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09 06:22:33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1

【关键词】触摸文字;点燃灵魂;生命真谛;优雅的坚强

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把握情感变化线,并借助“观赏紫藤萝瀑布前后,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句“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世界上的花有千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让作者心情发生巨大变化的藤萝到底是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呢?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出藤萝的特征的呢?随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藤萝,与作者一起赏花――品析紫藤萝之美。

让学生找出作者这描写眼前紫藤萝的主要段落,大声朗读,划出自己认为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中最美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品析。(提示:可以从传神的用词、巧妙的修辞等角度出发。)要求:读出你的感情,品出花的风采。

学生的思路被点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成: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气势非凡,色彩艳丽,灿烂辉煌。“辉煌”突出了它的浓、密。“瀑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

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灵动、活泼。“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通过拟人的手法,以动态写花的静态,“推”“挤”这些动词形象生动写出了花开的多,开的密,赋予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传神的表现了它的生机勃勃。想起《春》中“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种万花争春、万花争艳的景象;“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使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欢快、自豪、争强好胜、活力。

紫藤萝的美,美在对辉煌壮观的紫藤萝瀑布的反复渲染,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细腻描绘,美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淡紫色的弥漫,更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

仅品析紫藤萝的美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透过紫藤萝的经历,感悟紫藤萝之魂。

在第8节,作者插叙了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一株紫藤萝”的回忆,这一方面是为了对比,紫藤萝的曾花谢架毁,而今欢然绽放,这今昔的变化揭示出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类比,用花的境遇类比人的境遇,告诉人们也要像花一样,积极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坚信生命的美好,努力创造辉煌。

驻足凝望这一树辉煌的紫藤萝后,作者面对曾经经历的“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都有了新的看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女子:一个经历了十年痛苦的女子;饱受病痛折磨的女子;眼睁睁看看拳头般大的肿瘤从小弟身上取出来的女子。她没有泪流成河,没有止步不前,她写了《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经历,其实折射着这样一位女子身上独有的“优雅的坚强”,这其实也是宗璞所体悟出紫藤萝瀑布式的生命诉求。

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成了本课的关键,引导学生可以结合你了解的历史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里的生命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种族。花也许会遇到不幸,会凋谢,但是,它这个种族还将延续,它要让自己创造的文明与灿烂传承下去,让它们的子孙过得更美好,所以它们要从痛苦中振作起来。人也是如此,人遇到挫折,会悲伤,但是我们要重新振作起来,因为我们是扮演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角色,我们为了下一代的美好要付出努力,即使我们现在承受着痛苦。

花的延续是再开,人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延续。紫藤萝开放,虽然它非常灿烂,虽然也只能是一季,但它仍然非常灿烂地给了我们一种精神。在你受过打击之后,就算是为了不让那些死去的亲人失望,也要把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好好地活下去。因为生命是一条河,它是永远奔腾不息的。

文章开头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却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请说说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又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所吸引,感受到了生命力的旺盛。从藤萝的遭遇上,作者看破了生活中的不幸,顿悟到了生命的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原本沉重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她明白了所有的不幸都只是暂时的,所以作者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乐观地重新投入新的生活。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紫藤萝,不仅给作者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也给她原本沉痛的心灵作了一次生命的洗礼。相对于生命之河的长度,人生的某些挫折与痛楚,不过是很短的一段,只要我们坦然面对,乐观处理,必然会像紫藤萝一样,重新绽放并走向辉煌。

通过触摸文字,学生的灵魂被点燃,他们体悟到了:我们的生命或许渺小,或许卑微,但是,如果我们的生命都像一朵小小的紫藤萝,努力张开自己人生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我们一样能点缀出人类生命长河的辉煌!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2

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探讨一下品析词句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不同类型的句子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品析。

一、抓住精彩的用词对句子进行品析

写文章时,如某个词语使用精当,会使句子点石成金。本文中用词巧妙、精当的句子也有不少。品析这类句子时,可用以下方法。

1.先引导学生对词语含义进行了解,进而结合语境体会其作用及巧妙之处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此句中,“迸溅”“”二词用得极好。“迸溅”指向四处溅,形象地写出了花朵色彩的浓烈、灵动,如有生命一般尽情彰显着那一份美丽。勃发的生命力不可遏止,向四处泛滥而出,尽显花的生机与活力。而“”一词用得更为巧妙。“”本指逗引、招惹,似含贬义,本处贬义词褒用,把紫藤萝花写得极为顽皮、可爱,仿佛一个挤眉弄眼的孩子,对着阳光尽情地表演,使静态之物变为动态,盛赞紫藤萝花的繁盛、充满生机。作者对花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用换词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词的精妙

如在品析“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一句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本句中“”一词可否换为“嬉戏”?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嬉戏”一词虽然同样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繁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却没有充分展示紫藤萝花活泼、顽皮的情态,失去了很多趣味。比较之后我们就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内容,就应多从词语方面进行赏析。这个单元均为写景的文章,语言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形象地表现出小草活泼可爱的情态,充分展示了小草迎春的喜悦之情。一个“钻”字,一个“满”字,用得极为精妙。用词精妙的句子在课本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要准确捕捉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去品读,掌握品读词语的方法。只有领会了这些精彩的语句,才能深入文章,体会文章之美。

二、抓住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句子品析语言美

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使语句能更恰当、准确的表情达意。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分析这些句子时,要先确定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下面以三个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如何品析修辞手法的妙用。

1.比喻句的妙用

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品析这种句子时要结合定义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

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本句来自文章开头,写出了作者初见紫藤萝花时的情形。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放的紫藤萝比作了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借瀑布水势盛大来表现紫藤萝花的多与艳,众多的花朵汇成了花的海洋,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借“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来暗示生命的绵延无尽,展现了花的生机与活力。从本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初见花瀑时的惊讶,沉浸花海中的赞叹、喜悦以及对生命的无限赞美。

2.拟人句的妙用

“拟人”也是常用修辞方法之一,在本文中大量出现。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如“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朵竞相绽放的盛况,显得活泼、调皮,富有灵性。在赋予紫藤萝花以生命之时,也赋予了它童稚般的快乐、活泼、烂漫。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将紫藤萝花视为孩子,满含怜爱与欣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的课文中运用极为广泛,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通过修辞去品读文章,感受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抓住富含哲理的句子品味文章的深刻内涵

品读富含哲理的句子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先对句子的表层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章的背景、主题进行品味,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

本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本句以花喻人,指出花的境遇与人生是一样的,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在生命的历程中都会遇到不幸和挫折,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并不能阻挡生命的前进。作者从紫藤萝花由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的经历,想到了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体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索。解读到这里,我们就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深入的理解。文章不仅写花,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并激励人们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些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好的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除此以外,记叙文中需要品析的句子还有很多种,如充分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标志文章线索的句子、描写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的句子、起过渡作用的句子等,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留待以后在其他文章中进行探讨。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3

养成教育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之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初中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保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良好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目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理想。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动脑思考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15-30分钟左右,提问时不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学生课后作业质量较低。初中语文的课后作业大致包括日记、作文、练习册等,其作业的错误率较高,有的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另外,学生学习效果较低。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测验分析,部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方面的各种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其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不够全面[1]。

2.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2.1 加强教育,提高学习习惯的认识。目前,大多数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够了解良好的学习对学习与生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讲授人教版《伤仲永》以及《孙权劝学》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大概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即使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像方仲永一样,最终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即使没有较好的天赋,像吕蒙一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备受器重。通过上述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急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2.2 加强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教师在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时候,还需要明确哪些习惯是需要努力养成的,并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授学生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做笔记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技巧。在课堂记笔记的时候,由于大多数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不可能将其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需要适当的选择笔记内容。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师重复强调,指明为重点知识内容;课文中的主要提纲;主要内容、主要表达精神的话语;文章中出现的数据以及例子;关键词语以及句子等。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状况,适当的教授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以便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3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常而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需要确保其富有新颖与趣味性,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紫藤萝瀑布的图片或视频作为背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宗璞笔下描写的紫藤萝景色,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试着描写紫藤萝景色,再与课文描写的紫藤萝景色对比,分析与学习宗璞的写作技巧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印象,更加了解这篇课文的意境美。另外,在讲授《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等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鲁迅的生平和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另外,教师可以使用典故教学法,讲解《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等,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背景或者讲解小说中以及传说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

2.4 分类别训练。语文学习习惯的种类较多,在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到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确保思维模式得到较好的发展。语文知识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其中自然、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等,将其有价值的素材记录下来,可以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其次,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堂阅读,还需要加强课外阅读。由于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要想学好语文就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因此,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的语文视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精读、浏览以及略读的方法与技巧。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与朗读背诵的好习惯。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通常会遇到生僻字词以及不了解的知识,通过查阅字典以及各种资料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以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针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经典谚语、格言等,可以加强背诵,提高自身语文内涵,并将其充分应用于写作当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总结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4

“万事贵乎始”,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在导入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夺人。新颖别致的高超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也就不难进入最佳境界。以前觉得导课这一环节可有可无,也没有精心设计过。上课时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对学习也没有兴趣。后来在长期工作中才发现导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开头耐人寻味,大大激活课堂气氛。因此,这个开场锣敲得响不响,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导入新课呢?我认为,导入应从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习兴趣这个角度入手。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因此,教师的新课导入应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神入”到整个教学中主动地学习。做到这一点,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是大有益处的。“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对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我们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并结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科学的设计新课导入。下面我就谈几种新课导入法。

一、丰富材料呈现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学媒体的展示来激活学习内容的兴趣,导入新课。

对于有些知识和社会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觉,仍然印象不深。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感觉器官参加教学活动越多,教学过程就进行得越顺利,其效果就越好”。因此,借助直观教具来丰富材料的呈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用一张100元钱的人民币导入新课。在拿出钱后,老师说:“同学们,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有时它又会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刀,能使兵火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它扮演者一位什么样的角色呢?”由此转入新课。这位教师,利用实物直接入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讲《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瀑布是怎样的呢?”(学生发言)。师归纳:“的确,恰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绘写的那样,像是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老师出示紫藤萝图片)而紫藤萝则是一种供观赏的、有羽毛状复叶紫色的花的木本植物。盛开的紫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有位女作家以她细腻的感知、丰富的想象用瀑布比喻花繁叶茂,蓬勃旺盛的藤萝可谓新颖独到。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位女作家的引领中去感受花繁枝茂,郁郁幽香缭绕到“紫藤萝瀑布”,去倾听生命的歌唱。”我这样设计本课,主要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同学们生活在农村,见识少,一张图片,一幅画都可能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我抓住了这一点,由一张紫藤萝图片引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开篇新颖,引人入胜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的导入新颖,不落俗套,我们可以利用诗词、名言、歌谣等导入。

如在讲《山中访友》一课时,我利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来导入新课。这首诗同学们学过,因此在开课时,便让学生集体背诵。完后我紧跟着问:“这首诗中写的是诗人探访谁呢?”学生回答后,我便马上总结:“他拜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朋友。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去拜访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这种导入利用了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寻味道特点,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的心,敲响了开场锣。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歌曲导入。例如在讲《黄河颂》时我是这样设计:先播放《黄河》这首曲子,待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便开始提问:“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那么,你们见过黄河吗?见过它波涛澎湃,一泻万丈的那种气势吗?”学生回答。师归纳:“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一下。”这样导入,同学们便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状态中。

三、情境性导入

这主要是教师运用精彩绝妙的语言、电化教具的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景。情境性方法的合理使用,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我的信念》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借着刚结束的诗文朗诵比赛,我班又没得奖的现状这样描述道:“同学们,我们这次没得奖,我们难过,但我们是不是就此对自己失去信心呢?”学生回答后。我归纳指出:“对,不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让我们从今天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段导言首先给人一种低沉的情调,而后通过师生共同喊出的那个“不”字,又给人一种希望,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感觉。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对新内容的学习中去。

四、设疑引悬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疑是学生思维的集中表现,是学生的求知欲处于积极状态的表现。疑问越多,探索的东西越多其收获也就越大,设疑能激活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引悬一般是通过一定的情节,而非简单直接地提问,犹如讲故事,说到紧张,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使学生越发好奇,求知心格外迫切,学习新知的动机也就特别强。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5

一、说教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状物抒怀”,而所讲授的课题《紫藤萝瀑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文中借紫藤萝花突出了生命的伟大,以及顽强的生命特征,表达了对生命的赞扬和生命的美好向往。

七年级的新生,不仅对未来充满向往,还会面对许多困难,阅读关于生命为主题的课文,可以从中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即“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中一边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容。”

研究学情后,我发现,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果架空了分析,未免肤浅。所以,我决定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但这还不够深刻,应当结合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方向进行确定:

1.知识点:要掌握好描述景物时的方法。

2.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会带入情感的阅读文章圈点批注,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感悟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确定好教学主要内容:通过阅读仔细品味紫藤萝花在开放前与开放后的状态,通过这些状态来折射出文章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确定好教学的难点:研究通过紫藤萝花折射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意义。

二、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课程需要建立起通过阅读为主的方式,从文章的文字为突破口,并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大脑思考能力为重点,通过对话的模式来展开。我认为,如果想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热爱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并且投入进去,是需要将教学的方法进行完善的,让语文知识呈现一种不断思考上升的阶段。所以在此基础上应当给学生采用阅读思考的方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相互启发,合作并且共同发现文章内涵,从而明白文章的主旨意义,在上课时需要明确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加以运用,例如在学习时进行疑问的设置,对文章难以理解的进行备注,这种相互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体味情感,思考人生。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时分为三块进行

(一)通过文章的描述,深刻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这里可以分两块进行划分。首先,让学生通过鉴赏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场景,然后对开放的过程进行描述。其次,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朗读文章,要求注意文本的描写与图片的不同之处。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是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去学习,同时还能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第二版块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通过文章中的词汇语句等,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写文章时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能够在这一步骤学会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也能在思考文章内涵的时候加强大脑的思维能力。虽然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不够全面的现象,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难发现,还有的从语言文字上就能大概的猜出,都是需要仔细的研究的。”通过这些探讨,引出文章的主旨,挖掘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一个由悲到喜的过程。

在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之后,其次就是解析产生这种情感的因素。这就是课程的重中之重。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行的遐想,遐想之后对文章背后的故事以及资料进行普及。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颠倒的历史,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又不适宜说得太多,所以这个度也要把握好。大概的讲出作者及家人被害的历史故事。

资料:1.姓名冯友兰,北京大学毕业,毕业时间1918年,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多职,同时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在时期曾受到迫害。

2.冯友兰自己称:因为自己而导致在科学院工作的女儿宗璞以及在航空研究所工作的儿子冯钟越等都遭受连累。

借助背景感知作者一家的苦难经历是阅读的一种途径,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花开之前的景观,以此来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是多么的折磨和苦难。

(三)感悟人生,体会生命的魅力

这里同样将比较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此,跟之前的不同就是,前面比较注重外在形式上的比较,而这里主要重视文章内涵和主要内容上的比较。

1.将《曲径悲剧》这一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作者对藤萝寄寓的情感,还有作者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2.帮助学生理解花开的意境,从肉眼可见的花开引入到内心的情感世界,进而体会生命的意义。

3.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一设计是让他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确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这里是文章的难点,自然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深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发现人生的哲理。

结语:

趁热打铁,针对文章进行一些总结:只要你心中充满对生的渴望,那么,生命的长河将无止境。让我们肩负着责任,洋溢着微笑,快乐前行!

(板书:略)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6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独特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重视每一位阅读个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从而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正轨。因此,本文则分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1 激趣教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学生好动、爱玩,若只要求阅读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久之,学生易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阅读的有效性,更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打开对话通道。如:可运用教材激趣、结合生活实际激趣、利用故事激趣等,以运用教材激趣、运用多媒体激趣为例,即是在学生学习教材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有意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瀑布录像,通过多媒体中展示瀑布,可让学生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教师可话锋立转,转移到今天所学的课文上。播放紫藤萝录像,将紫藤萝与瀑布做对比,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盛开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将其称之为“紫藤萝瀑布”。通过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其朗读的欲望。又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童年》的开头歌曲,并向全班学生说道“听到这首歌是否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呢,那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大作家鲁迅先生而言也不例外,也有值得自己回忆的童年,今天就跟寻着鲁迅先生的步伐,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陆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通过新课导入完成后,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并予以指导,从作者籍贯、代表作及作品风格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2 个性教学

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用行动示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中外名著,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既能丰富自身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在课余时间,还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阅读后师生都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关系。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物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书。可选择通俗易懂的科幻类、故事类图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不同,推荐图书时,也应注意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推荐课外读物。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课外阅读,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如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教师可带捐书,并动员学生将个人图书放在“图书角”中,由班干部进行借阅管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书源不足问题,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3 情智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怎能离得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交流中传递智慧,并碰撞智慧,进而产生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展智慧、传递智慧。而只是并不等于智慧,知识知识外在的,需要个体内在而生成。孙双金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要求学生学会及善于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思考及聪明起来。此外,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犹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学习《多一些宽容时》内容时,可将一副对联交给学生,上联为:无私、无欲、无怨、无悔,才有大将风度。这副对联是从课文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出其他内容,并补充下联内容。有的学生经过探讨,得到下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方显宰相胸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中所选取的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因此,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国法.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互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3):18-19.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7

关键词: 初中生合理运用 语文参考答案 教育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都谙熟各种语文参考答案,深知学生由于不合理运用语文参考答案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如:依赖答案,学习惰性大;养成抄袭答案的恶习,导致学习能力下降,逐渐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等。身为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要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语文参考答案也是一种教育教学资源。它蕴含着人文性,有心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语文参考答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参考答案也浸透着命题人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呵护与关爱。他们在制定参考答案时,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他们搭建创新平台,真心实意地呵护学生“创新的幼芽”。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让学生能灵活有度地运用,成为答案的主人,这也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指导初中生合理运用语文参考答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指导学生使用语文参考答案。

所谓“参考”者,在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参阅查考有关材料或参照有关事物也。参考答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老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具有指导作用。

教师对参考答案有了正确认识后,就能理解参考答案的真谛,真正发挥其“参考”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指导学生对参考答案有全面的认识并合理运用。本着“意对即可”的原则,灵活有度地运用,发挥其导向和示范功能,避免学生走上“僵化”或“失控”两种极端的路子,其中尤以“僵化”为甚。何为“僵化”呢?所谓“僵化”,即学生把参考答案看成唯一的“标准答案”,盲目信任、依赖,从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束缚自己的思维,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若要把此弊端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老师要引导、教育学生不要迷信参考答案。因为参考答案也是命题人制定的,即使是主观题答案,也是由两三个命题者共同完成的。即使命题者再权威,再考虑到答案的多元化,与成千上万个学生相比,它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不过“参考”而已,是命题者主观思考的产物。因此要教育学生全面理性地看待它。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参考答案的权威。

针对客观题答案,老师指导学生要善于给参考答案“挑刺”。此法意在培养学生自查疏漏并及时纠错订正的优良学习习惯,也让学生自查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老师也要教育学生不能完全相信参考答案,要敢于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课文《陋室铭》时,就引导学生质疑教材“注释4【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的解释,我又出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卷八P164“白丁”条2:“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余例证从略)。”让学生探讨辨析,经过讨论达成共识:教材对“白丁”的解释不甚恰当。此举意在鼓励学生不要盲从书本上的答案,要敢于挑战参考答案的权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另辟蹊径,敢于编写答案,亮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参考答案。

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把握主观题参考答案“意对即可”原则。语文参考答案明确说明:“凡主观性试题,大意正确,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学生对于主观题的回答,只要与参考答案的意思相符即可。”其实,一样话可以百样说,中国五千年孕育的语言就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主观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搜索能力、感悟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等。除了参考答案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相同意思而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如《紫藤萝瀑布》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教师用书上的参考答案是:用帆与船舱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我先引导学生审题,揣摩命题人的用意:通过揣摩景物的语句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答好此类题目不太容易,应让学生在把握句意基础上细心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1写藤萝花盛,要想象瀑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再引导学生以参考答案为例,认真学习揣摩,鼓励学生采用相同意思而不同风格的语言大胆仿拟出自己的答案。甲生:“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帆和船舱作比喻,详细描写紫藤萝花开放的状态,显得勃勃生机。又比成笑容,更显得可爱美好,抒发作者惊喜之情。”乙生:“把盛开的紫藤萝花比喻成帆和船舱,生动形象,细致描写了它们盛开的情状,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喻成笑容,更显得紫藤萝花的美丽与可爱,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学生拟定的这两个答案,既可以补充教师用书上的参考答案,又让他们尝到积极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果实,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盎然。

四、引导学生根据参考答案的功能,懂得参考答案的“规矩”,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自己拟写答案。

为了便于阅卷,阅读题答案常采用得分点制。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参考答案时,应让学生懂得并在此“规矩”指导下,进行采点答题。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参考答案时,要让学生懂得:(1)学生做主观题时,所拟答案应充分阅读语段,在文中找到阅读理解题答案的依据,才有可能接近参考答案。(2)学生在解答“揣摩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这种题型时,教师应让学生懂得:不能离开语段,妄自揣测语意。要熟读语段,必须联系语境。何为语境?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如果命题者没有特地为学生提供写作背景等外部语境,那么,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就主要依靠内部语境。即根据文章的中心和联系上下文。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现代文阅读——《别踩疼了雪》第15(2)题是“第(16)段画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熟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尤其与(16)段紧密联系的上下文,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夜黑”、“雪白”、“压”来拟写答案。方法是:先概括文章的主旨:歌颂女儿纯洁的童心和对妈妈的至爱之情。上下文的语境是:“我”仅是个目击者,是次要人物,文章通过“我”对女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意在陪衬女儿,为主题服务。“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这是一句写实的景物描写,也融入了我的情感。联系上下文语境,即是该句的深层含义:女儿纯洁童心和对妈妈至爱之情,在黑夜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抒发我对女儿纯洁童心和她对母亲至爱之情的赞美。再引导学生与参考答案作比较,进一步补充完善自拟的答案。(3)引导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注意审题,尤其要关注题目的分值。因为命题者为了便于阅卷,阅读题答案采用得分点制。学生明白了这个“规矩”,在平时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便先参照参考答案,找出得分的点,进行采点拟写自己的答案。如:《不一样的幸福》第17题第4段:写“他”的手机不时响起,这一细节有何用意?(3分)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该题分值的配给,“3分”:意味着该题的答案若1个点1分的话,该题至少要答2个点才能得3分。细读该段内容,若能找出3个点来答,3分一定满得。根据这样的分析,我让学生先学习参考答案:手机不时地响起,可知他是个大忙人,接人的事可叫下属去做,但他却安静耐心地等待晚点的飞机,侧面反衬出他对父母的重视,对他们的爱高于一切。细读语段,再分析参考答案引导学生找出给分的点至少有3个:①手机不停地响,可知他是个大忙人;②他那么忙,完全可以安排下属去接人;③一个大忙人却耐心安静地等待一架晚点的飞机。(4)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这些细节描写的用意:这些细节描写侧面反衬出他对父母的重视,对父母的爱高于一切。此法意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开放题的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大胆仿拟符合题意的答案。

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得以提升,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情感态度等人文教育浸润了学生的心田,体现在开放性题目的选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揣摩参考答案中的示例,因为开放题示例最能代表命题者的意图,从认识到表达都是可参考的靶子。其次,提醒学生正确把握开放性题目参考答案“言之成理”的尺度。开放性题目答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不是无限地泛化,它的开放,是相对的开放。语文开放性题目的答案,一般是可以穷尽的。其答案首先要受到试题本身的制约。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第12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问题就只有三种回答,不可能出现其他答案。其次,答案内容还要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如仿写题,不管学生怎么去发挥,都必须遵循例句在修辞、句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例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第5题,是一个开放性的仿写题,参考答案在给出两个“示例”后,还有两条规定:“比喻恰当2分,表意清楚2分。”这就大大提高了开放性题答案的可控性。学生只有在“可控”的范围内拟写答案,才符合要求,否则就是错误的。再次,答案中的言之成理的“理”,也是“有界”的,即无论你的观点多么标新立异,都须符合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把价值尺度,否则就是错误的。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命题意图和题意,从态度立场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来把握。参照开放题参考答案中的示例,鼓励学生放胆拟写贴近它所要求的答案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教育无小事,初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从语文参考答案这种教学资源中借鉴吸纳有利于自己教育教学的技法。遵循语文教与学的规律,指导初中生合理运用这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导向和示范功能。要利用参考答案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把学会求知和学习做人结合起来,在教书育人中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丁锋.发挥“参考答案”的导向与示范作用.语文教学通讯,2010,4.

[2]骆孝伟.参考答案应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8(12).

[3]宗璞.紫藤萝瀑布.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2010.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篇8

关键词:新课标;散文;课堂教学;赏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散文教学更有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散文教学的实践,谈一谈我在散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

一、语言品味,语感培养

1.从修辞的角度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语言,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有这样的句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山、水拟人化,赋予它们以灵性和情感,烘托出了济南舒适、温暖的环境特点,让文章一下子充满了温情的喜悦和恬适的氛围。又如朱自清的《春》中写花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组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写出了春花的色彩美和动态美,也写出了花儿繁多、艳丽的特点。

2.从字词精当的角度

对于文中优美的语言,除了引导学生去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一些用得精当的字词。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其中“探”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探”可否替换为“踩”,为什么?

又如朱自清《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描写春天小草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钻”字能否换为“长”或“冒”字,为什么?

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写花儿的旺盛繁多、充满盎然勃发生命力的句子:“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其中“挨”“接”“推”“挤”等动词,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品味,从而逐渐培养出语感。

二、细节研读,情感感悟

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有这样的句子:“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

a.“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奶奶到底想说什么呢?为什么她又没有说呢?

b.“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此时奶奶又突然说话了,她的话隐含了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自主思考品析后,他们终于明白此处通过对奶奶动作、神情、语言的刻画,透露出了奶奶同情孙女但又深知自己的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的情态已经通过她的简短的言语,含蓄地批评了爸爸、妈妈重财轻义的行为。

这样,这篇散文中父母重财轻义的形象就更加突显在了学生的眼前,“我”和王芳真诚无私的纯洁友谊这一主题也就在学生的脑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又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他的脸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脸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透过文字更真切地去感受贝多芬的内

心世界,我抓住关键词依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a.为什么他的脸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并呈现出悲剧?

b.写他眼睛深邃、眼光凝重不可逼视有何作用?

c.嘴唇紧闭,下颏方形,这样的描写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品析探究逐渐明白,贝多芬从小命运多舛,长相矮小丑陋,尝尽了世间炎凉,通过不懈努力好不容易在音乐上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命运之神又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双

耳失聪,作为一个音乐人,这无异于是致命的打击,再加上生活越来越窘迫,苦难的压力使他的脸含蓄了许多愁苦并呈现出悲剧。然而,也正是这种种的苦难,造就了贝多芬刚毅、顽强、执着、不屈饶、不妥协的意志和品格,从而使他的眼睛越发深邃,眼光更加凝重不可逼视,紧闭的嘴唇和方形的下颌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意志和品质。

三、意境分析,内涵领悟

和诗歌一样,优美的散文其意境也很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在具体的描绘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在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刻画描写来创造意境,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就是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旺盛繁多进行描写,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与永恒,感悟到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让他们去真正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深刻的内涵。

以上是我在散文课堂教学赏析中的一些做法与感悟。其实教无定法,学也如此,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范文 下一篇:奥运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