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20:49:58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感恩教育;文化传播;渠道

一、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医家自古重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的根本,源于医者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由感恩转化为以自身医术回馈患者、社会的行动。近些年,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不当行为严重伤害了患者利益、丑化了白衣天使的形象,致使医患关系紧张。这些不正之风折射出当代医务工作者的感恩之心已经淡漠。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对尚处于象牙塔中的医学生也有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学习目的异化,甚至形成了“学医成本高,学成大把捞”的心态。对于未来将要承担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医学生而言,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许多院校将感恩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但许多医学院校并未真正认清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特殊性,感恩教育开展还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是对感恩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导致感恩教育内容空洞。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所承载的内涵,应该是与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道德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些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人为地将之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使感恩教育成为了一座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这导致感恩教育在推行的时候,架势十足却缺乏充实内容,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其次是对感恩教育的外延理解过窄,导致感恩教育缺乏特色和创新。感恩教育既然与传统道德融为一体,其内涵异常丰富,因而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当前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几乎都重点着眼于“孝道”这一外延。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感恩教育不能仅限于家庭中的“孝”、而应扩大到社会中的“仁”,这一点却被许多医学院校忽略了。这导致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缺乏医学教育独有的特色,对当前医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偏差也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能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把感恩教育当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篇章,还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把它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去,使之成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医学生身上固有的人文气质的一部分。只有解决了感恩教育从学科向文化的认识转变,才能够真正解决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渠道

既然对医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执行,则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文化传播渠道,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沉浸于德能一体的医学教育与文化氛围中。与普通院校相比,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可以利用以下特有的文化传播渠道,来开展医学生感恩教育。

1.特殊的课堂传播渠道

除与其他院校一样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辟章节讲解感恩教育以外,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特殊课堂教育形式展开感恩文化的传播。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和其他院校不同的课堂环境,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室、实训中心等。利用这些专业课程的课堂环境,开展关于生命、关于健康、关于仁爱的感恩教育,既符合医学生的对文化信息的注意焦点,又与他们即将担当的社会角色有密切联系,比被纯理论架空的感恩教育更易被医学生所接受。

2.特殊的课外传播渠道

(1)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

医学院校往往配备有与医学相关的场馆设施,例如我校的生命科学馆就是一个极具医学专业特色场馆。安排新生参观生命科学馆是我校近几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融入到此类参观中,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建立起“感恩生命”的意识,不仅是新生入学的感恩第一课,也对之后在校接受其他形式的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重视硬件建设而忽略了场馆布置中包含的医学人文价值,这些场馆设施便沦为了冷而硬的技术与标本展示。

(2)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各校高度重视,“三进三同”、“六个一”等实践活动,都涵盖了感恩与回馈的内涵。一些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注意将医学院校的特色与活动相结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达成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意义。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长,才能保证活动落到实处、发挥意义。以“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我校思想政治教学部结合本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区位特点和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在社会调查方面,选择了《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等一系列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主题;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定街头义诊、义务理疗、义务护理等不同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使医学生在感恩社会的认识下回馈社会、施恩于人,又能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但富有教育意义也是他们所乐意参加的。

(3)重视环境育人对感恩教育的推动

培育包括感恩文化在内的医学人文精神,还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在人文的氛围中深化感恩教育。从“独善其身”的寝室文化打造和校园绿植的维护保养、到“兼善天下”的环保行动,都可以是感恩自然的教育内容。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更是为医学院校的环境打造提供了许多素材,这些环境打造,以小品、绿化、景观、建筑为载体,可以对医学生感恩教育起到全方位浸润的功效。

(4)强化社会文化对感恩教育的支撑

以优秀文化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是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应当把握这一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应当以社会文化为支撑点,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最终能够自觉施恩,将仁心仁术付诸实践。医学院校不但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本身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更是直接承担一线医务工作的重要阵地,立足学校和附属医院所在社区,扩大感恩教育的影响面,为学生开辟一片从校园到岗位处处可见感恩教育成果的社会环境,能够支撑并强化感恩教育的后续效果。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立项编号:11SK009)成果之一。)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关于感恩的基本内涵,我国学者陶志琼指出,感恩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他将感恩归于一种人类由内心产生的一种认识和情怀,最终将这种心理层面的意识上升到实践层面,外化为一种行为。中国自古就有着优良的感恩传统,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古人告诫我们知恩感恩的教育篇言。感恩教育缺乏将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关于感恩教育,我国学者华莹做了如下定义:“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特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虽然我国高校逐渐脱离了重智轻德,但作为德育教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却受到了忽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报道常常见诸新闻。说明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品质薄弱。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感恩教育不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1.感恩教育目标设立不明确

感恩教育的目标影响着感恩教育具体培养具备什么样道德的人,决定着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高校进行感恩教育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真正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认为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是“培养具备爱心和责任感,懂得知恩报恩的人”。但很多高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感恩教育住住偏离了这一目标。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高校的教育目标逐渐倾向于功利化,忽视了人性和人心理潜力的开发。个别高校由于感恩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其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理论和感恩经验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感恩体验,最终难以提高感恩意识水平。因此,开展感恩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感恩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感恩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完善

构建良好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评价方式,是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感恩意识变化情况了解不足。许多高校评价感恩教育的方式通常是以德育教学任务为载体进行评价,例如“以学生德育发展”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有以“学生思想道德高低”为评价标准。评价的标准多种多样,没有形成共识,以至于评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不同的标准评价一名学生结果往往相差大。另外,感恩教育缺少可操作性,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方式,也没有将感恩因素量化为可以具体考核的指标,因此很难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大部分学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以及“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他们对生活中忘恩负义现象也会感到愤恨,但是如果他们接触到有些忘恩负义现象并没有受到应有惩罚的时候,他们对自己坚持的信念就会动摇,甚至不再坚持感恩之心。所以,没有完善的感恩评价方式,很难让学生自觉地坚持感恩之心。

3.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导致感恩教育效果不佳

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是我国感恩教育不足的原因之一。“许多高校的教育体制都遵循以精英主义为取向的,这种教育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考试选拔英才,而忽视了全体受教育者应受的人文关怀和生活关怀”。在教育过程中,只关心学生文化成绩,而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核心的位置上,把教育工作程序化,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许多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人类未来等问题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思考;或者只是对这些学科内容进行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学习。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大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使感恩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教育的标准化使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承,教学的内容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多以理性知识为主,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大学校园环境。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乏人文的手段,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塑造人’”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忽视了感恩要重在实践、重在体验、重在参与。这些都表明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致使大学生感恩教育效果不佳。

4.缺乏通过校园文化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途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多样,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涉及专业知识、有涉及文艺、体育,还有涉及形势政策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也有的是竞赛、党团知识的讲座、座谈会等等,但涉及感恩教育的活动却较少,除了个别活动涉及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及感恩节的感恩寄语等活动。但这些感恩教育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足,而且常常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程度,这种教育方式不容易使学生达到实践感恩的层次。如果在校园文化中能穿插感恩教育,那感恩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大学里零零总总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感恩教育的目的来说,还存在不足的。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与建议

1.通过心理疏导开展感恩教育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成长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困惑。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对学生不良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感及时做出更正,培养学生积极的感恩意识。通过心理疏导进行感恩教育有以下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对个体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对个体暴露出的不良道德品质状况,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式的感恩教育,及时加以引导,防微杜渐,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心理疏导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感恩教育效果。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作为学生道德情感倾诉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听他们的倾诉,对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道德情感困扰进行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动之以情,将心比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加以理解,使学生们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2.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方式

大学感恩教育,大多以课堂讲授、讲座等方式进行;以单向灌输为主,这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手段,迫在眉睫,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也要注重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人,以此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如今社会不断变化,感恩教育也应该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做出改进,不断创新。例如通过走亲访友体验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爱。也可以发挥媒体作用,利用电视、网络等,弘扬感恩文化,歌颂感恩行为,还可以宣传典型感恩模范人物事迹,起到榜样作用。

大学感恩教育,除了讲座、课堂讲授等形式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让学生学会关怀老人,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学生体会帮助他人的幸福;利用暑假去支教,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山区的孩子带去光明,这些实际活动的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大学生的感恩知恩的情怀,并将感恩付之行动。

3.发挥校园文化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素质具有渗透性和潜移默化性的影响。如果高校能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那么感恩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熏陶着大学生,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这些都说明,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大学应该积极营造一种活泼、健康向上文化氛围,多开展高雅、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寓感恩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发展。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设立名人塑像等途径渗透德育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感恩氛围中时时刻刻受到熏陶。

4.通过加强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教育深化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只有了解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才会在行动上报效祖国,感恩社会。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催人泪下的苦难史,是一部先人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习中国近代史,一方面可以培育大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个先烈用自己宝贵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来回报祖国,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党史教育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党史教育使大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在进行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教育当中,应该注重实践式的教育,结合形式多样、主体鲜明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以此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和社会。

三、结束语

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潜心探索,从而将高校感恩教育不断地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2]华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4-5

[3]王秉泽.“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机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武汉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3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46-02

近年,社会屡屡出现的大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甚至忘恩负义的不良行为,让舆论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种种质疑,给高校的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这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不仅是学生个人问题,同时也是高校感恩教育苍白无力的表现。尽管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但因为存在感恩教育理念落后、感恩教育途径单一、感恩教育内容匮乏、感恩教育方法陈旧以及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而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结构,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以培养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道德情感的高校感恩教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了。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个体对社会、他人、自然给予的恩惠和帮助且在内心产生的一种感恩戴德的情感和报答恩情的情怀,是一种道德的强化物,是人类自我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人类个体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和良知,也是人们在社会生存最起码的生活态度。感恩作为非与生俱来的品质意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建立起的来。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以意识、情感和行为为中心,以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为本质任务,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包括三个层次:认识和了解自己所获恩惠并在心里产生认可的认知层次;认知基础上产生幸福与愉悦情感并转化为自觉感恩意识和有回报冲动的情感层次;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行为进而养成乐善好施、无私奉献习惯的实践层次。

二、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的需要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传颂几千年。在《诗经・卫风・木瓜》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名句;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是最早正式提到了“感恩”一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感,动人心也;恩,惠也”,详解了“感恩”的的释义;更有“施恩不图报,有恩不报非君子”、“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古训,以及唐代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传世诗句。这些名篇佳作赋予了感恩包括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育知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在内的丰富内涵。

中国自古又是礼仪之邦,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尤其看重,感恩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基本修养,成为衡量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极其推崇“感恩”美德的培养,通过“孝”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才能让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不被丢弃,并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大学生通过感恩教育,既能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这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需要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殿堂,高校开展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完成“育人”这一核心使命。当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几乎都是家里的独苗,从小到大、时时刻刻都受到家庭的关爱和呵护,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都非常的淡薄。高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将道德力量的种子深植于大学生心中,以道德体验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感恩情感,引导大学生感恩行为,最终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指人的自由意志获得自由的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的丰富,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高校教育就应该以培养全面人才为育人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大力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良好品德;有助于建立大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发扬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独立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增进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地从过分关注自我价值转移到关注社会价值中来。通过感恩教育,在感恩品质和感恩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让大学生自身修养得以提升,真实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大学生来讲,感恩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物质、现实的感恩,而是对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及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四)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环境的影响他们虽然有着独立意识,但同时也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有很多的大学生只活在自己的行为意识里,因为狭隘的世界观和消极的人生观,遇事后往往会产生冷漠、嫉妒、甚至怨恨的情绪。对于父母、亲人、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关心和帮助,都当做是应该应分,毫无感恩之心。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感恩、宽容、友爱、尊重和独立等道德品质,能够让他们有能力在自己与社会之间营造起一个友善的氛围,一个融洽的社会关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肯定别人又能升华自己,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拥有这个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感恩教育的引导下,让他们用感恩之心体恤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减少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美满;在感恩教育的引导下,让他们用感恩之心尊重和理解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关爱之情,在校园中形成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相互勉励的良好风气。

(五)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没有共同理想信念,没有良好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领头羊,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标杆线,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不断升华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感恩大自然、感恩人类社会、感恩父母和感恩他人是感恩的内容和对象。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感恩并产生报恩的愿望与行动,能在生活中用宽厚、仁爱、友爱的心态处理好与感恩对象的关系,能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自觉维护,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能以拳拳之心回报父母和亲人的恩情,能时刻保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态与他人相处。可见,通过感恩教育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不断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他们的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六)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了社会的更多关注。在接受他人资助的过程中,这一群体应该更容易形成知恩、感恩和报恩的心理回馈。因此,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是启迪心灵、转化思想、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友善宽容、乐于奉献的良好品格。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感恩之心

近些年来,学生不感恩乃至恩将仇报的行为时常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具有现实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发挥的作用

从学校德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个主要阵地,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挥导向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为马列主义,包含了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以及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包含了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成果,这些内容都包含了价值导向作用。而感恩属于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不但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最美好之情感。因此,就需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让学生树立荣辱观,时常怀有感恩之心。

2.促进教育作用

从现实来看,培养中学生感恩之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必定会按照教科书形式包含了教学内容,同时还会以专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各种形式来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才能让学生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氛围感染与影响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才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及地点表现出感恩行为。

二、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措施

从实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至关重要。因此,就需要依据实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感恩之心。

1.构建完整的感恩体系

初中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成长期,思想上还处于成长阶段,难免思想上存在偏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许多初中生严重缺乏识恩知恩能力。而这些学生心底是善良的,不过是不知道怎样将心中感激之情转化成感恩行动。所以就需要建立完整的感恩体系。

首先,把感恩教育归纳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学校的德育部门要在校园内宣传感恩,让感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激发初中生的感恩之情。比如,在校园内设立感恩活动周、感恩文化节等等,让初中生怀着对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感恩之心,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

其次,将感恩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采取多种授课模式,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学生才能在吸收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及老师,正确面对父母唠叨、教师严厉及社会关切,从而培养感恩认知。

最后,采取人性化管理。教师要以学生作为中心,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德育要求,对学生思想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缺乏耐心,一发现初中生调皮捣蛋就生气,一味地采取粗暴的管理方式,必定会给学生心目中留下怨言。在管理中,要以人性化管理疏导学生,并且教师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开导学生,让学生虽然接受批评但却能够感受到爱。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要多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并且实时进行指导。

2.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而且在这个环境中还会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必须要合理地利用环境,利用环境来宣传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环境的合理布局,营造出感恩教育的氛围。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就是校园,校园内的绿化、各种建筑、标志等都要作为校园文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学校相关文化,比如带领他们认识“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各种名言警句,同时还将一些典故及故事讲授给学生,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感恩。

其次,合理运用校园媒体实施感恩教育。学校要合理运用校园广播,多播放一些感恩的儿歌歌曲,让播音员播放感恩的故事。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初中生在教室里建立感恩栏,每周让学生贴上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语,写上本周准备为父母做的一件事,到了下周让学生汇报事情的结果。

最后,以典型人物激励学生的感恩之心。要多收集班级上学生的事迹,尤其是和感恩相关的事迹。对于一些做得比较典型的事迹,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让学生上台讲述个人的体会,并且还要让其他学生感受这些事情,号召全体同学学习。通过树立这种典型,必然能起到典范作用,发挥激励作用。

事实上,人的精神支点即为感恩,拥有感恩之心之后才能够发挥无穷力量。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认清感恩的重要性,依据实况将感恩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5

1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存在一些大学生在感恩时刻集体失语,在应当珍惜的亲情、师生情、友情等面前表现得冷漠和不以为然,在应当回报社会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性的说,感恩意识的缺失不能把全部责任归结为大学生个体道德和个人素质,应该反思社会和高校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感恩教育失效的原因。

1.1 感恩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不强

当前,感恩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感恩教育缺失的总要原因。大学生并不缺少感恩的心,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却常常停留在形式上,例如,一些大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父母一份关心、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这些活动的本意是善良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此外,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宣传,轰轰烈烈的强调形式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再次流于形式,这不仅没有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反而容易让感恩教育走进狭隘的形式主义的泥沼。

1.2 感恩教育的内容陈旧

当前,内容陈旧是感恩教育的通病。一提到感恩教育就举出大家熟知的典故和故事,呆板陈旧的说教,没有任何启发式的讨论,这不仅不会增强大学生的认同,反而换来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反感。时代变化了,感恩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需要双向互动的,通过各种新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的新的内容,增添感恩教育的活力何有效性。

1.3 感恩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一直以来,大学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片面的回应社会对知识和能力人才的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生命等方面的教育。目前的大学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仍以学习成绩、的数量、科研成果等作为标尺。这一价值取向的诱导下,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争取找到好的工作,专攻学习,强调知识学习,淡化了情感教育。不得不说人文关怀的匮乏是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的重要原因。

2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群里,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来充实他们的头脑,也需要高尚的伦理道德来充实他们的内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家庭和他人的感恩教育。

2.1 尊亲敬长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一直以来,人们就把感恩尽孝视为维系家庭的灵魂。“孝”是由亲情、感恩、恭敬三个维度而成的一种复合社会文化和心理体验,孝比爱具有更深广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对长辈感恩首先要倡导孝文化的合理内涵,要把尽孝感恩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自觉尽孝、自愿尽孝,最终人人尽孝。因此“孝敬”,正是有效感恩教育的基点。

2.2 相互尊重,宽容大度的感恩教育

感恩他人包括对朋友、对同学、对同事以及对所有参与交往的陌生人的感恩,这是学会做人的起点。对他人感恩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平等,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平等的看待大家的劳动和帮助,才会平等的感受到自己是否应该并怎样回馈他人。因此,尊重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2.3 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

人在本质上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我们从社会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服务社会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激,而是感恩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人对社会有无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检验人格健全和人生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对国家和社会感恩,最终应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落脚点和支撑点。

3 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引导和点拨,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

首先,营造感恩教育的大环境。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感恩教育责任,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精神,使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强化。

其次,要创新感恩教育的方式和特点。应教育学生识恩、知恩、感恩。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对获得的美好事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应教会学生感恩图报,要让大学生了解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包括精神上的。应该教育大学生,一个人不仅要感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感恩的心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

再次,要将感恩教育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观念和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和关爱、教师给予的智慧和关心,还是朋友给予的友情和信任,这一切都充满恩情;要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将感恩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演讲、、感恩图片览、感恩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家庭、教师、朋友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关心和关怀。

最后,通过社会实践,将感恩教育内化为感恩意识。在说理的基础上,应当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加强学生亲身实践,加以体会和内化。大学生作为感恩教育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这种内心体验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具持久性和震撼力。大学可以组织相应的公益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做环保志愿者、到老人福利院帮忙、帮助贫困地区孩子等活动,学校更有义务创造条件组织带领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同和接受感恩,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感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恩教育;中华传统美德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深刻意识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意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转变已成为当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渡阶段,学好语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能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的形成。本文就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处理好感恩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关系

当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开展感恩教育会严重拖延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工作无法按时完成。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感恩教育,只是不停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却不知,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影响到教学工作进度,相反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并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感恩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使得两者能够更好地互补,发挥1+1>2的效果。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找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并进行理解、体会和感悟,从而使之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理解,然后教师在为学生详细讲解课文时,在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等基本知识的同时,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一些类似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组织别开生面的表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印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增强感恩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将学习拓展到实践中去,利用实践改善教学效果。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德行,并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快地将感恩思想转变为学生的主观思想。感恩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也存在于学生的点滴生活中。把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实践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感恩,这也是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感恩,我们要学会感恩以及为什么要感恩,这样的内容就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且也不会重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决断能力、评价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其树立感恩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教育,一定要多注意锻炼学生的行为,如果思维与行为不一致,那么学生作为主体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疑惑,对已经形成的正确的思维进行否定,而且实践的方式会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因此,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念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一致。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感恩教育

新课改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这种关系,教师一定要清楚明确,并且所展开的感恩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然学生的配合度不高,那么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会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感恩教育的作用也难以发挥。首先,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着手,层层深入,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蚋加快速且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

总之,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对正确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和感恩教育能够更好地结合,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从而使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培养出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有贡献、有帮助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张文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4(8):38.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7

【关键词】 心理学视角;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源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国外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把感恩定义为: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感激情感和感激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者帮助从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的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一般来说,感恩心理包括识恩、感恩、报恩、施恩四个环节。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象分析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缺乏识恩意识

感恩是大学生拥有积极状态的重要因素,对自己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有强烈的感知能力并能享受其所带来的体验的人会有更多的满足体验,处于感恩心境的大学生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乐观水平,较多的利他行为、对他人帮助的感恩和社会支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主导,不少大学生,由于家教偏宠对于父母的辛劳付出和无私奉献所给予的幸福,表现出自私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的心里认为这是应当的。根据关于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调查显示,57.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问父母要钱之外,很少主动打电话或写信给父母,更谈不上问候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表达作为子女的关怀之情。从年龄层来看,15~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目前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啃老族”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动力不足,感恩意识弱化

感恩可以作为道德的动力源引发亲社会行为,感恩能够导致直接的互惠行为,引导学生对施惠者做出利他反应,同时也可以引发上行的互惠行为,引导其对施惠者以外的人或集体做出亲社会行为,并且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在高校设置了国家助学贷款,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权利。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现象非常严重,在调查的高校中个别高校的违约率高达30%。有个别学生就将“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办法,认为接受资助是应该的。没有感恩之心,在毕业之后也不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贷款事宜。在调查的某高校负责勤工俭学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的学生在接受捐助后,把钱都花在吃喝玩乐和网络游戏上了,并不是把钱花在学习和日常开支上面,并且有的学生把别人的捐助看成是捐助者钱花不完了才做的施舍、是作秀的一种行为,所以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这些事例暴露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动力不足,感恩意识弱化。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发生、发展过程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我们要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规律,分重点分层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1、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健康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传统美德,开展契合时代精神的感恩教育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的坚守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感恩思想,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使这些丰富资源成为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要经常对全体师生进行感恩教育,要使大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怀、社会的行进脉搏、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引导大学生既要知恩图报,但又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了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而这将是施恩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感恩教育联动机制,强化感恩教育立体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以高校为主,家长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自顾不暇,家长把子女完全托付给学校,参与教育较少,家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忽视。虽然现在信息发达,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沟通内容也缺少关于子女教育的互动血缘关系是感恩教育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因素,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开展做人和做事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内容,能够起到家庭和谐报效社会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建立新的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有效联系沟通机制,学生家长要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教育子女讲究感恩同时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满足大学会的联动效应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强化感恩氛围

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了社会性规则。比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假三下乡活动、进敬老院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为乐的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感恩活动任务化、程式化、形式化,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感恩施恩,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活动中,转化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感恩意识要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唤醒感恩心,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让我们如此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基于特质和状态的研究视角[D] .2012.4.

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篇8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着手,分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感恩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古语便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感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被人们所推崇,也是每个人的基本品质,然而,这种品质却日益被当今“90后”大学生忽视或遗忘。而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90后”学会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在当今形势下,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一、“90后”大学生感现状

顾名思义,“90后”即为1990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的人。当今在校大学生几乎均为“90后”。这代人,由于其成长环境、教育经历、思维方式等与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他们有其特殊性。“90后”的突出特点为其感恩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对父母无感恩。“90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6+1”的家庭模式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自己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们经常为所欲为,对父母提出无理要求,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亦谈不上将来孝敬父母之说。

2.对学校师长无感恩。高校是知识的殿堂,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者”,因此,为人师表的教师理应受到众人的尊敬。而我们所见的部分“90后”大学生并非如此,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一年一次的教师节,只有很少部分的学生能记得向老师道声“老师,您辛苦了!”

3.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不认识或自认为与己不相关的人,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把别人的困境当成他们娱乐的对象,看见街上的乞丐躲避还来不及,更不会给予帮助;正因为有部分这样的“90后”们,“犀利哥”才能因其“潮”而红遍网络,而不是大家伸出援手去帮助他。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造成“90后”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责,更受到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过度的溺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社会责任感。“90后”认为家长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

2.学校原因。很多学校虽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口号和目标,但实际上仍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中小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大学也以高升学率和高就业率为最终目标,严重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学校应完成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流于形式,空洞无效。

3.社会原因。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当中,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环境是人们道德成长的土壤。“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受全球化影响,利益、功利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冲击着他们的头脑,同时,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个别以德报怨、善无善报的丑恶事件迅速传播,严重挫伤了“90后”大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高校感恩教育之途径

面对“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高校作为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应多途径、大力度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其在学校学会识恩、知恩、感恩,为以后走向社会能报恩、施恩打下基础。

1.充分发挥高校课程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感恩教育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该课程的教师应增强感恩教育意识,深入挖掘这两课的感恩教育内容,适时、适度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隐性课程指专业课,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课程,也包含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尊重、关爱他人,提高其感恩意识。

2.利用校园网,营造一个充满感恩的氛围及校园文化。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影响。针对“90后”大学生与网络的密切关系之特点,可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感恩大讨论,大力宣传关于感恩的正面事例,普及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这种方式能收到较好效果。

3.创设感恩情境,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高校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创设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等情境,使“90后”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激发出感恩情感,使其知恩、识恩,进而报恩、施恩。在特殊的日子,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这些具感恩意义的节日,高校可在校园张贴相关节日大字横幅标语、海报图片等,提醒学生感谢父母、老师或其他帮助过自己的人。或在“学雷锋月”,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先进人和事,学生在特定情境易触景生情,从心理和情感上去接受感恩教育。

4.增加高校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者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感恩意识。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需身体力行,起模范带头作用。

“9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但缺乏感恩意识的“90后”是无法挑起些大任的。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至关重要,但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社会亦需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90后”大学生即将或终将步入社会,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屹.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 .

[2]胡磊.高校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探讨[J].时代教育.2012(4) .

[3]宫清莲.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5) .

[4]程冉,王维.“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研究[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1) .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 (20) .

作者简介:

上一篇:回眸作文范文 下一篇:借景抒情诗范文