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时间:2023-11-02 16:37:49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1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落后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课本,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一些语文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感觉学习语文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慢慢的很多小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2.小学生缺乏独立性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过分的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和教师的指导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很多语文教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的给学生解决,使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个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着很大的阻碍的。 

3.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少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很多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不给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慢慢的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一个主体地位,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角色。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是很难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的。 

二、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当前小学四年级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迫使着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改革,语文教学只有改变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小学生在科学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才能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能够以饱满的心态来学习语文,学习到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1.开展多媒体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观潮》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精度课文,给学生分析完课文内容以后,对课文内容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教师就可以播放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小学生在视频中就可以听到隆隆的响声,看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些壮丽的景观,会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这种画面对小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使小学生沉浸其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把观潮这篇课文演绎的栩栩如生,让小学生对课文有个更加直观准确的把握。 

2.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语文新知识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小学生年龄是比较小的,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给小学生树立一个预期的目标,让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例如在学习古诗《忆江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大体理解,把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教师。小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协助自己学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提高。 

3.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師采用的是落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小组教学可以实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能够畅所欲言,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够学习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就能够在学习语文中具有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总结能力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改革只有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永嵩.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9 

[2]张晓霞.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10,08:43.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2

均衡优质,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基

2015年11月,湘桥区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区教育公平得到质的提升; 2016年1月,该区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全区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12月,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湘桥教育迈上新起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这就需要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学校的优质化发展,韩山实验中学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构建高效课堂理念。高效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核心建构、形成自主发展力。榇锏秸飧瞿勘辏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还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由此,韩山实验中学总结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目标导学、自学研讨、展示交流、解疑释难、拓展提升、巩固练习”;形成了高效教学的“五个三”策略,即“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心――信心、恒心、决心;三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三习――预习、练习、复习;三清――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逐步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

韩山实验中学以高效课堂建构为核心来提升教育质量,湘桥区城西中学则通过法治文化建设这一突破口来提升办学品位和丰富教育内涵,探索教育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开辟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学校依托设在校内的“潮州市青少年禁毒(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基地,参加市、区在学校举行的“6・26”国际禁毒日拒绝签名、宣誓活动,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吸毒人员到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制作禁毒教育微电影《等你回来》,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在教育基地的引领下,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逐步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法官进校园”活动,学校先后聘任了六批近百名潮州市中级法院青年法官担任法制辅导员,开展“一带一”活动,即一名法官与一个班级结成对子,法官定期为结对班级学生上法制课。活动中,青年法官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诱惑”“慎重交友”“做文明守法的中学生”等话题,从学生生活、学习中涉及和需要防范的法纪问题入手,把严谨的法律条文和生动的具体案例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青年法官还通过与学生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存在困惑的学生交心、对话,协助班主任教师转化问题学生。“法官进校园”活动,站在专业法律的高度,既有权威性、严肃性,又以鲜活的形式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敲响警钟,很具实效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湘桥实验学校大力推行走班制校本课程改革,开了潮州市小学系统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先例。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平衡发展,学校专门开发了网上校本课程选课报名系统,在2-6年级中分别开设诗歌、书法、歌咏、国画、器乐、舞蹈、田径、乒乓球、泥塑、纸艺、棋类、魔方、摄影、科技、礼仪、行业实践等54个班级社团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自行选报,并编入课程表,两节连堂开展活动。为了解决特长师资不足问题,学校除了选定有特长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任课外,还引进韩山师范学院的师生资源、聘请综合素质高的热心家长担任辅导教师或客座辅导员,为走班制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内涵提升的根本所在。不管是德育创新还是文化传承,不管是课堂建构还是课程开发,不管是教学相长还是家校合作,都离不开教师这一根本主体。基于此,湘桥区注重引导各学校积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立德树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比如,韩山实验中学倡导“教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育人的精锐之师。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共识,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校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散学习、集中研讨等方式来培训教师。通过聘请高校的教育专家、教授来校作“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教师行为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等专题报告,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开展以“学课标、钻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学校要求教师每天自学10分钟,写1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教师每年都会积累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有效提高了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学校还特聘高校教授和退休专家为学校顾问,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

又如,湘桥区城基中学注重研修一体,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水平。一是通过网络研修,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不仅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的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还组织全校200多位教师集体参加了广东省网络研修班的学习,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在线视频学习、协作组活动、视频互动等形式,交流了彼此的教学心得、教学成果以及教学困惑,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二是推行首席教师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制定了《城基中学首席教师评选方案》及《首席教师工作职责》,要求当选的首席教师要通过开公开课、开专题讲座、帮扶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席教师制度的确立,发挥了首席教师引领作用,打造了名师团队,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研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三是搭建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平台。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这个平台,利用“培训――交流――反思――展现”四大环节,采取教学竞赛、教学能手评比等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潮州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研究》《校本教研与提升教师学习力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学习力策略的研究》《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中学班级“软文化”建设的研究》等省、市、区级课题均已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各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以论文集、教学札记等形式进行推广;近5年,学校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的有289人次,发表在省、市、区级相关教育刊物的教师论文有7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比赛并获奖的有580多人次。

特色发展,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核

湘桥实验学校在2016年6月举行的“牵手成长,紫荆印象”亲子同庆的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中,以“感恩・成L・荣校”为主题,以“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同学”为主线,以“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成长,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为活动宗旨,坚持“不落下一个”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达情感,展示“阳光、自信、优雅”的个性风采。通过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使师生、亲子、生生之间在“一敬礼、一拥抱、一握手、一承诺”的互动演出中增进感情,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即将告别母校的450多名毕业生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课,给450多名家长带来了一次温馨动人的感恩盛典。参加毕业典礼的领导、嘉宾由衷地称赞说:“原以为来看看孩子们的表演节目,没想到却被深深地感动,被台上老师们的倾情朗诵所打动,被家长与孩子亲子同台同唱的深情演绎所感动,被所有毕业生台上的自信、激情所感动。”家长们参加毕业典礼后这样说道:“节目演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释放,感恩教育如此深入人心,这是值得孩子们铭记一生的精彩的毕业盛典!”“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也有我们家长!”

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是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的一次集中展示。在雅实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湘桥实验学校已逐渐形成了“雅实节日文化、雅实礼学文化、雅实三自文化、雅实廉洁文化、雅实诗书文化、雅实家风文化、雅实传播文化、雅实评价文化”文化体系。尤其是其中的“亲子八同行”活动,让学校雅实德育真正走向了生活化、常态化。一是“同扬优秀家风”:学校印发《倡议书》,广泛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好家风”的文化建设活动的意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与“家风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实施育人资源一体化、育人过程同心化,通过“共读、微播、同行、同台”等专题系列化活动,树立“我爱我家乐融融”的新榜样,让家长和孩子在日常学习教育活动汲取优秀家风文化,家家共创好家风,家校同心育新苗。二是“同守成长箴言”: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把“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力学笃行;见善思及,见贤思齐,尚美立品”的“湘桥实验学校成长箴言”发送给每位家长和学生,倡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箴言,规范自身的言行;编印精美的《古训格言亲子读写》校本教材,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与家长共读共赏共用。三是“同筑阳光心园”: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韩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携手,组织开展“共筑家校成长心园,放飞雅实健康童梦”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搭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和家庭。四是“同献爱心公益”:学校以少先队为主阵地,以家委会为主渠道,家校携手,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亲子“雅实七色花义工志愿队”,倡导义工接力“服务一小时”,从爱心、文明、书香、廉洁、环保、安全、推普等方面培养学生和家长规范、责任、服务的义工意识。五是“同沐诗书文明”:学校持之以恒办好“紫荆诗书社”,每学期每个年级出版一期《紫荆花苑》,引领师生、家长参与诗书和格言创作活动,培养师生、家长的诗书情怀;确定每周星期三晚上为“经典书香飘万家,快乐亲子读书夜”,倡导家长选择一本好书,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书香家庭文化。六是“同进廉洁学堂”:学校立足“小课堂”,组织四年级按教材上好廉洁教育课、各年级上好“崇尚廉洁,勤俭养德,明礼守信”的主题班会课;拓宽“大课堂”,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道德讲堂,亲子宣讲”活动,通过邀请名誉校长、纪检干部到校为师生、家长讲学,让荣获“书香文明家庭”的亲子家庭代表交流分享“传承文明,勤廉齐家”的经验收获,举行亲子道德实践承诺签名仪式,让廉洁教育生根开花。七是“同练健身体操”:学校充分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时间开展“国学雅实特色操”训练活动,组织一二年级学生练习“国学弟子规操”,三年级学生练习“童趣五步拳”,四年级练习“活力健美操”,五六年级学生练习“快乐跆拳道”;还开发了一套适合亲子、师生同练的“古典体操八段锦”,在全校掀起“携手闲暇健康行”的健身热潮。八是“同受礼学教育”:学校将入学礼、入队礼、尊师礼、孝亲礼、毕业礼等“礼学活动”的育人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文化教育典礼中,给师生、家长以庄重的仪式感,在深刻体验中达到无痕育人的目的。

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是湘桥区教育品牌建构中“一校一特色”的典型代表,以武术、龙狮、足球为特色的湘桥区意溪中学则是“一校多特色”的代表。自1997年开始,意溪中学结合地方武术传统文化,发挥学校优势,开创武术特色教育,在常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注重融入“德”与“礼”的培养,既让学生强身健体,又让学生明礼修德;学校积极推动发展龙狮运动,大力传承弘扬龙狮文化,打造了一批舞龙舞狮特色项目,有地面狮、板凳狮、高桩狮,学校舞龙舞狮运动队经常受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重大活动的表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还代表潮州市参加广东省龙狮锦标赛和省级的各类龙狮比赛,获多个前六名奖项,为潮州市争得了荣誉;学校还是潮州市足球传统学校,除三支专业队伍常规训练外,学校还增设每两周一次的开放式足球比赛观摩课,开设足球知识讲座,充分发挥足球趣味性和观赏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足球热情。

无论是一校一特色,抑或是一校多特色,特色发展、文化育人日益成为湘桥区推进学校品牌生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路径。近年来,湘桥区倡导以特色发展提升教育均衡水平,鼓励和指导学校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和突出个性,分别确定湘桥区实验学校等8所学校为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第一批定点学校, 意溪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为第二批定点学校,同时召开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交流会,举办特色学校建设专题培训班,组织申报并开展评估认定表彰会,评定了7所区特色学校、8所区特色项目学校、5所创建特色学校推进奖,深入推动中小学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湘桥区善于引导各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融入地方文化特质、传承本校文化历史,如湘桥实验学校的雅实德育特色教育,以“亲子八同行”为核心建构,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文化、学校成长箴言文化、国学礼学文化等文化元素;城西中学将学校通风厅打造成为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潮州地方特色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定期举办以民族器乐演奏、传统戏剧表演、经典诗文朗诵为主要形式的艺术节活动,举办以经典名篇、诗词联句、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现场书画比赛;湘桥区美堤小学以《潮汕歌谣精选100首》乡土文化教材为校本教材,传承地方歌曲文化。丰富的文化元素与地方特质,让湘桥区学校的特色发展别具一格,底蕴丰厚,活力四溢。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研究”(编号:NGY2015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20-03

高等学校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任务,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使之认同和价值观内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以及提出教育的策略,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

本文选取宁夏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进行了调研。这四所高校分别是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北方民族大学,调查对象是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的在校本科生。每所学校按照不同学院、不同年级随机分层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在2017年5月分别对四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57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746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在有效问卷中,四所高校被调查的学科类别有文科类232人、理工科类217人、体育艺术类111人、医科类186人;按照年级统计,2016级有201人,2015级有205人,2014级有224人,2013级有116人;按照性别统计,男生有341人,女生有405人;按照是否中共党员统计,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有241人,非党员有505人。课题组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Excel2003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总体认知认同度比较高,但少部分学生存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度较高。有73.86%的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有91.02%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政治灵魂”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不完全认同和不清楚的只占8.98%。有97.45%的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有96.37 %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96.65%学生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有93.17%的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我国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全认同和不认同的只占6.83%。

但是在调查中也看到少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认知不清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怀疑态度的学生占到15.01%。有33.2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有6.97%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再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

2. 少数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认识不清楚

调查数据显示,有5.63%大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好,有5.49 %学生认为什么制度都可以,无所谓。对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是普世价值的观点,有25.60%学生非常赞同,有41.42%学生比较赞同,两项之和占67.02%,这个数据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对这个观点不清楚的学生占14.47%。不赞同这个观点的学生只占18.49%。有16.49%的学生认为中国可以尝试搞多党制。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意识形态思想观点的影响。学生对西方的自由、民主的内涵并不清楚,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可以看到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还是异常的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包括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显著。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只有29.36%的学生经常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思考;有25.20%的学生只是认真完成听课任务;有27.48%的学生上课时会偶尔听听;有17.96%的学生在上课时会看手机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很多学生在“其他”一栏当中填写学生在上课时玩手机的较多。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只有26.81%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时有新意,收获比较多;有36.19%的学生认为教师课讲得还可以,但是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22.52%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输,对自己启发不够;有14.48%的学生对自己上课的状态说不清楚。笔者曾在2015年11月对这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认同状况进行了调研,在问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时,有24.17%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有互动,受益较多;有40.25%学生认为教师讲得还可以,就是对该课不感兴趣;有25.0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有8.50%的学生对自己上课情况说不清楚。从对比中看到,学生的评价前后变化不大。这些数据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还不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看到当前在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其影响因素有着各种主客观原因,主要因素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对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不够

从“05课改”算起,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可以说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讲授给学生,使得大学生能够基本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问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学生将教育形式、方法单一排在第一位,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够高排在第二位,教育内容僵化,缺乏吸引力排在第三位。在问及目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时,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学方法单一、上课的时候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排在第二位的是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还不够,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还是比较滞后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教师的理论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没有完全凸显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力,更多的凸显了知识的传授。

2. 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5后”,政治敏锐性较低,辨别力也较弱,比较容易受到全球化大环境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现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频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益变得复杂。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呈现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与反动文化、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社会分层分化、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引起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多元化,造成人们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选择产生困惑、迷惘和混乱,削弱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正如调查数据显示的,有33.2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如功利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等思潮的影响。这也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1)指出的:“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高校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任务更加繁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

3. 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快捷频繁,新媒体对各种价值观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每天从新媒体中接受着各种大量的信息,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目前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虽然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但他们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各种思潮还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中国社会的国情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网络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感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切实探索讲课的新方式新方法,放弃灌输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2. 深入研究“95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以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感

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理念速度快,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以新媒体为重要的生活工具”,而且也存在着政治敏锐性低,政治辨别性弱等问题。对他们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说教和灌输,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于智育教育,智育教育的过程是看学生知识掌握了没有,学生对所讲知识点懂不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愿不愿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是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体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

3. 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冲击,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

“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现在的大学校园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交流信息,手机中的各种信息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体结合,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将这一新载体更好地运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及时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

4.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有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理论实践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走出校门,亲眼看到社会的变化,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办辩论会、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围绕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在党团活动中,加强党员、团员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能起到一种带动辐射作用,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如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团课程培训,通过主题课程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实践社团中,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马恩著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作,既是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自身教育的需要。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要建设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与大学生的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与各个二级学院、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相互合作的机制,如果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形成合力。

5. 学校各类服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保障

在日常学生生活中,要做好各类资助帮助工作,将理论讲授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如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的帮助。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才能在情感上认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问题,认知了、感受了,才能相信。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

[5] 翟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68-71.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27

作者简介:张拥军(1981―),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班班通辅助教学平台走进了教室,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班班通带给我们的变化不只是教学硬件设备上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下面我谈谈班班通带给我的帮助及自己运用班班通的一点体会。

一、运用班班通,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

如今,城市学位紧缺,班额大,语文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学难度确实很大。自从有了班班通,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课堂纪律好多了,身心俱欢,教师的负担自然少了。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班班通的投影显示功能,就不用再费劲地在黑板上抄题了。教师可以把作业、试卷等设计在PPT演示文稿中,把重点、难点、易错的题目用不同颜色的字表示,同时用超级链接把答案联系起来,按下按钮就可以核对答案,这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我还在导入课文后,播放课文的朗读视频,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陶醉,让我们语文教师深受感染。

除了将班班通设备应用于教学,我还在班班通设备上安装了一些管理应用,比如“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等,特别是“班级优化大师”,在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行加减分管理。怎么加分、减分呢?我和学生们一同确定加减分项目,并将它们添加到应用当中。上课一开始,我们就将应用打开,从课前准备到课后作业的完成,加减分可以在手机或是电脑端完成,班班通终端上就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表现情况,一是可以完成加减分评价,二是通过光荣榜确定一个导向,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三是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评,测评的方式,可以通过独立的应用完成,也可以通过问卷网、问卷星等平台设计测评问卷来完成。

二、运用班班通,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班班通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利用班班通,将五壮士如何痛击敌人,如何英勇跳崖的故事画面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家热血沸腾,一句句激昂的话语脱口而出,充分调动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班班通集声、色、画于一体,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文章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桂林的青山、绿水,但班上只有两个学生游览过桂林,其他学生都没有切身体会,只能从文中了解,从课文插图中想象。任凭我一张嘴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依然体会不到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所以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也只停留在表面,比较肤浅。使用班班通后,我又重新将这篇课文讲了一遍。当我把课件演示给学生们看时,学生们第一反应就是“好美呀!我想去桂林玩……”学生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又趁热打铁,出示类似的文章让学生们阅读、理解,并交流学习经验。

我还利用班班通终端的特点,丰富应用选择,做好活动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多音字的时候,我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将对应的词语和音节进行配对,难度不高,但是有趣,也能强化学生对多音字的识记;在进行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教学时,设计归类的活动,既可以做到当堂测评,又能促进学生理解、领悟;在口语交际、作文教学时,通过班班通设备再现场景,帮助学生有序表达。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运用班班通,有效地突出了课文重点,突破了课文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班班通教学平台,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我利用班班通的强大功能,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班班通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我在执教《观潮》一课时,巧用班班通设备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想象课文中描写大潮来临时的景象。若仅凭文中第三、四自然段的描写,学生不可能具体、形象地感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磅礴与迅猛。利用班班通,我把钱塘江“潮来时”的情景以图文并茂、声响互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一片惊叹赞美声中走进了“钱塘潮”,仿佛此时已置身其中,成了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有的学生居然也踮起脚来看,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此情此景又怎能说没让学生们感受到钱塘潮来临时的奇特、宏伟与壮观呢?

以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班班通中形象直观、传神的画面为蓝本,教师让学生走进世界闻名的“自然景观”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感。班班通的使用,不仅破解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它在悄无声息中把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完美统一。

四、运用班班通,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班班通屏幕呈现教学内容、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回答及时迅速地给出判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利用班班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空间,40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如我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通过PPT将金华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去读课文,找作者的游览顺序,赏沿途的景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还尝试将希沃白板的云课件功能运用于教学,它与我们常用的PPT相比,更为简洁易用,就语文教学而言,它的学科工具比生字、拼音的演示更简单,只需要输入汉字,读音、笔顺演示都有,拼音还可以根??需要展示不同的声调,读音更标准,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可以直接在页面上进行书写,而不用直接预设,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5

二、推进——想象法。例如,让生活实际的沙漠知识,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操场上的花草树木,以及附近田野上的庄稼,再让学生设想,如果半个月以至一个月不下雨,将会出现什么景象)(不浇水的花草和没有灌溉的庄稼枯死了),进一步再设想,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下雨,将会怎样?(要指出:一切水源都没有了,河干了,自来水也没有了)将学生的想象结果概括起来,就出现课文《沙丘地区的景象》插图所示的景象。这种逐步推进“没有水”的想象法,不仅使学生认识沙漠景观的特点,也使学生了解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缺水。这个问题解决以后,课本中的其他问题,诸如:我国最干旱地区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干旱?有水的地方出现什么景象?这里的水从哪里来等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使用这种方法时,一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实际出发,使学生的想象有基础;二要注意逐步推进,使学生想象跟得上,一步一步向前发展,顺理成章,不能一蹴而就。

三、横向——借助法。如学习《钱塘潮》时,可播放浙江电视台拍摄的专辑《钱塘潮》,联系小语教材中的《观潮》,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这样,学生对钱塘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感受一定深刻。但是借助并不是代替,还要记住地理教学的特殊任务:浅显解释钱塘潮的成因,指出钱塘潮的危害。又如,学习沙漠知识时,可联系小语教材中《沙漠里的船》,并指出:沙漠中的植物要适应干旱环境才能生存,骆驼这样的沙漠动物也同样要使自己适应干旱的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动植物形态。小语教材中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很多,大多数安排在《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完全可以横向利用,借助这些知识来学习地理。

小学《自然》中的地理知识更多,诸如天文中的地球自转、公转,太阳高度,四季的成因,星空;地质中的岩石,矿产,土壤;以及气候和生物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借助来学习地理,小学《数学》中也有可借用的内容,比例尺的知识与《比和比例》的关系密切。地理中的比例尺实质上是一种比,并不是比例,不要因名称相近而混淆起来。

横向借助时,必须立足为地理教学服务,为学生编织网络状知识服务,不要把地理课上成语文课或自然课。

四、注入——“今天”法。无论多么新的教材,都由于编写、审查、出版、发行等原因,到使用时,本来是“今天”的内容,都已成为“昨天”的了,因此,教学时要增补许多新的。属于“今天”的内容。这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如:学习《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时,应增加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的内容;学习《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时,要增加宝钢和浦东开发区建设情况;学习《岭南风光》时,不能忘记补充我国最大特区——海南特区的建设成就;学习《南极洲和北冰洋》时,可讲《因纽特人今昔》(《人民日报》1995.12.10);学习《联系各地的交通网》时,一定要补上京九铁路建设情况,加上一幅京九铁路示意图(也可在原教学挂图上加上京九线),将课本中“三横三纵”的布局,改写成“三横四纵”的布局。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6

一、借助学校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明确“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挖掘和保护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去年三月至今年七月,全国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潮州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是潮州文化的瑰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媒介,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传承中华民族本土优秀文化。潮州戏剧――潮剧的传承工作走在前面。随着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潮州教育部门进一步重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提倡全市各中小学开设乡土文化教育平台。市区许多学校也纷纷响应。潮州市峥嵘小学率先申请了《潮州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的课题。潮州绵德幼儿园申请了《潮州歌谣》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市教育局于去年申请到《潮州文化》乡土教材的开发。笔者在2007年已经向市教育局申报了“《潮州民间音乐》小学音乐辅助乡土教材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组的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收集、研究工作,现已进入中试阶段。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潮州民间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合方法研究”,以“融合方法”推动潮州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传承工作是与时俱进之举。

二、发展城市旅游的需要

潮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潮州本土文化的开发,潮州音乐的欣赏成了吸引潮州旅游游客的一项富有本土特色的项目。吃潮州小食、听潮州音乐、观潮州古建筑、赏潮州工艺品……为古老的潮州披上了文化的霓裳,为潮州的子民开拓了旅游的大道。2006年,潮州被国家命名为旅游城市。同志曾指出:“这些旧形式到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们服务的东西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繁荣,提高了群众对家乡民间音乐文化的热心。

三、实施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融合方法”推动潮州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传承工作,适用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的教学理念第八点“弘扬民族音乐”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由此可见,开展潮州民间音乐在教学中融合方法研究,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准确的选择。与此同时,其研究成果,对推动各地域开展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还将会起到以点带面的启示作用。

四、解决课时限制和传承潮州民间音乐的需要

根据笔者组织开展的一些初步调查中显示,在中、小学中开展潮州民间音乐的传承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课时限制。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想在原有的状态下增加课时,其实是不太现实的要求。按照《标准》中“提倡学科综合”的要求,《标准》的教学理念第七点“提倡学科综合”中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融合方法的教学改革,既遵循了《标准》的教学观念:又缓解了课时限制的问题,帮助乡土音乐在小学中传承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对融合方法的研究,就是为解决民间音乐与小学教学课时限制的问题,架起了一座看得见的“桥”或找到“船”,变不能成为可能,使“空话”变成现实。正如辩证法所说的,这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主动运用,也是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和推动潮州民间音乐传承活动深入扎实有效开展。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7

关键词:语文园地;目标方法;归纳提升

本文从对语文园地的认识出发,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语文园地板块在单元主题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让语文园地教学成为单元教学的提升,真正达到对“语文”的综合运用。

一、语文园地板块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园地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对篇章的综合实践,因此,语文园地的教学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积累运用,更应该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将语文园地的教学和课文的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浑然一体地共同为单元教学目标服务。

二、语文园地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绝大多数的口语交际课和该单元的习作是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相关的。以口语交际课为舞台,让学生言之有“趣”。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积累,在口语交际中交流,在习作中坚持练笔“三部曲”。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一组以自然奇观为主题,安排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和语文园地。四篇课文都是采用一定的顺序,按时间顺序的《观潮》《鸟的天堂》和《火烧云》,按空间顺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来进行介绍,而且文中所讲的每一处景观都惟妙惟肖,特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安排的“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自然奇观”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以及“边读边想画面”的“我的发现”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四篇课文的综合应用。

三、如何实现“语文园地”板块与课文内容在教学上的整体性

1.整体把握单元主题

既然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合理安排,那么,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贯穿于每一模块的语文学习中。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前,在心中树立整体把握的意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围绕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会有序地介绍景观,培养朗读时想象画面”,那么,在讲授课文时,这三个目标完全可以在随文讲解中得以实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可谓是大自然中奇特的景观,这样独特的景观必定会吸引原本就充满着好奇的孩子,更让孩子们间接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同时,四篇课文又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范文,不管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都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有序介绍一处景观或一件事物的技巧与方法。例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本单元在描写自然奇观的四篇文章中寻求帮助,《观潮》一课按照时间的先后,由远及近地介绍钱塘江大潮;《火烧云》一课根据火烧云的上来、下去,介绍了大地上万物颜色的变化和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雅鲁藏布大峡谷》则从地理位置、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原因、大峡谷的奇观和评价方面进行介绍;《鸟的天堂》则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亲眼所看到的景象,这些都是现成的口语交际指导素材。

因此,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在课文教学中渗透语文园地的内容,而语文园地的学习进一步巩固课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

2.把语文园地的内容渗透到课文教学中

我们知道单元主题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单元导读、阅读教学、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笔者认为这几方面的目标多数都是一致的,关键是老师如何把这一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备课,使其在课堂上有效地达成。

多数时间我们都是先上完了几篇课文,再按顺序进入语文园地。可是有时候没有明确语文园地模块中的训练点,在课文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有效落实,那么,园地教学也就成了孤零零的一块,这样的效果肯定不好。我认为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可以穿插、渗透园地的训练点,这样会使语文园地在教学时教师更容易教、学生更容易理解。如:“我的发现”一栏,往往要求孩子们去发现一些规律,如果平时的课堂教师只是零零星星地教,没有有意识地训练其中的规律与方法,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毫无联系的发现,那么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教学效果也会不好的。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所训练的“读书时要想象画面”,完全可以在第一课开始就加以训练。当教学“潮来时”那堤岸上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与风平浪静的江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并通过不断地朗读来强化文字所描述背后的画面,这样也会让学生对钱塘江的印象更加深刻。

3.让方法的设计助推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一节课中,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可操作的方法和果断恰当的评价来促成目标的达成。语文园地模块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一般都是同一主题的说与写,而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按要求充分地说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主题、同一素材,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一定要联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因为这四篇课文是特别好的范例。四篇课文的结构、描写顺序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口语交际、作文,甚至“我的发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每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写景文章的结构,并随文进行一些相应的模仿练习,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掌握写景类文章的方法,那么在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中就不会让其成为孤零零的一块,也不会与前面的阅读课堂脱节。学生在说、写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框架、有顺序,这样的连贯就会真正让语文园地成为单元学习的小结与提升,真正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有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渗透,方法的指导一定要明确。比如,在“介绍一处自然奇观”的口语交际中,针对“有序”这个要求,在指导学生时都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有序”,“在介绍中都有哪些顺序”以及“相应的顺序会有哪些连接词”。这样翔实的指导会让学生在口语交流方面有章可循,这种牵线搭桥也会降低难度,让学生说得更充分,更为学生在写作时有序地介绍景观提供了依据。同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抓住“你认为最奇特的一部分”进行交流,而且教师引导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紧扣关键要求,不给予温和、无指向的评价,让恰当的评价成为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语文园地教学,我们都一定要思考“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用什么方法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而且确保方法的指导一定要具体到位,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只有这样,语文园地模块才不会成为一个单元主体文章学完之后孤零零的“负担”,而化身成单元学习内容的归纳与提升。

注:本文取材于刘利琴副校长在推门听课《口语交际――介绍一处自然景观》后的评课。此次评课刘校长从“目标的确定与方法的设计”和“怎样让语文园地成为小结与提升”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观潮课文四年级篇8

挖掘课程资源、确立目标指向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人教课标版为例)有相当数量的课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等与环境教育的主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挖掘、利用,并确定出相应的教育目标指向。纵览小语教材,其课程资源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1爱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

这类课文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指向不只是教育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还应该渗透个人卫生和他人卫生的关系、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的关系,使他们从小就能够初步懂得讲不讲卫生决不是个人的小事,以此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做有害于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这类课文有:《美丽的小路》(一年级下册)、《失物招领》(一年级下册)、《清澈的湖水》(二年级下册)等。

1.2珍惜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1.2.1保护动植物

动、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种类的多与寡和繁衍兴衰都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保护了动植物,就等于保护了环境,就等于保护了我们自己,这是此类课文教育目标主要指向。这类课文有:《两只鸟蛋》(一年级下册)、《红领巾真好》(二年级上册)、《活化石》(二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三年级下册)《老人与海鸥》(六年级上册)等。

1.2.2保护地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体,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学习此类课文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这类课文有:《只有一个地球》(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六年级上册)等。

1.2.3改造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环境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保护有利环境的教育,而且还要进行敢于改造不利环境的教育。教育目标的主要指向是告诉学生随着人类无休止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大自然已受到人为的破坏,人类居住的环境已不容乐观。改造环境、保护坏境,建设好美丽的家园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此类课文有:《邓小平爷爷植树》(一年级下册)、《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等。

1.2.4牢记教训、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使自然环境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而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亦为人类上演了一幕幕“悲剧”。通过此类课文的学习,要教育学生抛掉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改掉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这类课文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大瀑布的葬礼》(六年级上册)等。

1.2.5遵循规律、合理保护环境

潮起潮落、寒来暑往、春耕夏锄,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按规律办事,合理保护环境。学习这类课文要教育学生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合理保护自然。这类课文有:《自然之道》(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下册)等。

2探索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

2.1利用插图、感知环保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那些涉及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珍禽异兽、花草树木等课文,不仅有着优美的文字,还配有优美的插图。如,《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京亮起来了》《桂林山水》、《长城》、《颐和园》、《老人与海鸥》等等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或表现大自然的壮美、或展示古老建筑的壮观、或描绘现代都市的繁华、或揭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触大自然的美丽壮观、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感知保护自然的重大意义。

2.2深入教材、形成环保意识

教材中,那些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短文与诗歌,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读之,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一种情景,尽可能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优美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所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种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此外,大自然并非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流水潺潺、莺歌燕舞、风光无限,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空气被污染、森林被砍伐、生态被破坏,使自然环境被人为地改变,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些,教材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反面的例子。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大瀑布的葬礼》(六年级上册)等。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由于人类的无知,急功近利等行为使人类成了破坏环境的元凶,从而带来了令人心痛的后果,教育学生要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3亲历实践、参与环保行动

上一篇:泥人张范文 下一篇:青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