册第6课每课一得“拿破仑死亡之谜”等等,我认为这个创意非常有效,类似于以前的读书小卡片,说明编写者真正的为学生所想,从学生出发,用心用情的编排教材,抓住细节,挖掘知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而又开拓了学生的应用视野,拓展了知识,丰富了生活。

最后,北师大版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独具匠心,构思严谨,梯度明显,具有开放性,符合当今新课改理念。教材在课后习题中一般分为三部分,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材料阅读”是原来老教材中所欠缺的,他引用了许多古书、古史中的内容或历史名人经典语言,并配上原文翻译,学生在阅读时既训练了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又获得了解历史知识的第一手材料,更有说服力,并且在长期的训练中,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论从史出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11课都江堰时,材料阅读中就选用了《华阳国志》中的一段话来烘托课文内容。“自我测评”是根据课文内容原创的对于广大学生都能做到的一般性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的上课听讲情况和接受能力,属于层次较低的一般考查。“活动建议”就属于层次较高的锻炼能力的习题,他的涉及范围比较广,能力培养也是多面开花,当然要求学生的基础也更好一些,才能完成这一练习。例如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人物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自制地图或历史图表;搜集成语、历史小故事制作小报或连环画;举办演讲活动、擂台赛、辩论会;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动手制作打击乐器等等,虽然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得出的结果还有些稚嫩,但是他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思维、互相协作等多方面的探究研讨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扩大了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加深了感情。

其次,由于新教材的诸多新颖设计和亮点,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理解编者意图,吃透教材,采用符合新教改理念的,富有新意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两点要把握: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历史过去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情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难免呆板也匮乏。能牵动情感的事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历史人物、历史场景走进师生视野,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尤其是许多历史事件人物都被搬上银幕,还有大量的文献记录片,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节选片段。如讲张骞出使西域时,我借助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真切感受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艰辛和勇敢以及坚定的信念;讲秦始皇扫灭六国时,又借助王立群《百家讲坛》中关于《史记》的部分镜头,使历史课更加形象具体,又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从而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历史知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往往会积极参与实践,渴望通过探究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是真正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广泛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在内容编排设计时,每个单元都有一节探究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根据内容进行设计,发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查找资料,采用不同方式展示探究成果,展示才华,学会协作,提升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我根据内容进行设计,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通过讲故事、说相声、表演历史剧、制作课件、抢答擂台赛、办小报和画连环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探究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当然,新教材的魅力远不止这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教师的不断探索,相信新课改的明天会更美好,基础教育的未来会充满阳光。

上一篇:恋老爷爷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开学第一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