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8 09:10:28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动态生成;预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过程的推进,“动态生成”这一概念日益成为各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把“动态生成”运用于教学课堂中,以教学的“动态生成”为目标,将其推广到学生中去,这将有利于使学生学习和发展主体化。过分注重预设与控制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的新理念来说,显得有些难以适应。生成性理念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视角看待教学,在预设系统的基础上展现“动态生成”灵活开放的新特征。在教学中,对于“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盲目性、不确定性因素。如果不考虑教学实际情况,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就会使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从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授知识的系统性也将受到影响。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盲目生成的情况。下面是我在调研听课时,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片断实录。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A:“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B:“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C:“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3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的呈现,可以看出“盲目生成”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但是,在看完这个教学实录后,我就思考:这位语文教师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如此费劲周折、劳心劳力地让学生去回答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否与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相符?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能够说明什么?总体上来说,这种课堂教学根本就是脱离了预期目标,甚至没有去预设一个目标,教学的“动态生成”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内容也缺乏真正的语文境界。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语文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相互关系具体是: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预设是指在系统认真分析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针对教学目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历和行为,从而对课堂教学做出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然而上述案例正是因为没有做好预设这一环节,才导致“动态生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在认真总结以往的教学行为,并做好“预设”的基础上,去适当地进行“动态生成”,才是教学过程的完美体现,而这也是教师所应该追求的目标。越充分、科学的预设,越能保证“动态生成”的效度和信度。在这里,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也不能缺乏必要的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崔允淳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焦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预设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异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应该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生成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制,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西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后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学没有固定的规则。在教学中,无序和机会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教学活动多元化、灵活化。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有了比较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但是这也容易误导教师走向极端,彻底放弃教学的程序和预设,会过分扩大“动态生成”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教学方法的工作理念。例如,老师与学生在自由对话交流中将课本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入,对于教学目的,强调以学生的自由为目标,同时也强调真理不是被人掌握在手中,而是可以被人所理解。教师只有具体适当地应用,才能达到“动态生成”的最佳效果。否则,教学就会盲目地进行下去,脱离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允淳.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 2004:13-14.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2

一、中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最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才能乐于求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设计了几幅江南特有的水乡图景,如诗如画的梦幻的画面引领学生畅想江南的冬景,为学生领悟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情入景地感知课文,对江南的冬景多了份静谧的了解和遐想,也对江南的冬景有了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二、中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尤其是课件的适当运用,有效地推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我们老师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揣摩学生的心理,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制作成形式多样的课件,学生便能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官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在教授《江南的冬景》时,我出示给学生一幅组图,让同学们把所看到的画面想象出来,并且能用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学生选取了一些景作为意象,串联出来一段如诗般的散文时,我的心灵也受到了很大的震颤,学生并非我们老师想象地那么不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老师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激发无限的潜能。

三、中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时,思维受阻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的文字或图示时,能帮助学生打破常规受限的思维,多角度、多元化的有效的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样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开课之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边听柔和的轻音乐,边欣赏江南的优美景色,感受着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在情境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走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萌发了读的念头,想更深地了解江南水乡特有的妩媚。

四、中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跟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了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信息与知识潮流里获得了海量信息,视野大大拓宽了。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将这样的知识保存起来,方便再次涉猎。我记得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虽然学校的长廊里也有紫藤萝,但因为季节不对,学生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到紫藤萝瀑布的样子,我便让学生回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学生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将收集的图片彩色打印出来,有特写的镜头,还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形象的比喻诉诸笔端,更有爱好书法绘画的同学把像穗儿的紫藤萝花素描了出来,形象逼真。大家在一起分享,啧啧称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潮。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我深有感触,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又不足,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生学习激情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也丰富起来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师要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有学习的驱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和着手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与教的和谐。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3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教学中,可恰当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当情感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师再通过充满感情语言的启迪和导引,加上学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生活和自然的美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同审美对象发生感情上的交流,好像自己也是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者成为审美客体中的一部分了。如在《安塞腰鼓》教学中,借助图片和音乐,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出一个美的境界:黄色的土地、白色的衣裳、红色的腰鼓、狂舞的后生,隆隆的鼓声……在阳光下,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安塞腰鼓舞起来时动与静的美、光与影的美、音与画的美就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多媒体,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一种勃发的力量的美。又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学生对藤萝花并不熟悉,教师可利用查找来的图片等资料做成课件,学生面对着一束束美丽的藤萝花,一种美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何等繁茂的一束藤萝花!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显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觉得这一条紫藤萝不只在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这种审美的境界与感受不是学生凭空想象来的,但借助多媒体,就可以将学生的审美带到了一个新的美好领域。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形象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在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课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恰当地选用多媒体。为此,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用具的统一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对传统媒体与教学的绝对取代,而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如用计算机演示取代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用上网查找资料,取代了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多了人机交流,少了人与人的交流;大容量的认知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上课热热闹闹,下课急忙补课……其实这是对多媒体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了用而用。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趋利避害,将多媒体语文创新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认真备课是完成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前提

备课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对表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画面镜头和段落进行分解,并准确地转换成教学用语。其次,应有必要的提示、讲述和停歇,以辅助因画面而造成的不足。再次,还要有讨论题、思考题、作业题,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还应适当检测,将学生的认知落到实处。另外,课前或课后还应有上网查阅资料为上课做准备和拓展认知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备课充分,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4

一、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始,创设生动情境,点燃情感火花。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对话导入、诗歌导入、时政导入、音乐导入、漫画导入……记得教学宗璞女士的《紫藤萝瀑布》,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用投影大屏幕展示各角度拍摄的紫藤萝照片,学生一下子被这些端正淑雅的花吸引住了,欣赏气度非凡的花,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笔者启示学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凌寒的腊梅,傲雪的君兰,迎风的翠竹,斗霜的秋菊;草丛里无名的野花,石缝间不屈的小草······无不蕴含着炽热的生命,莫不诱发人们无限的遐想。现在,这引人驻足、眩人眼目的紫藤萝,看似柔弱平凡,却透露出生命的尊严与蓬勃,以致于作者用瀑布来比喻她。这种诗意的表达,既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了中心——生命长河永无止境。快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睹物抒情的优美的散文吧!一番话,挖掘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见,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和亲切的态度来设置情境,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很大促进作用,对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美好的世界观也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二、依据情感体验,创设提问情境

为达到积极参与、愉快收获的教学效果,可以创设符合中学生情感体验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上,老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资源,适时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开始便直奔主题:“你知道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邹忌曾经与人比美吗?”你知道历经三朝、能言善辩的邹忌是怎样向齐威王进谏的?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急于知道,便迫不及待地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此时,对答案不必求准求全。待细细研读时,再慢慢品味。接着问学生:“本文采用了被人称赞的‘三叠法’,你能归纳吗?”提问适当激励。学生马上找到“三问”“三答”,接着提示:邹忌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娓娓道来,像与人细语话家常,这是……?学生即刻回答“三比”,由此可见,邹忌是怎样的人?给你怎样的启示?启发学生的情感。紧接着问:邹忌态度诚恳,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及国,设喻巧妙,推理自然,齐王欣然接纳了他的进谏,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学生想到,三种悬赏,即“三赏”。这说明齐王怎样的国君?应向他学习什么?引导学生的感情。那么齐王纳谏后,定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马上回答“三变”。课堂上,运用多种提问的方法,一步步让学生参与情感的体验,学习邹忌劝谏的技巧,让学生遇事不莽撞,三思而后行。让他们见识古代君主是怎样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的。

三、体味课文情感,做好实践活动

初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思想深刻的课文,教学中要学会体味课文的情感,做好语文实践活动,要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辩论会,主题班会,圆桌会议……这些实践活动真实模拟社会、生活,体现“课堂即生活,生活即社会”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影响,形成情感共鸣。在学习文言文《咏雪》时,设计一项活动:我为XX颁奖。教师提示:这篇美文仅用71个字,却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为你喜爱的人物颁奖。有同学说:我要为谢太傅颁发“慈祥奖”,有同学说:我要为谢道韫颁发一项“才华奖”,有同学说:我要为谢道韫颁发“聪慧奖”,她才华横溢,她镇定自若,她聪颖机智……这项活动设计灵活,要求明确,综合性强,让学生带着赞赏的态度品评人物,在合作、探究中,深入文本,走进心灵,激发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文知识,学好语文、学会做人。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以帮助的态度点拨、启发学生,以关切信任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心声。读着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文字,听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你会感知学生的情感,你会感受到学生的成功,你会感叹学生的才华。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情感主线、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对话教学引导启发参与学习

一、关于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等)在共享信息、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就是孔子与其弟子教学对话的记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令学生产生了愉悦的身心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友爱、和谐、平等的氛围,这种氛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者的地位。同样,在古代西方,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也认为,真理应该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他倡导通过对话促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获得真理。可见,对话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思考的重要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与对话教学相关。因为最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的表达形式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过程,听和说是具体活动;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是以汉字作为载体的写作过程,读和写是具体活动。听、说、读、写都指向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对话是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阅读对话教学的策略

按照对话主体的不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这三种类型。三种对话方式都能在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利,有利于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大胆的批判和质疑。如在师生对话中,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包含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这就打破了以往课堂上教师单向提问学生的陈旧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质疑。对话方向的改变会促成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下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一)用背景资料引发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本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文本是教学媒介,教师、学生分别通过文本生成与文本本身及对方沟通的意愿,此过程涵盖了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形式,因此,说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原点毫不为过。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终究只是教学的媒介,学习文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解读文本,实现自身的精神建构,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促成生本对话是教师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面对教材文本时缺乏与其“对话”的意识,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式给教材文本定义了错误的“形象”,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教材文本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教材文本只能用来学习,焉有“对话”的可能?其实,这其中还有教师的原因,部分教师奉教学参考书为圭臬,非教参内容不信,甚至非教参内容不讲,没有课前的师本对话,我们又岂敢期待课上生本对话的生成?因此,要让学生发声,教师首先要读透文本,以对话者的身份深入文本,为学生开启对话的源头。如李华平教授别出心裁地教学《背影》,从创作背景中找出疑点:《背影》所写浦口车站买橘送别一事发生在1917年,距离写作此文的1925年已过去8年。为什么8年后作者才来写这一送别之事呢?原因是朱父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其中“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语言触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愧悔之情。[2]李华平教授在教学中用这个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读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种解读虽然只是一家之言,却带领学生读出了新的见解。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热烈的对话,就要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潜心揣摩,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富有深度的资料促成对话。

(二)用经典问题引发对话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教师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从而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1.牵动全文的根本性问题有效的对话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中来。这样的问题往往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能使学生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深入解剖文本,生发并创造出新的意义。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本文以一条紫藤萝的盛开赞美了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咏叹了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点明全文题旨的一句话,也是全文最难理解的一句话。教学中,学生能直接体会到紫藤萝的美,却怎么也无法把紫藤萝和作者对生命的体悟联系起来。笔者就从这句话入手引导学生对话:师:既然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生命长河又怎么会无止境呢?生1:因为一条紫藤萝不会因为一朵花的不幸被摘或凋谢而放弃希望,社会也不会因为个人的不幸而停止发展。师:课文中写到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吗?生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师:那是什么样的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一直困扰着作者?生3:文章最后表明此文写于1982年,那时我国刚刚走出“文革”不久,作者经历了磨难,心灵上的创伤仍没有愈合。作者的弟弟当时身患绝症,弟弟正是施展才华的年龄,可是却因病失去了机会,作者为弟弟感到痛惜。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么多的?生3:昨天预习时在网上查的。(其他学生鼓掌)师:是的。作者当时正深陷于悲痛之中,是这一条紫藤萝让她眼前一亮,悟出了生命不息的哲理。那么你们能说说紫藤萝和这个哲理之间的联系吗?生4:“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象征着生命的长河。生5:“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的动感,正说明紫藤萝像瀑布一样在流动。生6:“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把花比喻成船舱,既写出了花的繁茂,又写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从牵动全文的根本性问题入手,学生既感知并分析了文中的景,又体悟到了作者的情。2.层层递进的结构式问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口对话,教师必须设置相应的学习线索,将理解文本的关键点串连起来,形成一组较为连贯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思考题,保证学生的对话对准焦点,持续深入,从而解决文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与朱元思书》,笔者提出以下问题:本文主要在写什么?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本文先总写,而后以分镜头的形式逐一描绘独绝天下的异水和奇山,最后插入议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后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的鄙视,又衬出了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因此,这几个问题不是零零碎碎的小问题,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将整个课堂带入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要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体会文本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类似文本的方法。3.多方观照的对比式问题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3]在引导阅读对话方面,我们也要让学生比较、归纳、揣摩、体会,在对比中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创造性地解读与思考,从而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认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都选自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的文字虽然少不了冷峻、犀利甚至晦涩的一面,但也充满了童真童趣,最能吸引学生产生共鸣。如果将教学重心放在通过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来解读鲁迅上,容易使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产生隔阂。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将这三篇文章联系在一起,以三个问题引领群文阅读教学:三篇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主要人物?三篇文章中的事件能串连起来吗?将这些事件串连起来后,你对鲁迅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解答了这三个问题,就串连起了鲁迅先生的成长轨迹,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探寻伟人的成长经历,汲取人生的精神营养。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观察班里每一位学生,做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教师要用陌生的眼光重新阅读,就像初次阅读一样,重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将熟悉的课文读出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问题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才会使每一位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都有话可说。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对话,其创造力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学生才能“乐学”。

(三)用随机生成引发对话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6

一、规范行为严要求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前提。教师在给新生上课时,必须敢花时间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训练,而不应该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每节课上课后,先检查学生有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书、笔、课堂练习簿、辅助资料等上课用的东西有没有准备好,摆出在桌面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必须逐一检查落实,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提醒走神的学生参与活动,如果实在是没有能力参与活动的,那么也要求学生必须做好样子,有时要单独找学生谈话,让他们知道上课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虽说“教无定法”,但实际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行为习惯,基本流程也应该相对稳定,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适应你的课堂教学,摸清你上课的门路,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怎样做。比如当教师讲话语速放慢,一句话重复两三遍时,让学生知道这是老师在讲重点的内容,要做好笔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能逐渐形成师生之间的默契,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从有意识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活动,到潜意识的进行配合。

二、简化目标求实效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教学效率的高低,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多少学生接受、理解了多少内容、培养了什么能力,这才是计算效率的最重要的数据,这才是教学效率的本质。

我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第一课时就只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读顺;二是读懂。读顺,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准语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语文成绩好一点的,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读懂,是要求学生大致地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紫藤萝花”来写、来表达感情的。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样两个任务,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实现的。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尽管不少人是没有感情的读),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认为,从学生层面上来说,这节课的效率是不低的,成绩较差的能读通顺,知道写了什么东西;成绩好的能读出感情,理解了作者通过写花表达的感情,得到的感悟。

三、多教方法重过程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比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刚接触古文,多数学生觉得难理解,于是,大家都去抄翻译,然后读译文、背译文。翻开较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书来看,字缝里写得密密麻麻的,全是课文的翻译。这反而给学生在复习古文时带来了许多不便,重点的字词句完全被模糊忽略了。发现此种情况后,我态度坚决地否定了他们的这种做法,并给他们讲清楚了理由,如果一定要记译文,也不能塞在课文的字缝里。教学中,我要求他们必须突出对重点词句的标注,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的积累。对文言句子(特别是重点句和难句)的翻译,要求他们采用原文、解词、译句三行的形式进行,在弄清楚每一个词义之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对个别词语和语序作适当的调整形成译文。这种做法,突出了学生在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和文意,看似简单,要坚持却不容易,开始时会觉得费时费力,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比只记住某个问题的答案要重要得多。在《紫藤萝花》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文章围绕“花”来写,写了“紫藤萝花”――什么样的紫藤萝花?(用几个形容词将现在看到的紫藤萝花与十多年前看到的紫藤萝花描述出来)――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悟)?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教学导语 抓住“题眼” 注重联系 增添常识 设置悬念 了解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92-01

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极富魅力的教学导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呢?我认为不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抓住“题眼”,定向学生思维

导语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引语,并非教师传授新课的主要内容。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与窗口,往往能直接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心,因此,所设计的导语要紧紧抓住文题,做到语言简练、概括,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恰当的问题,尽快使学生的思维定向,迅速进入对所学内容的探求。

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教师可抓住文题进行导语设计:“背影”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来来往往有很多人的背影,在我们面前转瞬即逝,丝毫没一点印象,而有一个“背影”在作者的眼里如“雕像”般的“背影”: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意蕴丰富,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这是谁的背影?让八年里对他的种种不理解,冰释前嫌,它也成为作者终生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这就使学生目的性非常明确地阅读课文。

2 注重联系,温故而知新

教材的编排,逻辑性极为严密。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知识的联系,一环紧扣一环。教师在上新课时,要常常运用或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甚至要从温故入手,才能自然地导入新课。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按教材前后的逻辑关系,设计出在温故中提出新内容的承上启下导语,自然地引入新课,这样做既能回顾旧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新知识的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既温故又知新。”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因该文的写法与第五册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样,都是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为此,可利用回顾《我的叔叔于勒》来导入新课。先请学生回忆《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谁?“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什么本质?由此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什么性格?接着导入新课:《变色龙》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回答:奥楚蔑洛夫。)再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如何表现出来的?他的性格是通过他对“狗咬人”案件处理的反复无常、变来变去表现出来的。)这样就调动起学生探求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的兴趣。

3 增添常识,弥补课内不足

现在的语文课文内容对于未知领域介绍的文章是不够充分的,课文并没有把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就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其内容完整起来。所以教师在上这类课时先要找出相关知识的介绍,在上新课之前把这些常识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服务。

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生物入侵”的概念。先让学生说说对福寿螺和水葫芦的认识,再介绍它们的来历。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30年代作为生猪饲料引入我国。由于水葫芦繁殖快,易在生长区内形成优势物种,导致其它水生植物的减少甚至消灭,并且会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当水葫芦大量繁殖时,就会堵塞河道,阻碍排灌,影响水体流动、航运和城市景观等。专家介绍,水葫芦在原产地有自己的天敌,因此,繁殖不会太快。而我国在引进此物种时,没有考虑到食物链平衡这一点,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入侵者》,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知识。使学生对“生物入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好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悬念导语,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急于解开谜底的愿望。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从相同高度同时落下,哪个铅球先着地?大部分同学因为惯性思维的作用都会回答重的先着地;的回答轻的先着地;的回答同时着地。在听了上述回答之后,我拿出一大一小的两快石头做实验,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结果大家都看轻了两快石头是同时落地。由此把学生急于解开谜底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为学生学好《斜塔上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5 了解背景,展示课文中心

许多文章,要学生很好地了解中心,就必须把相应的写作时代背景告诉给学生,学生是否了解时代背景,对学生学好文章,正确理解课文中心至关重要。所以有些文章在教学中要先把时代背景告诉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领会主题。

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应先把当时的写作背景介绍一下。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党、国家、人民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化发展受到了无法弥补的破坏,知识分子更遭到残酷迫害。可以说十年浩劫是我国历史上一块不忍触摸的疤痕,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粉碎“”,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介绍完了时代背景,学生自然对本文―― 花的生命之旅有了新的认识,对文本的主题“花开花谢连着人类命运的沉浮与漂泊,花荣花枯胶结着社会的兴衰与变迁。无论是谁,我们都必会经历险难,我们坚强地站起,因为我们热爱生命,我们明知生命的意义,好比那无止尽的长河,生命是永恒的。”有所领会了。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实践活动 自主学习 教学平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不断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充分展现教学主体――学生的活力,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在适宜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彰显。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既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人人都能展现的机会。

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辩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虽然最后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综合性学习课《走上辩论台―上网利弊谈》上,我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由男生和女生担任。双方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积极收集资料和论据,在辩论会上,各自出谋划策,连后进生也不甘示弱,直争得脸红耳赤,教学高潮一再迭起,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还利用网上论坛的形式继续谈论看法,这种人机交互式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

二、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想要表达

合理科学地创设情境,是推动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方面。通过上课前活动场所的精心布置,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语言交流、气氛渲染、观察调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以讲授《紫藤萝瀑布》为例,我在课件开始部分设计了动画图片,目的是把学生导入紫藤萝瀑布的意境:伴随《春江花月夜》的柔和乐韵,学生通过观看紫藤萝的实景视频,让思绪在浓密的紫藤萝中漫步……把学生带入意境,介绍作者在腥风血雨中的内心感受,把学生的心由舒缓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再次进入作品“看花”的优美意境,听着播音员抑扬顿挫的朗诵,感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幽雅,更感受宗璞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舒缓或紧张,形成了课堂情绪的起伏,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节奏美自然显现。

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为了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逐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达成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训练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选好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是关键。既让学生“动起来”和“活起来”,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既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获得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成果。

在学习综合性学习课“生命的意义”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运用电脑技术制作语文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个月内完成,收集整理自己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的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自由幸福生活及天真、浪漫的童趣。制成后,学生共同交流,互相品味别人的“花样童年”。而且一定要让父母观看,让他们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

尝到了甜头后,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积极性更高了。学完《爱莲说》,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莲花所寓情感探求的兴趣,我又组织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课《莲文化的魅力》。学生收集的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又有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上一篇:虎年贺词范文 下一篇:学生家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