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爱心 领悟爱心 升华爱心

时间:2022-10-24 07:53:24

感知爱心 领悟爱心 升华爱心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特点是“文以载道,以道育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在日常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七颗钻石》一文,谈谈自己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在激发探究欲望中,感知爱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课上笔者结合学生的疑问“课文中的水罐为什么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以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回忆水罐的一系列变化,当学生说出课文中的水罐由空水罐变成装满水的水罐,随后变成银的、金的水罐,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了钻石、涌出了水流。再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水罐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学生兴趣盎然、反应热烈。有的说:“我认为是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里装满了水。”有的说:“我觉得是小姑娘对小狗的怜爱使水罐变成了银的。”有的说:“我猜想是小姑娘的妈妈对她的疼爱使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还有的说:“我想肯定是小姑娘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关爱使水罐里跳出了钻石、涌出了水流。”……

此时的课堂,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发表着各自的意见,学生探究这只水罐发生变化之因的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他们也初步感知到了是小姑娘质朴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这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挖掘文本的内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在探讨变化原因中,领悟爱心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因此,在探讨水罐变化原因的过程中,笔者也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渗透与指导。

1.运用比较,加深体会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在教学水罐变银的环节中,笔者让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对照着读,让他们再一次深刻地感受旱灾的严重性,进而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小姑娘是在自己同样也面临着焦渴而死的情况下,把千辛万苦得来的水,自己舍不得喝一滴,却送给了一条哀哀尖叫的小狗一口生命的甘泉。

通过这真真切切的前后文字对比,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女孩,她把死亡的噩运留给了自己,把生的希望给了一条不起眼的小狗,正是因为小姑娘的对小狗的怜爱,使木头做的水罐变成了银的。可见,通过比较,学生深入领悟到了是小姑娘的爱使水罐变成了银的,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领会到了文章的深刻主题。

2.置身情境,深入理解

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倡情境教学,她认为语文教学应适时地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来优化实际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情境,在有情之境中进行教与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对于没有经历过旱灾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不能深入具体地加以体会。为了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其积极情感。于是,笔者在课上配以悲伤的音乐,用自己生动感人的语言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母亲推让水”的动人情境,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甚至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水。可见,随着笔者动情的述说,同学们一个个都进入了课文感人的情境中,他们都被小姑娘母亲伟大的爱深深地感动着,知道了是母爱使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达到了A期的教学效果。

3.展开想象,感悟体验

想象是借助语言描述的形象,通过自己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这篇课文在文字表达上比较含蓄,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出文章的内涵,课上笔者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比如,最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这水流会流向哪儿?这时,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这水流会流向那些旱灾严重的地方,让垂死的人和动物都能重新获得生命。”有的说:“这些水流会流向那些大地干裂的地方,让大地不再裂开,让草木丛林能发出嫩芽。”还有的说:“这水流会流向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需要水的人、动物和植物都能重获新生。”……透过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爱的伟大与力量。由此可见,教师挖掘出教材中可以进行想象说话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收获甚多。

三、在拓展延伸中,升华爱心

这篇课文“爱”的主题鲜明,文尾拓展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谈感受,同学们都表示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此时,笔者再配乐深情吟诵:“孝心感天,为焦渴的小姑娘送上一罐清水;善心如银,为哀哀尖叫的小狗送上一口水;母爱似金,是垂死的母亲推让的那一杯水;爱心无界,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送上生命之源;凡是爱心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之树定能生机勃勃。愿爱的种子,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知不觉中,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起来。可见,学生在认真品读这首诗时,已经受到了关爱他人的教育,坚定了以后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决心,树立了正确的“爱心”观。

新课标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钻研教材,找准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利用每天的课堂教学,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达到“德智并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真正成才。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

上一篇:探究:让师生在科学课中焕发生命活力 下一篇:学会观察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