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即景范文

时间:2023-11-19 00:41:43

雨中即景篇1

对于我来说,总有一些难忘的经历在影响我的心情,回顾这些经历,我总是会感慨岁月变迁,世事难料。要说在这些经历里面最最难忘的,当选那两次的雨中即景了。这两次雨中发生的事,让我懂得了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可惜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那一年,我上二年级,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女学生,她被老师安排坐在我的旁边,她是一个很乐于助人的女孩,而我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每一次她和我讲话,我都不理会她。而她,总是会找机会、找话题和我聊天,其实我也不是不想理她,而是我从来都是一个人玩,都习惯了。要说我和她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应该和那一次下雨天有关吧。是她的诚意,感动了我。

那一天,我没有带伞去学校,到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下课以后,我只能站在学校走廊那里躲雨。学校守门的大爷来问我怎么还不走,他都要关门了,我只是支支吾吾说没带雨伞,无奈之下,我只能冒着大雨走出了校门。

我以为今天回到家又是一个落汤鸡之相,这个时候,她出现了,她在前面招手,示意我快过来,我跑到她身边,和她一起撑伞回家。一路上,她还是和以前一样跟我讲话,而我这次没有沉默,也跟她不住得聊天。我还记得,她说她很高兴,她又有一个新朋友了。

来到家附近,我们便分开了,这个时候雨也快停了。走进家的小巷里面,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母亲历来视力都不好,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她总会等着我回家,不管下雨还是晴天,她都会。我走到她面前,对她说:“妈妈,我今天交到了一个朋友。”妈妈听了,嘴角扬起了弧度。

雨中即景篇2

12月28日 星期一 雨

最近天气预报说,冷空气吹过来了,或许会有一场大雪。

昨晚上睡觉前我想着第二天早上起来会看到一场白茫茫的景色,可是却在滴答滴答的雨声中醒来。

透过窗户看过去,雨水一滴一滴的从窗沿上滴落,外面的墙壁依然是粉刷的苍白色,地面却已经是湿漉漉的一片。路上匆匆的行人打着伞小心翼翼的走着,不时的紧一紧衣服,可以想到这波冷空气所带来的寒冷。

匆匆的吃完早饭,带着妈妈的嘱咐背上书包上学去了。路旁的青松被雨水清洗的更加翠绿,但是我却更想看到一场银装素裹的模样。

雨中即景篇3

轻飘轻飘

笼罩着都市中的一切

来去匆匆的行人

佝偻着脊背缩着头

都市中的一切都被罩着

车辆、行人

可无一停留

只有那路标

红绿灯在雨中静止

法国梧桐伸着残损的手臂

街道短而又漫长

却不知

归宿何处

雨中即景篇4

咦?今天是太阳公公批评云朵姐姐了?怎么这样阴沉!过了一会儿,突然一滴水落在我头上,凉凉的,接着又是一滴一会儿,雨越发的密了,我连忙撑开雨伞。不大一会儿地面上就聚起了,大小不一的小水坑,我想,看来云朵姐姐很伤心呀!我反正有伞也就不回家了。

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溅起了调皮的小水花,真是有趣!活泼的小雨滴也落在了树叶上,尽力为大树阿姨洗刷身上的泥渍。呀!树枝下还躲着一只小鸟,它已经被淋得全身湿透,我想它应该没心情在观赏着雨中的美景吧!只见它不时地抖动着身上的水珠,似乎只有这样它才能舒服点儿。

再看荷叶上,碧绿的荷叶舞动着她的舞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在叶子上来回抖动,真是漂亮呀。

路上的行人不禁加快了脚步,有顽皮的孩子专门打着伞欢快地踩着地下的小水坑,还有把手伸出来接几滴雨水轻轻地舔一下,享受着大自然的雨露。没带雨具的人用手挡住额头小跑着前进,地上还时不时溅起小水花。

雨渐渐的停了,空气中夹杂着一丝泥土的气味。路上的草木经过雨水的洗涤,变得比以前更加清脆!远处的天空挂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我收起雨伞,抖抖伞上的雨水,仰起头直直地望着那美丽的彩虹

我喜欢雨天,我要是能够用手中的笔把雨中的美景画出来,那该有多好哇!

雨中即景篇5

就不竟想起我们相约雨中的一幕

细雨中,你撑着伞遮我

可那雨不竟打落我的衣裙

两人一起漫步走过那中心花园

你用那歌声打破了周围寂静

“追寻那一颗爱我的心”

此时,那首“三月里的小雨”在我耳边响起

可现在我们各守在一方,那遥远的距离……

何时能与你相见

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的一边相见

我羡慕不已

雨中即景篇6

一、眼前之景顺迎心中之情,与反景逆情不失为两种好的多情

花自飘落水自流,行走于自然之景,感受在其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不过有了心的参与,所见之山乃心中所选之山,所见之水乃所择之水,已非全貌。正如节士爱松,高士爱梅,美人爱花。对景的迷恋,便将心中所思所想随物赋形,让思想在景中延续。

王安石在《春夜》中云“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当暖人的春昼过后,只剩下漆黑的夜色,寂寞的诗人以孤独的姿态,听着香尽漏残之声,触尚寒轻风,怀想搅乱了清梦,倍感春色恼人,不说怀想之深,只说夜深花木缓缓移动的身影,眼前之景全然心中之景,将怀人之恩表达得含蓄而深沉。这是我们写心中之景很好的范例。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依据心中所抒之情所发之志,在自然景中寻找对应物,使景成为情感的载体,将景带到心灵深入,借所钟情的对象发己之情志,“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唐钱起《衡门春色》)

季羡林在《清塘荷韵》中写道“楼前有清塘数亩……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文章开头就将人们带入对荷深切的企盼中,当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深入塘中时,老人“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希望“目光”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不到几十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季老“笔下的荷在黑暗的泥沼中,积蓄了四年的力量,以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是生命生存力量的使者,这是季老一生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在结尾处季老又写道:“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季老经历人生的春华秋实,与自然之景对话,将生命中的那份彻悟赋予宁静的荷花,“季荷”也便有了一份坠落时的洒脱,以超然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大师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写心中之景时应选取与所抒情志相对应之景,暮雨西风助人哀,春风明月暖人心,得映心之景后,一景有万端,第二步应化大为小,选取一个侧面深度发掘其意蕴,或天真或深忧,或明媚或黯淡,“三千弱水,只取一飘”。

二、绕阶芳草影随行,反景逆移情

“草木有本心,不堪美人折”,反其意而出之,往往会跌宕人心,百转千回,诗文自有一番不寻堂的妩媚,山非常山,水非常水,留景于文无他意,只把心思细细道。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四句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即为反景逆情,妙手回春。塞外苦寒,人之常见,此景不为奇;自处寒地,人同此凉,此心不为奇;但诗人拟“北风”为“春风”,将大雪纷飞的壮景比作梨花盛开,顿时让读者有一种错觉,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恍见花团锦簇的南国春景,似乎带有春天的暖意,此反常之法,使诗文意境奇崛,读来反觉有趣。

反景逆情写心中之景,先“入景”再“出景”。自然之景为无我之景,是情志的出发点,入景入得从容。待行文有空之后,再反笔出景,以寻常之景道非常之情,突兀之中,既能凸显景,又能斩断与之相关的情感背景,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此心景自然别有一番风味,意味隽永。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写在惊蛰之后,写春天从雨季开始。在中国人的审美背景中,春雨喜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会在春天出现,温柔而多情,婉约典雅。余光中先生开头部分反用六个字――杏花、春雨、江南――便描绘出带雨杏花花香浸熏的醉人春雨图,其主情应是喜雨。但作者反景逆情,却从春雨中生出冷来。文中写道“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让读者陷入巨大的审美落差,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唯有眼前的冷冷春雨。一场冷雨实际上是心雨,实为思乡的缠绵与凄凉。雨景载的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真景退,真情入,而神境生。此心景千年独步。

因情写景,却从反面入之,常景生常情,在平平之中天水兴澜,反景逆情,越显情之深刻,将景物传递的情感倾向反转,用打破景物情感内蕴的连贯性来获得一种天壤之别的独特情感体验,在巨大的反差中心景的韵外之韵、味外之味无穷。

雨中即景篇7

雨林再造技术与周易卦象

卦象就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画”的自然形象画,以对应天地万物,以阐发天地万物之理,以研预万物动静之先机。

马悠(Margraf)热带雨林再造恢复系统形象图最上部为连接性带状山地雨林,中部为分段带状农业景观,下部为连接性带状谷地雨林。其形与《周易》中的“颐”卦卦形相契合。

“物蓄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物已经蓄聚了,就要来生养它,使它得以生息。雨林的保护、恢复再造,是一个从认识其意义到确认其必要,充分其准备,再到实施其行为的过程。只有人们充分认识到对雨林的保护、恢复再造的重要性,积蓄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才能自然而然的全面地实施雨林的保护、恢复再造,这与“物蓄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同理。热带雨林的恢复再造系统中,顶部为带状山地雨林,底部为带状沟谷雨林,中间为分段农业景观,以农业景观产生经济效益,回养整个雨林系统,形成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

贞吉,意为占筮遇到此卦,所占问之事吉。“观颐”,观人之所养。此处的观人所养,不是观人所养的对象,而是观人所养之道,观其如何养。马悠(Margraf)博士多年从事生物学和热带雨林研究,观学热带雨林之生养之道,即是“观颐”。其用时20年在菲律宾的“Leyte”岛屿成功完成雨林再造,在西双版纳租用土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的恢复再造的成功试验,即是“自求口实”的有益实践。

“贞吉”,即是养得其正则吉之意。不论观人所养和自养,其要害和根本在于养之道正与不正。但是,正与不正不是一个呆板教条的标准。养之正道,完全根据具体当时所处的时宜确定。即是应其时其机养之,即是根据万物和万民的自然生長规律而生养之。

热带雨林的恢复再造,同样必须对现有雨林生長繁殖进行观察、学习、研究,进行“观颐”,然后根据其生長规律进行再造和恢复,实现“自求口实”。再造雨林必须遵循其生养规律,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海拔、湿度等具体情况进行雨林规划再造,这样才能真正再造和恢复热带雨林系统,才“养正”,才吉祥。

养正即是应其时应其机而养,是一种顺应其生長规律和具时具情而养,非违其时违其机而养,非强加意志而为。即顺应其规律,选择合适的物种及造林规划,以人工培养慢慢转化为植物的自然自我生長,强健生物的生命力,非简单教条的人工栽植,这样才与雨林自身的自然自我生長特质相符;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树种。雨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生养万物——以生物多样性来恢复再造雨林,符合雨林自身的特质,同样符合“天地养万物”的思想。

雨林的恢复再造是一个庞大的严密的过程,不可草率行事、官僚作秀,其规划和实施计划(包括其具体实施所种植的生物物种),尤须谨慎。热带雨林再造恢复的物种选择不可妄念贪多,其农业景观的经济回报应以反哺雨林保护恢复,忌贪婪妄取,尤须节制。其操作要求之严慎和回报取利之节制与“颐”卦“慎言语,节饮食”契合。

热带雨林再造系统与道家符咒

热带雨林再造系统设计图其外形与道家符咒的外符相形近。道家符咒的外符有统摄、保养、调化的功用。对于热带雨林系统再造恢复系统工程,山为统摄、保养、调化之载体和根本,再造的热带雨林系统为生养、化养的源泉。道家符咒必须做到诚、信、敬方有灵效。其内功即是通过体能修炼,平心静气宁神,开发人体潜能,达到一种超越于普通人体能之应用方可,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其“诚、信、敬”,即是诚心不诈、信用不妄、敬神不诳(这里的“神”,既指神灵,也指天地自然,敬神即指敬畏天地万物、自然)。

在热带雨林再造恢复系统工程中,首先同样需要修炼不俗之内功——这就是对热带雨林孜孜不倦深入恒持的研究,平心静气宁神,不求名利,不为名利所约束,以恢复生态、保护自然环境、造福人类为主旨。以诚挚的心(诚心不诈)、诚信的态度(信用不妄)、胸怀对大自然的敬畏(敬神不诳),方能完就热带雨林的再造恢复之大功。

雨中即景篇8

在中国诗里,雨总是如此多情,它是诗人涂抹自己浓烈感彩的一种符号。荣格说,“雨”是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是啊,雨在诗中最能燃起轻愁,尤其这江南小巷畔的暮春之雨。戴望舒《雨巷》中雨的底蕴的确是丰富、复杂、斑驳和陆离的。

一、暗示一种情绪

“哀怨渐生小巷里,苦闷总在雨声中”,雨一旦入诗,它往往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白乐天在《长恨歌》中不是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千,梨花一枝春带雨”吗?你瞧瞧,因了梨花带雨的比喻,在朦胧婉约的古典意境中,连杨玉环的忧郁和感伤也显得如此美丽,魅力无穷。再看戴望舒的《雨巷》,―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把作者凄迷、怅惘的心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其妙意,全出自此“巷”中的“雨”意,可谓摄人魂魄!这正应了一句古诗:“江山惨淡真如画,烟雨空自一奇”。这种带有朦胧婉约意韵的艺术空间的造成,正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雾中看花的审美习惯相吻合。宗白华先生说:“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的条件,一片烟雨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雨的意象在其中所起到的媒介、点化和濡染的作用,委实不可小觑。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古至今的诗人们,总是“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檐前偏爱枕边听”了。在这里,迷烟雨,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而画中隐隐传来的雨声更是动人的天籁。同时,它也恰恰是人们丰富而多情的心灵的对象化,是其生活理想、憧憬与追求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唯其如此,诗歌中的雨的意象,才能带有明丽清秀、洁净晶莹、形神兼备的古典美学风韵。雨的意象,透过诗作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所汇聚的即是诗人波澜壮阔、斑驳绚丽的情感世界,而且正是它,赋予了《雨巷》中雨的意象以眩目的美丽光环。

二、提供一种背景

雨意愈是凄凉,它所反映的诗人愈是郁闷。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它所反映的诗人的悲哀沉痛愈是深刻和细微。于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笔下的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或不只是温度意义上的感觉,而是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寒雨”“冷雨”“凉雨”,往往喻示着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悲凉、矛盾与痛苦。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凄风苦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为一种悲凉无奈的标签。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来,“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戴望舒的“愁”是什么呢?联系写作背景,可以是理想幻灭的阵痛(当时大革命失败),可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苦闷(这里“占娘”可能真是作者暗恋的某个红颜),也可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美好的东西总让人有距离感、无力追逐感)。而这种阵痛、苦闷、惆怅,完全通过雨的描写来表现,增添了一种迷幻和忧郁的色彩。此外,“雨”还给诗中“丁香姑娘”设置一个梦幻般的背景。“楚雨含情皆有托”,作为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雨”淅淅沥沥地不知打湿了多少诗歌啊!

三、衬托一个人物

我印象里的雨,总是和江南的女子联系在一起的。滴水的飞檐,涟漪阵阵的河道,长着青苔的石桥,婉约油亮的青石板小巷子,随着“笃笃”扣击路面的音律,走过一位娉娉婷婷的江南女子,她必定是撑一把古朴的油纸伞,而那素净的伞架必定是竹子做的,朴素的伞面也必定带着怀古情节,她轻握着它,在细若琴弦的雨中渐近或渐远,青丝和肩头不经意间被雨水濡湿了,心灵却因为这份濡湿而温润鲜活起来。这温和的江南雨已成了诗人心头的揉弦。没有什么比雨更能让“丁香姑娘”显得“哀怨又彷徨”了,也没有什么比雨更能让“这女郎”染上“丁香一样的颜色”,着上“丁香一样的芬芳”,带上“丁香一样的忧愁”。贾宝玉曾言,女儿是水做的。雨也即是水,让”丁香姑娘”穿雨而行,岂不更能勾勒出她“冷漠、凄清、惆怅”的艺术形象?面对《雨巷》,读者脑里总会浮起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在风雨中独步、彷徨。雨洒在她瘦弱的身上,雨老是停不下来,像忧伤、像幸福笼罩着心灵。雨,既润泽了诗人的彩笔,又潮湿了读者的思绪。雨滴在雨巷中,也滴在诗人的心湖,溅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波动的只是哀怨吗?雨巷中的雨幕,围起一片朦胧,很多东西,你很难看得清楚。

和着雨声,重读望舒先生的《雨巷》,那是别样的温婉、深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思念可以是悱恻缠绵,也可以像雨一样瓢泼。静静地徘徊、徜徉在望舒先生编织的如雨丝般的轻愁中,想那时,真需要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踩着细雨的韵律,翩翩地从雨中走来,舔噬自己心灵深处的寂寞与忧伤。

上一篇:形势政策范文 下一篇:关于读书的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