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25 19:36:58

爱心小故事

爱心小故事篇1

俗话说:感动,是一把开启内心宝库的钥匙,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这本书以“感动”为主题,通过101个贴近孩子生活的小故事,引导我们从中发现感动事物,从而受到感染,用心去体验,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我,懂感恩,知回报。它是一套父母送给儿女的礼品书,一部母子共读的必备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孩》:一个女孩病了,医生告诉她,他只剩下100多天了。小女孩的妈妈想带女孩去她最喜欢的海滨城市。而小女孩摇摇头:“妈妈,我的愿望太多,海只是我向往的一种事物。你能满足我的一个心愿,却满足不了我的全部愿望。”几天后,小女孩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他都把欢乐的笑声洒满这些老人的房间。养老院的每个爷爷奶奶都因为小女孩的到来而感到高兴。谁也不知道小女孩身患绝症。一天早晨,小女孩静静的死了。临死前,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很快乐。既然我必须死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只能找一的快乐而又幸福的结束生命。我找到了,所以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孩。”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糖果的甜美,令人陶醉;幸福是兰花的香气,沁人心脾;幸福是迎面的清风,能吹来落叶,也能吹走沙砾,能在广阔的大海吹荡起一波涟漪,也能拂走心中不愉快的感觉。原来,幸福可以很简单……是的,小小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早上睁开眼睛,看到阳光洒满了房间,用力嗅嗅阳光和早晨的味道;阳光明媚的上午,抱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露天的阳台上,享受风吹过,文字划过;小雨淅沥的午后,静静走在雨中,望望在雨中舞蹈的小草,听听雨滴落在世界的声音;华灯初上的傍晚,闲散的走在路上听到一首熟悉的老歌,驻足,让回忆在脑海里逐渐清晰;繁星漫天的夜晚,坐在田野旁边看星星眨眼,看萤火虫飞舞,看远处的霓红闪烁;这也是一种幸福。但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是付出!因为付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喜悦的过程:付出时间,就能收获希望;付出劳动,就能收获果实;付出真心,就能收获真情;付出爱心,就能收获整个世界!

“每一滴水,投身宇宙,会映出太阳的光芒;每一朵花,拥抱雨露,会绽放出迷人的春光;每一颗心,迎向阳光,阴影将无处可藏。”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激励着我成才,使我受益终生!

爱心小故事篇2

两个孩子和“爱情童话”的故事

1男孩小树:“爱是什么?”

故事发生时:小树3岁

妈妈记录:那天,我在家里陪宝宝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当主题歌响起,我家的宝宝无意间用主题歌中的歌词问我:“妈妈,为什么‘爸爸爱妈妈’?‘爱’是什么?”我竟哑口无言。

2女孩桥桥:“我的心跳得好快!”

故事发生时:桥桥3岁半

妈妈记录:有一天在路上,她突然停下脚步:“妈妈,我的心跳得好快!”“哪里不舒服?”“没有不舒服,是我爱上了一个人!”“哦,你差点吓着我了,那你爱上了谁呀?”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爱上了童童,我们天天都在娃娃家做游戏。”童童和她一样,都是可爱的小女生。

资讯发达的年代,宝宝受各种媒体的影响,慢慢地接触到了“爱”。关于“爱”,小树和桥桥,以及更多的孩子们都感到好奇。可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爱”可没有被正式编入课本,就连爸爸妈妈们自己也是边听边学过来的。经意不经意之间,妈妈们找到了“故事”这个媒介。在故事里,宝宝们是学会浅薄的调情、接吻,还是更多地感受着善良与美好?一起来看一下。

童书里都有什么样的“爱情”

爱情在童书中从来不是一个回避的词。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里都有爱情。爱情,让童话充满了无限魅力。

1. 为什么人们需要“爱”?

虎斑猫,是一只不死的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浑浑噩噩,心生厌倦。直到他爱上了一只白猫,爱她胜过爱自己;孩子出生后,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当白猫停止呼吸,他抱着白猫哭了100万次,躺在她身边,再也没有活过来,之前死过的100万次都像在为这一次作铺垫。

桥桥家的共读故事:这个故事虽感人,但通篇都提到死亡,想来并不“可爱”。奇怪的是,桥桥很喜欢;带到幼儿园去,小朋友们也非常喜欢。(也许,我们太低估孩子了,孩子的世界,难道只应是粉红、粉蓝的吗?)当读到“猫喜欢白猫和小猫们,胜过喜欢自己”时,桥桥就会插话:“妈妈,就像爸爸更喜欢你和我一样,对不对?”

妈妈感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书也许能挽救一场即将失败的婚姻。”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读的。而对于孩子呢,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孩子也能逐渐懂得:要相信爱、珍惜爱,要全心全意去爱。

2.“爱”是什么东西?

莎乐美总是被厄斯尼捉,她小声告诉妈妈在学校发的一切。妈妈告诉莎乐美不烦恼:“厄斯尼也许爱上你。”第二天上学,莎乐美一在想“爱”是什么东西呢?伙伴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恋爱,就是火!”“恋爱两个人才行!”“会有3分钟热度吗?”“不,是一生一

世!”……可莎乐美还是弄不懂。

爱爱家(爱爱,4岁)的共读故事:原来没有想这么开门见山地和孩子谈“情”说“爱”,

可是爱爱的幼儿园里也有一个小“厄尼斯”,就爱“欺负”她。于是给她读了一遍。出乎我的意料,她并没有问个没完,只是跟着叨叨了两句:“爱,那是什么东西呢?”

妈妈感受:故事里孩子们对爱情的讨论简单而又单纯,正是对爱情最原始、最准确的诠释。关于爱情的这些困惑,孩子将来肯定也会面临,与其到时我们措手不及,不如现在把美好爱情的小小种子种在她的心里,等哪一天时机到了,再与她一起讨论真正的爱情难题。

3.“爱”是怎么发生的?

寻找爱情的主角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只粉嘟嘟的小猪。小猪的名字叫奇奇,有天早晨起床,忽然要去找自己的女朋友。女朋友是长颈鹿吗?她太高了,不合适。女朋友是大象吗?她太健壮了,不合适……都不合适,那究竟谁合适呢?

小树家的共读故事:当小树和奇奇一起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追寻之后,书页的右侧传来:“你愿意当我的男朋友吗?”的声音。虽然对方面目狰狞,但是奇奇觉得她是最适合自己的,于是把小花献给了对方。而小树则很肯定地对我说:“小猪的女朋友是小猪妹妹。”这是他自己的珍贵发现。

妈妈感受:幸运的奇奇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身高的差距、种族的差异、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都不是他考虑的问题。宝宝也许还体会不到那样深,可是能让他微微轻扣一下爱的那道门,就已经达到了我的目的了。

4.“爱”有了烦恼怎么办?

青蛙弗洛格神情恍惚,一会儿想哭一会儿想笑,身体里还有个东西怦怦地跳,原来他爱上了小鸭。小猪说:青蛙和鸭子不能谈恋爱,因为一个是绿色,一个是白色。弗洛格才不理会呢!故事的结尾是弗洛格和小鸭深爱着对方,绿色配白色,爱是不受肤色限制的。

桥桥家的共读故事:有一次,我和桥桥爸在书房看电影,桥桥跑来凑热闹。电影中有对夫妇,一个白人,一个黑人。桥桥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叔叔和这个阿姨,一个黑一个白,就像弗洛格和小鸭,爱是不受肤色限制的!”

妈妈感受:这类的故事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爱情同母爱亲情一样,是可爱的、难得的、珍贵的。让孩子从小拥有对爱的健康认识,也会大大提升一生的幸福度。

Tips和孩子一起读爱情故事

不刻意回避。小小的孩子,喜欢的是故事本身,不像我们成人在以岁月和阅历去解读一个故事。爱情故事对于孩子不应是个,父母越回避,越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

不刻意引导。对爱情的理解本来没有一定之规,随着年龄增长,见解也会不同。没有必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孩子,更没必要找来众多爱情故事来集中引导孩子的爱情观。

书写最好的爱情故事。相爱的父母会给孩子最真切的关于爱情的引导。但中国父母并不擅长在孩子面前展示夫妻之爱,他们注重的是毫无保留的父子、母子之爱。如果在洋溢爱的家庭氛围中读爱情故事,对于爱情,孩子会有更健康和自信的心态。这无疑是最好的引导。

更多“爱情”书

《黑兔和白兔》

《鳄鱼爱上长颈鹿》

《亲爱的小鱼》

爱心小故事篇3

1、小朋友,今天早上的语文课上,有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把我们吸引了,故事的名字叫──(出示题目)

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水罐画)

2、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相机板书:有水──银罐──金罐──钻石──星座 )

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板书:?)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找找原因吧!

我们还记得故事发生在一次大旱灾中,因为没有水,大地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拿起书,让我们一起再回忆那枯黄的世界。齐读第一小节。

这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生命、希望、活着的力量、一切)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

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键词句。

二、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1、学习第2段:

⑴ 学生自读。

⑵ 和我们说说你读后的体会。

⑶ 这个小姑娘真不简单,你能想象小姑娘是怎样找水的吗?

⑷ 学生交流:

“夜里”:

① 你很细心,注意到了这个词。

② 小朋友,看小姑娘的穿着,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或秋冬的夜,那这夜会是怎样的夜?

(寒风瑟瑟风沙弥漫、漆黑不见五指、没有人出来行走、寂寞的、孤单的、害怕的……)

③ 姑娘怕吗?

(不怕,她想着要为妈妈找水,挽救妈妈的生命)

她真的不怕?

④ 确实,她才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和你们差不多,即使害怕也是非常自然的,但正如你们所说,此时她的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母亲,母亲需要水,我要去找水。这是一份爱的信念。正是这爱,使她充满了力量。

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还从那里体会出?

“哪里”:

① 她都去了哪些地方找水?

② 小姑娘心里在埋怨吗?你听见小姑娘的心在说什么?(她在说──)

③ 确实,你们说出了小姑娘的心声。这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地往前走呀,找呀……直到──

(读)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夜更深了,风更大了,星星更冷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水罐里却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如何?

“小姑娘喜出望外……”:

① “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做?小姑娘在“喜出望外”时想的是什么呢?

② 多么孝顺的小姑娘呀,她爱妈妈胜过爱自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 。

③ 我觉得这“抱”字太平常了,换成“端、拎、提、捧”你们同意吗?

④ 现在你说说水罐里怎么会有水了?

你说得真好,是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小结:这水罐着所以发生变化。(把?改成爱)是爱,是小姑娘对妈妈真挚的爱,才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小姑娘有了一罐水了,但这罐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水罐后来又不断地发生神奇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不是也和爱有关呢?

请同学们先快速地默读3~6自然段,然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变化,仔细读读,想想在这个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爱呢?

2、讲读第3自然段:

(对小生命的爱)

老师看大家都在认真读书,有的还皱着眉头呢,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水罐是怎么会变成银的呢?

⑴ (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⑵ 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给小狗喝?为什么只倒一点?)

(水是多么的宝贵,并不是小姑娘吝啬。)

老师有点想法,小姑娘有一罐水,舍得给小狗喝一点,那自己为什么不也喝一点,喝一点,还有大半罐留给妈妈,这样不三全其美吗?

(给妈妈舍得,给小狗舍得,给自己反而不舍得。什么叫无私,这就是。)

小结: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爱心来对待小动物,这银水罐多么像小姑娘那颗晶莹美丽的爱心呀!所以生命之神点木成银。

⑶ 谁体会到了小姑娘这份爱心,来读给我们听听:

3、学习第4段:伟大的母爱

后来,银水罐为什么变成了金水罐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⑴ 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爱?

⑵ 你看,小姑娘的妈妈是多么爱自己的女儿啊,

(母亲需要这生命的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也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⑶ 你们的妈妈是不是也爱着你们?是怎么爱你?

(评价:真感人 多么伟大的妈妈啊)

⑷ 谁愿意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导朗读:

这次变化是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创造的奇迹。──你们发现了吗,水罐的奇迹不在于小姑娘一个人,而在于爱的行为。只要有爱,就会有奇迹发生。 板书(爱 母爱)

小结:母爱真伟大!是母爱的力量把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这金光闪闪的水罐多么像母亲对孩子金子般的爱呀!

齐读这段。

4、对过路人的爱:

(再也忍不住了……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

⑴ 为什么再也忍不住了?你从哪体会到?

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⑵ 忍不住了可还在忍,而且是如此艰难的忍了,为的是帮助一个陌生的过路人。

⑶ 出示填空:

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______,是______,是______,却忘了______。

出示:小姑娘有一颗( )的心灵。

小朋友啊,爱的心灵就是这样的崇高!所以,

七颗很大的钻石从水罐里──跳了出来,

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涌了出来。

⑷ 让我们再一次张开想象的翅膀:(出示)

那股水流越涌越多,向门外流去,向____流去,向____流去……

草儿____,花儿____,树木____,

牛儿羊儿____,

老人、孩子、小伙……

你还能想象下去吗?

⑷ 地球在清流的滋润下,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是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爱)

那如果世界没有爱呢?对,是爱。是爱创造了奇迹。

三、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最后一段: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路读来,一路想来,你们发现故事中不断变化着的是水罐,而始终不变的是什么?(爱)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爱能创造奇迹,这可不仅是故事中美好的心愿,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

学生交流:

神奇的变化还未停止。边播放音乐,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美好的心。)

这七颗星化作了大熊星座中最亮的七颗,组成了北斗七星。我们知道,北斗七星是人们心中带来光明指引方向的星──那么,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故事的题目。读题:

你明白了故事为什么要用“七颗钻石”作为题目?

(七颗钻石,化成了北斗七星,给人们带来光明,为人们指引方向。它象征着让小姑娘的爱成为你心中永恒不灭的指路灯,永远拥有爱的心灵。)

板:让爱指路

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出示填空:我想……)

你们看,天空中这么多星星,寄托着同学们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有关爱的心、孝顺的心、助人的心、奉献的心……一颗、两颗、三颗……晶莹闪亮,玲珑剔透。

希望同学们这颗颗爱心永远像钻石般闪亮,像星星般璀璨!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将这个爱心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爱心小故事篇4

来源:上谊文化提供 转自:兵兵玲玲书屋

这是一个描写爱的魔法的故事。

孩子们对魔法并不陌生,远到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吧”这一咒语,近到哈里・波特骑的飞天扫帚,无数的魔法故事白天攫住孩子的魂魄,夜晚也会潜入他们的梦境。魔法故事是阳光雨露,滋养着孩子们心灵中具有深度、力度的想象的种子。

然而,还有一种故事播撒着更为神奇的阳光雨露,当孩子们的心灵浸透了这种阳光雨露,就会像童话里迎风而长的巨人,一夜而长大。这种神奇的阳光雨露就是“爱”。

《驴小弟变石头》就是这样播撒爱的阳光雨露的魔法故事。

得到红色魔法石的驴小弟,遇到了饥饿的狮子,他本该使用魔法石让狮子消失,却因为害怕而把自己变成了石头。红色的魔法石就在他的身边,可是,他却没办法拿到。他唯一的机会是有人不仅发现这颗红石子,而且还得希望红石子旁边的这块岩石能变成驴子。可是,世界上有谁会希望一块岩石变成驴子呢?据讲这个故事的作家估算,“这个机会顶多只有十亿分之一”。

驴小弟还会变回来吗?我们能够看见奇迹出现吗?

驴爸爸和驴妈妈到草莓山上去野餐,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改变,都与爱和亲情有关:驴妈妈坐在驴小弟变成的岩石上,而“她温暖的体温弄醒了正在冬眠的驴小弟”;驴爸爸看到了那颗红石子,如果他内心深处没有对驴小弟的思念,对驴小弟收藏石子的爱好不去欣赏,怎么会把这颗石子拾起,并珍重地放到岩石上;如果妈妈爸爸没有表达希望驴小弟能和他们在一起的强烈愿望,驴小弟怎么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喊:“我希望变回原来的我!”

在这个故事里,魔法也需要有爱来点化才能应验!如果没有驴妈妈、驴爸爸对驴小弟如此深切的爱,红色的石子不过像一颗普通的石头。是爱点石成金,把只有十亿分之一的机会,变成了百分之百的奇迹。

让我们在分享了驴小弟与妈妈爸爸重逢的惊喜和幸福之后,品味故事最后的一段话:“回到家里,驴爸爸就把那颗神奇的小石子放进铁打的保险箱里。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用到它,但是现在,说真的,他们还会希望什么呢?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了。”

所以,我要说,这不仅是一个讲述爱这一魔法创造奇迹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讲述爱才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的故事。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驴小弟变石头》的特色在于充满了曲折和波澜,堆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把故事引向高潮,然后等待一种叫作“爱”的力量来解决。爱是巨大的潜流,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和变化。

爱心小故事篇5

椭圆形的画像

[美]爱伦・坡

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忍心让我在外面过夜,就领我闯进了一座城堡。这是座巍峨地耸立在亚平宁山区多年的一座阴森而雄壮的城堡,绝不亚于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她的小说中所幻想的那种城堡。从各种迹象来看,城堡的主人离去的时间不会太久。我们主仆两人在一间最小、陈设最美的屋子里住下来。它位于这座城堡边上的一个塔楼里。看得出室内原来的装饰十分富丽,但现在已破旧不堪了。四壁悬挂着花毯和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此外还挂着许多惟妙惟肖的现代绘画,画框都是金色花纹的,连墙角都挂着画。也许是伤势过重,我的神志不甚清醒,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这时天色已晚,我吩咐彼德罗把百叶窗全都关上,把屋里的蜡烛统统点亮,然后拉开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这样,即使我不能入睡,至少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也可以读一读枕头上放着的一本小书,那是对这些画进行解释和评价的书。我拿着书,一一对着画欣赏起来。不知不觉已至半夜,烛台的位置离我很远,我又不忍心唤醒酣睡的随从,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烛台端在手中,以便照亮手中的这本书。

烛台上插着好多支蜡烛,交织的烛光照在了室内的一个壁龛上,原先这个壁龛被一根柱子遮住了。此时我转过身来才发现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妙龄少女。我朝画匆匆地瞥了一眼,就闭上了眼睛。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稍后,我寻思一下,我之所以闭上眼睛是为了能平静地思考一下是否视觉欺骗了我,也为了能定睛看个清楚。片刻之后,我便睁开眼睛仔细地端详起这幅画像来。

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再也不用怀疑什么了。烛光把画面照得通亮,刚才那种恍惚的幻觉已经荡然无存了,神志也变得十分清醒。

正如我开始所见,画上是一个少女。只画了头部和双肩,用的是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很接近。双膀、胸脯、明亮的头发和画面背景协调地融为一体。画框是椭圆形的,还镀了金,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幅画真令人赞叹不已。但是,不论是作品的高超艺术,还是画中人的美色艳姿,都不至于这样突如其来地打动我的心弦。不管我怎样的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我半坐半倚,一边认真地思考着,一边还是紧紧地盯着画像。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幅画的构思、画法、画框的特色以及其中的奥秘,于是我把烛台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仰面躺在床上。是的,是画中人的神情逼真生动的魅力,才使我初见这幅画时心情十分激动。由于躺在床上看不到画像,于是我拿起那本评述这些绘画及指明出处的书来。翻到标明椭圆形的画像的那一页,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枯涩、词句含蓄的说明:

“她是个绝代佳人,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之后,命运开始变化。画家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她天真活泼,美丽可爱。她热爱一切,心里只恨被她视为情敌的艺术,她恨那些调色板、画笔等,因为令人生烦的画具夺走了他对她的爱。当她听说画家要给她画像的时候,又气又怕。但她天性温柔恭顺,为了丈夫她还是在塔楼顶上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那里仅有一缕光线从头顶照射到画布上。画家的心全部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忘却了世间除此而外的一切,因此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摧残了新娘的心。她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因为她开始理解这位享有盛名的画家的甘苦和如醉如痴的乐趣,是艺术的感召力使他夜以继日地专心绘画,她心里像一团火似的爱着他,可身体却日见憔悴。大凡见过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所动,皆认为是一个奇迹。从画面上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精湛的技能,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挚爱的深度。当他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专心致志也已到了发狂的程度。他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塔楼,只顾两眼盯着画布,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他甚至已经忘记了画布上涂抹的色彩来自妻子的朱颜。几个星期以后,除了嘴唇和眼睛尚未着色以外,其他部分都画好了。这时,画家妻子的精神又突然地振作了一下。待画稿完成后,画家站在自己用心血创作的画像前,一时看得出了神,过了一会儿,不禁自言自语道:‘简直像活的一样!’说完猛地转过头去看妻子:她已经死了!”

【解读笔记】

[知人论世]

不同作家、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阅读作品之前,如果能了解一些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类型,对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被认为是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的先驱,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其作品被誉为短篇哥特小说巅峰,其独一无二的风格使其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且不断被后世文豪和导演盗版。

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则特别注重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与同时代的爱默生、惠特曼等主流作家乐观自信、热情洋溢的格调不同,爱伦・坡他注重“揭示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主要通过展示死亡和丑恶表现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灵感,深渊、暗室、城堡或暴风雨是其小说常有的环境,其笔下的人物则往往备受孤独、死亡意识和反常精神的折磨,让人读来如噩梦般毛骨悚然。

[内容梳理]

1.把握故事情节,不可忽视铺垫与伏笔

我们在阅读故事的时候,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主人公的经历上,而容易忽视那些看似与故事主线无关的情节交代。然而,虚构的小说故事要想让人读来感觉合情合理,就离不开铺垫与伏笔的运用。而这些铺垫和伏笔,看起来却又恰恰好似游离在故事主线之外。

这篇小说借由一幅画像,讲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为了给画家丈夫当模特,被压抑、忽视直至耗尽生命而死去的故事。故事的开头环环相扣,看似是与主题无关的叙述,但实则每句话都在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从受伤到闯进城堡,从住进最小最美的屋子到因重伤而只能看画出神,开头所有的第一人称叙述,都是为了引出真正的故事。而“百叶窗全都关上”“蜡烛统统点亮”“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等环境描写,则有力地渲染了恐怖氛围,与后文的故事暗合。赏画至半夜,为了“照亮手中的这本书”,主人公费力地“将烛台端在手中”,这一细节看似不经意,却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着烛光,主人公的目光终于聚焦到了壁龛上的椭圆形画像上。而一句“不忍心唤醒酣睡的随从”,足见作者严密的逻辑。故事到这里,才算是真正开始。

随后“我”专注于欣赏椭圆形画像,这一涉及了“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的鉴赏过程近乎专业,它既是故事的自然发展,也为后文书本中的对应故事作足了铺垫。借助第一人称,“赞叹不已”“打动我的心弦”“心情十分激动”等一系列的心理刻画,不仅从侧面有力衬托了画像艺术水准之高,也为画作的作者和画中人的身份设置了充分的悬念。一句“不管我怎样的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更是为后文的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

2.结构的分析是情节把握的重要方法

小说的情节结构,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几个部分来把握。小说的主要故事集中在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的叙事,呈现的是“嵌入式结构”,即画像背后的故事是嵌入在“我”看到椭圆形画像的第一个故事中的。不同于前半部分颇费笔墨地交代入住城堡欣赏画作的过程,后半部分几乎是以极简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有些不寒而栗的故事。该部分既可视为第一个故事的高潮,也可看作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故事。它由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展开,使得故事中画家与妻子的心理都得以呈现。故事发生在一间“幽暗的小屋”里,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式的结合是新故事的开端,“酷爱艺术”的画家要给美丽而又“天性温柔恭顺”的妻子画像是故事的发展,“日渐憔悴”的妻子对丈夫“一团火似的爱”和画家“发狂”式的专心致志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艺术的痴狂让画家忘却了一切,最终,他在成功创作出艺术生命的同时,也毁灭了现实的生命。而妻子对丈夫的“毫无怨言”和对丈夫不理睬的隐忍,也加速了她最终走向死亡。这一结局出人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故事在展现妻子对丈夫真挚之爱的同时,也展现了男性中心地位和女性的顺从与失语,而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关系,也在故事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

[技巧点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对比手法,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人或物放在一起作比较,形成呼应,进而充分凸显矛盾,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篇小说不仅胜在其巧妙的结构安排,多重对比的运用更是有力增强了故事的艺术张力和悲剧意蕴。最为显著的对比来自于妻子与丈夫。丈夫对艺术近乎痴狂,他极度专注于自我,尽管他在用画作表达“对妻子挚爱的深度”,但他“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之举,无疑是对这一所谓挚爱最大的嘲讽,他真正至爱的是艺术而非新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丽可爱、温柔恭顺的妻子。尽管妻子的爱同样近乎疯狂,但她的这种爱却全都留给了丈夫,对于丈夫的无视,她也默默选择了忍受。其次,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也产生了强烈反差和对立。艺术精品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美好,已然成为截然对立的两面,似乎艺术精品和生活精彩,只能取其一。再者,整体上来看,关于同一个故事的绘画作品和文字说明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画作是近乎完美、让人激动的,而文字说明却显得苦涩而含蓄;画中人的“美色艳姿”动人心弦,而文字中新娘最终死去的故事却让人唏嘘不已。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此外,从故事中城堡这一特殊场景的设定来看,其前后承载的意义也完全迥异。在前半故事中,城堡是“我”避难养伤甚至可以静静赏画之处,是可以助人生存的庇护之所,但在后半故事中,城堡的阁楼却成为了把美丽的新娘囚禁至死的可怕坟墓。

[主题解读]

作品中最主要的艺术技巧一般最终会指向主题。《椭圆形的画像》虽然既非侦探和科幻小说,也谈不上是恐怖小说,但却充分体现出了爱伦・坡的恐怖美学。情节的精心设计,环境的细致描写和渲染,还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现场感及种种的文本空白,使得这个由古堡中的一幅画作引申出的“事中事”格外让人难忘。而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则使得这个简短的故事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味。层层对比之下,既展现出了男性的权威和女性的弱势地位与失语,让人们看到了男性话语权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也展现出了生命与爱情消亡在艺术创作中却又保留在艺术作品中的残酷过程,引人深思现实与艺术的关系到底何在。

这个故事最让人动容的,或许不是画家对艺术的痴狂,而是画家妻子收起对艺术的恨而毫无怨言地用自己献身艺术的举动,诠释了属于她的忠贞爱情故事。只是,今日读来,不知这样的献身是否值得?

爱心小故事篇6

对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动画片可能大家都不陌生,调皮可爱的大头儿子和耐心、细心的小头爸爸,还有勤劳爱唠叨的围裙妈妈,这部三口之家的动画片让大人孩子都百看不厌。这么好看的动画片是根据什么改编的呢?当然是童书《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喽。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典彩绘故事全集,从接力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原着故事中精选最经典、最有趣的100个故事组合而成,配以精美彩绘插图,让小朋友带着一份美好的童真和一颗感恩的心,在大头儿子一家三口充满欢乐的故事里,感受爸爸妈妈陪伴成长的温暖与感动。

为什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会收获如此多的奖项呢?一起来看看里面的具体故事吧。《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典彩绘故事全集(上)包括100个独立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亲切朴实,宛如发生在每个家庭中的真实生活场景。孩子从中感受大头儿子的异想天开的可爱和小头爸爸包容配合的父爱,还有围裙妈妈点点滴滴的母爱。大人也可以从这些小故事中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

举个例子来说吧。上集里面的第三个故事叫《大狼灰》,里面讲的是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讲睡前故事的情节,从最开始的讲故事,到后来变成亲子游戏,相信每个家庭这样的场景都会经常发生,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

再例如《五个吻》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围裙妈妈和大头儿子的睡前习惯都是要亲对方五下才能睡着;可是这天围裙妈妈因为有事很晚还没回来,大头儿子之后拿来妈妈的照片亲了五下才睡着;可是围裙妈妈回到家也睡不着,又怕去亲小头儿子会吵醒他,只好也拿来大头儿子的照片亲了五下,可是这样还是睡不着,最后在大头儿子的小脚丫上亲了五下才睡着的。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相信每个读故事的人都会被着浓浓的爱意感动的。

小糖果非常喜欢书里的小故事,几乎把每个小故事都标注了段落,还找出了她自己喜欢的词句用线标注了,然后把书的每页下面叠了一个角,表示很喜欢。我告诉她这样每页都叠,不就等于没叠吗?可是她却说:那不一样,没叠表示不喜欢,都叠表示都喜欢!

爱心小故事篇7

一、情境创设

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将新知识同相关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一定思维加工、获得对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新知识的理解要以一定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等方法充实感性材料,丰富表象积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在讲解故事《秋姑娘的衣裳》时,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秋天到来时自然界各种景物的变化不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故事,除了我们课前带幼儿到大自然去体验之外,还根据故事的内容,在活动室布置了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紫得透亮的葡萄、黄澄澄的秋叶、争奇斗艳的、以及甘蔗、梨、苹果……创设了真实、生动、富有动感的情境,激励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与情境互动。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美丽的秋姑娘,飞进果园、飞进菜地、飞进树林……轻轻吹一口气,苹果红了,辣椒也红了;梨儿黄了,树叶儿也黄了;葡萄紫了,茄子也紫了……幼儿充分感知着有关秋天的知识,思维分外活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只要引导幼儿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想象出来,就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从而真正理解为什么秋姑娘的衣裳是七彩的,为什么她轻轻一吹秋天就到了……。又如在故事《两只小羊》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实物创设‘独木桥’,让幼儿自由练习走‘独木桥’,积累过独木桥的经验,有了感性认识,幼儿对故事里两只小羊由于过独木桥时互不相让,结果双双掉进河里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同时,深刻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和蕴涵的道理:过独木桥时,彼此间可以协商、可以礼让,如果毫不讲理、互不相让,双方都没有好处。

二、巧妙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探究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该如何巧用提问来促进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呢?

1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理解故事。如提问时将“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提给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使他们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度地追问,支持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师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将需要进行复杂思维加工的问题,提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花猫能学会爬树的本领吗?为什么?”、“你从哪儿看出它学不到本领?”、“如果你是小花猫,会怎么学本领呢?”等,这样教学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联系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分析、推理,从而理解故事。

2 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外,还应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的跟进问题,支持幼儿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守株待兔》故事中,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问:“你们觉得他(农民)还能等到兔子吗?”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分析,得到幼儿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再跟进提问:“为什么等不到兔子?”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推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如果你是他(农民),还会继续等兔子吗?为什么?”启发幼儿不断地结合故事情节和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理解故事。

3 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答案唯一、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而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思索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如,在故事《龟兔赛跑》中,我们反复思考: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观察,为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如“谁能说说这幅图?”、“兔子用什么表情和乌龟说话?它会说什么?”、“兔子怎么比赛的?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怎样的一只兔子?”、“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样做?”――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结合画面充分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说出画面大意。针对第一幅“兔子向乌龟挑战”的画面,幼儿就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一只兔子神气地指着乌龟,说‘你跑步慢得像蜗牛!”:有的说“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说话,兔子张嘴大笑,乌龟伸出双手很生气”;还有的回答“兔子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指着乌龟很得意地说话,乌龟听了心里不高兴!”、“兔子用手指着乌龟大声地说‘喂,来比赛吗?’”。

这种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表述,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情感。

4 注重提问的双向性

传统的故事教学,幼儿解题练习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练习方法是一问一答,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教学的问答式练习应重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提问的双向性,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教师及其他幼儿提出疑问,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讲完故事问幼儿“你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吗?”、“你有哪些疑问?”等等,引导幼儿积极回忆故事情节、梳理思维过程,对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词语等提出质疑,然后由老师或同伴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时,还发展了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同创造想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幼儿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以往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再现和刻画故事的过程。通过角色表演,可以达到对故事内容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如,故事《小猫学本领》中,我选择其中一个情节:“猫妈妈夸奖小花猫,小黄猫在一旁难过得低下了头”进行分角色表演。首先,我采取静态思维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一边回忆故事情节,观察小黄猫的表情、姿态,一边提问:“猫妈妈会说什么话来表扬小花猫?小花猫得到妈妈的表扬,心里有什么感受,表情怎么样?”、“一旁的小黄猫听了,心里会怎么想?它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妈妈和小黄猫之间会说话吗,说什么?说话时它们有什么表情、动作?”鼓励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个个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片段。就刻画小黄猫这一角色而言,有的用擦眼泪的动作表现小黄猫当时的难过心情;有的用低头不语的身体姿势表现小黄猫知错后悔的神态;还有的用小黄猫主动给妈妈认错来表现它的思想动态……整个过程幼儿沉浸在故事里与故事角色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的想象生动地再现故事情节、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征,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情感迁移

情感迁移是教学中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将故事情感合理迁移到日常生活。这样迁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故事情感,而且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故事《小小男子汉》中,主人公洛迪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地救出母亲,这种对母亲深深的爱打动了孩子幼小心灵。结合现在的孩子被爱包围,却不会主动去爱别人这一现状,我设计了寻找“妈妈的爱”的活动,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为爱的迁移积累丰富的经验。很快,幼儿收集了许多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我引导他们在集体中交流、分享:“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妈妈一到周末就带我到公园玩……,妈妈很爱我”;“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礼物……”;“冬天睡觉的时候,妈妈把热水袋给我暖被窝……”:“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哭了……”这种爱的分享和积累让幼儿似乎一下子懂事了许多,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妈妈的爱,真幸福!我们也应该好好地爱妈妈。有了积累,迁移就有了基础,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讨论:“故事里的洛迪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如果你是洛迪,碰到那么危急的情况会怎么做?”、“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就此进行分析、想象等系列思维加工,帮助幼儿将故事中洛迪爱妈妈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爱是相互的接受和给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爱妈妈,如早点起床,不让妈妈生气就是爱妈妈;妈妈生日的时候,画一张妈妈的画送给她,表达爱心;回到家里,不撒娇,收拾好玩具:在幼儿园好好学本领;和爸爸一起逗妈妈开心……爱,在孩子心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情感的迁移自然而朴实,不仅让幼儿深入的体会了故事及其情感,更促进了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爱心小故事篇8

关键词:读写绘课程;小学低段儿童;图画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50-06

近年来,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图画书渐受瞩目。图画书与一般文字书或者文字带插图的书有所不同:它是以图画为主体的,图画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而一般插图书里,图画只是文字的点缀,起着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作用。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别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故事”[1]。

随着国内出版社翻译出版大量的优秀图画书,图画书以民间读书会及校园阅读研究等形式得到推广。笔者在供职的小学与小学低段教师一起探索,构建了一套新型的阅读课程体系――读写绘课程。该课程凭借优秀的图画书,对低段儿童进行阅读、讲述、写作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低段儿童阅读、表达的情趣与能力。

一、从最佳阅读媒材起步

低段儿童识字不多,阅读文字读物有一定的障碍,但他们天然地拥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图画书这种读物,正是适合他们此时此刻的最佳阅读媒材。

“6~8岁是儿童从阅读起步期迈向独立阅读的关键期,孩子能不能顺利转换成独立的阅读者,往往需要大人理解与引导。”[2]的确,六周岁以后,孩子进入识字阶段,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往往乐于尝试自己读读看,但初期的尝试未必能够成功――拼拼凑凑好久才能读出一个字来,影响了孩子的阅读情趣。读写绘课程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述与儿童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儿童爱上书,爱上阅读,并为实现他们的独立阅读提供了一段“中间的架接”。

读写绘课程所用的图画书,以好听好看的故事为主要题材,顺应了此时儿童的心理特征。而阅读之后的写绘创作,则依托故事,为儿童的创意想象与表达找到“入口”和“支点”。同时,写绘结合的表达方式,弥补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文字表达的缺陷――在此阶段,儿童凭借线条、形状、色彩、图象等手段表达的能力显然比文字表达的能力要强一些。

优秀的图画书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内涵。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忽视。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人心灵和内在的自我等方面,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读写绘课程以优秀图画书为基点,利用故事引领儿童向语文、向知识、向哲学、向人际交往、向自我反省等诸多领域渗透与延伸,其意义远远超越读、写、绘的本身。

在我校低段的语文课程表中,每周专门有一节课,用于实施读写绘课程。一学期,我们给学生安排16本图画书的故事讲述,基本是每周一本。小学低段四个学期,共计64本图画书。这些图画书的选择,遵循好读易懂的原则,题材体现了爱、成长、幻想、游戏等儿童喜欢的主题。64本图画书,以内容或结构为单元进行适度整合。整个主题单元又呈现一定的序列。如:《我上学了》、《我爱我家》、《认识你自己》、《智慧棒棒糖》、《我和你》、《别样的爱》、《梦想》、《学会调节与交流》、《学习面对变化》、《儿童哲学》、《生命的终点》等。同一主题下有若干本图画书,每一本图画书各有侧重、各有角度。如“认识你自己”单元,既有悦纳自我的《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小猪变形记》,也有创造自我的《猫头鹰喔喔呼》,还有承认缺陷、拥抱自我的《没有耳朵的兔子》。又如“我和你”单元,既有互相信赖的“我和你”,如《小海螺和大鲸鱼》;又有互相对立的“我和你”,如《摇摇晃晃的桥》;还有“成为你还是成为我”的哲学启蒙《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这样的组合理念,意在保证单元内容的丰富性。

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故事;孩子将故事书带回家(图书馆配置了复本),再次阅读故事并将故事讲述给爸爸妈妈听。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写绘的创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创意,“绘”的部分必须由孩子完成;文字部分,初期由孩子讲述、父母记录;渐渐的,孩子用拼音或者文字、拼音混杂的方式自己记录。

班级通过课堂、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写绘作品的展示交流。作品评价的重点并非画得是否逼真,颜色涂得是否均匀,而在于孩子利用写绘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有着多少创意。这样的评价,并非否定画画的天资与学生的细心,而是强调相对于这一些,故事本身是否精彩更为重要。

二、让故事成为故事――关于故事的讲述

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教师的故事讲述是重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理应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不过,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各地的图画书推广实践的课例中,的确有老师只是把图画书用来作为识字的教材。按照笔者对图画书的理解,这完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那么,图画书故事该怎么讲述才更有味道呢?

(一)叙述与补白:讲读故事不只是读文字部分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妈妈向老师诉说苦恼,她把图画书借回家读给快要上一年级的孩子听,孩子的兴趣不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只是把书中的文字读给孩子听,一本三十多页的图画书几分钟就翻完了。图画书中的文字往往很少,优秀的图画书的文字只是弥补画面无法表达的意思,有的图画书甚至是无字书。单纯的文字朗读,忽略了图画书通过图画叙事的特殊表达方式,自然起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书里,有这样两幅画面:

相对应的文字只有两行:

来了一只猴子,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会爬树……

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将画面的内容和文字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描述:鼠小弟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来了一只猴。它噌噌噌,三下两下爬到了树顶,一伸手,轻轻松松就摘走了第二个苹果。鼠小弟心想:要是我也会爬树……那就爬爬看吧。只见它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树干,咬紧牙关奋力向上。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用力,你们看,它的小尾巴都在发抖呢。可是,它毕竟太小了,苹果树又那么高,才爬了一小段,它就摔下来了。

这样讲述,故事的味道就出来了。因此,在图画书的讲述中,根据画面对故事内容进行补充、添加、延伸与再创造,是十分必要的。即使对文字叙述得比较充分的故事,也要关注“图说”部分的表达。有的图画书,如《我们去猎熊》讲的是一家人高兴地去捉熊,结果熊没捉着,反而被熊追得落荒而逃……一般人在阅读时往往会忽略图画书的环衬。彭懿老师解读这个故事,说前后环衬分别是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后环衬上,天变黑,一头熊走在阴霾满天的海滩上。从它垂头丧气的姿势,我们知道了故事的结果,熊没有破门而入。[3]

(二)把握与调控:保持故事的本色与节奏

每一本图画书都有自己的“心情”和“颜色”,故事的形态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讲读的基调也应该有区别。上文提到图文结合的讲述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但这种创造的前提是尊重作者,保持图画书“本色”:淡然的还它一个淡然,悠长的还它一个悠长,火热的跟着一起燃烧,活泼的就一起欢笑……

有的老师以为故事要讲得生动,一定要用夸张的表演。自己不具有表演的天分,自然也讲不好故事。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理解的误区。夸张的表演的确可以吸引孩子,可是一旦这种夸张的方式退出舞台,孩子是不是能走向阅读?因而,笔者更倾向于讲述者用本色、自然的语言语调讲述。孩子阅读图画书渐渐入门以后,教师对图画部分的描述,可以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翻页以后的沉静:让学生自己与文本、与图画直接互动。这样的放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力,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阅读者。

此外,图画书的讲述需要顺应故事的结构和节奏。比如,《逃家小兔》这本故事书叙述语言的最大特色是顶真,并且是大连环的句句顶真:小兔变成什么,关联到妈妈变成什么;妈妈变成什么,关联到小兔的继续变化。因此,不打乱顺序,一页一页翻,每次妈妈变化之前让学生猜猜可能变成什么,再通过翻页印证,就顺应了故事的特有结构。另一本图画书《勇气》就不一样。“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勇气是知道还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勇气是必要的时候说声再见”……作者接连用了二十多个画面来表述“勇气是什么”。这种平行的故事结构,教师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处理:学生在自由、充分地阅读图画书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认同、最有体会的一个画面和同学交流。

所以,讲述之前教师对整个故事要有解读和梳理。要知道哪里让听者笑,哪里让听者紧张;什么时候该戛然而止,什么时候可以静默不语。要通过对孩子心态的拿捏让他们保持对新情节的期待。正如陈晖老师在《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中阐述的那样,故事讲读的节奏要有把控,“悬念的保持和拉抻、高潮的抑扬、谜底及结局的保留与隐忍、尾声和余韵的唤起等,都是有意义和效能的方法”。[4]

(三)互动与开放:让孩子参与故事的编织与创造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更为深入,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在故事的精彩与转折处,请学生猜测、想象,引导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听故事、共同编故事的方式,是故事讲述中值得运用的基本策略。

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了一个犹太民族的古老故事:约瑟出生后,爷爷用蓝布料做了一条毯子送给他。后来毯子破旧了,爷爷把它缝成了外套;外套破旧了,爷爷把它缝成背心;背心破旧了,爷爷把它缝成领带。最后还分别变成了手帕、纽扣,当最后纽扣也找不到时,约瑟说:“还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材料。”

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教者完全可以把讲述、猜测与印证相结合,把它变成一种课堂的 “拍子”:

师:妈妈说:“约瑟,扔了它吧。”

生齐: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生(边说边做动作):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

师:爷爷说:“这块布料还够做……”

(生猜测)

当学生猜测后在画面中找到蓝布料,发现它成为外套、背心、领带、手帕、或者纽扣时,内心会多么惊喜。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强烈而旺盛的喜悦。

此外,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可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遭遇故事中主角所遭遇的情境。想一想: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会怎么想?怎么办?这种阅读策略,让孩子启动联想和想象,参与故事的建构,在内心里进行故事的再现与营造。譬如一些承认孩子负面情绪的书如《生气汤》、《野兽出没的地方》,本意就是让孩子的情绪在故事里得到抒发,透过书中角色所面临的情境,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应对方式,这样的阅读策略尤其有用。

(四)在言传中意会:故事讲述不该“问个不休”

作为文学作品,每个故事都有主题。自我、个性、发展、平等、友爱、包容、合作、正义、游戏、梦想、爱与被爱等主题在图画书中频繁出现。教师对作品主题的解读和把握,体现了对故事理解的高度。比如《小恩的秘密花园》中的小恩,是一个热爱种植、开朗乐观的女孩,她来到舅舅的城市,本身就是这座灰色城市的一道阳光。这样去理解小恩,书中的画面便有了全新的阐释。《小蓝和小黄》是一个色彩的游戏:小蓝和小黄拥抱以后变成了一种新的颜色――绿色。同时它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每个人天生是一种颜色,和别的颜色交往和拥抱的过程,便是成长的过程,生命的颜色因此而丰富多彩。正如故事中的小蓝和小黄最后都变回自己的颜色一样,任何成长到最后都需要回归,回到自己的原色。

这样的解读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故事,以采用更适合的方式讲读,而并非是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理解。“孩子的特质与大人不同,他们是感觉重于思考,他们不急于弄懂故事,然而他们会因为觉得故事好听而想要一听再听,这就是他们对于故事的直接反应。”[5]因此,主题鲜明的图画书,用不着过多的问题讨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朗读、情境活动或游戏。比如《亲爱的小鱼》这本图画书,爱的主题是根本用不着讨论的。师生双方玩一场人称变换的游戏,会有比发问更好的效果。

师: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

生:亲爱的猫咪,你好爱我。你喂我面包,我要快快长大。

师: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

生:每一天你都会亲亲我,你答应我永远不会忘记。

……

这样的改变,实际是将图画书中的猫咪独白变成猫咪和小鱼的对白。十三个画面,师生此起彼伏的暖暖接力,这种爱意弥漫的境界,是任何言说都无法抵达的一种曼妙。

当然,如果阅读的图画书主题相对复杂,相对隐蔽,教师可以通过一两个话题引导孩子进行讨论,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不作牵强的拔高,更不可“问个不休”,把故事会变成了问题会。

(五)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是必要的

图画书是需要反复阅读与反复讲述的。教师给孩子讲述,孩子自我阅读,孩子给父母讲述……不知不觉中,故事在孩子那里经历了多次反复。反复是必要的,孩子是喜欢反复的。今天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前后的一致和重复(不是不断的“刺激”和“变化”)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人其实也一样,对于自己心爱的乐曲或诗句,喜欢一遍一遍地听,一个字一个音符也不改变地听。苏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里,对于反复讲述的好处阐述得十分到位:体会到无处不在的节奏,知道生活会不断延续;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满信心和安全感;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音乐感;发展语言能力。[6]

其次,图画书的画面包含了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初次阅读会给读者一种目不暇接的阅读冲击,所以我们往往更关注后面的结果或视觉冲击力特别强的部分,而大量密实的细节所传递的信号,需要再次阅读时被注意到。如《生气汤》中让霍斯生气的几件事情,画面中的细节处隐藏着霍斯生气的真正原因,这是初次阅读的读者往往会忽略的。

三、给创意一个支点――关于写绘的设计

(一)利用故事情境,续编故事

一个故事讲完了,大人最想知道的是孩子懂了没有,除了直接地问,还有别的方式吗?测验?写心得?不当的考查方式不仅乏味,更会让孩子心生恐惧。一旦有了巨大的压力,就很难有阅读的愉悦。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很好地了解孩子们对故事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如《狐狸爸爸鸭儿子》讲的是狐狸捡到一个鸭蛋,想孵成鸭子后吃了它,却因小鸭的一声声“爸爸”,心变得无比柔软。笔者在读写绘的延伸活动中作出了这样的设计:这个充满爱的故事里,狐狸爸爸和鸭儿子生活在一起了,后来他们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沈立帆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的创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不仅读懂了《狐狸爸爸鸭儿子》这个故事,同时在这样的续编里,我们又看到了另一本图画书《亲爱的小鱼》的影子:猫咪爱小鱼的方式是,等小鱼长大了把它放回了大海。“爱它,就给它自由。”这里也显现出孩子初步具有了“互文”读写的能力――曾经读过的故事已成功内化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了。

(二)仿用故事结构,创造故事

孩子学习语言、编织故事的规律是从模仿起步,依葫芦画瓢,渐渐习得。在优秀的图画书里,寻找到易于模仿的“元素”,给孩子提供样式,既让孩子创造了故事,又帮助他们发展了语言。比如《我要大蜥蜴》这本图画书的结构,整个故事就是由阿力和妈妈的便笺组成的:小男孩阿力想要领养麦基家的大蜥蜴,用便笺和妈妈展开了对话。妈妈智慧,阿力聪明,最后在阿力的坚持下大蜥蜴领养成功。这种以便笺推动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孩子完全可以模仿运用的:试着用文中阿力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书面的沟通与交流,达成自己的一个愿望。

又如,《逃家小兔》中“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反复出现,给图画书带来了旋律美。在写绘创作中,笔者顺势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和你妈妈玩一场爱的游戏:你来做逃家小兔,变出新的模样,看你妈妈能变出什么来追你。”孩子徜徉在想象的画面里,借鉴、模仿《逃家小兔》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灵动起来了:

“如果你变成星星,我就变成月亮,陪伴着你在夜空。”

“如果你变成小鱼,我就变成小河,把你拥在怀里。”

“如果你变成风筝,我就变成一阵轻风,把你吹得又高又远。”

这是杨凌畅小朋友和妈妈创作的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兔妈妈,不管变成高山上的石头,还是变成树,变成风,依稀可见兔的模样。受图画书的原型启发,在这幅作品中,池塘里的荷叶,组合成的就是爱心不变的兔妈妈的样子,简直让人叫绝。

在另外一些图画书中,如《勇气》、《蚯蚓的日记》、《我爸爸》、《一粒种子的旅行》等故事,都有可以借鉴模仿的故事结构及语言模式。

(三)借用人物原型,衍生故事

有人说,图画书是要用想象力读的,因此判断一本图画书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便是作者想象力所抵达的高度。想象力的培养,有如农时,错过了这一季,就没法再补起来。低段孩子是想象力最繁茂的时期,他们爱想、敢想,也会想。借助图画书中的人物原型,引领学生编织故事,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不失为读写绘设计的一大“法宝”。例如,《最奇妙的蛋》讲的是三只母鸡(圆圆、琪琪和毛毛)为了争自己漂亮,都努力生出最奇妙的蛋――最大的蛋,最圆的蛋,四四方方的蛋!这是一种有趣而有益的思维方式――不能老跟在人家的思维后面,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个故事的写绘设计就是这样的:“假如你是作家,会让圆圆、琪琪和毛毛会生出怎样奇妙的鸡蛋呢?从鸡蛋里孵出的小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创作一个你的故事《最奇妙的蛋》。”

陈瑾怡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完全可以挑战作家的――

《小黑鱼》、《鼠小弟吃苹果》、《小猪变形记》、《鸭子骑车记》等图画书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写绘设计,放飞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世界进步的,可以是一双读写绘的手。

(四)链接自我生活,发展故事

文学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某种程度上讲,是与世界、与生活、与他人建立一种联结。这种联结是否能顺利完成,在于读者是否在其中遇到“我”:一个曾经的我,一个可能的“我”,一个期盼的“我”。因此,将图画书阅读向孩子们的生活进行延伸,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表达自我世界,思考“我”的生活,这是让故事穿越“我”,成为“我”的一部分的重要方式。例如《你很快就会长高》讲的是矮个子的阿力为了让自己长高做出了种种努力,可一切无济于事,他为此不快乐。后来叔叔告诉他,内心长大做个快乐的孩子最重要。这本图画书的写绘设计,就给出了这样的话题:“你也想和阿力一样‘内心长大’做个快乐的孩子吗?想一想,你怎么做才算是内心长大呢?”

读《阿文的小毯子》,画一画、说一说“我”最心爱的玩具;读《我爸爸》,画一画、写一写“我”的爸爸;读《有个性的羊》,勾勒一下最具“我”的个性的画面;读《花婆婆》,想一想“我”的“第三件事”――一件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的事情……

右图是林逸轩小朋友读了《大脚丫跳芭蕾》以后创作的“梦想”。

看着孩子们的梦想,我们无不动容。我们的梦想便是,通过实施读写绘课程,用美好的故事润泽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林逸轩”都拥有梦想,拥有实现梦想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美]佩里・诺德曼,梅维斯・雷默.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268.

[2][加]瑞琦・路德曼.飞向阅读的王国[M].郭妙芳,译.台北: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2009:13.

[3]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0.

[4]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25.

[5]阿布拉教育文化.喜欢阅读,发现世界――儿童阅读专刊[Z].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宣传册,2009:16.

[6][澳]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重本,童乐,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81.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Reading-Writing-Drawing Courses for

Primary School Underclass Children

ZHANG Xue-qing

(Wuji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jiang 215200, China)

Abstract: The initial step of primary school underclass student’s reading is important for reading curriculum. Implementing the successive course of reading, narrating and writing displays that picture books are the best media for children’s reading. Narration and complementing, dominating and regulating, interacting and opening, understanding in speech expression and repeatedly retelling are important strategies for stories turning into true stories. Taking advantage of story context, imitating story structure, borrowing character prototype, connecting self life are effective in creation of writing and description.

上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范文 下一篇:顾城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