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12-03 02:53:04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1

    一提起湖南图书馆,人们就知道那里有个“毛泽东著作版本陈列室”;一提起南京图书馆,就知道它收藏的太平天国史料最全;若想研究孙中山先生或华侨史料,就自然想到要去广东的中山图书馆等等。由此可见,一个公共图书馆要想在本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影响力,就必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馆藏。就如企业要求发展,就必须创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一样。一个图书馆,藏书越有特色,其藏书利用率就越高,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大。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馆藏特色呢?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形成公共图书馆馆藏特色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谈点浅见。

1 地方文献的界定

什么是地方文献,历来意见不一,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上。一种意见认为,凡是记录有关本地区的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只要是关于本地区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一切名士的著述及其传记资料,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事迹传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都属于地方文献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凡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没有地方特色的都不是地方文献资料。如何客观地看待这种分歧?我们认为应当先从地方文献的内涵的界定说起。

最早对地方文献关注并开展研究的是我国图书馆界的先驱者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等。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引用、运用,并成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他认为地方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所谓史料即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资料;所谓人物,指的是本地区人士的著述,不仅指本土人,还包括对本地区建设有重要贡献的人;所谓出版即本地区的出版物,不仅仅限制在内容与地方是否有关上。杜先生认为可从本地区的出版物看出本地区的出版情况及思想倾向。

针对杜先生广义的地方文献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在图书馆界又提出了一个“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这个概念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是反映本地区政治、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碑帖、族谱、墨迹等,就是地方文献,就应收藏,而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地方特色的,都不应视为地方文献。

我们虽认为后一种界定意见更确切些,但前一种意见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为此,我们认为在研讨界定地方文献的内涵时,可各抒己见,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中,应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入藏方式,不拘泥于广义与狭义的地方文献划分原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藏、征集和利用地方文献。

2 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征集

2.1地方文献的收藏

我们认为在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的收藏应以以下几个部分为主:①地方史料。包括地方志、名碑、拓片、名人字画、家谱等,特别是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它既是地方资料,又是地方著作,一般也是地方出版物,并且内容广泛,史料详实,材料系统,因而对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各馆都应重点收藏,力求完备。②历代地方名人的著作及传记资料。凡是本土人士的资料,只要印成书本,不论其是否知名,是否公开发行,或是散见于报纸杂志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尽力收全。如江西的王安石、欧阳修、汤显祖、朱熹等一代名流,他们的著述如文集、诗词、日记、信札、奏折等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状况,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江西省图书馆应把它们作为江西地方文献重点收藏。③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历代刻印、出版、发行的一切资料,包括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其中符合本地区经济文化现实需要,同时又能反映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出版物也应重点收藏。④地方革命文献及音像电子资料,地方革命文献是研究地方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公共图书馆都较重视收藏。一般正式出版的,或者内部发行的比较容易收集,但在收藏第一手材料如手稿、原件、回忆录底稿等就不如档案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只能是通过影印复制手段,收藏复印件,以供读者阅览和研究。至于地方电子音像资料,是未来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非纸文献迅速增长,图书馆应重视本地这类文献的收藏。

2.2地方文献的征集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因为它涉及面广,并且分散,加之历时已久,收集就困难。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应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成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委派文化素质高、事业心、责任心强,又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同志,专门负责,充分掌握征集的线索。对历史的地方文献,可利用各种工具书查找,编制缺藏目录,掌握收藏单位,以便有计划地通过交换或复制方式补充完善;对现代地方文献则要面向社会广泛收集。第二,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确立地方各机关团体向地方图书馆呈缴文献资料的制度,及时收集本地区正式及非正式的出版物和省内各单位自编自办的图书、报刊、简讯等资料。第三,开展各种以收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以求得社会的认可,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第四,要加强同行业的横向联系,用交换、复制等办法征集,以便丰富、完善馆藏。

3 地方文献特藏体系的建立

3.1建立地方文献特藏书库

一个没有特色的图书馆是没有竞争力的图书馆。多年来,在是否建立地方文献特藏库的问题上,图书馆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大部分人都认同建立地方文献特藏书库,能更加突出本馆的特色,能适应特定读者的需要,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只是在具体操作上遇到很多困难。如在藏书建设上,各馆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藏书体系,有固定的藏书结构,并实行分散的管理模式。地方文献资料正是分散在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管理。如要设立地方文献特藏库,进行集中管理,就势必会破坏原有的藏书体系。拿江西省图书馆来说,在馆藏的地方文献中,有图书6632种(其中普通图书4680种,地方志602种,地方人物著作及研究论著739种),分别收藏在文献特藏部、阅览部;而地方期刊824种,地方报纸287种,又以建国前后为界分藏在期刊部的不同书库。如要设立地方文献特藏书库,就必须把散藏在各部门的地方文献从中析出,既打破了各部门自身完整的藏书体系,也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况且古籍图书,特别是珍善本图书的保管,比普通图书的要求高得多,若设立的特藏书库不具备良好的藏书条件,就不能保证珍贵的古籍资料的长久保存。

尽管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不少问题,但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特藏库还是可以建立的,只不过在特藏库的管理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从馆藏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不同的小规模特藏库。我们再以江西省图书馆为例来加以阐释。①江西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历代名人辈出,如陶渊明、朱熹、文天祥、汤显祖等。特别是在我国唐宋时期曾出现过一个“江西文化名人群体”,如欧阳修、黄庭坚、曾巩、王安石、晏殊、杨万里等。当代更有如方志敏、邹韬奋、赵醒侬、袁玉冰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他们的著述江西省图书馆收藏颇丰,并有不少复本。根据这一特点,可建立一个江西地方史料及历代名人著述特藏库,这个特藏库可根据馆藏实际,以地方志特藏、历代名人著作及其研究文献的复本为主要藏书,配备完整的地方文献古籍书目,依旧由文献特藏部管理。这样只是把地方志从古籍图书中析出集中,并没有破坏原有的藏书体系,也无需另派专人管理。②江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根据这些特色可建立第二次国内战争、井冈山革命斗争和八一起义等革命文献特藏库,这个特藏库藏书可以馆藏资料为主,以复制资料为辅,积极主动与各相关单位,如博物馆、档案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相协调,求得他们的支持,尽力把这方面的地方文献复制收全,以供读者查阅、研究。③建立解放后地方图书、报刊特藏库。这个特藏库实际上就是按狭义的地方文献定义来收集、管理、组织的一个地方文献特藏库,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自成体系,实行藏、借、阅三结合,既是书库,又是阅览室,还是二、三次文献加工厂,室内可设阅览座位、电脑查询终端和读者咨询、信息服务等,充分利用馆藏的地方文献,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④建立著者签名专库或专架。从广义的地方文献定义出发,请地方著者签名后,将书赠给图书馆,建立专库收藏,以飨读者,以彰著者。

3.2组织地方文献特藏目录

要全面揭示馆藏的地方文献,就必须做好地方文献的目录组织工作。首先编制出馆藏综合性目录,以反映馆藏地方文献的全貌。综合性目录可依文献出版类型,分古籍、普通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音像资料等,每类按书名、作者、主题、学科四种检索途径编制,以卡片式、书本式、电子书目数据库形式展现和出版;其次编制专题目录、索引。这类书目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突出地方文献的重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印。如江西省景德镇市图书馆,根据本市以陶瓷工业生产为主的特点.将建馆以来收集的一定数量和陶瓷业有关的书刊编出了《馆藏陶瓷、陶瓷美术书刊目录》,大大方便了读者。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己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化服务的道路来。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如能开发出这书中的软黄金,就一定会使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走出困境,得到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雪梅.加强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设想.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6(3)

2 曹淑珍.搞好地方文献征集,开发服务地区经济建设.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1)

3 马澄宇.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7(1)

4 王振东.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6(2)

5 雷树德.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津图学刊. 1997(3)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2

近年来在“本土化”议题的推波助澜之下,台湾地区各地的公共图书馆,不论是国立、市立、县(市)立、乡镇(市)的公共图书馆,甚至还包括一些私立的公共图书馆,多致力於有关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

不过由於国立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辖区较大,与强调“地方”性的精神略有差异;而乡镇(市)立、私立等公共图书馆,一般而言其规模多不太大,不论人员、经费等仍有待继续充实,在有关办理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方面,也就比较难有具体的成就。因此,就现况而言,目前台湾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中,推展地方文献服务较有成效者,乃是以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为主流。

兹就“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推展地方文献服务调查问卷”所得之结果,将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的现况,简述如下。(注)

一、搜集地方文献方面

各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情形,可以区分为:搜集的概况、搜集的范围、搜集的方式等项目。

(一)搜集的概况

首先,就是否搜藏地方文献而言,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有搜藏地方文献者,占百分之八十二点三三。未搜藏地方文献资料之图书馆则表示,因为当地已经有如:县史馆、县政府民政局礼俗文献课等单位在办理地方文献之相关工作,因此不再办理,以免重复。

至于开始进行搜藏地方文献的时间,有自日据时期即开始;有百分之五十二点八五是在民国七十一年至八十年间,文化中心新建馆舍陆续完成以後才开始;其余则是在民国八十一年以後才开始。

有关各图书馆搜藏地方文献数量的多寡,最多者有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六册(件),最少者有三百零五册(件),平均数是三千七百零三册。如果将馆藏地方文献数量的平均数与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馆藏总量的平均数相比,则可以发现,各馆所搜藏的地方文献数量仅占其全部馆藏数量的百分之二点六六而已。不论是从馆藏地方文献数量的平均数或是占馆藏数量总数的比例来看,与国外公共图书馆动辄数万或数十万册(件)的收藏量相较,在数量或是比例方面似乎都仍偏低。

(二)搜集的范围

地方文献的搜藏范围可以区分为:地区的范围、主题的范围、类型的范围、语文的范围等四项。

1.地区的范围

各图书馆搜藏地方文献的区域范围,有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是“以本县(市)为限”。不过,有百分之六点六七是“包括本县(市)及临近县(市)”,另外还有百分之二十“包括全台湾地区”。

就地方性之观点而言,所谓地方文献就应以所辖服务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范围,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所要搜藏的地方文献,也即应是以本县市为限。由於台湾地区的地方行政辖区自古以来迭有变革,又因现今日常生活的交流频繁,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会将临近县市的相关资料亦纳入地方文献范畴,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免不了的情况。但是不宜以全台湾地区为范围。

2.主题的范围

图书馆所搜藏文地方文献的内容主题,涵盖了以中国图书分类法为准的九大类(外国史地不计)知识范围。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九类主题范围最常被搜集之多寡的次序为:史地类、美术类、语

文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宗教类、应用科学类、总类、哲学类。

其中又以史地类所占之比例最高,为百分之百。有关美术类者占居第二位,至於其他主题范围被搜藏之情形,则多只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3.类型的范围

图书馆所搜藏之地方文献资料的类型,依最常被搜藏的情形排列,为:图书;地方志书;剪报资料;当地报纸、期刊;地图;照片;手稿;选举资料;幻灯片;图画;家谱、讣闻;碑碣拓片;传

单、海报、小册子;古文书、古契约;录音资料;录影资料;实物、模型;私人日记、笔记。

其中又以图书所占的比例最高,达百分之百;其次是地方志书,占百分之八十:剪报资料占第三位,为百分之五十二点三三。其余各项所占的比例,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下;而电脑磁片、光碟片、微缩资料等类型资料,则无图书馆搜藏。

4.语文的范围

各图书馆中除了搜藏中文的地方文献资料以外,还有搜集其他语文之相关资料者占百分之六十。其中以日文最多,其次是英文。

(三)搜集的方式

如何进行搜藏地方文献,最常见的方式是购买,占百分之六十六点六七;其次依序是:交换赠送或是向当地各机关、组织、团体、个人徵集资料,都是占百分之六十;接受寄存,占百分之五十二点三三;接收其他单位的收藏资料以及到其他图书馆或资料收藏单位影印或复制有关的资料,都是占百分之四十。另外有一所图书馆表示,系委托学术单位搜集。

二、整理地方文献方面

图书馆所收藏的每一笔图书资讯都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够便利读者使用。地方文献的情况也不例外。

(一)资料整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的的图书馆有将每一件搜藏的地方文献,都经过分类、编目的处理手续;然而却还有百方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并未将每一件搜藏的地方文献,都经过分类、编目的处理手续。

(二)记述编目

为了增进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被使用率,学界已陆续研订出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文献需要的“诠释资料”(metadata)。虽然目前各图书馆尚未全面正式使用,不过,值得重视其未来在整理地方文献时的应用。

(三)主题编目

有关馆藏地方文献的主题编目问题,不论是所使用的分类表或是标题表,全部都是沿用各馆现有的分类表与标题表,并无任何一所图书馆为了馆藏地方文献需要而另创新表。而且多是加注各种特藏符号以示区别。

三、保存地方文献方面

如何确保地方文献资料的完整,有赖完善的保存措施。兹将相关的问题归纳为:存放的位置、存放的环境、资料的维护、应变的计划等项目。

(一)存放的位置

由於地方文献多属珍贵的资料,因此,一般而言多要有特别的存放空间以及安全维护措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八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有针对馆藏地方文献另辟专区或专室存放。此外,有百分之八十的图书馆表示,对於馆藏地方文献有特别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存放的环境

就馆藏地方文献的存放环境而言,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馆表示有特别的环境控制,例如温度、湿度、光线控制等。比例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各图书馆多将馆藏地方文献存放于参考室中,因此,也就少有特别针对地方文献的环境控制。

(三)资料的维护

为了确保地方文献的完好,尤其是一些单张散页的资料,必须要有适当的维护。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馆表示有针对地方文献进行例如拷贝、裱装的处理。至於是否将馆藏地方文献拍摄成微缩片或是

转换成数位化的型式以利保存,则各只有一所图书馆表示有部分是。(四)应变的计划

为了得以在意外发生时,防止或减轻地方文献可能受到的损害,图书馆应订定特别的应变措施或是计划。然而各图书馆中仅有一所表示有此项计划,

四、利用地方文献方面

图书馆所搜藏的任何资料,其最终的目的乃在於提供读者使用。如何能够便利读者使用,而且又能确保地方文献资料的完好,则必须要有配合的调节措施来规范。以下就:使用的规定、版权的规范、索引的编制、书目的控制、推广的服务等要项,逐一陈述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有关利用地方文献之现况。

(一)使用的规定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图书馆对於地方文献的使用,均无特别的手续,但是都不能外借,而且只限制在某个区域阅读。至於使用规定方面,有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的图书馆表示并无特别的规定,不过,却有将近一半的图书馆对於地方文献的使用有特别的限制。

(二)版权的规范

有关使用地方文献的版权规范,最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对於私密性之资料的保护,一是翻拍或是复制的限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图书馆对於属私人之资料,在公开供读者使用前,有取得原作者同意者占百分之七十一点四三。此一现象显示国人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影印或翻拍复制地方文献资料方面,仅有一所图书馆不允许,其余的在征求馆员同意后,均得以影印、翻拍或复制。不过,均未要求支付使用费。

(三) 索引的编制

有无编制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索引,乃是评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然而各图书馆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馆表示有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的书目或是索引。

(四)书目的控制

图书馆除了编制各种的索引、书目之外,如果还能够再将分散於各地图书馆或期刊上的文章,整理成为“地方的研究书目”或是“地方的研究指南”就更有意义。不过由於此项工作还要结合专家学者的协助,才会有具体的成果,所以,目前还未有图书馆进行此项工作。

(五)推广的服务

良好之推广服务的相关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顶:宣传方式、配合活动、编印资料、满足需求。

1.宣传方式

要吸引读者前来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就必须要有各种的宣传方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馆最常利用的宣传方式是新闻及刊登广告,占百分之六十一点五四。近年来由於各单位已逐渐建立网站,因此透过网路宣传者占百分之四十六点一五,为第二位。第二是透过海报、传单的发送,占百分之三十八点四六。透过广播者,有百分为三十点七七;透过电视者,仅有百分之十五点三八。另外,有些图书馆是透过本馆的简介、期刊等方式进行宣传。不过,亦有图书馆表示并无特别的宣传。

2.配合活动

而在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办理相关活动方面,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表示有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办理相关活动,例加:族谱展、古契约展等等。另外有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三的图书馆表示有

配合当地的各项活动,推广利用馆藏地方文献。

不过,较可惜的是,只有一所图书馆表示有与学校合作,推广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事实上近年来各级学校均陆续在推广乡土教育,此乃是图书馆宣传馆藏地方文献的良好时机。图书馆应该主动与各级学校联系,鼓励师生前来利用相关的资料,以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最大功效。

3.编印资料

编印地方文献的相关资料,不仅有助于读者使用,而且也能够达到保存地方文献的目的。首先就有无编印馆藏地方文献之简介而言,仅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有编印。比例偏低的原因是因为有的已于文化中心的简介中提及,有的则是因为馆藏的地方文献并不多,还不足以构成编印简介的需要。

有些单张或是散页的地方文献资料并不方便读者使用,因此,图书馆可以将之编辑成册以便利用。各图书馆中有将馆藏地方文献编辑整理并出版发行者,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一。此种做法不仅便於使用,而且有助保存、推广。

很多文化中心或是图书馆经常会办理地区性的各种活动,若是能将这些活动的过程、成果汇集成册,日后将也是一份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针对该县(市)之历史、发展等主题,办理征文、摄影、创作比赛等活动,并将成果汇集成册备供保存者,仅占百分之四十。不过比例并不高,有必要再宣传、鼓励此类做法。

编印资料的进阶服务做法则是编纂有关当地之发展史、地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等。各图书馆中,有编印此类之资料者,占百分之四十六点六七。由於编印此种近似研究用的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经常是要结合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单位的合作才能够成功。

4.满足需求

由於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一个地方的各种事物与发展,因此,经常成为解决民众疑难问题的好帮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曾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解决民众之咨询问题者,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也可以显现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与价值。为了更便利民众、读者能够与图书馆联系,增进彼此的互动机会,图书馆应结合时代潮流的趋势,建置电脑网站。目前已有百分之六十的图书馆有建置网站,提供民众二十四小时上网查询资料的服务。

至于是否将馆藏地方文献亦建置於网站中,以便民众、读者利用,则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图书馆表示有进行此顶服务。

五、支援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方面

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其背後必定要有充足的各种支援,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服务工作也不例外。分析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之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其次是空间不足,第三是人员不足以及没有适当人才。

以下就经费问题、人员问题、协调合作等事项,分述各图书馆有关支援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相关工作之行政支援的现况。

(一)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是各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的最大困扰。由于图书馆是属公务机关,公务机关办事就是要依照预算办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针对地方文献工作编列特别预算者,只占百分之四十。换句话说,有百分之六十的图书馆对於地方文献的工作,是处於不稳定的状态,可能是有钱时才做,没钱时就无法做了。

而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各图书馆有向其他单位、机构或组织,寻求经费支援以办理地方文献工作者,占百分之五十三点三三。其中接受上级补助者最多,其次是各种基金会的赞助。上级补助的最大来源是指文建会及前台湾省政府教育厅、文化处。

(二)人员问题

人员问题也是公共图书馆营运的老问题。有关人员的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人员不足,一是没有适当人才。

就人员不足之问题来看,各图书馆中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并无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有专人负责的图书馆中,一人者有五所,两人者有四所,三人者有两所。由於目前各图书馆普遍呈现人员不足而且流动率大的现象,因此,如有专人负责就属不错的情况。

其次是没有适当人才的问题。由於有关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是以历史之主题为大宗,所以承办人员如果不具备历史的相关素养,而且对於当地的发展历程也不了解的话,是比较无法胜任此项工作。

(三)协调合作

有关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除了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职之外,还与许多的单位有关联。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时,应该秉持协调

合作的精神,舆各有关单位合作,以发挥最大之功效,并为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图书馆曾经与其他单位合作办理地方文献相关工作者,占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最常合作的单位是本地的文史工作室,其次是上级单位及学术单位,第三是民政局礼俗文献课和本地的文献委员会。另外则有图书馆表示曾经与县史馆合作,还有的是曾经与乡镇图书馆合作搜集地方文献。

六、问题与评析

目前台湾地区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的现况如前所述,其中不乏积极作为并且著有成效者,然而,也隐含著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兹将相关问题综合归纳如下。

(一)国情不同,做法不同

在欧美国家里,尤其是英美两国,公共图书馆在当地地方文献服务工作上,占有极重要之地位。然而在国内的情况却是以文献会或编纂方志为地方文献工作的主导力量。

在国外,有关谱系、寻根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咨询问题的大宗。但是在国内,由於长久以来国人多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因此,此类问题并不大多。

比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服务方面的差异,可以发现因国情不同,而在做法上以及所著重的要点也就不一样。

(二)认知有别,事权不一

目前有兴趣於地方文献工作者,不只图书馆而已,还有民政、文献系统、档案系统、当地文史工作室、以及博物馆等等之机关与组织,然而,各有各自的做法,事权并不统一。

其中对於公共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工作有直接影响者,当为各县市所极欲设立或已设立的县史馆。

如果非设县史馆不可,则在成立县史馆以後,有关当地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是否就要集中到县史馆?图书馆是否也就不需要再搜藏地方文献?即使图书馆不再被赋与搜藏地方文献的责任,如何统整县史馆、图书馆以及特色文物馆所搜藏之地方文献的书目资料,以为读者提供统整的服务,则是必须事先详加规划。

有关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并非图书馆不可,但是如果是因为长久以来未重视图书馆的功能,并且未给予必要的支援,如今才又以图书馆无能力为由,再另设新机构以进行地方文献服务的相关工作,似乎并不是理想的做法。因为,与其一直设立新机构,然而却一样资源不足,倒不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於充实原有的机构,所得的成效应该会更大。

(三)馆藏差异,未成规模

整体而言,各图书馆多已了解到收集、保存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而且多已实地进行此项工作。不过就各馆的馆藏量而言,数量都不算多,而且有极大的差异,有的多至近两万册(件),有的只有两百余册(件)。

详细查看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有关该地区的系列性资料通常都是不齐全的。例如曾经收藏有关该县市若干年前或某一年份的综合发展计划书、年度施政计划等等,但是就只有那一年份而已,之后却都没有继续再收藏,读者也无法再进行前后的比较与研究,价值也就减低了。

而在资料的地区范围方面,有的是以有关该县市之资料为主,但是经常也可以发现有些图书馆对於所谓的“地方文献”,却是以整个台湾地区为范围,有些甚至加一些书名有“台湾”两个字的普通书籍也都在列,似乎不妥。

(四)资讯文献,理应并重

目前各图书馆所收集的地方文献多是已出版的各种出版品,若问为何资料如此之少,所答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出版品。事实上图书馆进行搜藏地方文献时,不应坐等有无相关的正式出版品,还有其他的管道与方式可以取得相关的资讯或是文献。

如果以资讯的特质来检视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的话,可以发现目前图书馆所搜藏的地方文献是偏重在定型、有形方面的资料,例如图书、期刊等等。而对於一些未定型,不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资料或是资讯,例如传单、折页、海报,或是传说、民谣、俗谚等等,则是较少进行收藏。

然而,一些未定型的资讯,常常也是当地极重要的资料,图书馆应如何进行搜集、整理,则是一值得慎重考量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各地的海报、传单、小册子等等即是。这些资料若是基於保存当地之各种发展历程轨迹的观点而言,似乎不应淘汰,但是如果不定时淘汰的话,久了之後堆积过多又该如何处置?

又如当地的各种生活资讯,例如当地有何机构?办理那些活动?这些资讯目前大家并不大重视,但是若干年後,如果有人问起当年有何活动及其办理情况,则恐怕很难再找到相关资料。因此,对於现代的资讯和留传下来的文献,理应同等重视才是。

(五)重视古代、轻忽现在

经常可看到对於一些先人不经意留传下来的只字片纸或是断简残篇,被人们如获至宝般的重视,但是对于现今日常生活周遭可以见到的一些文献资料却不知珍惜。

例如一本日据时代当地某某学校的毕业纪念册或是通讯录,被视为宝。如果是因为透过该资料即可以知悉当时学校的情况的话,是否今日也应该要收藏各个学校的相关资料,以备未来的人们得以查考现今的情况?

又如从今日大家经常竞相收集古文书、老字据的现象,是否也可以启发我们,对於现今所使用的各种契约书等等,也应该要进行搜藏?

或许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缘故,目前对于地方文献的搜藏似乎仍然偏重於过去所留传下来的资料,而对于现在的各种资料则较少论及。这也是目前图书馆进行搜藏地方文献时,所必须要详加考量的地方。

(六)支援不足,难以为继

虽然我们认定公共图书馆得有各种的功能与目标,然而,不幸的是,长久以来公共图书馆并未获得充份的支援。检视数十年来公共图书馆的营运与困境,仍然围绕在人员、经费、馆舍等基本问题上。根本问题没解决,营运情况也就无法完善。

因此,对於一些工作的推展,经常就变成有经费就做,没经费就不做。例如文建会曾专案补助各县市成立地方作家档案,但是专案补助结束後,因地方没经费即停顿不再继续,即是一例。

所以,如果要公共图书馆充份发挥地方文献服务功能之前,则必须先改善并充实其条件才是。否则的话,则不会有理想的成果。

(七)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目前图书馆的服务,多仍停留在一些较基本性的服务项目,例如指引馆藏地点、教导系统操作等。而没能做一些较进阶性的服务,例如编制专题书目、索引等,以致於图书馆的服务不被认为是很专业的工作。

在国外、大陆地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公共图书馆利用其馆藏地方文献资料,再加工编纂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以便利读者使用,这对于增进服务品质、提升图书馆的形象,有极大之帮助,值得仿效。

不过高阶的服务项目,则会引发公平性、是否收费的问题。例如馆员帮助某一读者收集某一主题的各种资料,必定耗费许多的时间,相对的也就减少对于他人的服务时间。这样是否公平合理,恐引起读者质疑。不过这是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品质必定要而对的问题,尤其是未来会有更多的民间资讯服务公司成立,民众只要支付相当的费用以后即可获得所需的资讯或资料,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优势与其竞争,似乎也是一项挑战。

(八)拟定计划,形成制度

综合以上所提及之各种情况、问题、或是需求,可以凝聚出一项结论:既然图书馆是收藏图书资讯的专门机构,而对地方性的图书资讯,或是说面对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是否能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得以将各种地方文献予以搜藏齐全,甚至说可以严密达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应该如何以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方式,以收藏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并且形成一种有制度的做法,而不是仅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风潮,等热潮一过即不再重视。这也即是今日我们探讨有关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文献服务,所必须正视、认清的要点。

以上是针对台湾地区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有关地方文献服务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所归纳出来的问题焦点。就整体来说,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均已体认到搜藏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并且多已著手进行相关的工作。虽然在做法上或是成效上,各馆之间仍存在著不同的差异,而且还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不过,相信在政府、民间以及相关机构、组织的通力合作之下,未来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前景则是可以预期的。

[附注]

注:陈仲彦,“公共图书馆推展地方文献服务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社会教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民国88年12月,第233一282页。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3

    地方文献近年来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不少公共图书馆把它作为本馆主要的特色馆藏,增加入藏量,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如何通过地方文献工作,把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成为一个特色显著、服务效益良好的体系?笔者试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坚持把收藏地方文献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这是地方文献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部1982年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各省市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需要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这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

杜定友先生1941年复馆之时,就提出要设立广东文献特藏,要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把地方文献作为省馆藏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时我馆建立地方文献藏书的目标明确,尽管白手起家,战争环境恶劣,缺乏购书经费,但在杜先生的主持下,克服困难,竭力搜求。到1949年底,藏书达20余万册,其中广东文献则有近万册。50多年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风雨和人事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我馆建立地方文献专藏的决心和目标。由于数代人的努力,才使地方文献资源通过不断的积累,规模不断扩大,其优势不断加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明显。

目前,我馆已收藏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8.3万种,约30万册。包括建国前后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地图、手稿、照片等各种类型的资料。其中藏有建国前编修的广东地方志498种,占全国现存广东方志总量94.8%,建国后出版的各种方志也有1000多种,区域遍及全省100多个市、县、区、乡、镇和街道;藏有广东族谱90姓氏, 490多种;藏有民国以前的粤籍人士,以及在粤工作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约2600多人的6100种著作、传记及手稿;藏有建国前出版的报刊3800多种,包括146种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藏有建国前的地图1770种,包括综合、行政、军事、交通、水利、土壤图等;还藏有约2000余种海南和南海诸岛的文献资料和660种建国前的港澳史料;此外,1987年在广东文献基础上组建的“孙中山文献专藏”,现已拥有孙中山专著、传记、研究资料、照片、手迹、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等共2600种,3700册(件)。

丰富的地方文献藏书成为发展本地区社会建设、修纂地方史志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宝贵信息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80年代的全国编史修志高潮,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达到空前的高峰。百多个来自各地的修志机构长驻广州,《广州百年大事记》、《广州市志》、《广州财政发展史》、《黄埔港史》等史志编撰人员长年不间断利用我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直至编写完成。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出版的上千种新编广州史志大多是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我馆所藏的南海诸岛文献丰富,多年来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国际争端中,历次为国家领导机关提供文献依据:1975年配合南海舰队某部出版西沙综合性资料一册(列有密级),1983年4月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我馆提供不少资料; 1988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近100万字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25%取自我馆,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作出了贡献。我馆所藏的孙中山文献资料,对推动本地区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馆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积极举办各种展览,进一步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建设。例如: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我馆与其他单位共同筹办“孙中山文物文献展览”,以及1992年筹办“建国后大陆孙中山研究成果展览”时,我馆都提供了数百件(册)文物文献资料参展。

我馆多年的地方文献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地方文献作为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才能坚持长期积累,逐渐形成有规模、实力雄厚、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藏书体系,真正满足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

(二)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使地方文献成为一个功能完善,服务效益显著的体系。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人专责,使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工作实现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从创建起至今,一直保持由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有关业务工作,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的制度和标准。采访工作由地方文献征集小组负责,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整理编目工作由地方文献专职编目人员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读者服务、文献开发和藏书保管工作都设有专职人员,并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符合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2.根据图书馆方针、性质、任务、馆藏基础、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范围、藏书重点及藏书布局。

作为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我馆的任务是为本地区社会建设和读者学习研究而服务,因此,决定了其藏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我馆从创建广东文献之始就依照杜定友先生所定的“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确立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在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前提下,已确立以地方史料、地方志、族谱、孙中山文献为重点藏书的体系。在地方文献中,凡是有代表性的、学术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为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资料可作为重点藏书。确定重点藏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可提高地方文献整体藏书的质量,增强其特色优势,提高服务能力;另方面可作为地方文献补充的主要目标。具体地说,重点藏书有地方志、地方谱谍、连续出版的史书(如文史,党史资料等)、年鉴、重要的报纸和期刊、重要人物资料等。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一直以来是以独立的藏书组织形式进行集中管理,其优点是方便工作人员熟悉和研究藏书,提高工作质量;可以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组织藏书,利于工作人员迅速找到所需的资料,提高读者服务工作效率;便于读者利用资料,节省查检时间;保证藏书的系统完整,避免丢失和损坏。总的来说,集中管理地方文献藏书,使其可得到妥善的保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事实上,我馆由于馆舍分散、藏书布局、购书经费不足等原因影响,地方文献专藏中的文献并不是地方文献的全部,那些不具有广东特点的广东出版物就分散在其它书库中。因此,从目前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广义范围内的地方文献难以全部集中收藏管理,只能集中其核心部分,即地方史料。

3.地方文献采访。

(1)贯彻目的性、系统性、主动性的采访工作原则,这是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和读者使用的需要而确定的,是做好藏书补充工作的前提。

①目的性原则。

根据本馆确定的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内容、地区、形式、时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搜集文献资源,这是目的性之一;由本地区历史和现实需要而形成的重点文献,是藏书补充的重点,是目的性之二;根据本地区的新变化(区域、形式、任务)的需要而相应调整藏书补充的目标,这是目的性之三。

目的性体现在既要全面收集目标范围之内的文献资源,又要突出重点补充;既要收集符合本地历史发展特点的文献,又要收集满足本地现实形势和任务需要的文献,只有有目的积累文献,才能保证馆藏地方文献的质量,才能形成有特色、符合本地区读者使用需要、能充分为本地区建设服务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

②系统性原则。

在确定收藏范围的前提下,保证收集资料的全面完整和连续性,这是系统性原则。

首先,在文献内容方面,要求保持其历史延续性,对连续出版的重点文献,如地方志、年鉴、文史资料、丛书、会议文件、期刊、报纸等等,必须确保其收藏完整、系统。一旦发现缺藏,则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复制,交换,购买)补齐。另外,在收藏范围之内的各学科内容的地方文献,都需要收全。尤其注意收集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学科等方面有关本地区的调查统计、情况介绍、科研成果或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论著等,这对促进本地资源开发、经济实业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在文献载体类型方面,凡各种类型载体的地方文献都必须尽量收全,这是杜定友先生的观点。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和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载体形式的文献不断涌现,如音像型、机读型的地方文献就必须及时搜集。

第三,所有关于本地区的文献品种,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团体机构或私人出版发行的,都要尽全收集。

③主动性原则。

采访人员在熟悉地方文献馆藏情况和读者需要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征集文献的原则。

目前,地方出版物出版不规则,尤其是民间出版物迅速增多,而出版发行消息不通畅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给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就要求采访人员本着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文献的搜集工作。主动了解出版信息,主动上门征求,及时收集新文献,想方设法、随时随地搜罗重点文献,积极运用多种方式征求文献,以达尽全搜集目的。

(2)实行多渠道的采访方式。

我馆采取的是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它方式结合进行补充藏书,我馆和其它馆的经验说明,在地方政府和出版部门的支持下,推行出版物呈缴本制度,是收集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是仅靠呈缴本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地方文献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的复杂情况决定了要做好藏书补充,还必须不失时机运用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地方文献征购。

地方文献发行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采用多种方式征集。80年代以来,出自民间社团和私人的非正式出版物剧增,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以及不贯彻呈缴制度,造成收藏单位征集困难。地方出版物品种多、类型多、发行机构多、发行渠道多变,给地区的新闻出版机构的管理造成困难,使呈缴本制度无法全面推行;另方面由于大量地方出版物缺乏发行信息,(如广东新华书店办的《广东新书目》于1997年停办),也使收藏单位难以及时征集新地方文献。也有不少出版机构不保留样书,导致收藏单位无法进行补缺;地方出版机构也不按规定缴送样本,经常出现漏缴现象,造成收藏单位缺藏。地方文献收藏范围是以史料为主,除了本省出版的地方史料外,省外和国外,以及港澳台等地出版的地方文献仍需要采用其它方式征购。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地方文献的搜集不能单依靠呈缴本方式,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上门征求、交换、购买、复制等多种方式补充藏书。

4.地方文献整理。

地方文献整理工作是读者服务、藏书组织管理、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能准确揭示地方文献的特性,需要根据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制定有关工作条例和细则,结合文献工作的各项标准一起使用,只有这样的整理和编目,才能建立起有地方特色、便于管理使用的藏书组织,以及高质量、多检索功能,体现地方性的书目数据系统。

(1)根据地方文献形式的特征进行加工整理。地方文献非正式出版物多,版式不规范,项目不完整;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多,如简报、校刊、宣传材料、各式小报等;散张散件资料多,如会议文件、传单、手稿、特刊等;类型多,除书刊报外,还有地图、照片、音像制品、缩微品等,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产生了集中或分散组织文献的问题;产生如何对各种不同类型及不规则版式的文献进行规范整理问题。例如:年鉴、年报、会议录、文史资料均作书处理;连续出版的通讯、简报、小报则作报刊处理。另外,零散资料一般按其事件、主题、时间进行归类集中,装订成册后,依内容拟定题名,作书处理,如会议文件可将同一会议的资料集中装订后再编目。因此,根据文献不同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方法、制度、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既要立足于目前,又要为长远考虑,要为建立一个方便今后长期管理和使用的藏书组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地方文献内容上的特点进行编目。地方史料文献与一般文献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地方性。因此在编目标引时尤其注意揭示其内容的地方性。例如,主题标引时,对每种文献的揭示必须能运用地方性主题词,尤其是地方名称的主题词;分类标引时,尽可能揭示文献的学科和地区属性,便于组织有地方特点的藏书排架体系和目录体系,方便读者从地区角度查检文献。

(3)注意积累名称数据,例如,地方人物名称、团体机构名称、地区名称和地方性主题词等。为建立名称规范数据库作准备。

5.地方文献读者服务

(1)地方文献读者服务是高层次、高标准的服务工作。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的读者对象主要有学术研究人员、编史修志人员、政治宣传或文化宣传工作者,其他读者。

第一、二类读者主要来自省、市各科学学术研究机构、各大学研究所、文教单位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海外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教授,他们承担各学科学术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编修各地方志,编撰史书及人物传记等。他们研究的课题水平高、难度大,利用资料内容范围覆盖面广及层次专深,对提供的资料、信息和线索要求全面而准确。在读者群中,这类读者数量多,使用资料时间长。

第三类读者主要是来自党政机关、文化系统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因工作之需查阅资料、信息,例如:筹办展览、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制作影视片或宣传品等等。他们对提供的资料要求有一定广度、深度和专指度。

最后一类读者大多因个人的特定需要查找资料、信息。例如:查寻家族史、搜集先人资料、寻找证据资料、查询最新法规和政策等等,他们对资料的要求仍有一定的专深度。

地方文献的读者群是以研究型、高层次的读者为主体,其对文献资料要求的专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地方文献必须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

(2)增强读者自我服务能力,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读者自我服务能力是指读者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检索工具和馆藏原始文献,迅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文献专藏读者中,部分长期使用文献的读者及那些解决简单问题的读者一般具备完全自我服务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检索工具、有关参考资料及馆藏原始文献独立解决问题;但是相当部分读者还需要在咨询人员协助下才能解决所需问题,例如需提供有关资料的线索、代为查找原始资料及信息等等。

增强读者自我服务的能力,一方面需提高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帮助读者熟悉目录系统和馆藏文献情况;另方面提高文献标引的深度,加大对文献信息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力度。读者所需的大量信息隐含于原始文献之中,只有通过文献开发才能揭示出来,只有通过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才能为读者提供多检索途径和先进快捷的检索手段,从而提高读者自我服务能力,使地方文献充分发挥作用。

6.地方文献开发。

地方文献开发是根据本地区形势、任务以及读者的特定需求,对文献进行再加工整理的过程。包括对原始文献的再加工整理和对文献内部隐含信息的整理组织两部分。地方文献开发的目的是,挖掘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力,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实用的文献信息数据库,以满足读者最大的需求。在开发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选准开发的目标。

首先,选择符合地方文献读者普遍需求,符合本地区社会形势任务发展需要的课题或有关文献信息作为开发目标,例如:地方人物资料、本省内各个地区史料、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如抗日战争时期)等都是长期以来为众多读者所广泛使用的文献信息,应选为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次,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且馆藏占有一定优势的文献作为开发目标。例如:杰出的地方名人专藏(如孙中山专藏)、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史料(如南海诸岛)。第二,具有长期史料价值,为读者反复使用的文献或信息作为开发目标,如地方志、地方族谱、地方图片等。

(2)实事求是做好地方文献开发的调研工作。

选题必须先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全面、客观摸清情况,明确文献开发的方向和课题。选准开发课题(目标)是文献开发的关键,只有选准目标开发,才能真正满足读者需要,提高馆藏的利用率,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地方文献开发必须与数据库建设结合进行。

通过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使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科学化,才能对读者提供多种检索功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实现网络化,使地方文献信息数据资源得到广泛使用。

地方文献开发中编制的各种专题联合目录、提要、辞典、题录、索引等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各种专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从而形成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络。如我馆利用《中国期刊辞典》(机读版)的数据建立广东期刊的书目提要数据库,又如,利用编制《广东百年图录》过程中搜集的图片信息,建立广东图片数据库。

7.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我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建立12年。1986年创建时虽然开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地方文献数据库之先河的典范。但时至今日,该数据库中贮存的书目数据仅3万条,题录数据约3万余条,始终没能形成规模,而且利用率低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使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成符合地区社会发展需要,能充分发挥效益的数据库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4

一、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第349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经##省编办批准,我省国土资源厅于20**年3月24日下文设立了省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馆为厅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能为:负责全省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编研与提供社会利用。核定编制人员7人。

二、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我省自**年以来,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探矿权证和国家出资安排的地质工作项目共234个。其中:(1)、地质大调查项目共有39个,除有1个还在续作外,其他项目成果资料已全部汇交。(2)、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共有40个,已汇交11个,在做或续作的13个,国外4个,其余12个待汇交。(3)、危机矿山项目共有11个,均未结束,待项目结题后汇交。(4)、地方财政项目共有133个,其中续作和在做的49个,已汇交成果资料的52个,调整变更17个,另外15个待汇交。(5)、采矿权证项目11个,成果资料已全部汇交。

近年来,从汇交到省地质资料馆的成果地质资料来看,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文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一)纸质资料

1、汇交的资料不规范,不符合地矿行业报告编写规范、制图规范格式要求。

2、报告印制质量和装订质量不符合要求,报告采用铁钉甚至用活页夹装订;有些汇交的资料是复印件,字迹不清,存在缺页、重页、错页、页码倒装订等现象。

3、图件折叠不规范,把图的信息面折叠在外,且图折叠过大超出了标准装具的规格。

(二)电子文档

1、电子文档的格式、命名与组织方式不符合标准要求,没有按电子文档的汇交格式组织电子文件,而是直接把印制报告的分散电子文件拷备汇交,一册附表中的页面混杂不统一。

2、电子文档不齐全不完整,缺少插图源电子文件,缺少部分与纸质资料相对应的电子文件,没有汇交MAPGIS软件的矢量化数据文件及相应工程文件、系统库、汉字库,或系统与所交图件不匹配。

3、电子文档图文信息缺失,文字部分的源文件在系统内转换成存档电子文档时信息丢失,插图和图版的色彩纸电不一致;图件部分的图件转成光栅文件时存在丢色或严重偏色现象,甚至做的图件不符合国家或部的制图标准。

4、所汇交的源电子文档不是最终的矢量文件。

5、图件在输出图件时选择的参数不对,存档文档的分辨率过低,无法正常浏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分析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汇交单位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汇交资料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落实责任制,把好资料接收审验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提出修改意见后坚决退回,限期返工修改;三是对个别存在差错的,由地质资料馆帮助修改后汇交。通过上下努力,较好地保证了汇交资料的质量。

三、地质资料馆藏建设情况

(一)馆藏机构建设标准化条件基本具备

对照国土资源部第16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逐项检查陈述如下:

1、我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地质资料馆的场所建设纳入南京地质博物馆二期改造工程(地质大夏)中。该大厦已于20**年底封顶,其中5、6层为地质资料馆库房、阅览室等办公所场。两层建筑面积约2169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2009年底迁入。启用新场所后,我省地质资料馆场所面积基本上达到了甲级档案馆的标准。

2、目前,馆内有工作人员7名,均为参加过上岗培训的非档案专业的人员,其中地质专业一名。缺少地质专业及档案专业的人才。

3、根据《条例》和《条例实施办法》,我省制定出台了《##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省成果地质资料借阅管理规定》。地质资料馆还制定了一整套涵盖地质资料管理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工作要求提示牌,基本做到了政策规定明确、岗位要求明确、工作目标明确、操作程序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4、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就以社会服务网络化为奋斗目标之一,并于20**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开通了##省地质资料馆网站。20**年,省地质资料馆又以“地质资料查阅的新窗口、业务信息的新渠道、业务交流的新桥梁、业务学习的新课堂、政府决策的辅助新支撑、企业投资的辅助新顾问、公众信息服务的新平台、资料档案政策宣传的新阵地”等八个新为建设目标,开展了馆网站改版建设与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改版后的新版馆网站于20**年10月20日正式上线运行。新版馆网站,栏目更加丰富,栏目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查阅更加方便,网页设计新颖、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较好地展现了档案资料馆藏机构“藏、展、阅”三大基本功能,其服务功能被网民评价为“有着秀才不出门便知馆中事”之功效,有力地促进了资料档案政策的宣传和地质资料的公开利用。在部组织的全国地质资料网络服务检查评比中得96分,获第一名,具备较强的网络化服务能力。

6、我省地质资料馆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20**年率先建成开通了省级地质资料馆网站。除在网站上公布馆藏地质资料目录外,还率先在网站上了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全文,为社会提供公益。20**年又自主研发了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建成开通了电子阅览室,推进了查询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了借阅效率和地质资料利用率的提高。

(二)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与要求,我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及时开展了省内、外调研工作,提交了调研报告及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库建设预可性研究报告,经厅党组讨论批准后,已上报省发改委。

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情况

(一)基础业务建设与促进利用情况

20**年,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围绕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资料馆现状、社会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先后开展了“以促进资料社会化服务为主题”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手段,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时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查阅方式现代化变革、加强编研,宣传馆藏内容,引导资料收集、强化需求调查,提高服务针对性等六个方面基础业务建设活动,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利用。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促进利用

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涵盖地质资料管理全过程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遵照执行。其中,借阅规定、服务承诺等9项制度上墙,接受社会监督;以精细管理为指导,细化岗位要求,制定各岗位职责并制作案头提示牌,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构建完善了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促进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2、完善服务手段,提升便民服务能力,促进利用

通过多方挖潜,我们先后添置了数码复印机、工程复印机、大幅度扫描仪和绘图仪,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借阅者提高资料收集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

3、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时空,促进利用

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就以社会服务网络化为奋斗目标之一,并于20**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开通了##省地质资料馆网站。20**年,省地质资料馆又以“地质资料查阅的新窗口、业务信息的新渠道、业务交流的新桥梁、业务学习的新课堂、政府决策的辅助新支撑、企业投资的辅助新顾问、公众信息服务的新平台、资料档案政策宣传的新阵地”等八个新为建设目标,开展了馆网站改版建设与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改版后的新版网站于20**年10月20日正式上线运行。馆网站上不仅提供有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服务,还有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全文,基本实现了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同时也促进了用户查阅地质资料方式的转变。

4、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查阅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利用

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软件,建成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我省地质资料查询利用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了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水平“五大”提高:一是提高了用户查阅效率与资料的利用率;二是提高了资料合规借阅保障程度;三是提高了地质资料合规、合法利用的监督力度;四是提高了资料利用情况统计分析水平;五是提高了地质资料安全利用保障程度。

5、加强编研,宣传馆藏内容,引导资料收集,促进利用

为揭示馆藏内容,宣传馆藏内容,提升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程度与取得的成果资料的知情度,我省先后编撰了以馆藏资料专业分类目录和地区分类目录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集等。尤其是后者,清晰直观地揭示、宣传了##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历史、程度与取得的成果资料,为用户有的放矢收集利用好地质资料提供了导向服务与帮助。

6、强化需求调查,提高服务工作有效性,促进利用

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用性,我省地质资料馆将用户需求调查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在借阅接待服务过程中,给每位借阅者发放地质资料利用情况信息反馈表,主动倾听借阅者的意见与建议;二是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与愿望;三是召开全省地质资料用户征询大会,广泛、全面了解各领域、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提升服务层次与目标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业务建设,初步构建完善了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体系,为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初步建成了网上查阅与馆内查阅两大服务体系,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全面提升了馆藏资料信息社会共享程度,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由过去“封闭式”,步入了“走出封闭、走进开放、走入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发展之路。

(二)围绕扩大内需,主动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为扩大内需项目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地质资料馆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扩内需、保增长”行动中,结合##实际与社会需求,围绕扩大内需,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服务活动。

1、推出了十项便民服务,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扩大内需

面向全社会用户,发出《##省地质资料馆关于开展十项便民服务活动,服务扩大内需与促进地质资料利用的通知》,正式推出“邮赠目录、代客收集、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向导接待、按页定密、全文在线、多样复制、对口编研、远程咨询”等十项便民服务活动,为扩大内需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2、研发、集成资料信息,为扩大内需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一站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我省地质资料馆按照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新思路,选择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突破点,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集成矿产地、探矿权与采矿权、矿产勘查开发规划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等数据库资料,研发成功了建设项目选址压矿调查分析系统,为建设项目选址科学决策,提供分析速度快、分析对象全、表达形式丰富、服务内容科学,查询报告形成及时、周到的技术支撑服务。截止2009年6月底,共为68个建设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了“一站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3、加强馆藏内容宣传,引导资料收集,让地质资料通过各领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扩大内需项目

为“扩内需,保增长”做好工作是当前各部门、各单位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让地质资料在各领域发挥更加深入、广泛的作用,加强馆藏内容宣传,引导资料收集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据此,我省地质资料馆选择了“集服务内容介绍、专业分类目录与地区分类目录、地质资料管理与利用法律法规汇编于一体”的《##省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简称《指南》),和“由反映##地形、地势、地貌的序图、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及参考性图件组成”的《##省地质资料馆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目录检索图》(简称《图集》)两种编研成果作为首批邮赠对象,并在馆网站上了免费邮赠《指南》和《图集》的通知,对需求者均及时用快件方式为其邮送去《指南》和《图集》。此外,根据扩大内需项目选址一般需开展地质灾害性危险性评估工作这一实情,我省地质资料馆还选择全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为优先服务对象,从省厅地环处等有关处室了解其联系方式,主动邮送去《指南》和《图集》,为其在为扩大内需项目提供技术服务过程中提供馆藏内容信息支撑。

4、开展上门服务,调研了解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先后到##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开展上门服务活动。送去《指南》和《图集》,宣讲我省地质资料馆藏内容、业务建设、服务能力、借阅规定以及如何查阅地质资料,座谈了解对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需求、愿望与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理清方向与目标。与此同时,还主动给水利厅、建设厅、省铁路办等部门去函,联系上门服务事宜。

五、其他情况

(一)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情况

地质资料数字化是地质资料“四化”建设目标之一,也是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我省自**年以来,一直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已于20**年全面完成了馆藏A类资料数字化工作,并启动了B类资料数字化工作,朝着建成全数字化地质资料馆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省高度重视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先启动与强化了已有数字化成果电子图书制作工作,即PDF格式转换工作(即将扫描图片,转换成电子图书),并将这一工作环节纳入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做到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一下“数字化生产线”就能方便被利用。

(二)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我省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快速行动。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清理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以“率先、创优”为行动目标,扎实贯彻执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依据、统一标准、统一细则、统一操作”六统一和严格的“双百”质量检查制度。截止20**年11月10日,全面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清理、登记、信息录入和验收审批,并率先运行了按件定密提供利用的新模式,馆藏资料公开利用率由原30%飚升至82%,方便了借阅,促进了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是我国地质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现馆内人员力量、专业结构、投入经费与这一全新的使命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建议加强专业技术力量与经费投入,为完成新使命奠定人力资源和经费保障基础。

2、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应“常态化”。促进利用,服务社会是资料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为扩大内需项目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只是当前首要任务或者说扩大内需项目是当前重点服务对象。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地质资料广泛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在做好重点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咬定最终目标不放松,也就是说要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常态化”。

3、理清抓手,加大投入,为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常态化”提供保障。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好服务和地质资料信息支撑。解决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自身科学发展问题是履行好中心任务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一中心任务?一句话就是“两个全面”。即,全面贯彻落实“统一汇交、公开利用、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和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设施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社会服务网络化”四化建设,这是履行好中心任务最根本的路径与保障措施。建议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与保障三项基本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与四化建设到位。

4、创新实践,满足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是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标尺。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对地质资料服务将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及时调查了解,分析研究用户新需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应是馆藏机构思考研究的现实课题。

作为馆藏机构来讲,提供“查阅方便、调阅方便、收集方便、利用方便”四方便服务是最基本的任务。努力消除束缚地质资料被方便查阅、收集、利用的障碍应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为此,建议推进如下三个方面创新实践工作。

(1)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按页定密,扩大公开利用信息量,方便查阅

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完成后,实现了由传统的按档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向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的转变。运行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新模式后,##馆藏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率虽由过去30%提升至82%,“解放出”了一大批资料,但仍存在“二次解放”的空间。##地质资料馆研发的电子阅览室系统具有自动识别屏蔽保密与受保护资料的功能,通过系统软件升级研发,可实现按页定密,就可“解放出”的文、表件中不的内容,实现地质资料的“二次解放”,扩大公开利用的信息量,让用户方便查阅件中不的内容变成现实,可有力地促进地质资料的利用。

(2)开展制作公开类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实践活动,方便收集

利用数字化地质资料可再编辑或修饰这一特性,开展数字化地质资料公开利用技术处理研究是扩大公开利用信息量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方面可利用图像修饰编辑功能,将图像格式的地质资料中的要素处理掉,转化为公开类地质资料;另一方面,针对矢量化的图件,可通过提取件中不内容,组合生成公开类地质资料。以此方式逐步丰富上网的全文地质资料信息量,让用户方便收集资料变成现实,对促进地质资料的利用十分有益。

(3)启动“第二代”数字化,方便利用

当前开展的馆藏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最大的意义在于解决了长期保存与集约保存问题,“可看不可用”(注:指不可再编辑)。但社会上,尤其是地质技术人员需求的是可再编辑的“活”资料。全国地质资料馆一项调查成果亦表明,社会需求矢量化的图件占图件需求量的76%。因此,应适时启动“第二代”数字化,为用户提供可再编辑利用的数字化地质资料,方便利用,推动地质资料利用率的提高。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5

关键词:数字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1数字地质档案馆建设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使档案馆功能在信息时代得以延伸。数字档案馆作为既具有传统档案馆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字档案数据库,以网络通道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利用。建立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容量大、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的特点。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地质档案资料馆传统的工作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接收纯纸质资料转变为接收纸质和电子文档的双轨制管理,从过去的单一人工借阅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网上借阅,从过去的著录查询转变为全文数据的精确检索。

作为具有海量数据的地质档案馆藏,建设成数字地质档案馆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几乎所有的地质档案资料都实现了电子化,为数字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东北油气分公司地质档案馆现状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强了勘探开发领域信息化工作,各油田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东北油气分公司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中,产生了大量地质资料,是油田重要的财富,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公司综合档案馆保存的大部分地质资料属于未电子化的纸介质资料。2008年以来,随着东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业务的发展,地质资料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综合档案馆作为分公司档案资料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强化馆藏的数字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主要是提供简单的目录检索和纸质资料的浏览、借阅,基于资料数字化基础上的网上查询浏览则还刚起步。数字油田的建设进程加快和油田信息化的要求全面提升,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就显得相对滞后。

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将东北油气分公司的地质资料在档案电子化、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组织、分类和管理,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共享,使之成为群体知识和共享成果,提供技术、成果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料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和资源共享化,是分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布署、分步实施,构建由传统馆藏数字化地质馆藏数字化馆藏信息服务的建设思路,实现对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完成现有馆藏纸介质资料的数字化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入库,以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查询、浏览、下载服务,充分发挥馆藏资料的作用。

3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3.1编制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为目标,本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油田建设同步,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档案数据库建设,满足分公司生产科研和管理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3.2建立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

统筹规划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及“数字档案馆”的入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已经规范执行。

3.3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进展

2009年7月正式进行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目录的著录,完成所有馆藏资料单井、科研、物化探等资料目录的编著,每一份资料都打印贴上标签,实现计算机检索,并在局域网上,共8000多档,30余万件,完成了地质资料的编目,极大地方便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查询、借阅和使用,为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1完成部分资料数字化

东北油气分公司从1995年到2007年的完井地质报告和附图一直未正式地完整地印刷出版过,主要表现形式:①大部分资料只有原始资料,没有整理出版,有的甚至是孤本;②少部分资料虽已印刷出版,但一般只有纸介质1―2套,无数字化电子版。特别是钻井地质报告和综合录井图是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资料,需求量大,馆藏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借阅使用需求。为此,从2009年8月到2010年6月共计10个月时间,组成25人的项目组,利用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工作:①完成了566口井(占总井数1687口的34%)完井报告及附图(完井地质报告、完井气测报告、综合录井图、岩心图、油气层井段综合柱状剖面图、气测录井图、地层对比图)的数字化工作,通过完井地质报告和以综合录井图为代表图件的数字化整理,实现一套完整的录井图数字化库;②完成了已数字化资料的纸介质的印刷出版工作;③软件建设完成了C/S和BS部分的开发工作,开展了数据的加载入库,建立录井图数据库(图1)。通过高效的技术交流方式集成的平台,方便了录井图数据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数字化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馆藏完井地质报告及附图的整理、印刷出版、数字化工作,满足了地质资料借阅需求、保证原始资料的安全;方便对馆藏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并能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以及进行科研应用(网上检索、、浏览、借阅)提供内容丰富、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的信息源。通过建立录井图数据库,以及对地质报告附图(录井图)的数字化整理,实现包括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气测录井图在内的地质综合录井图数据的数字化,建立高效的技术交流方式集成的科学研究平台,以方便、高效的对录井图数据加以分析和利用,为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 完成腰英台油田单井资料及附图数字化和出版工作

腰英台油田是2008年初从华东分公司调整过来的油田,移交的资料绝大部分为纸介质,且只有一套原始资料。为了使这些资料在今后的油田勘探开发中发挥更大搞好的作用,2010年对馆藏的628口井的完井地质报告、测井解释报告、试油成果报告、录井图、测井图资料中没有数字化的资料进行采集、录入、整理入库,同时对628口的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版,使其满足馆藏需求。

3.3.3实物资料清理工作

2010年开展的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就是对所有库存岩心、岩屑等进行清点核实,建立实物资料台帐及存放信息数据,并结合各井的基本信息,最终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目前已完成了岩心312口井5562箱8599米和380口井岩屑的实物地质资料台账、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库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建立工作(图2)。

图2 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系统

3.4.4岩心扫描

岩心扫描工作自2009年4月正式启动,到2010年8月结束,共完成历年录取岩心的扫描工作,累计完成346口井,累计岩心长度9750.65米,并完成了5536.9米纸质岩心描述的电子档录入工作,建立了东北油气分公司岩心图文综合系统(图3)。

图3岩心整理成果图

建立岩心网络图文综合信息系统是实现岩心保护和利用完美统一的有效方法。岩心成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岩心宏观、显微图像的高分辨率采集,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地质方法,建立网络岩心库,实现了岩心图、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的永久性保存、综合管理及处理等功能。并实现注册终端用户对岩心图、文资料的网络浏览、编辑和下载综合利用(图4、图5)。

图4 网络数字化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

图5 岩心综合图

4 数字化地质馆藏在油田建设中已开始发挥作用

三年来,数字地质馆藏建设进展顺利,以综合录井图为代表的部分资料也在实际生产中开始得到应用。目前,录井图数据库和录井图数字平台,极大的方便了科研人员对录井图的查询应用。

综合录井图是钻井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原始地质、工程数据的综合展示,是录井的地质成果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期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资料,如层位对比与划分、资源量预测、构造分析、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气层评价等,是生产、科研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石。这些资料通过应用,已经见到了就好的效果。

(1)解决了早期因技术原因以“蓝晒图纸”的形式保存到现在的综合录井资料无法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质综合研究的问题。

(2)通过对录井图的数字化和建立录井图数据库,建立了高效科学的录井图图形查询和显示平台,提高了录井图数据分析和利用水平。

(3)对入库的录井图数据、测井曲线数据文件,采用配套的软件,通过浏览器方式,用户按照通用模版或自定义模板,回放显示气测综合图、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等图形

(4)初步应用情况:通过数据接口为其它应用系统(如勘探数据库综合系统、开发数据库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开展科研应用分析。

①地层层位对比与划分(标定)

利用录井图的岩性、颜色、GR和RT测井资料,结合声波测井曲线、VSP测井资料,通过合成记录数据处理技术标定地层层位。特别是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探井显得尤其重要(图6)。图6 地层层位对比与划分

②结合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分析

通过与临近的多口井资料对比分析,作出地层对比图,对区域构造进行分析。证实或弥补地震解释的正确性,进一步搞清局部或区域地下构造的分布状况(图7)。

图7 构造分析图

③油气资源量分析

统计暗色泥岩厚度,编制生油岩厚度等值线图,与盆模技术相结合,对油气资源进行评价(图8)。

图8 油气资源量分析图

④储层分析

统计砂岩厚度,编制砂体厚度等值线图,对油气储层进行评价(图9)。

图9 储层分析图

5 小结

做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它涵盖档案资源信息输入、管理、输出三部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从而实现对档案资料及电子信息的控制和归档(含接收、整理、审核等)、档案馆内各项管理职能活动(如保管、保护、储存、统计等)、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包括传递、、检索、利用等)。东北油气分公司数字档案馆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特别是在资料的数字化和输出两个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下步要完善软件功能,强化管理部分。

在数字地质馆藏建设的同时,积极扩大应用范围,让数字地质馆藏促进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从目前地质应用分析,其前景是广阔的。但数字地质馆藏建设既要突出油田的主营业务的特点,也要突出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特点,要符合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对档案资料的总体要求,也要符合信息技术的需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字地质馆藏要与传统档案管理紧密结合,档案馆要与科研生产单位紧密配合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要加强软件平台的开发,保持系统的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建设、发展数字地质馆藏,加快数字化油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李志青 中国档案报

[2] 《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 于丽娟《中国档案》2003年第3期

[3] 《数字档案馆及其框架》于丽娟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6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7

[关健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6]庄文静.博物馆藏品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中国文物信息网,2004-8-13.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篇8

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出发,我馆把地方文献库从保管部析置出来,单独设立一个部门,在全国图书馆界据说是“独此一家”,堪说足够重视了。而建部以后,对地方文献工作并没有进行认真研究,业务指导思想、搜集范围、整理方案都不明确,以至于工作无进展,差强人意,造成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以此而言,又只能说不很重视。基于此,本文试就如何扭转局面,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谈一些意见。

一、地方文献工作的指导思想

目标是行动的前提,没有目的或目的模糊必然导致盲目行动。湖南省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之所以没有能开拓出新的局面,关键在于目的不明确,业务指导思想不端正。地方文献部是一个横断部门,其业务与采编、阅览、期刊,书目参考等部门的工作是交叉的,处理不好就容易形成馆中之馆。因此,首先要确定地方文献部的任务,明确地方文献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湖南地方文献工作的任务是搜集、发掘本省地方文献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宣传、报导、借阅,使人们认识湖南、了解湖南、热爱湖南、建设湖南。它的具体目标是:

(一)为各级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制定方针政策,提供省情资料和历史借鉴。

(二)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为从事专业史的研究提供系统资料。

(三)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四)为修志、编写年鉴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

(五)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

二、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是由地方文献的概念所决定的。什么是地方文献?长期以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从广义角度来理解,认为地方文献是由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本地工作的有影响的人物)著述和内容述及本地的出版物三个部分组成。这种提法源于图书馆界泰斗杜定友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杜先生长广东中山图书馆期间,就认为广东地方文献包括:广东史料、粤人著述(包括外省人在广东工作、生活过的“寓贤”)和广东出版物,并提出“巨细无遗,宁滥勿缺,片纸只字,亦搜藏之列”。杜先生离馆后,几十年来,肖规曹随,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同志沿袭了杜先生的原则,虽积累了一定的藏书,但并没有收到应有效果。另外一种解释,即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象甘肃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是坚持这一条的,他们的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在图书馆具体工作实践中,后一种理解被证明是符合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湖南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是反映湖南的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物产资源、文教科技、语言文字、山川河流、气候灾异、风格人情、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图书、报刊、图片、照片、影片、乐谱、碑帖、谱谍、墨迹、简报、会议录、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等,即使是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而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湖南地方特色的,均不应作地方文献处理。当然,不容忽视所收藏的资料,除内容必须具有地方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强调资料的史料性。

地方文献收藏的主要内容,具体地说可以是:

1.地方党,政、军、群众团体的文件、会议录、公报,领导人的讲话、报告稿;

2.地方报纸和主要报导、反映湖南省情的刊物以及中央、各省市报刊反映湖南的资料;

3.考察和研究湖南的资料,如调查报告、游记及专门论述;

4.有关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经济发展状况的资料;

5.有关工业、农业、科技文教各项事业的概貌,机构团体、事业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

6.有关疆域变迁、地理沿革、气候、灾异的资料;

7.省内各部门(专业志)、县、市地方志、党史志、民族志、乡土志、山川志、地名录;

8.省内各学会、协会、各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不含专业性论文、报告);

9.综合反映省、地(市)、县的资料,例如:农业区划资料等;

10.革命史料(包括工运、农运、青运、妇运的历史、现状)、党史资料;

11.文史资料,主要是反映湖南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也包括文化艺术方面的史料,象地方剧种的沿革、唱腔、服饰;地方色彩的绘画、雕塑、碑文、金石等;反映本省区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

12.本省籍政界、军界、文艺界及各界历代著名人物(包括长期在本省工作、生活过的有影响的人物)的照片、手稿、日记、信函和传记、回忆录、著作研究材料及其主要代表作;

13.本省民族的起源、演变、迁徒、繁衍生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资料;

14.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的研究、介绍材料和图片;

15.反映本省各方面的图片、照片(新闻图片、风光图片、历史纪念图片等)。

由于关于地方文献的这些概念一直都没有得到统一明确的认识,导致地方文献收藏范围的混乱,这是地方文献工作起色不大,进退两难的基本原因。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库入藏的书刊主要是三部分:著作、湘版图书、湘版期刊。这种“三位一体”的藏书组织是上述地方文献由三部分组成这种认识的产物,有必要重新认识,把认识统一在对

地方文献的本质理解上,对藏书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重新规划和布局。下面对目前入藏的三个部分做些分析。

(一)著作

我馆入藏著作各种文字、各种版本2,600多种,10,000多册。著作是马列主义文献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家乡的省级图书馆珍藏著作,既责无旁贷,又引以为骄傲和自豪。在已经形成馆藏特色的基础上今后还要进一步做好这个工作,尽量做到完整、系统、搜罗无遗,使其在我馆藏书中灿烂生辉。但把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是不恰当的。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是全中国人民的领袖,他的著作内容博大精深,而限于反映湖南的却极少,不能以同志是湖南籍的伟人而把他的著作屈尊为地方文献,对著作也应该坚持以内容为划分标准,否则,刘少奇、、、等一批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健在的湘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不也应该在地方文献库“虚位以待”吗?!还有军事界、经济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著名湘籍人物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曾国藩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彪炳显赫,著述宏富。他们的著作要千方百计进行搜集,但不能都作为地方文献。

(二)湘版图书

湖南有出版社十家:人民、科技、教育、少儿,美术、文艺、岳麓和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书刊1,500种左右。把这些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单独入藏,其意义主要在于反映湖南的出版、印刷情况,当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科学的发展水平。湘版书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如果按《中图法》来类分的话,分布在二十二个大类,绝大多之书籍内容不反映湖南。因此,湘版书不能完全入藏地方文献库。如要作为版本样本收藏,可以因循旧例,在基藏书库入藏,并建立一套湘版书的目录,按统一书号排列。

(三)湘版期刊

据采编部提供,目前所订阅和收到赠受的湘版期刊405种,其中正式出版的有203种。如此种类繁多的湘版期刊,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话,绝大多数不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例如:在地方文献库收藏的90种刊名前冠有“湖南”二字的期刊.初步鉴定可以作为地方文献的仅10多种,占六分之一左右;采编部作为地方文献订购的62种(订价约250元),内容反映湖南的13种,占五分之一多一点,完全不反映湖南的41种,占三分之二。

经过对地方文献库藏期刊的粗略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反映、报导湖南省情及历史、现状为办刊宗旨,俾使读者了解和认识湖南。例如:湖南政报、湖南画报、党支部生活、湖南经济研究、湖南教育、湖南文艺界等等。学报多是专业性刊物,有的又分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的不能作为地方文献,即使是社会科学版,也只是有限的篇幅载对湖南的考察、研究;报导该校的规模、历史、发展动态等材料。

3.技术性刊物。为科研、生产、设计、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为同行提供国内外信息。有一部分是纯理论性、技术性刊物,例《湖南数学通讯》、《机车电传动》、《微型电脑》等,不属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还有一部分刊有经验交流、科研成果的介绍,会议报导、事业发展概述、企业管理,这些内容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湖南的情况。

4.各种专业学会、协会办的刊物。一般是专业性文章,也载有学会动态、事业的调查研究、专业发展史。 同一学会、同一单位办两个刊物,一种是反映事业发展,一种是学术性刊物。如:湖南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湖南电力系统》、《湖南电力技术》;省农业厅主办的《湖南农业》、《湖南农业科学》;省林业厅主办的《湖南林业》、《湖南林业科学》。

5.以提高读者科学文化水平,进行学术交流为目的。例如:《公共外语》、《少年作文辅导》等。

6.文艺刊物。这类刊物且多且杂,须区别情况,慎重处理。有的是具有湖南民间或民族特色,象《湖南戏剧》;而多数文艺刊物并不是企图通过文艺形式来反映湖南,显示不出地方特色。

7.不是本省编辑,只是由本省出版或发行,更不能视为地方文献。例如:《中国》,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编辑部编辑,湖南出版和发行;《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是北京市期刊登记证第1288号,只是印刷、发行在郴州。

综上所述,湘版期刊可否作为地方文献收藏,要视其办刊宗旨而定。凡是以报导,反映湖南情况(不管是全面反映,还是重点反映某一方面)为主的刊物,都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并注意期刊的连续、完整。一般理论性、专业性、技术性刊物实以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阅读欣赏能力的刊物,不以地方文献入藏,而对其中概述事业发展、专业史等有关内容可采取复印、抽印,或做索引、文摘,集中以主题归类。文艺刊物中对一些着重反映湖南情况的代表作,以及关于湖南人物的报告文学,不论作者籍贯,都可以考虑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办法和上面的相同。

三、地方文献的收集

收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深入细致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几辈人的努力,才可望具备一定的规模,生产出一批成果。

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同志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头脑灵活,善于交际,有较宽的知识面,对湖南的史、地、治、人、事、时都有较深的了解,这是一个从事征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也是搞好征集工作的基本条件。同时,要“知己知彼”:“知已”,熟悉馆藏,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况情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好有目的地访求。不然的话,一无所知或若明若暗,工作就会茫无头绪;“知彼”,掌握出版信息,了解发行的门径。目前出版发行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如不了解情况,难以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某些资料的发现是“曲径通幽”,需要有一点执着精神。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就要广泛联系,与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征集交换关系,这是一般的征集程序。征集,是收集方式之一,也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一、二年内,我认为着重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派出专人,深入到省内各系统、各县市访求、征集或是购买。征集工作只是停留在“空中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进去。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早在1983年就已经行文,建立了省内出版物的缴送制度。但文件要真正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光靠文件本身的力量是不行的,“红头文件”只能帮助我们扫除征集工作中的某些障碍、问题的解决还要靠我们的工作。盛世修志,现在各条战线

、各个县、市都在组织力量纂修专门志、地方志,正是我们收集地方文献资料的极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收集过程中,提供馆藏情况,解答咨询,帮助修志人员提供资料线索。在收集中服务,在服务中收集,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互相配合的关系。在收集时,收集的面宜宽不宜窄,只要是地方出版物和历代文献资料,能收集到的尽可能搜罗无遗,收回来后再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不仅要收集当代的文献资料,也要十分注意历史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选购。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散见于各种古籍,近现代出版的图书报刊之中,要做好复印、抄录,剪辑、题录、文摘工作,这也是地方文献收集的主要方式。四、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

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全馆业务部门工作的内容、采访、编目、藏书组织、流通阅览、书目咨询、情报资料服务。而它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所侧重。

藏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要求建立一个能自成体系的地方文献库,说起来也不无道理。但目前本馆地方文献资料按一定的藏书体系分藏于好几个业务部门,如果不考虑现实情况,过分强调集中馆藏地方文献资料,这样势必打乱了全馆的藏书体系,影响其他部门的正常工作,影响读者服务的质量。藏书体系是指一个馆而言,把全馆藏书根据总的工作目标和各个业务部门的任务组织成一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如果各个部门都搞成一个“小而全”的体系,形成各自为政的态势,实际上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只会破坏全馆的藏书建设。严重地浪费有限的购书经费,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省馆的任务。因而,地方文献库的建立应该有一个顾全大局,追求整体效益的前提,不能片面强调部门藏书的完整性、系统性。确因工作需要,也当然要调进一批复本或复制件,其他部门要大力支持。

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二,资料工作和书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有别于阅览期刊保管等部门的是:不只限于一次文献的借阅,而主要是提供二次文献并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这就是我所讲的资料工作。先要制定一个总体开发计划,然后确定分步实施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发掘、整理、编辑地方文献,再一个是书目工作,是地方文献部完成部门任务的主要手段。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馆藏,向读者宣传和报导,架起读者与资料之间的桥梁。

现在就要着手组织力量编制《湖南地方文献分类表》,这种科学的、适用的、地方性很强的分类表无法借用几部正式的分类法和其他馆已经编制出来的分类表,只能借鉴和参照,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个《湖南地方文献分类表》来。这种地方性很强的分类表无法借用几部正式的分类法和其它馆已经编制出来的分类表,只能借鉴和参照,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个科学的、适用的《湖南地方文献分类表》来。力量都消耗在内部扯皮上,贻误工作,贻误事业。总之,只有全馆一盘棋,才有可能切实地做好地方文献工作。

上一篇:有时我也想作文范文 下一篇: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