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的格式范文

时间:2023-11-03 12:53:15

题记的格式篇1

关键词:ASP;算法;一行显示多条记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874-02

ASP-based Multi-line Display of Records in Table

QIN De-jie1,2

(1.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2.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aozhuang 277500, China)

Abstract: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SP-based form line shows two methods of multiple records, and gives part of the program code, algorithm is simple, practical, efficient, and more significant for various occasions line.

Key words: ASP; algorithms; multi-line records show

我们在网页显示数据库记录时,通常是以表格形式一行一条记录的形式显示。在asp中可以使用do循环遍历Recordset 对象的方法实现。但有时我们需要在表格的一行显示多条记录,使用do循环遍历的方法明显无法得到相应效果。因此如何实现一行显示多条记录就成了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1 基本概念

1.1 Recordset 对象

Recordset 对象表示的是来自基本表或命令执行结果的记录集。该对象所指的当前记录均为集合内的单条记录。使用 Recordset 对象可以操作来自提供程序的数据,通过该对象几乎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操作。所有 Recordset 对象均使用记录(行)和字段(列)进行构造。使

1.2 Do循环

Do循环可以执行循环次数不确定的程序段,通过do循环配合Recordset 对象的eof和bof属性,可以依次将Recordset 对象中的所有记录遍历显示。

1.3 通常一行显示一条记录的效果

如图1,代码为:

……

set rs=conn.execute(sql语句)

%>

标题1标题2

2 问题研究

假设要实现一行显示三条记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因为Recordset 对象每次所指向的是单条记录,读取下一条记录通过“rs.movenext”来实现。这样可以通过在循环中读取三次记录来实现,代码如下:

标题1标题2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如果记录填充不满表格,会报错,虽然可以通过设置err来忽略,但不够方便。

2)在上一种方式的基础上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个递增的变量来判断是第几条记录,通过求余函数是否取整来判断表格是否需要换行。效果如图2,代码如下:

标题1标题2标题3

通过对第二种方法进行总结,得到以下通用多行显示代码:

……

set rs=conn.execute(sql语句)

%>

i=1

j=3 ’此处设置一行显示的记录数

%>

标题1标题2标题n

3 结束语

通过对ASP内置函数的灵活运用,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解决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难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不同角度的考虑问题,会发现所谓的难题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 梁建武,陈语林.ASP 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陈建伟,陈焕英.ASP 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景峰.ASP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动态网站建设[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题记的格式篇2

一、问题的提出:房屋登记中,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没有法律效力

如前所述,询问申请人是法律和规章赋予房屋登记机构的职责。所谓询问,是指由登记机构就与登记事项有关的问题,向申请人询问。询问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不动产登记是登记机关证明和确定不动产物权既存事实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行政职权来源于国家的法律,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就是执行国家法律的行为,简称行政执法行为。换言之,房屋登记属于行政行为之行政执法行为,房屋登记中的询问申请人,属于行政执法中的权利、义务,那么,在房屋登记实务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这种权利,履行这种义务呢?

《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发[2004]10号)第22条规定,实施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没有取得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按此通知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省级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行政执法证是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凭证,行政执法证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发,如《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第20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出示国家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或四川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监制的行政执法证件。据此可知,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持有行政执法证的登记人员,即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才有法律效力。

在司法实务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10条规定,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笔录作为书证的,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据此可知,因房屋登记产生的行政诉讼案件中,登记机构向人民法院提交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笔录作为证据,一是证明登记程序完整、充分;二是证明被诉的登记事项是登记人员审阅登记材料后,就其中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询问了申请人,即对申请登记的内容尽到了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但询问笔录上签名的询问人员若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则该询问笔录将不被人民法院采信,人民法院将视登记机构没有履行询问申请人的职责,从而认定登记程序不完整、不充分,即认定登记程序违法,可能由此作出对登记机构不利的判决。

因此,从国家政策、地方规章的层面和司法实务的角度考量,房屋登记中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没有法律效力。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体制原因,房屋登记机构缺乏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

按我国现时的行政体制,房屋登记机构设立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府序列机关;二是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行政机构;三是市、县人民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设立的纯事业单位性质的登记机构等。鉴于此,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性质的登记机构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按规定配备有一定比例的行政执法人员,虽然这些执法人员可以在房屋登记中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但房屋登记案件日益增多,且登记种类多,关联的法律关系复杂,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也很难满足登记的需要。纯事业单位性质的登记机构则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接受相应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区域内的房屋登记工作,其行为属于委托执法行为,此类登记机构配备有数量极其有限的行政执法人员,一般情况下,还只是单位领导持有行政执法证,在房屋登记中,几乎无法履行询问申请人的职责。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房屋登记办法》第6条规定,房屋登记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岗位适应的专业知识。从事房屋登记审核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屋登记上岗证书,持证上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培训考核工作(试行)的通知》(建房[2009]61号)第1条规定,实行房屋登记审核人员持证上岗是《房屋登记办法》确定的一项制度。在房屋登记机构从事初审、复审、终审等具有房屋登记审核性质工作的人员,应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和本《通知》的要求,通过房屋登记人员培训考核或确认,取得《房屋登记官考核合格证书》后,成为房屋登记官,方可从事房屋登记审核工作。据此可知,规章和政策规定从事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必须取得房屋登记官资格,但房屋登记官是否具备询问申请人的资格呢,须以房屋登记官考核合格证书是否是行政执法证为前提。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登记官是通过全国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培训考核,从事房地产登记审核性质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一种专业技术资格证。因此,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没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房屋登记官也无权询问申请人。

三、问题的解决:询问申请人的结果可以以申请人声明的方式体现

询问申请人是《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课以登记机构的职责,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但在现时制度和体制环境下,履行方式该怎样体现,才与政策规定和司法实务的要求不产生冲突呢?

《物权法》只规定了登记机构须询问申请人,但对询问结果的体现方式没有作规定。《房屋登记办法》只规定了询问结果须归档保留,对询问结果的具体体现方式没有作出规定。询问的目的主要在于核对登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以确定其是否真实。换言之,房屋登记本质上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作为登记依据,询问申请人只是一种辅助审查手段,使登记机构在查验登记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申请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故《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结果宜用询问笔录的形式体现。该规程之本规程用词说明中说明“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据此可知,在房屋登记实务中,如果询问申请人的登记人员没有行政执法资格,询问结果可以不用询问笔录体现。申言之,询问笔录不是询问结果的唯一体现形式。

笔者认为,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制作的询问笔录,固然是合法有效的询问结果的体现形式,但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后,则不应当制作询问笔录,可以根据不同的登记类型制作相应的声明,声明须明确载明申请登记的内容已经接受登记人员的询问,如转让转移登记,声明内容“我们郑重声明:就申请书上申请转让转移登记的内容已经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申请登记内容是我们真实意思的表示,转让房屋权属清晰,共有关系明确,我们知晓不如实申请登记的不利后果并自愿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由申请人签字确认,即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声明作为书证,其内容能证明登记机构履行了询问申请人的法定职责,既省事,又在现时制度、体制环境下有效规避了政策、规章和司法实务对询问人员行政执法资格的限制。

四、延伸思考: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证据的合法性考量

作为一种义务,如果不询问而发生了错误,登记机构就没有尽到责任。换言之,发生登记错误情形时,如果材料中没有询问申请人的证明,则登记程序存在瑕疵,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登记机构将承担不利后果,申言之,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询问申请人的证明主要作为证明登记机构是否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的证据。

有观点认为,询问申请人是法律和规章课以登记机构的义务,登记机构履行询问义务属于行政行为,询问结果必须以行政公文,即询问笔录的形式体现,声明是申请人作出的民事行为,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体现形式不合法。

那么,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是否合法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55条规定,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三)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笔者据此对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合法性考量。

1.申请人的书面声明属于法定证据中的书证。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要求。按《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书证属于法定的证据形式,所谓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笔者据此认为,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是通过文字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以证明申请人已经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申请登记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申请登记内容合法等事实,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满足书证的要求,属于法定的证据形式。

2.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①登记机构是合法的证据收集主体。按《物权法》第12条第1款和《房屋登记办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询问申请人是房屋登记机构必须履行的职责,询问结果由房屋登记机构归档保留,故登记机构有权收取作为询问结果体现形式的申请人声明;②登记机构收取申请人声明的方式合法。一是按《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询问申请人是在房屋登记程序中的受理环节,即登记机构是在登记过程中取得申请人的书面声明,即作为书证的声明,是登记机构在完成登记行为前获取,并作为完成登记的证据;二是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是申请人在公开场合,自愿、如实回答登记机构就有关登记中的问题询问后形成的结果,是登记机构在公开场合,以正当方式收集的证据;③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登记职责的内容和形式合法。询问申请人,是登记机构在查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结合申请登记的内容,就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的内容予以询问。至于询问结果的体现方式,《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结果宜用询问笔录。但根据该规程《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之本规程用词说明中显示,登记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询问结果采用其他形式体现,且其载明内容与证明对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登记职责的内容和形式合法。

3.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不存在影响其证据效力的违法情形。如前所述,证据的收集主体、收集方式以及证据记载的内容和证据形式合法,杜绝了登记机构以侵害申请人利益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收集证据,确保了证据的效力。

综上所述,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是合法的,有证明力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尹飞 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2.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

题记的格式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l0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创伤手外科住院行骨股骨折手术的患者160例为对象,按护士包干责任制分组法进行分组:责任一组为试验组,责任二组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护理级别、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电子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实施

1.2.1电子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

根据卫生部2010年出台的关于护理文件书写要求的文件精神,即简化书写,尽量表格化、客观、真实[3]的原则,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创伤手外科护理专业特点,我们进行记录模板的设计。护理记录单楣栏上体现患者的生命体征、专科观察要点、健康教育项目、特殊情况记录及护士签名等内容,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工程师进行结构模板的编程,并做好各种维护模块,电子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见表1。

1.2.2电子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应用方法

试验组由责任护士运用电子编程的表格式创伤骨科护理记录单进行录入,使用时护士只需在计算机上点击添加护理记录模板,采用自由结构式录入或在维护的模块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在相应的护理表格上录入即可完成护理文书的记录、保存和签名工作。护理表格内容格式的设定,客观、实时地将患者的病情表现、护理措施、效果评价以及病情的转归,准确地在护理记录单上体现。对照组采用原表格式的护理记录单手工书写。两组护士各自记录每次书写的时间,最后由课题组成员统计患者从住院到出院每份护理记录所用的总时间即为书写每份护理记录使用的时间。

1.3观察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记录时护士书写所使用的时间、记录内容的完整性、专科观察重点、时效性等。根据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90分以上者为“好”,80~89分为“一般”。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试验组护士书写每份护理记录所使用的时间比对照组少,观察记录内容的完整性、专科观察重点及时效性均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书写护理记录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3.1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基于纸张的医学病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4],电子病历以书写快捷、格式规范、记录清晰等特点,将传统的纸质病历完全电子化并超越纸质病历的管理模式,提供电子储存、查询、统计、数据交换等功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先进性[5]。我科设计的护理记录表格在计算机上贮存大量的常用护理记录信息,操作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修改,便可完成病历的书写,在临床应用中方便、快捷、书写规范、格式统一。

3.2护理电子病历减少了手工书写中存在的错误,提高了护理病历记录质量。临床护理电子病历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临床护理记录,并以此建立的一种以提高效率、改进质量为目的的信息系统[6]。在全院护理质量交叉检查中,护理记录书写出现问题频率最高的是字迹潦草、涂改、错漏、项目不完整,书写不规范等问题。而电子护理病历的应用,使记录的格式、用语得到规范,有错漏时均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即时修改。每日责任组长、护士长对护理记录进行审阅,从而提高了护理文书质量。

3.3通过统一制作的模板,规定书写项目、内容、时间、专科观察重点等,使电子表格式记录直观、信息完整,一目了然,表格中所列各项监测项目作为护士病情观察的指南,能使年轻护士、实习护生在短时间学会创伤骨外科的观察护理重点。解决了她们由于专科理论知识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医学术语不准确、对专科护理重点不能书写准确、到位等问题,电子表格式记录对他们具有指导性作用。表2显示,试验组书写的护理记录内容的完整性、专科观察重点、时效性均比对照组好,说明电子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既能动态的反映病情变化,又能客观、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患者的情况。

3.4信息资源共享,减少纠纷。通过医生和护士工作站,只需点击该患者图标,护士就能方便的查看医生的病程记录,医生也能快速地了解所分管患者的护理信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达到患者信息资源共享,并能保持医护记录的统一性,避免因医护记录相矛盾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3.5电子表格式记录简捷,缩短书写时间。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只需按照信息化程序的流程,在表格相应栏目内点击确认所选数据或符号文字录入,帮助护士在短时间内完成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缩短了书写时间,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表2显示,试验组护士书写每份护理记录所使用的时间比对照组少3~4min,说明了电子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能提高书写的速度,缩短书写时间。将临床护士从繁琐的病历抄写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护理患者,将护士的工作时间真正用于护理患者,是实施护理电子病历的目标[7]。

3.6电子病历具有可靠的安全性。采用公开密钥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验证技术,做好用户权限管理策略,实行电子病历分级保密管理,设立查阅、输入、修改和使用电子病历分级授权,防止电子病历信息不恰当过度使用[8]。我院电子病历系统采用了电子签名,设定医护人员的权限,制定严格的电子病历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维护系统硬件,升级系统软件,严禁外部移动设施接入电子病历系统等措施,为人为篡改提供了安全保障。

题记的格式篇4

关键词:认知风格;问卷;特征;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3-0073-03

“儿童认知风格”指儿童在知觉、记忆、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差异,描述儿童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和习惯化的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儿童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笔者对A县2-6年级共455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常见学习风格量表,对部分言语进行微调,以适应儿童对文本理解。低年级问卷时,教师进行朗读解释,儿童自主选择;中、高年级不读不讲,独立完成,不清楚可询问。根据儿童认知喜爱程度,把数据划分为Ⅰ、Ⅱ、Ⅲ三级指标,Ⅰ表示不太喜爱,Ⅱ表示喜爱,Ⅲ表示非常喜爱。问卷人数:低(1-2)年级57名学生,中(3-4)年级166名学生,高(5-6)年级232名学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喜欢的学习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约六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视觉型”认知方式:低年级儿童对“视觉型”认知方式非常喜爱人数达74%,高年级达63%,中年级低一些。约四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听觉型”认知方式:低年级儿童对“听觉型”认知方式非常喜爱程度不高,中、高年级儿童对“听觉型”认知方式非常喜爱人数比例只有37%和38%。只有一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触觉型”认知方式:低年级占11%,高年级占12%,中年级最低,占5%,并且不太喜爱“触觉型”认知的中年级儿童占41%。这表明,多进行课堂记录与板书,注意不同色彩搭配,多用挂图、表格和视频教学,儿童认知更有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易多,儿童对“听觉型”喜爱程度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够好。教师要多设计探索问题,提供足够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多参与实践操作,在实践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二)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外向型”学习环境。他们喜欢在参与内容广泛的活动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低年级占58%,中年级占66%,高年级占71%。五成的小学生也非常喜爱“内向型”学习环境。低年级有65%的儿童非常喜爱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中高年级人数约占47%。这表明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开放学习环境,多运用教具学具,在角色扮演中,发展儿童思维。由于一半的儿童非常喜爱通过个体努力独立获取知识,教学要多放手让学生自学,提供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在不同状态下独立阅读,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三)儿童喜欢的“把握可能性”

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的小学生非常喜爱“随机直觉型”把握可能性。这类学生倾向于多一些思考,具有未来时间取向,喜欢思维可能性的问题,不喜欢按部就班。低年级儿童人数占88%,中高年级接近60%。近一半的小学生也非常喜爱“具体程序型”把握可能性。这类学生倾向于按程序完成任务,具有现在时间取向,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活动,总是想知道自己的学习程序和发展方向。低年级儿童人数占84%,到中高年级表现越来越弱,高年级学生不太喜爱“具体程度型”的占16%,中高年级儿童把握可能性方式不固定与单一。这表明,对于倾向于“随机直觉型”儿童,教学时要不断丰富儿童想象力,把更多的问题和思考留给孩子,让他们多动脑,从直观到抽象,在慢慢感悟中形成思维能力。对倾向于“具体程序型”儿童,教学要有计划性,按部就班的进入学习节奏,明确学习任务,提出更多挑战性的任务。

(四)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约两成半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关注整体。这类儿童喜爱从整体上抓住重点,即使在不认识每一个细节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理解(见表1)。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人数占39%,中、高年级分别为22%和21%。近三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关注细节。这类儿童喜爱关注细节,缺乏对整体上的联系与分析,但能够记住具体的信息。低年级儿童对细节信息非常喜爱接受程度达47%,中高年级越来越少。启示我们,要指导低年级儿童强化整体认知,进行整体观察;引导中高年级儿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到中高年级教学时,多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分析细节特征,抓住细节进行深层分析与思考。

(五)儿童喜欢如何处理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小学生非常喜爱“综合型”信息处理方式。这类儿童善于总结,喜欢猜测和预测结果,能够快速找出相似之处。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人数占75%,中年级占48%,高年级占40%。两成多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分析型”信息处理方式。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人数达60%以上,高年级学生对此有所淡化,只占16%,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可能增加了,但喜爱程度却降低了。这表明,在中高年级要加强对儿童猜测与预测能力的培养,多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儿童在反复感知中学会学习。还要加强对儿童逻辑分析能力培养与训练,在问题的反复比较与研究中,感受分析问题的快乐。

(六)儿童喜欢的记忆法

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学生非常喜爱“尖锐型”记忆方式。这类儿童喜爱记忆材料的不同之处,记忆时注意区分记忆内容,回忆时不混淆信息。中高年级近40%的儿童记忆方式非常喜爱“尖锐型”。近六成的小学生不太喜爱“齐平型”记忆方式。喜爱“齐平型”记忆方式的儿童会把记忆材料堆在一起记忆,忽略对象的差别,专注于对象的相似点,回忆时常会发生混淆(见表2)。偏向于“齐平型”记忆方式的低年级儿童占16%,中年级占4%,高年级占8%,这说明儿童不太喜爱这种记忆方式。启示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多样化记忆方式,学会把不同内容放在一起,记忆相同与不同之处,正确区分而不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样记忆方法,在大量相似内容需要记忆时,可以把两种记忆方式相结合,实现更多更快地记忆。

(七)儿童处理多种知识输入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场独立型”小学生越来越少。这类儿童擅长把重要细节从复杂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倾向依赖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不易受外界干扰(见表3)。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儿童非常喜欢“场独立型”处理多种知识输入方式的人数比率越来越少,反映部分儿童不太喜欢独立思考,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场独立型”的人数比最少。从整体来看,不太喜欢、喜欢和非常喜欢的人数比大约为1:1:1,比较均衡。一半多的小学生不太喜爱“场依靠型”输入方式。喜欢“场依靠型”输入方式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不擅长记住细节,感知不够灵敏,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中年级学生近60%儿童不太喜欢,高年级人数比也占一半,这说明儿童的认知方式是多变的,更是多样的。这表明,教师要多给儿童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首先喜爱思考,接下来独立思考,然后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我。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儿童尝试多样的认知方式,促进儿童思维提升。

三、给教师的建议

(一)学会观察与诊断

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发言、回答问题、交流讨论、课堂笔记等环节来了解儿童的认知风格。教师还要学会诊断,选用不同学习风格量表来诊断儿童的认知风格。这里观察与诊断是一项长期跟踪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坚持观察与诊断,建立儿童认知风格档案袋,让教师和儿童都来了解认知风格。

(二)学会适应与建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存在认知方式匹配上的具有积极效果的一面,也存在认知方式匹配上的无积极效果的一面,教师应学会适应儿童的认知风格,进行针对性分层施教。还要逐步建立与儿童认知风格一致的学习过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与认知风格中的优势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认知风格中的劣势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

(三)学会设计与应对

教师要根据班级整体认知风格类型设计对策,在更大面积上提升儿童认知水平。还要针对每个儿童的独特性,考虑个体差异的应对策略,弥补个体儿童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当然,受当前班级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只能在班级教学中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类型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教学对策。

四、对教学的指导

(一)关注个体差异

对“场独立型”儿童指导要关注三点:在个人行为方面,注重教学目标,鼓励儿童单独解决问题,支持同学之间的竞争;在教学行为方面,注意只在儿童有困难时予以指导帮助,鼓励尝试学习;在教学策略方面,给儿童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独立研究、设计、发现或学习。对“场依靠型”儿童指导要关注这三点:在个人行为方面,多用鼓励的方式表达情况,对儿童取得成功的能力表示出信心。在教学行为方面,主动给儿童辅导,把解题步骤讲清楚,鼓励模仿学习。在教学策略方面,给儿童精细的课程计划和明确的讲解,注意创设集体气氛。

(二)运用认知优势

“整体型”学习者擅长把握整体,但是忽视细节,采取适合“细节型”学习者的策略可以弥补其在分析方面的不足。“场独立型”学习者擅长辨别相似的或易混淆的具体概念,但不擅长对事物的宏观把握,因此可以采取归纳法来提高概括性方面的不足。

(三)建立和谐课堂

建立一个以儿童认知风格为依据,问题解决为主线,儿童自主探究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传统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适应个别差异和不同兴趣的具体要求,创造一些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提升整体素养

转变“以知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儿童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儿童整体素养,着眼于个体素养的整体性提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儿童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题记的格式篇5

[关键词] 商事登记;行政审批;行政许可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863(2014)01-0019-07

商事登记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石。2013年全国“两会”后,中央政府掀起新一轮以简政放权、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热潮。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是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激发经济活力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此之前,广东省提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先行先试,围绕商事登记做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也就是说要通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来解决企业注册登记的种种弊端。

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即行政审批的申请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营业所在地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并载于商事登记簿的综合法律行为。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要求,它是以营业执照为圆心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双重赋予,同时又以营业准入许可为前置条件,对登记要素进行实质审查为办理方式,以经营范围为管理半径,包括核准登记、行政监管、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针对工商企业进行管理的制度体系,换言之,它作为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的制度手段,是以行政审批的方式针对商事主体及其经营能力的法律化的行政管理。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发展历程及审批特征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消失期(1949年―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庸,企业不进行工商登记。二是恢复期(1978年―1992年)。1982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明确企业未经核准登记,不得开业经营。自此,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建设全面展开。三是发展期(1992年―2013年)。1994年以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注册登记的弊端日益突出,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影响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公正与效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13年起,广东省的深圳、珠海、东莞等市先后启动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整体主义格局下的商事登记的法律制度和实施规程,体现了“放松监管”的世界性潮流,商事登记制度进入了突破阶段。

从行政审批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呈现以下特征:

(一)从登记功能看是市场准入。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是制度体系最为复杂,承载政府公共行政任务和公共管理功能最为庞大的行政审批制度,它的作用是通过对商事主体的市场准入的严格管制实现的。商事登记的市场准入管制,相对于商事主体而言主要包括:一是获取市场准入的主体资格,不同的商事主体有着不同的组织形态和责任形式。二是被赋予市场准入的经营资格,可以开展没有营业准入限制的经营活动。三是确定市场准入的活动范围,即营业执照上载明的经营范围,超出经营范围的经营行为应属违规。四是符合要求的特定的经营场所。

(二)从登记行为看较为繁杂。一方面我国是整体主义的商事登记格局,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商事登记制度。商事主体类型的多元化、商事登记立法体系的分散性,导致不同所有制形式、责任形式的商事主体进行商事登记时往往依据不同的实体法,适用的登记规程亦不相同。比如,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企业形式种类繁多,且有着各自的商事登记规范和实施程序,如公司法人及其分公司依公司登记程序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依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程序设立,商事登记的实务操作较为繁杂、比较麻烦。

(三)从登记要求看门槛过高。企业登记要求多、门槛高、注册难的问题与商事登记制度的“一体捆绑”特征有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核准登记的内容较多,涉及注册资金、经营场所等商事主体情况的诸多方面。二是纳入前置审批的事项较多,据不同地方的统计结果,目前商事登记涉及到的前置事项大致在150项左右。三是对审批许可的要求较高,对需要商事主体出据的材料大多都要求提供原件,包括企业合伙人的全体签名等。

(四)从登记结果看是双重赋权。尽管各类商事主体的办理规程、适用法律、登记内容等并不相同,但进行商事登记的目的都是取得营业执照。核发营业执照是商事登记的结果,它包含有两个同时产生但相互独立的法律效果:一是确立了商事主体的法律人格,二是赋予了商事主体的经营资格。也就是说,登记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既可以作为商事主体的身份资格证明,也可以作为商事主体进入市场的营业许可证明。

(五)从登记工作看是范围管理。针对商事主体的管理是基于营业执照及其载明事项的营业准入管理,营业执照的市场准入功能是通过商事登记对商事主体经营范围的核准登记实现的。所谓经营范围,就是商事主体预先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批准的允许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由此,对商事主体的监管也是围绕是否超范围经营开展的,进一步讲,对商事主体的监管就是从商事登记开始的。

从实际情况看,以准入登记为前提、以年检制度作保障的商事登记制度并未解决商事主体的纯洁性问题。据深圳市统计,截止2010年4月,该市实有企业321,484家,历年累计吊销企业156,532家,注销企业266,735家,注销企业中已被吊销的企业有5,625家,占注销企业的比例仅为2.1%,占已吊销企业的3.6%,说明只有很少的企业是通过法定程序退出市场的。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因被吊销营业执照而“非正常死亡”,2006年至2009年的4年间就有67,237家企业被吊销,年均吊销量16,000余家,年度最高吊销量达到34,491家。上述数据表明,大量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并没有按法定程序退出市场,市场上有着数量惊人的“僵尸”企业;数量庞大的“僵尸”企业群体,仍然具有商事主体资格,不排除其中有的企业仍然拿着营业执照继续运作、经营和交易,但是根据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登记机关既不能恢复这些企业的经营资格又缺少法律依据直接将其注销。这种尴尬局面,在国内其他地方普遍存在。大批“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但给市场交易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风险,也大大降低了社会交易信用度。

(四)证照分离后防止管理缺位。商事登记始于行政审批,也是行政监管的开端,虽然不登记行为同样属于监管范畴,但事先登记更便于监管也是不争的事实,对行政相对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就是监管的有机组成。毫无疑问,实行商事登记是建立有序、安全和高效的市场经济的前提,改革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在释放“放松管制”的有限政府理念的同时,还在传递着“服务为本”的服务行政的信念。就商事登记而言,实质审查是权力的开始,形式审查则是服务的起点,行政管理方式的本质变化,在一些时候会转化为对政府部门的挑战。商事登记的前置要求取消了,意味着原已形成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关系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登记部门不再在行政监管的开端、市场活动的入口进行把关,而审批部门的监管力量没有充实、管理职能没有跟上,就难免形成监管的空白地带。从实际情况看,“证照分离”给审批部门带来了或大或小的管理负荷,登记机关减掉的记录事项有的还需要多个审批部门分别再补回来。就审批部门而言,监管方式要从过去“等人敲门”转变为 “出门找人”,而且必须找的准、管到位确实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宽入”的目标达到了,但“宽入”不是“进入”、更不是“活动”,如果“进入”后的管理措施不完善,后续监管缺位、失位和不到位的情况就会逐渐显现。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反复强调的观点就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整体构建、分步实施,应该逐步深化和完善。商事登记绝不是登记机关一家可以单独完成的。我们注意到,深圳市商事登记机关已启动了以商事主体为核心的“改革实施成效”的评估工作,这无疑是非常必要和负责任的。缺乏整体改革的制度安排,配套改革措施跟不上,深化改革就无从实施,改革的成效就会打折扣。比如,对商事主体的信用管理是改革的重要基础,像资本认缴制、经营场所申报制、企业年报备案制等,基于政府部门的内部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和基于外部信息检索、统一的商事主体信用公示平台,是商事登记“宽入”与“严管”的桥梁和纽带,是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再比如,实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的“三证合一”登记,建立“一表申请、一门受理、一份档案、一张证照、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将登记机关的登记职能与税务登记职能合并。

五、对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实施改革的问题

现实问题是变革的起点,改革的困惑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认知和调解过程。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性创新,广东及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刚刚起步,难免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外界对此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清晰的梳理。

(一)实施规制管理的必要。国外与“审批”一词对应的概念是“规制”或“管制”。一般认为,政府规制是国家运用综合手段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利益分配进行配置的规范和制约,与宏观管理相对,政府规制主要体现的是政府通过干预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企业、个人或组织机构的行为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依据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政策的性质不同,政府规制可以分为以避免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资源优化或配置低效为目标的经济规制,以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的社会规制,以及以修正政府失灵、提高政府规制效率的行政规制。政府规制政策范围涵盖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载体。政府规制的制度和方法比较多,通常运用的经济规制主要有:市场运行规制,反垄断规制,价格规制,环境规制,依据WTO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规制,以及如投资项目审批等其他规制手段。商事登记制度属于市场运行规制,是是否建立禁止特定行为、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的检查制度和准入制度。

商事登记的目的是申请人为了取得商事主体资格,对于政府来讲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规范、监督和管理,二是促进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三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也就是说,商事登记的功能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政府职能的定位,而这又直接关系到商事登记采取何种登记制度。

在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各国这方面的基本经验可供借鉴:一是政府干预较少,商事登记效率较高。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法系国家采用了较自由的商事登记制度,登记程序简洁,提交商事登记材料少,批准速度快。二是重视法律对登记制度的保障,重视登记效力及法律责任的明确。如在审查阶段,登记机关只负责形式审查,而材料的真实性则由股东、董事、律师、会计师等负责,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尊重市场主体登记权利,保障自由行商权。四是强调市场自治和自我规范作用的发挥。五是政府重在执行管理政策,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

(二)商事登记属性的法律。界定商事登记是属于公法范畴还是私法范畴,关键在于如何认定“登记”活动的属性。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将“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列入了行政许可,商事登记毫无疑问地应视为行政审批。持对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的观点认为,将商事登记定位为行政许可有违商事登记的“私权”属性,也与商事登记的现实功能不相吻合,因此用行政许可的规则来苛求属于商事活动范畴的商事登记是不妥当和不必要的,因为选择登记是商事主体的权利和自愿行为,而予以登记是登记机关的义务。[1] [2]

我们认为,商事登记的过程是登记机关受理申请、审核材料和核准注册、发放执照的工作过程,也是创设商事主体的法律人格的形成过程,合法经营权的赋予体现了国家权力对商事活动的介入。考虑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从兼顾交易安全和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公权力的介入无疑是正当和必要的。登记机关的核准登记行为显然具有较为浓郁的公法色彩,因此登记机关与登记申请人之间并不属于《民法通则》规范的关系,而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从这一点讲,对登记申请的审核和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商事主体的管理意志。

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要消除的是以往行政审批制度所体现的“全能型政府”的烙印,转变本位主义、家长主义和包办主义下的以秩序为先的行政管理理念,改变对商事主体自由的缺乏尊重的行政审批运作模式。以秩序为首要价值的行政审批的制度构建和运作管理,其行政逻辑必然要突出更全面的“管理”与更严格的“监督”,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亦是如此。纵观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不难发现其对商事主体的诸多限制,比如,采取了繁琐的叠加式的前置审批的制度安排,对经营范围的登记强调绝对的目的性和越权违规,取得经营资格的条件严苛,对于注册材料采取实质性审查等。

(三)商事主体资格的审批。在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下,正常经营的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是并存的,即“证照合一”的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之和。[3]主体资格是商事主体的法律人格,是商事主体作为民事主体必需取得的法律承认的独立权利和独立义务的主体身份,它既是经营资格的存在前提也是经营资格的承载者;经营资格是商事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具有的能力或者应当具备的资格,需要通过行政审批才能取得,只不过基于现实的必要性,政府一般只〖JP2〗会对涉及市场准入的领域和行业设置营业准入。从法律功能来讲,商事登记是一次登记两次赋权(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因此,商事登记本身就具有营业准入许可的含义,改革后颁发的营业执照同样承载着商事主体的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JP〗

《行政许可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登记作为行政审批的方式之一,是一种对企业法人资格的行政确认行为。如前所述,不同于商事登记的主体性问题,经营资格许可(即营业准入)要解决的是对特定行业、领域的营业准入问题,即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为目的,通过设置特定的条件要求或者资格壁垒,对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或其行为进行的各种限制,它既可能是对商事主体一种禁止的解除,也可能是一种权利的赋予。因此,相对于经营资格的普遍权利,营业准入具有法律效力的优先性。[4]

由此可见,营业准入与商事登记二者在审批属性上是存在着差别的:从许可作用上看,商事登记是对商事主体的法律权属身份的确认,属于初始登记,营业准入是对商事主体具有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依法享有经营权的批准;从登记内容上看,商事登记登记的是与商事主体核心特征相关的有别于其他商事主体的基本信息,营业准入审批的是按照一定要求且符合相应条件的能力信息;从审批方式上看,商事登记的办理方式侧重形式要件是否完备和规范的审核,营业准入除此之外,多数还要做实质性审查,有的还要进行现场勘察、实物检验等;从申报结果上看,商事主体申报的目的是取得商事主体登记证,营业准入申报的目的是取得各类特许经营的许可证,对商事主体营业准入的许可就是对商事主体要从事的纳入政府特殊管制范围的合法经营权的批准。

(四)前置审批许可的价值。我国商事登记前置审批的制度安排的雏形源于198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城乡个体户管理暂行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家规定经营需要具备特定条件或者需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应当在申请登记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1988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作为最基本的商事登记法律文件,第七条第五款关于申请企业法人登记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的规定,正式确立了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的制度安排,并成为商事登记制度的核心规则。前置审批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能称为制度,就在于前置审批方式所体现的既是法律法规对不同审批事项关联性所做的制度安排,也反映了政府一体运作和整体管理的实施要求;但是,由于行政审批“搭便车”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商事登记承载了许多不应纳入前置审批的审批事项。具体讲,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大量的规章、“红头文件”设置的前置事项贯穿于企业法人办理设立、变更和注销登记的各个环节,与放松管制的大趋势是相悖的,虽然这些年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前置事项已做了相当大的精简。实行前置审批必然使以获得营业执照为目的的需要取得营业准入许可的商事登记,具有门槛高、条件多、规定严、时限长等特征,给申请人留下了政府管制多、要求严和事难办的印象,抑制了创业投资的积极性;同时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很难准确把握商事登记的繁琐要求,使“一揽子”审批模式对商事登记效率的损耗而饱受诟病。取消前置审批,对于主体资格附带经营资格的商事登记而言,是切切实实的减负。

如前所述,商事登记包含着两个独立的行政行为,一是商事资格登记行为,确认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二是营业准入许可行为,赋予商事主体在特定领域、特定行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营业准入资格。前置审批的制度安排就是在商事资格登记前的营业准入许可制度,可见,营业准入许可是对商事资格登记已取得的经营资格的叠加审批,因此如无特殊限制要求,取消前置审批并不影响商事主体既有资格权利的完整性;据了解,不受市场准入限制的已注册企业,即无须前置审批的商事主体,在广东省超过了工商企业总数的半数以上。

审批事项互为前置是行政审批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由政府职能的整体性与审批部门的分散性造成的,并取决于申请人办理项目的复杂性、关联度,因此,前置审批是否合理、前置事项是不是过多过滥,不能简单地标签化。在商事登记中实行前置审批主要体现了权力的“理解”:一是出于政府整体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注册登记采取“一揽子”审批有利于保证商事主体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二是希望通过严格审批来保证商事主体的质量,提高商事活动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失灵的风险。三是掌握相对完整的行政相对人信息资源,便于行政监管,提高行政管理的针对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前置审批的制度安排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商事活动的复杂性,忽略了市场经济应是信用经济的本质,对市场经济能够通过商事主体的自由交易配置资源、校正行为和维护秩序的能力尊重不够。[5]

(五)形式性与实质性审查。行政审批的审查方式分形式性审查与实质性审查,一般而言,采取哪种审查方式是由审批事项的内容、要求和作用决定的,是由审批部门对该审批事项的理解、重视和需要决定的,也是由这个国家的法治程度、文化传统和市场完善程度决定的,总而言之,审查方式是政府权力的体现。世界各国商事登记的审查方式并不相同,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形式审查,认为注册登记乃是企业设立的一项法律程序,政府对企业的登记主要是提供一种权威而统一的程序,登记机关对于注册申请文件,只从形式上审查是否合规,也就是“只审查不负责”。二是实质审查,登记机关既要从形式上审查登记申请文件是否合规、是否齐全,而且还必须对申请文件所记载事项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加以审查,承担了注册申请人应自己承担的真实保障、真伪裁断的责任,也就是“既审查还负责”。三是折衷审查,登记机关可以视需要对登记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有对登记申请文件进行实质审查的权力,但无须承担实质审查的义务,也就是“有权审查但不负责”。[6]

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采取了实质审查的审批模式,实质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注册资本、经营场所、营业准入等,这是由植根于我们独特的国情背景所决定的。比如,企业注册资本制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次公司清理整顿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公司法》对设立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首期实缴数额以及严格验资程序都做了明确规定。《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连续出现了企业住所、经营场所和场地等不同概念,也需要加强鉴别管理。

商事登记采取实质审查方式,必然实行注册资本实缴制,并附带严格的验资程序(在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前注册资本需存放在银行验资帐户),这就提高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降低了资本利用率,拖长了公司设立的时间。住所登记对应的是商事主体,而经营场所监管对应的是商事主体的经营行为,对营业执照地址登记的实质审查,住所登记的功能由送达地公示和管辖权确定作用变为经营活动符合安全的要求。对住所登记的实质审查,加剧了无照经营,也使得商事登记承担了对违法建筑的监管职能。事实上,只要违法建筑不当然是危险建筑且不被,就没充足理由禁止违法建筑内的居住和经营行为。商事登记的年度检验制度实质上是企业经营资格的继续确认,或者说是对营业执照所代表的合法经营权(含营业准入)的确认程序。[7]“宽入严管”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必然要求改变审批方式,解放商事登记,使其无须再承担实质审查的责任,也意味着商事主体的诞生将变得极为便宜。商事登记采取形式审查方式,《行政许可法》在第三十一、三十四和五十六条都给予了法律支持。

(六)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商事登记制度、营业执照核发关系国家统一市场的建设,改革涉及法制统一这样一个极其严肃的基本问题,还需要面对更多的不同层面的现实问题。现行的商事登记模式是否为商事活动提供了合理的行为范式?现实存在的登记受约束、不登记反而不受监管的怪状,是制度设置的原因,还是行政体制或行政管理原因造成的?“严进”可能诱发商事登记中的形式化、隐秘化的做法,对商事登记进行减负,“宽入”如何促进有效、有序和自由、安全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取消前置审批,但在营业准入的法律环境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会受到充分激发吗?

我国现行商事登记效力是整体主义的立法模式,申请注册企业不仅要具备法律制度所规定的主体要件如名称、资金、住所、组织形式等,同时还要取得涉及营业准入的拟经营项目的许可证,登记机关才能核发营业执照。虽然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立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如香港地区的商事登记制度包括注册登记和商业登记,二者相对独立、作用各异,受不同的法例规制,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对法律规定的特种行业的经营合法登记,实行的是与商业登记制度并行的许可证制度,在办理商业登记申请时,还须申请其他种类的牌照或被认可的专业资格。虽然存在争论,但迄今为止,世界主要国家均采取“整体主义”的立法模式是不争的事实。[8] [9]

在以行政机关作为商事登记机关的国家,都采取了中央机关统一主管的模式,确保在一国范围内行政管理上的统一性和登记效力上的权威性,这也体现了统一大市场的要求。

六、结语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使政府管理从主要依赖事前的审批式的职能管理向主要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的服务式的职责管理转变。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既是一个各种观点纠结在一起的非常复杂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必须在实践中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的具体工作;既是一个伴随着大量争论的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涉及政府改革的重大决策;既是一个促进市场繁荣、企业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又是一个为了实现加快发展需要相应调整的管理方式和组织形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科学理性地对待。广东及深圳的改革探索和多方实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拉开了一个沉重的体制、制度和管理的大幕,期待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的跟进,起到对全国统一的“商事登记法”的催生作用,此事不应再拖下去了。

[参考文献]

[1][6] 王妍.商事登记中行政权力定位的理论思考[J].北方法学,2009(14).

Wang Yan. Theoretical Though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rientation i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Northern Legal Science, 2009(14).

[2][4][5][8] 王令浚.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M].对外经贸大学博士论文,2007.

Wang Lingjun. Research o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Legal System.Ph.D Thesis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7.

[3][7][9] 福州市工商局课题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5).

Research Group of Fu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reau. Study o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2013(5).

Interpretation of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on Business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ation Practi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henzhen City

Ai Lin Wang Gang

[Abstract]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featured by easy market access and strict management, was introduced in Shenzhen and 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 on 31 March, 2013. It arouse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has had a domino effect on the social ecology, market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g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um up experience with the reform when necessary. As a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ment to regulate the market,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quires administrative permit, and legalizes the approval of business players and their operation capabilities by way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Reform of the business registration system, which is a cornerstone to the market economy, is relevant to the reform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func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business registration law”,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provides analysis and answers in both practice and theory to the problems and confusions with advancing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Key words]business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ation, administrative license

[Authors]Ai Lin is Ph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Law,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Wang Gang is at the General Office of Shenzhen Municipality,Shenzhen 518023

题记的格式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资料为随机抽取的来我区疗养的288例疗养员的疗养护理记录单。其中康复疗养121例,保健疗养167例。

1.2 方法 对护理记录单采取百分制记分方法,其中疗养护理记录添加不及时1次扣1分,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1处扣1分,疗养护理记录格式不规范1处扣1分。≤95分为不合格,>95分为合格。288份疗养护理记录单中不合格者32份,占11.1%,合格者占88.9%。

2 存在问题

2.1 疗养护理记录添加不及时 康复疗养的疗养护理记录超过3 d未添加记录,保健疗养的超过7 d未添加记录者占不合格总数的20%,其中在休养员进行特殊检查前未记录交代注意事项的占不合格总数的5%。

2.2 疗养护理记录中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病情描述使用非医学术语及错别字。

2.3 疗养护理记录格式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未签名或签名不规范;只有未取得护士资格证的护士签名无上级护士的签名;还有时间、日期漏记。

2.4 原因

2.4.1 对疗养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疗养员大部分为保健疗养,使得部分护士认为疗养员没有太大的病情波动,对于其病情变化和疗养效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观察记录,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很少去探究记录的是否及时、准确。

2.4.2 护理班次的特殊性和微机资源的有限性 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床护比在疗养旺季可达13∶1,加之护士白班夜班倒班较频,护士深入疗养房间的时间较少,观察疗养员病情变化的时间不是很多;即使护士对疗养员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及时的观察了解病情,但是护士办公室只有1台微机,也必须等处理完正常办公事务以后才能添加疗养护理记录。

2.4.3 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护理记录是护理工作开展的新业务,对记录的内容无具体客观的书写标准,导致了护理病历记录在内容上的雷同,一份疗养记录有问题,其它的往往也有问题,且大多数是护理记录医学术语的使用及书写格式不规范。

3 对策

1)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护士对疗养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疗养护理记录书写基本规范》等。针对疗养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大对疗养护理记录的管理力度,包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记录能力的培养。

2)护士应根据个人的班次合理安排时间,深入疗养房间对疗养员进行卫生宣教和病情观察,并合理安排微机的使用顺序,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添加记录。护士之间应团结协作,相互提醒及时添加疗养护理记录。

3)护士要加强对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学会准确的观察疗养员的病情变化及判断疗养效果,并能准确的应用医学术语进行疗养护理记录。

4)加大检查和监管力度。首先当班护士对自己所分管的疗养护理记录要进行自查,其他班次护士也要注意查对,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其次,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检查、督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在早会上进行讲评,出院病历送病案室前再最后把关检查一遍疗养护理记录单。

题记的格式篇7

摘 要:被动表达方式是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的语法结构,是很重要、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围绕英汉被动语态开展了系统、细致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表达形式与句法功能角度入手解读英、汉语被动句式,发现英汉被动用法存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某些共同点,但同时又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被动句 句法结构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被动是一种语态,对于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普遍的语法现象,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被动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三类:结构被动句(高天,2007),指的是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动词的受动关系的句子;意义被动句(周长银、夏卫东,2002),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综合类被动句,即是对上述两种定义的综合,也是对英语被动句最恰当的解释。

国外学者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内可追溯到古汉语的使用,各流派学者纷纷采取了形式主义,功能流派,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阐述,对被动语态有独到见解。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加以比较,然后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Chomsky,1957)的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差异。

二、英汉被动句形式对比分析

(一) 英语被动句类型

英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是指由“Be+Ved”或“Get+Ved”构建的句子,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则是指含有介词“被”等的句子,所以表1中的(1)、(2)类都可以被称为有标记被动句。(1)中有施事者出现,当施动者需被言明时,就使用by+NP指出,无需则不用;Get型被动句并没有第一类运用的广泛,一般限于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语体。另外,根据徐盛桓(1985)的观点,可将主动表被动分为(3)、(4)、(5)三类,也称无标记被动句,此类被动句只限于少数的不及物动词,如:read,close,sell和一些使役性动词,如:dry, calm, lower等。这些主动形式的英语句子之所以能表达被动意义,主要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及物动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仅在于表达特定的人或物的动作。

(二)汉语被动句类型

从(一)中不难看出英语中无标记被动句颇受限制,有标记的被动句占主体,而汉语中的情况则不同,汉语被动句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无标记被动句占主体。下表中呈现的被动句型均可在黄伯荣(1981:363),胡裕树(1981:367),刘月华(1983:479)等文中找到。

表格清晰地列出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含“被”字的有标记被动句在汉语中最为常见,目前较流行的网络新词“被XX”也在其中。但与“被”字结构的被动句略有不同,“被XX”中的“XX”既可以是及物动词,还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甚至是述宾结构的短语和名词。另外,“被XX”中间不能添加任何成分,否则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因此被视为一个词。(7)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大多是无生命的物体,受谓词支配,这类被动句的存在主要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们一方面追求简洁,另一方面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人类实现的。

(三)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通过归纳上述结构不难看出汉语的被动结构比英语复杂,尽管如此,两者之间仍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异同点。首先,相似之处在于英汉被动句都可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在有标记一类中,都具有一般形式,例如英语的“Be+Ved,Get+Ved”句型,汉语的“被+动词”句型。其次,主语都为受事,谓语为及物动词,“by”或“被”引进的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发出者,“by”或“被”字引进的施事名词在施事者根据上下文不言而喻,施事者没有说出来的必要,或者在无从说出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现,如“张护士被控告虐待病人”。然而英汉被动句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汉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动词词形相同,不存在因时间变化而改变时态的问题,而英语的被动态动词必须发生词形变化,而且英语被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有标记的被动句数量较多,使用频率高。相反,汉语被动句表达形式多样,尤其以无标记的被动句占主导地位。

另外,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远远超过汉语,凡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时都可以用被动语态;汉语的被动语态则用得较少,因为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施事者出现,否则用主动结构。

三、基于格理论和题元理论的结构被动句对比

(一)理论基础

格理论是TG理论的重要模块之一。在传统语法中,“格”是指发生了形态变化的名词、代词,用来表示这些词类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它要求每个名词性短语都必须具有抽象的格,即每个句子都要经过格鉴别式。格的授予形式有结构格和内在格之分,即动词和介词从S结构上授结构格,分别是主格和宾格,名词和形容词从D结构上授内在格,从S结构上实现。

题元,又叫论元,或主目语,是指与动词在语义上有强制性关系的名词性成分。题元承担的角色就叫作题元角色,是由管辖语指派给被管辖论元的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受事”“经事”“目标”“方位”“受益者”等。生成语法中关于题元角色分派的理论叫作“题元理论”(梅德明,2008)。题元理论要求句中的每个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题元角色。简而言之,每个论元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论元。综上所述,格理论和题元理论一样,都对句中的名词短语提供解释。

(二)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

1)The man murdered the woman.

那个男人杀了那个女人。

2)The woman was murdered.

那个女人被杀了。

3)The woman was murdered by the man.

那个女人被那个男人杀了。

根据上述理论,主动语态动词“murdered”有两个主目语,外主目语“the man”被赋予施事格,内主目语“the woman”由动词授予受事格,经转换生成被动句。原主动语态中的受事格承担主语角色,而施事格消失。根据格理论的要求,如果句法过程发展到最后还有哪个名词没有格,整个句法过程则不成立。例如:被动句动词“murdered”的形态变化吸收了主格位置的题元角色“the man”,使该位置空闲,也吸收了补语“the woman”位置的格,使补语成为无格名词短语,补语位置的内主目语“the woman”被迫移到主语位置,使之得到格,由主目语的移位产生主格。如图所示:

英汉被动句的转换移位(CP-标句词短语;C-标句词;I-屈折词;IP-屈折词短语)

在汉语中,动词“谋杀”是二元谓词。英语的被动句动词有变形,所以产生“格吸收”;但汉语中的动词不存在变形,但转换成“被”字句后也发生了移位,“被”字也吸收了动词赋格的能力,所以“女人”移到主语位置,被授予结构格,“被”字向“the man”授受事格。因此在被动句式中,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都是由主目语位移形成主目语语链,而后完成赋格过程。

四、结语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被动句式的异同点,从英汉被动句型对比中不难发现,在被动表达方面,两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英汉被动句都是通过句法和词法手段,不同的是在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的特征方面,两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徐亮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Syntactic Structure[M].Paris:The Hague,1957.

[2]Chomsky,Noam.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104.

[3]高天.汉英法被动意义表达方式浅谈[J].外语教育,2007.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363.

[5]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367.

[6]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479.

[7]梅德明.现代句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徐盛桓.英语主语受事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2).

[9]周长银,夏卫东.英汉两语言中被动句式的比较[J].济南大学学

报,2002,(4).

题记的格式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形式的投资层出不穷,而其中的隐名投资,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容易引起很多纠纷。隐名投资中对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又是引起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欲从案例入手,对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进行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隐名投资隐名股东显名股东

一、问题的提出

日前,一位海外朋友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五年前,由于国家对外商投资行业的限制,由他提供资金,以两位国内朋友的名义登记注册了一家内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设立之后全部由其自行管理,并分得股利,那两位国内朋友只是挂了股东之名而已。五年之后,国家的法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但许可外商投资该行业,也允许外商收购境内公司的股权。因香港朋友欲往海外发展,打算乘公司经营情况良好时出售所有股权给另一外方,却因为与挂名的国内股东发生矛盾而无法获得其协助办理股权转让手续。他提出,如果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法院是否会认定他这个隐名投资者才是真正的股东?

本案是典型的有关隐名股东确权的纠纷。在司法实践中,隐名股东的出现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倍受学者们的关注,这些问题也频频给法官和律师带来困扰。没有明确立法的指引,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以及隐名股东是否可以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都不具有确定性。针对立法的这一空白,学术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讨论研究;司法实践中,法官及律师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隐名股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又该如何处理类似的由于隐名股东引起的纠纷,本文拟进行初浅的探讨。

二、隐名股东的概述

隐名股东在我国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但在理论和实务界确多有提及。比较普遍的定义是:隐名股东是指虽然实际出资认购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中确记载为他人(显明股东)的投资者。

1.隐名投资的特征:

(1)隐名投资者是和显名股东相对应的。在隐名投资行为中行为主体一般包括隐名投资者和显名股东两方。隐名投资者和显名股东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隐名股东是向公司投资的实际出资者。其出资形式既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

(3)隐名投资者在公司章程、公司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没有记载。在这些文件中记载的投资人是显名股东。

(4)隐名投资者和显名股东之间有口头或书面的协议,协议通常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或约定由实际出资人承担投资风险,由显名股东转交股息和其他股份财产利益。

2.在实践中,形成隐名股东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规避法律型。如外商投资人要设立法律禁止或限制的公司类型,只能通过隐名方式、委托中国大陆公民或公司出面才能办妥;公务员、研究人员或在职职工由于身份的限制不能从事某一行为,于是只好由他人的名字代替,自己变为隐名投资人;

(2)非规避法律型。如联营一方要求只需一个合作人,原有的另一方公司只能以隐名方式附在一方合作人的背后,虽未显名而享有的投资人的利益;或者一方有钱而缺乏时间或能力,只好依附于或委托显名投资人,少操心却享受利益;或者隐名投资人为合法之原因,只想投资获取利益,而不想让自己的名字公之于众,只得寻求他人作为显名股东;

(3)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到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时少报或错报股东形成隐名投资。

三、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

1、“形式说”和“实质说”

对于隐名股东是否被法律所认可,在学术界多有争论,主要有形式说和实质说:

(1)形式说

“形式说”以表示主义为理论,认为投资作为一种商事活动,应当以商事外观主义与公示公信原则为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说,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是在公司成立时向公司出资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①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司的小,公司的主要事项均记载于章程中,包括股东的姓名(名称)、权利义务和出资等。一般情况下,在公司章程中记载或签署的人即可取得股东资格。有限责任公司备置的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是公司认定股东资格的依据,且具有公示的效力,因此,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享有股东资格。

②出资证明,是公司成立后以公司名义向股东签发的出资证明书。一般情况下,合法持有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证明书的,即有该公司的股东资格。

③实际出资。出资是股东最基本的义务,公司的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出资对公司成立、存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们往往特别看重对公司的出资,并把出资作为认定股东资格的重要条件。

④工商登记机关的注册记载。由于公司工商注册登记是公司成立的法定程序,虽然公司成立登记本质上属于证权性登记,不具有创设股东资格的效力,但从某一方面看客观上又产生了设权性的效果。即具有对善意第三人宣示股东资格的功能。一般来说,只要登记机关有相关姓名或名称记载的,即应确认其具有股东资格。

从隐名股东的特征来看,不符合以上几点要求,似乎不应当具备股东资格。

(2)实质说

上一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勿以善小而不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