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范文

时间:2023-10-21 09:50:49

赠别二首篇1

一、赠答诗歌的首次出现

最早有赠答意味的作品应该是西楚霸王项羽和爱妾虞姬的作品。据《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自为诗”说明这是自己创作的诗歌。而“虞兮虞兮”的称谓则表明这首诗有着明确的倾诉对象——虞姬。这样,它作为一首赠诗是毫无疑问了。“美人和之”更值得注意。也就是说,项王慷慨悲歌,虞姬亦有应答之作。虞姬和诗不见于《史记》,《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样一唱一答,其实正是标准的赠答格式。于酬答之际,真情流转,全无先秦赠诗的功利性和政教意味。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儒家诗教说笼罩下的汉代,确实显得弥足珍贵。对虞姬的和诗,胡大雷先生提出质疑,认为“诗中称‘大王意气尽’,恐语气太忤”。然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曾经纵横天下,不可一世的霸王于英雄末路之际,也不过是悲歌痛哭,作儿女之态。虞姬既然报必死之心,便直言不讳亦在情理之中。

二、颇受争议的苏李赠答诗

“苏李诗”是苏武与李陵互相赠答诗歌的简称。今存“苏李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萧统《文选》选录,标为苏子卿《诗四首》和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另一类载在《古文苑》,有李陵《录别诗》八首等。

关于“苏李诗”的真伪问题论证源远流长,由晋入宋的颜延之在其《庭诰》中说:“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至其善者,有足悲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亦说:“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则云:“少卿离辞,五言才骨,难以争鹜。”钟嵘《诗品·序》云:“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萧统更将其收录于《文选》,以示其真。唐代如杜甫、白居易、元稹等都对“苏李诗”深信不疑,且推崇备至。唐以后文人以苏李诗为伪作,但对这组诗歌的赠答题旨却是一致肯定的。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载苏轼语云:“余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刘子玄辩李陵《与苏武书》,非西汉文,盖齐、梁间文士拟作者。吾因悟陵与苏武《赠答》五言诗,亦后人所拟,而统不能辩。”[1]

李陵《与苏武》三首,送别场景不断转换,先是“衢路侧”,之后“上河梁”,再是“临河”,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景致,不同的景致则生发出不同的感慨。但三首诗惜别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虽被疑为伪作,而能一以贯之,是一组较为成熟的赠答组诗。故友凋零,前途未卜,执手话别,诉不完离情依依,道不尽愁绪万端。如此赠别,全无一丝一毫的应酬习气。诗人以真挚深沉的笔触,抒写出令人黯然伤神的离别之情。“苏武诗”之“骨肉缘枝叶”,首六句以树有连理比兴,枝叶皆关情,以此叙写兄弟情谊;中间六句则将离人比作纷飞的鸳鸯,别后如参、辰永不复见;末六句则化用曹操《短歌行》中“呦呦鹿鸣”的典故,抒写饯别时的复杂感情。从平日的交谊说到临别的不舍,再到饯送的场面,一气贯注,可谓结构缜密。举酒送行,再叙平生,更增其不尽之意,委曲动人。“结发为夫妻”这一首,是给新婚妻子的赠别之作,诗中把往昔的恩爱与现下的别离苦痛加以对照,并以誓死不渝的承诺结篇,明白晓畅而倾泻出沉痛的感情。正所谓“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2] “黄鹄一远别”这首,全诗二十句,首六句以黄鹄远别徘徊,胡马失群依依,双龙乖离彷徨为喻,抒发悲怆的别离情怀,接着写临别乐歌如怨如诉,如怒如愤的慷慨悲音。末四句仍用比兴,愿化为黄鹄高飞,送人远行,与篇首响应,不避重复,却“愈见错综”。(张玉?b《古诗赏析》)“烛烛晨明月”一首,将别离之景与送别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末句殷殷劝勉,希望友人惜身惜德,与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携手上河梁”结尾“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统一期待,乃是汉魏人赠别诗中的常有之意。

苏李诗尽管真伪难辨,但其明确的赠答主旨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苏李赠答之作对后世的赠答诗作多有影响。如曹植《赠白马王彪》云:“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任?P《赠郭桐庐出?口见侯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诗云:“亲好自斯绝,孤游从此辞”,皆化用苏武诗之“去去从此辞”;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云:“及此春华,后尔春晖”,化用苏武诗之“努力爱春华”;梁代周兴嗣《答吴均诗三首》其二云:“惊凫起北海,仪凤飞上林。蹇低不同翼,欢楚亦殊音。??讼υ破?落落晓星沉。李陵报苏武,但令知我心。”以苏、李交谊赠答为比,表白知音心迹。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说:“曹植诗中对友情如此强烈的赞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以前的时代,在《诗经》和汉代,如此强烈的友情之歌,也有相传是李陵和苏武的赠答之作流传下来,但这些并不是确实可信的。”[3]换个角度说,吉川幸次郎虽然认为苏李诗为伪作,但还是肯定了这组诗歌是“强烈的友情之歌”。那么,如果苏李诗确实真实可信,亦可以从诗中解读苏、李的友谊情结,则苏李诗在赠答诗歌史上第一次标举出友情赠答的典范,它们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具有应酬性质的桓麟与客问答之作和蔡邕的《答卜元嗣》、《答对元式》二首

据《艺文类聚》引《文士传》载:

麟伯父乌。官至太尉。麟年十二。在座。乌告客曰。吾此弟子。知有异才。殊能作诗赋。客乃为诗曰: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

麟即应声答曰:

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杨乌,命世称贤。嗟余蠢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

蔡邕也有两首明确标明“答诗”的作品传世。其诗如下:

伊余有行,爰戾兹邦。先进博学,同类率从。济济群彦,如云如龙。君子博文,贻我德音。辞之集矣,穆如清风。 (《答对元式诗》)

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颂以归。(《答卜元嗣诗。》)

不同于项王、虞姬唱和之作的自出机杼,无论是桓麟与客的问答之作还是蔡邕的两首答诗,我们会发现它们与先秦赋诗及临别赠诗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于继承之外又有创变。

桓麟与客的问答产生于即席应对。桓乌以太尉之尊宴享宾客,于席间夸赞侄儿“有异才”,“殊能作诗赋”,大有自矜之意。于是客即席赋诗,称颂桓麟可与前代神童甘罗、杨乌比肩,“异世齐名”。这当然有讨好桓乌的意味。但桓麟即席作答,谦虚有礼,应对得当,更兼才思敏捷,似比子建七步为诗更胜一筹,故而传为佳话。我们可以看到,这组诗承继了先秦士大夫于酒席间赋诗往来的社交应酬特色。但已经不是称引《诗经》中的原句,所以也不存在“断章取义”。而是根据眼前的情境自己创作诗句,而且赠答的内容也不再是“微言相感,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的春秋大义,仅仅是围绕着个人是否有“异才”而展开的褒扬和自谦之辞。无关于军国大计,不再是庄重典雅,不过是个人间的交际应酬,甚而还带有一些游戏的味道。

蔡邕的诗大概是最早于诗题中标有“答”字样的诗了。《答对元式诗》开篇云:“伊余有行,爰戾兹邦”,则可知诗人有一次远行,所以朋友们都去饯别,即所谓“同类率从”。这次活动声势浩大,参与者为一时俊彦,“如云如龙”。可惜文献不足征引,无法窥其真实面貌。那么,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元式和卜元嗣两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且分别“贻我德音”,“贻我以文”。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敢不酬答”,于是就有了这两首答诗。不过,笔者以为更值得人注意的是“穆如清风”和“赋颂以归”两句。《崧高》和《?A民》都提到了“吉甫作诵”。《?A民》中称赞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那么,无论创作主观上有意识或是无意识,面对朋友的赠诗行为,蔡邕首先想到的是“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先秦的临别赠诗传统,而且他也自觉地承继了这一传统。

由此,我们可知桓麟与客问答之作和蔡邕的两首答诗于先秦赋诗和赠诗传统有所继承。但是又有不同:诗歌关注于个人自身的行为,不关乎军国大计。赠诗者也不再具有“代言人”的身份,政教意味转淡。这样,赠答诗成为日常生活中,文人应酬交往的重要交际工具。但是这些诗作,因为出自社交目的,应酬性质非常明显。语言固然文雅,却呈现出一种公式化的特点,完全无涉于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诗作,算不得是赠答诗中的优秀诗篇。

注释:

[1][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2][明]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99页。

赠别二首篇2

一、搭赠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一)搭赠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1、搭赠情况的分析

首先,促销政策中的搭赠与税收法规中的赠送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搭赠来说,购买主货物是前提,不购买主货物就没有赠品,主货物与赠品不可分割。这里虽然有“赠”的字眼,但客户是付货款才得到的赠品,实际是以货款换到了主货物和赠品,是有偿的交易,也就是说,此处的“赠”仅仅是一种宣传的口号。而税收法规中的赠送,强调的是无偿性,赠与者对接受者不能有利益上要求。如《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的规定,对外捐赠是指企业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可见,促销政策中的搭赠与税收法规中的赠送本质区别在于:搭赠是有偿的,而赠送是无偿的。

其次,搭赠是一种出于赚取利润动机的正常交易,正常情况下把主货物与赠品的成本合计,应该仍低于售价。即使成本合计高于售价造成亏损,也不能用视同销售的规定来进行规范,应该适用《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规定,此处应注意“价格明显偏低”和“无正当理由”需同时具备。比如企业出于回笼资金或推销将过期产品的目的进行亏损的搭赠销售,就是具有正当理由的。

2、处理方法

搭赠的实质可理解为成套、捆绑或降价销售,出于反映业务实质及避免涉税风险的目的,对搭赠的会计处理方法,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将赠品记入成本,一是将赠品在发票中体现,同时以赠品价格做为商业折扣。

(1)将赠品记入成本

这种会计核算适用于同种产品搭赠、主产品与赠品可以组成成套产品的情况。

(2)将赠品在发票中体现,同时以赠品价格做为商业折扣

这种会计核算适用于同种产品搭赠、主产品与赠品无法组成成套产品的情况。

(二)采取搭赠的促销政策,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于赠品的会计处理,或记入成本,或记入收入并同时做折扣,表明赠品是销售业务的一部份。不能将赠品记为营业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如记为营业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就表明赠品是销售之外的另一项业务,将有可能被理解为业务宣传或对外捐赠。

二是企业应有明确的促销政策做为开展活动的依据,同时明确活动的起止时间。

三是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必须同步结转主货物与赠品的价值,并且在数量上保持一致,使收入与成本相配比。

对于搭赠的会计及税务处理,将赠品在销售票据中体现,同时以赠品价格在销售票据中注明折扣。这种处理方法,目的就是避免搭赠行为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视同销售,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金。

二、免费样品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一)会计处理

对免费样品、免费品尝的会计处理应记为业务宣传费。

(二)税务处理

税务处理时应注意是外购的商品还是自产产品。在增值税方面,将外购的商品用于免费样品、免费品尝是广告宣传行为,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应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如果是自产产品,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按视同销售的规定缴纳增值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如果是外购的商品,直接按库存商品成本转入业务宣传费即可。如果是自产产品,除按库存商品成本转入业务宣传费进行会计处理外,还应视同对外销售,具体做法是:在填报收入时,按销售价格计算出销售收入并填入“销售收入明细表”中的“视同销售收入”栏次,同时按成本价格计算出销售成本并填入“成本费用明细表”中的“视同销售成本”栏次。

三、实物折扣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实物折扣是指未在发票上注明的折扣,例如发票内容为销售10件,而实际交给客户11件。实物折扣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都存在风险,因此企业不应采用。另外应注意数量折扣与实物折扣的区别。数量折扣指在发票的“数量”栏中同时反映购买数量和折扣数量,但没有单独注明折扣的金额。数量折扣实际属于发票开具不规范,不能按实物折扣进行税务处理。

四、结束语

赠别二首篇3

不但是顾客越来越多的查询和索要赠品,就连门店导购员,也开始将赠品作为销售工作的标准配置。面对上游,终端越发关心赠品的质量和配发数量;面对顾客,终端主动释放赠品信息,在介绍商品时主动提到有赠品,或是广告招贴画上直接注明赠品信息,特别是在专卖店中,作为老板可以控制的区域更是将赠品摆放作为了重点,甚至在店里大量堆积赠品。例如这样(见下图):

有的专卖店还把赠品摆成造型的,生怕进门的客人看不见。

从专卖店老板的角度来看,认为这赠品应该是能促进销售的,所以会主动向顾客释放赠品信息。但是,越是这样“主动”的赠品,越容易被顾客认为这些赠品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甚至还有提出不要赠品,直接将赠品折现的,更多则是多要赠品的。这赠品本来是为销售加分的资源,但是在这些时候却变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那么,作为我们专卖店老板应该怎么看待和运用这个赠品呢?

一、赠品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顾客要的是商品,赠品只是附属的,现在买椟还珠的顾客已经很少了。

赠品的目的有三个:

1、锦上添花、喜上加喜,顾客选购新物件是件喜事,赠品是额外增加的小喜事;

2、缓和气氛、营造氛围,在沟通过程中出现冷场,或是顾客兴趣度下降时,用来创立新话题,缓和现场的沟通气氛;

3、转移顾客的注意力,出现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转移,比如当双方有可能会在某个环节上(例如价格和款式)方面出现对持的情况时,利用赠品的出现,转移顾客对对持环节的注意力。

二、顾客为什么多要赠品

首先是无成本化,在顾客看来,多要几个赠品,反正只是口头说说,能多给一个是最好,即便是不给,反正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同时,有些顾客因为对店家服务的不满,出于挤压店家利润的目的,尽量压价或是索要赠品,既要买东西,也不想让店家赚太多钱,顾客让自己的心里获得某种平衡。

再有,店内大量的赠品堆积,也很容易让顾客产生这个店里赠品很多的感觉,既然这么多,多要一个也没什么。所以,大量赠品的隐藏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三、赠品怎么送出去

赠品的信息到底是导购员主动说出来的,还是让顾客自己找出来。

常规的做法是导购员主动说出:“今天我们店里有XXX赠品,买一送一……”但是,这样做会让部分顾客认为店家是在推销赠品,和商品捆绑在一起推销赠品;有的顾客会认为也许是为了掩饰商品本身的问题;或者还有顾客认为赠品本身就是和商品捆绑在一起卖的,肯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哪有白送的道理。再说了,既然店里的导购员主动说到有赠品,且又看到店里堆积了大量赠品,估计店主肯定有很多赠品,找店主多要些就是了。

若是,导购员不主动说有赠品,店堂内也看不到成堆的赠品,而是只出现一两个赠品的陈列,或是在广告招贴画上体现出赠品,让顾客自己找到赠品的信息。这个时候,顾客会想到什么呢?

“嗯,有活动的,他们有这个赠品送的。”

“导购员一直没说这个赠品,是不是想藏着不给?”

“找导购员问下,这个赠品是怎么给的?”

“若是确定有这个赠品,那就一定拿到,不然就吃亏了。”

在这类想法的支撑下,顾客往往会主动向导购员询问赠品的信息,导购员若是直接回答有赠品,或是细说赠品的获取办法,未免也平淡了些。这里,可稍微采取些策略,先进行赠品确认,然后表示说赠品不多,再主动提出为顾客查询还有没有,引起顾客对为数不多赠品的关心,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坚定顾客不要放弃这次的赠品获取机会。例如可以这样说:

是的,的确有这个赠品的,但是因为赠品不多了,不能保证每个顾客都有,所以我们也就没说了。这样,我帮您看下,赠品还有没有了……

同时,要确保赠品不要在店里大量堆积出现。将商品集中堆积在一起,就能制造“货卖堆山”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顾客的购买欲望;而赠品堆积在一起,却容易让顾客产生数量多且廉价的感觉。

――专卖店经营小技巧之二

四、赠品怎么宣传出去

1、高级别商品的专属赠品,是特殊顾客才给。

即是向顾客说明,顾客所看中的赠品不是顾客所选购商品的赠品,而是另外一种更高级别商品的专属赠品。要给顾客强调:“本来按规定来说是不能送的。不过,我尽量设法给你弄一个……也只能特殊您一位了,都换这个赠品就乱啦。”再进一步突出当前这位顾客是特别的,毕竟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认为自己和一般人不一样……

2、赠品是店家心意的代表,回避赠品的价值因素。

导购员最好不要主动向顾客提到赠品值多少钱之类的话,这样很容易引起顾客的抬杠:“哼,不就几个破塑料碗嘛,那里值这么多钱,就是在吹!”并且,还会导致顾客提出不要赠品,而直接折算价格的要求。

要强调赠品只是店家的一个心意,是对顾客来店采购的谢意,这也是提前封住顾客的嘴巴,回避赠品的价格问题,防止出现要求赠品折现的情况。

五、如何回应选择赠品的询问

若店里赠品品种较多,在赠品方面有一定可选余地,那么在与顾客沟通中,导购员可主动的间接的询问顾客在赠品方面的需求,为接下来有针对性的提供赠品打下基础。否则,在不了解相关需求的前提下,直接拿出赠品,顾客的兴趣也不大,甚至会说:“嘁,这玩意我家有……”

虽然现在销售搭配赠品是常态,但是赠品并不是那么好送出去的,送不好反而容易被顾客嫌弃。特别是在专卖店老板自己的一分二亩地里,送赠品更需要讲究技巧。

赠别二首篇4

关键词:大学捐赠基金;运作实践;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的发展和辉煌众所周知,不仅让高等教育界瞩目,也让高等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叹为观止。但是研究和深知耶鲁大学基金辉煌的人,却要少的多。其实,耶鲁大学的成功与其捐赠基金息息相关。一笔富可敌国的捐赠基金才是耶鲁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1]何谓大学捐赠基金?大学捐赠基金(University Endowment)是指由大学长期拥有,通过投资产生收益来满足组织发展需要的资金的总和。大学捐赠基金虽然与募捐和基金投资相关,但却不完全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或金融投资问题,而是当代耶鲁大厦的坚实基础。因为基础坚实,耶鲁大学方可傲然群雄。20年来,耶鲁捐赠基金平均17.2%[2]的净收益率使耶鲁位居世界一流大学捐赠基金收益排名的榜首。如此骄人的业绩为耶鲁在教学、科研、吸引优秀生源和知名教授以及创建优质校园环境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巨额捐赠基金对耶鲁大学的作用特殊,不仅可以帮助大学招贤纳士(最优秀的生源和顶尖水平的教授团队),还可以使大学保持独立性、增强稳定性并有能力应对财政困难和经营困境。

一、耶鲁大学成功运作捐赠基金为世人所瞩目

耶鲁大学悠悠三百年史,一开始就与社会捐赠难以截然分开。171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高层官员埃里胡·耶鲁(Elihu Yale)向当时具有浓厚教会性质的耶鲁学院捐赠了417本书籍和英王乔治一世的肖像及纹章,这是耶鲁大学获得的第一笔“厚礼”。为感谢耶鲁先生,学院更名为“耶鲁学院”,以示纪念。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由此一路发展而来,不断壮大,直至今日的辉煌。耶鲁捐赠基金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积累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耶鲁在早期发展的前100年中,获得的大部分捐赠基金是以书籍、原材料、土地为主的实物捐赠。随着历史的发展,两位信托人和耶鲁大学的财务主管在纽黑文创建了“雄鹰银行”,并将大部分的捐赠基金投资于该银行的股票。不幸的是,1825年“雄鹰”破产,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严重亏损,折损率达90%。1831年,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这一年,耶鲁成功募集到10多万美元的捐款,扩大了耶鲁捐赠基金的储备。19世纪后半叶,耶鲁将71%的捐赠基金投资于债券,房地产和股票投资仅占16%和13%,基金发展缓慢。20世纪初,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快速发展,增加到530万美元。[3](2)基金管理稳定和发展期(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20世纪中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的“现资组合理论”为基金投资提供了“锦囊妙计”。福特基金会等纷纷效仿并大胆运用“组合投资”理念。耶鲁大学顺势对捐赠基金管理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耶鲁调整了投资分配的比例,收窄了对长期回报率较高的股票投资,这是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也是为了提高对未来投资风险的抵御能力。随后,耶鲁成立了基金管理与研究公司(EM&R),将捐赠基金管理权外包给这个新成立的带有私营性质的公司来经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耶鲁基金进入了投资不顺期。股票市场低迷和持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使捐赠基金增长缓慢,捐赠基金的收益对耶鲁大学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不断下滑,离捐赠基金预期目标相差甚远。1982年,耶鲁大胆决策,终止与EM&R的合作关系,回到传统的投资方式,将股票投资提高到基金投资总额的60%,将债券投资确定在40%。(3)耶鲁“基金帝国”的诞生(1985年至今)。1985年,耶鲁大学聘任华尔街金融操盘手大卫·斯文森(David F. Swensen)担当耶鲁首席投资官。斯文森凭借独特的投资理念、果敢的投资决策风格、极大的团队领导魅力等特点使耶鲁的基金业绩遥遥领先于同行业之首。在为耶鲁大学投资战场服务的20年中,斯文森及其团队所创造的附加值在业界称雄,基金发展最为稳健。[4]耶鲁基金(the Yale Endowment)被业内称作全球最重要的大学教育基金之一,其投资回报在业内的名誉不亚于耶鲁大学本身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图1所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市值在20多年里增长了11倍之多,从1985年的近2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近230亿美元。耶鲁基金每年对大学总预算的贡献率从1985年的10%增加至2009年的45%,流入耶鲁大学的资金平均每日净增近300万美元,是美国运作最成功的学校捐赠基金。耶鲁大学投资委员会主席、高盛银行的投资专家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D. Ellis)将耶鲁大学的成功经验概括为:第一,耶鲁长期投资回报率业绩十分突出。第二,耶鲁长期投资回报率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平。第三,耶鲁基金永恒的主旋律是创新、积极、稳健、主动防御风险。第四,耶鲁基金不仅常年保持优异的业绩,而且环境越是艰难、竞争越是激烈,耶鲁基金表现反而越好。[5]耶鲁的捐赠基金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骄人成就,在这成就背后,蕴含着哪些独特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耶鲁大学成功运作捐赠基金的理念与经验

(一)理念:以“正”治校,以“奇”用资

耶鲁的投资理念主要体现在“正”和“奇”上。所谓“正”,主旨是“一切投资及其收益应该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相关”。所谓“奇”,即是“奇招”或“独辟蹊径”,也就是说,“耶鲁的基金投资策略非同寻常”。这两点是耶鲁大学基金投资始终坚守的原则。以“正”治校是耶鲁投资理念的本质,因为耶鲁认清了教育捐赠基金与华尔街基金投资有着本质的不同。华尔街的投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教育捐赠基金投资应追求长久的、有约束性的“婚姻”关系,而不仅仅是短暂的“约会”[7],教育捐赠基金要追求的是风险调整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回报。基金投资的稳定性、持久性关乎大学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战略发展和荣辱兴衰。大学投资必须将风险控制和收益稳定性放在首位,因为稳定性关乎大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此外,大学投资的目的体现在学校利益的服务上。一切投资及其收益应该与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耶鲁大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机构投资流程和不受市场情绪左右的、严谨的投资原则。由于恪守了这一投资原则,耶鲁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资本市场中规避了贪婪性,也就少了很多同行所经历的“迷失”。耶鲁捐赠基金投资的“奇”反映了其投资的与众不同,这也是为耶鲁捐赠基金长盛不衰保驾护航的经典之道。而帮助耶鲁出“奇”制胜的掌门人就是为耶鲁创造出惊人投资神话的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创新”是斯文森在投资基金时始终坚守的理念,“他喜欢并鼓励逆向思维,每一个新投资策略的形成总是先去理解与传统市场不同的收益趋同因素及内生风险”[8]。从“多资产投资组合”,到“另类投资”,都成为了耶鲁捐赠基金过关斩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耶鲁基金还创造性地投资于非传统资产类别,并敢于将资金交给名不见经传的投资机构。[9]斯文森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推崇“共同投资”[10],把一大部分资产同时投向客户推荐的基金或者管理账户中,并坚持认为这是高素质投资人应选的一种策略。斯文森的“奇招”也透露出一个道理:选择一位智慧、正直、有责任感的首席投资官等于为大学捐赠基金创造佳绩选择了助推器。

(二)绝招:以组合投资追求投资的低风险高收益

1. 耶鲁的“组合投资模式”

斯文森的“组合投资模式”基于马科维茨的理论,即“均值方差组合模型”(Mean-variance)。其精髓是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避免“巢倾而无完卵”。斯文森的组合投资模式与传统的组合投资有很大区别。传统组合投资往往将基金资产保守地投资于美国股票(尤其是大型蓝筹股)以及美国债券(特别是美国国债)。[11]但斯文森认为如此保守的投资组合的业绩注定会表现平平,甚至达不到市场均值利润。斯文森决定采用新策略,以期大幅度提高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收益。他把捐赠基金主要投向于房地产、期货、私人股本和保值基金上,逐渐收紧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如表1所示)。他坚信这种非传统的投资方式不仅风险小,而且投资组合中的各种资产“互不相关”。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各种资产的波动效果也各不相同。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国内股票可能下跌,但不动产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投资将是通货膨胀的阻挡器[12],不仅能平衡股票的损失,而且能使总资产免遭重创。

2. 基金投资收益分配政策(Spending Policy)

为了缓解捐赠基金保值和支出稳定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机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乔治城大学首席投资官劳伦斯认为,基金投资收益的使用政策是一个募捐组织财政制度的核心。这一政策可以帮助组织在选择对现有的投资活动提供大量支持还是选择保持捐赠基金购买力方面做出判断。[14]换言之,在丰年产生的盈余或返回投资以增加本金,或用于冲抵其他年份的亏损,平抑收支,既保障了支出水平相对稳定,又实现了基金本金的增值。耶鲁采用的是“大学方程式”(University Equation)的方法去估算捐赠基金收益可支出的额度。耶鲁的方法并不复杂,只是用过去20年与现年的捐赠基金收益支出的百分比去设置和调整捐赠基金支出的比例。该方法的目的是把大量的现有资金注入营业预算(Operating Budge)中以保证稳定的现金流,因为大学的经营活动经不起财政上较大的波动。第二个目标是尽一切努力使捐赠基金保值、增值,避免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耶鲁大学这种长线、平缓的投资方式逐渐增加了其捐赠基金的市场价值。这种资金收益的分配政策让耶鲁大学在面对2008年金融海啸到来时避免了“釜底抽薪式”的致命打击,保证了耶鲁大学财政的正常运转,使耶鲁的投资模式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

(三)保障:大学募捐与基金投资相平衡

筹资与投资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相关程度很大。大学筹集与开发是基金投资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一定量的资金积累,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5]耶鲁大学的组合投资策略之所以能够取得巨额的收益,除了其投资团队的科学决策、用之有道外,还取决于耶鲁大学非凡的募捐成就。大学分为两类,一类是重视募捐却疏于投资的大学;一类是既重视募捐,也重视投资的大学。耶鲁就是第二类大学的优秀代表。1992年,耶鲁大学提出了“为了耶鲁大学”的为期五年的筹款运动。耶鲁提出的筹款目标是15亿美元,所筹款项主要用于校园整体装修。令人高兴的是,未到规定期限,目标已提前达到。在耶鲁的筹款项目之中,现金募集成绩更加辉煌。2002~2005年间,耶鲁募集到的现金捐款由2.2亿增加到4.4亿,增长了一倍之多(如表2所示)。2006年,耶鲁开始采用独特的“大学整合式”筹资战略。它不同于某一个学院的单独筹资,而是以学校发展的大目标为核心来设计筹资战略目标和项目,这就是所谓的采用“整合包装法”。大学之大,项目众多,如何整合呢?耶鲁的做法很别致,主打的招牌是学校的优先发展目标,这些优先目标记录在《耶鲁明天》(Yale Tomorrow)的发展报告之中。该报告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筹款30亿美元,以便实现《耶鲁明天》中提出的诸多宏伟计划。该计划进展顺利,在两年时间内,这项大型筹资项目就募到善款13.08亿美元,任务完成几乎近半。如此骄人的成绩让耶鲁大学信心大增。分管筹资的副校长雷秦巴赫先生(Inge Reichenbach)如此称赞社会捐款,“无论捐款多少,每一个美元都将创造非凡”。筹款是大学基金魔术效应的基础。没有募捐,就没有投资的基础,也就没有今天耶鲁基金收益的辉煌。

三、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成功运作的启示

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的成功运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问题的思考。大学发展与基金管理的关系、大学基金如何运作才能产生最大程度的投资效益以及大学投资与募捐之间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耶鲁“基金帝国”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同行提出了众多挑战,引发了很多反思。我国的大学如何提高资金的独立性,如何确保资金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如何尽快研究和制定相关法规,鼓励和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基金,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不及待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目标,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规划纲要》同时提出要拓展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要求。结合耶鲁大学成功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解放思想,做出努力。

(一)我国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基金

从耶鲁大学可以看出,拥有200多亿美元的耶鲁大学基金就是雄厚财力的具体体现。耶鲁大学莱文校长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曾经提到,“美国政府灵活出色的筹资制度使美国的高校获得了领先(发展)的地位”[17]。大学捐赠基金可以为一流大学提供两点保障。一是捐赠基金为创建一流大学提供质量保障。耶鲁首席投资官斯文森认为,在其他条件相似情况下,教育机构的捐赠基金收入越多,越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学者,越能开展创造性的研究。他明确指出,“捐赠基金的规模与教育机构的质量息息相关”[18]。由表3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捐赠基金总额与大学综合排名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在美国,捐赠基金排名前10位的美国大学中有7所大学在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十。密歇根大学校长科曼这样说过,“建设一所一流大学或者保持一所学校的领先地位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可持续的资金投入”[19]。二是捐赠基金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自。大学基金相比较于其他经费,是最具支配自的一部分。雄厚的财力对于大学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灵活的经费自也很重要。大学基金的存在,既是实力的象征,更为资金灵活性使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一流大学竞争的学术核心固然不能与基金的多寡划等号,但是撇开大学基金谈大学的竞争和发展,也容易误入歧途。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大学基金会,但是大学基金会不是简单的募款机器,投资也需要提上意识日程。耶鲁的经验表明,大学只有合法融入普通的投资市场,才能让善款“进得来”,才能让基金投资效益“出得来”。我国若要借鉴耶鲁经验,认识上需要提高,相关法律问题也亟待解决。

注:此表根据2009 NACUBO-Commonfund Study of Endowments的大学捐赠基金排名和U.S.News and World Report杂志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整理而成。

(二)我国大学吸收社会资本发展大学基金大有可为

没有雄厚的“资金池”,就没有大学捐赠基金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基金事业刚刚起步,大学的募捐制度和基金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和健全,大学主动筹资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少数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速度较快,但绝大部分高校不仅基金积累程度低,而且很少参与市场投资运作。类似于耶鲁大学那样的“组合投资”,在我国大学里还闻所未闻。要发展基金事业,大学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学校领导人应把筹募资金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美国,筹集资金是大学校长各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每一位新任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讲时,无不提及自己的筹款目标。筹款成为大学领导人第一要务已是不争的事实。[21]第二,最大程度地丰富募捐项目。每个筹资项目都要有特定的人群,只有吸引捐赠者的眼球,方能做到有的放矢。要尽可能关注所有的潜在捐赠人,要将潜在捐款人纳入大学募捐的项目设计之中。耶鲁大学经验表明,大学要发展各自的人脉关系。大学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募捐的人脉关系网也将遍布世界各地。对于我国大学来说,要想取得良好的募捐效果,也必须放眼全球,重视项目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项目,构建广泛的大学人脉网络,触及到每一位潜在捐赠人。第三,招募专业人才,组建筹资和投资团队。查尔斯·埃利斯曾指出,耶鲁成功的最终要素依然是人。[22]矢志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专业理财专家,不仅需要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职业精神,同时还应具有正直、诚实的品质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的人文情怀。有鉴于此,我们也要借鉴耶鲁经验,注意引进专业人员,形成专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投资理财服务,健全各项筹资、投资制度。

(三)应为大学捐赠基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在大学多元化筹资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不少高校开始尝试通过接受社会捐赠来增加办学经费。但大学不仅要学会“筹资”,还要学会“投资”。耶鲁大学不仅在募捐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投资上取得了辉煌。耶鲁基金会所创造的年平均收益率高于任何一所大学。如何学习耶鲁,有效利用好所筹资金,将所筹资金投入到具有更高回报的项目上,将捐赠之“蛋糕”做大,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因此,首先,必须解决依法投资的问题。什么样的高校具有投资权,哪些资金可以用于投资,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投资权上是否区别对待,是否通过试点方式让部分高校优先介入投资市场,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其次,大学要在获得完全筹资和投资权利之前,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捐赠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其三,要为支持和鼓励大学募捐事业提供政策支持,要学习发达国家做法,为大学募集社会资金提供匹配资金支持。其四,要在大学基金投资领域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没有今天我国大学投资的启动,则一定会有明天我国大学事业发展的被动。

参考文献:

[1][4][6]The Yale Endowment 2010 [DB/OL] ..

[17]David Turner.US Leaders Suffer from Tremendous Insularity[N].Financial Times,2007-10-29.

[19]高靓.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规模与质量兼顾的秘诀[N].中国教育报,2010-08-24.

[20]Karen W.Arenson.Rapid Growth in College Endowments Exacerbates Concerns About Wealth[N]. The New York Times,2008-02-08.

赠别二首篇5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首酬答诗,要想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了解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首先,刘白两人互相酬答说明两人关系甚密。其实两人本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公元772年出生,都为官清明,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做了不少实事,又都诗才出众,爱喝酒吟唱,而且都被贬在苏州做过刺史并深受人民拥戴。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未曾谋面。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辞去苏州刺史一职,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又悲。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此后,两人一直有诗相互唱和。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这里他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如果说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杜牧是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那么中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所以,当时人们便将他们并称为“刘白”。

在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发出了无限感慨,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是说明刘禹锡的不幸命运;二是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一来一往,显示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互相关切之情。

刘禹锡在酬诗中就很自然地发出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有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之感。而王质烂柯的典故,又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真是言简意丰,让人感慨万千。

因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所以,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我”如沉舟,他人则如千帆竞发,直驶而过;“我”如病树,而别人如万木争春,生机盎然;沉浮各异,但景中又寓理,即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表现了他的豁达与乐观。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和对世事的变迁及仕宦的沉浮而蹉跎与忧伤。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精神一振,一扫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因而尾联便顺势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样赠诗与和诗珠联璧合,互相映照,只有对照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其中任一首诗,如果单独地读其中的一首,我想是很难得其精妙的。刘白的一赠一和,不但表现了刘白两人的深厚的友情与杰出的诗才,而且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

赠别二首篇6

关键词:秒杀行为;法律性质;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117-02

秒杀的出现引起了轰动性的商业效应,以淘宝网为例,2010年11月11日,淘宝网推出“光棍节”5折“秒杀”促销,共吸引2 100万买家,单日交易额达9.36亿元。秒杀对网络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甚至有人提出“秒杀后经济的概念①”。确认秒杀行为法律性质,明确其法律责任对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秒杀的基本含义

秒杀(seckill)是网民在网上竞购为宣传或营销商品的商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一定量低价商品的行为。秒杀作为新兴网络销售方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廉价性。商家公布秒杀商品的价格一般都低于该商品的市场价值,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差价,如一元钱秒杀汽车,这种廉价性对宣传商品或品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迅捷性。完成秒杀行为相当迅速,往往用时不到一秒,这种迅捷性也是秒杀行为网络虚拟特征的表现;第三,特定性。秒杀商品一般都是商家指定公布的,如一元钱秒杀一套商品房,该商品房的面积、位置、房型等都是特定的;第四,限量性。商家公布的秒杀商品数量一般都有限,如果商家大量低价销售秒杀商品,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则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对商家而言,秒杀的目的并非是通过秒杀商品获得利益,因为秒杀的商品往往价格低廉数量极其有限,商家推出秒杀活动一般是为了宣传、炒作商品品牌和网店信誉,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极大的宣传效果[1]。这些使该行为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

秒杀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法律问题。其一,秒杀行为的性质不确定。其二,对秒杀行为责任特殊性的忽视。秒杀行为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例如秒杀商品的特定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秒杀行为在责任承担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有别于一般的买卖行为。总体而言,秒杀行为法律责任的承担取决于该行为的法律性质,而秒杀行为的实质与赠与行为相似,形式与买卖行为相似,究竟如何界定秒杀行为的法律性质以及法律责任,各方观点莫衷一是。

二、秒杀行为本质的探析

关于秒杀的性质,有观点认为是赠与行为,也有认为是买卖行为。大多数观点认为秒杀是一种促销手段,“秒杀”购物的法律本质是商品供应商采取的限时限量低价促销手段[2]。事实上,秒杀行为不符合赠与行为的构成要件,与一般的买卖行为也存在明显差别。

(一)秒杀行为与赠与行为

赠与一般是无偿的,无需受赠人承担任何内容的对待给付义务。如赠与人要求受赠人接受赠与物须满足赠与人设立的条件,此种赠与为附条件赠与。附条件赠与并不影响合同的性质,而是赠与合同的特殊情形,但附条件法律行为中的条件,具有特定的含义,它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而且是发生或不发生为不确定的事实[3]。许多人认为商家只收取少量价款而提供价值颇高的商品,符合赠与行为的构成要件,应视为赠与行为。我们认为秒杀行为的性质并非赠与。

首先,在客观上,商家和网民之间是以买卖合同名义成立的法律关系。秒杀行为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网民向商家支付一定的价款,如果网民未及时支付,商家将拒绝给付商品,此时商家行使的是同时履行抗辩权,双方互负义务,这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赠与行为。但也不能视为附条件赠与。其一,商家要求网民必须支付价款而非其他的条件,如果视为赠与行为,容易混淆正常市场交易与附条件赠与行为之间的界限;其二,何谓视为赠与法律尚无规定,如将秒杀行为视为赠与,商家可不必承担其商品的瑕疵担保、损害赔偿等法律责任,这显然为商家投机免责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主观上,商家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将被秒杀商品赠与网民的意思表示,也无可以推定赠与的事实,并且网民也不认为秒杀活动属于赠与行为。事实上,以营利为天职的商家不可能轻易将商品赠与网民。秒杀活动双方互负义务,虽然义务不对等,但因商家自愿放弃公平交易的权利,双方主观上均明知并且自愿进行该“不公平交易”,而非赠与行为。

再次,在权利与义务上,法律没有赋予商家任何与赠与人平等的权利与义务。赠与行为中赠与人在转移财产前有撤销赠与的权利,而秒杀行为一旦被确认,双方的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便成立,商家必须交付商品。如果商家没有交付商品或者随意撤销合同,则构成违约,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因此,不管是从行为的客观构成要件还是从双方当事人的主观意思表示以及权利义务关系,秒杀行为均有别于赠与行为,即使双方当事人负有不对价给付义务,仍不应视为赠与行为。

(二)秒杀行为与买卖行为

秒杀行为与买卖行为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秒杀行为中,网民支付的价款与该商品的市场价值存在巨大差价,双方所为的是“不公平交易”,而非一般买卖行为中的等价交换。秒杀行为双方所互负的义务可谓是“显失公平”,但其与法律所规定的显失公平有所不同:首先,在秒杀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对该交易有失公平明知并且自愿达成交易,商家对差价部分不利益的损失自愿承担;其次,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任何欺诈或隐瞒行为,也没有受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形;再次,双方行为并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按照私法自治的原则,法律应当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

秒杀行为既不应视为赠与行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买卖行为。一方面,商家主观上是为宣传商品品牌或网店信誉而促销商品,却无赠与的意思表示,客观上与网民订立买卖合同,双方成立买卖性质的法律关系,享有和承担买卖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而无任何与赠与人相等的权利,所以秒杀行为并非赠与行为;另一方面,普通的买卖行为不仅双方互负义务,而且该义务须具有对价性。在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义务具有对价关系,任何一方取得利益都必须支付相应的代价[4]。秒杀行为中,商家只收取少量的价款而给付高价值的商品,承担了较重的义务,网民则承担较轻的义务而获得较大的利益,双方互负不对价义务,进行“不公平交易”,但并未因此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我国法律不允许一方强行制定或双方约定排斥对方权利的合同款项,但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自愿放弃行使权利承担不获或少获利益的法律后果,相反这应是法律保护当事人自由意志的体现。此时,法律不应主动为当事人解释并为其获得公平的利益,否则当事人便无意志自由可言,也没有做到“法律不强人所难”。虽然商家让利网民,自己亏本,但其主客观上依然符合买卖行为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件。因此,秒杀行为本质应是买卖行为,但又是一种“不公平交易”的特殊买卖行为。

三、秒杀行为法律责任的探析

有人主张将买卖行为责任与赠与行为责任两种观点相糅合。认为秒杀交易所产生的巨大差价部分视为赠与,仅就等价交易部分视为买卖行为,因此,商家只在网民所支付相应价款范围内承担瑕疵担保及其他法律责任,而对差价部分按照赠与合同相关法律处理。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解释一个行为有欠妥之处。其一,秒杀行为是商家和网民意见一致共同完成的行为,整个交易行为具有完整性,同时适用相互独立的买卖合同与赠与合同违背这一事实;其二,秒杀行为具有买卖的性质,如此解释和认定,在利益均衡和法律适用上是不利于消费者的,也不符合消费者合同的解释原则。因此不应如此划分责任,而应根据秒杀行为表现形式划分。

秒杀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一,将商品以超低价格进行秒杀,此时网民支付的价款往往与商品价值并无太大关系,如一元钱秒杀汽车;其二,商家略有亏本但非以超低价格进行秒杀,此时商家将自己承担的不利益降到最小限度;其三,商家将质次价低的商品以较高的价格进行秒杀,从而牟取暴利,此时商家的行为应属欺诈行为。商家以上述具体形式推出秒杀,在不同的形式中商家所处的境况不同,因此在具体承担责任上应区别对待。

对第一种形式,商家在此过程中让与利益,网民因此获得极大利益,但由于是商家自愿承担不利益,法律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不能因此获得法律的“额外照顾”。在责任的具体划分上,秒杀商品类型的范围会影响商家责任的承担。首先,在法律规定的生活消费品范畴内,商家对其秒杀商品应承担完全的产品责任。其次,对于超出生活消费范畴的秒杀商品,如李俊峰一元秒杀到价值30万元的商品房[5]。商家对此类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而是根据双方买卖合同约定或法律特殊规定,承担一定的保修责任。再次,秒杀行为的责任也有特殊性。由于秒杀商品具有特定性,特定物在交付对方当事人之前灭失的,可以免除义务人实际交付原物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只能根据过错原则请求义务人或第三人赔偿损失[6]。因此,在交付前秒杀商品灭失的,商家可以不必再承担交付原物的义务,只需按照网民支付价格赔偿其损失。

第三者情形属于欺诈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秒杀行为,因此适用法律及承担法律责任并无异议,在此不必赘述。在第二种形式中,商家将秒杀价格定在成本价的水平,因此网民支付的价款较高,双方互负义务基本对价,这与普通的“甩卖”、“清仓”、“折扣”活动相似,只不过冠上秒杀之名在网上举行罢了。因此对于此种情形,商家应承担与普通买卖行为相当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艺陶.电子商务中“秒杀”行为性质之界定――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角度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6).

[2]郑丽芳.浅议“秒杀”的法律问题[J].Konwledge Economy,2011,(16).

[3]崔建远.消费者合同的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2008,(1).

[4]高富平.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7):583.

[5]网购“秒杀”渐流行 小伙花1元秒到30万商品房[DB/OL].

新浪网,2010-09-13.

赠别二首篇7

【关键词】商务礼仪;送礼;尊重;赞赏

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在商务礼仪中讲究“礼尚往来”。西班牙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曾经说过“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商务送礼是一门艺术,也是商务人士必备的技巧。送礼是我们商务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恰如其分的礼物赠送,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助于商务活动的进行和商务合作的实现。

一、礼品选择技巧和原则

选择礼品也是一门学问和技巧,深藏奥秘和玄机。首先,礼品的选择要入乡随俗、因人

而异;其次,礼品的选择应具有独特性和纪念性;还有,礼品的选择应恰如其分、轻重得当。选择合适的礼品赠与对方,更容易增进彼此的感情,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1.礼品的选择要入乡随俗、因人而异。

送礼,要充分考虑受赠者的性格和特点。性别、年龄、职业身份、个人爱好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送给优雅女士的礼物,可以选择香水或是精美的丝巾。送给有身份地位的男士礼物,可以选择领带或是名片夹。送给大学教授礼物,可以是一本洒满墨香的书籍。送给音乐人的礼物,可以是精美的CD。送礼,要因人而异。对于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于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于家人和爱人,以纪念性为佳;对于朋友,以趣味性为佳。送礼,还要考虑到对方的风俗习惯和。

2.礼品的选择应具有独特性和纪念性。

差异化、独特性,是礼品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送礼,应巧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

优”。因此,礼品定制行业,在中国当下十分流行。送礼要用心用情,新样式、新款式、新功能都会吸引人。时下,DIY礼物也是送礼佳品,浓缩了甜蜜的情谊,更容易打动对方,赢得对方的芳心。无锡归来,三凤桥排骨是送礼的佳选。海南归来,椰汁是送礼首选。台湾归来,牛轧糖和凤梨酥是送礼首选。带有地域特色的礼品,适合赠送同事朋友。送礼要突出礼品的纪念性,礼轻情意重。

3.礼品的选择应恰如其分、轻重得当。

礼品的选择应尽量遵循小而精的原则,避免因礼物过重过大,而带来携带方面的问题。

便携性,也是选择礼品需要考虑的因素。对外地来的客人来说,赠送不容易携带的礼品就会很麻烦。精致的钢笔、时尚的名皮夹,即精致小巧而又不失身价,是送礼佳选。

二、礼品赠送礼仪及原则

礼品赠送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和礼仪呢?首先,送礼要把握好时机,与对方形成一种友好互动的关系;其次,送礼要选择恰当的场所,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还有,要用精美的包装吸引人,运用好送礼的方式。

1.把握好送礼的时机

恰当的时机选择,对于礼品赠送十分重要,时机的选择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你作为客人,到朋友家登门做客,应该在进门之初送上自己的礼品,这叫做登门之礼。你作为主人,接待客人时,一般应在客人告辞之前送上自己的礼品。朋友生日请客做东,你在赴宴伊始就应该送上自己的礼物,送上浓浓的生日祝福。恰当的时机选择,见了面把礼品拿出来,是对对方充分尊重的表现,容易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2.选择恰当的送礼场所

赠送礼品,需要考虑具体合适的场所。在恰当的场所赠送礼品,让对方感觉受到尊重,营造一种舒适的收礼氛围。公务交往送礼和私人关系送礼,就要有所差别。例如:公务交往的礼品应选择在办公室赠送,以示公事公办,郑重其事,给人光明正式的感觉。而私人社交的礼品一定要在私人交往的地点赠送。朋友生日的礼物,更适宜在生日宴会上当众赠送,显示出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

三、礼品接受礼仪及原则

礼品赠送讲究方法和技巧,反言之,接受礼物也要遵循一些方法和原则。接受礼物要落落大方,欣然接受。接受礼物之后,不要吝啬你的赞赏,甜美、真诚的赞赏,搭建起沟通彼此心灵的友谊桥梁。

1.要落落大方,欣然接受。

当朋友赠送自己礼物时,一定要落落大方、开开心心地接受下来。欣然接受对方送给自己的礼物,可以表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在接受礼品时,应该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双手接过对方的礼品,并与对方握手,表示感谢。朋友赠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可以开开心心地接受,并记住对方的生日,在对方生日时还赠对方礼物。

2.不要吝啬你的赞赏。

欣然接受别人的礼物后,记得不要吝啬你的赞赏。当你接受好朋友送来的生日礼物时,不妨说一句:“谢谢你的礼物,我非常喜欢。”当你接受老公赠送的皮包时,可以亲密地说一句:“谢谢你,亲爱的老公,我正想买一个皮包呢,我非常喜欢。”恰如其分的赞赏,会给送礼者带去喜悦之感,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尊重,被重视。甜美、真诚的赞赏,搭建起沟通彼此心灵的友谊桥梁。

3.低调接受礼品,事后表示感谢。

赠送礼品,一般属于私人交往,在别人面前要保持低调,不要大张旗鼓地在众多人面前感谢送礼人。礼品赠送,讲究礼尚往来。当你接受别人送给你的礼物之后,可以为对方挑选一件精美的礼物回馈给对方,进而增进彼此的感情。再者,别人赠送给自己的礼物,尽量不要转送给别人。代表他人情谊的礼物,转送给别人,会伤害他人的感情,影响双方的情谊。

四、总结

馈赠礼品是向交往对象表示友好、尊重和亲切之意的方式,可以起到联络感情、促进交往、加深友谊的作用。送礼,应注意礼品的选择、赠送时机场合和赠送礼节,才能达到理想的送礼目的。掌握送礼的技术和艺术,用心、用情、用意选择礼物,有助于商务活动的进行和商务合作的实现。礼尚往来,才能善始善终,实现长远合作!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6

[2]万里红.最实战商务礼仪,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4

[3]翟文明.社交与礼仪知识全知道,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

作者简介:

赠别二首篇8

关键词:“陇首”意象;南朝边塞诗;文学想象;意象塑构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196?05

“陇首”由早期的地理方位,后形成文学意象而进入诗歌主题,除了汉代以来文人创作的推动外,《陇头曲》由民歌系统进入横吹曲系统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南朝诗人虽然多数没有到过陇首一带,但诗歌中常出现“陇首”意象,除了边塞诗外,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中,也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出于南朝诗人对北方地名的想象性构建,以及历史典故的习用。这种作法虽然受到当时如颜之推等人的反对,但从文学的虚构性,以及以情感表达为主的角度看,是一种进步而非落后。学界已对“陇首”意象的文学意蕴进行了系统研究[1](140?143),本文拟从其生成及塑构方面进行讨论。

一、“陇首”意象的文学生成及其悲凉特质

陇首即陇山,又称陇头、陇坻、陇阪,因其地理位置较特殊,西临羌胡,东临长安,处于关中与西域沟通的要塞,故素有“陇右门户,关西要隘”之称。班固《西都赋》介绍关中一带地理方位称:“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2](5?6)赋中称陇首一带地势险要,且是泾水、渭水分流之地。

陇山即今甘肃东部的六盘山,山势呈南北走向,南北分别为大陇山、小陇山。大陇山即陇首山,小陇山又称陇坻,《十道山川考》载:“秦州陇城县有大陇山,亦曰陇首山。清水县小陇山,亦名陇坻,又名分水岭。”南北朝时期的诗文中,经常将两者混淆,实际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尚有一定差别。

北部陇山山顶在左右各分两条水路,自西向东南方向为泾水源头,自东向西南方向为瓦亭川,《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条:“陇水出陇山,一西流,经瓦亭南,一东南流,历瓦亭北,二水合流,为瓦亭川。”瓦亭川在天水郡汇入渭水,《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其(陇山)上有悬溜,吐于山中,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3](243)又《明史》卷42《地理志三》载:“(秦)州北。东有大陇山。又东北有瓦亭山,所谓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陇水,瓦亭川自东北流合焉。”因此,陇首山上的两条水路,被视作泾渭分流的起始段。

陇首山为关中与陇西的门户,由关中入秦州必翻越陇首山。辛氏《三秦记》载:“陇坻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日:‘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4](83)《三秦记》所记录者乃汉代情况,其交代了陇山地势之险峻,并且将汉代人翻越陇山的心理感受,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该民歌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关于陇首的歌诗作品。

民歌形成以后,汉代文人开始将陇首作为意象初步运用于诗歌之中,张衡《四思诗》:“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2](1357)将陇阪与离别之思相联系,且以“侧身西望涕沾裳”一句,丰富了民歌中“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所表现的内涵,颇具文人气息。古诗《胡笳十八拍》也将“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一句进行了丰富的扩展:“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5](202)说明此时,文人对陇头意象的运用虽然尚未形成自觉,只是在民歌《陇头歌》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文人化改造,但已经显示“陇首”作为文学意象初步形成的萌芽。

“陇首”意象得以进一步进入文学视野,乃是通过音乐的辅助。随着关中人出陇现象的频繁,以及胡乐的传入,“陇首”渐渐演变成为乐府曲目,进入到横吹曲系统当中。

汉代横吹曲的流传,据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见世,用《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覃子》《赤之阳》《望行人》十 曲。”[6](309)《陇头》是流传至魏晋的十曲之一。汉横吹曲《陇头》的歌辞,保留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曲》当中,其辞为三曲四解: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6](371)。

其中第三曲与《三秦记》所记载的民歌相符,说明此三曲为汉横吹曲无疑。但是《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中,又有《陇头流水》,《古今乐录》称:“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6](362)《陇头流水》与汉横吹曲略有不同,其歌三曲,曲四解:

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含吾一身,飘然旷野。

西上陇阪,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

手攀弱枝,足弱泥[6](368)。

两者有重合的曲辞,又有相异的部分,这种情况的产生,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陇头流水》,是在汉横吹曲《陇头》的基础上,对个别歌辞做了修改。一种是“梁鼓角横吹曲”完全沿用了汉横吹曲《陇头》的曲辞曲调。因此《古今乐录》才说“乐府有此歌曲,解多于此”[6](368)。是汉乐府旧有此曲之意。正因为“梁鼓角横吹曲”沿用了“汉横吹曲”,因此《陇头》才与《陇头流水》同时列入“梁鼓角横吹曲”当中。

另外,《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东人西役,升此而顾,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泉水,流离西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山也。”[3](243)此又是一种版本的《陇头歌》,仅有部分歌辞与上引不同。大约汉横吹曲《陇头》的四言歌辞,有多解流传于世。这也符合《古今乐录》所说的“解多于此”的说法。

作为乐府的《陇头》能够从汉代一直传唱到梁代,直到陈智匠《古今乐录》仍有记录,说明该曲辞曲调具有强烈的感动人心之处。其实,无论是汉横吹曲《陇头》,还是“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都是以淋漓表达离别之哀伤为主要情调的,其情感特质以悲凉为主。

这一特征的形成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从地理方位上看,陇山处于关中与西域的屏障,其东部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都城俨然,其西部多荒凉大漠,人烟稀少。由东向西的行程,恰有被流放之意。其二,陇山往西为西戎、羌胡活动范围,“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出关多与征战镇戍之事相关,所谓“陇西四战地,羽檄岁时闻”,战争意味着时刻被死亡、离别等未知的恐惧萦绕。其三,陇山上的陇水,四面流注,一则喻人的东西流离,一则其流水之声恰如人分别时之哭泣,触景生情,不免生发悲凉心境。

陇首意象悲凉情调的形成,还与横吹曲的音乐演奏特点相关。作为横吹曲目,《陇头》曲的演奏乐器主要以羌笛和胡笳为主。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李善注曰:“李陵书曰:胡笳互动。沈约《宋书》有《胡汉旧筝笛录》,有曲不记所出。《长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2](1014)因为羌笛、胡笳皆出于陇西,因此羌笛、胡笳等乐器经常“陇首”意象同时出现。如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庾信《经陈思王墓诗》:“陇水哀葭曲,渔阳惨鼓声。”张正见《度关山》:“寒陇胡笳沁,空林汉鼓鸣。”

羌笛的音乐特色,以悲为主。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胡关氛雾侵,羌笛吐清音。韵切山阳曲,声悲陇上吟。”清音的特点是清长悠远,有悲凉之气。羌笛的另一种变形乐器――“篪”,也可演奏出“陇首”的悲凉声调。《洛阳伽蓝记》载:河间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7](179)篪是一种以竹制成的有孔乐器,其形制与笛类似。从这条材料中可以看出,“陇头吟”与“陇上声”并非是一个固定曲目,而是一种以悲凉为主要特点的曲调,这种曲调的最佳效果是以笛和笳演奏为主。

实际上,形成“陇首”悲凉意象的原因,正是“陇首”意象所表达离别、征戍、从军的主题。南朝人的边塞诗,在发挥“陇首”意象的这些主题之外,还生发出了多方面的意义,丰富了“陇首”意象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文学意象由生成,到被文人发挥改造,乃至重新塑构成为文学创作经典范例的独特现象。

二、南朝诗歌对“陇首”意象的塑构

南朝诗歌中的“陇首”意象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因为“陇首”一带的地理位置与边塞的关系密切。但是由于“陇首”意象内涵的丰富性,许多赠别诗、征戍诗、从军诗乃至闺怨诗中,也多喜欢运用“陇首”意象。

南朝的乐府系统中,一直存在汉横吹曲《陇头歌》,所以,文人的拟乐府创作中,以“陇头”“陇水”为题的为数不少。其中尤以梁、陈两代居多,有如下数人拟作:萧绎《陇头水》1首;刘孝威《陇头水》1首;萧子晖《陇头水》1首;顾野王《陇头水》1首;谢燮《陇头水》1首;车《陇头水》1首;江总《陇头水》2首;张正见《陇头水》2首;陈叔宝《陇头》1首、《陇头水》2首;徐陵《陇头水》2首。计15首。

南朝人的拟乐府《陇头》或《陇头水》中,自然以表现“陇首”为主题。但在其他类型诗歌中,“陇首”作为意象的出现更为频繁。如果对拟乐府以及其他类型的诗歌中对于“陇首”意象的运用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陇首”意象多用在征戍主题的表达上。上文提到陇首的特殊地理位置,是面向西部羌胡、匈奴,或通称西戎的少数民族的屏障,为了拱卫关中地区的安全,陇西一带经常要有关中地区提供经济、军事上的支持。向陇西输入人员,是国家常备的军事举措。汉武帝时期就曾多次巡游陇首山,表示出对陇山军事地位的重视。

面向陇西的征戍行役,一方面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一方面充满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遂使“山东人行役升此而瞻顾者,莫不悲思”。南朝士人的征戍诗中,就将这两种情感通过“陇首”意象籍以表达。如萧衍《古意诗二首》:“既悲征役久,偏伤垅上儿。”萧绎《陇头水》:“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故乡迷远近,征人分去留。”车《陇头水》:“陇头征人囗,陇水流声咽。”沈约《有所思》:“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谢燮《陇头水》:“陇坂望咸阳,征人惨思肠。”庾信《出自蓟北门行》:“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拟咏怀二十七》:“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征戍之悲思情调通过“陇首”意象,得以突出强调。

陇首意象出现在征戍行役题材中,是其最初本义的延续,可以看做是对汉横吹曲《陇头》,以及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内涵的延伸。其所表达的是征戍行役过程中的艰辛劳顿,对未知世界的困惑迷惘,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缱绻之情。

其二,“陇首”意象多与赠别相联系。南朝梁陈以后,“陇首”意象在赠别诗中出现的频次增多,渐渐成为诗人较为常用的意象。赠别诗中“陇首”意象的运用,实际上是在征戍行役基础上的延伸,不过更加扩大其适用范围而已。如江淹《古意报袁功曹诗》:“从军山陇北,长望阴山云。”王褒《赠周处士诗》:“云生陇坻黑,桑疏蓟北寒。”潘徽《赠北使诗》:“回旌逗陇左,返轴指河源。”徐陵《别毛永嘉诗》:“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庾肩吾《新林送刘之遴诗》:“常山喜临岱,陇头悲望秦。”何胥《被使出关诗》:“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江总《别袁昌州诗二首》:“河梁望陇头,分手路悠悠。”《同庾信答林法师诗》:“塞云凝不解,陇水冻无声。君看日远近,为忖长安城。”周弘正《陇头送征客诗》:“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行住两沾衣。”这些作品的出现,逐渐使“陇头”成为离别赠诗中必然涉及的主要意象。

在梁代诗人柳恽与吴均两人的赠答诗中,“陇首”意象的运用更加自然、纯熟。柳恽《赠吴均诗三首》:“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赠吴均诗二首》:“秋风度关陇,楚客奏归音。”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其一:“书织回文锦,无因寄陇头。”其二:“蹀叠黄河浪,嘶喝陇头蝉。”《答柳恽诗》:“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在北朝后期诗人少数的赠答中,也多将“陇首”意象运用其中,如杨素《赠薛内史诗》:“汉阳隔陇吟,南浦达桂林。”薛道衡《出塞二首和杨素》:“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其作为意象的运用,已不分南北,广泛进入文人视野。

因为陇头有东西流水的分离,故有歧路离别之意,因此,送别诗中,多将陇头作为背景意象,用来烘托离别时悲凉的气氛。此时的陇首,已经成为诗中日用而不知的习以为常的意象,这是陇首意象进一步融入诗歌内涵的表现。

其三,产生了大量以“陇首”意象为主的次生意象。如果说“陇头”是一个较大意象范畴的话,那么“陇头水”就是相对小一些的范畴,陇头上的风物景色,则是更小的范畴,这些内容渐次进入诗歌,形成了“陇首”意象为中心的伴生意象。如陇云、陇月、陇风、陇树、陇日、陇雪、陇枝等等,这些意象因为有陇首作为基础,因此都添染上悲凉的色调。

单纯的陇首意象已经难以满足南朝诗人日益丰富的诗歌表达需求,在南朝诗人眼中,陇头之上所存在的不仅是陇水了,即使最为常用的“陇水”意象,其中也还要带有流沙:“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刘孝威《陇头水》)陇水的流动也不再幽咽潺缓,而是更加迅疾了:“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萧子晖《陇头水》);“陇头流水急,流急行难渡”(张正见《陇头水二首》);“陇头流水急,水急行难度”(徐陵《陇头水》)。

陇云、陇月、陇风、陇树、陇日、陇雪、陇枝等次生意象的出现,是南朝诗人对“陇首”意象的再创造,其中想象的成分更多更大。这些伴生意象的出现,标志着“陇首”作为文学意象已经完全融入南朝诗歌创作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陇首”意象因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被吸纳入各种诗歌主题之中,同时,各种诗歌在表现主题的同时,也重新朔造和构建了陇首意象,使得陇首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明确,更符合诗歌表达的需要。

三、“陇首”与边塞诗的想象性构建

文学创作以想象为主,陆机《文赋》认为创作是将外物内化于己,进而行之笔端的过程:“情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其实是在进行文学创作前,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性构建过程。南朝诗人在构建边塞诗系统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历史与现实融汇在文学想象之中,形成独特的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表现手法。

南朝士人多数没有到过边塞地带,尤其是隶属于北魏的秦州一带,更是绝少有机会到达。加之边境地带的人员往来管理十分严格,《高僧传》中记载的许多关中僧人,在南下过程中都曾经历了艰难的险阻。因此南朝人对边塞地区景物的描述,多出于想象以及史籍中的记载,甚至于道听途说的传闻。

南朝诗人中仅吴均有过从军经历,到过真正的边疆八公山一带,但严格来讲,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其风物景色与陇首的一带环境完全相同。然而吴均却常将“陇首”意象用于边塞诗中,如《从军行》:“怀戈发陇坻,乘冻至辽川。”《别鹤》:“单栖孟津水,惊唳陇头山。”《酬郭临丞诗》:“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在吴均这里,“陇首”已经远远超出其地理涵义,而只是作为文学意象,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这与后来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关山”、“辽水”、“蓟北”、“燕山”等意象属于同一性质。现实中诗人是否到过诗中所提到的地理位置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意象能够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在时人看来,陇首已经成为习见之意象,并无典故依据,是单纯的自然风物的描述。如何胥《被使出关诗》:“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绛水通西晋,机桥指北燕。”运用赋法的铺陈,将意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排比,其意象的本义已被抽离,所剩下的只是意象提供的引申义。

又如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范晔所在之地为长安,《荆州记》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5](1024)可见,陇头的内涵已经扩展出其实际地理范围以外,凡与征戍、行役、离别相关之人,皆可以“陇头人”指代。陇头作为文学意象,已经远远超出其作为地理方位的价值。这种做法在南朝边塞诗中运用得极为广泛。

由南入北的颜之推对于南朝诗歌此种现象提出了批评,《颜氏家训・勉学》: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呼征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干。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时复失所。庄生有乘时鹊起之说,故谢诗曰:“鹊起登吴台。”吾有一亲表,作《七夕》诗云:“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故戴诗云:“长安树如荠。”又邺下有一人《咏树》诗云:“遥望长安荠。”又尝见谓矜诞为夸毗,呼高年为富有春秋,皆耳学之过也。

又《颜氏家训・文章》:

文章地理,必须惬当。梁简文《雁门大守行》乃云:“鹅军攻日逐巾,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肖子晖《陇头水》云:“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此亦明珠之颠时,美玉之瑕,宜慎之。

从《勉学》篇所引用的例子来看,南朝诗歌不仅在地理方位的描述上不去较真,在其他典故运用上,也比较混乱。在颜之推看来,文学想象一定要有现实依据,且要以切身经历作为支撑,“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的做法是颜之推极为不齿的,而这正是南朝边塞诗意象运用的主要方式。针对南朝诗人意象运用的随意性,他又提出“文章地理,必须惬当”的标准,要求诗歌中的地名,符合实际的地理方位。其所举肖子晖《陇头水》的例子,充分说明南朝诗人在塑构北方地理意象时,发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颜之推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出于耳学”“道听途说”,以及一人运用则百人跟风的创作氛围。

实际上,颜之推站在儒学立场,对文学的批评有其局限之处。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诗歌并非历史的记录,亦非严密的考证,而是以表达情感为主,适当的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过分强调意象的真实性,往往会损害诗歌的艺术魅力。紧紧抓住这一问题进行批评,也会遮蔽南朝诗歌在意象塑构,以及诗歌想象方面的贡献。需知正是由于南朝诗人对于北地“陇首”等意象大胆的想象性构建,才使得边塞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象群,诗人情感的表达深度,才不会因为意象的坐实而受到削弱。

在唐代以后的边塞诗创作中,这些意象群的运用便极为常见。唐以后诗歌,突出强调意境的营构,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空灵之美,意象的运用需要以营造意境为前提,因此,颜之推所说的“文章地理,必须惬当”的因素,越来越被被放到次要地位,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 汉魏六朝诗文中的“陇首”意象及其文学意蕴[J]. 中南大学学报, 2012(2): 140?143.

[2] 萧统. 文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 李, 等. 太平御览[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4] 刘庆柱. 三秦记辑注; 关中记辑注[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5]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上一篇:人生格言励志范文 下一篇:短文两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