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爱情诗范文

时间:2023-09-30 04:53:42

普希金爱情诗

普希金爱情诗篇1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7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并且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他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自由颂》等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和传颂。

他的诗歌中深情地歌颂了爱与自由,充满了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毫不留情地黑暗的沙皇专制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我们就分类进行赏析:

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许多年代过去了。狂暴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梦想,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还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没有神往,没有灵感,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于是在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我的心狂喜地跳跃,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有了神往,有了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

这首赠诗是普希金的一百余首爱情诗中最优秀的一首。1819年,凯恩得堡与普希金初次相识,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825年6月中旬,凯恩到普希金的流放地附近的三山村舅母家小住,与诗人重逢。在她逗留的约一个月期间,他们几乎天天见面,临别时,普希金送给她这首著名的赠诗,它发表于1827年。

这首诗音律整齐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诗中所包含的那种浓浓的爱意自然流淌出来。

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当年在彼得堡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精灵”,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堕梦境。第二节写那一瞬间给诗人留下的长久的记忆,第三节写爱的淡忘,第四节写没有爱的生活;第五节写又一个瞬间的到来,“心灵已开始苏醒”,第六节写爱的拥有。彼得堡喧腾浮华的生活,使诗人厌恶,唯有她温柔美丽的音容使他难以忘怀。但命运不测,他遭到流放,这粉碎了诗人的一切青春的梦幻,她也就被他淡忘。如今,正当他在这偏僻的流放地,孤独苦闷地挨着日子的时候,这个“纯净的美底精灵”突然重新来到他的面前,照亮了他的灵魂,使诗人对爱和美的感受升华了。于是,在诗人的心里,克恩成了美的化身,她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对一个现实女子的爱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扫了他的麻木颓丧的情绪,使诗人灵魂复苏,生机勃兴、灵感迸发。这首赠诗也就成了一首对爱和美的伟大颂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首诗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诗人总能将自己热爱生活,并相信光明、正义必将胜利的情感形象表现出来,虽然在他的生活长河中也布满了荆刺、暗礁,但他总是能在一阵忧郁后,像狮子耸起鬃毛似的摆摆头,将郁悒的阴云逐开。这使他的诗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催人在困境中勇往直前。正如高尔基所说:“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你们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她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光降;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你们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关系密切,他虽然没有参加他们的秘密组织,但在政治和思想上与他们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义发生时,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义失败后,有五位领袖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在审讯过程中,几乎从每个起义者的家里,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诗,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缺席的受审者。诗人从流放地回来后,十分关心这些苦役犯的命运。1827年初,十二月党人尼・穆拉维约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亚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带去了这首献诗,它于1856年才在伦敦的《北极星》杂志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赠诗首先对十二党人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他们的革命事业没有落空。它向在残酷的环境里受难的革命者送去了诗人的忠诚的友谊、必胜的信念、热情的鼓励和崇高的敬意。诗写得言简意赅,情深义重,格调激昂,充满着乐观精神,它使在西伯利亚受难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普希金爱情诗篇2

1799年6月6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的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天资聪颖、酷爱读书的他在童年时代便学会了法语,并常常钻入父亲藏书丰富的书房,不舍昼夜地阅读古希腊、古罗马及18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书籍在幼小的普希金心灵中播下了文学与自由思想的种子。他的保姆阿琳娜总有讲不完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优美的俄罗斯民间歌谣,加上他的诗人叔父不时与作家朋友们来家中做客,促使普希金心中的文学种子迅速萌发、长大,年仅七八岁的他已经能写出令人们惊叹不已的短诗。

1811年,年仅12岁的普希金考入圣彼得堡皇村学校。正是在这所刚刚创办的贵族学校里,他接受了民主与自由思想的熏陶。一批进步教师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在课堂上公开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而驻扎在皇村的一个骠骑兵团的青年贵族军官中不少人有着自由、民主思想,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阅读禁书,谈论国事,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少年普希金。军官中有一个叫恰达耶夫的青年,是个著名作家,他思想深刻、言词犀利,成了普希金毕生崇敬的忘年交。

流放幽禁,意志不改

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年轻的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流放到了南俄。

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这里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人民。他在这两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都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将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想扭转他的笔锋为自己服务。但是普希金不肯屈服,照旧写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歌颂十二月党人,谴责沙皇。

被卷决斗,英年早逝

决斗是过去欧洲上流社会流行的一种风俗,两人发生争端,各不相让,便约定时间地点,邀请证人,用武器格斗。1837年1月27日傍晚,暮色茫茫,朔风呼啸,在圣彼得堡近郊一个叫黑溪的地方。一场震惊整个俄罗斯的血腥决斗正在进行。有恃无恐的法国流亡分子乔治・丹特士首先开枪,伴随凄厉的枪声,普希金腹部中弹,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身边的皑皑白雪。

两天后,失血过多的普希金不治辞世,年仅38岁。

中国情结,萦绕心头

儿时的普希金透过伏尔泰等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美妙笔触,引发了对遥远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美好想象与神秘憧憬。普希金拥有的各类藏书中,有关中国的藏书便有82种之多,他通过广泛阅读和接触,加深了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早在皇村学校读书时,普希金便开始构思他的第一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诗中写道:“在那迷人的田野里/五月的清风徐徐送爽/密树枝叶微微颤动/中国夜莺在婉转歌唱。”1813年,在他写给女友娜塔丽娅的信中,对“彬彬有礼的中国人”更是大加赞美。

1828年,普希金结识了著名的汉学家雅金夫神父,使他对中国的热爱与激情上升到新的高度,渴望尽早尽快地来到中国。他在1829年12月30日《致友人》诗中一吐心声:“出发吧,我已准备好,朋友们/不论你们想去哪里,我都将紧紧跟随/跟着你们/到遥远中国的长城脚下。”诗中的“朋友们”指希林格和雅金夫。希林格是外交部官员兼东方学者,也是普希金的好友,当时正奉命组建使团前往中国西北考察边境贸易情况,雅金夫则是考察团成员。普希金很想随团前往,但他的行动自由因十二月党人的原因受到沙皇政府的限制,他的申请也被沙皇政府拒绝了。

普希金爱情诗篇3

关键词:普希金;俄国文学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所以作出了开拓性的至高创造,首先在于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策一个集大成者。普希金的创作,像是一个海洋,这个海洋是俄罗斯的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优秀传统的千百条大河小溪所汇聚成的。

普希金是吸吮人民文学的乳汁成长大的,是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人民文学中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精神、创造力深深影响了普希金。他从童年时代起,就从奶娘那里听取了许多的俄罗民间歌曲、故事与传说。他在南骸流放时期,又多方吸收了东方的民间文学的芍弄。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柯依时,普希金深入民间,穿上农民衣服上菜市收集民间文学,把盲欧者叫到家中溜唱,30年代为调查相加乔夫起义的历史,他奔波在伏尔加风奥伦堡一带,收集许多民间的传说、歇谣。民间文学的滋养,极大地丰富了普希金文学创作的库存,熏陶了他的艺术创作的气质。

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不仅是人民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18世纪以来俄国文学经典大师们的后继者。

古典主义本来是普希金所不奉行,甚至反对的文学思潮,但是其中著名大师的创作,却是普希金所推祟的。他们的一些题材、形式、手法或精神,为普希金所继承。普希金写起冒名为皇的李米特里的故事来,并非与古典主义悲剧作家苏马罗柯夫写这个题树的剧本毫无关系的。罗蒙诺索夫诗歌中的欢乐、庄严、明丽,杰尔查文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对官僚世界执批判态度的公民精神,也都是普希金诗歌中所洋溢的格调。

普希金写剧本,从来是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束缚的,但这并不妨碍他苔祟那位遵守。三一律”而写作出《纨绔少年》的喜剧作家冯维辛。普希金在《冯维辛的幽灵》一诗中赞扬这位讽刺诗人;通过冯维辛,痛斥了当时的官方御用文人,诗中说,冯维争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苛责。扯看不朵把他教刘一番,可怕的大手发泄了愤慨。

冯维辛在《纨绔少年》中对农权制度的代表人物的讽刺,以及作者塑造地主阶级反面形象的嘲笑态度,显然是晋希金所继承并在其诗歌与小说中加以发展了比《统祷少年》中写了斯科季宁和他的姐组与外甥,而49r商盖尼・奥涅金》中参加达吉亚娜命名日的乡村地主中也有斯科季宁,这些寄生的畜牲(斯科季宁一词的词根俄语意为“畜牲”)被冯维辛和普希金共同写入作品,不是无缘无故的,二人是有师承关系的。难怪普希金在《叶甫益尼・奥涅金》中写到剧院时说:何等迷人的地方!许久以前自由之友,勇敢的讽刺之王,冯维辛,曾在邻里放出光芒。

感伤主义作为一个启蒙运动的文派,并不是一个仅仅属于贵族统治阶级的单一文学思潮。从艾明、卢金,经过穆拉甫约夫、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到卡拉姆卒,其问情况是复杂的。说卡拉姆辛代表没落贵族,其感伤主义就只有反动的一面,同说故季谢夫只是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而在艺术上不属于感伤主义流派,其创作只有革命的一面是一样地不够全面辩证的。普希金对待感伤主义是有区别的,他同样从卡拉姆辛和换季谢夫身上继承丁可取的东欧卡拉姆辛从保守观点但却忠实地论述了俄国的历史,以致普希金用《鲍里斯・戈都诺夫》来忠诚地纪念他,“以虔诚和感激将本剧献给俄罗斯人所珍贷纪念的卡拉姆辛。(剧本。题辞”)。卡拉姆幸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景物描绘,他的小说中的爱情主题,对普通人、小人物命运的人道主义同情,他对文学语言通俗化的贡献,都是普希金在刨作中加以吸取比如果说普希金对卡拉姆辛较多地继承的是艺术方面,那么,普希金对拉季谢夫的继承,则较多的是思想方面。吗然,在艺术方面也是有继承的。拉季谢夫作为自蒙思想家,他在论述中和在艺术创作中抨击了专制制度与农奴制度,歌颂了自由与解放。在《从被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拉串谢夫描绘了农奴悲掺的生活与命运,同时谴责贵族地主,“可拍哟,残酷的地主,在你的每一个农奴的头上我都看到你对他们的寅罚”。这显然是普希金的《乡村》等一系列作品的前驱。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拉季谢夫号召人民通过斗争去求解放。普希金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尽管他后来在《强盗》、《杜布洛夫斯基》、《上尉的女儿》中描写了这种斗争,但诗人并不主张暴力,这是他不及他的先辈之处。然而,拉季谢夫对自由的歌颂,却是普希金的直接先导。

俄国消极浪漫主义的最大代表荧可夫斯基,在其创作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也为普希金所继承。不能认为消极浪漫主义是绝顶反动的、一无可取。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不是绝绦的,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茹可夫斯基作为沙皇的教师,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他同卡拉姆辛一样是普希金的保护人,至于茹可夫斯基的得耿刨作,则是普希金诗歌的先导。茹可夫斯基称普希金是“惊人的天才:”普希金《题苏可夫斯基肖像》说:“你的F句的醉人的甘留将流入迢远的赞美的世代”。茹可夫斯基诗歌的抒情主义、对人的内容丰富感受的形象的表达、语言的音乐性与各种韵律部节奏,都是普希金所继承了的。菇可夫期基的期维特兰郎和普希金的达吉亚娜显然在性格的深沉、温柔,对爱情的忠诚方面,二人是一致的,甚至她们的怯懦、占卜与碟下歇、恶梦也完全―样。可以说,达吉亚娜是斯维持兰娜的发展。

小人物的被污辱与被损害,是俄罗斯文学越来越大量地描写的主题。这一开端‘也是由普希金创始的。普希金远远超过卡拉姆辛在爱情纠葛中写一个卖花女,而是把同情的人道主义精神施之于平民阶层的各种人椒普希金一方面在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时,窃以.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抗议了制造小人物悲剧结局助社会根源。普希金杰出的是在另一方面,他对于小人物中不觉悟、狭隘自私的保守现象,也进行了批评。

后来的俄国进步作家正是沿着普希金的创作方向与原则,才对钥罗斯民族、对社会运动、对文学、对现实主义作出须的贡献。他们之所以不入歧说不走弯路,这同普希金踏出一条俄国文学史上的康庄大道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白文昌.诗人普希金转向小说创作之原因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7(01).

[2]张铁夫.论普希金的世界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04).

普希金爱情诗篇4

及至长大,才留心诗的作者是普希金,才领悟到作者是通过贪婪的老太婆,要说明的是贵族统治阶级的财富越是增加,地位越是显赫,那么他的傲慢、冷酷、残忍、贪婪就会随之增长。普希金,一个需要仰视的名字。

在俄国,人们一向尊称他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太阳的光辉是炽热的。1817年,18岁的普希金满怀炽热的情感写下气势磅礴的《自由颂》,以极大的仇恨痛斥暴君: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这种炽热源自于他对祖国深切的挚爱。

太阳的光芒是温暖的。沃尔夫,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多么幸运啊,她的纪念册上有普希金题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婉转的劝慰穿越时空总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回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劝慰洋溢着温暖,这种温暖体现着普希金对普通民众的关心和厚爱。

因为炽热,高尔基说:“普希金好像在寒冷而又阴沉的国度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线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肥沃和富饶起来。”因为温暖,别林斯基说:“普希金是第一个偷到维纳斯腰带的俄国诗人。”

中国的民俗有“男人的头,女人的腰,只能看,不能摸”之说,只能看,不能摸,说明其神秘和尊贵。偷到了爱神维纳斯的腰带,这是一种得到女神眷顾的荣幸,也是对普希金带着炽热的感情歌颂爱情和友谊,写出许多沁人心脾、灿若花朵的诗篇的极度赞美。

不过,普希金自己最喜欢的则是玻璃灯罩里的火焰。表述这种观点时,他的生命正遭受限制。21岁时,他因为《自由颂》等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被流放4年;25岁,他因为和敖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流放期间,他密切了同进步组织十二月党人的联系;放逐期间,他了解了劳动人民,搜集民歌、谚语和格言,认真学习、研究俄国历史。时空的枷锁禁锢不了他。相反,流放和放逐使他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接近了民众,他的思想像火焰那么蓬勃。“朋友们!趁我们为自由沸腾/趁着这颗正直的心还在蓬勃/让我们倾注整个心灵/以它美丽的火焰献给祖国”,遭到禁锢的美丽的火焰,不正是普希金曲折而伟大的一生的最好写照吗?

“你有神圣纯洁的幻想/你思想高超而平易近人/你诗韵明丽、奔放跌宕”,这是普希金无意中作的自画像。“我给自己建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扬起/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这是普希金无意中撰写的墓志铭。在无意中,他成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但当他有意走向决斗场的时候,他倒在了小人的枪下。这一年,普希金38岁。

普希金爱情诗篇5

[关键词] 普希金 法国 文化 形象

普希金毕生并没有到过法国,但他一生都非常关注法国。他自幼受过良好的法语教育,熟读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和启蒙主义作家的作品,深受法国文化氛围的影响。他创作的思想、素材与法国有不少的关联。普希金在创作时常常透露出其受法国思想的熏陶,他不仅以法国为题材,甚至直接借用、翻译法国著作或者用法语发表的文学作品,娴熟地把法国的思想、佳言妙语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普希金的帕尼尔诗作叫埃大列――《埃大列加》、《在岸边那儿,威尼斯――大海的女皇》、以及由梅里美散文改写的11首《西斯拉夫之歌》里,故事的发生地作家首选法兰西:在《自由颂》、《致恰阿达耶夫》、《短剑》、《我熟悉战斗,爱听刀剑相击》等作品里,故事的灵魂源自法兰西启蒙思想;在上述的作品里同时还有一系列关于法国的描述。所有这些,构成为了普希金文学世界里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同时也反映出在普希金的脑子里时刻有一个完美的法兰西形象在影响着他的创作。

一、人间天堂般的巴黎

在普希金的笔下,巴黎是法兰西的窗口,是一个自由的人间天堂。

他的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奴》的创作背景就是路易十四后期到奥尔良大公摄政时期的巴黎。小说一开始就引用了德米特里耶夫《旅行杂志》颇具深意的话“我到巴黎才开始生活,而不光是活着。”其言下之意是指,法国是一个先进的国家,它的政治和经济很发达。

接着,作者对巴黎人的生活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也许,你在悭吝的泰晤士河上感到寂寞,想作远游。眼前闪现出快活的博马舍,他像自己疏忽中的主人公那样一副好为人效劳的模样,殷勤、活泼。他猜透了你的心思:用迷人的话语向你细细评说女性的秀足和双眸,和那个国家的安宁一那里天空晴朗如洗,懒洋洋的生活过得十分称心如意,就像少年的梦充满激情和欣喜”。在这里,普希金对法国人生活环境的理解是:晴朗如洗的天空、称心如意的生活、充满激情和欣喜人民。而这里的人民过着一种先进而自由的和平生活。正如其诗中描述的一样:“当世界从奴役中觉醒,被希望的霞光照亮,高卢人已用愤怒的巨手,了腐朽的偶像:当国王的肮脏尸体,横陈在暴动的广场,不可避免的伟大节日――自由的节日已大放光芒。”“作为一个无言的后代,路易高高升起走向死亡,他把失去了皇冠的头垂在背信的血腥的断头台上”。在普希金看来,当世界正在觉醒的时候,法国人早已把他们的暴君推上了断头台,他们创造出了一个自由、法制的国家。不仅政治吕明,而且经济十分繁荣。此外,法国拥有先进的思想,高妙的技艺,进步的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水平高,民众有追求幸福和权利的意识和欲望。法国代表着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可期待的未来。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奴》引伏尔泰的诗《奥尔良贞女》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风气。“那幸福的时代,标志着放纵自由。那时候,狂妄像匹野马,听着小铃铛,轻快的步子跑遍整个法兰西的国土,那时候没有一个凡人甘愿虔诚超度;那时候,万事可为,只除开反省自守。”“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却呈现出一派气象万千的图景。学识和寻欢作乐的要求使得各级社会地位的人乐于互相接近。财富、谦和、光荣、天才、五花八门的奇行怪辟这一切给好奇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或者,使它得到满足,这一切被人们一视同仁地乐于接受。文学、科学、和哲学舍弃了寂静的书斋,进入广大社会中间以迎合时尚,指导社会舆论。女性统治一切,但已不乞求宠爱,彬彬有礼的外表代表了内心的尊重”,在《叶甫盖尼奥》涅金善障=鹪俅味苑ü的社会和生活进行深入的反映:“凡是巴黎永无止境的趣味挑选了于它有利的手艺,为了消遣、奢侈和满足时髦的需要而制造的东西,一切全用来精心装饰这十八岁的哲学家的起居室”。

在上述的描绘中,我们清晰的看到普希金对法国的理解:法国,在他的心中是安宁和谐的、人民生活充满幸福的:同时,法国学术繁盛、言论自由。那里的人们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界限,女性有权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科学和文学等知识在民间广泛传播。正因如此,诗人在《我们走吧,无论上哪儿我都愿意》一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他对巴黎的向往之情。“不管是到遥远的中国长城的边上,也不管是去人声鼎沸的巴黎市街……(我都愿意)”。在诗人的意识里,巴黎是“人声鼎沸”的,是“时尚的漩涡”,与“半开化的俄罗斯”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文明先进,这种文明不是单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半开化的俄罗斯”作为文明先进的巴黎的对比面,既落后又愚昧。普希金体验了俄罗斯自身的缺憾,在表述法国和谐社会的同时,流露出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并表达出自己的欲望和向往。诗人一心只想逃离俄罗斯阴暗压抑的社会现实。繁华、自由的巴黎生活是普希金的一种美好想象,从而隐喻地表达出诗人对俄罗斯缺失自由、文明以及追求自由、文明的呼声。

二、浪漫激情的法兰西妇女

法国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优厚,更是进入文明的那些人,人创造了这一切。普希金对创造了法国文明的法国人民充满了高度的赞赏。以D伯爵夫人为代表的追求妇女解放的法国女性,获得了普希金的不同程度的称许。

法国妇女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妇女,是法国人形象的代名词,激情、享乐是巴黎的招牌。那个时代的法国人“放荡轻浮、一意胡闹、穷奢极侈。”小说中的贵族妇女D伯爵夫人美貌惊人、气质高雅,她典雅高贵的外表下潜藏着深入骨髓的。她在结婚前没有恋爱过,从修道院还俗后就嫁了人。婚后,她不顾种族和门第的差别,疯狂爱上彼得大帝的教子――黑人伊卜拉金姆。伯爵夫人和伊卜拉金姆热烈相爱,但是伊卜拉金姆回国后,伯爵夫人转身就投入了其他男人的怀抱。对于这位伯爵夫人普希金是这样评价的“伯爵夫人是任性和轻浮的”,她七情六欲强烈,享乐主义的天性促使她不能忍受伊卜拉金姆离去后的寂寞和空,她是多情的。享乐是法国盛行的社会风气。对法国人享乐主义天性的记述,在普希金的诗《致达官贵人》中表现得更为形象生动:“告别了菲尔奈,你又来到凡尔赛。那里只知寻欢作乐,谁还去想未来如何,年轻的阿尔米达首先向人们发出号召,要人们穿上华丽的衣服,尽情欢乐……还在宫中和轻佻的侍从一道嬉戏。”他们追求现实现世的享乐和幸福,无视宗教和道德对人望的压抑和束缚。伯爵夫人 和女皇阿尔米达的形象反映了普希金潜意识里对法国女人特别是巴黎女人的看法,这种看法也许是认知,也许是想象。法国尤其是巴黎确实是一个纵情行乐的地方,巴黎对于那些渴望放纵的人来说无疑是块宝地。异国形象不是一个人一时的对别国的个人认识,而是长期积淀的整个民族对于其他民族集体的普遍的看法。普希金对伯爵夫人、阿尔米达的评价是以俄罗斯长期对法国妇女的认识为基础的。

作为普希金想象的文化“他者”,作为俄罗斯文化言说的异国的话语,普希金塑造的法国形象和他所指涉的现实对象并不存在多大必然的关系。它的用意在于标示法国文化与俄罗斯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法国的描写,影射俄罗斯宫廷的腐化堕落,上流社会贵族、僧侣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如果说法国人(法国女人)生性放纵、追求享乐,俄罗斯妇女的道德情操也不见得高尚。普希金说“不,我不珍视那喧闹的宴饮,感官上的兴奋,疯狂,变钝,,放荡的青年妇女的叫喊”。表明了他对俄罗斯妇女道德沦丧的现实的否定。巴黎妇女放荡,追求快乐,她们不在乎道德和宗教的束缚,而俄罗斯妇女虽然行为放荡,但是她们受礼俗的约束,道德和精神上不自由。普希金在标示这个差异的同时,传递出俄罗斯本土文化的信息。展示俄罗斯文化主体――人所缺失的和必须追求的东西:道德上的无束,精神上的自由。

三、值得尊敬的法兰西伟人

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既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活动家,同时也是文学家。普希金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他们影响。无论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观点,还是卢梭以暴抗暴的战斗口号,在普希金的作品里都有明显的印记。

普希金在《自由颂》中说:“我要歌颂自由,我要抨击宝座的罪愆……战抖吧,世间的暴君!轻佻的命运的养子们!而你们,倒下的奴隶!听啊,振奋起来,去抗争!……只有当强大的法律与神圣的自由牢结在一起,只有当它的坚盾伸向一切人,只有当它的利剑,被公民们忠实可靠的手所掌握,一视同仁地掠过平等的头顶……不是自然,是法律把王冠和王位给了你们,你们虽然高踞于人民之上,但永恒的法律却高过你们”。又如在《致娜・雅・波柳斯科娃》中普希金渴望自由、歌颂自由“我只学着颂扬自由,为自由奉献我的诗篇,我生来不为用羞怯的缪斯,去取媚沙皇的心欢。而我这金不换的声音,正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普希金推崇法国先进的公民权力意识,把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作品和思想加以推广和传播,盼望自由的“星星之火”能够照亮黑暗的俄罗斯。

拿破仑也是普希金比较关注的一个人物。诗人在《普希金抒情诗选》(上、下两册)中多次提到拿破仑,如《皇村回忆》、《拿破仑》、《自由颂》等。普希金在十首诗歌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血肉丰满的拿破仑形象。

最初,普希金把拿破伦看作是一个“暴君”、“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魔王”、“强盗”、“狂人”。这一时期他对拿破仑的态度是极度的憎恨和厌恶的。这和俄罗斯以往对拿破仑的传统看法一“凶恶的侵略者”、“残暴的专治君主”相仿。“你蔑视信仰、法律和正义的呼声,你妄图用宝剑砍倒各国的王位”,普希金用诗歌批评拿破仑无止境的虚荣心、极端的利己主义、个人权力欲望和对全人类的蔑视。由于拿破仑入侵过俄罗斯,损害过俄罗斯的利益;所以,普希金这时期对拿破仑的评价从民族利益这个角度出发贬低拿破仑是很容易被我们理解的。因为,异国和异国人的形象塑造往往与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家的民族利益息息相关。

但是,随着普希金社会阅历的增长,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对拿破伦的评价也有了新的改变。

一七九四年,拿破仑反抗企图恢复封建制的反法同盟大军,保住了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法兰斯第一共和国。此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了法国的社会秩序。颁布《拿破仑法典》,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人才;增设学校……他实行了许多行政改革,使国家政治、经济恢复了稳定。这时,在俄罗斯普遍咒骂、痛斥拿破仑的呼声中,普希金发出了赞美拿破仑的不和谐之音。称拿破仑是“万国膜拜的神”“叛逆的自由的继承者和元凶”、“天庭使者,人世精英”,同时,肯定拿破仑思想启迪的作用:“啊,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普希金认为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唤醒了沉睡的俄罗斯民众,使他们有了反抗压迫的意识。拿破仑是法国人民走向自由的引路人,他与沙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沙皇总是妄想百姓奴性十足,希望用愚民政策腐蚀人民的灵魂,沙皇把文明的果实说成是反叛和,他要把天性温柔的声音、追求自由真理的行为打压下去。

在普希金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和拿破仑的评价中,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对自由的渴望之情。在诗人的眼中,他们是先进法国的代言人,是自由法国的创造者。而在普希金高度赞扬上述异国伟人的时候。他却生活在政治腐朽、言论和人生都不自由的沙俄时代,他的行动时刻都在政府监制之下。所以,他写了《我们走吧,无论上哪儿我都愿意》这一首诗,诗中,法国是政治开明和学术思想繁盛、言论自由之都,是值得诗人追求和向往的圣地。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异国形象(包括对异国人物的想象)应该是作家对社会总体想象的一种产物,社会历史和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异国形象的形成。普希金文学中对法兰西伟人的高度评价应该是诗人生活环境与政治困惑的一种表现方式。

结语

普希金爱情诗篇6

囚徒

[俄国]普希金

我坐在潮湿的牢狱的铁栅旁。

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轻的鹰鹫,

它是我的忧愁的同伴,正在我的窗下,

啄着带血的食物,拍动着翅膀。

它啄着,扔着,又朝着我的窗户张望,

好像在和我想着同样的事情。

它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

想要对我说:“让我们一同飞走吧!

我们都是自由的鸟儿;是时候啦,弟兄,是时候啦!

让我们飞到那儿,在云外的山岗闪着白光,

让我们飞到大海闪耀着青色的光芒,

让我们飞到那儿,就是那只有风……同我在游逛着的地方!……”

(戈宝权/译,选自《普希金名作欣赏》)

【赏析】

由于《自由颂》等诗的秘密流传,普希金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敌视,沙皇决定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后由于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的说情,他的流放地才被改为南俄地区。在流放期间,普希金创作了大量诗歌,《囚徒》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普希金当时的自我感受,在当时的俄国、在南方的流放地,他时时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囚徒。除了第一句外,全诗通篇写的是一只鹰,写了鹰的动作和思想。鹰,向来被视为自由的象征,但在这里,却是“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轻的鹰鹫”。虽然这只鹰自幼在囚禁中长大,但它并未失去血性(“啄着带血的食物”)和行动的能力(“拍动着翅膀”),并未泯灭对自由的渴望,它在“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一同飞去,飞向自由的远方。鹰,是诗人的对话者,两者“都是自由的鸟儿”,却都身陷牢笼;是诗人“忧愁的同伴”,却都“想着同样的事情”,因而两者有了共同的语言和理想。囚徒是孤独的,因而往往寄情于物(事物或动物),这里的交谈因之显得既贴切又自然。作为囚徒的人和鹰,构成一个对照,而共同的追求,却将这两个个体统一了起来。于是,诗中的这只鹰,便成了诗人的自画像。诗人实际上是在以鹰自喻,或以鹰自勉。本诗通过受束缚的动物来传导一种压抑,表达一种渴望。

【总结】

普希金作品所表现出的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首先是真诚,别林斯基指出:“普希金的诗的特征之一,那使他和以前的诗派严格区别的东西,是他的诚恳。”与真诚密切相联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朴素而优雅。普希金真正地把它们统一在了一起,这就是他的高超之处。

二、语言简洁,富有独特的音韵美。普希金的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简练。果戈理在谈到普希金的诗时指出:“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炫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一切都充满含而不露的绝不会突然宣泄而出的光彩;一切都符合纯正的诗所永远具有的言简意赅。”在综合前辈诗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普希金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独特的音韵美。

三、诗歌在情调和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忧郁,但这是一种明朗的忧郁,一种“深刻而又明亮的悲哀”。这种忧郁虽然与忧愁、哀伤乃至悲惨的生活内容相关,但它远远高于那种具体的、世俗的忧愁和哀伤,而且,它唤起的也不仅仅是忧郁,而是思索、力量和美感。

普希金爱情诗篇7

【关键词】普希金;文学创作;俄罗斯民族性

一、普希金创作的历史及社会背景

1812 年,俄罗斯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胜利,使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一时间社会大众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民族性成为文学界的主要话题。19世纪20年代,农民对专制农奴制不满的情绪也日益高涨,在这种历史社会背景下,文学的民族性正式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被提出。继反拿破仑入侵战争胜利之后,保守派文学家希什科夫在《爱国论》中提出,要以爱慕异性的情感来爱祖国,鼓励盲目的爱国。这种观念局限在传统民族之中,后来被乌瓦罗夫借机发挥,成为当时较为官方的教条,及集东正教、君主专制制度与民族性为一体。这种观念被当时的激进自由派严厉抨击,他们认为突破传统束缚是不会影响俄罗斯的民族性的。

普希金在平息反拿破仑入侵战争胜利的激动情绪之后,正确地认识到这种官方的爱国主义是错误的,他便参加了一个文学社“阿尔扎玛斯”,这个文学社是反希什科夫思想的。当普希金从皇家学校毕业之后,普希金与一些文学爱好者协会的成员交往较为较为密切,这个自由协会是后来的十二月党所领导的,在与这些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普希金的思想受到了熏陶,他对文学民族性越来越感兴趣。普希金萌发创造民族性作品想法是受杂志上有关文学民族性争论的影响。当时,波列伏伊、索莫夫、维亚泽姆斯基和丘赫尔别凯等著名的文学家就文学民族性这一话题,在报纸杂志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普希金在那时因为被流放而无法直接参与讨论,所以他只能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来密切关注该话题。别斯图热夫在《北极星》中发表文章,对当前俄罗斯文学界忽视民族性的现状进行猛烈抨击,他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俄罗斯长期受到法国教育影响的结果。在同一时期,丘赫尔别凯通过杂志呼吁文学界应努力创作民族诗歌。他认为,俄罗斯悠久的民族文化是文学的创造之源,文学家应该突破其他国家教育的思想束缚,成为优秀的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在文学界的这种先进思想的渲染下,决定创作出具有俄罗斯民族性的文学作品。

二、普希金对文学民族性的定义

普希金对当前的推崇民族性的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文章的思想存在一定可取之处,但是没有明确民族性这一概念。他在《论文学的民族性》这篇文章中说道:“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探讨民族性问题,要求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民族性,但是我们都没有对民族性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对文学民族性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文学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当时俄罗斯文学界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普希金的手中。普希金肩负着这一神圣使命,也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促使下,普希金开始投身于创作文学民族性这项任务之中。他将文学民族性定义为:民族性是文学家身上所具有的、被同胞所珍视的优点,这种优点不被其他民族的人所珍视。他认为,民族在长期受阶级统治、气候及信仰影响作用后,民族的特性会逐步形成,这种民族特性影响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诗歌反映出来,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民族性。

安西利昂认为,一个民族的主导思想、兴趣爱好及风俗习惯是形成民族性格的基础。而文学作品只有充分迎合这种民族性格,才能够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观念与普希金对民族性的理解较为相近,有人认为,普希金对文学民族性的定义是受到安西利昂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出,普希金对安西利昂的观点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有机地吸收并加以创新。例如,普希金强调了君主专制这种统治模式对民族性的影响。普希金认为,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内容越是丰富,那么这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性也越强。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将民族性分为大民族与小民族,大民族带有世界性的意味,他认为一些超越民族框架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成为本民族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丰富人类社会的文化财富。

三、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

如何创作民族性文学这一问题,比定义文学的民族性更加重要。普希金对于撰写民族题材就能体现出民族性这一观点深表质疑。普希金曾经模仿十八世纪传统的俄罗斯文学,想通过讽刺的手法进行民族诗歌创作,但是这种方式不过是在诗歌中加入俄罗斯的题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文学。普希金意识到以这种传统的写作模式难以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学作品时,他便放弃了该作品的写作。在《论文学的民族性》这篇文章中,他以莎士比亚、拉辛等外国著名的文学家为例,他认为,只要文学作品表述的观点正确、只要作者的写作手法灵活得当,即使是描写的外国的、其他民族的题材,也是一样可以写出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创作民族化的一种手法。当时,一些伪民族性文学盛行,普希金对俄罗斯的伪民族性文学作品并没有多加批评,他以《俄罗斯颂》与《彼得颂》为例,说这两者除了名字不同之外,与民族性没有一丝半毫的关系。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文学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没有阶级限制,不为任何阶级服务,这也是普希金作品的主要特色。

有的作家认为,只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即可具备民族性,普希金对这一种观点也持怀疑的态度。俄罗斯使用法语、引入其他国家的语言,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俄语与俄罗斯文学一样,还处于成长期,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这就使得难以使用俄语来进行文学创作,更不用说创作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普希金认为,当时所有的俄罗斯人都是接受的外国的教育,俄罗斯人民也都习惯了用外语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来进行社会交往。而俄语才处于发育期,一些较为深奥的学科知识难以用俄语来表达出来,例如思想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等。即便是最为一般的文章,也需要在写作时创作出一些词汇才能够加以表述。这种现状下,俄罗斯人早已养成了习惯,习惯了用成熟的其他国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思想。所以,认为用俄语来进行文学创作就可以凸显民族性,这是不正确的。在普希金看来,创作民族性文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排斥其他国家的语言,而是要能够在把握文学民族性概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以此来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民族性语言。在《论文学的民族性》这篇文章中,他对写作的语言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而是将重点放在讨论民族题材等相关的问题上。

普希金的著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是被世界文学界所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范本。普希金在这本小说中将俄国发展过程的一段时期的社会状况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创造出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以多余人的性格为主线,在作品中描写了一些当时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及具有特色的乡村的面貌,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度剖析。这本著作被别林斯基称为“百科全书”。杜勃罗留夫认为,作品中的“多余人”是当时俄罗斯民族的典型,该作品具有较强的本土特色,是一部典型的民族性文学作品。普希金这部作品开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受其影响,俄罗斯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与“多余人”相似的人物塑造,例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作品中的罗亭等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人物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与叶甫盖尼·奥涅金有相似之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之作,它是十九世纪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普希金在文学民族性方面探索的首要成果,它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随着这部著作及其他作品的相继完成,普希金逐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逐步完成了肩负的光荣使命,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俄罗斯文学的典范。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应该培养一个凝聚力较强的杰出领袖人物或者英雄人物。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或国家才能够凝聚力量,才能够抵御住外来的侵略,才能够临危不惧,才能够得以发展。普希金在那个时期便充当了杰出人物这一形象,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凝聚力量。他为俄罗斯的民族性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那个时代指引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方向,提出在创作文字作品的时候,要能够从俄罗斯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能够凸显出民族特色。从实际来说,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在写作上超越他。普希金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诗人,也正是因为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别林斯基称他为俄罗斯民族诗人与人民诗人。

参考文献

[1] 张安琪.从普希金作品“多余人”形象分析俄国文学的民族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 吴晓都,王博.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J].世界文学评论, 2009,01.

[3] 陈训明.普希金关于文学民族性与人民性的论述[J].国外文学(季刊),2002,02.

[4] 别列左瓦娅,别尔里亚科娃,陆人豪.俄罗斯文化的普希金模式[J].文化研究,2009,08.

普希金爱情诗篇8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关键字词义

关键:理解背诵

教具:录音机

一.导入新课

1.检测预习

2.倾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请同学们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基调平和,积极乐观)

3.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的,诗人普希金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我们要乐观!

二.研习新课

1.请同学介绍诗人普希金

2.教师补充此诗背景资料

在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以赠诗的形式写给他邻居的女儿,诗人当时被迫与世隔绝,却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的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个别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探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以平等的语气,亲切的语调,仿佛在和读者交谈,浓厚的人情味和哲理味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问题一:诗人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阐明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问题二: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的含义?

(这是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现在的困苦,以后若在回想,反而会觉得美好,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个角度来讲,人生的体验应该丰富,这都将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学生自由讨论

问题三: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你读了这首诗喜欢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四.课堂反馈:当堂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以说理取得成功,品味此诗,仿句练习: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要积极乐观的去对待它,以<<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为题目,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写进日记.

七.板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上一篇:伍星葵范文 下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谚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